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一-礼乐一-原文
礼乐一
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
古者,宫室车舆以为居,衣裳冕弁以为服,尊爵俎豆以为器,金石丝竹以为乐,以适郊庙,以临朝廷,以事神而治民。
其岁时聚会以为朝觐、聘问,欢欣交接以为射乡、食飨,合众兴事以为师田、学校,下至里闾田亩,吉凶哀乐,凡民之事,莫不一出于礼。
由之以教其民为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者,常不出于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
盖其朝夕从事者,无非乎此也。
此所谓治出于一,而礼乐达天下,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也。
及三代已亡,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车服器一切用秦,其间虽有欲治之主,思所改作,不能超然远复三代之上,而牵其时俗,稍即以损益,大抵安于苟简而已。
其朝夕从事,则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急,曰:“此为政也,所以治民。”
至于三代礼乐,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时出而用之郊庙、朝廷,曰:“此为礼也,所以教民。”
此所谓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
故自汉以来,史官所记事物名数、降登揖让、拜俯伏兴之节,皆有司之事尔,所谓礼之末节也。
然用之郊庙、朝廷,自搢绅、大夫从事其间者,皆莫能晓习,而天下之人至于老死未尝见也,况欲识礼乐之盛,晓然谕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
呜呼!习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又不能备具,所谓朝觐、聘问、射乡、食飨、师田、学校、冠婚、丧葬之礼在者几何?
自梁以来,始以其当时所行傅于《周官》五礼之名,各立一家之学。
唐初,即用隋礼,至太宗时,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征,与礼官、学士等因隋之礼,增以天子上陵、朝庙、养老、大射、讲武、读时令、纳皇后、皇太子入学、太常行陵、合朔、陈兵太社等,为《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十一篇,是为《贞观礼》。
高宗又诏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杜正伦李义府、中书侍郎李友益、黄门侍郎刘祥道许圉师、太子宾客许敬宗、太常卿韦琨等增之为一百三十卷,是为《显庆礼》。
其文杂以式令,而义府、敬宗方得幸,多希旨傅会。
事既施行,议者皆以为非。
上元三年,诏复用《贞观礼》。
由是终高宗世,《贞观》、《显庆》二礼兼行。
而有司临事,远引古义,与二礼参考增损之,无复定制。
武氏、中宗继以乱败,无可言者,博士掌礼,备官而已。
玄宗开元十年,以国子司业韦縚为礼仪使,以掌五礼。
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请删去《礼记》旧文而益以今事,诏付集贤院议。
学士张说以为《礼记》不刊之书,去圣久远,不可改易,而唐《贞观》《显庆礼》,仪注前后不同,宜加折衷,以为唐礼。
乃诏集贤院学士右散骑常侍徐坚、左拾遗李锐及太常博士施敬本撰述,历年未就而锐卒,萧嵩代锐为学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定,为一百五十卷,是为《大唐开元礼》。
由是,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能过也。
贞元中,太常礼院脩撰王泾考次历代郊庙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号,而图其坛屋陟降之序,为《郊祀录》十卷。
元和十一年,秘书郎、脩撰韦公肃又录开元已后礼文,损益为《礼阁新仪》三十卷。
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彦威为《曲台新礼》三十卷,又采元和以来王公士民昏祭丧葬之礼为《续曲台礼》三十卷。
呜呼,考其文记,可谓备矣,以之施于贞观、开元之间,亦可谓盛矣,而不能至三代之隆者,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此所谓“礼乐为虚名”也哉!
五礼:
一曰吉礼。
大祀:天、地、宗庙、五帝及追尊之帝、后。
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先蚕、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赠太子。
小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山林、川泽、司寒、马祖、先牧、马社、马步,州县之社稷、释奠。
而天子亲祠者二十有四。
三岁一祫,五岁一禘,当其岁则举。
其余二十有二,一岁之间不能遍举,则有司摄事。
其非常祀者,有时而行之。
而皇后、皇太子岁行事者各一,其余皆有司行事。
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冬至、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季秋,大享于明堂;腊,蜡百神于南郊;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夏至,祭地祇于方丘;孟冬,祭神州、地祇于北郊;仲春、仲秋上戊,祭于太社;立春、立夏、季夏之土王、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腊,享于太庙;孟春吉亥,享先农,遂以耕籍。
凡祭祀之节有六:一曰卜日,二曰斋戒,三曰陈设,四曰省牲器,五曰奠玉帛、宗庙之晨裸,六曰进熟、馈食。
一曰卜日。
凡大祀、中祀无常日者卜,小祀则筮,皆于太庙。
卜日,前祀四十有五日,卜于庙南门之外,布卜席闑西阈外。
太常卿立门东,太卜正占者立门西,卜正奠龟于席西首,灼龟之具在龟北,乃执龟立席东,北向。
太卜令进受龟,诣卿示高,卿受视已,令受龟,少退俟命。
卿曰:“皇帝以某日祗祀于某。”
令曰:“诺。”
遂还席,西向坐。
命龟曰:“假尔太龟,有常。”
兴,授卜正龟。
卜正负东扉坐,作龟,兴。
令进,受龟,示卿。
卿受,反之。
令复位,东向,
占之,不释龟,进告于卿曰:“某日从。”乃以龟还卜正。
凡卜日必举初旬;不吉,即繇中及下,如初仪。
若筮日,则卜正启韇出策,兼执之,受命还席,以韇击策,述命曰:“假尔太筮,有常。”
乃释韇坐策,执卦以示,如卜仪。
小祀筮日,则太卜令莅之,日吉乃用,遇废务皆勿避。
二曰斋戒。其别有三:曰散斋,曰致斋,曰清斋。
大祀,散斋四日,致斋三日;中祀,散斋三日,致斋二日;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
大祀,前期七日,太尉誓百官于尚书省曰:“某日祀某神祇于某所,各扬其职。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于是乃斋。
皇帝散斋于别殿;致斋,其二日于太极殿,一日于行宫。
前致斋一日,尚舍奉御设御幄于太极殿西序及室内,皆东向。
尚舍直长张帷于前楹下。
致斋之日,质明,诸卫勒所部屯门列仗。
昼漏上水一刻,侍中版奏“请中严”。
诸卫之属各督其队入陈于殿庭,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已上袴褶陪位,诸侍卫之官服其器服,诸侍臣斋者结佩,诣阁奉迎。
二刻,侍中版奏“外办”。
三刻,皇帝服衮冕,结佩,乘舆出自西房,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即御座,东向,侍臣夹侍。
一刻顷,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就斋室。”
皇帝降座入室,文武侍臣还本司,陪位者以次出。
凡豫祀之官,散斋理事如旧,唯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预秽恶。
致斋,唯行祀事,其祀官已斋而阙者摄。
其余清斋一日。
三曰陈设。其别有五:有待事之次,有即事之位,有门外之位,有牲器之位,有席神之位。
前祀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南向。
卫尉设文武侍臣之次于其前,左右相向。
设祀官次于东壝之外道南,从祀文官九品于其东,东方、南方朝集使又于其东,蕃客又于其东,重行异位,北向西上。
介公、酅公于西壝之外道南,武官九品于其西,西方、北方朝集使又于其西,蕃客又于其西,东上。
其褒圣侯若在朝,位于文官三品下。
设陈馔幔于内壝东西门之外道北,南向;北门之外道东,西向。
明日,奉礼郎设御位于坛之东南,西向;望燎位当柴坛之北,南向;祀官公卿位于内壝东门之内道南,分献之官于公卿之南,执事者又于其后,异位重行,西向北上。
御史位于坛下,一在东南,西向,一在西南,东向。
奉礼郎位于乐县东北,赞者在南,差退,皆西向。
又设奉礼郎、赞者位于燎坛东北,西向。皆北上。
协律郎位于坛上南陛之西,东向。
大乐令位于北县之间,当坛北向。
从祀文官九品位于执事之南,东方、南方朝集使又于其南,蕃客又于其南,西向北上。
介公、酅公位于中壝西门之内道南,武官九品又于其南,西方、北方朝集使又于其南,蕃客又于其南,东向北上。
所以即而行事也。
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位于东西壝门之外,如设次,所以省牲及祀之日将入而序立也。
设牲榜于东壝之外,当门西向。
苍牲一居前,又苍牲一、又青牲一在北,少退南上。
次赤牲一、次黄牲一、白牲一、玄牲一、又赤牲一、白牲一在南,少退北上。
廪牺令位于牲西南,祝史陪其后,皆北向。
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陪其后,西向。
太常卿位于牲前少北,卿史位于其西,皆南向。
又设酒尊之位。
上帝,太尊、著尊、牺尊、山罍各二,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象尊、壶尊、山罍各二,在坛下南陛之东,北向,俱西上。
配帝,著尊、牺尊、象尊、山罍各二,在坛上,于上帝酒尊之东,北向西上。
五帝、日、月各太尊二,在第一等。
内官每陛间各象尊二,在第二等。
中官每陛间各壶尊二,在第三等。
外官每道间各概尊二,于下坛下。
众星每道间各散尊二,于内壝之外。
凡尊,设于神座之左而右向。
尊皆加勺冪,五帝、日、月以上,皆有坫,以置爵也。
设御洗于午陛东南,亚献、终献同洗于卯陛之南,皆北向。
罍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
篚,实以巾爵也。
分献,罍、洗、篚、冪各于其方陛道之左,内向。
执尊、罍、篚、冪者,各立于其后。
玉币之篚于坛上下尊坫之所。
前祀一日,晡后,太史令、郊社令各常服,帅其属升,设昊天上帝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
席以稿秸。
高祖神尧皇帝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
五方帝、日、月于坛第一等,青帝于东陛之北,赤帝于南陛之东,黄帝于南陛之西,白帝于西陛之南,黑帝于北陛之西,大明于东陛之南。
夜明于西陛之北,席皆以稿秸。
五星、十二辰、河汉及内官五十有五于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各依其方,席皆内向。
其内官有北辰座于东陛之北,曜魄宝于北陛之西,北斗于南陛之东,天一、太一皆在北斗之东,五帝内座于曜魄宝之东,皆差在前。
二十八宿及中官一百五十有九于第三等,其二十八宿及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摄提、太微、太子、明堂、轩辕、三台、五车、诸王,月星、织女、建星、天纪等一十有七皆差在前。
外官一百有五于内壝之内,众星三百六十于内壝之外,各依方次十有二道之间,席皆以莞。
若在宗庙,则前享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庙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守宫设文武侍臣次于其后,文左武右,俱南向。
设诸享官、九庙子孙于斋坊内道东近南,西向北上。
文官九品又于其南,东方、南方蕃客又于其南,西向北上。
介公、巂阝公于庙西门之
外,近南。武官九品于其南,西方、北方蕃客又于其南,东向北上。
前享一日,奉礼郎设御位于庙东南,西向。设享官公卿位于东门之内道南,执事者位于其后,西向北上。卿史位于庙堂之下,一在东南,西向;一在西南,东向。令史各陪其后。奉礼郎位于乐县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协律郎位于庙堂上前楹之间,近西,东向。太乐令位于北县之间,北向。
设从享之官位,九庙子孙于享官公卿之南,昭、穆异位。文官九品以上,又于其南,东方、南方蕃客又于其南,西向北上。介公、酅公位于西门之内道南,武官九品于其南,少西,西方、北方蕃客又于其南,东向北上。
设牲榜于东门之外,如郊之位。设尊彝之位于庙堂之上下,每座斝彝一,黄彝一,牺尊、象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堂上,皆于神座之左。献祖、太祖、高祖、高宗尊彝在前楹间,北向;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尊彝在户外,南向。各有坫焉。其壶尊二、太尊二、山罍四,皆在堂下阶间,北向西上;簋、钘、笾、豆在堂上,俱东侧阶之北。每座四簋居前,四簠次之,六登次之,六钘次之,笾、豆为后,皆以南为上,屈陈而下。御洗在东阶东南,亚献又于东南,俱北向;罍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
享日,未明五刻,太庙令服其服,布昭、穆之座于户外,自西序以东:献祖、太祖、高祖、高宗皆北厢南向,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南厢北向。每座黼扆,莞席纷纯,藻席画纯,次席黼纯,左右几。
四曰省牲器。省牲之日,午后十刻,去坛二百步所,禁行人。晡后二刻,郊社令、丞帅府史三人及斋郎,以尊、坫、罍、洗、篚、冪入设于位。三刻,谒者、赞引各引祀官、公卿及牲皆就位。谒者引司空,赞引引御史,入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县于下。初,司空将升,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入诣坛东陛。升,视涤濯,降,就省牲位,南向立。廪牺令少前,曰:“请省牲。”太常卿省牲。廪牺令北面举手曰:“腯。”诸太祝各循牲一匝,西向举手曰:“充。”诸太祝与廪牺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镬,申视濯溉。祀官御史省馔具,乃还斋所。祀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于馔所,遂烹牲。其于庙亦如之。
五曰奠玉帛。祀日,未明三刻,郊社令、良愬令各帅其属入实尊、罍,太祝以玉币置于篚,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笾、豆、簋、簠于馔幔。未明二刻,奉礼郎帅赞者先入就位。赞者引御史、博士、诸太祝及令史、祝史与执事者,入自东门坛南,北向西上。奉礼郎曰:“再拜。”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执尊、罍、篚、冪者各就位。赞者引御史、诸太祝升坛东陛。御史一人,太祝二人,行扫除于上,及第一等;御史一人,太祝七人,行扫除于下。未明一刻,谒者、赞引各引群臣就门外位。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入,文舞陈于县内,武舞立于县南。谒者引司空入,奉礼郎曰:“再拜。”司空再拜,升自东陛,行扫除于上,降,行乐县于下。谒者、赞引各引群臣入就位。初,未明三刻,诸卫列大驾仗卫。侍中版奏“请中严”。乘黄令进玉辂于行宫南门外,南向。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衮冕,乘舆以出。皇帝升辂,如初。黄门侍郎奏“请进发”。至大次门外,南向。侍中请降辂。皇帝降辂,乘舆之大次。半刻顷,太常博士引太常卿位于大次外,当门北向。侍中版奏“外办”。质明,皇帝服大裘而冕,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至中壝门外。殿中监进大珪,尚衣奉御又以镇珪授殿中监以进。皇帝搢大珪、执镇珪,礼部尚书与近侍者从。皇帝至版位,西向立。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太常卿前曰:“有司谨具,请行事。”协律郎跪,俯伏,举麾,乐舞六成。偃麾,戛敔,乐止。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诸太祝跪取玉币于篚,各立于尊所。皇帝升坛自南陛,北向立。太祝以玉币授侍中,东向以进。皇帝搢镇珪受之,跪奠于昊天上帝,俯伏,兴,少退,再拜,立于西方,东向。太祝以币授侍中以进,皇帝受币,跪奠于高祖神尧皇帝,俯伏,兴,拜,降自南陛,复于位。皇帝将奠配帝之币,谒者七人,分引献官奉玉币俱进,跪奠于诸神之位;祝史、斋郎助奠。初,众官再拜,祝史各奉毛血之豆入,各由其陛升,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奠之,退立于尊所。
若宗庙,曰晨裸。享日,未明四刻,太庙令、良愬令各帅其属入实尊、罍,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笾、豆、簋、簠。未明三刻,奉礼郎帅赞者先入就位。赞者引御史、博士、宫闱令、太祝及令史、祝史与执事者,入自东门,当阶间,北向西上。奉礼郎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执尊、罍、篚、冪者各就位。赞者引御史、诸太祝升自东阶,行扫除于堂上,令史、祝史行扫除于下。太庙令帅其属陈瑞物太阶之西,上瑞为前列,次瑞次之,下瑞为后,又陈伐国宝器亦如之,皆北向西上,藉以席。未明二刻,陈腰舆于东阶之东,每室各二,皆西向北上。赞者引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帅内外执事者,以腰舆升自东阶,入献祖室,
开臽室。太祝、宫闱令奉神主各置于舆,出,置于座,次出懿祖以下神主如献祖。
銮驾将至,谒者、赞者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九庙子孙、诸方客使,皆就门外位。
銮驾至大次门外,回辂南向。将军降,立于辂右。
侍中请降辂,皇帝降辂,乘舆之大次。
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从享之官皆就门外位。
大乐令帅工人、二舞入。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
奉礼郎曰:“再拜。”司空再拜,升自东阶,行扫除于堂上,降,行乐县于下。
初,司空行乐县,谒者、赞引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九庙子孙、从享群官、诸方客使入,就位。
皇帝停大次半刻顷,侍中版奏“外办”。
皇帝出。
太常卿引皇帝至庙门外,殿中监进镇珪,皇帝执镇圭。
近侍者从入,皇帝至版位,西向立。
太常卿前曰:“再拜。”皇帝再拜。
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曰:“有司谨具,请行事。”
协律郎举麾,鼓柷,乐舞九成。
偃麾,戛敔,乐止。
太常卿曰:“再拜。”皇帝再拜。
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皇帝诣罍洗,侍中跪取匜,兴,沃水;又跪取盘,兴,承水。
皇帝搢珪。盥手。
黄门侍郎跪,取巾于篚,兴,以帨受巾,跪奠于篚。
又取瓚于篚,兴,以进,皇帝受瓚。
侍中酌水奉盘,皇帝洗瓚,黄门侍郎授巾如初。
黄帝拭瓚,升自阼阶,就献祖尊彝所。
执尊者举冪,侍中赞酌郁酒,进献祖神座前,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俯伏,兴,少退,北向再拜。
又就懿祖尊彝所,执尊者举冪,侍中取瓚于坫以进,皇帝受瓚,侍中赞酌郁酒,进懿祖神座前,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
次祼太祖以下,皆如懿祖。
皇帝降自阼阶,复于版位。
初,群官已再拜,祝史各奉毛、血及肝、膋之豆立于东门外,斋郎奉炉炭、萧、稷、黍各立于其后,以次入自正门,升自太阶。
诸太祝各迎取毛、血、肝、膋于阶上,进奠于神座前。
祝史退立于尊所,斋郎奉炉炭置于神座之左,其萧、稷、黍各置于其下,降,自阼阶以出。
诸太祝取肝、膋燔于炉,还尊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一-礼乐一-译文
礼乐一
从夏、商、周三代以前,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致的,礼乐普及于天下;从三代以后,治理国家的方法分为两种,礼乐成了虚名。
古代,人们用宫室车舆作为居所,用衣裳冕弁作为服饰,用尊爵俎豆作为器具,用金石丝竹作为音乐,以此来适应郊庙祭祀,临朝听政,侍奉神灵并治理百姓。
他们按季节聚会,进行朝觐、聘问,欢欣地交往,进行射乡、食飨,合众兴事,进行师田、学校,下至里闾田亩,吉凶哀乐,所有百姓的事情,都出自礼。
通过礼来教导百姓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这些常常体现在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
他们朝夕所从事的,无非就是这些。
这就是所谓的治理方法一致,礼乐普及天下,使天下人安心习惯并实行,不知不觉中迁善远罪,形成风俗。
等到三代灭亡,遭遇秦朝变革古代制度,后来拥有天下的君主,从天子百官的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车服器一切都沿用秦朝的制度,其间虽然有想要治理的君主,想要改革,但不能超越时代,远离三代以前的制度,而是受当时风俗的牵制,稍作增减,大抵安于苟且简略而已。
他们朝夕所从事的,则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急务,说:“这是政事,用来治理百姓。”
至于三代的礼乐,只是保留其名物而藏于官府,偶尔在郊庙、朝廷中使用,说:“这是礼,用来教导百姓。”
这就是所谓的治理方法分为两种,礼乐成了虚名。
所以自汉朝以来,史官所记载的事物名数、降登揖让、拜俯伏兴的礼节,都是官府的事情,所谓的礼的末节。
然而在郊庙、朝廷中使用,自搢绅、大夫从事其间的人,都不能通晓,而天下的人直到老死也未曾见过,何况想要认识礼乐的盛况,明白其意义并接受其教化以形成风俗呢?
唉!熟悉其器具而不知其意义,忘记其根本而保留其末节,又不能完备,所谓的朝觐、聘问、射乡、食飨、师田、学校、冠婚、丧葬之礼还存在多少呢?
自梁朝以来,开始将当时所行的礼附会于《周官》五礼的名称,各自建立一家之学。
唐朝初年,即沿用隋朝的礼制,到太宗时,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征,与礼官、学士等根据隋朝的礼制,增加了天子上陵、朝庙、养老、大射、讲武、读时令、纳皇后、皇太子入学、太常行陵、合朔、陈兵太社等,编成《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十一篇,这就是《贞观礼》。
高宗又诏令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杜正伦李义府、中书侍郎李友益、黄门侍郎刘祥道许圉师、太子宾客许敬宗、太常卿韦琨等增补为一百三十卷,这就是《显庆礼》。
其内容混杂了式令,而李义府、许敬宗当时得宠,多有迎合旨意的附会。
事情施行后,议论的人都认为不妥。
上元三年,诏令重新使用《贞观礼》。
因此,直到高宗去世,《贞观礼》和《显庆礼》两礼并行。
而官府在处理事务时,远引古义,与两礼参考增减,不再有固定的制度。
武则天、中宗继位后,因乱败而无可言者,博士掌礼,只是备官而已。
玄宗开元十年,任命国子司业韦縚为礼仪使,掌管五礼。
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请求删去《礼记》旧文而增加今事,诏令交付集贤院讨论。
学士张说认为《礼记》是不可更改的经典,距离圣人时代久远,不可改易,而唐朝的《贞观礼》和《显庆礼》,仪注前后不同,应该加以折衷,制定唐朝的礼制。
于是诏令集贤院学士右散骑常侍徐坚、左拾遗李锐及太常博士施敬本撰写,历时多年未完成而李锐去世,萧嵩代替李锐为学士,奏请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写定稿,为一百五十卷,这就是《大唐开元礼》。
从此,唐朝的五礼之文开始完备,后世使用,虽然时有小的增减,但不能超越。
贞元年间,太常礼院脩撰王泾考订历代郊庙沿革的制度及其工歌祝号,并绘制坛屋陟降的顺序,编成《郊祀录》十卷。
元和十一年,秘书郎、脩撰韦公肃又录开元以后的礼文,增减为《礼阁新仪》三十卷。
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彦威编成《曲台新礼》三十卷,又采集元和以来王公士民婚祭丧葬的礼制为《续曲台礼》三十卷。
唉,考察这些文献记载,可以说是完备了,将其施行于贞观、开元之间,也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但不能达到三代的隆盛,因为其文虽具而意不在,这就是所谓的“礼乐为虚名”啊!
五礼:
一是吉礼。
大祀:天、地、宗庙、五帝及追尊的帝王、皇后。
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先蚕、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赠太子。
小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山林、川泽、司寒、马祖、先牧、马社、马步,州县的社稷、释奠。
而天子亲自祭祀的有二十四种。
三年一次祫祭,五年一次禘祭,在当年举行。
其余二十二种,一年之间不能全部举行,则由官府代理。
非常规的祭祀,有时举行。
而皇后、皇太子每年各举行一次,其余都由官府代理。
每年的常规祭祀有二十二种:冬至、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季秋,大享于明堂;腊,蜡百神于南郊;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夏至,祭地祇于方丘;孟冬,祭神州、地祇于北郊;仲春、仲秋上戊,祭于太社;立春、立夏、季夏之土王、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腊,享于太庙;孟春吉亥,享先农,遂以耕籍。
祭祀的礼节有六种:一是卜日,二是斋戒,三是陈设,四是省牲器,五是奠玉帛、宗庙之晨裸,六是进熟、馈食。
一是卜日。
凡大祀、中祀无常日的要卜日,小祀则筮日,都在太庙进行。
卜日,在祭祀前四十五天,在庙南门外进行,布置卜席在闑西阈外。
太常卿站在门东,太卜正占者站在门西,卜正将龟放在席西首,灼龟的器具在龟北,然后执龟站在席东,面向北。
太卜令上前接受龟,向太常卿展示高度,太常卿接受并查看后,太卜令接受龟,稍退等待命令。
太常卿说:“皇帝在某日祗祀于某。”
太卜令说:“诺。”
然后回到席上,面向西坐下。
命龟说:“假尔太龟,有常。”
起身,将龟交给卜正。
卜正背对东扉坐下,进行卜龟,然后起身。
太卜令上前,接受龟,向太常卿展示。
太常卿接受,然后返回。
太卜令复位,面向东,
占卜时,不放下龟甲,向卿报告说:“某日可以。”然后将龟甲归还给卜正。
凡是占卜日期,一定要从初旬开始;如果不吉利,就从中旬或下旬重新开始,仪式与初旬相同。
如果是用筮法占卜日期,卜正会打开筮筒取出筮策,同时拿着筮筒,接受命令后回到座位,用筮筒敲击筮策,念诵:“借助你这伟大的筮策,有常道。”
然后放下筮筒,坐下拿着筮策,展示卦象,仪式与占卜相同。
小祭祀用筮法占卜日期时,太卜令会到场监督,日期吉利才使用,遇到废务也不回避。
第二是斋戒。斋戒分为三种:散斋、致斋、清斋。
大祭祀时,散斋四天,致斋三天;中祭祀时,散斋三天,致斋两天;小祭祀时,散斋两天,致斋一天。
大祭祀前七天,太尉在尚书省向百官宣誓:“某日在某地祭祀某神祇,各司其职。如果不履行职责,国家有常刑。”
于是开始斋戒。
皇帝在别殿进行散斋;致斋时,两天在太极殿,一天在行宫。
致斋前一天,尚舍奉御在太极殿西序及室内设置御幄,都朝东。
尚舍直长在前楹下张挂帷幕。
致斋当天,天刚亮,诸卫率领部下在宫门列队。
白天漏壶上水一刻时,侍中上奏“请中严”。
诸卫的部下各自带领队伍进入殿庭列队,通事舍人引导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穿着袴褶陪位,侍卫官员穿着正式的服装,斋戒的侍臣佩戴玉佩,前往阁门迎接。
二刻时,侍中上奏“外办”。
三刻时,皇帝穿着衮冕,佩戴玉佩,乘坐舆车从西房出来,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到达御座,朝东,侍臣夹侍。
一刻后,侍中上前跪奏:“侍中臣某言,请皇帝进入斋室。”
皇帝从御座上下来进入斋室,文武侍臣回到各自的部门,陪位者依次退出。
凡是参与祭祀的官员,散斋期间照常处理事务,只是不吊丧、不问疾、不作乐、不签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参与秽恶之事。
致斋期间,只进行祭祀事务,如果祀官已经斋戒但缺席,则由他人代理。
其余的清斋一天。
第三是陈设。陈设分为五种:有待事之次、即事之位、门外之位、牲器之位、席神之位。
祭祀前三天,尚舍直长在外壝东门内的道北设置大次,朝南。
卫尉在它前面设置文武侍臣的次位,左右相对。
在东壝外的道南设置祀官的次位,从祀的文官九品在它的东边,东方、南方的朝集使又在它的东边,蕃客又在它的东边,排列成行,朝北向西。
介公、酅公在西壝外的道南,武官九品在它的西边,西方、北方的朝集使又在它的西边,蕃客又在它的西边,朝东。
如果褒圣侯在朝,他的位置在文官三品之下。
在内壝东西门外的道北设置陈馔幔,朝南;在北门外的道东设置陈馔幔,朝西。
第二天,奉礼郎在坛的东南设置御位,朝西;望燎位在柴坛的北边,朝南;祀官公卿在内壝东门内的道南,分献的官员在公卿的南边,执事者又在他们的后面,排列成行,朝西向北。
御史的位置在坛下,一个在东南,朝西,一个在西南,朝东。
奉礼郎的位置在乐县的东北,赞者在南边,稍微后退,都朝西。
又在燎坛的东北设置奉礼郎、赞者的位置,朝西。都朝北。
协律郎的位置在坛上南陛的西边,朝东。
大乐令的位置在北县之间,正对坛朝北。
从祀的文官九品在执事的南边,东方、南方的朝集使又在它的南边,蕃客又在它的南边,朝西向北。
介公、酅公在中壝西门内的道南,武官九品又在它的南边,西方、北方的朝集使又在它的南边,蕃客又在它的南边,朝东向北。
这是为了在祭祀时能够顺利进行。
又在东西壝门外设置祀官及从祀群官的位置,像设置次位一样,这是为了在省牲和祭祀当天进入时能够有序站立。
在东壝外设置牲榜,正对门朝西。
一头苍牲在前面,又有一头苍牲、一头青牲在北边,稍微后退朝南。
接着是一头赤牲、一头黄牲、一头白牲、一头玄牲、又一头赤牲、一头白牲在南边,稍微后退朝北。
廪牺令的位置在牲的西南,祝史陪在后面,都朝北。
诸太祝的位置在牲的东边,各自对应牲的后面,祝史陪在后面,朝西。
太常卿的位置在牲的前面稍微偏北,卿史在它的西边,都朝南。
又设置酒尊的位置。
上帝的酒尊,太尊、著尊、牺尊、山罍各两个,在坛上的东南角,朝北;象尊、壶尊、山罍各两个,在坛下南陛的东边,朝北,都朝西。
配帝的酒尊,著尊、牺尊、象尊、山罍各两个,在坛上,位于上帝酒尊的东边,朝北向西。
五帝、日、月各有两个太尊,在第一等。
内官在每个陛间各有两个象尊,在第二等。
中官在每个陛间各有两个壶尊,在第三等。
外官在每个道间各有两个概尊,在下坛下。
众星在每个道间各有两个散尊,在内壝之外。
凡是酒尊,都设置在神座的左边,朝右。
酒尊都加上勺冪,五帝、日、月以上的酒尊都有坫,用来放置爵。
在午陛的东南设置御洗,亚献、终献的洗在卯陛的南边,都朝北。
罍水在洗的东边,篚在洗的西边,朝南。
篚里放着巾和爵。
分献的罍、洗、篚、冪各自设置在其方陛道的左边,朝内。
执尊、罍、篚、冪的人各自站在它们的后面。
玉币的篚放在坛上下尊坫的地方。
祭祀前一天,下午,太史令、郊社令各自穿着常服,带领部下登上坛,设置昊天上帝的神座在坛上的北方,朝南。
用稿秸铺席。
高祖神尧皇帝的神座在东方,朝西,用莞草铺席。
五方帝、日、月的神座在坛的第一等,青帝在东陛的北边,赤帝在南陛的东边,黄帝在南陛的西边,白帝在西陛的南边,黑帝在北陛的西边,大明在东陛的南边。
夜明在西陛的北边,都用稿秸铺席。
五星、十二辰、河汉及内官五十五个在第二等的十二陛之间,各自按照方位,席都朝内。
内官中有北辰座在东陛的北边,曜魄宝在北陛的西边,北斗在南陛的东边,天一、太一都在北斗的东边,五帝内座在曜魄宝的东边,都稍微靠前。
二十八宿及中官一百五十九个在第三等,其中二十八宿及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摄提、太微、太子、明堂、轩辕、三台、五车、诸王,月星、织女、建星、天纪等十七个都稍微靠前。
外官一百零五个在内壝之内,众星三百六十个在内壝之外,各自按照方位在十二道之间,都用莞草铺席。
如果在宗庙,祭祀前三天,尚舍直长在庙东门外的道北设置大次,朝南。
守宫在它的后面设置文武侍臣的次位,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都朝南。
设置诸享官、九庙子孙在斋坊内道的东边靠近南边,朝西向北。
文官九品又在它的南边,东方、南方的蕃客又在它的南边,朝西向北。
介公、巂阝公在庙西门的
外面,靠近南边。九品武官位于其南边,西方和北方的蕃客又位于其南边,面向东,以北为上。
祭祀前一天,奉礼郎在庙的东南方向设置皇帝的位置,面向西。在东门内的道路南边设置享官和公卿的位置,执事者位于其后,面向西,以北为上。卿史位于庙堂之下,一在东南,面向西;一在西南,面向东。令史各自跟随其后。奉礼郎位于乐县的东北方向,赞者二人,在南边稍退,都面向西。协律郎位于庙堂上前楹之间,靠近西边,面向东。太乐令位于北县之间,面向北。
设置从享的官员位置,九庙子孙位于享官和公卿的南边,昭、穆位置不同。九品以上的文官又位于其南边,东方和南方的蕃客又位于其南边,面向西,以北为上。介公、酅公位于西门内的道路南边,九品武官位于其南边,稍偏西,西方和北方的蕃客又位于其南边,面向东,以北为上。
在东门外设置牲榜,位置与郊祭相同。在庙堂的上下设置尊彝的位置,每座斝彝一,黄彝一,牺尊、象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堂上,都位于神座的左边。献祖、太祖、高祖、高宗的尊彝在前楹之间,面向北;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的尊彝在户外,面向南。各有坫。壶尊二、太尊二、山罍四,都在堂下的阶间,面向北,以西为上;簋、钘、笾、豆在堂上,都在东侧阶的北边。每座四簋在前,四簠次之,六登次之,六钘次之,笾、豆在后,都以南为上,依次排列。御洗在东阶的东南方向,亚献又在东南方向,都面向北;罍水在洗的东边,篚在洗的西边,面向南。
祭祀当天,天未亮五刻时,太庙令穿上礼服,在户外布置昭、穆的座位,从西序往东:献祖、太祖、高祖、高宗都在北厢,面向南;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都在南厢,面向北。每座有黼扆,莞席纷纯,藻席画纯,次席黼纯,左右几。
第四项是省牲器。省牲当天,午后十刻,离坛二百步的地方,禁止行人通行。晡后二刻,郊社令、丞带领府史三人及斋郎,带着尊、坫、罍、洗、篚、冪进入设置位置。三刻时,谒者、赞引各自带领祀官、公卿及牲都就位。谒者带领司空,赞引带领御史,进入坛的东阶,登上,进行扫除,然后下来,在乐县下进行扫除。起初,司空将要登坛时,谒者带领太常卿,赞引带领御史,进入坛的东阶。登上,视察涤濯,下来,到省牲位,面向南站立。廪牺令稍前,说:“请省牲。”太常卿省牲。廪牺令面向北举手说:“腯。”诸太祝各自绕牲一圈,面向西举手说:“充。”诸太祝与廪牺令依次牵牲到厨房,交给太官。谒者带领光禄卿到厨房,视察鼎镬,检查濯溉。祀官御史检查馔具,然后回到斋所。祭祀当天,天未亮十五刻时,太官令带领宰人用鸾刀割牲,祝史用豆取毛血,各自放在馔所,然后烹牲。在庙里也是如此。
第五项是奠玉帛。祭祀当天,天未亮三刻时,郊社令、良愬令各自带领属下进入,装满尊、罍,太祝将玉币放在篚中,太官令带领进馔者装满笾、豆、簋、簠于馔幔。天未亮二刻时,奉礼郎带领赞者先进入就位。赞者带领御史、博士、诸太祝及令史、祝史与执事者,从东门坛南进入,面向北,以西为上。奉礼郎说:“再拜。”赞者传达,御史以下都再拜。执尊、罍、篚、冪者各自就位。赞者带领御史、诸太祝登上坛的东阶。御史一人,太祝二人,在上进行扫除,直到第一等;御史一人,太祝七人,在下进行扫除。天未亮一刻时,谒者、赞引各自带领群臣到门外位置。太乐令带领工人、二舞依次进入,文舞陈列在县内,武舞站立在县南。谒者带领司空进入,奉礼郎说:“再拜。”司空再拜,从东阶登上,在上进行扫除,下来,在乐县下进行扫除。谒者、赞引各自带领群臣进入就位。起初,天未亮三刻时,诸卫列大驾仗卫。侍中版奏“请中严”。乘黄令将玉辂进到行宫南门外,面向南。天未亮一刻时,侍中版奏“外办”。皇帝穿上衮冕,乘舆出来。皇帝登上玉辂,如初。黄门侍郎奏“请进发”。到大次门外,面向南。侍中请皇帝下辂。皇帝下辂,乘舆到大次。半刻后,太常博士带领太常卿位于大次外,当门面向北。侍中版奏“外办”。天亮时,皇帝穿上大裘冕,博士带领太常卿,太常卿带领皇帝到中壝门外。殿中监进大珪,尚衣奉御又将镇珪交给殿中监进献。皇帝插上大珪、执镇珪,礼部尚书与近侍者跟随。皇帝到版位,面向西站立。太常卿上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奉礼郎说:“众官再拜。”在位者都再拜。太常卿上前说:“有司谨具,请行事。”协律郎跪下,俯伏,举麾,乐舞六成。放下麾,戛敔,乐止。太常卿上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奉礼郎说:“众官再拜”在位者都再拜。诸太祝跪下从篚中取玉币,各自站在尊所。皇帝从南阶登上坛,面向北站立。太祝将玉币交给侍中,面向东进献。皇帝插上镇珪接受,跪下奠于昊天上帝,俯伏,起身,稍退,再拜,站在西方,面向东。太祝将币交给侍中进献,皇帝接受币,跪下奠于高祖神尧皇帝,俯伏,起身,拜,从南阶下来,回到原位。皇帝将要奠配帝的币时,谒者七人,分别带领献官奉玉币一起进献,跪下奠于诸神之位;祝史、斋郎协助奠。起初,众官再拜,祝史各自奉毛血的豆进入,各自由其阶登上,诸太祝在坛上迎接并奠之,退立于尊所。
如果是宗庙,称为晨裸。祭祀当天,天未亮四刻时,太庙令、良愬令各自带领属下进入,装满尊、罍,太官令带领进馔者装满笾、豆、簋、簠。天未亮三刻时,奉礼郎带领赞者先进入就位。赞者带领御史、博士、宫闱令、太祝及令史、祝史与执事者,从东门进入,当阶间,面向北,以西为上。奉礼郎说:“再拜。”御史以下都再拜。执尊、罍、篚、冪者各自就位。赞者带领御史、诸太祝从东阶登上,在堂上进行扫除,令史、祝史在下进行扫除。太庙令带领属下陈列瑞物在太阶的西边,上瑞为前列,次瑞次之,下瑞为后,又陈列伐国宝器也是如此,都面向北,以西为上,用席垫着。天未亮二刻时,在东阶的东边陈列腰舆,每室各二,都面向西,以北为上。赞者带领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带领内外执事者,用腰舆从东阶登上,进入献祖室,
打开祭祀室。太祝和宫闱令将神主各自放在车上,出来,放在座位上,接着将懿祖以下的神主像献祖一样请出。
皇帝的銮驾即将到达,谒者和赞者各自引导享官,通事舍人分别引导从享的群官、九庙的子孙、各方的客使,都到门外的位置。
銮驾到达大次门外,车驾转向南。将军下车,站在车驾的右边。
侍中请求皇帝下车,皇帝下车,乘坐舆车到大次。
通事舍人引导文武五品以上的从享官员都到门外的位置。
大乐令带领乐工和舞者进入。
谒者引导司空进入,就位。
奉礼郎说:“再拜。”司空再拜,从东阶上去,在堂上进行扫除,下来,在下面安排乐县。
最初,司空安排乐县,谒者和赞引各自引导享官,通事舍人分别引导九庙的子孙、从享的群官、各方的客使进入,就位。
皇帝在大次停留半刻钟,侍中上奏“外办”。
皇帝出来。
太常卿引导皇帝到庙门外,殿中监进献镇珪,皇帝手持镇圭。
近侍者跟随进入,皇帝到版位,面向西站立。
太常卿上前说:“再拜。”皇帝再拜。
奉礼郎说:“众官再拜。”在位的官员都再拜。
太常卿上前说:“有司已经准备好,请开始仪式。”
协律郎举起麾旗,敲击柷,乐舞进行九次。
放下麾旗,敲击敔,音乐停止。
太常卿说:“再拜。”皇帝再拜。
奉礼郎说:“众官再拜。”在位的官员都再拜。
皇帝到罍洗处,侍中跪下取匜,起来,倒水;又跪下取盘,起来,接水。
皇帝插上珪。洗手。
黄门侍郎跪下,从篚中取巾,起来,用帨接过巾,跪下放在篚中。
又从篚中取瓚,起来,进献给皇帝,皇帝接过瓚。
侍中倒水奉盘,皇帝洗瓚,黄门侍郎像之前一样递上巾。
皇帝擦拭瓚,从阼阶上去,到献祖的尊彝处。
执尊者举起冪,侍中协助倒郁酒,进献到献祖的神座前,面向北跪下,用鬯酒浇地,俯伏,起来,稍微退后,面向北再拜。
又到懿祖的尊彝处,执尊者举起冪,侍中从坫上取瓚进献给皇帝,皇帝接过瓚,侍中协助倒郁酒,进献到懿祖的神座前,面向南跪下,用鬯酒浇地。
接着依次祼祭太祖以下的神主,都像懿祖一样。
皇帝从阼阶下来,回到版位。
最初,群官已经再拜,祝史各自捧着毛、血和肝、膋的豆站在东门外,斋郎捧着炉炭、萧、稷、黍各自站在后面,依次从正门进入,从太阶上去。
各位太祝各自在阶上迎接毛、血、肝、膋,进献到神座前。
祝史退到尊所,斋郎将炉炭放在神座的左边,萧、稷、黍各自放在下面,下来,从阼阶出去。
各位太祝取肝、膋在炉中焚烧,回到尊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一-礼乐一-注解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黄金时期,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礼乐: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制度,礼指礼仪规范,乐指音乐舞蹈,二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和文化基础。
宫室车舆: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居所和交通工具,象征着地位和权力。
衣裳冕弁:古代贵族的服饰,冕弁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帽,象征着尊贵和礼仪。
尊爵俎豆:古代祭祀和宴饮时使用的礼器,尊爵用于盛酒,俎豆用于盛食物。
金石丝竹:古代乐器的四大类,金指钟、磬等金属乐器,石指磬等石制乐器,丝指琴、瑟等弦乐器,竹指箫、笛等管乐器。
郊庙:古代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场所,郊指郊外的祭坛,庙指宗庙。
朝觐:古代诸侯或臣子朝见天子的仪式。
聘问:古代诸侯之间互相派遣使者进行外交活动的仪式。
射乡:古代的一种礼仪活动,通常在乡间举行,包括射箭和宴饮。
食飨:古代的一种宴饮礼仪,通常在祭祀或庆典后举行。
师田:古代的一种礼仪活动,通常在农田中举行,象征着对农业的重视。
学校:古代的教育机构,负责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
里闾田亩:古代社会的基层单位,里闾指乡村,田亩指农田。
吉凶哀乐:指人生中的各种情感和事件,吉指吉祥,凶指凶险,哀指悲伤,乐指欢乐。
孝慈:孝顺父母和慈爱子女,是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友悌:友爱兄弟,是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忠信:忠诚和信义,是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仁义:仁爱和正义,是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秦变古:指秦朝对古代礼乐制度的破坏和改革。
簿书:古代官府中的文书和档案,象征着行政管理的繁琐。
狱讼:古代的法律诉讼,象征着社会的法制和秩序。
兵食:古代的军事和粮食管理,象征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搢绅:古代官员的服饰,象征着地位和权力。
大夫:古代的高级官员,象征着地位和权力。
冠婚:古代的成年礼和婚礼,象征着人生的重大转折。
丧葬:古代的葬礼,象征着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周官:指《周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典籍。
五礼:指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五大类。
贞观礼:唐太宗时期的礼制典籍,由房玄龄、魏征等人编撰。
显庆礼:唐高宗时期的礼制典籍,由长孙无忌、杜正伦等人编撰。
开元礼:唐玄宗时期的礼制典籍,由徐坚、李锐等人编撰。
郊祀录:唐代王泾编撰的关于郊庙祭祀的典籍。
礼阁新仪:唐代韦公肃编撰的关于礼仪的典籍。
曲台新礼:唐代王彦威编撰的关于礼仪的典籍。
续曲台礼:唐代王彦威编撰的关于礼仪的续篇。
吉礼:古代五礼之一,指祭祀天地、祖先等吉祥的礼仪。
大祀:古代祭祀的最高级别,通常由天子亲自进行。
中祀:古代祭祀的中等级别,通常由官员代为进行。
小祀:古代祭祀的最低级别,通常由地方官员进行。
卜日:古代通过占卜来确定吉日进行祭祀或其他重要活动的日子。
斋戒:古代祭祀前的净身和禁欲仪式,象征着对神灵的敬畏。
陈设:古代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摆放祭品和布置祭坛。
省牲器:古代祭祀前检查祭品的仪式,确保祭品符合礼仪要求,通常由专门的官员负责。
奠玉帛:古代祭祀中向神灵献上玉器和帛布的仪式,玉帛象征着尊贵和虔诚。
进熟:古代祭祀时向神灵献上熟食的仪式。
馈食:古代祭祀时向神灵献上食物的仪式。
散斋:斋戒的一种,指在祭祀前的一段时间内,参与者需要进行的一种较为宽松的斋戒,主要是避免一些不洁的行为。
致斋:斋戒的一种,比散斋更为严格,参与者需要完全专注于祭祀准备,避免一切世俗事务。
清斋:斋戒的一种,指在祭祀前一天进行的严格斋戒,要求参与者完全清净身心。
太尉: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部分礼仪活动。
衮冕:古代皇帝在重要场合穿着的礼服和冠冕。
协律郎:古代官名,负责音乐的协调和指挥。
太常卿:负责祭祀和礼仪的高级官员。
昊天上帝: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最高神,被认为是宇宙的统治者。
五方帝: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帝王,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力量和神灵。
奉礼郎:古代官名,负责祭祀礼仪的执行。
太乐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音乐的官员,管理乐师和乐器,确保音乐在礼仪活动中的正确使用。
尊彝: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尊用于盛酒,彝用于盛水或其他液体,通常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
簋、钘、笾、豆:古代祭祀用的食器,簋用于盛放谷物,钘用于盛放肉类,笾和豆用于盛放蔬菜和水果。
御洗:古代祭祀中用于洗涤的器具,通常用于清洁祭品或祭祀用具。
晨裸:古代宗庙祭祀中的一种仪式,通常在清晨进行,涉及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
太祝:古代官名,主要负责祭祀活动中的祝词和礼仪。
宫闱令:古代官名,负责皇宫内部事务的管理。
神主:指祭祀时代表神灵的牌位或雕像。
銮驾:古代皇帝出行时的车驾,象征着皇权和尊严。
谒者:古代官名,负责接待宾客和引导礼仪。
赞者:古代官名,负责在祭祀等仪式中唱赞歌。
通事舍人:古代官名,负责传达信息和接待宾客。
九庙子孙:指皇帝的直系后代,九庙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大乐令:古代官名,负责宫廷音乐的指挥和管理。
司空:古代官名,负责工程和建筑事务。
罍洗: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洗涤器具,用于清洁祭品。
瓚:古代祭祀时用来舀酒的器具。
郁酒: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香酒。
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香酒,用于浇地祭祀。
毛、血及肝、膋: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祭品,毛指动物的毛发,血指动物的血液,肝和膋指动物的内脏。
斋郎:古代官名,负责祭祀时的斋戒和准备工作。
萧、稷、黍:古代祭祀时使用的谷物,萧指香草,稷和黍指两种不同的谷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一-礼乐一-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演变和重要性。从三代(夏、商、周)时期礼乐的鼎盛,到秦朝对礼乐制度的破坏,再到汉唐时期礼乐的复兴和改革,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礼乐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礼乐制度不仅是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更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通过礼乐,古代社会得以实现孝慈、友悌、忠信、仁义等道德理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礼乐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实际意义,成为一种形式化的虚名。特别是在秦朝以后,礼乐制度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其内涵和精神逐渐被忽视,成为一种空洞的仪式。作者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批判,表达了对古代礼乐制度衰落的惋惜和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在唐代,礼乐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贞观礼》、《显庆礼》和《开元礼》的编撰,标志着唐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和规范化。然而,尽管这些礼制典籍在形式上非常完备,但其实际效果却远不及三代时期的礼乐制度。作者通过对唐代礼乐制度的分析,揭示了礼乐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脱节,进一步强调了礼乐制度的精神内涵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礼乐制度的历史回顾和批判,揭示了礼乐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作者通过对礼乐制度的衰落的反思,呼吁人们重视礼乐制度的精神内涵,恢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祭祀活动的准备和执行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极度尊重和礼仪的严谨性。从卜日到斋戒,再到陈设,每一步都体现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和对神灵的敬畏。
文中提到的‘卜日’和‘斋戒’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仪式,古人试图与神灵沟通,确保祭祀的成功和国家的安宁。这种对神灵的信仰和依赖,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祭祀场所的布置和参与者的职责分工,这些都显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性和对礼仪的严格遵守。通过这些详细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特点。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祭祀活动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文化和宗教的一次深刻展示。通过对这些传统仪式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准备过程和仪式安排,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重视和严谨的态度。文中提到的各种官职和器物,如奉礼郎、协律郎、太乐令、尊彝、簋、钘、笾、豆等,都是古代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官职和器物的设置,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精细分工和严格规范。
文中提到的祭祀仪式,如省牲器、奠玉帛、晨裸等,都是古代祭祀中的重要环节。省牲器仪式体现了对祭品的严格检查,确保祭品符合礼仪要求;奠玉帛仪式则是对神灵的虔诚献礼,玉帛象征着尊贵和虔诚;晨裸仪式则是宗庙祭祀中的一种重要仪式,通常在清晨进行,涉及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这些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复杂性和庄重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祭祀活动中的音乐和舞蹈,如太乐令负责的宫廷音乐和文舞、武舞的表演。音乐和舞蹈在古代祭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增添了祭祀活动的庄重氛围,也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祭祀活动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重视和严谨的态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仪式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礼仪制度,进一步认识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仪式过程,展现了古代中国祭祀文化的复杂性和庄严性。文中提到的各种官职和仪式器具,如太祝、宫闱令、神主、銮驾等,都是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祭祀仪式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象征。例如,皇帝执镇圭、盥手、受瓚等动作,不仅是对神灵的尊敬,也是皇权的象征。祭祀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祭品,如毛、血、肝、膋等,都是对祖先的供奉,体现了古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
此外,文中提到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协律郎举麾,鼓柷,乐舞九成等描述,展示了古代祭祀仪式中音乐和舞蹈的庄重和神圣。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是对神灵的赞美,也是对祖先的纪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祭祀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祭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它不仅是对古代礼仪制度的记录,也是对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反映。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