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三-仪卫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三-仪卫-原文

仪卫上

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皆有卫有严。羽葆、华盖、旌旗、罕毕、车马之众盛矣,皆安徐而不哗。其人君举动必以扇,出入则撞钟,庭设乐宫,道路有卤簿、鼓吹。礼官百司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为慎重也。故慎重则尊严,尊严则肃恭。夫仪卫所以尊君而肃臣,其声容文采,虽非三代之制,至其盛也,有足取焉。

衙。

凡朝会之仗,三卫番上,分为五仗,号衙内五卫: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皆服鹖冠、绯衫裌;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服绯施裲裆,绣野马;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

每月以四十六人立内廊阁外,号曰内仗。以左右金吾将军当上,中郎将一人押之,有押官,有知队仗官。朝堂置左右引驾三卫六十人,以左右卫、三卫年长强直能纠劾者为之,分五番。有引驾佽飞六十六人,以佽飞、越骑、步射为之,分六番,每番皆有主帅一人。坐日引驾升殿,金吾大将军各一人押之,号曰押引驾官。中郎将、郎将各一人,检校引驾事。又有千牛仗,以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为之。千牛备身冠进德冠、服袴褶;备身左右服如三卫。皆执御刀、弓箭,升殿列御座左、右。

内外诸门以排道人带刀捉仗而立,号曰立门仗。宣政左右门仗、内仗,皆分三番而立,号曰交番仗。诸卫有挟门队、长枪队。承天门内则左、右卫挟门队列东、西廊下,门外则左、右骁卫门队列东、西廊下。长乐、永安门内则左、右威卫挟门队列东、西廊下,门外则左、右领军卫挟门队列东、西廊下。嘉德门内则左、右武卫挟门队列东、西廊下。车驾出皇城,则挟门队皆从。长枪队有漆枪、木枪、白杆枪、朴头枪。

每夜,第一鼕黡,诸队仗佩弓箭、胡禄,出铺立廊下,按槊,张弓、捻箭、彀弩。第二鼕黡后,击钟讫,持更者举槊,钟声绝则解仗。一点,持更人按槊,持弓者稳箭唱号,诸卫仗队皆分更行探。宿卫门阁仗队,鍪、甲、蕞,擐左襻,余仗队唯持更人蕞一具,供奉、散手仗亦持更、蕞、甲。

每朝,第一鼕黡讫,持更卸皆举,张弓者摄箭收弩,立门队及诸队仗皆立于廊下。第二鼕黡声绝,按槊、弛弓、收铺,诸门挟门队立于阶下。复一刻,立门仗皆复旧,内外仗队立于阶下。

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蕃国王,则供奉仗、散手仗立于殿上;黄麾仗、乐县、五路、五副路、属车、舆辇、繖二、翰一,陈于庭;扇一百五十有六,三卫三百人执之,陈于两厢。

黄麾仗,左、右厢各十二部,十二行。第一行,长戟,六色氅,领军卫赤氅,威卫青氅、黑氅,武卫鹜氅、骁卫白氅,左右卫黄氅,黄地云花袄、冒。第二行,仪锽,五色幡,赤地云花袄、冒。第三行,大槊,小孔雀氅,黑地云花袄,冒。第四行,小戟、刀、楯,白地云花袄、冒。第五行,短戟,大五色鹦鹉毛氅,青地云花袄、冒。第六行,细射弓箭,赤地四色云花袄、冒。第七行,小槊,小五色鹦鹉毛氅,黄地云花袄、冒。第八行,金花硃滕络楯刀,赤地云花袄、冒。第九行,戎,鸡毛氅,黑地云花袄、冒。第十行,细射弓箭,白地云花袄、冒。第十一行,大鋋,白毦,青地云花袄、冒。第十二行,金花绿滕络楯刀,赤地四色云花袄、冒。十二行皆有行滕、鞋、袜。

前黄麾仗,首左右厢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领主帅各十人,师子袍、冒。次左右厢皆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威卫果毅都尉各一人,领主帅各十人,豹文袍、帽。次厢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厢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当御厢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厢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厢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武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左右厢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左右厢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威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左右厢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尽后左右厢,军卫、主帅各十人护后,被师子文袍冒。

左右领军卫黄麾仗,首尾厢皆绛引幡,二十引前,十掩后。十厢各独揭鼓十二重,重二人,赤地云花袄、冒,行滕、鞋、袜,居黄麾仗外。每黄麾仗一部,鼓一,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人检校,被绣袍。

次左右卫黄旗仗,立于两阶之次,鍪、甲、弓、箭、刀、楯皆黄,队有主帅以下四十人,皆戎服,被大袍,二人引旗,一人执,二人夹,二十人执槊,余佩弩、弓箭。第一麟旗队,第二角端旗队,第三赤熊旗队,折冲都尉各一人检校,戎服,被大袍,佩弓箭、横刀。又有夹毂队,厢各六队,队三十人,胡木鍪、毦、蜀铠、悬铃、覆膊、锦臂、白行滕、紫带、鞋袜,持、楯、刀;厢各折冲都尉一人、果毅都尉二人检校,冠进德冠,被紫縚连甲、绯绣葵花文袍。第一队、第四队,硃质鍪、铠,绯绔。第二队、第

五队,白质鍪、铠,紫绔。第三队、第六队,黑质鍪、铠,皁绔。

次左右骁卫赤旗仗,坐于东西廊下,鍪、甲、弓、箭、刀、楯皆赤,主帅以下如左右卫。第一凤旗队,第二飞黄旗队,折冲都尉各一人检校。第三吉利旗队,第四兕旗队,第五太平旗队,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

又有亲、勋、翊卫仗,厢各三队压角,队皆有旗,一人执,二人引,二人夹,校尉以下翊卫以上三十五人,皆平巾帻、绯裲裆、大口绔,带横刀;执槊二十人,带弩四人,带弓箭十一人。第一队凤旗,大将军各一人主之。第二队飞黄旗,将军各一人主之。第三队吉利旗,郎将一人主之。

次左右武卫白旗仗,居骁卫之次,鍪、甲、弓、箭、刀、楯皆白,主帅以下如左右卫。第一五牛旗队,黄旗居内,赤、青居左,白、黑居右,各八人执。第二飞麟旗队,第三駃騠旗队,第四鸾旗队,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第五犀牛旗队,第六鵕鸃旗队,第七骐驎旗队,第八騼蜀旗队,折冲都尉各一人检校。持鈒沄,果毅都尉各一人、校尉二人检校。前队执银装长刀,紫黄绶纷。绛引幡一、金节十二,分左右。次罕、毕、硃雀幢、叉,青龙、白虎幢、道盖、叉,各一。自绛引幡以下,执者服如黄麾。执罕、毕及幢者,平陵冠、硃衣、革带。左罕右毕,左青龙右白虎。称长一人,出则告警,服如黄麾。鈒、戟队各一百四十四人,分左右三行应跸,服如黄麾。果毅执青龙等旗,将军各一人检校;旅帅二人执银装长刀,紫黄绶纷,检校后队。

次左右威卫黑旗仗,立于阶下,鍪、甲、弓、箭、楯、槊皆黑,主帅以下如左右卫。第一黄龙负图旗队,第二黄鹿旗队,第三驺牙旗队,第四苍乌旗队,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

次左右领军卫青旗仗,居威卫之次,鍪、甲、弓、箭、楯、皆青,主帅以下如左右卫。第一应龙旗队,第二玉马旗队,第三三角兽旗队,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第四白狼旗队,第五龙马旗队,第六金牛旗队,折冲都尉各一人检校。

又有殳仗、步甲队,将军各一人检校。殳仗左右厢千人,厢别二百五十人执殳,二百五十人执叉,皆赤地云花袄、冒,行滕、鞋袜。殳、叉以次相间。左右领军卫各一百六十人,左右武卫各一百人,左右威卫、左右骁卫、左右卫各八十人。左右厢有主帅三十八人,平巾帻、绯裲裆、大口绔,执仪刀。厢有左右卫各三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各四人,以主殳仗,被豹文袍、冒;领军卫、师子文袍。步甲队从左右厢各四十八,前后皆二十四。每队折冲都尉一人主之,被绣袍。每队一人,戎服大袍,带横刀,执旗;二人引,二人夹,皆戎服大袍,带弓箭横刀。队别三十人,被甲、臂韝、行滕、鞋袜。每一队鍪、甲、覆膊、执弓箭,一队胡木鍪及毦、蜀铠、覆膊,执刀、楯、相间。第一队,赤质鍪、甲,赤弓、箭,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执鹖鸡旗。第二队,赤质鍪、铠,赤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执豹旗。第三队,青质鍪、甲,青弓、箭,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四队,青质鍪、铠,青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五队,黑质鍪、甲,黑弓、箭,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六队,黑质鍪、铠,黑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七队,白质鍪、甲,白弓、箭,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八队,白质鍪、铠,白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九队,黄质鍪、甲,黄弓、箭,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队,黄质鍪、铠,黄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一队,黄质鍪、甲,黄弓、箭,左右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二队,黄质鍪、铠,黄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次后第一队,黄质鍪、铠,黄刀、楯、,左右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至第十二队与前同。

次左右金吾卫辟邪旗队,折冲都尉各一人检校。又有清游队、硃雀队、玄武队。清游队建白泽旗二,各一人执,带横刀;二人引,二人夹,皆带弓箭、横刀。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带弓箭、横刀,各领四十人,皆带横刀,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带弓箭。硃雀队建硃雀旗,一人执,引、夹皆二人,金吾卫折冲都尉一人主之,领四十人,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带弓箭,又二人持槊,皆佩横刀,槊以黄金涂末。龙旗十二,执者戎服大袍,副竿二,各一人执,戎服大袍,分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大将军各一人检校二队。玄武队建玄武旗,一人执,二人引,二人夹,平巾帻、黑裲裆、黑裌、大口绔,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各领五十人,持槊二十五人,持弩五人,带弓箭二十人,又二人持槊。诸卫挟门队、长枪队与诸队相间。

朝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硃衣传呼,促百官就班,文武列于两观。监察御史二人立于东、西朝堂砖道以涖之。平明,传点毕,内门开。监察御史领百官入,夹阶,监门校尉二人执门籍,曰:“唱籍”。既视籍,曰:“在”。入毕而止。次门亦如之。序班于通乾、观象门南,武班居文班之次。入宣政门,文班自东门而入,武班自西门而入,至阁门亦如之。夹阶校尉十人同唱,入毕而止。宰相、两省官对班于香案前,百官班于殿庭左右,巡使二人分涖于

钟鼓楼下,先一品班,次二品班,次三品班,次四品班,次五品班。每班尚书省官为首。

武班供奉者立于横街之北,次千牛中郎将,次千牛将军,次过状中郎将一人,次接状中郎将一人,次押柱中郎将一人,次押柱中郎一人,次排阶中郎将一人,次押散手仗中郎将一人,次左右金吾卫大将军。

凡殿中省监、少监,尚衣、尚舍、尚辇奉御,分左右随繖、扇而立。

东宫官居上台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唯三太、三少、宾客、庶子、王傅随本品。

侍中奏“外办”,皇帝步出西序门,索扇,扇合。皇帝升御座,扇开。左右留扇各三。

左右金吾将军一人奏“左右厢内外平安”。

通事舍人赞宰相两省官再拜,升殿。

内谒者承旨唤仗,左右羽林军勘以木契,自东西阁而入。

内侍省五品以上一人引之,左右卫大将军、将军各一人押之。

二十人以下入,则不带仗。三十人入,则左右厢监门各二人,千牛备身各四人,三卫各八人,金吾一人。

百人入,则左右厢监门各六人,千牛备身各四人,三卫三十三人,金吾七人。

二百人,则增以左右武卫、威卫、领军卫、金吾卫、翊卫等。

凡仗入,则左右厢加一人监捉永巷,御刀、弓箭。

及三卫带刀入,则曰:“仗入”;三卫不带刀而入,则曰“监引入”。

朝罢,皇帝步入东序门,然后放仗。

内外仗队,七刻乃下。常参、辍朝日,六刻即下。

宴蕃客日,队下,复立半仗于两廊。

朔望受朝及蕃客辞见,加纛、槊沄,仪仗减半。

凡千牛仗立,则全仗立。

太阳亏,昏尘大雾,则内外诸门皆立仗。

泥雨,则延三刻传点。

驾。

大驾卤簿。天子将出,前二日,太乐令设宫县之乐于庭。

昼漏上五刻,驾发。前发七刻,击一鼓为一严。前五刻,击二鼓为再严,侍中版奏“请中严”。

有司陈卤簿。前二刻,击三鼓为三严,诸卫各督其队与鈒、戟以次入陈殿庭。

通事舍人引群官立朝堂,侍中、中书令以下奉迎于西阶。

侍中负宝,乘黄令进路于太极殿西阶,南向;千牛将军一人执长刀立路前,北向;黄门侍郎一人立侍臣之前;赞者二人。

既外办,太仆卿摄衣而升,正立执辔。

天子乘舆以出,降自西阶,曲直华盖,警跸,侍卫。

千牛将军前执辔,天子升路,太仆卿授绥,侍中、中书令以下夹侍。

黄门侍郎前奏“请发”。

銮驾动,警跸,鼓传音,黄门侍郎与赞者夹引而出,千牛将军夹路而趋。

驾出承天门,侍郎乘马奏“驾少留,敕侍臣乘马”。

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

黄门侍郎退称:“侍臣乘马。”

赞者承传,侍臣皆乘。

侍卫之官各督其属左右翊驾,在黄麾内。

符宝郎奉六宝与殿中后部从,在黄钺内。

侍中、中书令以下夹侍路前,赞者在供奉官内。

侍臣乘毕,侍郎奏“请车右升”。

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

侍郎复位,千牛将军升。

侍郎奏“请发”。

万年县令先导,次京兆牧、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皆乘路,卤簿如本品。

次清游队。

次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各一人,带弓箭横刀,检校龙旗以前硃雀等队,各二人持槊,骑夹。

次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带弓箭横刀,领夹道铁甲佽飞。

次虞候佽飞四十八骑,平巾帻、绯裲裆、大口绔,带弓箭、横刀,夹道分左右,以属黄麾仗。

次外铁甲佽飞二十四人,带弓箭、横刀,甲骑具装,分左右厢,皆六重,以属步甲队。

次硃雀队。

次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皆四马,有正道匠一人,驾士十四人,皆平巾帻、大口绔、绯衫。

太卜令一人,居辟恶车,服如佽飞,执弓箭。

左金吾卫队正一人,居皮轩车,服平巾帻、绯裲裆,银装仪刀,紫黄绶纷,执弩。

次引驾十二重,重二人,皆骑,带横刀。

自皮轩车后,属于细仗前,槊、弓箭相间,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次鼓吹。

次黄麾仗一,执者武弁、硃衣、革带,二人夹。

次殿中侍御史二人导。

次太史监一人,书令史一人,骑引相风、行漏舆。

次相风舆,正道匠一人,舆士八人,服如正道匠。

次扛鼓、金钲,司辰、典事匠各一人,刻漏生四人,分左右。

次行漏生,正道匠一人,舆士十四人。

次持鈒前队。

次御马二十四,分左右,各二人驭。

次尚乘奉御二人,书令史二人,骑从。

次左青龙右白虎旗,执者一人,服如正道匠,引、夹各二人,皆骑。

次左右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各领二十五骑,二十人执槊,四人持弩,一人带弓箭,行仪刀仗前。

次通事舍人,四人在左,四人在右。

侍御史,一人在左,一人在右。

御史中丞,一人在左,一人在右。

左拾遗一人在左,右拾遗一人在右。

左补阙一人在左,右补阙一人在右。

起居郎一人在左,起居舍人一人在右。

谏议大夫,一人在左,一人在右。

给事中二人在左,中书舍人二人在右。

黄门侍郎二人在左,中书侍郎二人在右。

左散骑常侍一人在左,右散骑常侍一人在右。

侍中二人在左,中书令二人在右。

通事舍人以下,皆一人从。

次香蹬一,有衣,绣以黄龙,执者四人,服如折冲都尉。

次左右卫将军二人,分左右,领班剑、仪刀,各一人从。

次班剑、仪刀,左右厢各十二行:第一左右卫亲卫各五十三人,第二左右卫亲卫各五十五人,第三左右卫勋卫各五十七人,第四左右卫勋卫各五十九人,各执金铜装班剑,纁硃绶纷;第五左右卫翊卫各六十一人,第六左右卫翊卫各六十

三人,第七左右卫翊卫各六十五人,第八左右骁卫各六十七人,各执金铜装仪刀,绿綟绶纷;第九左右武卫翊卫各六十九人,第十左右威卫翊卫各七十一人,第十一左右领军卫翊卫各七十三人,第十二左右金吾卫翊卫各七十五人,各执银装仪刀,紫黄绶纷。自第一行有曲折三人陪后门,每行加一人,至第十二行曲折十四人。

次左右厢,诸卫中郎将主之,执班剑、仪刀,领亲、勋、翊卫。次左右卫郎将各一人,皆领散手翊卫三十人,佩横刀,骑,居副仗槊翊卫内。次左右骁卫郎将各一人,各领翊卫二十八人,甲骑具装,执副仗槊,居散手卫外。次左右卫供奉中郎将,郎将四人,各领亲、勋、翊卫四十八人,带横刀,骑,分左右,居三卫仗内。

次玉路,驾六马,太仆卿驭之,驾士三十二人。凡五路,皆有副。驾士皆平巾帻、大口绔,衫从路色。玉路,服青衫。千牛卫将军一人陪乘,执金装长刀,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骑夹,皆一人从,居供奉官后。次千牛卫将军一人,中郎将二人,皆一人从。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二人,骑,居玉路后,带横刀,执御刀、弓箭。次御马二,各一人驭。次左右监门校尉二人,骑,执银装仪刀,居后门内。

次衙门旗,二人执,四人夹,皆骑,赤綦袄、黄冒、黄袍。次左右监门校尉各十二人,骑,执银装仪刀,督后门,十二行,仗头皆一人。次左右骁卫、翊卫各三队,居副仗槊外。次左右卫夹毂,厢各六队。

次大繖二,执者骑,横行,居衙门后。次雉尾障扇四,执者骑,夹繖。次腰舆,舆士八人。次小团雉尾扇四,方雉尾扇十二,花盖二,皆执者一人,夹腰舆。自大繖以下,执者服皆如折冲都尉。次掌辇四人,引辇。次大辇一,主辇二百人,平巾帻、黄丝布衫、大口绔、紫诞带、紫行滕、鞋袜。尚辇奉御二人,主腰舆,各书令史二人骑从。次殿中少监一人,督诸局供奉事,一人从。次诸司供奉官。次御马二十四,各二人驭,分左右。次尚乘直长二人,平巾帻、绯绔褶,书令史二人骑从,居御马后。

次持鈒沄。次大繖二,雉尾扇八,夹繖左右横行。次小雉尾扇。硃画团扇,皆十二,左右横行。次花盖二,叉二。次俾倪十二,左右横行。次玄武幢一,叉一,居绛麾内。次绛麾二,左右夹玄武幢。次细槊十二,孔雀为毦,左右横行,居绛麾后。自鈒、戟以下,执者服如黄麾仗,唯玄武幢执者服如罕、毕。

次后黄麾,执者一人,夹二人,皆骑。次殿中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各令史二人骑从,居黄麾后。次大角。次方辇一,主辇二百人。次小辇一,主辇六十人。次小舆一,奉舆十二人,服如主辇。次尚辇直长二人,分左右,检校辇舆,皆书令史二人骑从。次左右武卫五牛旗舆五,赤青居左,黄居中,白黑居右,皆八人执之,平巾帻、大口绔,衫从旗色,左右威卫队正各一人主之,骑,执银装长刀。次乘黄令一人,丞一人,分左右,检校玉路,皆府史二人骑从。

次金路、象路、革路、木路,皆驾六马,驾士三十二人。次五副路,皆驾四马,驾士三十八人。次耕根车,驾六马,驾士三十二人。次安车、四望车,皆驾四马,驾士二十四人。次羊车,驾果下马一,小史十四人。次属车十二乘,驾牛,驾士各八人。次门下、史书、秘书、殿中四省局官各一人,骑,分左右夹属车,各五人从,唯符宝以十二人从。次黄钺车,上建黄钺,驾二马,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驾士十二人。次豹尾车,驾二马,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驾士十二人。次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各领掩后二百人步从,五十人为行,大戟五十人,刀、楯、五十人,弓箭五十人,弩五十人,皆黑鍪、甲、覆膊、臂韝,横行。

次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领步甲队及殳仗,各二人执槊槊从。次前后左右厢步甲队。次左右厢黄麾仗。次左右厢殳仗。

次诸卫马队,左右厢各二十四。自十二旗后,属于玄武队,前后有主帅以下四十人,皆戎服大袍,二人引旗,一人执,二人夹,二十人执槊,余佩弩、弓箭。第一辟邪旗,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皆戎服大袍,佩弓箭、横刀,骑;第二应龙旗,第三玉马旗,第四三角兽旗,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五黄龙负图旗,第六黄鹿旗,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七飞麟旗,第八駃騠旗,第九鸾旗,左右武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凤旗,第十一飞黄旗,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二麟旗,第十三角端旗,以当御,第十四赤熊旗,左右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五兕旗,第十六太平旗,左右骁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七犀牛旗,第十八鵕鸃旗,第十九騼蜀旗,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二十驺牙旗,第二十一苍乌旗,左右威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二十二白狼旗,第二十三龙马旗,第二十四金牛旗,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其服皆如第一。

次玄武队。次衙门一,居玄武队前、大戟队后,执者二人,夹四人,皆骑,分左右,赤綦袄,黄袍,黄冒。次衙门左右厢,厢有五门,执、夹人同上。第一门,居左右威卫黑质步甲队之后,白质步甲队之前;第二门,居左右卫步甲队之后,左右领军卫黄麾仗之前;第三门,居左右武卫黄麾仗之后,左右骁卫黄麾仗之前;第四门,居左右领军卫黄麾仗

亦佩弓箭、横刀,骑。

次清道率府折冲都尉一人,佩弓箭、横刀,领骑三十,亦佩横刀,十八人执槊,九人挟弓箭,三人持弩,各二人骑从。

次左右清道率、府率各一人,骑,佩横刀、弓箭,领清道直荡及检校清游队各二人,执槊骑从。

次外清道直荡二十四人,骑,佩弓箭、横刀,夹道。

次龙旗六,各一人骑执,佩横刀,戎服大袍,横行正道,每旗前后二人骑,为二重,前引后护,皆佩弓箭、横刀,戎服大袍。

次副竿二,分左右,各一人骑执。

次细引六重,皆骑,佩横刀,每重二人,自龙旗后属于细仗,槊、弓箭相间,厢各果毅都尉一人主之。

次率更丞一人,府、史二人骑从,领鼓吹。

次诞马十,分左右,执者各二人。

次厩牧令一人居左,丞一人居右,各府、史二人骑从。

次左右翊府郎将二人,主班剑。

次左右翊卫二十四人,执班剑,分左右。

次通事舍人四人、司直二人、文学四人、洗马二人,司议郎二人居左,太子舍人二人居右,中允二人居左,中舍人二人居右,左右谕德二人,左右庶子四人,骑,分左右,皆一人从。

次左右卫率府副率二人步从。

次亲、勋、翊卫,厢各中郎将、郎将一人,皆领仪刀六行:第一亲卫二十三人,第二亲卫二十五人,皆执金铜装仪刀,纁硃绶纷;第三勋卫二十七人,第四勋卫二十九人,皆执银装仪刀,绿綟纷;第五翊卫三十一人,第六翊卫三十三人,皆执鍮石装仪刀,紫黄绶纷。自第一行有曲折三人陪后门,每行加一人,至第六行八人。

次三卫十八人,骑,分左右夹路。

次金路,驾四马,驾士二十三人,仆寺仆驭,左右率府率二人执仪刀陪乘。

次左右卫率府率二人,夹路,各一人从,居供奉官后。

次左右内率府率二人,副率二人,领细刀、弓箭,皆一人从。

次千牛,骑,执细刀、弓箭。

次三卫仪刀仗,后开衙门。

次左右监门率府直长各六人,执鍮石仪刀,骑,监后门。

次左右卫率府,厢各翊卫二队,皆骑,在执仪刀行外;压角队各三十人,骑,佩横刀,一人执旗,二人引,二人夹,十五人执槊,二人佩弓箭,三人佩弩,队各郎将一人主之。

次繖,二人执,雉尾扇四,夹繖。

次腰舆一,执者八人,团雉尾扇二,小方雉尾扇八,以夹腰舆,内直郎二人主之,各令史二人骑从。

次诞马十,分左右,驭者各二人。

次典乘二人,各府、史二人骑从。

次左右司御率府校尉二人骑从,佩鍮石装仪刀,领团扇、曲盖。

次硃漆团扇六,紫曲盖六,各横行。

次诸司供奉。

次左右清道率府校尉二人,骑,佩鍮石装仪刀,主大角。

次副路,驾四马,驾士二十二人;轺车,驾一马,驾士十四人;四望车,驾一马,驾士十人。

次左右厢步队十六,每队果毅都尉一人,领骑二十八,戎服大袍,佩横刀,一人执旗,二人引,二人夹,二十五人佩弓箭,前队持槊,与佩弓箭队以次相间。

次左右司御率府副率各一人,骑,检校步队,二人执槊骑从。

次仪仗,左右厢各六色,每色九行,行六人,赤綦袄、冒,行滕、鞋袜。第一戟,赤氅,六人;第二弓箭,六人;第三仪鋋,毦,六人;第四刀楯,六人;第五仪锽,五色幡,六人;第六油戟,六人。

次前仗首,左右厢各六色,每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御率府二人,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六人主之;次左右厢各六色,每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卫率府副率二人,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六人主之。

左右司御率府主帅各六人,骑,护后,率及副率各一人步从。

厢有绛引幡十二,引前者六,引后者六。

厢各有独揭鼓六重,重二人,居仪仗外、殳仗内,皆赤綦袄、冒,行滕、鞋袜。

左右司御率府四重,左右卫率府二重。

次左右厢皆百五十人,左右司御率府各八十六人,左右卫率府各六十四人,赤綦袄、冒,主殳,分前后,居步队外、马队内。

各司御率府果毅都尉一人主之,各一人骑从。

厢各主帅七人,左右司御率府各四人,左右卫率府各三人,骑,分前后。

次左右厢马队,厢各十队,队有主帅以下三十一人,戎服大袍,佩横刀,骑。

队有旗一,执者一人,引、夹各二人,皆佩弓箭,十六人持槊,七人佩弓箭,三人佩弩。

第一,左右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二人主之;第二、第三、第四,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二人主之;第五、第六、第七,左右卫率府果毅都尉主之;第八、第九、第十,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二人主之;皆戎服大袍,佩弓箭、横刀。

次后拒队,旗一,执者佩横刀,引、夹路各二人,佩弓箭、横刀。

次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一人,领四十骑,佩横刀;凡执槊二十人,佩弓箭十六人,佩弩四人,骑从。

次后拒队,前当正道殳仗内,有衙门。

次左右厢各有衙门三:第一,当左右司御率府步队后,左右卫率府步队前;第二,当左右卫率府步队后,左右司御率府仪仗前;第三,当左右司御率府仪仗后,左右卫率府步队前。

每门二人执,四人夹,皆骑,赤綦袄,黄袍、冒。

门有监门率府直长二人检校,左右监门率府副率各二人检校诸门,各一人骑从。

次左右清道率府、副率各二人,检校仗内不法,各一人骑从。

次少师、少傅、少保,正道乘路,备卤簿,文武以次从。

皇太子所至,回车南向,左庶子跪奏“请降路”。

还宫。一严,转仗卫于还涂;再严,左庶子版奏“请中严”;三严,仆进车,左庶子版

奏“外办”。皇太子乘舆出门外,降舆,乘车,左庶子请车右升,侍臣皆骑。车动,至重明门,宫官下马,皇太子乘车而入,太傅、少傅还。皇太子至殿前,车南向,左庶子奏“请降”。皇太子乘舆而入,侍臣从至阁,左庶子版奏“解严”。

若常行、常朝,无马队、鼓吹、金路、四望车、家令、率更令、詹事、太保、太师、少保、少师,又减队仗三之一,清道、仪刀、诞马皆减半,乘轺车而已。二傅乘犊车,导从十人,太傅加清道二人。

皇太子妃卤簿:清道率府校尉六人,骑,分左右,为三重,佩横刀、弓箭。次青衣十人,分左右。次导客舍人四人,内给使六十人,皆分左右,后属内人车。次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八,分左右,宫人执者间彩衣、革带。次行障四,坐障二,宫人执以夹车。次典内二人,骑,分左右。次厌翟车,驾三马,驾士十四人。次阁帅二人,领内给使十八人,夹车。次六柱二,内给使执之。次供奉内人,乘犊车。次繖一,雉尾扇二,团扇四,曲盖二,皆分左右,各内给使执之。次戟九十,执者绛綦袄、冒,分左右。

亲王卤簿:有清道六人为三重,武弁、硃衣、革带。次幰弩一,执者平巾帻、绯袴褶,骑。次青衣十二人,平巾青帻、青布袴褶,执青布仗袋,分左右。次车辐十二,分左右。车辐,棒也,夹车而行,故曰车辐。执者服如幰弩。次戟九十,执者绛綦袄、冒,分左右。次绛引幡六,分左右,横行,以引刀、楯、弓、箭、槊。次内第一行厢,执刀楯,绛綦袄、冒。第二行厢,执弓矢,戎服。第三行厢,执槊,戎服大袍。厢各四十人。次节一,夹槊一,各一人骑执,平巾帻、大口袴、绯衫。次告止幡四,传教幡四,信幡八。凡幡皆绛为之,署官号,篆以黄,饰以鸟翅,取其疾也,金涂钩,竿长一丈一尺,执者服如夹槊,分左右。次仪鋋二,仪锽六,油戟十八,仪槊十,细槊十,执者皆绛綦袄、冒。次仪刀十八,执者服如夹槊,分左右。次诞马八,驭者服如夹槊,分左右。次府佐六人,平巾帻、大口袴、绯裲裆,骑,持刀夹引。次象路一,驾四马,佐二人立侍:一人武弁、硃衣、革带,居左;一人绯裲裆、大口绔,持刀居右。驾士十八人,服如夹槊。次繖一,雉尾扇二。次硃漆团扇四,曲盖二,执者皆绛綦袄、冒,分左右。次僚佐,本服陪从。次麾、幢各一,左麾右幢。次大角、鼓吹。

一品卤簿:有清道四人为二重,幰弩一骑。青衣十人,车辐十人,戟九十,绛引幡六,刀、楯、弓、箭、槊皆八十,节二,大槊二,告止幡、传教幡皆二,信幡六,诞马六,仪刀十六,府佐四人夹行。革路一,驾四马,驾士十六人。繖一,硃漆团扇四,曲盖二,僚佐本服陪从,麾、幢、大角、铙吹皆备。

自二品至四品,青衣、车辐每品减二人。二品,刀、楯、弓、箭、戟、槊各减二十。三品以下,每品减十而已。二品,信幡四,诞马四,仪刀十四,革路驾士十四人。三品亦如之,仪刀十,革路驾士十二人。四品、五品,信幡二,诞马二,仪刀八,木路驾士十人。

自二品至四品,皆有清道二人,硃漆团扇二,曲盖一,幰弩一骑,幡竿长丈,繖一,节一,夹槊二。

万年县令亦有清道二人,幰弩一骑,青衣、车辐皆二人,戟三十,告止幡、传教幡、信幡皆二,竿长九尺,诞马二,轺车,一马,驾士六人,繖、硃漆团扇、曲盖皆一。非导驾及余四等县初上者,减幰弩、车辐、曲盖,其戟亦减十。

内命妇、夫人卤簿:青衣六人,偏扇、团扇皆十六,执者间彩裙襦、彩裳、革带,行障三,坐障二,厌翟车,驾二马,驭人十,内给使十六人夹车,从车六乘,繖、雉尾扇皆一,团扇二,内给使执之,戟六十。外命妇一品亦如之,厌翟车驭人减二,有从人十六人。非公主、王妃则乘白铜饰犊车,驾牛,驭人四,无雉尾扇。

嫔,青衣四人,偏扇、团扇、方扇十四,行障二,坐障一,翠车,驭人八,内给使十四人,夹车四乘,戟四十。外命妇二品亦如之,乘白铜饰犊车,青通幰,硃裹,从人十四人。

婕妤、美人、才人,青衣二人,偏扇、团扇、方扇十,行障二,坐障一,安车,驾二马,驭人八,内给使十人,从车二乘,戟二十。太子良娣、良媛、承徽、外命妇三品亦如之,白铜饰犊车,从人十人。

外命妇四品,青衣二人,偏扇、团扇、方扇皆八,行障、坐障皆一,白铜饰犊车,驭人四,从人八。余同三品,唯无戟。

自夫人以下皆清道二人,繖一,又有团扇二。

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后二部。鼓吹令二人,府、史二人骑从,分左右。

前部:扛鼓十二,夹金钲十二,大鼓、长鸣皆百二十,铙鼓十二,歌、箫、笳次之;大横吹百二十,节鼓二,笛、箫、觱篥、茄、桃皮觱篥次之;扛鼓、夹金钲皆十二,小鼓、中鸣皆百二十,羽葆鼓十二,歌、箫、笳次之。至相风舆,有扛鼓一,金钲一,鼓左钲右。至黄麾,有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主大角百二十,横行十重;鼓吹丞二人,典事二人骑从。

次后部鼓吹:羽葆鼓十二,歌、箫、笳次之;铙鼓十二,歌、箫、笳次之;小横吹百二十,笛、萧、觱篥、笳、桃皮觱篥次之。凡歌、箫、笳工各二十四人,主帅四人,笛、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工各二十四人。

法驾,减太常卿、司徒、兵部尚书、白鹭车、辟恶车

大辇、五副路、安车、四望车,又减属车四,清游队、持鈒沄、玄武队皆减四之一,鼓吹减三之一。

小驾,又减卿史大夫、指南车、记里鼓车、鸾旗车、皮轩车、象革木三路、耕根车、羊车、黄钺车、豹尾车、属车、小辇、小舆,诸队及鼓吹减大驾之半。

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总七十五曲。

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钲小鼓、长鸣、中鸣。扛鼓十曲:一《警雷震》,二《猛兽骇》,三《鸷鸟击》,四《龙媒蹀》,五《灵夔吼》,六《雕鹗争》,七《壮士怒》,八《熊罴吼》,九《石坠崖》,十《波荡壑》。

大鼓十五曲,严用三曲:一《元驎合逻》,二《元驎他固夜》、三《元驎跋至虑》。

警用十二曲:一《元咳大至游》,二《阿列乾》,三《破达析利纯》,四《贺羽真》,五《鸣都路跋》,六《他勃鸣路跋》,七《相雷析追》,八《元咳赤赖》,九《赤咳赤赖》,十《吐咳乞物真》,十一《贪大讦》,十二《贺粟胡真》。

小鼓九曲:一《渔阳》,二《鸡子》,三《警鼓》,四《三鸣》,五《合节》,六《覆参》,七《步鼓》,八《南阳会星》,九《单摇》。皆以为严、警,其一上马用之。

长鸣一曲三声:一《龙吟声》,二《彪吼声》,三《河声》。

中鸣一曲三声:一《荡声》,二《牙声》,三《送声》。

羽葆部十八曲:一《太和》,二《休和》,三《七德》,四《驺虞》,五《基王化》,六《纂唐风》,七《厌炎精》,八《肇皇运》,九《跃龙飞》,十《殄马邑》,十一《兴晋阳》,十二《济渭险》,十三《应圣期》,十四《御宸极》,十五《宁兆庶》,十六《服遐荒》,十七《龙池》,十八《破阵乐》。

铙吹部七曲:一《破阵乐》,二《上车》,三《行车》,四《向城》,五《平安》,六《欢乐》,七《太平》。

大横吹部有节鼓二十四曲:一《悲风》,二《游弦》,三《间弦明君》,四《吴明君》,五《古明君》,六《长乐声》,七《五调声》,作《乌夜啼》,九《望乡》,十《跨鞍》,十一《间君》,十二《瑟调》,十三《止息》,十四《天女怨》,十五《楚客》,十六《楚妃叹》,十七《霜鸿引》。十八《楚歌》,十九《胡笳声》,二十《辞汉》,二十一《对月》,二十二《胡笳明君》,二十三《湘妃怨》,二十四《沈湘》。

小横吹部有角、笛、箫、笳、觱篥、桃皮觱篥六种,曲名失传。

伶工谓夜警为严。凡大驾严,夜警十二曲,中警三曲,五更严三遍。天子谒郊庙,夜五鼓过半,奏四严;车驾至桥,复奏一严。元和初,礼仪使高郢建议罢之。

历代献捷必有凯歌,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执贺鲁,克高丽,皆备军容,凯歌入京都,然其礼仪不传。

太和初,有司奏:“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则神策兵卫于门外,如献俘仪。凯乐用铙吹二部,笛、觱篥、箫、笳、铙鼓,皆工二人,歌工二十四人,乘马执乐,阿列如卤簿。鼓吹令、丞前导,分行俘馘之前。将入都门,鼓吹振作,奏《破阵乐》、《应圣期》、《贺朝欢》、《君臣同庆乐》等四曲。至太社、太庙门外,陈而不作。吉献礼毕,乐作。至御楼前,陈兵仗于旌门外二十步,乐工步行,兵部尚书介胃执钺,于旌门中路前导,协律郎二人执麾,门外分导,太常卿跪请奏凯乐。乐阕,太常卿跪奏‘乐毕’。兵部尚书、太常卿退,乐工立于旌门外,引俘馘入献,及称贺,俘囚出,乃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三-仪卫-译文

仪卫上

唐朝的制度,天子居住的地方称为“衙”,出行称为“驾”,都有严密的护卫。羽葆、华盖、旌旗、罕毕、车马等仪仗非常盛大,但都井然有序,不喧哗。君主的一举一动都要用扇子,出入时要撞钟,庭院中设有乐宫,道路上则有卤簿、鼓吹等仪仗。礼官和百官必须准备好所有物品后才能行动,这是为了表示慎重。慎重则显得尊严,尊严则显得肃穆恭敬。仪卫的作用是尊崇君主并严肃臣下的态度,虽然它的声容文采不是三代的制度,但在其盛大之处,仍有可取之处。

衙。

凡是朝会的仪仗,三卫轮流值班,分为五种仪仗,称为衙内五卫:第一种是供奉仗,由左右卫担任;第二种是亲仗,由亲卫担任;第三种是勋仗,由勋卫担任;第四种是翊仗,由翊卫担任;他们都戴着鹖冠,穿着绯色的衫裌;第五种是散手仗,由亲卫、勋卫、翊卫担任,穿着绯色的裲裆,绣有野马图案;他们都带着刀,手持仪仗,列坐在东西廊下。

每月有四十六人站在内廊阁外,称为内仗。由左右金吾将军值班,中郎将一人负责押送,有押官,有知队仗官。朝堂上设有左右引驾三卫六十人,由左右卫、三卫中年长、刚直、能纠劾的人担任,分为五班。有引驾佽飞六十六人,由佽飞、越骑、步射担任,分为六班,每班都有主帅一人。在朝会日引驾升殿时,金吾大将军各一人负责押送,称为押引驾官。中郎将、郎将各一人,负责检校引驾事务。还有千牛仗,由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担任。千牛备身戴着进德冠,穿着袴褶;备身左右的服饰与三卫相同。他们都手持御刀、弓箭,升殿后列在御座的左右。

内外各门都有排道人带刀持仪仗站立,称为立门仗。宣政左右门仗、内仗,都分为三班站立,称为交番仗。各卫有挟门队、长枪队。承天门内则由左右卫挟门队列在东、西廊下,门外则由左右骁卫门队列在东、西廊下。长乐、永安门内则由左右威卫挟门队列在东、西廊下,门外则由左右领军卫挟门队列在东、西廊下。嘉德门内则由左右武卫挟门队列在东、西廊下。皇帝车驾出皇城时,挟门队都会跟随。长枪队有漆枪、木枪、白杆枪、朴头枪。

每天晚上,第一次鼕黡声响起时,各队仪仗佩戴弓箭、胡禄,出铺站在廊下,按槊,张弓、捻箭、彀弩。第二次鼕黡声响起后,击钟完毕,持更者举起槊,钟声停止后则解仗。一点时,持更人按槊,持弓者稳箭唱号,各卫仪仗队都分更行探。宿卫门阁的仪仗队,戴着鍪、甲、蕞,擐左襻,其余仪仗队只有持更人戴一具蕞,供奉、散手仗也持更、戴蕞、甲。

每天早上,第一次鼕黡声响起后,持更者卸下仪仗,张弓者收起箭和弩,立门队及各队仪仗都站在廊下。第二次鼕黡声停止后,按槊、弛弓、收铺,各门挟门队站在阶下。再过一刻,立门仗都恢复原状,内外仪仗队站在阶下。

元旦、冬至大朝会、宴见蕃国王时,供奉仗、散手仗站在殿上;黄麾仗、乐县、五路、五副路、属车、舆辇、繖二、翰一,陈列在庭院中;扇子一百五十六把,由三卫三百人手持,陈列在两厢。

黄麾仗,左右厢各有十二部,每部十二行。第一行,长戟,六色氅,领军卫赤氅,威卫青氅、黑氅,武卫鹜氅、骁卫白氅,左右卫黄氅,黄地云花袄、冒。第二行,仪锽,五色幡,赤地云花袄、冒。第三行,大槊,小孔雀氅,黑地云花袄,冒。第四行,小戟、刀、楯,白地云花袄、冒。第五行,短戟,大五色鹦鹉毛氅,青地云花袄、冒。第六行,细射弓箭,赤地四色云花袄、冒。第七行,小槊,小五色鹦鹉毛氅,黄地云花袄、冒。第八行,金花硃滕络楯刀,赤地云花袄、冒。第九行,戎,鸡毛氅,黑地云花袄、冒。第十行,细射弓箭,白地云花袄、冒。第十一行,大鋋,白毦,青地云花袄、冒。第十二行,金花绿滕络楯刀,赤地四色云花袄、冒。十二行都有行滕、鞋、袜。

前黄麾仗,首左右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领主帅各十人,穿着师子袍、冒。次左右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威卫果毅都尉各一人,领主帅各十人,穿着豹文袍、帽。次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当御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武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左右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左右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威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后左右厢各有一部,每部十二行,每行十人,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十人。次尽后左右厢,军卫、主帅各十人护后,穿着师子文袍冒。

左右领军卫黄麾仗,首尾厢都有绛引幡,二十引前,十掩后。十厢各独揭鼓十二重,每重二人,穿着赤地云花袄、冒,行滕、鞋、袜,站在黄麾仗外。每黄麾仗一部,有一鼓,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人检校,穿着绣袍。

次左右卫黄旗仗,站在两阶的次位,鍪、甲、弓、箭、刀、楯都是黄色,队有主帅以下四十人,都穿着戎服,披着大袍,二人引旗,一人执旗,二人夹旗,二十人执槊,其余佩戴弩、弓箭。第一麟旗队,第二角端旗队,第三赤熊旗队,折冲都尉各一人检校,穿着戎服,披着大袍,佩戴弓箭、横刀。还有夹毂队,每厢六队,每队三十人,戴着胡木鍪、毦、蜀铠、悬铃、覆膊、锦臂、白行滕、紫带、鞋袜,持楯、刀;每厢有折冲都尉一人、果毅都尉二人检校,戴着进德冠,穿着紫縚连甲、绯绣葵花文袍。第一队、第四队,硃质鍪、铠,绯绔。第二队、第

第五队,头盔和铠甲是白色的,裤子是紫色的。第三队和第六队,头盔和铠甲是黑色的,裤子是黑色的。

接下来是左右骁卫的赤旗队伍,坐在东西两侧的廊下,头盔、铠甲、弓箭、刀、盾都是红色的,主帅以下的装备和左右卫相同。第一队是凤旗队,第二队是飞黄旗队,每队由一名折冲都尉负责检校。第三队是吉利旗队,第四队是兕旗队,第五队是太平旗队,每队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检校。

还有亲卫、勋卫、翊卫的队伍,每厢有三队压角,每队都有旗帜,一人执旗,两人引导,两人夹持,校尉以下的翊卫以上共三十五人,都戴着平巾帻,穿着绯色的裲裆和大口裤,佩戴横刀;二十人执槊,四人带弩,十一人带弓箭。第一队是凤旗队,由一名大将军负责。第二队是飞黄旗队,由一名将军负责。第三队是吉利旗队,由一名郎将负责。

接下来是左右武卫的白旗队伍,排在骁卫之后,头盔、铠甲、弓箭、刀、盾都是白色的,主帅以下的装备和左右卫相同。第一队是五牛旗队,黄旗在内,赤旗和青旗在左,白旗和黑旗在右,每旗由八人执持。第二队是飞麟旗队,第三队是駃騠旗队,第四队是鸾旗队,每队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检校。第五队是犀牛旗队,第六队是鵕鸃旗队,第七队是骐驎旗队,第八队是騼蜀旗队,每队由一名折冲都尉负责检校。持鈒沄的队伍,由一名果毅都尉和两名校尉负责检校。前队执银装长刀,紫黄绶纷。绛引幡一、金节十二,分左右。接下来是罕、毕、硃雀幢、叉,青龙、白虎幢、道盖、叉,各一。从绛引幡以下,执持者的服饰与黄麾相同。执罕、毕及幢者,戴平陵冠,穿硃衣,系革带。左罕右毕,左青龙右白虎。称长一人,出则告警,服饰与黄麾相同。鈒、戟队各一百四十四人,分左右三行应跸,服饰与黄麾相同。果毅执青龙等旗,由一名将军负责检校;旅帅二人执银装长刀,紫黄绶纷,负责检校后队。

接下来是左右威卫的黑旗队伍,站在阶下,头盔、铠甲、弓箭、盾、槊都是黑色的,主帅以下的装备和左右卫相同。第一队是黄龙负图旗队,第二队是黄鹿旗队,第三队是驺牙旗队,第四队是苍乌旗队,每队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检校。

接下来是左右领军卫的青旗队伍,排在威卫之后,头盔、铠甲、弓箭、盾都是青色的,主帅以下的装备和左右卫相同。第一队是应龙旗队,第二队是玉马旗队,第三队是三角兽旗队,每队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检校;第四队是白狼旗队,第五队是龙马旗队,第六队是金牛旗队,每队由一名折冲都尉负责检校。

还有殳仗、步甲队,每队由一名将军负责检校。殳仗左右厢共一千人,每厢有二百五十人执殳,二百五十人执叉,都穿着赤地云花袄、冒,行滕、鞋袜。殳、叉依次相间。左右领军卫各一百六十人,左右武卫各一百人,左右威卫、左右骁卫、左右卫各八十人。左右厢有主帅三十八人,戴着平巾帻,穿着绯色的裲裆和大口裤,执仪刀。厢有左右卫各三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各四人,负责殳仗,穿着豹文袍、冒;领军卫、师子文袍。步甲队从左右厢各四十八,前后各二十四。每队由一名折冲都尉负责,穿着绣袍。每队一人,穿着戎服大袍,带横刀,执旗;两人引导,两人夹持,都穿着戎服大袍,带弓箭和横刀。每队三十人,穿着甲、臂韝、行滕、鞋袜。每一队头盔、甲、覆膊、执弓箭,一队胡木鍪及毦、蜀铠、覆膊,执刀、盾、相间。第一队,赤质头盔、甲,赤弓、箭,由一名折冲都尉负责,执鹖鸡旗。第二队,赤质头盔、铠,赤刀、盾,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执豹旗。第三队,青质头盔、甲,青弓、箭,由一名折冲都尉负责。第四队,青质头盔、铠,青刀、盾,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第五队,黑质头盔、甲,黑弓、箭,由左右威卫的折冲都尉负责。第六队,黑质头盔、铠,黑刀、盾,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第七队,白质头盔、甲,白弓、箭,由左右武卫的折冲都尉负责。第八队,白质头盔、铠,白刀、盾,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第九队,黄质头盔、甲,黄弓、箭,由左右骁卫的折冲都尉负责。第十队,黄质头盔、铠,黄刀、盾,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第十一队,黄质头盔、甲,黄弓、箭,由左右卫的折冲都尉负责。第十二队,黄质头盔、铠,黄刀、盾,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次后第一队,黄质头盔、铠,黄刀、盾,由左右卫的折冲都尉负责。至第十二队与前同。

接下来是左右金吾卫的辟邪旗队,每队由一名折冲都尉负责检校。还有清游队、硃雀队、玄武队。清游队建白泽旗二,各一人执,带横刀;两人引导,两人夹持,都带弓箭和横刀。左右金吾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带弓箭和横刀,各领四十人,都带横刀,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带弓箭。硃雀队建硃雀旗,一人执,两人引导,两人夹持,由金吾卫的折冲都尉一人负责,领四十人,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带弓箭,又两人持槊,都佩横刀,槊以黄金涂末。龙旗十二,执者穿着戎服大袍,副竿二,各一人执,穿着戎服大袍,分左右,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大将军各一人负责检校二队。玄武队建玄武旗,一人执,两人引导,两人夹持,戴着平巾帻,穿着黑色的裲裆和裌,大口裤,由左右金吾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负责,各领五十人,持槊二十五人,持弩五人,带弓箭二十人,又两人持槊。诸卫的挟门队、长枪队与诸队相间。

朝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御史大夫带领属官到殿西庑,从官穿着硃衣传呼,催促百官就班,文武官员列于两观。监察御史二人站在东、西朝堂的砖道上监督。天亮时,传点完毕,内门打开。监察御史带领百官进入,夹阶,监门校尉二人执门籍,说:“唱籍”。看过后,说:“在”。进入完毕即停止。次门也是如此。在通乾、观象门南排列班次,武班排在文班之后。进入宣政门,文班从东门进入,武班从西门进入,到阁门也是如此。夹阶校尉十人同唱,进入完毕即停止。宰相、两省官在香案前对班,百官在殿庭左右排列,巡使二人分别监督。

在钟鼓楼下,首先是一品官员的班次,接着是二品官员的班次,然后是三品官员的班次,接着是四品官员的班次,最后是五品官员的班次。每个班次以尚书省的官员为首。

武班的供奉者站在横街的北面,接着是千牛中郎将,然后是千牛将军,接着是过状中郎将一人,然后是接状中郎将一人,接着是押柱中郎将一人,然后是押柱中郎一人,接着是排阶中郎将一人,然后是押散手仗中郎将一人,最后是左右金吾卫大将军。

凡是殿中省的监、少监,尚衣、尚舍、尚辇的奉御,分别左右随伞、扇而立。

东宫的官员位于上台官员的后面,王府的官员又在其后,只有三太、三少、宾客、庶子、王傅随其品级。

侍中奏报“外办”,皇帝走出西序门,索要扇子,扇子合上。皇帝登上御座,扇子打开。左右各留三把扇子。

左右金吾将军中的一人奏报“左右厢内外平安”。

通事舍人引导宰相和两省官员再次行礼,然后登上殿。

内谒者接受旨意召唤仪仗,左右羽林军用木契核对,从东西阁进入。

内侍省五品以上的一人引导,左右卫大将军、将军各一人押送。

二十人以下进入,则不带仪仗。三十人进入,则左右厢监门各二人,千牛备身各四人,三卫各八人,金吾一人。

百人进入,则左右厢监门各六人,千牛备身各四人,三卫三十三人,金吾七人。

二百人进入,则增加左右武卫、威卫、领军卫、金吾卫、翊卫等。

凡是仪仗进入,则左右厢各增加一人监督永巷,御刀、弓箭。

如果三卫带刀进入,则说:“仗入”;如果三卫不带刀进入,则说“监引入”。

朝会结束后,皇帝走进东序门,然后放下仪仗。

内外的仪仗队伍,七刻钟后才下。常参、辍朝日,六刻钟即下。

宴请外国客人的日子,队伍下,再在两廊立半仗。

朔望日接受朝见及外国客人辞行时,增加纛、槊沄,仪仗减半。

凡是千牛仪仗站立,则全仗站立。

太阳亏蚀,昏尘大雾,则内外各门都立仪仗。

泥雨,则延长三刻钟传点。

驾。

大驾卤簿。天子将要出行,前两天,太乐令在庭院中设置宫县之乐。

昼漏上五刻,驾发。前发七刻,击一鼓为一严。前五刻,击二鼓为再严,侍中版奏“请中严”。

有司陈列卤簿。前二刻,击三鼓为三严,诸卫各自督率其队伍与鈒、戟依次进入殿庭。

通事舍人引导群官站在朝堂,侍中、中书令以下在西阶奉迎。

侍中背负宝,乘黄令在太极殿西阶进路,南向;千牛将军一人执长刀站在路前,北向;黄门侍郎一人站在侍臣之前;赞者二人。

既然外办,太仆卿提起衣襟而升,正立执辔。

天子乘舆而出,从西阶降下,曲直华盖,警跸,侍卫。

千牛将军前执辔,天子升路,太仆卿授绥,侍中、中书令以下夹侍。

黄门侍郎前奏“请发”。

銮驾动,警跸,鼓传音,黄门侍郎与赞者夹引而出,千牛将军夹路而趋。

驾出承天门,侍郎乘马奏“驾少留,敕侍臣乘马”。

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

黄门侍郎退称:“侍臣乘马。”

赞者承传,侍臣皆乘。

侍卫之官各自督率其属左右翊驾,在黄麾内。

符宝郎奉六宝与殿中后部从,在黄钺内。

侍中、中书令以下夹侍路前,赞者在供奉官内。

侍臣乘毕,侍郎奏“请车右升”。

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

侍郎复位,千牛将军升。

侍郎奏“请发”。

万年县令先导,次京兆牧、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皆乘路,卤簿如本品。

次清游队。

次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各一人,带弓箭横刀,检校龙旗以前硃雀等队,各二人持槊,骑夹。

次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带弓箭横刀,领夹道铁甲佽飞。

次虞候佽飞四十八骑,平巾帻、绯裲裆、大口绔,带弓箭、横刀,夹道分左右,以属黄麾仗。

次外铁甲佽飞二十四人,带弓箭、横刀,甲骑具装,分左右厢,皆六重,以属步甲队。

次硃雀队。

次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皆四马,有正道匠一人,驾士十四人,皆平巾帻、大口绔、绯衫。

太卜令一人,居辟恶车,服如佽飞,执弓箭。

左金吾卫队正一人,居皮轩车,服平巾帻、绯裲裆,银装仪刀,紫黄绶纷,执弩。

次引驾十二重,重二人,皆骑,带横刀。

自皮轩车后,属于细仗前,槊、弓箭相间,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次鼓吹。

次黄麾仗一,执者武弁、硃衣、革带,二人夹。

次殿中侍御史二人导。

次太史监一人,书令史一人,骑引相风、行漏舆。

次相风舆,正道匠一人,舆士八人,服如正道匠。

次扛鼓、金钲,司辰、典事匠各一人,刻漏生四人,分左右。

次行漏生,正道匠一人,舆士十四人。

次持鈒前队。

次御马二十四,分左右,各二人驭。

次尚乘奉御二人,书令史二人,骑从。

次左青龙右白虎旗,执者一人,服如正道匠,引、夹各二人,皆骑。

次左右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各领二十五骑,二十人执槊,四人持弩,一人带弓箭,行仪刀仗前。

次通事舍人,四人在左,四人在右。

侍御史,一人在左,一人在右。

御史中丞,一人在左,一人在右。

左拾遗一人在左,右拾遗一人在右。

左补阙一人在左,右补阙一人在右。

起居郎一人在左,起居舍人一人在右。

谏议大夫,一人在左,一人在右。

给事中二人在左,中书舍人二人在右。

黄门侍郎二人在左,中书侍郎二人在右。

左散骑常侍一人在左,右散骑常侍一人在右。

侍中二人在左,中书令二人在右。

通事舍人以下,皆一人从。

次香蹬一,有衣,绣以黄龙,执者四人,服如折冲都尉。

次左右卫将军二人,分左右,领班剑、仪刀,各一人从。

次班剑、仪刀,左右厢各十二行:第一左右卫亲卫各五十三人,第二左右卫亲卫各五十五人,第三左右卫勋卫各五十七人,第四左右卫勋卫各五十九人,各执金铜装班剑,纁硃绶纷;第五左右卫翊卫各六十一人,第六左右卫翊卫各六十

三人,第七左右卫翊卫各有六十五人,第八左右骁卫各有六十七人,各自手持金铜装饰的仪刀,佩戴绿色绶带;第九左右武卫翊卫各有六十九人,第十左右威卫翊卫各有七十一人,第十一左右领军卫翊卫各有七十三人,第十二左右金吾卫翊卫各有七十五人,各自手持银装仪刀,佩戴紫黄色绶带。从第一行开始,有三人在后门曲折排列,每行增加一人,到第十二行时有十四人曲折排列。

接下来是左右厢,由诸卫中郎将统领,手持班剑、仪刀,带领亲卫、勋卫、翊卫。接下来是左右卫郎将各一人,各自带领散手翊卫三十人,佩戴横刀,骑马,位于副仗槊翊卫内。接下来是左右骁卫郎将各一人,各自带领翊卫二十八人,全副武装,手持副仗槊,位于散手卫外。接下来是左右卫供奉中郎将,郎将四人,各自带领亲卫、勋卫、翊卫四十八人,佩戴横刀,骑马,分列左右,位于三卫仗内。

接下来是玉路,由六匹马驾驶,太仆卿驾驭,驾士三十二人。共有五条路,每条路都有副驾。驾士都戴着平巾帻、穿着大口绔,衣服颜色与路色相同。玉路,穿着青色衣服。千牛卫将军一人陪同乘车,手持金装长刀,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骑马护卫,各有一人跟随,位于供奉官后。接下来是千牛卫将军一人,中郎将二人,各有一人跟随。接下来是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二人,骑马,位于玉路后,佩戴横刀,手持御刀、弓箭。接下来是御马二匹,各有一人驾驭。接下来是左右监门校尉二人,骑马,手持银装仪刀,位于后门内。

接下来是衙门旗,二人手持,四人护卫,都骑马,穿着赤綦袄、黄冒、黄袍。接下来是左右监门校尉各十二人,骑马,手持银装仪刀,监督后门,十二行,每行仗头各有一人。接下来是左右骁卫、翊卫各三队,位于副仗槊外。接下来是左右卫夹毂,厢各六队。

接下来是大繖二,执者骑马,横行,位于衙门后。接下来是雉尾障扇四,执者骑马,夹繖。接下来是腰舆,舆士八人。接下来是小团雉尾扇四,方雉尾扇十二,花盖二,执者各一人,夹腰舆。从大繖以下,执者服饰都像折冲都尉。接下来是掌辇四人,引辇。接下来是大辇一,主辇二百人,戴着平巾帻、穿着黄丝布衫、大口绔、紫诞带、紫行滕、鞋袜。尚辇奉御二人,主腰舆,各书令史二人骑马跟随。接下来是殿中少监一人,监督诸局供奉事,一人跟随。接下来是诸司供奉官。接下来是御马二十四匹,各二人驾驭,分列左右。接下来是尚乘直长二人,戴着平巾帻、穿着绯绔褶,书令史二人骑马跟随,位于御马后。

接下来是持鈒沄。接下来是大繖二,雉尾扇八,夹繖左右横行。接下来是小雉尾扇。硃画团扇,各十二,左右横行。接下来是花盖二,叉二。接下来是俾倪十二,左右横行。接下来是玄武幢一,叉一,位于绛麾内。接下来是绛麾二,左右夹玄武幢。接下来是细槊十二,孔雀为毦,左右横行,位于绛麾后。从鈒、戟以下,执者服饰像黄麾仗,只有玄武幢执者服饰像罕、毕。

接下来是后黄麾,执者一人,夹二人,都骑马。接下来是殿中侍御史二人,分列左右,各书令史二人骑马跟随,位于黄麾后。接下来是大角。接下来是方辇一,主辇二百人。接下来是小辇一,主辇六十人。接下来是小舆一,奉舆十二人,服饰像主辇。接下来是尚辇直长二人,分列左右,检校辇舆,各书令史二人骑马跟随。接下来是左右武卫五牛旗舆五,赤青位于左,黄位于中,白黑位于右,各八人执持,戴着平巾帻、穿着大口绔,衣服颜色与旗色相同,左右威卫队正各一人统领,骑马,手持银装长刀。接下来是乘黄令一人,丞一人,分列左右,检校玉路,各府史二人骑马跟随。

接下来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各由六匹马驾驶,驾士三十二人。接下来是五副路,各由四匹马驾驶,驾士三十八人。接下来是耕根车,由六匹马驾驶,驾士三十二人。接下来是安车、四望车,各由四匹马驾驶,驾士二十四人。接下来是羊车,由一匹果下马驾驶,小史十四人。接下来是属车十二乘,由牛驾驶,驾士各八人。接下来是门下、史书、秘书、殿中四省局官各一人,骑马,分列左右夹属车,各五人跟随,只有符宝以十二人跟随。接下来是黄钺车,车上建黄钺,由二匹马驾驶,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上,驾士十二人。接下来是豹尾车,由二匹马驾驶,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上,驾士十二人。接下来是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各自带领掩后二百人步行跟随,五十人为一行,大戟五十人,刀、楯、五十人,弓箭五十人,弩五十人,都戴着黑鍪、穿着甲、覆膊、臂韝,横行。

接下来是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带领步甲队及殳仗,各二人执槊跟随。接下来是前后左右厢步甲队。接下来是左右厢黄麾仗。接下来是左右厢殳仗。

接下来是诸卫马队,左右厢各二十四。从十二旗后,属于玄武队,前后有主帅以下四十人,都穿着戎服大袍,二人引旗,一人执旗,二人护卫,二十人执槊,其余佩戴弩、弓箭。第一辟邪旗,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统领,都穿着戎服大袍,佩戴弓箭、横刀,骑马;第二应龙旗,第三玉马旗,第四三角兽旗,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各一人统领;第五黄龙负图旗,第六黄鹿旗,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统领;第七飞麟旗,第八駃騠旗,第九鸾旗,左右武卫果毅都尉各一人统领;第十凤旗,第十一飞黄旗,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统领;第十二麟旗,第十三角端旗,以当御,第十四赤熊旗,左右卫折冲都尉各一人统领;第十五兕旗,第十六太平旗,左右骁卫果毅都尉各一人统领;第十七犀牛旗,第十八鵕鸃旗,第十九騼蜀旗,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各一人统领;第二十驺牙旗,第二十一苍乌旗,左右威卫果毅都尉各一人统领;第二十二白狼旗,第二十三龙马旗,第二十四金牛旗,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统领;他们的服饰都像第一。

接下来是玄武队。接下来是衙门一,位于玄武队前、大戟队后,执者二人,夹四人,都骑马,分列左右,穿着赤綦袄,黄袍,黄冒。接下来是衙门左右厢,厢有五门,执、夹人同上。第一门,位于左右威卫黑质步甲队之后,白质步甲队之前;第二门,位于左右卫步甲队之后,左右领军卫黄麾仗之前;第三门,位于左右武卫黄麾仗之后,左右骁卫黄麾仗之前;第四门,位于左右领军卫黄麾仗

他们也佩戴弓箭和横刀,骑马。

接着是清道率府的折冲都尉一人,佩戴弓箭和横刀,带领三十名骑兵,也都佩戴横刀,其中十八人手持长矛,九人携带弓箭,三人持弩,各有两人骑马跟随。

接着是左右清道率和府率各一人,骑马,佩戴横刀和弓箭,带领清道直荡和检校清游队各两人,手持长矛骑马跟随。

接着是外清道直荡二十四人,骑马,佩戴弓箭和横刀,夹道而行。

接着是六面龙旗,每面旗由一人骑马执持,佩戴横刀,穿着戎服大袍,横行在正道,每面旗前后各有两人骑马,形成两重,前引后护,都佩戴弓箭和横刀,穿着戎服大袍。

接着是两根副竿,分左右,各由一人骑马执持。

接着是六重细引,都骑马,佩戴横刀,每重两人,从龙旗后属于细仗,长矛和弓箭相间排列,每厢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

接着是率更丞一人,府、史两人骑马跟随,带领鼓吹。

接着是十匹诞马,分左右,执持者各两人。

接着是厩牧令一人居左,丞一人居右,各府、史两人骑马跟随。

接着是左右翊府郎将两人,负责班剑。

接着是左右翊卫二十四人,手持班剑,分左右。

接着是通事舍人四人、司直两人、文学四人、洗马两人,司议郎两人居左,太子舍人两人居右,中允两人居左,中舍人两人居右,左右谕德两人,左右庶子四人,骑马,分左右,各有一人跟随。

接着是左右卫率府副率两人步行跟随。

接着是亲、勋、翊卫,每厢各有一名中郎将和郎将,都带领六行仪刀:第一亲卫二十三人,第二亲卫二十五人,都手持金铜装饰的仪刀,纁硃绶纷;第三勋卫二十七人,第四勋卫二十九人,都手持银装饰的仪刀,绿綟纷;第五翊卫三十一人,第六翊卫三十三人,都手持鍮石装饰的仪刀,紫黄绶纷。从第一行开始有三人曲折陪后门,每行增加一人,到第六行有八人。

接着是三卫十八人,骑马,分左右夹路。

接着是金路,驾四马,驾士二十三人,仆寺仆驭,左右率府率两人手持仪刀陪乘。

接着是左右卫率府率两人,夹路,各有一人跟随,位于供奉官后。

接着是左右内率府率两人,副率两人,带领细刀和弓箭,各有一人跟随。

接着是千牛,骑马,手持细刀和弓箭。

接着是三卫仪刀仗,后开衙门。

接着是左右监门率府直长各六人,手持鍮石仪刀,骑马,监后门。

接着是左右卫率府,每厢各有翊卫两队,都骑马,位于执仪刀行外;压角队各三十人,骑马,佩戴横刀,一人执旗,两人引,两人夹,十五人手持长矛,两人佩戴弓箭,三人佩戴弩,每队由一名郎将负责。

接着是繖,两人执持,四把雉尾扇夹繖。

接着是腰舆一,执持者八人,两把团雉尾扇,八把小方雉尾扇,夹腰舆,内直郎两人负责,各令史两人骑马跟随。

接着是十匹诞马,分左右,驭者各两人。

接着是典乘两人,各府、史两人骑马跟随。

接着是左右司御率府校尉两人骑马跟随,佩戴鍮石装饰的仪刀,带领团扇和曲盖。

接着是六把硃漆团扇,六把紫曲盖,各横行。

接着是诸司供奉。

接着是左右清道率府校尉两人,骑马,佩戴鍮石装饰的仪刀,负责大角。

接着是副路,驾四马,驾士二十二人;轺车,驾一马,驾士十四人;四望车,驾一马,驾士十人。

接着是左右厢步队十六队,每队由一名果毅都尉带领,带领二十八名骑兵,穿着戎服大袍,佩戴横刀,一人执旗,两人引,两人夹,二十五人佩戴弓箭,前队手持长矛,与佩戴弓箭的队伍依次相间。

接着是左右司御率府副率各一人,骑马,检校步队,两人手持长矛骑马跟随。

接着是仪仗,左右厢各六色,每色九行,每行六人,穿着赤綦袄、冒,行滕、鞋袜。第一戟,赤氅,六人;第二弓箭,六人;第三仪鋋,毦,六人;第四刀楯,六人;第五仪锽,五色幡,六人;第六油戟,六人。

接着是前仗首,左右厢各六色,每色三行,每行六人,左右司御率府两人,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六人负责;接着是左右厢各六色,每色三行,每行六人,左右卫率府副率两人,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帅各六人负责。

左右司御率府主帅各六人,骑马,护后,率及副率各一人步行跟随。

每厢有绛引幡十二,引前者六,引后者六。

每厢各有独揭鼓六重,每重两人,位于仪仗外、殳仗内,都穿着赤綦袄、冒,行滕、鞋袜。

左右司御率府四重,左右卫率府二重。

接着是左右厢各一百五十人,左右司御率府各八十六人,左右卫率府各六十四人,穿着赤綦袄、冒,负责殳,分前后,位于步队外、马队内。

各司御率府由一名果毅都尉负责,各有一人骑马跟随。

每厢各有主帅七人,左右司御率府各四人,左右卫率府各三人,骑马,分前后。

接着是左右厢马队,每厢十队,每队有主帅以下三十一人,穿着戎服大袍,佩戴横刀,骑马。

每队有一面旗,执旗者一人,引、夹各两人,都佩戴弓箭,十六人手持长矛,七人佩戴弓箭,三人佩戴弩。

第一队,由左右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两人负责;第二、第三、第四队,由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两人负责;第五、第六、第七队,由左右卫率府果毅都尉负责;第八、第九、第十队,由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两人负责;都穿着戎服大袍,佩戴弓箭和横刀。

接着是后拒队,一面旗,执旗者佩戴横刀,引、夹路各两人,佩戴弓箭和横刀。

接着是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一人,带领四十名骑兵,佩戴横刀;其中二十人手持长矛,十六人佩戴弓箭,四人佩戴弩,骑马跟随。

接着是后拒队,前当正道殳仗内,有衙门。

接着是左右厢各有三个衙门:第一,位于左右司御率府步队后,左右卫率府步队前;第二,位于左右卫率府步队后,左右司御率府仪仗前;第三,位于左右司御率府仪仗后,左右卫率府步队前。

每门两人执持,四人夹持,都骑马,穿着赤綦袄,黄袍、冒。

每门有监门率府直长两人检校,左右监门率府副率各两人检校诸门,各有一人骑马跟随。

接着是左右清道率府、副率各两人,检校仗内不法,各有一人骑马跟随。

接着是少师、少傅、少保,正道乘路,备卤簿,文武以次跟随。

皇太子所至,回车南向,左庶子跪奏“请降路”。

还宫。一严,转仗卫于还涂;再严,左庶子版奏“请中严”;三严,仆进车,左庶子版

奏报“外办”。皇太子乘坐车舆出宫门外,下车舆,改乘马车,左庶子请车右升车,侍臣都骑马。车启动后,到达重明门,宫官下马,皇太子乘车进入,太傅、少傅返回。皇太子到达殿前,车朝南,左庶子奏请“请降”。皇太子乘车进入,侍臣跟随到阁门,左庶子奏报“解严”。

如果是平常出行或上朝,没有马队、鼓吹、金路、四望车、家令、率更令、詹事、太保、太师、少保、少师,又减少仪仗队的三分之一,清道、仪刀、诞马都减半,只乘坐轺车。太傅、少傅乘坐犊车,随从十人,太傅加清道二人。

皇太子妃的仪仗:清道率府校尉六人,骑马,分左右,排成三重,佩带横刀、弓箭。接着是青衣十人,分左右。接着是导客舍人四人,内给使六十人,都分左右,后面跟随内人车。接着是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八,分左右,宫人执扇,穿着彩衣、革带。接着是行障四,坐障二,宫人执障夹车。接着是典内二人,骑马,分左右。接着是厌翟车,驾三马,驾士十四人。接着是阁帅二人,带领内给使十八人,夹车。接着是六柱二,内给使执柱。接着是供奉内人,乘坐犊车。接着是繖一,雉尾扇二,团扇四,曲盖二,都分左右,各由内给使执持。接着是戟九十,执戟者穿绛綦袄、戴帽,分左右。

亲王的仪仗:有清道六人排成三重,戴武弁、穿硃衣、系革带。接着是幰弩一,执弩者戴平巾帻、穿绯袴褶,骑马。接着是青衣十二人,戴平巾青帻、穿青布袴褶,执青布仗袋,分左右。接着是车辐十二,分左右。车辐是棒,夹车而行,所以叫车辐。执车辐者服饰与幰弩相同。接着是戟九十,执戟者穿绛綦袄、戴帽,分左右。接着是绛引幡六,分左右,横行,用来引导刀、楯、弓、箭、槊。接着是内第一行厢,执刀楯,穿绛綦袄、戴帽。第二行厢,执弓矢,穿戎服。第三行厢,执槊,穿戎服大袍。每厢各四十人。接着是节一,夹槊一,各由一人骑马执持,戴平巾帻、穿大口袴、绯衫。接着是告止幡四,传教幡四,信幡八。所有幡都是绛色,署官号,用黄字篆书,装饰鸟翅,取其快速之意,金涂钩,竿长一丈一尺,执幡者服饰与夹槊相同,分左右。接着是仪鋋二,仪锽六,油戟十八,仪槊十,细槊十,执者都穿绛綦袄、戴帽。接着是仪刀十八,执者服饰与夹槊相同,分左右。接着是诞马八,驭者服饰与夹槊相同,分左右。接着是府佐六人,戴平巾帻、穿大口袴、绯裲裆,骑马,持刀夹引。接着是象路一,驾四马,佐二人立侍:一人戴武弁、穿硃衣、系革带,居左;一人穿绯裲裆、大口绔,持刀居右。驾士十八人,服饰与夹槊相同。接着是繖一,雉尾扇二。接着是硃漆团扇四,曲盖二,执者都穿绛綦袄、戴帽,分左右。接着是僚佐,穿本服陪从。接着是麾、幢各一,左麾右幢。接着是大角、鼓吹。

一品官员的仪仗:有清道四人排成二重,幰弩一骑。青衣十人,车辐十人,戟九十,绛引幡六,刀、楯、弓、箭、槊各八十,节二,大槊二,告止幡、传教幡各二,信幡六,诞马六,仪刀十六,府佐四人夹行。革路一,驾四马,驾士十六人。繖一,硃漆团扇四,曲盖二,僚佐穿本服陪从,麾、幢、大角、铙吹都齐备。

从二品到四品,青衣、车辐每品减少二人。二品,刀、楯、弓、箭、戟、槊各减少二十。三品以下,每品减少十。二品,信幡四,诞马四,仪刀十四,革路驾士十四人。三品也如此,仪刀十,革路驾士十二人。四品、五品,信幡二,诞马二,仪刀八,木路驾士十人。

从二品到四品,都有清道二人,硃漆团扇二,曲盖一,幰弩一骑,幡竿长一丈,繖一,节一,夹槊二。

万年县令也有清道二人,幰弩一骑,青衣、车辐各二人,戟三十,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二,竿长九尺,诞马二,轺车,一马,驾士六人,繖、硃漆团扇、曲盖各一。如果不是导驾及其他四等县初次上任的,减少幰弩、车辐、曲盖,戟也减少十。

内命妇、夫人的仪仗:青衣六人,偏扇、团扇各十六,执扇者穿彩裙襦、彩裳、革带,行障三,坐障二,厌翟车,驾二马,驭人十,内给使十六人夹车,从车六乘,繖、雉尾扇各一,团扇二,内给使执持,戟六十。外命妇一品也如此,厌翟车驭人减少二,有从人十六人。如果不是公主、王妃,则乘坐白铜饰犊车,驾牛,驭人四,没有雉尾扇。

嫔的仪仗:青衣四人,偏扇、团扇、方扇十四,行障二,坐障一,翠车,驭人八,内给使十四人,夹车四乘,戟四十。外命妇二品也如此,乘坐白铜饰犊车,青通幰,硃裹,从人十四人。

婕妤、美人、才人的仪仗:青衣二人,偏扇、团扇、方扇十,行障二,坐障一,安车,驾二马,驭人八,内给使十人,从车二乘,戟二十。太子良娣、良媛、承徽、外命妇三品也如此,白铜饰犊车,从人十人。

外命妇四品的仪仗:青衣二人,偏扇、团扇、方扇各八,行障、坐障各一,白铜饰犊车,驭人四,从人八。其余与三品相同,只是没有戟。

从夫人以下都有清道二人,繖一,还有团扇二。

大驾卤簿的鼓吹,分前后二部。鼓吹令二人,府、史二人骑马随从,分左右。

前部:扛鼓十二,夹金钲十二,大鼓、长鸣各一百二十,铙鼓十二,歌、箫、笳依次排列;大横吹一百二十,节鼓二,笛、箫、觱篥、茄、桃皮觱篥依次排列;扛鼓、夹金钲各十二,小鼓、中鸣各一百二十,羽葆鼓十二,歌、箫、笳依次排列。到相风舆,有扛鼓一,金钲一,鼓在左,钲在右。到黄麾,有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主管大角一百二十,横行十重;鼓吹丞二人,典事二人骑马随从。

后部鼓吹:羽葆鼓十二,歌、箫、笳依次排列;铙鼓十二,歌、箫、笳依次排列;小横吹一百二十,笛、箫、觱篥、笳、桃皮觱篥依次排列。所有歌、箫、笳工各二十四人,主帅四人,笛、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工各二十四人。

法驾,减少太常卿、司徒、兵部尚书、白鹭车、辟恶车。

大辇、五副路、安车、四望车,又减少了四辆属车,清游队、持鈒沄、玄武队都减少了四分之一,鼓吹乐队减少了三分之一。

小驾时,又减少了卿史大夫、指南车、记里鼓车、鸾旗车、皮轩车、象革木三路、耕根车、羊车、黄钺车、豹尾车、属车、小辇、小舆,各队及鼓吹乐队减少到大驾的一半。

鼓吹乐队共有五部:一是鼓吹,二是羽葆,三是铙吹,四是大横吹,五是小横吹,总共有七十五首曲子。

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钲小鼓、长鸣、中鸣。扛鼓有十首曲子:一是《警雷震》,二是《猛兽骇》,三是《鸷鸟击》,四是《龙媒蹀》,五是《灵夔吼》,六是《雕鹗争》,七是《壮士怒》,八是《熊罴吼》,九是《石坠崖》,十是《波荡壑》。

大鼓有十五首曲子,严肃场合用三首:一是《元驎合逻》,二是《元驎他固夜》,三是《元驎跋至虑》。

警戒用十二首曲子:一是《元咳大至游》,二是《阿列乾》,三是《破达析利纯》,四是《贺羽真》,五是《鸣都路跋》,六是《他勃鸣路跋》,七是《相雷析追》,八是《元咳赤赖》,九是《赤咳赤赖》,十是《吐咳乞物真》,十一是《贪大讦》,十二是《贺粟胡真》。

小鼓有九首曲子:一是《渔阳》,二是《鸡子》,三是《警鼓》,四是《三鸣》,五是《合节》,六是《覆参》,七是《步鼓》,八是《南阳会星》,九是《单摇》。这些曲子都用于严肃和警戒场合,其中一首用于上马时。

长鸣有一首曲子,分为三声:一是《龙吟声》,二是《彪吼声》,三是《河声》。

中鸣有一首曲子,分为三声:一是《荡声》,二是《牙声》,三是《送声》。

羽葆部有十八首曲子:一是《太和》,二是《休和》,三是《七德》,四是《驺虞》,五是《基王化》,六是《纂唐风》,七是《厌炎精》,八是《肇皇运》,九是《跃龙飞》,十是《殄马邑》,十一是《兴晋阳》,十二是《济渭险》,十三是《应圣期》,十四是《御宸极》,十五是《宁兆庶》,十六是《服遐荒》,十七是《龙池》,十八是《破阵乐》。

铙吹部有七首曲子:一是《破阵乐》,二是《上车》,三是《行车》,四是《向城》,五是《平安》,六是《欢乐》,七是《太平》。

大横吹部有节鼓二十四首曲子:一是《悲风》,二是《游弦》,三是《间弦明君》,四是《吴明君》,五是《古明君》,六是《长乐声》,七是《五调声》,八是《乌夜啼》,九是《望乡》,十是《跨鞍》,十一是《间君》,十二是《瑟调》,十三是《止息》,十四是《天女怨》,十五是《楚客》,十六是《楚妃叹》,十七是《霜鸿引》,十八是《楚歌》,十九是《胡笳声》,二十是《辞汉》,二十一是《对月》,二十二是《胡笳明君》,二十三是《湘妃怨》,二十四是《沈湘》。

小横吹部有角、笛、箫、笳、觱篥、桃皮觱篥六种乐器,曲名已经失传。

伶工称夜间的警戒为严。凡是大驾的严,夜间的警戒有十二首曲子,中警有三首曲子,五更时严奏三遍。天子谒见郊庙时,夜间五鼓过半,奏四严;车驾到桥时,再奏一严。元和初年,礼仪使高郢建议废除这一制度。

历代献捷时必定有凯歌,太宗平定东都,击败宋金刚,擒获贺鲁,攻克高丽,都准备了军容,凯歌进入京都,但其礼仪没有流传下来。

太和初年,有司上奏:“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时,神策兵卫在门外,如同献俘的仪式。凯乐用铙吹二部,笛、觱篥、箫、笳、铙鼓,各有两人演奏,歌工二十四人,骑马执乐,排列如卤簿。鼓吹令、丞在前引导,分行在俘馘之前。将要进入都门时,鼓吹乐队奏响,演奏《破阵乐》、《应圣期》、《贺朝欢》、《君臣同庆乐》等四首曲子。到太社、太庙门外时,陈列但不演奏。吉献礼结束后,乐队开始演奏。到御楼前时,陈列兵仗在旌门外二十步,乐工步行,兵部尚书穿着甲胄执钺,在旌门中路前导,协律郎两人执麾,门外分导,太常卿跪请奏凯乐。乐曲结束后,太常卿跪奏‘乐毕’。兵部尚书、太常卿退下,乐工站在旌门外,引导俘馘入献,及称贺,俘囚出,然后退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三-仪卫-注解

衙:在唐代,天子居住的地方称为‘衙’,出行时称为‘驾’。衙内设有严密的卫队,包括羽葆、华盖、旌旗等仪仗,以及车马等,这些仪仗和卫队都显得庄重而不喧哗。

羽葆:古代帝王或高官出行时所用的仪仗之一,由羽毛装饰的伞盖,象征着尊贵和威严。

华盖:古代帝王或贵族出行时所用的伞盖,装饰华丽,用以遮阳或象征地位。

旌旗:古代用于标志身份或指挥军队的旗帜,通常装饰有图案或文字,用以显示权威和身份。

卤簿:指古代仪仗队中的旗帜和仪仗,象征威严和秩序。

鼓吹:古代仪仗队中的乐队,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三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安全和皇帝的护卫。

鹖冠:古代官员或卫士所戴的一种帽子,装饰有鹖鸟的羽毛,象征着勇敢和忠诚。

绯衫裌:古代卫士所穿的红色上衣,通常与鹖冠一起穿着,显示出卫士的身份和职责。

散手仗:唐代的一种仪仗队,由亲卫、勋卫、翊卫等组成,穿着特定的服装,负责皇帝的仪仗和安全。

内仗:唐代宫廷内的一种卫队,由左右金吾将军领导,负责宫廷内部的安全和仪仗。

引驾:唐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负责引导和保护皇帝,由特定的卫队组成。

千牛仗:唐代的一种高级卫队,由千牛备身和备身左右组成,负责皇帝的安全和仪仗。

立门仗:唐代宫廷内外的一种卫队,负责守卫宫门和皇帝的安全,由特定的卫队组成。

黄麾仗: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鍪:古代士兵戴的头盔,通常由金属制成,用于保护头部。

铠:古代士兵穿的铠甲,用于保护身体,通常由金属片或皮革制成。

绔:古代士兵穿的裤子,通常为宽松的款式,便于活动。

旗仗:古代军队中的旗帜和仪仗队,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折冲都尉:唐代武官名,负责统领府兵,折冲意为抵御敌人。

果毅都尉:唐代武官名,负责统领府兵,果毅意为果敢坚毅。

校尉: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的作战行动,通常比都尉级别低。

平巾帻:古代士兵戴的头巾,通常为平顶,用于保护头部。

绯裲裆:古代士兵穿的红色上衣,通常为短款,便于活动。

大口绔:古代士兵穿的宽松裤子,通常为宽大的款式,便于活动。

横刀:唐代士兵佩带的短刀,用于近身战斗。

槊:古代士兵使用的长矛,通常用于骑兵作战。

弩:古代士兵使用的弩箭,通常用于远程射击。

弓箭:古代的一种远程武器,通常用于仪仗中。

凤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飞黄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吉利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兕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太平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五牛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飞麟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駃騠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鸾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犀牛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鵕鸃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骐驎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騼蜀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鈒沄: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银装长刀:古代士兵佩戴的长刀,通常为银色装饰,用于近战作战。

紫黄绶纷:古代士兵佩戴的绶带,通常为紫色和黄色,用于标识士兵的等级和编制。

绛引幡:古代仪仗队中使用的红色旗帜,象征权威和尊贵。

金节: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罕: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毕: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硃雀幢: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叉:古代士兵使用的长叉,通常用于近战作战。

青龙: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白虎: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道盖: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黄麾:古代皇帝使用的旗帜,象征皇权和威严。

平陵冠:古代士兵戴的头冠,通常为平顶,用于保护头部。

硃衣:古代官员穿的红色上衣,通常为短款,便于活动。

革带:古代士兵佩戴的腰带,通常由皮革制成,用于固定衣物和武器。

称长: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的作战行动。

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戟:古代一种长柄武器,常用于仪仗队中,象征权力和威严。

应跸: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旅帅: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的作战行动,通常比都尉级别低。

黄龙负图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黄鹿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驺牙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苍乌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应龙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玉马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三角兽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白狼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龙马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金牛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殳仗:仪仗中的一种长柄武器,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步甲队: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编制,通常由步兵组成,用于近战作战。

赤地云花袄:古代士兵穿的红色上衣,通常为短款,便于活动。

冒:仪仗中的一种帽子,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行滕:仪仗中的一种鞋子,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鞋袜:仪仗中的一种鞋袜,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殳:古代士兵使用的长矛,通常用于近战作战。

仪刀:仪仗队中使用的装饰性刀具,象征权力和威严。

豹文袍:古代士兵穿的袍子,通常为豹纹装饰,用于标识士兵的等级和编制。

师子文袍:古代士兵穿的袍子,通常为狮子纹装饰,用于标识士兵的等级和编制。

绣袍:古代士兵穿的袍子,通常为绣花装饰,用于标识士兵的等级和编制。

戎服大袍:古代士兵穿的袍子,通常为宽松款式,便于活动。

胡木鍪:古代士兵戴的头盔,通常由木材制成,用于保护头部。

毦:古代士兵戴的头巾,通常为毛绒装饰,用于保护头部。

蜀铠:古代士兵穿的铠甲,通常由金属片或皮革制成,用于保护身体。

鹖鸡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豹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辟邪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清游队:指皇帝出行时的护卫队伍,负责安全和秩序。

硃雀队: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玄武队:古代仪仗队中的一支,象征北方和水的力量。

白泽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龙旗:象征皇权的旗帜,通常用于皇帝或皇太子的仪仗中。

副竿: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

挟门队: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编制,通常由步兵组成,用于近战作战。

长枪队: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编制,通常由步兵组成,用于近战作战。

黼扆:古代宫殿中的一种装饰,通常为屏风样式,用于分隔空间。

蹑席:古代宫殿中的一种装饰,通常为地毯样式,用于铺设地面。

熏炉:古代宫殿中的一种装饰,通常为香炉样式,用于燃烧香料。

香案:古代宫殿中的一种装饰,通常为桌子样式,用于放置香炉和其他物品。

御史大夫:古代朝廷中的重要官员,负责监察国家的政务和官员。

传呼:古代朝廷中的一种礼仪,通常由官员传唤其他官员。

促百官就班:古代朝廷中的一种礼仪,通常由官员催促其他官员就位。

两观:古代宫殿中的一种建筑,通常为两侧的楼阁,用于观察和守卫。

监察御史:古代朝廷中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百官和处理政务。

东、西朝堂:古代宫殿中的一种建筑,通常为东西两侧的朝堂,用于举行朝会。

砖道:古代宫殿中的一种道路,通常由砖石铺设,用于行走。

涖:古代朝廷中的一种礼仪,通常由官员主持和处理政务。

平明:古代朝廷中的一种时间,通常为早晨,用于举行朝会。

传点:古代朝廷中的一种礼仪,通常由官员传唤其他官员。

内门:古代宫殿中的一种门,通常为内部的门,用于进出宫殿。

监门校尉:古代官职,负责守卫宫门和城门。

门籍:古代朝廷中的一种记录,通常为官员的名册,用于记录官员的身份和职位。

唱籍:古代朝廷中的一种礼仪,通常由官员宣读其他官员的名册。

序班:古代朝廷中的一种礼仪,通常由官员排列其他官员的顺序。

通乾、观象门:古代宫殿中的一种门,通常为主要的门,用于进出宫殿。

宣政门:古代宫殿中的一种门,通常为主要的门,用于进出宫殿。

阁门:古代宫殿中的一种门,通常为主要的门,用于进出宫殿。

夹阶校尉:古代朝廷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守卫宫殿的阶梯。

宰相:古代朝廷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政务和管理百官。

两省官:古代朝廷中的一种官职,通常为尚书省和中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政务。

巡使:古代朝廷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巡视和处理政务。

钟鼓楼:古代城市中用于报时和发布信号的建筑,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象征着时间的权威和秩序。

一品班:古代官员等级制度中的最高级别,一品官员通常是朝廷中最重要的官员。

尚书省:古代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负责处理国家政务,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

千牛中郎将:古代禁卫军中的高级军官,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

金吾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安全和皇帝的护卫。

殿中省:古代皇宫内的管理机构,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和礼仪事务。

东宫官:古代太子的属官,负责太子的教育和日常事务。

王府官:古代王侯的属官,负责王侯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三太、三少:古代对太师、太傅、太保和少师、少傅、少保的统称,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员。

侍中:古代朝廷中的重要官员,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通事舍人:唐代东宫官员,负责传达命令和处理文书。

内谒者:古代皇宫中的官员,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和处理日常事务。

羽林军: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安全和皇帝的护卫。

内侍省:古代皇宫内的管理机构,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和礼仪事务。

左右卫大将军:古代禁卫军中的高级军官,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

千牛备身:古代禁卫军中的军官,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

左右武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安全和皇帝的护卫。

威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安全和皇帝的护卫。

领军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安全和皇帝的护卫。

翊卫:古代宫廷中的侍卫,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宫的安全。

大驾卤簿: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太乐令:古代负责宫廷音乐的官员,负责安排宫廷音乐和礼仪。

宫县之乐: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用于皇帝出行的仪式。

昼漏:古代计时器,用于测量时间。

侍中版奏:古代朝廷中的礼仪,侍中向皇帝奏报事务。

太极殿:古代皇宫中的重要建筑,用于举行重要的仪式和会议。

黄门侍郎: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太仆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帝的马车和马匹。

銮驾:古代皇帝出行的车驾,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承天门:古代皇宫中的重要建筑,用于举行重要的仪式和会议。

万年县令:古代地方官员,负责管理万年县的政务。

京兆牧:古代地方官员,负责管理京兆地区的政务。

太常卿:古代官职,负责祭祀和礼仪。

司徒:古代朝廷中的重要官员,负责国家的政务和礼仪。

兵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指南车: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车辇,象征智慧和指引。

记里鼓车:一种用于记录里程的车辇,象征精确和记录。

白鹭车: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车,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鸾旗车:一种装饰有鸾鸟图案的车辇,象征吉祥和美好。

辟恶车: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车,用于驱邪避恶。

皮轩车:一种用皮革装饰的车辇,象征豪华和尊贵。

太卜令:古代负责占卜的官员,负责预测吉凶和处理礼仪事务。

左金吾卫队正:古代禁卫军中的军官,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

殿中侍御史: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监察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太史监: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记录历史和天文事务。

相风舆: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车,用于观察风向。

行漏舆: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车,用于测量时间。

扛鼓:一种大型鼓,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金钲: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乐器,用于奏乐和礼仪。

司辰: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计时和礼仪事务。

典事匠: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礼仪和祭祀事务。

刻漏生: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计时和礼仪事务。

行漏生: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计时和礼仪事务。

持鈒前队: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御马: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马,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尚乘奉御: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皇帝的出行和车马事务。

左青龙右白虎旗: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旗帜,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左右卫果毅都尉:古代禁卫军中的军官,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

侍御史: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监察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御史中丞:古代朝廷中的重要官员,负责监察国家的政务和官员。

左拾遗: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处理日常事务。

右拾遗: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处理日常事务。

左补阙: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处理日常事务。

右补阙: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处理日常事务。

起居郎: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处理日常事务。

起居舍人: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处理日常事务。

谏议大夫:古代朝廷中的重要官员,负责向皇帝提出建议和处理日常事务。

给事中: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中书舍人: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中书侍郎: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左散骑常侍: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右散骑常侍: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中书令:古代朝廷中的重要官员,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和礼仪。

香蹬: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器具,用于焚香和礼仪。

左右卫将军:古代禁卫军中的高级军官,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

班剑:仪仗中的一种剑,通常由护卫持握,象征权力。

左右卫亲卫:古代禁卫军中的军官,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

左右卫勋卫:古代禁卫军中的军官,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

左右卫翊卫:古代禁卫军中的军官,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

绶纷:古代官员佩戴的丝带,用于装饰和区分等级。

中郎将:古代官职,负责统领侍卫和军队。

甲骑具装:古代骑兵的装备,包括铠甲和武器。

千牛卫:古代宫廷中的精锐侍卫,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

衙门旗:古代官府使用的旗帜,象征权力和威严。

腰舆:皇太子出行时使用的轿子,通常由八人抬行。

尚辇奉御: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帝的轿子和马车。

清道率府:唐代负责皇太子出行时清道、护卫的机构,属于东宫六率之一。

细引:仪仗中的一种,通常由骑兵组成,负责引导和护卫。

率更丞:唐代东宫官员,负责管理太子府的日常事务。

诞马:指装饰华丽的马匹,用于仪仗队中。

翊府郎将:唐代武官名,负责统领翊卫,翊卫是皇太子的护卫部队。

司直:唐代东宫官员,负责监察和纠察事务。

文学:唐代东宫官员,负责文学教育和文化事务。

洗马:唐代东宫官员,负责管理马匹和车驾。

司议郎:唐代东宫官员,负责参与议政和起草文书。

太子舍人:唐代东宫官员,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

中允:唐代东宫官员,负责协助太子处理政务。

中舍人:唐代东宫官员,负责起草文书和管理太子府的事务。

谕德:唐代东宫官员,负责教导太子德行。

庶子:唐代东宫官员,负责管理太子府的庶务。

亲、勋、翊卫:唐代皇太子的护卫部队,分为亲卫、勋卫和翊卫,分别负责不同的护卫任务。

金路:皇太子出行时使用的豪华车驾,通常由四匹马牵引。

千牛:唐代皇太子的护卫部队,负责贴身护卫。

监门率府:唐代负责皇太子府门禁的机构,属于东宫六率之一。

繖:仪仗中的一种伞,通常用于遮阳或显示威严。

典乘:唐代东宫官员,负责管理车驾和马匹。

司御率府:唐代负责皇太子出行时车驾管理的机构,属于东宫六率之一。

硃漆团扇:仪仗中的一种扇子,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紫曲盖:仪仗中的一种伞盖,通常用于遮阳或显示威严。

副路:皇太子出行时使用的副车驾,通常由四匹马牵引。

轺车:古代一种轻便的马车,常用于贵族出行。

四望车:一种四面有窗的车辇,便于皇帝观察四周。

赤綦袄:仪仗中的一种红色上衣,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仪鋋:仪仗中的一种长柄武器,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刀楯:仪仗中的一种刀和盾牌,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仪锽:仪仗中的一种长柄武器,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油戟:仪仗中的一种长柄武器,通常用于显示威严。

独揭鼓:仪仗中的一种鼓,通常用于指挥队伍。

主帅:仪仗中的指挥官,通常负责统领队伍。

后拒队:仪仗中的后卫部队,通常负责保护队伍的后方。

衙门:仪仗中的一种门,通常用于分隔队伍。

监门率府直长:唐代负责皇太子府门禁的官员,通常负责检校门禁。

少师、少傅、少保:唐代皇太子的三位重要辅佐官员,分别负责教导、辅政和保护。

左庶子:古代官职,负责皇太子的教育和礼仪事务。

外办:指皇太子出行时的仪式,表示正式外出。

重明门:皇宫中的重要门户,象征着皇权的威严。

解严:指解除警戒状态,表示仪式结束。

清道:指清理道路,确保出行畅通无阻。

犊车:古代一种由牛拉的车,常用于贵族或官员的出行。

厌翟车:古代一种装饰华丽的马车,常用于皇太子或皇后的出行。

青衣:指穿着青色衣服的随从,通常用于仪仗队中。

偏扇、团扇、方扇:古代仪仗队中使用的扇子,象征尊贵和威严。

行障、坐障:古代仪仗队中使用的屏风,用于遮挡和保护。

典内: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阁帅: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守卫和管理。

节:古代仪仗队中使用的符节,象征权力和命令。

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古代仪仗队中使用的旗帜,分别用于传达命令、信息和信号。

仪鋋、仪锽、油戟、仪槊、细槊:古代仪仗队中使用的各种装饰性武器,象征权力和威严。

象路:古代一种由大象拉的车,常用于皇帝的出行。

麾、幢:古代仪仗队中使用的旗帜,象征权威和尊贵。

大角、鼓吹:古代仪仗队中的乐器和乐队,用于增加仪式的庄重感。

革路:古代一种由马拉的车,常用于官员的出行。

木路:古代一种由马拉的车,常用于低级官员的出行。

内命妇、夫人:指宫廷中的女性贵族,通常有特定的仪仗和随从。

嫔、婕妤、美人、才人:古代宫廷中的女性贵族,地位低于皇后和夫人。

太子良娣、良媛、承徽:古代太子宫中的女性贵族,地位低于太子妃。

外命妇:指宫廷外的女性贵族,通常有特定的仪仗和随从。

大驾卤簿鼓吹:指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和乐队,规模宏大,庄重威严。

法驾:指皇帝出行时的简化仪仗队,规模较小,但仍保持庄重。

大辇:古代皇帝乘坐的大型车辇,象征皇权和尊贵。

五副路:指五种不同的车辇,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仪式。

安车:一种平稳舒适的车辇,通常用于皇帝或贵族的出行。

持鈒沄:古代仪仗队中的一种武器,象征威严和力量。

小驾:指皇帝出行时的简化仪式,减少了一些车辇和仪仗。

卿史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历史和礼仪。

象革木三路:指三种不同的车辇,分别用象牙、皮革和木材装饰。

耕根车:一种用于农耕仪式的车辇,象征丰收和繁荣。

羊车:一种用羊拉的车辇,象征温和和谦逊。

黄钺车:一种装饰有黄色钺的车辇,象征皇权和威严。

豹尾车:一种装饰有豹尾的车辇,象征勇猛和力量。

属车:指皇帝出行时的附属车辇,用于随行人员。

小辇:一种小型车辇,用于皇帝或贵族的短途出行。

小舆:一种小型轿子,用于皇帝或贵族的短途出行。

鼓吹五部:指鼓吹乐队中的五个部分,分别负责不同的乐曲。

大鼓:一种大型鼓,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金钲小鼓:一种小型鼓,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长鸣:一种长号,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中鸣:一种中型号,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羽葆部:指鼓吹乐队中的羽葆部分,负责奏乐和营造气氛。

铙吹部:指鼓吹乐队中的铙吹部分,负责奏乐和营造气氛。

大横吹部:指鼓吹乐队中的大横吹部分,负责奏乐和营造气氛。

小横吹部:指鼓吹乐队中的小横吹部分,负责奏乐和营造气氛。

伶工:指古代宫廷中的乐师,负责奏乐和表演。

夜警:指夜间奏乐,用于警示和营造气氛。

凯歌:指胜利后的奏乐,用于庆祝和表彰。

献捷:指向皇帝献上胜利的捷报,象征胜利和荣耀。

凯乐:指胜利后的奏乐,用于庆祝和表彰。

铙鼓:一种打击乐器,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笛:一种吹奏乐器,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觱篥:一种吹奏乐器,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箫:一种吹奏乐器,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笳:一种吹奏乐器,用于奏乐和营造气氛。

铙吹二部:指鼓吹乐队中的铙吹部分,负责奏乐和营造气氛。

鼓吹令:指鼓吹乐队中的指挥,负责奏乐和营造气氛。

鼓吹丞:指鼓吹乐队中的副指挥,负责奏乐和营造气氛。

太社:指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场所,象征土地和丰收。

太庙:指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象征祖先和家族。

御楼:指皇帝居住的楼阁,象征皇权和尊贵。

协律郎:古代官职,负责音乐和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三-仪卫-评注

《仪卫上》一文详细描述了唐代皇帝的仪仗制度,展现了唐代皇权的威严和尊贵。文章通过对衙、驾、羽葆、华盖、旌旗等仪仗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唐代皇帝出行时的壮观场面。这些仪仗不仅是皇帝身份的象征,也是唐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中提到‘三卫番上,分为五仗’,这反映了唐代宫廷卫队的严密组织和分工。三卫包括左右卫、亲卫、勋卫、翊卫等,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维护皇帝的安全和尊严。这种严密的卫队制度不仅体现了唐代皇权的强大,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各种仪仗队的服装和装备,如鹖冠、绯衫裌、散手仗的服装等。这些服装和装备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象征意义,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精致和华丽。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唐代宫廷生活的奢华和庄重。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黄麾仗’这一高级仪仗队,其组成和装备更是体现了唐代皇权的至高无上。黄麾仗的十二行仪仗,每一行都有特定的装备和服装,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这种仪仗制度不仅是唐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瑰宝。

总的来说,《仪卫上》一文通过对唐代皇帝仪仗制度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唐代皇权的威严和尊贵,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唐代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仪仗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特征,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编制、装备和礼仪,展现了古代军队的严谨和秩序。通过对不同队伍的旗帜、装备和指挥官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军队的等级制度和指挥体系。

文中提到的各种旗帜和装备,如凤旗、飞黄旗、吉利旗等,不仅用于标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等级,还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军队的文化和信仰。

通过对士兵装备的描述,如鍪、铠、绔、横刀等,可以看出古代军队对士兵的保护和作战能力的重视。这些装备不仅实用,还具有装饰性,体现了古代军队的审美和文化。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朝廷的礼仪和官员的职责,如御史大夫、监察御史、监门校尉等,展现了古代朝廷的严谨和秩序。这些礼仪和职责不仅用于管理朝廷,还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朝廷的文化和信仰。

通过对朝廷建筑的描述,如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可以看出古代朝廷的装饰和布局。这些建筑不仅实用,还具有装饰性,体现了古代朝廷的审美和文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军队和朝廷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严谨和秩序,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信仰。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和礼仪程序,展现了古代皇权的威严和尊贵。文中提到的钟鼓楼、一品班、尚书省等机构和官职,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僚体系的复杂和严密。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文中提到的千牛中郎将、金吾卫、殿中省等禁卫军和宫廷管理机构,显示了古代皇帝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和对宫廷秩序的维护。这些机构和官职的设置,不仅保障了皇帝的安全,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大驾卤簿的描写,展示了古代皇帝出行的盛大场面和繁复的礼仪程序。从太乐令设宫县之乐到天子乘舆以出,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重视和对皇权的尊崇。这种繁复的礼仪程序,不仅是对皇帝的尊崇,也是对皇权的象征和强化。

文中提到的各种仪仗车和仪仗器具,如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这些仪仗车和器具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和尊贵,同时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

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这些礼仪和制度,不仅是对皇帝的尊崇,也是对皇权的象征和强化。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也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宫廷中的侍卫和仪仗队伍的组织结构和装备情况。通过对不同卫队、官职、仪仗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宫廷的威严和秩序。

首先,文中提到的各种卫队,如翊卫、千牛卫、监门校尉等,都是古代宫廷中的重要力量,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宫的安全。这些卫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组织严密,体现了古代宫廷对安全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的各种仪仗,如仪刀、班剑、黄麾等,都是古代礼仪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仪仗不仅装饰华丽,而且象征权力和威严,反映了古代宫廷的礼仪文化和等级制度。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各种官职,如中郎将、太仆卿、尚辇奉御等,这些官职在宫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管理侍卫、马车、轿子等事务。这些官职的设置和职责分工,体现了古代宫廷的行政管理和组织架构。

最后,文中对侍卫和仪仗队伍的装备和服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甲骑具装、横刀、黄麾等,这些装备和服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宫廷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宫廷侍卫和仪仗队伍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宫廷的威严、秩序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代皇太子出行时的仪仗队伍,展现了唐代皇权的威严和礼仪的繁复。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皇室的奢华生活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首先,文中提到的各种官员和护卫部队,如清道率府、折冲都尉、翊府郎将等,显示了唐代皇太子出行时的严密护卫体系。这些官员和部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确保了皇太子的安全和威严。

其次,文中提到的各种仪仗物品,如龙旗、细引、诞马、仪刀等,都是唐代皇室仪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如清道、护卫等,还具有象征意义,如龙旗象征皇权,仪刀象征威严等。通过这些仪仗物品,唐代皇室展示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仪仗队伍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如细引六重、左右翊卫二十四人等。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唐代仪仗队伍的规模和气势,还反映了唐代礼仪制度的严谨和细致。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皇室的庄重和威严。

最后,文中提到的各种官员和护卫部队的职责和分工,如率更丞领鼓吹、左右翊府郎将主班剑等,显示了唐代皇太子出行时的复杂程序和严密组织。这些程序和组织的存在,不仅确保了皇太子的安全和威严,还体现了唐代礼仪制度的完善和成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唐代皇太子出行仪仗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唐代皇权的威严和礼仪的繁复。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皇室的庄重和威严,以及唐代礼仪制度的严谨和细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太子、亲王、一品官员以及宫廷内外命妇的出行仪仗,展现了古代中国宫廷礼仪的复杂性和庄严性。通过这些仪仗的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首先,皇太子的出行仪仗极为隆重,包括清道、仪刀、诞马等,显示出皇太子作为未来皇帝的尊贵地位。左庶子的角色尤为重要,负责奏请和解除警戒,体现了古代宫廷礼仪的严谨和规范。

其次,亲王的仪仗虽然不及皇太子,但仍然十分隆重,包括清道、青衣、车辐、戟等,显示出亲王作为皇室成员的尊贵地位。仪仗中的各种旗帜和武器,如绛引幡、节、告止幡等,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一品官员的仪仗相对简化,但仍保留了清道、青衣、车辐、戟等基本元素,显示出高级官员的尊贵地位。仪仗中的各种旗帜和武器,如绛引幡、节、告止幡等,同样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宫廷内外命妇的仪仗则更加注重装饰性和礼仪性,如偏扇、团扇、方扇、行障、坐障等,显示出女性贵族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尊贵。厌翟车、翠车、安车等装饰华丽的车辆,进一步突出了女性贵族的尊贵地位。

最后,大驾卤簿鼓吹和法驾的描写,展现了皇帝出行时的宏大场面和庄重气氛。鼓吹乐队的使用,不仅增加了仪式的庄重感,更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尊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仪仗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宫廷礼仪的复杂性和庄严性,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通过这些仪仗的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和乐队配置,反映了古代中国皇权的威严和礼仪的繁复。文中提到的各种车辇、仪仗和乐器,不仅是皇帝出行的必需品,更是皇权和尊贵的象征。通过这些仪仗和乐队的配置,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以及对皇权的维护和彰显。

文中提到的鼓吹五部,包括鼓吹、羽葆、铙吹、大横吹和小横吹,分别负责不同的乐曲和奏乐方式。这些乐队的配置和乐曲的选择,不仅是为了营造气氛,更是为了彰显皇帝的威严和尊贵。通过这些乐曲的奏响,皇帝出行的仪式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音乐和礼仪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凯歌和献捷的仪式,这些仪式不仅是对胜利的庆祝,更是对皇帝权威的彰显。通过这些仪式,皇帝的地位和权威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同时,这些仪式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胜利和荣耀的追求,以及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皇帝出行仪仗和乐队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皇权的威严和礼仪的繁复。通过这些仪仗和乐队的配置,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以及对皇权的维护和彰显。同时,这些仪式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胜利和荣耀的追求,以及对音乐和礼仪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三-仪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7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