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作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他以戏曲创作和生活艺术研究闻名,著有《笠翁十种曲》等。

年代:清代(17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生活艺术随笔,内容涵盖园林、饮食、服饰、养生等方面。李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默的语言,探讨了生活中的美学与艺术,是研究清代生活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原文

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

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壮则壮矣,然宜于夏而不宜于冬。

登贵人之堂,令人不寒而粟,虽势使之然,亦廖廓有以致之;我有重裘,而彼难挟纩故也。

及肩之墙,容膝之屋,俭则俭矣,然适于主而不适于宾。

造寒士之庐,使人无忧而叹,虽气感之乎,亦境地有以迫之;此耐萧疏,而彼憎岑寂故也。

吾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

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

画山水者有诀云:“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使一丈之山,缀以二尺三尺之树;一寸之马,跨以似米似粟之人,称乎?不称乎?

使显者之躯,能如汤文之九尺十尺,则高数仞为宜,不则堂愈高而人愈觉其矮,地愈宽而体愈形其瘠,何如略小其堂,而宽大其身之为得乎?

处士之庐,难免卑隘,然卑者不能耸之使高,隘者不能扩之使广,而污秽者、充塞者则能去之使净,净则卑者高而隘者广矣。

吾贫贱一生,播迁流离,不一其处,虽债而食,赁而居,总未觉稍污其座。

性嗜花竹,而购之无资,则必令妻孥忍饥数日,或耐寒一冬,省口体之奉,以娱耳目。

人则笑之,而我怡然自得也。

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常谓人之其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

譬如治举业者,高则自出手眼,创为新异之篇;其极卑者,亦将读熟之文移头换尾,损益字句而后出之,从未有抄写全篇,而自名善用者也。

乃至兴造一事,则必肖人之堂以堂,窥人之户以立户,稍有不合,不以为得,而反以为耻。

常见通侯贵戚,掷盈千累万之资以治园圃,必先谕大匠曰: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勿使稍异。

而操运斤之权者,至大厦告成,必骄语居功,谓其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

噫,陋矣!

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

予尝谓人曰:生平有两绝技,自不能用,而人亦不能用之,殊可惜也。

人问:绝技维何?

予曰: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

性嗜填词,每多撰著,海内共见之矣。

设处得为之地,自选优伶,使歌自撰之词曲,口授而躬试之,无论新裁之曲,可使迥异时腔,即旧日传奇,一概删其腐习而益以新格,为往时作者别开生面,此一技也。

一则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湖上笠翁之书,虽乏高才,颇饶别致,岂非圣明之世,文物之邦,一点缀太平之具哉?

噫,吾老矣,不足用也。

请以崖略付之简篇,供嗜痂者要择。

收其一得,如对笠翁,则斯编实为神交之助尔。

土木之事,最忌奢靡。

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

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

譬如人有新衣二件,试令两人服之,一则雅素而新奇,一则辉煌而平易,观者之目,注在平易乎?在新奇乎?

锦绣绮罗,谁不知贵,亦谁不见之?

缟衣互裳,其制略新,则为众目所射,以其未尝睹也。

凡予所言,皆属价廉工省之事,即有所费,亦不及雕镂粉藻之百一。

且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予贫士也,仅识寒酸之事。

欲示富贵,而以绮丽胜人,则有从前之旧制在。

新制人所未见,即缕缕言之,亦难尽晓,势必绘图作样。

然有图所能绘,有不能绘者。

不能绘者十之九,能绘者不过十之一。

因其有而会其无,是在解人善悟耳。

○向背

屋以面南为正向。

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亦犹是也。

如东、西、北皆无余地,则开窗借天以补之。

牖之大者,可低小门二扇;穴之高者,可敌低窗二扇,不可不知也。

○途径

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

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必另开耳门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急则开之,缓则闭之,斯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矣。

○高下

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宅亦应如是。

前卑后高,理之常也。

然地不如是,而强欲如是,亦病其拘。

总有因地制宜之法:高者造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二法也。

又有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

总无一定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非可以遥授方略者矣。

○出檐深浅

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

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

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薮;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

又有贫士之家,房舍宽而余地少,欲作深檐以障风雨,则苦于暗;欲置长牖以受光明,则虑在阴。

剂其两难,则有添置活檐一法。

何为活檐?

法于瓦檐之下,另设板棚一扇,置转轴于两头,可撑可下。

晴则反撑,使正面向下,以当檐外顶格;雨则正撑,使正面向上,以承檐溜。

是我能用天,而天不能窘我矣。

○置顶格

精室不见椽瓦,或以板覆,或用纸糊,以掩屋上之丑态,名为“顶格”,天下皆然。

予独怪其法制未善。

何也?

常因屋高檐矮,意欲取平,遂抑高者就下,顶格一概齐檐,使高敞有用之区,委之不见

不闻,以为鼠窟,良可慨也。

亦有不忍弃此,竟以顶板贴椽,仍作屋形,高其中而卑其前后者,又不美观,而病其呆笨。

予为新制,以顶格为斗笠之形,可方可圆,四面皆下,而独高其中。

且无多费,仍是平格之板料,但令工匠画定尺寸,旋而去之。

如作圆形,则中间旋下一段是弃物矣,即用弃物作顶,升之于上,止增周围一段竖板,长仅尺许,少者一屋,多则二屋,随人所好,方者亦然。

造成之后,若糊以纸,又可于竖板之上,裱贴字画,圆者类手卷,方者类册叶,简而文,新而妥,以质高明,必当取其有衬托。

○方者可用竖板作门,时开时闭,则当壁橱四张,纳无限器物于中,而不之觉也。

○地

古人茅茨土阶,虽崇俭朴,亦以法制未尽备也。

惟幕天者可以席地,梁栋既设,即有阶除,不戴冠者不可跣足,同一理也。

且土不覆砖,尝苦其湿,又易生尘。

有用板作地者,又病其步履有声,喧而不寂。

以三和土地,筑之极坚,使完好如石,最为丰俭得宜。

而又有不便于人者:若和灰和土不用盐卤,则燥而易裂;用之发潮,又不利于天阴。

且砖可挪移,而成之土不可挪移,日后改迁,遂成弃物,是又不宜用也。

不若仍用砖铺,止在磨与不磨之间,别其丰俭,有力者磨之使光,无力者听其自糙。

予谓极糙之砖,犹愈于极光之土。

但能自运机杼,使小者间大,方者合圆,别成文理,或作冰裂,或肖龟纹,收牛溲马渤入药笼,用之得宜,其价值反在参苓之上。

此种调度,言之易而行之甚难,仅存其说而已。

○洒扫

精美之房,宜勤洒扫。

然洒扫中亦具大段学问,非僮仆所能知也。

欲去浮尘,先用水洒,此古人传示之法,今世行之者,十中不得一二。

盖因童子性懒,虑有汲水之烦,止扫不洒,是以两事并为一事,惜其力也。

久之习为固然,非特童子忘之,并主人亦不知扫地之先,更有一事矣。

彼但知两者并一是省事法,殊不知因其懒也。

遂以一事化为数十事。

服役者既以为苦,而指使者亦觉其繁,然总不知此数十事者,皆从一事苟简而生之者也。

精舍之内,自明窗净几而外,尚有图书翰墨、古董器玩之种种,无一不忌浮尘。

不洒而扫,是以红尘掺物,物物皆受其蒙,并栋梁之上、榱桷之间亦生障翳,势必逐件擦磨,始现本来面目,手不停挥者,半日才能竣事,不亦劳乎?

若能先洒后扫,则扫过之后,只须麈尾一拂,一日清晨之事毕矣,何指使服役之纷纷哉?

此洒水之不容已也。

然勤扫不如勤洒,人则知之;多洒不如轻扫,人则未知之也。

饶其善洒,不能处处皆遍,究竟干地居多,服役者不知,以其既经洒湿,则任意挥扫无妨。

扬尘舞蹈之际,障翳之生也更多,故运帚切记勿重;匪特勿重,每于歇手之际,必使帚尾着地,勿令悬空,如扫一帚起一帚,则与挥扇无异,是扬灰使起,非抑尘使伏也。

此是一法。

又有闭门扫地之诀,不可不知。

如人先扫房舍,后及阶除,则将房舍之门紧闭,俟扫完阶除后,略停片刻,然后开门,始无灰尘入户之患。

臧获不知,以为房舍扫完,其事毕矣,此后渐及门外,与内绝不相蒙,岂知有顾此失彼之患哉!

顺风扬灰,一帚可当十帚,较之未扫更甚。

此皆世人所忽,故拈出告之,然未免饶舌。

洒扫二事,势必相因,缺一不可,然亦有时以孤行为妙,是又不可不知。

先洒后扫,言其常也,若旦旦如是,则土胶于水,积而不去,日厚一日,砖板受其虚名,而有土阶之实矣。

故洒过数日,必留一日勿洒,止令童子轻轻用帚,不致扬尘,是数日所积者一朝去之,则水土交相为用,而不交相为害矣。

○藏垢纳污

欲营精洁之房,先设藏垢纳污之地。

何也?爱精喜洁之士,一物不整齐,即如目中生刺,势必去之而后已。

然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能保物物皆精乎?

且如文人之手,刻不停批;绣女之躬,时难罢刺。

唾绒满地,金屋为之不光;残稿盈庭,精舍因而欠好。

是极韵之物,尚能使人不韵,况其他乎?

故必于精舍左右,另设小屋一间,有如复道,俗名“套房”是也。

凡有败笺弃纸、垢砚秃毫之类,卒急不能料理者,姑置其间,以俟暇时检点。

妇人之闺阁亦然,残脂剩粉无日无之,净之将不胜其净也。

此房无论大小,但期必备。

如贫家不能办此,则以箱笼代之,案旁榻后皆可置。

先有容拙之地,而后能施其巧,此藏垢之不容已也。

至于纳污之区,更不可少。

凡人有饮即有溺,有食即有便。

如厕之时尚少,可于溷厕之外,不必另筹去路。

至于溺之为数,一日不知凡几,若不择地而遗,则净土皆成粪壤,如或避洁就污,则往来仆仆,是率天下而路也。

此为寻常好洁者言之。

若夫文人运腕,每至得意疾书之际,机锋一转,则断不可续。

然而寝食可废,便溺不可废也。

“官急不知私急”,俗不云乎?

常有得句将书而阻于溺,及溺后觅之杳不可得者,予往往验之,故营此最急。

当于书室之旁,穴墙为孔,嵌以小竹,使遗在内而流于外,秽气罔闻,有若未尝溺者,无论阴晴寒暑,可以不出户庭。

此予自为计者,而亦举以示人,其无隐讳可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译文

人不能没有房屋,就像身体不能没有衣服一样。

衣服贵在夏天凉爽冬天温暖,房屋也是如此。

堂屋高几丈,屋檐宽几尺,虽然壮观,但适合夏天而不适合冬天。

走进贵人的堂屋,让人不寒而栗,虽然这是权势所致,但也因为房屋过于空旷;我有厚重的皮衣,而他们却难以忍受薄衣。

墙高及肩,房屋仅能容膝,虽然节俭,但适合主人而不适合客人。

造访寒士的住所,让人不禁叹息,虽然这是气氛所致,但也因为环境的逼迫;他们能忍受简陋,而客人却讨厌寂寞。

我希望显贵者的居所不要太高太广。

房屋与人应该相称。

画山水的人有句口诀:“山高一丈,树高一尺,马高一寸,人高如豆。”

如果一丈高的山,配上两三尺高的树;一寸高的马,配上像米粒一样小的人,相称吗?不相称吗?

如果显贵者的身材能像汤文那样高达九尺十尺,那么房屋高几丈是合适的,否则房屋越高,人显得越矮,地越宽,身体显得越瘦弱,不如把房屋稍微缩小,让身体显得宽大一些。

隐士的住所难免低矮狭窄,但低矮的不能让它变高,狭窄的不能让它变宽,而污秽和杂乱的东西可以清理干净,干净了,低矮的显得高,狭窄的显得宽了。

我一生贫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虽然靠借债度日,租房居住,但从未觉得座位有丝毫污秽。

我喜爱花竹,但没有钱购买,于是让妻儿忍饥数日,或耐寒一冬,省下口粮和衣物,来满足耳目之娱。

别人嘲笑我,而我却怡然自得。

我性格不喜欢雷同,喜欢标新立异,常说人们建造房屋,与读书作文是一样的。

比如准备科举的人,高明的人自己动手,创作新颖的文章;最差的人也会把熟读的文章改头换尾,增减字句后再拿出来,从来没有抄写整篇文章,还自称善于运用的人。

到了建造房屋时,一定要模仿别人的堂屋来建堂屋,窥视别人的门户来立门户,稍有不同,不以为得意,反而觉得羞耻。

常见那些显贵们,花费巨资建造园林,必定先告诉工匠:亭子要按照某人的样式,榭要遵循谁的设计,不能有丝毫不同。

而那些掌握建造大权的人,等到大厦建成,必定骄傲地夸耀自己的功劳,说他们的门窗、廊阁,事事都模仿名园,丝毫不差。

唉,真是浅陋啊!

建造园林这样的盛事,上不能自己动手,像标新立异的文人;下不能改头换尾,像那些把陈腐套用为新的庸才,还洋洋得意,真是自甘卑贱啊!

我曾对人说:我生平有两项绝技,自己不能用,别人也不能用,真是可惜。

有人问:绝技是什么?

我说:一是辨别音乐,二是建造园林。

我喜爱填词,写了很多作品,海内共见。

如果有机会,我会自己挑选优伶,让他们唱我写的词曲,亲自教授并试唱,无论是新创作的曲子,还是旧日的传奇,一概删除陈腐的习气,增添新的风格,为过去的作者开辟新的局面,这是一项绝技。

另一项是建造园林,因地制宜,不拘泥于成见,每一根梁柱,每一片瓦,都要出自自己的设计,让经过这里、进入房屋的人,就像读湖上笠翁的书,虽然没有高才,但颇有别致,这难道不是太平盛世、文化昌盛的点缀吗?

唉,我老了,已经没用了。

请让我把大概的意思写下来,供那些有相同爱好的人参考。

如果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就像面对笠翁一样,那么这本书就是神交的助力了。

土木工程最忌讳奢侈浪费。

不仅是平民家庭应该崇尚节俭,即使是王公大人也应该以此为准则。

因为房屋的建造,贵在精致而不在华丽,贵在新奇大雅而不在纤巧烂漫。

凡是只喜欢富丽堂皇的人,并不是真的喜欢富丽,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创新,除了富丽之外没有别的长处,只能用这个来应付。

比如人有两件新衣服,让两个人穿上,一件朴素而新奇,一件华丽而普通,观众的目光会集中在普通的那件,还是新奇的那件?

锦绣绮罗,谁不知道贵重,谁没见过?

素衣简裳,只要款式稍微新颖,就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因为人们没见过。

我所说的,都是价廉工省的事情,即使有花费,也不及雕镂粉饰的百分之一。

而且古语说:“耕田要问奴仆,织布要问婢女。”

我是个贫士,只懂得寒酸的事情。

想要展示富贵,用华丽来胜过别人,那就有从前的旧样式在。

新的设计人们没见过,即使详细说明,也难以完全理解,势必要画图作样。

但有些东西能画出来,有些东西画不出来。

画不出来的占十分之九,能画出来的不过十分之一。

通过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没有的东西,这在于解人的悟性。

○向背

房屋以朝南为正方向。

但如果不能朝南,那么朝北的房屋应该在后部留空,以接受南风;朝东的房屋应该在右边留空,朝西的房屋应该在左边留空,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东、西、北都没有余地,那就开窗借天来弥补。

大窗户可以代替两扇小门;高窗户可以代替两扇低窗,这一点不可不知。

○途径

路径最方便的是直路,但最妙的是迂回的路。

凡是故意设计迂回的路以取别致的,一定要另开一扇侧门,以便家人奔走,急时打开,缓时关闭,这样雅俗两便,情理兼顾。

○高下

房屋忌讳像平原一样平坦,应该有高低起伏,不仅园林如此,住宅也应如此。

前低后高,这是常理。

但如果地形不是这样,强行这样做,也会显得拘束。

总有因地制宜的办法:高处建屋,低处建楼,这是一种办法;低处堆石为山,高处挖水为池,这是另一种办法。

还有利用高处让它更高,在陡坡上建阁垒峰;利用低处让它更低,在低湿的地方挖塘凿井。

总没有固定的办法,灵活运用,在于个人的智慧,这不是可以远程传授的。

○出檐深浅

房屋无论精致还是粗糙,总以能避风雨为贵。

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的房屋,只能在晴天欣赏,不能在雨天使用,不是因为太敞,就是因为太陡。

所以柱子不宜太长,长了容易招雨;窗户不宜太多,多了容易藏风;一定要虚实相间,长短合适。

还有贫士的家庭,房屋宽敞但空地少,想要做深檐来遮挡风雨,又怕太暗;想要做长窗来采光,又怕太阴。

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可以添加活檐。

什么是活檐?

在瓦檐下另设一扇板棚,两头装上转轴,可以撑起也可以放下。

晴天时反撑,让正面朝下,当作檐外的顶格;雨天时正撑,让正面朝上,承接檐溜。

这样我就能利用天时,而天时不能为难我了。

○置顶格

精致的房屋看不到椽瓦,或者用木板覆盖,或者用纸糊,以掩盖屋顶的丑态,称为“顶格”,天下都是如此。

我唯独觉得这种设计不够完善。

为什么呢?

常常因为房屋高而屋檐矮,想要取平,于是把高的压低,顶格一律与屋檐齐平,让高敞有用的空间,变得看不见了。

没有听说过,以为是老鼠洞,真是令人感慨。

也有人不忍心丢弃这些,竟然用顶板贴在椽子上,仍然做成房屋的形状,中间高而前后低,既不美观,又显得呆笨。

我设计了一种新的样式,将顶格做成斗笠的形状,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四面都向下,只有中间高。

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多,仍然是平格的板料,只需让工匠画好尺寸,然后旋转去掉多余部分。

如果做成圆形,中间旋转下来的一段就是废弃的材料了,就用这些废弃的材料做顶,升到上面,只需增加周围一段竖板,长度只有一尺左右,少的可以做一间屋,多的可以做两间屋,随个人喜好,方形的也是如此。

做成之后,如果用纸糊上,还可以在竖板上裱贴字画,圆形的像手卷,方形的像册页,简洁而文雅,新颖而妥帖,以质询高明之人,必定会认为它有衬托作用。

方形的可以用竖板做门,时开时闭,就可以当作四个壁橱,收纳无数器物在其中,而不被人察觉。

古人用茅草和土做台阶,虽然崇尚俭朴,但也因为法制不够完备。

只有露天的地方可以席地而坐,梁栋既然已经设置,就有台阶,不戴帽子的人不能光脚,道理是一样的。

而且土不覆盖砖,常常感到潮湿,又容易生尘。

有人用木板做地板,又嫌走路时有声音,喧闹而不安静。

用三合土做地板,筑得非常坚固,使其像石头一样完好,最为丰俭得宜。

但也有不便之处:如果和灰和土不用盐卤,就会干燥而易裂;用了盐卤又会发潮,不利于阴天。

而且砖可以挪动,而筑成的土不能挪动,日后改迁,就成了废弃的材料,所以也不宜使用。

不如仍然用砖铺地,只是在磨与不磨之间,区分丰俭,有能力的人磨光它,没能力的人就让它自然粗糙。

我认为极粗糙的砖,仍然比极光滑的土好。

只要能自己设计,使小的砖间大的砖,方的砖合圆的砖,形成不同的纹理,或者做成冰裂纹,或者模仿龟纹,将牛溲马渤收入药笼,用得恰当,其价值反而在参苓之上。

这种调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能保留这种说法而已。

精美的房屋,应该勤于洒扫。

然而洒扫中也大有学问,不是僮仆所能知道的。

想要去除浮尘,先用水洒,这是古人传授的方法,现在的人这样做的,十个人中不到一两个。

因为童子懒惰,担心打水的麻烦,只扫不洒,所以将两件事并为一件事,节省力气。

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不仅童子忘记了,连主人也不知道扫地之前还有一件事。

他们只知道两者并一是省事的方法,却不知道这是因为懒惰。

于是将一件事变成了几十件事。

服役的人既觉得辛苦,指挥的人也觉得很繁琐,但总不知道这几十件事,都是从一件事的苟且简化而来的。

在精舍之内,除了明窗净几之外,还有图书翰墨、古董器玩等种种物品,无一不忌讳浮尘。

不洒水就扫地,是以红尘掺入物品,每件物品都受到蒙蔽,连栋梁之上、榱桷之间也会生障翳,势必逐件擦磨,才能显现本来面目,手不停挥,半天才能完成,不是很劳累吗?

如果能先洒水后扫地,那么扫过之后,只需用麈尾一拂,一天清晨的事情就完成了,何必指挥服役的人纷纷扰扰呢?

这就是洒水的必要性。

然而勤扫不如勤洒,人们都知道;多洒不如轻扫,人们却不知道。

即使善于洒水,也不能处处都洒到,毕竟干地居多,服役的人不知道,以为既然已经洒湿了,就可以任意挥扫。

扬尘舞蹈之际,障翳的产生更多,所以运帚切记不要重;不仅不要重,每次歇手的时候,一定要让帚尾着地,不要让它悬空,如果扫一帚起一帚,就和挥扇子一样,是扬灰使起,不是抑尘使伏。

这是一种方法。

还有闭门扫地的诀窍,不可不知。

如果人先扫房舍,再扫台阶,就将房舍的门紧闭,等扫完台阶后,稍停片刻,然后开门,才不会有灰尘入户的隐患。

臧获不知道,以为房舍扫完,事情就结束了,此后逐渐扫到门外,与内绝不相干,岂知有顾此失彼的隐患!

顺风扬灰,一帚可以当十帚,比不扫更严重。

这些都是世人所忽视的,所以提出来告诉大家,但未免有些啰嗦。

洒扫两件事,势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但有时单独进行也是妙法,这也是不可不知的。

先洒后扫,说的是常规,如果每天都这样,那么土会胶在水里,积而不去,日厚一日,砖板受其虚名,而有土阶的实质了。

所以洒过几天后,一定要留一天不洒,只让童子轻轻用帚,不致扬尘,这样几天所积的灰尘一朝去除,水土交相为用,而不交相为害。

想要营造精美洁净的房屋,先要设置藏垢纳污的地方。

为什么呢?爱精喜洁的人,一件东西不整齐,就像眼中生刺,一定要去掉才罢休。

然而一个人的身体,百工所备,能保证每件东西都精致吗?

比如文人的手,刻不停批;绣女的身体,时难罢刺。

唾绒满地,金屋因此不光;残稿盈庭,精舍因此欠好。

这些极有韵味的东西,尚且能使人不韵,何况其他呢?

所以一定要在精舍左右,另设一间小屋,有如复道,俗名“套房”。

凡是有败笺弃纸、垢砚秃毫之类,一时无法处理的,暂且放在里面,等有空时再检点。

妇人的闺阁也是如此,残脂剩粉无日无之,净之将不胜其净。

这间房无论大小,但一定要有。

如果贫家不能办到,就用箱笼代替,案旁榻后都可以放置。

先有容拙之地,而后能施其巧,这就是藏垢的必要性。

至于纳污的地方,更不可少。

凡人有饮就有溺,有食就有便。

如厕的时候还少,可以在厕所之外,不必另筹去路。

至于溺的次数,一天不知有多少,如果不择地而遗,净土都会变成粪壤,如果避洁就污,往来仆仆,就是率天下而路。

这是为寻常好洁的人说的。

至于文人运腕,每至得意疾书之际,机锋一转,就断不可续。

然而寝食可以废,便溺不可废。

“官急不知私急”,俗话不是这么说吗?

常有得句将要书写却被溺所阻,及溺后寻找却杳不可得的情况,我常常验证这一点,所以营造这个最急。

应该在书室旁边,在墙上挖一个孔,嵌上小竹,使遗在内而流于外,秽气不闻,就像没有溺过一样,无论阴晴寒暑,可以不出户庭。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也拿出来告诉别人,可见我没有隐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注解

榱题:榱,古代建筑中屋檐下的横木;题,指榱的端头。榱题数尺,意指屋檐下的横木伸出数尺,形容建筑的高大。

挟纩:挟,夹带;纩,细丝绵。挟纩,指穿着细丝绵的衣服,形容穿着轻薄的衣物。

汤文:汤,商汤;文,周文王。汤文之九尺十尺,指商汤和周文王的身高,形容身材高大。

举业:古代指科举考试,泛指读书人的学业。

运斤:斤,斧头。运斤,指使用斧头,比喻建筑工匠的工作。

缟衣互裳:缟衣,白色的衣服;互裳,交替穿着的衣服。形容衣着朴素但新颖。

南薰:南风,古代认为南风温暖宜人,故称南薰。

顶格:古代建筑中,用木板或纸糊覆盖屋顶的椽瓦,以掩盖屋顶的粗糙,称为顶格。

鼠窟:比喻房屋破旧不堪,如同老鼠的洞穴。

顶板贴椽:指在屋顶的椽子上贴上木板,以改善房屋的外观和结构。

斗笠之形:指屋顶的形状像斗笠,即中间高,四周低。

三和土:一种建筑材料,由石灰、砂和粘土混合而成,用于铺设地面。

洒扫:指打扫卫生,包括洒水和扫地。

藏垢纳污:指在房屋中设置专门的地方存放垃圾和污物,以保持房屋的整洁。

套房:指在主要房间旁边设置的小房间,用于存放杂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评注

本文通过对房屋建筑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美学的独特见解。作者认为房屋建筑应与人的身份、身材相称,既不宜过于高大,也不宜过于简陋。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适度与和谐。

作者在文中提到“画山水者有诀云:‘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建筑与人的比例关系,强调了建筑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文中还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反映了作者对节俭的推崇。作者认为,无论是平民还是王公贵族,都应崇尚简约,追求精致而非奢华。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俭以养德”相契合,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美德的坚守。

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对创新的追求。他批评那些一味模仿他人建筑风格的人,认为他们缺乏创造力,无法标新立异。这种对创新的推崇,反映了作者对个性与独特性的重视,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立精神。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筑建议,如房屋的朝向、路径的设计、高低的布局等。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房屋建筑的论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美学的独特见解。作者强调建筑与人的和谐、节俭与创新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生活美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房屋的建造和日常维护,反映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首先,作者提出了对房屋屋顶的改进建议,通过改变屋顶的形状和结构,既节省了材料,又提高了房屋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这种创新思维体现了古人在建筑技术上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作者详细描述了地面的铺设方法,提出了使用三和土铺设地面的建议,并指出了其优缺点。这种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反映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耐用性的关注。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对砖铺地面的改进建议,强调了地面铺设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在洒扫方面,作者强调了洒水在打扫卫生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总结,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洒扫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

最后,作者提出了在房屋中设置藏垢纳污之地的建议,强调了保持房屋整洁的重要性。这种对居住环境的细致规划和管理,反映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对文人书房的特殊需求,反映了古人对文化生活的重视和对文人生活方式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房屋建造和日常维护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在建筑技术和生活经验上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文化生活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8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