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三-原文
食货三
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 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 故漕事简。自高宗已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民亦罹其弊矣。
初,江淮漕租米至东都输含嘉仓,以车或驮陆运至陕。而水行来远,多风波覆 溺之患,其失常十七八,故其率一斛得八斗为成劳。而陆运至陕,才三百里,率两 斛计佣钱千。民送租者,皆有水陆之直,而河有三门底柱之险。显庆元年,苑西监 褚朗议凿三门山为梁,可通陆运。乃发卒六千凿之,功不成。其后,将作大匠杨务 廉又凿为栈,以輓漕舟。輓夫系二鈲于胸,而绳多绝,輓夫辄坠死,则以逃亡报, 因系其父母妻子,人以为苦。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朝集京师,玄宗访以漕事,耀卿条上便宜曰: “江南户口多,而无征防之役。然送租、庸、调物,以岁二月至杨州入斗门,四月 已后,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浅,六七月乃至河口,而河水方涨,须八九月水落始得 上河入洛,而漕路多梗,船樯阻隘。江南之人不习河事,转雇河师水手,重为劳费。 其得行日少,阻滞日多。今汉、隋漕路,濒河仓禀,遗迹可寻。可于河口置武牢仓, 巩县置洛口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河阳、柏崖、太原、 永丰、渭南诸仓,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 不耗失。此甚利也。”玄宗初不省。二十一年,耀卿为京兆尹,京师雨水,谷踊贵。 玄宗将幸东都,复问耀卿漕事,耀卿因请“罢陕陆运,而置仓河口,使江南漕舟至 河口者,输粟于仓而去,县官雇舟以分入河、洛。置仓三门东西,漕舟输其东仓, 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之水险。”玄宗以为然。乃于河阴置河阴仓, 河清置柏崖仓;三门东置集津仓,西置盐仓;凿山十八里以陆运。自江、淮漕者, 皆输河阴仓,自河阴西至太原仓,谓之北运,自太原仓浮渭以实关中。玄宗大悦, 拜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转运使,以郑州刺史崔希逸、河 南少尹萧炅为副使,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 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
是时,民久不罹兵革,物力丰富,朝廷用度亦广,不计道里之费,而民之输送 所出水陆之直,增以“函脚”、“营窖”之名,民间传言用斗钱运斗米,其縻耗如 此。及耀卿罢相,北运颇艰,米岁至京师才百万石。二十五年,遂罢北运。而崔希 逸为河南陕运使,岁运百八十万石。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漕数十万石。
二十九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凿砥柱为门以通漕,开其山颠为輓路,烧石沃醯而 凿之。然弃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门,候其水涨,以人輓舟而上。天子 疑之,遣宦者按视,齐物厚赂使者,还言便。齐物入为鸿胪卿,以长安令韦坚代之, 兼水陆运使。坚治汉、隋运渠,起关门,抵长安,通山东租赋。乃绝灞、浐,并渭 而东,至永丰仓与渭合。又于长乐坡濒苑墙凿潭于望春楼下,以聚漕舟。坚因使诸 舟各揭其郡名,陈其土地所产宝货诸奇物于袱上。先时民间唱俚歌曰“得体纥那邪”。 其后得宝符于桃林,于是陕县尉崔成甫更《得体歌》为《得宝弘农野》。坚命舟人 为吴、楚服,大笠、广袖、芒屩以歌之。成甫又广之为歌辞十阕,自衣缺后绿衣、 锦半臂、红抹额,立第一船为号头以唱,集两县妇女百余人,鲜服靓妆,鸣鼓吹笛 以和之。众艘以次辏楼下,天子望见大悦,赐其潭名曰广运潭。是岁,漕山东粟四 百万石。自裴耀卿言漕事,进用者常兼转运之职,而韦坚为最。
初,耀卿兴漕路,请罢陆运,而不果废。自景云中,陆运北路分八递,雇民车 牛以载。开元初,河南尹李杰为水陆运使,运米岁二百五十万石,而八递用车千八 百乘。耀卿罢久之,河南尹裴迥以八递伤牛,乃为交场两递,滨水处为宿场,分官 总之,自龙门东山抵天津桥为石堰以遏水。其后大盗起,而天下匮矣。
肃宗末年,史朝义兵分出宋州,淮运于是阻绝,租庸盐铁溯汉江而上。河南尹 刘晏为户部侍郎,兼句当度支、转运、盐铁、铸钱使,江淮粟帛,繇襄、汉越商于 以输京师。
及代宗出陕州,关中空窘,于是盛转输以给用。广德二年,废句当度支使,以 刘晏颛领东都、河南、淮西、江南东西转运、租庸、铸钱、盐铁,转输至上都,度 支所领诸道租庸观察使,凡漕事亦皆决于晏。晏即盐利顾佣分吏督之,随江、汴、 河、渭所宜。故时转运船繇润州陆运至扬子,斗米费钱十九,晏命囊米而载以舟, 减钱十五;繇扬州距河阴,斗米费钱百二十,晏为歇皇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 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上三门,号“上 门填阙船”,米斗减钱九十。调巴、蜀、襄、汉麻枲竹筱为綯挽舟,以朽索腐材代 薪,物无弃者。未十年,人人习河险。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 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岁转粟百一 十万石,无升斗溺者。轻货自扬子至汴州
每驮费钱二千二百,减九百,岁省十余万缗。
又分官吏主丹杨湖,禁引溉,自是河漕不涸。
大历八年,以关内丰穰,减漕十万石,度支和籴以优农。
晏自天宝末掌出纳,监岁运,知左右藏,主财谷三十余年矣。
及杨炎为相,以旧恶罢晏,罢运使复归度支,凡江淮漕米,以库部郎中崔河图主之。
及田悦、李惟岳、李纳、梁崇义拒命,举天下兵讨之,诸军仰给京师。
而李纳、田悦兵守涡口,梁崇义搤襄、邓,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
江淮水陆转运使杜佑以秦、汉运路出浚仪十里入琵琶沟,绝蔡河,至陈州而合,自隋凿汴河,官漕不通,若导流培岸,功用甚寡;疏鸡鸣冈首尾,可以通舟,陆行才四十里,则江、湖、黔中、岭南、蜀、汉之粟可方舟而下,繇白沙趣东关,历颍、蔡,涉汴抵东都,无浊河溯淮之阻,减故道二千余里。
会李纳将李洧以徐州归命,淮路通而止。
户部侍郎赵赞又以钱货出淮迂缓,分置汴州东西水陆运两税盐铁使,以度支总大纲。
贞元初,关辅宿兵,米斗千钱,太仓供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以飞龙驼负永丰仓米给禁军,陆运牛死殆尽。
德宗以给事中崔造敢言,为能立事,用为相。
造以江、吴素嫉钱谷诸使颛利罔上,乃奏诸道观察使、刺史选官部送两税至京师,废诸道水陆转运使及度支巡院、江淮转运使,以度支、盐铁归尚书省,宰相分判六尚书事。
以户部侍郎元琇判诸道盐铁、榷酒,侍郎吉中孚判度支诸道两税。
增江淮之运,浙江东、西岁运米七十五万石,复以两税易米百万石,江西、湖南、鄂岳、福建、岭南米亦百二十万石,诏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淮南节度使杜亚运至东、西渭桥仓。
诸道有盐铁处,复置巡院。
岁终宰相计课最。
崔造厚元琇,而韩滉方领转运,奏国漕不可改。
帝亦雅器滉,复以为江淮转运使。
元琇嫉其刚,不可共事,因有隙。
琇称疾罢,而滉为度支、诸道盐铁、转运使,于是崔造亦罢。
滉遂劾琇常餫米淄青、河中,而李纳、怀光倚以构叛,贬琇雷州司户参军,寻赐死。
是时,汴宋节度使春夏遣官监汴水,察盗灌溉者。
岁漕经底柱,覆者几半。
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
谚曰:“古无门匠墓。”谓皆溺死也。
陕虢观察使李泌益凿集津仓山西迳为运道,属于三门仓,治上路以回空车,费钱五万缗。
下路减半;又为入渭船,方五板,输东渭桥太仓米至凡百三十万石,遂罢南路陆运。
其后诸道盐铁、转运使张滂复置江淮巡院。
及浙西观察使李锜领使,江淮堰埭隶浙西者,增私路小堰之税,以副使潘孟阳主上都留后。
李巽为诸道转运、盐铁使,以堰埭归盐铁使,罢其增置者。
自刘晏后,江淮米至渭桥浸减矣,至巽乃复如晏之多。
初,扬州疏太子港、陈登塘,凡三十四陂,以益漕河,辄复堙塞。
淮南节度使杜亚乃浚渠蜀冈,疏句城湖、爱敬陂,起堤贯城,以通大舟。
河益庳,水下走淮,夏则舟不得前。
节度使李吉甫筑平津堰,以泄有余,防不足,漕流遂通。
然漕益少,江淮米至渭桥者才二十万斛。
诸道盐铁、转运使卢坦籴以备一岁之费,省冗职八十员。
自江以南,补署皆剸属院监,而漕米亡耗于路颇多。
刑部侍郎王播代坦,建议米至渭桥五百石亡五十石者死。
其后判度支皇甫镈议万斛亡三百斛者偿之,千七百斛者流塞下,过者死;盗十斛者流,三十斛者死。
而覆船败輓,至者不得十之四五。
部吏舟人相挟为奸,榜笞号苦之声闻于道路,禁锢连岁,赦下而狱死者不可胜数。
其后贷死刑,流天德五城,人不畏法,运米至者十亡七八。
盐铁、转运使柳公绰请如王播议加重刑。
太和初,岁旱河涸,掊沙而进,米多耗,抵死甚众,不待覆奏。
秦、汉时故漕兴成堰,东达永丰仓,咸阳县令韩辽请疏之,自咸阳抵潼关三百里,可以罢车輓之劳。
宰相李固言以为非时,文宗曰:“苟利于人,阴阳拘忌,非朕所顾也。”议遂决。
堰成,罢輓车之牛以供农耕,关中赖其利。
故事,州县官充纲,送轻货四万,书上考。
开成初,为长定纲,州择清强官送两税,至十万迁一官,往来十年者授县令。
江淮钱积河阴,转输岁费十七万余缗,行纲多以盗抵死。
判度支王彦威置县递群畜万三千三百乘,使路傍民养以取佣,日役一驿,省费甚博。
而宰相亦以长定纲命官不以材,江淮大州,岁授官者十余人,乃罢长定纲,送五万者书上考,七万者减一选,五十万减三选而已。
及户部侍郎裴休为使,以河濒县令董漕事,自江达渭,运米四十万石。
居三岁,米至渭桥百二十万石。
凡漕达于京师而足国用者,大略如此。
其他州、县、方镇,漕以自资,或兵所征行,转运以给一时之用者,皆不足纪。
唐开军府以扞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十二。
司农寺每屯三十顷,州、镇诸军每屯五十顷。
水陆腴瘠、播殖地宜与其功庸烦省、收率之多少,皆决于尚书省。
苑内屯以善农者为屯官、屯副,御史巡行莅输。
上地五十亩,瘠地二十亩,稻田八十亩,则给牛一。
诸屯以地良薄与岁之丰凶为三等,具民田岁穫多少,取中熟为率。
有警,则以兵若夫千人助收。
隶司农者,岁三月,卿、少卿循行,治不法者。
凡屯田收多者,褒进之。
岁以仲春籍来岁顷亩、州府军镇之远近,上兵部,度便宜遣之。
开元二十五年,诏屯官叙功以岁丰凶为上下。
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
方春,屯官巡行,谪作不时者。
天下屯田收谷百九十余万斛。
初,度支岁市粮于北都,以赡振武、天德、灵武、盐、夏之军,费钱五六十万缗,溯河舟溺甚众。
建中初,宰相杨炎请置屯田于丰州,发关辅民凿陵阳渠以增溉。
京兆尹严郢尝从事朔方,知其利害,以为不便,疏奏不报。
郢又奏:“五城旧屯,其数至广,以开渠之粮贷诸城,约以冬输;又以开渠功直布帛先给田者,据估转谷。
如此则关辅免调发,五城田辟,比之浚渠利十倍也。”
时杨炎方用事,郢议不用,而陵阳渠亦不成。
然振武、天德良田,广袤千里。
元和中,振武军饥,宰相李绛请开营田,可省度支漕运及绝和籴欺隐。
宪宗称善,乃以韩重华为振武、京西营田、和籴、水运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出赃罪吏九百余人,给以耒耜、耕牛,假种粮,使偿所负粟,二岁大熟。
因募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亩,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凡六百余里,列栅二十,垦田三千八百余顷,岁收粟二十万石,省度支钱二千余万缗。
重华入朝,奏请益开田五千顷,法用人七千,可以尽给五城。
会李绛已罢,后宰相持其议而止。
宪宗末,天下营田皆雇民或借庸以耕,又以瘠地易上地,民间苦之。
穆宗即位,诏还所易地,而耕以官兵。
耕官地者,给三之一以终身。
灵武、邠宁,土广肥而民不知耕。
大和末,王起奏立营田。
后党项大扰河西,邠宁节度使毕諴亦募士开营田,岁收三十万斛,省度支钱数百万缗。
贞观、开元后,边土西举高昌、龟兹、焉耆、小勃律,北抵薛延陀故地,缘边数十州戍重兵,营田及地租不足以供军,于是初有和籴。
牛仙客为相,有彭果者献策广关辅之籴,京师粮禀益羡,自是玄宗不复幸东都。
天宝中,岁以钱六十万缗赋诸道和籴,斗增三钱,每岁短递输京仓者百余万斛。
米贱则少府加估而籴,贵则贱价而粜。
贞元初,吐蕃劫盟,召诸道兵十七万戍边。
关中为吐蕃蹂躏者二十年矣,北至河曲,人户无几,诸道戍兵月给粟十七万斛,皆籴于关中。
宰相陆贽以“关中谷贱,请和籴,可至百余万斛。
计诸县船车至太仓,谷价四十有余,米价七十,则一年和籴之数当转运之二年,一斗转运之资当和籴之五斗。
减转运以实边,存转运以备时要。
江淮米至河阴者罢八十万斛,河阴米至太原仓者罢五十万,太原米至东渭桥者罢二十万。
以所减米粜江淮水菑州县,斗减时五十以救乏。
京城东渭桥之籴,斗增时三十以利农。
以江淮粜米及减运直市绢帛送上都。”
帝乃命度支增估籴粟三十三万斛,然不能尽用贽议。
宪宗即位之初,有司以岁丰熟,请畿内和籴。
当时府、县配户督限,有稽违则迫蹙鞭挞,甚于税赋,号为和籴,其实害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三-译文
食货三
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关中地区虽然被称为沃野,但土地面积有限,所产粮食不足以供应京城和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常常需要从东南地区转运粮食。高祖和太宗时期,物资使用有节制,水陆漕运每年不过二十万石,漕运事务较为简单。自高宗以后,漕运数量逐年增加,功利事业兴起,百姓也因此遭受了弊端。
起初,江淮地区的租米通过漕运送到东都的含嘉仓,然后用车或驮运到陕州。水路运输距离远,常常遇到风浪翻船的灾难,损失率高达十分之七八,因此一斛粮食只能算作八斗的功劳。而陆路运输到陕州,只有三百里,两斛粮食的运费为一千钱。百姓运送租米,需要支付水陆两路的费用,而黄河有三门底柱的险要。显庆元年,苑西监褚朗提议在三门山开凿桥梁,以便陆路运输。于是派了六千士兵开凿,但未能成功。后来,将作大匠杨务廉又开凿栈道,以便拉漕船。拉船的夫役胸前系着两根绳子,但绳子经常断裂,夫役因此坠崖而死,官府则以逃亡上报,并因此拘捕他们的父母妻子,百姓苦不堪言。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到京城朝见,玄宗询问漕运事务,裴耀卿上书建议说:“江南户口众多,但没有征防的劳役。然而运送租、庸、调等物资,每年二月到达扬州入斗门,四月以后才开始渡淮河进入汴河,常常因为水浅而困扰,六七月才能到达河口,而河水此时正涨,需要等到八九月水落才能上河进入洛河,漕运路线常常受阻,船只难以通行。江南人不熟悉黄河事务,转而雇佣黄河的船夫水手,增加了劳力和费用。能够通行的日子少,阻滞的日子多。现在汉、隋时期的漕运路线,沿河的仓库遗迹还可以找到。可以在河口设置武牢仓,巩县设置洛口仓,使江南的船只不进入黄河,黄河的船只不进入洛口。而河阳、柏崖、太原、永丰、渭南等仓库,分级转运,水通则船行,水浅则停在仓库等待,这样船只不会停留,物资也不会损耗。这是非常有利的。”玄宗起初没有采纳。开元二十一年,裴耀卿担任京兆尹,京城雨水多,粮价飞涨。玄宗准备去东都,再次询问裴耀卿漕运事务,裴耀卿于是请求“停止陕州的陆路运输,而在河口设置仓库,使江南的漕船到达河口后,将粮食卸在仓库后离开,官府雇佣船只将粮食分运到黄河和洛河。在三门的东西两侧设置仓库,漕船将粮食运到东仓,陆路运输将粮食运到西仓,再用船只运输,以避开三门的水险。”玄宗同意了。于是在河阴设置河阴仓,河清设置柏崖仓;三门东设置集津仓,西设置盐仓;开凿山道十八里用于陆路运输。从江淮地区漕运的粮食,都运到河阴仓,从河阴仓向西运到太原仓,称为北运,从太原仓沿渭河运到关中。玄宗非常高兴,任命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转运使,以郑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炅为副使,增加晋、绛、魏、濮、邢、贝、济、博等地的租税运到各仓库,再转运到渭河。三年内,漕运了七百万石粮食,节省了陆路运输的佣钱三十万缗。
当时,百姓长期没有经历战争,物资丰富,朝廷的开支也很大,不计较运输的费用,而百姓在运输过程中支付的水陆费用,又增加了“函脚”、“营窖”等名目,民间传言用一斗钱运一斗米,损耗如此之大。等到裴耀卿罢相后,北运变得困难,每年运到京城的粮食只有一百万石。开元二十五年,北运被废止。崔希逸担任河南陕运使,每年运输一百八十万石粮食。后来因为太仓积存的粮食有余,每年减少漕运数十万石。
开元二十九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开凿砥柱山为门以通漕运,开辟山顶为拉船的道路,烧石浇醋来开凿。然而弃石入河,激水更加湍急,船只无法进入新门,只能等到水涨时,用人拉船而上。天子对此表示怀疑,派宦官去查看,李齐物贿赂了使者,使者回来说方便。李齐物被任命为鸿胪卿,长安令韦坚接替他,兼任水陆运使。韦坚治理汉、隋时期的运渠,从关门到长安,运输山东的租赋。于是截断灞河、浐河,沿渭河东行,到达永丰仓与渭河汇合。又在长乐坡靠近苑墙的地方,在望春楼下开凿潭,以聚集漕船。韦坚让各船挂上郡名,展示各地所产的宝货和奇物。之前民间传唱俚歌“得体纥那邪”。后来在桃林得到宝符,陕县尉崔成甫将《得体歌》改为《得宝弘农野》。韦坚让船夫穿上吴、楚的服装,戴大笠、穿广袖、穿草鞋唱歌。崔成甫又扩充为十首歌辞,自己穿着缺后绿衣、锦半臂、红抹额,站在第一艘船上带头唱,召集两县妇女一百多人,穿着鲜艳的衣服,鸣鼓吹笛伴奏。众船依次聚集在楼下,天子看到后非常高兴,赐名潭为广运潭。这一年,漕运山东粮食四百万石。自从裴耀卿提出漕运事务后,进用的人常常兼任转运使,而韦坚最为出色。
起初,裴耀卿兴修漕运路线,请求停止陆路运输,但未能完全废止。自景云年间,陆路运输北路分为八递,雇佣百姓的车牛来运输。开元初年,河南尹李杰担任水陆运使,每年运输粮食二百五十万石,八递使用一千八百辆车。裴耀卿罢相后,河南尹裴迥认为八递伤牛,于是改为交场两递,靠近水的地方设置宿场,分官管理,从龙门东山到天津桥修筑石堰以拦水。后来大盗兴起,天下物资匮乏。
肃宗末年,史朝义的军队分兵出宋州,淮运因此中断,租庸盐铁沿汉江而上。河南尹刘晏担任户部侍郎,兼任度支、转运、盐铁、铸钱使,江淮的粮食和布帛,通过襄、汉、商于等地运到京城。
等到代宗出陕州,关中物资匮乏,于是大力转运以供应需求。广德二年,废除了度支使,由刘晏专门负责东都、河南、淮西、江南东西的转运、租庸、铸钱、盐铁事务,转运到上都,度支所管辖的各道租庸观察使,所有漕运事务都由刘晏决定。刘晏利用盐利雇佣官吏监督,根据江、汴、河、渭的情况灵活处理。以前转运船从润州陆运到扬子,每斗米花费十九钱,刘晏命令用船装米,减少了十五钱;从扬州到河阴,每斗米花费一百二十钱,刘晏设置了歇皇支江船二千艘,每船装载一千斛,十船为一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人,从扬州派遣将领护送到河阴,上三门,称为“上门填阙船”,每斗米减少了九十钱。调集巴、蜀、襄、汉的麻枲竹筱作为拉船的绳索,用朽木腐材代替薪柴,物资没有浪费。不到十年,人人都熟悉了河险。江船不进入汴河,汴船不进入黄河,黄河船不进入渭河;江南的物资积存在扬州,汴河的物资积存在河阴,黄河的物资积存在渭口,渭河的物资进入太仓。每年转运粮食一百一十万石,没有一升一斗的损失。轻货从扬子到汴州
每驮运费二千二百钱,减少九百钱,每年节省十余万缗。
又分派官吏管理丹杨湖,禁止引水灌溉,从此河漕不再干涸。
大历八年,因关内丰收,减少漕运十万石,度支和籴以优待农民。
晏自天宝末年掌管出纳,监督每年的运输,了解左右藏,主管财谷三十余年。
及杨炎为相,因旧恶罢免晏,罢免运使复归度支,凡江淮漕米,由库部郎中崔河图主管。
及田悦、李惟岳、李纳、梁崇义拒绝命令,举天下兵讨伐之,诸军仰给京师。
而李纳、田悦兵守涡口,梁崇义扼守襄、邓,南北漕运皆断绝,京师大恐。
江淮水陆转运使杜佑以秦、汉运路出浚仪十里入琵琶沟,绝蔡河,至陈州而合,自隋凿汴河,官漕不通,若导流培岸,功用甚寡;疏浚鸡鸣冈首尾,可以通舟,陆行才四十里,则江、湖、黔中、岭南、蜀、汉之粟可方舟而下,由白沙趣东关,历颍、蔡,涉汴抵东都,无浊河溯淮之阻,减故道二千余里。
会李纳将李洧以徐州归命,淮路通而止。
户部侍郎赵赞又以钱货出淮迂缓,分置汴州东西水陆运两税盐铁使,以度支总大纲。
贞元初,关辅宿兵,米斗千钱,太仓供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以飞龙驼负永丰仓米给禁军,陆运牛死殆尽。
德宗以给事中崔造敢言,为能立事,用为相。
造以江、吴素嫉钱谷诸使颛利罔上,乃奏诸道观察使、刺史选官部送两税至京师,废诸道水陆转运使及度支巡院、江淮转运使,以度支、盐铁归尚书省,宰相分判六尚书事。
以户部侍郎元琇判诸道盐铁、榷酒,侍郎吉中孚判度支诸道两税。
增江淮之运,浙江东、西岁运米七十五万石,复以两税易米百万石,江西、湖南、鄂岳、福建、岭南米亦百二十万石,诏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淮南节度使杜亚运至东、西渭桥仓。
诸道有盐铁处,复置巡院。
岁终宰相计课最。
崔造厚元琇,而韩滉方领转运,奏国漕不可改。
帝亦雅器滉,复以为江淮转运使。
元琇嫉其刚,不可共事,因有隙。
琇称疾罢,而滉为度支、诸道盐铁、转运使,于是崔造亦罢。
滉遂劾琇常餫米淄青、河中,而李纳、怀光倚以构叛,贬琇雷州司户参军,寻赐死。
是时,汴宋节度使春夏遣官监汴水,察盗灌溉者。
岁漕经底柱,覆者几半。
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
谚曰:“古无门匠墓。”谓皆溺死也。
陕虢观察使李泌益凿集津仓山西迳为运道,属于三门仓,治上路以回空车,费钱五万缗。
下路减半;又为入渭船,方五板,输东渭桥太仓米至凡百三十万石,遂罢南路陆运。
其后诸道盐铁、转运使张滂复置江淮巡院。
及浙西观察使李锜领使,江淮堰埭隶浙西者,增私路小堰之税,以副使潘孟阳主上都留后。
李巽为诸道转运、盐铁使,以堰埭归盐铁使,罢其增置者。
自刘晏后,江淮米至渭桥浸减矣,至巽乃复如晏之多。
初,扬州疏太子港、陈登塘,凡三十四陂,以益漕河,辄复堙塞。
淮南节度使杜亚乃浚渠蜀冈,疏句城湖、爱敬陂,起堤贯城,以通大舟。
河益庳,水下走淮,夏则舟不得前。
节度使李吉甫筑平津堰,以泄有余,防不足,漕流遂通。
然漕益少,江淮米至渭桥者才二十万斛。
诸道盐铁、转运使卢坦籴以备一岁之费,省冗职八十员。
自江以南,补署皆剸属院监,而漕米亡耗于路颇多。
刑部侍郎王播代坦,建议米至渭桥五百石亡五十石者死。
其后判度支皇甫镈议万斛亡三百斛者偿之,千七百斛者流塞下,过者死;盗十斛者流,三十斛者死。
而覆船败輓,至者不得十之四五。
部吏舟人相挟为奸,榜笞号苦之声闻于道路,禁锢连岁,赦下而狱死者不可胜数。
其后贷死刑,流天德五城,人不畏法,运米至者十亡七八。
盐铁、转运使柳公绰请如王播议加重刑。
太和初,岁旱河涸,掊沙而进,米多耗,抵死甚众,不待覆奏。
秦、汉时故漕兴成堰,东达永丰仓,咸阳县令韩辽请疏之,自咸阳抵潼关三百里,可以罢车輓之劳。
宰相李固言以为非时,文宗曰:“苟利于人,阴阳拘忌,非朕所顾也。”议遂决。
堰成,罢輓车之牛以供农耕,关中赖其利。
故事,州县官充纲,送轻货四万,书上考。
开成初,为长定纲,州择清强官送两税,至十万迁一官,往来十年者授县令。
江淮钱积河阴,转输岁费十七万余缗,行纲多以盗抵死。
判度支王彦威置县递群畜万三千三百乘,使路傍民养以取佣,日役一驿,省费甚博。
而宰相亦以长定纲命官不以材,江淮大州,岁授官者十余人,乃罢长定纲,送五万者书上考,七万者减一选,五十万减三选而已。
及户部侍郎裴休为使,以河濒县令董漕事,自江达渭,运米四十万石。
居三岁,米至渭桥百二十万石。
凡漕达于京师而足国用者,大略如此。
其他州、县、方镇,漕以自资,或兵所征行,转运以给一时之用者,皆不足纪。
唐开军府以扞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十二。
司农寺每屯三十顷,州、镇诸军每屯五十顷。
水陆腴瘠、播殖地宜与其功庸烦省、收率之多少,皆决于尚书省。
苑内屯以善农者为屯官、屯副,御史巡行莅输。
上地五十亩,瘠地二十亩,稻田八十亩,则给牛一。
诸屯以地良薄与岁之丰凶为三等,具民田岁穫多少,取中熟为率。
有警,则以兵若夫千人助收。
隶属于司农寺的官员,每年三月,卿和少卿会巡视各地,处理不守法的人。
凡是屯田收获多的,都会受到表扬和晋升。
每年仲春时节,登记来年的田亩数、州府军镇的远近,上报兵部,根据情况派遣人员。
开元二十五年,皇帝下诏,屯官的功绩评定以年景的丰歉为标准。
镇戍地区可以耕种的土地,每人分配十亩以供粮食。
春天时,屯官巡视,处罚不按时耕作的人。
全国屯田收获的谷物有一百九十多万斛。
最初,度支每年在北都购买粮食,以供应振武、天德、灵武、盐、夏等地的军队,花费五六十万缗,沿河运输时船只沉没很多。
建中初年,宰相杨炎请求在丰州设立屯田,征发关辅地区的百姓开凿陵阳渠以增加灌溉。
京兆尹严郢曾在朔方任职,知道其中的利弊,认为这样做不方便,上疏奏报但没有得到回复。
严郢又上奏:“五城旧有的屯田,数量很多,可以用开渠的粮食借给各城,约定在冬天归还;又用开渠的工钱布帛先给种田的人,根据估价转成谷物。
这样关辅地区就可以免去征发,五城的田地也会开垦,比开渠的效益高十倍。”
当时杨炎正掌权,严郢的建议没有被采纳,陵阳渠也没有建成。
然而振武、天德的良田,广阔千里。
元和年间,振武军发生饥荒,宰相李绛请求开垦营田,可以节省度支的漕运费用并杜绝和籴中的欺瞒。
宪宗认为很好,于是任命韩重华为振武、京西营田、和籴、水运使,从代北开始,开垦三百顷田地,释放九百多名贪官,给他们农具、耕牛,借给他们种子和粮食,让他们偿还所欠的粮食,两年后大丰收。
于是招募人员组成十五个屯,每屯一百三十人,每人耕种一百亩,在高处建立堡垒,东起振武,西过云州,直到中受降城,共六百多里,设立二十个栅栏,开垦三千八百多顷田地,每年收获二十万石粟,节省度支钱二千多万缗。
韩重华入朝,奏请再开垦五千顷田地,按法律规定需要七千人,可以完全供应五城。
但当时李绛已经罢相,后来的宰相坚持他的建议而停止。
宪宗末年,全国的营田都雇佣百姓或借用劳役耕种,又用贫瘠的土地交换肥沃的土地,百姓深受其苦。
穆宗即位后,下诏归还被交换的土地,由官兵耕种。
耕种官地的人,终身分得三分之一的收成。
灵武、邠宁地区,土地广阔肥沃但百姓不知道耕种。
大和末年,王起上奏设立营田。
后来党项大举侵扰河西,邠宁节度使毕諴也招募士兵开垦营田,每年收获三十万斛,节省度支钱数百万缗。
贞观、开元之后,边疆地区西至高昌、龟兹、焉耆、小勃律,北至薛延陀故地,沿边数十州驻扎重兵,营田和地租不足以供应军队,于是开始有和籴。
牛仙客任宰相时,有个叫彭果的人献策扩大关辅地区的和籴,京师的粮食储备更加充裕,从此玄宗不再去东都。
天宝年间,每年用六十万缗钱在各道进行和籴,每斗增加三钱,每年短途运输到京仓的粮食有一百多万斛。
米价低时少府加价收购,米价高时低价出售。
贞元初年,吐蕃背盟,召集各道十七万军队戍守边疆。
关中地区被吐蕃蹂躏了二十年,北至河曲,人口稀少,各道戍兵每月供应十七万斛粟,都在关中购买。
宰相陆贽认为“关中谷价低,请求和籴,可以达到一百多万斛。
计算各县的船车到太仓,谷价四十多,米价七十,那么一年的和籴数量相当于转运的两年,一斗转运的费用相当于和籴的五斗。
减少转运以充实边疆,保留转运以备不时之需。
江淮的米到河阴的减少八十万斛,河阴的米到太原仓的减少五十万,太原的米到东渭桥的减少二十万。
用减少的米在江淮水灾州县出售,每斗减价五十以救济贫困。
京城东渭桥的和籴,每斗增价三十以利于农民。
用江淮出售的米和减少的运费购买绢帛送到上都。”
皇帝于是命令度支加价收购三十三万斛粟,但没有完全采纳陆贽的建议。
宪宗即位之初,有关部门因为年景丰收,请求在畿内进行和籴。
当时府、县按户分配任务,有拖延的就逼迫鞭打,比税赋还严厉,名义上是和籴,实际上害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三-注解
漕运: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物资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供应京师或边关的军需民用。漕运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唐代,漕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含嘉仓:唐代东都洛阳的重要粮仓,用于储存从江淮地区通过漕运运来的租米。
三门底柱:指黄河三门峡地区的险要地段,因水流湍急、河道狭窄,漕运船只常在此处遭遇覆溺之患。
显庆元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显庆元年为公元656年。
开元十八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十八年为公元730年。
裴耀卿:唐代官员,曾任宣州刺史、京兆尹等职,提出并实施了多项漕运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漕运效率。
河阴仓:唐代在黄河沿岸设置的粮仓,用于储存从江南通过漕运运来的粮食。
广运潭:唐代在长安附近开凿的人工湖,用于聚集漕运船只,是漕运的重要枢纽。
韦坚:唐代官员,曾任长安令兼水陆运使,主持了多项漕运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漕运的发展。
刘晏:唐代著名的财政官员,曾任户部侍郎、转运使等职,主持了多项漕运和财政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漕运效率。
缗:古代货币单位,一千文为一缗。
度支:古代官名,负责财政和物资调配。
和籴:古代政府以市场价格收购粮食的制度。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742-756年)。
大历:唐代宗的年号,公元766年至779年。
贞元:唐德宗的年号(785-805年)。
太仓:古代京城的粮仓。
飞龙:唐代的一种运输工具,用于快速运输物资。
永丰仓:唐代的重要粮仓之一,位于长安附近。
德宗:唐朝皇帝,公元779年至805年在位。
宰相:古代中国最高行政官员,相当于现代的总理。
户部:古代官署名,负责国家财政和户籍管理。
盐铁:古代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盐和铁的生产和销售由国家垄断。
江淮:指长江和淮河流域,今江苏、安徽一带。
渭桥:位于长安附近的桥梁,唐代重要的交通枢纽。
汴宋:指汴州和宋州,唐代的重要行政区。
底柱:古代地名,位于黄河中游,漕运的重要节点。
三门:黄河中的险要地段,漕运船只经过此处需特别小心。
集津仓:唐代的重要粮仓之一,位于黄河附近。
东渭桥:唐朝京城的交通要道,位于今陕西西安。
扬州:唐代的重要城市,位于长江下游。
淮南:唐代的行政区,位于淮河以南。
蜀冈:地名,位于扬州附近。
句城湖:湖泊名,位于扬州附近。
爱敬陂:地名,位于扬州附近。
平津堰:唐代的水利工程,用于调节漕运水位。
卢坦:唐代官员,曾任盐铁转运使。
皇甫镈:唐代官员,曾任判度支。
柳公绰:唐代官员,曾任盐铁转运使。
太和:唐文宗的年号,公元827年至835年。
秦、汉:指秦朝和汉朝,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朝代。
兴成堰: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咸阳附近。
咸阳:古代城市,位于今陕西省。
潼关:古代关隘,位于今陕西省。
李固言: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文宗:唐朝皇帝,公元826年至840年在位。
开成:唐文宗的年号,公元836年至840年。
长定纲:唐代的运输制度,用于运送两税。
河阴:今河南荥阳一带。
王彦威:唐代官员,曾任判度支。
裴休:唐代官员,曾任户部侍郎。
董漕事:负责漕运事务的官员。
江:指长江。
渭:指渭河,黄河的重要支流。
京师: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军府:唐代的军事机构,负责地方防御。
营田:唐代的屯田制度,军队在边疆地区开垦农田。
司农寺:唐代官署名,负责农业和粮食管理。
御史:唐代的监察官员,负责监督地方行政。
司农:古代官名,负责农业和粮食管理。
屯田:古代一种军事农业制度,军队在边疆地区开垦土地,自给自足。
褒进:表扬和晋升。
仲春:农历二月,春季的第二个月。
籍:登记、记录。
兵部:古代六部之一,负责军事事务。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713-741年)。
镇戍:古代边疆的军事驻防。
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
北都:指唐朝的北部都城,通常指太原。
振武、天德、灵武、盐、夏:唐朝的边疆地区,位于今内蒙古、宁夏一带。
建中:唐德宗的年号(780-783年)。
杨炎:唐朝宰相,推行两税法。
丰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一带。
关辅:指关中地区,今陕西中部。
陵阳渠:古代灌溉渠道,位于今陕西一带。
京兆尹:唐朝京城的行政长官。
严郢:唐朝官员,曾任京兆尹。
五城:指唐朝边疆的五座重要城池。
元和中:唐宪宗的年号(806-820年)。
李绛:唐朝宰相,主张改革。
韩重华:唐朝官员,曾任振武、京西营田使。
代北:今山西北部一带。
耒耜:古代农具,用于翻土。
云州:今山西大同一带。
中受降城:唐朝边疆的军事要塞,位于今内蒙古境内。
贞观:唐太宗的年号(627-649年)。
高昌、龟兹、焉耆、小勃律:唐朝西域的城邦国家。
薛延陀: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牛仙客:唐朝宰相,主张和籴制度。
彭果:唐朝官员,曾建议扩大和籴范围。
吐蕃:古代西藏地区的政权。
陆贽:唐朝宰相,主张改革财政制度。
太原仓:唐朝的重要粮仓,位于今山西太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三-评注
《食货三》是《新唐书》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唐代漕运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漕运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物资运输方式,尤其在唐代,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对唐代漕运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唐代漕运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国家和民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文章开篇即指出唐代长安作为都城,关中地区虽然土地肥沃,但由于土地面积有限,无法满足京师的需求,尤其是水旱灾害频发时,粮食供应更加紧张。因此,唐代统治者不得不依赖东南地区的粮食,通过漕运将粮食运往京师。这一现象反映了唐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也揭示了唐代国家对漕运的高度依赖。
其次,文章详细描述了唐代漕运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其面临的困难。从高祖、太宗时期的漕运规模较小、操作简单,到高宗以后漕运规模逐渐扩大,漕运的复杂性和困难也随之增加。特别是江淮地区的租米需要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途中常遭遇风波覆溺、河道险阻等问题,导致粮食损耗严重,运输成本高昂。这些困难不仅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也使得漕运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难题。
文章还重点介绍了裴耀卿和韦坚等官员在漕运改革中的贡献。裴耀卿提出在黄河沿岸设置粮仓,分段转运粮食,以减少运输损耗和提高效率。这一改革措施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韦坚则通过开凿运河、修建粮仓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了漕运路线,极大地提高了漕运的效率。这些改革不仅解决了漕运中的实际问题,也为唐代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文章还提到了刘晏在漕运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刘晏通过优化运输路线、减少运输成本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漕运的效率,使得唐代的漕运系统更加完善。刘晏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成为唐代漕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的来说,《食货三》通过对唐代漕运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唐代漕运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国家和民生的深远影响。文章不仅记录了唐代漕运的具体操作过程,还通过裴耀卿、韦坚、刘晏等官员的改革措施,揭示了唐代漕运制度的发展脉络。这些改革不仅解决了漕运中的实际问题,也为唐代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漕运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经济的深远影响。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唐代漕运制度的发展和变迁,反映了唐代国家财政和粮食供应的重要性。漕运作为唐代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文中提到的刘晏、杜佑、崔造、韩滉等人物,都是唐代著名的财政官员,他们在漕运制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晏作为天宝末年的财政官员,掌管国家财政三十余年,奠定了唐代漕运制度的基础。杜佑则通过疏浚河道、开辟新航道,解决了漕运中的诸多难题,确保了粮食的顺利运输。
文中还提到了唐代漕运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河道淤塞、船只覆没、官吏贪污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漕运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疏浚河道、修筑堤坝、设立巡院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漕运中的困难。
此外,文中还反映了唐代政府对漕运的高度重视。唐代皇帝如德宗、文宗等,都亲自过问漕运事务,并任命得力官员负责漕运管理。漕运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京师的粮食供应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唐代政府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确保漕运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唐代漕运制度的具体运作情况,还反映了唐代国家财政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通过对漕运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唐代政府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供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唐代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朝边疆地区的屯田制度和和籴政策,反映了当时政府在边疆地区的农业管理和粮食供应策略。屯田制度是唐朝边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军队开垦土地,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文中提到的‘褒进之’制度,即对屯田收成好的官员进行表扬和晋升,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和籴政策则是唐朝政府为了应对边疆地区的粮食需求而采取的市场化手段。通过以市场价格收购粮食,政府不仅能够稳定粮食供应,还能调节市场价格,防止粮价波动对民生的影响。然而,文中也提到和籴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府、县配户督限,有稽违则迫蹙鞭挞,甚于税赋’的现象,说明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甚至对百姓造成了负担。
文中还提到了多位唐朝宰相和官员的主张和改革措施,如杨炎、严郢、李绛、陆贽等,他们的建议和行动反映了唐朝政府在边疆管理和粮食供应方面的不断探索和调整。特别是陆贽提出的‘减转运以实边,存转运以备时要’的建议,体现了他在财政和粮食管理上的深谋远虑。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朝边疆地区的农业和军事管理,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政府的管理智慧。通过对屯田和和籴政策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的多重考虑,既要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又要兼顾百姓的生活和生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研究唐朝边疆地区的农业、军事和经济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以及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同时,文中提到的官员和宰相的主张和行动,也为我们研究唐朝政治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