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八

作者: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文学家、诗人。他以性灵派诗歌和笔记小说闻名,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发真情实感。

年代:清代(18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志怪小说集,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故事。袁枚以幽默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清代社会的风俗和民间信仰,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八-原文

陕西茶客

陕西茶客某,贩茶江南,归宿阌乡旅店。其东厢先有居者,山东二布客也。彼此晚膳毕,闭门睡矣。客梦有怪物,披发,赤短须凹面,撞门入,手持铁索,取东厢二布客锁之。随锁茶客,三人共索如鱼贯然,缚门外柳树上,怪又撞入他店去。二布客铁链甚紧,不能动;茶客链稍松,苦挣得脱。惊醒,以为梦也。告店主,亦不甚怖。次日五更,店主大喊,东厢二客死矣。半里外饭店中,亦死一骡夫。

山娘娘

临平孙姓者新妇为魅所凭,自称“山娘娘”,喜敷粉着艳衣,白日抱其夫作交媾秽语。其夫患之,请吴山施道士作法。方设坛,其妻笑曰:“施道士薄薄有名,敢来治我?我将使之作王道士斩妖矣!”王道士斩妖者,俗演戏笑道士之无法者也。即以手按其妇腹下,秽血喷之,法果不灵。

道士曰:“我有辟秽符在枕中。”命其徒取而张之,再坐坛作法。妻有惧色,亦坐几上,挥帚作法,彼此斗良久。其夫见三目神擒一白猴,大五尺许,投阶前,猴俯伏。道士取而掷之,屡掷屡小,缩如初生小猫。乃取入瓦坛中,封以符印,旋有黑气从坛中出。次日投江中,妇病遂愈。

瓜洲公子

杭州大方伯地方,有胡姓姑嫂二人,同居一楼。清明日,嫂见瓦上有搭柳为桥者,疑是儿戏,用竿挑去之。晚间,有羽衣男子突至卧牀前,曰:“我瓜洲公子也,与汝姑嫂有缘,故折柳做鹊桥,从瓦上度来,以应清明佳节,汝何得拆去?”言毕,住房中,凭二女为祟。其家请道士念《玉皇经》解禳之。道士方至,怪以溺器掷之,经卷淋漓。道士逃去。胡翁遣老媪五人守夜调护,则五媪发皆成辫,丝丝相接,非拖曳不能行。如是者月余。

其女久有婿家,遂择日嫁之,怪曰:“某家无缘,我不能往,在此徒挟一美,亦觉萧索,请从此辞。”因谓胡翁曰:“我在此闹汝久,甚愧无以为报。我有妹甚美,愿赠汝为妾,未知汝肯纳否?”胡请见,怪许之,命中堂垂帘观之,果望见绝色女子。胡不觉心动,急请婚期。怪曰:“我愿以汝为妹夫,而妹嫌汝老丑,心颇不肯。汝能将颐下须尽去之,则姻事成矣。”胡年五十余,肥而多髯,惑其言,一旦尽剃之,怪在空中大笑而去,妹竟不来。

王白斋尚书为潮鸣寺僧

余同年王白斋,少年美秀。初入学时,年才十七。偶游潮鸣寺,见影堂老僧像,不觉毛发淅沥,还家遂病。嗣后过寺不敢入。及探花及第时,梦老僧以线香五十四枝与之,曰:“我有三弟子:一梦麟,一钱维城,一汝也。汝将来司刑名时,当超度某案,再来归依原位。”白斋秘而不言。后果为大司寇,寿五十四而终,卒不知所超度者何案也。

白天德

湖州东门外有周姓者,其妻踏青入城,染邪归。其家请道士孙敬书诵《天蓬咒》,用拷鬼棒击之,妖附其妻供云:“我白天德也。为祟者,我弟维德,与我无干。”孙书符唤维德至,问:“汝与周家妇何仇?”曰:“无仇。我路遇,爱其美,故与结缘。方爱之,岂肯害之!”问:“汝向住何处?”曰:“附东门玄帝庙侧,偷享香火已数百年。”孙曰:“东门庙是玄帝太子之宫。当时创立,原为镇压合郡火灾,故立庙离宫东首。汝何得妄云玄帝庙耶?”妖云:“治火灾当治其母,不当治其子,犹之伐木者当克其本,不克其枝。汝作道士而五行生克之理茫然不知,尚要行法来驱我耶?”拍其肩大笑去。周氏妻亦竟无恙。

髑髅乞恩

杭州陈以夔,善五鬼搬运法,替人圆光,颇有神效。其友孙姓者宿其家,夜半,牀下走出一白发翁,跪而言曰:“乞致意陈先生,还我髑髅,使我全尸。”孙大骇,急起,以灯照牀下,则骷髅一具存焉,方知陈驱役鬼物,皆向败棺中取其天灵盖来施符用咒故也。孙初劝之,陈犹隐讳;取牀下骨示之,陈乃无言,即送还原处。未几,陈为群鬼所击,遍身青肿死。

锡锞一锭阴间准三分用

杭州龚薇垣生员,原任甘泉令龚明水之从子也。病中梦游阴府,街巷店铺,与阳间无异,惟黄沙迷漫,不见日月。见店铺中有司柜者,故所识也,趋往问路。司柜者笑曰:“此间无路。汝至此,尚欲何往?”再问不答。薇垣不得已,彷徨道中。

有乘四轿呵殿而来者,近视之,己之岳翁某也,趋而问焉。翁惨然曰:“此非人间,汝何至此?”薇垣方知其身已死,因自述病中原委,并问其父母寿算。岳翁曰:“此事非我所司,汝叔父明水先生现在王府教书,汝可往问。但王府尊严,侍卫甚众,非重用门包不能通报。”薇垣问:“门包何物?”曰:“亦不过阳世通用之锡锞耳。凡阳世烧锡锞一锭,阴间准作三分用。或有破损湿烂者,仅准一二分用。”薇垣闻言,急走往王府,忘其身未带锡锞。

至一宫门,侍卫者如麻,见薇垣,果伸手索贿,而薇垣无以应也,但口称“家叔明水在此教书,烦为通报”。侍卫者怒,骂曰:“一老腐头巾在府,已甚可厌,怎禁得又添一小腐头巾来!”挥杖击之,一惊而醒,家人已环泣于旁。后数月,薇垣忽无故缢死。

鸡卵担粪

杭州清泰门外有观音堂徐姓者,其妻为五通神所据,每朔望,至其家饮啖,有事必预为通知。妻故穷苦,佐其夫粪田。神怜之,代为担粪。以两空壳鸡卵为桶,盛粪石许,细竹管挑之,较多于木桶盛者。而所灌田尤肥。

狐丹

常州武进县有吕姓者,妇为狐所凭。化作美

男子,戴唐巾,为人言休咎,有验有不验。

来问卜者,狐或外出,则命书一笺焚之,存其灰于坛中。

狐来,口吐物,红色,如小镜然,大不过寸许,持向坛中照灰,便能朗诵所焚之语,丝毫无误。

照毕,仍吞入腹中。

或曰:此狐丹也。

狐有批答,辄令妇口授之,虑其遗忘,则以手掐妇手指之中节,便能记忆。

虽长篇韵语,俱能成诵,过此则依然不识字也。

有某秀才,为妇中表亲,欲与狐唱酬,嘱转致狐。

狐曰:“有一对,秀才能属对,即与酬答可也:『红白桃花映纸窗,花无二色。』”

妇以告,秀才不能对,惭而退。

此狐至今犹存其家,钱竹初明府为予言。

处州溺妇奇狱

处州乡民陈瑞送妻还其母家,路过半塘桥,妇溲于厕,久而不返。

陈往寻不得,望前村攒屋中红裙外露,急往视之,果其妻裙也。

似被人曳入棺中,露半幅于外。

心疑僵尸作祟,将斧出之以救其妻。

访问棺主,有张某云:“此我家姑母棺也。姑母死时,年三十余,其子又亡,无力营葬,久攒于此。”

陈请开棺,初不许,陈哀求至再,始许之。

劈开,则一白须男子,手持某妻之裙,而不见其妻之身。

于是,陈以失生妻控官,张以失死姑控官,官不能断,至今悬为疑狱。

道家有全骨法

杭州龙井初开时,商人叶姓者司其事。

有倪某者,为叶择开工日期。

后十年,叶身故,倪忽暴病,有群鬼附其身,语音不一,曰:“还我骨!还我骨!”声啾啾然,楚、越、吴、鲁音皆杂有也,最后有自称陈朝傅将军者曰:“我助萧摩诃南征北讨,葬此千年,汝何得与叶某擅伤我骨?”

家人环求曰:“此官府所命,主人力不能抗,将军何不相谅耶?”

将军曰:“此虽公事不可违,然汝与叶某理宜将掘骨暴棺事告知官府。官府不从,便与汝无罪。今汝等并不告官,而擅将我等数十人骨混行抛掷,以致男装女头,老接少脚,至今丛残缺散,鬼如何安?”

家人请用佛法解禳,将军曰:“佛无能为,惟道家有全骨法,汝往求之。”

于是,叶家人访有礼斗人施柳南、万近蓬等,往而拜求,遂设坛于龙井。

作法七日,见西湖神灯赫然,散满水上,或迭高为塔,或横排为雁字,或团聚如大车轮,或散作流萤万点。

须臾,斗母下降,霞佩璎珞,严妆不可逼视。

牵二囚来,即叶某与倪姓也,皆跪阶前。

鬼数十争来笞击,斗母喝曰:“此亦汝等劫数,毋庸仇怨。我命九幽使者尽提残骨,为汝等补还可也。”

少顷,髑髅数十具皆有白气萦绕,旋滚成团,其缺处皆圆满矣。

将军长丈余,披金甲,率群鬼拜谢斗母。

叶亦解锁,合掌膜拜而去,倪病遂愈。

此事近蓬为余言。

批地藏王颊

两江总督于成龙未遇时,梦至一宫殿,上书“地藏王府”四字,殿上老僧跏趺闭目。

于心念:“地藏王主人间生死事,家有老仆某,愿而勤,久病不起。”

因长揖告诉,求为延寿。

再三言,僧默然不应。

于怒,直前手批其颊。

老僧开眼笑,屈一指示之。

醒而告人,皆云:“地藏王一指,当是延寿一纪。”

已而仆病愈,果又生人间十二年。

儒佛两不收

杭州杨生兆南,业儒,兼通禅学。

殁后一年,托梦于其妻曰:“人死必有所归。我故儒士,司魂者送我于文昌所,帝君出题试我,我不能作,帝君不收;司魂者再送我佛菩萨处,佛出经问我,我不能解,佛又不收。彷徨阴间,无歇足之地。不得已,将以某月日投生张某家。自念我一生好佛,汝须往告张家,勿以荤乳我,免再堕落。”

张故兆南友也。

临期视之,其家果生一男,盘膝而生。

哭三年不止,张氏啖以荤,哭遽止,而儿遂犯惊痫之疾。

此乾隆四十三年事。

鸟门山事绍兴东关有张姓者,妻病延医,行过鸟门山,遇白须叟相随而行。

时天已晚,觉此叟足不贴地,映夕阳无影,心疑为鬼。

问其踪迹,叟亦不讳,曰:“我非人,乃鬼也,然有求于君,非害君者。我有骸骨葬鸟门山之西,被凿石者终日钻斲,山石就倾,我坟中朽棺业已半露,不久将坠入河中。幸君哀我,为改葬之。君前去到新桥地方,有五个溺水鬼坐而待君,我为君先往驱除之。”

出怀中朱家糕与张食曰:“明日请到朱家,以朱家包糕纸为证。”

张与偕行至新桥,果有黑气五团踞桥坐。

叟先往折树枝打之,声啾啾然,尽落于水。

张到医家,叟再拜别去。

次日,张往朱家买糕,出其纸,果朱店中招贴也,告以原委,店主人悄然曰:“君所见叟,姓莫名全章,故余戚也。渠改葬之事,何不托我而托君?想与君有缘。君命中不应死于五水鬼,故神灵命此叟为君驱除耶?”

引张往鸟门山,视其墓棺,离水仅尺许,乃别择地改葬焉。

杨二

杭州杨二,素以拳棒为事。

夏夜,坐后园假山上乘凉,见石罅中出一小头,先露其发,再露其面。

杨大骇,持棍击之,头不见。

次日宿楼中,闻楼下有着屐声往来历落,疑为贼,然心念偷儿无着屐之事。

有顷,屐声缘梯而上,则一白衣人带甬长帽,手持四方灯笼,嘻嘻然向杨而笑。

杨击以铁尺,白衣人坠于楼下,作怒声曰:“好打好打!待我唤伙计来,好好收拾你!”

次日,杨召其徒告之,诸无赖噪曰:“彼有伙计,我等亦有伙计,请护持老兄登楼打鬼。”

于是治肴痛饮,各持器械登楼,鬼竟不至。

鸡鸣时,诸无赖各倦卧。

平明起,寻杨二不见。

觅之,已死于楼下竹榻上。

吴秉中

吴秉中,居葵巷,故予旧宅

缩小,有披发女子赤身喷血而进。

汤挥以棍,女惘然曰:“贵人在此,妾误矣。”仍从窗出。

汤喜鬼已出,将解衣安寝。

忽楼西厢内簌簌有声,视之,则此女从西厢出,手持裙袄艳色衣并梳篦等物,若将膏沐者。

汤愈无恐,且饮且读书。

有顷,女子梳妆毕,着艳衣。

冉冉至前跪诉曰:“妾负奇冤,非公不能为我白者。

妾姓朱,名笔花,杭州柴太守妾也。

正妻妒而狡,知太守爱妾,不敢加害。

值妾产子时,贿收生婆于落胎后将生桐油涂我产宫,溃烂而亡。

妾儿名某,正妻取以为子,至今虽长成,并不知为妾之子。

十年后,君为湖北主考,子当出公门下,公须以妾冤告之。

妾尸犹埋此楼之东墙井边,有八角砖为记,可命其来此改葬生母。”

并指竹箱曰:“此皆妾藏首饰奁具处也。

妾亡时,太守哀痛之至,临去吩咐家人,勿持我箱还家,恐触目心伤故也。

后有来窃取者,妾以阴风喝退之,今此中尚存三百金,可以奉赠。”

汤为惨然,唯唯而已,后一如其言。

楼上怪从此绝,而屋亦转售。

黑苗洞

湖南房县,在万山之中。

西北八百里,皆丛山怪岭,苗洞以千数,无人敢入。

有采樵者误入洞内,迷路不能出,见数黑人浑身生毛,语兜离似鸟,以草结巢,栖于树巅。

见樵人,喜,以藤缚其手足,挂于树梢。

樵者自分死矣。

俄而,一老妪从他巢中来,白发高颡,略似人形,言语犹作楚声,谓樵者曰:“汝何误入此洞耶?

我亦房县城中人。

康熙某年年荒,乞食迷入此洞。

诸黑苗初欲食我,后摸我下体,知为女,遂留居巢中为妻。”

指二黑毛人曰:“此我儿也,尚听我说话,我当救汝。”

樵人感谢。

老人妪腾身上树,亲解其缚,袖中出栗枣数枚曰:“为汝疗饥。”

随向二黑毛人耳语良久,语呶呶莫辨,手树枝一条,缚布巾于上曰:“有尔等同类欲害我乡邻者,以此示之,俾知我意。”

二毛人送樵人,行三日许,才得原路归。

路上人皆曰:“此黑苗洞也,迷入者都被其啖,从无归者。”

空中扯辫

芜湖江口巡司衙门弓兵赵信,年三十余,尚未娶妻。

忽一日往野庙中,留连笑语,不肯归家。

人问之,则曰:“吾赘于某氏矣。”

极夸其妻之美、家之富。

次日又往,嬉笑如常。

人与同行,毫无所见,知为鬼所弄,乃嘱其父母苦禁之,闭门而通饮食焉。

赵在房呼曰:“我来我来,勿扯我辫!”

家人在窗眼中密窥之,见其头上辫发直竖空中,似有人提之者,于是防范愈严。

三日后,声响寂然。

开户视之,竟以辫发自缢牀栏杆上。

蓬头鬼

泾县于道士能白日视鬼。

常往城中赵氏家饮酒,密语主人曰:“君家西楼夹墙内有鬼蓬头走出,东窥西探,状如窃贼,必是冤谴有所擒捉,但未知应在府中何人?”

主人曰:“何以验之?”

道士曰:“我明日早来,看鬼藏何处,即便告君。

君可唤家人一一走过,看鬼作何形状,便见分晓。”

主人以为然。

次日,道士来曰:“鬼在西厅案桌脚下。”

主人召集家丁往来桌前,鬼皆不理;其女六姑娘过,鬼向之大笑。

道士曰:“此其是矣,然且勿通知令爱,虑其惊怖也。”

主人问:“可禳解否?”

曰:“此生前孽,无可禳也。”

自后闻抛砖掷瓦之声,月余不绝。

俄而,六姑娘以产亡,家果平静。

借丝绵入殓

芜湖赵明府必恭,宰湖南衡阳,伤寒病剧,气已绝矣。

家人棺殓绵絮无一不周,因其心口尚温,故尔未殓。

赵梦行黄沙中,茫茫然不见天日。

过一小河,天渐开朗,有庙题曰“准提观音庵”。

走入,见老僧趺坐,煮素面甚香,觉腹中饥,向僧乞食。

僧喝曰:“汝何必在此乞食?可作速还家,家中有面等汝!”

赵踉跄走出,遇乡邻吴某,拱手谢曰:“蒙君见惠,使我体暖。”

赵不解所云,惊而醒,果闻素面如庵中之香。

盖家人守尸,镇日不饭,故煮面充饥,赵即索食。

家人曰:“老爷病月余,汤水不沾,何能吃面耶?”

赵必欲取食,家人无如何,与一瓯,竟饮啖如常,而病亦愈。

心中想吴某谢暖之说,乱梦无征,绝不向家人言及。

后二年,赵眷属还芜,将昔年作殓之绵装箱带归。

适吴某死,当盛夏,无处买绵,其家殓时来借丝绵,乃即与之。

又三年,赵罢官归,偶与家人谈及前事,方知千里之外,两年之前,此绵应归吴用,生魂早来谢矣。

洞庭君留船

凡洞庭湖载货之船,卸货后,每年必有一整齐精洁之船,千夫拉曳不动。

舟人皆知之,曰:“此洞庭君所留也。”

便听其所之,不复装货。

舵工水手,俱往别船生活。

至夜,则神灯炫赫,出入波浪中;清晨,仍归原泊之处。

年年船只轮换当差,从无专累一家者,亦从无撞折损伤者。

缆将军失势

鄱阳湖登舟遇风,常有黑缆如龙扑舟而来,舟必损伤,号“缆将军”,年年致祭。

雍正十年,大旱,湖水干处,有朽缆横卧沙上。

农人斲而烧之,涎尽血出。

从此,缆将军不复作祟,而舵工亦不复致祭矣。

吴二姑娘

全椒金棕亭进士,寓扬州马氏玲珑山馆。

孙某,年十七,文学颇佳,相随读书,祖孙隔房而寝。

夜间懵呼声,以为魇也,起视唤之,孙即醒悟。

棕亭还卧己房。

未几又魇,棕亭再往,其孙业已起坐牀上,对棕亭,以两手向上,曰:“请屈一指。”

则一指弯。

曰:“请屈五指。”

则五指弯。

自后或叉手,或拱手,作态万状。

棕亭呵之,泣求还家见母,乃呼轿送归。

病者自取衣冠靴带着之

哭而惊视之,鬼仆呼曰:“认矣,可以报主母矣!”遂去。

纮已活,人争问纮隐事,纮不言。

后未五年,纮竟死。

其从兄名纲者,毛西河友也,告西河曰:“大清兵下杭州,潞王北去,其宫眷留匿塘西孟氏家。吾弟为王某所诱,谋出首取赏,既而悔之,不列名。后同王某出首者五人,皆暴死。吾弟死而复苏,然狡性不改,与朱道士争一鹤,乃私窜道士名于海寇案中,竟致之死。负先师之训,违慈母之教,宜其终不永年也。”

问:“学宫先师姓名,纮曾言何人?”曰:“其一颜渊,其一子服景伯。”

豆腐架箸

四川茂州富户张姓者,老年生一儿,甚爱之。每出游,必盛为妆饰。年八岁,出观赛会,竟不返。遍寻至某溪中,已被杀矣,裸身卧水,衣饰尽剥去。张鸣于官,凶手不得,刺史叶公身宿城隍庙求梦。夜梦城隍神开门迎叶,置酒宴之,几上豆腐一碗,架竹箸其上,旁无余物,终席无一言。叶醒后解之,不得其故。后捕快见人持金锁入典铺者,获而讯之,赃证悉合。其人姓符,方知竹架腐上,成一“符”字。

蒋金娥

通州兴仁镇钱氏女,年及笄,适农民顾氏为妇。病卒,忽苏,呼曰:“此何地?我缘何到此?我乃常熟蒋抚台小姐,小字金娥。”细述蒋府中事,啼哭不止,拒其夫曰:“尔何人,敢近我?须遣人送我回常熟。”取镜自照,大恸曰:“此人非我,我非此人!”掷镜不复再照。钱遣人密访蒋府,果有小姐名金娥,病卒年月相符,遂买舟送至常熟。蒋府不信,遣家人至舟中看视。妇乍见,能呼某某名姓。一时观者如堵。蒋府恐事涉怪诞,赠路费促令回通。妇素不识字,病后忽识字,能吟咏,举止娴雅,非复向时村妇样矣。

有何义门先生之侄号权之者,向曾聘蒋府女,未娶女卒。因事来通,妇往见何,称为姑父。与谈旧事,一切皆能记忆,遂呼何为义父。何劝妇仍与原夫为婚,妇不肯,欲为尼,不果。此事在乾隆三十二年。

还我血

刑部狱卒杨七者,与山东偷参囚某相善。囚因事发,临刑,以人参赂杨,又与三十金,嘱其缝头棺殓。杨竟负约,又记人血蘸馒头可医瘵疾,遂如法取血,归奉其戚某。甫抵家,忽以两手自扼其喉大叫:“还我血!还我银!”其父母妻子烧纸钱延僧护救之,卒喉断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八-译文

陕西茶客

陕西有一个茶客,到江南贩卖茶叶,晚上住在阌乡的一家旅店。东厢房已经有两个山东的布商住下了。大家吃完晚饭后,各自关门睡觉。茶客梦见一个怪物,披头散发,红胡子,凹脸,撞开门进来,手里拿着铁链,把东厢房的两个布商锁了起来。接着又锁住了茶客,三个人被铁链串在一起,像鱼一样被绑在门外的柳树上。怪物又撞进别的店里去了。两个布商的铁链非常紧,动弹不得;茶客的铁链稍微松一些,他拼命挣扎,终于挣脱了。醒来后,他以为是个梦,告诉了店主,店主也不太害怕。第二天五更时分,店主大喊,东厢房的两个客人死了。半里外的饭店里,也死了一个骡夫。

山娘娘

临平有一个姓孙的人,他的新媳妇被妖怪附身,自称“山娘娘”,喜欢涂粉穿艳丽的衣服,白天抱着她的丈夫说一些淫秽的话。她的丈夫很苦恼,请了吴山的施道士来做法事。刚设好法坛,他的妻子笑着说:“施道士名气不大,敢来治我?我要让他变成王道士斩妖!”王道士斩妖是民间演戏时嘲笑道士无能的情节。她用手按在妻子的腹部,喷出污血,法术果然不灵。

道士说:“我的枕头里有辟秽符。”他让徒弟取来贴上,再次坐在法坛上做法。妻子露出害怕的神色,也坐在椅子上,挥动扫帚做法,双方斗了很久。她的丈夫看见一个三眼神抓住一只白猴,大约五尺高,扔到台阶前,猴子趴在地上。道士抓住猴子扔出去,越扔越小,最后缩得像刚出生的小猫。道士把猴子放进瓦坛里,用符印封住,坛子里冒出一股黑气。第二天把坛子扔进江里,妻子的病就好了。

瓜洲公子

杭州大方伯地方,有一户姓胡的人家,姑嫂二人住在一栋楼里。清明节那天,嫂子看见屋顶上有人用柳枝搭桥,以为是小孩在玩耍,就用竹竿挑掉了。晚上,一个穿着羽毛衣服的男子突然来到床前,说:“我是瓜洲公子,和你们姑嫂有缘,所以折柳枝搭鹊桥,从屋顶上过来,应和清明节的节日气氛,你怎么能拆掉呢?”说完,他就住在房间里,缠着姑嫂二人作祟。胡家请道士念《玉皇经》来驱邪。道士刚来,妖怪就用尿壶砸他,经书被淋湿了。道士逃走了。胡翁派了五个老妇人守夜照顾,结果五个老妇人的头发都变成了辫子,丝丝相连,不拖着走不动。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

胡家的女儿早就有了婆家,于是选了个日子出嫁。妖怪说:“那家人和我没缘分,我不能去,留在这里只缠着一个美人,也觉得寂寞,就此告辞吧。”他对胡翁说:“我在这里闹了这么久,很惭愧没什么可以报答的。我有个妹妹很漂亮,愿意送给你做妾,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接受?”胡翁请求见一面,妖怪同意了,让他在中堂垂帘观看,果然看见一个绝色女子。胡翁不由得心动,急忙请求定下婚期。妖怪说:“我愿意让你做我的妹夫,但我妹妹嫌你老丑,心里不太愿意。你要是能把下巴的胡子都剃掉,婚事就成了。”胡翁五十多岁,胖而多胡须,被妖怪的话迷惑了,一下子把胡子全剃了,妖怪在空中大笑着离开,妹妹却没有来。

王白斋尚书为潮鸣寺僧

我的同年王白斋,年轻时英俊秀美。刚入学时,才十七岁。有一次去潮鸣寺游玩,看见影堂里老僧的画像,不由得浑身发冷,回家后就病了。后来经过寺庙都不敢进去。等到他中了探花时,梦见老僧给他五十四支线香,说:“我有三个弟子:一个是梦麟,一个是钱维城,一个是你。你将来掌管刑名时,要超度某件案子,然后再回来归依原位。”白斋没有告诉别人。后来他果然当上了大司寇,五十四岁时去世,始终不知道他超度的是哪件案子。

白天德

湖州东门外有一个姓周的人,他的妻子进城踏青,回来时染上了邪气。家里请了道士孙敬书念《天蓬咒》,用拷鬼棒打她,妖怪附在她身上说:“我是白天德。作祟的是我弟弟维德,和我没关系。”孙道士画符把维德叫来,问:“你和周家的媳妇有什么仇?”维德说:“没仇。我路上遇见她,喜欢她的美貌,所以和她结缘。我喜欢她,怎么会害她!”孙道士问:“你住在哪里?”维德说:“我住在东门玄帝庙旁边,偷享香火已经几百年了。”孙道士说:“东门庙是玄帝太子的宫殿。当初建庙是为了镇压全城的火灾,所以把庙建在离宫东边。你怎么敢胡说这是玄帝庙?”妖怪说:“治火灾应该治它的根源,不应该治它的枝叶,就像砍树应该砍它的根,不应该砍它的枝。你当道士却连五行生克的道理都不懂,还想用法术来驱赶我?”说完拍了拍孙道士的肩膀,大笑着离开了。周家的妻子也安然无恙。

髑髅乞恩

杭州的陈以夔擅长五鬼搬运法,替人圆光,效果很好。他的朋友孙某住在他家,半夜时,床下走出一个白发老人,跪下说:“请告诉陈先生,把我的头骨还给我,让我有个全尸。”孙某非常害怕,赶紧起床,用灯照床下,发现有一具骷髅,这才知道陈以夔驱使鬼物,都是从破棺材里取头骨来施法念咒。孙某起初劝他,陈以夔还隐瞒;孙某把床下的骨头拿出来给他看,陈以夔才无话可说,立刻把骨头送回了原处。不久,陈以夔被一群鬼打死了,全身青肿。

锡锞一锭阴间准三分用

杭州的龚薇垣是生员,原任甘泉县令龚明水的侄子。他在病中梦见自己到了阴间,街巷店铺和阳间一样,只是黄沙弥漫,看不见日月。他看见店铺里有个掌柜,是以前认识的人,就过去问路。掌柜笑着说:“这里没有路。你到了这里,还想往哪里去?”再问也不回答。薇垣没办法,只好在街上徘徊。

这时有一乘四抬大轿过来,走近一看,是他的岳父。薇垣赶紧上前询问。岳父悲伤地说:“这不是人间,你怎么到这里来了?”薇垣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于是把自己生病的经过告诉了岳父,并问父母的寿命。岳父说:“这事不归我管,你叔父明水先生现在在王府教书,你可以去问他。但王府很威严,侍卫很多,没有重礼是进不去的。”薇垣问:“要送什么礼?”岳父说:“不过是阳间通用的锡锞。阳间烧一锭锡锞,阴间可以当三分用。如果有破损或湿烂的,只能当一二分用。”薇垣听了,急忙赶往王府,却忘了自己没带锡锞。

到了王府门口,侍卫很多,看见薇垣,果然伸手要钱,薇垣拿不出来,只好说:“我叔父明水在这里教书,麻烦通报一声。”侍卫生气地骂道:“一个老腐儒在府里已经很讨厌了,怎么又来了个小腐儒!”挥起棍子打他,薇垣一惊,醒了过来,家人已经围在他床边哭泣。几个月后,薇垣突然无缘无故地上吊死了。

鸡卵担粪

杭州清泰门外观音堂有个姓徐的人,他的妻子被五通神附身,每逢初一十五,五通神就会来他家吃喝,有事也会提前通知。妻子家境贫苦,帮丈夫种田。五通神可怜她,替她挑粪。用两个空鸡蛋壳当桶,装一石左右的粪,用细竹管挑着,比木桶装的还多。而且浇过的田特别肥沃。

狐丹

常州武进县有个姓吕的人,他的妻子被狐狸附身。狐狸化作美

有一个男子,戴着唐代的头巾,为人预言吉凶,有时灵验有时不灵验。

来占卜的人,如果狐狸不在家,就让他写一张纸条烧掉,把灰烬保存在坛子里。

狐狸回来后,口中吐出一个红色的东西,像小镜子一样,大小不过一寸左右,拿着它照向坛子里的灰烬,就能准确无误地念出所烧纸条上的内容。

照完后,狐狸又把那东西吞回肚子里。

有人说:这是狐狸的内丹。

狐狸有批语回答时,就让妇人代为口授,担心妇人会忘记,就用手掐妇人手指的中间关节,妇人就能记住。

即使是长篇的韵文,也能背诵出来,但除此之外,妇人依然不识字。

有一个秀才,是妇人的表亲,想和狐狸对诗,托妇人转告狐狸。

狐狸说:“我有一副对联,秀才能对得上,我就和他对诗:『红白桃花映纸窗,花无二色。』”

妇人把对联告诉了秀才,秀才无法对出下联,羞愧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至今还在他们家,钱竹初明府告诉了我这件事。

处州有一个奇特的案件,涉及一个溺水的妇女。

处州乡民陈瑞送妻子回娘家,路过半塘桥时,妻子去厕所方便,很久没有回来。

陈瑞去找她,没有找到,看到前村的屋子里露出一条红裙子,急忙跑去看,果然是他妻子的裙子。

裙子似乎被人拉进了棺材里,露出一半在外面。

陈瑞怀疑是僵尸作祟,拿出斧头想劈开棺材救妻子。

他询问棺材的主人,有个叫张某的人说:“这是我姑母的棺材。姑母去世时三十多岁,她的儿子也去世了,家里无力安葬,棺材一直停放在这里。”

陈瑞请求打开棺材,起初张某不同意,陈瑞再三哀求,张某才同意。

劈开棺材后,发现里面是一个白胡子的男子,手里拿着陈瑞妻子的裙子,但不见他妻子的身影。

于是,陈瑞以失去活着的妻子为由控告官府,张某以失去死去的姑母为由控告官府,官府无法判决,至今这个案件仍悬而未决。

道家有一种叫做“全骨法”的法术。

杭州龙井茶刚开采时,一个姓叶的商人负责这件事。

有个叫倪某的人,为叶商人选择开工的日期。

十年后,叶商人去世,倪某突然得了重病,有一群鬼附在他身上,声音杂乱,说:“还我骨头!还我骨头!”声音尖锐,夹杂着楚、越、吴、鲁等地的口音,最后有一个自称是陈朝傅将军的鬼说:“我帮助萧摩诃南征北战,葬在这里已经千年,你怎么敢和叶某擅自破坏我的骨头?”

倪某的家人围着求情说:“这是官府的命令,主人无力反抗,将军为何不体谅呢?”

将军说:“虽然这是公事不可违抗,但你们和叶某理应将挖骨暴棺的事情告知官府。如果官府不同意,你们就没有罪过。现在你们没有告知官府,擅自将我们几十人的骨头胡乱抛掷,导致男骨女头、老骨少脚,至今残缺不全,鬼魂如何安息?”

家人请求用佛法来化解,将军说:“佛法无能为力,只有道家有全骨法,你们去求吧。”

于是,叶家人找到了礼斗人施柳南、万近蓬等人,前去拜求,并在龙井设坛作法。

作法七天后,看到西湖上神灯闪耀,散满水面,有的叠成高塔,有的排成雁字,有的团聚如大车轮,有的散作万点流萤。

不久,斗母降临,身披霞佩璎珞,庄严不可逼视。

她牵着两个囚犯过来,正是叶某和倪某,两人跪在台阶前。

几十个鬼争相来鞭打他们,斗母喝道:“这也是你们的劫数,不必怨恨。我命九幽使者将残骨全部提来,为你们补全。”

不一会儿,几十具骷髅都有白气萦绕,旋转成团,残缺的地方都补全了。

将军身高一丈多,披着金甲,率领群鬼拜谢斗母。

叶某也被解开锁链,合掌膜拜后离开,倪某的病也痊愈了。

这件事是万近蓬告诉我的。

两江总督于成龙在未发迹时,曾梦见自己来到一座宫殿,门上写着“地藏王府”四个字,殿上有一个老僧盘腿闭目而坐。

于成龙心想:“地藏王掌管人间生死,我家有个老仆人,勤劳善良,久病不起。”

于是他恭敬地行礼,请求地藏王为老仆人延寿。

他再三请求,老僧却默不作声。

于成龙生气了,直接上前打了老僧一耳光。

老僧睁开眼睛笑了,屈起一根手指指向他。

于成龙醒来后告诉别人,大家都说:“地藏王的一根手指,应该是延寿十二年。”

后来老仆人的病果然好了,果然又活了十二年。

杭州有个叫杨兆南的人,既是儒生,又通晓禅学。

他去世一年后,托梦给妻子说:“人死后必定有所归宿。我本是儒生,司魂者送我去文昌帝君那里,帝君出题考我,我不会作答,帝君不收我;司魂者又送我去佛菩萨那里,佛出经书考我,我无法理解,佛也不收我。我在阴间徘徊,无处安身。不得已,我将在某月某日投生到张某家。我一生好佛,你要去告诉张家,不要用荤食喂养我,免得我再堕落。”

张某是杨兆南的朋友。

到了投生的日子,张家果然生了一个男孩,盘腿而生。

孩子哭了三年不停,张某给他喂了荤食,哭声立刻停止,但孩子却得了惊痫病。

这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

绍兴东关有个姓张的人,妻子生病请医生,路过鸟门山时,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跟着他走。

当时天色已晚,张姓人发现这老头脚不沾地,夕阳下没有影子,心里怀疑他是鬼。

他问老头的来历,老头也不隐瞒,说:“我不是人,是鬼,但我有求于你,不会害你。我的骸骨葬在鸟门山西边,被凿石的人整天钻凿,山石快要崩塌,我的棺材已经半露出来,不久就会掉进河里。希望你可怜我,帮我改葬。你前面到新桥的地方,有五个溺水鬼在等你,我先去帮你赶走他们。”

老头从怀里拿出朱家的糕点给张姓人吃,说:“明天请到朱家,用朱家的包糕纸为证。”

张姓人和老头一起走到新桥,果然有五团黑气坐在桥上。

老头先上前折下树枝打它们,发出啾啾的声音,黑气全部掉进水里。

张姓人到了医生家,老头再次拜别离去。

第二天,张姓人去朱家买糕点,拿出包糕纸,果然是朱家的招贴,他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店主,店主惊讶地说:“你见到的老头,姓莫名全章,是我的亲戚。他改葬的事,为什么不托我而托你?想必和你有缘。你命中不该死于五个水鬼,所以神灵派这老头为你驱除吧?”

店主带张姓人去鸟门山,看到老头的棺材离水只有一尺多,于是另选地方改葬。

杭州有个叫杨二的人,平时喜欢练拳棒。

夏夜,他坐在后园的假山上乘凉,看到石缝中冒出一个小头,先露出头发,再露出脸。

杨二非常害怕,拿起棍子打过去,头不见了。

第二天晚上,杨二住在楼里,听到楼下有木屐声来回走动,怀疑是贼,但心想小偷不会穿木屐。

过了一会儿,木屐声沿着楼梯上来,一个白衣人戴着长帽,手里拿着四方灯笼,笑嘻嘻地朝杨二走来。

杨二用铁尺打他,白衣人掉到楼下,愤怒地说:“好打好打!等我叫伙计来,好好收拾你!”

第二天,杨二召集徒弟们告诉他们这件事,一群无赖吵嚷着说:“他有伙计,我们也有伙计,我们护送你上楼打鬼。”

于是他们准备酒菜,痛饮一番,各自拿着器械上楼,鬼却没有出现。

鸡叫时,无赖们都疲倦地睡着了。

天亮后,大家起来找杨二,发现他已经死在楼下的竹榻上。

吴秉中,住在葵巷,是我以前的旧宅。

缩小,有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赤身裸体,喷着血进来。

汤挥动棍子,女子茫然地说:“贵人在此,我错了。”然后从窗户出去了。

汤高兴鬼已经离开,准备脱衣服睡觉。

突然,楼西厢房里有簌簌的声音,一看,原来是那个女子从西厢房出来,手里拿着裙子和艳丽的衣服以及梳子等物品,好像要梳妆打扮。

汤更加不害怕,一边喝酒一边读书。

过了一会儿,女子梳妆完毕,穿上艳丽的衣服。

她缓缓走到汤面前跪下诉说:“我背负着奇冤,只有您能为我洗清。

我姓朱,名叫笔花,是杭州柴太守的妾。

正妻嫉妒而狡猾,知道太守爱我,不敢加害。

在我生孩子的时候,她贿赂接生婆,在我流产后将生桐油涂在我的产宫上,导致我溃烂而死。

我的儿子名叫某,正妻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至今虽然已经长大,却不知道是我的儿子。

十年后,您将成为湖北的主考官,我的儿子将会成为您的学生,您必须把我的冤情告诉他。

我的尸体还埋在这座楼的东墙井边,有一块八角砖作为标记,可以让他来这里改葬他的生母。”

她指着竹箱说:“这里都是我藏首饰和嫁妆的地方。

我死的时候,太守非常悲痛,临走时吩咐家人,不要把我的箱子带回家,怕看到后会伤心。

后来有人来偷窃,我用阴风把他们赶走,现在这里面还有三百金,可以送给您。”

汤感到非常悲伤,只是点头答应,后来一切都如她所说。

楼上的怪事从此消失,房子也转售了。

黑苗洞

湖南房县,位于万山之中。

西北八百里,都是丛山怪岭,苗洞数以千计,没有人敢进去。

有一个采樵的人误入洞内,迷路出不来,看到几个黑人浑身长毛,说话像鸟叫,用草结巢,栖息在树顶。

他们看到樵夫,很高兴,用藤条绑住他的手脚,挂在树梢上。

樵夫以为自己必死无疑。

突然,一个老妇人从另一个巢穴中出来,白发高额,略似人形,说话还带着楚地的口音,对樵夫说:“你怎么误入这个洞呢?

我也是房县城里的人。

康熙某年饥荒,我乞食迷路进入这个洞。

那些黑苗最初想吃我,后来摸到我的下体,知道我是女的,就留我在巢中做妻子。”

她指着两个黑毛人说:“这是我的儿子,还听我的话,我会救你。”

樵夫表示感谢。

老妇人跳上树,亲自解开他的束缚,从袖子里拿出几颗栗子和枣子说:“给你充饥。”

然后对两个黑毛人耳语了很久,话语含糊不清,手里拿着一根树枝,上面绑着布巾说:“如果有你们的同类想害我的乡邻,就用这个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我的意思。”

两个黑毛人送樵夫走了三天,才找到原路回家。

路上的人都说:“这是黑苗洞,迷路进去的人都被他们吃了,从来没有回来的。”

空中扯辫

芜湖江口巡司衙门的弓兵赵信,三十多岁,还没有娶妻。

有一天,他突然去野庙里,留连笑语,不肯回家。

别人问他,他说:“我已经入赘到某家了。”

他极力夸耀妻子的美貌和家庭的富裕。

第二天他又去了,嬉笑如常。

别人和他同行,却什么也没看到,知道是被鬼捉弄,于是嘱咐他的父母严加看管,关上门只给他送饭。

赵在房间里喊:“我来我来,不要扯我的辫子!”

家人在窗户里偷偷看,发现他的辫子直竖在空中,好像有人在提它,于是防范更加严密。

三天后,声音消失了。

打开门一看,他竟然用辫子自缢在床栏杆上。

蓬头鬼

泾县的于道士能在白天看到鬼。

他经常去城里的赵家喝酒,悄悄对主人说:“你家西楼夹墙里有一个蓬头鬼走出来,东张西望,像个小偷,一定是冤魂来抓人,但不知道会应在家里谁身上。”

主人问:“怎么验证呢?”

道士说:“我明天早上来,看看鬼藏在什么地方,然后告诉你。

你可以叫家人一个个走过,看鬼有什么反应,就能知道。”

主人同意了。

第二天,道士来说:“鬼在西厅的案桌脚下。”

主人召集家丁在桌前走来走去,鬼都不理;他的女儿六姑娘走过时,鬼对她大笑。

道士说:“就是她了,但先不要告诉她,怕她害怕。”

主人问:“可以禳解吗?”

道士说:“这是前世的孽,无法禳解。”

之后,家里经常听到抛砖掷瓦的声音,持续了一个多月。

不久,六姑娘因难产而死,家里果然平静了。

借丝绵入殓

芜湖的赵明府必恭,在湖南衡阳做官,得了伤寒病,病情严重,已经断气了。

家人准备棺殓,绵絮等物品都准备好了,因为他的心口还有温度,所以没有入殓。

赵梦见自己走在黄沙中,茫茫然看不到天日。

过了一条小河,天渐渐亮了,有一座庙,匾额上写着“准提观音庵”。

他走进去,看到一个老僧盘腿坐着,煮着素面,香气扑鼻,他感到肚子饿,向老僧乞食。

老僧喝道:“你何必在这里乞食?赶快回家,家里有面等你!”

赵踉跄走出,遇到乡邻吴某,吴某拱手道谢说:“感谢你的恩惠,让我身体暖和。”

赵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惊醒后,果然闻到素面的香气。

原来家人守着他的尸体,整天不吃饭,所以煮面充饥,赵就要吃面。

家人说:“老爷病了一个多月,连汤水都不沾,怎么能吃面呢?”

赵坚持要吃,家人没办法,给他一碗,他竟然吃得像平常一样,病也好了。

他心里想着吴某谢暖的话,觉得梦没有根据,所以没有对家人提起。

两年后,赵的家属回到芜湖,把当年准备入殓的绵装箱带回家。

正好吴某死了,正值盛夏,无处买绵,吴家入殓时来借丝绵,赵家就给了他们。

又过了三年,赵罢官回家,偶然和家人谈起这件事,才知道千里之外,两年之前,这绵应该归吴某用,他的生魂早就来道谢了。

洞庭君留船

凡是洞庭湖载货的船,卸货后,每年都会有一艘整齐干净的船,千夫拉不动。

船夫们都知道,说:“这是洞庭君留下的。”

于是就不再装货,任由它去。

舵工和水手都去别的船生活。

到了晚上,船上神灯炫赫,在波浪中出入;清晨,又回到原来的泊位。

每年船只轮换当差,从来没有专门累及一家,也从来没有撞折损伤的。

缆将军失势

在鄱阳湖乘船遇到风浪时,常常有一条黑缆像龙一样扑向船,船必受损,被称为“缆将军”,每年都要祭祀。

雍正十年,大旱,湖水干涸的地方,有一条朽缆横卧在沙上。

农民砍断并烧了它,涎尽血出。

从此,缆将军不再作祟,船夫也不再祭祀了。

吴二姑娘

全椒的金棕亭进士,住在扬州的马氏玲珑山馆。

他的孙子,十七岁,文学很好,跟着他读书,祖孙隔房而睡。

晚上听到孙子的呼噜声,以为是梦魇,起来叫他,孙子就醒了。

棕亭回到自己的房间。

不久孙子又梦魇,棕亭再去,孙子已经坐在床上,对着棕亭,两手向上,说:“请屈一指。”

然后一根手指弯了。

说:“请屈五指。”

然后五根手指弯了。

之后,孙子或叉手,或拱手,做出各种姿态。

棕亭呵斥他,孙子哭着要求回家见母亲,于是叫轿子送他回去。

病人自己穿上衣冠靴带。

哭泣着惊慌地看着他,鬼仆喊道:“认出来了,可以报告主母了!”然后就离开了。

纮已经复活,人们争相询问纮的隐秘事情,纮却不说。

之后不到五年,纮竟然死了。

他的堂兄名叫纲,是毛西河的朋友,告诉西河说:“大清军队攻下杭州,潞王北去,他的宫眷留在塘西孟氏家中。我弟弟被王某引诱,计划出首以获取赏金,后来后悔了,没有列名。后来和王某一起出首的五个人,都突然死亡。我弟弟死而复生,但狡猾的本性不改,与朱道士争夺一只鹤,于是私自将道士的名字加入海寇案中,最终导致他死亡。违背了先师的教诲,违背了慈母的教导,难怪他最终不长寿。”

问:“学宫先师的名字,纮曾经提到过谁?”回答说:“一个是颜渊,一个是子服景伯。”

豆腐架箸

四川茂州有一个姓张的富户,老年得子,非常疼爱他。每次出游,都会精心打扮。八岁时,出去观看赛会,竟然没有回来。到处寻找,最终在某条溪流中发现,已经被杀害,赤裸着身体躺在水中,衣服和饰品都被剥去。张向官府报案,凶手没有找到,刺史叶公亲自住在城隍庙中求梦。夜里梦见城隍神开门迎接叶公,设宴款待,桌上有一碗豆腐,上面架着竹筷子,旁边没有其他东西,整个宴会没有一句话。叶公醒来后解释这个梦,却不得其解。后来捕快看到有人拿着金锁进入当铺,抓住并审讯,赃物和证据都吻合。这个人姓符,这才明白竹架在豆腐上,形成了一个“符”字。

蒋金娥

通州兴仁镇有一个姓钱的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嫁给农民顾氏为妻。病死后,突然苏醒,喊道:“这是什么地方?我为什么会到这里?我是常熟蒋抚台的小姐,小名叫金娥。”详细叙述了蒋府中的事情,哭个不停,拒绝她的丈夫说:“你是什么人,敢靠近我?必须派人送我回常熟。”拿起镜子自照,大哭道:“这个人不是我,我不是这个人!”扔掉镜子不再照。钱派人秘密访问蒋府,果然有一个小姐名叫金娥,病死的年月相符,于是买船送到常熟。蒋府不相信,派家人到船中查看。女子一见到他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一时间围观的人很多。蒋府担心事情涉及怪诞,赠送路费催促她回通州。女子原本不识字,病后突然识字,能吟诗,举止优雅,不再像以前的村妇了。

有一个叫权之的人,是何义门先生的侄子,曾经聘娶蒋府的女儿,但未娶女就去世了。因事来到通州,女子去见何,称他为姑父。与他谈论旧事,一切都能记得,于是称呼何为义父。何劝女子仍然与原夫结婚,女子不肯,想出家为尼,但未果。这件事发生在乾隆三十二年。

还我血

刑部狱卒杨七,与山东一个偷参的囚犯关系很好。囚犯因事发,临刑前,用人参贿赂杨七,又给了他三十两银子,嘱咐他缝头入殓。杨七竟然违背了约定,又记得人血蘸馒头可以治疗瘵疾,于是按照方法取血,回家给他的亲戚。刚到家,突然用双手掐住自己的喉咙大叫:“还我血!还我银!”他的父母妻子烧纸钱请僧人护救,最终喉咙断裂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八-注解

陕西茶客:指来自陕西的茶叶商人,反映了古代中国南北贸易的繁荣。

山娘娘:民间传说中的山神或山精,常以女性形象出现,具有神秘色彩。

瓜洲公子:瓜洲是古代扬州的一个地名,公子指贵族子弟,此处指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王白斋尚书为潮鸣寺僧:王白斋是历史人物,曾任尚书,潮鸣寺是杭州的一座著名寺庙。

白天德:一种超自然的存在,自称白天德,与玄帝庙有关。

髑髅乞恩:髑髅指骷髅,乞恩指请求恩惠,反映了民间对鬼神的信仰。

锡锞一锭阴间准三分用:锡锞是古代的一种货币,阴间指冥界,反映了民间对冥界的想象。

鸡卵担粪:鸡卵指鸡蛋,担粪指挑粪,反映了民间对五通神的信仰。

狐丹:传说中狐狸修炼成精后体内形成的丹珠,具有神奇的力量,是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神秘物质。

唐巾:唐代男子常戴的一种头巾,形状多为方形,四角下垂,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

批答:指神灵或鬼怪通过某种方式传达的指示或回答,常见于古代志怪小说中。

全骨法:道家的一种法术,据说可以修复残缺的骨骼,使其完整如初,常用于超度亡灵或解决鬼魂作祟的问题。

地藏王:佛教中的一位菩萨,主管地狱和亡灵,常被视为救度亡魂的神灵。

儒佛两不收:指某人在死后既不被儒家所接纳,也不被佛教所接纳,反映了古代中国儒佛两教在信仰体系中的对立与融合。

鸟门山:地名,位于绍兴东关,是故事中鬼魂出没的地方,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朱家糕:一种糕点,故事中作为鬼魂与人间沟通的媒介,体现了民间信仰中食物与神灵之间的联系。

吴吃烟:吴指吴秉中,吃烟指吸烟。在古代,吸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习惯,尤其在文人雅士中较为流行。

汪先生:指汪名天,是一位训导子侄的先生,可能是一位私塾教师或学者。

锡九:吴秉中的侄子,名字中的“锡”字在古代常用于人名,寓意赐予、恩赐。

土窟异兽:指在土窟中出现的奇异动物,可能是传说中的神兽或怪兽。

鸡脚人:指一种传说中的生物,具有鸡爪般的脚,可能是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怪物。

海和尚:传说中的海洋生物,形似和尚,可能与海洋神话或民间传说有关。

一足蛇:传说中的蛇类怪物,只有一只脚,可能与古代的神话或民间传说有关。

方蚌:指一种形状方正的蚌类,可能与海洋生物或神话传说有关。

山和尚:传说中的山中怪物,形似和尚,可能与山神或山鬼的传说有关。

赠纸灰:指鬼魂赠予的纸灰,纸灰在古代常与祭祀、鬼魂等超自然现象相关。

汤翰林:指汤其五,翰林是古代的高级文官职位,汤其五可能是一位文人或官员。

披发女子赤身喷血而进:描述了一个超自然现象,女子披头散发、赤裸身体、喷血进入,象征着冤魂或鬼魂的出现,反映了古人对冤魂复仇的信仰。

朱笔花:故事中的女鬼,姓朱名笔花,是杭州柴太守的妾室,因正妻的嫉妒而被害死,死后化为冤魂寻求平反。

八角砖:一种特殊的砖块,形状为八角形,常被用作标记或纪念物。在故事中,八角砖是朱笔花尸体的埋葬标记。

黑苗洞:位于湖南房县的深山之中,传说中黑苗族的居住地,充满了神秘和危险。

缆将军:鄱阳湖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现象,黑缆如龙扑舟,象征着湖中的神灵或妖怪。

准提观音庵:故事中的一座庙宇,准提观音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庵则是佛教修行者的居所。

洞庭君:洞庭湖的神灵,传说中每年会留下一艘船,象征着湖神的威严和神秘。

登仙:指人去世,古代认为人死后灵魂升天成为仙人。

吴二姑娘:文中提到的狐妖,自称与主角前世有缘。

天师符:道教中用于驱邪避灾的符咒,通常由道士绘制。

城隍庙:供奉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是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守护神。

关帝庙:供奉关羽的庙宇,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被后世尊为武圣。

伏魔大帝:指关羽,因其忠义勇猛,被民间尊为伏魔大帝。

孔圣人:指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上真诸侯:道教中的一种封号,指被封为高级神灵的诸侯。

斋醮:道教中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包括诵经、祈祷等。

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能引起干旱。

犀犬: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犬,能带来财富和吉祥。

蝎怪:文中提到的巨大蝎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蛇王:传说中的蛇类之王,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

颜渊: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德行著称,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人物。

判狱:指在阴间审判亡魂的行为。

纮:文中人物,曾因谋取赏金而出首他人,后因悔改未列名,但仍因其他恶行导致短命。

子服景伯:孔子的弟子之一,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人物。

豆腐架箸:一种象征性的梦境符号,文中通过豆腐和竹箸的组合暗示了凶手的姓氏。

符:文中凶手的姓氏,通过梦境中的豆腐和竹箸组合被揭示。

蒋金娥:文中人物,原本是通州钱氏女,死后复活并自称是常熟蒋抚台小姐,表现出身份认同的混乱。

乾隆三十二年: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年份,具体为1767年,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

杨七:刑部狱卒,因贪图囚犯的人参和金钱而违背承诺,最终因恶行遭到报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八-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和超自然现象的丰富多样性。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好奇。

陕西茶客的故事描绘了一个梦境中的恐怖场景,怪物、铁索、柳树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体现了人们对梦境的迷信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

山娘娘的故事则通过一个被魅惑的新妇,展现了民间对山神或山精的信仰。故事中的施道士和王道士斩妖的情节,反映了民间对道士驱邪能力的信任和怀疑。

瓜洲公子的故事通过一个羽衣男子的出现,展现了民间对超自然存在的想象。故事中的柳桥、鹊桥等元素,体现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白斋尚书为潮鸣寺僧的故事通过一个梦境,展现了人们对命运和因果的信仰。故事中的线香、超度等元素,反映了民间对佛教的信仰和对来世的期待。

白天德的故事通过一个自称白天德的超自然存在,展现了民间对玄帝庙的信仰。故事中的拷鬼棒、符咒等元素,体现了人们对道士驱邪能力的信任。

髑髅乞恩的故事通过一个骷髅的请求,展现了民间对鬼神的信仰。故事中的五鬼搬运法、圆光等元素,反映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和恐惧。

锡锞一锭阴间准三分用的故事通过一个梦境,展现了民间对冥界的想象。故事中的锡锞、门包等元素,体现了人们对冥界生活的想象和对亲人的思念。

鸡卵担粪的故事通过一个被五通神所据的妇人,展现了民间对五通神的信仰。故事中的鸡卵、担粪等元素,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无奈。

狐丹的故事通过一个被狐狸精所凭的妇人,展现了民间对狐狸精的信仰。故事中的美妇、狐丹等元素,体现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和恐惧。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道教与佛教的交织,以及人与鬼神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故事中的狐妖、僵尸、鬼魂等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狐妖通过口吐红色小镜来诵读焚书的内容,展现了其神秘的法力,而僵尸作祟的情节则体现了人们对死亡与未知的恐惧。

其次,文本中的道家全骨法和地藏王的故事,揭示了道教与佛教在民间信仰中的影响。全骨法作为一种修复骨骼的法术,体现了道家对生死轮回的理解,而地藏王的故事则反映了佛教对生死、轮回的掌控力。尤其是地藏王被批颊后仍微笑的情节,暗示了佛教的慈悲与宽容。

此外,儒佛两不收的故事则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儒、佛两教的冲突与融合。杨兆南作为儒士兼通禅学,死后既不被儒家接纳,也不被佛教接纳,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信仰上的困境。这种困境不仅是个人信仰的危机,也是儒佛两教在文化上的对立与融合的体现。

最后,文本中的鬼魂与人类的互动,如鸟门山的鬼魂请求改葬、杨二与白衣鬼的冲突等,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中人鬼共存的观念。鬼魂并非单纯的恶灵,而是有情感、有诉求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死、灵魂的复杂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既有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对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同时还揭示了儒、道、佛三教在文化上的交织与冲突。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宗教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奇异现象和超自然生物。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恐惧。

首先,吴秉中与汪名天的故事中,墙上出现的老翁形象,可能是古人对灵异现象的想象,反映了古人对超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好奇。老翁模仿吴秉中的动作,暗示了人与灵异世界的互动,这种互动在古代文学中常见,体现了古人对灵异世界的探索。

土窟异兽的故事中,异兽的形象与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相似,如独角兽等。异兽的出现和百兽的俯伏,象征了自然界中的等级秩序和力量对比,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鸡脚人的故事中,鸡脚人的形象与古代传说中的怪物相似,如《山海经》中的异兽。鸡脚人的出现,反映了古人对未知生物的恐惧和想象,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的探索和对异域文化的想象。

海和尚的故事中,海和尚的形象与海洋神话中的生物相似,如海神或海怪。海和尚的出现,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的敬畏和对海洋生物的想象,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对海洋文化的探索。

一足蛇的故事中,一足蛇的形象与古代神话中的蛇类怪物相似,如《山海经》中的蛇怪。一足蛇的出现,反映了古人对蛇类生物的恐惧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神秘现象的探索。

方蚌的故事中,方蚌的形象与海洋生物相似,如蚌类。方蚌中的蓝面人形象,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想象和对海洋文化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对海洋生物的敬畏。

山和尚的故事中,山和尚的形象与山神或山鬼的传说相似。山和尚的出现,反映了古人对山林的敬畏和对山神的崇拜,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神秘现象的想象。

赠纸灰的故事中,纸灰的形象与鬼魂的传说相关。纸灰的出现,反映了古人对鬼魂的恐惧和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死亡和来世的思考。

汤翰林的故事中,汤其五的形象与古代文人相似。汤其五的胆识和对恶鬼的挑战,反映了古人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索和对神秘力量的挑战,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勇气和智慧的崇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人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探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恐惧。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超自然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鬼神观念和冤魂复仇的主题。故事中的女鬼朱笔花、黑苗洞的神秘黑人、洞庭君的留船等,都是民间传说中常见的超自然元素。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人对鬼神世界的想象,也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与冤屈。

朱笔花的故事尤其引人深思,她作为柴太守的妾室,因正妻的嫉妒而被残忍杀害,死后化为冤魂寻求平反。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妻妾之间的争斗和女性的悲惨命运。朱笔花的冤屈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不公的象征。她的冤魂通过超自然的方式寻求正义,体现了古人对正义的渴望和对冤屈的同情。

黑苗洞的故事则展现了古代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好奇。黑苗洞位于深山之中,充满了神秘和危险,象征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恐惧。樵夫误入洞中,遇到浑身生毛的黑人,这一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异族和未知世界的想象。

洞庭君留船的故事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神灵的敬畏。洞庭君作为湖神,每年留下一艘船,象征着湖神的威严和神秘。这一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总的来说,这些故事通过超自然的情节,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的不公、冤屈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好奇。它们不仅是民间传说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奇异的事件,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的深厚影响。文中提到的狐妖、天师符、城隍庙、关帝庙等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符号,反映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

故事中的主角经历了从被狐妖附体到最终通过斋醮仪式恢复正常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道教仪式的神秘力量,也体现了人们对道德和正义的追求。通过斋醮和祈祷,人们试图与神灵沟通,寻求庇护和指引。

文中还提到了旱魃、犀犬、蝎怪和蛇王等传说中的生物,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这些传说生物的存在,使得故事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

最后,故事中的颜渊为先师判狱的情节,展示了儒家思想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颜渊作为孔子的弟子,其形象代表了道德和正义,他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道德教化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文化符号和传说生物,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仅是一个奇幻的故事,更是对古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文通过几个独立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因果报应以及身份认同等主题。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的行为准则。

第一个故事中的纮,因贪图赏金而出首他人,虽然悔改但仍因其他恶行导致短命。这一情节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善恶有报’的观念,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纮的从兄提到他曾学习颜渊和子服景伯,这两位儒家圣贤的德行与纮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道德沦丧的后果。

第二个故事中的豆腐架箸梦境,通过象征性的符号揭示了凶手的身份。这一情节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梦境的重视,认为梦境可以传达神明的旨意或预示未来的事件。叶公通过解梦成功破案,反映了古代司法实践中对神秘力量的依赖。

第三个故事中的蒋金娥,死后复活并自称是常熟蒋抚台小姐,表现出身份认同的混乱。这一情节涉及灵魂转世或附体的观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死和灵魂的思考。蒋金娥的行为举止变化,从村妇变为娴雅的小姐,进一步加深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第四个故事中的杨七,因贪图囚犯的人参和金钱而违背承诺,最终因恶行遭到报应。这一情节强调了因果报应的观念,警示人们不可贪图不义之财。杨七的死亡方式极具戏剧性,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恶有恶报的强烈表达。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因果报应和身份认同等主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每个故事都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行为,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的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史学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7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