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五-礼乐五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五-礼乐五-原文

啐酒,奠爵,兴。

尚仪帅女进馔者持笾、俎进神前,三牲胙肉各置一俎,又以笾取稷、黍饭共置一笾。

尚仪以饭笾、胙俎西向以次进,皇后每受以授左右。

乃跪取爵,遂饮,卒爵,兴,再拜,降自南陛,复于位。

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匹;酒一壶,二斗;脩一案,五脡。

其日平明,皇子服学生之服,(其服青衿。)至学门外。

博士公服,执事者引立学堂东阶上,西面。

相者引皇子立于门东,西面。

陈束帛篚、壶酒、脯案于皇子西南,当门北向,重行西上。

将命者出,立门西,东面,曰:“敢请就事。”

皇子少进,曰:“某方受业于先生,敢请见。”

将命者入告。

博士曰:“某也不德,请皇子无辱。”(若已封王,则云”请王无辱”。)

将命者出告,皇子固请。

博士曰:“某也不德,请皇子就位,某敢见。”

将命者出告,皇子曰:’某不敢以视宾客,请终赐见。”

将命者入告,博士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将命者出告,执篚者以篚东面授皇子,皇子执篚。

博士降,俟于东阶下,西面。

相者引皇子,执事者奉壶酒、脩案以从,皇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

奉酒、脩者立于皇子西南,东面北上。

皇子跪,奠篚,再拜。

博士答再拜,皇子还避,遂进,跪取篚。

相者引皇子进博士前,东面授币,奉壶酒、脩案者从,奠于博士前,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脩、币以东。

相者引皇子立于阶间近南,北面,奉酒、脩者出。

皇子拜讫,相者引皇子出。

太师,曾参太子太保,皆配享。

玄宗开元七年,皇太子齿胄于学,谒先圣,诏宋璟亚献,苏颋终献。

临享,天子思齿胄义,乃诏二献皆用胄子,祀先圣如释奠,右散骑常侍褚无量讲《孝经》、《礼记·文王世子篇》。

明年,司业李元瓘奏:“先圣庙为十哲象,以先师颜子配,则配象当坐,今乃立侍。余弟子列象庙堂,不豫享,而范甯等皆从祀。请释奠十哲享于上,而图七十子于壁。曾参以孝受经于夫子,请享之如二十二贤。”

乃诏十哲为坐象,悉豫祀。曾参特为之象,坐亚之。图七十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

二十七年,诏夫子既称先圣,可谥曰文宣王,遣三公持节册命,以其嗣为文宣公,任州长史,代代勿绝。

先时,孔庙以周公南面,而夫子坐西墉下。贞观中,废周公祭,而夫子位未改。至是,二京国子监、天下州县夫子始皆南向,以颜渊配。

赠诸弟子爵公侯:子渊兖公,子骞费侯,伯牛郓侯,仲弓薛侯,子有徐侯,子路卫侯,子我齐侯,子贡黎侯,子游吴侯,子夏魏候。

又赠曾参以降六十七人:参成伯,颛孙师陈伯,澹台灭明江伯,密子贱单伯,原宪原伯,公冶长莒伯,南宫适郯伯,公晳哀郳伯,曾点宿伯,颜路杞伯,商瞿蒙伯,高柴共伯,漆雕开滕伯,公伯寮任伯,司马牛向伯,樊迟樊伯,有若卞伯,公西赤邵伯,巫马期鄫伯,梁鳣梁伯,颜柳萧伯,冉孺郜伯,曹衅丰伯,伯虔邹伯,公孙龙黄伯,冉季产东平伯,秦子南少梁伯,漆雕敛武城伯,颜子骄琅邪伯,漆雕徒父须句伯,壤驷赤北征伯,商泽睢阳伯,石作蜀郈邑伯,任不齐任城伯,公夏首亢父伯,公良孺东牟伯,后处营丘伯,秦开彭衙伯,奚容蒧下邳伯,公肩定新田伯,颜襄临沂伯,鄡单铜鞮伯,句井强淇阳伯,罕父黑乘丘伯,秦商上洛伯,申党召陵伯,公祖子之期思伯,荣子旗雩娄伯,县成钜野伯,左人郢临淄伯,燕及渔阳伯,郑子徒荥阳伯,秦非汧阳伯,施常乘氏伯,颜哙朱虚伯,步叔乘淳于伯,颜之仆东武伯,原亢籍莱芜伯,乐欬昌平伯,廉洁莒父伯,颜何开阳伯,叔仲会瑕丘伯,狄黑临济伯,邽巽平陆伯,孔忠汶阳伯,公西与如重丘伯,公西翙祝阿伯。

于是二京之祭,牲太牢、乐宫县、舞六佾矣。州县之牲以少牢而无乐。

郡公王僧辩,北齐尚书右仆射燕郡公慕容绍宗,周大冢宰齐王宇文宪,隋上柱国新义公韩擒虎、柱国太平公史万岁,唐右武候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右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张仁亶、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大总管王孝杰;齐相管仲、安平君田单,赵马服君越奢、大将军武安君李牧,汉梁王彭越、太尉条侯周亚夫、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后汉大司马广平侯吴汉、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太尉新丰侯段颎,魏太尉邓艾,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大司马荆州牧陆抗,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太尉长沙公陶偘,前秦丞相王猛,后魏太尉北平王长孙嵩,宋征虏将军王镇恶,陈司空南平公吴明彻,北齐右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国公于谨、右仆射郧国公韦孝宽,隋司空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右武候大将军宋国公贺若弼,唐司空河间郡王孝恭、礼部尚书闻喜公裴行俭、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国公郭元振、朔方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张齐丘、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贞元二年,刑部尚书关播奏:“太公古称大贤,下乃置亚圣,义有未安。而仲尼十哲,皆当时弟子,今以异时名将,列之弟子,非类也。请但用古今名将配享,去亚圣十哲之名。”

自是,唯享武成王及留侯,而诸将不复祭矣。

四年,兵部侍郎李纾言:“开元中,太公庙以张良配,以

太常卿、少卿三献,祝文曰:’皇帝遣某敢昭告。’

至上元元年赠太公以王爵,祭典同文宣,有司遂以太尉献,祝版亲署,夫太公周之太师,张良汉之少傅,今至尊屈礼于臣佐,神何敢歆?

且文宣百世所宗,故乐以宫县,献以太尉,尊师崇道也。

太公述作止《六韬》,勋业著一代,请祝辞不进署,改昭告为敬祭,留侯为致祭,献官用太常卿以下。”

百官议之,多请如纾言。

左司郎中严涚等议曰:“按纾援典训尊卑之节,当矣,抑犹有未尽。

夫大名徽号,不容虚美,而太公兵权奇计之人耳,当殷之失德,诸侯归周,遂为佐命。

祀典不云乎,’法施于人则祀之’?

如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皆宗之,法施于人矣。

贞观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庙。

开元渐著上戊释奠礼,其进不薄矣。

上元之际,执事者苟意于兵,遂封王爵,号拟文宣,彼于圣人非伦也。

谓宜去武成王号,复为太公庙,奠亨之制如纾请。”

刑部员外郎陆淳等议曰:“武成王,殷臣也,纣暴不谏,而佐周倾之,夫尊道者师其人,使天下之人入是庙,登是堂,稽其人,思其道,则立节死义之士安所奋乎?

圣人宗尧、舜,贤夷、齐,不法桓,文,不赞伊尹,始谓此也。

武成之名,与文宣偶,非不刊之典也。

臣愚谓罢上元追封立庙,复磻溪祠,有司以时享,斯得矣。”

左领军大将军令狐建等二十四人议曰:“兵革未靖,宜右武以起忠烈。

今特贬损,非劝也。

且追王爵,以时祠,为武教主,文、武并宗,典礼已久,改之非也。”

乃诏以将军为献官,余用纾奏。

自是,以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为三献。

其五岳、四镇、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

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于越州,中岳嵩高于河南,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于营州,东海于莱州,淮于唐州,南海于广州,江于益州,西海及河于同州,北海及济于河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五-礼乐五-译文

啐酒,奠爵,兴。

尚仪带领女官进献食物的人手持笾、俎进到神前,三牲的胙肉各自放在一个俎上,又用笾取稷、黍饭一起放在一个笾里。

尚仪将饭笾、胙俎向西依次进献,皇后每次接受后交给左右的人。

于是跪下取爵,随即饮酒,饮尽爵中的酒,起身,再拜,从南阶下来,回到原位。

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匹;酒一壶,二斗;脩一案,五脡。

那天黎明,皇子穿着学生的服装,(服装是青衿。)到学门外。

博士穿着公服,执事者引导他站在学堂东阶上,面向西。

相者引导皇子站在门东,面向西。

将束帛篚、壶酒、脯案陈列在皇子西南,正对门北向,重行西上。

将命者出来,站在门西,面向东,说:“敢请就事。”

皇子稍微前进,说:“某方受业于先生,敢请见。”

将命者进去报告。

博士说:“某也不德,请皇子无辱。”(如果已经封王,则说“请王无辱”。)

将命者出来报告,皇子坚持请求。

博士说:“某也不德,请皇子就位,某敢见。”

将命者出来报告,皇子说:“某不敢以视宾客,请终赐见。”

将命者进去报告,博士说:“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将命者出来报告,执篚者将篚面向东交给皇子,皇子执篚。

博士下来,等候在东阶下,面向西。

相者引导皇子,执事者捧着壶酒、脩案跟随,皇子进门向左,到西阶的南面,面向东。

捧酒、脩的人站在皇子西南,面向东北上。

皇子跪下,放下篚,再拜。

博士答再拜,皇子回避,随即前进,跪下取篚。

相者引导皇子到博士前,面向东交给币,捧壶酒、脩案的人跟随,放在博士前,博士接受币,执事者取酒、脩、币向东。

相者引导皇子站在阶间近南,面向北,捧酒、脩的人出去。

皇子拜完后,相者引导皇子出去。

太师,曾参太子太保,皆配享。

玄宗开元七年,皇太子齿胄于学,谒先圣,诏宋璟亚献,苏颋终献。

临享,天子思齿胄义,乃诏二献皆用胄子,祀先圣如释奠,右散骑常侍褚无量讲《孝经》、《礼记·文王世子篇》。

明年,司业李元瓘奏:“先圣庙为十哲象,以先师颜子配,则配象当坐,今乃立侍。余弟子列象庙堂,不豫享,而范甯等皆从祀。请释奠十哲享于上,而图七十子于壁。曾参以孝受经于夫子,请享之如二十二贤。”

于是诏令十哲为坐象,全部参与祭祀。曾参特别为他制作象,坐亚之。图七十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

二十七年,诏夫子既称先圣,可谥曰文宣王,遣三公持节册命,以其嗣为文宣公,任州长史,代代勿绝。

先前,孔庙以周公南面,而夫子坐西墉下。贞观中,废周公祭,而夫子位未改。至此,二京国子监、天下州县夫子始皆南向,以颜渊配。

赠诸弟子爵公侯:子渊兖公,子骞费侯,伯牛郓侯,仲弓薛侯,子有徐侯,子路卫侯,子我齐侯,子贡黎侯,子游吴侯,子夏魏候。

又赠曾参以降六十七人:参成伯,颛孙师陈伯,澹台灭明江伯,密子贱单伯,原宪原伯,公冶长莒伯,南宫适郯伯,公晳哀郳伯,曾点宿伯,颜路杞伯,商瞿蒙伯,高柴共伯,漆雕开滕伯,公伯寮任伯,司马牛向伯,樊迟樊伯,有若卞伯,公西赤邵伯,巫马期鄫伯,梁鳣梁伯,颜柳萧伯,冉孺郜伯,曹衅丰伯,伯虔邹伯,公孙龙黄伯,冉季产东平伯,秦子南少梁伯,漆雕敛武城伯,颜子骄琅邪伯,漆雕徒父须句伯,壤驷赤北征伯,商泽睢阳伯,石作蜀郈邑伯,任不齐任城伯,公夏首亢父伯,公良孺东牟伯,后处营丘伯,秦开彭衙伯,奚容蒧下邳伯,公肩定新田伯,颜襄临沂伯,鄡单铜鞮伯,句井强淇阳伯,罕父黑乘丘伯,秦商上洛伯,申党召陵伯,公祖子之期思伯,荣子旗雩娄伯,县成钜野伯,左人郢临淄伯,燕及渔阳伯,郑子徒荥阳伯,秦非汧阳伯,施常乘氏伯,颜哙朱虚伯,步叔乘淳于伯,颜之仆东武伯,原亢籍莱芜伯,乐欬昌平伯,廉洁莒父伯,颜何开阳伯,叔仲会瑕丘伯,狄黑临济伯,邽巽平陆伯,孔忠汶阳伯,公西与如重丘伯,公西翙祝阿伯。

于是二京的祭祀,用太牢、乐宫县、舞六佾。州县的祭祀用少牢而没有乐。

郡公王僧辩,北齐尚书右仆射燕郡公慕容绍宗,周大冢宰齐王宇文宪,隋上柱国新义公韩擒虎、柱国太平公史万岁,唐右武候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右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张仁亶、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大总管王孝杰;齐相管仲、安平君田单,赵马服君越奢、大将军武安君李牧,汉梁王彭越、太尉条侯周亚夫、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后汉大司马广平侯吴汉、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太尉新丰侯段颎,魏太尉邓艾,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大司马荆州牧陆抗,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太尉长沙公陶偘,前秦丞相王猛,后魏太尉北平王长孙嵩,宋征虏将军王镇恶,陈司空南平公吴明彻,北齐右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国公于谨、右仆射郧国公韦孝宽,隋司空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右武候大将军宋国公贺若弼,唐司空河间郡王孝恭、礼部尚书闻喜公裴行俭、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国公郭元振、朔方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张齐丘、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贞元二年,刑部尚书关播奏:“太公古称大贤,下乃置亚圣,义有未安。而仲尼十哲,皆当时弟子,今以异时名将,列之弟子,非类也。请但用古今名将配享,去亚圣十哲之名。”

自此,只祭祀武成王及留侯,而诸将不再祭祀。

四年,兵部侍郎李纾言:“开元中,太公庙以张良配,以

太常卿和少卿进行三次献祭,祝文说:’皇帝派遣某人敢昭告。’

到了上元元年,赠予太公王爵,祭典与文宣王相同,有关部门于是以太尉的身份献祭,祝版亲自签署,太公是周朝的太师,张良是汉朝的少傅,现在皇帝对臣子屈尊行礼,神灵怎么敢接受呢?

而且文宣王是百世所宗,所以用宫县乐,以太尉献祭,这是尊师崇道。

太公的著作只有《六韬》,他的功勋在一代人中很显著,请求祝辞不签署,改昭告为敬祭,留侯为致祭,献官用太常卿以下。”

百官讨论这件事,多数人请求按照纾的建议。

左司郎中严涚等人议论说:“按照纾援引的典训尊卑的礼节,是对的,但还有未尽之处。

大名徽号,不容许虚美,而太公是兵权奇计之人,当殷朝失德时,诸侯归附周朝,于是成为辅佐。

祀典不是说,’法施于人则祀之’吗?

像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宗法他,这是法施于人。

贞观年间,因为太公是兵家之流,开始命令在磻溪立庙。

开元年间逐渐在上戊日举行释奠礼,其进献不薄。

上元年间,执事者因为对兵事的重视,于是封王爵,称号拟文宣,他与圣人不是同类。

应该去掉武成王号,恢复为太公庙,奠亨的制度按照纾的请求。”

刑部员外郎陆淳等人议论说:“武成王是殷朝的臣子,纣王暴虐不谏,而辅佐周朝倾覆他,尊道者师其人,使天下的人进入这个庙,登上这个堂,考察其人,思考其道,那么立节死义之士怎么会有奋发呢?

圣人宗尧、舜,贤夷、齐,不法桓,文,不赞伊尹,就是这个意思。

武成之名,与文宣并列,不是不刊之典。

臣愚见认为应该取消上元追封立庙,恢复磻溪祠,有关部门按时祭祀,这样就可以了。”

左领军大将军令狐建等二十四人议论说:“兵革未靖,应该重视武事以激发忠烈。

现在特别贬损,不是劝勉。

而且追封王爵,按时祭祀,作为武教主,文、武并宗,典礼已久,改变是不对的。”

于是诏令以将军为献官,其余按照纾的奏请。

从此,以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为三献。

五岳、四镇每年一次祭祀,分别在五郊迎气日祭祀。

东岳岱山在兖州,东镇沂山在沂州,南岳衡山在衡州,南镇会稽在越州,中岳嵩高在河南,西岳华山在华州,西镇吴山在陇州,北岳恒山在定州,北镇医无闾在营州,东海在莱州,淮在唐州,南海在广州,江在益州,西海及河在同州,北海及济在河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五-礼乐五-注解

先蚕:古代中国神话中的蚕神,相传为黄帝的妃子嫘祖,她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技术,被后世尊为蚕神。

散斋:在祭祀前进行的斋戒活动,分为散斋和致斋。散斋是指在外殿进行的斋戒,致斋则是在正殿或正寝进行的更为严格的斋戒。

致斋:在祭祀前进行的更为严格的斋戒活动,通常在正殿或正寝进行,以示对神灵的尊敬。

尚仪:古代宫廷中负责礼仪的女官,通常负责祭祀、宴会等重大场合的礼仪安排。

钿钗礼衣:古代皇后或贵族妇女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通常装饰有珠宝和金银饰品。

华盖:古代皇帝或皇后出行时使用的伞盖,象征尊贵和权威。

警跸:古代皇帝或皇后出行时,侍卫们高声呼喊以警示行人回避的仪式。

厌翟车:古代皇后或贵族妇女乘坐的豪华马车,通常用于正式场合。

鸾刀: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刀具,刀柄上装饰有鸾鸟图案,象征吉祥和神圣。

毛血: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祭品,通常为牺牲的动物的毛和血,象征对神灵的供奉。

币: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祭品,通常为布帛或玉器,象征对神灵的尊敬和供奉。

罍洗: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器具,用于盛放清水,供祭祀者洗手或洗爵。

祝文:祭祀时宣读的祈祷文,内容多为对神灵的赞美和祈求。

啐酒: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指将酒洒在地上以祭奠神灵。

奠爵:祭祀时的一种仪式,指将酒爵放置于祭坛上,以示敬意。

笾: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的竹制器皿,通常用于盛放谷物、果实等。

俎: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肉类的木制器皿,通常用于盛放三牲(牛、羊、猪)等祭品。

三牲:古代祭祀时常用的三种牲畜,通常指牛、羊、猪,代表最高的祭祀规格。

胙肉:祭祀后分发给参与祭祀者的祭肉,象征神灵的恩赐。

稷:古代五谷之一,指粟,常用于祭祀。

黍:古代五谷之一,指黍米,常用于祭祀。

束脩:古代学生入学时向老师赠送的礼物,通常包括帛、酒、肉等,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束帛:古代用于祭祀或赠礼的帛布,通常捆成一束,象征礼仪和敬意。

博士:古代学官名,负责教授学生,通常为学识渊博的学者。

齿胄:古代皇太子入学时的一种仪式,象征其开始接受正式教育。

释奠: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仪式,通常在学宫或孔庙举行。

十哲:指孔子的十位杰出弟子,通常包括颜回、子贡等,后世常将其作为祭祀对象。

文宣王:孔子在唐代被追封的尊号,象征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至高地位。

太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最高规格的祭品,通常指牛、羊、猪三牲齐全。

少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次高规格的祭品,通常指羊、猪二牲。

六佾:古代祭祀时的一种舞蹈,通常由六行六列的舞者组成,象征庄重和礼仪。

亚圣:指孟子,因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故被称为“亚圣”。

武成王:姜太公的封号,因其在军事上的成就而被尊为王。

留侯:指张良,因其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贡献,被封为留侯。

太常卿: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宗庙礼仪等事务。

少卿:古代官职名,太常卿的副手,协助处理宗庙礼仪等事务。

三献: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三次献祭,分别由不同等级的官员执行。

太公:指姜太公,周朝开国功臣,被尊为兵家之祖。

王爵:古代封爵的最高等级,通常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

文宣:指孔子,因其对文化的贡献被尊为文宣王。

太尉: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地位崇高。

祝版:祭祀时使用的木板,上面刻有祝文。

张良:汉朝开国功臣,以智谋著称,被封为留侯。

宫县: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乐器,象征尊贵。

六韬:古代兵书,传为姜太公所著,内容涉及军事策略。

磻溪:地名,姜太公隐居之地,后人在此立庙祭祀。

上戊释奠礼:古代祭祀仪式,通常在戊日举行,以示尊崇。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镇:古代四大名山,包括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无闾山。

五郊迎气日:古代祭祀仪式,分别在五个郊外迎接四季之气,以示顺应自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五-礼乐五-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后祭祀先蚕的仪式,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农业和丝绸文化的重视。先蚕作为蚕神,象征着农业的繁荣和丝绸文化的传承。祭祀仪式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神灵的尊敬和虔诚,如散斋、致斋、尚仪的奏请、皇后的服饰和车驾等,都严格按照礼仪进行。

祭祀仪式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皇后作为国家的象征,她的每一个动作都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权威。祭祀活动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祈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

文中提到的各种器具和祭品,如鸾刀、毛血、币、罍洗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鸾刀象征着神圣和吉祥,毛血和币则是对神灵的供奉,罍洗则是祭祀者净身的象征。这些器具和祭品的使用,不仅是对神灵的尊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祭祀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太乐令设宫县之乐,女工们各位于县后,乐声和舞蹈的配合,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增强了祭祀仪式的神圣感。音乐和舞蹈在古代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也是对神灵的赞美和祈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皇后祭祀先蚕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文化、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祈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和皇子入学仪式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严谨性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文中提到的‘啐酒’、‘奠爵’等仪式,展示了古代祭祀中对神灵的敬畏和尊崇,体现了‘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在皇子入学的仪式中,‘束脩’作为学生向老师赠送的礼物,象征着对师长的尊敬和对知识的追求。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精神,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通过这种仪式,皇子正式开始了其学术生涯,象征着其从孩童向成人的过渡。

文中还提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祭祀仪式,尤其是‘十哲’的祭祀,反映了后世对孔子及其学说的尊崇。孔子被追封为‘文宣王’,进一步彰显了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至高地位。这一封号不仅是对孔子个人的尊崇,更是对儒家思想的肯定和推广。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太牢’、‘少牢’等祭祀规格,以及‘六佾’舞蹈,这些细节展示了古代祭祀的庄重和礼仪的繁复。通过这些仪式,古代社会不仅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也强化了社会等级和秩序。

最后,文中提到的‘亚圣’和‘武成王’等称号,反映了古代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尊崇。尤其是对姜太公和张良的祭祀,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的重视。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后世的一种教育和激励。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祭祀和入学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复杂性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这些仪式不仅是社会秩序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些仪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主要讨论了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和争议,特别是关于姜太公(太公)的祭祀地位和仪式。文章通过对比姜太公与孔子的祭祀待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军事与文化的不同态度。

首先,文章提到太常卿、少卿三献的仪式,祝文中提到皇帝派遣官员进行祭祀,显示了古代祭祀的庄重和官方性质。随后,文章提到上元元年赠太公以王爵,祭典同文宣,这表明姜太公的地位被提升到与孔子相当的高度。然而,这一做法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姜太公虽然功勋卓著,但与孔子相比仍有差距,不应享有同等的祭祀待遇。

文章进一步引用了左司郎中严涚等人的观点,认为姜太公虽然功勋卓著,但其贡献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与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广泛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他们主张取消姜太公的武成王封号,恢复其太公庙的祭祀仪式。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军事与文化贡献的不同评价标准。

另一方面,左领军大将军令狐建等人则主张保留姜太公的武成王封号,认为在兵革未靖的时代,应当重视军事英雄的祭祀,以激励忠烈之士。这一观点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军事英雄的尊崇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最终,朝廷决定以将军为献官,保留姜太公的祭祀仪式,但调整了祭祀的规格和形式。这一决定反映了古代社会在军事与文化之间的平衡与妥协。

文章还提到五岳、四镇的祭祀仪式,这些山川被视为国家的象征,祭祀它们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国家统一的重视。五郊迎气日的祭祀则进一步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对天地神灵的尊崇。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姜太公祭祀仪式的讨论,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军事与文化贡献的不同态度,以及在社会动荡时期对军事英雄的尊崇。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这些仪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祭祀仪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五-礼乐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6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