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礼乐十-原文
礼乐十
五曰凶礼。
《周礼》五礼,二曰凶礼。唐初,徙其次第五,而李义府、许敬宗以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遂去其《国恤》一篇,由是天子凶礼阙焉。至国有大故,则皆临时采掇附比以从事,事已,则讳而不传,故后世无考焉。至开元制礼,惟著天子赈恤水旱、遣使问疾、吊死、举哀、除服、临丧、册赠之类,若五服与诸臣之丧葬、衰麻、哭泣,则颇详焉。
凡四方之水、旱、蝗,天子遣使者持节至其州,位于庭,使者南面,持节在其东南,长官北面,寮佐、正长、老人在其后,再拜,以授制书。其问疾亦如之,其主人迎使者于门外,使者东面,主人西面,再拜而入。其问妇人之疾,则受劳问者北面。
若举哀之日,为位于别殿,文武三品以上入,哭于庭,四品以下哭于门外。有司版奏“中严”、“外办”。皇帝已变服而哭,然后百官内外在位者皆哭,十五举音,哭止而奉慰。其除服如之。皇帝服:一品锡衰,三品以上缌衰,四品以下疑衰。服期者,三朝晡止;大功,朝晡止;小功以下,一哀止。晡,百官不集。若为蕃国君长之丧,则设次于城外,向其国而哭,五举音止。
若临丧,则设大次于其门西,设素裀榻于堂上。皇帝小驾、卤簿,乘四望车,警跸,鼓吹备而不作。皇帝至大次,易素服,从官皆易服,侍臣则不。皇帝出次,丧主人免绖、释杖、哭门外,望见乘舆,止哭而再拜,先入门右,西向。皇帝至堂,升自阼阶,即哭位。巫、祝各一人先升,巫执桃立于东南,祝执茢立于西南,戈者四人先后随升。丧主人入廷再拜,敕引乃升,立户内之东,西向。皇帝出,丧主人门外拜送。皇帝变服于次,乃还庐。文、武常服。皇帝升车,鼓吹不作而入。其以敕使册赠,则受册于朝堂,载以犊车,备卤薄,至第。妃主以内侍为使。赠者以蜡印画绶。册赠必因其启葬,既葬则受于灵寝,既除则受于庙。主人公服而不哭,或单衣而介帻。受必有祭。未庙,受之寝。
五服之制。
斩衰三年。正服:子为父,女子子在室与已嫁而反室为父。加服:嫡孙为后者为祖,父为长子。义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妻为夫,妾为君,国官为君。王公以下三月而葬,葬而虞,三虞而卒哭。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祭。
齐衰三年。正服:子,父在为母。加服:为祖后者,祖卒则为祖母,母为长子。义服:为继母、慈母,继母为长子,妾为君之长子。
齐衰杖周。降服:父卒,母嫁及出妻之子为母,报,服亦如之。正服:为祖后者,祖在为祖母。义服: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夫为妻。
齐衰不杖周。正服:为祖父母,为伯叔父,为兄弟,为众子,为兄弟之子及女子子在室与适人者,为嫡孙,为姑、姊妹与无夫子,报,女子子与适人为祖父母,妾为其子。加服:女子子适人者为兄弟之为父后者。降服:妾为其父母,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义服:为伯叔母,为继父同居者,妾为嫡妻,妾为君之庶子,妇为舅、姑,为夫之兄弟之子,舅、姑为嫡妇。
齐衰五月。正服:为曾祖父母,女子子在室及嫁者亦如之。
齐衰三月。正服:为高祖父母,女子子在室及嫁者亦如之。义服:为继父不同居者。
其父卒母嫁,出妻之子为母,钢为祖后,祖在为祖母,虽周除,仍心丧三年。
大功,长殇九月,中殇七月。正服:为子、女子子之长殇、中殇,为叔父之长殇、中殇,为姑、姊妹之长殇、中殇,为兄弟之长殇、中殇,为嫡孙之长殇、中殇,为兄弟之子、女子之长殇、中殇。义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长殇、中殇。成人九月正服:为从兄弟,为庶孙。降服:为女子子适人者,为姑、姊妹适人者报;出母为女子子适人者,为兄弟之女适人者报;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与姑、姊妹在室者报。义服:为夫之祖父母与伯叔父母报,为夫之兄弟女适人者报;夫为人后者,其妻为本生舅、姑,为众子之妇。
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为姑、姊妹之下殇,为兄弟之下殇,为嫡孙之下殇,为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之长殇,为庶孙之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义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成人正服:为从祖祖父报,为从祖父报,为从祖姑、姊妹在室者报,为从祖兄弟报,为从祖祖姑在室者报,为外祖父母,为舅及从母报。降服:为从父姊妹适人者报,为孙女适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适人者报。义服:为从祖祖母报,为从祖母报,为夫之姑、姊妹在室及适人者报,娣姒妇报,为同母异父兄弟姊妹报,为嫡母之父母兄弟从母,为庶母慈己者,为嫡孙之妇,母出为继母之父兄弟从母,嫂叔报。
缌麻三月殇。正服:为从父兄弟姊妹之中殇、下殇,为庶孙之中殇、下殇,为从祖叔父之长殇,为从祖兄弟之长殇,为舅及从母之长殇,为从父兄弟之子之长殇,为兄弟之孙长殇,为从祖姑、姊妹之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中殇、下殇,为侄之中殇、下殇,出嫁姑为之报,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中殇、下殇。义服:为人后者为从父兄弟之长殇,为夫之叔父之中殇、下殇,为夫之姑、姊妹之长殇。成人正服:为族兄
弟,为族曾祖父报,为族祖父报,为族父报,为外孙,为曾孙、玄孙,为从母兄弟姊妹,为姑之子,为舅之子,为族曾祖姑在室者报,为族祖姑在室者报,为族姑在室者报。
降服:为从祖姑、姊妹适人者报,女子子适人者为从祖父报,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为从祖姑适人者报,为人后者为外祖父母,为兄弟之孙女适人者报。
义服:为族曾祖母报,为族祖母报,为族母报,为庶孙之妇,女子子适人者为从祖伯叔母,为庶母,为乳母,为婿,为妻之父母,为夫之曾祖高祖父母,为夫之从祖祖父母报,为夫之从祖父母报,为夫之外祖父母报,为从祖兄弟之子,为夫之从父兄弟之妻,为夫之从父姊妹在室及适人者,为夫之舅及从母报。
改葬:子为父母,妻妾为其夫,其冠服杖屦皆依《仪礼》。皇家所绝傍亲无服者,皇弟、皇子为之皆降一等。
初,太宗尝以同爨缌而嫂叔乃无服,舅与从母亲等而异服,诏侍中魏征、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议:“舅为母族,姨乃外戚它姓,舅固为重,而服止一时,姨丧乃五月,古人未达者也。于是服曾祖父母齐衰三月者,增以齐衰五月;適子妇大功,增以期;众子妇小功,增以大功;嫂叔服以小功五月报;其弟妻及夫兄亦以小功;舅服缌,请与从母增以小功。”然《律疏》舅报甥,服犹缌。显庆中,长孙无忌以为甥为舅服同从母,则舅宜进同从母报。又古庶母缌,今无服,且庶母之子,昆弟也,为之杖齐,是同气而吉凶异,自是亦改服缌。上元元年,武后请“父在,服母三年”。开元五年,右补阙卢履冰言:“《礼》,父在为母期,而服三年,非也,请如旧章。”乃诏并议舅及嫂叔服,久而不能决。二十年,中书令萧嵩等改脩五礼,于是父在为母齐衰三年。
诸臣之丧。
有疾,斋于正寝,卧东首北墉下。疾困,去衣,加新衣,彻药,清扫内外。四人坐而持手足,遗言则书之,为属纩。气绝,寝于地。男子白布衣,被发徒跣;妇人女子青缣衣,去首饰;齐衰以下,丈夫素冠。主人坐于床东,啼踊无数。众主人在其后,兄弟之子以下又在其后,皆西面南上,哭。妻坐于状西,妾及女子在其后,哭踊无数。兄弟之女以下又在其后,皆东面南上,籍藁坐哭。内外之际,隔以行帷。祖父以下为帷东北壁下,南面西上;祖母以下为帷西北壁,南面东上。外姻丈夫于户外东,北面西上;妇人于主妇西北,南面东上。诸内丧,则尊行丈夫及外亲丈夫席位于前堂,若户外之左右,俱南面。宗亲户东,西上;外亲户西,东上。凡丧,皆以服精粗为序,国官位于门内之东,重行北面西上,俱纻巾帕头,舒荐坐;参佐位于门内之西,重行北面东上,素服,皆舒席坐,哭。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
复于正寝。复者三人,以死者之上服左荷之,升自前东溜,当屋履危,北面西上。左执领,右执腰,招以左。每招,长声呼“某复”,三呼止。投衣于前,承以箧,升自阼阶,入以覆尸。乃设床于室户内之西,去脚、簟、枕,施幄,去裙。迁尸于状,南首,覆用敛衾,去死衣,楔齿以角柶,缀足以燕几,校在南。其内外哭位如始死之仪。乃奠以脯、醢,酒用吉器。升自阼阶,奠于尸东当腢。内丧,则赞者皆受于户外而设之。
沐浴。掘坎于阶间。近西,南顺,广尺,长二尺,深三尺,南其壤,为役灶于西墙下,东向,以俟煮沐。新盆、瓶、六鬲皆濯之,陈于西阶下。沐巾一,浴巾二,用絺若纮,实于,栉实于箱若簟,浴衣实于箧,皆具于西序下,南上。水淅稷米,取汁煮之,又汲为汤以俟浴。以盆盛潘及沐盘,升自西阶,授沐者,沐者执潘及盘入。主人皆出于户东,北面西上;主妇以下户西,北面东上。俱立哭。其尊行者,丈夫于主人之东,北面西上;妇人于主妇之西,北面东上。俱坐哭。妇人以帐。乃沐栉。束发用组。挋用巾。浴则四人抗衾,二人浴,拭用巾,挋用浴衣。设状于尸东,衽下莞上簟。浴者举尸,易状,设枕,翦鬓断爪如生,盛以小囊,大敛内于棺中。楔齿之柶、浴巾皆埋于坎。寘之。衣以明衣裳,以方巾覆面,仍以大敛之衾覆之。内外入就位,哭。
乃袭。袭衣三称,西领南上,明衣裳,舄一;帛巾一,方尺八寸;充耳,白纩;面衣,玄方尺,纁里,组系;握手,玄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削约于内旁寸,著以绵组系。庶襚继陈,不用。将袭,具状席于西阶西,内外皆出哭,如浴。袭者以状升,入设于尸东,布枕席,陈袭于席。祝去巾,加面衣,设充耳、握手,纳舄若履。既袭,覆以大敛之衾,内外入哭。
乃含。赞者奉盘水及,一品至于三品,饭用梁,含用璧;四品至于五品,饭用稷,含用碧;六品至于九品,饭用梁,含用贝。升堂,含者盥手于户外,洗梁、璧实于,执以入,祝从入,北面,彻枕,去衾,受,奠于尸东。含者坐于状东,西面,凿巾,纳饭、含于尸口。既含,主人复位。
乃为明旌,以绛广充幅,一品至于三品,长九尺,韬杠,铭曰“某官封之柩”,置于西阶上;四品至于五品,长八尺;六品至于九品,长六尺。
凿木为重,一品至于三品,长八尺,横者半之,三分庭一在南;四品至于五品,长七尺;六品至于九品,长六尺。以沐之米为粥,实于鬲,
盖以疏布,系以竹幹,县于重木。覆用苇席,北面,屈两端交后,西端在上,缀以竹幹。祝取铭置于重,殡堂前楹下,夹以苇席。
小敛。衣一十九称,朝服一,笏一,陈于东序,西领北上。设奠于东堂下,甒二,实以醴、酒,觯二,角柶一,少牢,腊三,笾、豆俎各八。设盆盥于馔东,布巾。赞者辟脯醢之,奠于尸状西南。乃敛,具状席于堂西,设盆盥西阶之西,如东方。敛者盥,与执服者以敛衣人,丧者东西皆少退,内外哭。已敛,覆以夷衾。设状于堂上两楹间,衽下莞上簟,有枕。卒敛,开帷,主人以下西面凭哭,主妇以下东面凭哭,退。乃敛发而奠。赞者盥手奉馔至阶,升,设于尸东,醴、酒奠于馔南西上,其俎,祝受巾巾之。奠者彻袭,奠,自西阶降出。下帷,内外俱坐哭。有国官、僚佐者,以官代哭;无者以亲疏为之。夜则为燎于庭,厥明灭燎。
乃大敛。衣三十称,上服一称,冕具簪、导、缨,内丧则有花钗,衾一,西领南上。设奠如小敛,甒加勺,篚在东南。笾、豆、俎皆有幕,用功布。棺入,内外皆止哭,升棺于殡所,乃哭。熬八篚,黍、稷、梁、稻各二,皆加鱼、腊。烛俟于馔东,设盆盥于东阶东南。祝盥讫,升自阼阶。彻巾,执巾者以待于阼阶下。祝盥,赞者彻小敛之馔,降自西阶,设于序西南,当西溜,如设于堂上。乃适于东阶下新馔所,帷堂内外皆少退,立哭。御者敛,加冠若花钗,覆以衾。开帷,丧者东西凭哭如小敛,诸亲凭哭。敛者四人举状,男女从,奉尸敛于棺,乃加盖,覆以夷衾,内外皆复位如初。设熬谷,首足各一篚,傍各三篚,以木覆棺上,乃涂之,设帟于殡上,祝取铭置于殡。乃奠。执巾、几席者升自阼阶,入,设于室之西南隅,东面。又几,巾已加,赞者以馔升,入室,西面,设于席前。祝加巾于俎,奠者降自西阶以出。下帷,内外皆就位哭。
既殡,设灵座于下室西间,东向,施状、几、案、屏、帐、服饰,以时上膳羞及汤沐如平生。殷奠之日,不馈于下室。
庐在殡堂东廊下,近南,设苫塊。齐衰于其南,为垩室。俱北户,翦蒲为席,不缘;大功又于其南,张帷,席以蒲;小功、缌麻又于其南,设状,席以蒲。妇人次于西房。
三日成服,内外皆哭,尽哀。乃降就次,服其服,无服者仍素服。相者引主人以下俱杖升,立于殡,内外皆哭。诸子孙跪哭尊者之前,祖父抚之,女子子对立而哭,唯诸父不抚。尊者出,主人以下降立阼阶。
朔望殷奠,馔于东堂下,瓦甒二,实醴及酒,角觯二,木柶一,少牢及腊三俎,二簋、二簠、二钘,六笾、六豆。其日,不馈于下室。
葬有期,前一日之夕,除苇障,设宾次于大门外之右,南向,启殡之日,主人及诸子皆去冠,以纻巾帕头,就位哭。祝衰服执功布,升自东阶,诣殡南,北向,内外止哭,三声噫嘻,乃曰:“谨以吉辰启殡。”既告,内外哭。祝取铭置于重。掌事者升,彻殡涂,设席于柩东,升柩于席。又设席柩东,祝以功布升,拂柩,覆用夷衾,周设帷,开户东向。主人以下升,哭于帷东,西向,俱南上。诸祖父以下哭于帷东北壁下,诸祖母以下哭于帷西北壁下;外姻丈夫帷东上,妇人帷西。祝与进馔者各以奠升,设于柩东席上,祝酌醴奠之。
陈器用。启之夕,发引前五刻,搥一鼓为一严,陈布吉、凶仪仗,方相、志石、大棺车及明器以下,陈于柩车之前。一品引四、披六、鐸左右各八、黼翣二、黻翣二、画翣二,二品三品引二、披四、鐸左右各六、黼翣二、画翣二,四品五品引二、披二、鐸左右各四、黼翣二、画翣二,六品至于九品披二、鐸二、画翣二。
二刻顷,搥二鼓为二严,掌馔者彻启奠以出,内外俱立,哭。执绋者皆入,掌事者彻帷,持翣者升,以翣障柩。执绋者升,执鐸者夹西阶立,执纛者入,当西阶南,北面立。掌事者取重出,倚于门外之东。执旌者立于纛南,北面。搥三鼓为三严,灵车进于内门外,南向,祝以腰舆诣灵座前,西向跪告。腰舆降自西阶,以诣灵车。腰舆退。执鐸者振鐸,降就阶间,南向。持翣者障以翣。执纛者却行而引,輴止则北面立;执旌者亦渐而南,輴止,北面。主人以下以次从。
輴在庭。輴至庭,主人及诸子以下立哭于輴东北,西向南上;祖父以下立哭于輴东北,南面西上;异姓之丈夫立哭于主人东南,西面北上。妇人以次从降,妻、妾、女子子以下立哭于輴西,东面南上;祖母以下立哭于輴西北,南向东上;异姓之妇人立哭于主妇西南,东面北上。内外之际,障以行帷。国官立哭于执绋者东,北面西上;僚佐立哭于执绋者西南,北面东上。祝帅执馔者设祖奠于輴东,如大敛。祝酌奠、进馔,北面跪曰:“永迁之礼,灵辰不留,谨奉旋车,式遵祖道,尚飨。”
輴出,升车,执披者执前后披,绋者引輴出,旌先、纛次,主人以下从,哭于车盾后。輴出,到輀车,执绋者解属于輀车,设帷障于輴后,遂升柩。祝与执馔者设遣奠于柩东,如祖奠。
既奠,掌事者以蒲苇苞牲体下节五,以绳束之,盛以盘,载于舆前。方相、大棺车、輴车,明器舆、下帐舆、米舆、酒脯醢舆、苞牲舆、食舆为六舆,铭旌、纛、鐸、輀车以次行。宾有赠者,既祖奠,宾立于大门外西厢,东面,从者以篚奉玄纁立于西南,以马陈于宾东南。
北首西上。相者入,受命出,西面曰:“敢请事。”宾曰:“某敢赗。”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执篚者奠,取币以授宾。
牵马者先入,陈于輴车南,北首西上。宾入,由马西当輴车南,北面立,内外止哭。宾曰:“某谥封若某位,将归幽宅,敢致赗。”乃哭,内外皆哭。主人拜、稽颡。宾进輴东,西面,奠币于车上,西出,主人拜、稽颡送之。
丧至于墓所,下柩。进輴车于柩车之后,张帷,下柩于輴。丈夫在西,凭以哭。卑者拜辞,主人以下妇人皆障以行帷,哭于羡道西,东面北上。
入墓。施行席于圹户内之西,执绋者属绋于輴,遂下柩于圹户内席上,北首,覆以夷衾。
輴出,持翣入,倚翣于圹内两厢,遂以帐张于柩东,南向。米、酒、脯于东北,食盘设于前,醯、醢设于盘南,苞牲置于四隅,明器设于右。
在圹。掌事者以玄纁授主人,主人授祝,奉以入,奠于灵座,主人拜、稽颡。施铭旌、志石于圹门之内,掩户,设关钥,遂复土三。主人以下稽颡哭,退,俱就灵所哭。掌仪者祭后土于墓左。
反哭。既下柩于圹,搥一鼓为一严,掩户;搥二鼓为再严,内外就灵所;搥三鼓为三严,彻酒、脯之奠,追灵车于帷外,陈布仪仗如来仪。腰舆入,少顷出,诣灵车后。灵车发引,内外从哭如来仪。出墓门,尊者乘,去墓百步,卑者乘以哭。灵车至于西阶下,南向。祝以腰舆诣灵车后。少顷,升,入诣灵座前;主人以下从升,立于灵座东,西面南上;内外俱升。诸祖父以下哭于帷东北壁下,南面;妻及女子以下妇人哭于灵西,东面;诸祖母以下哭于帷西北壁下,南面;外姻哭于南厢,丈夫帷东,妇人帷西,皆北面;吊者哭于堂上,西面。主人以下出就次,沐浴以俟虞,斩衰者沐而不栉。
虞。主用桑,长尺,方四寸,孔径九分,鸟漆匮,置于灵座,在寝室内户西,东向,素几在右。设洗于西阶西南,瓦甒二、设于北牖下,醴、酒在东。丧者既沐,升灵所。主人及诸子倚仗于户外,入,哭于位如初。馔入,如殷奠,升自东阶。主人盥手洗爵,酌醴,西面跪奠,哭止。祝跪读祝,主人哭拜,内外应拜者皆哭拜。乃出,杖降西阶,还次。间日再虞,后日三虞,礼如初。
小祥。毁庐为垩室,设蒲席。垩室者除之,席地。主人及诸子沐浴栉翦,去首绖,练冠,妻妾女子去腰绖。主用栗,祭如虞礼。
大祥之祭如小祥。间月而禫,释祥服,而禫祭如大祥。既祥而还外寝。妻妾女子还于寝。食有醢、酱,既禫而饮醴酒,食干肉。
祔庙,筮日。将祔,掌事者为坎室于始祖庙室西壁,主人及亚献以下散齐三日,致齐一日。前一日,主人以酒、脯告递迁之主,乃迁置于幄坐,又奠酒、脯以安神。掌馔者彻膳以出,掌庙者以次椟神主纳于坎室。又设考之祔坐于曾祖室内东壁下,西向,右几。设主人位于东南,西面。设子孙位于南门内道东,北面西上。设亚献、终献位于主人东南。设掌事以下位于终献东南,俱西面北上。设赞唱者位于主人西南,西面。设酒尊于堂上室户之东南,北向西上。设洗于阼阶东南,北向,实爵三,巾二,加冪。其日,具少牢之馔二座,各俎三、簋二、簠二、钘二。酒尊二,其一实玄酒为上,其一实清酒次之。其笾豆,一品者各十二,二品、三品者各八。主人及行事者祭服。掌事者具腰舆,掌庙者、阍寺人立于庙庭,北面再拜,升自东阶,入,开坎室,出曾祖、曾祖妣神主置于座,降,出。执尊、罍、篚者入就位,祝进座前,西面告曰:“以今吉辰,奉迁神主于庙。”执舆者以舆升,入,进舆于座前,祝纳神主于椟,升舆,祝仍扶于左,降自西阶,子孙内外陪从于后。至庙门,诸妇人停于门外,周以行帷,俟祭讫而还。神主人自南门,升自西阶。入于室,诸子孙从升,立于室户西,重行东面,以北为上。行事者从入,各就位,舆诣室前,回舆西向。祝启椟乂神主,置于坐。舆降,立于西阶下,东向。相者引主人以下降自东阶,各就位。祝立定,赞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掌馔者引馔入,升自东阶,入于室。各设于神座前。主人盥手,洗爵,升自东阶。酌醴酒,入室,进,北面跪,奠爵于曾祖神座前。主人出,取爵酌酒,入室,进,东面跪,奠于祖座前。出户,北面立。祝持版进于室户外之右,东向跪读祝文,主人再拜。祝进,入奠版于曾祖座。主人出,降,还本位。初,主人出,亚献盥手,洗爵,升,酌酒入,进,北面跪,奠于曾祖,又酌酒入,进,东面跪,奠于祖神座,出户,北面再拜讫。又入室,立于西壁下,东面再,拜,出,降,复位。亚献将毕,终献入如亚献。祝入,彻豆,赞者皆再拜。主人及在位子孙以下出。掌馔者入,彻馔以出,掌庙者纳曾祖神主于坎室,出,又以腰舆升诸考神座前,纳主于椟,置于舆,诣考庙,出神主置于座,进酒、脯之奠,少顷,彻之。祝纳神主于坎室。六品以下袝祭于正寝,礼略如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礼乐十-译文
礼乐第十
第五是凶礼。
《周礼》中的五礼,第二是凶礼。唐朝初年,将凶礼的顺序改为第五,而李义府、许敬宗认为凶事不是臣子应该谈论的,于是删去了《国恤》一篇,因此天子的凶礼就缺失了。到了国家有重大变故时,都是临时根据情况来安排,事情结束后就避讳不谈,所以后世没有详细的记载。到了开元年间制定礼仪时,只记载了天子赈济水旱灾害、派遣使者慰问病人、吊唁死者、举哀、除服、临丧、册赠等事项,至于五服和诸臣的丧葬、衰麻、哭泣等,则记载得比较详细。
凡是四方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天子派遣使者持节到受灾的州,使者站在庭院中,面向南,持节在东南方,长官面向北,僚佐、正长、老人站在后面,再拜,然后接受制书。慰问病人也是如此,主人在门外迎接使者,使者面向东,主人面向西,再拜后进入。慰问妇女的疾病时,受慰问的人面向北。
如果是举哀的日子,就在别殿设立位置,文武三品以上的官员进入庭院中哭泣,四品以下的官员在门外哭泣。有司奏报“中严”、“外办”。皇帝已经换上丧服哭泣,然后百官内外在位的人都哭泣,十五次举音后,停止哭泣并奉上慰问。除服也是如此。皇帝的丧服:一品官员穿锡衰,三品以上穿缌衰,四品以下穿疑衰。服期的人,三朝后停止;大功,朝后停止;小功以下,一次哀悼后停止。晡时,百官不聚集。如果是为蕃国君长举行丧礼,则在城外设立位置,面向其国哭泣,五次举音后停止。
如果是临丧,就在门西设立大次,堂上设素裀榻。皇帝乘坐小驾、卤簿,乘四望车,警跸,鼓吹备而不作。皇帝到达大次,换上素服,随从官员也都换上素服,侍臣则不换。皇帝出次,丧主人免去绖带、放下杖,在门外哭泣,看到皇帝的车驾,停止哭泣再拜,先进入门右,面向西。皇帝到达堂上,从阼阶登上,站在哭位。巫、祝各一人先登上,巫拿着桃枝站在东南方,祝拿着茢枝站在西南方,戈者四人先后跟随登上。丧主人进入庭院再拜,敕引后登上,站在户内的东侧,面向西。皇帝离开,丧主人在门外拜送。皇帝在次中换上常服,然后返回庐中。文、武官员穿常服。皇帝登上车,鼓吹不作而进入。如果是敕使册赠,则在朝堂接受册书,用犊车载着,备卤薄,到达府第。妃主以内侍为使。赠者用蜡印画绶。册赠必须在启葬时进行,葬后则在灵寝接受,除服后则在庙中接受。主人公穿丧服但不哭泣,或穿单衣戴介帻。接受册赠时必须举行祭祀。未入庙时,在寝中接受。
五服制度。
斩衰三年。正服:儿子为父亲,未出嫁的女儿和已出嫁但返回娘家的女儿为父亲。加服:嫡孙为祖父母,父亲为长子。义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妻子为丈夫,妾为君主,国官为君主。王公以下三月下葬,葬后举行虞祭,三次虞祭后停止哭泣。十三个月举行小祥祭,二十五个月举行大祥祭,二十七个月举行禫祭。
齐衰三年。正服:儿子,父亲在世时为母亲。加服:为祖父母,祖父母去世后为祖母,母亲为长子。义服:为继母、慈母,继母为长子,妾为君主的长子。
齐衰杖周。降服: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及被休妻的儿子为母亲,报,服制也如此。正服:为祖父母,祖父母在世时为祖母。义服:父亲去世,继母改嫁,跟随,为之服报;丈夫为妻子。
齐衰不杖周。正服:为祖父母,为伯叔父,为兄弟,为众子,为兄弟的儿子及未出嫁的女儿和已出嫁的女儿,为嫡孙,为姑、姊妹和无夫之子,报,女儿和已出嫁的女儿为祖父母,妾为儿子。加服:已出嫁的女儿为兄弟的父亲。降服:妾为父母,为人后者为父母,报,已出嫁的女儿为父母。义服:为伯叔母,为继父同居者,妾为嫡妻,妾为君主的庶子,媳妇为舅姑,为丈夫的兄弟的儿子,舅姑为嫡妇。
齐衰五月。正服:为曾祖父母,未出嫁的女儿和已出嫁的女儿也如此。
齐衰三月。正服:为高祖父母,未出嫁的女儿和已出嫁的女儿也如此。义服:为继父不同居者。
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被休妻的儿子为母亲,钢为祖父母,祖父母在世时为祖母,虽然服期已满,但仍心丧三年。
大功,长殇九月,中殇七月。正服:为儿子、女儿的长殇、中殇,为叔父的长殇、中殇,为姑、姊妹的长殇、中殇,为兄弟的长殇、中殇,为嫡孙的长殇、中殇,为兄弟的儿子、女儿的长殇、中殇。义服:为丈夫的兄弟的儿子、女儿的长殇、中殇。成人九月正服:为从兄弟,为庶孙。降服:为已出嫁的女儿,为已出嫁的姑、姊妹报;被休妻的母亲为已出嫁的女儿,为兄弟的女儿报;为人后者为兄弟和未出嫁的姑、姊妹报。义服:为丈夫的祖父母和伯叔父母报,为丈夫的兄弟的女儿报;丈夫为人后者,妻子为本生舅姑,为众子的媳妇。
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儿子、女儿的下殇,为叔父的下殇,为姑、姊妹的下殇,为兄弟的下殇,为嫡孙的下殇,为兄弟的儿子、女儿的下殇,为从兄弟姊妹的长殇,为庶孙的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兄弟的长殇,出嫁的姑为侄的长殇,为人后者为姑、姊妹的长殇。义服:为丈夫的兄弟的儿子、女儿的下殇,为丈夫的叔父的长殇。成人正服:为从祖祖父报,为从祖父报,为从祖姑、姊妹在室者报,为从祖兄弟报,为从祖祖姑在室者报,为外祖父母,为舅及从母报。降服:为从父姊妹适人者报,为孙女适人者,为人后者为姑、姊妹适人者报。义服:为从祖祖母报,为从祖母报,为丈夫的姑、姊妹在室及适人者报,娣姒妇报,为同母异父兄弟姊妹报,为嫡母的父母兄弟从母,为庶母慈己者,为嫡孙的媳妇,母亲被休为继母的父亲兄弟从母,嫂叔报。
缌麻三月殇。正服:为从父兄弟姊妹的中殇、下殇,为庶孙的中殇、下殇,为从祖叔父的长殇,为从祖兄弟的长殇,为舅及从母的长殇,为从父兄弟的儿子的长殇,为兄弟的孙子的长殇,为从祖姑、姊妹的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兄弟的中殇、下殇,为侄的中殇、下殇,出嫁的姑为之报,为人后者为姑、姊妹的中殇、下殇。义服:为人后者为从父兄弟的长殇,为丈夫的叔父的中殇、下殇,为丈夫的姑、姊妹的长殇。成人正服:为族兄
弟弟,为族曾祖父服丧,为族祖父服丧,为族父服丧,为外孙服丧,为曾孙、玄孙服丧,为从母兄弟姊妹服丧,为姑之子服丧,为舅之子服丧,为族曾祖姑在室者服丧,为族祖姑在室者服丧,为族姑在室者服丧。
降服:为从祖姑、姊妹适人者服丧,女子子适人者为从祖父服丧,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服丧,为从祖姑适人者服丧,为人后者为外祖父母服丧,为兄弟之孙女适人者服丧。
义服:为族曾祖母服丧,为族祖母服丧,为族母服丧,为庶孙之妇服丧,女子子适人者为从祖伯叔母服丧,为庶母服丧,为乳母服丧,为婿服丧,为妻之父母服丧,为夫之曾祖高祖父母服丧,为夫之从祖祖父母服丧,为夫之从祖父母服丧,为夫之外祖父母服丧,为从祖兄弟之子服丧,为夫之从父兄弟之妻服丧,为夫之从父姊妹在室及适人者服丧,为夫之舅及从母服丧。
改葬:子为父母服丧,妻妾为其夫服丧,其冠服杖屦皆依《仪礼》。皇家所绝傍亲无服者,皇弟、皇子为之皆降一等。
起初,太宗曾因同爨缌而嫂叔乃无服,舅与从母亲等而异服,诏侍中魏征、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议:“舅为母族,姨乃外戚它姓,舅固为重,而服止一时,姨丧乃五月,古人未达者也。于是服曾祖父母齐衰三月者,增以齐衰五月;適子妇大功,增以期;众子妇小功,增以大功;嫂叔服以小功五月报;其弟妻及夫兄亦以小功;舅服缌,请与从母增以小功。”然《律疏》舅报甥,服犹缌。显庆中,长孙无忌以为甥为舅服同从母,则舅宜进同从母报。又古庶母缌,今无服,且庶母之子,昆弟也,为之杖齐,是同气而吉凶异,自是亦改服缌。上元元年,武后请“父在,服母三年”。开元五年,右补阙卢履冰言:“《礼》,父在为母期,而服三年,非也,请如旧章。”乃诏并议舅及嫂叔服,久而不能决。二十年,中书令萧嵩等改脩五礼,于是父在为母齐衰三年。
诸臣之丧。
有疾,斋于正寝,卧东首北墉下。疾困,去衣,加新衣,彻药,清扫内外。四人坐而持手足,遗言则书之,为属纩。气绝,寝于地。男子白布衣,被发徒跣;妇人女子青缣衣,去首饰;齐衰以下,丈夫素冠。主人坐于床东,啼踊无数。众主人在其后,兄弟之子以下又在其后,皆西面南上,哭。妻坐于状西,妾及女子在其后,哭踊无数。兄弟之女以下又在其后,皆东面南上,籍藁坐哭。内外之际,隔以行帷。祖父以下为帷东北壁下,南面西上;祖母以下为帷西北壁,南面东上。外姻丈夫于户外东,北面西上;妇人于主妇西北,南面东上。诸内丧,则尊行丈夫及外亲丈夫席位于前堂,若户外之左右,俱南面。宗亲户东,西上;外亲户西,东上。凡丧,皆以服精粗为序,国官位于门内之东,重行北面西上,俱纻巾帕头,舒荐坐;参佐位于门内之西,重行北面东上,素服,皆舒席坐,哭。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
复于正寝。复者三人,以死者之上服左荷之,升自前东溜,当屋履危,北面西上。左执领,右执腰,招以左。每招,长声呼“某复”,三呼止。投衣于前,承以箧,升自阼阶,入以覆尸。乃设床于室户内之西,去脚、簟、枕,施幄,去裙。迁尸于状,南首,覆用敛衾,去死衣,楔齿以角柶,缀足以燕几,校在南。其内外哭位如始死之仪。乃奠以脯、醢,酒用吉器。升自阼阶,奠于尸东当腢。内丧,则赞者皆受于户外而设之。
沐浴。掘坎于阶间。近西,南顺,广尺,长二尺,深三尺,南其壤,为役灶于西墙下,东向,以俟煮沐。新盆、瓶、六鬲皆濯之,陈于西阶下。沐巾一,浴巾二,用絺若纮,实于,栉实于箱若簟,浴衣实于箧,皆具于西序下,南上。水淅稷米,取汁煮之,又汲为汤以俟浴。以盆盛潘及沐盘,升自西阶,授沐者,沐者执潘及盘入。主人皆出于户东,北面西上;主妇以下户西,北面东上。俱立哭。其尊行者,丈夫于主人之东,北面西上;妇人于主妇之西,北面东上。俱坐哭。妇人以帐。乃沐栉。束发用组。挋用巾。浴则四人抗衾,二人浴,拭用巾,挋用浴衣。设状于尸东,衽下莞上簟。浴者举尸,易状,设枕,翦鬓断爪如生,盛以小囊,大敛内于棺中。楔齿之柶、浴巾皆埋于坎。寘之。衣以明衣裳,以方巾覆面,仍以大敛之衾覆之。内外入就位,哭。
乃袭。袭衣三称,西领南上,明衣裳,舄一;帛巾一,方尺八寸;充耳,白纩;面衣,玄方尺,纁里,组系;握手,玄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削约于内旁寸,著以绵组系。庶襚继陈,不用。将袭,具状席于西阶西,内外皆出哭,如浴。袭者以状升,入设于尸东,布枕席,陈袭于席。祝去巾,加面衣,设充耳、握手,纳舄若履。既袭,覆以大敛之衾,内外入哭。
乃含。赞者奉盘水及,一品至于三品,饭用梁,含用璧;四品至于五品,饭用稷,含用碧;六品至于九品,饭用梁,含用贝。升堂,含者盥手于户外,洗梁、璧实于,执以入,祝从入,北面,彻枕,去衾,受,奠于尸东。含者坐于状东,西面,凿巾,纳饭、含于尸口。既含,主人复位。
乃为明旌,以绛广充幅,一品至于三品,长九尺,韬杠,铭曰“某官封之柩”,置于西阶上;四品至于五品,长八尺;六品至于九品,长六尺。
凿木为重,一品至于三品,长八尺,横者半之,三分庭一在南;四品至于五品,长七尺;六品至于九品,长六尺。以沐之米为粥,实于鬲,
用粗布覆盖,用竹竿系住,悬挂在重木上。再用苇席覆盖,朝北,两端弯曲交于后面,西端在上,用竹竿固定。祝官取铭文放在重木上,殡堂前的柱子下,用苇席夹住。
小敛时,准备十九套衣服,一套朝服,一块笏板,陈列在东序,西领朝北。在东堂下设置祭品,两个甒,里面装有醴和酒,两个觯,一个角柶,少牢,三块腊肉,笾、豆、俎各八个。在馔东设置洗手盆和布巾。赞者将脯和醢分开,放在尸体的西南方。然后进行敛礼,在堂西设置状席,在西阶的西边设置洗手盆,和东边一样。敛者洗手,与执服者一起将敛衣带入,丧者东西都稍微退后,内外都哭泣。敛礼结束后,用夷衾覆盖。在堂上两柱之间设置状席,下面铺莞草,上面铺竹席,有枕头。敛礼结束后,打开帷幕,主人以下的人面向西凭哭,主妇以下的人面向东凭哭,然后退下。然后整理头发并设奠。赞者洗手后捧着祭品到台阶,升堂,放在尸体的东边,醴和酒放在祭品的南边,西边为上,俎上,祝官接过巾擦拭。设奠者撤去袭衣,设奠,从西阶下来出去。放下帷幕,内外都坐下哭泣。有国官和僚佐的,由官员代为哭泣;没有的则按亲疏关系来哭泣。晚上在庭院里点灯,天亮后熄灭。
然后进行大敛。准备三十套衣服,一套上服,冕具簪、导、缨,内丧则有花钗,一床衾,西领朝南。设奠和小敛一样,甒加勺,篚放在东南方。笾、豆、俎都有幕布,用功布。棺材进入时,内外都停止哭泣,将棺材升到殡所,然后哭泣。准备八篚熬谷,黍、稷、梁、稻各两篚,都加鱼和腊肉。烛放在馔东,在东阶东南设置洗手盆。祝官洗手后,从阼阶升堂。撤去巾,执巾者在阼阶下等待。祝官洗手,赞者撤去小敛的祭品,从西阶下来,放在序的西南方,正对西溜,和堂上一样。然后到东阶下的新祭品处,帷堂内外都稍微退后,站立哭泣。御者进行敛礼,加冠或花钗,用衾覆盖。打开帷幕,丧者东西凭哭如小敛,诸亲凭哭。敛者四人举起状席,男女跟随,将尸体敛入棺材,然后加盖,用夷衾覆盖,内外都复位如初。设置熬谷,首足各一篚,旁边各三篚,用木头覆盖棺材,然后涂上泥,在殡上设置帟,祝官取铭文放在殡上。然后设奠。执巾、几席者从阼阶升堂,进入,放在室内的西南角,面向东。又几,巾已加,赞者捧着祭品升堂,进入室内,面向西,放在席前。祝官在俎上加巾,设奠者从西阶下来出去。放下帷幕,内外都就位哭泣。
殡礼结束后,在下室西间设置灵座,朝东,放置状、几、案、屏、帐、服饰,按时上膳羞和汤沐如生前。殷奠之日,不馈于下室。
庐在殡堂东廊下,靠近南边,设置苫塊。齐衰在其南边,为垩室。都朝北,剪蒲草为席,不缘边;大功又在其南边,张帷,用蒲草席;小功、缌麻又在其南边,设置状,用蒲草席。妇人次于西房。
三天后成服,内外都哭泣,尽哀。然后降下就次,穿上各自的丧服,没有丧服的仍穿素服。相者引导主人以下的人都持杖升堂,站在殡前,内外都哭泣。诸子孙跪在尊者前哭泣,祖父抚慰他们,女子子对立哭泣,只有诸父不抚慰。尊者出去,主人以下的人降下站在阼阶。
朔望殷奠,在东堂下设置祭品,两个瓦甒,里面装有醴和酒,两个角觯,一个木柶,少牢和三块腊肉,两个簋、两个簠、两个钘,六个笾、六个豆。当天,不馈于下室。
葬期确定,前一天晚上,除去苇障,在大门外右边设置宾次,朝南,启殡之日,主人及诸子都去掉冠,用纻巾包头,就位哭泣。祝官穿衰服执功布,从东阶升堂,到殡南,朝北,内外停止哭泣,三声噫嘻,然后说:“谨以吉辰启殡。”说完后,内外哭泣。祝官取铭文放在重木上。掌事者升堂,撤去殡涂,在柩东设置席,将柩升到席上。又在柩东设置席,祝官用功布升堂,拂柩,用夷衾覆盖,周围设置帷幕,开门朝东。主人以下的人升堂,在帷东哭泣,朝西,都朝南为上。诸祖父以下的人在帷东北壁下哭泣,诸祖母以下的人在帷西北壁下哭泣;外姻丈夫在帷东上,妇人在帷西。祝官与进馔者各自捧着祭品升堂,放在柩东的席上,祝官酌醴设奠。
陈设器用。启殡的晚上,发引前五刻,敲一鼓为一严,陈设吉、凶仪仗,方相、志石、大棺车及明器以下,放在柩车前。一品引四、披六、鐸左右各八、黼翣二、黻翣二、画翣二,二品三品引二、披四、鐸左右各六、黼翣二、画翣二,四品五品引二、披二、鐸左右各四、黼翣二、画翣二,六品至于九品披二、鐸二、画翣二。
二刻时,敲二鼓为二严,掌馔者撤去启奠出去,内外都站立,哭泣。执绋者都进入,掌事者撤去帷幕,持翣者升堂,用翣遮挡柩。执绋者升堂,执鐸者夹在西阶站立,执纛者进入,正对西阶南,朝北站立。掌事者取重木出去,倚在门外东边。执旌者站在纛南,朝北。敲三鼓为三严,灵车进入内门外,朝南,祝官用腰舆到灵座前,朝西跪告。腰舆从西阶下来,到灵车。腰舆退下。执鐸者振鐸,降下站在阶间,朝南。持翣者用翣遮挡。执纛者后退引导,輴停止则朝北站立;执旌者也逐渐向南,輴停止,朝北。主人以下的人依次跟随。
輴在庭院。輴到庭院,主人及诸子以下的人站在輴东北哭泣,朝西朝南为上;祖父以下的人站在輴东北哭泣,朝南朝西为上;异姓的丈夫站在主人东南哭泣,朝西朝北为上。妇人依次降下,妻、妾、女子子以下的人站在輴西哭泣,朝东朝南为上;祖母以下的人站在輴西北哭泣,朝南朝东为上;异姓的妇人站在主妇西南哭泣,朝东朝北为上。内外之间,用行帷遮挡。国官站在执绋者东边哭泣,朝北朝西为上;僚佐站在执绋者西南哭泣,朝北朝东为上。祝官带领执馔者在輴东设置祖奠,如大敛。祝官酌奠、进馔,朝北跪说:“永迁之礼,灵辰不留,谨奉旋车,式遵祖道,尚飨。”
輴出去,升车,执披者执前后披,绋者引导輴出去,旌先、纛次,主人以下的人跟随,在车盾后哭泣。輴出去,到輀车,执绋者解下属于輀车,在輴后设置帷障,然后升柩。祝官与执馔者在柩东设置遣奠,如祖奠。
设奠后,掌事者用蒲苇包裹牲体的下节五部分,用绳子捆好,盛在盘里,放在舆前。方相、大棺车、輴车,明器舆、下帐舆、米舆、酒脯醢舆、苞牲舆、食舆为六舆,铭旌、纛、鐸、輀车依次行进。有宾客赠送的,祖奠结束后,宾客站在大门外西厢,朝东,随从用篚捧着玄纁站在西南,马陈放在宾客东南。
面向北方,西方为上。相者进入,接受命令后出来,面向西方说:“请问有何事。”宾客说:“我敢来赠送礼物。”相者进去报告,出来说:“孤某已经准备好了。”执篚者放下篚,取出币交给宾客。
牵马的人先进入,将马陈列在輴车南面,面向北方,西方为上。宾客进入,从马西边走到輴车南面,面向北方站立,内外停止哭泣。宾客说:“某谥封若某位,将归幽宅,敢来赠送礼物。”于是哭泣,内外都哭泣。主人拜谢、磕头。宾客走到輴车东边,面向西方,将币放在车上,从西方出去,主人拜谢、磕头送行。
丧事到达墓地,放下棺柩。将輴车推进到柩车后面,张起帷帐,将棺柩放在輴车上。男子在西边,倚靠哭泣。卑者拜别,主人以下的妇人都用行帷遮挡,在羡道西边哭泣,面向东方,北方为上。
进入墓穴。在墓穴内西边铺设席子,执绋者将绋系在輴车上,然后将棺柩放在墓穴内的席子上,面向北方,盖上夷衾。
輴车出去,持翣的人进入,将翣倚靠在墓穴内的两厢,然后在棺柩东边张起帐幕,面向南方。米、酒、脯放在东北方,食盘放在前面,醯、醢放在盘南,苞牲放在四角,明器放在右边。
在墓穴内。掌事者将玄纁交给主人,主人交给祝,捧着进入,放在灵座上,主人拜谢、磕头。在墓门内设置铭旌、志石,关闭墓门,设置关钥,然后覆土三次。主人以下磕头哭泣,退下,都到灵所哭泣。掌仪者在墓左祭祀后土。
反哭。棺柩放入墓穴后,敲一次鼓表示第一次严肃,关闭墓门;敲两次鼓表示第二次严肃,内外都到灵所;敲三次鼓表示第三次严肃,撤去酒、脯的奠品,追灵车到帷外,按照原来的仪式陈列仪仗。腰舆进入,稍后出来,到灵车后面。灵车出发,内外按照原来的仪式跟随哭泣。出墓门后,尊者乘车,离开墓地百步,卑者乘车哭泣。灵车到达西阶下,面向南方。祝用腰舆到灵车后面。稍后,升阶,进入灵座前;主人以下跟随升阶,站在灵座东边,面向西方,南方为上;内外都升阶。诸祖父以下在帷东北壁下哭泣,面向南方;妻及女子以下妇人在灵西边哭泣,面向东方;诸祖母以下在帷西北壁下哭泣,面向南方;外姻在南厢哭泣,男子在帷东,妇人在帷西,都面向北方;吊者在堂上哭泣,面向西方。主人以下出去到次所,沐浴等待虞祭,斩衰者沐浴但不梳头。
虞祭。主用桑木,长一尺,方四寸,孔径九分,鸟漆匮,放在灵座上,在寝室内户西边,面向东方,素几在右边。在西阶西南设置洗,瓦甒两个,放在北牖下,醴、酒放在东边。丧者沐浴后,升到灵所。主人及诸子倚仗在户外,进入,像最初一样在位上哭泣。馔进入,像殷奠一样,从东阶升阶。主人洗手洗爵,斟醴,面向西方跪奠,停止哭泣。祝跪读祝文,主人哭泣拜谢,内外应拜的人都哭泣拜谢。然后出去,杖降西阶,回到次所。隔日再虞,后日三虞,礼仪如初。
小祥。毁掉庐舍改为垩室,铺设蒲席。垩室者除去,席地而坐。主人及诸子沐浴梳剪,去掉首绖,戴上练冠,妻妾女子去掉腰绖。主用栗木,祭祀如虞礼。
大祥的祭祀如小祥。隔月而禫,脱去祥服,禫祭如大祥。祥祭后回到外寝。妻妾女子回到寝所。食物有醢、酱,禫祭后饮醴酒,吃干肉。
祔庙,占卜日期。将要祔祭,掌事者在始祖庙室西壁挖坎室,主人及亚献以下散齐三日,致齐一日。前一天,主人用酒、脯告祭递迁之主,然后迁置在幄坐,又奠酒、脯以安神。掌馔者撤膳出去,掌庙者依次将神主放入坎室。又在曾祖室内东壁下设置考的祔坐,面向西方,右几。设置主人位于东南,面向西方。设置子孙位于南门内道东,面向北方,西方为上。设置亚献、终献位于主人东南。设置掌事以下位于终献东南,都面向西方,北方为上。设置赞唱者位于主人西南,面向西方。设置酒尊在堂上室户东南,面向北方,西方为上。设置洗在阼阶东南,面向北方,实爵三,巾二,加冪。当天,准备少牢的馔二座,各俎三、簋二、簠二、钘二。酒尊二,其一实玄酒为上,其一实清酒次之。其笾豆,一品者各十二,二品、三品者各八。主人及行事者穿祭服。掌事者准备腰舆,掌庙者、阍寺人站在庙庭,面向北方再拜,从东阶升阶,进入,打开坎室,取出曾祖、曾祖妣神主放在座上,降阶,出去。执尊、罍、篚者进入就位,祝进到座前,面向西方告曰:“以今吉辰,奉迁神主于庙。”执舆者用舆升阶,进入,进舆到座前,祝将神主放入椟中,升舆,祝仍扶在左边,从西阶降阶,子孙内外陪从在后。到庙门,诸妇人停在门外,用行帷围绕,等待祭祀完毕再回来。神主从南门进入,从西阶升阶。进入室内,诸子孙跟随升阶,站在室户西边,重行面向东方,以北为上。行事者跟随进入,各就位,舆到室前,回舆面向西方。祝打开椟取出神主,放在座上。舆降阶,站在西阶下,面向东方。相者引导主人以下从东阶降阶,各就位。祝站立定,赞唱者说:“再拜。”在位者都再拜。掌馔者引导馔进入,从东阶升阶,进入室内。各设在神座前。主人洗手,洗爵,从东阶升阶。斟醴酒,进入室内,进前,面向北方跪,将爵放在曾祖神座前。主人出去,取爵斟酒,进入室内,进前,面向东方跪,放在祖座前。出门,面向北方站立。祝持版进到室户外右边,面向东方跪读祝文,主人再拜。祝进前,进入将版放在曾祖座上。主人出去,降阶,回到本位。起初,主人出去,亚献洗手,洗爵,升阶,斟酒进入,进前,面向北方跪,放在曾祖座上,又斟酒进入,进前,面向东方跪,放在祖神座上,出门,面向北方再拜完毕。又进入室内,站在西壁下,面向东方再拜,出去,降阶,复位。亚献将要完毕,终献进入如亚献。祝进入,撤豆,赞者都再拜。主人及在位子孙以下出去。掌馔者进入,撤馔出去,掌庙者将曾祖神主放入坎室,出去,又用腰舆升到诸考神座前,将主放入椟中,放在舆上,到考庙,取出神主放在座上,进酒、脯的奠品,稍后,撤去。祝将神主放入坎室。六品以下祔祭在正寝,礼仪大致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礼乐十-注解
凶礼:古代五礼之一,主要指丧葬礼仪,包括对逝者的哀悼、丧葬仪式等。
周礼: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经典,记载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义府、许敬宗:唐代官员,曾参与修订礼仪制度,主张删减凶礼内容。
国恤:指国家为逝去的君主或重要人物举行的丧葬仪式。
开元制礼: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的礼仪制度,对凶礼有详细规定。
五服:古代丧服制度,根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
斩衰: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期为三年。
齐衰:古代丧服的一种,次于斩衰,服期为三个月或五个月。
大功:古代丧服的一种,次于齐衰,服期为九个月。
小功:古代丧服的一种,次于大功,服期为五个月。
缌麻:古代丧服的一种,轻于小功,服期为三个月。
举哀:指在丧礼中举行的哀悼仪式,通常包括哭泣、拜祭等环节。
除服:指丧期结束后,脱去丧服,恢复正常生活。
临丧:指君主或官员亲自参加丧礼,表示对逝者的尊重。
册赠:指君主或国家为逝者追赠封号或爵位,以示哀悼和表彰。
族曾祖父:家族中曾祖父辈的男性成员,通常指祖父的祖父。
族祖父:家族中祖父辈的男性成员,通常指父亲的祖父。
族父:家族中父亲辈的男性成员,通常指父亲的兄弟。
外孙:女儿的儿子,即外祖父的外孙。
曾孙:孙子的儿子,即曾祖父的曾孙。
玄孙:曾孙的儿子,即玄祖父的玄孙。
从母兄弟姊妹: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即表兄弟姐妹。
姑之子:姑姑的儿子,即表兄弟。
舅之子:舅舅的儿子,即表兄弟。
族曾祖姑在室者:家族中曾祖父辈的未婚女性成员。
族祖姑在室者:家族中祖父辈的未婚女性成员。
族姑在室者:家族中父亲辈的未婚女性成员。
从祖姑:祖父的姐妹,即父亲的姑姑。
姊妹适人者:已婚的姐妹。
女子子适人者:已婚的女儿。
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为人后者:继承他人宗祧的人,通常指养子或继子。
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
兄弟之孙女:兄弟的孙女。
族曾祖母:家族中曾祖父辈的女性成员,通常指曾祖父的妻子。
族祖母:家族中祖父辈的女性成员,通常指祖父的妻子。
族母:家族中父亲辈的女性成员,通常指父亲的妻子。
庶孙之妇:庶子的妻子。
从祖伯叔母:祖父的兄弟的妻子。
庶母:父亲的妾。
乳母:哺乳婴儿的女性,通常指奶妈。
婿:女儿的丈夫。
妻之父母:妻子的父母。
夫之曾祖高祖父母:丈夫的曾祖父和高祖父。
夫之从祖祖父母:丈夫的祖父的兄弟及其妻子。
夫之从祖父母:丈夫的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子。
夫之外祖父母:丈夫的外祖父和外祖母。
从祖兄弟之子:祖父的兄弟的儿子的儿子。
夫之从父兄弟之妻:丈夫的父亲的兄弟的儿子的妻子。
夫之从父姊妹在室及适人者:丈夫的父亲的兄弟的女儿,无论已婚或未婚。
夫之舅及从母:丈夫的舅舅和姨母。
改葬:重新安葬已故的亲人。
同爨缌:同灶而食的亲属关系,缌指轻丧服。
杖齐:古代丧服的一种,服期为一年,持杖以示哀痛。
父在为母期:父亲在世时,为母亲服丧的期限为一年。
父在为母齐衰三年:父亲在世时,为母亲服丧的期限为三年。
斋于正寝:在正室中斋戒,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属纩: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用丝绵测试逝者是否还有气息。
啼踊:丧礼中的一种哀悼行为,啼哭并跳跃以示悲痛。
行帷:丧礼中用于分隔内外空间的帷幕。
斩衰三日不食:服斩衰丧服的人在前三天不进食。
齐衰二日不食:服齐衰丧服的人在前两天不进食。
大功三不食:服大功丧服的人在前三天不进食。
小功、缌麻再不食:服小功或缌麻丧服的人在前两天不进食。
复于正寝:在正室中举行复礼,即招魂仪式。
沐栉:沐浴和梳理头发,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
明衣裳:丧礼中用于覆盖逝者身体的衣物。
含: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将食物或玉器放入逝者口中。
明旌:丧礼中用于标识逝者身份的旗帜。
凿木为重:古代丧礼中用于制作棺木的仪式。
疏布:粗布,用于覆盖尸体,表示简朴和哀悼。
竹幹:竹竿,用于悬挂或支撑,常见于古代丧葬仪式中。
重木:厚重的木材,用于悬挂或支撑,象征稳固和尊重。
苇席:用芦苇编织的席子,用于覆盖或铺垫,常见于古代丧葬仪式中。
小敛:丧礼中的初步收敛仪式,包括为死者穿衣和设置祭品。
大敛:丧礼中的正式收敛仪式,比小敛更为隆重,包括更多的衣物和祭品。
冕具簪、导、缨:古代官员的冠冕及其配件,用于大敛仪式中,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熬八篚:用八种谷物熬制的祭品,象征丰收和供养。
黼翣、黻翣、画翣:古代丧葬仪式中使用的装饰性屏风,用于遮挡和装饰。
輴车:古代用于运送灵柩的车辆,通常装饰有帷幔。
赗:古代丧礼中,宾客向死者家属赠送财物以表示哀悼和慰问。
稽颡: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礼节,指跪拜时额头触地,表示极度的哀悼和尊敬。
圹:墓穴,指埋葬死者的地方。
夷衾:覆盖在灵柩上的布单,通常为白色,象征纯洁和哀悼。
翣:古代丧礼中用于遮挡灵柩的屏风或帷幕。
玄纁:古代丧礼中使用的黑色和浅红色的丝织品,用于装饰灵座或灵柩。
铭旌:古代丧礼中用于标识死者身份和地位的旗帜,通常写有死者的姓名和谥号。
虞: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葬礼后进行,以安抚死者的灵魂。
小祥: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死者去世后一年进行,表示对死者的纪念和哀悼。
大祥: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死者去世后两年进行,表示对死者的进一步纪念和哀悼。
禫: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死者去世后三年进行,表示丧期的结束和对死者的最终纪念。
祔庙: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将死者的神主牌位安放在祖庙中,表示死者正式成为祖先的一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礼乐十-评注
《礼乐十》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凶礼制度,尤其是唐代的丧葬礼仪。凶礼作为五礼之一,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和丧葬的重视。文中提到的《周礼》五礼,凶礼位列第二,显示了其在古代礼仪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初期,李义府和许敬宗主张删减凶礼内容,尤其是《国恤》一篇,导致天子凶礼的缺失。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初期对礼仪制度的调整,也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对礼仪的影响。
开元制礼对凶礼进行了详细规定,尤其是天子赈恤水旱、遣使问疾、吊死、举哀等内容,体现了唐代对礼仪制度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文中提到的五服制度,详细规定了不同亲疏关系的丧服和服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亲属关系的严格区分和等级制度。五服制度不仅是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具体体现。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举哀、除服、临丧等具体仪式,展示了古代丧葬礼仪的复杂性和庄重性。例如,举哀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在庭中哭泣,四品以下官员在门外哭泣,显示了古代社会对等级制度的严格遵守。临丧时,皇帝亲自参加丧礼,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重视。册赠仪式则进一步展示了古代国家对逝者的表彰和哀悼。
总的来说,《礼乐十》不仅是一部关于凶礼的详细记录,更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和社会伦理的缩影。通过对凶礼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对死亡、亲属关系、等级制度的深刻理解和严格规范。这些礼仪制度不仅在当时社会中起到了维护秩序、规范行为的作用,也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的丧服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亲属关系的严格区分和丧礼的复杂仪式。丧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也反映了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和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文中提到的‘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丧服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亲属关系和服丧期限。这些丧服等级的划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亲属关系的细致区分,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丧礼中的各种仪式,如‘斋于正寝’、‘属纩’、‘啼踊’、‘行帷’等,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教化。通过这些仪式,家族成员得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同时也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秩序感。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丧礼细节,如‘沐栉’、‘明衣裳’、‘含’、‘明旌’、‘凿木为重’等,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丧礼的复杂性和庄重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丧服制度的详细记录,也是对古代社会文化、伦理观念和家族秩序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丧礼仪式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包括小敛和大敛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礼仪和祭品设置。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在小敛和大敛的仪式中,死者的衣物、祭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例如,大敛仪式中使用的冕具簪、导、缨等官员的冠冕配件,表明死者生前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此外,仪式中的各种细节,如使用疏布、竹幹、苇席等材料,以及设置熬八篚、黼翣、黻翣、画翣等祭品和装饰,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丧葬仪式的重视和对死者的深切哀悼。这些仪式不仅是对死者的告别,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心理慰藉和文化传承。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丧葬仪式的详细描述,也是对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的深刻反映。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死观、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丧礼的复杂仪式和礼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和祖先崇拜的重视。丧礼不仅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悼,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手段。
文中提到的‘赗’、‘輴车’、‘稽颡’等关键词,展示了古代丧礼的庄重和繁琐。通过这些仪式,生者不仅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也通过礼节的规范,强化了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丧礼中的‘虞’、‘小祥’、‘大祥’和‘禫’等祭祀仪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死亡的理解和对灵魂的安抚。这些仪式不仅是对死者的纪念,也是对生者的心理慰藉,帮助他们在失去亲人后逐渐恢复生活的常态。
‘祔庙’仪式则将死者的神主牌位安放在祖庙中,象征着死者正式成为祖先的一部分,接受后代的祭祀和供奉。这一仪式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家族历史和传统的传承。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丧礼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文化和家族观念。丧礼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社会秩序和家族传承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仪式,古代中国人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家族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