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九-原文
艺文三
丙部子录,其类十七:一曰儒家类,二曰道家类,三曰法家类,四曰名家类, 五曰墨家类,六曰纵横家类,七曰杂家类,八曰农家类,九曰小说类,十曰天文类, 十一曰历算类,十二曰兵书类,十三曰五行类,十四曰杂艺术类,十五曰类书类, 十六曰明堂经脉类,十七曰医术类。凡著录六百九家,九百六十七部,一万七千一 百五十二卷;不著录五百七家,五千六百一十五卷。
《晏子春秋》七卷晏婴。
《曾子》二卷曾参。
《子思子》七卷孔亻及。
《公孙尼子》一卷
赵岐注《孟子》十四卷孟轲。
刘熙注《孟子》七卷
郑玄注《孟子》七卷
綦毋邃注《孟子》七卷
《荀卿子》十二卷荀况。
《董子》一卷董无心。
《鲁连子》一卷鲁仲连。
陆贾《新语》二卷
贾谊《新书》十卷
桓宽《盐铁论》十卷
刘向《新序》三十卷
又《说苑》三十卷
《扬子法言》六卷扬雄。
宋衷注《法言》十卷
李轨注《法言》三卷
陆绩注《扬子太玄经》十二卷
虞翻注《太玄经》十四卷
范望注《太玄经》十二卷
宋仲孚注《太玄经》十二卷
蔡文邵注《太玄经》十卷
《桓子新论》十七卷桓谭。
王符《潜夫论》十卷
《仲长子昌言》十卷仲长统。
荀悦《申鉴》五卷
《魏子》三卷魏朗。
魏文帝《典论》五卷
《徐氏中论》六卷徐干。
王粲《去伐论集》三卷
王肃《政论》十卷
《杜氏体论四卷杜恕。
《顾子新论》五卷顾谭。
文礼《通语》十卷殷兴续。
诸葛亮《集诫》二卷
陆景《典训》十卷
《谯子法训》八卷
又《五教》五卷谯周。
王婴《古今通论》三卷
《周生烈子》五卷
《袁子正论》二十卷
又《正书》二十五卷袁准。
《孙氏成败志》三卷孙毓。
夏侯湛《新论》十卷
杨泉《物理论》十六卷
又《太元经》十四卷刘缉注。
华谭《新论》十卷
虞喜《志林新书》二十卷
又《后林新书》十卷
《顾子义训》十卷顾夷。
蔡洪《清化经》十卷
干宝《正言》十卷
又《立言》十卷
蔡韶《闳论》二卷
吕竦《要览》五卷
周舍《正览》六卷
刘徽《鲁史欹器图》一卷
綦毋氏《诫林》三卷
《颜氏家训》七卷颜之推。
李穆叔《典言》四卷
王滂《百里昌言》二卷
《崔子至言》六卷崔灵童。
卢辩《坟典》三十卷
王劭《读书记》三十二卷
王通《中说》五卷
辛德源《正训》二十卷
《太宗序志》一卷
又《帝范》四卷贾行注。
高宗《天训》四卷
武后《紫枢要录》十卷
又《臣轨》二卷
《百寮新诫》五卷
《青宫纪要》三十卷
《少阳政范》三十卷
《列籓正论》三十卷
章怀太子《春宫要录》十卷
又《修身要览》十卷
《君臣相起发事》三卷
魏征《谏事》五卷
又《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二卷
张大玄《平台百一寓言》三卷
杨相如《君臣政理论》三卷
陆善经注《孟子》七卷
张镒《孟子音义》三卷
杨倞注《荀子》二十卷汝士子,大理评事。
王涯注《太玄经》六卷
员俶《太玄幽赞》十卷开元四年,京兆府童子,进书,召试及第,授散官文学, 直弘文馆。
柳宗元注《杨子法言》十三卷
李袭誉《五经妙言》四十卷
郑澣《经史要录》二十卷
刘贶《续说苑》十卷
杜正伦《百行章》一卷
宪宗《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
武后《训记杂载》十卷采《青宫纪要》、《维城典训》、《古今内范》、《内 范要略》等书为《杂载》云。
《维城典训》二十卷
褚无量《翼善纪》卷亡。
裴光庭《摇山往则》一卷
又《维城前轨》一卷
丁公著《皇太子诸王训》十卷
《六经法言》二十卷韦处厚、路隋撰。
崔郾《诸经纂要》十卷
于志宁《谏苑》二十卷
王方庆《谏林》二十卷
杨浚《圣典》三卷校书郎,开元中上。
张九龄《千秋金镜录》五卷
唐次《辨谤略》三卷
《元和辨谤略》十卷令狐楚、沈传师、杜元颖撰。
裴潾《大和新脩辨谤略》三卷
李仁实《格论》三卷
赵冬曦《王政》三卷景龙二年上。
冯中庸《政录》十卷开元十九年上,授汜水尉。
《贾子》一卷开元中蓝田尉。失名。
储光羲《正论》十五卷兗州人,开元进士第,又诏中书试文章,历监察御史, 安禄山反,陷贼自归。
牛希济《理源》二卷
陆质《君臣图翼》二十五卷
李吉甫《古今说苑》十一卷
李德裕《御臣要略》卷亡。
丘光庭《康教论》一卷
《元子》十卷
又《浪说》七篇
《漫说》七篇元结。
杜信《元和子》二卷
林慎思《伸蒙子》三卷咸通中人。
《冀子》五卷冀重,字子泉,定州容城人。广明脩武令。
崔悫《儒玄论》三卷字敬之,后魏白马侯浩七世孙,中和光禄丞。
右儒家类六十九家,九十二部,七百九十一卷。陆善经以下不著录三十九家, 三百七十一卷。
《鬻子》一卷鬻熊。
《老子道德经》二卷李耳。
又三卷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二卷
王弼注《新记玄言道德》二卷
又
人马君阴君内传》一卷
郑云千《清虚真人裴君内传》一卷
范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内传》一卷
项宗《紫虚元君魏夫人内传》一卷
王羲之《许先生传》一卷
《九华真妃内记》一卷
宋都能《嵩高少室寇天师传》三卷
《王乔传》一卷
《汉武帝传》二卷
刘向《列仙传》二卷
葛洪《神仙传》十卷
见素子《洞仙传》十卷
东方朔《神异经》二卷张华注。
又《十洲记》一卷
周季通《苏君记》一卷
梁旷《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
《南华真人道德论》三卷
《任子道论》十卷任嘏。
《顾道士论》三卷顾谷。
姖威《浑舆经》一卷
杜夷《幽求子》三十卷
张讥《玄书通义》十卷
陶弘景《登真隐诀》二十五卷
又《真诰》十卷
张湛《养生要集》十卷
《养性传》二卷
张太衡《无名子》一卷
刘道人《老子玄谱》一卷
刘无待《同光子》八卷侯俨注。
《灵人辛玄子自序》一卷
《华阳子自序》一卷茅处玄。
《无上秘要》七十二卷
《道要》三十卷
马枢《学道传》二十卷
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四卷
《道藏音义目录》一百一十三卷崔湜、薛稷、沈佺期、道士史崇玄等撰。
《集注阴符经》一卷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 洽、李鉴、李锐、杨晟。
李靖《阴符机》一卷
道士李少卿《十异九迷论》一卷
道士刘进喜《老子通诸论》一卷
又《显正论》一卷
张果《阴符经太无传》一卷
又《阴符经辨命论》一卷
《气诀》一卷
《神仙得道灵药经》一卷
《罔象成名图》一卷
《丹砂诀》一卷开元二十二年上。
韦弘《阴符经正卷》一卷
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 《黄帝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至骊山,老母传其说。
叶静能《太上北帝灵文》三卷
李淳风注《泰乾秘要》三卷
杨上器注《太上玄元皇帝圣纪》十卷
崔少元《老子心镜》一卷
《皇天原太上老君现迹记》一卷
文明元年老子降事。
《吕氏老子昌言》二卷
王方庆《神仙后传》十卷
《玄晋苏元明太清石壁记》三卷乾元中,剑州司马纂,失名。
《议化胡经状》一卷万岁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毁《老子化胡经》,敕秋官 侍郎刘如璿等议状。
《宁州通真观二十七宿真形图赞》一卷记天宝中,宁州罗川县金华洞获玉像, 皆列宿之真,唯少氐宿,改县为宁真事。
道士令狐见尧《正一真人二十四治图》一卷贞元人。
孙思邈《马阴二君内传》一卷
又《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二卷
《摄生真录》一卷
《养生要录》一卷
《气诀》一卷
《烧炼秘诀》一卷
《龙虎通元诀》一卷
《龙虎乱日篇》一卷
《幽传福寿论》一卷
《枕中素书》一卷
《会三教论》一卷
《龙虎篇》一卷青罗子周希彭、少室山人孺登同注。
硃少阳《道引录》三卷浮山隐士,代、德时人。
张志和《玄真子》二卷
戴简《真教元符》三卷
杨嗣复《九征心戒》一卷
裴煜《延寿赤书》一卷
纥干巘《序通解录》一卷字咸一,大中江西观察使。
《守真子秦鉴语》一卷
道士张仙庭《三洞琼纲》三卷
段世贵《演正一炁化图》三卷
女子胡愔《黄庭内景图》一卷
道士司马承祯《坐忘论》一卷
又《脩生养气诀》一卷
《洞元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一卷
贾参寥《庄子通真论》三卷垂拱中,隐武陵。
白履忠注《黄庭内景经》卷亡。
又《三玄精辨论》一卷
吴筠《神仙可学论》一卷
又《玄纲论》三卷
《明真辨伪论》一卷
《辅正除邪论》一卷
《辨方正惑论》一卷
《道释优劣论》一卷
《心目论》一卷
《复淳化论》一卷
《著生论》一卷
《形神可固论》一卷
李延章集《郑绰录中元论》一卷
大和人。
施肩吾《辨疑论》一卷
睦州人,元和进士第,隐洪州西山。
道士令狐见尧《玉笥山记》一卷
道士李冲昭《南岳小录》一卷
沈汾《续神仙传》三卷
道士胡慧超《神仙内传》一卷
《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卷
李渤《真系传》一卷
李遵《茅三君内传》一卷
道士胡法超《许逊脩行传》一卷
张说《洪崖先生传》一卷
张氲先生,唐初人。
冲虚子《胡慧超传》一卷失名。慧超,高宗时道士。
《潘尊师傅》一卷师正。
《蔡尊师傅》一卷名南玉,字叔宝,宋祠部尚书廓七世孙,历金部员外郎,弃 官入道。大历中卒。
刘谷神《叶法善传》二卷
正元师《谪仙崔少元传》二卷
阴日用《傅仙宗行记》一卷仙宗,开元资阳道士。
谢良嗣《吴天师内传》一卷吴筠。
温造《瞿童述》一卷大历辰溪童子瞿柏庭升仙,造为朗州刺史,追述其事。
李坚《东极真人传》一卷果州谢自然。
江积《八仙传》一卷大中后事。
王仲丘《摄生纂录》一卷
高福《摄生录》三卷
郭霁《摄生经》一卷
上官翼《养生经》一卷
康仲熊《服内元气诀》一卷
《气经新旧服法》三卷
康真人气诀》一卷
《太元先生炁诀》一卷失名。大历中,遇罗浮王公传气术。
《菩提达磨胎息诀》一卷
李林甫《唐朝炼大丹感应颂》一卷
崔元真《灵沙受气用药诀》一卷
又《云母论》二卷天宝隐岷山。
刘知古《日月元枢》一卷
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
还阳子《太还丹金虎白龙论》一卷隐士,失姓名。
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脩伏丹砂妙诀》一卷
严静《大丹至论》一卷
凡释氏二十五家,四十部,三百九十五卷。失姓名一家,玄琬以下不著录七十 四家,九百四十一卷。
萧子良《净注子》二十卷王融颂。
僧僧祐《法苑集》十五卷
又《弘明集》十四卷
《释迦谱》十卷
《萨婆多师资传》四卷
虞孝敬《高僧传》六卷
又《内典博要》三十卷
僧贤明《真言要集》十卷
郭瑜《脩多罗法门》二十卷
骆子义《经论纂要》十卷
顾欢《夷夏论》二卷
甄鸾《笑道论》三卷
卫元嵩《齐三教论》七卷
杜乂《甄正论》三卷
李思慎《心镜论》十卷
裴子野《名僧录》十五卷
僧宝唱《名僧传》二十卷
又《比丘尼传》四卷
僧惠皎《高僧传》十四卷
僧道宗《续高僧传》三十二卷
陶弘景《草堂法师传》一卷
萧回理《草堂法师传》一卷
《稠禅师传》一卷
阳衒之《洛阳伽蓝记》五卷
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三卷长房,成都人,隋翻经学士。
僧彦琮《崇正论》六卷
又集《沙门不拜俗议》六卷
《福田论》一卷
道宣《统略净住子》二卷
又《通惑决疑录》二卷
《广弘明集》三十卷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
《续高僧传》二十卷起梁初,尽贞观十九年。
《后集续高僧传》十卷
《东夏三宝感通录》三卷
《大唐贞观内典录》十卷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
法琳《辩正论》八卷陈子良注。
又《破邪论》二卷琳,姓陈氏。太史令傅弈请废佛法,琳诤之,放死蜀中。
复礼《十门辨惑论》二卷永隆二年,答太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杨上善《六趣论》六卷
又《三教铨衡》十卷
僧玄琬《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一卷
又《安养苍生论》一卷
《三德论》一卷姓杨氏,新丰人。贞观十年上。
《入道方便门》二卷
《众经目录》五卷
《镜谕论》一卷
《无碍缘起》一卷
《十种读经仪》一卷
《无尽藏仪》一卷
《发戒缘起》二卷
《法界僧图》一卷
《十不论》一卷
《忏悔罪法》一卷
《礼佛仪式》二卷
李师政《内德论》一卷上党人,贞观门下典仪。
僧法云《辨量三教论》三卷
又《十王正业论》十卷绛州人。
道宣又撰《注戒本》二卷
《疏记》四卷
《注羯磨》二卷
《疏记》四卷
《行事删补律仪》三卷或六卷。
释门正行忏悔仪》三卷
《释门亡物轻重仪》二卷
《释门章服仪》二卷
《释门归敬仪》二卷
《释门护法仪》二卷
《释氏谱略》二卷
《圣迹见在图赞》二卷
《佛化东渐图赞》二卷
《释迦方志》二卷
僧彦琮《大唐京寺录传》十卷
又《沙门不敬录》六卷龙朔人,并隋有二彦琮。
玄应《大唐众经音义》二十五卷
玄恽《敬福论》十卷
又《略论》二卷
《大小乘观门》十卷
《法苑珠林集》一百卷
《四分律僧尼讨要略》五卷
《金刚般若经集注》三卷
《百愿文》一卷玄恽,本名道世。
玄范注《金刚般若经》一卷
又注《二帝三藏圣教序》一卷太宗、高宗。
慧觉《华严十地维摩缵义章》十三卷姓范氏,武德人。
行友《己知沙门传》一卷序僧海顺事。
道岳《三藏本疏》二十二卷姓孟氏,河阳人,贞观中。
道基《杂心玄章并钞》八卷
又《大乘章钞》八卷姓吕氏,东平人,贞观时。
智正《华严疏》十卷姓白氏,安喜人,贞观中。
慧净《杂心玄文》三十卷姓房,隋国子博士徽远从子。
又《俱舍论文疏》三十卷
《大庄严论文疏》三十卷
《法华经缵述》十卷
那提《大乘集议论》四十卷
《释疑论》一卷
《注金刚般若经》一卷
《诸经讲序》一卷
玄会《义源文本》四卷
又《时文释钞》四卷
《涅盘义章句》四卷字怀默,姓席氏,安定人,贞观中。
慧休《杂心玄章钞疏》卷亡。姓乐氏,瀛州人。
灵润《涅般义疏》十三卷
又《玄章》三卷
《遍摄大乘论义钞》十三卷
《玄章》三卷姓梁氏,虞乡人。
辩相《摄论疏》五卷辩相,居净影寺。
玄装《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姓陈氏,缑氏人。
辩机《西域记》十二卷
清彻《金陵塔寺记》三十六卷
师哲《前代国王修行记》五卷尽中宗时。
《大唐内典录》十卷西明寺僧撰。
毋煚《开元内外经录》十卷道、释书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五百余卷。
智矩《宝林传》十卷
法常《摄论义疏》八卷
又《玄章》五卷姓张氏,南阳人,贞观末。
慧能《金刚般若经口诀正义》一卷姓卢氏,曲江人。
僧灌顶《私记天台智者词旨》一卷
又《义记》一卷字法云,姓吴氏,章安人。
道绰《净土论》二卷姓卫氏,并州
记》一卷张华。
陆士衡《要览》三卷
郭义恭《广志》二卷
崔豹《古今注》三卷
伏侯《古今注》三卷
江邃《释文》十卷
卢辩《称谓》五卷
谢昊《物始》十卷
任昉《文章始》一卷张绩补。
姚察《续文章始》一卷
庾肩吾《采璧》三卷
韦道孙《新略》十卷
徐陵《名数》十卷
沈约《袖中记》二卷
范谧《典坟数集》十卷
侯亶《祥瑞图》八卷
孟众《张掖郡玄石图》一卷
高堂隆《张掖郡玄石图》一卷
孙柔之《瑞应图记》三卷
熊理《瑞应图赞》三卷
顾野王《符瑞图》十卷
又《祥瑞图》十卷
王劭《皇隋灵感志》十卷
许善心《皇隋瑞文》十四卷
何望之《谏林》十卷
虞通之《善谏》二卷
孟仪《子林》二十卷
沈约《子钞》三十卷
庾仲容《子钞》三十卷
殷仲堪《论集》九十六卷
崔宏《帝王集要》三十卷
陆澄《述正论》十三卷
又《缺文》十卷
徐除《文府》七卷宗道宁注。
刘守敬《四部言心》十卷
《新旧传》四卷
《古今辨作录》三卷
《博览》十五卷
《部略》十五卷
《翰墨林》十卷
魏征《群书治要》五十卷
《麟阁词英》六十卷高宗时敕撰。
硃敬则《十代兴亡论》十卷
薛克构《子林》三十卷
虞世南《帝王略论》五卷
刘伯庄《群书治要音》五卷
张大素《说林》二十卷
王方庆《续世说新书》十卷
韩潭《统载》三十卷夏绥银节度使。贞元十三年上。
熊执易《化统》五百卷执易类九经为书,三十年乃成,未及上,卒于西川,武 元衡将为写进,妻薛藏之不许。
李文成《博雅志》十三卷安国公兴贵子。
元怀景《属文要义》十卷
崔玄韦《行己要范》十卷
卢藏用《子书要略》一卷
马亹《意林》三卷
《魏氏手略》二十卷魏謩。
辛之谔《叙训》二卷开元十七年上,授长社尉。
《博闻奇要》二十卷开元武功县人徐闉上,诏试文章,留集贤院校理。
周蒙《续古今注》三卷
薛洪《古今精义》十五卷
赵蕤《长短要术》十卷字太宾,梓州人。开元,召之不赴。
杜佑《理道要诀》十卷
贺兰正元《用人权衡》十卷贞元十三年上。
樊宗师《魁纪公》三十卷
又《樊子》三十卷
郭昭度《治书》十卷
硃朴《致理书》十卷
苏源《治乱集》三卷唐末人。
张荐《江左寓居录》卷亡。
张楚金《绅诫》三卷
冯伉《谕蒙》一卷
庾敬休《谕善录》七卷
萧佚《牧宰政术》二卷耒阳令。
鲁人初《公侯政术》十卷鲁人名初不著姓,大中人。
李知保《检志》三卷代宗信州司仓参军。
王范《续蒙求》三卷
白廷翰《唐蒙求》三卷广明人。
李伉《系蒙》二卷
卢景亮《三足记》二卷
右杂家类六十四家,七十五部,一千一百三卷。失姓名六家,虞世南以下不著 录三十四家,八百一十六卷。
《范子计然》十五卷范蠡问,计然答。
《尹都尉书》三卷
《汜胜之书》二卷
崔寔《四民月令》一卷
贾思勰《齐民要术》十卷
宗懔《荆楚岁时记》一卷
杜公赡《荆楚岁时记》二卷
杜台卿《玉烛宝典》十二卷
王氏《四时录》十二卷
戴凯之《竹谱》一卷
顾烜《钱谱》一卷
浮丘公《相鹤经》一卷
尧须跋《鸷击录》二十卷
《相马经》三卷
伯乐《相马经》一卷
徐成等《相马经》二卷
诸葛颍《种植法》七十七卷
又《相马经》六十卷
甯戚《相牛经》一卷
范蠡《养鱼经》一卷
《禁苑实录》一卷
《鹰经》一卷
《蚕经》一卷
又二卷
《相贝经》一卷
武后《兆人本业》三卷
王方庆《园庭草木疏》二十一卷
《孙氏千金月令》三卷孙思邈。
李淳风《演齐民要术》卷亡。
李邕《金谷园记》一卷
薛登《四时记》二十卷
裴澄《乘舆月令》二十卷国子司业。贞元十一年上。
王涯《月令图》一轴
李绰《秦中岁时记》一卷
韦行规《保生月录》一卷
韩鄂《四时纂要》五卷
《岁华纪丽》二卷
右农家类十九家,二十六部,二百三十五卷。失姓名六家,王方庆以下不著录 十一家,六十六卷。
《燕丹子》一卷燕太子。
邯郸淳《笑林》三卷
裴子野《类林》三卷
张华《博物志》十卷
又《列异传》一卷
贾泉注《郭子》三卷郭澄之。
刘义庆《世说》八卷
又《小说》十卷
刘孝标《续世说》十卷
殷芸《小说》十卷
刘齐《释俗语》八卷
萧贲《辨林》二十卷
刘炫《酒孝经》一卷
庾元威《座右方》三卷
侯白《启彦录》十卷
《杂语》五卷
戴祚《甄异传》三卷
袁王寿《古异传》三卷
祖冲之《述异记》十卷
刘质《近异录》二卷
干宝《搜神记》三十卷
刘之遴《神录》五卷
梁元帝《妍神记》十卷
祖台之《志怪》四卷
孔氏《志怪》四卷
荀氏《灵鬼志》三卷
谢氏《鬼神列传》二卷
刘义庆《幽明录》三十卷
东阳无疑《齐谐记》七卷
吴均《续齐谐记》一卷
王延秀《感应传》八卷
陆果《系应验记》一卷
王琰《冥祥记
》一卷
王曼颍《续冥祥记》十一卷
刘泳《因果记》十卷
颜之推《冤魂志》三卷
又《集灵记》十卷
《征应集》二卷
侯君素《旌异记》十五卷
唐临《冥报记》二卷
李恕《诫子拾遗》四卷
《开元御集诫子书》一卷
王方庆《王氏神通记》十卷
狄仁杰《家范》一卷
《卢公家范》一卷卢僎。
苏瑰《中枢龟镜》一卷
姚元崇《六诫》一卷
《事始》三卷刘孝孙、房德懋。
刘睿《续事始》三卷
元结《猗犴子》一卷
赵自勔《造化权舆》六卷
《通微子十物志》一卷
吴筠《两同书》一卷
李涪《刊误》二卷
李匡文《资暇》三卷
《炙毂子杂录注解》五卷王叡。
苏鹗《演义》十卷
又《杜阳杂编》三卷字德祥,光启中进士第。
《柳氏家学要录》二卷柳珵。
卢光启《初举子》一卷字子忠,相昭宗。
刘讷言《俳谐集》十五卷
陈翱《卓异记》一卷宪、穆时人。
裴紫芝《续卓异记》一卷
薛用弱《集异记》三卷字中胜,长庆光州刺史。
李玫《纂异记》一卷大中时人。
李亢《独异志》十卷
谷神子《博异志》三卷
沈如筠《异物志》三卷
《古异记》一卷
刘餗《传记》三卷一作《国史异纂》。
牛肃《纪闻》十卷
陈鸿《开元升平源》一卷字大亮,贞元主客郎中。
张荐《灵怪集》二卷
陆长源《辨疑志》三卷
李繁《说纂》四卷
戴少平《还魂记》一卷贞元待诏。
牛僧孺《玄怪录》十卷
李复言《续玄怪录》五卷
陈翰《异闻集》十卷唐末屯田员外郎。
郑遂《洽闻记》一卷
钟辂《前定录》一卷
赵自勤《定命论》十卷天宝秘书监。
吕道生《定命录》二卷大和中,道生增赵自勤之说。
温畬《续定命录》一卷
胡璩《谭宾录》十卷字子温,文、武时人。
韦绚《刘公嘉话录》一卷绚,字文明,执谊子也,咸通义武军节度使。刘公, 禹锡也。
《戎幕闲谈》一卷
赵璘《因话录》六卷字泽章,大中衢州刺史。
袁郊《甘泽谣》一卷
温庭筠《干巽子》三卷
又《采茶录》一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三十卷
《庐陵官下记》二卷
康軿《剧谈录》三卷字驾言,乾符进士第。
高彦休《阙史》三卷
《卢子史录》卷亡。
又《逸史》三卷大中时人。
李隐《大唐奇事记》十卷咸通中人。
陈劭《通幽记》一卷
范摅《云溪友议》三卷咸通时,自称五云溪人。
李跃《岚斋集》二十五卷
尉迟枢《南楚新闻》三卷并唐末人。
张固《幽闲鼓吹》一卷
《常侍言旨》一卷柳珵。
《卢氏杂说》一卷
《桂苑丛谭》一卷冯翊子子休。
《树萱录》一卷
《会昌解颐》四卷
《松窗录》一卷
《芝田录》一卷
《玉泉子见闻真录》五卷
张读《宣室志》十卷
柳祥《潇湘录》十卷
皇甫松《醉乡日月》三卷
何自然《笑林》三卷
焦璐《穷神秘苑》十卷
裴铏《传奇》三卷高骈从事。
刘轲《牛羊日历》一卷牛僧孺、杨虞卿事。檀栾子皇甫松序。
《补江总白猿传》一卷
郭良辅《武孝经》一卷
陆羽《茶经》三卷
张又新《煎茶水记》一卷
封演《续钱谱》一卷
右小说家类三十九家,四十一部,三百八卷。失姓名二家,李恕以下不著录七 十八家,三百二十七卷。
赵婴注《周髀》一卷
甄鸾注《周髀》一卷
张衡《灵宪图》一卷
又《浑天仪》一卷
王蕃《浑天象注》一卷
姚信《昕天论》一卷
《石氏星经簿赞》一卷石申。
虞喜《安天论》一卷
《甘氏四七法》一卷甘德。
刘表《荆州星占》二卷
刘叡《荆州星占》二十卷
《天文集占》三卷
祖恒之《天文录》三十卷
韩杨《天文要集》四十卷
高文洪《天文横图》一卷
吴云《天文杂占》一卷
陈卓《四方星占》一卷
又《五星占》一卷
《天文集占》七卷
孙僧化等《星占》三十三卷
史崇《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十二卷
庾季才《灵台秘苑》一百二十卷
逄行珪《玄机内事》七卷
《论二十八宿度数》一卷
《五星兵法》一卷
《黄道略星占》一卷
《孝经内记星图》一卷
《周易分野星国》一卷
李淳风释《周髀》二卷
又《乙巳占》十二卷
《天文占》一卷
《大象元文》一卷
《乾坤秘奥》七卷
《法象志》七卷
《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一卷淳风与袁天纲集。
武密《古今通占镜》三十卷
《大唐开元占经》一百一十卷瞿昙悉达集。
董和《通乾论》十五卷和,本名纯,避宪宗名改。善历算。裴胄为荆南节度, 馆之,著是书云。
《长庆算五星所在宿度图》一卷
司天少监徐升。
黄冠子李播《天文大象赋》一卷李台集解。
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一卷
右天文类二十家,三十部,三百六卷。失姓名六家,李淳风《天文占》以下不 著录六家,一百七十五卷。
刘向《九章重差》一卷
徐岳《九章算术》九卷
又《算经要用百法》一卷
《数术记遗》一卷甄鸾注。
张丘建《算经》一卷甄鸾注。
董泉《三等数》一卷甄鸾注。
夏侯阳《算经》一卷甄鸾注。
甄鸾《九章算经》九卷
又《五曹算经》五卷
《七曜本起历》五卷
《七曜历算》二卷
《历术》一卷
韩延《夏侯阳算经》一卷
又《五曹算经》五卷
宋泉之《九经术疏》九卷
刘徽《海岛算经》一卷
又《九章重差图》一卷
刘祐《九章杂算文》二卷
阴景愉《七经算术通义》七卷
信都芳《器准》三卷
《黄钟算法》四十卷
刘歆《三统历》一卷
《四分历》一卷
《推汉书律历志术》一卷
刘洪《乾象历术》三卷阚泽注。
《乾象历》三卷
杨伟《魏景初历》三卷
何承天《宋元嘉历》二卷
又《刻漏经》一卷
虞广刂《梁大同历》一卷
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
孙僧化《后魏永安历》一卷
李业兴《后魏甲子历》一卷
《后魏武定历》一卷
宋景业《北齐天保历》一卷
《北齐甲子元历》一卷
王琛《周大象历》二卷
马显《周甲寅元历》一卷
《周甲子元历》一卷
刘孝孙《隋开皇历》一卷
又《七曜杂术》二卷
李德林《隋开皇历》一卷
张胄玄《隋大业历》一卷
又《玄历术》一卷
《七曜历疏》三卷
刘焯《皇极历》一卷
赵匪攵《河西壬辰元历》一卷
《河西甲寅元历》一卷
刘智《正历》四卷薛夏训。
《姜氏历术》三卷
崔浩《律历术》一卷
《历日义统》一卷
《历日吉凶注》一卷
硃史《刻漏经》一卷
宋景《刻漏经》一卷
李淳风注《周髀算经》二卷
又注《九章算术》九卷
注《九章算经要略》一卷
注《五经算术》二卷
注《张丘建算经》三卷
注《海岛算经》一卷
注《五曹孙子等算经》二十卷
注《甄鸾孙子算经》三卷
释祖冲之《缀术》五卷
《皇极历》一卷
傅仁均《大唐戊寅历》一卷
《唐麟德历》一卷
《麟德历出生记》十卷
王孝通《缉古算术》四卷太史丞李淳风注。
《算经表序》一卷
南宫说《光宅历草》十卷
瞿昙谦《大唐甲子元辰历》一卷
《大唐刻漏经》一卷
王勃《千岁历》卷亡。
谢察微《算经》三卷
江本《一位算法》二卷
陈从运《得一算经》七卷
鲁靖《新集五曹时要术》三卷
邢和璞《颍阳书》三卷隐颍阳石堂山。
僧一行《开元大衍历》一卷
又《历议》十卷
《历立成》十二卷
《历草》二十四卷
《七政长历》三卷
《心机算术括》一卷黄栖岩注。
《宝应五纪历》四十卷
《建中正元历》二十八卷
曹士蔿《七曜符天历》一卷建中时人。
《七曜符天人元历》三卷
龙受《算法》二卷贞元人。
《长庆宣明历》三十四卷
《长庆宣明历要略》一卷
《宣明历超捷例要略》一卷
边冈《景福崇玄历》四十卷冈称处士。
《大衍通元鉴新历》三卷贞元至大中。
《大唐长历》一卷
《都利聿斯经》二卷贞元中,都利术士李弥乾传自西天竺,有璩公者译其文。
陈辅《聿斯四门经》一卷
右历算类三十六家,七十五部,二百三十七卷失姓名五家,王勃以下不著录十 九家,二百二十六卷。
《黄帝问玄女法》三卷
《黄帝用兵法诀》一卷
《黄帝兵法孤虚推记》一卷
《黄帝太一兵历》一卷
《黄帝太公三宫法要诀》一卷
《太公阴谋》三卷
又《阴谋三十六用》一卷
《金匮》二卷
《六韬》六卷
《当敌》一卷
《周书阴符》九卷
《周吕书》一卷
田穰苴《司马法》三卷
魏武帝注《孙子》三卷
又《续孙子兵法》二卷
《兵书接要》七卷孙武。
孟氏解《孙子》二卷
沈友注《孙子》二卷
贾诩注《吴子兵法》一卷吴起。
《吴孙子三十二垒经》一卷
伍子胥《兵法》一卷
黄石公《三略》三卷
又《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
成氏《三略训》三卷
《张良经》一卷
《张氏七篇》七卷张良
魏文帝《兵书要略》十卷
宋高祖《兵法要略》一卷
司马彪《兵记》十二卷
孔衍《兵林》六卷
葛洪《兵法孤虚月时秘要法》一卷
梁武帝《兵法》一卷
梁元帝《玉韬》十卷
刘祐《金韬》十卷
萧吉《金海》四十七卷
陶弘景《真人水镜》十卷
《握镜》三卷
王略《武林》一卷
《许子新书军胜》十卷
乐产《王佐秘书》五卷
后周齐王宪《兵书要略》十卷
隋高祖《新撰兵书》三十卷
解忠鲠《龙武玄兵图》二卷
《新兵法》二十四卷
《用兵要术》一卷
《太一兵法》一卷
《兵法要诀》一卷
《承神兵书》八卷
《兵机》十五卷
《兵书要略》十卷
《用兵撮要》二卷
《兵春秋》一卷
《兽斗亭亭》一卷
《玉帐经》一卷
《三阴图》一卷
《兵法云气推占》一卷
《武德图五兵八阵法要》一卷
李靖《六军镜》三卷
员半千《临戎孝经》二卷
李淳风《县镜》十卷
李筌注《孙子》二卷
又《太白阴经》十卷
《青囊括》一卷
杜牧注《孙子》三卷
陈皞注《孙子》一卷
贾林注《孙子》一卷
孙鐈注《吴子》一卷
裴行俭《安置军营行阵等四十六诀》一
周宣《占梦书》三卷
又二卷
孙思邈《龟经》一卷
又《五兆算经》一卷
《龟上五兆动摇经诀》一卷
《福禄论》三卷
李淳风《四民福禄论》三卷
又《玄悟经》三卷
《太一元鉴》五卷
《占灯经》一卷
《注郑玄九旗飞变》一卷
《三元经》一卷
《太一枢会赋》一卷玄宗注。
崔知悌《产图》一卷
吕才《阴阳书》五十三卷
《广济阴阳百忌历》一卷
《大唐地理经》十卷贞观中上。
袁天纲《相书》七卷
《要诀》三卷
陈恭钊《天宝历》二卷天宝中诏定。
赵同珍《坛经》一卷
黎干《蓬瀛书》三卷
贾躭《唐七圣历》一卷
李远《龙纪圣异历》一卷
窦维鋈《广古今五行记》三十卷
濮阳夏樵子《五行志》五卷
《禄命人元经》三卷
杨龙光《推计禄命厄运诗》一卷
王希明《太一金镜式经》十卷开元中诏撰。
僧一行《天一太一经》一卷
又《遁甲十八局》一卷
《太一局遁甲经》一卷
《五音地理经》十五卷
《六壬明镜连珠歌》一卷
《六壬髓经》三卷
马先《天宝太一灵应式记》五卷
李鼎祚《连珠明镜式经》十卷开耀中上之。
萧君靖《遁甲图》开元仆寺主簿,奉诏撰。卷亡。
司马骧《遁甲符宝万岁经国历》一卷骧与弟裕同撰。
曹士蔿《金匮经》三卷
马雄《绛囊经》一卷雄称居士。
李靖《玉帐经》一卷
李筌《六壬大玉帐歌》十卷
王叔政《推太岁行年吉凶厄》一卷
由吾公裕《葬经》三卷
孙季邕《葬范》三卷
卢重元《梦书》四卷开元人。
柳璨《梦隽》一卷
右五行类六十家,一百六十部,六百四十七卷。失姓名六十五家,袁天纲以下 不著录二十五家,一百三十二卷。
郝冲、虞谭法《投壶经》一卷
魏文帝《皇博经》一卷
《大小博法》二卷
《大博经行棋戏法》二卷
鲍宏《小博经》一卷
《博塞经》一卷
《杂博戏》五卷
隋炀帝《二仪簿经》一卷
范汪等注《棋品》五卷
梁武帝《棋评》一卷
《棋势》六卷
《围棋后九品序录》一卷
《竹苑仙棋图》一卷
周武帝《象经》一卷
何妥《象经》一卷
王褒《象经》一卷
王裕注《象经》一卷
《今古术艺》十五卷
《名手画录》一卷
李嗣真《画后品》一卷
《礼图等杂画》五十六卷
汉王元昌画《汉贤王图》
阎立德画《文成公主降蕃图》
《玉华宫图》
《斗鸡图》
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
《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
范长寿画《风俗图》
《醉道士图》
王定画《本草训诫图》贞观尚方令。
檀智敏画《游春戏艺图》振武校尉。
殷雰、韦无忝画《皇朝九圣图》
《高祖及诸王图》
《太宗自定辇上图》
《开元十八学士图》开元人。
董萼画《盘车图》开元人,字重照。
曹元廓画《后周北齐梁陈隋武德贞观永徽等朝臣图》
《高祖太宗诸子图》
《秦府学士图》
《凌烟图》武后左尚方令。
杨昇画《望贤宫图》
《安禄山真》
张萱画《少女图》
《乳母将婴儿图》
《按羯鼓图》
《秋千图》并开元馆画直。
谈皎画《武惠妃舞图》
《佳丽寒食图》
《佳丽伎乐图》
韩干画《龙朔功臣图》
《姚宋及安禄山图》
《相马图》
《玄宗试马图》
《宁王调马打球图》大梁人,太府寺丞。
陈宏画《安禄山图》
《玄宗马射图》
《上党十九瑞图》永王府长史。
王象画《卤簿图》
田琦画《洪崖子橘木图》德平子,汝南太守。
窦师纶画《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图》字希言,太宗秦王府谘议、相国录 事参军,封陵阳公。
韦匽画《天竺胡僧渡水放牧图》銮子。
周昉画《扑蝶》、《按筝》、《杨真人降真》、《五星》等图各一卷字景玄。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十卷
姚最《续画品》一卷
裴孝源《画品录》一卷中书舍人,记贞观、显庆年事。
顾况《画评》一卷
硃景玄《唐画断》三卷会昌人。
窦蒙《画拾遗》卷亡。
吴恬《画山水录》卷亡。恬一名玢,字建康,青州人。
王琚《射经》一卷
张守忠《射记》一卷
任权《弓箭论》一卷
上官仪《投壶经》一卷
王积薪《金谷园九局图》一卷开元待诏。
韦珽《棋图》一卷
吕才《大博经》二卷
董叔经《博经》一卷贞元中上。
李郃《骰子选格》三卷字中玄,贺州刺史。
右杂艺术类十一家,二十部,一百四十二卷。失姓名八家,张彦远以下不著录 一十六家,一百一十七卷。
何承天并合《皇览》一百二十二卷
徐爰并合《皇览》八十四卷
刘孝标《类苑》一百二十卷
刘杳《寿光书苑》二百卷
徐勉《华林遍略》六百卷
祖孝征等《脩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
虞绰等《长洲玉镜》二百三十八卷
诸葛颍《玄门宝海》一百二十卷
张氏《书图泉海》七十卷
《要录》六十卷
《检事书》一百六十卷
《帝王要览》二十卷
《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
《目》十二卷右仆射高士廉、左仆射房玄龄、特进魏征、中书令杨师道、兼中 书
《集》三卷
《太清诸草木方集要》三卷
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方》十六卷
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
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阮河南方》十六卷阮炳。
尹穆纂《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卷范注。
《胡居士治百病要方》三卷胡洽。
徐叔向《杂疗方》二十卷
又《体疗杂病方》六卷
《脚弱方》八卷
《解寒食方》十五卷
《阮河南药方》十七卷
褚澄《杂药方》十二卷
陈山提《杂药方》十卷
谢泰《黄素方》二十五卷
孝思《杂汤丸散方》五十七卷
谢士太《删繁方》十二卷
徐之才《徐王八代效验方》十卷
又《家秘方》三卷
范世英《千金方》三卷
姚僧垣《集验方》十卷
陈延之《小品方》十二卷
苏游《玄感传尸方》一卷
又《太一铁胤神丹方》三卷
《俞氏治小儿方》四卷
俞宝《小女节疗方》一卷
僧僧深《集方》三十卷
僧鸾《调气方》一卷
龚庆宣《刘涓子男方》十卷
甘浚之《疗痈疽金疮要方》十四卷
甘伯齐《疗痈疽金疮要方》十二卷
《杂药方》六卷
《杂丸方》一卷
《名医集验方》三卷
《百病膏方》十卷
《杂汤方》八卷
《疗目方》五卷
《寒食散方并消息节度》二卷
《妇人方》十卷
又二十卷
《少女方》十卷
《少女杂方》二十卷
《类聚方》二千六百卷
《种芝经》九卷
《芝草图》一卷
诸葛颍《淮南王食经》一百三十卷
《音》十三卷
《食目》十卷
卢仁宗《食经》三卷
崔浩《食经》九卷
竺暄《食经》四卷
又十卷
赵武《四时食法》一卷
《太官食法》一卷
《太官食方》十九卷
《四时御食经》一卷
抱朴子《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
冲和子《太清璇玑文》七卷
《太清神丹中经》三卷
《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
《太清诸丹药要录》四卷
京里先生《金匮仙药录》三卷
《神仙服食经》十二卷
《神仙药食经》一卷
《神仙服食方》十卷
《神仙服食药方》十卷
《服玉法并禁忌》一卷
《寒食散论》二卷
葛仙公录《狐子方金诀》二卷
《狐子杂诀》三卷
明月公《陵阳子秘诀》一卷
黄公《神临药秘经》一卷
《黄白秘法》一卷
又二十卷
葛氏《房中秘术》一卷
冲和子《玉房秘诀》十卷张鼎
《本草》二十卷
《目录》一卷
《药图》二十卷
《图经》七卷显庆四年,英国公李勣、太尉长孙无忌、兼侍中辛茂将、太子宾 客弘文馆学士许敬宗、礼部郎中兼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孔志约、尚药奉御许孝崇 胡子彖蒋季璋、尚药局直长蔺复珪许弘直、侍御医巢孝俭、太子药藏监蒋季瑜吴嗣 宗、丞蒋义方、太医令蒋季琬许弘、丞蒋茂昌、太常丞吕才贾文通、太史令李淳风、 潞王府参军吴师哲、礼部主事颜仁楚、右监门府长史苏敬等撰。
孔志约《本草音义》二十卷
苏敬《新脩本草》二十一卷
又《新脩本草图》二十六卷
《本草音》三卷
《本草图经》七卷
甄立言一作权。《本草音义》七卷
又《本草药性》三卷
《古今录验方》五十卷
孟诜《食疗本草》三卷
又《补养方》三卷
《必效方》十卷
宋侠《经心方》十卷
《崔氏纂要方》十卷崔行功。
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一卷
王方庆《新本草》四十一卷
又《药性要诀》五卷
《袖中备急要方》三卷
《岭南急要方》二卷
《针灸服药禁忌》五卷
李含光《本草音义》二卷
陈藏器《本草拾遗》十卷开元中人。
郑虔《胡本草》七卷
孙思邈《千金方》三十卷
又《千金髓方》二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
《神枕方》一卷
《医家要妙》五卷
《杨太仆医方》一卷失名。天授二年上。
卫嵩《医门金宝鉴》三卷
许咏《六十四问》一卷
段元亮《病源手镜》一卷
《伏氏医苑》一卷伏适。
甘伯宗《名医传》七卷
王超《仙人水镜图诀》一卷贞观人。
吴兢《五藏论应象》一卷
裴璡《五藏论》一卷
刘清海《五藏类合赋》五卷
裴王廷《五色傍通五藏图》一卷
张文懿《藏府通元赋》一卷
段元亮《五藏镜源》四卷
喻义纂《疗痈疽要诀》一卷
《疮肿论》一卷
沈泰之《痈疽论》二卷
青溪子《万病拾遗》三卷
又《消渴论》一卷
《脚气论》三卷
李暄《岭南脚气论》一卷
又《方》一卷
《脚气论》一卷苏鉴、徐玉等编集。
郑景岫《南中四时摄生论》一卷
苏游《铁粉论》一卷
陈元《北京要术》一卷元为太原少尹。
司空舆《发焰录》一卷图父,大中时商州刺史。
青罗子《道光通元秘要术》三卷失姓,咸通人。
《乾宁晏先生制伏草石论》六卷晏封。
江承宗《删繁药咏》三卷凤翔节度要籍。
玄宗《开元广济方》五卷
刘贶《真人肘后方》三卷
王焘《外台秘要方》四十卷
又《外台要略》十卷
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五卷
《陆氏集验方》十五卷陆贽。
贾耽《备急单方》一卷
薛弘庆《兵部手集方》三卷兵部尚书李绛所传方。弘庆,大和河中少尹。
薛
景晦《古今集验方》十卷
元和刑部郎中,贬道州刺史。
刘禹锡《传信方》二卷
崔玄亮《海上集验方》十卷
《杨氏产乳集验方》三卷杨归厚,元和中,自左拾遗贬凤州司马、虢州刺史。 方九百一十一。
郑注《药方》一卷
《韦氏集验独行方》十二卷韦宙。
张文仲《随身备急方》三卷
苏越《群方秘要》三卷
李继皋《南行方》三卷
白仁叙《唐兴集验方》五卷
包会《应验方》一卷
许孝宗《箧中方》三卷
梅崇《献方》五卷
姚和众《童子秘诀》三卷
又《众童延龄至宝方》十卷
孙会《婴孺方》十卷
邵英俊《口齿论》一卷
又《排玉集》二卷口齿方。
李昭明《嵩台集》三卷
阳晔《膳夫经手录》四卷
严龟《食法》十卷震之后,镇西军节度使譔子也。昭宗时宣慰汴寨。
右医术类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失姓名三十八家,王方庆以 下不著录五十五家,四百八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九-译文
艺文三
丙部的子录,共有十七类:第一是儒家类,第二是道家类,第三是法家类,第四是名家类,第五是墨家类,第六是纵横家类,第七是杂家类,第八是农家类,第九是小说类,第十是天文学类,第十一是历算类,第十二是兵书类,第十三是五行类,第十四是杂艺术类,第十五是类书类,第十六是明堂经脉类,第十七是医术类。总共记录了六百零九家,九百六十七部,一万七千一百五十二卷;未记录的五百零七家,五千六百一十五卷。
《晏子春秋》七卷,作者是晏婴。
《曾子》二卷,作者是曾参。
《子思子》七卷,作者是孔伋。
《公孙尼子》一卷。
赵岐注释的《孟子》十四卷,作者是孟轲。
刘熙注释的《孟子》七卷。
郑玄注释的《孟子》七卷。
綦毋邃注释的《孟子》七卷。
《荀卿子》十二卷,作者是荀况。
《董子》一卷,作者是董无心。
《鲁连子》一卷,作者是鲁仲连。
陆贾的《新语》二卷。
贾谊的《新书》十卷。
桓宽的《盐铁论》十卷。
刘向的《新序》三十卷。
还有《说苑》三十卷。
《扬子法言》六卷,作者是扬雄。
宋衷注释的《法言》十卷。
李轨注释的《法言》三卷。
陆绩注释的《扬子太玄经》十二卷。
虞翻注释的《太玄经》十四卷。
范望注释的《太玄经》十二卷。
宋仲孚注释的《太玄经》十二卷。
蔡文邵注释的《太玄经》十卷。
《桓子新论》十七卷,作者是桓谭。
王符的《潜夫论》十卷。
《仲长子昌言》十卷,作者是仲长统。
荀悦的《申鉴》五卷。
《魏子》三卷,作者是魏朗。
魏文帝的《典论》五卷。
《徐氏中论》六卷,作者是徐干。
王粲的《去伐论集》三卷。
王肃的《政论》十卷。
《杜氏体论》四卷,作者是杜恕。
《顾子新论》五卷,作者是顾谭。
文礼的《通语》十卷,由殷兴续写。
诸葛亮的《集诫》二卷。
陆景的《典训》十卷。
《谯子法训》八卷。
还有《五教》五卷,作者是谯周。
王婴的《古今通论》三卷。
《周生烈子》五卷。
《袁子正论》二十卷。
还有《正书》二十五卷,作者是袁准。
《孙氏成败志》三卷,作者是孙毓。
夏侯湛的《新论》十卷。
杨泉的《物理论》十六卷。
还有《太元经》十四卷,由刘缉注释。
华谭的《新论》十卷。
虞喜的《志林新书》二十卷。
还有《后林新书》十卷。
《顾子义训》十卷,作者是顾夷。
蔡洪的《清化经》十卷。
干宝的《正言》十卷。
还有《立言》十卷。
蔡韶的《闳论》二卷。
吕竦的《要览》五卷。
周舍的《正览》六卷。
刘徽的《鲁史欹器图》一卷。
綦毋氏的《诫林》三卷。
《颜氏家训》七卷,作者是颜之推。
李穆叔的《典言》四卷。
王滂的《百里昌言》二卷。
《崔子至言》六卷,作者是崔灵童。
卢辩的《坟典》三十卷。
王劭的《读书记》三十二卷。
王通的《中说》五卷。
辛德源的《正训》二十卷。
《太宗序志》一卷。
还有《帝范》四卷,由贾行注释。
高宗的《天训》四卷。
武后的《紫枢要录》十卷。
还有《臣轨》二卷。
《百寮新诫》五卷。
《青宫纪要》三十卷。
《少阳政范》三十卷。
《列籓正论》三十卷。
章怀太子的《春宫要录》十卷。
还有《修身要览》十卷。
《君臣相起发事》三卷。
魏征的《谏事》五卷。
还有《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二卷。
张大玄的《平台百一寓言》三卷。
杨相如的《君臣政理论》三卷。
陆善经注释的《孟子》七卷。
张镒的《孟子音义》三卷。
杨倞注释的《荀子》二十卷,作者是汝士子,大理评事。
王涯注释的《太玄经》六卷。
员俶的《太玄幽赞》十卷,开元四年,京兆府的童子,进献书籍,召试及第,授散官文学,直弘文馆。
柳宗元注释的《杨子法言》十三卷。
李袭誉的《五经妙言》四十卷。
郑澣的《经史要录》二十卷。
刘贶的《续说苑》十卷。
杜正伦的《百行章》一卷。
宪宗的《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
武后的《训记杂载》十卷,采自《青宫纪要》、《维城典训》、《古今内范》、《内范要略》等书,编为《杂载》。
《维城典训》二十卷。
褚无量的《翼善纪》卷数不详。
裴光庭的《摇山往则》一卷。
还有《维城前轨》一卷。
丁公著的《皇太子诸王训》十卷。
《六经法言》二十卷,由韦处厚、路隋撰写。
崔郾的《诸经纂要》十卷。
于志宁的《谏苑》二十卷。
王方庆的《谏林》二十卷。
杨浚的《圣典》三卷,校书郎,开元年间进献。
张九龄的《千秋金镜录》五卷。
唐次的《辨谤略》三卷。
《元和辨谤略》十卷,由令狐楚、沈传师、杜元颖撰写。
裴潾的《大和新脩辨谤略》三卷。
李仁实的《格论》三卷。
赵冬曦的《王政》三卷,景龙二年进献。
冯中庸的《政录》十卷,开元十九年进献,授汜水尉。
《贾子》一卷,开元年间蓝田尉,作者不详。
储光羲的《正论》十五卷,兗州人,开元进士,又诏中书试文章,历任监察御史,安禄山反叛时,陷贼后自归。
牛希济的《理源》二卷。
陆质的《君臣图翼》二十五卷。
李吉甫的《古今说苑》十一卷。
李德裕的《御臣要略》卷数不详。
丘光庭的《康教论》一卷。
《元子》十卷。
还有《浪说》七篇。
《漫说》七篇,作者是元结。
杜信的《元和子》二卷。
林慎思的《伸蒙子》三卷,咸通年间的人。
《冀子》五卷,作者是冀重,字子泉,定州容城人,广明年间任脩武令。
崔悫的《儒玄论》三卷,字敬之,后魏白马侯浩的七世孙,中和年间任光禄丞。
以上是儒家类六十九家,九十二部,七百九十一卷。陆善经以下未记录的三十九家,三百七十一卷。
《鬻子》一卷,作者是鬻熊。
《老子道德经》二卷,作者是李耳。
还有三卷。
河上公注释的《老子道德经》二卷。
王弼注释的《新记玄言道德》二卷。
还有。
《人马君阴君内传》一卷
郑云千所著的《清虚真人裴君内传》一卷
范邈所著的《紫虚元君南岳夫人内传》一卷
项宗所著的《紫虚元君魏夫人内传》一卷
王羲之所著的《许先生传》一卷
《九华真妃内记》一卷
宋都能所著的《嵩高少室寇天师传》三卷
《王乔传》一卷
《汉武帝传》二卷
刘向所著的《列仙传》二卷
葛洪所著的《神仙传》十卷
见素子所著的《洞仙传》十卷
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二卷,由张华注释。
还有《十洲记》一卷
周季通所著的《苏君记》一卷
梁旷所著的《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
《南华真人道德论》三卷
《任子道论》十卷,作者是任嘏。
《顾道士论》三卷,作者是顾谷。
姖威所著的《浑舆经》一卷
杜夷所著的《幽求子》三十卷
张讥所著的《玄书通义》十卷
陶弘景所著的《登真隐诀》二十五卷
还有《真诰》十卷
张湛所著的《养生要集》十卷
《养性传》二卷
张太衡所著的《无名子》一卷
刘道人所著的《老子玄谱》一卷
刘无待所著的《同光子》八卷,由侯俨注释。
《灵人辛玄子自序》一卷
《华阳子自序》一卷,作者是茅处玄。
《无上秘要》七十二卷
《道要》三十卷
马枢所著的《学道传》二十卷
郭宪所著的《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四卷
《道藏音义目录》一百一十三卷,由崔湜、薛稷、沈佺期、道士史崇玄等人撰写。
《集注阴符经》一卷,作者包括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洽、李鉴、李锐、杨晟。
李靖所著的《阴符机》一卷
道士李少卿所著的《十异九迷论》一卷
道士刘进喜所著的《老子通诸论》一卷
还有《显正论》一卷
张果所著的《阴符经太无传》一卷
还有《阴符经辨命论》一卷
《气诀》一卷
《神仙得道灵药经》一卷
《罔象成名图》一卷
《丹砂诀》一卷,开元二十二年上呈。
韦弘所著的《阴符经正卷》一卷
李筌所著的《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在嵩山虎口岩石壁上得到《黄帝阴符》的原本,题字为:“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李筌到骊山时,老母传授其学说。
叶静能所著的《太上北帝灵文》三卷
李淳风注释的《泰乾秘要》三卷
杨上器注释的《太上玄元皇帝圣纪》十卷
崔少元所著的《老子心镜》一卷
《皇天原太上老君现迹记》一卷
文明元年,老子降世的事迹。
《吕氏老子昌言》二卷
王方庆所著的《神仙后传》十卷
《玄晋苏元明太清石壁记》三卷,乾元年间,剑州司马编纂,作者佚名。
《议化胡经状》一卷,万岁通天元年,僧惠澄上奏请求销毁《老子化胡经》,敕令秋官侍郎刘如璿等人商议此事。
《宁州通真观二十七宿真形图赞》一卷,记载天宝年间,宁州罗川县金华洞发现玉像,皆为列宿的真形,唯独缺少氐宿,因此将县名改为宁真。
道士令狐见尧所著的《正一真人二十四治图》一卷,贞元年间的人。
孙思邈所著的《马阴二君内传》一卷
还有《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二卷
《摄生真录》一卷
《养生要录》一卷
《气诀》一卷
《烧炼秘诀》一卷
《龙虎通元诀》一卷
《龙虎乱日篇》一卷
《幽传福寿论》一卷
《枕中素书》一卷
《会三教论》一卷
《龙虎篇》一卷,由青罗子周希彭、少室山人孺登共同注释。
硃少阳所著的《道引录》三卷,浮山隐士,代宗、德宗时期的人。
张志和所著的《玄真子》二卷
戴简所著的《真教元符》三卷
杨嗣复所著的《九征心戒》一卷
裴煜所著的《延寿赤书》一卷
纥干巘所著的《序通解录》一卷,字咸一,大中年间任江西观察使。
《守真子秦鉴语》一卷
道士张仙庭所著的《三洞琼纲》三卷
段世贵所著的《演正一炁化图》三卷
女子胡愔所著的《黄庭内景图》一卷
道士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一卷
还有《脩生养气诀》一卷
《洞元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一卷
贾参寥所著的《庄子通真论》三卷,垂拱年间,隐居武陵。
白履忠注释的《黄庭内景经》一卷,现已失传。
还有《三玄精辨论》一卷
吴筠所著的《神仙可学论》一卷
还有《玄纲论》三卷
《明真辨伪论》一卷
《辅正除邪论》一卷
《辨方正惑论》一卷
《道释优劣论》一卷
《心目论》一卷
《复淳化论》一卷
《著生论》一卷
《形神可固论》一卷
李延章所编的《郑绰录中元论》一卷
大和年间的人。
施肩吾所著的《辨疑论》一卷
睦州人,元和年间进士,隐居洪州西山。
道士令狐见尧所著的《玉笥山记》一卷
道士李冲昭所著的《南岳小录》一卷
沈汾所著的《续神仙传》三卷
道士胡慧超所著的《神仙内传》一卷
《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卷
李渤所著的《真系传》一卷
李遵所著的《茅三君内传》一卷
道士胡法超所著的《许逊脩行传》一卷
张说所著的《洪崖先生传》一卷
张氲先生,唐初人。
冲虚子所著的《胡慧超传》一卷,作者佚名。胡慧超是唐高宗时期的道士。
《潘尊师傅》一卷,师正。
《蔡尊师傅》一卷,名南玉,字叔宝,宋祠部尚书蔡廓的七世孙,曾任金部员外郎,后弃官入道。大历年间去世。
刘谷神所著的《叶法善传》二卷
正元师所著的《谪仙崔少元传》二卷
阴日用所著的《傅仙宗行记》一卷,傅仙宗是开元年间资阳的道士。
谢良嗣所著的《吴天师内传》一卷,吴筠。
温造所著的《瞿童述》一卷,大历年间辰溪童子瞿柏庭升仙,温造时任朗州刺史,追述此事。
李坚所著的《东极真人传》一卷,果州谢自然。
江积所著的《八仙传》一卷,大中以后的事。
王仲丘所著的《摄生纂录》一卷
高福所著的《摄生录》三卷
郭霁所著的《摄生经》一卷
上官翼所著的《养生经》一卷
康仲熊所著的《服内元气诀》一卷
《气经新旧服法》三卷
《康真人气诀》一卷
《太元先生炁诀》一卷,作者不详。在大历年间,遇到了罗浮山的王公,传授了气术。
《菩提达磨胎息诀》一卷
李林甫的《唐朝炼大丹感应颂》一卷
崔元真的《灵沙受气用药诀》一卷
还有《云母论》二卷,天宝年间隐居在岷山。
刘知古的《日月元枢》一卷
海蟾子的《元英还金篇》一卷
还阳子的《太还丹金虎白龙论》一卷,作者是隐士,姓名不详。
陈少微的《大洞炼真宝经脩伏丹砂妙诀》一卷
严静的《大丹至论》一卷
总共有二十五家佛教著作,四十部,三百九十五卷。其中一家作者不详,玄琬以下未记录的七十四家,九百四十一卷。
萧子良的《净注子》二十卷,王融颂。
僧僧祐的《法苑集》十五卷
还有《弘明集》十四卷
《释迦谱》十卷
《萨婆多师资传》四卷
虞孝敬的《高僧传》六卷
还有《内典博要》三十卷
僧贤明的《真言要集》十卷
郭瑜的《脩多罗法门》二十卷
骆子义的《经论纂要》十卷
顾欢的《夷夏论》二卷
甄鸾的《笑道论》三卷
卫元嵩的《齐三教论》七卷
杜乂的《甄正论》三卷
李思慎的《心镜论》十卷
裴子野的《名僧录》十五卷
僧宝唱的《名僧传》二十卷
还有《比丘尼传》四卷
僧惠皎的《高僧传》十四卷
僧道宗的《续高僧传》三十二卷
陶弘景的《草堂法师传》一卷
萧回理的《草堂法师传》一卷
《稠禅师传》一卷
阳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五卷
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三卷,费长房是成都人,隋朝的翻经学士。
僧彦琮的《崇正论》六卷
还有《沙门不拜俗议》六卷
《福田论》一卷
道宣的《统略净住子》二卷
还有《通惑决疑录》二卷
《广弘明集》三十卷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
《续高僧传》二十卷,从梁初开始,到贞观十九年结束。
《后集续高僧传》十卷
《东夏三宝感通录》三卷
《大唐贞观内典录》十卷
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
法琳的《辩正论》八卷,陈子良注。
还有《破邪论》二卷,法琳姓陈。太史令傅弈请求废除佛法,法琳争辩,最后被流放到蜀中而死。
复礼的《十门辨惑论》二卷,永隆二年,回答太子文学权无二的《释典稽疑》。
杨上善的《六趣论》六卷
还有《三教铨衡》十卷
僧玄琬的《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一卷
还有《安养苍生论》一卷
《三德论》一卷,作者姓杨,新丰人。贞观十年上呈。
《入道方便门》二卷
《众经目录》五卷
《镜谕论》一卷
《无碍缘起》一卷
《十种读经仪》一卷
《无尽藏仪》一卷
《发戒缘起》二卷
《法界僧图》一卷
《十不论》一卷
《忏悔罪法》一卷
《礼佛仪式》二卷
李师政的《内德论》一卷,李师政是上党人,贞观年间的门下典仪。
僧法云的《辨量三教论》三卷
还有《十王正业论》十卷,僧法云是绛州人。
道宣还撰写了《注戒本》二卷
《疏记》四卷
《注羯磨》二卷
《疏记》四卷
《行事删补律仪》三卷或六卷。
《释门正行忏悔仪》三卷
《释门亡物轻重仪》二卷
《释门章服仪》二卷
《释门归敬仪》二卷
《释门护法仪》二卷
《释氏谱略》二卷
《圣迹见在图赞》二卷
《佛化东渐图赞》二卷
《释迦方志》二卷
僧彦琮的《大唐京寺录传》十卷
还有《沙门不敬录》六卷,龙朔年间的人,隋朝有两个彦琮。
玄应的《大唐众经音义》二十五卷
玄恽的《敬福论》十卷
还有《略论》二卷
《大小乘观门》十卷
《法苑珠林集》一百卷
《四分律僧尼讨要略》五卷
《金刚般若经集注》三卷
《百愿文》一卷,玄恽本名道世。
玄范注的《金刚般若经》一卷
还有注的《二帝三藏圣教序》一卷,太宗、高宗。
慧觉的《华严十地维摩缵义章》十三卷,慧觉姓范,武德年间的人。
行友的《己知沙门传》一卷,序中记载了僧海顺的事迹。
道岳的《三藏本疏》二十二卷,道岳姓孟,河阳人,贞观年间的人。
道基的《杂心玄章并钞》八卷
还有《大乘章钞》八卷,道基姓吕,东平人,贞观年间的人。
智正的《华严疏》十卷,智正姓白,安喜人,贞观年间的人。
慧净的《杂心玄文》三十卷,慧净姓房,隋朝国子博士徽远的侄子。
还有《俱舍论文疏》三十卷
《大庄严论文疏》三十卷
《法华经缵述》十卷
那提的《大乘集议论》四十卷
《释疑论》一卷
《注金刚般若经》一卷
《诸经讲序》一卷
玄会的《义源文本》四卷
还有《时文释钞》四卷
《涅盘义章句》四卷,玄会字怀默,姓席,安定人,贞观年间的人。
慧休的《杂心玄章钞疏》卷数不详。慧休姓乐,瀛州人。
灵润的《涅般义疏》十三卷
还有《玄章》三卷
《遍摄大乘论义钞》十三卷
《玄章》三卷,灵润姓梁,虞乡人。
辩相的《摄论疏》五卷,辩相住在净影寺。
玄装的《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玄装姓陈,缑氏人。
辩机的《西域记》十二卷
清彻的《金陵塔寺记》三十六卷
师哲的《前代国王修行记》五卷,记载到中宗时期。
《大唐内典录》十卷,西明寺的僧人撰写。
毋煚的《开元内外经录》十卷,道、释书籍共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五百余卷。
智矩的《宝林传》十卷
法常的《摄论义疏》八卷
还有《玄章》五卷,法常姓张,南阳人,贞观末年的人。
慧能的《金刚般若经口诀正义》一卷,慧能姓卢,曲江人。
僧灌顶的《私记天台智者词旨》一卷
还有《义记》一卷,灌顶字法云,姓吴,章安人。
道绰的《净土论》二卷,道绰姓卫,并州人。
《记》一卷,作者张华。
陆士衡的《要览》三卷。
郭义恭的《广志》二卷。
崔豹的《古今注》三卷。
伏侯的《古今注》三卷。
江邃的《释文》十卷。
卢辩的《称谓》五卷。
谢昊的《物始》十卷。
任昉的《文章始》一卷,张绩补注。
姚察的《续文章始》一卷。
庾肩吾的《采璧》三卷。
韦道孙的《新略》十卷。
徐陵的《名数》十卷。
沈约的《袖中记》二卷。
范谧的《典坟数集》十卷。
侯亶的《祥瑞图》八卷。
孟众的《张掖郡玄石图》一卷。
高堂隆的《张掖郡玄石图》一卷。
孙柔之的《瑞应图记》三卷。
熊理的《瑞应图赞》三卷。
顾野王的《符瑞图》十卷。
还有《祥瑞图》十卷。
王劭的《皇隋灵感志》十卷。
许善心的《皇隋瑞文》十四卷。
何望之的《谏林》十卷。
虞通之的《善谏》二卷。
孟仪的《子林》二十卷。
沈约的《子钞》三十卷。
庾仲容的《子钞》三十卷。
殷仲堪的《论集》九十六卷。
崔宏的《帝王集要》三十卷。
陆澄的《述正论》十三卷。
还有《缺文》十卷。
徐除的《文府》七卷,宗道宁注。
刘守敬的《四部言心》十卷。
《新旧传》四卷。
《古今辨作录》三卷。
《博览》十五卷。
《部略》十五卷。
《翰墨林》十卷。
魏征的《群书治要》五十卷。
《麟阁词英》六十卷,高宗时敕撰。
硃敬则的《十代兴亡论》十卷。
薛克构的《子林》三十卷。
虞世南的《帝王略论》五卷。
刘伯庄的《群书治要音》五卷。
张大素的《说林》二十卷。
王方庆的《续世说新书》十卷。
韩潭的《统载》三十卷,夏绥银节度使。贞元十三年上。
熊执易的《化统》五百卷,执易类九经为书,三十年乃成,未及上,卒于西川,武元衡将为写进,妻薛藏之不许。
李文成的《博雅志》十三卷,安国公兴贵子。
元怀景的《属文要义》十卷。
崔玄韦的《行己要范》十卷。
卢藏用的《子书要略》一卷。
马亹的《意林》三卷。
《魏氏手略》二十卷,魏謩。
辛之谔的《叙训》二卷,开元十七年上,授长社尉。
《博闻奇要》二十卷,开元武功县人徐闉上,诏试文章,留集贤院校理。
周蒙的《续古今注》三卷。
薛洪的《古今精义》十五卷。
赵蕤的《长短要术》十卷,字太宾,梓州人。开元,召之不赴。
杜佑的《理道要诀》十卷。
贺兰正元的《用人权衡》十卷,贞元十三年上。
樊宗师的《魁纪公》三十卷。
还有《樊子》三十卷。
郭昭度的《治书》十卷。
硃朴的《致理书》十卷。
苏源的《治乱集》三卷,唐末人。
张荐的《江左寓居录》卷亡。
张楚金的《绅诫》三卷。
冯伉的《谕蒙》一卷。
庾敬休的《谕善录》七卷。
萧佚的《牧宰政术》二卷,耒阳令。
鲁人初的《公侯政术》十卷,鲁人名初不著姓,大中人。
李知保的《检志》三卷,代宗信州司仓参军。
王范的《续蒙求》三卷。
白廷翰的《唐蒙求》三卷,广明人。
李伉的《系蒙》二卷。
卢景亮的《三足记》二卷。
右杂家类六十四家,七十五部,一千一百三卷。失姓名六家,虞世南以下不著录三十四家,八百一十六卷。
《范子计然》十五卷,范蠡问,计然答。
《尹都尉书》三卷。
《汜胜之书》二卷。
崔寔的《四民月令》一卷。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十卷。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一卷。
杜公赡的《荆楚岁时记》二卷。
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十二卷。
王氏的《四时录》十二卷。
戴凯之的《竹谱》一卷。
顾烜的《钱谱》一卷。
浮丘公的《相鹤经》一卷。
尧须跋的《鸷击录》二十卷。
《相马经》三卷。
伯乐的《相马经》一卷。
徐成等的《相马经》二卷。
诸葛颍的《种植法》七十七卷。
还有《相马经》六十卷。
甯戚的《相牛经》一卷。
范蠡的《养鱼经》一卷。
《禁苑实录》一卷。
《鹰经》一卷。
《蚕经》一卷。
还有二卷。
《相贝经》一卷。
武后的《兆人本业》三卷。
王方庆的《园庭草木疏》二十一卷。
《孙氏千金月令》三卷,孙思邈。
李淳风的《演齐民要术》卷亡。
李邕的《金谷园记》一卷。
薛登的《四时记》二十卷。
裴澄的《乘舆月令》二十卷,国子司业。贞元十一年上。
王涯的《月令图》一轴。
李绰的《秦中岁时记》一卷。
韦行规的《保生月录》一卷。
韩鄂的《四时纂要》五卷。
《岁华纪丽》二卷。
右农家类十九家,二十六部,二百三十五卷。失姓名六家,王方庆以下不著录十一家,六十六卷。
《燕丹子》一卷,燕太子。
邯郸淳的《笑林》三卷。
裴子野的《类林》三卷。
张华的《博物志》十卷。
还有《列异传》一卷。
贾泉注的《郭子》三卷,郭澄之。
刘义庆的《世说》八卷。
还有《小说》十卷。
刘孝标的《续世说》十卷。
殷芸的《小说》十卷。
刘齐的《释俗语》八卷。
萧贲的《辨林》二十卷。
刘炫的《酒孝经》一卷。
庾元威的《座右方》三卷。
侯白的《启彦录》十卷。
《杂语》五卷。
戴祚的《甄异传》三卷。
袁王寿的《古异传》三卷。
祖冲之的《述异记》十卷。
刘质的《近异录》二卷。
干宝的《搜神记》三十卷。
刘之遴的《神录》五卷。
梁元帝的《妍神记》十卷。
祖台之的《志怪》四卷。
孔氏的《志怪》四卷。
荀氏的《灵鬼志》三卷。
谢氏的《鬼神列传》二卷。
刘义庆的《幽明录》三十卷。
东阳无疑的《齐谐记》七卷。
吴均的《续齐谐记》一卷。
王延秀的《感应传》八卷。
陆果的《系应验记》一卷。
王琰的《冥祥记》
一卷
王曼颍的《续冥祥记》共十一卷
刘泳的《因果记》共十卷
颜之推的《冤魂志》共三卷
还有《集灵记》共十卷
《征应集》共二卷
侯君素的《旌异记》共十五卷
唐临的《冥报记》共二卷
李恕的《诫子拾遗》共四卷
《开元御集诫子书》共一卷
王方庆的《王氏神通记》共十卷
狄仁杰的《家范》共一卷
《卢公家范》共一卷,作者是卢僎。
苏瑰的《中枢龟镜》共一卷
姚元崇的《六诫》共一卷
《事始》共三卷,作者是刘孝孙和房德懋。
刘睿的《续事始》共三卷
元结的《猗犴子》共一卷
赵自勔的《造化权舆》共六卷
《通微子十物志》共一卷
吴筠的《两同书》共一卷
李涪的《刊误》共二卷
李匡文的《资暇》共三卷
《炙毂子杂录注解》共五卷,作者是王叡。
苏鹗的《演义》共十卷
还有《杜阳杂编》共三卷,作者字德祥,光启年间中进士。
《柳氏家学要录》共二卷,作者是柳珵。
卢光启的《初举子》共一卷,字子忠,曾任昭宗宰相。
刘讷言的《俳谐集》共十五卷
陈翱的《卓异记》共一卷,作者是宪宗、穆宗时期的人。
裴紫芝的《续卓异记》共一卷
薛用弱的《集异记》共三卷,字中胜,长庆年间任光州刺史。
李玫的《纂异记》共一卷,作者是大中年间的人。
李亢的《独异志》共十卷
谷神子的《博异志》共三卷
沈如筠的《异物志》共三卷
《古异记》共一卷
刘餗的《传记》共三卷,又名《国史异纂》。
牛肃的《纪闻》共十卷
陈鸿的《开元升平源》共一卷,字大亮,贞元年间任主客郎中。
张荐的《灵怪集》共二卷
陆长源的《辨疑志》共三卷
李繁的《说纂》共四卷
戴少平的《还魂记》共一卷,贞元年间任待诏。
牛僧孺的《玄怪录》共十卷
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共五卷
陈翰的《异闻集》共十卷,唐末任屯田员外郎。
郑遂的《洽闻记》共一卷
钟辂的《前定录》共一卷
赵自勤的《定命论》共十卷,天宝年间任秘书监。
吕道生的《定命录》共二卷,大和年间,吕道生增补了赵自勤的说法。
温畬的《续定命录》共一卷
胡璩的《谭宾录》共十卷,字子温,文宗、武宗时期的人。
韦绚的《刘公嘉话录》共一卷,韦绚字文明,是执谊的儿子,咸通年间任义武军节度使。刘公指的是刘禹锡。
《戎幕闲谈》共一卷
赵璘的《因话录》共六卷,字泽章,大中年间任衢州刺史。
袁郊的《甘泽谣》共一卷
温庭筠的《干巽子》共三卷
还有《采茶录》共一卷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共三十卷
《庐陵官下记》共二卷
康軿的《剧谈录》共三卷,字驾言,乾符年间中进士。
高彦休的《阙史》共三卷
《卢子史录》卷数不详。
还有《逸史》共三卷,作者是大中年间的人。
李隐的《大唐奇事记》共十卷,作者是咸通年间的人。
陈劭的《通幽记》共一卷
范摅的《云溪友议》共三卷,咸通年间自称五云溪人。
李跃的《岚斋集》共二十五卷
尉迟枢的《南楚新闻》共三卷,作者是唐末的人。
张固的《幽闲鼓吹》共一卷
《常侍言旨》共一卷,作者是柳珵。
《卢氏杂说》共一卷
《桂苑丛谭》共一卷,作者是冯翊子子休。
《树萱录》共一卷
《会昌解颐》共四卷
《松窗录》共一卷
《芝田录》共一卷
《玉泉子见闻真录》共五卷
张读的《宣室志》共十卷
柳祥的《潇湘录》共十卷
皇甫松的《醉乡日月》共三卷
何自然的《笑林》共三卷
焦璐的《穷神秘苑》共十卷
裴铏的《传奇》共三卷,作者是高骈的从事。
刘轲的《牛羊日历》共一卷,内容涉及牛僧孺和杨虞卿的事迹。檀栾子皇甫松作序。
《补江总白猿传》共一卷
郭良辅的《武孝经》共一卷
陆羽的《茶经》共三卷
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共一卷
封演的《续钱谱》共一卷
以上是小说家类,共三十九家,四十一部,三百零八卷。其中有两家作者姓名不详,李恕以下未著录的有七十八家,三百二十七卷。
赵婴注的《周髀》共一卷
甄鸾注的《周髀》共一卷
张衡的《灵宪图》共一卷
还有《浑天仪》共一卷
王蕃的《浑天象注》共一卷
姚信的《昕天论》共一卷
《石氏星经簿赞》共一卷,作者是石申。
虞喜的《安天论》共一卷
《甘氏四七法》共一卷,作者是甘德。
刘表的《荆州星占》共二卷
刘叡的《荆州星占》共二十卷
《天文集占》共三卷
祖恒之的《天文录》共三十卷
韩杨的《天文要集》共四十卷
高文洪的《天文横图》共一卷
吴云的《天文杂占》共一卷
陈卓的《四方星占》共一卷
还有《五星占》共一卷
《天文集占》共七卷
孙僧化等人的《星占》共三十三卷
史崇的《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共十二卷
庾季才的《灵台秘苑》共一百二十卷
逄行珪的《玄机内事》共七卷
《论二十八宿度数》共一卷
《五星兵法》共一卷
《黄道略星占》共一卷
《孝经内记星图》共一卷
《周易分野星国》共一卷
李淳风注释的《周髀》共二卷
还有《乙巳占》共十二卷
《天文占》共一卷
《大象元文》共一卷
《乾坤秘奥》共七卷
《法象志》共七卷
《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共一卷,李淳风与袁天纲合著。
武密的《古今通占镜》共三十卷
《大唐开元占经》共一百一十卷,瞿昙悉达编撰。
董和的《通乾论》共十五卷,董和本名纯,因避宪宗名讳改名。他擅长历算,裴胄任荆南节度使时,曾邀请他著书。
《长庆算五星所在宿度图》共一卷
司天少监徐升。
黄冠子李播的《天文大象赋》共一卷,李台集解。
王希明的《丹元子步天歌》共一卷
以上是天文类,共二十家,三十部,三百零六卷。其中有六家作者姓名不详,李淳风的《天文占》以下未著录的有六家,一百七十五卷。
刘向的《九章重差》共一卷
徐岳的《九章算术》共九卷
还有《算经要用百法》共一卷
《数术记遗》共一卷,甄鸾注释。
张丘建的《算经》共一卷,甄鸾注释。
董泉的《三等数》共一卷,甄鸾注释。
夏侯阳的《算经》一卷,由甄鸾注释。
甄鸾的《九章算经》九卷。
还有《五曹算经》五卷。
《七曜本起历》五卷。
《七曜历算》二卷。
《历术》一卷。
韩延的《夏侯阳算经》一卷。
还有《五曹算经》五卷。
宋泉之的《九经术疏》九卷。
刘徽的《海岛算经》一卷。
还有《九章重差图》一卷。
刘祐的《九章杂算文》二卷。
阴景愉的《七经算术通义》七卷。
信都芳的《器准》三卷。
《黄钟算法》四十卷。
刘歆的《三统历》一卷。
《四分历》一卷。
《推汉书律历志术》一卷。
刘洪的《乾象历术》三卷,由阚泽注释。
《乾象历》三卷。
杨伟的《魏景初历》三卷。
何承天的《宋元嘉历》二卷。
还有《刻漏经》一卷。
虞广刂的《梁大同历》一卷。
吴伯善的《陈七曜历》五卷。
孙僧化的《后魏永安历》一卷。
李业兴的《后魏甲子历》一卷。
《后魏武定历》一卷。
宋景业的《北齐天保历》一卷。
《北齐甲子元历》一卷。
王琛的《周大象历》二卷。
马显的《周甲寅元历》一卷。
《周甲子元历》一卷。
刘孝孙的《隋开皇历》一卷。
还有《七曜杂术》二卷。
李德林的《隋开皇历》一卷。
张胄玄的《隋大业历》一卷。
还有《玄历术》一卷。
《七曜历疏》三卷。
刘焯的《皇极历》一卷。
赵匪攵的《河西壬辰元历》一卷。
《河西甲寅元历》一卷。
刘智的《正历》四卷,由薛夏训注释。
《姜氏历术》三卷。
崔浩的《律历术》一卷。
《历日义统》一卷。
《历日吉凶注》一卷。
硃史的《刻漏经》一卷。
宋景的《刻漏经》一卷。
李淳风注释的《周髀算经》二卷。
还有注释的《九章算术》九卷。
注释的《九章算经要略》一卷。
注释的《五经算术》二卷。
注释的《张丘建算经》三卷。
注释的《海岛算经》一卷。
注释的《五曹孙子等算经》二十卷。
注释的《甄鸾孙子算经》三卷。
释祖冲之的《缀术》五卷。
《皇极历》一卷。
傅仁均的《大唐戊寅历》一卷。
《唐麟德历》一卷。
《麟德历出生记》十卷。
王孝通的《缉古算术》四卷,由太史丞李淳风注释。
《算经表序》一卷。
南宫说的《光宅历草》十卷。
瞿昙谦的《大唐甲子元辰历》一卷。
《大唐刻漏经》一卷。
王勃的《千岁历》已佚失。
谢察微的《算经》三卷。
江本的《一位算法》二卷。
陈从运的《得一算经》七卷。
鲁靖的《新集五曹时要术》三卷。
邢和璞的《颍阳书》三卷,隐居于颍阳石堂山。
僧一行的《开元大衍历》一卷。
还有《历议》十卷。
《历立成》十二卷。
《历草》二十四卷。
《七政长历》三卷。
《心机算术括》一卷,由黄栖岩注释。
《宝应五纪历》四十卷。
《建中正元历》二十八卷。
曹士蔿的《七曜符天历》一卷,他是建中时期的人。
《七曜符天人元历》三卷。
龙受的《算法》二卷,他是贞元时期的人。
《长庆宣明历》三十四卷。
《长庆宣明历要略》一卷。
《宣明历超捷例要略》一卷。
边冈的《景福崇玄历》四十卷,边冈自称处士。
《大衍通元鉴新历》三卷,成书于贞元至大中时期。
《大唐长历》一卷。
《都利聿斯经》二卷,贞元年间,都利术士李弥乾从西天竺传来,由璩公翻译。
陈辅的《聿斯四门经》一卷。
以上是历算类三十六家,七十五部,二百三十七卷,其中五家作者姓名失传,王勃以下十九家未著录,共二百二十六卷。
《黄帝问玄女法》三卷。
《黄帝用兵法诀》一卷。
《黄帝兵法孤虚推记》一卷。
《黄帝太一兵历》一卷。
《黄帝太公三宫法要诀》一卷。
《太公阴谋》三卷。
还有《阴谋三十六用》一卷。
《金匮》二卷。
《六韬》六卷。
《当敌》一卷。
《周书阴符》九卷。
《周吕书》一卷。
田穰苴的《司马法》三卷。
魏武帝注释的《孙子》三卷。
还有《续孙子兵法》二卷。
《兵书接要》七卷,作者是孙武。
孟氏注释的《孙子》二卷。
沈友注释的《孙子》二卷。
贾诩注释的《吴子兵法》一卷,作者是吴起。
《吴孙子三十二垒经》一卷。
伍子胥的《兵法》一卷。
黄石公的《三略》三卷。
还有《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
成氏的《三略训》三卷。
《张良经》一卷。
《张氏七篇》七卷,作者是张良。
魏文帝的《兵书要略》十卷。
宋高祖的《兵法要略》一卷。
司马彪的《兵记》十二卷。
孔衍的《兵林》六卷。
葛洪的《兵法孤虚月时秘要法》一卷。
梁武帝的《兵法》一卷。
梁元帝的《玉韬》十卷。
刘祐的《金韬》十卷。
萧吉的《金海》四十七卷。
陶弘景的《真人水镜》十卷。
《握镜》三卷。
王略的《武林》一卷。
《许子新书军胜》十卷。
乐产的《王佐秘书》五卷。
后周齐王宪的《兵书要略》十卷。
隋高祖的《新撰兵书》三十卷。
解忠鲠的《龙武玄兵图》二卷。
《新兵法》二十四卷。
《用兵要术》一卷。
《太一兵法》一卷。
《兵法要诀》一卷。
《承神兵书》八卷。
《兵机》十五卷。
《兵书要略》十卷。
《用兵撮要》二卷。
《兵春秋》一卷。
《兽斗亭亭》一卷。
《玉帐经》一卷。
《三阴图》一卷。
《兵法云气推占》一卷。
《武德图五兵八阵法要》一卷。
李靖的《六军镜》三卷。
员半千的《临戎孝经》二卷。
李淳风的《县镜》十卷。
李筌注释的《孙子》二卷。
还有《太白阴经》十卷。
《青囊括》一卷。
杜牧注释的《孙子》三卷。
陈皞注释的《孙子》一卷。
贾林注释的《孙子》一卷。
孙鐈注释的《吴子》一卷。
裴行俭的《安置军营行阵等四十六诀》一
周宣的《占梦书》共三卷。
还有两卷。
孙思邈的《龟经》一卷。
还有《五兆算经》一卷。
《龟上五兆动摇经诀》一卷。
《福禄论》三卷。
李淳风的《四民福禄论》三卷。
还有《玄悟经》三卷。
《太一元鉴》五卷。
《占灯经》一卷。
《注郑玄九旗飞变》一卷。
《三元经》一卷。
《太一枢会赋》一卷,由玄宗注释。
崔知悌的《产图》一卷。
吕才的《阴阳书》五十三卷。
《广济阴阳百忌历》一卷。
《大唐地理经》十卷,贞观年间上呈。
袁天纲的《相书》七卷。
《要诀》三卷。
陈恭钊的《天宝历》二卷,天宝年间诏定。
赵同珍的《坛经》一卷。
黎干的《蓬瀛书》三卷。
贾躭的《唐七圣历》一卷。
李远的《龙纪圣异历》一卷。
窦维鋈的《广古今五行记》三十卷。
濮阳夏樵子的《五行志》五卷。
《禄命人元经》三卷。
杨龙光的《推计禄命厄运诗》一卷。
王希明的《太一金镜式经》十卷,开元年间诏撰。
僧一行的《天一太一经》一卷。
还有《遁甲十八局》一卷。
《太一局遁甲经》一卷。
《五音地理经》十五卷。
《六壬明镜连珠歌》一卷。
《六壬髓经》三卷。
马先的《天宝太一灵应式记》五卷。
李鼎祚的《连珠明镜式经》十卷,开耀年间上呈。
萧君靖的《遁甲图》,开元年间任仆寺主簿,奉诏撰写。卷亡。
司马骧的《遁甲符宝万岁经国历》一卷,骧与弟裕同撰。
曹士蔿的《金匮经》三卷。
马雄的《绛囊经》一卷,马雄自称居士。
李靖的《玉帐经》一卷。
李筌的《六壬大玉帐歌》十卷。
王叔政的《推太岁行年吉凶厄》一卷。
由吾公裕的《葬经》三卷。
孙季邕的《葬范》三卷。
卢重元的《梦书》四卷,开元年间人。
柳璨的《梦隽》一卷。
以上是五行类六十家,一百六十部,六百四十七卷。失姓名的六十五家,袁天纲以下不著录的二十五家,一百三十二卷。
郝冲、虞谭法的《投壶经》一卷。
魏文帝的《皇博经》一卷。
《大小博法》二卷。
《大博经行棋戏法》二卷。
鲍宏的《小博经》一卷。
《博塞经》一卷。
《杂博戏》五卷。
隋炀帝的《二仪簿经》一卷。
范汪等注释的《棋品》五卷。
梁武帝的《棋评》一卷。
《棋势》六卷。
《围棋后九品序录》一卷。
《竹苑仙棋图》一卷。
周武帝的《象经》一卷。
何妥的《象经》一卷。
王褒的《象经》一卷。
王裕注释的《象经》一卷。
《今古术艺》十五卷。
《名手画录》一卷。
李嗣真的《画后品》一卷。
《礼图等杂画》五十六卷。
汉王元昌画的《汉贤王图》。
阎立德画的《文成公主降蕃图》。
《玉华宫图》。
《斗鸡图》。
阎立本画的《秦府十八学士图》。
《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
范长寿画的《风俗图》。
《醉道士图》。
王定画的《本草训诫图》,贞观年间任尚方令。
檀智敏画的《游春戏艺图》,任振武校尉。
殷雰、韦无忝画的《皇朝九圣图》。
《高祖及诸王图》。
《太宗自定辇上图》。
《开元十八学士图》,开元年间人。
董萼画的《盘车图》,开元年间人,字重照。
曹元廓画的《后周北齐梁陈隋武德贞观永徽等朝臣图》。
《高祖太宗诸子图》。
《秦府学士图》。
《凌烟图》,武后时任左尚方令。
杨昇画的《望贤宫图》。
《安禄山真》。
张萱画的《少女图》。
《乳母将婴儿图》。
《按羯鼓图》。
《秋千图》,并开元馆画直。
谈皎画的《武惠妃舞图》。
《佳丽寒食图》。
《佳丽伎乐图》。
韩干画的《龙朔功臣图》。
《姚宋及安禄山图》。
《相马图》。
《玄宗试马图》。
《宁王调马打球图》,大梁人,任太府寺丞。
陈宏画的《安禄山图》。
《玄宗马射图》。
《上党十九瑞图》,永王府长史。
王象画的《卤簿图》。
田琦画的《洪崖子橘木图》,德平子,任汝南太守。
窦师纶画的《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图》,字希言,太宗时任秦王府谘议、相国录事参军,封陵阳公。
韦匽画的《天竺胡僧渡水放牧图》,銮子。
周昉画的《扑蝶》、《按筝》、《杨真人降真》、《五星》等图各一卷,字景玄。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十卷。
姚最的《续画品》一卷。
裴孝源的《画品录》一卷,任中书舍人,记录贞观、显庆年间的事。
顾况的《画评》一卷。
硃景玄的《唐画断》三卷,会昌年间人。
窦蒙的《画拾遗》,卷亡。
吴恬的《画山水录》,卷亡。吴恬一名玢,字建康,青州人。
王琚的《射经》一卷。
张守忠的《射记》一卷。
任权的《弓箭论》一卷。
上官仪的《投壶经》一卷。
王积薪的《金谷园九局图》一卷,开元年间任待诏。
韦珽的《棋图》一卷。
吕才的《大博经》二卷。
董叔经的《博经》一卷,贞元年间上呈。
李郃的《骰子选格》三卷,字中玄,任贺州刺史。
以上是杂艺术类十一家,二十部,一百四十二卷。失姓名的八家,张彦远以下不著录的十六家,一百一十七卷。
何承天并合《皇览》一百二十二卷。
徐爰并合《皇览》八十四卷。
刘孝标的《类苑》一百二十卷。
刘杳的《寿光书苑》二百卷。
徐勉的《华林遍略》六百卷。
祖孝征等的《脩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
虞绰等的《长洲玉镜》二百三十八卷。
诸葛颍的《玄门宝海》一百二十卷。
张氏的《书图泉海》七十卷。
《要录》六十卷。
《检事书》一百六十卷。
《帝王要览》二十卷。
《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
《目》十二卷,右仆射高士廉、左仆射房玄龄、特进魏征、中书令杨师道、兼中书
《集》三卷
《太清诸草木方集要》三卷
隋炀帝下令编纂的《四海类聚单方》十六卷
王叔和编写的《张仲景药方》十五卷
还有《伤寒卒病论》十卷
《阮河南方》十六卷,作者是阮炳。
尹穆编纂的《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卷,范注。
《胡居士治百病要方》三卷,作者是胡洽。
徐叔向编写的《杂疗方》二十卷
还有《体疗杂病方》六卷
《脚弱方》八卷
《解寒食方》十五卷
《阮河南药方》十七卷
褚澄编写的《杂药方》十二卷
陈山提编写的《杂药方》十卷
谢泰编写的《黄素方》二十五卷
孝思编写的《杂汤丸散方》五十七卷
谢士太编写的《删繁方》十二卷
徐之才编写的《徐王八代效验方》十卷
还有《家秘方》三卷
范世英编写的《千金方》三卷
姚僧垣编写的《集验方》十卷
陈延之编写的《小品方》十二卷
苏游编写的《玄感传尸方》一卷
还有《太一铁胤神丹方》三卷
《俞氏治小儿方》四卷
俞宝编写的《小女节疗方》一卷
僧僧深编写的《集方》三十卷
僧鸾编写的《调气方》一卷
龚庆宣编写的《刘涓子男方》十卷
甘浚之编写的《疗痈疽金疮要方》十四卷
甘伯齐编写的《疗痈疽金疮要方》十二卷
《杂药方》六卷
《杂丸方》一卷
《名医集验方》三卷
《百病膏方》十卷
《杂汤方》八卷
《疗目方》五卷
《寒食散方并消息节度》二卷
《妇人方》十卷
还有二十卷
《少女方》十卷
《少女杂方》二十卷
《类聚方》二千六百卷
《种芝经》九卷
《芝草图》一卷
诸葛颍编写的《淮南王食经》一百三十卷
《音》十三卷
《食目》十卷
卢仁宗编写的《食经》三卷
崔浩编写的《食经》九卷
竺暄编写的《食经》四卷
还有十卷
赵武编写的《四时食法》一卷
《太官食法》一卷
《太官食方》十九卷
《四时御食经》一卷
抱朴子编写的《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
冲和子编写的《太清璇玑文》七卷
《太清神丹中经》三卷
《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
《太清诸丹药要录》四卷
京里先生编写的《金匮仙药录》三卷
《神仙服食经》十二卷
《神仙药食经》一卷
《神仙服食方》十卷
《神仙服食药方》十卷
《服玉法并禁忌》一卷
《寒食散论》二卷
葛仙公录的《狐子方金诀》二卷
《狐子杂诀》三卷
明月公编写的《陵阳子秘诀》一卷
黄公编写的《神临药秘经》一卷
《黄白秘法》一卷
还有二十卷
葛氏编写的《房中秘术》一卷
冲和子编写的《玉房秘诀》十卷,作者是张鼎。
《本草》二十卷
《目录》一卷
《药图》二十卷
《图经》七卷,显庆四年,由英国公李勣、太尉长孙无忌、兼侍中辛茂将、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许敬宗、礼部郎中兼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孔志约、尚药奉御许孝崇、胡子彖、蒋季璋、尚药局直长蔺复珪、许弘直、侍御医巢孝俭、太子药藏监蒋季瑜、吴嗣宗、丞蒋义方、太医令蒋季琬、许弘、丞蒋茂昌、太常丞吕才、贾文通、太史令李淳风、潞王府参军吴师哲、礼部主事颜仁楚、右监门府长史苏敬等人共同编写。
孔志约编写的《本草音义》二十卷
苏敬编写的《新脩本草》二十一卷
还有《新脩本草图》二十六卷
《本草音》三卷
《本草图经》七卷
甄立言(一作权)编写的《本草音义》七卷
还有《本草药性》三卷
《古今录验方》五十卷
孟诜编写的《食疗本草》三卷
还有《补养方》三卷
《必效方》十卷
宋侠编写的《经心方》十卷
《崔氏纂要方》十卷,作者是崔行功。
崔知悌编写的《骨蒸病灸方》一卷
王方庆编写的《新本草》四十一卷
还有《药性要诀》五卷
《袖中备急要方》三卷
《岭南急要方》二卷
《针灸服药禁忌》五卷
李含光编写的《本草音义》二卷
陈藏器编写的《本草拾遗》十卷,开元年间人。
郑虔编写的《胡本草》七卷
孙思邈编写的《千金方》三十卷
还有《千金髓方》二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
《神枕方》一卷
《医家要妙》五卷
《杨太仆医方》一卷,作者不详,天授二年上呈。
卫嵩编写的《医门金宝鉴》三卷
许咏编写的《六十四问》一卷
段元亮编写的《病源手镜》一卷
《伏氏医苑》一卷,作者是伏适。
甘伯宗编写的《名医传》七卷
王超编写的《仙人水镜图诀》一卷,贞观年间人。
吴兢编写的《五藏论应象》一卷
裴璡编写的《五藏论》一卷
刘清海编写的《五藏类合赋》五卷
裴王廷编写的《五色傍通五藏图》一卷
张文懿编写的《藏府通元赋》一卷
段元亮编写的《五藏镜源》四卷
喻义编纂的《疗痈疽要诀》一卷
《疮肿论》一卷
沈泰之编写的《痈疽论》二卷
青溪子编写的《万病拾遗》三卷
还有《消渴论》一卷
《脚气论》三卷
李暄编写的《岭南脚气论》一卷
还有《方》一卷
《脚气论》一卷,由苏鉴、徐玉等人编集。
郑景岫编写的《南中四时摄生论》一卷
苏游编写的《铁粉论》一卷
陈元编写的《北京要术》一卷,陈元曾任太原少尹。
司空舆编写的《发焰录》一卷,图父,大中时任商州刺史。
青罗子编写的《道光通元秘要术》三卷,作者姓氏不详,咸通年间人。
《乾宁晏先生制伏草石论》六卷,作者是晏封。
江承宗编写的《删繁药咏》三卷,曾任凤翔节度要籍。
玄宗编写的《开元广济方》五卷
刘贶编写的《真人肘后方》三卷
王焘编写的《外台秘要方》四十卷
还有《外台要略》十卷
德宗编写的《贞元集要广利方》五卷
《陆氏集验方》十五卷,作者是陆贽。
贾耽编写的《备急单方》一卷
薛弘庆编写的《兵部手集方》三卷,兵部尚书李绛所传方。薛弘庆,大和年间任河中少尹。
薛
景晦撰写的《古今集验方》共有十卷。
他在元和年间担任刑部郎中,后来被贬为道州刺史。
刘禹锡撰写的《传信方》共有二卷。
崔玄亮撰写的《海上集验方》共有十卷。
《杨氏产乳集验方》共有三卷,作者是杨归厚,他在元和年间从左拾遗被贬为凤州司马、虢州刺史。书中收录了九百一十一个药方。
郑注撰写的《药方》共有一卷。
《韦氏集验独行方》共有十二卷,作者是韦宙。
张文仲撰写的《随身备急方》共有三卷。
苏越撰写的《群方秘要》共有三卷。
李继皋撰写的《南行方》共有三卷。
白仁叙撰写的《唐兴集验方》共有五卷。
包会撰写的《应验方》共有一卷。
许孝宗撰写的《箧中方》共有三卷。
梅崇撰写的《献方》共有五卷。
姚和众撰写的《童子秘诀》共有三卷。
还有他撰写的《众童延龄至宝方》共有十卷。
孙会撰写的《婴孺方》共有十卷。
邵英俊撰写的《口齿论》共有一卷。
还有他撰写的《排玉集》共有二卷,内容是关于口齿的药方。
李昭明撰写的《嵩台集》共有三卷。
阳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共有四卷。
严龟撰写的《食法》共有十卷,他是严震的后代,担任镇西军节度使,昭宗时期曾宣慰汴寨。
以上是医术类的六十四位医家,共有一百二十部著作,总计四千零四十六卷。其中有三十八位医家的姓名失传,王方庆以下未著录的医家有五十五位,共四百零八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九-注解
儒家类:儒家类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
道家类:道家类是指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法家类:法家类是指以韩非子、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
名家类:名家类是指以公孙龙、惠施为代表的名家学派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名家思想主要关注名实关系,强调逻辑和辩论技巧。
墨家类:墨家类是指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实用主义和节俭。
纵横家类:纵横家类是指以鬼谷子、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学派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纵横家思想主要关注外交策略和政治权谋。
杂家类:杂家类是指综合各家思想的学派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杂家思想不拘一格,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
农家类:农家类是指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学派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农家思想主要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强调重农抑商。
小说类:小说类是指古代小说作品的总称。古代小说多以叙事为主,内容广泛,包括历史、神话、传说等。
天文类:天文类是指古代天文学著作的总称。古代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运行、历法编制等。
历算类:历算类是指古代历法和数学著作的总称。古代历算学主要研究历法编制和数学计算。
兵书类:兵书类是指古代军事著作的总称。古代兵书主要研究战争策略、军事指挥等。
五行类:五行类是指古代五行学说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相互生克制化。
杂艺术类:杂艺术类是指古代各种艺术形式及其相关著作的总称。包括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
类书类:类书类是指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涵盖广泛,分类编排,便于查阅。
明堂经脉类:明堂经脉类是指古代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著作。明堂经脉学说认为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医术类:医术类是指古代医学著作的总称。古代医学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老子指例略:《老子指例略》是一部对《老子》进行注解和解释的著作,通常用于指导读者理解《老子》的深奥思想。
蜀才注:蜀才是指蜀地的学者,这里指蜀地的学者对《老子》的注解。
钟会: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著有《刍荛论》等。
羊祜:羊祜是西晋时期的名将和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孙登:孙登是东晋时期的隐士,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王尚:王尚是东晋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袁真:袁真是东晋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张凭:张凭是东晋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刘仲融:刘仲融是东晋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陶弘景:南朝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注释《神农本草》。
树钟山:树钟山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李允愿:李允愿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陈嗣古:陈嗣古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僧惠琳:僧惠琳是南朝时期的僧人,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惠严:惠严是南朝时期的僧人,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翻译家,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义盈:义盈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程韶:程韶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任真子:任真子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张道相:张道相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卢景裕:卢景裕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梁旷:梁旷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安丘望之:安丘望之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王肃:王肃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严遵:严遵是东汉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何晏:何晏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梁武帝:梁武帝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顾欢:顾欢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孟智周:孟智周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戴诜:戴诜是唐朝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编纂《肘后救卒方》。
韩庄:韩庄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刘遗民:刘遗民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李轨:李轨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张湛:张湛是东晋时期的学者,对《列子》进行了注解。
郭象:郭象是西晋时期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向秀:向秀是西晋时期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崔譔:崔譔是西晋时期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司马彪:司马彪是西晋时期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李颐:李颐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王玄古:王玄古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李充:李充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冯廓:冯廓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和《庄子》进行了注解。
梁简文帝:梁简文帝是南朝梁的皇帝,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王穆:王穆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文子:《文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
广成子:《广成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修炼方法。
唐子:《唐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
苏子:《苏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
宣子:《宣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
陆子:《陆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
抱朴子:《抱朴子》是葛洪所著的道家经典,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炼丹术。
孙子:《孙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
符子:《符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符咒术。
贺子:《贺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
牟子:《牟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
傅弈:傅弈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杨上善:杨上善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和《庄子》进行了注解。
辟闾仁谞:辟闾仁谞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贾大隐:唐代政治家,著有《公孙龙子注》等。
陆德明:陆德明是南朝时期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玄宗:唐玄宗,唐朝皇帝,曾注《金刚般若经》。
卢藏用:唐朝学者,著有《子书要略》,摘录诸子百家的言论。
邢南和:邢南和是唐朝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冯朝隐:冯朝隐是唐朝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白履忠:白履忠是唐朝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李播:李播是唐朝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尹知章:唐代政治家,著有《管子注》等。
逄行珪:逄行珪是唐朝的学者,对《鬻子》进行了注解。
陈庭玉:陈庭玉是唐朝的学者,对《老子》和《庄子》进行了注解。
陆希声:陆希声是唐朝的学者,对《道德经》进行了注解。
吴善经:吴善经是唐朝的学者,对《道德经》进行了注解。
成玄英:成玄英是唐朝的道士,对《老子》和《庄子》进行了注解。
张游朝:张游朝是唐朝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孙思邈:唐朝医学家,著有《孙氏千金月令》,内容涉及医学和岁时风俗。
柳纵:柳纵是唐朝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甘晖:甘晖是唐朝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魏包:魏包是唐朝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元载:元载是唐朝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张志和:张志和是唐朝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李含光:李含光是唐朝的道士,对《老子》、《庄子》和《周易》进行了注解。
张隐居:张隐居是唐朝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帅夜光:帅夜光是唐朝的学者,对《庄子》进行了注解。
徐灵府:徐灵府是唐朝的学者,对《文子》进行了注解。
李暹训:李暹训是唐朝的学者,对《文子》进行了注解。
王士元:王士元是唐朝的学者,对《亢仓子》进行了注解。
无能子:《无能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
尹喜:尹喜是春秋时期的道家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玄景先生:玄景先生是唐朝的道士,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韦处玄:韦处玄是唐朝的学者,对《老子》进行了注解。
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对《关令尹喜传》进行了注解。
清虚真人:清虚真人是道家传说中的仙人,对《王君内传》进行了注解。
王苌:王苌是唐朝的道士,对《三天法师张君内传》进行了注解。
李遵:李遵是唐朝的道士,对《茅君内传》进行了注解。
吕先生:吕先生是唐朝的道士,对《太极左仙公葛君内传》进行了注解。
华峤:华峤是唐朝的道士,对《紫阳真人周君传》进行了注解。
赵昇:赵昇是唐朝的道士,对《仙传》进行了注解。
内传:内传是道教文献中的一种体裁,主要记录道教神仙、真人的生平事迹、修炼方法和教义思想。内传通常具有传记性质,但更注重宗教神秘色彩和修炼经验的传承。
真诰:《真诰》是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的道教经典,内容涉及道教神仙的教诲、修炼方法和道教教义。该书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阴符经:《阴符经》是道教经典之一,相传为黄帝所著,内容涉及天人感应、阴阳变化和治国安邦的哲学思想。该书在道教和兵家中均有重要影响,历代多有注解。
黄庭内景经:《黄庭内景经》是道教重要的内丹修炼经典,主要阐述人体内部的修炼方法和养生之道。该书在道教内丹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内丹修炼的基础经典之一。
坐忘论:《坐忘论》是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著的道教修炼著作,主要阐述通过坐忘达到与道合一的修炼方法。该书在道教修炼理论中具有重要影响,被视为道教心性修炼的重要文献。
道绰:唐代佛教高僧,净土宗的重要人物,著有《安乐集》等。
智首:唐代佛教高僧,律宗的重要人物,著有《五部区分钞》等。
法砺:唐代佛教高僧,律宗的重要人物,著有《四分疏》等。
慧满:唐代佛教高僧,律宗的重要人物,著有《四分律疏》等。
慧旻:唐代佛教高僧,律宗的重要人物,著有《十诵私记》等。
空藏: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大乘要句》等。
道宗:唐代佛教高僧,著有《续高僧传》等。
道氤: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御注金刚般若经疏宣演》等。
元伟:唐代佛教高僧,著有《真门圣胄集》等。
僧法海: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六祖法宝记》等。
辛崇: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僧伽行状》等。
神楷:唐代佛教高僧,著有《维摩经疏》等。
灵湍:唐代佛教高僧,著有《摄山栖霞寺记》等。
法藏:唐代佛教高僧,华严宗的重要人物,著有《起信论疏》等。
玄觉:唐代佛教高僧,著有《永嘉集》等。
怀海:唐代佛教高僧,禅宗的重要人物,著有《禅门规式》等。
希运:唐代佛教高僧,禅宗的重要人物,著有《传心法要》等。
玄嶷:唐代佛教高僧,著有《甄正论》等。
光瑶: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僧肇论》等。
李繁:唐代佛教高僧,著有《玄圣蘧庐》等。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编纂《白氏经史事类》。
僧一行:唐代佛教高僧,天文学家,著有《释氏系录》等。
宗密:唐代佛教高僧,华严宗的重要人物,著有《禅源诸诠集》等。
楚南:唐代佛教高僧,著有《般若经品颂偈》等。
希迁:唐代佛教高僧,禅宗的重要人物,著有《参同契》等。
良价:唐代佛教高僧,禅宗的重要人物,著有《大乘经要》等。
光仁: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四大颂》等。
无殷: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垂诫》等。
神清: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参元语录》等。
智月: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僧美》等。
惠可:唐代佛教高僧,禅宗的重要人物,著有《达摩血脉》等。
靖迈: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古今译经图纪》等。
智昇:唐代佛教高僧,著有《续古今译经图纪》等。
庞蕴:唐代佛教高僧,著有《诗偈》等。
智闲: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偈颂》等。
李吉甫:唐代政治家,著有《一行传》等。
王彦威:唐代政治家,著有《内典目录》等。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著有《管子》等。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著有《商君书》等。
慎到: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慎子》等。
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申子》等。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子》等。
晁错:西汉政治家,著有《晁氏新书》等。
董仲舒:西汉儒家学者,著有《春秋决狱》等。
崔寔:东汉学者,著有《四民月令》,内容涉及农业、生活等。
刘廙:东汉政治家,著有《刘氏法论》等。
阮武:东汉政治家,著有《阮子政论》等。
刘邵:东汉政治家,著有《人物志》等。
桓范:东汉政治家,著有《桓氏世要论》等。
陈融:东汉政治家,著有《陈子要言》等。
李文博:唐代政治家,著有《治道集》等。
邯郸绰:唐代政治家,著有《五经析疑》等。
杜佑:唐代政治家、史学家,编纂《通典》。
李敬玄:唐代政治家,著有《正论》等。
邓析子: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邓析子》等。
尹文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尹文子》等。
公孙龙子: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著有《公孙龙子》等。
姚信:东汉政治家,著有《士纬》等。
魏文帝:三国时期魏国皇帝,著有《士操》等。
卢毓: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著有《九州人士论》等。
范谧:南朝学者,著有《典坟数集》,研究古代典籍。
僧远年:唐代佛教高僧,著有《兼名苑》等。
赵武孟:唐代政治家,著有《河西人物志》等。
杜周士:唐代政治家,著有《广人物志》等。
宋璲:唐代政治家,著有《吴兴人物志》等。
墨子: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著有《墨子》等。
随巢子: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著有《随巢子》等。
胡非子: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著有《胡非子》等。
鬼谷子:战国时期纵横家代表人物,著有《鬼谷子》等。
乐台:唐代政治家,著有《鬼谷子注》等。
梁元帝:南朝皇帝,著有《妍神记》,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尉缭子:战国时期兵家代表人物,著有《尉缭子》等。
尸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尸子》等。
吕不韦: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著有《吕氏春秋》等。
许慎:东汉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等。
高诱:东汉学者,著有《淮南子注》等。
严尤:东汉政治家,著有《三将军论》等。
王充:东汉思想家,著有《论衡》等。
应邵:东汉学者,著有《风俗通义》等。
蒋济: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著有《蒋子万机论》等。
杜恕: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著有《笃论》等。
傅玄:西晋政治家,著有《傅子》等。
张俨:唐代政治家,著有《默记》等。
裴玄:唐代政治家,著有《新言》等。
苏道:唐代政治家,著有《立言》等。
刘钦:唐代政治家,著有《新义》等。
秦菁:唐代政治家,著有《秦子》等。
张明:唐代政治家,著有《折言论》等。
孔衍:唐代政治家,著有《说林》等。
杨伟:唐代政治家,著有《时务论》等。
范泰:唐代政治家,著有《古今善言》等。
徐益寿:唐代政治家,著有《记闻》等。
何楷:唐代政治家,著有《何子》等。
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家,著有《文心雕龙》等。
硃澹远:唐代政治家,著有《语丽》等。
张公:唐代政治家,著有《杂记》等。
张华:西晋文学家、政治家,著有《博物志》等,以博学多才著称。
陆士衡:即陆机,西晋文学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著有《文赋》等。
郭义恭:东晋学者,著有《广志》,内容涉及地理、风俗等。
崔豹:东晋学者,著有《古今注》,解释古今名物、制度等。
伏侯:东晋学者,著有《古今注》,与崔豹的《古今注》类似。
江邃:南朝学者,著有《释文》,解释经典文献。
卢辩:南朝学者,著有《称谓》,研究古代称谓制度。
谢昊:南朝学者,著有《物始》,探讨事物的起源。
任昉:南朝文学家,著有《文章始》,张绩为其补注。
姚察:南朝学者,著有《续文章始》,续写任昉的《文章始》。
庾肩吾:南朝文学家,著有《采璧》,内容涉及文学批评。
韦道孙:南朝学者,著有《新略》,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等。
徐陵:南朝文学家,著有《名数》,研究古代名物制度。
沈约:南朝文学家、史学家,著有《袖中记》,内容涉及历史、文学等。
侯亶:南朝学者,著有《祥瑞图》,研究祥瑞现象。
孟众:南朝学者,著有《张掖郡玄石图》,研究地理、祥瑞。
高堂隆:南朝学者,著有《张掖郡玄石图》,与孟众的著作同名。
孙柔之:南朝学者,著有《瑞应图记》,研究祥瑞现象。
熊理:南朝学者,著有《瑞应图赞》,赞美祥瑞现象。
顾野王:南朝学者,著有《符瑞图》和《祥瑞图》,研究祥瑞现象。
王劭:隋朝学者,著有《皇隋灵感志》,记录隋朝的祥瑞现象。
许善心:隋朝学者,著有《皇隋瑞文》,记录隋朝的祥瑞文献。
何望之:南朝学者,著有《谏林》,收集古代谏言。
虞通之:南朝学者,著有《善谏》,研究古代谏言。
孟仪:南朝学者,著有《子林》,内容涉及诸子百家。
庾仲容:南朝学者,著有《子钞》,摘录诸子百家的言论。
殷仲堪:东晋学者,著有《论集》,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等。
崔宏:南朝学者,著有《帝王集要》,研究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
陆澄:南朝学者,著有《述正论》和《缺文》,研究经典文献。
徐除:南朝学者,著有《文府》,宗道宁为其作注。
刘守敬:南朝学者,著有《四部言心》,研究经典文献。
魏征:唐朝政治家、史学家,著有《群书治要》,总结治国经验。
硃敬则:唐朝学者,著有《十代兴亡论》,研究历史兴衰。
薛克构:唐朝学者,著有《子林》,内容涉及诸子百家。
虞世南: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编纂《北堂书钞》。
刘伯庄:唐朝学者,著有《群书治要音》,为《群书治要》注音。
张大素:唐朝学者,著有《说林》,内容涉及诸子百家。
王方庆:唐朝学者,著有《园庭草木疏》,研究园林植物。
韩潭:唐朝学者,著有《统载》,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等。
熊执易:唐朝学者,著有《化统》,内容涉及九经,未完成。
李文成:唐朝学者,著有《博雅志》,内容涉及博学多识。
元怀景:唐朝学者,著有《属文要义》,研究文学创作。
崔玄韦:唐朝学者,著有《行己要范》,研究个人修养。
马亹:唐朝学者,著有《意林》,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等。
魏謩:唐朝学者,著有《魏氏手略》,内容涉及历史、文学等。
辛之谔:唐朝学者,著有《叙训》,内容涉及教育、训诫。
徐闉:唐朝学者,著有《博闻奇要》,内容涉及博学多识。
周蒙:唐朝学者,著有《续古今注》,续写崔豹的《古今注》。
薛洪:唐朝学者,著有《古今精义》,研究古代经典的精义。
赵蕤:唐朝学者,著有《长短要术》,研究治国之道。
贺兰正元:唐朝学者,著有《用人权衡》,研究用人之道。
樊宗师:唐朝学者,著有《魁纪公》和《樊子》,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等。
郭昭度:唐朝学者,著有《治书》,研究治国之道。
硃朴:唐朝学者,著有《致理书》,研究治国之道。
苏源:唐朝学者,著有《治乱集》,研究历史兴衰。
张荐:唐朝学者,著有《江左寓居录》,记录江左地区的生活。
张楚金:唐朝学者,著有《绅诫》,内容涉及个人修养。
冯伉:唐朝学者,著有《谕蒙》,内容涉及教育、训诫。
庾敬休:唐朝学者,著有《谕善录》,内容涉及个人修养。
萧佚:唐朝学者,著有《牧宰政术》,研究地方治理。
鲁人初:唐朝学者,著有《公侯政术》,研究公侯的治国之道。
李知保:唐朝学者,著有《检志》,内容涉及个人修养。
王范:唐朝学者,著有《续蒙求》,续写《蒙求》。
白廷翰:唐朝学者,著有《唐蒙求》,内容涉及教育、训诫。
李伉:唐朝学者,著有《系蒙》,内容涉及教育、训诫。
卢景亮:唐朝学者,著有《三足记》,内容涉及历史、文学等。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范子计然》和《养鱼经》。
尹都尉:战国时期学者,著有《尹都尉书》,内容涉及农业。
汜胜之:西汉学者,著有《汜胜之书》,内容涉及农业。
贾思勰:北魏学者,著有《齐民要术》,内容涉及农业技术。
宗懔:南朝学者,著有《荆楚岁时记》,记录荆楚地区的岁时风俗。
杜公赡:南朝学者,著有《荆楚岁时记》,与宗懔的著作同名。
杜台卿:南朝学者,著有《玉烛宝典》,内容涉及岁时风俗。
王氏:南朝学者,著有《四时录》,内容涉及岁时风俗。
戴凯之:南朝学者,著有《竹谱》,研究竹子的种类和用途。
顾烜:南朝学者,著有《钱谱》,研究古代钱币。
浮丘公:南朝学者,著有《相鹤经》,研究鹤的相法。
尧须跋:南朝学者,著有《鸷击录》,内容涉及狩猎。
伯乐:春秋时期相马专家,著有《相马经》。
徐成:南朝学者,著有《相马经》,研究相马之术。
诸葛颍:南朝学者,著有《种植法》和《相马经》,内容涉及农业和相马。
甯戚:战国时期学者,著有《相牛经》,研究相牛之术。
武后:即武则天,唐代女皇,提倡文学,编纂《玄览》等书。
李淳风:唐朝天文学家,著有《演齐民要术》,内容涉及农业技术。
李邕:唐朝学者,著有《金谷园记》,记录金谷园的生活。
薛登:唐朝学者,著有《四时记》,内容涉及岁时风俗。
裴澄:唐朝学者,著有《乘舆月令》,内容涉及岁时风俗。
王涯:唐朝学者,著有《月令图》,内容涉及岁时风俗。
李绰:唐朝学者,著有《秦中岁时记》,记录秦中地区的岁时风俗。
韦行规:唐朝学者,著有《保生月录》,内容涉及岁时风俗。
韩鄂:唐朝学者,著有《四时纂要》,内容涉及岁时风俗。
燕丹子: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著有《燕丹子》,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等。
邯郸淳:三国时期学者,著有《笑林》,内容涉及笑话、寓言等。
裴子野:南朝学者,著有《类林》,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等。
郭澄之:南朝学者,著有《郭子》,贾泉为其作注。
刘义庆:南朝文学家,著有《世说》和《小说》,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等。
刘孝标:南朝学者,著有《续世说》,续写刘义庆的《世说》。
殷芸:南朝学者,著有《小说》,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等。
刘齐:南朝学者,著有《释俗语》,解释俗语。
萧贲:南朝学者,著有《辨林》,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等。
刘炫:南朝学者,著有《酒孝经》,内容涉及酒文化。
庾元威:南朝学者,著有《座右方》,内容涉及个人修养。
侯白:南朝学者,著有《启彦录》,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等。
戴祚:南朝学者,著有《甄异传》,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袁王寿:南朝学者,著有《古异传》,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著有《述异记》,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刘质:南朝学者,著有《近异录》,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干宝:东晋学者,著有《搜神记》,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刘之遴:南朝学者,著有《神录》,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祖台之:南朝学者,著有《志怪》,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孔氏:南朝学者,著有《志怪》,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荀氏:南朝学者,著有《灵鬼志》,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谢氏:南朝学者,著有《鬼神列传》,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东阳无疑:南朝学者,著有《齐谐记》,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吴均:南朝学者,著有《续齐谐记》,续写《齐谐记》。
王延秀:南朝学者,著有《感应传》,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陆果:南朝学者,著有《系应验记》,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王琰:南朝学者,著有《冥祥记》,内容涉及志怪小说。
续冥祥记:王曼颍所著,记载冥界祥瑞之事,反映了唐代对冥界的想象与信仰。
因果记:刘泳所著,讲述因果报应的故事,体现了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在唐代的传播。
冤魂志:颜之推所著,记载冤魂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对冤魂的同情与对正义的追求。
集灵记:颜之推所著,集录灵异故事,体现了唐代对灵异现象的浓厚兴趣。
征应集:记载征应之事,反映了唐代对天人感应思想的信仰。
旌异记:侯君素所著,记载奇异之事,体现了唐代对奇异现象的探索与记录。
冥报记:唐临所著,记载冥界报应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对冥界报应的信仰。
诫子拾遗:李恕所著,教导子女的格言集,体现了唐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开元御集诫子书:唐玄宗所编,集录诫子之言,反映了唐代皇室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王氏神通记:王方庆所著,记载神通之事,体现了唐代对神通的崇拜与追求。
家范:狄仁杰所著,教导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反映了唐代家族伦理的重要性。
中枢龟镜:苏瑰所著,记载中枢政治的智慧,体现了唐代对政治智慧的总结。
六诫:姚元崇所著,教导官员的六条诫言,反映了唐代对官员道德的要求。
事始:刘孝孙、房德懋所著,记载事物的起源,体现了唐代对事物起源的探索。
续事始:刘睿所著,续写事物的起源,反映了唐代对事物起源的持续关注。
猗犴子:元结所著,记载奇闻异事,体现了唐代对奇闻异事的兴趣。
造化权舆:赵自勔所著,探讨自然造化的奥秘,反映了唐代对自然哲学的思考。
通微子十物志:记载十种神秘事物,体现了唐代对神秘事物的探索。
两同书:吴筠所著,探讨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唐代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刊误:李涪所著,纠正前人错误,体现了唐代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
资暇:李匡文所著,记载闲暇时的思考,反映了唐代文人的闲适生活。
炙毂子杂录注解:王叡所著,注解炙毂子的杂录,体现了唐代对古籍的注解与研究。
演义:苏鹗所著,讲述历史故事,反映了唐代对历史故事的传播与演绎。
杜阳杂编:苏鹗所著,记载杜阳地区的奇闻异事,体现了唐代对地方文化的记录。
柳氏家学要录:柳珵所著,记载柳氏家族的家学,反映了唐代家族文化的传承。
初举子:卢光启所著,教导初入仕途的官员,体现了唐代对官员教育的重视。
俳谐集:刘讷言所著,集录俳谐诗文,反映了唐代文人的幽默与风趣。
卓异记:陈翱所著,记载卓异之事,体现了唐代对卓越人物的推崇。
续卓异记:裴紫芝所著,续写卓异之事,反映了唐代对卓越人物的持续关注。
集异记:薛用弱所著,集录奇异之事,体现了唐代对奇异现象的兴趣。
纂异记:李玫所著,编纂奇异之事,反映了唐代对奇异现象的整理与研究。
独异志:李亢所著,记载独特的奇异之事,体现了唐代对独特现象的探索。
博异志:谷神子所著,记载广泛的奇异之事,反映了唐代对奇异现象的广泛兴趣。
异物志:沈如筠所著,记载奇异之物,体现了唐代对奇异之物的记录与研究。
古异记:记载古代的奇异之事,反映了唐代对古代奇异现象的追溯。
传记:刘餗所著,记载历史人物的传记,体现了唐代对历史人物的记录与研究。
纪闻:牛肃所著,记载历史事件,反映了唐代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传播。
开元升平源:陈鸿所著,记载开元盛世的起源,体现了唐代对盛世起源的追溯。
灵怪集:张荐所著,集录灵怪故事,反映了唐代对灵怪现象的浓厚兴趣。
辨疑志:陆长源所著,辨析疑难问题,体现了唐代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说纂:李繁所著,编纂各种说法,反映了唐代对多种观点的整理与研究。
还魂记:戴少平所著,记载还魂之事,体现了唐代对还魂现象的信仰与记录。
玄怪录:牛僧孺所著,记载玄怪之事,反映了唐代对玄怪现象的探索与记录。
续玄怪录:李复言所著,续写玄怪之事,体现了唐代对玄怪现象的持续关注。
异闻集:陈翰所著,集录奇异传闻,反映了唐代对奇异传闻的整理与研究。
洽闻记:郑遂所著,记载广泛的传闻,体现了唐代对传闻的广泛兴趣。
前定录:钟辂所著,记载前定之事,反映了唐代对命运前定的信仰。
定命论:赵自勤所著,探讨命运的决定性,体现了唐代对命运的思考与研究。
定命录:吕道生所著,记载命运之事,反映了唐代对命运的记录与研究。
续定命录:温畬所著,续写命运之事,体现了唐代对命运的持续关注。
谭宾录:胡璩所著,记载谭宾之事,反映了唐代对谭宾的记录与研究。
刘公嘉话录:韦绚所著,记载刘禹锡的嘉话,体现了唐代对名人言论的记录与传播。
戎幕闲谈:记载军旅中的闲谈,反映了唐代军旅生活的闲适一面。
因话录:赵璘所著,记载因话之事,体现了唐代对因话的记录与研究。
甘泽谣:袁郊所著,记载甘泽地区的谣传,反映了唐代对地方谣传的记录。
干巽子:温庭筠所著,记载干巽之事,体现了唐代对干巽的记录与研究。
采茶录:温庭筠所著,记载采茶之事,反映了唐代对茶文化的记录与研究。
酉阳杂俎:段成式所著,记载各种杂事,体现了唐代对杂事的广泛兴趣。
庐陵官下记:记载庐陵官员的事迹,反映了唐代对地方官员的记录与研究。
剧谈录:康軿所著,记载剧谈之事,体现了唐代对剧谈的记录与研究。
阙史:高彦休所著,记载历史的缺失部分,反映了唐代对历史完整性的追求。
卢子史录:记载卢子的历史,体现了唐代对个人历史的记录与研究。
逸史:记载逸事,反映了唐代对逸事的记录与研究。
大唐奇事记:李隐所著,记载唐代的奇事,体现了唐代对奇事的记录与研究。
通幽记:陈劭所著,记载通幽之事,反映了唐代对通幽现象的探索与记录。
云溪友议:范摅所著,记载云溪地区的友议,体现了唐代对地方友议的记录。
岚斋集:李跃所著,集录岚斋的诗文,反映了唐代文人的闲适生活。
南楚新闻:尉迟枢所著,记载南楚地区的新闻,体现了唐代对地方新闻的记录。
幽闲鼓吹:张固所著,记载幽闲之事,反映了唐代对幽闲生活的记录与研究。
常侍言旨:柳珵所著,记载常侍的言旨,体现了唐代对官员言论的记录与研究。
卢氏杂说:记载卢氏的杂说,反映了唐代对家族杂说的记录与研究。
桂苑丛谭:冯翊子子休所著,记载桂苑地区的丛谭,体现了唐代对地方丛谭的记录。
树萱录:记载树萱之事,反映了唐代对树萱的记录与研究。
会昌解颐:记载会昌时期的解颐之事,体现了唐代对解颐的记录与研究。
松窗录:记载松窗之事,反映了唐代对松窗的记录与研究。
芝田录:记载芝田之事,体现了唐代对芝田的记录与研究。
玉泉子见闻真录:记载玉泉子的见闻,反映了唐代对个人见闻的记录与研究。
宣室志:张读所著,记载宣室之事,体现了唐代对宣室的记录与研究。
潇湘录:柳祥所著,记载潇湘地区的事迹,反映了唐代对地方事迹的记录。
醉乡日月:皇甫松所著,记载醉乡的生活,体现了唐代对醉乡生活的记录与研究。
笑林:何自然所著,集录笑话,反映了唐代文人的幽默与风趣。
穷神秘苑:焦璐所著,记载穷神之事,体现了唐代对穷神的记录与研究。
传奇:裴铏所著,记载传奇故事,反映了唐代对传奇故事的传播与演绎。
牛羊日历:刘轲所著,记载牛羊之事,体现了唐代对牛羊的记录与研究。
补江总白猿传:记载白猿的传说,反映了唐代对白猿传说的记录与研究。
武孝经:郭良辅所著,记载武孝之事,体现了唐代对武孝的记录与研究。
茶经:陆羽所著,记载茶的知识,反映了唐代对茶文化的深入研究。
煎茶水记:张又新所著,记载煎茶的水质,体现了唐代对茶文化的细致研究。
续钱谱:封演所著,记载钱币的谱系,反映了唐代对钱币的研究与记录。
周髀:李淳风所释,记载周髀算经,反映了唐代对古代数学的研究与传承。
灵宪图:张衡所著,记载天文图,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学的研究与记录。
浑天仪:张衡所著,记载浑天仪的原理,体现了唐代对天文仪器的研究。
浑天象注:王蕃所著,记载浑天象的注解,反映了唐代对天文仪器的深入研究。
昕天论:姚信所著,探讨昕天理论,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学理论的思考与研究。
石氏星经簿赞:石申所著,记载星经的赞颂,反映了唐代对星经的崇拜与研究。
安天论:虞喜所著,探讨安天理论,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学理论的思考与研究。
甘氏四七法:甘德所著,记载四七法,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研究。
荆州星占:刘表、刘叡所著,记载荆州地区的星占,体现了唐代对地方星占的记录。
天文集占:记载天文的集占,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整理与研究。
天文录:祖恒之所著,记载天文记录,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学的记录与研究。
天文要集:韩杨所著,记载天文要集,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学的整理与研究。
天文横图:高文洪所著,记载天文横图,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图的研究。
天文杂占:吴云所著,记载天文杂占,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广泛兴趣。
四方星占:陈卓所著,记载四方星占,体现了唐代对星占的研究。
五星占:陈卓所著,记载五星占,反映了唐代对五星占卜的研究。
星占:孙僧化等所著,记载星占,体现了唐代对星占的整理与研究。
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史崇所著,记载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反映了唐代对星占的深入研究。
灵台秘苑:庾季才所著,记载灵台秘苑,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整理与研究。
玄机内事:逄行珪所著,记载玄机内事,反映了唐代对玄机的探索与记录。
论二十八宿度数:记载二十八宿的度数,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学的细致研究。
五星兵法:记载五星兵法,反映了唐代对兵法与天文学的结合研究。
黄道略星占:记载黄道星占,体现了唐代对黄道星占的研究。
孝经内记星图:记载孝经内记星图,反映了唐代对孝经与天文学的结合研究。
周易分野星国:记载周易分野星国,体现了唐代对周易与天文学的结合研究。
乙巳占:李淳风所著,记载乙巳占,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研究。
天文占:李淳风所著,记载天文占,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整理与研究。
大象元文:记载大象元文,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学理论的思考与研究。
乾坤秘奥:记载乾坤秘奥,反映了唐代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与研究。
法象志:记载法象志,体现了唐代对天文仪器的研究。
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李淳风与袁天纲所集,记载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深入研究。
古今通占镜:武密所著,记载古今通占镜,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整理与研究。
大唐开元占经:瞿昙悉达所集,记载大唐开元占经,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广泛研究。
通乾论:董和所著,记载通乾论,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学理论的思考与研究。
长庆算五星所在宿度图:记载长庆算五星所在宿度图,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占卜的细致研究。
天文大象赋:李播所著,记载天文大象赋,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学的文学表达。
丹元子步天歌:王希明所著,记载丹元子步天歌,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学的诗歌表达。
九章重差:刘向所著,记载九章重差,体现了唐代对古代数学的研究与传承。
九章算术:徐岳所著,记载九章算术,反映了唐代对古代数学的整理与研究。
算经要用百法:徐岳所著,记载算经要用百法,体现了唐代对数学应用的重视。
数术记遗:甄鸾所注,记载数术记遗,反映了唐代对古代数学的研究与传承。
算经:张丘建所著,记载算经,体现了唐代对古代数学的整理与研究。
三等数:董泉所著,记载三等数,反映了唐代对数学分类的研究。
夏侯阳《算经》:夏侯阳所著的数学经典,内容涉及算术、几何等数学知识,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
甄鸾注:甄鸾对《算经》的注解,甄鸾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其注解对后世数学研究有重要影响。
九章算经:中国古代数学经典之一,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多个领域,是古代数学教育的重要教材。
五曹算经:古代数学著作,内容涉及五曹(田曹、户曹、兵曹、工曹、金曹)的算术应用,反映了古代行政与数学的结合。
七曜历算:古代天文学著作,涉及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的历法计算,反映了古代天文学与数学的结合。
刘徽《海岛算经》:刘徽所著的数学经典,内容涉及测量、几何等,尤其是对海岛距离的测量方法有详细描述。
李淳风注:李淳风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其对《周髀算经》等经典的注解对后世影响深远。
僧一行《开元大衍历》:僧一行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其所著的《开元大衍历》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成就之一。
黄帝问玄女法:古代兵书,内容涉及黄帝与玄女关于兵法的对话,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与神话传说的结合。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作者为孙武,内容涵盖战略、战术、军队管理等方面,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李靖《六军镜》: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其所著的《六军镜》内容涉及军队组织、战术等,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著作。
李峤《军谋前鉴》:李峤是唐代文学家,其《军谋前鉴》是一部军事策略的著作,反映了唐代军事思想的发展。
郭元振《定远安边策》:郭元振是唐代著名将领,其《定远安边策》主要讨论边疆防御和安定策略,体现了唐代边疆政策的实践与理论。
吴兢《兵家正史》:吴兢是唐代史学家,其《兵家正史》可能是对古代兵家思想和历史的整理与评述。
李处祐《兵法》:李处祐是唐代将领,其《兵法》可能是一部关于军事理论和实践的著作,反映了唐代军事学的特点。
郑虔《天宝军防录》:郑虔是唐代文学家,其《天宝军防录》可能记录了天宝年间的军事防御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刘秩《止戈记》:刘秩是唐代文学家,其《止戈记》可能是一部关于和平与战争的论述,反映了唐代文人对战争的反思。
董承祖《至德元宝玉函经》:董承祖是唐代道士,其《至德元宝玉函经》可能是一部道教经典,涉及炼丹术和道教哲学。
李光弼《统军灵辖秘策》:李光弼是唐代著名将领,其《统军灵辖秘策》可能是一部关于军事指挥和策略的秘笈。
裴守一《军诫》:裴守一是唐代将领,其《军诫》可能是一部关于军事纪律和道德的著作。
韩滉《天事序议》:韩滉是唐代政治家,其《天事序议》可能是一部关于天文和占卜的著作,反映了唐代对天象的关注。
韦皋《开复西南夷事状》:韦皋是唐代将领,其《开复西南夷事状》可能记录了唐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和军事行动。
范传正《西陲要略》:范传正是唐代文学家,其《西陲要略》可能是一部关于西部边疆地理和军事的著作。
王公亮《兵书》:王公亮是唐代将领,其《兵书》可能是一部关于军事理论和实践的著作。
燕僧利正《长庆人事军律》:燕僧利正是唐代僧人,其《长庆人事军律》可能是一部关于军事纪律和法律的著作。
李渤《御戎新录》:李渤是唐代文学家,其《御戎新录》可能是一部关于防御外敌的军事著作。
李德裕《西南备边录》:李德裕是唐代政治家,其《西南备边录》可能记录了唐代对西南边疆的防御策略。
杜希全《新集兵书要诀》:杜希全是唐代将领,其《新集兵书要诀》可能是一部关于军事策略的总结性著作。
张道古《兵论》:张道古是唐代文学家,其《兵论》可能是一部关于军事理论的著作。
史苏《沈思经》:史苏是唐代文学家,其《沈思经》可能是一部关于哲学或宗教的著作。
焦赣《焦氏周易林》:焦赣是汉代易学家,其《焦氏周易林》是一部关于《周易》占卜的著作,反映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京房《京氏周易四时候》:京房是汉代易学家,其《京氏周易四时候》可能是一部关于《周易》与四时变化的占卜著作。
费直《费氏周易逆刺占灾异》:费直是汉代易学家,其《费氏周易逆刺占灾异》可能是一部关于《周易》占卜与灾异预测的著作。
崔篆《崔氏周易林》:崔篆是汉代易学家,其《崔氏周易林》可能是一部关于《周易》占卜的著作。
郑玄注《九宫行棋经》:郑玄是汉代经学家,其《九宫行棋经》可能是一部关于九宫占卜的著作。
管辂《周易林》:管辂是三国时期易学家,其《周易林》可能是一部关于《周易》占卜的著作。
许峻《许氏周易杂占》:许峻是汉代易学家,其《许氏周易杂占》可能是一部关于《周易》占卜的杂集。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魏伯阳是汉代道教人物,其《周易参同契》是道教炼丹术的重要经典,融合了《周易》与炼丹理论。
郭璞《周易洞林解》:郭璞是晋代文学家,其《周易洞林解》可能是一部关于《周易》占卜的注释性著作。
梁元帝《连山》:梁元帝是南朝梁的皇帝,其《连山》可能是一部关于《周易》的占卜著作。
郭氏《易脑》:郭氏可能是晋代易学家,其《易脑》可能是一部关于《周易》占卜的著作。
孙僧化《六甲开天历》:孙僧化是唐代僧人,其《六甲开天历》可能是一部关于天文历法的著作。
翼奉《风角要候》:翼奉是汉代占卜家,其《风角要候》可能是一部关于风角占卜的著作。
王琛《风角六情诀》:王琛是唐代占卜家,其《风角六情诀》可能是一部关于风角占卜的著作。
刘孝恭《风角鸟情》:刘孝恭是唐代占卜家,其《风角鸟情》可能是一部关于风角占卜与鸟情占卜的著作。
梁主荣《光明符》:梁主荣是南朝梁的占卜家,其《光明符》可能是一部关于符咒的著作。
曹氏《黄帝式经三十六用》:曹氏可能是汉代占卜家,其《黄帝式经三十六用》可能是一部关于黄帝式占卜的著作。
董氏《大龙首式经》:董氏可能是汉代占卜家,其《大龙首式经》可能是一部关于式占的著作。
宋琨《式经》:宋琨是唐代占卜家,其《式经》可能是一部关于式占的著作。
张衡《黄帝飞鸟历》:张衡是汉代天文学家,其《黄帝飞鸟历》可能是一部关于天文历法的著作。
殷绍《黄帝四序堪舆》:殷绍是唐代占卜家,其《黄帝四序堪舆》可能是一部关于堪舆术的著作。
伍子胥《遁甲文》: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其《遁甲文》可能是一部关于遁甲术的著作。
信都芳《遁甲经》:信都芳是唐代占卜家,其《遁甲经》可能是一部关于遁甲术的著作。
葛洪《三元遁甲图》:葛洪是晋代道教人物,其《三元遁甲图》可能是一部关于遁甲术的著作。
许昉《三元遁甲》:许昉是唐代占卜家,其《三元遁甲》可能是一部关于遁甲术的著作。
杜仲《三元遁甲》:杜仲是唐代占卜家,其《三元遁甲》可能是一部关于遁甲术的著作。
荣氏《遁甲开山图》:荣氏可能是唐代占卜家,其《遁甲开山图》可能是一部关于遁甲术的著作。
《白泽图》:《白泽图》是一部关于神兽白泽的占卜著作,反映了古代对神兽的崇拜与占卜文化。
《武王须臾》:《武王须臾》可能是一部关于占卜的著作,反映了古代对占卜的重视。
《师旷占书》:《师旷占书》可能是一部关于占卜的著作,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和占卜家。
《东方朔占书》:《东方朔占书》可能是一部关于占卜的著作,东方朔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占卜家。
《淮南王万毕术》:《淮南王万毕术》可能是一部关于方术和占卜的著作,淮南王刘安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方士。
乐产《神枢灵辖》:乐产是唐代占卜家,其《神枢灵辖》可能是一部关于占卜的著作。
柳彦询《龟经》:柳彦询是唐代占卜家,其《龟经》可能是一部关于龟卜的著作。
柳世隆《龟经》:柳世隆是唐代占卜家,其《龟经》可能是一部关于龟卜的著作。
刘宝真《龟经》:刘宝真是唐代占卜家,其《龟经》可能是一部关于龟卜的著作。
王弘礼《龟经》:王弘礼是唐代占卜家,其《龟经》可能是一部关于龟卜的著作。
庄道名《龟经》:庄道名是唐代占卜家,其《龟经》可能是一部关于龟卜的著作。
萧吉《五行记》:萧吉是唐代占卜家,其《五行记》可能是一部关于五行占卜的著作。
王璨《新撰阴阳书》:王璨是唐代占卜家,其《新撰阴阳书》可能是一部关于阴阳占卜的著作。
《青乌子》:《青乌子》可能是一部关于风水或占卜的著作,青乌子是古代传说中的风水大师。
《葬经》:《葬经》可能是一部关于墓葬风水的著作,反映了古代对墓葬风水的重视。
《墓书五阴》:《墓书五阴》可能是一部关于墓葬风水的著作,五阴可能指五行中的阴属性。
《杂墓图》:《杂墓图》可能是一部关于墓葬风水的图集,反映了古代对墓葬风水的复杂认识。
《墓图立成》:《墓图立成》可能是一部关于墓葬风水的著作,立成可能指墓葬的布局与风水的关系。
《六甲冢名杂忌要诀》:《六甲冢名杂忌要诀》可能是一部关于墓葬风水的著作,六甲指六十甲子,冢名指墓葬的名称。
郭氏《五姓墓图要诀》:郭氏可能是唐代占卜家,其《五姓墓图要诀》可能是一部关于墓葬风水的著作,五姓指五行的姓氏分类。
《坛中伏尸》:《坛中伏尸》可能是一部关于墓葬风水的著作,伏尸指墓葬中的尸体。
胡君《玄女弹五音法相冢经》:胡君可能是唐代占卜家,其《玄女弹五音法相冢经》可能是一部关于墓葬风水的著作,玄女是古代传说中的女神。
《百怪书》:《百怪书》可能是一部关于占卜或风水的著作,百怪指各种奇异的现象。
《祠灶经》:《祠灶经》可能是一部关于祭祀灶神的著作,反映了古代对灶神的崇拜。
《解文》:《解文》可能是一部关于占卜或风水的著作,解文指解释占卜或风水的文字。
周宣《占梦书》:周宣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占梦家,其《占梦书》是古代占梦术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古人对梦境的解释和预测未来的文化传统。
孙思邈《龟经》: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道士,其《龟经》可能与占卜或医学有关,反映了古代医学与占卜的结合。
李淳风《四民福禄论》:李淳风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占卜家,其《四民福禄论》可能涉及占卜与命运的关系,反映了古代对命运和福禄的追求。
玄宗注《太一枢会赋》:唐玄宗亲自注解的《太一枢会赋》,可能与道教或占卜有关,反映了唐代皇室对宗教和占卜的重视。
吕才《阴阳书》:吕才是唐代著名的阴阳学家,其《阴阳书》是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袁天纲《相书》:袁天纲是唐代著名的相术家,其《相书》是古代相术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古人对面相与命运关系的探讨。
僧一行《天一太一经》:僧一行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教学者,其《天一太一经》可能与天文或占卜有关,反映了佛教与占卜的结合。
李靖《玉帐经》: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和道士,其《玉帐经》可能与军事占卜或道教修炼有关,反映了古代军事与宗教的结合。
由吾公裕《葬经》:由吾公裕是唐代著名的风水学家,其《葬经》是古代风水学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古人对墓葬风水的重视。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彦远是唐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唐代对艺术的重视。
岑文本: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中书侍郎,参与编纂多部重要文献。
许敬宗: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太子少师,主持编纂《瑶山玉彩》等多部大型类书。
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参与编纂《艺文类聚》。
张昌宗:唐代文学家,参与编纂《三教珠英》。
孟利贞:唐代文学家,编纂《碧玉芳林》。
王义方:唐代文学家,编纂《笔海》。
张说: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编纂《初学记》。
陆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编纂《备举文言》。
元稹:唐代著名诗人,编纂《元氏类集》。
皇甫谧:晋代医学家,编纂《皇帝三部针经》。
秦越人:即扁鹊,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编纂《黄帝八十一难经》。
王冰:唐代医学家,注释《黄帝素问》。
神农本草:中国古代药物学经典,记载了大量草药及其用途。
雷公: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编纂《神农本草》。
华佗:东汉著名医学家,编纂《华氏药方》。
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方》:隋炀帝杨广下令编纂的医学著作,汇集了当时各地的单方,反映了隋朝医学的集大成特点。
王叔和《张仲景药方》:王叔和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他整理了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伤寒卒病论》:张仲景的另一部重要医学著作,主要论述伤寒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是中医经典之一。
《阮河南方》:阮炳所著的医学方书,反映了河南地区的医学特色和治疗经验。
《范东阳杂药方》:尹穆编纂的医学方书,汇集了东阳地区的各种药方,具有地方特色。
《胡居士治百病要方》:胡洽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治疗各种疾病的要方,具有实用价值。
《徐叔向杂疗方》:徐叔向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各种杂病的治疗方法。
《脚弱方》:专门治疗脚弱病症的医学方书,反映了古代对脚部疾病的重视。
《解寒食方》:主要介绍解寒食的药物和方剂,反映了古代对寒食节习俗的医学应对。
《阮河南药方》:阮炳所著的另一部医学方书,进一步丰富了河南地区的医学知识。
《褚澄杂药方》:褚澄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各种杂病的治疗方法。
《陈山提杂药方》:陈山提所著的医学方书,反映了当时医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谢泰黄素方》:谢泰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黄素方的应用,具有独特的医学价值。
《孝思杂汤丸散方》:孝思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各种汤、丸、散剂的应用。
《谢士太删繁方》:谢士太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对繁杂的方剂进行删减和整理。
《徐之才徐王八代效验方》:徐之才所著的医学方书,汇集了八代医学家的效验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范世英千金方》:范世英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千金方的应用,反映了古代医学的丰富性。
《姚僧垣集验方》:姚僧垣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汇集了各种验方,具有实用价值。
《陈延之小品方》:陈延之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小品方的应用,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多样性。
《苏游玄感传尸方》:苏游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玄感传尸方的应用,具有独特的医学价值。
《太一铁胤神丹方》:主要介绍太一铁胤神丹方的应用,反映了古代炼丹术的医学应用。
《俞氏治小儿方》:俞宝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儿科医学价值。
《僧僧深集方》:僧深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汇集了各种方剂,反映了佛教医学的特色。
《僧鸾调气方》:僧鸾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调气方的应用,反映了古代气功与医学的结合。
《龚庆宣刘涓子男方》:龚庆宣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刘涓子男方的应用,具有独特的医学价值。
《甘浚之疗痈疽金疮要方》:甘浚之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治疗痈疽和金疮的要方,具有重要的外科医学价值。
《甘伯齐疗痈疽金疮要方》:甘伯齐所著的医学方书,进一步丰富了治疗痈疽和金疮的医学知识。
《杂药方》:汇集了各种杂病的药方,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杂丸方》:主要介绍各种丸剂的应用,反映了古代药物制剂的多样性。
《名医集验方》:汇集了名医的验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百病膏方》:主要介绍治疗各种疾病的膏方,反映了古代膏方的广泛应用。
《杂汤方》:主要介绍各种汤剂的应用,反映了古代汤剂的多样性。
《疗目方》:专门治疗眼病的医学方书,反映了古代对眼病的重视。
《寒食散方并消息节度》:主要介绍寒食散的应用及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反映了古代对寒食节的医学应对。
《妇人方》: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医学方书,反映了古代妇科医学的发展。
《少女方》:专门治疗少女疾病的医学方书,具有重要的妇科医学价值。
《少女杂方》:进一步丰富了治疗少女疾病的医学知识。
《类聚方》:汇集了各种方剂,反映了古代医学的集大成特点。
《种芝经》:主要介绍种植灵芝的方法,反映了古代对灵芝的重视。
《芝草图》:主要介绍灵芝的形态和药用价值,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诸葛颍淮南王食经》:诸葛颍所著的饮食养生著作,主要介绍淮南王的饮食养生方法,反映了古代饮食文化的丰富性。
《卢仁宗食经》:卢仁宗所著的饮食养生著作,主要介绍饮食养生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养生学价值。
《崔浩食经》:崔浩所著的饮食养生著作,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养生的知识。
《竺暄食经》:竺暄所著的饮食养生著作,主要介绍饮食养生的方法,反映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赵武四时食法》:赵武所著的饮食养生著作,主要介绍四季饮食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养生学价值。
《太官食法》:主要介绍太官的饮食方法,反映了古代宫廷饮食文化的特色。
《太官食方》:进一步丰富了太官饮食的知识。
《四时御食经》:主要介绍四季御食的方法,反映了古代宫廷饮食文化的丰富性。
《抱朴子太清神仙服食经》:抱朴子所著的饮食养生著作,主要介绍神仙服食的方法,反映了古代道教养生的特色。
《冲和子太清璇玑文》:冲和子所著的饮食养生著作,主要介绍太清璇玑文的应用,具有重要的道教养生价值。
《太清神丹中经》:主要介绍太清神丹的应用,反映了古代炼丹术的医学应用。
《太清神仙服食经》:进一步丰富了神仙服食的知识。
《太清诸丹药要录》:主要介绍各种丹药的应用,反映了古代炼丹术的多样性。
《京里先生金匮仙药录》:京里先生所著的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金匮仙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神仙服食经》:主要介绍神仙服食的方法,反映了古代道教养生的特色。
《神仙药食经》:进一步丰富了神仙药食的知识。
《神仙服食方》:主要介绍神仙服食的方剂,反映了古代道教养生的多样性。
《神仙服食药方》:进一步丰富了神仙服食药方的知识。
《服玉法并禁忌》:主要介绍服玉的方法及其禁忌,反映了古代玉石养生的特色。
《寒食散论》:主要介绍寒食散的应用及其理论,反映了古代对寒食节的医学应对。
《葛仙公录狐子方金诀》:葛仙公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狐子方金诀的应用,具有独特的医学价值。
《狐子杂诀》:进一步丰富了狐子杂诀的知识。
《明月公陵阳子秘诀》:明月公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陵阳子秘诀的应用,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多样性。
《黄公神临药秘经》:黄公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神临药秘经的应用,具有独特的医学价值。
《黄白秘法》:主要介绍黄白秘法的应用,反映了古代炼丹术的医学应用。
《葛氏房中秘术》:葛氏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房中秘术的应用,反映了古代性医学的发展。
《冲和子玉房秘诀》:冲和子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玉房秘诀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性医学价值。
《本草》:主要介绍各种药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目录》:主要介绍《本草》的目录,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药图》:主要介绍药物的形态和药用价值,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图经》:主要介绍药物的形态和药用价值,进一步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
《孔志约本草音义》:孔志约所著的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本草的音义,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苏敬新脩本草》:苏敬所著的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新脩本草的内容,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新脩本草图》:主要介绍新脩本草的图示,进一步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
《本草音》:主要介绍本草的音义,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本草图经》:主要介绍本草的图示和经义,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甄立言本草音义》:甄立言所著的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本草的音义,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本草药性》:主要介绍本草的药性,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古今录验方》:主要介绍古今的验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孟诜食疗本草》:孟诜所著的饮食养生著作,主要介绍食疗本草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养生学价值。
《补养方》:主要介绍补养的方法,反映了古代养生学的丰富性。
《必效方》:主要介绍必效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宋侠经心方》:宋侠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经心方的应用,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多样性。
《崔氏纂要方》:崔行功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纂要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崔知悌骨蒸病灸方》:崔知悌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骨蒸病灸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针灸医学价值。
《王方庆新本草》:王方庆所著的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新本草的内容,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药性要诀》:主要介绍药性的要诀,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袖中备急要方》:主要介绍袖中备急要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岭南急要方》:主要介绍岭南急要方的应用,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医学特色。
《针灸服药禁忌》:主要介绍针灸和服药的禁忌,具有重要的针灸医学价值。
《李含光本草音义》:李含光所著的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本草的音义,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陈藏器本草拾遗》:陈藏器所著的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本草的拾遗内容,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郑虔胡本草》:郑虔所著的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胡本草的内容,反映了胡地药物的特色。
《孙思邈千金方》:孙思邈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千金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千金髓方》:主要介绍千金髓方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千金方的知识。
《千金翼方》:主要介绍千金翼方的应用,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多样性。
《神枕方》:主要介绍神枕方的应用,具有独特的医学价值。
《医家要妙》:主要介绍医家的要妙,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杨太仆医方》:杨太仆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医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卫嵩医门金宝鉴》:卫嵩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医门金宝鉴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许咏六十四问》:许咏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六十四问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段元亮病源手镜》:段元亮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病源手镜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伏氏医苑》:伏适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医苑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甘伯宗名医传》:甘伯宗所著的医学传记,主要介绍名医的传记,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价值。
《王超仙人水镜图诀》:王超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仙人水镜图诀的应用,具有独特的医学价值。
《吴兢五藏论应象》:吴兢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五藏论应象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裴璡五藏论》:裴璡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五藏论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刘清海五藏类合赋》:刘清海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五藏类合赋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裴王廷五色傍通五藏图》:裴王廷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五色傍通五藏图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张文懿藏府通元赋》:张文懿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藏府通元赋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段元亮五藏镜源》:段元亮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五藏镜源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喻义纂疗痈疽要诀》:喻义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疗痈疽要诀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外科医学价值。
《疮肿论》:主要介绍疮肿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外科医学价值。
《沈泰之痈疽论》:沈泰之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痈疽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外科医学价值。
《青溪子万病拾遗》:青溪子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万病拾遗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消渴论》:主要介绍消渴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内科医学价值。
《脚气论》:主要介绍脚气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内科医学价值。
《李暄岭南脚气论》:李暄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岭南脚气论的内容,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医学特色。
《郑景岫南中四时摄生论》:郑景岫所著的养生著作,主要介绍南中四时摄生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养生学价值。
《苏游铁粉论》:苏游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铁粉论的内容,具有独特的医学价值。
《陈元北京要术》:陈元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北京要术的内容,反映了北京地区的医学特色。
《司空舆发焰录》:司空舆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发焰录的内容,具有独特的医学价值。
《青罗子道光通元秘要术》:青罗子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道光通元秘要术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乾宁晏先生制伏草石论》:晏封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制伏草石论的内容,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江承宗删繁药咏》:江承宗所著的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删繁药咏的内容,具有重要的药物学价值。
《玄宗开元广济方》:唐玄宗下令编纂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广济方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刘贶真人肘后方》:刘贶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真人肘后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王焘外台秘要方》:王焘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外台秘要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外台要略》:主要介绍外台要略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外台秘要方的知识。
《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唐德宗下令编纂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广利方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陆氏集验方》:陆贽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集验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贾耽备急单方》:贾耽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备急单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薛弘庆兵部手集方》:薛弘庆所著的医学方书,主要介绍兵部手集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时间为公元806年至820年。
刑部郎中:古代官职名,属于刑部,负责法律事务。
道州刺史:道州的地方行政长官,道州位于今湖南省。
左拾遗:唐代官职,属于门下省,负责进谏和纠正皇帝的过失。
凤州司马:凤州的地方军事长官,凤州位于今陕西省。
虢州刺史:虢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虢州位于今河南省。
昭宗:唐昭宗李晔,唐朝末代皇帝,公元888年至904年在位。
汴寨: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军事要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十九-评注
这段文本是《艺文三》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古代中国各类学术著作的分类和数量。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和多样性。
首先,文本将学术著作分为十七类,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天文、历算、兵书、五行、杂艺术、类书、明堂经脉和医术等多个领域。这种分类方式反映了古代中国学术的广泛性和系统性,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全面追求和整理。
其次,文本中列举了大量的著作和作者,如《晏子春秋》、《曾子》、《子思子》、《孟子》、《荀卿子》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通过这些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思想家们的智慧和他们对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许多注释和注解的版本,如赵岐注《孟子》、刘熙注《孟子》、郑玄注《孟子》等。这些注释和注解不仅帮助后人更好地理解原著,也反映了古代学者对经典的重视和研究。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学术著作的详细目录,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著作的分类和数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学术的发展脉络和各个学派的影响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体现了古代中国学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亦或是法家的法治思想,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种多元的思想体系为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古代学术著作的简单罗列,更是对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老子指例略》及其后的众多注解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学者对《老子》这一道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广泛传播。这些注解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变迁,也体现了学者们对道家哲学的独特见解。
从钟会、羊祜到陶弘景、成玄英,这些学者们通过对《老子》的注解,不仅传承了道家思想,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例如,陶弘景的注解融合了道教修炼的思想,而成玄英的注解则更加注重对《庄子》的阐释。
这些注解作品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们不仅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资料,还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些注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深奥思想,以及道家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这些注解作品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老子》进行解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术观点。这种学术多样性不仅促进了道家思想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这些注解作品是中国古代学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学者对《老子》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道家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对这些注解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以及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份文献目录展示了中国古代道教文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献涵盖了道教神仙传记、修炼方法、教义思想、经典注解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
从文献体裁来看,目录中包含了内传、真诰、经、论、诀、图等多种形式,体现了道教文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不同体裁的文献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道教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作者身份来看,目录中既有著名的道士如陶弘景、司马承祯等,也有文人学者如王羲之、刘向等,还有皇帝如汉武帝等。这种多元化的作者群体反映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和接受度。
从历史跨度来看,这些文献涵盖了从汉代到唐代的漫长时期,展现了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唐代,出现了大量道教文献,反映了道教在唐代的繁荣和兴盛。
从文化价值来看,这些文献不仅是研究道教历史、思想和修炼方法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哲学和科学的重要窗口。例如,《阴符经》不仅对道教有重要影响,也对兵家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些文献中不乏富有想象力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如《列仙传》、《神仙传》等,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神仙世界,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
总的来说,这份文献目录不仅展示了道教文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这些文献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哲学、文学和科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文本主要列举了唐代及以前的一些重要佛教高僧、政治家、思想家及其著作。这些人物和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宗教、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佛教高僧部分,涵盖了净土宗、律宗、华严宗、禅宗等多个宗派的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对佛教教义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唐代佛教的繁荣和多样性。
政治家部分,列举了从春秋战国到唐代的一些重要政治家及其著作。这些著作涉及法家、儒家、墨家、纵横家等多个学派,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思想家部分,列举了从东汉到唐代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及其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宗教、政治、思想等领域的一次重要梳理,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涵盖了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的众多学者和著作。这些文献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农业、医学、祥瑞、志怪小说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些著作中有许多是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总结,如《文章始》、《续文章始》、《采璧》等,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文学理论,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历史学方面,许多著作如《群书治要》、《十代兴亡论》、《帝王略论》等,总结了历史的兴衰规律和帝王的治国之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些著作不仅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当时的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哲学和思想方面,许多著作如《子林》、《子钞》、《论集》等,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思想的多样性和深刻性。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农业和医学方面,许多著作如《齐民要术》、《种植法》、《孙氏千金月令》等,总结了古代农业和医学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些著作不仅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医疗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后世的农业和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祥瑞和志怪小说方面,许多著作如《祥瑞图》、《瑞应图记》、《搜神记》等,记录了古代的祥瑞现象和志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想象。这些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所列举的文献,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著作不仅是古代学者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历史和社会。
这段文本主要列举了唐代的各类著作,涵盖了小说、天文、数学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
小说类著作如《续冥祥记》、《因果记》、《冤魂志》等,多以灵异、因果报应为主题,体现了唐代对冥界、因果报应等神秘现象的浓厚兴趣与信仰。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与心理状态。
天文类著作如《周髀》、《灵宪图》、《浑天仪》等,展示了唐代在天文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成就。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天文现象,还探讨了天文理论,反映了唐代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数学类著作如《九章重差》、《九章算术》、《算经》等,体现了唐代对古代数学的研究与传承。这些著作不仅总结了前人的数学成果,还推动了数学理论的发展,反映了唐代在科学领域的进步。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展示了唐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反映了唐代在文学、天文、数学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这些著作不仅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数学、天文学和军事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和军事思想方面的丰富成就。数学方面,如《九章算经》、《海岛算经》等,展示了古代中国在算术、几何、测量等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这些著作不仅是古代数学教育的基础,也为后世的数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天文学方面,如《七曜历算》、《开元大衍历》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观察和历法计算的精密性。尤其是僧一行的《开元大衍历》,不仅在当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还对后世的历法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著作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
军事方面,如《孙子兵法》、《六军镜》等,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的丰富经验。《孙子兵法》作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靖的《六军镜》则进一步丰富了古代军事理论,尤其是在军队组织和战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著作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思想上的成就,也展现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实践的重视。通过这些著作,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古人在各个领域中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遗产。
这段文本主要列举了唐代及以前的一些重要军事、占卜、风水等著作,反映了古代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丰富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从军事著作来看,唐代的军事思想已经相当成熟,许多将领和文人都撰写了关于军事策略、边疆防御、军队纪律等方面的著作,如李峤的《军谋前鉴》、郭元振的《定远安边策》等,这些著作不仅体现了唐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边疆政策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点。
在占卜和风水方面,文本中列举了大量的《周易》相关著作,如焦赣的《焦氏周易林》、京房的《京氏周易四时候》等,这些著作反映了汉代以来《周易》占卜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不仅在哲学、文学领域有深远影响,还在占卜、风水等实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的占卜家和风水师们通过对《周易》的深入研究,发展出了许多复杂的占卜和风水理论,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郭璞的《周易洞林解》等,这些著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墓葬风水的著作,如《葬经》、《墓书五阴》等,这些著作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墓葬风水的重视。墓葬风水不仅关乎死者的安宁,还被认为是影响后代子孙命运的重要因素。因此,古代的风水师们通过对地形、方位、五行等因素的分析,设计出符合风水理论的墓葬布局,以期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这些著作不仅是古代风水术的重要文献,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唐代及以前在军事、占卜、风水等领域的丰富知识,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这些领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这些著作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献列举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涵盖了占卜、风水、相术、天文、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这些典籍不仅是古代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唐代社会、宗教、科技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从占卜类典籍如《占梦书》、《龟经》、《四民福禄论》等可以看出,唐代社会对命运和未来的预测有着浓厚的兴趣,占卜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典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命运的探索,也体现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好奇。
在风水类典籍如《葬经》、《葬范》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墓葬风水的重视,认为墓葬的风水布局与家族的兴衰密切相关。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祖先崇拜和家族延续的重视。
艺术类典籍如《历代名画记》、《画品录》等,展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多样性。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著名画家和作品,还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艺术的推崇和审美追求。
此外,文献中还提到了许多与天文、医学、军事相关的典籍,如《天一太一经》、《玉帐经》等,这些典籍反映了唐代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成就,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在这些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文化、宗教、科技和艺术的重要线索,也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通过这些典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科技水平。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代至宋代期间,多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医学家编纂的各类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学术成就。
首先,从文学类书籍来看,如《瑶山玉彩》、《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这些书籍不仅汇集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体现了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艺文类聚》和《北堂书钞》,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汇编,更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次,从历史类书籍来看,如《通典》、《会要》等,这些书籍系统地整理了历史资料,为后世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通典》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再次,从医学类书籍来看,如《皇帝三部针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等,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还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治疗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特别是《神农本草》,它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从宗教类书籍来看,如《玄览》、《三教珠英》等,这些书籍反映了唐代宗教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特别是《三教珠英》,它汇集了儒、释、道三教的经典文献,体现了唐代宗教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唐代至宋代期间的文化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繁荣。这些书籍不仅是当时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更是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医学、宗教等领域的重要文献资料。
这段文本列举了大量的古代医学著作,涵盖了从隋朝到唐朝的众多医学家和他们的作品。这些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医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展示了古代医学家在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养生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医学著作不仅是医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例如,《太清诸草木方集要》和《太清神丹中经》等著作,反映了古代道教炼丹术与医学的结合,展示了道教文化对医学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些医学著作在编纂和整理过程中,往往注重实用性和系统性。例如,《张仲景药方》和《伤寒卒病论》等经典著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治疗伤寒等疾病的方法,还通过详细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展示了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医学著作不仅是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科技的重要资料。例如,《四海类聚单方》和《开元广济方》等著作,反映了隋唐时期政府对医学的重视和支持,展示了当时医学的集大成特点。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医学、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线索。通过对这些著作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古代文化对医学的深远影响。
这段文本列举了唐代多位医学家的著作,反映了唐代医学的繁荣和多样性。这些著作涵盖了从内科、外科到儿科、口腔科等多个医学领域,显示了唐代医学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其中,景晦的《古今集验方》十卷、刘禹锡的《传信方》二卷、崔玄亮的《海上集验方》十卷等,都是唐代医学的重要文献。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医疗实践,也反映了唐代医学理论的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著作的作者大多具有官职背景,如景晦曾任刑部郎中,杨归厚曾任左拾遗,这表明唐代医学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杨氏产乳集验方》、《童子秘诀》、《婴孺方》等,专门针对妇女和儿童的医疗问题,显示了唐代医学对特定人群的关注和关怀。这种细分化的医学研究,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唐代医学著作的丰富多样性,也反映了唐代医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医学文献不仅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唐代社会、文化、政治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