作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他以戏曲创作和生活艺术研究闻名,著有《笠翁十种曲》等。
年代:清代(17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生活艺术随笔,内容涵盖园林、饮食、服饰、养生等方面。李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默的语言,探讨了生活中的美学与艺术,是研究清代生活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联匾第四-原文
堂联斋匾,非有成规。
不过前人赠人以言,多则书于卷轴,少则挥诸扇头;若止一二字、三四字,以及偶语一联,因其太少也,便面难书,方策不满,不得已而大书于木。
彼受之者,因其坚巨难藏,不便纳之笥中,欲举以示人,又不便出诸怀袖,亦不得已而悬之中堂,使人共见。
此当日作始者偶然为之,非有成格定制,画一而不可移也。
讵料一人为之,千人万人效之,自昔徂今,莫知稍变。
夫礼乐制自圣人,后世莫敢窜易,而殷因夏礼,周因殷礼,尚有损益于其间,矧器玩竹木之微乎?
予亦不必大肆更张,但效前人之损益可耳。
锢习繁多,不能尽革,姑取斋头已设者,略陈数则,以例其余。
非欲举世则而效之,但望同调者各出新裁,其聪明什佰于我。
投砖引玉,正不知导出几许神奇耳。
有诘予者曰:观子联匾之制,佳则佳矣,其如挂一漏万何?
由子所为者而类推之,则《博古图》中,如樽、琴瑟、几杖、盘盂之属,无一不可肖像而为之,胡仅以寥寥数则为也?
予曰:不然。
凡予所为者,不徒取异标新,要皆有所取义。
凡人操觚握管,必先择地而后书之,如古人种蕉代纸,刻竹留题,册上挥毫,卷头染翰,剪桐作诏,选石题诗,是之数者,皆书家固有之物,不过取而予之,非有蛇足于其间也。
若不计可否而混用之,则将来牛鬼蛇神无一不备,予其作俑之人乎!
○图中所载诸名笔,系绘图者勉强肖之,非出其人之手。
缩巨为细,自失原神,观者但会其意可也。
○蕉叶联
蕉叶题诗,韵事也;状蕉叶为联,其事更韵。
但可置于平坦贴服之处,壁间门上皆可用之,以之悬柱则不宜,阔大难掩故也。
其法先画蕉叶一张于纸于,授木工以板为之,一样二扇,一正一反,即不雷同。
后付漆工,令其满灰密布,以防碎裂。
漆成后,始书联句,并画筋纹。
蕉色宜绝,筋色宜黑,字则宜填石黄,始觉陆离可爱,他色皆不称也。
用石黄乳金更妙,全用金字则太俗矣。
此匾悬之粉壁,其色更显,可称“雪里芭蕉”。
○此君联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可须臾离乎?
竹之可为器也,自楼阁几榻之大,以至笥奁杯箸之微,无一不经采取,独至为联为匾诸韵事弃而弗录,岂此君之幸乎?
用之请自予始。
截竹一筒,剖而为二,外去其青,内铲其节,磨之极光,务使如镜,然后书以联句,令名手镌之,掺以石青或石绿,即墨字亦可。
以云乎雅,则未有雅于此者;以云乎俭,亦未有俭于此者。
不宁惟是,从来柱上加联,非板不可,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抵牾,势难贴服,何如以圆合圆,纤毫不谬,有天机凑泊之妙乎?
此联不用铜钩挂柱,用则多此一物,是为赘瘤。
止用铜钉上下二枚,穿眼实钉,勿使动移。
其穿眼处,反择有字处穿之,钉钉后,仍用掺字之色补于钉上,混然一色,不见钉形尤妙。
钉蕉叶联亦然。
○碑文额
三字额,平书者多,间有直书者,匀作两行。
匾用方式,亦偶见之。
然皆白地黑字,或青绿字。
兹效石刻为之,嵌于粉壁之上,谓之匾额可,谓之碑文亦可。
名虽石,不果用石,用石费多而色不显,不若以木为之。
其色亦不仿墨刻之色,墨刻色暗,而远视不甚分明。
地用墨漆,字填白粉,若是则值既廉,又使观者耀目。
此额惟墙上开门者宜用之,又须风雨不到之处。
客之至者,未启双扉,先立漆书壁经之下,不待搴帷入室,已知为文士之庐矣。
○手卷额
额身用板,地用白粉,字用石青石绿,或用炭灰代墨,无一不可。
与寻常匾式无异,止增圆木二条,缀于额之两旁,若轴心然。
左画锦纹,以像装潢之色;右则不宜太工,但像托画之纸色而已。
天然图卷,绝无穿凿之痕,制度之善,庸有过于此者乎?
眼前景,手头物,千古无人计及,殊可怪也。
○册页匾
用方板四块,尺寸相同,其后以木绾之。
断而使续,势取乎曲,然勿太曲。
边画锦纹,亦像装潢之色。
止用笔画,勿用刀镌,镌者粗略,反不似笔墨精工;且和油入漆,着色为难,不若画色之可深可浅,随取随得也。
字则必用剞劂。
各有所宜,混施不可。
○虚白匾
“虚室生白”,古语也。
且无事不妙于虚,实则板矣。
用薄板之坚者,贴字于上,镂而空之,若制糖食果馅之木印。
务使二面相通,纤毫无障。
其无字处,坚以灰布,漆以退光。
俟既成后,贴洁白绵纸一层于字后。
木则黑而无泽,字则白而有光,既取玲珑,又类墨刻,有匾之名,去其迹矣。
但此匾不宜混用,择房舍之内暗外明者置之。
若屋后有光,则先穴通其屋,以之向外,不则置于入门之处,使正面向内。
从来屋高门矮,必增横板一块于门之上。
以此代板,谁曰不佳?
○石光匾
即“虚白”一种,同实而异名。
用于磊石成山之地,择山石偶断外,以此续之。
亦用薄板一块,镂字既成,用漆涂染,与山同色,勿使稍异。
其字旁凡有隙地,即以小石初之,粘以生漆,勿使见板。
至板之四围,亦用石补,与山石合成一片,无使有襞衤责之痕,竟似石上留题,为后人凿穿以存其迹者。
字后若无障碍,则使通天,不则亦贴绵纸,取光明而塞障碍。
○秋叶匾
御沟题红,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觉有情。
但制红叶与制绿蕉有异:蕉叶可大,红叶宜小;匾取其横,联妙在是。
是亦不可不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联匾第四-译文
堂联和斋匾,并没有固定的规则。
只是前人赠言时,多则写在卷轴上,少则写在扇面上;如果只有一两个字、三四个字,或者是一副对联,因为字数太少,写在扇面上不方便,写在书册上又显得不够,所以不得已才写在木板上。
接受这些赠言的人,因为木板坚硬且体积大,不方便放在箱子里,想要展示给别人看,又不方便随身携带,所以不得已才悬挂在中堂,让大家都看到。
这是当初偶然的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定,不能一成不变。
没想到一个人这样做,成千上万的人也跟着效仿,从古至今,没有稍作改变。
礼乐制度是由圣人制定的,后世没有人敢随意改动,而殷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周朝又继承了殷朝的礼制,其间还有所增减,何况是器玩竹木这些微小的东西呢?
我也不必大张旗鼓地改变,只要效仿前人的增减就可以了。
旧习太多,不能全部革除,姑且取一些已经设立的斋头,略举几例,以此类推。
并不是想让全世界都效仿,只是希望志同道合的人各自创新,他们的聪明才智远胜于我。
投砖引玉,不知道会引出多少神奇的东西。
有人责问我:看你制作的联匾,好是好,但挂一漏万怎么办?
从你所做的类推,那么《博古图》中,如樽、琴瑟、几杖、盘盂之类,没有一样不可以仿照制作,为什么只做寥寥几样呢?
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所做的,不只是标新立异,而是都有所取义。
凡是人拿起笔来写字,一定要先选择地方再写,比如古人种芭蕉代替纸,刻竹子留题,书册上挥毫,卷头上染翰,剪桐叶作诏书,选石头题诗,这些都是书法家固有的东西,不过是拿来用而已,并不是画蛇添足。
如果不考虑是否合适而混用,那么将来牛鬼蛇神无所不备,我岂不是成了始作俑者吗?
○图中所载的名家笔迹,是绘图者勉强模仿的,并不是出自本人之手。
缩小为细,自然会失去原有的神韵,观者只要领会其意思就可以了。
○蕉叶联
在蕉叶上题诗,是雅事;把蕉叶做成对联,这件事更雅。
但只能放在平坦贴服的地方,墙壁上、门上都可以用,挂在柱子上就不合适,因为蕉叶太宽大,难以遮掩。
方法是先在纸上画一张蕉叶,交给木工用木板制作,一样两扇,一正一反,这样就不会雷同。
然后交给漆工,让他用灰密布,以防碎裂。
漆好后,才开始写对联,并画上筋纹。
蕉叶的颜色要鲜艳,筋纹的颜色要黑,字则要填上石黄,这样才觉得五彩斑斓,其他颜色都不合适。
用石黄乳金更好,全用金字则太俗了。
这种匾挂在粉墙上,颜色更显眼,可以称为“雪里芭蕉”。
○此君联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能离开片刻吗?
竹子可以做成各种器具,从楼阁几榻这样的大件,到笥奁杯箸这样的小件,没有一样不经过采用,唯独在制作对联和匾额这些雅事上被抛弃,这难道是竹子的幸运吗?
用竹子制作对联,请从我开始。
截取一段竹子,剖成两半,去掉外面的青色,铲掉里面的节,磨得极光滑,务必像镜子一样,然后写上对联,让名手雕刻,掺上石青或石绿,即使用墨字也可以。
说到雅致,没有比这更雅致的了;说到节俭,也没有比这更节俭的了。
不仅如此,从来在柱子上挂对联,非用木板不可,柱子是圆的,木板是方的,柱子窄,木板宽,彼此抵触,难以贴服,不如用圆的竹子配上圆的柱子,丝毫不差,有天机凑泊的妙处。
这种对联不用铜钩挂在柱子上,用则多此一举,是多余的。
只用上下两枚铜钉,穿眼实钉,不让它移动。
穿眼的地方,反而选择有字的地方穿,钉好后,仍用掺字的颜色补在钉上,浑然一色,看不见钉子的形状更好。
钉蕉叶联也是这样。
○碑文额
三字额,平写的多,偶尔有直写的,均匀分成两行。
匾用方形的,也偶尔见到。
但都是白底黑字,或青绿字。
现在仿照石刻制作,嵌在粉墙上,可以称为匾额,也可以称为碑文。
名字虽然是石,但不用石头,用石头费用高且颜色不显眼,不如用木头制作。
颜色也不仿照墨刻的颜色,墨刻颜色暗,远看不太分明。
地用墨漆,字填白粉,这样既便宜,又让观者眼前一亮。
这种额只适合墙上开门的地方,而且要在风雨不到的地方。
客人到来时,还没开门,先站在漆书壁经下,不用掀开帷幔进屋,就知道这是文士的居所了。
○手卷额
额身用木板,地用白粉,字用石青石绿,或用炭灰代替墨,都可以。
与普通的匾式没有区别,只是增加两条圆木,缀在额的两旁,像轴心一样。
左边画锦纹,模仿装潢的颜色;右边则不要太工整,只要像托画的纸色就可以了。
天然图卷,绝无穿凿的痕迹,制度的完善,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眼前的景色,手头的东西,千古以来没有人想到,真是奇怪。
○册页匾
用四块方板,尺寸相同,后面用木头连接。
断而续之,取势要弯曲,但不要太弯曲。
边上画锦纹,也模仿装潢的颜色。
只用笔画,不要用刀刻,刻的粗糙,反而不如笔墨精工;而且和油入漆,着色困难,不如画色可以深浅随意,随取随得。
字则一定要用剞劂。
各有所宜,不能混用。
○虚白匾
“虚室生白”,是古语。
而且无事不妙在虚,实则呆板了。
用坚硬的薄板,把字贴在上面,镂空,像制作糖食果馅的木印。
务必使两面相通,毫无障碍。
没有字的地方,用灰布加固,漆成退光。
等做好后,在字后面贴一层洁白的绵纸。
木板则黑而无光泽,字则白而有光,既玲珑剔透,又像墨刻,有匾的名,却去掉了匾的痕迹。
但这种匾不宜混用,选择房舍内暗外明的地方放置。
如果屋后有光,就先在屋后开个洞,让匾向外,否则就放在进门的地方,让正面向内。
从来屋高门矮,必在门上增加一块横板。
用这种匾代替横板,谁说不好呢?
○石光匾
就是“虚白”的一种,实质相同而名称不同。
用于磊石成山的地方,选择山石偶尔断裂的地方,用这种匾续上。
也用一块薄板,镂字完成后,用漆涂染,与山同色,不要有丝毫差异。
字旁凡有空隙的地方,就用小石头填补,用生漆粘住,不要露出木板。
到木板的四围,也用石头填补,与山石合成一片,不要有褶皱的痕迹,竟像是石上留题,被后人凿穿以存其迹。
字后如果没有障碍,就让它通天,否则也贴绵纸,取光明而塞障碍。
○秋叶匾
御沟题红,是千古佳事;用来制作匾额,也觉得有情致。
但制作红叶与制作绿蕉不同:蕉叶可以大,红叶宜小;匾取其横,联妙在是。
这也是不可不知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联匾第四-注解
堂联斋匾:指悬挂在厅堂或书斋中的对联和匾额,常用于装饰和表达主人的志趣。
笥:古代用来存放书籍或衣物的竹制箱子。
怀袖:指衣服的袖口,古人常将小物件藏在袖中。
礼乐:中国古代的礼仪和音乐制度,被视为社会秩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殷因夏礼,周因殷礼:指殷商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周朝又继承了殷商的礼仪制度,体现了礼制的传承与演变。
器玩竹木:指用竹木制作的器物和玩物,常用于装饰或实用。
蕉叶联:以蕉叶形状制作的对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君联: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对联,体现了对竹子的喜爱和推崇。
碑文额:模仿碑文形式制作的匾额,常用于装饰墙面。
手卷额:模仿手卷形式制作的匾额,具有独特的装潢风格。
册页匾:模仿册页形式制作的匾额,常用于书斋装饰。
虚白匾:以镂空方式制作的匾额,字迹透光,具有玲珑剔透的效果。
石光匾:用于石山装饰的匾额,与山石融为一体,仿佛石上留题。
秋叶匾:以红叶形状制作的匾额,具有浓厚的秋意和诗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联匾第四-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堂联斋匾的制作和使用方式,反映了古人对装饰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对不同材质和形式的匾额的分析,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器物美学的深刻理解。
首先,作者指出堂联斋匾的制作并无固定规范,而是根据前人的习惯逐渐形成。这种灵活的制作方式体现了古人在艺术创作中的自由与创新精神。同时,作者强调匾额的设计不仅要美观,还要有深刻的寓意,这与古代文人注重器物内涵的文化传统相契合。
其次,作者详细介绍了多种匾额的具体制作方法,如蕉叶联、此君联、碑文额等。这些匾额不仅形式各异,还融入了自然元素(如蕉叶、竹子)和文化符号(如碑文、手卷),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此君联’以竹子为材料,既体现了竹子的高雅气质,又展现了古人对节俭生活的推崇。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匾额的使用场景和装饰效果。例如,‘虚白匾’和‘石光匾’通过镂空和与环境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玲珑剔透’和‘与山石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整体环境的考虑,反映了古人在装饰艺术中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最后,作者通过对匾额制作和使用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尊重和对创新的期待。他认为,虽然传统形式有其价值,但后人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展现更多的艺术可能性。这种开放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发展的深刻洞察,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堂联斋匾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文人在装饰艺术中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记录,更是对古代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的深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