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九-礼乐九-原文
方升席,赞者设折俎,主人跪,左执爵,右祭脯,擩于醢,祭于笾、豆之间,遂祭酒,啐酒,兴,自南方降席,复阼阶上,北面跪,卒爵,执爵兴,跪奠爵于东序端,兴,适篚,跪取觯实之以酬,复阼阶上,北面跪,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
主人跪酒祭,遂饮,卒觯,执觯兴,适尊实之,进宾席前,北面。宾拜,主人少退。宾既拜,主人跪奠觯于荐西,兴,复阼阶上位。宾遂进席前,北面跪,取觯,兴,复西阶上位。主人北面拜送。宾进席前,北面跪,奠觯于荐东,兴,复西阶上位。主人北面揖,降,立阼阶下,西面。宾降,立于阶西,东面。
主人进延介,揖之,介报揖。至介,一让升,主人升阼阶,介升西阶,当楣,北面立。主人诣东序端,跪取爵,兴,适尊实之。进于介席前,西南面献介。介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进,北面受爵,退,复位。主人于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立于西阶之东。赞者荐脯、醢于介席前,介进自北方,升席,赞者设折俎,介跪,左执爵,右祭脯、醢,遂祭酒,执爵兴,自南方降席,北面跪,卒爵,执爵兴,介授主人爵,主人适尊实之,酢于西阶上,立于介右,北面跪,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跪祭,遂饮,卒爵,执爵兴,进,跪奠爵于西楹南,还阼阶上,揖降。介降,立于宾南。
主人于阼阶前西南揖众宾,遂升,适西楹南,跪取爵,兴,适尊实之,进于西阶上,南面献众宾之长,升西阶上,北面拜,受爵。主人于众宾长之右,北面拜送。赞者荐脯、醢于其席前,众宾之长升席,跪,左执爵,右祭脯、醢,祭酒,执爵,兴,退于西阶上,立饮讫,授主人爵,降,复位。主人又适尊实之,进于西阶上,南面献众宾之次者,如献众宾之长。又次一人升,饮,亦如之。主人适尊实酒,进于西阶上,南面献堂下众宾。每一人升,受爵,跪祭,立饮,赞者遍荐脯、醢于其位。主人受爵、尊于篚。主人与宾一揖一让升,宾、介、众宾序升,即席。
设工人席于堂廉西阶之东,北面东上。工四人,先二瑟,后二歌。工持瑟升自阶,就位坐。工鼓《鹿鸣》,卒歌。笙入,立于堂下,北面,奏《南陔》。乃间歌,歌《南有嘉鱼》,笙《崇丘》;乃合乐《周南》《关雎》、《召南》《鹊巢》。
司正升自西阶司正谓主人赞礼者,礼乐之正。既成,将留宾,为有懈堕,立司正以监之。跪取觯于篚,兴,适尊实之,降自西阶,诣阶间,左还,北面跪,奠觯,拱手少立,跪,取觯,遂饮,卒觯,奠,再拜。宾降席,跪取觯于篚,适尊实之,诣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进,立于宾东,宾跪奠觯,遂拜,执觯兴,主人答拜,宾立饮,卒觯,适尊实之,阼阶上东南授主人,主人再拜,宾少退,主人受觯,宾于主人之西,北面拜送,宾揖,复席。主人进西阶上,北面酬介,介降席,自南方进,立于主人之西,北面。主人跪奠觯,遂拜,执觯兴,介答拜。主人立饮,卒觯,适尊实之,进西阶上,西面立,介拜,主人少退,介受觯,主人于介东,北面送,主人揖,复席。
司正升自西阶,近西,北面立,相旅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进,北面立于介右。司正退,立于序端,东面,避受酬者。介跪奠觯,遂拜,执觯兴,某子答拜。介立饮,卒觯,适尊实之,进西阶上,西南面授某子,某子受觯,介立于某子之左,北面,揖,复席。司正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立于某子之左,北面,某子跪奠觯,遂拜,执觯兴,受酬者答拜。某子立饮,卒觯,适尊实之,进西阶上,西南面授之,受酬者受觯,某子立于酬者之右,揖,复席。次一人及堂下众宾受酬亦如之。卒受酬者以觯跪奠于篚,兴,复阶下位。司正适阼阶上,东面请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坐于宾。”司正回,北面告于宾曰:“请宾坐。”宾曰:“唯命。”宾、主各就席坐。若宾、主公服者,则降脱履,主人先左,宾先右。司正降,复位。乃羞肉胾、醢,宾、主燕饮,行无算爵,无算乐,主人之赞者皆兴焉。已燕,宾、主俱兴,宾以下降自西阶,主人降自东阶。宾以下出,立于门外之西,东面北上,主人送于门外之东,西面再拜,宾、介逡巡而退。
季冬之月正齿位,则县令为主人,乡之老人年六十以上有德望者一人为宾,次一人为介,又其次为三宾,又其次为众宾。年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及主人皆六豆。宾、主燕饮,则司正北面请宾坐,宾、主各就席立。司正适篚,跪取觯,兴,实之,进,立于楹间,北面,乃扬觯而戒之以忠孝之本。宾、主以下皆再拜。司正跪奠觯,再拜,跪取觯饮,卒觯,兴,宾、主以下皆坐。司正适篚,跪奠觯,兴,降复位,乃行无算爵。其大抵皆如乡饮酒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九-礼乐九-译文
主人刚刚入席,赞礼者便摆上了折俎(一种礼器),主人跪下,左手持爵(酒器),右手取脯(干肉)祭拜,将脯蘸上醢(肉酱),在笾(竹制礼器)和豆(木制礼器)之间祭拜,接着祭酒,啐酒(尝酒),然后起身,从南方下席,回到阼阶(东阶)上,面向北跪下,喝完爵中的酒,持爵起身,跪下将爵放在东序(东边的台阶)端,起身,走向篚(竹筐),跪下取出觯(酒器)并斟满酒,回到阼阶上,面向北跪下,放下觯,接着拜礼,持觯起身。宾客在西阶上回拜。
主人跪下祭酒,接着饮酒,喝完觯中的酒,持觯起身,走向酒尊斟满酒,走到宾客席前,面向北。宾客拜礼,主人稍退。宾客拜礼后,主人跪下将觯放在荐(祭品)西边,起身,回到阼阶上的位置。宾客于是走到席前,面向北跪下,取觯,起身,回到西阶上的位置。主人面向北拜送。宾客走到席前,面向北跪下,将觯放在荐东边,起身,回到西阶上的位置。主人面向北作揖,走下台阶,站在阼阶下,面向西。宾客走下台阶,站在阶西,面向东。
主人上前迎接介(副宾),作揖,介回礼作揖。到了介面前,双方互相谦让后登阶,主人登上阼阶,介登上西阶,站在楣(门楣)下,面向北站立。主人走到东序端,跪下取爵,起身,走向酒尊斟满酒。走到介席前,面向西南向介献酒。介在西阶上面向北拜礼,主人稍退,介上前,面向北接过爵,退后,回到原位。主人在介的右侧面向北拜送爵,介稍退,主人站在西阶的东侧。赞礼者在介席前摆上脯和醢,介从北方上前,登上席,赞礼者摆上折俎,介跪下,左手持爵,右手取脯和醢祭拜,接着祭酒,持爵起身,从南方下席,面向北跪下,喝完爵中的酒,持爵起身,介将爵交给主人,主人走向酒尊斟满酒,在西阶上向介敬酒,站在介的右侧,面向北跪下,放下爵,接着拜礼,持爵起身。介回拜。主人跪下祭酒,接着饮酒,喝完爵中的酒,持爵起身,上前,跪下将爵放在西楹(西边的柱子)南边,回到阼阶上,作揖后走下台阶。介走下台阶,站在宾客的南侧。
主人在阼阶前向众宾客作揖,接着登上台阶,走到西楹南边,跪下取爵,起身,走向酒尊斟满酒,走到西阶上,面向南向众宾客中的长者献酒,长者登上西阶,面向北拜礼,接过爵。主人在众宾客长者的右侧,面向北拜送。赞礼者在长者的席前摆上脯和醢,众宾客中的长者登上席,跪下,左手持爵,右手取脯和醢祭拜,接着祭酒,持爵起身,退到西阶上,站着喝完酒,将爵交给主人,走下台阶,回到原位。主人又走向酒尊斟满酒,走到西阶上,面向南向众宾客中的次长者献酒,如同向长者献酒一样。接着又有一人登阶饮酒,也是如此。主人走向酒尊斟满酒,走到西阶上,面向南向堂下的众宾客献酒。每个人登阶,接过爵,跪下祭拜,站着饮酒,赞礼者在每个人的位置前摆上脯和醢。主人接过爵,将酒尊放回篚中。主人与宾客互相作揖谦让后登阶,宾客、介、众宾客依次登阶,入席。
在堂廉(堂的侧边)西阶的东侧设下乐工的席位,面向北,东侧为上首。乐工四人,前两人持瑟,后两人唱歌。乐工持瑟登阶,就座。乐工演奏《鹿鸣》,唱完后。笙师进入,站在堂下,面向北,演奏《南陔》。接着交替歌唱,唱《南有嘉鱼》,笙师演奏《崇丘》;然后合奏《周南》中的《关雎》、《召南》中的《鹊巢》。
司正(负责礼仪的官员)从西阶登阶,司正是主人的赞礼者,负责礼仪的正规进行。礼仪完成后,为了不让宾客懈怠,设立司正来监督。司正跪下从篚中取出觯,起身,走向酒尊斟满酒,从西阶走下,走到阶间,向左转身,面向北跪下,放下觯,拱手稍立,跪下,取觯,接着饮酒,喝完觯中的酒,放下觯,再拜。宾客走下席,跪下从篚中取出觯,走向酒尊斟满酒,走到阼阶上,面向北向主人敬酒。主人走下席,上前,站在宾客的东侧,宾客跪下放下觯,接着拜礼,持觯起身,主人回拜,宾客站着饮酒,喝完觯中的酒,走向酒尊斟满酒,在阼阶上东南方向交给主人,主人再拜,宾客稍退,主人接过觯,宾客站在主人的西侧,面向北拜送,宾客作揖,回到席上。主人走到西阶上,面向北向介敬酒,介走下席,从南方上前,站在主人的西侧,面向北。主人跪下放下觯,接着拜礼,持觯起身,介回拜。主人站着饮酒,喝完觯中的酒,走向酒尊斟满酒,走到西阶上,面向西站立,介拜礼,主人稍退,介接过觯,主人站在介的东侧,面向北送,主人作揖,回到席上。
司正从西阶登阶,靠近西侧,面向北站立,宣布:“某子受酬。”受酬者走下席,从西方上前,面向北站在介的右侧。司正退下,站在序端,面向东,避开受酬者。介跪下放下觯,接着拜礼,持觯起身,某子回拜。介站着饮酒,喝完觯中的酒,走向酒尊斟满酒,走到西阶上,面向西南交给某子,某子接过觯,介站在某子的左侧,面向北,作揖,回到席上。司正宣布:“某子受酬。”受酬者走下席,从西方站在某子的左侧,面向北,某子跪下放下觯,接着拜礼,持觯起身,受酬者回拜。某子站着饮酒,喝完觯中的酒,走向酒尊斟满酒,走到西阶上,面向西南交给受酬者,受酬者接过觯,某子站在受酬者的右侧,作揖,回到席上。接下来的人和堂下的众宾客受酬也是如此。最后受酬者将觯跪下放在篚中,起身,回到阶下的位置。司正走到阼阶上,面向东向主人请示,主人说:“请宾客坐下。”司正转身,面向北告诉宾客:“请宾客坐下。”宾客说:“遵命。”宾客和主人各自入座。如果宾客和主人穿着公服,则脱下鞋子,主人先脱左鞋,宾客先脱右鞋。司正走下台阶,回到原位。接着摆上肉胾(切肉)和醢,宾客和主人宴饮,行无算爵(随意饮酒),无算乐(随意奏乐),主人的赞礼者都起身。宴饮结束后,宾客和主人都起身,宾客以下从西阶走下,主人从东阶走下。宾客以下走出,站在门外的西侧,面向东,北侧为上首,主人送到门外的东侧,面向西再拜,宾客和介依次退下。
季冬(农历十二月)时,县令作为主人,乡里年过六十且有德望的老人一人作为宾客,次一人作为介,再次为三宾,再次为众宾客。年过六十的人用三豆(礼器),七十岁的人用四豆,八十岁的人用五豆,九十岁的人和主人都用六豆。宾客和主人宴饮时,司正面向北请宾客坐下,宾客和主人各自入座站立。司正走向篚,跪下取出觯,起身,斟满酒,上前,站在楹间,面向北,举起觯告诫宾客以忠孝为本。宾客和主人以下都再拜。司正跪下放下觯,再拜,跪下取觯饮酒,喝完觯中的酒,起身,宾客和主人以下都坐下。司正走向篚,跪下放下觯,起身,走下台阶回到原位,接着行无算爵(随意饮酒)。大致上都像乡饮酒礼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九-礼乐九-注解
太极殿:古代皇宫中的主要大殿,用于举行重要的朝会和仪式。
衮冕:古代皇帝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和冠冕。
通天冠:皇帝在冬至等重要节日穿戴的冠冕,象征与天相通。
绛纱袍:皇帝在冬至等重要节日穿戴的红色纱袍,象征喜庆和尊贵。
符宝郎:古代官名,负责保管皇帝的玉玺。
上公: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通常指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等。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和审核皇帝的诏令。
给事中:负责审核和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
户部尚书:负责国家财政和户籍管理的官员。
礼部尚书:负责国家礼仪和外交事务的官员。
太乐令:负责宫廷音乐和舞蹈的官员。
光禄卿:负责宫廷宴会和礼仪的官员。
殿中监:古代官名,负责宫廷内部的事务,包括礼仪、宴会等。
阶下赞者:在宫廷礼仪中,负责在台阶下传达命令的官员。
尚食: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饮食。
太官令:古代官名,负责宫廷宴会的酒食供应。
搢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笏板,用于记录或指示。
坫:古代宴会中放置酒器的台子。
庶羞:指各种美味的食物。
二舞:古代宫廷中的两种舞蹈,通常用于庆典或宴会。
侍中:古代官名,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诏令。
佩剑:古代官员在正式场合佩戴的剑,象征权力和地位。
纳舄:古代官员在正式场合穿的一种鞋子。
九部乐: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由九种不同的乐器组成。
黄麾大仗: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象征皇权的威严。
明堂:古代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和发布政令的地方。
月令:古代根据季节变化制定的政令和礼仪。
青阳左个:明堂中的一个方位,通常用于春季的仪式。
协律郎:古代官名,负责音乐的协调和指挥。
三老五更:古代尊老敬贤的礼仪制度中的代表人物。三老通常指德高望重的长者,五更则是次一级的贤者。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长者和贤者的尊重。
太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主要培养贵族子弟和官员。太学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
莞筵藻席:莞筵指用莞草编织的席子,藻席则是装饰有藻纹的席子。这些都是古代礼仪中使用的尊贵席具,用于重要场合。
宫县: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用于重要礼仪场合。宫县音乐庄重典雅,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礼仪的庄重。
乡饮酒之礼:古代乡村中举行的一种礼仪活动,旨在尊老敬贤,弘扬孝悌之道。这一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礼仪的重视。
折俎: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用来放置祭品的器具,通常为木制,形状如几,可以折叠。
脯:干肉,古代祭祀或宴会中常见的祭品之一。
醢:肉酱,古代祭祀或宴会中常见的调味品。
笾:古代祭祀或宴会中用来盛放干果、干肉等祭品的竹制器具。
豆:古代祭祀或宴会中用来盛放肉酱、蔬菜等祭品的器具,通常为木制或陶制。
爵:古代饮酒的器具,形状如杯,有三足,常用于祭祀或宴会中。
觯:古代饮酒的器具,形状如杯,常用于宴会中。
阼阶:古代建筑中位于东侧的台阶,主人通常在此处行礼。
西阶:古代建筑中位于西侧的台阶,宾客通常在此处行礼。
司正:古代宴会中负责礼仪的官员,负责监督礼仪的执行。
无算爵:古代宴会中的一种饮酒方式,宾客可以随意饮酒,不计次数。
无算乐:古代宴会中的一种音乐演奏方式,乐师可以随意演奏,不计曲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九-礼乐九-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帝在元正(元旦)和冬至这两个重要节日接受群臣朝贺的仪式。整个仪式充满了庄重和神圣的氛围,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高度重视。
首先,仪式的准备工作非常细致,包括设置御幄、安排群臣和客使的座位、陈列车舆等。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宫廷的奢华,也反映了对礼仪的严谨态度。
其次,仪式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从群臣的入位、皇帝的出场、到群臣的朝贺和皇帝的回应,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例如,上公在朝贺时脱舄、解剑、跪拜等动作,不仅是对皇帝的尊敬,也是对礼仪的严格遵守。
此外,仪式中还体现了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例如,冬至时皇帝穿戴通天冠和绛纱袍,象征与天相通;群臣在朝贺时称颂皇帝“与天同休”,表达了对天命的认同和对皇帝的祝福。
最后,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也为整个活动增添了喜庆和庄严的气氛。太乐令设登歌于殿上,二舞入立于县南,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是对皇帝的赞美,也是对天地神灵的祭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宫廷礼仪的繁复和庄严,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对皇权的尊崇。通过这种仪式,皇帝不仅巩固了自己的权威,也加强了与群臣和天地神灵的联系。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宫廷中的一系列礼仪活动,包括宴会、册封皇太子、读时令等。这些礼仪活动不仅展示了古代宫廷的庄严和秩序,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首先,宴会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安排,从酒器的传递到食物的品尝,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和顺序。这不仅体现了对皇帝的尊重,也展示了宫廷礼仪的复杂和严谨。
其次,册封皇太子的仪式更是庄重而神圣。从卜日告天地宗庙,到设御幄、陈车舆,再到皇太子受册、受玺绶,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体现了皇权的传承和国家的稳定。
最后,读时令的仪式则展示了古代中国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通过读月令,皇帝不仅向群臣传达政令,也强调了农业和社会生产的重要性。这种仪式不仅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文化和哲学的内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宫廷礼仪的详细记录,也是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反映。通过这些礼仪活动,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秩序、权力结构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帝亲养三老五更的礼仪过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长者和贤者的尊重与敬仰。通过这一礼仪,皇帝不仅表达了对长者的敬意,也弘扬了孝悌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敬老尊贤’的核心价值观。
文中提到的‘三老五更’制度,是古代社会尊老敬贤的具体体现。三老和五更作为德高望重的长者,不仅在礼仪中受到皇帝的亲自接待,还在太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一制度不仅是对长者的尊重,更是对贤者的推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智慧的重视。
礼仪中的细节描写,如‘莞筵藻席’、‘宫县’等,展示了古代礼仪的庄重与典雅。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礼仪的隆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乡饮酒之礼’,这是古代乡村中举行的一种礼仪活动。通过这一礼仪,乡村中的长者和贤者得到了尊重和表彰,孝悌之道也得到了弘扬。这一礼仪不仅是对长者的尊重,更是对乡村道德建设的重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礼仪的推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礼仪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长者和贤者的尊重与敬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敬老尊贤’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礼仪中的细节描写也展示了古代礼仪的庄重与典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观。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宴会中的礼仪流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乐文化和等级制度。宴会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进行,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从主人与宾客的互动、祭品的摆放、饮酒的顺序,到乐师的演奏,无不显示出古代宴会的庄重与严谨。
文中提到的‘折俎’、‘脯’、‘醢’、‘笾’、‘豆’等器具和祭品,反映了古代祭祀和宴会中的物质文化。这些器具不仅是礼仪的象征,也是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器具的使用,可以看出古人对食物的处理方式和饮食习惯。
宴会中的‘爵’和‘觯’是古代饮酒文化的重要代表。‘爵’通常用于祭祀,而‘觯’则用于宴会。饮酒的顺序和方式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主人与宾客之间的互动严格按照礼仪进行,显示出古代社会的尊卑有序。
乐师的演奏是宴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中提到的《鹿鸣》、《南陔》、《南有嘉鱼》、《崇丘》等乐曲,都是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这些乐曲不仅为宴会增添了气氛,也反映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司正作为宴会中的礼仪监督者,负责确保礼仪的顺利进行。司正的存在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礼仪不仅是形式上的规范,更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通过司正的监督,宴会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以顺利进行,确保了宴会的庄重与和谐。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宴会的礼仪流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乐文化、等级制度和饮食文化。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