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礼乐二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礼乐二-原文

礼乐二

六曰进熟。皇帝既升,奠玉、币。太官令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内壝门外。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昊天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馔入门,各至其陛。祝史俱进,跪,彻毛血之豆,降自东陛以出。诸太祝迎馔于坛上。司徒、太官令俱降自东陛以出。又进设外官、众星之馔。

皇帝诣罍洗,盥手,洗爵,升坛自南陛。司徒升自东陛,立于尊所。斋郎奉俎从升,立于司徒后。皇帝诣上帝尊所,执尊者举冪,侍中赞酌泛齐,进昊天上帝前,北向跪,奠爵;兴,少退,立。太祝持版进于神右,东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皇帝再拜。

诣配帝酒尊所,执尊者举冪,侍中取爵于坫以进,皇帝受爵,侍中赞酌泛齐,进高祖神尧皇帝前,东向跪,奠;兴,少退,立。太祝持版进于左,北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曾孙开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于高祖神尧皇帝。”皇帝再拜。

进昊天上帝前,北向立。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授侍中以进,皇帝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俯伏,兴。太祝各帅斋郎进俎。太祝减神前胙肉,共置一俎,授司徒以进,皇帝受以授左右。皇帝跪,取爵,遂饮,卒爵。侍中进,受虚爵,复于坫。皇帝俯伏,兴,再拜,降自南陛,复于位。

文舞出,武舞入。初,皇帝将复位,谒者引太尉诣罍洗,盥手,洗瓠爵,自东陛升坛,诣昊天上帝著尊所,执尊者举冪,太尉酌醴齐,进昊天上帝前,北向跪,奠爵;兴,再拜。诣配帝牺尊所,取爵于坫,酌醴齐,进高祖神尧皇帝前,东向跪,奠爵;兴,再拜。进昊天上帝前,北向立。诸太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进于右,西向立。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饮,卒爵。太祝进,受虚爵,复于坫。太尉再拜,降,复位。

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罍洗,盥手,洗瓠爵,升,酌盎齐。终献如亚献。太尉将升献,谒者七人分引五方帝及大明、夜明等献官,诣罍洗,盥手,洗瓠爵,各由其陛升,酌泛齐,进,跪奠于神前。

初,第一等献官将升,谒者五人次引献官各诣罍洗,盥、洗,各由其陛升坛,诣第二等内官酒尊所,酌醍齐以献。赞者四人次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诣外官酒尊所,酌清酒以献。赞者四人,次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诣众星酒尊所,酌昔酒以献。其祝史、斋郎酌酒助奠,皆如内官。上下诸祝各进,跪,彻豆,还尊所。

奉礼郎曰:“赐胙。”赞者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大常卿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乐作一成。太常卿前奏:“请就望燎位。”皇帝就位,南向立。上下诸祝各执篚,取玉、币、祝版、礼物以上。斋郎以俎载牲体、稷、黍饭及爵酒,各由其陛降坛,诣柴坛,自南陛登,以币、祝版、馔物置于柴上。户内诸祝又以内官以下礼币皆从燎。奉礼郎曰:“可燎。”东、西面各六人,以炬燎火。半柴,太常卿前曰:“礼毕。”皇帝还大次,出中壝门,殿中监前受镇珪,以授尚衣奉御,殿中监又前受大珪。皇帝入次,谒者、赞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从礼群官、诸方客使以次出。赞者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奉礼郎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若宗庙,曰馈食。皇帝既升,祼,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西向南上。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献祖之俎。太官引馔入自正门,至于太阶。祝史俱进,彻毛血之豆,降自阼阶以出。诸太祝迎馔于阶上设之,乃取萧、稷、黍擩于脂,燔于炉。

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阼阶,诣献祖尊彝所,执尊者举冪,侍中赞酌泛齐,进献祖前,北向跪,奠爵。又诣尊所,侍中取爵于坫以进,酌泛齐,进神前,北向跪,奠爵,退立。太祝持版进于神右,东面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孝曾孙开元神武皇帝某,敢昭告于献祖宣皇帝、祖妣宣庄皇后张氏。”皇帝再拜,又再拜。

奠,诣懿祖尊彝,酌泛齐,进神前,南向跪,奠爵,少西,俯伏,兴。又醉泛齐,进神前,南向跪,奠爵,少东,退立。祝史西面跪,读祝文。皇帝再拜,又再拜。次奠太祖、代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皆如懿祖。乃诣东序,西向立。

司徒升自阼阶,立于前楹间,北面东上。诸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授侍中以进。皇帝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俯伏,兴。诸太祝各帅斋郎进俎,太祝减神前三牲胙肉,共置一俎上,以黍、稷饭共置一笾,授司徒以进;太祝又以胙肉授司徒以进。皇帝每受,以授左右,乃跪取爵,饮,卒爵。侍中进,受虚爵,以授太祝,复于坫。皇帝降自阼阶,复于版位。

文舞出,武舞入。初,皇帝将复位,太尉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阼阶,诣献祖尊彝所,酌醴齐进神前,北向跪,奠爵,少东,兴,再拜。又取爵于坫,酌醴齐进神前,北向跪,奠爵,少西,北向再拜。次奠懿祖、太祖、代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如献祖。乃诣东序,西向立。

诸太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进于左,北向立。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饮,卒爵。太祝进,受爵,复于坫。太尉兴,再拜,

复于位。

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罍洗,盥、洗,升,酌盎齐。

终献如亚献。

诸太祝各进。

彻豆,还尊所。

奉礼郎曰:“赐胙。”

赞者曰:“众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

皇帝再拜。

奉礼郎曰:“众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曰:“礼毕。”

皇帝出门,殿中监前受镇珪。

通事舍人、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九庙子孙及从享群官、诸方客使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

奉礼郎曰:“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以出。

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庙令与太祝、宫闱令帅腰舆升,纳神主。

其祝版燔于斋坊。

七祀,各因其时享:司命、户以春,灶以夏,中霤以季夏土王之日,门、厉以秋,行以冬。

时享之日,太庙令布神席于庙庭西门之内道南,东向北上;设酒尊于东南,罍洗又于东南。

太庙令、良愬令实尊篚,太官丞引馔,光禄卿升,终献,献官乃即事,一献而止。

其配享功臣,各位于其庙室太阶之东,少南,西向,以北为上。

壶尊二于座左,设洗于终献洗东南,北向。

以太官令奉馔,庙享已亚献,然后献官即事,而助奠者分奠,一献而止。

此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孟冬祫于太庙之礼,在乎坛壝、宗庙之间,礼盛而物备者莫过乎此也。

其坛堂之上下、壝门之内外、次位之尊卑与其向立之方、出入降登之节,大抵可推而见,其盛且备者如此,则其小且略者又可推而知也。

至于坛臽、神位、尊爵、玉币、笾豆、簋簠、牲牢、册祝之数皆略依古。

四成,而成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而五减之,至于五丈,而十有二陛者,圆丘也。

八觚三成,成高四尺,上广十有六步,设八陛,上陛广八尺,中陛一丈,下陛丈有二尺者,方丘也。

高、广皆四丈者,神州之坛也。

其广皆四丈,而高八尺者青帝、七尺者赤帝、五尺者黄帝、九尺者白帝、六尺者黑帝之坛也。

广四丈,高八尺者,朝日之坛也。

为坎深三尺,纵广四丈,坛于其中,高一尺,方广四丈者,夕月之坛也。

广五丈,以五土为之者,社稷之坛也。

高尺,广丈,蜡坛也。

高五尺,周四十步者,先农、先蚕之坛也。

其高皆三尺,广皆丈者,小祀之坛也。

岳镇、海渎祭于其庙,无庙则为之坛于坎,广一丈,四向为陛者,海渎之坛也。

广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者,古帝王之坛也。

广一丈,高一丈二尺,户方六尺者,大祀之燎坛也。

广八尺,高一丈,户方三尺者,中祀之燎坛也。

广五尺,户方二尺者,小祀之燎坛也。

皆开上南出。

瘗坎皆在内壝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足容物。

此坛臽之制也。

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高祖神尧皇帝配。

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及大明、夜明在坛之第一等。

天皇大帝、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座,并差在行位前。

余内官诸坐及五星、十二辰、河汉四十九坐,在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

中官、市垣、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摄提、太微、五帝、太子、明堂、轩辕、三台、五车、诸王、月星、织女、建星、天纪十七座及二十八宿,差在前列。

其余中官一百四十二座皆在第三等十二陛之间。

外官一百四在内壝之内,众星三百六十在内壝之外。

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以高祖神尧皇帝配,五帝在四方之陛。

孟夏雩,祀昊天上帝,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配,五方帝在第一等,五帝在第二等,五官在坛下之东南。

季秋祀昊天上帝,以睿宗大圣真皇帝配,五方帝在五室,五帝各在其左,五官在庭,各依其方。

立春祀青帝,以太皞氏配,岁星、三辰在坛下之东北,七宿在西北,句芒在东南。

立夏祀赤帝,以神农氏配,荧惑、三辰、七宿、祝融氏位如青帝。

季夏土王之日祀黄帝,以轩辕氏配,镇星、后土氏之位如赤帝。

立秋祀白帝,以少昊氏配,太白、三辰、七宿、蓐收之位如赤帝。

立冬祀黑帝,以颛顼氏配,辰星、三辰、七宿、玄冥氏之位如白帝。

蜡祭百神,大明、夜明在坛上,神农、伊耆各在其坛上,后稷在坛东,五官、田畯各在其方,五星、十二次、二十八宿、五方之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井泉各在其方之坛,龙、麟、硃鸟、驺虞、玄武、鳞、羽、裸、毛、介、水墉、坊、邮表叕、於菟、猫各在其方坛之后。

夏至祭皇地祇,以高祖配,五方之岳镇、海渎、原隰、丘陵、坟衍在内壝之内,各居其方,而中岳以下在西南。

孟冬祭神州地祇,以太宗配。

社以后土,稷以后稷配。

吉亥祭神农,以后稷配,而朝日、夕月无配。

席,尊者以槁秸,卑者以莞。

此神位之序也。

以大尊实泛齐,著尊实醴齐,牺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以象尊实醍齐,壶尊实沈齐,皆二;山罍实酒四:以祀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州地祇。

以著尊实泛齐,牲尊实醴齐,象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以祀配帝。

以著尊二实醴齐,以祀内官。

以牺尊二实盎齐,以祀中官。

以象尊二实醍齐,以祀外官。

以壶尊二实昔酒,以祀众星、日、月。

以上皆有坫。

迎气,五方帝、五人帝以六尊,惟山罍皆减上帝之半。

五方帝大享于明堂,太尊、著尊、牜羲尊、山罍各二。

五方帝从祀于圆丘,以太尊实泛齐,皆二。

五人帝从享于明堂,以著尊实醴齐,皆二。

日、月,

以太尊实醴齐,著尊实盎齐,皆二,以山罍实酒一。

从祀于圆丘,以太尊二实泛齐。

神州地祇从祀于方丘,以太尊二实泛齐。

五官、五星、三辰、后稷,以象尊实醍齐;七宿,以壶尊实沈齐,皆二。

蜡祭,神农、伊耆氏,以著尊皆二实盎齐。

田畯、龙、麟、硃鸟、驺虞、玄武,以壶尊实沈齐。

鳞、羽、裸、毛、介、丘陵、坟衍、原隰、井泉、水墉、坊、邮表叕、虎、猫、昆虫、以散尊实清酒,皆二。

岳镇、海渎,以山尊实醍齐。

山、川、林、泽,以蜃尊实沈齐,皆二。

伊耆氏以上皆有坫。

太社,以太罍实醍齐,著尊实盎齐,皆二;山罍一。

太稷,后稷氏亦如之。

其余中祀,皆以牺尊实醍齐,象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小祀,皆以象尊二实醍齐。

宗庙祫享,室以斝彝实明水,黄彝实鬯,皆一;牺尊实泛齐,象尊实醴齐,著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设堂上。

壶尊实醍齐,大尊实沈齐,山罍实酒,皆二,设堂下。

禘享,鸡彝、鸟彝一。

时享,春、夏室以鸡彝、鸟彝一,秋、冬以斝彝、黄彝一,皆有坫。

七祀及功臣配享,以壶尊二实醍齐。

别庙之享,春、夏以鸡彝实明水,鸟彝实鬯,皆一;牲尊实醴齐,象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

秋、冬以斝彝、黄彝,皆一;著尊、壶尊、山罍皆二。

太子之庙,以牺尊实醴齐,象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

凡祀,五齐之上尊,必皆实明水;山罍之上尊,必皆实明酒;小祀之上尊,亦实明水。此尊爵之数也。

冬至,祀昊天上帝以苍璧。

上辛,明堂以四圭有邸,与配帝之币皆以苍,内官以下币如方色。

皇地祇以黄琮,与配帝之币皆以黄。

青帝以青圭,亦帝以赤璋,黄帝以黄琮,白帝以白琥,黑帝以黑璜;币如其玉。

日以圭、璧,币以青;月以圭、璧,币以白。

神州、社、稷以两圭有邸,币以黑;岳镇、海渎以两圭有邸,币如其方色。

神农之币以赤,伊耆以黑,五星以方色,先农之币以青,先蚕之币以黑,配坐皆如之。

它祀币皆以白,其长丈八尺。此玉、币之制也。

冬至祀圆丘,昊天上帝、配帝,笾十二、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五方上帝、大明、夜明,笾八、豆八、簋一、簠一、一、俎一。

五星、十二辰、河汉及内官、中官,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外官众星,笾、豆、簋、簠、俎各一。

正月上辛,祈谷圆丘,昊天、配帝、五方帝,如冬至。

孟夏雩祀圆丘,昊天、配帝、五方帝,如冬至。

五人帝,笾四、豆四、簋一、簠一、俎一。

五官,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季秋大享明堂,如雩祀。

立春祀青帝及太昊氏,笾豆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岁星、三辰、句芒、七宿,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其赤帝、黄帝、白帝、黑帝皆如之。

礻昔祭百神,大明、夜明,笾十、豆十、簋一、簠一、一、俎一。

神农、伊耆,笾、豆各四,簋、簠、、俎各一。

五星、十二辰、后稷、五方田畯、岳镇、海渎、二十八宿、五方山林川泽,笾、豆各二,簋、簠、俎各一。

丘陵、填衍、原隰、龙、麟、硃鸟、白虎、玄武、鳞、羽、毛、介、於菟等,笾、豆各一,簋、簠、俎各一。

又井泉,笾、豆各一,簋、簠、俎各一。

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笾十、豆十、簋一、簠一、一、俎一。

四时祭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笾八、豆八、簋一、簠一、俎一。

夏至祭方丘,皇地礻氏及配帝,豆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神州,笾四、豆四、簋一、簠一、一、俎一。

其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及五方山川林泽,笾二、豆二,簋、簠、俎各一。

孟冬祭神州及配帝,笾豆皆十二、簋一、一、一、俎一。

春、秋祭太社、太稷及配坐,笾豆皆十、簋二、簠二、钘三、俎三。

四时祭马祖、马社、先牧、马步,笾豆皆八、簋一、簠一、俎一。

时享太庙,每室笾豆皆十二、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

七祀,笾二、豆二、簋二、簠二、俎一。

祫享、功臣配享,如七祀。

孟春祭帝社及配坐,笾豆皆十、簋二、簋二、三、钘三、俎三。

季春祭先蚕,笾豆皆十、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

孟冬祭司寒,笾豆皆八、簋一、簠一、俎一。

春、秋释奠于孔宣父,先圣、先师,笾十、豆十、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若从祀,笾豆皆二、簋一、簠一、俎一。

春、秋释奠于齐太公、留侯,笾豆皆十、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仲春祭五龙,笾豆皆八、簋一、簠一、俎一。

四时祭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各笾豆十、簋二、簠二、俎三。

三年祭先代帝王及配坐,笾豆皆十、簋二、簠二、俎三。

州县祭社、稷、先圣,释奠于先师,笾豆皆八、簋二、簠二、俎三。

笾以石盐、槁鱼、枣、栗、榛、菱芡之实、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騑。

豆以菲菹盆棨、菁菹鹿棨、芹菹兔棨、芹菹鱼棨、脾析菹豚胉。

嵒食、糁食。

中祀之笾无糗饵、粉棨,豆无嵒食、糁食。

小祀之笾无白饼、黑饼、豆无脾析菹豚胉。

凡用皆四者,笾以石盐、枣实、栗黄、鹿脯;豆以芹菹兔棨、菁菹鹿棨。

用皆二者,笾以栗黄、牛脯。豆以葵菹鹿棨。

用皆一者,笾以牛脯,豆以鹿。

用牛脯者,通以羊。

凡簠、簋皆一者,簋以稷,簠以黍。

用皆二者,簋以黍、稷,簠以稻、粱。

实以大羹,钘以肉羹。

此笾、豆、簠

簋、、钘之实也。

昊天上帝,苍犊;五方帝,方色犊;大明,青犊;夜明,白犊;神州地祇黑犊。

配帝之犊:天以苍,地以黄,神州以黑,皆一。

宗庙、太社、太稷、帝社、先蚕、古帝王、岳镇、海渎,皆太牢;社、稷之牲以黑;五官、五星、三辰、七宿,皆少牢。

蜡祭:神农氏、伊耆氏,少牢;后稷及五方、十二次、五官、五田畯、五岳、四镇、海渎、日、月,方以犊二;星辰以降,方皆少牢五;井泉皆羊一。

非顺成之方则阙。

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马祖、先牧、马社、马步,皆羊一。

司寒,黑牲一。

凡牲在涤,大祀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养而不卜。

无方色则用纯,必有副焉。

省牲而犊鸣,则免之而用副。

禁其棰柎,死则瘗之,创病者请代犊,告祈之牲不养。

凡祀,皆以其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敛毛血置馔所,祭则奉之以入,遂亨之。

肉载以俎,皆升右胖体十一:前节三,肩、臂、臑;后节二,肫、胳;正脊一,脡泚一,横脊一,正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并骨。

别祭用太牢者,酒二斗,脯一段,棨四合;用少牢者,酒减半。

此牲牢之别也。

祝版,其长一尺一分,广八寸,厚二分,其木梓、楸。

凡大祀、中祀,署版必拜。

皇帝亲祠,至大次,郊社令以祝版进署,受以出,奠于坫。

宗庙则太庙令进之。

若有司摄事,则进而御署,皇帝北向再拜,侍臣奉版,郊社令受以出。

皇后亲祠,则郊社令预送内侍,享前一日进署,后北向再拜,近侍奉以出,授内侍送享所。

享日之平明,女祝奠于坫。

此册祝之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礼乐二-译文

礼乐二

第六项是进献熟食。皇帝登坛后,先献上玉器和币帛。太官令带领进献食物的人,将食物摆放在内壝门外。谒者引导司徒出来,前往摆放食物的地点。司徒捧着昊天上帝的祭品,太官令引导食物进入内壝门,各自到达指定的台阶。祝史们一起上前,跪下,撤去盛放毛血的豆器,从东阶退下。太祝们在坛上迎接食物。司徒和太官令都从东阶退下。接着,又进献外官和众星的食物。

皇帝前往罍洗处,洗手,洗爵,然后从南阶登坛。司徒从东阶登坛,站在尊所。斋郎捧着祭品跟随登坛,站在司徒后面。皇帝前往昊天上帝的尊所,执尊者揭开冪布,侍中协助斟满泛齐酒,皇帝上前,面向北跪下,献上爵;然后起身,稍微后退,站立。太祝手持祝版上前,站在神的右侧,面向东跪下,宣读祝文:“某年某月某日,嗣天子臣某,谨向昊天上帝昭告。”皇帝再次行礼。

皇帝前往配帝的酒尊所,执尊者揭开冪布,侍中从坫上取爵递给皇帝,皇帝接过爵,侍中协助斟满泛齐酒,皇帝上前,面向东跪下,献上爵;然后起身,稍微后退,站立。太祝手持祝版上前,站在左侧,面向北跪下,宣读祝文:“某年某月某日,曾孙开元神武皇帝臣某,谨向高祖神尧皇帝昭告。”皇帝再次行礼。

皇帝回到昊天上帝前,面向北站立。太祝们各自用爵斟满福酒,合为一爵,太祝将爵递给侍中,侍中上前递给皇帝,皇帝再次行礼,接过爵,跪下,祭酒,啐酒,献上爵,俯伏,然后起身。太祝们各自带领斋郎进献祭品。太祝们从神前取下胙肉,合为一俎,交给司徒,司徒上前递给皇帝,皇帝接过并交给左右侍从。皇帝跪下,取爵,饮尽爵中的酒。侍中上前,接过空爵,放回坫上。皇帝俯伏,起身,再次行礼,从南阶退下,回到原位。

文舞退场,武舞进场。起初,皇帝即将复位时,谒者引导太尉前往罍洗处,洗手,洗瓠爵,从东阶登坛,前往昊天上帝的尊所,执尊者揭开冪布,太尉斟满醴齐酒,上前,面向北跪下,献上爵;然后起身,再次行礼。太尉前往配帝的牺尊所,从坫上取爵,斟满醴齐酒,上前,面向东跪下,献上爵;然后起身,再次行礼。太尉回到昊天上帝前,面向北站立。太祝们各自用爵斟满福酒,合为一爵,上前,面向西站立。太尉再次行礼,接过爵,跪下,祭酒,饮尽爵中的酒。太祝上前,接过空爵,放回坫上。太尉再次行礼,退下,回到原位。

起初,太尉的献礼即将结束时,谒者引导光禄卿前往罍洗处,洗手,洗瓠爵,登坛,斟满盎齐酒。终献的仪式与亚献相同。太尉即将登坛献礼时,谒者七人分别引导五方帝及大明、夜明等献官,前往罍洗处,洗手,洗瓠爵,各自从指定的台阶登坛,斟满泛齐酒,上前,跪下献上爵。

起初,第一等献官即将登坛时,谒者五人依次引导献官前往罍洗处,洗手,洗爵,各自从指定的台阶登坛,前往第二等内官的酒尊所,斟满醍齐酒献上。赞者四人依次引导献官前往罍洗处,洗手,洗爵,前往外官的酒尊所,斟满清酒献上。赞者四人依次引导献官前往罍洗处,洗手,洗爵,前往众星的酒尊所,斟满昔酒献上。祝史和斋郎们协助斟酒献祭,仪式与内官相同。上下各祝史上前,跪下,撤去豆器,回到尊所。

奉礼郎宣布:“赐胙。”赞者宣布:“众官再拜。”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行礼。太常卿上前奏请:“请再拜。”皇帝再次行礼。奉礼郎宣布:“众官再拜。”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行礼。乐声奏响一段。太常卿上前奏请:“请就望燎位。”皇帝就位,面向南站立。上下各祝史手持篚,取玉、币、祝版、礼物等上前。斋郎用俎盛放牲体、稷、黍饭及爵酒,各自从指定的台阶下坛,前往柴坛,从南阶登上,将币、祝版、食物等放在柴上。户内各祝史又将内官以下的礼币一同焚烧。奉礼郎宣布:“可燎。”东、西两面各有六人,用火炬点燃柴火。柴火燃烧过半时,太常卿上前宣布:“礼毕。”皇帝回到大次,走出中壝门,殿中监上前接过镇珪,交给尚衣奉御,殿中监又上前接过大珪。皇帝进入大次,谒者、赞引各自引导祀官,通事舍人分别引导从礼群官、诸方客使依次退出。赞者引导御史、太祝以下回到执事位。奉礼郎宣布:“再拜。”御史以下都再次行礼,退出。乐工、二舞依次退出。

如果是宗庙祭祀,称为馈食。皇帝登坛后,祼祭,太官令出来,带领进献食物的人,将食物摆放在东门外,面向西,以南为上。谒者引导司徒出来,前往摆放食物的地点,司徒捧着献祖的祭品。太官引导食物从正门进入,到达太阶。祝史们一起上前,撤去盛放毛血的豆器,从阼阶退下。太祝们在阶上迎接食物,摆放好后,取萧、稷、黍蘸上油脂,在炉中焚烧。

太常卿引导皇帝前往罍洗处,洗手,洗爵,从阼阶登坛,前往献祖的尊彝所,执尊者揭开冪布,侍中协助斟满泛齐酒,皇帝上前,面向北跪下,献上爵。皇帝又前往尊所,侍中从坫上取爵递给皇帝,斟满泛齐酒,皇帝上前,面向北跪下,献上爵,然后退后站立。太祝手持祝版上前,站在神的右侧,面向东跪下,宣读祝文:“某年某月某日,孝曾孙开元神武皇帝某,谨向献祖宣皇帝、祖妣宣庄皇后张氏昭告。”皇帝再次行礼,又再次行礼。

皇帝献上爵后,前往懿祖的尊彝所,斟满泛齐酒,上前,面向南跪下,献上爵,稍微偏西,俯伏,然后起身。皇帝又斟满泛齐酒,上前,面向南跪下,献上爵,稍微偏东,退后站立。祝史面向西跪下,宣读祝文。皇帝再次行礼,又再次行礼。接着依次献上太祖、代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仪式与懿祖相同。然后皇帝前往东序,面向西站立。

司徒从阼阶登坛,站在前楹之间,面向北,以东为上。太祝们各自用爵斟满福酒,合为一爵,太祝将爵递给侍中,侍中上前递给皇帝。皇帝再次行礼,接过爵,跪下,祭酒、啐酒,献上爵,俯伏,然后起身。太祝们各自带领斋郎进献祭品,太祝们从神前取下三牲的胙肉,合为一俎,将黍、稷饭合为一笾,交给司徒,司徒上前递给皇帝;太祝们又将胙肉交给司徒,司徒上前递给皇帝。皇帝每次接过祭品,都交给左右侍从,然后跪下取爵,饮尽爵中的酒。侍中上前,接过空爵,交给太祝,放回坫上。皇帝从阼阶退下,回到版位。

文舞退场,武舞进场。起初,皇帝即将复位时,太尉前往罍洗处,洗手,洗爵,从阼阶登坛,前往献祖的尊彝所,斟满醴齐酒,上前,面向北跪下,献上爵,稍微偏东,起身,再次行礼。太尉又从坫上取爵,斟满醴齐酒,上前,面向北跪下,献上爵,稍微偏西,面向北再次行礼。接着依次献上懿祖、太祖、代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仪式与献祖相同。然后太尉前往东序,面向西站立。

太祝们各自用爵斟满福酒,合为一爵,太祝将爵递给太尉,面向北站立。太尉再次行礼,接过爵,跪下,祭酒,饮尽爵中的酒。太祝上前,接过空爵,放回坫上。太尉起身,再次行礼,

回到原位。

最初,太尉的献礼即将结束时,谒者引导光禄卿到罍洗处,洗手、洗脸,然后升堂,斟满盎齐。

终献的仪式与亚献相同。

各位太祝各自上前。

撤去豆器,回到尊所。

奉礼郎说:“赐胙。”

赞者说:“众官再拜。”

在场的官员都再次拜礼。

太常卿上前奏请:“请再拜。”

皇帝再次拜礼。

奉礼郎说:“众官再拜。”

在场的官员都再次拜礼。

音乐奏完一遍后停止。

太常卿上前说:“礼毕。”

皇帝出门,殿中监上前接受镇珪。

通事舍人、谒者、赞引各自引导享官、九庙子孙及从享的群官、各方客使依次退出。

赞引引导御史、太祝以下官员回到各自的执事位置。

奉礼郎说:“再拜。”

御史以下的官员都再次拜礼后退出。

工人、二舞依次退出。

太庙令与太祝、宫闱令带领腰舆升堂,收纳神主。

祝版在斋坊焚烧。

七祀,各自根据时节进行祭祀:司命、户在春天,灶在夏天,中霤在季夏土王之日,门、厉在秋天,行在冬天。

时享之日,太庙令在庙庭西门之内道南布置神席,东向北上;在东南设置酒尊,罍洗也在东南。

太庙令、良愬令装满尊篚,太官丞引导馔食,光禄卿升堂,终献,献官开始祭祀,一献即止。

配享的功臣,各自位于其庙室太阶的东侧,稍南,西向,以北为上。

壶尊两个放在座左,洗设在终献洗的东南,北向。

以太官令奉上馔食,庙享已经亚献,然后献官开始祭祀,助奠者分奠,一献即止。

这是冬至在圆丘祭祀昊天上帝、孟冬在太庙举行祫祭的礼仪,在坛壝、宗庙之间,礼仪盛大且物品齐备,没有比这更盛大的了。

坛堂的上下、壝门的内外、次位的尊卑与其朝向、出入升降的礼节,大致可以推想而知,其盛大且齐备如此,那么其小而简略的部分也可以推想而知。

至于坛臽、神位、尊爵、玉币、笾豆、簋簠、牲牢、册祝的数量都大致依照古制。

四成,而成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而五减之,至于五丈,而十有二陛者,是圆丘。

八觚三成,成高四尺,上广十有六步,设八陛,上陛广八尺,中陛一丈,下陛丈有二尺者,是方丘。

高、广皆四丈者,是神州之坛。

其广皆四丈,而高八尺者青帝、七尺者赤帝、五尺者黄帝、九尺者白帝、六尺者黑帝之坛。

广四丈,高八尺者,是朝日之坛。

为坎深三尺,纵广四丈,坛于其中,高一尺,方广四丈者,是夕月之坛。

广五丈,以五土为之者,是社稷之坛。

高尺,广丈,是蜡坛。

高五尺,周四十步者,是先农、先蚕之坛。

其高皆三尺,广皆丈者,是小祀之坛。

岳镇、海渎祭于其庙,无庙则为之坛于坎,广一丈,四向为陛者,是海渎之坛。

广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者,是古帝王之坛。

广一丈,高一丈二尺,户方六尺者,是大祀之燎坛。

广八尺,高一丈,户方三尺者,是中祀之燎坛。

广五尺,户方二尺者,是小祀之燎坛。

皆开上南出。

瘗坎皆在内壝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足容物。

这是坛臽的规制。

冬至在圆丘祭祀昊天上帝,以高祖神尧皇帝配享。

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及大明、夜明在坛的第一等。

天皇大帝、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座,并差在行位前。

其余内官诸坐及五星、十二辰、河汉四十九坐,在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

中官、市垣、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摄提、太微、五帝、太子、明堂、轩辕、三台、五车、诸王、月星、织女、建星、天纪十七座及二十八宿,差在前列。

其余中官一百四十二座皆在第三等十二陛之间。

外官一百四在内壝之内,众星三百六十在内壝之外。

正月上辛祈谷,祭祀昊天上帝,以高祖神尧皇帝配享,五帝在四方的陛上。

孟夏雩,祭祀昊天上帝,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配享,五方帝在第一等,五帝在第二等,五官在坛下的东南。

季秋祭祀昊天上帝,以睿宗大圣真皇帝配享,五方帝在五室,五帝各在其左,五官在庭,各依其方。

立春祭祀青帝,以太皞氏配享,岁星、三辰在坛下的东北,七宿在西北,句芒在东南。

立夏祭祀赤帝,以神农氏配享,荧惑、三辰、七宿、祝融氏位如青帝。

季夏土王之日祭祀黄帝,以轩辕氏配享,镇星、后土氏之位如赤帝。

立秋祭祀白帝,以少昊氏配享,太白、三辰、七宿、蓐收之位如赤帝。

立冬祭祀黑帝,以颛顼氏配享,辰星、三辰、七宿、玄冥氏之位如白帝。

蜡祭百神,大明、夜明在坛上,神农、伊耆各在其坛上,后稷在坛东,五官、田畯各在其方,五星、十二次、二十八宿、五方之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井泉各在其方之坛,龙、麟、硃鸟、驺虞、玄武、鳞、羽、裸、毛、介、水墉、坊、邮表叕、於菟、猫各在其方坛之后。

夏至祭皇地祇,以高祖配享,五方之岳镇、海渎、原隰、丘陵、坟衍在内壝之内,各居其方,而中岳以下在西南。

孟冬祭神州地祇,以太宗配享。

社以后土,稷以后稷配享。

吉亥祭神农,以后稷配享,而朝日、夕月无配享。

席,尊者用槁秸,卑者用莞。

这是神位的次序。

以大尊装满泛齐,著尊装满醴齐,牺尊装满盎齐,山罍装满酒,各二;以象尊装满醍齐,壶尊装满沈齐,各二;山罍装满酒四:用以祭祀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州地祇。

以著尊装满泛齐,牲尊装满醴齐,象尊装满盎齐,山罍装满酒,各二,用以祭祀配帝。

以著尊二装满醴齐,用以祭祀内官。

以牺尊二装满盎齐,用以祭祀中官。

以象尊二装满醍齐,用以祭祀外官。

以壶尊二装满昔酒,用以祭祀众星、日、月。

以上皆有坫。

迎气,五方帝、五人帝用六尊,惟山罍皆减上帝之半。

五方帝大享于明堂,太尊、著尊、牜羲尊、山罍各二。

五方帝从祀于圆丘,以太尊装满泛齐,各二。

五人帝从享于明堂,以著尊装满醴齐,各二。

日、月,

用太尊盛装醴齐,用著尊盛装盎齐,各两件,用山罍盛装酒一件。

在圆丘祭祀时,用太尊两件盛装泛齐。

在方丘祭祀神州地祇时,用太尊两件盛装泛齐。

祭祀五官、五星、三辰、后稷时,用象尊盛装醍齐;祭祀七宿时,用壶尊盛装沈齐,各两件。

蜡祭时,祭祀神农、伊耆氏,用著尊两件盛装盎齐。

祭祀田畯、龙、麟、硃鸟、驺虞、玄武时,用壶尊盛装沈齐。

祭祀鳞、羽、裸、毛、介、丘陵、坟衍、原隰、井泉、水墉、坊、邮表叕、虎、猫、昆虫时,用散尊盛装清酒,各两件。

祭祀岳镇、海渎时,用山尊盛装醍齐。

祭祀山、川、林、泽时,用蜃尊盛装沈齐,各两件。

伊耆氏以上的祭祀都有坫。

祭祀太社时,用太罍盛装醍齐,用著尊盛装盎齐,各两件;用山罍一件。

祭祀太稷时,后稷氏也是如此。

其余的中祀,都用牺尊盛装醍齐,用象尊盛装盎齐,用山罍盛装酒,各两件;小祀时,都用象尊两件盛装醍齐。

宗庙祫享时,室内用斝彝盛装明水,用黄彝盛装鬯,各一件;用牺尊盛装泛齐,用象尊盛装醴齐,用著尊盛装盎齐,用山罍盛装酒,各两件,设在堂上。

用壶尊盛装醍齐,用大尊盛装沈齐,用山罍盛装酒,各两件,设在堂下。

禘享时,用鸡彝、鸟彝各一件。

时享时,春、夏两季室内用鸡彝、鸟彝各一件,秋、冬两季用斝彝、黄彝各一件,都有坫。

七祀及功臣配享时,用壶尊两件盛装醍齐。

别庙的祭祀,春、夏两季用鸡彝盛装明水,用鸟彝盛装鬯,各一件;用牲尊盛装醴齐,用象尊盛装盎齐,用山罍盛装酒,各两件。

秋、冬两季用斝彝、黄彝,各一件;用著尊、壶尊、山罍各两件。

太子之庙,用牺尊盛装醴齐,用象尊盛装盎齐,用山罍盛装酒,各两件。

凡祭祀时,五齐的上尊,都必须盛装明水;山罍的上尊,都必须盛装明酒;小祀的上尊,也必须盛装明水。这是尊爵的数量规定。

冬至时,祭祀昊天上帝用苍璧。

上辛日,明堂祭祀用四圭有邸,与配帝的币都用苍色,内官以下的币按方色。

祭祀皇地祇用黄琮,与配帝的币都用黄色。

祭祀青帝用青圭,祭祀赤帝用赤璋,祭祀黄帝用黄琮,祭祀白帝用白琥,祭祀黑帝用黑璜;币的颜色与玉相同。

祭祀日神用圭、璧,币用青色;祭祀月神用圭、璧,币用白色。

祭祀神州、社、稷用两圭有邸,币用黑色;祭祀岳镇、海渎用两圭有邸,币按方色。

祭祀神农用赤色币,祭祀伊耆用黑色币,祭祀五星用方色币,祭祀先农用青色币,祭祀先蚕用黑色币,配坐的币也如此。

其他祭祀的币都用白色,长一丈八尺。这是玉、币的制度。

冬至祭祀圆丘时,昊天上帝、配帝,用笾十二、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五方上帝、大明、夜明,用笾八、豆八、簋一、簠一、一、俎一。

五星、十二辰、河汉及内官、中官,用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外官众星,用笾、豆、簋、簠、俎各一。

正月上辛日,祈谷圆丘时,昊天、配帝、五方帝,与冬至相同。

孟夏雩祀圆丘时,昊天、配帝、五方帝,与冬至相同。

五人帝,用笾四、豆四、簋一、簠一、俎一。

五官,用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季秋大享明堂时,与雩祀相同。

立春祭祀青帝及太昊氏时,用笾豆各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岁星、三辰、句芒、七宿,用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赤帝、黄帝、白帝、黑帝的祭祀也是如此。

礻昔祭百神时,大明、夜明,用笾十、豆十、簋一、簠一、一、俎一。

神农、伊耆,用笾、豆各四,簋、簠、、俎各一。

五星、十二辰、后稷、五方田畯、岳镇、海渎、二十八宿、五方山林川泽,用笾、豆各二,簋、簠、俎各一。

丘陵、填衍、原隰、龙、麟、硃鸟、白虎、玄武、鳞、羽、毛、介、於菟等,用笾、豆各一,簋、簠、俎各一。

井泉,用笾、豆各一,簋、簠、俎各一。

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用笾十、豆十、簋一、簠一、一、俎一。

四时祭祀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用笾八、豆八、簋一、簠一、俎一。

夏至祭祀方丘时,皇地礻氏及配帝,用豆各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神州,用笾四、豆四、簋一、簠一、一、俎一。

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及五方山川林泽,用笾二、豆二,簋、簠、俎各一。

孟冬祭祀神州及配帝时,用笾豆各十二、簋一、一、一、俎一。

春、秋祭祀太社、太稷及配坐时,用笾豆各十、簋二、簠二、钘三、俎三。

四时祭祀马祖、马社、先牧、马步时,用笾豆各八、簋一、簠一、俎一。

时享太庙时,每室用笾豆各十二、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

七祀,用笾二、豆二、簋二、簠二、俎一。

祫享、功臣配享时,与七祀相同。

孟春祭祀帝社及配坐时,用笾豆各十、簋二、簋二、三、钘三、俎三。

季春祭祀先蚕时,用笾豆各十、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

孟冬祭司寒时,用笾豆各八、簋一、簠一、俎一。

春、秋释奠于孔宣父,先圣、先师时,用笾十、豆十、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若从祀,用笾豆各二、簋一、簠一、俎一。

春、秋释奠于齐太公、留侯时,用笾豆各十、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仲春祭祀五龙时,用笾豆各八、簋一、簠一、俎一。

四时祭祀五岳、四镇、四海、四渎时,各用笾豆十、簋二、簠二、俎三。

三年祭祀先代帝王及配坐时,用笾豆各十、簋二、簠二、俎三。

州县祭祀社、稷、先圣,释奠于先师时,用笾豆各八、簋二、簠二、俎三。

笾中盛装石盐、槁鱼、枣、栗、榛、菱芡的果实、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騑。

豆中盛装菲菹盆棨、菁菹鹿棨、芹菹兔棨、芹菹鱼棨、脾析菹豚胉。

嵒食、糁食。

中祀的笾中没有糗饵、粉棨,豆中没有嵒食、糁食。

小祀的笾中没有白饼、黑饼,豆中没有脾析菹豚胉。

凡用四者,笾中盛装石盐、枣实、栗黄、鹿脯;豆中盛装芹菹兔棨、菁菹鹿棨。

用二者,笾中盛装栗黄、牛脯。豆中盛装葵菹鹿棨。

用一者,笾中盛装牛脯,豆中盛装鹿。

用牛脯时,通用于羊。

凡簠、簋各一者,簋中盛装稷,簠中盛装黍。

用二者,簋中盛装黍、稷,簠中盛装稻、粱。

实中盛装大羹,钘中盛装肉羹。

这是笾、豆、簠

簋、、钘是祭祀时使用的器具。

祭祀昊天上帝时使用苍色的犊牛;祭祀五方帝时使用对应颜色的犊牛;祭祀大明时使用青色的犊牛;祭祀夜明时使用白色的犊牛;祭祀神州地祇时使用黑色的犊牛。

配帝的犊牛:天用苍色,地用黄色,神州用黑色,每种颜色只用一头犊牛。

祭祀宗庙、太社、太稷、帝社、先蚕、古帝王、岳镇、海渎时,都使用太牢(牛、羊、猪三牲);祭祀社、稷时使用黑色的牲口;祭祀五官、五星、三辰、七宿时,都使用少牢(羊、猪二牲)。

蜡祭时:祭祀神农氏、伊耆氏时使用少牢;祭祀后稷及五方、十二次、五官、五田畯、五岳、四镇、海渎、日、月时,每个方向使用两头犊牛;祭祀星辰及以下的神灵时,每个方向使用五头少牢;祭祀井泉时使用一只羊。

如果某个方向不顺利,则不进行祭祀。

祭祀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马祖、先牧、马社、马步时,都使用一只羊。

祭祀司寒时使用一头黑色的牲口。

所有用于祭祀的牲口在洗涤时,大祀需要九十天,中祀需要三十天,小祀需要十天,饲养期间不进行占卜。

如果没有特定颜色的牲口,则使用纯色的牲口,并且必须准备备用的牲口。

如果在检查牲口时犊牛鸣叫,则免除其使用,改用备用的牲口。

禁止鞭打牲口,如果牲口死亡则将其埋葬,如果有牲口受伤或生病则请求更换犊牛,用于告祈的牲口不进行饲养。

所有祭祀都在当天未明前十五刻进行,太官令带领宰人用鸾刀宰杀牲口,祝史用豆器收集毛血并放置在祭品处,祭祀时将其奉入,然后进行烹煮。

肉放在俎上,右半部分分为十一块:前节三块,肩、臂、臑;后节两块,肫、胳;正脊一块,脡泚一块,横脊一块,正胁一块,短胁一块,代胁一块,都带有骨头。

特别祭祀使用太牢时,酒二斗,脯一段,棨四合;使用少牢时,酒减半。

这是牲牢的区别。

祝版长一尺一分,宽八寸,厚二分,用梓木或楸木制成。

所有大祀、中祀时,署版时必须行礼。

皇帝亲自祭祀时,到达大次时,郊社令将祝版进献给皇帝,皇帝接受后将其放在祭坛上。

宗庙祭祀时由太庙令进献祝版。

如果有司代理祭祀,则将祝版进献给皇帝,皇帝面向北方行礼两次,侍臣奉上祝版,郊社令接受后将其放在祭坛上。

皇后亲自祭祀时,郊社令预先将祝版送给内侍,祭祀前一天进献给皇后,皇后面向北方行礼两次,近侍奉上祝版,交给内侍送到祭祀地点。

祭祀当天天亮时,女祝将祝版放在祭坛上。

这是册祝的制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礼乐二-注解

昊天上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代表天。

高祖神尧皇帝: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庙号高祖,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罍洗:古代祭祀时用来洗涤祭器的器具。

泛齐:一种较为普通的酒,常用于祭祀中,代表广泛的祝福。

祝文:祭祀时诵读的祈祷文,内容通常包括对神灵的赞美、祈求以及祭祀者的身份和目的。

俎:古代祭祀时盛放牺牲的器具。

胙肉:祭祀后分给参与者的祭肉,象征着神灵的恩赐和保佑。

文舞、武舞: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两种舞蹈,文舞通常较为庄重,武舞则较为激烈,分别象征着文治和武功。

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环节,即将祭品焚烧,象征着将祭品献给神灵。

太尉: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光禄卿: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宫廷膳食及祭祀事务。

盎齐:一种较为清淡的酒,常用于祭祀中,代表纯洁和清新。

太祝: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祭祀仪式中的祝词和祈祷。

奉礼郎: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祭祀仪式中的礼仪事务。

赐胙:祭祀仪式中,皇帝将祭品赐予臣下,象征神灵的恩赐。

太常卿: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

镇珪: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玉器,象征权力和神圣。

九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九座庙宇,象征皇权的延续。

七祀:古代祭祀中的七种主要祭祀仪式,分别对应不同的神灵。

圆丘:古代祭祀昊天上帝的圆形祭坛。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五帝: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五位天帝,分别掌管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

神州:指中国的土地,古代认为它是大地的中心。

社稷:古代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祭坛,象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先农:古代祭祀农业神祇的仪式,祈求丰收。

先蚕:古代祭祀蚕神的仪式,祈求蚕丝丰收。

岳镇:古代祭祀山神的仪式,象征山川的威严与神圣。

海渎:指古代中国的四海和四渎(江、河、淮、济)。

蜡祭:古代祭祀神农氏和伊耆氏的仪式。

皇地祇:古代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掌管土地和农业。

神农: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农业和医药之神,被认为是农业的发明者。

后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周朝的始祖。

朝日:古代祭祀太阳神的仪式,象征光明与希望。

夕月:古代祭祀月神的仪式,象征夜晚的宁静与神秘。

太尊: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大型酒器,通常用于盛放高级酒类,如泛齐。

醴齐:一种甜酒,常用于祭祀仪式中,象征丰收和吉祥。

山罍:一种大型的酒器,通常用于盛放大量的酒,象征山川的丰饶。

神州地祇:指中国的土地神。

五官:指古代天文学中的五个星官。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古代认为它们与人间事务密切相关。

三辰:指日、月、星三辰,古代认为它们是天地之间的重要象征。

七宿:指北斗七星,古代认为它们与季节变化和农业有关。

伊耆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

田畯:古代掌管农业的官员,负责监督农田的管理和收获。

龙、麟、硃鸟、驺虞、玄武:这些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分别代表不同的方位和元素。

岳镇、海渎:指山岳和海洋的神灵,古代认为它们是自然界的守护者。

太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主要场所,通常位于国家的中心位置。

太稷:古代祭祀农业神的主要场所,通常与太社相邻。

宗庙祫享:古代宗庙中的一种大型祭祀仪式,通常在特定的节日举行。

斝彝:一种用于祭祀的酒器,通常用于盛放明水。

黄彝:一种用于祭祀的酒器,通常用于盛放鬯酒。

明水: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清水,象征纯洁和神圣。

鬯:一种用于祭祀的香酒,通常由多种香料制成,象征吉祥和祝福。

禘享:古代宗庙中的一种大型祭祀仪式,通常在特定的节日举行。

鸡彝、鸟彝:用于祭祀的酒器,通常用于盛放明水和鬯酒。

功臣配享:古代祭祀中,功臣的灵位会被配享在宗庙中,以示尊崇。

太子之庙:古代太子专用的宗庙,用于祭祀太子的祖先。

五齐:指五种不同的酒类,分别用于不同的祭祀仪式。

明酒: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清酒,象征纯洁和神圣。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认为这一天是阳气初生的日子,通常会举行大型祭祀仪式。

苍璧:一种青色的玉璧,常用于祭祀昊天上帝。

上辛:古代祭祀中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春季举行。

明堂:古代祭祀和举行重大仪式的主要场所。

四圭有邸:一种用于祭祀的玉器,通常用于祭祀昊天上帝。

黄琮:一种黄色的玉琮,常用于祭祀皇地祇。

青帝: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掌管春季和木元素。

赤璋:一种红色的玉璋,常用于祭祀赤帝。

黄帝:古代神话中的中央之神,掌管土元素。

白琥:一种白色的玉琥,常用于祭祀白帝。

黑璜:一种黑色的玉璜,常用于祭祀黑帝。

社、稷:指土地神和农业神,古代认为它们是国家的守护神。

两圭有邸:一种用于祭祀的玉器,通常用于祭祀社稷。

神农之币:古代祭祀神农时使用的货币,通常为红色。

伊耆之币:古代祭祀伊耆氏时使用的货币,通常为黑色。

五星之币:古代祭祀五星时使用的货币,通常为五色。

先农之币:古代祭祀先农时使用的货币,通常为青色。

先蚕之币:古代祭祀先蚕时使用的货币,通常为黑色。

笾: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竹制容器,用于盛放食物。

豆: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木制容器,用于盛放食物。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常用于祭祀。

簠: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青铜容器,用于盛放谷物。

石盐: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盐,象征纯洁和神圣。

槁鱼: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干鱼,象征丰收和吉祥。

枣、栗、榛、菱芡:古代祭祀中使用的干果,象征丰收和吉祥。

鹿脯: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干鹿肉,象征丰收和吉祥。

白饼、黑饼: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面饼,象征纯洁和神圣。

糗饵、粉騑: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面食,象征丰收和吉祥。

菲菹盆棨、菁菹鹿棨、芹菹兔棨、芹菹鱼棨、脾析菹豚胉: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腌菜,象征丰收和吉祥。

嵒食、糁食: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谷物食品,象征丰收和吉祥。

大羹: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肉汤,象征丰收和吉祥。

肉羹: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肉汤,象征丰收和吉祥。

钘:古代盛酒的器具,形状类似于壶,常用于祭祀。

苍犊:指用于祭祀昊天上帝的青色小牛。

五方帝: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天帝。

方色犊:指用于祭祀五方帝的特定颜色的小牛。

大明:指太阳。

青犊:指用于祭祀太阳的青色小牛。

夜明:指月亮。

白犊:指用于祭祀月亮的白色小牛。

黑犊:指用于祭祀神州地祇的黑色小牛。

太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最高规格的牺牲,通常包括牛、羊、猪。

少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次高规格的牺牲,通常包括羊、猪。

神农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之神。

五方: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十二次:指古代天文学中的十二个星次。

五田畯:指古代农业中的五种田官。

五岳:指中国的五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镇:指古代中国的四个镇山: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

风师:指风神。

雨师:指雨神。

灵星: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灵星,象征吉祥。

司中:指古代天文学中的司中星,象征中正。

司命:指古代天文学中的司命星,象征命运。

司人:指古代天文学中的司人星,象征人事。

司禄:指古代天文学中的司禄星,象征禄位。

马祖:指马神。

先牧:指古代传说中的牧马之神。

马社:指古代祭祀马神的社坛。

马步:指古代祭祀马神的仪式。

司寒:指古代天文学中的司寒星,象征寒冷。

黑牲:指用于祭祀司寒的黑色牺牲。

涤:指古代祭祀前清洗牺牲的地方。

大祀:指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

中祀:指古代次高规格的祭祀仪式。

小祀:指古代较低规格的祭祀仪式。

鸾刀: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刀具,刀柄上饰有鸾鸟图案。

祝版: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木板,上面写有祝词。

梓:指梓木,常用于制作祝版。

楸:指楸木,常用于制作祝版。

大次:指古代祭祀时皇帝休息的地方。

郊社令:指古代负责祭祀的官员。

太庙令:指古代负责宗庙祭祀的官员。

内侍:指古代宫廷中的侍从官员。

女祝:指古代祭祀时负责祝祷的女性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礼乐二-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皇帝祭祀昊天上帝及祖先的仪式过程,展现了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复杂仪式。

首先,文中提到的‘昊天上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象征着天道的至高无上。皇帝作为‘天子’,代表人间与天界的沟通者,祭祀昊天上帝是皇帝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祭祀,皇帝不仅表达了对天道的敬畏,也强化了自己作为‘天命所归’的合法性。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祭祀仪式的各个环节,包括奠玉、币、进馔、盥手、洗爵、读祝文等。这些环节不仅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和严谨,也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礼仪的重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盥手’象征着洁净,‘洗爵’象征着虔诚,‘读祝文’则是对神灵的祈祷和赞美。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文舞’和‘武舞’,这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舞象征着文治,武舞象征着武功,两者结合体现了古代中国‘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通过舞蹈,祭祀者不仅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意,也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和武力。

最后,文中提到的‘燎’环节,即将祭品焚烧,象征着将祭品献给神灵。这一环节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也是对神灵的祈求,希望通过焚烧祭品,神灵能够接受并保佑国家和人民。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过程,也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乐文化、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通过对这些仪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以及古人对神灵、礼仪和国家的态度。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祭祀仪式的复杂流程和丰富内涵,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祭祀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皇帝和臣民共同表达对神灵的敬意,祈求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文中提到的‘太尉’、‘光禄卿’、‘太祝’等官职,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僚体系的严密分工。每个官职在祭祀仪式中都有特定的职责,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重视。祭祀仪式中的每一个细节,如‘罍洗’、‘盎齐’、‘赐胙’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祭祀仪式中的‘九庙’、‘七祀’、‘昊天上帝’等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九庙’象征皇权的延续,‘七祀’则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和社会的全面敬畏。‘昊天上帝’作为最高神祇,象征着天地的至高无上,祭祀昊天上帝的仪式更是古代中国最为隆重的宗教活动。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各种祭坛的规格和布局,如‘圆丘’、‘方丘’、‘神州之坛’等,这些祭坛的建造和布局都严格遵循古代礼仪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祭祀仪式的严谨态度。祭坛的规格和布局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祭祀仪式中的‘五帝’、‘社稷’、‘先农’、‘先蚕’等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和社会的全面敬畏。‘五帝’象征五个方位的天帝,‘社稷’象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先农’和‘先蚕’则象征农业和手工业的起源与发展。这些祭祀对象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和社会的全面敬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祭祀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祭祀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重视和对神灵的敬畏。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中的各种器物、酒类和祭品的使用方式,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崇敬和对自然界的敬畏。通过这些祭祀仪式,古人试图与神灵沟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中提到的各种酒器,如太尊、山罍、斝彝等,不仅是祭祀仪式中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代工艺和文化的体现。这些酒器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祭祀仪式的重视。

祭祀仪式中的各种祭品,如石盐、槁鱼、枣、栗等,不仅是食物,更是象征丰收和吉祥的符号。通过这些祭品,古人表达了对神灵的感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文中还提到了各种神灵和神兽,如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农、伊耆氏等,这些神灵和神兽在古代神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宇宙的理解。

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祭祀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体现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祭祀仪式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深刻反映。它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祭祀制度和仪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文中提到的各种祭祀对象,如昊天上帝、五方帝、大明、夜明、神州地祇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等自然力量的崇拜。祭祀时使用的牺牲,如苍犊、青犊、白犊、黑犊等,不仅代表了不同的神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颜色的象征意义。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祭祀时的仪式和程序,如牺牲的饲养、宰杀、分割、供奉等,这些程序体现了古代祭祀的严谨和庄重。祭祀时使用的器具,如簋、钘、鸾刀、俎等,不仅是祭祀的工具,也是古代工艺和艺术的体现。祝版的使用和制作,反映了古代对文字和木工的重视。

此外,文中提到的各种祭祀对象和仪式,如蜡祭、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马祖、先牧、马社、马步等,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天气、命运、禄位、马匹等方面的关注和祈求。这些祭祀对象和仪式,不仅是古代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反映。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的祭祀制度和仪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通过对这些祭祀对象和仪式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以及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礼乐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6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