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六-礼乐六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六-礼乐六-原文

礼乐六

二曰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与其使者。

蕃国主来朝,遣使者迎劳。前一日,守宫设次于馆门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就次,蕃主服其国服,立于东阶下,西面。使者朝服出次,立于门西,东面;从者执束帛立于其南。有司出门,西面曰:“敢请事。”使者曰:“奉制劳某主。”称其国名。有司入告,蕃主迎于门外之东,西面再拜,俱入。使者先升,立于西阶上,执束帛者从升,立于其北,俱东向。蕃主乃升,立于东阶上,西面。使者执币曰:“有制。”蕃主将下拜,使者曰:“有后制,无下拜。”蕃主旋,北面再拜稽首。使者宣制,蕃主进受命,退,复位,以币授左右,又再拜稽首。使者降,出立于门外之西,东面。蕃主送于门之外,西,止使者,揖以俱入,让升,蕃主先升东阶上,西面;使者升西阶上,东面。蕃主以土物傧使者,使者再拜受。蕃主再拜送物,使者降,出,蕃主从出门外,皆如初。蕃主再拜送使者,还。蕃主入,鸿胪迎引诣朝堂,依方北面立,所司奏闻,舍人承敕出,称“有敕”。蕃主再拜。宣劳,又再拜。乃就馆。

皇帝遣使戒蕃主见日,如劳礼。宣制曰:“某日,某主见。”蕃主拜,稽首。使者降,出,蕃主送。

蕃主奉见。前一日,尚舍奉御设御幄于太极殿,南向;蕃主坐于西南,东向。守宫设次,太乐令展宫县,设举麾位于上下。鼓吹令设十二案,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典仪设蕃主立位于县南道西,北面;蕃国诸官之位于其后,重行,北面西上,典仪位于县之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诸卫各勒部,屯门列黄麾仗。所司迎引蕃主至承天门外就次。本司入奏,鈒戟近仗皆入。典仪帅赞者先入,就位。侍中版奏“请中严”。诸侍卫之官及符宝郎诣阁奉迎,蕃主及其属各立于阁外西厢,东面。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舆以出。舍人引蕃主入门,《舒和》之乐作。典仪曰:“再拜。”蕃主再拜稽首。侍中承制降,诣蕃主西北,东面曰:“有制。”蕃主再拜稽首,乃宣制,又再拜稽首。侍中还奏,承制降劳,敕升座。蕃主再拜稽首,升座。侍中承制劳问,蕃主俯伏避席,将下拜,侍中承制曰:“无下拜。”蕃主复位,拜而对。侍中还奏,承制劳还馆。蕃主降,复县南位,再拜稽首。其官属劳以舍人,与其主俱出。侍中奏“礼毕”。皇帝兴。若蕃国遣使奉表币,其劳及戒见皆如蕃国主。庭实陈于客前,中书侍郎受表置于案,至西阶以表升。有司各率其属受其币焉。

其宴蕃国主及其使,皆如见礼。皇帝已即御坐,蕃主入,其有献物陈于其前。侍中承制降敕,蕃主升座。蕃主再拜奉贽,曰:“某国蕃臣某敢献壤奠。”侍中升奏,承旨曰:“朕其受之。”侍中降于蕃主东北,西面,称《有制》。蕃主再拜,乃宣制。又再拜以贽授侍中,以授有司。有司受其余币,俱以东。舍人承旨降敕就座,蕃国诸官俱再拜。应升殿者自西阶,其不升殿者分别立于廊下席后。典仪曰:“就坐。”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座。太乐令引歌者及琴瑟至阶,脱履,升坐,其笙管者,就阶间北面立。尚食奉御进酒,至阶,典仪曰:“酒至,兴。”阶下赞者承传,皆俯伏,兴,立。殿中监及阶省酒,尚食奉御进酒,皇帝举酒,良酝令行酒。典仪曰:“再拜。”阶下赞者承传,皆再拜,受觯。皇帝初举酒,登歌作《昭和》三终。尚食奉御受虚觯,奠于坫。酒三行,尚食奉御进食,典仪曰:“食至,兴。”阶下赞者承传,皆兴,立。殿中监及阶省案,尚食奉御品尝食,以次进,太官令行蕃主以下食案。典仪曰:“就坐。”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坐。皇帝乃饭,蕃主以下皆饭。彻案,又行酒,遂设庶羞。二舞以次入,作。食毕,蕃主以下复位于县南,皆再拜。若有筐篚,舍人前承旨降宣敕,蕃主以下又再拜,乃出。

其三曰军礼。

皇帝亲征。纂严。前期一日,有司设御幄于太极殿,南向。文武群官次于殿庭东西,每等异位,重行北向。乘黄令陈革辂以下车旗于庭。其日未明,诸卫勒所部,列黄麾仗。平明,侍臣、将帅、从行之官皆平巾帻、袴褶。留守之官公服,就次。上水五刻,侍中版奏“请中严”。鈒戟近仗列于庭。三刻,群官就位,诸侍臣诣阁奉迎。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武弁,御舆以出,即御座。典仪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中书令承旨敕百寮群官出,侍中跪奏“礼毕。”皇帝入自东房,侍臣从至阁。

乃礻类于昊天上帝。前一日,皇帝清斋于太极殿,诸豫告之官、侍臣、军将与在位者皆清斋一日。其日,皇帝服武弁,乘革辂,备大驾,至于坛所。其牲二及玉币皆以苍。尊以太尊、山罍各二,其献一。皇帝已饮福,诸军将升自东阶,立于神座前,北向西上,饮福受胙。将军之次在外壝南门之外道东,西向北上。其即事之位在县南,北面,每等异位,重行西上。其奠玉帛、进熟、饮福、望燎,皆如南郊。

其宜于社,造于庙,皆各如其礼而一献。军将饮福于太稷,庙则皇考之室。

其凯旋,则陈俘馘于庙南门之外,军实陈于其后。

其解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君臣再拜以退,而无所诏。其余皆如纂严。

若祃于所征之地,则为壝再重,以熊席祀轩辕氏。兵部建两旗于外壝南门之外,陈甲胄、弓矢于神

司奉进弓矢。三驱过,皇帝乃从禽左而射之。每驱必三兽以上。皇帝发,抗大绥,然后公、王发,抗小绥。驱逆之骑止,然后百姓猎。

凡射兽,自左而射之,达于右腢为上射,达右耳本为次射,左髀达于右泬为下射。群兽相从不尽杀,已被射者不重射。不射其面,不翦其毛。凡出表者不逐之。田将止,虞部建旗于田内,乃雷击驾鼓及诸将之鼓,士从躁呼。诸得禽献旗下,致其左耳。大兽公之,小兽私之。其上者供宗庙,次者供宾客,下者充疱厨。乃命有司馌兽于四郊,以兽告至于庙社。

射。

前一日,太乐令设宫县之乐,鼓吹令设十二案于射殿之庭,东面县在东阶东,西面县在西阶西。南北二县及登歌广开中央,避射位。张熊侯去殿九十步,设乏于侯西十步、北十步。设五楅庭前,少西。布侍射者位于西阶前,东面北上。布司马位于侍射位之南,东面。布获者位乏东,东面。布侍射者射位于殿阶下,当前少西,横布,南面。侍射者弓矢俟于西门外。陈赏物于东阶下,少东。置罚丰于西阶下,少西。设罚尊于西阶,南北以殿深。设篚于尊西,南肆,实爵加冪。

其日质明,皇帝服武弁,文武官俱公服,典谒引入见,乐作,如元会之仪。酒二遍,侍中一人奏称:“有司谨具,请射。”侍中一人前承制,退称:“制曰可。”王、公以下皆降。文官立于东阶下,西面北上。武官立于西阶下。于射乏后,东面北上。持鈒沄群立于两边,千牛备身二人奉御弓及矢立于东阶上,西面,执弓者在北。又设坫于执弓者之前,又置御决、拾笥于其上。获者持旌自乏南行,当侯东,行至侯,负侯北面立。侍射者出西门外,取弓矢,两手奉弓,搢乘矢带,入,立于殿下射位西,东面。司马奉弓自西阶升,当西楹前,南面,挥弓,命获者以旌去侯西行十步,北行至乏止。司马降自西阶,复位。千牛中郎一人奉决、拾以笥,千牛将军奉弓,千牛郎将奉矢,进,立于御榻东少南,西向。郎将跪奠笥于御榻前,少东。遂拂以巾,取决,兴。赞设决。又跪取拾,兴,赞设拾。以笥退,奠于坫。千牛将军北面张弓,以袂顺左右隈,上再下一,弓左右隈,谓弓面上下。以衣袂摩拭上面再,下面一。西面,左执付、右执箫以进。千牛郎将以巾拂矢进,一一供御。欲射,协律郎举麾,先奏鼓吹,及奏乐《驺虞》五节,御及射,第一矢与第六节相应,第二矢与第七节相应,以至九节。协律郎偃麾,乐止。千牛将军以矢行奏,中曰“获”,下曰“留”,上曰“扬”,左曰“左方”,右曰“右方”。留,谓矢短不及侯;扬,谓矢过侯;左、右,谓矢偏不正。千牛将军于御座东,西面受弓,退,付千牛于东阶上。千牛郎将以笥受决、拾,奠于坫。

侍射者进,升射席北面立,左旋,东面张弓,南面挟矢。协律郎举麾,乃作乐,不作鼓吹。乐奏《狸首》三节,然后发矢。若侍射者多,则齐发。第一发与第四节相应,第二发与第五节相应,以至七节。协律郎偃麾,乐止。弓右旋,东西弛弓,如面立,乃退,复西阶下立。司马升自西阶,自西楹前,南面,挥弓,命取矢。取矢者以御矢付千牛于东阶下,侍射者释弓于位,庭前北面东上。有司奏请赏罚,侍中称:“制曰可。”有司立楅之西,东面,监唱射矢。取矢者各唱中者姓名。中者立于东阶下,西面北上;不中者立于西阶下,东面北上。俱再拜。有司于东阶下以付赏物。酌者于罚尊西,东面,跪,奠爵于丰上。不中者进丰南,北面跪,取爵,立饮,卒爵,奠丰下。酌者北面跪,取虚爵酌奠,不中者以次继饮,皆如初。典谒引王公以下及侍射者,皆庭前北面相对为首,再拜讫,引出。持鈒队复位。皇帝入,奏乐,警跸。有司以弓矢出中门外,侍射者出。若特射无侍射之人,则不设楅,不陈赏罚。若燕游小射,则常服,不陈乐县,不行会礼。

合朔伐鼓。

其日前二刻,郊社令及门仆赤帻绛衣,守四门,令巡门监察。鼓吹令平巾帻、袴褶,帅工人以方色执麾旒,分置四门屋下,设龙蛇鼓于右。东门者立于北塾,南面;南门者立于东塾,西面;西门者立于南塾,北面;北门者立于西塾,东面。队正一人平巾帻、袴褶,执刀,帅卫士五人执五兵立于鼓外,矛在东,戟在南,斧、钺在西,槊在北。郊社令立于社坛四隅,以硃丝绳萦之。太史一人赤帻、赤衣,立于社坛北,向日观变。黄麾次之;龙鼓一次之,在北;弓一、矢四次之。诸兵鼓立候变。日有变,史官曰:“祥有变。”工人举麾,龙鼓发声如雷。史官曰:“止。”乃止。

其日,皇帝素服,避正殿,百官废务,自府史以上皆素服,各于其厅事之前,重行,每等异位,向日立。明复而止。

贞元三年八月,日有食之,有司将伐鼓,德宗不许。太常卿董晋言:“伐鼓所以责阴而助阳也,请听有司依经伐鼓。”不报,由是其礼遂废。

大傩之礼。

选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为侲子,假面,赤布袴褶。二十四人为一队,六人为列。执事十二人,赤帻、赤衣,麻鞭。工人二十二人,其一人方相氏,假面,黄金四目,蒙熊皮,黑衣、硃裳,右执楯;其一人为唱帅,假面,皮衣,执棒;鼓、角各十,合为一队。队别鼓吹令一人、太卜令一人,各监所部;巫师二人。以逐恶鬼于禁中。有司预备每门雄鸡及酒,拟于宫城正门、

皇城诸门磔攘,设祭。

太祝一人,斋郎三人,右校为瘗臽,各于皇城中门外之右。

前一日之夕,傩者赴集所,具其器服以待事。

其日未明,诸卫依时刻勒所部,屯门列仗,近仗入陈于阶。

鼓吹令帅傩者各集于宫门外。

内侍诣皇帝所御殿前奏“侲子备,请逐疫”。

出,命寺伯六人,分引傩者于长乐门、永安门以入,至左右上阁,鼓噪以进。

方相氏执戈扬楯唱,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隋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一十二神追恶凶,赫汝躯,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

周呼讫,前后鼓噪而出,诸队各趋顺天门以出,分诣诸城门,出郭而止。

傩者将出,祝布神席,当中门地南向。

出讫,宰手、斋郎牲匈磔之神席之西,藉以席,北首。

斋郎酌清酒,太祝受,奠之。

祝史持版于座右,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天子遣太祝臣姓名昭告于太阴之神。”

兴,尊版于席,乃举牲并酒瘗于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六-礼乐六-译文

礼乐第六部分

第二是宾礼,用于接待四方夷族的君主和他们的使者。

当外国君主来朝见时,会派遣使者前去迎接和慰劳。前一天,守宫在馆门外道路的右侧设立临时住所,面向南。当天,使者到达临时住所,外国君主穿着自己国家的服装,站在东阶下,面向西。使者穿着朝服从临时住所出来,站在门西,面向东;随从拿着束帛站在他的南边。有司出门,面向西说:“敢问有何事。”使者说:“奉命慰劳某君主。”并称呼其国名。有司进去报告,外国君主在门外东侧迎接,面向西再拜,然后一起进入。使者先登上台阶,站在西阶上,拿束帛的人跟随上去,站在他的北边,都面向东。外国君主于是登上台阶,站在东阶上,面向西。使者拿着礼物说:“有命令。”外国君主准备下拜,使者说:“有后续命令,不必下拜。”外国君主转身,面向北再拜并叩首。使者宣读命令,外国君主上前接受命令,退下,回到原位,将礼物交给左右,再次叩首。使者下台阶,出门站在门外西侧,面向东。外国君主送到门外,面向西,拦住使者,一起进入,互相谦让登阶,外国君主先登上东阶,面向西;使者登上西阶,面向东。外国君主用土特产招待使者,使者再拜接受。外国君主再拜送礼物,使者下台阶,出门,外国君主跟随到门外,一切都像最初那样。外国君主再拜送使者,然后返回。外国君主进入,鸿胪迎接并引导到朝堂,按照方向面向北站立,所司报告,舍人接受命令出来,说“有命令”。外国君主再拜。宣读慰劳,再次再拜。然后回到馆舍。

皇帝派遣使者告知外国君主见面的日期,如同慰劳的礼仪。宣读命令说:“某日,某君主见面。”外国君主叩首。使者下台阶,出门,外国君主送行。

外国君主正式见面。前一天,尚舍奉御在太极殿设置御幄,面向南;外国君主坐在西南,面向东。守宫设立临时住所,太乐令展示宫县,设置举麾的位置在上下。鼓吹令设置十二案,乘黄令陈列车辂,尚辇奉御陈列舆辇。典仪设置外国君主站立的位置在县南道西,面向北;外国官员的位置在其后,排列成行,面向北,西侧为上,典仪的位置在县的东北,赞者两人在南,稍微后退,都面向西。诸卫各自率领部下,屯门排列黄麾仗。所司迎接并引导外国君主到承天门外临时住所。本司进去报告,鈒戟近仗都进入。典仪带领赞者先进入,就位。侍中版奏“请中严”。诸侍卫官员及符宝郎到阁门迎接,外国君主及其随从各自站在阁外西厢,面向东。侍中版奏“外办”。皇帝穿着通天冠、绛纱袍,乘坐舆车出来。舍人引导外国君主进门,《舒和》音乐响起。典仪说:“再拜。”外国君主再拜并叩首。侍中接受命令下台阶,到外国君主西北,面向东说:“有命令。”外国君主再拜并叩首,然后宣读命令,再次再拜并叩首。侍中回去报告,接受命令下台阶慰劳,命令升座。外国君主再拜并叩首,升座。侍中接受命令慰劳询问,外国君主俯伏避席,准备下拜,侍中接受命令说:“不必下拜。”外国君主回到原位,叩首并回答。侍中回去报告,接受命令慰劳回馆。外国君主下台阶,回到县南的位置,再拜并叩首。其随从官员由舍人慰劳,与其君主一起出去。侍中报告“礼毕”。皇帝起身。如果外国派遣使者奉上表币,其慰劳及告知见面的礼仪都如同外国君主。庭实陈列在客人面前,中书侍郎接受表放在案上,到西阶将表升上。有司各自率领其部下接受其币。

宴请外国君主及其使者,都如同见面的礼仪。皇帝已经就座,外国君主进入,其献上的物品陈列在其前。侍中接受命令下台阶宣读命令,外国君主升座。外国君主再拜奉上礼物,说:“某国臣子某敢献上土产。”侍中升上报告,接受旨意说:“朕接受。”侍中下台阶到外国君主东北,面向西,说“有命令”。外国君主再拜,然后宣读命令。再次再拜将礼物交给侍中,由侍中交给有司。有司接受其余币,都向东。舍人接受命令下台阶宣读命令就座,外国官员都再拜。应该升殿的人从西阶上去,不升殿的人分别站在廊下席后。典仪说:“就坐。”阶下赞者传达。都就座。太乐令引导歌者及琴瑟到台阶,脱鞋,升座,笙管者站在台阶间面向北。尚食奉御进酒,到台阶,典仪说:“酒到,起立。”阶下赞者传达,都俯伏,起立。殿中监及台阶省酒,尚食奉御进酒,皇帝举酒,良酝令行酒。典仪说:“再拜。”阶下赞者传达,都再拜,接受觯。皇帝初次举酒,登歌演奏《昭和》三遍。尚食奉御接受空觯,放在坫上。酒三行,尚食奉御进食物,典仪说:“食物到,起立。”阶下赞者传达,都起立。殿中监及台阶省案,尚食奉御品尝食物,依次进上,太官令行外国君主以下的食案。典仪说:“就坐。”阶下赞者传达,都就坐。皇帝开始吃饭,外国君主以下都吃饭。撤案,再行酒,然后设置庶羞。二舞依次进入,表演。食毕,外国君主以下回到县南的位置,都再拜。如果有筐篚,舍人上前接受命令下台阶宣读命令,外国君主以下再次再拜,然后出去。

第三是军礼。

皇帝亲自出征。严整军纪。前一天,有司在太极殿设置御幄,面向南。文武群官在殿庭东西两侧临时住所,每等不同位置,排列成行面向北。乘黄令陈列革辂以下的车旗在庭中。当天未明,诸卫率领部下,排列黄麾仗。天亮时,侍臣、将帅、随行官员都穿着平巾帻、袴褶。留守官员穿着公服,到临时住所。上水五刻,侍中版奏“请中严”。鈒戟近仗排列在庭中。三刻,群官就位,诸侍臣到阁门迎接。侍中版奏“外办”。皇帝穿着武弁,乘坐舆车出来,就座。典仪说:“再拜。”在位者都再拜。中书令接受命令敕令百官群官出去,侍中跪奏“礼毕。”皇帝从东房进入,侍臣跟随到阁门。

于是祭祀昊天上帝。前一天,皇帝在太极殿清斋,诸豫告官员、侍臣、军将与在位者都清斋一天。当天,皇帝穿着武弁,乘坐革辂,备大驾,到坛所。其牲二及玉币都用苍色。尊以太尊、山罍各二,其献一。皇帝已经饮福,诸军将从东阶上去,站在神座前,面向北,西侧为上,饮福受胙。将军的临时住所在外壝南门之外道路东侧,面向西,北侧为上。其即事的位置在县南,面向北,每等不同位置,排列成行西侧为上。其奠玉帛、进熟、饮福、望燎,都如同南郊。

其宜于社,造于庙,都各如其礼而一献。军将饮福于太稷,庙则皇考之室。

其凯旋,则陈列俘馘于庙南门之外,军实陈列在其后。

其解严,皇帝穿着通天冠、绛纱袍,君臣再拜后退,而没有诏令。其余都如同严整军纪。

若在所征之地祭祀,则设置壝再重,用熊席祭祀轩辕氏。兵部在外壝南门之外建立两旗,陈列甲胄、弓矢于神

司奉进献弓箭。三次驱赶野兽后,皇帝从左边射杀野兽。每次驱赶至少有三只野兽。皇帝先射,举起大旗,然后王公们射,举起小旗。驱赶野兽的骑兵停止后,百姓开始狩猎。

凡是射杀野兽,从左边射,射中右肩为上等射,射中右耳根部为中等射,射中左腿到右腋为下等射。群兽相随不全部射杀,已经被射中的不再重复射。不射野兽的面部,不剪野兽的毛。凡是跑出界外的野兽不追赶。狩猎即将结束时,虞部在猎场内树立旗帜,然后敲击大鼓和将领们的鼓,士兵们欢呼。捕获的野兽献到旗下,割下左耳。大野兽归公,小野兽归私。上等的供宗庙,中等的供宾客,下等的供厨房。然后命令官员在四郊祭祀野兽,向庙社报告狩猎情况。

射箭。

前一天,太乐令在射殿的庭院中设置宫县音乐,鼓吹令在射殿的庭院中设置十二个案子,东面的案子在东阶东,西面的案子在西阶西。南北两面的案子及登歌在中央展开,避开射箭的位置。张熊侯距离殿九十步,在侯西十步、北十步设置乏。在庭前设置五个楅,稍微偏西。布置侍射者的位置在西阶前,东面北上。布置司马的位置在侍射位的南面,东面。布置获者的位置在乏东,东面。布置侍射者的射位在殿阶下,当前稍微偏西,横向布置,南面。侍射者的弓箭在西门外等候。在东阶下陈列赏物,稍微偏东。在西阶下放置罚丰,稍微偏西。在西阶设置罚尊,南北以殿深为准。在尊西设置篚,南面展开,实爵加冪。

当天黎明,皇帝穿着武弁,文武官员都穿着公服,典谒引导进入,音乐响起,如同元会的仪式。酒过两巡,侍中一人奏称:“有司已经准备好,请射箭。”侍中一人上前接受命令,退下后说:“制曰可。”王公以下都下阶。文官站在东阶下,西面北上。武官站在西阶下。在射乏后,东面北上。持鈒沄群站在两边,千牛备身二人捧着御弓和箭站在东阶上,西面,执弓者在北。又在执弓者前面设置坫,上面放置御决、拾笥。获者持旌从乏南行,到侯东,行至侯,背对侯北面站立。侍射者出西门外,取弓箭,两手捧着弓,插上箭带,进入,站在殿下射位西,东面。司马捧着弓从西阶上,到西楹前,南面,挥弓,命令获者持旌从侯西行十步,北行到乏停止。司马从西阶下,复位。千牛中郎一人捧着决、拾用笥,千牛将军捧着弓,千牛郎将捧着箭,上前,站在御榻东稍南,西向。郎将跪下将笥放在御榻前,稍微偏东。然后用巾拂拭,取决,起身。赞设决。又跪下取拾,起身,赞设拾。用笥退下,放在坫上。千牛将军北面张弓,用袖子顺左右隈,上再下一,弓左右隈,指弓面上下。用衣袂擦拭上面两次,下面一次。西面,左手执付、右手执箫上前。千牛郎将用巾拂拭箭上前,一一供御。准备射箭时,协律郎举麾,先奏鼓吹,然后奏乐《驺虞》五节,御及射,第一箭与第六节相应,第二箭与第七节相应,直到九节。协律郎放下麾,音乐停止。千牛将军根据箭的行进奏报,中靶叫“获”,未到叫“留”,超过叫“扬”,偏左叫“左方”,偏右叫“右方”。留,指箭短未到靶;扬,指箭过靶;左、右,指箭偏不正。千牛将军在御座东,西面接受弓,退下,交给千牛在东阶上。千牛郎将用笥接受决、拾,放在坫上。

侍射者上前,登上射席北面站立,左转,东面张弓,南面挟箭。协律郎举麾,开始奏乐,不奏鼓吹。奏乐《狸首》三节,然后射箭。如果侍射者多,则齐射。第一箭与第四节相应,第二箭与第五节相应,直到七节。协律郎放下麾,音乐停止。弓右转,东西弛弓,如同面立,然后退下,回到西阶下站立。司马从西阶上,到西楹前,南面,挥弓,命令取箭。取箭者将御箭交给千牛在东阶下,侍射者将弓放在位,庭前北面东上。有司奏请赏罚,侍中说:“制曰可。”有司站在楅西,东面,监唱射箭。取箭者各自唱中靶者的姓名。中靶者站在东阶下,西面北上;未中靶者站在西阶下,东面北上。都再拜。有司在东阶下发放赏物。酌者在罚尊西,东面,跪下,将爵放在丰上。未中靶者上前到丰南,北面跪下,取爵,站立饮酒,喝完,将爵放在丰下。酌者北面跪下,取空爵斟酒,未中靶者依次继续饮酒,都如初。典谒引导王公以下及侍射者,都在庭前北面相对为首,再拜完毕,引出。持鈒队复位。皇帝进入,奏乐,警跸。有司将弓箭带出中门外,侍射者出。如果特射没有侍射者,则不设楅,不陈赏罚。如果是燕游小射,则穿常服,不陈乐县,不行会礼。

合朔伐鼓。

当天前二刻,郊社令及门仆戴赤帻穿绛衣,守四门,命令巡门监察。鼓吹令戴平巾帻、穿袴褶,带领工人按方色执麾旒,分置四门屋下,在右边设置龙蛇鼓。东门者站在北塾,南面;南门者站在东塾,西面;西门者站在南塾,北面;北门者站在西塾,东面。队正一人戴平巾帻、穿袴褶,执刀,带领卫士五人执五兵站在鼓外,矛在东,戟在南,斧、钺在西,槊在北。郊社令站在社坛四隅,用硃丝绳缠绕。太史一人戴赤帻、穿赤衣,站在社坛北,向日观察变化。黄麾次之;龙鼓一次之,在北;弓一、矢四次之。诸兵鼓站立等待变化。日有变,史官说:“祥有变。”工人举麾,龙鼓发声如雷。史官说:“止。”于是停止。

当天,皇帝穿素服,避开正殿,百官停止公务,自府史以上都穿素服,各自在厅事前,重行,每等异位,向日站立。天明后停止。

贞元三年八月,日食发生,有司准备伐鼓,德宗不允许。太常卿董晋说:“伐鼓是为了责阴助阳,请允许有司依经伐鼓。”未得到回复,因此这个礼仪被废除。

大傩之礼。

选年龄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人为侲子,戴假面,穿赤布袴褶。二十四人为一队,六人为一列。执事十二人,戴赤帻、穿赤衣,执麻鞭。工人二十二人,其中一人为方相氏,戴假面,黄金四目,蒙熊皮,穿黑衣、硃裳,右手执楯;其中一人为唱帅,戴假面,穿皮衣,执棒;鼓、角各十,合为一队。每队有鼓吹令一人、太卜令一人,各自监督所部;巫师二人。以驱逐恶鬼于禁中。有司预备每门雄鸡及酒,准备在宫城正门、

在皇城的各个门口进行驱邪仪式,并设立祭坛。

由一位太祝和三位斋郎负责,右校负责挖掘埋葬的坑,这些都在皇城中门外的右侧进行。

在前一天的晚上,驱邪的人员会前往集合地点,准备好他们的工具和服装,等待执行任务。

当天还未天亮时,各个卫队按照预定的时间指挥他们的部队,在门口排列成队伍,近卫队进入台阶排列。

鼓吹令带领驱邪的人员在宫门外集合。

内侍前往皇帝所在的殿前报告“侲子已经准备好,请求开始驱除瘟疫”。

出来后,命令六位寺伯分别引导驱邪的人员从长乐门和永安门进入,到达左右上阁,鼓噪着前进。

方相氏手持戈和盾牌唱歌,侲子们和声,唱道:“甲作吃凶,胇胃吃虎,雄伯吃魅,腾简吃不祥,揽诸吃咎,伯奇吃梦,强梁、祖明一起吃磔死的寄生,委隋吃观,错断吃巨,穷奇、腾根一起吃蛊,共十二位神祇追捕恶凶,显赫你的身体,拉断你的躯干,分解你的肉,抽出你的肺肠,你若不赶快离开,后面的人将成为食物。”

唱完后,前后鼓噪着出去,各队分别走向顺天门出去,分别前往各个城门,直到出城为止。

驱邪的人员即将出去时,祝官布置神席,位于中门地面朝南。

出去后,宰手和斋郎在神席的西侧宰杀牲畜,用席子垫着,头朝北。

斋郎倒清酒,太祝接受后,将其奠在神席上。

祝史手持版文在座位右侧,跪着读祝文:“在某年某月某日,天子派遣太祝臣某某向太阴之神昭告。”

起身,将版文放在席上,然后将牲畜和酒一起埋入坑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六-礼乐六-注解

宾礼:古代中国对待外国君主和使者的礼仪,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和对外的友好态度。

蕃国主:指古代中国周边国家的君主,这些国家通常被视为中国的藩属国。

束帛:古代用于礼仪的丝绸制品,常用于赏赐或作为礼物。

鸿胪:古代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通常由高级官员担任。

太极殿:古代皇宫中的主要大殿之一,常用于举行重要的国家仪式和庆典。

通天冠:古代皇帝在正式场合佩戴的冠冕,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

绛纱袍:古代皇帝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红色纱袍,象征尊贵和权威。

军礼:古代中国关于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出征、凯旋等仪式。

纂严:古代皇帝亲征前的准备仪式,包括设御幄、列黄麾仗等。

礻类: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通常指祭祀神灵的场所和方式。

槊:古代的一种长柄武器,类似于长矛,常用于骑兵作战。

牜羲: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牛形礼器,象征祭祀的庄重和神圣。

象:古代祭祀时使用的象形礼器,象征力量和威严。

山罍: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酒器,形状如山,象征稳固和永恒。

特牲:祭祀时使用的特殊牲畜,通常为牛、羊等,表示对神灵的尊敬。

武弁:古代武将所戴的帽子,象征军人的身份和职责。

戎服:古代军人的战服,通常为铠甲和战袍,象征战斗和勇敢。

三献: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三个献祭环节,通常包括初献、亚献和终献。

瘗:古代祭祀时将祭品埋入地下的仪式,象征对神灵的供奉和尊敬。

犮: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通常指祭祀神灵的场所和方式。

太祝:古代负责祭祀和宗教仪式的官员。

太官令:古代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通常由高级官员担任。

郊社: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通常位于城郊,象征对天地的尊敬。

币: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礼器,通常为玉、帛等,象征财富和尊敬。

脯棨: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干肉和酒器,象征对神灵的供奉。

斋郎:协助太祝进行祭祀的官员,负责准备祭品和执行仪式细节。

太仆卿:古代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通常由高级官员担任。

露布: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旗帜,通常用于传递军令和信号。

仲冬:农历十一月,古代讲武和狩猎的季节。

讲武:古代军事训练和演习的仪式,通常由皇帝主持。

都外:古代都城之外的地区,通常用于军事训练和演习。

和门:古代军事训练和演习时使用的门,通常位于训练场的四角。

五表:古代军事训练和演习时使用的标志物,通常用于指示军队的进退。

牙旗:古代军队使用的旗帜,通常用于指挥和信号传递。

大角:古代军队使用的号角,通常用于指挥和信号传递。

革辂:古代皇帝乘坐的战车,通常用于军事训练和演习。

黄门侍郎:古代负责皇帝仪仗的官员,通常由高级官员担任。

振鐸:古代军队使用的乐器,通常用于指挥和信号传递。

鞞令鼓:古代军队使用的鼓,通常用于指挥和信号传递。

驱逆之骑:指在狩猎中负责驱赶野兽的骑兵。

大绥:古代狩猎时使用的旗帜,通常用于指挥和信号传递。

小绥:古代狩猎时使用的旗帜,通常用于指挥和信号传递。

三驱:古代狩猎的一种方式,指皇帝狩猎时,三次驱赶野兽,以便于射猎。

抗大绥:指皇帝在狩猎时,高举大旗作为信号,表示狩猎开始。

抗小绥:指公、王等贵族在皇帝之后,高举小旗作为信号,表示他们开始狩猎。

左耳本:指野兽的右耳根部,是射箭的目标之一。

左髀:指野兽的左腿。

右泬:指野兽的右腋下。

虞部:古代负责管理山林川泽的部门,也负责狩猎活动的组织。

雷击驾鼓:指在狩猎结束时,敲击大鼓以表示活动结束。

太乐令:古代负责宫廷音乐的官员。

宫县之乐:指宫廷中悬挂的乐器,用于演奏音乐。

熊侯:古代射箭的靶子,通常以熊皮制成。

乏:指射箭时的休息区。

楅:古代射箭时用于标记射程的木桩。

司马:古代负责军事和礼仪的官员。

获者:指在射箭比赛中负责记录成绩的人员。

协律郎:古代负责音乐和礼仪协调的官员。

驺虞:古代的一种乐曲,常用于射箭比赛。

狸首:古代的一种乐曲,常用于射箭比赛。

合朔伐鼓:古代在日食时敲鼓以驱赶邪恶的仪式。

大傩:古代驱邪避灾的仪式,通常在年末举行。

侲子:傩仪式中的儿童角色,象征纯洁和无邪,用于驱邪。

方相氏:傩仪式中的主要驱邪者,通常装扮成凶恶的形象,用以吓走恶鬼。

傩: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通常在年末举行,以祈求来年平安。

磔攘:一种祭祀仪式,通过宰杀牲畜来驱邪避灾。

瘗臽:将祭品埋入地下的仪式,象征将邪恶之物深埋,不再为害。

鼓吹令:负责指挥音乐和鼓声的官员,用以增强仪式的庄重和神秘感。

寺伯:古代宫廷中的低级官员,负责引导和协助仪式进行。

祝文:祭祀时诵读的祈祷文,内容多为祈求神灵保佑和驱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六-礼乐六-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对待外国君主和使者的宾礼,以及皇帝亲征的军礼。通过这些礼仪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深厚的礼仪文化和对外交关系的重视。宾礼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来宾的尊重和礼遇,如设次、迎劳、宣制等步骤,都严格按照礼仪规范执行,展现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形象。

军礼部分则展示了古代中国军事活动的庄重和神圣。从纂严到礻类,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军事行动的重视和对天神的敬畏。这些礼仪不仅是对外展示国力的方式,也是对内凝聚军心、提升士气的重要手段。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皇帝在太极殿的设御幄、服通天冠、绛纱袍等细节,这些都是皇帝权威和尊贵的象征。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皇权的威严和神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礼仪的详细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刻体现。它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对外交往和军事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和军事训练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军事文化。首先,文中提到的祭祀仪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的尊敬和崇拜。祭祀时使用的礼器如牜羲、象、山罍等,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祭祀仪式的各个环节,如三献、瘗等,都严格按照礼仪进行,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其次,文中描述的军事训练和演习场景,展现了古代中国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方式。讲武仪式不仅是对军队的训练,也是对军队士气的鼓舞。通过讲武仪式,皇帝可以亲自检阅军队,了解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可以向臣民展示皇权的威严。军事训练中的各种仪式和标志物,如和门、五表、牙旗等,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军队的严谨和纪律。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狩猎仪式,这是古代中国皇帝和贵族的一项重要活动。狩猎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和展示权力的方式。通过狩猎,皇帝可以展示自己的勇武和领导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君臣之间的关系。狩猎仪式中的各种仪式和标志物,如大绥、小绥等,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和军事训练的场景,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制度、军事文化和等级制度。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古代中国社会得以维持秩序和稳定,同时也展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神圣。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皇帝狩猎的仪式和射箭比赛的流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军事文化。狩猎不仅是皇帝展示武力和统治力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通过狩猎可以加强皇帝与贵族、官员之间的联系。

文中提到的‘三驱’、‘抗大绥’、‘抗小绥’等术语,展示了古代狩猎活动的复杂性和严格的礼仪规范。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动物的尊重,如‘不射其面,不翦其毛’等规定。

射箭比赛的部分,详细描述了比赛的流程和规则,如‘每驱必三兽以上’、‘群兽相从不尽杀’等,体现了古代射箭技艺的高超和对狩猎活动的严格控制。射箭不仅是武艺的展示,也是一种礼仪和文化的体现。

文中还提到了‘合朔伐鼓’和‘大傩’等仪式,这些仪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邪恶力量的驱逐。通过这些仪式,古代中国人试图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安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狩猎和射箭活动的详细描述,也是对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礼仪和宗教信仰的深刻反映。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结构和丰富文化。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皇城中的傩仪式,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活动,旨在驱除疫鬼和邪恶,保障皇室和国家的安宁。傩仪式不仅是一种宗教行为,也是古代社会秩序和文化认同的体现。

文中提到的‘侲子’和‘方相氏’是傩仪式中的关键角色,他们的存在和动作象征着对邪恶的驱逐和对纯洁的维护。这种角色设定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善恶、纯洁与污秽的二元对立观念。

仪式中的音乐和鼓声(由鼓吹令指挥)不仅增添了仪式的庄重性,也起到了震慑恶灵的作用。这种使用音乐和声音来驱邪的做法,在古代宗教仪式中非常常见,显示了声音在宗教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太祝和斋郎的角色展示了古代中国宗教仪式的组织性和规范性。他们的职责明确,分工细致,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宗教仪式的严肃态度和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

最后,通过‘瘗臽’这一仪式,将祭品深埋地下,象征着将邪恶彻底消除,不再为害。这种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献祭,也是对自然界和宇宙秩序的调和,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傩仪式的描述,更是对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社会结构和宇宙观的一次深刻展示。通过这种仪式,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六-礼乐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6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