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八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八-原文

艺文二

乙部史录,其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伪史类,四曰杂史类, 五曰起居注类,六曰故事类,七曰职官类,八曰杂传记类,九曰仪注类,十曰刑法 类,十一曰目录类,十二曰谱牒类,十三曰地理类。凡著录五百七十一家,八百五 十七部,一万六千八百七十四卷;不著录三百五十八家,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七卷。

司马迁《史记》一百三十卷

裴骃集解《史记》八十卷

徐广《史记音义》十三卷

邹诞生《史记音》三卷

班固《汉书》一百一十五卷

服虔《汉书音训》一卷

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

诸葛亮《论前汉事》一卷

又《音》一卷

孟康《汉书音义》九卷

晋灼《汉书集注》十四卷

又《音义》十七卷

韦昭《汉书音义》七卷

崔浩《汉书音义》二卷

孔氏《汉书音义钞》二卷孔文祥。

刘嗣等《汉书音义》二十六卷

夏侯泳《汉书音》二卷

包恺《汉书音》十二卷

萧该《汉书音》十二卷

阴景伦《汉书律历志音义》一卷

项岱《汉书叙传》八卷

刘宝《汉书驳义》二卷

陆澄《汉书新注》一卷

韦稜《汉书续训》二卷

姚察《汉书训纂》三十卷

颜游秦《汉书决疑》十二卷

僧务静《汉书正义》三十卷

李喜《汉书辨惑》三十卷

《汉书正名氏义》十二卷

《汉书英华》八卷

刘珍等《东观汉记》一百二十六卷

又《录》一卷

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

又《录》一卷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

又《录》一卷

刘义庆《后汉书》五十八卷

华峤《后汉书》三十一卷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卷

又《外传》十卷

袁山松《后汉书》一百一卷

又《录》一卷

范晔《后汉书》九十二卷

又《论赞》五卷

刘昭补注《后汉书》五十八卷

张莹《汉南纪》五十八卷

刘熙注范晔《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

萧该《后汉书音》三卷

刘芳《后汉书音》一卷

臧兢《后汉书音》三卷

王沈《魏书》四十七卷

陈寿《魏国志》三十卷

《蜀国志》十五卷

《吴国志》二十一卷并裴松之注。

韦昭《吴书》五十五卷

王隐《晋书》八十九卷

虞预《晋书》五十八卷

硃凤《晋书》十四卷

谢灵运《晋书》三十五卷

又《录》一卷

臧荣绪《晋书》一百一十卷

干宝《晋书》二十二卷

萧子云《晋书》九卷

何法盛《晋中兴书》八十卷

徐爰《宋书》四十二卷

孙严《宋书》五十八卷

沈约《宋书》一百卷

王智深《宋书》三十卷

魏收《后魏书》一百三十卷

魏澹《后魏书》一百七卷

李德林《北齐末脩书》二十四卷

王劭《齐志》十七卷

又《隋书》八十卷

萧子显《齐书》六十卷

刘陟《齐书》十三卷

谢昊、姚察《梁书》三十四卷

顾野王《陈书》二卷

傅縡《陈书》三卷

许子儒注《史记》一百三十卷

又《音》三卷字文举,叔牙子也。证圣天官侍郎、颍川县男。

刘伯庄《史记音义》二十卷

《御铨定汉书》八十七卷

高宗与郝处俊等撰。

顾胤《汉书古今集义》二十卷

颜师古注《汉书》一百二十卷

章怀太子贤注《后汉书》一百卷贤命刘讷言、格希玄等注。

韦机《后汉书音义》二十七卷

《晋书》一百三十卷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 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李淳风、辛丘驭、刘引之、阳仁卿、李 延寿、张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怀俨、赵弘智等脩,而名为御撰。

姚思廉《梁书》五十六卷

《陈书》三十六卷皆魏徵等同撰。

张大素《后魏书》一百卷

又《北齐书》二十卷

《隋书》三十二卷

李百药《北齐书》五十卷

令狐德棻《后周书》五十卷

《隋书》八十五卷

《志》三十卷颜师古、孔颖达、于志宁、李淳风、韦安化、李延寿与德棻、敬 播、赵弘智、魏征等撰。

王元感注《史记》一百三十卷

徐坚注《史记》一百三十卷

又《义林》二十卷

陈伯宣注《史记》一百三十卷贞元中上。

韩琬《续史记》一百三十卷

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开元润州别驾。

刘伯庄又撰《史记地名》二十卷

《汉书音义》二十卷

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十卷

窦群《史记名臣疏》三十四卷

敬播注《汉书》四十卷

又《汉书音义》十二卷

元怀景《汉书议苑》卷亡。开元右庶子,武陵县男。谥曰文。

姚珽《汉书绍训》四十卷

李镇注《史记》一百三十卷开元十七年上,授门下典仪。

沈遵《汉书问答》五卷

李善《汉书辨惑》二十卷

徐坚《晋书》一百一十卷

高希峤注《晋书》一百三十卷开元二十年上,授清池主簿。

何超《晋书音义》三卷处士。

《武德贞观两朝史》八十卷长孙无忌、令狐德棻、顾胤等撰。

吴兢又《齐史》十卷

《梁史》十卷

《陈史》五卷

《周史》十卷

《隋史》二十卷

《唐书》一百卷

又一百三十卷兢、韦述、柳芳、令狐 峘、于休烈等撰。

《国史》一百六卷

又一百一十三卷

裴安时《史记纂训》

二十卷

又《元魏书》三十卷字适之,大中江陵少尹。

凡集史五家,六部,一千二百二十二卷。高峻以下不著录三家,四百四十卷。

梁武帝《通史》六百二卷

李延寿《南史》八十卷

又《北史》一百卷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高峻,初六十卷,其子迥厘益。之。峻,元和中人。

刘氏《洞史》二十卷刘权,忠州刺史晏曾孙。

姚康复《统史》三百卷大中太子詹事。

右正史类七十家,九十部,四千八十五卷。失姓名二家,王元感以下不著录二 十三家,一千七百九十卷。总七十三家,六十九部。

《纪年》十四卷《汲冢书》。

荀悦《汉纪》三十卷

应劭等注荀悦《汉纪》三十卷

崔浩《汉纪音义》三卷

侯瑾《汉皇德纪》三十卷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

张缅《后汉略》二十七卷

刘艾《汉灵献二帝纪》六卷

袁晔《汉献帝春秋》十卷

乐资《山阳公载记》十卷

习凿齿《汉晋春秋》五十四卷

《魏武本纪》四卷

孙盛《魏武春秋》二十卷

又《晋阳秋》二十二卷

魏澹《魏纪》十二卷

梁祚《魏书国纪》十卷

环济《吴纪》十卷

陆机《晋帝纪》四卷

干宝《晋纪》二十二卷

刘协注干宝《晋纪》六十卷

刘谦之《晋纪》二十卷

曹嘉之《晋纪》十卷

徐广《晋纪》四十五卷

邓粲《晋纪》十一卷

又《晋阳秋》三十二卷

檀道鸾《晋春秋》二十卷

萧景畅《晋史草》三十卷

郭季产《晋续纪》五卷

《晋录》五卷

王智深《宋纪》三十卷

裴子野《宋略》二十卷

鲍衡卿《宋春秋》二十卷

王琰《宋春秋》二十卷

沈约《齐纪》二十卷

吴均《齐春秋》三十卷

谢昊《梁典》三十九卷

刘璠《梁典》三十卷

何之元《梁典》三十卷

萧韶《梁太清纪》十卷

《皇帝纪》七卷

《梁末代记》一卷

臧严《栖凤春秋》五卷

姚最《梁昭后略》十卷

《北齐记》二十卷

王劭《北齐志》十七卷

赵毅《隋大业略记》三卷

杜延业《晋春秋略》二十卷

张大素《隋后略》十卷

柳芳《唐历》四十卷

《续唐历》二十二卷韦澳、蒋偕、李荀、张彦远、崔瑄撰,崔龟从监脩。

吴兢《唐春秋》三十卷

韦述《唐春秋》三十卷

陆长源《唐春秋》六十卷

陈岳《唐统纪》一百卷

焦璐《唐朝年代记》十卷徐州从事,庞勋乱遇害。

李仁实《通历》七卷

马亹《通历》十卷

王氏《五位图》十卷王起。

《广五运图》卷亡。

苗台符《古今通要》四卷宣、懿时人。

贾钦文《古今年代历》一卷大中时人。

曹圭《五运录》十二卷

张敦素《建元历》二卷

刘轲《帝王历数謌》一卷字希仁,元和末进士第,洺州刺史。

封演《古今年号录》一卷天宝末进士第。

韦美《嘉号录》一卷中和中进士。

柳璨《正闰位历》三卷

李匡文《两汉至唐年纪》一卷昭宗时宗正少卿。

右编年类四十一家,四十八部,九百四十七卷。失姓名四家,柳芳以下不著录 十九家,三百五十五卷。

常璩《华阳国志》十三卷

又《汉之书》十卷

《蜀李书》九卷

和包《汉赵纪》十四卷

田融《赵石记》二十卷

又《二石记》二十卷

《苻朝杂记》一卷

王度、随翙《二石伪事》六卷

《二石书》十卷

范亨《燕书》二十卷

王景晖《南燕录》六卷

张诠《南燕书》十卷

高闾《燕志》十卷

段龟龙《凉记》十卷

《西河记》二卷

张谘《凉记》十卷

刘昺《凉书》十卷

又《敦煌实录》二十卷

裴景仁《秦记》十一卷杜惠明注。

《拓拔凉录》十卷

《桓玄伪事》二卷

《鄴洛鼎峙记》十卷

守节先生《天启纪》十卷

崔鸿《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十卷

萧方《三十国春秋》三十卷

李概《战国春秋》二十卷

蔡允恭《后梁春秋》十卷

武敏之《三十国春秋》一百卷

右伪史类一十七家,二十七部,五百四十二卷。失姓名三家。

《古文锁语》四卷

《汲冢周书》十卷

子贡《越绝书》十六卷

孔晁注《周书》八卷

何承天《春秋前传》十卷

又《春秋前传杂语》十卷

乐资《春秋后传》三十卷

孟仪注《周载》三十卷

赵晔《吴越春秋》十二卷

杨方《吴越春秋削烦》五卷

《吴越记》六卷

刘向《战国策》三十二卷

高诱注《战国策》三十二卷

延笃《战国策论》一卷

陆贾《楚汉春秋》九卷

卫飒《史记要传》十卷

张莹《史记正传》九卷

谯周《古史考》二十五卷

王粲《汉书英雄记》十卷

葛洪《史记钞》十四卷

又《汉书钞》三十卷

《后汉书钞》三十卷

张缅《后汉书略》二十五卷

又《晋书钞》三十卷

范晔《后汉书缵》十三卷

孔衍《春秋时国语》十卷

又《春秋后国语》十卷

《汉尚书》十卷

《汉春秋》十卷

《后汉尚书》六卷

《后汉春秋》六卷

《后魏尚书》十四卷

《后魏春秋》九卷

王越客《后汉文武释论》二十卷

袁希之《汉表》十卷

张温《三史要略》三十卷

阮孝绪《正史削繁》十四卷

延秀《史要》二十八卷

萧肃《合史》二十卷

又《录》一卷

王蔑《史汉要集》二卷

司马彪《九州春秋》九卷

《后汉杂事》十卷

鱼豢《魏略》五十卷

孙寿《魏阳秋异同》八卷

《魏武本纪年历》五卷

王隐《删补蜀记》七卷

张勃《吴录》三十卷

李概《左史》六卷

胡冲《吴朝人士品秩状》八卷

又《吴历》六卷

虞禹《吴士人行状名品》二卷

虞溥《江表传》五卷

徐众《三国评》三卷

王涛《三国志序评》三卷

傅畅《晋诸公赞》二十二卷

《晋历》二卷

荀绰《晋后略》五卷

贾匪之《汉魏晋帝要纪》三卷

郭颁《魏晋代说》十卷

谢绰《宋拾遗录》十卷

孔思尚《宋齐语录》十卷

阴僧仁《梁撮要》三十卷

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六十三卷

来奥《帝王本纪》十卷

环济《帝王略要》十二卷

刘滔《先圣本纪》十卷

杨晔《华夷帝王纪》三十七卷

张愔等《帝系谱》二卷

韦昭《洞纪》四卷

皇甫谧《帝王代纪》十卷

又《年历》六卷

何茂林《续帝王代纪》十卷

《帝王代纪》十六卷

《历纪》十卷

姚恭《年历帝纪》二十六卷

吉文甫《十五代略》十卷

《代谱》四十八卷周武帝敕撰。

诸葛耽《帝录》十卷

庾和之《历代记》三十卷

熊襄《十代记》十卷

卢元福《帝王编年录》五十一卷

又《共和以来甲乙纪年》二卷

赵弘礼《王业历》二卷

周树《洞历记》九卷

徐整《三五历纪》二卷

又《通历》二卷

《杂历》五卷

孔衍《国志历》五卷

《长历》十四卷

《千年历》二卷

许氏《千岁历》三卷

陶弘景《帝王年历》五卷

羊瑗《分王年历》五卷

王嘉《拾遗录》三卷

又《拾遗记》十卷萧绮录。

周祗《崇安记》二卷

王韶之《崇安记》十卷

鲍衡卿《乘舆飞龙记》二卷

萧大圆《淮海乱离志》四卷

李仁实《通历》七卷

裴矩《隋开业平陈记》十二卷

褚无量《帝王纪录》三卷

皇甫遵《吴越春秋传》十卷

卢彦卿《后魏纪》三十三卷

刘允济《鲁后春秋》二十卷

丘悦《三国典略》三十卷

元行冲《魏典》三十卷

员半千《三国春秋》二十卷

李筌《阃外春秋》十卷

李吉甫《六代略》三十卷

张绚《古五代新记》二卷

许嵩《建康实录》二十卷

《柳氏自备》三十卷柳仲郢。

郑韦《史俊》十卷

吕才《隋记》二十卷

丘启期《隋记》十卷开元管城尉。

杜宝《大业杂记》十卷

杜儒童《隋季革命记》五卷武后时人。

《刘氏行年记》二十卷刘仁轨。

崔良佐《三国春秋》卷亡。良佐,深州安平人,日用从子。居共白鹿山,门人 谥曰贞文孝父。

裴遵度《王政记》

杨岑《皇王宝运录》并卷亡。岑,宪宗时人。

《功臣录》三十卷

唐颍《稽典》一百三十卷开元中,颍罢临汾尉,上之。张说奏留史馆脩史,兼 集贤待制。

王彦威《唐典》七十卷

吴兢《唐书备阙记》十卷

《续皇王宝运录》十卷韦昭度、杨涉撰。

韩祐《续古今人表》十卷开元十七年上,授太常寺太祝。

张荐《宰辅传略》卷亡。

蒋乂《大唐宰辅录》七十卷

又《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四十卷

凌璠《唐录政要》十二卷昭宗时江都尉。

南卓《唐朝纲领图》一卷字昭嗣,大中黔南观察使。

薛珰《唐圣运图》二卷

刘肃《大唐新语》十三卷元和中江都主簿。

李肇《国史补》三卷翰林学士,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少监。

林恩《补国史》十卷僖宗时进士。

《传载》一卷

《史遗》一卷

温大雅《今上王业记》六卷

李延寿《太宗政典》三十卷

吴兢《太宗勋史》一卷

又《贞观政要》十卷

李康《明皇政录》十卷

郑处诲《明皇杂录》二卷

郑棨《开天传信记》一卷

温畬《天宝乱离西幸记》一卷

宋巨《明皇幸蜀记》一卷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三卷华阴尉。

包谞《河洛春秋》二卷安禄山、史思明事。

徐岱《奉天记》一卷德宗西狩事。

崔光庭《德宗幸奉天录》一卷

赵元一《奉天录》四卷

张读《建中西狩录》十卷字圣用,僖宗时吏部侍郎。

袁皓《兴元圣功录》三卷

谷况《燕南记》三卷张孝忠事。

路隋《平淮西记》一卷

杜信《史略》三十卷

又《闲居录》三十卷

郑澥《凉国公平蔡录》一卷字蕴士,李愬山南东道掌书记,开州刺史。

薛图存《河南记》一卷李师道事。

李潜用《乙卯记》一卷李训、郑注事。

《大和摧凶记》一卷

《野史甘露记》二卷

《开成纪事》二卷

李石《开成承诏录》二卷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一卷

又《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

《会昌伐叛记》一卷

《上党纪叛》一卷刘从谏事。

韩昱《壶关录》三卷

裴廷裕《东观奏记》三卷大顺中,诏脩宣、懿、僖实录,以日历注记亡缺,因 摭宣宗政事奏记于监脩国史杜让能。廷裕,字膺余,昭宗时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 贬湖南,卒。

令狐澄《贞陵遗事》二卷綯子也。乾符中书舍人。

柳玭《

续贞陵遗事》一卷

郑言《平剡录》一卷裘甫事。言,字垂之,浙西观察使王式从事,咸通翰林学士、户部侍郎。

张云《咸通解围录》一卷字景之,一字瑞卿,起居舍人。

郑樵《彭门纪乱》三卷庞勋事。

王坤《惊听录》一卷黄巢事。

郭廷诲《广陵妖乱志》三卷高骈事。

《乾宁会稽录》一卷董昌事。

韩偓《金銮密记》五卷

王振《汴水滔天录》一卷昭宗时拾遗。

公沙仲穆《大和野史》十卷起大和,尽龙纪。右杂史类八十八家,一百七部,一千八百二十八卷。失姓名八家,元行冲以下不著录六十八家,八百六十一卷。

郭璞《穆天子传》六卷

《汉献帝起居注》五卷

李轨《晋泰始起居注》二十卷

又《晋咸宁起居注》二十二卷

《晋太康起居注》二十二卷

《晋永平起居注》八卷

《晋咸和起居注》十八卷

《晋咸康起居注》二十二卷

刘道荟《晋起居注》三百二十卷

《晋建武大兴永昌起居注》二十二卷

《晋建元起居注》四卷

《晋永和起居注》二十四卷

《晋升平起居注》十卷

《晋隆和兴宁起居注》五卷

《晋太和起居注》六卷

《晋咸安起居注》三卷

《晋宁康起居注》六卷

《晋太元起居注》五十二卷

《晋崇宁起居注》十卷

《晋元兴起居注》九卷

《晋义熙起居注》三十四卷

《晋元熙起居注》二卷

何始真《晋起居钞》五十一卷

《晋起居注钞》二十四卷

《宋永初起居注》六卷

《宋景平起居注》三卷

《宋元嘉起居注》七十一卷

《宋孝建起居注》十七卷

《宋大明起居注》十五卷

《后魏起居注》二百七十六卷

《齐永明起居注》二十五卷

《梁大同七年起居注》十卷

《陈起居注》四十一卷

《隋开皇元年起居注》六卷

王逡之《三代起居注钞》十五卷

《流别起居注》四十七卷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开元起居注》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失撰人名。

姚修《时政记》四十卷

凡实录二十八部,三百四十五卷。刘知几以下不著录四百五十七卷。

周兴嗣《梁皇帝实录》二卷

谢昊《梁皇帝实录》五卷

《梁太清实录》十卷

《高祖实录》二十卷敬播撰,房玄龄监脩,许敬宗删改。

《今上实录》二十卷敬播、顾胤撰,房玄龄监脩。

长孙无忌《贞观实录》四十卷

许敬宗《皇帝实录》三十卷

《高宗后脩实录》三十卷初,令狐德棻撰,止乾封,刘知几、吴兢续成。

韦述《高宗实录》三十卷

武后《高宗实绿》一百卷

《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魏元忠、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撰,刘知几、吴兢删正。

宗秦客《圣母神皇实录》十八卷

吴兢《中宗实录》二十卷

刘知几《太上皇实录》十卷

吴兢《睿宗实录》五卷

张说《今上实录》二十卷说与唐颍撰,次玄宗开元初事。

《开元实录》四十七卷失撰人名。

《玄宗实录》一百卷令狐峘撰,元载监脩。

《肃宗实录》三十卷元载监脩。

令狐峘《代宗实录》四十卷

沈既济《建中实录》十卷

《德宗实录》五十卷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裴垍监脩。

《顺宗录》五卷韩愈沈传师。宇文籍撰,李吉甫监脩。

《宪宗实录》四十卷沈传师、郑澣、宇文籍、蒋系、李汉、陈夷行、苏景胤撰,杜元颖、韦处厚、路隋监脩。景胤,弁子也,中书舍人。

《穆宗实录》二十卷苏景胤、王彦威、杨汉公、苏涤、裴休撰,路隋监脩。涤,字玄献,冕子也,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

《敬宗实录》十卷陈商、郑亚撰,李让夷监脩。商,字述圣,礼部侍郎、秘书监。

《敬宗宝录》十卷陈商卷亚撰李让夷监脩。商,字述圣,礼部侍郎,秘书监。

《文宗实录》四十卷卢耽、蒋偕、王沨、卢告、牛丛撰,魏暮监脩。耽,字子严,一字子重,历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沨,字中德,历东都留守。告,字子有,弘宣子也,历吏部侍郎。

《武宗实录》三十卷韦保衡临脩。

凡诏令一家,一十一部,三百五卷。失姓名十家,温彦博以下不著录十一家,二百二十二卷。

《晋杂诏书》一百卷

又二十八卷

又六十六卷

《晋诏书黄素制》五卷

《晋定品杂制》一卷

《晋太元副诏》二十一卷

《晋崇安元兴大亨副诏》八卷

《晋义熙诏》二十二卷

《宁永初诏》六卷

《宋元嘉诏》二十一卷

宋干《诏集区别》二十七卷

温彦博《古今诏集》三十卷

李义府《古今诏集》一百卷

薛克构《圣朝诏集》三十卷

《唐德音录》三十卷

《太平内制》五卷

《明皇制诏录》一卷

《元和制集》十卷

王起《写宣》十卷

马文敏《王言会最》五卷

《唐旧制编录》六卷费氏集。

《拟状注制》十卷

右起居注类六家,三十八部,一千二百七十二卷。失姓名二十六家,《开元起居注》以下不著录三家,三千七百二十五卷。总七家,七十七部。

《秦汉以来旧事》八卷

《汉武帝故事》二卷

韦氏《三辅旧事》一卷

葛洪《西京杂记》二卷

《建武故事》三卷

《永平故

事》二卷

应劭《汉朝驳》三十卷

《汉诸王奏事》十卷

《汉魏吴蜀旧事》八卷

《魏名臣奏事》三十卷

《魏台访议》三卷

《魏廷尉决事》十卷

《南台奏事》九卷

《晋太始太康故事》八卷

孔愉《晋建武咸和咸康故事》四卷

《晋建武以来故事》三卷

《晋氏故事》三卷

《晋朝杂事》二卷

《晋故事》四十三卷

《晋诸杂故事》二十二卷

《晋杂议》十卷

《晋要事》三卷

《晋宋旧事》一百三十卷

车灌《晋脩复山陵故事》五卷

卢綝《晋八王故事》十二卷

又《晋四王起事》四卷

张敞《晋东宫旧事》十卷

范汪《尚书大事》二十一卷

《华林故事名》一卷

刘道荟《先朝故事》二十卷

《交州杂故事》九卷

《中兴伐逆事》二卷

温子昇《魏永安故事》三卷

萧大圆《梁魏旧事》三十卷

僧亡名《天正旧事》三卷

应詹《江南故事》三卷

《大司马陶公故事》三卷

《郗太尉为尚书令故事》三卷

王愆期《救襄阳上都府事》一卷

《春坊旧事》三卷

武后《述圣纪》一卷

杜正伦《春坊要录》四卷

王方庆《南宫故事》十二卷

裴矩《鄴都故事》十卷

马亹《唐年小录》八卷

张齐贤《孝和中兴故事》三卷

卢若虚《南宫故事》三十卷

令狐德棻《凌烟阁功臣故事》四卷

敬播《文贞公传事》四卷

刘祎之《文贞公故事》六卷

张大业《魏文贞故事》八卷

王方庆《文贞公事录》一卷

李仁实《卫公平突厥故事》二卷

谢偃《英公故事》四卷

刘祎之《英国贞武公故事》四卷

陈谏等《彭城公故事》一卷刘晏。

《张九龄事迹》一卷

《李渤事迹》一卷

《杜悰事迹》一卷

《吴湘事迹》一卷

丘据《相国凉公录》一卷李抱玉事。据,谏议大夫。

右故事类十七家,四十三部,四百九十六卷。失姓名二十五家,裴矩以下不著 录十六家,九十卷。

王隆《汉官解诂》三卷胡广注。

应劭《汉官》五卷

《汉官仪》十卷

蔡质《汉官典仪》一卷

丁孚《汉官仪式选用》一卷

荀攸等《魏官仪》一卷

傅畅《晋公卿礼秩故事》九卷

《百官名》十四卷

干宝《司徒仪注》五卷

陆机《晋惠帝百官名》三卷

《晋官属名》四卷

《晋过江人士目》一卷

卫禹《晋永嘉流士》二卷

《登城三战簿》三卷

范晔《百官阶次》一卷

荀钦明《宋百官阶次》三卷

《宋百官春秋》六卷

《魏官品令》一卷

王珪之《齐职官仪》五十卷

徐勉《梁选簿》三卷

沈约《梁新定官品》十六卷

《梁百官人名》十五卷

《陈将军簿》一卷

《太建十一年百官簿状》二卷

郎楚之《隋官序录》十二卷

王道秀《百官春秋》十三卷

郭演《职令古今百官注》十卷

陶彦藻《职官要录》三十六卷

《职员旧事》三十卷

王方庆《宫卿旧事》一卷

《六典》三十卷开元十年,起居舍人陆坚被诏集贤院脩“六典”,玄宗手写六 条,曰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张说知院,委徐坚,经岁无规制, 乃命毋煚、余钦、咸廙业、孙季良、韦述参撰。始以令式象《周礼》六官为制。萧 嵩知院,加刘郑兰、萧晟、卢若虚。张九龄知院,加陆善经。李林甫代九龄,加苑 咸。二十六年书成。

王方庆又撰《尚书考功簿》五卷

又《尚书考功状绩簿》十卷

《尚书科配簿》五卷

《五省迁除》二十卷

裴行俭《选谱》十卷

《唐循资格》一卷天宝中定。

沈既济《选举志》十卷

梁载言《具员故事》十卷

又《具员事迹》十卷

杜英《师职该》二卷

任戬《官品纂要》十卷

温大雅《大丞相唐王官属记》二卷

杜易简《御史台杂注》五卷

韩琬《御史台记》十二卷

韦述《御史台记》十卷

又《集贤注记》三卷

李构《御史台故事》三卷

刘贶《天官旧事》一卷

柳芳《大唐宰相表》三卷

马宇《凤池录》五十卷

贺兰正元《辅佐记》十卷

又《举选衡鉴》三卷昭义判官,贞元十三年上。

韦琯《国相事状》七卷宪宗时人。

张之绪《文昌损益》二卷德宗时人。

李肇《翰林志》一卷

李吉甫《元和国计簿》十卷

又《元和百司举要》一卷

王涯《唐循资格》五卷

韦处厚《大和国计》二十卷

王彦威《占额图》一卷

孙结《大唐国照图》一卷文宗时人。

《大唐国要图》五卷左仆射贾耽纂,监察御史褚球重脩。

《翰林内志》一卷

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一卷字文硕,收子也。昭宗时翰林学士、吏部侍郎。

右职官类十九家,二十六部,二百六十二卷。失姓名十家,《六典》以下不著 录二十九家,二百八十卷。

赵岐《三辅决录》、十卷挚虞注。

魏文帝《海内士品录》三卷

《海内先贤传》五卷魏明帝时撰。

李氏《海内先贤行状》三卷

韦氏《四海耆旧传》一卷

《诸国先贤传》一卷

圈称《陈留风俗传》三卷

苏林《陈留耆旧传》三卷

刘昺《敦煌实录》二十卷

陈英宗《陈留先贤传像赞》一卷

江敞《陈留人物志》十五卷

周斐《汝南先贤传》五卷

陆胤《志广州先贤传》七卷

刘芳《广州先贤传》七卷

徐整《豫章旧志》八卷

又《豫章烈士传》三卷

华隔《广陵烈士传》一卷

张胜《桂阳先贤画赞》五卷

硃育《会稽记》四卷

虞预《会稽典录》二十四卷

谢承《会稽先贤传》七卷

贺氏《会稽先贤传像赞》四卷

钟离岫《会稽后贤传》三卷

贺氏《会稽太守像赞》二卷

陆凯《吴国先贤传》五卷

《吴国先贤像赞》三卷

陈寿《益部耆旧传》十四卷

《益州耆旧杂传记》二卷

白褒《鲁国先贤传》十四卷

张方《楚国先贤传》十二卷

高范《荆州先贤传》三卷

仲长统《山阳先贤传》一卷

范瑗《交州先贤传》四卷

习凿齿《襄阳耆旧传》五卷

又《逸人高士传》八卷

王基《东莱耆旧传》一卷

王羲度《徐州先贤传》九卷

刘义庆《徐州先贤传赞》八卷

又一卷

刘彧《长沙旧邦传赞》四卷

郭缘生《武昌先贤传》三卷

虞溥《江表传》三卷

崔蔚祖《海岱志》十卷

吴均《吴郡钱塘先贤传》五卷

阳休之《幽州古今人物志》三十卷

留叔先《东阳朝堂书赞》一卷

《济北先贤传》一卷

《庐江七贤传》一卷

《零陵先贤传》一卷

萧广济《孝子传》十五卷

师觉授《孝子传》八卷

王韶之《孝子传》十五卷

又《赞》三卷

宗躬《孝子传》二十卷

又《止足传》十卷

虞盘佐《孝子传》一卷

又《高士传》二卷

徐广《孝子传》三卷

梁武帝《孝子传》三十卷

《杂孝子传》二卷

郑缉之《孝子传赞》十卷

申秀《孝友传》八卷

元怿《显忠录》二十卷

嵇康《圣贤高士传》八卷

皇甫谧《高士传》十卷

又《逸士传》一卷

《玄晏春秋》二卷

《韦氏家传》三卷

周续之《上古以来圣贤高士传赞》三卷

刘昼《高才不遇传》四卷

周弘让《续高士传》八卷

张显《逸人传》三卷

钟离儒《逸人传》七卷

袁宏《名士传》三卷

袁淑《真隐传》二卷

阮孝绪《高隐传》十卷

刘向《列士传》二卷

范晏《阴德传》二卷

齐竟陵文宣王子良《止足传》十卷

钟岏《良吏传》十卷

《先儒传》五卷

殷系《英籓可录事》三卷一云张万贤撰。

郑忱《文林馆记》十卷

张骘《文士传》五十卷

梁元帝《孝德传》三十卷

又《忠臣传》三十卷

《全德志》一卷

《丹杨尹传》十卷

《同姓名录》一卷

《怀旧志》九卷

裴怀贵《兄弟传》三卷

《悼善列传》四卷

刘昭《幼童传》十卷

卢思道《知己传》一卷

孙敏《春秋列国名臣传》九卷

《孔子弟子传》五卷

《东方朔传》八卷

《李固别传》七卷

《梁冀传》二卷

郭冲《诸葛亮隐没五事》一卷

《何颙传》一卷

《曹瞒传》一卷

《毋丘俭记》三卷

管辰《管辂传》二卷

戴逵《竹林七贤论》二卷

孟仲晖《七贤传》七卷

《桓玄传》二卷

《杂传》六十九卷

又四十卷

又九卷

任昉《杂传》一百二十卷

《荆扬二州迁代记》四卷

元晖等《秘录》二百七十卷

五孝恭《集记》一百卷

《汉明帝画赞》五十卷

姚澹《四科传赞》四卷

《七国叙赞》十卷

《益州文翁学堂图》一卷

荀伯子《荀氏家传》十卷

又《薛常侍传》二卷

《明氏世录》六卷明粲。

《汉南庾氏家传》三卷庾守业。

《褚氏家传》一卷褚结撰,褚陶注。

《殷氏家传》三卷殷敬。

《崔氏世传》七卷崔鸿。

《邵氏家传》十卷

《王氏家传》二十一卷

《江氏家传》七卷江饶。

《暨氏家传》一卷

《虞氏家传》五卷虞览。

《裴氏家记》三卷裴松之。

《诸葛传》五卷

《曹氏家传》一卷曹毘。

《诸王传》一卷

《陆史》十五卷陆煦。

王劭《尔硃氏家传》二卷

《何妥家传》二卷

《裴若弼家传》一卷

令狐德棻《令狐家传》一卷

张大素《敦煌张氏家传》二十卷

魏征《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二卷

章怀太子《列籓正论》三十卷

郑世翼《交游传》二卷

李袭誉《忠孝图传赞》二十卷

许敬宗《文馆词林文人传》一百卷

崔玄韦《友义传》十卷

又《义士传》十五卷

傅弈《高识传》十卷

郎余令《孝子后传》三十卷

平贞諲《养德传》卷亡。

徐坚《大隐传》三卷

裴朏《续文士传》十卷开元中怀州司马。

李袭誉又撰《江东记》三十卷

李义府《宦游记》七十卷

王方庆《友悌录》十五卷

又《王氏训诫》五卷

《王氏列传》十五卷

《王氏尚书传》五卷

《魏文贞故书》十卷

唐临《冥报记》二卷

李筌《中台志》十卷

卢诜《四公记》一卷一作梁载言。

王瓘《广轩辕本纪》三卷

李渤《六贤图赞》一卷

陆龟蒙《小名录》五卷

张昌宗《古文纪年新传》三卷昌宗,冀州南宫人,太子舍人。

王绪《永宁公辅梁记》十卷绪,开元人,僧辩兄孙也,永宁即僧辩所封。

贾闰甫《李密传》三卷闰甫,密旧属。

颜师古《安兴贵家传》卷亡。

《陆氏英贤征记》三卷陆师儒。

李邕《狄仁杰传》

三卷

郭湜《高氏外传》一卷力士。湜,大历大理司直。

李翰《张巡姚訚传》二卷

陈翃《郭公家传》八卷子仪。翃尝为其寮属,后又从事浑瑊河中幕。

殷亮《颜氏家传》一卷杲卿。

殷仲容《颜氏行状》一卷真卿。

马宇《段公别传》二卷秀实。宇,元和秘书少监,史馆脩撰。

李繁《相国鄴侯家传》十卷

王起《李赵公行状》一卷李吉甫。

张茂枢《河东张氏家传》三卷弘靖孙。

崔氏《唐显庆登科记》五卷失名。

姚康《科第录》十六卷字汝谐,南仲孙也。兵部郎中,金吾将军。

李弈《唐登科记》二卷

《文场盛事》一卷

张鷟《朝野佥载》二十卷自号浮休子。

《封氏闻见记》五卷封演。

刘餗《国朝传记》三卷

《国朝旧事》四十卷

苏特《唐代衣冠盛事录》一卷

李绰《尚书故实》一卷尚书即张延赏。

《柳氏训序》一卷柳玭。

武平一《景龙文馆记》十卷

萧叔和《天祚永归记》一卷睿宗事。

韦机《西征记》卷亡。

韩琬《南征记》十卷

凌准《邠志》二卷

陆贽《遣使录》一卷

裴肃《平戎记》五卷休父。

房千里《投荒杂录》一卷字鹄举,大和初进士第,高州刺史。

杜佑《宾佐记》一卷

《文宗朝备问》一卷

黄璞《闽川名士传》一卷字绍山,大顺中进士第。

魏征《祥瑞录》十卷

徐景《玉玺正录》一卷

《国宝传》一卷

许康佐《九鼎记》四卷

颜师古《王会图》卷亡。

李德裕《异域归忠传》二卷

《西蕃会盟记》三卷

《西戎记》二卷

《英雄录》一卷

赵珫《孝行志》二十卷字盈之,晋州岳阳人,会昌中。

武谊《自古忠臣传》二十卷字子思,楚州盱眙人,咸通中州从事。

凡女训十七家,二十四部,三百八十三卷。失姓名一家,王方庆以下不著录五 家,八十三卷。

刘向《列女传》十五卷曹大家注。

皇甫谧《列女传》六卷

綦毋邃《列女传》七卷

刘熙《列女传》八卷

赵母《列女传》七卷

项宗《列女后传》十卷

曹植《列女传颂》一卷

孙夫人《列女传序赞》一卷

杜预《列女传》十卷

虞通之《后妃记》四卷

又《妒记》二卷

诸葛亮《贞洁记》一卷

曹大家《女诫》一卷

辛德源、王劭等《内训》二十卷

徐湛之《妇人训解集》十卷

《女训集》六卷

长孙皇后《女则要录》十卷

魏征《列女传略》七卷

武后《列女传》一百卷

又《孝女传》二十卷

《古今内范》一百卷

《内范要略》十卷

《保傅乳母传》七卷

《凤楼新诫》二十卷

王方庆《王氏女记》十卷

又《王氏王嫔传》五卷

《续妒记》五卷

尚宫宋氏《女论语》十篇

薛蒙妻韦氏《续曹大家女训》十二章韦温女。蒙,字中明,开成中进士第。

王抟妻杨氏《女诫》一卷

右杂传记类一百二十五家,一百四十六部,一千六百五十六卷。失姓名十四家, 崔玄韦以下不著录五十一家,二千五百七十四卷。总一百四十七家,一百五十一 部。

卫宏《汉旧仪》四卷

董巴《大汉舆服志》一卷

徐广《车服杂注》一卷

又《晋尚书仪曹新定仪注》四十一卷

《晋仪注》三十九卷

傅瑗《晋新定仪注》四十卷

《晋尚书仪曹吉礼仪注》三卷

《晋尚书仪曹事》九卷

《晋杂仪注》二十一卷

《宋尚书仪注》三十六卷

《宋仪注》二卷

张镜《宋东宫仪记》二十三卷

严植之《南齐仪注》二十八卷

又《梁皇帝崩凶仪》十一卷

《梁皇太子丧礼》五卷

《梁王侯以下凶礼》九卷

《士丧礼仪注》十四卷

沈约《梁仪注》十卷

又《梁祭地祗阴阳仪注》二卷

鲍泉《新仪》三十卷

明山宾等《梁吉礼》十八卷

《梁吉礼仪注》四卷

又十卷

《梁尚书仪曹仪注》十八卷

又二十卷

《梁天子丧礼》七卷

又五卷

《梁大行皇帝皇后崩仪注》一卷

《梁太子妃薨凶仪注》九卷

《梁诸侯世子卒凶仪注》九卷

《梁陈大行皇帝崩仪注》八卷

贺瑒等《梁宾礼》一卷

《梁宾礼仪注》十三卷

陆琏《梁军礼》四卷

司马褧《梁嘉礼》三十五卷

又《嘉礼仪注》四十五卷

《陈吉礼仪注》五十卷

《陈杂吉仪注》三十卷

《陈杂仪注》六卷

《陈诸帝后崩仪注》五卷

《陈杂仪注凶仪》十三卷

《陈皇太后崩仪注》四卷仪曹撰。

《陈皇太子妃薨仪注》五卷仪曹撰。

张彦《陈宾礼仪注》六卷

常景《后魏仪注》五十卷

赵彦深《北齐吉礼》七十二卷

《北齐皇太后丧礼》十卷

高颍《隋吉礼》五十四卷

牛弘、潘徽《隋江都集礼》一百二十卷

《大贺卤簿》一卷

周迁《古今舆服杂事》十卷

萧子云《古今舆服杂事》二十卷

《甲辰仪注》五卷

挚虞《决疑要注》一卷

崔豹《古今注》一卷

《诸王国杂仪注》十卷

《杂仪注》一百卷

范汪《杂府州郡仪》十卷

又《祭典》三卷

何胤《丧服治礼仪注》九卷

何点《理礼仪注》九卷

《冠婚仪》四卷

崔皓《婚仪祭仪》二卷

何晏《魏明帝谥议》二卷

《魏氏郊丘》三卷

高堂隆《魏

台杂访议》三卷

《晋谥议》八卷

《晋简文谥议》四卷

孔晁等《晋明堂郊社议》三卷

蔡谟《晋七庙议》三卷

干宝《杂议》五卷

荀顗等《晋杂议》十卷

王景之《要典》三十九卷

王逸《齐典》四卷

丘仲孚《皇典》五卷

卢谌《杂祭注》六卷

卢辨《祀典》五卷

徐爰《家仪》一卷

王俭《吉仪》二卷

又《吊答书仪》十卷

《皇室书仪》七卷

鲍衡卿《皇室书仪》十三卷

谢朏《书笔仪》二十卷

谢允《书仪》二卷

唐瑾《妇人书仪》八卷

《童悟》十三卷

纪僧真《玉玺谱》一卷

姚察《传国玺》十卷

徐令言《玉玺正录》一卷

张大颐《明堂仪》一卷

姚璠等《明堂仪注》三卷

《皇太子方岳亚献仪》二卷

萧子云《东宫杂事》二十卷

陆开明、宇文恺《东宫典记》七十卷

令狐德棻《皇帝封禅仪》六卷

孟利贞《封禅录》十卷

裴守真《神岳封禅仪注》十卷

郭山恽《大享明堂仪注》二卷

《亲享太庙仪注》三卷

裴矩、虞世南《大唐书仪》十卷

窦维鍌《吉凶礼要》二十卷

韦叔夏《五礼要记》三十卷

王悫中《礼仪注》八卷

杨炯《家礼》十卷

《大唐仪礼》一百卷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李百药、颜师古、令狐德棻、 孔颖达、于志宁等撰。《吉礼》六十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 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一百三十篇。贞观十一年上。

《永徽五礼》一百三十卷长孙无忌、侍中许敬宗、兼中书令李义府、黄门侍郎 刘祥道、许圉师、太常卿韦琨、博士萧楚材孔志约等撰。削《国恤》,以为豫凶事 非臣子所宜论次,定著二百九十九篇。显庆三年上。

武后《紫宸礼要》十卷

《开元礼》一百五十卷开元中,通事舍人王嵒请改《礼记》,附唐制度,张说 引嵒就集贤书院详议。说奏:“《礼记》,汉代旧文,不可更,请脩贞观、永徽五 礼为《开元礼》。命贾登、张烜、施敬本、李锐、王仲丘、陆善经、洪孝昌撰缉, 萧嵩总之。

萧嵩《开元礼义镜》一百卷

《开元礼京兆义罗》十卷

《开元礼类释》二十卷

《开元礼百问》二卷

颜真卿《礼乐集》十卷礼仪使所定。

韦渠牟《贞元新集开元后礼》二十卷

柳逞《唐礼纂要》六卷

韦公肃《礼阁新仪》二十卷元和人。

王彦威《元和曲台礼》三十卷

又《续曲台礼》三十卷

李弘泽《直礼》一卷林甫孙,开成太府卿

韦述《东封记》一卷

李袭誉《明堂序》一卷

员半千《明堂新礼》三卷

李嗣真《明堂新礼》十卷

王泾《大唐郊祀录》十卷贞元九年上,时为太常礼院脩撰。

裴瑾《崇丰二陵集礼》卷亡。瑾,字封叔,光庭曾孙,元和吉州刺史。

王方庆《三品官祔庙礼》二卷

又《古今仪集》五十卷

孟诜《家祭礼》一卷

徐闰《家祭仪》一卷

范传式《寝堂时飨仪》一卷

郑正则《祠享仪》一卷

周元阳《祭录》一卷

贾顼《家荐仪》一卷

卢弘宣《家祭仪》卷亡。

孙氏《仲享仪》一卷孙日用。

刘孝孙《二仪实录》一卷

袁郊《二仪实录衣服名义图》一卷

又《服饰变古元录》一卷字之仪,滋子也。昭宗翰林学士。

王晋《使范》一卷

戴至德《丧服变服》一卷

张戬《丧仪纂要》九卷

孟诜《丧服正要》二卷

商价《丧礼极议》一卷

张荐《五服图》卷亡。

《葬王播仪》一卷

仲子陵《五服图》十卷贞元九年上。

郑氏《书仪》二卷郑余庆。

裴茝《内外亲族五服仪》二卷

裴度《书仪》二卷

又《书仪》三卷硃俦注。茝,元和太常少卿。

杜有晋《书仪》二卷

右仪注类六十一家,一百部,一千四百六十七卷。失姓名三十二家,窦维鍌以 下不著录四十九家,八百九十三卷。

《汉建武律令故事》三卷

《汉名臣奏》二十九卷

《廷尉决事》二十卷

《廷尉驳事》十一卷

《廷尉杂诏书》二十六卷

《南台奏事》二十二卷

应劭《汉朝议驳》三十卷

陈寿《汉名臣奏事》三十卷

《晋驳事》四卷

《晋弹事》九卷

贾充、杜预《刑法律本》二十一卷

又《晋令》四十卷

宗躬《齐永明律》八卷

蔡法度《梁律》二十卷

又《梁令》三十卷

《梁科》二卷

《条钞晋宋齐梁律》二十卷

范泉等《陈律》九卷

又《陈令》三十卷

《陈科》三十卷

赵郡王叡《北齐律》二十卷

《令》八卷

《麟趾格》四卷文襄帝时撰。

赵肃等《周律》二十五卷

苏绰《大统式》三卷

张斐《律解》二十卷

刘邵《律略论》五卷

高颎等《隋律》十二卷

牛弘等《隋开皇令》三十卷

《隋大业律》十八卷

《武德律》十二卷

又《式》十四卷

《令》三十一卷尚书左仆射裴寂、右仆射萧瑀、大理卿崔善为、给事中王敬业、 中书舍人刘林甫颜师古王孝达、泾州别驾靖延、太常丞丁孝乌、隋大理丞房轴、天 策上将府参军李桐客、太常博士徐上机等奉诏撰定。以五十三条附新律,余无增改。 武德七年上。

《贞观律》十二卷

又《令》二十七卷

《格》十八卷

《留司格》一卷

《式》三十三卷中书令房玄龄、右仆射长孙无忌、蜀王府法曹参军裴弘献等奉 诏撰定。凡律五百条,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条,格七百条。以尚书省诸曹为目,其常 务留本司者,著为《留司格》。

《永徽律》十二卷

又《式》十四卷

《式本》四卷

《令》三十卷

《散颁天下格》七卷

《留本司行格》十八卷太尉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 中高季辅、黄门待郎宇文节柳奭、尚书右丞段宝玄、太常少卿令狐德棻、吏部侍郎 高敬言、刑部侍郎刘燕客、给事中赵文恪、中书舍人李友益、少府丞张行实、太府 丞王文端、大理丞元绍、刑部郎中贾敏行等奉诏撰定。分格为二部,以曹司常务为 “行格”,天下所共为“散颁格”。永徽三年上。至龙朔二年,诏司刑太常伯源直 心、少常伯李敬玄、司刑大夫李文礼复删定,唯改官曹局名而已。题行格曰“留本 司行格中本”,散颁格曰“天下散行格中本”。

《律疏》三十卷无忌、李勣、于志宁、邢部尚书唐临、大理卿段宝玄、尚书右 丞刘燕客、御史中丞贾敏行等奉诏撰,永徽四年上。

《永徽留本司格后》十一卷左仆射刘仁轨、右仆射戴至德、侍中张文瓘、中书 令李敬玄、右庶子郝处俊、黄门侍郎来恒、左庶子高智周、右庶子李义琰、吏部侍 郎裴行俭马戴、兵部侍郎萧德昭裴炎、工部侍郎李义琛、刑部侍郎张楚金、金部郎 中卢律师等奉诏撰,仪凤二年上。

赵仁本《法例》二卷

崔知悌《法例》二卷

《垂拱式》二十卷

又《格》十卷

《新格》二卷

《散颁格》三卷

《留司格》六卷秋官尚书裴居道、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凤阁侍郎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韦方质、删定官袁智弘、咸阳尉王守慎奉诏撰。加计帐、勾帐二 式。垂拱元年上新格,武后制序。

《删垂拱式》二十卷

又《散颁格》七卷中书令韦安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祝钦明、尚书右丞 苏瑰、兵部郎中狄光嗣等删定,神龙元年上。

《太极格》十卷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岑羲、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陆象 先、右散骑常侍徐坚、右司郎中唐绍、刑部员外郎邵知新、大理寺丞陈义海、评事 张名播、右卫长史张处斌、左卫率府仓曹参军罗思贞、刑部主事阎义颛等删定,太 极元年上。

《开元前格》十卷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姚崇、黄门监卢怀慎、紫微侍郎兼刑部尚 书李乂、紫微侍郎苏廷页、舍人吕延祚给事中魏奉古、大理评事高智静、韩城县丞 侯郢璡、瀛州司法参军阎义颛等奉诏删定,开元三年上。

《开元后格》十卷

又《令》三十卷

《式》二十卷吏部侍郎兼侍中宋璟、中书侍郎苏颋、尚书左丞卢从愿、吏部侍 郎裴漼慕容珣、户部侍郎杨滔、中书舍人刘令植、大理司直高智静、幽州司功参军 侯郢璡等删定,开元七年上。

《格后长行敕》六卷侍中裴光庭、中书令萧嵩等删次,开元十九年上。

《开元新格》十卷

《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中书令李林甫、侍中牛仙客、御史中丞王敬从、左武 卫胄曹参军崔晃、卫州司户参军直中书陈承信、酸枣尉直刑部俞元杞等删定,开元 二十五年上。《度支长行旨》五卷

王行先《律令手鉴》二卷

元泳《式苑》四卷

裴光庭《唐开元格令科要》一卷

《元和格敕》三十卷权德舆、刘伯刍等集。

《元和删定制敕》三十卷许孟容、韦贯之、蒋乂、柳登等集。

《大和格后敕》四十卷

《格后敕》五十卷初,前大理丞谢登纂,凡六十卷。诏刑部详定,去其繁复。 大和七年上。

狄兼谟《开成详定格》十卷

《大中刑法总要格后敕》六十卷刑部侍郎刘彖等纂。

张戣《大中刑律统类》十二卷

卢纾《刑法要录》十卷裴向上之。

张伾《判格》三卷

李崇《法鉴》八卷

右刑法类二十八家,六十一部,一千四卷。失姓名九家,自《开元新格》以下 不著录十三家,三百二十三卷。

刘向《七略别录》二十卷

刘歆《七略》七卷

荀勖《晋中经簿》十四卷

又《新撰文章家集叙》五卷

丘深之《晋义熙以来新集目录》三卷

王俭《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四卷

《今书七志》七十卷贺纵补注

阮孝绪《七录》十二卷

丘宾卿《梁天监四年书目》四卷

刘遵《梁东宫四部书目》四卷

《陈天嘉四部书目》四卷

牛弘《隋开皇四年书目》四卷

王劭《隋开皇二十年书目》四卷

殷淳《四部书目序录》三十九卷

杨松珍《史目》三卷

挚虞《文章志》四卷

宋明帝《晋江左文章志》二卷

沈约《宋世文章志》二卷

傅亮《续文章志》二卷

《名手画录》一卷

虞龢《法书目录》六卷

《群书四录》二百卷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直、王湾、王仲 丘撰,元行冲上之。

毋煚《古今书录》四十卷

韦述《集贤书目》一卷

李肇《经史释题》二卷

宗谏注《十三代史目》十卷

常宝鼎《文选著作人名目》三卷

尹植《文枢秘要目》七卷钞《文思博要》、《艺文类聚》为秘要。

《唐书叙例目录》一卷

孙玉汝《唐列圣实录目》二十五卷

《吴氏西斋书目》一卷吴兢

《河南东斋史目》三卷

蒋彧《新集书目》一卷

杜信《东斋籍》二十卷字立言,元和国子司业。

右目录类十九家,二十二部,四百六卷。失姓名二家,毋煚以下不著录十二家, 一百一十四卷。

宋衷《世本》四卷

《世本别录》一卷

宋均注《帝谱世本》七卷

王氏注《世本谱》二卷

《汉氏帝王谱》二卷

《齐永元中表簿》六卷

《梁大同四年表簿》三卷

《齐梁宗簿》三卷

《梁亲表谱》五卷

《后魏皇帝宗族谱》四卷

元晖业《后魏辨宗录》二卷

《后魏谱》二卷

《后魏方司格》一卷

《齐高氏谱》六卷

《周宇文氏谱》一卷

贾冠《国亲皇太子亲传》四卷

王俭《百家集谱》十卷

王僧孺《百家谱》三十卷

又《十八州谱》七百一十二卷

徐勉《百官谱》二十卷

贾执《百家谱》五卷

又《姓氏英贤谱》一百卷

何承天《姓苑》十卷

贾希镜《氏族要状》十五卷

《官族传》十五卷

《冀州姓族谱》七卷

《洪州诸姓谱》九卷

《袁州诸姓谱》七卷

《司马氏世家》二卷

《杨氏谱》一卷

《苏氏谱》一卷

《孙氏谱记》十五卷

《韦氏谱》十卷韦鼎。

《裴氏家牒》二十卷裴守真。

《大唐氏族志》一百卷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撰。

《姓氏谱》二百卷许敬宗、李义府、孔志约、阳仁卿、史玄道、吕才撰。

柳冲《大唐姓族系录》二百卷

路敬淳《衣冠谱》六十卷

又《著姓略记》二十卷

王元感《姓氏实论》十卷

崔日用《姓苑略》一卷

岑羲《氏族录》卷亡。

王方庆《王氏家牒》十五卷

又《家谱》二十卷

《王氏著录》十卷

韦述《开元谱》二十卷

《国朝宰相甲族》一卷

《百家类例》三卷

《唐新定诸家谱录》一卷李林甫等。

林宝《元和姓纂》十卷

窦从一《系纂》七卷

陈湘《姓林》五卷

孔至《姓氏杂录》一卷

李利涉《唐官姓氏记》五卷初,十卷。利涉贬南方,亡其半。

又编《古命氏》三卷

柳璨《姓氏韵略》六卷

萧颖士《梁萧史谱》二十卷

柳芳《永泰新谱》二十卷一作《皇室新谱》。

柳璟《续谱》十卷

《皇唐玉牒》一百一十卷开成二年,李衢、李宝撰。

《唐皇室维城录》一卷

李匡文《天潢源派谱》一卷

又《唐偕日谱》一卷

《玉牒行楼》一卷

《皇孙郡王谱》一卷

《元和县主谱》一卷

《家谱》一卷

李衢《大唐皇室新谱》一卷

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二卷

《谢氏家谱》一卷

《东莱吕氏家谱》一卷

《薛氏家谱》一卷

《颜氏家谱》一卷

《虞氏家谱》一卷

《孙氏家谱》一卷

《吴郡陆氏宗系谱》一卷陆景献。

《刘氏谱考》三卷

《刘氏家史》十五卷并刘子玄。

《纪王慎家谱》一卷

《蒋王恽家谱》一卷

《李用休家谱》二卷纪王慎之后。

《徐氏谱》一卷徐商。

《徐义伦家谱》一卷

《刘晏家谱》一卷

《刘舆家谱》一卷

《周长球家谱》一卷

《施氏家谱》二卷

《万氏谱》一卷

《荥阳郑氏家谱》一卷

《窦氏家谱》一卷懿宗时国子博士窦澄之。

《鲜于氏家谱》一卷

《赵郡东祖李氏家谱》二卷

《李氏房从谱》一卷

《韦氏诸房略》一卷韦綯。

《讳行录》一卷

右谱牒类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王元感以下不著录二十二家, 三百三十三卷。

《三辅黄图》一卷

《三辅旧事》三卷

《汉宫阁簿》三卷

《洛阳宫殿簿》三卷

葛洪《西京杂记》二卷

薛冥《西京记》三卷

潘岳《关中记》一卷

《职方记》十六卷

陆机《洛阳记》一卷

《晋太康土地记》十卷

戴延之《洛阳记》一卷

《太康州郡县名》五卷

《后魏洛阳记》五卷

《后魏诸州记》二十卷

杨佺期《洛城图》一卷

周处《风土记》十卷

邓基、陆澄《地理志》一百五十卷

圈称《陈留风俗传》三卷

任昉《地记》二百五十二卷

杨雄《蜀王本记》一卷

虞茂《区宇图》一百二十八卷

谯周《三巴记》一卷

郎蔚之《隋图经集记》一百卷

李充《益州记》三卷

《周地图》一百三十卷

郭仲产《荆州记》二卷

《杂记》十二卷

鲍坚《南雍州记》三卷

《杂地志》五卷

阮叙之《南兗州记》一卷

《地理志书钞》十卷

山谦之《南徐州记》二卷

《地域方丈图》一卷

刘损之《京口记》二卷

《地域方尺图》一卷

孙处玄《润州图注》二十卷

雷次宗《豫章记》一卷

《京邦记》二卷

郑缉之《东阳记》一卷

《分吴会丹杨三郡记》二卷

张僧监《浔阳记》二卷

《西河旧事》一卷

李叔布《齐州记》四卷

阚骃《十三州志》十四卷

张勃《吴地记》一卷

顾野王《舆地志》三十卷

晏模《齐地记》二卷

又《十国都城记》十卷

陆翙《鄴中记》二卷

周明帝《国都城记》九卷

刘芳《徐地录》一卷

郭璞注《山海经》二十三卷

梁元帝《职贡图》一卷

又《山海经图赞》二卷

又《荆南地志》二卷

《山海经音》二

王范《交广二州记》一卷

桑钦《水经》三卷一作郭璞撰。

樊文深《中岳颍州志》五卷

郦道元注《水经》四十卷

《秣陵记》二卷

僧道安《四海百川水源记》一卷

《湘州记》四卷

又一卷

《湘州图副记》一卷

《江图》二卷

庾仲雍《江记》五卷

诸葛颍《巡抚扬州记》七卷

又《汉水记》五卷

戴祚《西征记》二卷

《寻江源记》五卷

郭缘生《述征记》二卷

刘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

姚最《述行记》二卷

李氏《宜都山川记》一卷

沈怀文《随王入沔记》十卷

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一卷

《魏聘使行记》五卷

杨孚《交州异物志》一卷

李彤《圣贤冢墓记》一卷

陈祈畅《异物志》一卷

宋云《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一卷

万震《南州异物志》一卷

沈怀远《南越志》五卷

硃应《扶南异物志》一卷

程士章《西域道里记》三卷

《京兆郡方物志》二十卷

常骏等《赤土国记》二卷

《诸郡土俗物产记》十九卷

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十卷

《凉州异物志》二卷

僧智猛《游行外国传》一卷

《庙记》一卷

僧法盛《历国传》二卷

薛泰《舆驾东幸记》一卷

《日南传》一卷

《林邑国记》一卷

《真腊国事》一卷

《交州以来外国传》一卷

《奉使高丽记》一卷

《西南蛮入朝首领记》一卷

裴矩《高丽风俗》一卷

邓行俨《东都记》三十卷贞观著作郎。

《括地志》五百五十卷

又《序略》五卷魏王泰命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 参军谢偃苏勖撰。

《长安四年十道图》十三卷

《开元三年十道图》十卷

《剑南地图》二卷

李播《方志图》卷亡。

《西域国志》六十卷高宗遣使分往康国、吐火罗,访其风俗物产,画图以闻。 诏史官撰次,许敬宗领之,显庆三年上。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五十四卷

又《十道图》十卷

《古今地名》三卷

《删水经》十卷

梁载言《十道志》十六卷

王方庆《九嵕山志》十卷

贾耽《地图》十卷

又《皇华四达记》十卷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

《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六卷

《贞元十道录》四卷

《吐蕃黄河录》四卷

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作《处分语》。

刘之推、文括《九州要略》三卷

《郡国志》十卷

马敬寔《诸道行程血脉图》一卷

邓世隆《东都记》三十卷

韦机《东都记》二十卷

韦述《两京新记》五卷

《两京道里记》三卷

李仁实《戎州记》一卷

卢鸺《嵩山记》一卷天宝人。

马温《鄴都故事》二卷肃、代时人。

刘公锐《鄴城新记》三卷

张周封《华阳风俗录》一卷字子望,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从事,试协律郎。

卢求《成都记》五卷西川节度使白敏中从事。

郑韦《益州理乱记》三卷

李璋《太原事迹记》十四卷

张文规《吴兴杂录》七卷

房千里《南方异物志》一卷

孟琯《岭南异物志》一卷

刘恂《岭表录异》三卷

余知古《渚宫故事》十卷文宗时人。

吴从政《襄沔记》三卷

张氏《燕吴行役记》二卷宣宗时人,失名。

韦宙《零陵录》一卷

张密《庐山杂记》一卷

张容《九江新旧录》三卷咸通人。

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三卷

段公路《北户杂录》三卷文昌孙。

林谞《闽中记》十卷

裴矩又撰《西域图记》三卷

顾愔《新罗国记》一卷大历中,归崇敬使新罗,愔为从事。

张建章《渤海国记》三卷

戴斗《诸蕃记》一卷

达奚通《海南诸蕃行记》一卷

袁滋《云南记》五卷

李繁《北荒君长录》三卷

高少逸《四夷朝贡录》十卷

吕述《黠戛斯朝贡图传》一卷字脩业,会昌秘书少监,商州刺史。

樊绰《蛮书》十卷咸通岭南西道节度使蔡袭从事。

窦滂《云南别录》一卷

《云南行记》一卷

徐云虔《南诏录》三卷乾符中人。

右地理类六十三家,一百六部,一千二百九十二卷。失姓名三十一家,李播以 下不著录五十三家,九百八十九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八-译文

艺文二

乙部史录,共有十三类:第一类是正史类,第二类是编年类,第三类是伪史类,第四类是杂史类,第五类是起居注类,第六类是故事类,第七类是职官类,第八类是杂传记类,第九类是仪注类,第十类是刑法类,第十一类是目录类,第十二类是谱牒类,第十三类是地理类。总共记录了五百七十一家,八百五十七部,一万六千八百七十四卷;未记录的有三百五十八家,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七卷。

司马迁的《史记》共一百三十卷。

裴骃的《史记集解》共八十卷。

徐广的《史记音义》共十三卷。

邹诞生的《史记音》共三卷。

班固的《汉书》共一百一十五卷。

服虔的《汉书音训》共一卷。

应劭的《汉书集解音义》共二十四卷。

诸葛亮的《论前汉事》共一卷。

还有《音》一卷。

孟康的《汉书音义》共九卷。

晋灼的《汉书集注》共十四卷。

还有《音义》十七卷。

韦昭的《汉书音义》共七卷。

崔浩的《汉书音义》共二卷。

孔氏的《汉书音义钞》共二卷,作者是孔文祥。

刘嗣等人的《汉书音义》共二十六卷。

夏侯泳的《汉书音》共二卷。

包恺的《汉书音》共十二卷。

萧该的《汉书音》共十二卷。

阴景伦的《汉书律历志音义》共一卷。

项岱的《汉书叙传》共八卷。

刘宝的《汉书驳义》共二卷。

陆澄的《汉书新注》共一卷。

韦稜的《汉书续训》共二卷。

姚察的《汉书训纂》共三十卷。

颜游秦的《汉书决疑》共十二卷。

僧务静的《汉书正义》共三十卷。

李喜的《汉书辨惑》共三十卷。

《汉书正名氏义》共十二卷。

《汉书英华》共八卷。

刘珍等人的《东观汉记》共一百二十六卷。

还有《录》一卷。

谢承的《后汉书》共一百三十卷。

还有《录》一卷。

薛莹的《后汉记》共一百卷。

司马彪的《续汉书》共八十三卷。

还有《录》一卷。

刘义庆的《后汉书》共五十八卷。

华峤的《后汉书》共三十一卷。

谢沈的《后汉书》共一百二卷。

还有《外传》十卷。

袁山松的《后汉书》共一百一卷。

还有《录》一卷。

范晔的《后汉书》共九十二卷。

还有《论赞》五卷。

刘昭补注的《后汉书》共五十八卷。

张莹的《汉南纪》共五十八卷。

刘熙注范晔的《后汉书》共一百二十二卷。

萧该的《后汉书音》共三卷。

刘芳的《后汉书音》共一卷。

臧兢的《后汉书音》共三卷。

王沈的《魏书》共四十七卷。

陈寿的《魏国志》共三十卷。

《蜀国志》共十五卷。

《吴国志》共二十一卷,并有裴松之的注解。

韦昭的《吴书》共五十五卷。

王隐的《晋书》共八十九卷。

虞预的《晋书》共五十八卷。

硃凤的《晋书》共十四卷。

谢灵运的《晋书》共三十五卷。

还有《录》一卷。

臧荣绪的《晋书》共一百一十卷。

干宝的《晋书》共二十二卷。

萧子云的《晋书》共九卷。

何法盛的《晋中兴书》共八十卷。

徐爰的《宋书》共四十二卷。

孙严的《宋书》共五十八卷。

沈约的《宋书》共一百卷。

王智深的《宋书》共三十卷。

魏收的《后魏书》共一百三十卷。

魏澹的《后魏书》共一百七卷。

李德林的《北齐末脩书》共二十四卷。

王劭的《齐志》共十七卷。

还有《隋书》八十卷。

萧子显的《齐书》共六十卷。

刘陟的《齐书》共十三卷。

谢昊、姚察的《梁书》共三十四卷。

顾野王的《陈书》共二卷。

傅縡的《陈书》共三卷。

许子儒注的《史记》共一百三十卷。

还有《音》三卷,作者字文举,是叔牙的儿子。曾任证圣天官侍郎,封颍川县男。

刘伯庄的《史记音义》共二十卷。

《御铨定汉书》共八十七卷,由高宗与郝处俊等人撰写。

顾胤的《汉书古今集义》共二十卷。

颜师古注的《汉书》共一百二十卷。

章怀太子贤注的《后汉书》共一百卷,贤命刘讷言、格希玄等人注解。

韦机的《后汉书音义》共二十七卷。

《晋书》共一百三十卷,由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李淳风、辛丘驭、刘引之、阳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怀俨、赵弘智等人撰写,名义上是御撰。

姚思廉的《梁书》共五十六卷。

《陈书》共三十六卷,由魏徵等人共同撰写。

张大素的《后魏书》共一百卷。

还有《北齐书》二十卷。

《隋书》共三十二卷。

李百药的《北齐书》共五十卷。

令狐德棻的《后周书》共五十卷。

《隋书》共八十五卷。

《志》共三十卷,由颜师古、孔颖达、于志宁、李淳风、韦安化、李延寿与德棻、敬播、赵弘智、魏征等人撰写。

王元感注的《史记》共一百三十卷。

徐坚注的《史记》共一百三十卷。

还有《义林》二十卷。

陈伯宣注的《史记》共一百三十卷,贞元年间上呈。

韩琬的《续史记》共一百三十卷。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共三十卷,开元年间任润州别驾。

刘伯庄还撰写了《史记地名》二十卷。

《汉书音义》共二十卷。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共三十卷。

窦群的《史记名臣疏》共三十四卷。

敬播注的《汉书》共四十卷。

还有《汉书音义》十二卷。

元怀景的《汉书议苑》卷数已失,开元年间任右庶子,封武陵县男,谥号文。

姚珽的《汉书绍训》共四十卷。

李镇注的《史记》共一百三十卷,开元十七年上呈,授门下典仪。

沈遵的《汉书问答》共五卷。

李善的《汉书辨惑》共二十卷。

徐坚的《晋书》共一百一十卷。

高希峤注的《晋书》共一百三十卷,开元二十年上呈,授清池主簿。

何超的《晋书音义》共三卷,作者是处士。

《武德贞观两朝史》共八十卷,由长孙无忌、令狐德棻、顾胤等人撰写。

吴兢还撰写了《齐史》十卷。

《梁史》十卷。

《陈史》五卷。

《周史》十卷。

《隋史》二十卷。

《唐书》一百卷。

还有一百三十卷,由吴兢、韦述、柳芳、令狐峘、于休烈等人撰写。

《国史》一百六卷。

还有一百一十三卷。

裴安时的《史记纂训》。

二十卷

还有《元魏书》三十卷,作者字适之,是大中时期的江陵少尹。

总共收集了五家史书,六部,共一千二百二十二卷。高峻以下的三家没有记录,共四百四十卷。

梁武帝的《通史》六百零二卷

李延寿的《南史》八十卷

还有《北史》一百卷

高氏的《小史》一百二十卷,高峻最初写了六十卷,他的儿子迥进行了补充。高峻是元和年间的人。

刘氏的《洞史》二十卷,作者刘权,是忠州刺史晏的曾孙。

姚康复的《统史》三百卷,作者是大中时期的太子詹事。

以上是正史类七十家,九十部,共四千零八十五卷。其中有两家作者姓名失传,王元感以下有二十三家没有记录,共一千七百九十卷。总计七十三家,六十九部。

《纪年》十四卷,出自《汲冢书》。

荀悦的《汉纪》三十卷

应劭等人注释的荀悦《汉纪》三十卷

崔浩的《汉纪音义》三卷

侯瑾的《汉皇德纪》三十卷

张璠的《后汉纪》三十卷

袁宏的《后汉纪》三十卷

张缅的《后汉略》二十七卷

刘艾的《汉灵献二帝纪》六卷

袁晔的《汉献帝春秋》十卷

乐资的《山阳公载记》十卷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五十四卷

《魏武本纪》四卷

孙盛的《魏武春秋》二十卷

还有《晋阳秋》二十二卷

魏澹的《魏纪》十二卷

梁祚的《魏书国纪》十卷

环济的《吴纪》十卷

陆机的《晋帝纪》四卷

干宝的《晋纪》二十二卷

刘协注释的干宝《晋纪》六十卷

刘谦之的《晋纪》二十卷

曹嘉之的《晋纪》十卷

徐广的《晋纪》四十五卷

邓粲的《晋纪》十一卷

还有《晋阳秋》三十二卷

檀道鸾的《晋春秋》二十卷

萧景畅的《晋史草》三十卷

郭季产的《晋续纪》五卷

《晋录》五卷

王智深的《宋纪》三十卷

裴子野的《宋略》二十卷

鲍衡卿的《宋春秋》二十卷

王琰的《宋春秋》二十卷

沈约的《齐纪》二十卷

吴均的《齐春秋》三十卷

谢昊的《梁典》三十九卷

刘璠的《梁典》三十卷

何之元的《梁典》三十卷

萧韶的《梁太清纪》十卷

《皇帝纪》七卷

《梁末代记》一卷

臧严的《栖凤春秋》五卷

姚最的《梁昭后略》十卷

《北齐记》二十卷

王劭的《北齐志》十七卷

赵毅的《隋大业略记》三卷

杜延业的《晋春秋略》二十卷

张大素的《隋后略》十卷

柳芳的《唐历》四十卷

《续唐历》二十二卷,由韦澳、蒋偕、李荀、张彦远、崔瑄撰写,崔龟从监修。

吴兢的《唐春秋》三十卷

韦述的《唐春秋》三十卷

陆长源的《唐春秋》六十卷

陈岳的《唐统纪》一百卷

焦璐的《唐朝年代记》十卷,作者是徐州从事,庞勋叛乱时遇害。

李仁实的《通历》七卷

马亹的《通历》十卷

王氏的《五位图》十卷,作者王起。

《广五运图》卷数不详。

苗台符的《古今通要》四卷,作者是宣宗、懿宗时期的人。

贾钦文的《古今年代历》一卷,作者是大中时期的人。

曹圭的《五运录》十二卷

张敦素的《建元历》二卷

刘轲的《帝王历数謌》一卷,字希仁,元和末年进士,曾任洺州刺史。

封演的《古今年号录》一卷,天宝末年进士。

韦美的《嘉号录》一卷,中和年间进士。

柳璨的《正闰位历》三卷

李匡文的《两汉至唐年纪》一卷,昭宗时任宗正少卿。

以上是编年类四十一家,四十八部,共九百四十七卷。其中四家作者姓名失传,柳芳以下有十九家没有记录,共三百五十五卷。

常璩的《华阳国志》十三卷

还有《汉之书》十卷

《蜀李书》九卷

和包的《汉赵纪》十四卷

田融的《赵石记》二十卷

还有《二石记》二十卷

《苻朝杂记》一卷

王度、随翙的《二石伪事》六卷

《二石书》十卷

范亨的《燕书》二十卷

王景晖的《南燕录》六卷

张诠的《南燕书》十卷

高闾的《燕志》十卷

段龟龙的《凉记》十卷

《西河记》二卷

张谘的《凉记》十卷

刘昺的《凉书》十卷

还有《敦煌实录》二十卷

裴景仁的《秦记》十一卷,杜惠明注释。

《拓拔凉录》十卷

《桓玄伪事》二卷

《鄴洛鼎峙记》十卷

守节先生的《天启纪》十卷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十卷

萧方的《三十国春秋》三十卷

李概的《战国春秋》二十卷

蔡允恭的《后梁春秋》十卷

武敏之的《三十国春秋》一百卷

以上是伪史类十七家,二十七部,共五百四十二卷。其中三家作者姓名失传。

《古文锁语》四卷

《汲冢周书》十卷

子贡的《越绝书》十六卷

孔晁注释的《周书》八卷

何承天的《春秋前传》十卷

还有《春秋前传杂语》十卷

乐资的《春秋后传》三十卷

孟仪注释的《周载》三十卷

赵晔的《吴越春秋》十二卷

杨方的《吴越春秋削烦》五卷

《吴越记》六卷

刘向的《战国策》三十二卷

高诱注释的《战国策》三十二卷

延笃的《战国策论》一卷

陆贾的《楚汉春秋》九卷

卫飒的《史记要传》十卷

张莹的《史记正传》九卷

谯周的《古史考》二十五卷

王粲的《汉书英雄记》十卷

葛洪的《史记钞》十四卷

还有《汉书钞》三十卷

《后汉书钞》三十卷

张缅的《后汉书略》二十五卷

还有《晋书钞》三十卷

范晔的《后汉书缵》十三卷

孔衍的《春秋时国语》十卷

还有《春秋后国语》十卷

《汉尚书》十卷

《汉春秋》十卷

《后汉尚书》六卷

《后汉春秋》六卷

《后魏尚书》十四卷

《后魏春秋》九卷

王越客的《后汉文武释论》二十卷

袁希之的《汉表》十卷

张温的《三史要略》三十卷

阮孝绪的《正史削繁》十四卷

延秀所著的《史要》共二十八卷。

萧肃所著的《合史》共二十卷。

还有《录》一卷。

王蔑所著的《史汉要集》共二卷。

司马彪所著的《九州春秋》共九卷。

《后汉杂事》共十卷。

鱼豢所著的《魏略》共五十卷。

孙寿所著的《魏阳秋异同》共八卷。

《魏武本纪年历》共五卷。

王隐所著的《删补蜀记》共七卷。

张勃所著的《吴录》共三十卷。

李概所著的《左史》共六卷。

胡冲所著的《吴朝人士品秩状》共八卷。

还有《吴历》六卷。

虞禹所著的《吴士人行状名品》共二卷。

虞溥所著的《江表传》共五卷。

徐众所著的《三国评》共三卷。

王涛所著的《三国志序评》共三卷。

傅畅所著的《晋诸公赞》共二十二卷。

《晋历》共二卷。

荀绰所著的《晋后略》共五卷。

贾匪之所著的《汉魏晋帝要纪》共三卷。

郭颁所著的《魏晋代说》共十卷。

谢绰所著的《宋拾遗录》共十卷。

孔思尚所著的《宋齐语录》共十卷。

阴僧仁所著的《梁撮要》共三十卷。

宋孝王所著的《关东风俗传》共六十三卷。

来奥所著的《帝王本纪》共十卷。

环济所著的《帝王略要》共十二卷。

刘滔所著的《先圣本纪》共十卷。

杨晔所著的《华夷帝王纪》共三十七卷。

张愔等人所著的《帝系谱》共二卷。

韦昭所著的《洞纪》共四卷。

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代纪》共十卷。

还有《年历》六卷。

何茂林所著的《续帝王代纪》共十卷。

《帝王代纪》共十六卷。

《历纪》共十卷。

姚恭所著的《年历帝纪》共二十六卷。

吉文甫所著的《十五代略》共十卷。

《代谱》共四十八卷,由周武帝敕令撰写。

诸葛耽所著的《帝录》共十卷。

庾和之所著的《历代记》共三十卷。

熊襄所著的《十代记》共十卷。

卢元福所著的《帝王编年录》共五十一卷。

还有《共和以来甲乙纪年》二卷。

赵弘礼所著的《王业历》共二卷。

周树所著的《洞历记》共九卷。

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共二卷。

还有《通历》二卷。

《杂历》共五卷。

孔衍所著的《国志历》共五卷。

《长历》共十四卷。

《千年历》共二卷。

许氏所著的《千岁历》共三卷。

陶弘景所著的《帝王年历》共五卷。

羊瑗所著的《分王年历》共五卷。

王嘉所著的《拾遗录》共三卷。

还有《拾遗记》十卷,由萧绮录。

周祗所著的《崇安记》共二卷。

王韶之所著的《崇安记》共十卷。

鲍衡卿所著的《乘舆飞龙记》共二卷。

萧大圆所著的《淮海乱离志》共四卷。

李仁实所著的《通历》共七卷。

裴矩所著的《隋开业平陈记》共十二卷。

褚无量所著的《帝王纪录》共三卷。

皇甫遵所著的《吴越春秋传》共十卷。

卢彦卿所著的《后魏纪》共三十三卷。

刘允济所著的《鲁后春秋》共二十卷。

丘悦所著的《三国典略》共三十卷。

元行冲所著的《魏典》共三十卷。

员半千所著的《三国春秋》共二十卷。

李筌所著的《阃外春秋》共十卷。

李吉甫所著的《六代略》共三十卷。

张绚所著的《古五代新记》共二卷。

许嵩所著的《建康实录》共二十卷。

《柳氏自备》共三十卷,作者是柳仲郢。

郑韦所著的《史俊》共十卷。

吕才所著的《隋记》共二十卷。

丘启期所著的《隋记》共十卷,开元年间任管城尉。

杜宝所著的《大业杂记》共十卷。

杜儒童所著的《隋季革命记》共五卷,武后时期的人。

《刘氏行年记》共二十卷,作者是刘仁轨。

崔良佐所著的《三国春秋》卷数不详。崔良佐是深州安平人,日用的侄子。他住在共白鹿山,门人谥他为贞文孝父。

裴遵度所著的《王政记》。

杨岑所著的《皇王宝运录》卷数不详。杨岑是宪宗时期的人。

《功臣录》共三十卷。

唐颍所著的《稽典》共一百三十卷,开元年间,唐颍被罢免临汾尉后,将此书献上。张说奏请将他留在史馆修史,并兼任集贤待制。

王彦威所著的《唐典》共七十卷。

吴兢所著的《唐书备阙记》共十卷。

《续皇王宝运录》共十卷,由韦昭度和杨涉撰写。

韩祐所著的《续古今人表》共十卷,开元十七年献上,被授予太常寺太祝。

张荐所著的《宰辅传略》卷数不详。

蒋乂所著的《大唐宰辅录》共七十卷。

还有《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共四十卷。

凌璠所著的《唐录政要》共十二卷,昭宗时任江都尉。

南卓所著的《唐朝纲领图》共一卷,字昭嗣,大中年间任黔南观察使。

薛珰所著的《唐圣运图》共二卷。

刘肃所著的《大唐新语》共十三卷,元和年间任江都主簿。

李肇所著的《国史补》共三卷,曾任翰林学士,因推荐柏耆而被贬为将作少监。

林恩所著的《补国史》共十卷,僖宗时期的进士。

《传载》一卷。

《史遗》一卷。

温大雅所著的《今上王业记》共六卷。

李延寿所著的《太宗政典》共三十卷。

吴兢所著的《太宗勋史》一卷。

还有《贞观政要》十卷。

李康所著的《明皇政录》共十卷。

郑处诲所著的《明皇杂录》共二卷。

郑棨所著的《开天传信记》一卷。

温畬所著的《天宝乱离西幸记》一卷。

宋巨所著的《明皇幸蜀记》一卷。

姚汝能所著的《安禄山事迹》共三卷,曾任华阴尉。

包谞所著的《河洛春秋》共二卷,记述安禄山、史思明的事迹。

徐岱所著的《奉天记》一卷,记述德宗西狩的事迹。

崔光庭所著的《德宗幸奉天录》一卷。

赵元一所著的《奉天录》共四卷。

张读所著的《建中西狩录》共十卷,字圣用,僖宗时任吏部侍郎。

袁皓所著的《兴元圣功录》共三卷。

谷况所著的《燕南记》共三卷,记述张孝忠的事迹。

路隋所著的《平淮西记》一卷。

杜信所著的《史略》共三十卷。

还有《闲居录》三十卷。

郑澥所著的《凉国公平蔡录》一卷,字蕴士,曾任李愬山南东道掌书记,开州刺史。

薛图存所著的《河南记》一卷,记述李师道的事迹。

李潜用所著的《乙卯记》一卷,记述李训、郑注的事迹。

《大和摧凶记》一卷。

《野史甘露记》二卷。

《开成纪事》二卷。

李石所著的《开成承诏录》二卷。

李德裕所著的《次柳氏旧闻》一卷。

还有《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

《会昌伐叛记》一卷。

《上党纪叛》一卷,记述刘从谏的事迹。

韩昱所著的《壶关录》三卷。

裴廷裕所著的《东观奏记》共三卷,大顺年间,诏令修撰宣宗、懿宗、僖宗的实录,因日历注记缺失,于是摘录宣宗的政事奏记给监修国史杜让能。裴廷裕,字膺余,昭宗时任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后被贬湖南,去世。

令狐澄所著的《贞陵遗事》共二卷,是令狐綯的儿子。乾符年间任中书舍人。

柳玭所著的

《续贞陵遗事》一卷

郑言所著的《平剡录》一卷,记载了裘甫的事迹。郑言,字垂之,曾任浙西观察使王式的从事,后来成为咸通年间的翰林学士和户部侍郎。

张云所著的《咸通解围录》一卷,字景之,又名瑞卿,曾任起居舍人。

郑樵所著的《彭门纪乱》三卷,记载了庞勋的事迹。

王坤所著的《惊听录》一卷,记载了黄巢的事迹。

郭廷诲所著的《广陵妖乱志》三卷,记载了高骈的事迹。

《乾宁会稽录》一卷,记载了董昌的事迹。

韩偓所著的《金銮密记》五卷。

王振所著的《汴水滔天录》一卷,记载了昭宗时期的事迹。

公沙仲穆所著的《大和野史》十卷,记载了从大和年间到龙纪年间的事迹。以上是杂史类书籍,共八十八家,一百零七部,一千八百二十八卷。其中八家作者姓名不详,元行冲以下六十八家未著录,共八百六十一卷。

郭璞所著的《穆天子传》六卷。

《汉献帝起居注》五卷。

李轨所著的《晋泰始起居注》二十卷。

还有《晋咸宁起居注》二十二卷。

《晋太康起居注》二十二卷。

《晋永平起居注》八卷。

《晋咸和起居注》十八卷。

《晋咸康起居注》二十二卷。

刘道荟所著的《晋起居注》三百二十卷。

《晋建武大兴永昌起居注》二十二卷。

《晋建元起居注》四卷。

《晋永和起居注》二十四卷。

《晋升平起居注》十卷。

《晋隆和兴宁起居注》五卷。

《晋太和起居注》六卷。

《晋咸安起居注》三卷。

《晋宁康起居注》六卷。

《晋太元起居注》五十二卷。

《晋崇宁起居注》十卷。

《晋元兴起居注》九卷。

《晋义熙起居注》三十四卷。

《晋元熙起居注》二卷。

何始真所著的《晋起居钞》五十一卷。

《晋起居注钞》二十四卷。

《宋永初起居注》六卷。

《宋景平起居注》三卷。

《宋元嘉起居注》七十一卷。

《宋孝建起居注》十七卷。

《宋大明起居注》十五卷。

《后魏起居注》二百七十六卷。

《齐永明起居注》二十五卷。

《梁大同七年起居注》十卷。

《陈起居注》四十一卷。

《隋开皇元年起居注》六卷。

王逡之所著的《三代起居注钞》十五卷。

《流别起居注》四十七卷。

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开元起居注》三千六百八十二卷,作者姓名不详。

姚修所著的《时政记》四十卷。

以上是实录类书籍,共二十八部,三百四十五卷。刘知几以下未著录的四百五十七卷。

周兴嗣所著的《梁皇帝实录》二卷。

谢昊所著的《梁皇帝实录》五卷。

《梁太清实录》十卷。

《高祖实录》二十卷,由敬播撰写,房玄龄监修,许敬宗删改。

《今上实录》二十卷,由敬播、顾胤撰写,房玄龄监修。

长孙无忌所著的《贞观实录》四十卷。

许敬宗所著的《皇帝实录》三十卷。

《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最初由令狐德棻撰写,止于乾封年间,后由刘知几、吴兢续写完成。

韦述所著的《高宗实录》三十卷。

武后所著的《高宗实录》一百卷。

《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由魏元忠、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撰写,刘知几、吴兢删改修正。

宗秦客所著的《圣母神皇实录》十八卷。

吴兢所著的《中宗实录》二十卷。

刘知几所著的《太上皇实录》十卷。

吴兢所著的《睿宗实录》五卷。

张说所著的《今上实录》二十卷,张说与唐颍合撰,记载了玄宗开元初年的事迹。

《开元实录》四十七卷,作者姓名不详。

《玄宗实录》一百卷,由令狐峘撰写,元载监修。

《肃宗实录》三十卷,由元载监修。

令狐峘所著的《代宗实录》四十卷。

沈既济所著的《建中实录》十卷。

《德宗实录》五十卷,由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写,裴垍监修。

《顺宗录》五卷,由韩愈、沈传师、宇文籍撰写,李吉甫监修。

《宪宗实录》四十卷,由沈传师、郑澣、宇文籍、蒋系、李汉、陈夷行、苏景胤撰写,杜元颖、韦处厚、路隋监修。苏景胤是苏弁的儿子,曾任中书舍人。

《穆宗实录》二十卷,由苏景胤、王彦威、杨汉公、苏涤、裴休撰写,路隋监修。苏涤,字玄献,是苏冕的儿子,曾任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

《敬宗实录》十卷,由陈商、郑亚撰写,李让夷监修。陈商,字述圣,曾任礼部侍郎、秘书监。

《敬宗宝录》十卷,由陈商、郑亚撰写,李让夷监修。陈商,字述圣,曾任礼部侍郎、秘书监。

《文宗实录》四十卷,由卢耽、蒋偕、王沨、卢告、牛丛撰写,魏暮监修。卢耽,字子严,又名子重,曾任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沨,字中德,曾任东都留守。卢告,字子有,是卢弘宣的儿子,曾任吏部侍郎。

《武宗实录》三十卷,由韦保衡监修。

以上是诏令类书籍,共一家,十一部,三百零五卷。其中十家作者姓名不详,温彦博以下未著录的十一家,共二百二十二卷。

《晋杂诏书》一百卷。

还有二十八卷。

还有六十六卷。

《晋诏书黄素制》五卷。

《晋定品杂制》一卷。

《晋太元副诏》二十一卷。

《晋崇安元兴大亨副诏》八卷。

《晋义熙诏》二十二卷。

《宁永初诏》六卷。

《宋元嘉诏》二十一卷。

宋干所著的《诏集区别》二十七卷。

温彦博所著的《古今诏集》三十卷。

李义府所著的《古今诏集》一百卷。

薛克构所著的《圣朝诏集》三十卷。

《唐德音录》三十卷。

《太平内制》五卷。

《明皇制诏录》一卷。

《元和制集》十卷。

王起所著的《写宣》十卷。

马文敏所著的《王言会最》五卷。

《唐旧制编录》六卷,由费氏集。

《拟状注制》十卷。

以上是起居注类书籍,共六家,三十八部,一千二百七十二卷。其中二十六家作者姓名不详,《开元起居注》以下未著录的三家,共三千七百二十五卷。总计七家,七十七部。

《秦汉以来旧事》八卷。

《汉武帝故事》二卷。

韦氏所著的《三辅旧事》一卷。

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二卷。

《建武故事》三卷。

《永平故

《事》二卷

应劭的《汉朝驳》三十卷

《汉诸王奏事》十卷

《汉魏吴蜀旧事》八卷

《魏名臣奏事》三十卷

《魏台访议》三卷

《魏廷尉决事》十卷

《南台奏事》九卷

《晋太始太康故事》八卷

孔愉的《晋建武咸和咸康故事》四卷

《晋建武以来故事》三卷

《晋氏故事》三卷

《晋朝杂事》二卷

《晋故事》四十三卷

《晋诸杂故事》二十二卷

《晋杂议》十卷

《晋要事》三卷

《晋宋旧事》一百三十卷

车灌的《晋脩复山陵故事》五卷

卢綝的《晋八王故事》十二卷

还有《晋四王起事》四卷

张敞的《晋东宫旧事》十卷

范汪的《尚书大事》二十一卷

《华林故事名》一卷

刘道荟的《先朝故事》二十卷

《交州杂故事》九卷

《中兴伐逆事》二卷

温子昇的《魏永安故事》三卷

萧大圆的《梁魏旧事》三十卷

僧亡名的《天正旧事》三卷

应詹的《江南故事》三卷

《大司马陶公故事》三卷

《郗太尉为尚书令故事》三卷

王愆期的《救襄阳上都府事》一卷

《春坊旧事》三卷

武后的《述圣纪》一卷

杜正伦的《春坊要录》四卷

王方庆的《南宫故事》十二卷

裴矩的《鄴都故事》十卷

马亹的《唐年小录》八卷

张齐贤的《孝和中兴故事》三卷

卢若虚的《南宫故事》三十卷

令狐德棻的《凌烟阁功臣故事》四卷

敬播的《文贞公传事》四卷

刘祎之的《文贞公故事》六卷

张大业的《魏文贞故事》八卷

王方庆的《文贞公事录》一卷

李仁实的《卫公平突厥故事》二卷

谢偃的《英公故事》四卷

刘祎之的《英国贞武公故事》四卷

陈谏等人的《彭城公故事》一卷,刘晏。

《张九龄事迹》一卷

《李渤事迹》一卷

《杜悰事迹》一卷

《吴湘事迹》一卷

丘据的《相国凉公录》一卷,李抱玉的事迹。据,谏议大夫。

以上是故事类十七家,四十三部,四百九十六卷。失姓名的二十五家,裴矩以下不著录的十六家,九十卷。

王隆的《汉官解诂》三卷,胡广注。

应劭的《汉官》五卷

《汉官仪》十卷

蔡质的《汉官典仪》一卷

丁孚的《汉官仪式选用》一卷

荀攸等人的《魏官仪》一卷

傅畅的《晋公卿礼秩故事》九卷

《百官名》十四卷

干宝的《司徒仪注》五卷

陆机的《晋惠帝百官名》三卷

《晋官属名》四卷

《晋过江人士目》一卷

卫禹的《晋永嘉流士》二卷

《登城三战簿》三卷

范晔的《百官阶次》一卷

荀钦明的《宋百官阶次》三卷

《宋百官春秋》六卷

《魏官品令》一卷

王珪之的《齐职官仪》五十卷

徐勉的《梁选簿》三卷

沈约的《梁新定官品》十六卷

《梁百官人名》十五卷

《陈将军簿》一卷

《太建十一年百官簿状》二卷

郎楚之的《隋官序录》十二卷

王道秀的《百官春秋》十三卷

郭演的《职令古今百官注》十卷

陶彦藻的《职官要录》三十六卷

《职员旧事》三十卷

王方庆的《宫卿旧事》一卷

《六典》三十卷,开元十年,起居舍人陆坚被诏集贤院修“六典”,玄宗手写六条,曰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张说知院,委徐坚,经岁无规制,乃命毋煚、余钦、咸廙业、孙季良、韦述参撰。始以令式象《周礼》六官为制。萧嵩知院,加刘郑兰、萧晟、卢若虚。张九龄知院,加陆善经。李林甫代九龄,加苑咸。二十六年书成。

王方庆又撰《尚书考功簿》五卷

还有《尚书考功状绩簿》十卷

《尚书科配簿》五卷

《五省迁除》二十卷

裴行俭的《选谱》十卷

《唐循资格》一卷,天宝中定。

沈既济的《选举志》十卷

梁载言的《具员故事》十卷

还有《具员事迹》十卷

杜英的《师职该》二卷

任戬的《官品纂要》十卷

温大雅的《大丞相唐王官属记》二卷

杜易简的《御史台杂注》五卷

韩琬的《御史台记》十二卷

韦述的《御史台记》十卷

还有《集贤注记》三卷

李构的《御史台故事》三卷

刘贶的《天官旧事》一卷

柳芳的《大唐宰相表》三卷

马宇的《凤池录》五十卷

贺兰正元的《辅佐记》十卷

还有《举选衡鉴》三卷,昭义判官,贞元十三年上。

韦琯的《国相事状》七卷,宪宗时人。

张之绪的《文昌损益》二卷,德宗时人。

李肇的《翰林志》一卷

李吉甫的《元和国计簿》十卷

还有《元和百司举要》一卷

王涯的《唐循资格》五卷

韦处厚的《大和国计》二十卷

王彦威的《占额图》一卷

孙结的《大唐国照图》一卷,文宗时人。

《大唐国要图》五卷,左仆射贾耽纂,监察御史褚球重修。

《翰林内志》一卷

杨钜的《翰林学士院旧规》一卷,字文硕,收子也。昭宗时翰林学士、吏部侍郎。

以上是职官类十九家,二十六部,二百六十二卷。失姓名的十家,《六典》以下不著录的二十九家,二百八十卷。

赵岐的《三辅决录》、十卷,挚虞注。

魏文帝的《海内士品录》三卷

《海内先贤传》五卷,魏明帝时撰。

李氏的《海内先贤行状》三卷

韦氏的《四海耆旧传》一卷

《诸国先贤传》一卷

圈称的《陈留风俗传》三卷

苏林的《陈留耆旧传》三卷

刘昺的《敦煌实录》二十卷

陈英宗的《陈留先贤传像赞》一卷

江敞的《陈留人物志》十五卷

周斐的《汝南先贤传》五卷

陆胤撰写的《志广州先贤传》共七卷。

刘芳撰写的《广州先贤传》共七卷。

徐整撰写的《豫章旧志》共八卷。

还有他写的《豫章烈士传》共三卷。

华隔撰写的《广陵烈士传》共一卷。

张胜撰写的《桂阳先贤画赞》共五卷。

硃育撰写的《会稽记》共四卷。

虞预撰写的《会稽典录》共二十四卷。

谢承撰写的《会稽先贤传》共七卷。

贺氏撰写的《会稽先贤传像赞》共四卷。

钟离岫撰写的《会稽后贤传》共三卷。

贺氏撰写的《会稽太守像赞》共二卷。

陆凯撰写的《吴国先贤传》共五卷。

《吴国先贤像赞》共三卷。

陈寿撰写的《益部耆旧传》共十四卷。

《益州耆旧杂传记》共二卷。

白褒撰写的《鲁国先贤传》共十四卷。

张方撰写的《楚国先贤传》共十二卷。

高范撰写的《荆州先贤传》共三卷。

仲长统撰写的《山阳先贤传》共一卷。

范瑗撰写的《交州先贤传》共四卷。

习凿齿撰写的《襄阳耆旧传》共五卷。

还有他写的《逸人高士传》共八卷。

王基撰写的《东莱耆旧传》共一卷。

王羲度撰写的《徐州先贤传》共九卷。

刘义庆撰写的《徐州先贤传赞》共八卷。

还有一卷。

刘彧撰写的《长沙旧邦传赞》共四卷。

郭缘生撰写的《武昌先贤传》共三卷。

虞溥撰写的《江表传》共三卷。

崔蔚祖撰写的《海岱志》共十卷。

吴均撰写的《吴郡钱塘先贤传》共五卷。

阳休之撰写的《幽州古今人物志》共三十卷。

留叔先撰写的《东阳朝堂书赞》共一卷。

《济北先贤传》共一卷。

《庐江七贤传》共一卷。

《零陵先贤传》共一卷。

萧广济撰写的《孝子传》共十五卷。

师觉授撰写的《孝子传》共八卷。

王韶之撰写的《孝子传》共十五卷。

还有他写的《赞》共三卷。

宗躬撰写的《孝子传》共二十卷。

还有他写的《止足传》共十卷。

虞盘佐撰写的《孝子传》共一卷。

还有他写的《高士传》共二卷。

徐广撰写的《孝子传》共三卷。

梁武帝撰写的《孝子传》共三十卷。

《杂孝子传》共二卷。

郑缉之撰写的《孝子传赞》共十卷。

申秀撰写的《孝友传》共八卷。

元怿撰写的《显忠录》共二十卷。

嵇康撰写的《圣贤高士传》共八卷。

皇甫谧撰写的《高士传》共十卷。

还有他写的《逸士传》共一卷。

《玄晏春秋》共二卷。

《韦氏家传》共三卷。

周续之撰写的《上古以来圣贤高士传赞》共三卷。

刘昼撰写的《高才不遇传》共四卷。

周弘让撰写的《续高士传》共八卷。

张显撰写的《逸人传》共三卷。

钟离儒撰写的《逸人传》共七卷。

袁宏撰写的《名士传》共三卷。

袁淑撰写的《真隐传》共二卷。

阮孝绪撰写的《高隐传》共十卷。

刘向撰写的《列士传》共二卷。

范晏撰写的《阴德传》共二卷。

齐竟陵文宣王子良撰写的《止足传》共十卷。

钟岏撰写的《良吏传》共十卷。

《先儒传》共五卷。

殷系撰写的《英籓可录事》共三卷,一说为张万贤撰写。

郑忱撰写的《文林馆记》共十卷。

张骘撰写的《文士传》共五十卷。

梁元帝撰写的《孝德传》共三十卷。

还有他写的《忠臣传》共三十卷。

《全德志》共一卷。

《丹杨尹传》共十卷。

《同姓名录》共一卷。

《怀旧志》共九卷。

裴怀贵撰写的《兄弟传》共三卷。

《悼善列传》共四卷。

刘昭撰写的《幼童传》共十卷。

卢思道撰写的《知己传》共一卷。

孙敏撰写的《春秋列国名臣传》共九卷。

《孔子弟子传》共五卷。

《东方朔传》共八卷。

《李固别传》共七卷。

《梁冀传》共二卷。

郭冲撰写的《诸葛亮隐没五事》共一卷。

《何颙传》共一卷。

《曹瞒传》共一卷。

《毋丘俭记》共三卷。

管辰撰写的《管辂传》共二卷。

戴逵撰写的《竹林七贤论》共二卷。

孟仲晖撰写的《七贤传》共七卷。

《桓玄传》共二卷。

《杂传》共六十九卷。

还有四十卷。

还有九卷。

任昉撰写的《杂传》共一百二十卷。

《荆扬二州迁代记》共四卷。

元晖等人撰写的《秘录》共二百七十卷。

五孝恭撰写的《集记》共一百卷。

《汉明帝画赞》共五十卷。

姚澹撰写的《四科传赞》共四卷。

《七国叙赞》共十卷。

《益州文翁学堂图》共一卷。

荀伯子撰写的《荀氏家传》共十卷。

还有他写的《薛常侍传》共二卷。

《明氏世录》共六卷,作者是明粲。

《汉南庾氏家传》共三卷,作者是庾守业。

《褚氏家传》共一卷,由褚结撰写,褚陶注释。

《殷氏家传》共三卷,作者是殷敬。

《崔氏世传》共七卷,作者是崔鸿。

《邵氏家传》共十卷。

《王氏家传》共二十一卷。

《江氏家传》共七卷,作者是江饶。

《暨氏家传》共一卷。

《虞氏家传》共五卷,作者是虞览。

《裴氏家记》共三卷,作者是裴松之。

《诸葛传》共五卷。

《曹氏家传》共一卷,作者是曹毘。

《诸王传》共一卷。

《陆史》共十五卷,作者是陆煦。

王劭撰写的《尔硃氏家传》共二卷。

《何妥家传》共二卷。

《裴若弼家传》共一卷。

令狐德棻撰写的《令狐家传》共一卷。

张大素撰写的《敦煌张氏家传》共二十卷。

魏征撰写的《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共二卷。

章怀太子撰写的《列籓正论》共三十卷。

郑世翼撰写的《交游传》共二卷。

李袭誉撰写的《忠孝图传赞》共二十卷。

许敬宗撰写的《文馆词林文人传》共一百卷。

崔玄韦撰写的《友义传》共十卷。

还有他写的《义士传》共十五卷。

傅弈撰写的《高识传》共十卷。

郎余令撰写的《孝子后传》共三十卷。

平贞諲撰写的《养德传》卷数不详。

徐坚撰写的《大隐传》共三卷。

裴朏撰写的《续文士传》共十卷,开元年间任怀州司马。

李袭誉还撰写了《江东记》共三十卷。

李义府撰写的《宦游记》共七十卷。

王方庆撰写的《友悌录》共十五卷。

还有他写的《王氏训诫》共五卷。

《王氏列传》共十五卷。

《王氏尚书传》共五卷。

《魏文贞故书》共十卷。

唐临撰写的《冥报记》共二卷。

李筌撰写的《中台志》共十卷。

卢诜撰写的《四公记》共一卷,一说为梁载言撰写。

王瓘撰写的《广轩辕本纪》共三卷。

李渤撰写的《六贤图赞》共一卷。

陆龟蒙撰写的《小名录》共五卷。

张昌宗撰写的《古文纪年新传》共三卷,张昌宗是冀州南宫人,曾任太子舍人。

王绪撰写的《永宁公辅梁记》共十卷,王绪是开元年间人,僧辩兄的孙子,永宁是僧辩的封号。

贾闰甫撰写的《李密传》共三卷,贾闰甫曾是李密的旧部。

颜师古撰写的《安兴贵家传》卷数不详。

《陆氏英贤征记》共三卷,作者是陆师儒。

李邕撰写的《狄仁杰传》。

三卷

郭湜所著的《高氏外传》一卷,讲述的是力士的故事。郭湜是大历年间的大理司直。

李翰所著的《张巡姚訚传》二卷。

陈翃所著的《郭公家传》八卷,讲述的是郭子仪的故事。陈翃曾是郭子仪的僚属,后来又在浑瑊的河中幕府任职。

殷亮所著的《颜氏家传》一卷,讲述的是颜杲卿的故事。

殷仲容所著的《颜氏行状》一卷,讲述的是颜真卿的故事。

马宇所著的《段公别传》二卷,讲述的是段秀实的故事。马宇是元和年间的秘书少监,史馆修撰。

李繁所著的《相国鄴侯家传》十卷。

王起所著的《李赵公行状》一卷,讲述的是李吉甫的故事。

张茂枢所著的《河东张氏家传》三卷,讲述的是张弘靖的孙子的事迹。

崔氏所著的《唐显庆登科记》五卷,作者姓名已失传。

姚康所著的《科第录》十六卷,字汝谐,是南仲的孙子。曾任兵部郎中,金吾将军。

李弈所著的《唐登科记》二卷。

《文场盛事》一卷。

张鷟所著的《朝野佥载》二十卷,自号浮休子。

《封氏闻见记》五卷,作者是封演。

刘餗所著的《国朝传记》三卷。

《国朝旧事》四十卷。

苏特所著的《唐代衣冠盛事录》一卷。

李绰所著的《尚书故实》一卷,尚书指的是张延赏。

《柳氏训序》一卷,作者是柳玭。

武平一所著的《景龙文馆记》十卷。

萧叔和所著的《天祚永归记》一卷,讲述的是睿宗的事迹。

韦机所著的《西征记》卷数已失传。

韩琬所著的《南征记》十卷。

凌准所著的《邠志》二卷。

陆贽所著的《遣使录》一卷。

裴肃所著的《平戎记》五卷,讲述的是裴休父的事迹。

房千里所著的《投荒杂录》一卷,字鹄举,大和初年进士,曾任高州刺史。

杜佑所著的《宾佐记》一卷。

《文宗朝备问》一卷。

黄璞所著的《闽川名士传》一卷,字绍山,大顺年间进士。

魏征所著的《祥瑞录》十卷。

徐景所著的《玉玺正录》一卷。

《国宝传》一卷。

许康佐所著的《九鼎记》四卷。

颜师古所著的《王会图》卷数已失传。

李德裕所著的《异域归忠传》二卷。

《西蕃会盟记》三卷。

《西戎记》二卷。

《英雄录》一卷。

赵珫所著的《孝行志》二十卷,字盈之,晋州岳阳人,会昌年间进士。

武谊所著的《自古忠臣传》二十卷,字子思,楚州盱眙人,咸通年间任州从事。

关于女训的著作共有十七家,二十四部,三百八十三卷。其中有一家作者姓名已失传,王方庆以下未著录的有五家,八十三卷。

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十五卷,由曹大家注释。

皇甫谧所著的《列女传》六卷。

綦毋邃所著的《列女传》七卷。

刘熙所著的《列女传》八卷。

赵母所著的《列女传》七卷。

项宗所著的《列女后传》十卷。

曹植所著的《列女传颂》一卷。

孙夫人所著的《列女传序赞》一卷。

杜预所著的《列女传》十卷。

虞通之所著的《后妃记》四卷。

还有《妒记》二卷。

诸葛亮所著的《贞洁记》一卷。

曹大家所著的《女诫》一卷。

辛德源、王劭等人所著的《内训》二十卷。

徐湛之所著的《妇人训解集》十卷。

《女训集》六卷。

长孙皇后所著的《女则要录》十卷。

魏征所著的《列女传略》七卷。

武后所著的《列女传》一百卷。

还有《孝女传》二十卷。

《古今内范》一百卷。

《内范要略》十卷。

《保傅乳母传》七卷。

《凤楼新诫》二十卷。

王方庆所著的《王氏女记》十卷。

还有《王氏王嫔传》五卷。

《续妒记》五卷。

尚宫宋氏所著的《女论语》十篇。

薛蒙的妻子韦氏所著的《续曹大家女训》十二章,韦氏是韦温的女儿。薛蒙,字中明,开成年间进士。

王抟的妻子杨氏所著的《女诫》一卷。

以上是杂传记类的一百二十五家,一百四十六部,一千六百五十六卷。其中十四家作者姓名已失传,崔玄韦以下未著录的有五十一家,二千五百七十四卷。总计一百四十七家,一百五十一部。

卫宏所著的《汉旧仪》四卷。

董巴所著的《大汉舆服志》一卷。

徐广所著的《车服杂注》一卷。

还有《晋尚书仪曹新定仪注》四十一卷。

《晋仪注》三十九卷。

傅瑗所著的《晋新定仪注》四十卷。

《晋尚书仪曹吉礼仪注》三卷。

《晋尚书仪曹事》九卷。

《晋杂仪注》二十一卷。

《宋尚书仪注》三十六卷。

《宋仪注》二卷。

张镜所著的《宋东宫仪记》二十三卷。

严植之所著的《南齐仪注》二十八卷。

还有《梁皇帝崩凶仪》十一卷。

《梁皇太子丧礼》五卷。

《梁王侯以下凶礼》九卷。

《士丧礼仪注》十四卷。

沈约所著的《梁仪注》十卷。

还有《梁祭地祗阴阳仪注》二卷。

鲍泉所著的《新仪》三十卷。

明山宾等人所著的《梁吉礼》十八卷。

《梁吉礼仪注》四卷。

还有十卷。

《梁尚书仪曹仪注》十八卷。

还有二十卷。

《梁天子丧礼》七卷。

还有五卷。

《梁大行皇帝皇后崩仪注》一卷。

《梁太子妃薨凶仪注》九卷。

《梁诸侯世子卒凶仪注》九卷。

《梁陈大行皇帝崩仪注》八卷。

贺瑒等人所著的《梁宾礼》一卷。

《梁宾礼仪注》十三卷。

陆琏所著的《梁军礼》四卷。

司马褧所著的《梁嘉礼》三十五卷。

还有《嘉礼仪注》四十五卷。

《陈吉礼仪注》五十卷。

《陈杂吉仪注》三十卷。

《陈杂仪注》六卷。

《陈诸帝后崩仪注》五卷。

《陈杂仪注凶仪》十三卷。

《陈皇太后崩仪注》四卷,由仪曹撰写。

《陈皇太子妃薨仪注》五卷,由仪曹撰写。

张彦所著的《陈宾礼仪注》六卷。

常景所著的《后魏仪注》五十卷。

赵彦深所著的《北齐吉礼》七十二卷。

《北齐皇太后丧礼》十卷。

高颍所著的《隋吉礼》五十四卷。

牛弘、潘徽所著的《隋江都集礼》一百二十卷。

《大贺卤簿》一卷。

周迁所著的《古今舆服杂事》十卷。

萧子云所著的《古今舆服杂事》二十卷。

《甲辰仪注》五卷。

挚虞所著的《决疑要注》一卷。

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一卷。

《诸王国杂仪注》十卷。

《杂仪注》一百卷。

范汪所著的《杂府州郡仪》十卷。

还有《祭典》三卷。

何胤所著的《丧服治礼仪注》九卷。

何点所著的《理礼仪注》九卷。

《冠婚仪》四卷。

崔皓所著的《婚仪祭仪》二卷。

何晏所著的《魏明帝谥议》二卷。

《魏氏郊丘》三卷。

高堂隆所著的《魏

《台杂访议》三卷

《晋谥议》八卷

《晋简文谥议》四卷

孔晁等人撰写的《晋明堂郊社议》三卷

蔡谟撰写的《晋七庙议》三卷

干宝撰写的《杂议》五卷

荀顗等人撰写的《晋杂议》十卷

王景之撰写的《要典》三十九卷

王逸撰写的《齐典》四卷

丘仲孚撰写的《皇典》五卷

卢谌撰写的《杂祭注》六卷

卢辨撰写的《祀典》五卷

徐爰撰写的《家仪》一卷

王俭撰写的《吉仪》二卷

还有《吊答书仪》十卷

《皇室书仪》七卷

鲍衡卿撰写的《皇室书仪》十三卷

谢朏撰写的《书笔仪》二十卷

谢允撰写的《书仪》二卷

唐瑾撰写的《妇人书仪》八卷

《童悟》十三卷

纪僧真撰写的《玉玺谱》一卷

姚察撰写的《传国玺》十卷

徐令言撰写的《玉玺正录》一卷

张大颐撰写的《明堂仪》一卷

姚璠等人撰写的《明堂仪注》三卷

《皇太子方岳亚献仪》二卷

萧子云撰写的《东宫杂事》二十卷

陆开明和宇文恺撰写的《东宫典记》七十卷

令狐德棻撰写的《皇帝封禅仪》六卷

孟利贞撰写的《封禅录》十卷

裴守真撰写的《神岳封禅仪注》十卷

郭山恽撰写的《大享明堂仪注》二卷

《亲享太庙仪注》三卷

裴矩和虞世南撰写的《大唐书仪》十卷

窦维鍌撰写的《吉凶礼要》二十卷

韦叔夏撰写的《五礼要记》三十卷

王悫中撰写的《礼仪注》八卷

杨炯撰写的《家礼》十卷

《大唐仪礼》一百卷,由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李百药、颜师古、令狐德棻、孔颖达、于志宁等人撰写。包括《吉礼》六十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计一百三十篇。贞观十一年上呈。

《永徽五礼》一百三十卷,由长孙无忌、侍中许敬宗、兼中书令李义府、黄门侍郎刘祥道、许圉师、太常卿韦琨、博士萧楚材孔志约等人撰写。删除了《国恤》,认为预凶事不是臣子应该讨论的,最终定稿二百九十九篇。显庆三年上呈。

武后撰写的《紫宸礼要》十卷

《开元礼》一百五十卷,开元年间,通事舍人王嵒请求修改《礼记》,附上唐朝的制度,张说引荐王嵒到集贤书院详细讨论。张说上奏:“《礼记》是汉代的旧文,不可更改,请修订贞观、永徽五礼为《开元礼》。命令贾登、张烜、施敬本、李锐、王仲丘、陆善经、洪孝昌撰写,萧嵩总负责。

萧嵩撰写的《开元礼义镜》一百卷

《开元礼京兆义罗》十卷

《开元礼类释》二十卷

《开元礼百问》二卷

颜真卿撰写的《礼乐集》十卷,由礼仪使所定。

韦渠牟撰写的《贞元新集开元后礼》二十卷

柳逞撰写的《唐礼纂要》六卷

韦公肃撰写的《礼阁新仪》二十卷,元和人。

王彦威撰写的《元和曲台礼》三十卷

还有《续曲台礼》三十卷

李弘泽撰写的《直礼》一卷,林甫的孙子,开成太府卿。

韦述撰写的《东封记》一卷

李袭誉撰写的《明堂序》一卷

员半千撰写的《明堂新礼》三卷

李嗣真撰写的《明堂新礼》十卷

王泾撰写的《大唐郊祀录》十卷,贞元九年上呈,时任太常礼院修撰。

裴瑾撰写的《崇丰二陵集礼》卷数不详。裴瑾,字封叔,光庭的曾孙,元和年间任吉州刺史。

王方庆撰写的《三品官祔庙礼》二卷

还有《古今仪集》五十卷

孟诜撰写的《家祭礼》一卷

徐闰撰写的《家祭仪》一卷

范传式撰写的《寝堂时飨仪》一卷

郑正则撰写的《祠享仪》一卷

周元阳撰写的《祭录》一卷

贾顼撰写的《家荐仪》一卷

卢弘宣撰写的《家祭仪》卷数不详。

孙氏撰写的《仲享仪》一卷,孙日用。

刘孝孙撰写的《二仪实录》一卷

袁郊撰写的《二仪实录衣服名义图》一卷

还有《服饰变古元录》一卷,字之仪,滋的儿子。昭宗翰林学士。

王晋撰写的《使范》一卷

戴至德撰写的《丧服变服》一卷

张戬撰写的《丧仪纂要》九卷

孟诜撰写的《丧服正要》二卷

商价撰写的《丧礼极议》一卷

张荐撰写的《五服图》卷数不详。

《葬王播仪》一卷

仲子陵撰写的《五服图》十卷,贞元九年上呈。

郑氏撰写的《书仪》二卷,郑余庆。

裴茝撰写的《内外亲族五服仪》二卷

裴度撰写的《书仪》二卷

还有《书仪》三卷,硃俦注释。裴茝,元和年间任太常少卿。

杜有晋撰写的《书仪》二卷

以上是仪注类六十一家,一百部,一千四百六十七卷。失姓名的有三十二家,窦维鍌以下未著录的有四十九家,八百九十三卷。

《汉建武律令故事》三卷

《汉名臣奏》二十九卷

《廷尉决事》二十卷

《廷尉驳事》十一卷

《廷尉杂诏书》二十六卷

《南台奏事》二十二卷

应劭撰写的《汉朝议驳》三十卷

陈寿撰写的《汉名臣奏事》三十卷

《晋驳事》四卷

《晋弹事》九卷

贾充、杜预撰写的《刑法律本》二十一卷

还有《晋令》四十卷

宗躬撰写的《齐永明律》八卷

蔡法度撰写的《梁律》二十卷

还有《梁令》三十卷

《梁科》二卷

《条钞晋宋齐梁律》二十卷

范泉等人撰写的《陈律》九卷

还有《陈令》三十卷

《陈科》三十卷

赵郡王叡撰写的《北齐律》二十卷

《令》八卷

《麟趾格》四卷,文襄帝时撰写。

赵肃等人撰写的《周律》二十五卷

苏绰撰写的《大统式》三卷

张斐撰写的《律解》二十卷

刘邵撰写的《律略论》五卷

高颎等人撰写的《隋律》十二卷

牛弘等人撰写的《隋开皇令》三十卷

《隋大业律》十八卷

《武德律》十二卷

还有《式》十四卷

《令》三十一卷,由尚书左仆射裴寂、右仆射萧瑀、大理卿崔善为、给事中王敬业、中书舍人刘林甫、颜师古、王孝达、泾州别驾靖延、太常丞丁孝乌、隋大理丞房轴、天策上将府参军李桐客、太常博士徐上机等人奉诏撰写。以五十三条附新律,其余无增改。武德七年上呈。

《贞观律》十二卷

还有《令》二十七卷

《格》十八卷

《留司格》一卷

《式》三十三卷,由中书令房玄龄、右仆射长孙无忌、蜀王府法曹参军裴弘献等人奉诏撰写。共有律法五百条,法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条,格律七百条。以尚书省各曹为目录,其中常驻本司的事务,编为《留司格》。

《永徽律》十二卷

另外还有《式》十四卷

《式本》四卷

《令》三十卷

《散颁天下格》七卷

《留本司行格》十八卷,由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黄门侍郎宇文节柳奭、尚书右丞段宝玄、太常少卿令狐德棻、吏部侍郎高敬言、刑部侍郎刘燕客、给事中赵文恪、中书舍人李友益、少府丞张行实、太府丞王文端、大理丞元绍、刑部郎中贾敏行等人奉诏撰写。将格律分为两部分,以曹司常务为“行格”,天下共用的为“散颁格”。永徽三年上呈。至龙朔二年,诏令司刑太常伯源直心、少常伯李敬玄、司刑大夫李文礼再次删定,仅修改了官曹局名。将行格命名为“留本司行格中本”,散颁格命名为“天下散行格中本”。

《律疏》三十卷,由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邢部尚书唐临、大理卿段宝玄、尚书右丞刘燕客、御史中丞贾敏行等人奉诏撰写,永徽四年上呈。

《永徽留本司格后》十一卷,由左仆射刘仁轨、右仆射戴至德、侍中张文瓘、中书令李敬玄、右庶子郝处俊、黄门侍郎来恒、左庶子高智周、右庶子李义琰、吏部侍郎裴行俭、马戴、兵部侍郎萧德昭、裴炎、工部侍郎李义琛、刑部侍郎张楚金、金部郎中卢律师等人奉诏撰写,仪凤二年上呈。

赵仁本《法例》二卷

崔知悌《法例》二卷

《垂拱式》二十卷

另外还有《格》十卷

《新格》二卷

《散颁格》三卷

《留司格》六卷,由秋官尚书裴居道、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韦方质、删定官袁智弘、咸阳尉王守慎奉诏撰写。增加了计帐、勾帐两种格式。垂拱元年上呈新格,武后作序。

《删垂拱式》二十卷

另外还有《散颁格》七卷,由中书令韦安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祝钦明、尚书右丞苏瑰、兵部郎中狄光嗣等人删定,神龙元年上呈。

《太极格》十卷,由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岑羲、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右散骑常侍徐坚、右司郎中唐绍、刑部员外郎邵知新、大理寺丞陈义海、评事张名播、右卫长史张处斌、左卫率府仓曹参军罗思贞、刑部主事阎义颛等人删定,太极元年上呈。

《开元前格》十卷,由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姚崇、黄门监卢怀慎、紫微侍郎兼刑部尚书李乂、紫微侍郎苏廷页、舍人吕延祚、给事中魏奉古、大理评事高智静、韩城县丞侯郢璡、瀛州司法参军阎义颛等人奉诏删定,开元三年上呈。

《开元后格》十卷

另外还有《令》三十卷

《式》二十卷,由吏部侍郎兼侍中宋璟、中书侍郎苏颋、尚书左丞卢从愿、吏部侍郎裴漼、慕容珣、户部侍郎杨滔、中书舍人刘令植、大理司直高智静、幽州司功参军侯郢璡等人删定,开元七年上呈。

《格后长行敕》六卷,由侍中裴光庭、中书令萧嵩等人删定,开元十九年上呈。

《开元新格》十卷

《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由中书令李林甫、侍中牛仙客、御史中丞王敬从、左武卫胄曹参军崔晃、卫州司户参军直中书陈承信、酸枣尉直刑部俞元杞等人删定,开元二十五年上呈。《度支长行旨》五卷

王行先《律令手鉴》二卷

元泳《式苑》四卷

裴光庭《唐开元格令科要》一卷

《元和格敕》三十卷,由权德舆、刘伯刍等人集撰。

《元和删定制敕》三十卷,由许孟容、韦贯之、蒋乂、柳登等人集撰。

《大和格后敕》四十卷

《格后敕》五十卷,最初由前大理丞谢登编纂,共六十卷。诏令刑部详定,删去繁复部分。大和七年上呈。

狄兼谟《开成详定格》十卷

《大中刑法总要格后敕》六十卷,由刑部侍郎刘彖等人编纂。

张戣《大中刑律统类》十二卷

卢纾《刑法要录》十卷,由裴向上呈。

张伾《判格》三卷

李崇《法鉴》八卷

以上刑法类共二十八家,六十一部,一千零四卷。失传姓名的有九家,自《开元新格》以下未著录的有十三家,共三百二十三卷。

刘向《七略别录》二十卷

刘歆《七略》七卷

荀勖《晋中经簿》十四卷

另外还有《新撰文章家集叙》五卷

丘深之《晋义熙以来新集目录》三卷

王俭《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四卷

《今书七志》七十卷,由贺纵补注。

阮孝绪《七录》十二卷

丘宾卿《梁天监四年书目》四卷

刘遵《梁东宫四部书目》四卷

《陈天嘉四部书目》四卷

牛弘《隋开皇四年书目》四卷

王劭《隋开皇二十年书目》四卷

殷淳《四部书目序录》三十九卷

杨松珍《史目》三卷

挚虞《文章志》四卷

宋明帝《晋江左文章志》二卷

沈约《宋世文章志》二卷

傅亮《续文章志》二卷

《名手画录》一卷

虞龢《法书目录》六卷

《群书四录》二百卷,由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直、王湾、王仲丘撰写,元行冲上呈。

毋煚《古今书录》四十卷

韦述《集贤书目》一卷

李肇《经史释题》二卷

宗谏注《十三代史目》十卷

常宝鼎《文选著作人名目》三卷

尹植《文枢秘要目》七卷,抄录《文思博要》、《艺文类聚》为秘要。

《唐书叙例目录》一卷

孙玉汝《唐列圣实录目》二十五卷

《吴氏西斋书目》一卷,由吴兢撰写。

《河南东斋史目》共三卷。

蒋彧所著的《新集书目》共一卷。

杜信所著的《东斋籍》共二十卷,字立言,元和年间担任国子司业。

以上目录类共有十九家,二十二部,四百零六卷。其中有两家作者姓名失传,毋煚以下有十二家未著录,共一百一十四卷。

宋衷所著的《世本》共四卷。

《世本别录》共一卷。

宋均注释的《帝谱世本》共七卷。

王氏注释的《世本谱》共二卷。

《汉氏帝王谱》共二卷。

《齐永元中表簿》共六卷。

《梁大同四年表簿》共三卷。

《齐梁宗簿》共三卷。

《梁亲表谱》共五卷。

《后魏皇帝宗族谱》共四卷。

元晖业所著的《后魏辨宗录》共二卷。

《后魏谱》共二卷。

《后魏方司格》共一卷。

《齐高氏谱》共六卷。

《周宇文氏谱》共一卷。

贾冠所著的《国亲皇太子亲传》共四卷。

王俭所著的《百家集谱》共十卷。

王僧孺所著的《百家谱》共三十卷。

还有《十八州谱》共七百一十二卷。

徐勉所著的《百官谱》共二十卷。

贾执所著的《百家谱》共五卷。

还有《姓氏英贤谱》共一百卷。

何承天所著的《姓苑》共十卷。

贾希镜所著的《氏族要状》共十五卷。

《官族传》共十五卷。

《冀州姓族谱》共七卷。

《洪州诸姓谱》共九卷。

《袁州诸姓谱》共七卷。

《司马氏世家》共二卷。

《杨氏谱》共一卷。

《苏氏谱》共一卷。

《孙氏谱记》共十五卷。

《韦氏谱》共十卷,作者是韦鼎。

《裴氏家牒》共二十卷,作者是裴守真。

《大唐氏族志》共一百卷,由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共同撰写。

《姓氏谱》共二百卷,由许敬宗、李义府、孔志约、阳仁卿、史玄道、吕才共同撰写。

柳冲所著的《大唐姓族系录》共二百卷。

路敬淳所著的《衣冠谱》共六十卷。

还有《著姓略记》共二十卷。

王元感所著的《姓氏实论》共十卷。

崔日用所著的《姓苑略》共一卷。

岑羲所著的《氏族录》卷数已失传。

王方庆所著的《王氏家牒》共十五卷。

还有《家谱》共二十卷。

《王氏著录》共十卷。

韦述所著的《开元谱》共二十卷。

《国朝宰相甲族》共一卷。

《百家类例》共三卷。

《唐新定诸家谱录》共一卷,由李林甫等人撰写。

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共十卷。

窦从一所著的《系纂》共七卷。

陈湘所著的《姓林》共五卷。

孔至所著的《姓氏杂录》共一卷。

李利涉所著的《唐官姓氏记》共五卷,最初有十卷,但李利涉被贬到南方后,丢失了一半。

还有《古命氏》共三卷。

柳璨所著的《姓氏韵略》共六卷。

萧颖士所著的《梁萧史谱》共二十卷。

柳芳所著的《永泰新谱》共二十卷,又名《皇室新谱》。

柳璟所著的《续谱》共十卷。

《皇唐玉牒》共一百一十卷,开成二年由李衢、李宝撰写。

《唐皇室维城录》共一卷。

李匡文所著的《天潢源派谱》共一卷。

还有《唐偕日谱》共一卷。

《玉牒行楼》共一卷。

《皇孙郡王谱》共一卷。

《元和县主谱》共一卷。

《家谱》共一卷。

李衢所著的《大唐皇室新谱》共一卷。

黄恭之所著的《孔子系叶传》共二卷。

《谢氏家谱》共一卷。

《东莱吕氏家谱》共一卷。

《薛氏家谱》共一卷。

《颜氏家谱》共一卷。

《虞氏家谱》共一卷。

《孙氏家谱》共一卷。

《吴郡陆氏宗系谱》共一卷,作者是陆景献。

《刘氏谱考》共三卷。

《刘氏家史》共十五卷,作者是刘子玄。

《纪王慎家谱》共一卷。

《蒋王恽家谱》共一卷。

《李用休家谱》共二卷,纪王慎的后代。

《徐氏谱》共一卷,作者是徐商。

《徐义伦家谱》共一卷。

《刘晏家谱》共一卷。

《刘舆家谱》共一卷。

《周长球家谱》共一卷。

《施氏家谱》共二卷。

《万氏谱》共一卷。

《荥阳郑氏家谱》共一卷。

《窦氏家谱》共一卷,作者是懿宗时期的国子博士窦澄之。

《鲜于氏家谱》共一卷。

《赵郡东祖李氏家谱》共二卷。

《李氏房从谱》共一卷。

《韦氏诸房略》共一卷,作者是韦綯。

《讳行录》共一卷。

以上谱牒类共有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王元感以下有二十二家未著录,共三百三十三卷。

《三辅黄图》共一卷。

《三辅旧事》共三卷。

《汉宫阁簿》共三卷。

《洛阳宫殿簿》共三卷。

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共二卷。

薛冥所著的《西京记》共三卷。

潘岳所著的《关中记》共一卷。

《职方记》共十六卷。

陆机所著的《洛阳记》共一卷。

《晋太康土地记》共十卷。

戴延之所著的《洛阳记》共一卷。

《太康州郡县名》共五卷。

《后魏洛阳记》共五卷。

《后魏诸州记》共二十卷。

杨佺期所著的《洛城图》共一卷。

周处所著的《风土记》共十卷。

邓基、陆澄所著的《地理志》共一百五十卷。

圈称所著的《陈留风俗传》共三卷。

任昉所著的《地记》共二百五十二卷。

杨雄所著的《蜀王本记》共一卷。

虞茂所著的《区宇图》共一百二十八卷。

谯周所著的《三巴记》共一卷。

郎蔚之所著的《隋图经集记》共一百卷。

李充所著的《益州记》共三卷。

《周地图》共一百三十卷。

郭仲产所著的《荆州记》共二卷。

《杂记》共十二卷。

鲍坚所著的《南雍州记》共三卷。

《杂地志》共五卷。

阮叙之所著的《南兗州记》共一卷。

《地理志书钞》共十卷。

山谦之所著的《南徐州记》共二卷。

《地域方丈图》共一卷。

刘损之所著的《京口记》共二卷。

《地域方尺图》共一卷。

孙处玄所著的《润州图注》共二十卷。

雷次宗所著的《豫章记》共一卷。

《京邦记》共二卷。

郑缉之所著的《东阳记》共一卷。

《分吴会丹杨三郡记》共二卷。

张僧监所著的《浔阳记》共二卷。

《西河旧事》共一卷。

李叔布所著的《齐州记》共四卷。

阚骃所著的《十三州志》共十四卷。

张勃所著的《吴地记》共一卷。

顾野王所著的《舆地志》共三十卷。

晏模所著的《齐地记》共二卷。

还有《十国都城记》共十卷。

陆翙所著的《鄴中记》共二卷。

周明帝所著的《国都城记》共九卷。

刘芳所著的《徐地录》共一卷。

郭璞注释的《山海经》共二十三卷。

梁元帝所著的《职贡图》共一卷。

还有《山海经图赞》共二卷。

还有《荆南地志》共二卷。

《山海经音》共二卷。

王范所著的《交广二州记》一卷

桑钦所著的《水经》三卷,一说为郭璞所撰。

樊文深所著的《中岳颍州志》五卷

郦道元注释的《水经》四十卷

《秣陵记》二卷

僧人道安所著的《四海百川水源记》一卷

《湘州记》四卷

又有一卷

《湘州图副记》一卷

《江图》二卷

庾仲雍所著的《江记》五卷

诸葛颍所著的《巡抚扬州记》七卷

还有《汉水记》五卷

戴祚所著的《西征记》二卷

《寻江源记》五卷

郭缘生所著的《述征记》二卷

刘澄之所著的《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

姚最所著的《述行记》二卷

李氏所著的《宜都山川记》一卷

沈怀文所著的《随王入沔记》十卷

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一卷

《魏聘使行记》五卷

杨孚所著的《交州异物志》一卷

李彤所著的《圣贤冢墓记》一卷

陈祈畅所著的《异物志》一卷

宋云所著的《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一卷

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一卷

沈怀远所著的《南越志》五卷

硃应所著的《扶南异物志》一卷

程士章所著的《西域道里记》三卷

《京兆郡方物志》二十卷

常骏等人所著的《赤土国记》二卷

《诸郡土俗物产记》十九卷

王玄策所著的《中天竺国行记》十卷

《凉州异物志》二卷

僧人智猛所著的《游行外国传》一卷

《庙记》一卷

僧人法盛所著的《历国传》二卷

薛泰所著的《舆驾东幸记》一卷

《日南传》一卷

《林邑国记》一卷

《真腊国事》一卷

《交州以来外国传》一卷

《奉使高丽记》一卷

《西南蛮入朝首领记》一卷

裴矩所著的《高丽风俗》一卷

邓行俨所著的《东都记》三十卷,贞观年间著作郎。

《括地志》五百五十卷

还有《序略》五卷,魏王泰命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苏勖等人撰写。

《长安四年十道图》十三卷

《开元三年十道图》十卷

《剑南地图》二卷

李播所著的《方志图》,卷数已失。

《西域国志》六十卷,高宗派遣使者前往康国、吐火罗,调查其风俗物产,绘制成图上报。诏令史官编撰,许敬宗负责,显庆三年完成。

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五十四卷

还有《十道图》十卷

《古今地名》三卷

《删水经》十卷

梁载言所著的《十道志》十六卷

王方庆所著的《九嵕山志》十卷

贾耽所著的《地图》十卷

还有《皇华四达记》十卷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

《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六卷

《贞元十道录》四卷

《吐蕃黄河录》四卷

韦澳所著的《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作《处分语》。

刘之推、文括所著的《九州要略》三卷

《郡国志》十卷

马敬寔所著的《诸道行程血脉图》一卷

邓世隆所著的《东都记》三十卷

韦机所著的《东都记》二十卷

韦述所著的《两京新记》五卷

《两京道里记》三卷

李仁实所著的《戎州记》一卷

卢鸺所著的《嵩山记》一卷,天宝年间人。

马温所著的《鄴都故事》二卷,肃宗、代宗时期人。

刘公锐所著的《鄴城新记》三卷

张周封所著的《华阳风俗录》一卷,字子望,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的从事,试协律郎。

卢求所著的《成都记》五卷,西川节度使白敏中的从事。

郑韦所著的《益州理乱记》三卷

李璋所著的《太原事迹记》十四卷

张文规所著的《吴兴杂录》七卷

房千里所著的《南方异物志》一卷

孟琯所著的《岭南异物志》一卷

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三卷

余知古所著的《渚宫故事》十卷,文宗时期人。

吴从政所著的《襄沔记》三卷

张氏所著的《燕吴行役记》二卷,宣宗时期人,姓名已失。

韦宙所著的《零陵录》一卷

张密所著的《庐山杂记》一卷

张容所著的《九江新旧录》三卷,咸通年间人。

莫休符所著的《桂林风土记》三卷

段公路所著的《北户杂录》三卷,文昌的孙子。

林谞所著的《闽中记》十卷

裴矩又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

顾愔所著的《新罗国记》一卷,大历年间,归崇敬出使新罗,顾愔为从事。

张建章所著的《渤海国记》三卷

戴斗所著的《诸蕃记》一卷

达奚通所著的《海南诸蕃行记》一卷

袁滋所著的《云南记》五卷

李繁所著的《北荒君长录》三卷

高少逸所著的《四夷朝贡录》十卷

吕述所著的《黠戛斯朝贡图传》一卷,字脩业,会昌年间秘书少监,商州刺史。

樊绰所著的《蛮书》十卷,咸通年间岭南西道节度使蔡袭的从事。

窦滂所著的《云南别录》一卷

《云南行记》一卷

徐云虔所著的《南诏录》三卷,乾符年间人。

以上地理类共六十三家,一百六部,一千二百九十二卷。其中失姓名的有三十一家,李播以下未著录的有五十三家,九百八十九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八-注解

乙部史录:乙部是古代图书分类法中的一部分,史录指的是历史类书籍的分类目录。

正史类:指官方编纂的历史书籍,如《史记》、《汉书》等。

编年类: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的书籍。

伪史类:指非官方或虚构的历史记载。

杂史类:包含各种非正式的历史记载和杂记。

起居注类:记录皇帝日常生活和朝廷大事的书籍。

故事类:指历史故事或传说。

职官类:记录官职和官制的书籍。

杂传记类:包含各种人物传记的书籍。

仪注类:记录礼仪和制度的书籍。

刑法类:记录法律和刑罚的书籍。

目录类:书籍的目录或索引。

谱牒类:记录家族世系和家谱的书籍。

地理类:记录地理知识和地图的书籍。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裴骃:南朝宋时期的学者,为《史记》作集解。

徐广:晋代文学家,著有《车服杂注》等作品。

邹诞生: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著有《史记音》。

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著有《汉书》。

服虔:东汉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音训》。

应劭: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著有《风俗通义》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诸葛亮:三国时期文学家,著有《贞洁记》等作品。

孟康:东汉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音义》。

晋灼:西晋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集注》。

韦昭:三国时期吴国学者,著有《吴书》。

崔浩:北魏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音义》。

孔文祥: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音义钞》。

刘嗣: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音义》。

夏侯泳: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音》。

包恺: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音》。

萧该: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音》。

阴景伦: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律历志音义》。

项岱: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叙传》。

刘宝: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驳义》。

陆澄: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新注》。

韦稜: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续训》。

姚察:南朝陈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训纂》。

颜游秦:南朝陈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决疑》。

僧务静:南朝陈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正义》。

李喜:南朝陈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辨惑》。

刘珍:东汉时期的学者,著有《东观汉记》。

谢承:东汉时期的学者,著有《后汉书》。

薛莹:东汉时期的学者,著有《后汉记》。

司马彪:西晋时期的学者,著有《续汉书》。

刘义庆: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著有《后汉书》。

华峤:西晋时期的学者,著有《后汉书》。

谢沈: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著有《后汉书》。

袁山松:东晋时期的学者,著有《后汉书》。

范晔:南朝宋官员,著有《百官阶次》。

刘昭: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补注《后汉书》。

张莹: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汉南纪》。

刘熙:晋代文学家,著有《列女传》等作品。

臧兢: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后汉书音》。

王沈:西晋时期的学者,著有《魏书》。

陈寿:西晋时期的学者,著有《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

王隐:东晋时期的学者,著有《晋书》。

虞预:东晋时期的学者,著有《晋书》。

硃凤:东晋时期的学者,著有《晋书》。

谢灵运: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著有《晋书》。

臧荣绪: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著有《晋书》。

干宝:晋朝官员,著有《司徒仪注》。

萧子云:隋代文学家,著有《古今舆服杂事》等作品。

何法盛: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著有《晋中兴书》。

徐爰: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著有《宋书》。

孙严: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著有《宋书》。

沈约:南朝文学家,著有《梁仪注》等作品。

王智深: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宋书》。

魏收:北齐时期的学者,著有《后魏书》。

魏澹:北齐时期的学者,著有《后魏书》。

李德林:北齐时期的学者,著有《北齐末脩书》。

王劭:唐代文学家,著有《内训》等作品。

萧子显: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齐书》。

刘陟:南朝梁时期的学者,著有《齐书》。

谢昊:南朝梁代史学家,著有《梁皇帝实录》。

顾野王:南朝陈时期的学者,著有《陈书》。

傅縡:南朝陈时期的学者,著有《陈书》。

许子儒:南朝陈时期的学者,著有注《史记》。

刘伯庄:南朝陈时期的学者,著有《史记音义》。

顾胤:南朝陈时期的学者,著有《汉书古今集义》。

颜师古:唐代文学家,著有《王会图》等作品。

章怀太子贤:唐代太子,著有注《后汉书》。

韦机:唐代文学家,著有《西征记》等作品。

房玄龄: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曾监修《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

褚遂良: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许敬宗: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曾删改《高祖实录》。

来济: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陆元仕: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刘子翼: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令狐德棻:唐朝官员,著有《凌烟阁功臣故事》。

李义府:唐代政治家,著有《古今诏集》。

薛元超: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上官仪: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崔行功: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李淳风: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辛丘驭: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刘引之: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阳仁卿: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李延寿: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张文恭: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敬播:唐朝官员,著有《文贞公传事》。

李安期: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李怀俨: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赵弘智:唐代学者,参与编纂《晋书》。

姚思廉:唐代学者,著有《梁书》。

魏徵:唐代学者,参与编纂《陈书》。

张大素:唐代学者,著有《后魏书》。

李百药:唐代学者,著有《北齐书》。

王元感:唐代学者,著有注《史记》。

徐坚:唐代学者,著有注《史记》。

陈伯宣:唐代学者,著有注《史记》。

韩琬:唐代文学家,著有《南征记》等作品。

司马贞:唐代学者,著有《史记索隐》。

张守节:唐代学者,著有《史记正义》。

窦群:唐代学者,著有《史记名臣疏》。

元怀景:唐代学者,著有《汉书议苑》。

姚珽:唐代学者,著有《汉书绍训》。

李镇:唐代学者,著有注《史记》。

沈遵:唐代学者,著有《汉书问答》。

李善:唐代学者,著有《汉书辨惑》。

高希峤:唐代学者,著有注《晋书》。

何超:唐代学者,著有《晋书音义》。

长孙无忌:唐代政治家、史学家,著有《贞观实录》。

吴兢:唐代史学家,参与撰写《高宗实录》和《睿宗实录》。

裴安时:唐代学者,著有《史记纂训》。

元魏书:指北魏时期的史书,北魏又称元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

通史:指梁武帝时期编纂的一部通史,涵盖了从古代到梁朝的历史。

南史:李延寿所著的南朝历史,主要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历史。

北史:李延寿所著的北朝历史,主要记载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的历史。

小史:高峻所著的一部简史,后由其子高迥增补。

洞史:刘权所著的一部史书,刘权是忠州刺史刘晏的曾孙。

统史:姚康复所著的一部通史,姚康复是唐宣宗时期的太子詹事。

纪年:指《汲冢书》中的《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编年史。

汉纪:荀悦所著的汉代编年史,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汉皇德纪:侯瑾所著的汉代历史,主要记载了汉朝的德政。

后汉纪:张璠和袁宏分别所著的东汉编年史。

汉晋春秋: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时期的历史,主要记载了汉末至晋朝的历史。

魏武本纪:记载魏武帝曹操的生平事迹的史书。

晋阳秋:孙盛所著的晋朝历史,主要记载了晋朝的政治、军事等方面。

魏纪:魏澹所著的北魏编年史。

吴纪:环济所著的吴国历史。

晋帝纪:陆机所著的晋朝皇帝的生平事迹。

晋纪:干宝所著的晋朝编年史。

宋纪:王智深所著的南朝宋的编年史。

宋略:裴子野所著的南朝宋的简史。

齐纪:沈约所著的南朝齐的编年史。

齐春秋:吴均所著的南朝齐的历史。

梁典:谢昊、刘璠、何之元分别所著的南朝梁的历史。

梁太清纪:萧韶所著的南朝梁的历史,主要记载了梁朝末年的历史。

北齐记:记载北齐历史的史书。

北齐志:王劭所著的北齐历史。

隋大业略记:赵毅所著的隋朝历史,主要记载了隋炀帝时期的历史。

唐历:柳芳所著的唐朝编年史。

唐春秋:吴兢、韦述、陆长源分别所著的唐朝历史。

唐统纪:陈岳所著的唐朝通史。

通历:李仁实所著的通史,记载了从古代到唐朝的历史。

华阳国志:常璩所著的蜀地历史,主要记载了蜀汉时期的历史。

汉之书:常璩所著的蜀汉历史。

蜀李书:记载蜀汉历史的史书。

汉赵纪:和包所著的汉赵历史。

赵石记:田融所著的赵石历史。

二石记:田融所著的二石历史。

苻朝杂记:记载前秦历史的杂记。

二石伪事:王度、随翙所著的二石历史。

燕书:范亨所著的燕国历史。

南燕录:王景晖所著的南燕历史。

南燕书:张诠所著的南燕历史。

燕志:高闾所著的燕国历史。

凉记:段龟龙所著的凉国历史。

西河记:记载西河地区历史的史书。

凉书:刘昺所著的凉国历史。

敦煌实录:刘昺所著的敦煌地区历史。

秦记:裴景仁所著的秦国历史。

拓拔凉录:记载拓拔凉历史的史书。

桓玄伪事:记载桓玄历史的史书。

鄴洛鼎峙记:记载鄴洛地区历史的史书。

天启纪:守节先生所著的史书,主要记载了天启时期的历史。

十六国春秋: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时期的历史。

三十国春秋:武敏之所著的三十国时期的历史。

战国春秋:李概所著的战国时期的历史。

后梁春秋:蔡允恭所著的后梁历史。

古文锁语:记载古代文献的史书。

汲冢周书:出土于汲冢的周朝文献。

越绝书:子贡所著的越国历史。

周书:孔晁所注的周朝文献。

春秋前传:何承天所著的春秋时期的历史。

春秋后传:乐资所著的春秋时期的历史。

周载:孟仪所注的周朝文献。

吴越春秋:赵晔所著的吴越历史。

吴越春秋削烦:杨方所著的吴越历史的简本。

吴越记:记载吴越历史的史书。

战国策:刘向所著的战国时期的历史。

战国策论:延笃所著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评论。

楚汉春秋:陆贾所著的楚汉时期的历史。

史记要传:卫飒所著的《史记》的简本。

史记正传:张莹所著的《史记》的注释本。

古史考:谯周所著的古代历史考证。

汉书英雄记:王粲所著的汉代英雄传记。

史记钞:葛洪所著的《史记》的简本。

汉书钞:葛洪所著的《汉书》的简本。

后汉书钞:葛洪所著的《后汉书》的简本。

后汉书略:张缅所著的《后汉书》的简本。

晋书钞:张缅所著的《晋书》的简本。

后汉书缵: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的续编。

春秋时国语:孔衍所著的春秋时期的国语文献。

春秋后国语:孔衍所著的春秋后期的国语文献。

汉尚书:记载汉代尚书文献的史书。

汉春秋:记载汉代历史的史书。

后汉尚书:记载东汉尚书文献的史书。

后汉春秋: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

后魏尚书:记载北魏尚书文献的史书。

后魏春秋:记载北魏历史的史书。

后汉文武释论:王越客所著的东汉文武官员的传记。

汉表:袁希之所著的汉代官员表。

三史要略:张温所著的《史记》、《汉书》、《后汉书》的简本。

正史削繁:阮孝绪所著的正史的简本。

延秀《史要》:延秀所著的《史要》是一部历史概要书籍,共二十八卷,可能涵盖了从古代到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萧肃《合史》:萧肃的《合史》二十卷,可能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试图整合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历史记录。

王蔑《史汉要集》:王蔑的《史汉要集》二卷,可能是对《史记》和《汉书》的精选和摘要,便于读者快速了解这两部重要史书的内容。

司马彪《九州春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九卷,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九州地区历史的地方志或历史记录。

鱼豢《魏略》:鱼豢的《魏略》五十卷,详细记录了魏国的历史,是研究三国时期魏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孙寿《魏阳秋异同》:孙寿的《魏阳秋异同》八卷,可能是一部比较魏国与其他国家历史异同的著作。

王隐《删补蜀记》:王隐的《删补蜀记》七卷,可能是对蜀国历史的删节和补充,便于读者理解。

张勃《吴录》:张勃的《吴录》三十卷,详细记录了吴国的历史,是研究三国时期吴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李概《左史》:李概的《左史》六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左史(古代史官)的历史记录或研究。

胡冲《吴朝人士品秩状》:胡冲的《吴朝人士品秩状》八卷,详细记录了吴国官员的品级和职位,是研究吴国官制的重要资料。

虞禹《吴士人行状名品》:虞禹的《吴士人行状名品》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吴国士人行为和品德的记录。

虞溥《江表传》:虞溥的《江表传》五卷,可能是一部关于江表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历史记录。

徐众《三国评》:徐众的《三国评》三卷,可能是一部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和分析。

王涛《三国志序评》:王涛的《三国志序评》三卷,可能是一部对《三国志》序言的评论和分析。

傅畅《晋诸公赞》:傅畅的《晋诸公赞》二十二卷,可能是一部对晋国重要人物的赞美和评价。

荀绰《晋后略》:荀绰的《晋后略》五卷,可能是一部关于晋国后期历史的简要记录。

贾匪之《汉魏晋帝要纪》:贾匪之的《汉魏晋帝要纪》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汉、魏、晋三朝皇帝的重要纪事。

郭颁《魏晋代说》:郭颁的《魏晋代说》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魏晋时期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解释。

谢绰《宋拾遗录》:谢绰的《宋拾遗录》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宋朝历史遗事的记录。

孔思尚《宋齐语录》:孔思尚的《宋齐语录》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宋齐时期重要言论的记录。

阴僧仁《梁撮要》:阴僧仁的《梁撮要》三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梁朝历史的简要记录。

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宋孝王的《关东风俗传》六十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关东地区风俗习惯的记录。

来奥《帝王本纪》:来奥的《帝王本纪》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历代帝王的本纪记录。

环济《帝王略要》:环济的《帝王略要》十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历代帝王的简要记录。

刘滔《先圣本纪》:刘滔的《先圣本纪》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古代圣贤的本纪记录。

杨晔《华夷帝王纪》:杨晔的《华夷帝王纪》三十七卷,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和周边国家帝王的历史记录。

张愔等《帝系谱》:张愔等人的《帝系谱》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帝王世系的谱系记录。

韦昭《洞纪》:韦昭的《洞纪》四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古代历史的详细记录。

皇甫谧《帝王代纪》:皇甫谧的《帝王代纪》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历代帝王的代纪记录。

何茂林《续帝王代纪》:何茂林的《续帝王代纪》十卷,可能是对皇甫谧《帝王代纪》的续写。

姚恭《年历帝纪》:姚恭的《年历帝纪》二十六卷,可能是一部按年记录帝王事迹的史书。

吉文甫《十五代略》:吉文甫的《十五代略》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十五个朝代历史的简要记录。

诸葛耽《帝录》:诸葛耽的《帝录》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帝王的记录。

庾和之《历代记》:庾和之的《历代记》三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历代历史的记录。

熊襄《十代记》:熊襄的《十代记》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十个朝代历史的记录。

卢元福《帝王编年录》:卢元福的《帝王编年录》五十一卷,可能是一部按年记录帝王事迹的史书。

赵弘礼《王业历》:赵弘礼的《王业历》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帝王事业的记录。

周树《洞历记》:周树的《洞历记》九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古代历史的详细记录。

徐整《三五历纪》:徐整的《三五历纪》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三皇五帝的历史记录。

孔衍《国志历》:孔衍的《国志历》五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各国历史的记录。

许氏《千岁历》:许氏的《千岁历》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千年历史的记录。

陶弘景《帝王年历》:陶弘景的《帝王年历》五卷,可能是一部按年记录帝王事迹的史书。

羊瑗《分王年历》:羊瑗的《分王年历》五卷,可能是一部按年记录分封王事迹的史书。

王嘉《拾遗录》:王嘉的《拾遗录》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历史遗事的记录。

周祗《崇安记》:周祗的《崇安记》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崇安地区的历史记录。

王韶之《崇安记》:王韶之的《崇安记》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崇安地区的历史记录。

鲍衡卿《乘舆飞龙记》:鲍衡卿的《乘舆飞龙记》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帝王乘舆和飞龙(象征帝王)的记录。

萧大圆《淮海乱离志》:萧大圆的《淮海乱离志》四卷,可能是一部关于淮海地区战乱和离乱的记录。

李仁实《通历》:李仁实的《通历》七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历史的通史记录。

裴矩《隋开业平陈记》:裴矩的《隋开业平陈记》十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隋朝开国和平定陈朝的历史记录。

褚无量《帝王纪录》:褚无量的《帝王纪录》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帝王的记录。

皇甫遵《吴越春秋传》:皇甫遵的《吴越春秋传》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吴越春秋时期的历史记录。

卢彦卿《后魏纪》:卢彦卿的《后魏纪》三十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后魏历史的记录。

刘允济《鲁后春秋》:刘允济的《鲁后春秋》二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鲁国后期历史的历史记录。

丘悦《三国典略》:丘悦的《三国典略》三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简要记录。

元行冲《魏典》:元行冲的《魏典》三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魏国历史的记录。

员半千《三国春秋》:员半千的《三国春秋》二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历史记录。

李筌《阃外春秋》:李筌的《阃外春秋》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边疆地区历史的历史记录。

李吉甫《六代略》:李吉甫的《六代略》三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六个朝代历史的简要记录。

张绚《古五代新记》:张绚的《古五代新记》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古代五代历史的新记录。

许嵩《建康实录》:许嵩的《建康实录》二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建康地区历史的实录。

柳仲郢《柳氏自备》:柳仲郢的《柳氏自备》三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柳氏家族的自传或历史记录。

郑韦《史俊》:郑韦的《史俊》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历史俊杰的记录。

吕才《隋记》:吕才的《隋记》二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隋朝历史的记录。

丘启期《隋记》:丘启期的《隋记》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隋朝历史的记录。

杜宝《大业杂记》:杜宝的《大业杂记》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隋朝大业年间杂事的记录。

杜儒童《隋季革命记》:杜儒童的《隋季革命记》五卷,可能是一部关于隋朝末年的革命记录。

刘仁轨《刘氏行年记》:刘仁轨的《刘氏行年记》二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刘氏家族的年谱记录。

崔良佐《三国春秋》:崔良佐的《三国春秋》卷数不详,可能是一部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历史记录。

裴遵度《王政记》:裴遵度的《王政记》卷数不详,可能是一部关于王政的记录。

杨岑《皇王宝运录》:杨岑的《皇王宝运录》卷数不详,可能是一部关于皇王宝运的记录。

唐颍《稽典》:唐颍的《稽典》一百三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历史典籍的考证和记录。

王彦威《唐典》:王彦威的《唐典》七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朝典章制度的记录。

吴兢《唐书备阙记》:吴兢的《唐书备阙记》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朝历史缺失部分的补充记录。

韦昭度、杨涉《续皇王宝运录》:韦昭度和杨涉的《续皇王宝运录》十卷,可能是对《皇王宝运录》的续写。

韩祐《续古今人表》:韩祐的《续古今人表》十卷,可能是对《古今人表》的续写。

张荐《宰辅传略》:张荐的《宰辅传略》卷数不详,可能是一部关于宰辅(宰相)的传记记录。

蒋乂《大唐宰辅录》:蒋乂的《大唐宰辅录》七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朝宰辅的记录。

凌璠《唐录政要》:凌璠的《唐录政要》十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朝政治要事的记录。

南卓《唐朝纲领图》:南卓的《唐朝纲领图》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朝政治纲领的图示记录。

薛珰《唐圣运图》:薛珰的《唐圣运图》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朝圣运的图示记录。

刘肃《大唐新语》:刘肃的《大唐新语》十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朝新语的记录。

李肇《国史补》:李肇的《国史补》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国史缺失部分的补充记录。

林恩《补国史》:林恩的《补国史》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国史缺失部分的补充记录。

温大雅《今上王业记》:温大雅的《今上王业记》六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当今皇帝王业的记录。

李延寿《太宗政典》:李延寿的《太宗政典》三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太宗政事的记录。

吴兢《太宗勋史》:吴兢的《太宗勋史》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太宗勋业的记录。

李康《明皇政录》:李康的《明皇政录》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明皇政事的记录。

郑处诲《明皇杂录》:郑处诲的《明皇杂录》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明皇杂事的记录。

郑棨《开天传信记》: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开天年间传信事件的记录。

温畬《天宝乱离西幸记》:温畬的《天宝乱离西幸记》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天宝年间乱离和西幸的记录。

宋巨《明皇幸蜀记》:宋巨的《明皇幸蜀记》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明皇幸蜀的记录。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安禄山事迹的记录。

包谞《河洛春秋》:包谞的《河洛春秋》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河洛地区春秋时期的历史记录。

徐岱《奉天记》:徐岱的《奉天记》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奉天地区历史的记录。

崔光庭《德宗幸奉天录》:崔光庭的《德宗幸奉天录》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唐德宗幸奉天的记录。

赵元一《奉天录》:赵元一的《奉天录》四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奉天地区历史的记录。

张读《建中西狩录》:张读的《建中西狩录》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建中西狩的记录。

袁皓《兴元圣功录》:袁皓的《兴元圣功录》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兴元圣功的记录。

谷况《燕南记》:谷况的《燕南记》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燕南地区历史的记录。

路隋《平淮西记》:路隋的《平淮西记》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平定淮西的记录。

杜信《史略》:杜信的《史略》三十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简要记录。

郑澥《凉国公平蔡录》:郑澥的《凉国公平蔡录》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凉国公平定蔡州的记录。

薛图存《河南记》:薛图存的《河南记》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河南地区历史的记录。

李潜用《乙卯记》:李潜用的《乙卯记》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乙卯年事件的记录。

李石《开成承诏录》:李石的《开成承诏录》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开成年间承诏的记录。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李德裕的《次柳氏旧闻》一卷,可能是一部关于柳氏旧闻的记录。

韩昱《壶关录》:韩昱的《壶关录》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壶关地区历史的记录。

裴廷裕《东观奏记》:裴廷裕的《东观奏记》三卷,可能是一部关于东观奏事的记录。

令狐澄《贞陵遗事》:令狐澄的《贞陵遗事》二卷,可能是一部关于贞陵遗事的记录。

柳玭:唐代文学家,著有《柳氏训序》等作品。

郑言:字垂之,唐代浙西观察使王式的从事,曾任咸通翰林学士、户部侍郎。

裘甫事:指裘甫的叛乱事件,裘甫是唐代的一位叛军首领。

张云:字景之,一字瑞卿,唐代起居舍人。

郑樵:宋代史学家,著有《彭门纪乱》,记载庞勋的叛乱事件。

庞勋:唐代的一位叛军首领。

王坤:唐代史学家,著有《惊听录》,记载黄巢的叛乱事件。

黄巢:唐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郭廷诲:唐代史学家,著有《广陵妖乱志》,记载高骈的事迹。

高骈:唐代的一位将领和政治家。

董昌:唐代的一位叛军首领。

韩偓:唐代文学家,著有《金銮密记》。

王振:唐代昭宗时的拾遗,著有《汴水滔天录》。

公沙仲穆:唐代史学家,著有《大和野史》。

郭璞: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风水学家,著有《穆天子传》。

李轨:唐代史学家,著有多种晋代起居注。

刘道荟:南朝官员,著有《先朝故事》。

何始真:唐代史学家,著有《晋起居钞》。

王逡之:唐代史学家,著有《三代起居注钞》。

温大雅:唐朝官员,著有《大丞相唐王官属记》。

姚修:唐代史学家,著有《时政记》。

周兴嗣:南朝梁代文学家,著有《梁皇帝实录》。

刘知几:唐代著名史学家,著有《太上皇实录》等。

魏元忠:唐代政治家,参与撰写《则天皇后实录》。

武三思:唐代政治家,参与撰写《则天皇后实录》。

宗秦客:唐代史学家,著有《圣母神皇实录》。

张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著有《今上实录》。

令狐峘:唐代史学家,著有《玄宗实录》和《代宗实录》。

沈既济:唐朝官员,著有《选举志》。

蒋乂:唐代史学家,参与撰写《德宗实录》。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参与撰写《顺宗录》。

沈传师:唐代史学家,参与撰写《宪宗实录》。

苏景胤:唐代史学家,参与撰写《穆宗实录》。

陈商:唐代史学家,参与撰写《敬宗实录》。

卢耽:唐代史学家,参与撰写《文宗实录》。

韦保衡:唐代史学家,监修《武宗实录》。

温彦博:唐代政治家,著有《古今诏集》。

薛克构:唐代史学家,著有《圣朝诏集》。

王起:唐代文学家,著有《李赵公行状》等作品。

马文敏:唐代史学家,著有《王言会最》。

葛洪: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著有《西京杂记》。

汉朝驳:指对汉朝时期政治、法律等方面问题的讨论和辩驳。

汉诸王奏事:记录汉朝时期各诸侯王向皇帝奏报的事务。

汉魏吴蜀旧事:记载汉朝、魏国、吴国、蜀国等历史事件的文献。

魏名臣奏事:记录魏国时期名臣向皇帝奏报的事务。

魏台访议:魏国时期关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讨论和咨询。

魏廷尉决事:魏国时期廷尉(司法官员)处理案件的记录。

南台奏事:关于南台(古代官署)的奏章和事务。

晋太始太康故事:晋朝太始、太康年间的历史事件记录。

孔愉:晋朝官员,著有《晋建武咸和咸康故事》。

晋建武以来故事:晋朝建武年间以来的历史事件记录。

晋氏故事:晋朝皇室的历史事件记录。

晋朝杂事:晋朝时期的各种杂事记录。

晋故事:晋朝时期的历史事件记录。

晋诸杂故事:晋朝时期的各种杂事记录。

晋杂议:晋朝时期关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讨论。

晋要事:晋朝时期的重要事件记录。

晋宋旧事:晋朝和南朝宋时期的历史事件记录。

车灌:晋朝官员,著有《晋脩复山陵故事》。

卢綝:晋朝官员,著有《晋八王故事》和《晋四王起事》。

张敞:晋朝官员,著有《晋东宫旧事》。

范汪:晋代文学家,著有《杂府州郡仪》等作品。

华林故事名:南朝时期华林园中的历史事件记录。

交州杂故事:交州地区的历史事件记录。

中兴伐逆事:南朝时期关于平定叛乱的历史事件记录。

温子昇:北魏官员,著有《魏永安故事》。

萧大圆:南朝梁官员,著有《梁魏旧事》。

僧亡名:南朝时期僧人,著有《天正旧事》。

应詹:南朝官员,著有《江南故事》。

大司马陶公故事:南朝时期大司马陶侃的历史事件记录。

郗太尉为尚书令故事:南朝时期郗鉴担任尚书令的历史事件记录。

王愆期:南朝官员,著有《救襄阳上都府事》。

春坊旧事:南朝时期春坊(太子宫)的历史事件记录。

武后:唐代文学家,著有《列女传》等作品。

杜正伦:唐朝官员,著有《春坊要录》。

王方庆:唐代文学家,著有《王氏女记》等作品。

裴矩:隋唐时期官员,著有《鄴都故事》。

马亹:唐朝官员,著有《唐年小录》。

张齐贤:唐朝官员,著有《孝和中兴故事》。

卢若虚:唐朝官员,著有《南宫故事》。

刘祎之:唐朝官员,著有《文贞公故事》和《英国贞武公故事》。

张大业:唐朝官员,著有《魏文贞故事》。

李仁实:唐朝官员,著有《卫公平突厥故事》。

谢偃:唐朝官员,著有《英公故事》。

陈谏:唐朝官员,著有《彭城公故事》。

张九龄事迹:唐朝宰相张九龄的生平事迹记录。

李渤事迹:唐朝官员李渤的生平事迹记录。

杜悰事迹:唐朝官员杜悰的生平事迹记录。

吴湘事迹:唐朝官员吴湘的生平事迹记录。

丘据:唐朝官员,著有《相国凉公录》。

王隆:东汉官员,著有《汉官解诂》。

胡广:东汉官员,曾为《汉官解诂》作注。

蔡质:东汉官员,著有《汉官典仪》。

丁孚:东汉官员,著有《汉官仪式选用》。

荀攸:三国时期魏国官员,著有《魏官仪》。

傅畅:晋朝官员,著有《晋公卿礼秩故事》。

百官名:记录各朝代官员名称的文献。

陆机:晋朝文学家,著有《晋惠帝百官名》。

晋官属名:晋朝时期官员名称的记录。

晋过江人士目:晋朝时期南渡人士的名录。

卫禹:晋朝官员,著有《晋永嘉流士》。

登城三战簿:记录晋朝时期三次重要战役的文献。

荀钦明:南朝宋官员,著有《宋百官阶次》。

宋百官春秋:南朝宋时期官员的历史记录。

魏官品令:魏国时期官员品级的法令。

王珪之:南朝齐官员,著有《齐职官仪》。

徐勉:南朝梁官员,著有《梁选簿》。

陈将军簿:南朝陈时期将军的名录。

太建十一年百官簿状:南朝陈太建十一年官员的名录和状况。

郎楚之:隋朝官员,著有《隋官序录》。

王道秀:隋朝官员,著有《百官春秋》。

郭演:隋朝官员,著有《职令古今百官注》。

陶彦藻:隋朝官员,著有《职官要录》。

职员旧事:记录各朝代官员历史事件的文献。

六典:唐朝时期编纂的关于国家制度的文献,分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

裴行俭:唐朝官员,著有《选谱》。

唐循资格:唐朝时期关于官员选拔资格的规定。

梁载言:唐朝官员,著有《具员故事》和《具员事迹》。

杜英:唐朝官员,著有《师职该》。

任戬:唐朝官员,著有《官品纂要》。

杜易简:唐朝官员,著有《御史台杂注》。

韦述:唐朝官员,著有《御史台记》和《集贤注记》。

李构:唐朝官员,著有《御史台故事》。

刘贶:唐朝官员,著有《天官旧事》。

柳芳:唐朝官员,著有《大唐宰相表》。

马宇:唐代文学家,曾任秘书少监、史馆修撰,著有《段公别传》等作品。

贺兰正元:唐朝官员,著有《辅佐记》和《举选衡鉴》。

韦琯:唐朝官员,著有《国相事状》。

张之绪:唐朝官员,著有《文昌损益》。

李肇:唐朝官员,著有《翰林志》。

李吉甫:唐朝官员,著有《元和国计簿》和《元和百司举要》。

王涯:唐朝官员,著有《唐循资格》。

韦处厚:唐朝官员,著有《大和国计》。

王彦威:唐朝官员,著有《占额图》。

孙结:唐朝官员,著有《大唐国照图》。

大唐国要图:唐朝时期关于国家重要事务的图录。

翰林内志:唐朝时期翰林院的内部记录。

杨钜:唐朝官员,著有《翰林学士院旧规》。

赵岐:东汉官员,著有《三辅决录》。

挚虞:晋代文学家,著有《决疑要注》等作品。

魏文帝: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丕,著有《海内士品录》。

海内士品录:记录全国范围内士人品级的文献。

海内先贤传:记录全国范围内先贤的传记。

魏明帝: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叡,曾下令编纂《海内先贤传》。

李氏:指李姓作者,著有《海内先贤行状》。

韦氏:指韦姓作者,著有《四海耆旧传》。

诸国先贤传:记录各国先贤的传记。

圈称:东汉官员,著有《陈留风俗传》。

苏林:东汉官员,著有《陈留耆旧传》。

刘昺:晋朝官员,著有《敦煌实录》。

陈英宗:南朝陈官员,著有《陈留先贤传像赞》。

江敞:南朝陈官员,著有《陈留人物志》。

周斐:南朝宋官员,著有《汝南先贤传》。

郭湜:唐代文学家,曾任大理司直,著有《高氏外传》等作品。

李翰:唐代文学家,著有《张巡姚訚传》等作品。

陈翃:唐代文学家,曾为郭子仪的僚属,后从事浑瑊河中幕,著有《郭公家传》等作品。

殷亮:唐代文学家,著有《颜氏家传》等作品。

殷仲容:唐代文学家,著有《颜氏行状》等作品。

李繁:唐代文学家,著有《相国鄴侯家传》等作品。

张茂枢:唐代文学家,著有《河东张氏家传》等作品。

崔氏:唐代文学家,著有《唐显庆登科记》等作品。

姚康:唐代文学家,字汝谐,南仲孙,曾任兵部郎中、金吾将军,著有《科第录》等作品。

李弈:唐代文学家,著有《唐登科记》等作品。

张鷟:唐代文学家,自号浮休子,著有《朝野佥载》等作品。

封演:唐代文学家,著有《封氏闻见记》等作品。

刘餗:唐代文学家,著有《国朝传记》等作品。

苏特:唐代文学家,著有《唐代衣冠盛事录》等作品。

李绰:唐代文学家,著有《尚书故实》等作品。

武平一:唐代文学家,著有《景龙文馆记》等作品。

萧叔和:唐代文学家,著有《天祚永归记》等作品。

凌准:唐代文学家,著有《邠志》等作品。

陆贽:唐代文学家,著有《遣使录》等作品。

裴肃:唐代文学家,著有《平戎记》等作品。

房千里:唐代文学家,字鹄举,大和初进士第,高州刺史,著有《投荒杂录》等作品。

杜佑:唐代文学家,著有《宾佐记》等作品。

黄璞:唐代文学家,字绍山,大顺中进士第,著有《闽川名士传》等作品。

魏征:唐代文学家,著有《祥瑞录》等作品。

徐景:唐代文学家,著有《玉玺正录》等作品。

许康佐:唐代文学家,著有《九鼎记》等作品。

李德裕:唐代文学家,著有《异域归忠传》等作品。

赵珫:唐代文学家,字盈之,晋州岳阳人,会昌中,著有《孝行志》等作品。

武谊:唐代文学家,字子思,楚州盱眙人,咸通中州从事,著有《自古忠臣传》等作品。

刘向:汉代文学家,著有《列女传》等作品。

皇甫谧:晋代文学家,著有《列女传》等作品。

綦毋邃:晋代文学家,著有《列女传》等作品。

赵母:晋代文学家,著有《列女传》等作品。

项宗:晋代文学家,著有《列女后传》等作品。

曹植:三国时期文学家,著有《列女传颂》等作品。

孙夫人:三国时期文学家,著有《列女传序赞》等作品。

杜预:晋代文学家,著有《列女传》等作品。

虞通之:晋代文学家,著有《后妃记》等作品。

曹大家:汉代文学家,著有《女诫》等作品。

辛德源:唐代文学家,著有《内训》等作品。

徐湛之:唐代文学家,著有《妇人训解集》等作品。

长孙皇后:唐代文学家,著有《女则要录》等作品。

尚宫宋氏:唐代文学家,著有《女论语》等作品。

薛蒙妻韦氏:唐代文学家,著有《续曹大家女训》等作品。

王抟妻杨氏:唐代文学家,著有《女诫》等作品。

卫宏:汉代文学家,著有《汉旧仪》等作品。

董巴:汉代文学家,著有《大汉舆服志》等作品。

傅瑗:晋代文学家,著有《晋新定仪注》等作品。

张镜:晋代文学家,著有《宋东宫仪记》等作品。

严植之:南朝文学家,著有《南齐仪注》等作品。

鲍泉:南朝文学家,著有《新仪》等作品。

明山宾:南朝文学家,著有《梁吉礼》等作品。

贺瑒:南朝文学家,著有《梁宾礼》等作品。

陆琏:南朝文学家,著有《梁军礼》等作品。

司马褧:南朝文学家,著有《梁嘉礼》等作品。

常景:北朝文学家,著有《后魏仪注》等作品。

赵彦深:北朝文学家,著有《北齐吉礼》等作品。

高颍:隋代文学家,著有《隋吉礼》等作品。

牛弘:隋代文学家,著有《隋江都集礼》等作品。

潘徽:隋代文学家,著有《隋江都集礼》等作品。

周迁:隋代文学家,著有《古今舆服杂事》等作品。

崔豹:晋代文学家,著有《古今注》等作品。

何胤:南朝文学家,著有《丧服治礼仪注》等作品。

何点:南朝文学家,著有《理礼仪注》等作品。

崔皓:南朝文学家,著有《婚仪祭仪》等作品。

何晏:三国时期文学家,著有《魏明帝谥议》等作品。

高堂隆:三国时期文学家,著有《魏氏郊丘》等作品。

晋谥议:晋代关于谥号的讨论和规定,谥号是对已故帝王、贵族、大臣等人物一生功过的总结性评价。

晋简文谥议:晋代关于简文帝谥号的讨论和规定,简文帝是晋朝的一位皇帝。

晋明堂郊社议:晋代关于明堂和郊社的讨论和规定,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郊社是祭祀天地的地方。

晋七庙议:晋代关于七庙的讨论和规定,七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七座庙宇。

杂议:各种讨论和规定,内容广泛,涉及多个方面。

要典:重要的典籍或法规,内容通常较为系统和全面。

齐典:齐代的典籍或法规,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朝代。

皇典:皇家的典籍或法规,内容通常与皇室有关。

杂祭注:关于各种祭祀的注释和解释。

祀典:关于祭祀的典籍或法规。

家仪:家庭礼仪的规定和习俗。

吉仪:吉祥的礼仪,通常用于喜庆场合。

吊答书仪:关于吊唁和答谢的书信礼仪。

皇室书仪:皇室成员之间的书信礼仪。

书笔仪:关于书写和笔法的礼仪。

妇人书仪:关于妇女书信的礼仪。

童悟:关于儿童教育的典籍或法规。

玉玺谱:关于玉玺的图谱和记载,玉玺是古代帝王的印章。

传国玺:关于传国玉玺的记载,传国玉玺是古代帝王的象征。

明堂仪:关于明堂礼仪的规定。

东宫杂事:关于东宫(太子居所)的各种事务。

东宫典记:关于东宫的典籍和记载。

皇帝封禅仪:关于皇帝封禅的礼仪,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大仪式。

大享明堂仪注:关于大享明堂礼仪的注释和解释。

亲享太庙仪注:关于皇帝亲享太庙礼仪的注释和解释。

大唐书仪:唐代的书信礼仪。

吉凶礼要:关于吉凶礼仪的要领和规定。

五礼要记:关于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要领和记载。

礼仪注:关于礼仪的注释和解释。

家礼:关于家庭礼仪的规定和习俗。

大唐仪礼:唐代的礼仪典籍,内容广泛,涉及多个方面。

永徽五礼:唐代永徽年间的五礼典籍。

紫宸礼要:武后时期的礼仪典籍,紫宸是武后的宫殿名。

开元礼:唐代开元时期的礼仪典籍。

开元礼义镜:关于开元礼仪的解释和注释。

开元礼京兆义罗:关于开元礼仪在京兆地区的解释和注释。

开元礼类释:关于开元礼仪的分类解释。

开元礼百问:关于开元礼仪的百个问题和解答。

礼乐集:关于礼乐的典籍和记载。

贞元新集开元后礼:唐代贞元年间的礼仪典籍,内容涉及开元之后的礼仪。

唐礼纂要:唐代礼仪的要领和记载。

礼阁新仪:唐代元和时期的礼仪典籍。

元和曲台礼:唐代元和时期的曲台礼仪典籍。

续曲台礼:唐代元和时期曲台礼仪的续编。

直礼:关于直接礼仪的规定和习俗。

东封记:关于东封的记载,东封是古代帝王祭祀东方的重要仪式。

明堂序:关于明堂的序言和记载。

明堂新礼:关于明堂的新礼仪。

大唐郊祀录:唐代关于郊祀的记载。

崇丰二陵集礼:关于崇丰二陵的礼仪典籍。

三品官祔庙礼:关于三品官员祔庙的礼仪。

古今仪集:关于古今礼仪的典籍。

家祭礼:关于家庭祭祀的礼仪。

家祭仪:关于家庭祭祀的仪式。

寝堂时飨仪:关于寝堂时飨的仪式。

祠享仪:关于祠享的仪式。

祭录:关于祭祀的记载。

家荐仪:关于家庭推荐的仪式。

仲享仪:关于仲享的仪式。

二仪实录:关于二仪的记载,二仪通常指天地。

二仪实录衣服名义图:关于二仪衣服名义的图谱和记载。

服饰变古元录:关于服饰变化的记载。

使范:关于使节的典范和规定。

丧服变服:关于丧服的变化和规定。

丧仪纂要:关于丧仪的要领和记载。

丧服正要:关于丧服的要领和规定。

丧礼极议:关于丧礼的极端讨论和规定。

五服图:关于五服的图谱和记载,五服是古代丧服的五个等级。

葬王播仪:关于葬王播的仪式。

内外亲族五服仪:关于内外亲族五服的仪式。

书仪:关于书信的礼仪。

汉建武律令故事:汉代建武年间的律令和故事。

汉名臣奏:汉代名臣的奏章。

廷尉决事:关于廷尉(古代司法官员)的决断和事务。

廷尉驳事:关于廷尉的驳斥和事务。

廷尉杂诏书:关于廷尉的杂项诏书。

汉朝议驳:汉代朝廷的讨论和驳斥。

汉名臣奏事:汉代名臣的奏章和事务。

晋驳事:晋代的驳斥和事务。

晋弹事:晋代的弹劾和事务。

刑法律本:关于刑法的律本和规定。

晋令:晋代的法令和规定。

齐永明律:齐代永明年间的律法。

梁律:梁代的律法。

梁令:梁代的法令和规定。

梁科:梁代的科条和规定。

条钞晋宋齐梁律:关于晋、宋、齐、梁四代律法的条钞和记载。

陈律:陈代的律法。

陈令:陈代的法令和规定。

陈科:陈代的科条和规定。

北齐律:北齐的律法。

麟趾格:北齐文襄帝时期的律法。

周律:北周的律法。

大统式:北周大统年间的律法。

律解:关于律法的解释和注释。

律略论:关于律法的简要论述。

隋律:隋代的律法。

隋开皇令:隋代开皇年间的法令和规定。

隋大业律:隋代大业年间的律法。

武德律:唐代武德年间的律法。

武德式:唐代武德年间的律法格式。

贞观律:唐代贞观年间的律法。

贞观令:唐代贞观年间的法令和规定。

贞观格:唐代贞观年间的律法格式。

留司格:唐代法律文献之一,主要记录尚书省各曹的常规事务,作为内部使用的法律条文。

永徽律:唐高宗永徽年间制定的法律,共十二卷,是唐代重要的法典之一。

散颁天下格:唐代法律文献,主要记录适用于全国的法律条文,与‘留司格’相对,后者仅适用于尚书省内部。

律疏: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注释,通常由法律专家撰写,帮助理解和应用法律。

垂拱式:武则天垂拱年间制定的法律格式,共二十卷,反映了当时的法律体系。

太极格:唐玄宗太极年间制定的法律格式,共十卷,是唐代法律体系的一部分。

开元前格:唐玄宗开元初年制定的法律格式,共十卷,反映了开元初期的法律体系。

开元后格:唐玄宗开元后期制定的法律格式,共十卷,反映了开元后期的法律变化。

格后长行敕: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制定的法律文献,共六卷,主要记录长期有效的敕令。

元和格敕:唐宪宗元和年间制定的法律文献,共三十卷,反映了元和时期的法律体系。

大和格后敕:唐文宗大和年间制定的法律文献,共四十卷,主要记录大和时期的敕令。

开成详定格:唐文宗开成年间制定的法律文献,共十卷,详细记录了开成时期的法律条文。

大中刑法总要格后敕:唐宣宗大中年间制定的法律文献,共六十卷,主要记录大中时期的刑法敕令。

七略别录:汉代刘向所著的图书目录,共二十卷,是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著作之一。

七略:汉代刘歆所著的图书目录,共七卷,是对刘向《七略别录》的补充和整理。

晋中经簿:晋代荀勖所著的图书目录,共十四卷,记录了晋代的图书分类情况。

七录:南朝梁代阮孝绪所著的图书目录,共十二卷,是对前代图书目录的整理和发展。

群书四录:唐代殷践猷等人所著的图书目录,共二百卷,是唐代重要的图书分类著作。

元和国子司业: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806-820年),国子司业是唐代国子监的副长官,负责教育事务。

世本:古代记载帝王世系和诸侯世家的书籍,是研究上古历史的重要资料。

帝谱世本:记载帝王世系的谱牒类书籍,通常包括帝王的世系、事迹等。

百家集谱:汇集多个家族谱系的书籍,通常用于研究姓氏和家族的起源与发展。

氏族志:记载各个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籍,常用于研究姓氏的起源和家族的传承。

元和姓纂:唐代林宝所著的姓氏学著作,详细记载了唐代各个姓氏的起源和分布。

三辅黄图:记载汉代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地理、建筑的书籍,三辅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行政区。

西京杂记:东晋葛洪所著的记载汉代长安风土人情、历史轶事的书籍。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神话、民俗的重要典籍,记载了大量山川、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

交广二州记:王范所著,记录了交州和广州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古代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

水经:桑钦所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著作,主要记述了全国主要河流的源流、走向等,后由郦道元作注,成为《水经注》。

中岳颍州志:樊文深所著,记录了中岳嵩山及颍州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内容。

四海百川水源记:僧道安所著,记述了中国各地的河流水源,反映了古代对水系的认知。

湘州记:记录了湘州地区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古代湖南地区的历史文化。

江图:古代关于长江流域的地图,反映了古代对长江流域的地理认知。

江记:庾仲雍所著,记录了长江流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内容。

巡抚扬州记:诸葛颍所著,记录了扬州地区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古代扬州的历史文化。

西征记:戴祚所著,记录了西征途中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古代西域地区的历史文化。

永初山川古今记:刘澄之所著,记录了山川地理的古今变化,反映了古代地理学的成就。

宜都山川记:李氏所著,记录了宜都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内容。

临海水土异物志:沈莹所著,记录了临海地区的水土、物产及异域风情,反映了古代对外交流的认知。

交州异物志:杨孚所著,记录了交州地区的物产及异域风情,反映了古代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

西域道里记:程士章所著,记录了西域地区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古代对西域的认知。

赤土国记:常骏等所著,记录了赤土国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古代对外交流的认知。

中天竺国行记:王玄策所著,记录了中天竺国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古代对印度的认知。

游行外国传:僧智猛所著,记录了其游历外国的见闻,反映了古代对外交流的认知。

高丽风俗:裴矩所著,记录了高丽的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古代对朝鲜半岛的认知。

括地志:魏王泰命萧德言等人所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著作,记录了全国各地的地理、风俗、物产等。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所著,记录了唐代郡县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唐代地理学的成就。

皇华四达记:贾耽所著,记录了唐代对外交通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唐代对外交流的认知。

蛮书:樊绰所著,记录了南诏地区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反映了古代对云南地区的认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八-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中国古代历史书籍的分类和部分重要历史著作的作者及其作品。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和多样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乙部史录’及其十三类分类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历史书籍的系统整理和分类。这种分类法不仅有助于学者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历史,也为后世的历史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及其作者,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等。这些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历史学的重要遗产。它们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体现了作者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学者对历史著作的注解和音义研究,如裴骃的《史记集解》、徐广的《史记音义》等。这些注解和音义研究不仅帮助后人更好地理解原著,也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材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丰富内容和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学者们对历史的重视和研究精神。这些历史著作和研究成果,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世界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文本主要列举了中国古代大量的史书和编年体史书,涵盖了从先秦到唐朝的各个历史时期。这些史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元魏书》、《通史》、《南史》、《北史》等史书,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正史著作。这些史书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例如,《南史》和《北史》分别记载了南朝和北朝的历史,展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分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纪年》、《汉纪》、《后汉纪》等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线索,逐年记载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例如,《汉纪》是荀悦所著的西汉编年史,详细记载了西汉的政治变迁和社会动态,为后世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地方史书,如《华阳国志》、《蜀李书》等。这些地方史书主要记载了特定地区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史学的发达。例如,《华阳国志》是常璩所著的蜀地历史,详细记载了蜀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研究蜀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和楚汉时期的历史。这些史书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还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例如,《战国策》是刘向所著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列举的史书和编年体史书,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这些史书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文本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著作,涵盖了从古代到唐朝的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历史记录。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事迹,还包括了地方志、风俗习惯、官制、战争、革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历史著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著作的作者大多是当时的学者、官员或史官,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些著作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窗口。

从这些著作的卷数和内容来看,中国古代历史学非常注重细节和全面性。许多著作不仅记录了主要的历史事件,还包括了地方志、风俗习惯、官制、战争、革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种全面性和细致性,使得这些著作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此外,这些著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从三国时期到唐朝,每个时期都有大量的历史著作问世,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包括了地方志、风俗习惯、官制、战争、革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这些著作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列举的历史著作,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这些著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它们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续贞陵遗事》等文献记载了唐代及之前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状况,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及之前的历史变迁、政治斗争、社会动荡等重要内容。

郑言的《平剡录》记载了裘甫的叛乱事件,反映了唐代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动荡。裘甫的叛乱是唐代中期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对唐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郑言作为当时的官员,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张云的《咸通解围录》则记载了唐代咸通年间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唐代晚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咸通年间是唐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张云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郑樵的《彭门纪乱》记载了庞勋的叛乱事件,庞勋是唐代中期的一位叛军首领,其叛乱对唐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郑樵的记载不仅详细描述了庞勋的叛乱过程,还分析了叛乱的原因和影响,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王坤的《惊听录》记载了黄巢的叛乱事件,黄巢是唐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其叛乱对唐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坤的记载不仅详细描述了黄巢的叛乱过程,还分析了叛乱的原因和影响,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郭廷诲的《广陵妖乱志》记载了高骈的事迹,高骈是唐代的一位将领和政治家,其事迹反映了唐代晚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郭廷诲的记载为我们了解高骈及其时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乾宁会稽录》记载了董昌的叛乱事件,董昌是唐代晚期的一位叛军首领,其叛乱对唐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文献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董昌及其时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韩偓的《金銮密记》记载了唐代的政治和宫廷生活,反映了唐代晚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韩偓作为当时的官员,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王振的《汴水滔天录》记载了唐代昭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唐代晚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王振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昭宗及其时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公沙仲穆的《大和野史》记载了唐代大和至龙纪年间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唐代中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公沙仲穆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郭璞的《穆天子传》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周穆王的事迹,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观和神话传说。郭璞的记载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李轨的《晋泰始起居注》等文献记载了晋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晋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这些文献为我们了解晋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道荟的《晋起居注》记载了晋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晋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刘道荟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晋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何始真的《晋起居钞》记载了晋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晋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何始真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晋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逡之的《三代起居注钞》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王逡之的记载为我们了解三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了唐代建立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温大雅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唐代的建立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姚修的《时政记》记载了唐代的政治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姚修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周兴嗣的《梁皇帝实录》记载了南朝梁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梁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周兴嗣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梁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谢昊的《梁皇帝实录》记载了南朝梁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梁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谢昊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梁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敬播的《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记载了唐代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敬播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唐代的建立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房玄龄的监修工作对唐代的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参与撰写的《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许敬宗的删改工作对唐代的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参与撰写的《高祖实录》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长孙无忌的《贞观实录》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长孙无忌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贞观之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令狐德棻的《高宗后脩实录》记载了唐高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高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令狐德棻的记载为我们了解高宗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知几的《太上皇实录》记载了唐代太上皇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太上皇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刘知几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太上皇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吴兢的《睿宗实录》记载了唐睿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睿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吴兢的记载为我们了解睿宗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说的《今上实录》记载了唐玄宗开元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开元初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张说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开元盛世提供了重要参考。

令狐峘的《玄宗实录》和《代宗实录》记载了唐玄宗和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玄宗和代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令狐峘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这两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沈既济的《建中实录》记载了唐德宗建中年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建中年间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沈既济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建中年间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蒋乂的《德宗实录》记载了唐德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德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蒋乂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德宗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韩愈的《顺宗录》记载了唐顺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顺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韩愈的记载为我们了解顺宗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沈传师的《宪宗实录》记载了唐宪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宪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沈传师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宪宗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苏景胤的《穆宗实录》记载了唐穆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穆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苏景胤的记载为我们了解穆宗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商的《敬宗实录》记载了唐敬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敬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陈商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敬宗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卢耽的《文宗实录》记载了唐文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文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卢耽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文宗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韦保衡的《武宗实录》记载了唐武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武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韦保衡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武宗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温彦博的《古今诏集》记载了古代至唐代的诏令,反映了古代至唐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温彦博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至唐代的政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义府的《古今诏集》记载了古代至唐代的诏令,反映了古代至唐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李义府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至唐代的政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薛克构的《圣朝诏集》记载了唐代的诏令,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薛克构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起的《写宣》记载了唐代的诏令,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王起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文敏的《王言会最》记载了唐代的诏令,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马文敏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汉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葛洪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汉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段文献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著作,涵盖了从汉朝到唐朝的各个时期,内容涉及政治、法律、官制、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这些著作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

从这些著作的标题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历史记录非常注重细节和分类。例如,《汉朝驳》、《汉诸王奏事》、《魏名臣奏事》等著作,记录了不同时期官员的奏报和讨论,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决策过程和法律制度的运作。

《晋太始太康故事》、《晋建武咸和咸康故事》等著作,则记录了晋朝不同年号下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晋朝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这些著作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展示了古代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观察和记录。

《六典》是唐朝时期编纂的一部关于国家制度的重要文献,分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涵盖了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这部著作的编纂过程反映了唐朝政府对国家制度的重视,也展示了当时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严密性。

此外,文献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官员选拔、品级、职责的著作,如《唐循资格》、《元和国计簿》、《大和国计》等。这些著作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政府对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献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历史著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观察和记录。这些著作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文本主要列举了唐代及以前的一些重要文献和作者,涵盖了传记、家传、行状、登科记、文馆记、征记、志、录、杂录、女训、仪注等多个类别。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礼仪制度。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文献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历史记录的高度重视。传记、家传、行状等作品详细记录了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品德、功绩的评价标准。登科记、文馆记等作品则记录了科举制度、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些文献大多采用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传记、家传等作品通过对人物生平的具体描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文献为后人研究唐代及以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这些文献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女训类作品如《列女传》、《女诫》等,记录了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要求。这些作品不仅对研究古代女性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女性研究提供了历史借鉴。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所列举的文献和作者,不仅展示了唐代及以前丰富的文化成果,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这些文献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

这段文本列举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法规,涵盖了从晋代到唐代的多个朝代和领域。这些典籍和法规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法律、祭祀等方面的制度和习俗,也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晋代的《晋谥议》、《晋简文谥议》到唐代的《大唐仪礼》、《永徽五礼》,这些典籍和法规记录了不同朝代在礼仪、法律、祭祀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例如,《晋谥议》和《晋简文谥议》反映了晋代对谥号的重视和规范,而《大唐仪礼》和《永徽五礼》则展示了唐代在礼仪制度上的系统化和完善。

此外,这些典籍和法规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例如,《家仪》、《家祭礼》、《家祭仪》等典籍反映了古代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和规范性,而《皇室书仪》、《皇帝封禅仪》等典籍则展示了皇室礼仪的庄重和繁琐。

在法律方面,从《汉建武律令故事》到《贞观律》,这些典籍和法规记录了古代法律的演变和发展。例如,《汉建武律令故事》反映了汉代法律的早期形态,而《贞观律》则展示了唐代法律的成熟和完善。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对这些典籍和法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文化内涵。

《留司格》一卷、《永徽律》十二卷等文献,反映了唐代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唐代法律文献的编纂,不仅体现了当时政府对法律的重视,也展示了唐代法律体系的成熟和完善。这些法律文献的编纂,通常由多位高级官员和法律专家共同完成,确保了法律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留司格》与《散颁天下格》的区分,体现了唐代法律的内外有别。‘留司格’主要适用于尚书省内部,而‘散颁天下格’则适用于全国。这种区分反映了唐代政府对不同层级法律适用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法律的有效执行。

《律疏》三十卷的编纂,标志着唐代法律解释学的兴起。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详细解释和注释,法律专家帮助官员和民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提高了法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垂拱式》二十卷、《太极格》十卷等文献,反映了唐代法律在不同时期的调整和变化。从武则天垂拱年间到唐玄宗太极年间,法律体系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体现了唐代法律的动态发展。

《开元前格》十卷、《开元后格》十卷等文献,展示了唐玄宗开元时期法律体系的演变。开元初年与后期的法律格式有所不同,反映了开元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对法律的影响。

《元和格敕》三十卷、《大和格后敕》四十卷等文献,记录了唐代中后期法律的变化。从唐宪宗元和年间到唐文宗大和年间,法律体系经历了多次调整,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社会的复杂性和法律应对的灵活性。

《七略别录》、《七略》、《晋中经簿》、《七录》等图书目录文献,展示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学的发展。从汉代到唐代,图书目录的编纂逐渐系统化和专业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和图书管理的进步。

《群书四录》二百卷的编纂,标志着唐代图书目录学的巅峰。这部巨著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图书信息,还展示了唐代学者对图书分类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为后世的图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代及以前的谱牒类和地理类书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家族世系和地理知识的重视。谱牒类书籍如《世本》、《百家集谱》、《元和姓纂》等,记录了各个家族的世系和姓氏的起源,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制度的重要资料。这些书籍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血缘关系和家族传承的重视。

地理类书籍如《三辅黄图》、《西京杂记》、《山海经》等,则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这些书籍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文献,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例如,《山海经》不仅记载了山川地理,还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些书籍大多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记载了大量的信息,体现了古代文献的实用性和严谨性。同时,这些书籍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历史和地理的浓厚兴趣,以及他们对家族传承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书籍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家族制度、地理知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书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例如,《元和姓纂》不仅记录了唐代各个姓氏的起源,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姓氏分布和家族关系,为我们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所记载的书籍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家族世系和地理知识的重视,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列举了大量的古代地理著作,涵盖了从汉代到唐代的众多地理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各地的山川河流、风俗物产,还涉及了对外交流的内容,如《西域道里记》《中天竺国行记》等,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地理著作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记录,更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综合认知。例如,《水经》及其注本《水经注》不仅详细描述了河流的走向,还记录了沿河的历史事件、文化遗迹,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些地理著作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例如,《湘州记》《江记》等著作,不仅记录了地理信息,还通过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地理著作为后世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著作,详细记录了唐代的行政区划、地理风貌,为研究唐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这些著作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与开放态度。例如,《西域道里记》《中天竺国行记》等著作,记录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印度等地的交流情况,展现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所列举的地理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古代中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探索,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6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