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六-原文
余副之;以乘躔差,总法而一,进加、退减其副,各加夜半日躔,为加时宿度。
合朔度,即月离也。上弦,加度九十一度、分四百一十七。望,加度百八十二度、分八百三十四。下弦,加度二百七十三度、分千二百五十一。讫,半其分,降一等,以同程法,得加时月离。因天正常朔夜半所入变日及余,定朔有进退日者,亦进退一日,为定朔夜半所入。累加一日,得次日。
各以夜半入变余乘进退差,总法而一,进加、退减离程,为定程。以定朔弦望小余乘之,总法而一,以减加时月离,为夜半月离。求次日,程法约定程,累加之。若以定程乘夜刻,二百除,为晨分。以减定程,为昏分。其夜半月离,朔后加昏为昏度,望后加晨为晨度。其注历,五乘弦望小余,程法而一,为刻。不满晨前刻者,退命算上。
辰刻八,分二十四。
刻分法七十二。
置其气屈伸率,各以发敛差损益之,为每日屈伸率。差满十,从分;分满十,为率。各累计其率为刻分。百八十乘之,十一乘纲纪除之,为刻差。各半之,以伸减、屈加晨前刻分,为每日晨前定刻。倍之,为夜刻。以减一百,为昼刻。以三十四约刻差,为分;分满十,为度。以伸减、屈加气初黄道去极,得每日。以昼刻乘期实,二百乘,总法除,为昏中度。以减三百六十五度三百二十八分,余为旦中度。各以加日躔,得昏旦中星,赤道计之。其赤道同《太初》星距。
游交终率千九十三万九千三百一十三。奇率三百。
约终三万六千四百六十四,奇百十三。交中万八千二百三十二,奇五十六半。交终日二十七,余二百八十四,奇百一十三。交中日十三,余八百一十二,奇五十六半。
亏朔三千一百六,奇百八十七。实望万九千七百八十五,奇百五十。
后准千五百五十三,奇九十三半。前准万六千六百七十八,奇二百六十三。
置总实,以奇率乘之,满终率去之;不满,以奇率约,为入交分。加天正常朔小余,得朔泛交分。求次朔,以亏朔加之。因朔求望,以实望加之。各以朔望入气盈朒定积,盈加、朒减之;又六十乘迟速定数,七百七十七除,为限数;以速减、迟加,为定交分。其朔,月在日道里者,以所入限数减迟速定数,余以速减、迟加其定交分。而出日道表者,为变交分。不出表者,依定交分。其变交分三时半内者,依术消息,以定蚀不。交中已下者,为月在外道;已上者,去之,余为月在内道。其分如后准已下,为交后分;前准已上者,反减交中,余为交前分。望则月蚀,朔在内道则日蚀。百一十二约前后分,为去交时。置定朔小余,副之。辰率约之,以艮、巽、坤、乾为次,命算外。其余,半法已下为初;已上者,去之,为末。初则因余,末则减法,各为差率。月在内道者,益去交时十而三除之。以乘差率,十四而一,为差。其朔,在二分前后一气内,即以差为定;近冬至以去寒露、雨水,近夏至以去清明、白露气数倍之,又三除去交时增之;近冬至艮巽以加、坤乾以减,近夏至艮巽以减、坤乾以加其差,为定差。艮、巽加副,坤、乾减副。月在外道者,三除去交时数,以乘差率,十四而一,为差。艮、坤以减副,巽、乾以加副,为食定小余。望即因定望小余,即所在辰;近朝夕者,以日出没刻校前后十二刻半内候之。
月在外道,朔不应蚀。夏至初日,以二百四十八为初准。去交前后分如初准已下、加时在午正前后七刻内者,蚀。朔去夏至前后,每一日损初准二分,皆毕于九十四日,为每日变准。交分如变准已下、加时如前者,亦蚀。又以末准六十减初准及变准,余以十八约之,为刻准,以并午正前后七刻内数,为时准。加时准内交分,如末准已下,亦蚀。又置末准,每一刻加十八,为差准。加时刻去午前后如刻准已下、交分如差准已下者,亦蚀。自秋分至春分,去交如末准已下、加时巳、午、未者,亦蚀。
月在内道,朔应蚀。若在夏至初日,以千三百七十三为初准。去交如初准已上、加时在午正前后十八刻内者,或不蚀。夏至前后每日益初准一分半,皆毕于九十四日,为每日变准。以初准减变准,余十而一,为刻准。以减午正前后十八刻,余为时准。其去交在变准已上、加时在准内,或不蚀。
望去交前后定分:冬,减二百二十四;夏,减五十四;春,交后减百,交前减二百;秋,交后减二百,交前减百。不足减者,蚀既。有余者,以减后准,百四而一,得月蚀分。
朔交,月在内道,入冬至毕定雨水,及秋分毕大雪,皆以五百五十八为蚀差。入春分,日损六分,毕芒种。以蚀差减去交分;不足减者,反减蚀差,为不蚀分。其不蚀分,自小满毕小暑,加时在午正前后七刻外者,毕减一时;三刻内者,加一时。大寒毕立春交前五时外、大暑毕立冬交后五时外者,皆减一时;五时内者,加一时。诸加时蚀差应减者,交后减之,交前加之;应加者,交后加之,交前减之。不足减者,皆既;加减入不蚀限者,或不蚀。月在外道,冬至初日,无蚀差。自后日益六分,毕于雨水。入春分,毕白露,皆以五百二十二为差。入秋分,日损六分,毕大雪。以差加去交分,为蚀分。以减后准,余为不蚀分。十五约蚀差,以减百四,为定法。其不蚀分,如定法得一,以减十五,余得日蚀分。
○岁星
总率五十三
万四千四百八十三,奇四十五。
伏分二万四千三十一,奇七十二半。
终日三百九十八,余千一百六十三,奇四十五。
平见,入冬至,毕小寒,均减六日。入大寒,日损六十七分。入春分,依平。乃日加八十九分,入立夏,毕小满,均加六日。入芒种,日损八十九分。入夏至,毕立秋,均加四日。入处暑,日损百七十八分。入白露,依平。自后日减五十二分。入小雪,毕大雪,均减六日。
初顺,百一十四日行十八度五百九分,日益迟一分。前留,二十六日。旋退,四十二日,退六度十二分,日益疾二分。又退,四十二日,退六度十二分,日益迟二分。后留,二十五日。后顺,百一十四日行十八度五百九分,日益疾一分。日尽而夕伏。
○荧惑
总率百四万五千八十,奇六十。
伏分九万七千九十,奇三十。
终日七百七十九,余千二百二十,奇六十。
平见,入冬至,减二十七日。自后日损六百三分。入大寒,日加四百二分。入雨水,毕谷雨,均加二十七日。入立夏,日损百九十八分。入立秋,依平。入处暑,日减百九十八分。入小雪,毕大雪,均减二十七日。
初顺,入冬至,率二百四十三日行百六十五度。乃三日损日度各二。小寒初日,率二百三十三日行百五十五度,乃二日损一。入谷雨四日,平,毕小满九日。率百七十八日行百度,乃三日损一。夏至初日,平,毕六日,率百七十一日行九十三度,乃三日益一。入立秋初日,百八十四日行百六度,乃每日益一。入白露初日,率二百一十四日行百三十六度;乃五日益六,入秋分初日,率二百三十二日行百五十四度,又每日益一。入寒露初日,率二百四十七日行百六十九度。乃五日益三。入霜降五日,平,毕立冬十三日,率二百五十九日行百八十一度,乃二日损日一。入冬至,复初。
各依所入常气,平者依率,余皆计日损益,为前疾日度定率。其前迟及留退,入气有损益日度者,计日损益,皆准此法。疾行日率,入大寒,六日损一;入春分,毕立夏,均减十日;入小满,三日损所减一;毕芒种,依平;入立秋,三日益一;入白露,毕秋分,均加十日;入寒露,一日半损所加一;毕气尽,依平,为变日率。疾行度率,入大寒毕启蛰,立夏毕夏至,大暑毕气尽,霜降毕小雪,皆加四度;清明毕谷雨,加二度,为变度率。
初行入处暑,减日率六十,度率三十;入白露,毕秋分,减日率四十四。度率二十二:皆为初迟半度之行。尽此日、度,乃求所减之余日、度率,续之,为疾。初行入大寒毕大暑,差行,日益迟一分。其前迟、后迟,日率既有增损,而益迟、益疾,差分皆检括前疾末日行分,为前迟初日行分。以前迟平行分减之,余为前迟总差。后疾初日行分,为后迟末日行分,以后迟初日行分减之,余为后迟总差。相减,为前后别日差分,其不满者皆调为小分。迟疾之际,行分衰杀不伦者,依此。
前迟,入冬至,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先疾,日益迟二分。入小寒,三日损一。大寒初日,率五十五日行二十度,乃三日益一。立春初日,平,毕清明,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入谷雨,每气别减一度。立夏初日,平,毕小满,率六十日行二十二度。入芒种,每气别益一度。夏至初日,平,毕处暑,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入白露,三日损一。秋分初日,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乃每日益日一,三日益度二。寒露初日,率七十五日行三十度,乃每日损日一,三日损度一。霜降初日,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乃二日损一度。入立冬一日,平,毕气尽,率六十日行十七度。入小雪,五日益一度。大雪初日,率六十日行二十度,乃三日益一度。入冬至,复初。
前留,十三日。前疾减日率一者,以其数分益此留及后迟日率。前疾加日率者,以其数分减此留及后迟日率。旋退,西行。入冬至初日,率六十三日退二十二度,乃四日益度一。小寒一日,率六十三日退二十六度,乃三日半损度一。立春三日,平,毕惊蛰,率六十三日退十七度,乃二日益日、度各一。雨水八日,平,毕气尽,率六十七日退二十一度。入春分,每气损日、度各一。大暑初日,平,毕气尽,率五十八日退十二度。立秋初日,平,毕气尽,率五十七日退十一度,乃二日益日一。寒露九日,平,毕气尽,率六十六日退二十度,乃二日损一。霜降六日,平,毕气尽,率六十三日退十七度,乃三日益一。立冬十一日,平,毕气尽,率六十七日退二十一度,乃二日损一。入冬至,复初。
后留,冬至初,留十三日,乃二日半益一。大寒初日,平,毕气尽,留二十五日,乃二日半损一。雨水初日,留十三日,乃三日益一。清明初日,留二十三日,乃日损一。清明十日,平,毕处暑,留十三日,乃二日损一。秋分十一日,无留,乃每日益一。霜降初日,留十九日,乃三日损一。立冬毕大雪,留十三日。
后迟,顺,六十日行二十五度,日益疾二分。前疾加度者,此迟依数减之,为定度。前疾无加度者,此迟入秋分至立冬减三度,入冬至减五度。后留定日肉十三日者,以所朒日数加此迟日率。
后疾,冬至初日,率二百一十日行百三十二度,乃每日损一。大寒八日,率百七十二日行九十四度,乃二日损一。启蛰,平,毕气尽,率百六十一日行八十三度,乃二日益一
芒种十四日,平,毕夏至,率二百三十三日行百五十五度,乃每日益一。
大暑初日,平,毕处暑,率二百六十三日行百八十五度,乃二日损一。
秋分一日,率二百五十五日行百七十七度,乃一日半损一。
大雪初日,率二百五日行百二十七度,乃三日益一。
入冬至,复初。
其入常气日度之率有损益者,计日损益,为后疾定日率度。
疾行日率,其前迟定日朒六十、及退行定日朒六十三者,皆以所朒日数加疾行定日率;
前迟定日盈六十、退行定日盈六十三、后留定日盈十三者,皆以所盈日数减此疾定日率;
各为变日率。
疾行度率,其前迟定度朒二十五、退行定度盈十七、后迟入秋分到冬至减度者,皆以所盈朒度数加此疾定率;
前迟定度盈二十五、及退行定度朒十七者,皆以所盈朒度数减此疾定度率:
各为变度率。
初行入春分毕谷雨,差行,日益疾一分。
初行入立夏毕夏至,日行十度,六十六日行三十三度。
小暑毕大暑,五十日行二十五度。
立秋毕气尽,二十日行十度。
减率续行,并同前,尽日度而夕伏。
○镇星
总率五十万六千六百二十三,奇二十九。
伏分二万二千八百三十一,奇六十四半。
终日三百七十八,余一百三,奇二十九。
平见,入冬至,初减四日。乃日益八十九分。
入大寒,毕春分,均减八日。
入清明,日损五十九分。
入小暑初,依平。自后日加八十九分。
入白露初,加八日。自后日损百七十八分。
入秋分,均加四日。
入寒露,日损五十九分。
入小雪初日,依平,乃日减八十九分。
初顺,八十三日行七度二百九十分,日益迟半分,前留,三十七日。
旋退,五十一日退二度四百九十一分,日益疾少半。
又退,五十一日退二度四百九十一分,日益迟少半。
后留,三十七日。
后顺,八十三日,行七度二百九十分,日益疾半分。
日尽而夕伏。
○太白
总率七十八万四千四百四十九,奇九。
伏分五万六千二百二十四,奇五十四半。
终日五百八十三,余千二百二十九,奇九。
夕见伏日二百五十六。
晨见伏日三百二十七,余千二百二十九,奇九。
夕平见,入冬至,初依平,乃日减百分。
入启蛰,毕春分,均减九日。
入清明,日损百分,入芒种,依平。
入夏至,日加百分。
入处暑,毕秋分,均加九日。
入寒露,日损百分。
入大雪,依平。
夕顺,入冬至毕立夏,入立秋毕大雪,率百七十二日行二百六度。
入小满后,十日益一度,为定度。
入白露,毕春分,差行,益迟二分,自余平行。
夏至毕小暑,率百七十二日行二百九度。
入大暑,五日损一度,毕气尽。
平行,入冬至,大暑毕气尽,率十三日行十三度。
入冬至,十日损一,毕立春。
入立秋,十日益一,毕秋分。
启蛰毕芒种,七日行七度。
入夏至后,五日益一,毕于小暑。
寒露初日,率二十三日行二十二度,乃六日损一,毕小雪。
顺迟,四十二日,行三十度,日益迟八分。
前疾加过二百六度者,准数损此度。
夕留,七日。
夕退,十日退五度。
日尽而夕伏。
晨平见,入冬至,依平。
入小寒,日加六十七分。
入立春,毕立夏,均加三日。
入小满,日损六十七分。
入夏至,依平。
入小暑,日减六十七分。
入立秋,毕立冬,均减三日。
入小雪,日损六十七分。
晨退,十日退五度。
晨留,七日。
顺迟,冬至毕立夏,大雪毕气尽,率四十二日行三十度,日益疾八分。
入小满,率十日损一度,毕芒种。
夏至毕寒露,率四十二日行二十七度。
入霜降,每气益一度,毕小雪。
平行,冬至毕气尽,立夏毕气尽,十三日行十三度。
入小寒后,六日益日、度各一,毕启蛰。
小满后,七日损日、度各一,毕立秋。
雨水初日,率二十三日行二十三度。
自后六日损日、度各一,毕谷雨。
处暑毕寒露,无平行。
入霜降后,五日益日、度各一,毕大雪。
疾行,百七十二日,行二百六度。
前迟行损度不满三十度者,此疾依数益之。
处暑毕寒露,差行,日益疾一分。
自余平行。
日尽而晨伏。
○辰星
总率十五万五千二百七十八,奇六十六。
伏分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奇三十三。
终日百一十五,余千一百七十八,奇六十六。
夕见伏日五十二。
晨见伏日六十三,余千一百七十八,奇六十六。
夕平见,入冬至,毕清明,依平。
入谷雨,毕芒种,均减二日。
入夏至,毕大暑,依平。
入立秋,毕霜降,应见不见。
其在立秋、霜降气内,夕去日十八度外、三十六度内有木、火、土、金星者,亦见。
入立冬,毕大雪,依平。
顺疾,十二日行二十一度六分,日行一度五百三分。
大暑毕处暑,十二日行十七度二分,日行一度二百八十分。
平行,七日行七度。
入大暑后,二日损日、度各一。
入立秋,无此平行。
顺迟,六日行二度四分,日行二百二十四分。
前疾行十七度者,无此迟行。
夕留,五日。
日尽而夕伏。
晨平见,入冬至,均减四日。
入小寒,毕大寒,依平。
入立春,毕启蛰,均减三日。
其在启蛰气内,去日度如前,晨无木、火、土、金星者,不见。
入雨水,毕立夏,应见不见。
其在立夏气内,去日度如前,晨有木、火、土、金星者,亦见。
入小满,毕寒露,依平。
入霜降,毕立冬,均加一日。
入小雪,毕大雪,依平。
晨见,留,五日。
顺迟,六日行二度四分,日行二百二十四分。
入大寒,毕惊蛰,无此迟行。
平行,七
日行七度。
入大寒后,二日损日、度各一。
入立春,无此平行。
顺疾,行十二日行二十一度六分,日行一度五百三分。
前无迟行者,十二日行十七度一十分,日行一度二百八十分。
日尽而晨伏。
各以伏分减总实,以总率去之;不尽,反以减总率,如总法,为日。
天正定朔与常朔有进退者,亦进减、退加一日。
乃随次月大小去之,命日算外,得平见所在。
各半见余以同半总。
太白、辰星以夕见伏日加之,得晨平见。
各依所入常气加减日及应计日损益者,以损益所加减;讫,余以加减平见,为常见。
又以常见日消息定数之半,息减、消加常见,为定见日及分。
置定见夜半日躔,半其分,以其日躔差乘定见余,总法而一,进加、退减之,乃以其星初见去日度,岁星十四,太白十一,荧惑、镇星、辰星十七,晨减、夕加,得初见定辰所在宿度。
其初见消息定数,亦半之,以息加、消减其星初见行留日率。
其岁星、镇星不须加减。
其加减不满日者,与见通之,过半从日,乃依行星日度率,求初日行分。
置定见余,以减半总,各以初日行分乘之,半总而一,顺加、逆减星初见定辰所在度分,得星见后夜半宿度。
以所行度分,顺加、逆减之。
其差行益疾益迟者,副置初日行分,各以其差迟损、疾加之,留者因前,逆则依减,以程法约行分为度分,得每日所至。
求行分者,皆以半总乘定度率,有分者从之。
日率除,为平行度分。
置定日率,减一,以所差分乘之,二而一,为差率。
以疾减、迟加平行,为初日所行度及分。
中宗反正,太史丞南宫说以《麟德历》上元,五星有入气加减,非合璧连珠之正,以神龙元年岁次乙巳,故治《乙巳元历》。
推而上之,积四十一万四千三百六十算,得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七曜起牵牛之初。
其术有黄道而无赤道,推五星先步定合,加伏日以求定见。
他与淳风术同。
所异者,惟平合加减差。
既成,而睿宗即位,罢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六-译文
将余数作为副数;乘以躔差,再除以总法,根据进退加减其副数,各自加上夜半时的日躔,得到加时的宿度。
合朔度,即月离。上弦时,加度九十一度、分四百一十七。望时,加度一百八十二度、分八百三十四。下弦时,加度二百七十三度、分一千二百五十一。完成后,将其分减半,降一等,用同程法,得到加时的月离。根据天正常朔夜半时的变日及余数,定朔有进退日的,也进退一日,得到定朔夜半时的变日。累加一日,得到次日。
各自以夜半时的变余乘以进退差,再除以总法,根据进退加减离程,得到定程。以定朔弦望的小余乘以定程,再除以总法,减去加时的月离,得到夜半时的月离。求次日,用程法约定程,累加。如果用定程乘以夜刻,再除以二百,得到晨分。减去定程,得到昏分。夜半时的月离,朔后加昏分得到昏度,望后加晨分得到晨度。注历时,将弦望小余乘以五,再除以程法,得到刻数。不满晨前刻的,退命算上。
辰刻八,分二十四。
刻分法七十二。
设置气的屈伸率,各自以发敛差损益,得到每日的屈伸率。差满十,进位到分;分满十,进位到率。各自累计其率为刻分。乘以一百八十,再除以十一乘纲纪,得到刻差。各自减半,以伸减、屈加晨前刻分,得到每日晨前的定刻。加倍,得到夜刻。减去一百,得到昼刻。以三十四约刻差,得到分;分满十,进位到度。以伸减、屈加气初黄道去极,得到每日的黄道去极。以昼刻乘期实,再乘以二百,除以总法,得到昏中度。减去三百六十五度三百二十八分,余数为旦中度。各自加上日躔,得到昏旦中星,赤道计算。赤道与《太初》星距相同。
游交终率一千零九十三万九千三百一十三。奇率三百。
约终三万六千四百六十四,奇一百一十三。交中一万八千二百三十二,奇五十六半。交终日二十七,余二百八十四,奇一百一十三。交中日十三,余八百一十二,奇五十六半。
亏朔三千一百零六,奇一百八十七。实望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五,奇一百五十。
后准一千五百五十三,奇九十三半。前准一万六千六百七十八,奇二百六十三。
设置总实,乘以奇率,满终率则减去;不满,以奇率约,得到入交分。加上天正常朔的小余,得到朔泛交分。求次朔,以亏朔加上。因朔求望,以实望加上。各自以朔望入气的盈朒定积,盈加、朒减;再以六十乘以迟速定数,除以七百七十七,得到限数;以速减、迟加,得到定交分。朔时,月在日道里的,以所入限数减去迟速定数,余数以速减、迟加其定交分。而出日道表的,为变交分。不出表的,依定交分。变交分在三时半内的,依术消息,以定蚀不。交中以下的,为月在外道;以上的,减去,余数为月在内道。其分如后准以下的,为交后分;前准以上的,反减交中,余数为交前分。望则月蚀,朔在内道则日蚀。以一百一十二约前后分,得到去交时。设置定朔小余,作为副数。以辰率约之,以艮、巽、坤、乾为次,命算外。其余,半法以下的为初;以上的,减去,为末。初则因余,末则减法,各自为差率。月在内道的,益去交时十而三除之。乘以差率,除以十四,得到差。朔时,在二分前后一气内的,即以差为定;近冬至以去寒露、雨水,近夏至以去清明、白露气数倍之,再以三除去交时增之;近冬至艮巽以加、坤乾以减,近夏至艮巽以减、坤乾以加其差,为定差。艮、巽加副,坤、乾减副。月在外道的,三除去交时数,乘以差率,除以十四,得到差。艮、坤以减副,巽、乾以加副,为食定小余。望时即因定望小余,即所在辰;近朝夕的,以日出没刻校前后十二刻半内候之。
月在外道,朔不应蚀。夏至初日,以二百四十八为初准。去交前后分如初准以下、加时在午正前后七刻内的,蚀。朔去夏至前后,每一日损初准二分,皆毕于九十四日,为每日变准。交分如变准以下、加时如前的,亦蚀。又以末准六十减初准及变准,余数以十八约之,为刻准,以并午正前后七刻内数,为时准。加时准内交分,如末准以下的,亦蚀。又设置末准,每一刻加十八,为差准。加时刻去午前后如刻准以下、交分如差准以下的,亦蚀。自秋分至春分,去交如末准以下、加时巳、午、未的,亦蚀。
月在内道,朔应蚀。若在夏至初日,以一千三百七十三为初准。去交如初准以上、加时在午正前后十八刻内的,或不蚀。夏至前后每日益初准一分半,皆毕于九十四日,为每日变准。以初准减变准,余数以十约之,为刻准。以减午正前后十八刻,余数为时准。其去交在变准以上、加时在准内的,或不蚀。
望去交前后定分:冬,减二百二十四;夏,减五十四;春,交后减百,交前减二百;秋,交后减二百,交前减百。不足减的,蚀既。有余的,以减后准,除以一百零四,得到月蚀分。
朔交,月在内道,入冬至毕定雨水,及秋分毕大雪,皆以五百五十八为蚀差。入春分,日损六分,毕芒种。以蚀差减去交分;不足减的,反减蚀差,为不蚀分。其不蚀分,自小满毕小暑,加时在午正前后七刻外的,毕减一时;三刻内的,加一时。大寒毕立春交前五时外、大暑毕立冬交后五时外的,皆减一时;五时内的,加一时。诸加时蚀差应减的,交后减之,交前加之;应加的,交后加之,交前减之。不足减的,皆既;加减入不蚀限的,或不蚀。月在外道,冬至初日,无蚀差。自后日益六分,毕于雨水。入春分,毕白露,皆以五百二十二为差。入秋分,日损六分,毕大雪。以差加去交分,为蚀分。以减后准,余数为不蚀分。以十五约蚀差,以减一百零四,为定法。其不蚀分,如定法得一,以减十五,余数为日蚀分。
○岁星
总率五十三
一万四千四百八十三,余数四十五。
伏分二万四千三十一,余数七十二半。
终日三百九十八,余数一千一百六十三,余数四十五。
平见,进入冬至,直到小寒结束,均减少六日。进入大寒,每日减少六十七分。进入春分,保持平稳。然后每日增加八十九分,进入立夏,直到小满结束,均增加六日。进入芒种,每日减少八十九分。进入夏至,直到立秋结束,均增加四日。进入处暑,每日减少一百七十八分。进入白露,保持平稳。之后每日减少五十二分。进入小雪,直到大雪结束,均减少六日。
初顺,一百一十四日行走十八度五百九分,每日逐渐减慢一分。前留,二十六日。旋退,四十二日,退六度十二分,每日逐渐加快二分。又退,四十二日,退六度十二分,每日逐渐减慢二分。后留,二十五日。后顺,一百一十四日行走十八度五百九分,每日逐渐加快一分。日尽而夕伏。
○荧惑
总率一百零四万五千零八十,余数六十。
伏分九万七千零九十,余数三十。
终日七百七十九,余数一千二百二十,余数六十。
平见,进入冬至,减少二十七日。之后每日减少六百零三分。进入大寒,每日增加四百零二分。进入雨水,直到谷雨结束,均增加二十七日。进入立夏,每日减少一百九十八分。进入立秋,保持平稳。进入处暑,每日减少一百九十八分。进入小雪,直到大雪结束,均减少二十七日。
初顺,进入冬至,率二百四十三日行走一百六十五度。然后每三日减少日度和度各二。小寒初日,率二百三十三日行走一百五十五度,然后每二日减少一。进入谷雨四日,保持平稳,直到小满九日结束。率一百七十八日行走一百度,然后每三日减少一。夏至初日,保持平稳,直到六日结束,率一百七十一日行走九十三度,然后每三日增加一。进入立秋初日,一百八十四日行走一百零六度,然后每日增加一。进入白露初日,率二百一十四日行走一百三十六度;然后每五日增加六,进入秋分初日,率二百三十二日行走一百五十四度,又每日增加一。进入寒露初日,率二百四十七日行走一百六十九度。然后每五日增加三。进入霜降五日,保持平稳,直到立冬十三日结束,率二百五十九日行走一百八十一度,然后每二日减少日一。进入冬至,恢复初值。
各依所入常气,保持平稳的依率,其余皆按日增减,为前疾日度定率。其前迟及留退,进入节气有增减日度的,按日增减,皆按此法。疾行日率,进入大寒,每六日减少一;进入春分,直到立夏结束,均减少十日;进入小满,每三日减少所减一;直到芒种结束,保持平稳;进入立秋,每三日增加一;进入白露,直到秋分结束,均增加十日;进入寒露,每半日减少所加一;直到节气结束,保持平稳,为变日率。疾行度率,进入大寒直到启蛰结束,立夏直到夏至结束,大暑直到节气结束,霜降直到小雪结束,皆增加四度;清明直到谷雨结束,增加二度,为变度率。
初行进入处暑,减少日率六十,度率三十;进入白露,直到秋分结束,减少日率四十四。度率二十二:皆为初迟半度之行。尽此日、度,乃求所减之余日、度率,续之,为疾。初行进入大寒直到大暑结束,差行,每日逐渐减慢一分。其前迟、后迟,日率既有增减,而益迟、益疾,差分皆检括前疾末日行分,为前迟初日行分。以前迟平行分减之,余为前迟总差。后疾初日行分,为后迟末日行分,以后迟初日行分减之,余为后迟总差。相减,为前后别日差分,其不满者皆调为小分。迟疾之际,行分衰杀不伦者,依此。
前迟,进入冬至,率六十日行走二十五度;先疾,每日逐渐减慢二分。进入小寒,每三日减少一。大寒初日,率五十五日行走二十度,然后每三日增加一。立春初日,保持平稳,直到清明结束,率六十日行走二十五度。进入谷雨,每节气别减少一度。立夏初日,保持平稳,直到小满结束,率六十日行走二十二度。进入芒种,每节气别增加一度。夏至初日,保持平稳,直到处暑结束,率六十日行走二十五度,进入白露,每三日减少一。秋分初日,率六十日行走二十五度。然后每日增加日一,每三日增加度二。寒露初日,率七十五日行走三十度,然后每日减少日一,每三日减少度一。霜降初日,率六十日行走二十五度,然后每二日减少一度。进入立冬一日,保持平稳,直到节气结束,率六十日行走十七度。进入小雪,每五日增加一度。大雪初日,率六十日行走二十度,然后每三日增加一度。进入冬至,恢复初值。
前留,十三日。前疾减少日率一的,以其数分益此留及后迟日率。前疾增加日率的,以其数分减此留及后迟日率。旋退,西行。进入冬至初日,率六十三日退二十二度,然后每四日增加度一。小寒一日,率六十三日退二十六度,然后每三日半减少度一。立春三日,保持平稳,直到惊蛰结束,率六十三日退十七度,然后每二日增加日、度各一。雨水八日,保持平稳,直到节气结束,率六十七日退二十一度。进入春分,每节气减少日、度各一。大暑初日,保持平稳,直到节气结束,率五十八日退十二度。立秋初日,保持平稳,直到节气结束,率五十七日退十一度,然后每二日增加日一。寒露九日,保持平稳,直到节气结束,率六十六日退二十度,然后每二日减少一。霜降六日,保持平稳,直到节气结束,率六十三日退十七度,然后每三日增加一。立冬十一日,保持平稳,直到节气结束,率六十七日退二十一度,然后每二日减少一。进入冬至,恢复初值。
后留,冬至初,留十三日,然后每二日半增加一。大寒初日,保持平稳,直到节气结束,留二十五日,然后每二日半减少一。雨水初日,留十三日,然后每三日增加一。清明初日,留二十三日,然后每日减少一。清明十日,保持平稳,直到处暑结束,留十三日,然后每二日减少一。秋分十一日,无留,然后每日增加一。霜降初日,留十九日,然后每三日减少一。立冬直到大雪结束,留十三日。
后迟,顺,六十日行走二十五度,每日逐渐加快二分。前疾增加度的,此迟依数减少,为定度。前疾无增加度的,此迟进入秋分至立冬减少三度,进入冬至减少五度。后留定日肉十三日者,以所朒日数加此迟日率。
后疾,冬至初日,率二百一十日行走一百三十二度,然后每日减少一。大寒八日,率一百七十二日行走九十四度,然后每二日减少一。启蛰,保持平稳,直到节气结束,率一百六十一日行走八十三度,然后每二日增加一
芒种后的第十四天,太阳运行平稳,直到夏至结束,共运行233天,行155度,每天增加一度。
大暑的第一天,太阳运行平稳,直到处暑结束,共运行263天,行185度,每两天减少一度。
秋分的第一天,太阳运行255天,行177度,每天半减少一度。
大雪的第一天,太阳运行205天,行127度,每三天增加一度。
进入冬至后,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如果进入常气日度的运行有增减,根据日数的增减,确定后续的疾行日率和度率。
疾行日率,如果前迟定日不足60天,或者退行定日不足63天,都将不足的天数加到疾行定日率上;
如果前迟定日超过60天,退行定日超过63天,或者后留定日超过13天,都将超过的天数从疾行定日率中减去;
各自成为变日率。
疾行度率,如果前迟定度不足25度,退行定度超过17度,或者后迟入秋分到冬至减少的度数,都将超过或不足的度数加到疾行定率上;
如果前迟定度超过25度,或者退行定度不足17度,都将超过或不足的度数从疾行定度率中减去;
各自成为变度率。
初行进入春分到谷雨结束,差行,每天增加疾行一分。
初行进入立夏到夏至结束,每天行10度,66天行33度。
小暑到大暑结束,50天行25度。
立秋到气尽,20天行10度。
减率继续运行,与前相同,直到日度结束而夕伏。
○镇星
总率为506,623,奇数为29。
伏分为22,831,奇数为64.5。
终日为378天,余103天,奇数为29。
平见,进入冬至,最初减少4天。然后每天增加89分。
进入大寒,到春分结束,平均减少8天。
进入清明,每天减少59分。
进入小暑初,依平。之后每天增加89分。
进入白露初,增加8天。之后每天减少178分。
进入秋分,平均增加4天。
进入寒露,每天减少59分。
进入小雪初日,依平,然后每天减少89分。
初顺,83天行7度290分,每天增加迟行半分,前留37天。
旋退,51天退2度491分,每天增加疾行少半。
又退,51天退2度491分,每天增加迟行少半。
后留37天。
后顺,83天,行7度290分,每天增加疾行半分。
日尽而夕伏。
○太白
总率为784,449,奇数为9。
伏分为56,224,奇数为54.5。
终日为583天,余1,229天,奇数为9。
夕见伏日为256天。
晨见伏日为327天,余1,229天,奇数为9。
夕平见,进入冬至,最初依平,然后每天减少100分。
进入启蛰,到春分结束,平均减少9天。
进入清明,每天减少100分,进入芒种,依平。
进入夏至,每天增加100分。
进入处暑,到秋分结束,平均增加9天。
进入寒露,每天减少100分。
进入大雪,依平。
夕顺,进入冬至到立夏结束,进入立秋到大雪结束,平均172天行206度。
进入小满后,每10天增加一度,为定度。
进入白露,到春分结束,差行,每天增加迟行2分,其余平行。
夏至到小暑结束,平均172天行209度。
进入大暑,每5天减少一度,到气尽。
平行,进入冬至,大暑到气尽,平均13天行13度。
进入冬至,每10天减少一度,到立春结束。
进入立秋,每10天增加一度,到秋分结束。
启蛰到芒种结束,7天行7度。
进入夏至后,每5天增加一度,到小暑结束。
寒露初日,平均23天行22度,然后每6天减少一度,到小雪结束。
顺迟,42天行30度,每天增加迟行8分。
前疾行超过206度的,根据数量减少此度。
夕留7天。
夕退,10天退5度。
日尽而夕伏。
晨平见,进入冬至,依平。
进入小寒,每天增加67分。
进入立春,到立夏结束,平均增加3天。
进入小满,每天减少67分。
进入夏至,依平。
进入小暑,每天减少67分。
进入立秋,到立冬结束,平均减少3天。
进入小雪,每天减少67分。
晨退,10天退5度。
晨留7天。
顺迟,冬至到立夏结束,大雪到气尽,平均42天行30度,每天增加疾行8分。
进入小满,平均每10天减少一度,到芒种结束。
夏至到寒露结束,平均42天行27度。
进入霜降,每气增加一度,到小雪结束。
平行,冬至到气尽,立夏到气尽,13天行13度。
进入小寒后,每6天增加日、度各一,到启蛰结束。
小满后,每7天减少日、度各一,到立秋结束。
雨水初日,平均23天行23度。
之后每6天减少日、度各一,到谷雨结束。
处暑到寒露结束,无平行。
进入霜降后,每5天增加日、度各一,到大雪结束。
疾行,172天行206度。
前迟行减少的度数不满30度的,此疾行根据数量增加。
处暑到寒露结束,差行,每天增加疾行1分。
其余平行。
日尽而晨伏。
○辰星
总率为155,278,奇数为66。
伏分为22,699,奇数为33。
终日为115天,余1,178天,奇数为66。
夕见伏日为52天。
晨见伏日为63天,余1,178天,奇数为66。
夕平见,进入冬至,到清明结束,依平。
进入谷雨,到芒种结束,平均减少2天。
进入夏至,到大暑结束,依平。
进入立秋,到霜降结束,应见不见。
如果在立秋、霜降气内,夕去日18度外、36度内有木、火、土、金星者,亦见。
进入立冬,到大雪结束,依平。
顺疾,12天行21度6分,每天行1度503分。
大暑到处暑结束,12天行17度2分,每天行1度280分。
平行,7天行7度。
进入大暑后,每2天减少日、度各一。
进入立秋,无此平行。
顺迟,6天行2度4分,每天行224分。
前疾行17度的,无此迟行。
夕留5天。
日尽而夕伏。
晨平见,进入冬至,平均减少4天。
进入小寒,到大寒结束,依平。
进入立春,到启蛰结束,平均减少3天。
如果在启蛰气内,去日度如前,晨无木、火、土、金星者,不见。
进入雨水,到立夏结束,应见不见。
如果在立夏气内,去日度如前,晨有木、火、土、金星者,亦见。
进入小满,到寒露结束,依平。
进入霜降,到立冬结束,平均增加1天。
进入小雪,到大雪结束,依平。
晨见,留5天。
顺迟,6天行2度4分,每天行224分。
进入大寒,到惊蛰结束,无此迟行。
平行,7
太阳每天运行七度。
进入大寒节气后,每两天减少一天和一度。
进入立春节气后,不再有这种平行运行。
顺行加速时,十二天内运行二十一度六分,每天运行一度五百三分。
之前没有减速运行时,十二天内运行十七度一十分,每天运行一度二百八十分。
太阳运行结束后,早晨隐伏。
各自用隐伏的部分减去总实,用总率去除;如果除不尽,再用总率减去余数,按照总法计算,得到天数。
天正定朔与常朔有进退时,也进行进减、退加一天。
然后根据下一个月的大小去掉,计算天数,得到平见所在的位置。
各自用平见的余数的一半与半总相同。
太白星和辰星用夕见伏日加上,得到晨平见。
各自根据所进入的常气加减天数及应计日损益的部分,用损益进行加减;完成后,余数用来加减平见,得到常见。
再用常见的消息定数的一半,息减、消加常见,得到定见日及分。
设置定见夜半的日躔,取其一半,用日躔差乘以定见余数,用总法去除,进加、退减,然后用其星初次出现时离日度的距离,岁星十四,太白星十一,荧惑、镇星、辰星十七,晨减、夕加,得到初次出现时的定辰所在宿度。
初次出现的消息定数,也取其一半,用息加、消减其星初次出现的行留日率。
岁星和镇星不需要加减。
加减不满一天的,与见通之,超过一半的按天计算,然后按照行星日度率,求初日行分。
设置定见余数,减去半总,各自用初日行分乘以它,用半总去除,顺加、逆减星初次出现的定辰所在度分,得到星出现后夜半的宿度。
用所行的度分,顺加、逆减。
其差行益疾益迟的,副置初日行分,各自用其差迟损、疾加,留者因前,逆则依减,用程法约行分为度分,得到每日所至。
求行分的,都用半总乘以定度率,有分的按分计算。
日率去除,得到平行度分。
设置定日率,减一,用所差分乘以它,二而一,得到差率。
用疾减、迟加平行,得到初日所行的度及分。
中宗复位后,太史丞南宫说用《麟德历》上元,五星有入气加减,不符合合璧连珠的正统,因此在神龙元年岁次乙巳时,制定了《乙巳元历》。
推算上去,积四十一万四千三百六十算,得到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七曜起于牵牛之初。
其术有黄道而无赤道,推算五星先步定合,加伏日以求定见。
他与淳风术相同。
所不同的是,只有平合加减差。
完成后,睿宗即位,废止了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六-注解
《戊寅历》:唐代初期使用的一种历法,因在高宗时期发现其误差较大,故被《麟德历》所取代。
《甲子元历》:由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所制定的历法,后被称为《麟德历》,在高宗时期被正式采用。
《麟德历》:唐代李淳风制定的历法,以其精确性著称,被用于麟德二年至开元十六年间。
章、蔀:古代历法中的时间单位,章为19年,蔀为76年,用于计算日月运行的周期。
元、纪:古代历法中的更大时间单位,元为4560年,纪为1520年,用于更长时间的天文计算。
日分、度分:古代历法中用于精确计算太阳和月亮位置的小数部分,日分指日的小数部分,度分指度的小数部分。
木浑图:古代用于测量黄道(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的仪器。
刘焯:隋代天文学家,著有《皇极历》,对后世历法有重要影响。
瞿坛罗:唐代天文学家,曾上呈《经纬历》,与《麟德历》并行使用。
《光宅历》:唐代瞿坛罗所制定的历法,原计划在圣历年间使用,但最终被废止。
夏时:指夏历,即农历,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
上元:古代历法中的一个重要时间点,通常用于计算历法的起点。
总法:古代天文学中用于计算天体运行周期的总方法或总规则。
期实:历法中的一个常数,用于计算日月运行的周期。
常朔实:历法中的一个常数,用于计算朔日(新月)的时间。
盈朔实、肉朔实:历法中的术语,盈朔实指朔日提前的时间,肉朔实指朔日推迟的时间。
辰率:历法中的一个常数,用于计算时辰的变化。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次气:指冬至后的下一个节气,即小寒。
闰余:历法中的术语,指为了调整农历与太阳年的差异而增加的闰月的时间。
总实:历法中的一个常数,用于计算闰月的时间。
天正常朔:指没有闰月干扰的正常朔日。
次朔:指下一个朔日。
上弦、望、下弦:月相的名称,上弦指月亮上半月的光亮部分,望指满月,下弦指月亮下半月的光亮部分。
进纲、退纪:历法中的术语,用于描述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方向,进纲指太阳向南移动,退纪指太阳向北移动。
秋分、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指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的时刻,春分指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的时刻。
末率、初率:历法中的术语,用于计算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速度。
总差、别差:历法中的术语,用于计算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速度的变化。
每日躔差:指太阳在黄道上每日移动的距离。
定气:指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刻。
盈朒积:历法中的术语,盈指时间提前,朒指时间推迟,盈朒积指时间提前或推迟的累积量。
变周:历法中的一个常数,用于计算月亮运行周期的变化。
变日:历法中的术语,指月亮运行周期的变化天数。
变奇:历法中的术语,指月亮运行周期的变化的小数部分。
月程法:历法中的一个常数,用于计算月亮运行的速度。
黄道: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
南斗、牛、婺女、虚、危、营室、东壁、奎、娄、胃、昴、毕、觜觿、参、东井、舆鬼、柳、七星、张、翼、轸、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用于划分天球上的区域。
躔差:指天体运行轨道的差异,常用于描述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与预期位置的偏差。
夜半日躔:指夜半时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合朔度:指月亮与太阳在同一黄经上的位置,即朔日(新月)时的月亮位置。
月离:指月亮在黄道上的位置,常用于描述月亮的运行轨迹。
上弦:指月亮在上弦月时的位置,即月亮与太阳的黄经差为90度。
望:指满月时的月亮位置,即月亮与太阳的黄经差为180度。
下弦:指月亮在下弦月时的位置,即月亮与太阳的黄经差为270度。
定朔:指经过修正后的朔日,考虑了天体运行的偏差。
进退差: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差异,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
离程:指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运行的距离。
晨分:指从夜半到日出之间的时间。
昏分:指从日落到夜半之间的时间。
刻分法:古代用于划分时间的单位,通常将一天分为100刻,每刻分为72分。
屈伸率: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率,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速度的增减。
发敛差: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幅度,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速度的增减幅度。
刻差:指天体运行速度变化所导致的时间差异。
黄道去极:指黄道与天极之间的距离,常用于描述天体在黄道上的位置。
昏中度:指日落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旦中度:指日出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赤道:地球赤道在天空中的投影。
太初:指《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法。
游交终率:指天体运行周期的总率,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的周期。
奇率:指天体运行周期的奇零部分,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周期的余数。
交中:指天体运行周期的中间点,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周期的中间位置。
亏朔:指朔日(新月)时的月亮位置与预期位置的偏差。
实望:指满月时的月亮位置与预期位置的偏差。
后准:指天体运行周期的后段,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周期的后半部分。
前准:指天体运行周期的前段,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周期的前半部分。
入交分:指天体进入某一运行周期的分数部分,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周期的余数。
朔泛交分:指朔日(新月)时的月亮位置与预期位置的偏差分数。
盈朒定积: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所导致的累积偏差。
迟速定数: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所导致的偏差数。
限数: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所导致的偏差限制数。
变交分: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所导致的偏差分数。
蚀不:指日食或月食的发生与否。
去交时:指天体运行周期中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
差率: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率,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速度的增减。
食定小余:指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余数部分。
初准:指天体运行周期的初始部分,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周期的初始位置。
变准:指天体运行周期的变化部分,常用于描述天体运行周期的变化位置。
刻准: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所导致的时间差异。
时准: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所导致的时间差异。
差准:指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所导致的时间差异。
蚀差:指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偏差。
不蚀分:指日食或月食不发生时的分数部分。
定法:指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固定规则。
岁星:木星的古称。
总率:指行星运行的总周期。
伏分: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行星在太阳附近不可见的时期。
平见: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行星在天空中可见的时期。
初顺:行星开始顺行的时间段。
前留:行星在顺行前停留的时间段。
旋退:行星开始逆行的时间段。
后留:行星在逆行后停留的时间段。
后顺:行星再次开始顺行的时间段。
荧惑:火星的古称。
终日:指行星运行的总天数。
余:指行星运行总天数之外的余数。
奇:古代天文学术语,指余数或分数部分。
日损:指每日减少的数值。
日加:指每日增加的数值。
依平:指按照平均数值进行计算。
疾行: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行星在天空中快速运动。
迟行: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行星在天空中缓慢运动。
差行:指行星运行速度不均匀的时期。
前迟:指行星在顺行前速度减慢的时期。
后迟:指行星在逆行后速度减慢的时期。
前疾:指行星在顺行前速度加快的时期。
后疾:指行星在逆行后速度加快的时期。
定率:指行星运行的固定速率。
变日率:指行星运行日数的变化速率。
变度率:指行星运行角度的变化速率。
初行:指行星开始运行的时期。
尽此日、度:指行星运行到某个特定的日数和角度。
续之:指继续计算行星运行的日数和角度。
前迟总差:指行星在顺行前速度减慢的总差值。
后迟总差:指行星在逆行后速度减慢的总差值。
前后别日差分:指行星在顺行和逆行期间日数的差异。
小分:指日数差异中的小数部分。
衰杀不伦:指行星运行速度不均匀的情况。
朒日数:指行星运行日数的不足部分。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表示夏季的正式开始。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表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表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表示昼夜平分。
大雪: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表示冬季的深入。
镇星:土星的古称。
太白:金星的古称。
辰星:水星的古称。
顺: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行星在天空中顺行(与地球运动方向相同)。
退: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行星在天空中逆行(与地球运动方向相反)。
留: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行星在天空中暂时停止运动。
日行七度:指太阳每天在黄道上移动的角度,七度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度量单位。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天的开始。
顺疾:指行星在天空中顺行且速度较快。
晨伏:指行星在日出前消失于地平线下,不再可见。
天正定朔:指农历正月初一的确定日期。
常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
合璧连珠:指五星(金、木、水、火、土)在天空中排列成一条直线或接近一条直线的现象。
神龙元年:唐朝的一个年号,公元705年。
乙巳元历:指以乙巳年为基准的历法。
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牵牛: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天鹰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十六-评注
《麟德历》是唐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由李淳风制定,其精确性和科学性在当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该历法不仅继承了前代历法的优点,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李淳风通过统一计算各种天文数据的‘总法’,使得历法的计算更加简便和准确。此外,他还通过‘木浑图’等仪器,精确测量了黄道的位置,进一步提高了历法的精度。
《麟德历》的制定不仅体现了唐代天文学的高度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文历法的重视。历法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祭祀活动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历法的制定和改进一直是古代中国的重要任务。李淳风的《麟德历》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唐代历法的重要代表。
从文化内涵来看,《麟德历》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学和数学的综合性文献。历法中的‘章、蔀、元、纪’等时间单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循环的深刻理解。而‘盈朔实、肉朔实’等术语,则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对日月运行规律的细致观察和精确计算。
从历史价值来看,《麟德历》的制定和推行,标志着唐代天文学的成熟和独立。它不仅在当时被广泛使用,还对后世历法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淳风的天文学成就,不仅为唐代的科学文化增添了光彩,也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麟德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唐代天文学的高度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探索精神。通过对《麟德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文化,以及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天文学中关于日月运行、朔望、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计算方法。文中详细记录了如何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来确定日月的位置、运行速度以及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这些计算方法体现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精确计算能力。
文中提到的‘躔差’、‘总法’、‘夜半日躔’等术语,反映了古代天文学中对天体运行轨迹的精确测量和计算。通过这些术语,可以看出古代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相当复杂的天体运行规律,并能够通过数学方法进行精确预测。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朔望、上弦、下弦等月相的变化,以及日食月食的发生条件。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对月相变化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他们对日食月食现象的精确预测能力。通过这些计算,古代天文学家能够准确预测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和位置,为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屈伸率’、‘发敛差’、‘刻差’等术语,这些术语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行速度变化的精确测量和计算。通过这些术语,可以看出古代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天体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并能够通过数学方法进行精确预测。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精确计算能力,还体现了古代天文学在农业生产、宗教活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和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天文学家对行星运行规律的观测和计算,特别是对火星(荧惑)的运行轨迹、速度变化以及在不同节气中的表现进行了精确的记录。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高度发展,也展示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文中提到的‘伏分’、‘平见’、‘初顺’、‘前留’、‘旋退’、‘后留’、‘后顺’等术语,都是古代天文学中用来描述行星运行状态的专业词汇。通过这些术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天文学家如何细致地划分行星的运行周期,并对其进行精确的计算。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日损’、‘日加’、‘依平’等概念,这些概念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对行星运行速度变化的关注。他们不仅记录了行星在不同节气中的运行速度变化,还通过‘疾行’、‘迟行’、‘差行’等术语,进一步描述了行星运行速度的不均匀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对火星(荧惑)的运行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火星在古代被视为‘灾星’,其运行轨迹的变化被认为与人间灾祸有关。因此,古代天文学家对火星的运行规律进行了特别细致的观测和记录,以便预测和解释人间的吉凶祸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天文学文献,也是古代中国科学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我们研究古代天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关于行星运动的观测和计算方法。古代中国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观测和记录,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并用数学方法进行了精确的计算。这些计算不仅包括行星的可见期和不可见期,还包括行星在天空中的运动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文中提到的‘芒种’、‘夏至’、‘大暑’、‘处暑’、‘秋分’、‘大雪’、‘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精确把握。这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也是古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镇星’(土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等行星的运动规律。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这些行星的运动,总结出了它们的‘伏分’(不可见期)、‘平见’(可见期)、‘顺’(顺行)、‘退’(逆行)、‘留’(停止运动)等现象,并用数学方法进行了精确的计算。这些计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高度发展,也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疾行’和‘迟行’的概念,这是古代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速度变化的描述。通过观测和计算,古代天文学家能够预测行星在天空中的运动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从而为农业生产、历法制定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高度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精确把握。这些天文观测和计算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也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的观测和计算方法,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高度发展。文中提到的‘日行七度’、‘顺疾’、‘晨伏’等术语,展示了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精确观察和记录。通过这些术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天文学家如何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五星的运动来制定历法,并预测天象。
文中提到的‘天正定朔’与‘常朔’的区别,反映了古代历法制定中对朔日的精确计算。朔日的确定对于农历的制定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每个月的开始。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计算,力求使历法与天象保持一致,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此外,文中提到的‘太白’、‘辰星’、‘岁星’、‘荧惑’、‘镇星’等五星的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五大行星的命名和观测。这些行星在古代天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运动被认为与人间吉凶祸福有关。因此,古代天文学家对五星的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记录,以便预测未来的天象变化。
文中还提到了‘黄道’和‘赤道’的概念,这是古代天文学中重要的参考系。黄道是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而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空中的投影。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黄道和赤道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季节的更替和天象的变化。
最后,文中提到的‘合璧连珠’现象,是指五星在天空中排列成一条直线或接近一条直线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被认为是非常罕见且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天象,往往被视为吉兆或凶兆。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这种现象的观测和记录,来预测未来的天象变化和人间吉凶。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展示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高度发展,反映了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精确观察和记录。通过这些观测和计算,古代天文学家不仅制定了精确的历法,还预测了未来的天象变化,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