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本纪-卷三-高宗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本纪-卷三-高宗-原文

元,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勋一转,民酺三日,八十以上粟帛,丙戌,禁胡人为幻戏者。

甲午,放宫人。

三月辛巳,皇后亲蚕。

丙戌,户部侍郎杜正伦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四月壬寅,诏五品以上老疾不以罪者同致仕。

壬子,矩州人谢无零反,伏诛。

七月癸未,崔敦礼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八月丙申,崔敦礼薨。

辛丑,程知节及贺鲁部歌逻禄、处月战于榆慕谷,败之。

九月庚辰,括州海溢。

癸未,程知节及贺鲁战于怛笃城,败之。

十一月乙丑,以子显生,赐京官、朝集使勋一转。

自八月霜且雨至于是月。

是岁,龟兹大将羯猎颠附于贺鲁,左屯卫大将军杨胄伐之。

二年闰正月壬寅,如洛阳宫。

庚戌,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以伐贺鲁。

二月癸亥,降洛州囚罪,徒以下原之,免民一岁租、调,赐百岁以上氈衾粟帛。

庚午,封子显为周王。

壬申,徙封素节为郇王。

三月戊申,禁舅姑拜公主,父母拜王妃。

癸丑,李义府兼中书令。

五月丙申,幸明德宫。

七月丁亥,如洛阳宫。

八月丁卯,贬韩瑗为振州刺史,来济为台州刺史。

辛未,卫尉卿许敬宗为侍中。

九月庚寅,杜正伦兼中书令。

十一月戊戌,如许州。

甲辰,遣使虑所过州县囚。

乙巳,猎于滍南。

壬子,讲武于新郑,赦郑州,免一岁租赋,赐八十以上粟帛,其尝事高祖任佐史者以名闻。

十二月乙卯,如洛阳宫。

丁巳,苏定方败贺鲁于金牙山,执之。

丁卯,以洛阳宫为东都。

三年正月戊申,杨胄及龟兹羯猎颠战于泥师域,败之。

二月甲戌,至自东都。

戊寅,虑囚。

六月壬子,程名振及高丽战于赤烽镇,败之。

十一月乙酉,贬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李义府普州刺史。

戊子,许敬宗权检校中书令。

甲午,苏定方俘贺鲁以献。

戊戌,许敬宗为中书令,大理卿辛茂将兼侍中。

四年三月壬午,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及西突厥真珠叶护战于双河,败之。

四月丙辰,于志宁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乙丑,黄门侍郎许圉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戊辰,流长孙无忌于黔州。

于志宁罢。

五月己卯,许圉师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丙申,兵部尚书任雅相、度支尚书卢承庆参知政事。

戊戌,杀凉州都督长史赵持满。

七月己丑,以旱避正殿。

壬辰,虑囚。

八月壬子,李义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十月丙午,皇太子加元服,大赦,赐五品以上子孙为父祖后者勋一转,民酺三日。

闰月戊寅,如东都,皇太子监国。

辛巳,诏所过供顿免今岁租赋之半,赐民八十以上氈衾粟帛。

十一月丙午,许圉师为左散骑常侍、检校侍中。

戊午,辛茂将薨。

癸亥,贺鲁部悉结阙俟斤都曼寇边,左骁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抚大使以伐之。

卢承庆同中书门下三品。

五年正月癸卯,苏定方俘都曼以献。

甲子,如并州。

己巳,次长平,赐父老布帛。

二月丙戌,赦并州及所过州县,义旗初尝任五品以上葬并州者祭之,加佐命功臣食别封者子孙二阶,大将军府僚佐存者一阶,民年八十以上版授刺史、县令,赐酺三日。

甲午,祠旧宅。

三月丙午,皇后宴亲族邻里于朝堂,会命妇于内殿。

赐从官五品以上、并州长史司马勋一转。

妇人八十以上版授郡君,赐氈衾粟帛。

己酉,讲武于城西。

辛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兵道行军总管,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三将军及新罗兵以伐百济。

四月癸巳,如东都。

五月辛丑,作八关宫。

戊辰,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为沙砖道行军总管,以伐契丹。

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七月乙巳,废梁王忠为庶人。

丁卯,卢承庆罢。

八月庚辰,苏定方及百济战,败之。

壬午,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及悉结、拔也固、仆骨同罗战,败之。

癸未,赦神兵道大总管以下军士及其家,赐民酺三日。

十一月戊戌,苏定方俘百济王以献。

甲寅,如许州。

十二月辛未,猎于安乐川。

己卯,如东都。

壬午,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丽。

阿史德枢宾及奚、契丹战,败之。

龙朔元年正月戊午,鸿胪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以伐高丽。

二月乙未,改元,赦洛州。

四月庚辰,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程名振为镂方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庞孝泰为沃沮道行军总管,率三十五军以伐高丽。

甲午晦,日有食之。

六月辛巳,太白经天。

八月甲戌,苏定方及高丽战于浿江,败之。

九月癸卯,及皇后幸李勣、许圉师第。

壬子,徙封贤为沛王。

十月丁卯,猎于陆浑。

戊辰,猎于非山。

癸酉,如东都。

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萧嗣业为仙崿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为长岑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铁勒。

二年二月甲子,大易官名。

甲戌,任雅相薨。

戊寅,庞孝泰及高丽战于蛇水,死之。

三月庚寅,郑仁泰及铁勒战于天山,败之。

乙巳,如河北县。

辛亥,如蒲州。

癸丑,如同州。

四月庚申,至自同州。

辛巳,作蓬莱宫。

六月癸亥,禁宗戚献纂组雕镂。

七月戊子,以子旭轮生满月,大赦,赐酺三日。

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以伐百济。

戊戌,李义府罢。

八月壬寅,许敬宗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

九月丁丑,李义府起复

十月丁酉,幸温汤,皇太子监国。

丁未,至自温汤。

庚戌,西台侍郎上官仪同东西台三品。

十一月辛未,贬许圉师为虔州刺史。

癸酉,封子旭轮为殷王。

是岁,右卫将军苏海政为蒨海道行军总管,以伐龟兹。

海政杀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

三年正月乙丑,李义府为右相。

二月减百官一月俸,赋雍、同等十五州民钱,以作蓬莱宫。

乙亥,杀驸马都尉韦正矩。

庚戌,虑囚。

四月戊子,流李义府于巂州。

五月壬午,柳州蛮叛,冀州都督长史刘伯英以岭南兵伐之。

六月,吐蕃攻吐谷浑,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救之。

八月癸卯,有彗星出于左摄提。

戊申,诏百寮言事。

遣按察大使于十道。

九月戊午,孙仁师及百济战于白江,败之。

十月辛巳,诏皇太子五日一至光顺门,监诸司奏事,小事决之。

十一月甲戌,雨木冰。

十二月庚子,改明年为麟德元年,降京师、雍州诸县死罪以下。

壬寅,安西都护高贤为行军总管,以伐弓月。

麟德元年二月戊子,如福昌宫。

癸卯,如万年宫。

四月壬午,道王元庆薨。

五月戊申,许王孝薨。

丙寅,以旱避正殿。

七月丁未,诏以三年正月有事于泰山。

八月己卯,幸旧第,降万年县死罪以下。

壬午,至自万年宫。

丁亥,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兼右相,大司宪窦德玄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

十二月丙戌,杀上官仪。

戊子,杀庶人忠。

刘祥道罢。

太子右中护乐彦玮、西台侍郎孙处约同知军国政事。

是冬,无雪。

二年二月壬午如东都。

三月甲寅,司戎太常伯姜恪同东酉台三品。

戊午,遣使虑京师诸司及雍、洛二州囚。

闰月癸酉,日有食之。

是春,疏勒、弓月、吐蕃攻于阗,酉州都督崔智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救之。

四月丙午,赦桂、广、黔三都督府。

丙寅,讲武于邙山之阳。

戊辰,左侍极陆敦信检校右相,孙处约、乐彦玮罢。

七月己丑,邓王元裕薨。

十月壬戌,带方州刺史刘仁轨为大司宪兼知政事。

丁卯,如泰山。

大有年。

乾封元年正月戊辰,封于泰山。

庚午,禅于社首,以皇后为亚献。

壬申,大赦,改元。

赐文武官阶、勋、爵。

民年八十以上版授下州刺史、司马、县令,妇人郡、县君;七十以上至八十,赐古爵一级。

民酺七日,女子百户牛酒。

免所过今年租赋,给复齐州一年半、兗州二年。

辛卯,幸曲阜,祠孔子,赠太师。

二月己未,如亳州,祠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县人宗姓给复一年。

四月甲辰,至自亳州。

庚戌,陆敦信罢。

六月壬寅,高丽泉男生请内附,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援之。

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偘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

七月乙丑,徙封旭轮为豫王。

庚午,刘仁轨兼右相。

八月辛丑,窦德玄薨。

丁未,杀始州刺史武惟良、淄州刺史武怀运。

九月,庞同善及高丽战,败之。

十二月己酉,李勣为辽东道行台大总管,率六总管兵以伐高丽。

二年正月丁丑,以旱避正殿,减膳,虑囚。

二月丁酉,涪陵郡王愔薨。

辛丑,禁工商乘马。

六月乙卯,西台侍郎杨武戴至德、东台侍郎李安期、司列少常伯赵仁本同东西台三品。

东台舍人张文瓘参知政事。

七月己卯,以旱避正殿。

减膳,遣使虑囚。

八月己丑朔,日有食之。

辛亥,李安期罢。

九月庚申,以饵药,皇太子监国。

辛未,李勣及高丽战于新城,败之。

是岁,岭南洞獠陷琼州。

总章元年正月壬子,刘仁轨为辽东道副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浿江道行军总管。

二月丁巳,皇太子释奠于国学。

戊寅,如九成宫。

壬午,李勣败高丽,克扶馀、南苏、木底、苍岩城。

三月庚寅,大赦,改元。

四月乙卯,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

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车,避正殿;减膳,撤乐,诏内外官言事。

庚申,以太原元从西府功臣为二等:第一功后官无五品者,授其子若孙一人,有至四品五品者加二阶,有三品以上加爵三等;第二功后官无五品者,授其子若孙从六品一人,有至五品者加一阶,六品者二阶,三品以上爵一等。

辛巳,杨武薨。

八月癸酉,至自九成宫。

九月癸巳,李勣败高丽王高藏,执之。

十二月丁巳,俘高藏以献。

丁卯,有事于南郊。

甲戌,姜恪检校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

二年二月辛酉,右肃机李敬玄为西台侍郎,张文瓘为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三月丙戌,东台侍郎郝处俊同东西台三品。

癸巳,皇后亲蚕。

四月己酉,如九成宫。

六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七月癸巳,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乌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援吐谷浑。

九月庚寅,括州海溢。

壬寅,如岐州。

乙巳,赦岐州,赐高年粟帛。

十月丁巳,至自岐州。

十一月丁亥,徙封旭轮为冀王,改名轮。

十二月戊申,李勣薨。

是冬,无雪。

咸亨元年正月丁丑,刘仁轨罢。

二月戊申,虑囚。

丁巳,东南有声若雷。

三月甲戌,大赦,改元。

壬辰,许敬宗罢。

四月癸卯,吐蕃陷龟兹拨换城。

废安西四镇。

己酉,李敬玄罢。

辛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

庚午,如九成宫。

雍州大雨雹。

高丽酋长钳牟岑叛,寇边,左监门卫大将军高偘为东州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卫大将军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总管,以伐之。

六月壬寅朔,日有食之。

七月甲戌,以雍、华、蒲、同四州旱,遣使虑囚,减中御诸厩马。

戊子,李敬玄起

复。薛仁贵及吐蕃战于大非川,败绩。

八月庚戌,以谷贵禁酒。

丁巳,至自九成宫。

甲子,赵王福薨。

丙寅,以旱避正殿,减膳。

九月丁丑,给复雍、华、同、岐、邠、陇六州一年。

闰月癸卯,皇后以旱请避位。

甲寅,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

十月庚辰,诏文武官言事。

乙未,赵仁本罢。

十二月庚寅,复官名。

是岁,大饥。

二年正月乙巳,如东都,皇太子监国。

二月辛未,遣使存问诸州。

四月戊子,大风,雨雹。

六月癸巳,以旱虑囚。

九月,地震。

丙申,徐王元礼薨。

十月丙子,求明礼乐之士。

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

庚戌,如许州,遣使存问所过疾老鳏寡,虑囚。

十二月癸酉,猎于昆阳。

丙戌,如东都。

是岁,姜恪为侍中,阎立本为中书令。

三年正月辛丑,姚州蛮寇边,太子右卫副率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以伐之。

二月己卯,姜恪薨。

四月壬申,校旗于洛水之阴。

九月癸卯,徙封贤为雍王。

十月己未,皇太子监国。

十一月戊子朔,日有食之。

甲辰,至自东都。

十二月,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刘仁轨为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四年正月丙辰,郑王元懿薨。

四月丙子,如九成宫。

闰五月丁卯,禁作甗捕鱼、营圈取兽者。

八月辛丑,以不豫诏皇太子听诸司启事。

己酉,大风落太庙鸱尾。

十月壬午,阎立本薨。

乙未,以皇太子纳妃,赦岐州,赐酺三日。

乙巳,至自九成宫。

上元元年二月壬午,刘仁轨为鸡林道行军大总管,以伐新罗。

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己巳,皇后亲蚕。

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

追尊六代祖宣简公为宣皇帝,妣张氏曰宣庄皇后;五代祖懿王为光皇帝,妣贾氏曰光懿皇后。

增高祖、太宗及后谥。

大赦,改元,赐酺三日。

十一月丙午,如东都。

己酉,独于华山曲武原。

十二月癸未,蒋王恽自杀。

二年正月己未,给复雍、同、华、岐、陇五州一年。

辛未,吐蕃请和。

二月,刘仁轨及新罗战于七重城,败之。

三月丁巳,天后亲蚕。

四月辛巳,天后杀周王显妃赵氏。

丙戌,以旱避正殿,减膳,撤乐,诏百官言事。

己亥,天后杀皇太子。

五月戊申,追号皇太子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立雍王贤为皇太子,大赦。

七月辛亥,杞王上金免官,削封邑。

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于恭陵。

丁酉,诏妇人为宫官者岁一见其亲。

庚子,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

十月庚辰,雍州雨雹。

壬午,有彗星出于角、亢。

仪凤元年正月壬戌,徙封轮为相王。

丁卯,纳州獠寇边。

二月丁亥,如汝州温汤,遣使虑免汝州轻系。

三月癸卯,黄门侍郎来恒、中书侍郎薛元超同中书门下三品。

甲辰,如东都,免汝州今岁半租,赐民八十以上帛。

闰月己巳。吐蕃寇鄯、廓、河、芳四州,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伐之。

乙酉,周王显为洮河道行军元帅,领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十二总管,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领契苾何力等军,以伐吐蕃。

四月戊申,至自东都。

甲寅,中书侍郎李义琰同中书门下三品。

戊午,如九成宫。

六月癸亥,黄门侍郎高智周同中书门下三品。

七月丁亥,有彗星出于东井。

乙未,吐蕃寇叠州。

八月庚子,避正殿,减膳,撤乐,损食粟马,虑囚,诏文武官言事。

甲子,停南北中尚、梨园、作坊,减少府杂匠。

是月,青州海溢。

十月乙未,至自九成宫。

丙午,降封郇王素节鄱阳郡王。

十一月壬申,寺赦,改元。

庚寅,李敬玄为中书令。

十二月戊午,来恒、薛元超为河南、河北道大使。

二年正月乙亥,耕藉田。

庚辰,京师地震。

四月,太子左庶子张大安同中书门下三品。

五月,吐蕃寇扶州。

八月辛亥,刘仁轨为洮河军镇守使。

十月壬辰,徙封显为英王,更名哲。

十二月乙卯,募关内、河东猛士,以伐吐蕃。

是岁,西突厥及吐蕃寇安西。

冬,无雪。

三年正月丙子,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

癸未,遣使募河南、河北猛士,以伐吐蕃。

四月丁亥,以旱避正殿,虑囚。

戊申,大赦,改明年为通乾元年。

癸丑,泾州民生子异体连心。

五月壬戌,如九成宫。

大雨霖。

九月辛酉,至自九成宫。

癸亥,张文瓘薨。

丙寅,李敬玄、刘审礼及吐蕃战于青海,败绩,审礼死之。

十月丙申,停剑南、陇右岁贡。

丙午,密王元晓薨。

闰十一月丙申,雨木冰。

壬子,来恒薨。

十二月癸丑,罢通乾号。

调露元年正月戊子,如东都。

庚戌,戴至德薨。

四月辛酉,郝处俊为侍中。

五月丙戌,皇太子监国。

戊戌,作紫桂宫。

六月辛亥,大赦,改元。

吏部侍郎裴行俭伐西突厥。

九月壬午,行俭败西突厥,执其可汗都支。

十月,突厥温傅、奉职二部寇边,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伐之。

十一月戊寅,高智周罢。

甲辰,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伐突厥。

永隆元年二月癸丑,如汝州温汤。

丁巳,如少室山。

乙丑,如东都。

三月,裴行俭及突厥战于黑山,败之。

四月乙丑,如紫桂宫。

戊辰,黄门侍郎裴炎、崔知温,中书侍郎王德真:同中书门下三品。

五月丁酉,太白经天。

七月己卯,吐蕃寇河源。

辛巳,李敬玄及吐蕃战于湟川,败绩。

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

丙申,江王元祥薨。

突厥寇云州,都督窦怀哲败之。

八月丁未,如东都。

丁巳,贬李敬玄为衡州刺史。

甲子,废皇太子为庶人。

人。乙丑,立英王哲为皇太子,大赦,改元,赐酺三日。

己巳,贬张大安为普州刺史。

九月甲申,王德真罢。

十月壬寅,降封曹王明为零陵郡王。

戊辰,至自东都。

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

开耀元年正月乙亥,突厥寇原、庆二州。

辛巳,赐京官九品以上酺三日。

癸巳,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伐突厥。

己亥,减殿中、太仆马,省诸方贡献,免雍、岐、华、同四州二岁税,河南、河北一年调。

二月丙午,皇太子释奠于国学。

三月辛卯,郝处俊罢。

五月乙酉,常州人刘龙子谋反,伏诛。

丙戌,定襄道副总管曹怀舜及突厥战于横水,败绩。

己丑,黑齿常之及吐蕃战于良非川,败之。

六月壬子,永嘉郡王晫有罪,伏诛。

七月己丑,以太平公主下嫁,赦京师。

甲午,刘仁轨罢左仆射。

闰月丁未,裴炎为侍中,崔知温、薛元超守中书令。

庚戌,以饵药,皇太子监国。

庚申,裴行俭及突厥战,败之。

八月丁卯,以河南、河北大水,遣使赈乏绝,室庐坏者给复一年,溺死者赠物,人三段。

九月丙申,有彗星出于天市。

壬戌,裴行俭俘突厥温傅可汗、阿史那伏念以献。

乙丑,改元,赦定襄军及诸道缘征官吏兵募。

十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十一月癸卯,徙庶人贤于巴州。

永淳元年二月癸未,以孙重照生满月,大赦,改元,赐酺三日。

是月,突厥车薄、咽面寇边。

三月戊午,立重照为皇太孙。

四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丙寅,如东都,皇太子监国。

辛未,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率三总管兵以伐突厥。

安西副都护王方翼及车薄、咽面战于执海,败之。

丁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

五月乙卯,洛水溢。

六月甲子,突厥骨咄禄寇边,岚州刺史王德茂死之。

是月,大蝗,人相食。

七月,作万泉宫。

己亥,作奉天宫。

庚申,零陵郡王明自杀。

九月,吐蕃寇柘州,骁卫郎将李孝逸伐之。

十月甲子,京师地震。

丙寅,黄门侍郎刘齐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弘道元年正月甲午,幸奉天宫。

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败之。

三月庚寅,突厥寇单于都护府,司马张行师死之。

庚子,李义琰罢。

丙午,有彗星出于五车。

癸丑,崔知温薨。

四月己未,如东都。

壬申,郭待举、郭正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甲申,绥州部落稽白铁余寇边,右武卫将军程务挺败之。

五月乙巳,突厥寇蔚州,刺史李思俭死之。

七月甲辰,徙封轮为豫王,改名旦。

薛元超罢。

八月乙丑,皇太子朝于东都,皇太孙留守京师。

丁卯,滹沱溢。

己巳,河溢,坏河阳城。

九月己丑,以太平公主子生,赦东都。

十月癸亥,幸奉天宫。

十一月戊戌,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伐突厥。

辛丑,皇太子监国。

丁未,如东都。

戊申,裴炎、刘齐贤、郭正一兼于东宫平章事。

十二月丁巳,改元,大赦。

是夕,皇帝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

谥曰天皇大帝。

天宝八载,改谥天皇大圣皇帝;十三载,增谥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赞曰:《小雅》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此周幽王之诗也。

是时,幽王虽亡,而太子宜臼立,是为平王。

而诗人乃言灭之者,以为文、武之业于是荡尽,东周虽在,不能复兴矣。

其曰灭者,甚疾之之辞也。

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

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

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

高宗溺爱衤任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

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本纪-卷三-高宗-译文

元年间,赐予五品以上官员的儿子继承父亲爵位的勋位晋升一级,百姓可以饮酒三天,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予粮食和布帛。丙戌日,禁止胡人表演幻术。

甲午日,释放宫中的宫女。

三月辛巳日,皇后亲自参与蚕桑活动。

丙戌日,户部侍郎杜正伦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四月壬寅日,下诏五品以上年老或有疾病但未犯罪的人可以退休。

壬子日,矩州人谢无零造反,被处死。

七月癸未日,崔敦礼被任命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八月丙申日,崔敦礼去世。

辛丑日,程知节与贺鲁部的歌逻禄、处月在榆慕谷交战,击败了他们。

九月庚辰日,括州发生海啸。

癸未日,程知节与贺鲁在怛笃城交战,击败了他们。

十一月乙丑日,因为皇子显出生,赐予京官和朝集使勋位晋升一级。

从八月开始,霜和雨一直持续到这个月。

这一年,龟兹大将羯猎颠依附于贺鲁,左屯卫大将军杨胄讨伐他。

二年的闰正月壬寅日,皇帝前往洛阳宫。

庚戌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被任命为伊丽道行军总管,讨伐贺鲁。

二月癸亥日,减轻洛州囚犯的罪行,徒刑以下的囚犯被赦免,免除百姓一年的租税和调役,赐予百岁以上的老人毛毯、被褥、粮食和布帛。

庚午日,封皇子显为周王。

壬申日,将素节改封为郇王。

三月戊申日,禁止公婆向公主行礼,父母向王妃行礼。

癸丑日,李义府兼任中书令。

五月丙申日,皇帝前往明德宫。

七月丁亥日,皇帝前往洛阳宫。

八月丁卯日,贬韩瑗为振州刺史,来济为台州刺史。

辛未日,卫尉卿许敬宗被任命为侍中。

九月庚寅日,杜正伦兼任中书令。

十一月戊戌日,皇帝前往许州。

甲辰日,派遣使者审查所经过州县的囚犯。

乙巳日,皇帝在滍南狩猎。

壬子日,在新郑举行军事演习,赦免郑州的囚犯,免除一年的租税和赋役,赐予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粮食和布帛,曾经为高祖担任佐史的人上报姓名。

十二月乙卯日,皇帝前往洛阳宫。

丁巳日,苏定方在金牙山击败贺鲁,俘虏了他。

丁卯日,将洛阳宫定为东都。

三年正月戊申日,杨胄与龟兹的羯猎颠在泥师域交战,击败了他们。

二月甲戌日,皇帝从东都返回。

戊寅日,审查囚犯。

六月壬子日,程名振与高丽在赤烽镇交战,击败了他们。

十一月乙酉日,贬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李义府为普州刺史。

戊子日,许敬宗暂时代理检校中书令。

甲午日,苏定方俘虏贺鲁并献上。

戊戌日,许敬宗被任命为中书令,大理卿辛茂将兼任侍中。

四年三月壬午日,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与西突厥的真珠叶护在双河交战,击败了他们。

四月丙辰日,于志宁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乙丑日,黄门侍郎许圉师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戊辰日,流放长孙无忌到黔州。

于志宁被罢免。

五月己卯日,许圉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丙申日,兵部尚书任雅相、度支尚书卢承庆参与政事。

戊戌日,处死凉州都督长史赵持满。

七月己丑日,因为旱灾,皇帝避开正殿。

壬辰日,审查囚犯。

八月壬子日,李义府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十月丙午日,皇太子加冠,大赦天下,赐予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继承父祖爵位的勋位晋升一级,百姓可以饮酒三天。

闰月戊寅日,皇帝前往东都,皇太子监国。

辛巳日,下诏所经过的地方免除今年一半的租税和赋役,赐予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毛毯、被褥、粮食和布帛。

十一月丙午日,许圉师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检校侍中。

戊午日,辛茂将去世。

癸亥日,贺鲁部的悉结阙俟斤都曼侵犯边境,左骁卫大将军苏定方被任命为安抚大使讨伐他。

卢承庆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五年正月癸卯日,苏定方俘虏都曼并献上。

甲子日,皇帝前往并州。

己巳日,皇帝在长平停留,赐予父老布帛。

二月丙戌日,赦免并州及所经过州县的囚犯,曾经在义旗初年担任五品以上官职并葬在并州的人被祭祀,加封佐命功臣的子孙二级爵位,大将军府的僚佐存活的晋升一级,八十岁以上的百姓被授予刺史、县令的官职,赐予饮酒三天。

甲午日,祭祀旧宅。

三月丙午日,皇后在朝堂宴请亲族邻里,在内殿会见命妇。

赐予五品以上官员、并州长史司马勋位晋升一级。

八十岁以上的妇女被授予郡君的称号,赐予毛毯、被褥、粮食和布帛。

己酉日,在城西举行军事演习。

辛亥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被任命为神兵道行军总管,新罗王金春秋被任命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领三位将军和新罗的军队讨伐百济。

四月癸巳日,皇帝前往东都。

五月辛丑日,建造八关宫。

戊辰日,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被任命为沙砖道行军总管,讨伐契丹。

六月庚午日,发生日食。

七月乙巳日,废黜梁王忠为庶人。

丁卯日,卢承庆被罢免。

八月庚辰日,苏定方与百济交战,击败了他们。

壬午日,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与悉结、拔也固、仆骨同罗交战,击败了他们。

癸未日,赦免神兵道大总管以下的军士及其家属,赐予百姓饮酒三天。

十一月戊戌日,苏定方俘虏百济王并献上。

甲寅日,皇帝前往许州。

十二月辛未日,皇帝在安乐川狩猎。

己卯日,皇帝前往东都。

壬午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被任命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被任命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讨伐高丽。

阿史德枢宾与奚、契丹交战,击败了他们。

龙朔元年正月戊午日,鸿胪卿萧嗣业被任命为扶余道行军总管,讨伐高丽。

二月乙未日,改年号,赦免洛州的囚犯。

四月庚辰日,任雅相被任命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被任命为平壤道行军总管,萧嗣业被任命为扶余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程名振被任命为镂方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庞孝泰被任命为沃沮道行军总管,率领三十五军讨伐高丽。

甲午日,发生日食。

六月辛巳日,太白星经过天空。

八月甲戌日,苏定方与高丽在浿江交战,击败了他们。

九月癸卯日,皇帝和皇后前往李勣、许圉师的府邸。

壬子日,将贤改封为沛王。

十月丁卯日,皇帝在陆浑狩猎。

戊辰日,皇帝在非山狩猎。

癸酉日,皇帝前往东都。

郑仁泰被任命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萧嗣业被任命为仙崿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被任命为长岑道行军大总管,讨伐铁勒。

二年二月甲子日,大规模更改官名。

甲戌日,任雅相去世。

戊寅日,庞孝泰与高丽在蛇水交战,战死。

三月庚寅日,郑仁泰与铁勒在天山交战,击败了他们。

乙巳日,皇帝前往河北县。

辛亥日,皇帝前往蒲州。

癸丑日,皇帝前往同州。

四月庚申日,皇帝从同州返回。

辛巳日,建造蓬莱宫。

六月癸亥日,禁止宗室和亲戚进献精美的织物和雕刻品。

七月戊子日,因为皇子旭轮满月,大赦天下,赐予百姓饮酒三天。

右威卫将军孙仁师被任命为熊津道行军总管,讨伐百济。

戊戌日,李义府被罢免。

八月壬寅日,许敬宗被任命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

九月丁丑日,李义府重新起用。

十月丁酉日,皇帝前往温汤,皇太子代理国政。

丁未日,皇帝从温汤返回。

庚戌日,西台侍郎上官仪被任命为东西台三品官员。

十一月辛未日,许圉师被贬为虔州刺史。

癸酉日,封皇子旭轮为殷王。

这一年,右卫将军苏海政被任命为蒨海道行军总管,讨伐龟兹。

苏海政杀了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

三年正月乙丑日,李义府被任命为右相。

二月,削减百官一个月的俸禄,向雍州、同州等十五州的百姓征收钱财,用于建造蓬莱宫。

乙亥日,杀了驸马都尉韦正矩。

庚戌日,审查囚犯。

四月戊子日,将李义府流放到巂州。

五月壬午日,柳州蛮族叛乱,冀州都督长史刘伯英率领岭南军队讨伐。

六月,吐蕃进攻吐谷浑,凉州都督郑仁泰被任命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前去救援。

八月癸卯日,彗星出现在左摄提星座。

戊申日,皇帝下诏让百官进言。

派遣按察大使到十道巡视。

九月戊午日,孙仁师与百济在白江交战,击败了百济。

十月辛巳日,皇帝下诏让皇太子每五天到光顺门一次,监督各部门的奏事,小事可以自行决断。

十一月甲戌日,下起了雨夹雪。

十二月庚子日,改明年为麟德元年,赦免京师、雍州各县死罪以下的犯人。

壬寅日,安西都护高贤被任命为行军总管,讨伐弓月。

麟德元年二月戊子日,皇帝前往福昌宫。

癸卯日,皇帝前往万年宫。

四月壬午日,道王元庆去世。

五月戊申日,许王孝去世。

丙寅日,因旱灾,皇帝避居偏殿。

七月丁未日,皇帝下诏在三年正月到泰山举行祭祀。

八月己卯日,皇帝前往旧居,赦免万年县死罪以下的犯人。

壬午日,皇帝从万年宫返回。

丁亥日,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兼任右相,大司宪窦德玄被任命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

十二月丙戌日,杀了上官仪。

戊子日,杀了庶人忠。

刘祥道被罢免。

太子右中护乐彦玮、西台侍郎孙处约共同处理军国政事。

这个冬天,没有下雪。

二年二月壬午日,皇帝前往东都。

三月甲寅日,司戎太常伯姜恪被任命为东酉台三品官员。

戊午日,派遣使者审查京师各部门及雍州、洛州的囚犯。

闰月癸酉日,发生了日食。

这个春天,疏勒、弓月、吐蕃进攻于阗,酉州都督崔智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前去救援。

四月丙午日,赦免桂州、广州、黔州三都督府的犯人。

丙寅日,在邙山南面举行军事演习。

戊辰日,左侍极陆敦信被任命为检校右相,孙处约、乐彦玮被罢免。

七月己丑日,邓王元裕去世。

十月壬戌日,带方州刺史刘仁轨被任命为大司宪兼知政事。

丁卯日,皇帝前往泰山。

这一年是大丰收年。

乾封元年正月戊辰日,皇帝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庚午日,在社首山举行禅礼,皇后作为亚献。

壬申日,大赦天下,改年号。

赐予文武官员官阶、勋爵。

百姓年满八十岁的,授予下州刺史、司马、县令的官职,妇女授予郡君、县君的封号;七十岁到八十岁的,赐予古爵一级。

百姓可以饮酒七天,每百户女子赐予牛和酒。

免除所经过地区的今年租赋,齐州免除一年半,兗州免除两年。

辛卯日,皇帝前往曲阜,祭祀孔子,追赠孔子为太师。

二月己未日,皇帝前往亳州,祭祀老子,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亳县同宗姓的人免除一年赋税。

四月甲辰日,皇帝从亳州返回。

庚戌日,陆敦信被罢免。

六月壬寅日,高丽的泉男生请求归附,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被任命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支援。

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偘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

七月乙丑日,改封旭轮为豫王。

庚午日,刘仁轨兼任右相。

八月辛丑日,窦德玄去世。

丁未日,杀了始州刺史武惟良、淄州刺史武怀运。

九月,庞同善与高丽交战,击败了高丽。

十二月己酉日,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台大总管,率领六路总管兵讨伐高丽。

二年正月丁丑日,因旱灾,皇帝避居偏殿,减少膳食,审查囚犯。

二月丁酉日,涪陵郡王愔去世。

辛丑日,禁止工商业者骑马。

六月乙卯日,西台侍郎杨武戴至德、东台侍郎李安期、司列少常伯赵仁本被任命为东西台三品官员。

东台舍人张文瓘参与政事。

七月己卯日,因旱灾,皇帝避居偏殿。

减少膳食,派遣使者审查囚犯。

八月己丑日,发生了日食。

辛亥日,李安期被罢免。

九月庚申日,因服药,皇太子代理国政。

辛未日,李勣与高丽在新城交战,击败了高丽。

这一年,岭南的洞獠攻陷了琼州。

总章元年正月壬子日,刘仁轨被任命为辽东道副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浿江道行军总管。

二月丁巳日,皇太子在国学举行释奠礼。

戊寅日,皇帝前往九成宫。

壬午日,李勣击败高丽,攻占了扶馀、南苏、木底、苍岩城。

三月庚寅日,大赦天下,改年号。

四月乙卯日,追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

丙辰日,彗星出现在五车星座,皇帝避居偏殿;减少膳食,撤去音乐,下诏让内外官员进言。

庚申日,将太原元从西府功臣分为二等:第一等功臣的后代如果没有五品官职的,授予其子孙一人官职,有四品、五品官职的加二阶,有三品以上官职的加爵三等;第二等功臣的后代如果没有五品官职的,授予其子孙从六品官职一人,有五品官职的加一阶,六品官职的加二阶,三品以上官职的加爵一等。

辛巳日,杨武去世。

八月癸酉日,皇帝从九成宫返回。

九月癸巳日,李勣击败高丽王高藏,俘虏了他。

十二月丁巳日,将高藏作为俘虏献上。

丁卯日,在南郊举行祭祀。

甲戌日,姜恪被任命为检校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担任右相。

二年二月辛酉日,右肃机李敬玄被任命为西台侍郎,张文瓘被任命为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三月丙戌日,东台侍郎郝处俊被任命为东西台三品官员。

癸巳日,皇后亲自养蚕。

四月己酉日,皇帝前往九成宫。

六月戊申日,发生了日食。

七月癸巳日,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被任命为乌海道行军大总管,支援吐谷浑。

九月庚寅日,括州发生海啸。

壬寅日,皇帝前往岐州。

乙巳日,赦免岐州的犯人,赐予年长者粟帛。

十月丁巳日,皇帝从岐州返回。

十一月丁亥日,改封旭轮为冀王,改名为轮。

十二月戊申日,李勣去世。

这个冬天,没有下雪。

咸亨元年正月丁丑日,刘仁轨被罢免。

二月戊申日,审查囚犯。

丁巳日,东南方向传来雷声。

三月甲戌日,大赦天下,改年号。

壬辰日,许敬宗被罢免。

四月癸卯日,吐蕃攻陷了龟兹的拨换城。

废除了安西四镇。

己酉日,李敬玄被罢免。

辛亥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被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吐蕃。

庚午日,皇帝前往九成宫。

雍州下起了大冰雹。

高丽酋长钳牟岑叛乱,侵犯边境,左监门卫大将军高偘被任命为东州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卫大将军李谨行被任命为燕山道行军总管,前去讨伐。

六月壬寅日,发生了日食。

七月甲戌日,因雍州、华州、蒲州、同州旱灾,派遣使者审查囚犯,减少中御厩的马匹。

戊子日,李敬玄被起用。

薛仁贵与吐蕃在大非川交战,结果战败。

八月庚戌日,因为粮食价格昂贵,禁止酿酒。

丁巳日,皇帝从九成宫返回。

甲子日,赵王李福去世。

丙寅日,因为旱灾,皇帝避开正殿,减少膳食。

九月丁丑日,免除雍、华、同、岐、邠、陇六州一年的赋税。

闰月癸卯日,皇后因为旱灾请求退位。

甲寅日,任命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吐蕃。

十月庚辰日,下诏让文武官员进言。

乙未日,赵仁本被罢免。

十二月庚寅日,恢复官名。

这一年,发生了大饥荒。

二年正月乙巳日,皇帝前往东都,皇太子监国。

二月辛未日,派遣使者慰问各州。

四月戊子日,刮大风,下冰雹。

六月癸巳日,因为旱灾,审查囚犯。

九月,发生地震。

丙申日,徐王李元礼去世。

十月丙子日,寻求精通礼乐的人才。

十一月甲午日,发生日食。

庚戌日,皇帝前往许州,派遣使者慰问沿途的疾病老人、鳏寡孤独者,审查囚犯。

十二月癸酉日,在昆阳狩猎。

丙戌日,皇帝前往东都。

这一年,姜恪担任侍中,阎立本担任中书令。

三年正月辛丑日,姚州的蛮族侵犯边境,太子右卫副率梁积寿被任命为姚州道行军总管,讨伐他们。

二月己卯日,姜恪去世。

四月壬申日,在洛水的北岸校阅旗帜。

九月癸卯日,将李贤改封为雍王。

十月己未日,皇太子监国。

十一月戊子日,发生日食。

甲辰日,皇帝从东都返回。

十二月,退休的金紫光禄大夫刘仁轨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四年正月丙辰日,郑王李元懿去世。

四月丙子日,皇帝前往九成宫。

闰五月丁卯日,禁止用甗捕鱼和设圈套捕兽。

八月辛丑日,因为皇帝身体不适,下诏让皇太子处理各司的事务。

己酉日,大风刮掉了太庙的鸱尾。

十月壬午日,阎立本去世。

乙未日,因为皇太子纳妃,赦免岐州,赐予百姓三天的酒宴。

乙巳日,皇帝从九成宫返回。

上元元年二月壬午日,刘仁轨被任命为鸡林道行军大总管,讨伐新罗。

三月辛亥日,发生日食。

己巳日,皇后亲自养蚕。

八月壬辰日,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

追尊六代祖宣简公为宣皇帝,妣张氏为宣庄皇后;五代祖懿王为光皇帝,妣贾氏为光懿皇后。

增加高祖、太宗及皇后的谥号。

大赦天下,改元,赐予百姓三天的酒宴。

十一月丙午日,皇帝前往东都。

己酉日,独自在华山曲武原。

十二月癸未日,蒋王李恽自杀。

二年正月己未日,免除雍、同、华、岐、陇五州一年的赋税。

辛未日,吐蕃请求和谈。

二月,刘仁轨与新罗在七重城交战,击败了他们。

三月丁巳日,天后亲自养蚕。

四月辛巳日,天后杀了周王李显的妃子赵氏。

丙戌日,因为旱灾,皇帝避开正殿,减少膳食,撤去音乐,下诏让百官进言。

己亥日,天后杀了皇太子。

五月戊申日,追封皇太子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日,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七月辛亥日,杞王李上金被免去官职,削减封邑。

八月庚寅日,将孝敬皇帝安葬在恭陵。

丁酉日,下诏规定担任宫官的妇人每年可以见一次亲人。

庚子日,张文瓘担任侍中,郝处俊担任中书令,刘仁轨担任尚书左仆射,戴至德担任右仆射。

十月庚辰日,雍州下冰雹。

壬午日,有彗星出现在角、亢二宿。

仪凤元年正月壬戌日,将李轮改封为相王。

丁卯日,纳州的獠族侵犯边境。

二月丁亥日,皇帝前往汝州温汤,派遣使者审查并赦免汝州的轻罪囚犯。

三月癸卯日,黄门侍郎来恒、中书侍郎薛元超同中书门下三品。

甲辰日,皇帝前往东都,免除汝州今年的半数租税,赐予八十岁以上的百姓帛。

闰月己巳日,吐蕃侵犯鄯、廓、河、芳四州,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讨伐他们。

乙酉日,周王李显担任洮河道行军元帅,率领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十二总管,相王李轮担任凉州道行军元帅,率领契苾何力等军队,讨伐吐蕃。

四月戊申日,皇帝从东都返回。

甲寅日,中书侍郎李义琰同中书门下三品。

戊午日,皇帝前往九成宫。

六月癸亥日,黄门侍郎高智周同中书门下三品。

七月丁亥日,有彗星出现在东井宿。

乙未日,吐蕃侵犯叠州。

八月庚子日,皇帝避开正殿,减少膳食,撤去音乐,减少马匹的饲料,审查囚犯,下诏让文武官员进言。

甲子日,停止南北中尚、梨园、作坊的工作,减少少府的杂匠。

这个月,青州海水泛滥。

十月乙未日,皇帝从九成宫返回。

丙午日,将郇王李素节降封为鄱阳郡王。

十一月壬申日,大赦天下,改元。

庚寅日,李敬玄担任中书令。

十二月戊午日,来恒、薛元超担任河南、河北道大使。

二年正月乙亥日,皇帝亲自耕种藉田。

庚辰日,京师发生地震。

四月,太子左庶子张大安同中书门下三品。

五月,吐蕃侵犯扶州。

八月辛亥日,刘仁轨担任洮河军镇守使。

十月壬辰日,将李显改封为英王,改名为哲。

十二月乙卯日,招募关内、河东的勇士,讨伐吐蕃。

这一年,西突厥和吐蕃侵犯安西。

冬天,没有下雪。

三年正月丙子日,李敬玄担任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吐蕃。

癸未日,派遣使者招募河南、河北的勇士,讨伐吐蕃。

四月丁亥日,因为旱灾,皇帝避开正殿,审查囚犯。

戊申日,大赦天下,改明年为通乾元年。

癸丑日,泾州有百姓生下连体婴儿。

五月壬戌日,皇帝前往九成宫。

大雨连绵。

九月辛酉日,皇帝从九成宫返回。

癸亥日,张文瓘去世。

丙寅日,李敬玄、刘审礼与吐蕃在青海交战,战败,刘审礼战死。

十月丙申日,停止剑南、陇右的岁贡。

丙午日,密王李元晓去世。

闰十一月丙申日,下雨时树木结冰。

壬子日,来恒去世。

十二月癸丑日,废除通乾年号。

调露元年正月戊子日,皇帝前往东都。

庚戌日,戴至德去世。

四月辛酉日,郝处俊担任侍中。

五月丙戌日,皇太子监国。

戊戌日,建造紫桂宫。

六月辛亥日,大赦天下,改元。

吏部侍郎裴行俭讨伐西突厥。

九月壬午日,裴行俭击败西突厥,俘虏了他们的可汗都支。

十月,突厥的温傅、奉职二部侵犯边境,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讨伐他们。

十一月戊寅日,高智周被罢免。

甲辰日,礼部尚书裴行俭担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伐突厥。

永隆元年二月癸丑日,皇帝前往汝州温汤。

丁巳日,皇帝前往少室山。

乙丑日,皇帝前往东都。

三月,裴行俭与突厥在黑山交战,击败了他们。

四月乙丑日,皇帝前往紫桂宫。

戊辰日,黄门侍郎裴炎、崔知温,中书侍郎王德真同中书门下三品。

五月丁酉日,太白星经过天空。

七月己卯日,吐蕃侵犯河源。

辛巳日,李敬玄与吐蕃在湟川交战,战败。

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担任河源军经略大使。

丙申日,江王李元祥去世。

突厥侵犯云州,都督窦怀哲击败了他们。

八月丁未日,皇帝前往东都。

丁巳日,将李敬玄贬为衡州刺史。

甲子日,废黜皇太子为庶人。

乙丑日,立英王李哲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年号,赐宴三日。

己巳日,贬张大安为普州刺史。

九月甲申日,王德真被罢免。

十月壬寅日,降封曹王李明为零陵郡王。

戊辰日,皇帝从东都返回。

十一月壬申日,初一,发生日食。

开耀元年正月乙亥日,突厥侵犯原州、庆州。

辛巳日,赐予九品以上京官宴饮三日。

癸巳日,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伐突厥。

己亥日,减少殿中、太仆的马匹,节省各方贡献,免除雍、岐、华、同四州两年的税赋,河南、河北一年的调赋。

二月丙午日,皇太子在国学举行释奠礼。

三月辛卯日,郝处俊被罢免。

五月乙酉日,常州人刘龙子谋反,被处死。

丙戌日,定襄道副总管曹怀舜与突厥在横水交战,战败。

己丑日,黑齿常之与吐蕃在良非川交战,击败吐蕃。

六月壬子日,永嘉郡王李晫有罪,被处死。

七月己丑日,因太平公主下嫁,赦免京师。

甲午日,刘仁轨被罢免左仆射职务。

闰月丁未日,裴炎任侍中,崔知温、薛元超任中书令。

庚戌日,因服药,皇太子监国。

庚申日,裴行俭与突厥交战,击败突厥。

八月丁卯日,因河南、河北发生大水,派遣使者赈济贫困,房屋损坏的免除一年赋税,溺死者赠予物品,每人三段。

九月丙申日,天市出现彗星。

壬戌日,裴行俭俘虏突厥温傅可汗、阿史那伏念献上。

乙丑日,改年号,赦免定襄军及各道征战的官吏和兵募。

十月丙寅日,初一,发生日食。

十一月癸卯日,将庶人李贤迁至巴州。

永淳元年二月癸未日,因孙重照满月,大赦天下,改年号,赐宴三日。

这个月,突厥车薄、咽面侵犯边境。

三月戊午日,立重照为皇太孙。

四月甲子日,初一,发生日食。

丙寅日,皇帝前往东都,皇太子监国。

辛未日,裴行俭任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三总管兵讨伐突厥。

安西副都护王方翼与车薄、咽面在执海交战,击败他们。

丁亥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

五月乙卯日,洛水泛滥。

六月甲子日,突厥骨咄禄侵犯边境,岚州刺史王德茂战死。

这个月,发生大蝗灾,人相食。

七月,建造万泉宫。

己亥日,建造奉天宫。

庚申日,零陵郡王李明自杀。

九月,吐蕃侵犯柘州,骁卫郎将李孝逸讨伐他们。

十月甲子日,京师发生地震。

丙寅日,黄门侍郎刘齐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弘道元年正月甲午日,皇帝前往奉天宫。

二月庚午日,突厥侵犯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击败他们。

三月庚寅日,突厥侵犯单于都护府,司马张行师战死。

庚子日,李义琰被罢免。

丙午日,五车出现彗星。

癸丑日,崔知温去世。

四月己未日,皇帝前往东都。

壬申日,郭待举、郭正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甲申日,绥州部落稽白铁余侵犯边境,右武卫将军程务挺击败他们。

五月乙巳日,突厥侵犯蔚州,刺史李思俭战死。

七月甲辰日,改封李轮为豫王,改名李旦。

薛元超被罢免。

八月乙丑日,皇太子前往东都朝见,皇太孙留守京师。

丁卯日,滹沱河泛滥。

己巳日,黄河泛滥,冲毁河阳城。

九月己丑日,因太平公主生子,赦免东都。

十月癸亥日,皇帝前往奉天宫。

十一月戊戌日,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任单于道安抚大使,讨伐突厥。

辛丑日,皇太子监国。

丁未日,皇帝前往东都。

戊申日,裴炎、刘齐贤、郭正一兼任东宫平章事。

十二月丁巳日,改年号,大赦天下。

当晚,皇帝在贞观殿驾崩,享年五十六岁。

谥号为天皇大帝。

天宝八年,改谥号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增谥号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赞曰:《小雅》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是周幽王的诗。

当时,幽王虽然灭亡,但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平王。

而诗人却说宗周灭亡,是因为文王、武王的基业已经荡然无存,东周虽然存在,但已不能复兴。

所谓“灭”,是极其痛恨的言辞。

武氏之乱,唐朝宗室几乎被杀尽,贤士大夫也十之八九未能幸免。

以太宗的治理,其遗德余烈在人们心中尚未远去,却几乎断绝,其恶行岂是褒姒可比?

以太宗的英明,却未能看清儿子的本质,在废立之际不能决断,最终任用昏庸之人。

高宗溺爱后宫,未能警惕霜降的征兆,导致毒害流布天下,贻祸国家。

唉,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真是难啊!怎能不谨慎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本纪-卷三-高宗-注解

高宗: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在位期间,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母亲,以贤德著称,对唐朝的政治和文化有重要影响。

晋王:唐高宗李治在成为太子前的封号,晋王是唐朝皇子的重要封号之一。

贞观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之一。

并州都督:唐朝的地方官职,负责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的军政事务。

太子承乾:唐太宗的长子,曾被立为太子,后因谋反被废。

魏王泰:唐太宗的第四子,曾被立为太子,后因罪被废。

金液门:唐朝皇宫中的一处重要宫门,常用于举行重要的政治活动。

翠微宫:唐朝皇宫中的一处宫殿,唐太宗晚年常在此居住。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是唐朝重要的皇家陵墓之一。

永徽元年:唐高宗的年号,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是高宗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

太白昼见:古代天象,指金星在白天出现,古人认为这是吉兆或凶兆的象征。

突厥:古代中亚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金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一带,是唐朝与突厥交战的重要战场。

义仓:古代官府设立的粮仓,用于赈济灾民。

南郊:指皇帝在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皇家祭祀的重要地点。

温汤:古代帝王冬季沐浴的温泉,常指帝王冬季的巡幸之地。

显庆元年:唐高宗的年号,显庆元年即公元656年,是高宗在位期间的一个重要年号。

勋一转:勋位晋升一级。勋位是古代对官员功绩的奖励,分为若干等级,晋升一级意味着官员的功绩得到了认可和提升。

酺:古代的一种庆祝活动,通常在国家有重大喜事时举行,允许百姓聚餐饮酒,以示庆祝。

粟帛:粟指粮食,帛指丝绸。古代常以粟帛作为赏赐,表示对百姓的关怀和奖励。

幻戏:指魔术、杂技等表演。古代有时会禁止这些表演,认为它们可能扰乱社会秩序或传播不良风气。

宫人:指皇宫中的宫女或宦官。放宫人是指释放部分宫女或宦官,通常是为了节省开支或显示皇帝的仁慈。

亲蚕:皇后亲自参与养蚕活动,象征皇后关心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致仕:指官员因年老或疾病而退休。古代官员退休后仍享有一定的荣誉和待遇。

伏诛:指罪犯被处决。伏诛通常用于描述叛乱者或重罪犯的结局。

太子少师:唐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代的一种官职,表示该官员在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有重要职位,属于高级官员。

薨:古代对诸侯或高级官员去世的尊称。

行军总管:古代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负责统领一支军队的作战行动。

囚罪:指囚犯的罪行。降囚罪是指减轻囚犯的刑罚,通常是为了显示皇帝的仁慈或庆祝某些重大事件。

租、调:租指田租,调指赋税。免租调是指免除百姓一年的田租和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

氈衾:氈指毛毡,衾指被子。氈衾粟帛是指赏赐给百姓的毛毡、被子和粮食,表示对百姓的关怀。

监国:皇太子或皇太孙在皇帝不在时,代理朝政。

大赦:皇帝发布的一种宽大政策,赦免罪犯或减轻刑罚,通常在国家庆典或重大事件时进行。

版授:指皇帝授予某人官职或爵位,通常是为了表彰其功绩或显示皇帝的恩宠。

食别封:指官员在退休或去世后,其子孙可以继承其封地或爵位。

祠旧宅:指皇帝回到自己的旧居,进行祭祀活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命妇:指受封的贵族妇女,通常是指皇后、妃嫔或高级官员的妻子。

郡君:古代对贵族妇女的封号,通常授予皇后、妃嫔或高级官员的妻子。

日有食之:指发生日食。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通常会引发皇帝的反思或采取某些措施。

太白经天:指金星(太白星)在白天出现,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可能预示着战争或其他灾难。

起复:指官员在退休或被罢免后,重新被任命为官职。

上官仪: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西台侍郎,后因政治斗争被杀。

虔州刺史:虔州,今江西赣州一带,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殷王:唐代封号,封给皇子,表示其地位尊贵。

蒨海道行军总管:唐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某一地区的军事行动。

昆陵都护:唐代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负责管理边疆事务。

阿史那弥射:唐代突厥贵族,曾任昆陵都护,后因政治斗争被杀。

右相:唐代宰相之一,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蓬莱宫:唐代宫殿名,位于长安,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驸马都尉:唐代皇室成员的官职,负责管理皇室事务。

韦正矩:唐代驸马都尉,因政治斗争被杀。

虑囚:指皇帝或官员审查囚犯,决定是否赦免或减刑。

巂州:今四川西昌一带,唐代为流放之地。

柳州蛮:唐代对广西一带少数民族的称呼,常指叛乱的地方势力。

吐谷浑: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唐代时常与吐蕃发生冲突。

彗星: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的天文现象,常与国家的重大变故相联系。

光顺门:唐代宫殿的门名,皇太子在此处理朝政。

雨木冰:指冬季树木结冰的现象,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麟德元年: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64年。

福昌宫:唐代宫殿名,位于洛阳,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万年宫:唐代宫殿名,位于长安,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道王元庆:唐代皇室成员,封号为道王。

许王孝:唐代皇室成员,封号为许王。

泰山: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圣地,象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旧第:指皇帝旧时的住所或行宫。

司列太常伯:唐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事务。

大司宪:唐代官职,负责监察和司法事务。

庶人忠:唐代皇室成员,因政治斗争被杀。

东都:指洛阳,唐代的陪都之一。

司戎太常伯:唐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疏勒: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新疆喀什一带。

于阗: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新疆和田一带。

邙山:位于洛阳北部的山脉,唐代常在此举行军事演习。

邓王元裕:唐代皇室成员,封号为邓王。

带方州刺史:带方州,今朝鲜半岛一带,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乾封元年: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66年。

社首:古代帝王封禅大典的地点之一,位于泰山附近。

亚献:封禅大典中的次要祭祀仪式,由皇后主持。

曲阜:孔子的故乡,唐代皇帝常在此祭祀孔子。

太上玄元皇帝:唐代对老子的尊称,老子被追封为道教的神祇。

辽东安抚大使:唐代军事官职,负责辽东地区的安抚和军事行动。

辽东道行军总管:唐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辽东地区的军事行动。

豫王:唐代封号,封给皇子,表示其地位尊贵。

始州刺史:始州,今四川广元一带,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淄州刺史:淄州,今山东淄博一带,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辽东道行台大总管:唐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辽东地区的全面军事行动。

涪陵郡王:唐代封号,封给皇室成员,表示其地位尊贵。

工商乘马:指商人和工匠骑马,唐代曾禁止这一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

九成宫:唐朝皇家宫殿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太子少保:唐代官职,负责保护太子的安全。

五车:古代星宿名,彗星出现在此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乌海道行军大总管:唐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乌海地区的军事行动。

括州:今浙江丽水一带,唐代为地方行政区域。

岐州:今陕西宝鸡一带,唐代为地方行政区域。

冀王:唐代封号,封给皇子,表示其地位尊贵。

咸亨元年: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70年。

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唐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逻娑地区的军事行动。

东州道行军总管:唐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东州地区的军事行动。

燕山道行军总管:唐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燕山地区的军事行动。

薛仁贵:唐朝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多次参与对外战争,尤其在对抗吐蕃的战役中表现突出。

大非川:位于今青海省境内,是唐朝与吐蕃多次交战的重要战场。

赵王福:唐朝宗室成员,具体事迹不详,薨指其去世。

雍、华、同、岐、邠、陇六州:唐朝时期的六个州,分别位于今陕西、甘肃一带,是唐朝的重要行政区域。

姜恪:唐朝将领,曾任凉州道行军大总管,负责对吐蕃的军事行动。

阎立本:唐朝著名画家,曾任中书令,是唐朝政治和文化的重要人物。

姚州蛮:唐朝时期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姚州在今云南大理一带。

梁积寿:唐朝将领,曾任太子右卫副率,负责对姚州蛮的军事行动。

刘仁轨:唐朝著名将领,曾任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参与对新罗的战争。

新罗:朝鲜半岛三国之一,与唐朝有频繁的外交和军事往来。

天后:唐朝皇后武则天的尊号,她在唐高宗时期逐渐掌握实权,后自立为帝。

孝敬皇帝:唐朝皇太子李弘的追号,因被武则天所杀,后追封为皇帝。

雍王贤:唐朝宗室成员,后被立为皇太子,是武则天时期的政治人物。

张文瓘:唐朝官员,曾任侍中,是唐朝政治中的重要人物。

李敬玄:唐朝将领,曾任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参与对吐蕃的战争。

裴行俭:唐朝著名将领,曾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参与对突厥的战争。

皇太子:皇位继承人,通常为皇帝的长子,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其他皇子。

改元:皇帝更改年号,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通常与新皇即位或重大政治变革有关。

赐酺:皇帝赐予臣民酒食,以示庆祝或恩典。

国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国家官员和传播儒家文化。

谥号:皇帝或贵族死后,根据其生前的行为和成就所给予的称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本纪-卷三-高宗-评注

《高宗》一文详细记载了唐高宗李治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位期间的重要政治事件。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高宗在贞观七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太子承乾和魏王泰相继被废,最终被立为皇太子。太宗对高宗的教育非常重视,曾命其游观习射,但高宗表示更愿意陪伴在太宗身边,这一举动深得太宗欢心,太宗甚至为其在寝殿旁建造别院,使其能常伴左右。

高宗即位后,继承了太宗的治国理念,继续推行贞观之治的政策,使得唐朝国力进一步强盛。他在位期间,多次进行大赦,赐予文武官员勋爵,并对百姓进行赈济,显示出其仁政爱民的一面。同时,高宗也注重对外战争,多次派遣将领征讨突厥等外敌,巩固了唐朝的边疆安全。

文中还记载了高宗在位期间的自然灾害和天象变化,如地震、太白昼见等,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意的象征,高宗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减膳、赦囚等,以祈求天佑。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高宗对天命的敬畏,也反映了古代帝王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高宗时期的政治斗争,如长孙无忌、李勣等重臣的任免,以及荆王元景、吴王恪等人的谋反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高宗时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揭示了唐朝政治的复杂性。

总体而言,《高宗》一文不仅记录了唐高宗李治的生平事迹,还通过对其在位期间的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唐朝在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动荡。高宗的治国理念和政治举措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仁政爱民的形象也为后世所称颂。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代高宗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运作方式、皇帝的决策以及对外战争的情况。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策略以及社会风俗。

首先,文中多次提到皇帝的赏赐和赦免,如‘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勋一转’、‘免民一岁租、调’等,这些举措显示了皇帝对臣民和百姓的关怀,同时也体现了皇帝通过赏赐和赦免来巩固统治、收买人心的策略。这种策略在唐代的统治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国家有重大喜事或遇到自然灾害时,皇帝往往会通过大赦或赏赐来稳定民心。

其次,文中记载了大量的军事行动,如‘程知节及贺鲁部歌逻禄、处月战于榆慕谷’、‘苏定方败贺鲁于金牙山’等。这些军事行动反映了唐代对外扩张的野心和边疆的紧张局势。唐代是一个军事强国,尤其是在高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朝廷通过派遣将领和军队来维护边疆的稳定,同时也通过战争来扩大领土和影响力。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社会风俗和礼仪,如‘禁舅姑拜公主,父母拜王妃’、‘皇后亲蚕’等。这些记载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唐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皇后亲蚕则象征了皇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体现了唐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自然灾害和天文现象,如‘括州海溢’、‘日有食之’等。古代人往往将自然灾害和天文现象视为天意,认为这些现象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皇帝在面对这些现象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如大赦、减税等,以祈求上天的保佑。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高宗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还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军事、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统治者如何通过政治、军事和社会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这段文本是唐代历史的编年记录,主要记载了唐高宗时期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事件。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的政治运作、皇权更迭、边疆战争以及宗教祭祀等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文本中多次提到皇帝的巡幸和封禅活动,如‘幸温汤’、‘如福昌宫’、‘封于泰山’等,这些活动不仅是皇帝个人的行为,更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封禅大典尤其重要,象征着皇帝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国家安定的祈愿。通过这些活动,皇帝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同时也展示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其次,文本中频繁出现的军事行动,如‘伐龟兹’、‘救吐谷浑’、‘伐高丽’等,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复杂局势。唐代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这些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保卫边疆,也是为了展示唐朝的军事实力,震慑周边民族。

再次,文本中提到的宗教活动,如‘祠孔子’、‘祠老子’等,反映了唐代对儒家和道教的重视。孔子和老子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教的传统,唐代皇帝通过祭祀这些文化象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同时也借此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此外,文本中还记载了一些自然灾害和天文现象,如‘雨木冰’、‘彗星出于左摄提’等。在古代,这些现象常被视为天意的象征,皇帝会通过‘减膳’、‘虑囚’等方式来应对,以示对天意的敬畏和对民生的关怀。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唐代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唐代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的全面反映。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皇帝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朝高宗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首先,薛仁贵与吐蕃的战争是唐朝对外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非川之战虽然败绩,但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长期军事对抗。其次,九成宫作为皇家宫殿,不仅是皇帝避暑的场所,也是处理政务的重要地点,体现了唐朝皇权的集中与宫廷生活的复杂性。

文中多次提到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反映了唐朝时期自然灾害对社会的严重影响。皇帝因旱灾避正殿、减膳、撤乐等措施,体现了古代帝王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灾的敬畏与无奈。

武则天作为唐朝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文中多次提到她的政治活动,如追尊祖先、称天皇天后、杀皇太子等,展现了她在唐朝政治中的强势地位和复杂的权力斗争。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此外,文中还提到多位唐朝将领的军事行动,如刘仁轨、裴行俭等,他们在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吐蕃、突厥等外族的战争,反映了唐朝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压力与对外扩张的野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朝高宗时期的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朝盛世的辉煌与动荡,以及古代帝王在面对内忧外患时的应对策略。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记载了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局。从立皇太子、大赦、改元等事件可以看出,皇帝试图通过这些仪式和政策的调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试图通过恩典来赢得民心。

突厥的频繁入侵和唐朝的应对措施,如派遣裴行俭等将领进行征讨,显示了唐朝在边疆防御上的严峻挑战。这些军事行动不仅是对外敌的抵抗,也是对内政稳定的维护。

文中提到的彗星出现和日食等天文现象,在古代常被视为天象示警,预示着国家的重大变故。这些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恐慌,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皇太子监国和皇太孙的立为继承人,显示了皇位继承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些事件不仅关系到皇室的稳定,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走向。

最后,赞曰部分通过对周幽王和褒姒的引用,批评了武氏之乱对唐朝宗室的破坏,以及对太宗遗德的遗忘。这部分内容深刻反思了皇权更迭中的父子、夫妇关系,以及权力斗争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中期的政治动态和社会变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本纪-卷三-高宗》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7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