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五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五-原文

武德元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 从二品四百六十石,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六十石,四品三百石,从四品二百六 十石,五品二百石,从五品百六十石,六品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七品八十石,从 七品七十石,八品六十石,从八品五十石,九品四十石,从九品三十石,皆以岁给 之。外官则否。

一品有职分田十二顷,二品十顷,三品九顷,四品七顷,五品六顷,六品四顷, 七品三顷,五十亩,八品二顷五十亩,九品二顷,皆给百里内之地。诸州都督、都 护、亲王府官二品十二顷,三品十顷,四品八顷,五品七顷,六品五顷,七品四顷, 八品三顷,九品二顷五十亩。镇戍、关津、岳渎官五品五顷,六品三顷五十亩,七 品三顷,八品二顷,九品一顷五十亩。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六顷,中府五顷 五十亩,下府及郎将五顷;上府果毅都尉四顷,中府三顷五十亩,下府三顷;上府 长史、别将三顷,中府、下府二顷五十亩;亲王府典军五顷五十亩,副典军四顷; 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备身三顷;折冲上府兵曹二顷,中府、下府一顷五十亩。 外军校尉一顷二十亩,旅帅一顷,队正、副八十亩。

亲王以下又有永业田百顷,职事官一品六十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五十顷, 国公、职事官从二品三十五顷,县公、职事官三品二十五顷,职事官从三品二十顷, 侯、职事官四品十二顷,子、职事官五品八顷,男、职事官从五品五顷,六品、七 品二顷五十亩,八品、九品二顷。上柱国三十顷,柱国二十五顷,上护军二十顷, 护军十五顷,上轻车都尉十顷,轻车都尉七顷,上骑都尉六顷,骑都尉四顷,骁骑、 飞骑尉八十亩,云骑、武骑尉六十亩。散官五品以上给同职事官。五品以上受田宽 乡,六品以下受于本乡。解免者追田,除名者受口分之田,袭爵者不别给。流内九 品以上口分田终其身,六十以上停私乃收。

凡给田而无地者,亩给粟二斗。

京司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费。其后以用度不足,京官有俸赐而巳。诸 司置公廨本钱,以番官贸易取息,计员多少为月料。

贞观初,百官得上考者,给禄一季。未几,又诏得上下考给禄一年,出使者禀 其家,新至官者计日给粮。中书舍人高季辅言:“外官卑品贫匮,宜给禄养亲。” 自后以地租春秋给京官,岁凡五十万一千五百余斛。外官降京官一等,一品以五十 石为一等,二品、三品以三十石为一等,四品、五品以二十石为一等,六品、七品 以五石为一等,八品、九品以二石五斗为一等。无粟则以盐为禄。

十一年,以职田侵渔百姓,诏给逃还贫户,视职田多少,每亩给粟二升,谓之 “地子”。是岁,以水旱复罢之。

十二年,罢诸司公廨本钱,以天下上户七千人为胥士,视防閤制而收其课,计 官多少而给之。十五年,复置公廨本钱,以诸司令史主之,号“捉钱令史”。每司 九人,补于吏部,所主才五万钱以下,市肆贩易,月纳息钱四千,岁满受官。谏议 大夫褚遂良上疏:“京七十余司,更一二载,捉钱令史六百余人受职。太学高第, 诸州进士,拔十取五,犹有犯禁罹法者,况廛肆之人,苟得无耻,不可使其居职。” 太宗乃罢捉钱令史,复诏给百官俸。

十八年,以京兆府、岐、同、华、邠、坊州隙地陂泽可垦者,复给京官职田。

二十二年,置京诸司公廨本钱,捉以令史、府史、胥士。永徽元年,废之,以 天下租脚直为京官俸料。其后又薄敛一岁税,以高户主之,月收息给俸。寻颛以税 钱给之,岁总十五万二千七百三十缗。

一品月俸八千,食料一千八百,杂用一千二百。二品月俸六千五百,食料一千 五百,杂用一千。三品月俸五千一百,杂用九百。四品月俸三千五百,食料、杂用 七百。五品月俸三千,食料、杂用六百。六品月俸二千,食料、杂用四百。七品月 俸一千七百五十,食料、杂用三百五十。八品月俸一千三百,食料三百,杂用二百 五十。九品月俸一千五十,食料二百五十,杂用二百。行署月俸一百四十,食料三 十。

职事官又有防閤、庶仆:一品防閤九十六人,二品七十二人,三品四十八人, 四品三十二人,五品二十四人;六品庶仆十五人,七品四人,八品三人,九品二人。 公主有邑士八十人,郡主六十人,县主四十人。外官以州、府、县上下中为差,少 尹、长史、司马及丞减长官之半,参军、博士减判司三之二,主簿、县尉减丞三之 二,录事、市令以参军职田为轻重,京县录事以县尉职田为轻重。羁縻州官,给以 土物。关监官,给以年支轻货。折冲府官则有仗身:上府折冲都尉六人,果毅四人, 长史、别将三人,兵曹二人,中、下府各减一人,皆十五日而代。开府仪同三司、 特进、光禄大夫同职事官,公廨、杂用不给。员外官、检校、判、试、知给禄料食 粮之半,散官、勋官、卫官减四之一,致仕五品以上给半禄,解官充侍亦如之。四 夷宿卫同京官。

天下置公廨本钱,以典史主之,收赢十之七,以供佐史以下不赋粟者常食,余 为百官俸料。京兆、河南府钱三百八十万,太原及四大都督府二百七十五万,中都 督府、上

州二百四十二万,下都督、中州一百五十四万,下州八十八万;京兆、河南府京县一百四十三万,太原府京县九十一万三千,京兆、河南府畿县八十二万五千,太原府畿县、诸州上县七十七万,中县五十五万,中下县、下县三十八万五千;折冲上府二十万,中府减四之一,下府十万。

麟德二年,给文官五品以上仗身,以掌闲、幕士为之。咸亨元年,与职事官皆罢。乾封元年,京文武官视职事品给防閤、庶仆。

百官俸出于租调,运送之费甚广。公廨出举,典史有彻垣墉、鬻田宅以免责者。又以杂职供薪炭,纳直倍于正丁。仪凤三年,王公以下率口出钱,以充百官俸食防閤、庶仆、邑士、仗身、封户。

调露元年,职事五品以上复给仗身。光宅元年,以京官八品、九品俸薄,诏八品岁给庶仆三人,九品二人。文武职事三品以上给亲事、帐内。以六品、七品子为亲事,以八品、九品子为帐内,岁纳钱千五百,谓之“品子课钱”。三师、三公、开府仪同三司百三十人;嗣王、郡王百八人;上柱国领二品以上职事九十五人,领三品职事六十九人;柱国领二品以上职事七十三人,领三品职事五十五人;护军领二品以上职事六十二人,领三品职事三十六人。二品以下又有白直、执衣:二品白直四十人,三品三十二人,四品二十四人,五品十六人,六品十人,七品七人,八品五人,九品四人;二品执衣十八人,三品十五人,四品十三人,五品九人,六品、七品各六人,八品、九品各三人。皆中男为之。防閤、庶仆,皆满岁而代。外官五品以上亦有执衣。都护府不治州事亦有仗身:都护四人,副都护、长史、司马三人,诸曹参军事二人,上镇将四人,中下镇将、上镇副三人,中、下镇副各二人,镇仓曹、关令丞、戍主副各一人,皆取于防人卫士,十五日而代。宿卫官三品以上仗身三人,五品以上二人,六品以下及散官五品以上各一人,取于番上卫士,役而不收课。亲王出籓者,府佐史、典军、副典军有事力人,数如白直。诸司、诸使有守当及厅子,以兵及勋官为之。白直、执衣以下分三番,周岁而代,供役不逾境。后皆纳课:仗身钱六百四十,防閤、庶仆、白直钱二千五百,执衣钱一千。其后亲事、帐内亦纳课如品子之数。

州县典史捉公廨本钱者,收利十之七。富户幸免徭役,贫者破产甚众。秘书少监崔沔请计户均出,每丁加升尺,所增盖少;流亡渐复,仓库充实,然后取于正赋,罢新加者。

开元十年,中书舍人张嘉贞又陈其不便,遂罢天下公廨本钱,复税户以给百官;籍内外职田,赋逃还户及贫民;罢职事五品以上仗身。

十八年,复给京官职田。州县籍一岁税钱为本,以高户捉之,月收赢以给外官。复置天下公廨本钱,收赢十之六。十九年,初置职田顷亩簿,租价无过六斗,地不毛者亩给二斗。

二十四年,令百官防閤、庶仆俸食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一品钱三万一千,二品二万四千,三品万七千,四品万一千五百六十七,五品九千二百,六品五千三百,七品四千一百,八品二千四百七十五,九品千九百一十七。禄米则岁再给之:一品七百斛,从一品六百斛,二品五百斛,从二品四百六十斛,三品四百斛,从三品三百六十斛,四品三百斛,从四品二百五十斛,五品二百斛,从五品百六十斛,六品百斛,自此十斛为率,至从七品七十斛,八品六十七斛,自此五斛为率,至从九品五十二斛。外官降一等。

先是州县无防人者,籍十八以上中男及残疾以守城门及仓库门,谓之门夫。番上不至者,闲月督课,为钱百七十,忙月二百。至是以门夫资课给州县官。

二十九年,以京畿地狭,计丁给田犹不足,于是分诸司官在都者,给职田于都畿,以京师地给贫民。是时河南、北职田兼税桑,有诏公廨、职田有桑者,毋督丝课。

天宝初,给员外郎料,天下白直岁役丁十万,有诏罢之,计数加税以供用,人皆以为便。

自开元后,置使甚众,每使各给杂钱。宰相杨国忠身兼数官,堂封外月给钱百万。幽州平卢节度使安禄山、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使所给,亦不下百万。

十二载,国忠以两京百官职田送租劳民,请五十里外输于县仓,斗纳直二钱,百里外纳直三钱,使百官就请于县,然县吏欺盗盖多,而闲司有不能自直者。十四载,两京九品以上月给俸加十之二,同正员加十之一。兵兴,权臣增领诸使,月给厚俸,比开元制禄数倍。

至德初,以用物不足,内外官不给料钱,郡府县官给半禄及白直、品子课。乾元元年,亦给外官半料及职田,京官给手力课而已。上元元年,复令京官职田以时输送,受加耗者以枉法赃论。其后籍以为军粮矣。永泰末,取州县官及折冲府官职田苗子三之一,市轻货以赈京官。

大历元年,敛天下青苗钱,得钱四百九十万缗,输大盈库,封太府左、右藏,鐍而不发者累岁。二年,复给京兆府及畿县官职田,以三之一供军饟。增税青苗钱,一亩至三十。权臣月俸有至九十万者,刺史亦至十万。杨绾、常衮为相,增京官正员官及诸道观察使、都团练使、副使以下料钱。初,检校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月给钱十二

万。至是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滉请同正官,从高而给之。文官一千八百五十四员,武官九百四十二员,月俸二十六万缗,而增给者居三之一。

先是,州县职田、公廨田,每岁六月以白簿上尚书省覆实;至十月输送,则有黄籍,岁一易之。后不复簿上,唯授祖清望要官,而职卑者稽留不付,黄籍亦不复更矣。德宗即位,诏黄籍与白簿皆上有司。

建中三年,复减百官料钱以助军。李泌为相,又增百官及畿内官月俸,复置手力资课,岁给钱六十一万六千余缗,文官千八百九十二员,武官八百九十六员。左右卫上将军以下又有六杂给:一曰粮米,二曰盐,三曰私马,四曰手力,五曰随身,六曰春冬服。私马则有刍豆,手力则有资钱,随身则有粮米、盐,春冬服则有布、绢、絁、、绵,射生、神策军大将军以下增以鞋,比大历制禄又厚矣。州县官有手力杂给钱,然俸最薄者也。李泌以度支有两税钱,盐铁使有筦榷钱,可以拟经费,中外给用,每贯垫二十,号“户部除陌钱”。复有阙官俸料、职田钱,积户部,号“户部别贮钱”。御史中丞专掌之,皆以给京官,岁费不及五十五万缗。京兆和籴,度支给诸军冬衣,亦往往取之。减王公以下永业田:郡王、职事官从一品田五十顷,国公、职事官正二品田四十顷,郡公、职事官从二品田三十顷,县公、职事官正四品田十四顷,职事官从四品田十一顷。尚郡主检校四品京官者月给料钱三十万,禄百二十石。尚县主检校五品京官者料钱二十万,禄百石。

自李泌增百官俸,当时以为不可朘削矣,然有名存而职废、额去而俸在者。宰相李吉甫建议减之,遂为常法。

于时祠祭、蕃夷赐宴、别设,皆长安、万年人吏主办,二县置本钱,配纳质积户收息以供费。诸使捉钱者,给牒免徭役,有罪府县不敢劾治。民间有不取本钱,立虚契,子孙相承为之。尝有殴人破首,诣闲厩使纳利钱受牒贷罪。御史中丞柳公绰奏诸使捉钱户,府县得捕役,给牒者毁之,自是不得钱者不纳利矣。议者以两省、尚书省、御史台总枢机,正百寮,而倍称息利,非驭官之体。

元和九年,户部除陌钱每缗增垫五钱,四时给诸司诸使之餐,置驱使官督之,御史一人核其侵渔,起明年正月,收息五之一,号“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钱”。

初,捉钱者私增公廨本,以防耗失,而富人乘以为奸,可督者私之,外以逋官钱迫蹙闾里,民不堪其扰。御史中丞崔从奏增钱者不得逾官本。其后两省捉钱,官给牒逐利江淮之间,鬻茶盐以桡法。十三年,以职田多少不均,每司收草粟以多少为差。其后宰相李珏、杨嗣复奏堂厨食利钱扰民烦碎,于是罢堂厨捉钱官,置库量入计费。

唐世百官俸钱,会昌后不复增减,今著其数:太师、太傅、太保,钱二百万。太尉、司徒、司空,百六十万。侍中,百五十万。中书令,门下中书侍郎,左右仆射,太子太师、太保、太傅,百四十万。尚书,御史大夫,太子少师、少保、少傅,百万。节度使,三十万。都防御使、副使,监军,十五万。观察使十万。左右丞,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秘书、殿中、内侍监,御史中丞,太常、宗正、大理、司农、太府、鸿胪、太仆、光禄、卫尉卿,国子祭酒,将作、少府监,太子宾客、詹事,诸府尹,大都督府长史,都团练使、副使,上州刺史,八万。太常、宗正少卿,太子左右庶子,节度副使,刺史知军事,七万。六军统军,诸府少尹,少监,少卿,国子司业,少詹事,六万五千。左右卫、金吾卫上将军,六军大将军,六万。左右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上州别驾,五万五千。郎中,司天监,太子左右谕德、家令寺、仆寺、率更寺令,亲王傅,别敕判官,观察、团练判官掌书记,上州长史、司马,五万。左右卫、金吾卫大将军,怀化大将军,诸府、大都督司录参军事,鴘赤县令,四万五千。员外郎,起居郎,通事舍人,起居舍人,著作郎,内常侍,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太常、宗正、殿中、秘书丞,大理正,国子博士,京都宫苑总监监,都水使者,太子中舍、中允,王府长史,归德将军,节度推官、支使,防御判官,上州录事参军事,畿县、上县令,四万。怀化中郎将,三万七千。左右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殿前左右射生军、神策军大将军,左右卫、金吾卫将军,三万六千。补阙,殿中侍御史,诸府、大都督府判官,赤县丞,三万五千。怀化郎将,三万二千。拾遗,司天少监,六局奉御,内常侍,监察御史,御史台主簿,太常博士,陵署令,大理司直,中书主书,门下录事,太子赞善、典内、洗马、司议郎,王府司马,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监门卫、六军、射生、神策军将军,归德中郎将,观察防御团练推官巡官,鴘赤县丞,两赤县主簿、尉,上州功曹参军以下,上县丞,三万。城门郎,秘书郎,著作佐郎,六局直长,十六卫、六军、诸府、十率府长史,怀化司阶,畿县丞,鴘赤县主簿、尉,二万五千。归德司阶,二万三千。五官正,太常寺协律郎,陵署丞,诸寺监主簿,国子、太学、广文

助教,都水监丞,詹事府 司直,太子通事舍人、文学、三寺丞、五局郎,王府谘议参军、友,畿县上县主簿 尉,二万。

怀化中候,万八千。

十六卫六军十率府率、副率、中郎、中郎将,万七 千三百五十。

归德中候,万七千。

四门助教,十六卫佐,秘书省、崇文、弘文馆校 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郊社、太乐、鼓吹署令,四门助教,京都宫苑 总监副监,九成宫总监监、主事,十六卫、六军卫佐,尚书省都事,万六千。

十六 卫、六军中候,太子内率府千牛,六千一百七十四。

内寺伯,怀化司戈,诸府大都 督府参军事、文学、博士、录事,上州参军事、博士,万五千。

归德司戈,万四千。

十六卫、六军、十率府左右郎将,亲王府典军、副典军,万三千八百。

司戈、内率 府备身、仆寺进马,三千七百一十二。

符宝郎,内谒者监,九寺诸监,詹事府丞, 太医署令,太学、广文、四门博士,中书门下主事,太子文学、侍医,诸府、都督 府医博士、法直,两赤县录事,上州录事,市令,万三千。

怀化执戟长上,万一千。

门下省典仪,侍御医,司天台丞,都水监主簿,率府卫佐,诸司主事、御史台主事, 万二千。

司医,太医署丞,归德执戟长上,一万。

医佐,大理寺评事,太常宗正寺 詹事府主簿、寺监,内侍省司天台左右春坊詹事府录事、主事,八千。

司阶,千牛 备身左右,七千九百九十。

京都园苑四面监监,两京诸市、中尚、武库、武成王庙 署令,王府掾、属、主簿、记室、录事参军事,七千。

司天台主簿、灵台郎、保章 正,上局署令,七品陵庙令,京都宫苑总监丞,司竹、温泉监监,太子内坊丞,王 府功曹以下参军事,亲王国令,公主邑司令,六千。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司竹、 温泉副监,五千。

书、算、律学博士,内谒者,中局署令,上局署丞,五官挈壶正, 京都园苑四面监、九成宫总监副监,医、针博士,医监,陵庙令,司竹、温泉监丞, 太子药藏局丞,王府参军事,王国大农,公主邑司丞,四千。

狱丞,国子监直讲, 掌客,司仪,中局署丞,监膳,监作,监事,食医,尚辇,进马,奉乘,主乘,典 乘,司库,司廪,十六卫、十率府录事,亲、勋、翊府兵曹参军事,司天台司辰、 司历、监候,内坊典直,宫教博士,乐正,医正,卜正,按摩、呪禁、卜博士,针、 医、卜、书、算助教,陵庙、太乐、鼓吹署丞,京都园苑四面监、九成宫总监丞, 诸总监主簿,太子典膳、内直、典设、宫门局丞,三寺主簿,亲王国尉、丞,三千。

十六卫、六军、十率府执戟、长上、左右中郎将二千八百五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五-译文

武德元年,文武官员的俸禄比隋朝有所减少,一品官员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六十石,四品三百石,从四品二百六十石,五品二百石,从五品一百六十石,六品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石,八品六十石,从八品五十石,九品四十石,从九品三十石,都是按年发放。外官则没有俸禄。

一品官员有职分田十二顷,二品十顷,三品九顷,四品七顷,五品六顷,六品四顷,七品三顷五十亩,八品二顷五十亩,九品二顷,这些田地都在百里之内。各州都督、都护、亲王府的官员,二品十二顷,三品十顷,四品八顷,五品七顷,六品五顷,七品四顷,八品三顷,九品二顷五十亩。镇戍、关津、岳渎的官员,五品五顷,六品三顷五十亩,七品三顷,八品二顷,九品一顷五十亩。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六顷,中府五顷五十亩,下府及郎将五顷;上府果毅都尉四顷,中府三顷五十亩,下府三顷;上府长史、别将三顷,中府、下府二顷五十亩;亲王府典军五顷五十亩,副典军四顷;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备身三顷;折冲上府兵曹二顷,中府、下府一顷五十亩。外军校尉一顷二十亩,旅帅一顷,队正、副八十亩。

亲王以下还有永业田一百顷,职事官一品六十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五十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三十五顷,县公、职事官三品二十五顷,职事官从三品二十顷,侯、职事官四品十二顷,子、职事官五品八顷,男、职事官从五品五顷,六品、七品二顷五十亩,八品、九品二顷。上柱国三十顷,柱国二十五顷,上护军二十顷,护军十五顷,上轻车都尉十顷,轻车都尉七顷,上骑都尉六顷,骑都尉四顷,骁骑、飞骑尉八十亩,云骑、武骑尉六十亩。散官五品以上与职事官相同。五品以上在宽乡受田,六品以下在本乡受田。解职者追回田地,除名者给予口分田,袭爵者不再另行给予。流内九品以上的口分田终身享有,六十岁以上停止私田后收回。

凡是给予田地但没有土地的,每亩给予二斗粟。

京司及州县都有公廨田,用于供给公私费用。后来因为用度不足,京官只有俸禄和赏赐。各司设立公廨本钱,由番官贸易取息,根据官员多少发放月俸。

贞观初年,百官中考核优秀的,给予一季的俸禄。不久,又下诏考核上下等的给予一年的俸禄,出使的官员给予其家属,新到任的官员按日发放粮食。中书舍人高季辅说:“外官品级低,家境贫寒,应该给予俸禄以赡养亲人。”此后以地租春秋两季发放给京官,每年共五十万一千五百余斛。外官比京官低一等,一品以五十石为一等,二品、三品以三十石为一等,四品、五品以二十石为一等,六品、七品以五石为一等,八品、九品以二石五斗为一等。没有粟则以盐为俸禄。

十一年,因为职田侵占了百姓的利益,下诏将逃还的贫户给予职田,根据职田的多少,每亩给予二升粟,称为“地子”。这一年,因为水旱灾害又停止了这一政策。

十二年,废除各司的公廨本钱,以天下上户七千人为胥士,按照防閤制度收取课税,根据官员多少发放俸禄。十五年,重新设立公廨本钱,由各司令史管理,称为“捉钱令史”。每司九人,由吏部补充,管理的资金不超过五万钱,在市场上贸易,每月缴纳息钱四千,满一年后授予官职。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京城七十多个司,一两年间,捉钱令史六百多人授予官职。太学高第,各州进士,选拔十人取五人,尚且有人犯禁违法,何况市井之人,贪得无厌,不可让他们担任官职。”太宗于是废除了捉钱令史,重新下诏给予百官俸禄。

十八年,将京兆府、岐、同、华、邠、坊州的隙地陂泽可开垦的土地,重新给予京官职田。

二十二年,设立京各司的公廨本钱,由令史、府史、胥士管理。永徽元年,废除这一制度,以天下租脚直为京官俸料。后来又减少一年的税收,由高户管理,每月收取利息发放俸禄。不久,专门以税钱发放俸禄,每年总计十五万二千七百三十缗。

一品官员月俸八千,食料一千八百,杂用一千二百。二品月俸六千五百,食料一千五百,杂用一千。三品月俸五千一百,杂用九百。四品月俸三千五百,食料、杂用七百。五品月俸三千,食料、杂用六百。六品月俸二千,食料、杂用四百。七品月俸一千七百五十,食料、杂用三百五十。八品月俸一千三百,食料三百,杂用二百五十。九品月俸一千五十,食料二百五十,杂用二百。行署月俸一百四十,食料三十。

职事官还有防閤、庶仆:一品防閤九十六人,二品七十二人,三品四十八人,四品三十二人,五品二十四人;六品庶仆十五人,七品四人,八品三人,九品二人。公主有邑士八十人,郡主六十人,县主四十人。外官根据州、府、县的等级不同,少尹、长史、司马及丞减长官的一半,参军、博士减判司的三分之二,主簿、县尉减丞的三分之二,录事、市令根据参军的职田多少决定,京县录事根据县尉的职田多少决定。羁縻州的官员,给予土特产。关监官,给予年支轻货。折冲府官则有仗身:上府折冲都尉六人,果毅四人,长史、别将三人,兵曹二人,中、下府各减一人,都是十五天轮换一次。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与职事官相同,公廨、杂用不给予。员外官、检校、判、试、知给予俸禄食粮的一半,散官、勋官、卫官减少四分之一,致仕的五品以上给予半俸,解官充侍的也如此。四夷宿卫与京官相同。

天下设立公廨本钱,由典史管理,收取利润的十分之七,用于供给佐史以下不发放粟的官员日常饮食,其余作为百官的俸料。京兆、河南府钱三百八十万,太原及四大都督府二百七十五万,中都督府、上

州的收入为二百四十二万,下都督、中州的收入为一百五十四万,下州的收入为八十八万;京兆、河南府的京县收入为一百四十三万,太原府的京县收入为九十一万三千,京兆、河南府的畿县收入为八十二万五千,太原府的畿县、各州的上县收入为七十七万,中县收入为五十五万,中下县、下县收入为三十八万五千;折冲上府的收入为二十万,中府减少四分之一,下府的收入为十万。

麟德二年,给五品以上的文官配备仗身,由掌闲、幕士担任。咸亨元年,与职事官一同废除。乾封元年,京城的文武官员根据职事品级给予防閤、庶仆。

百官的俸禄来自租调,运送的费用很大。公廨出举,典史有拆墙、卖田宅来免除责任的。又用杂职供应薪炭,缴纳的费用是正丁的两倍。仪凤三年,王公以下按人口出钱,用来充作百官的俸食、防閤、庶仆、邑士、仗身、封户的费用。

调露元年,五品以上的职事官再次给予仗身。光宅元年,因为京官八品、九品的俸禄微薄,诏令八品每年给予庶仆三人,九品二人。文武职事三品以上给予亲事、帐内。以六品、七品的子弟为亲事,以八品、九品的子弟为帐内,每年缴纳一千五百钱,称为“品子课钱”。三师、三公、开府仪同三司有一百三十人;嗣王、郡王有一百零八人;上柱国领二品以上职事的有九十五人,领三品职事的有六十九人;柱国领二品以上职事的有七十三人,领三品职事的有五十五人;护军领二品以上职事的有六十二人,领三品职事的有三十六人。二品以下还有白直、执衣:二品白直四十人,三品三十二人,四品二十四人,五品十六人,六品十人,七品七人,八品五人,九品四人;二品执衣十八人,三品十五人,四品十三人,五品九人,六品、七品各六人,八品、九品各三人。都由中男担任。防閤、庶仆,都是满一年后替换。外官五品以上也有执衣。都护府不治理州事的也有仗身:都护四人,副都护、长史、司马三人,诸曹参军事二人,上镇将四人,中下镇将、上镇副三人,中、下镇副各二人,镇仓曹、关令丞、戍主副各一人,都从防人卫士中选取,十五天替换一次。宿卫官三品以上有仗身三人,五品以上二人,六品以下及散官五品以上各一人,从番上卫士中选取,服役但不收课。亲王出籓的,府佐史、典军、副典军有办事的人,数量与白直相同。诸司、诸使有守当及厅子,由兵及勋官担任。白直、执衣以下分三班,满一年后替换,服役不超过本境。后来都缴纳课钱:仗身钱六百四十,防閤、庶仆、白直钱二千五百,执衣钱一千。后来亲事、帐内也缴纳课钱,数额与品子相同。

州县典史掌管公廨本钱的,收取利息的十分之七。富户侥幸免除徭役,贫者破产的很多。秘书少监崔沔请求按户平均出钱,每丁加升尺,所增加的很少;流亡的人逐渐恢复,仓库充实,然后从正赋中收取,废除新加的。

开元十年,中书舍人张嘉贞又陈述其不便,于是废除天下的公廨本钱,重新按户征税来供给百官;登记内外的职田,赋税逃还户及贫民;废除五品以上职事官的仗身。

十八年,重新给予京官的职田。州县登记一年的税钱作为本钱,由高户掌管,每月收取盈余来供给外官。重新设置天下的公廨本钱,收取盈余的十分之六。十九年,初次设置职田顷亩簿,租价不超过六斗,不毛之地每亩给予二斗。

二十四年,命令百官的防閤、庶仆俸食杂用按月给予,总称为月俸:一品钱三万一千,二品二万四千,三品一万七千,四品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七,五品九千二百,六品五千三百,七品四千一百,八品二千四百七十五,九品一千九百一十七。禄米则每年给予两次:一品七百斛,从一品六百斛,二品五百斛,从二品四百六十斛,三品四百斛,从三品三百六十斛,四品三百斛,从四品二百五十斛,五品二百斛,从五品一百六十斛,六品一百斛,自此以十斛为率,至从七品七十斛,八品六十七斛,自此以五斛为率,至从九品五十二斛。外官降一等。

以前州县没有防人的,登记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及残疾来守城门及仓库门,称为门夫。番上不到的,闲月督课,为钱一百七十,忙月二百。至此以门夫的资课给予州县官。

二十九年,因为京畿地狭,按丁给田仍不足,于是分派各司官在都城的,给予职田于都畿,以京师的地给予贫民。这时河南、北的职田兼税桑,有诏令公廨、职田有桑的,不督丝课。

天宝初年,给予员外郎的俸料,天下的白直每年役使丁十万,有诏令废除,按数加税来供给用度,人们都认为方便。

自开元以后,设置使职很多,每使各给予杂钱。宰相杨国忠身兼数官,堂封外每月给予钱百万。幽州平卢节度使安禄山、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使所给予的,也不下百万。

十二载,国忠因为两京百官的职田送租劳民,请求五十里外输于县仓,每斗纳直二钱,百里外纳直三钱,使百官就请于县,然而县吏欺盗的很多,而闲司有不能自直的。十四载,两京九品以上的月俸增加十分之二,同正员增加十分之一。兵兴,权臣增领诸使,每月给予厚俸,比开元时的俸禄数倍。

至德初年,因为用物不足,内外官不给俸料钱,郡府县官给予半禄及白直、品子课。乾元元年,也给予外官半俸及职田,京官给予手力课而已。上元元年,再次命令京官的职田按时输送,接受加耗的以枉法赃论。后来登记为军粮了。永泰末年,取州县官及折冲府官的职田苗子的三分之一,购买轻货来赈济京官。

大历元年,征收天下的青苗钱,得钱四百九十万缗,输送到大盈库,封存太府左、右藏,鐍而不发的多年。二年,重新给予京兆府及畿县的职田,以三分之一供给军粮。增加青苗钱的税收,每亩至三十。权臣的月俸有至九十万的,刺史也有至十万的。杨绾、常衮为相,增加京官正员官及诸道观察使、都团练使、副使以下的俸料钱。起初,检校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每月给予钱十二

万。此时户部侍郎兼判度支韩滉请求按照正官的待遇,从高发放俸禄。文官有一千八百五十四人,武官有九百四十二人,每月俸禄总计二十六万缗,其中增加的俸禄占三分之一。

在此之前,州县的职田和公廨田,每年六月以白簿上报尚书省核实;到十月输送时,则有黄籍,每年更换一次。后来不再上报白簿,只授予祖清望等重要官职,而职位较低的官员则拖延不发放,黄籍也不再更换。德宗即位后,下诏黄籍与白簿都上报有司。

建中三年,再次削减百官的俸禄以资助军费。李泌担任宰相后,又增加了百官及京畿内官员的月俸,并恢复了手力资课,每年发放钱六十一万六千余缗,文官有一千八百九十二人,武官有八百九十六人。左右卫上将军以下还有六种杂给:一是粮米,二是盐,三是私马,四是手力,五是随身,六是春冬服。私马有草料,手力有资钱,随身有粮米和盐,春冬服有布、绢、絁、、绵,射生、神策军大将军以下还增加了鞋子,比大历时期的俸禄制度更加丰厚。州县官员有手力杂给钱,但俸禄是最薄的。李泌认为度支有两税钱,盐铁使有筦榷钱,可以用来拟订经费,中外给用,每贯垫二十,称为“户部除陌钱”。还有阙官俸料、职田钱,积存在户部,称为“户部别贮钱”。御史中丞专门掌管这些钱,都用来发放给京官,每年花费不到五十五万缗。京兆和籴,度支给诸军冬衣,也往往从这些钱中取用。削减王公以下的永业田:郡王、职事官从一品田五十顷,国公、职事官正二品田四十顷,郡公、职事官从二品田三十顷,县公、职事官正四品田十四顷,职事官从四品田十一顷。尚郡主检校四品京官者每月给料钱三十万,禄米一百二十石。尚县主检校五品京官者料钱二十万,禄米一百石。

自从李泌增加百官俸禄后,当时认为不能再削减了,但有些官职名存实亡,俸禄却依然存在。宰相李吉甫建议削减这些俸禄,于是成为常法。

当时祠祭、蕃夷赐宴、别设等事务,都由长安、万年的人吏主办,二县设置本钱,配纳质积户收取利息以供费用。诸使捉钱者,给予牒文免除徭役,有罪的府县不敢弹劾。民间有不取本钱,立虚契,子孙相承为之。曾经有人殴打他人致伤,到闲厩使缴纳利钱接受牒文以抵罪。御史中丞柳公绰上奏诸使捉钱户,府县可以逮捕役使,给予牒文者销毁,从此不得钱者不纳利。议者认为两省、尚书省、御史台总揽枢机,正百官,而倍称息利,不是驭官之体。

元和九年,户部除陌钱每缗增加垫五钱,四时给诸司诸使的餐费,设置驱使官监督,御史一人核其侵渔,从明年正月开始,收取利息的五分之一,称为“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钱”。

起初,捉钱者私自增加公廨本钱,以防耗失,而富人乘机作奸,可督者私之,外以拖欠官钱逼迫闾里,百姓不堪其扰。御史中丞崔从上奏增加钱者不得超过官本。其后两省捉钱,官给牒逐利江淮之间,贩卖茶盐以扰乱法律。十三年,因职田多少不均,每司收草粟以多少为差。其后宰相李珏、杨嗣复上奏堂厨食利钱扰民烦碎,于是罢堂厨捉钱官,设置库房量入计费。

唐代百官的俸钱,会昌以后不再增减,现记录其数目:太师、太傅、太保,钱二百万。太尉、司徒、司空,一百六十万。侍中,一百五十万。中书令,门下中书侍郎,左右仆射,太子太师、太保、太傅,一百四十万。尚书,御史大夫,太子少师、少保、少傅,一百万。节度使,三十万。都防御使、副使,监军,十五万。观察使十万。左右丞,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秘书、殿中、内侍监,御史中丞,太常、宗正、大理、司农、太府、鸿胪、太仆、光禄、卫尉卿,国子祭酒,将作、少府监,太子宾客、詹事,诸府尹,大都督府长史,都团练使、副使,上州刺史,八万。太常、宗正少卿,太子左右庶子,节度副使,刺史知军事,七万。六军统军,诸府少尹,少监,少卿,国子司业,少詹事,六万五千。左右卫、金吾卫上将军,六军大将军,六万。左右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上州别驾,五万五千。郎中,司天监,太子左右谕德、家令寺、仆寺、率更寺令,亲王傅,别敕判官,观察、团练判官掌书记,上州长史、司马,五万。左右卫、金吾卫大将军,怀化大将军,诸府、大都督司录参军事,鴘赤县令,四万五千。员外郎,起居郎,通事舍人,起居舍人,著作郎,内常侍,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太常、宗正、殿中、秘书丞,大理正,国子博士,京都宫苑总监监,都水使者,太子中舍、中允,王府长史,归德将军,节度推官、支使,防御判官,上州录事参军事,畿县、上县令,四万。怀化中郎将,三万七千。左右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殿前左右射生军、神策军大将军,左右卫、金吾卫将军,三万六千。补阙,殿中侍御史,诸府、大都督府判官,赤县丞,三万五千。怀化郎将,三万二千。拾遗,司天少监,六局奉御,内常侍,监察御史,御史台主簿,太常博士,陵署令,大理司直,中书主书,门下录事,太子赞善、典内、洗马、司议郎,王府司马,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监门卫、六军、射生、神策军将军,归德中郎将,观察防御团练推官巡官,鴘赤县丞,两赤县主簿、尉,上州功曹参军以下,上县丞,三万。城门郎,秘书郎,著作佐郎,六局直长,十六卫、六军、诸府、十率府长史,怀化司阶,畿县丞,鴘赤县主簿、尉,二万五千。归德司阶,二万三千。五官正,太常寺协律郎,陵署丞,诸寺监主簿,国子、太学、广文

助教、都水监丞、詹事府司直、太子通事舍人、文学、三寺丞、五局郎,王府谘议参军、友,畿县上县主簿、尉,二万。

怀化中候,一万八千。

十六卫六军十率府率、副率、中郎、中郎将,一万七千三百五十。

归德中候,一万七千。

四门助教,十六卫佐,秘书省、崇文、弘文馆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郊社、太乐、鼓吹署令,四门助教,京都宫苑总监副监,九成宫总监监、主事,十六卫、六军卫佐,尚书省都事,一万六千。

十六卫、六军中候,太子内率府千牛,六千一百七十四。

内寺伯,怀化司戈,诸府大都督府参军事、文学、博士、录事,上州参军事、博士,一万五千。

归德司戈,一万四千。

十六卫、六军、十率府左右郎将,亲王府典军、副典军,一万三千八百。

司戈、内率府备身、仆寺进马,三千七百一十二。

符宝郎,内谒者监,九寺诸监,詹事府丞,太医署令,太学、广文、四门博士,中书门下主事,太子文学、侍医,诸府、都督府医博士、法直,两赤县录事,上州录事,市令,一万三千。

怀化执戟长上,一万一千。

门下省典仪,侍御医,司天台丞,都水监主簿,率府卫佐,诸司主事、御史台主事,一万二千。

司医,太医署丞,归德执戟长上,一万。

医佐,大理寺评事,太常宗正寺詹事府主簿、寺监,内侍省司天台左右春坊詹事府录事、主事,八千。

司阶,千牛备身左右,七千九百九十。

京都园苑四面监监,两京诸市、中尚、武库、武成王庙署令,王府掾、属、主簿、记室、录事参军事,七千。

司天台主簿、灵台郎、保章正,上局署令,七品陵庙令,京都宫苑总监丞,司竹、温泉监监,太子内坊丞,王府功曹以下参军事,亲王国令,公主邑司令,六千。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司竹、温泉副监,五千。

书、算、律学博士,内谒者,中局署令,上局署丞,五官挈壶正,京都园苑四面监、九成宫总监副监,医、针博士,医监,陵庙令,司竹、温泉监丞,太子药藏局丞,王府参军事,王国大农,公主邑司丞,四千。

狱丞,国子监直讲,掌客,司仪,中局署丞,监膳,监作,监事,食医,尚辇,进马,奉乘,主乘,典乘,司库,司廪,十六卫、十率府录事,亲、勋、翊府兵曹参军事,司天台司辰、司历、监候,内坊典直,宫教博士,乐正,医正,卜正,按摩、呪禁、卜博士,针、医、卜、书、算助教,陵庙、太乐、鼓吹署丞,京都园苑四面监、九成宫总监丞,诸总监主簿,太子典膳、内直、典设、宫门局丞,三寺主簿,亲王国尉、丞,三千。

十六卫、六军、十率府执戟、长上、左右中郎将二千八百五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五-注解

武德元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年号,公元618年,标志着唐朝的建立。

禄:古代官员的俸禄,通常以粮食(如石)计算,是官员的主要收入来源。

职分田:古代官员除俸禄外,还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其收入的一部分。

永业田:古代官员或贵族可以永久拥有的土地,通常不随官职变动而改变。

公廨田:古代官府拥有的土地,用于支持官府的日常开支。

公廨本钱:古代官府用于放贷的本金,通过收取利息来补充官府的开支。

捉钱令史:古代负责管理公廨本钱的官员,通过商业活动为官府赚取利润。

防閤:古代官员的随从,主要负责护卫和日常事务,与仗身类似。

庶仆:古代官员的随从,主要负责日常事务。

羁縻州:古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这些地区在政治上与中央政府保持一定的联系,但享有较高的自治权。

仗身:古代官员的随从,负责护卫和日常事务。

品子课钱:古代官员子弟缴纳的一种费用,用于补充官员的俸禄。

白直:古代官员的随从,主要负责日常事务。

执衣:古代官员的随从,主要负责日常事务。

职田:古代官员的俸禄田,官员可以从中收取租税作为俸禄。

青苗钱:古代的一种税收,主要用于补充官府的开支。

韩滉:唐代官员,曾任户部侍郎,负责财政事务。

德宗:唐朝皇帝,名李适,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

李泌: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对唐代财政制度有重要影响。

户部除陌钱:唐代一种财政制度,指在税收中每贯钱扣除二十文作为户部的收入。

元和九年:唐代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会昌:唐武宗李炎的年号,指公元841年至846年。

都水监丞:古代官职名,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监督。

詹事府:古代官署名,主要负责皇太子的事务。

司直:古代官职名,负责司法事务。

太子通事舍人: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太子的文书和通讯事务。

文学:古代官职名,负责文学和教育工作。

三寺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宗教事务。

五局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王府谘议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王府的咨询和军事事务。

畿县上县主簿:古代官职名,负责县级行政事务。

怀化中候: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和边防事务。

十六卫六军十率府率:古代军事编制,负责京城的防卫。

归德中候: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和边防事务。

四门助教: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

秘书省:古代官署名,负责文书和档案管理。

崇文、弘文馆校书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图书的校对和管理。

太常寺奉礼郎: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郊社、太乐、鼓吹署令:古代官职名,负责音乐和礼仪事务。

九成宫总监监:古代官职名,负责宫殿的管理。

尚书省都事:古代官职名,负责行政事务。

太子内率府千牛: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太子的护卫。

内寺伯:古代官职名,负责宗教事务。

诸府大都督府参军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上州参军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州级军事事务。

归德司戈: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和边防事务。

亲王府典军:古代官职名,负责王府的军事事务。

符宝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印章和宝物的管理。

内谒者监: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接待事务。

太医署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事务。

太学、广文、四门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

中书门下主事:古代官职名,负责行政事务。

太子文学、侍医: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太子的文学和医疗事务。

诸府、都督府医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事务。

两赤县录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县级行政事务。

市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市场管理。

怀化执戟长上: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和边防事务。

门下省典仪: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侍御医: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医疗事务。

司天台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天文和历法事务。

都水监主簿:古代官职名,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率府卫佐: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诸司主事:古代官职名,负责行政事务。

御史台主事: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事务。

司医: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事务。

太医署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事务。

归德执戟长上: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和边防事务。

医佐: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事务。

大理寺评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司法事务。

太常宗正寺詹事府主簿:古代官职名,负责宗教和礼仪事务。

内侍省司天台左右春坊詹事府录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司阶: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千牛备身左右: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护卫。

京都园苑四面监监:古代官职名,负责园林管理。

两京诸市、中尚、武库、武成王庙署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市场和武库管理。

王府掾、属、主簿、记室、录事参军事:古代官职名,负责王府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司天台主簿、灵台郎、保章正:古代官职名,负责天文和历法事务。

上局署令:古代官职名,负责行政事务。

七品陵庙令:古代官职名,负责陵墓和庙宇管理。

京都宫苑总监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宫殿和园林管理。

司竹、温泉监监:古代官职名,负责竹子和温泉管理。

太子内坊丞: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太子的内务。

王府功曹以下参军事:古代官职名,负责王府的军事事务。

亲王国令:古代官职名,负责亲王的行政事务。

公主邑司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公主的行政事务。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司竹、温泉副监:古代官职名,负责竹子和温泉管理。

书、算、律学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

内谒者: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接待事务。

中局署令:古代官职名,负责行政事务。

上局署丞:古代官职名,负责行政事务。

五官挈壶正: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京都园苑四面监、九成宫总监副监:古代官职名,负责园林和宫殿管理。

医、针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事务。

医监: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事务。

陵庙令:古代官职名,负责陵墓和庙宇管理。

司竹、温泉监丞:古代官职名,负责竹子和温泉管理。

太子药藏局丞: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太子的药品管理。

王府参军事:古代官职名,负责王府的军事事务。

王国大农:古代官职名,负责农业事务。

公主邑司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公主的行政事务。

狱丞:古代官职名,负责监狱管理。

国子监直讲: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

掌客:古代官职名,负责接待事务。

司仪: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中局署丞:古代官职名,负责行政事务。

监膳:古代官职名,负责膳食管理。

监作:古代官职名,负责工程管理。

监事: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事务。

食医:古代官职名,负责膳食和医疗事务。

尚辇:古代官职名,负责车马管理。

进马:古代官职名,负责马匹管理。

奉乘:古代官职名,负责车马管理。

主乘:古代官职名,负责车马管理。

典乘:古代官职名,负责车马管理。

司库:古代官职名,负责仓库管理。

司廪:古代官职名,负责粮食管理。

十六卫、十率府录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亲、勋、翊府兵曹参军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司天台司辰、司历、监候:古代官职名,负责天文和历法事务。

内坊典直: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宫教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

乐正:古代官职名,负责音乐事务。

医正: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事务。

卜正:古代官职名,负责占卜事务。

按摩、呪禁、卜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和占卜事务。

针、医、卜、书、算助教: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

陵庙、太乐、鼓吹署丞:古代官职名,负责陵墓、音乐和礼仪事务。

京都园苑四面监、九成宫总监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园林和宫殿管理。

诸总监主簿:古代官职名,负责行政事务。

太子典膳、内直、典设、宫门局丞: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太子的膳食和内务。

三寺主簿:古代官职名,负责宗教事务。

亲王国尉、丞:古代官职名,负责亲王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十六卫、六军、十率府执戟、长上、左右中郎将: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五-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唐朝初期官员的俸禄制度、土地分配及相关的经济政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管理方式。通过对不同品级官员的禄米、职分田、永业田的详细规定,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对于官员待遇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文中提到的公廨田和公廨本钱,是唐朝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措施。公廨田用于支持官府的日常开支,而公廨本钱则是通过商业活动为官府赚取利润。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唐朝政府的经济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活跃程度。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捉钱令史这一职位,这是唐朝政府为了管理公廨本钱而设立的专门职位。通过商业活动为官府赚取利润,这一做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褚遂良所提到的,可能会导致一些不法之徒趁机牟利。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唐朝初期官员俸禄制度、土地分配及经济政策的详细记载,为我们了解唐朝的社会结构、经济管理方式以及政府与官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文中提到的各种经济措施也反映了唐朝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官员的俸禄制度及其演变过程,反映了唐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财政管理的精细程度。文中提到的各种随从(如仗身、防閤、庶仆等)和俸禄形式(如品子课钱、白直、执衣等)展示了唐代官员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随从不仅是官员的护卫,更是他们日常事务的重要助手,体现了唐代官僚体系的严密性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文中还提到了公廨本钱和职田等财政制度,这些制度通过放贷和收取租税来补充官府的开支,反映了唐代财政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公廨本钱的设置和废除,以及职田的分配和管理,展示了唐代政府在财政管理上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保障了官员的俸禄,也为官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来源。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青苗钱等税收制度,这些税收主要用于补充官府的开支,反映了唐代政府在财政管理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青苗钱的征收和管理,展示了唐代政府在财政管理上的精细程度和对民生的关注。这些税收制度的实施不仅保障了官府的开支,也为百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载了唐代官员的俸禄制度及其演变过程,还展示了唐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财政管理的精细程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唐代政府不仅保障了官员的俸禄,也为官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来源,展示了唐代政府在财政管理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本文详细记载了唐代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唐代财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官员待遇的多样性。从韩滉提议增加官员俸禄,到李泌进一步调整俸禄结构,再到李吉甫建议削减俸禄,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唐代财政政策的灵活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波动。

文中提到的‘户部除陌钱’和‘户部别贮钱’等财政制度,展示了唐代政府在财政管理上的创新和精细化管理。这些制度不仅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也体现了对官员待遇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官员俸禄的具体数额,从太师、太傅、太保的高额俸禄到基层官员的微薄收入,反映了唐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性和官员待遇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官员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唐代官员俸禄制度的详细描述,为我们了解唐代财政管理、官员待遇以及社会等级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段古文详细列举了唐代的各类官职及其俸禄,反映了唐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严密性。从都水监丞到十六卫、六军、十率府执戟、长上、左右中郎将,这些官职涵盖了行政、军事、教育、宗教、医疗、礼仪等多个领域,显示了唐代政府对各个方面的精细管理。

唐代的官僚体系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分工明确,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俸禄。例如,都水监丞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詹事府负责皇太子的事务,司直负责司法事务,太子通事舍人负责皇太子的文书和通讯事务,文学负责文学和教育工作,三寺丞负责宗教事务,五局郎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等。这些官职的设置和分工,体现了唐代政府对国家事务的全面掌控和精细化管理。

此外,这段古文还反映了唐代官僚体系的等级制度。不同官职的俸禄差异明显,从二万到三千不等,显示了官职的高低和重要性。例如,都水监丞、詹事府司直、太子通事舍人等高级官职的俸禄较高,而狱丞、国子监直讲、掌客等低级官职的俸禄较低。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了官职的尊卑,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官职的重视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唐代官僚体系的详细资料,也反映了唐代政府对国家事务的全面掌控和精细化管理。通过对这些官职及其俸禄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以及唐代政府对各个方面的重视和管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6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