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六-原文
五行三
《五行传》曰:“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谓水失 其性,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而为灾也。
又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 急,厥罚常寒,厥极贫。时则有鼓妖,时则有豕祸,时则有耳痾,时则有雷电、霜、 雪、雨、雹、黑眚黑祥,惟火沴水。”
△水不润下
贞观三年秋,贝、谯、郓、泗、沂、徐、豪、苏、陇九州水。水,太阴之气也。 若臣道颛,女谒行,夷狄强,小人道长,严刑以逞,下民不堪其忧,则阴类胜,其 气应而水至;其谪见于天,月及辰星与列星之司水者为之变,若七曜循中道之北, 皆水祥也。
四年秋,许、戴、集三州水。
七年八月,山东、河南州四十大水。
八年七月,山东、江淮大水。
十年,关东及淮海旁州二十八大水。
十一年七月癸未,黄 气际天,大雨,谷水溢,入洛阳宫,深四尺,坏左掖门,毁官寺十九;洛水漂六百 余家。
九月丁亥,河溢,坏陕州之河北县及太原仓,毁河阳中氵单。
十六年秋,徐、 戴二州大水。
十八年秋,谷、襄、豫、荆、徐、梓、忠、绵、宋、亳十州大水。
十九年秋,泌、易二州水,害稼。
二十一年八月,河北大水,泉州海溢,驩州水。
二十二年夏,泸、越、徐、交、渝等州水。
永徽元年六月,新丰、渭南大雨,零口山水暴出,漂庐舍;宣、歙、饶、常等 州大雨,水,溺死者数百人。
秋,齐、定等州十六水。
二年秋,汴、定、濮、亳等 州水。
四年,杭、夔、果、忠等州水。
五年五月丁丑夜,大雨,麟游县山水冲万年 宫玄武门,入寝殿,卫士有溺死者。
六月河北大水,滹沱溢,损五千余家。
六年六 月,商州大水。
秋,冀、沂、密、兗、滑、汴、郑、婺等州水,害稼;洛州大水, 毁天津桥。
十月,齐州河溢。
显庆元年七月,宣州泾县山水暴出,平地四丈,溺死者二千余人。
九月,括州 暴风雨,海水溢,坏安固、永嘉二县。
四年七月,连州山水暴出,漂七百余家。
麟德二年六月,鄜州大水,坏居人庐舍。
总章二年六月,括州大风雨,海溢,坏永嘉、安固二县,溺死者九千七十人; 冀州大雨,水平地深一丈,坏民居万家。
咸亨元年五月丙戌,大雨,山水溢,溺死五千余人。
二年八月,徐州山水漂百 余家。
四年七月,婺州大雨,山水暴涨,溺死五千余人。
上元三年八月,青州大风,海溢,漂居人五千余家;齐、淄等七州大水。
永隆元年九月,河南、河北大水,溺死者甚众。
二年八月,河南、河北大水, 坏民居十万余家。
永淳元年五月丙午,东都连日澍雨;乙卯,洛水溢,坏天津桥及中桥,漂居民 千余家。
六月乙亥,京师大雨,水平地深数尺。
秋,山东大雨,水,大饥。
二年七 月己巳,河溢,坏河阳桥。
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
文明元年七月,温州大水,漂千余家;括州溪水暴涨,溺死百余人。
如意元年四月,洛水溢,坏永昌桥,漂居民四百余家。
七月,洛水溢,漂居民 五千余家。
八月,河溢,坏河阳县。
长寿二年五月,棣州河溢,坏居民二千余家。
是岁,河阳州十一水。
万岁通天元年八月,徐州大水,害稼。
神功元年三月,括州水,坏民居七百余家。
是岁,河南州十九,水。
圣历二年七月丙辰,神都大雨,洛水坏天津桥。
秋,水溢怀州,漂千余家。
三 年三月辛亥,鸿州水,漂千余家,溺死四百余人。
久视元年十月,洛州水。
长安三年六月,宁州大雨,水,漂二千余家,溺死千余人。
四年八月,瀛州水, 坏民居数千家。
神龙元年四月,雍州同官县大雨,水,漂民居五百余家。
六月,河北州十七大 水。
七月甲辰,洛水溢,坏民居二千余家。
二年四月辛丑,洛水坏天津桥,溺死数 百人。
八月,魏州水。
景龙三年七月,澧水溢,害稼。
九月,密州水,坏民居数百家。
开元三年,河南、河北水。
四年七月丁酉,洛水溢,沉舟数百艘。
五年六月甲 申,瀍水溢,溺死者千余人;巩县大水,坏城邑,损民居数百家;河南水,害稼。
八年夏,契丹寇营州,发关中卒援之,宿渑池之缺门,营谷水上,夜半,山水暴至, 万余人皆溺死。
六月庚寅夜,谷、洛溢,入西上阳宫,宫人死者十七八,畿内诸县 田稼庐舍荡尽,掌闲卫兵溺死千余人,京师兴道坊一夕陷为池,居民五百余家皆没 不见。
是年,邓州三鸦口大水塞谷,或见二小儿以水相沃,须臾,有蛇大十围,张 口仰天,人或斫射之,俄而暴雷雨,漂溺数百家。
十年五月辛酉,伊水溢,毁东都 城东南隅,平地深六尺;河南许、仙、豫、陈、汝、唐、邓等州大水,害稼,漂没 民居,溺死者甚众。
六月,博州,棣州河决。
十二年六月,豫州大水。
八月,兗州 大水。
十四年秋,天下州五十,水,河南、河北尤甚,河及支川皆溢,怀、卫、郑、 滑、汴、濮人或巢或舟以居,死者千计;润州大风自东北,海涛没瓜步。
十五年五 月,晋州大水。
七月,邓州大水,溺死数千人;洛水溢,入鄜城,平地丈余,死者 无算,坏同州城市及冯翊县,漂居民二千余家。
八月,涧、谷溢,毁渑池县。
是秋, 天下州六十三大水,害稼及居人庐舍,河北尤甚。
十七年八月丙寅,越州大水,坏
州县城,十八年六月壬午,东都瀍水溺扬、楚等州租船,洛水坏天津、永济二桥及 民居千余家。
十九年秋,河南水,害稼。
二十年秋,宋、滑、兗、郓等州大水。
二十二年秋,关辅、河南州十余水,害稼。
二十七年三月,澧、袁、江等州水。
二十八年十月,河南郡十三水。
二十九年七月,伊、洛及支川皆溢,害稼,毁天津桥及 东西漕、上阳宫仗舍,溺死千余人。
是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
天宝四载九月,河南、淮阳、睢阳、谯四郡水。
十载,广陵大风驾海潮,沈江 口船数千艘。
十三载九月,东都瀍、洛溢,坏十九坊。
广德元年九月,大雨,水平地数尺,时吐蕃寇京畿,以水自溃去。
二年五月, 东都大雨,洛水溢,漂二十余坊;河南诸州水。
大历元年七月,洛水溢。
二年秋,湖南及河东、河南、淮南、浙东西、福建等 道州五十五水灾。
七年二月,江州江溢。
十年七月,杭州海溢。
十一年七月戊子, 夜澍雨,京师平地水尺余,沟渠涨溢,坏民居千余家。
十二年秋,京畿及宋、亳、 滑三州大雨水,害稼,河南尤甚,平地深五尺,河溢。
建中元年,幽、镇、魏、博大雨,易水、滹沱横流,自山而下,转石折树,水 高丈余,苗稼荡尽。
贞元二年六月丁酉,大风雨,京城通衢水深数尺,有溺死者。东都、河南、荆 南、淮南江河溢。
三年三月,东都、河南、江陵、汴扬等州大水。
四年八月,灞水 暴溢,杀百余人。
八年秋,自江淮及荆、襄、陈、宋至于河朔州四十余大水,害稼, 溺死二万余人,漂没城郭庐舍,幽州平地水深二丈,徐、郑、涿、蓟、檀、平等州, 皆深丈余。
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没泗州城。
十一年十月,朗、蜀二州江 溢。
十二年四月,福、建二州大水,岚州暴雨,水深二丈。
十三年七月,淮水溢于 亳州。
十八年春,申、光、蔡等州大水。
永贞元年夏,朗州之熊、武五溪溢。
秋,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溢,漂万余家。
京畿长安等九县山水害稼。
元和元年夏,荆南及寿、幽、徐等州大水。
二年六月,蔡州大雨,水平地深数 尺。
四年十月丁未,渭南暴水,漂民居二百余家。
六年十月,鄜坊、黔中水。
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毁东受降城;五月,饶、抚、虔、吉、信五州暴水,虔州尤甚, 平地有深至四丈者。
八年五月,陈州、许州大雨,大隗山摧,水流出,溺死者千余 人。
六月庚寅,大风,毁屋扬瓦,人多压死;京师大水,城南深丈余,入明德门, 犹渐车辐。
辛卯,渭水涨,绝济。
时所在百川发溢,多不由故道。
沧州水潦,浸盐 山等四县。
九年秋,淮南及岳、安、宣、江、抚、袁等州大水,害稼。
十一年五月, 京畿大雨水,昭应尤甚;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毁州郭,溺死百余人。
六月,密 州大风雨,海溢,毁城郭;饶州浮梁、乐平二县暴雨,水,漂没四千余户;润、常、 潮、陈、许五州及京畿水,害稼。
八月甲午,渭水溢,毁中桥。
十二年六月乙酉, 京师大雨,水,含元殿一柱倾,市中水深三尺,毁民居二千余家;河南、河北大水, 洺、邢尤甚,平地二丈;河中、江陵、幽泽潞晋隰苏台越州水,害稼。
十三年六月 辛未,淮水溢。
十五年秋,洪、吉、信、沧等州水。
长庆二年七月,河南陈、许、蔡等州大水;好畤山水漂民居三百余家;处州大 雨,水,平地深八尺,坏城邑、桑田太半。
四年夏,苏、湖二州大雨,水,太湖决 溢;睦州及寿州之霍山山水暴出;郓、曹、濮三州雨,水坏州城、民居、田稼略尽; 襄、均、复、郢四州汉水溢决。
秋,河南及陈、许二州水,害稼。
宝历元年秋,鄜、坊二州暴水;兗、海、华三州及京畿奉天等六县水,害稼。
大和二年夏,京畿及陈、滑二州水,害稼;河阳水,平地五尺;河决,坏棣州 城;越州大风,海溢;河南郓、曹、濮、淄、青、齐、德、兗、海等州并大水。
三年四月,同官县暴水,漂没二百余家;宋、亳、徐等州大水,害稼。
四年夏,江水 溢,没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数百户;鄜坊水,漂三百余家;浙西、浙东、 宣歙、江西、鄜坊、山南东道、淮南、京畿、河南、江南、荆襄、鄂岳、湖南大水, 皆害稼。
五年六月,玄武江涨,高二丈,溢入梓州罗城;淮西、浙东、浙西、荆襄、 岳鄂、东川大水,害稼。
六年二月,苏、湖二州大水。
六月,徐州大雨,坏民居九 百余家。
七年秋,浙西及扬、楚、舒、庐、寿、滁、和、宣等州大水,害稼。
八年 秋,江西及襄州水,害稼;蕲州湖水溢;滁州大水,溺万余户。
开成元年夏,凤翔麟游县暴雨,水,毁九成宫,坏民舍数百家,死者百余人。
七月,镇州滹沱河溢,害稼。
三年夏,河决,浸郑、滑外城;陈、许、鄜、坊、鄂、 曹、濮、襄、魏、博等州大水;江、汉涨溢,坏房、均、荆、襄等州民居及田产殆 尽;苏、湖、处等州水溢入城,处州平地八尺。
四年秋,西川、沧景、淄青大雨, 水,害稼及民庐舍,德州尤甚,平地水深八尺。
五年七月,镇州及江南水。
会昌元年七月,江南大水,汉水坏襄、均等州民居甚众。
大中十二年八月,魏、博、幽、镇、兗、郓、滑、汴、宋、舒、寿、和、润等 州水,害稼;徐、
泗等州水深五丈,漂没数万家。十三年夏,大水。
咸通元年,颍州大水。四年闰六月,东都暴水,自龙门毁定鼎、长夏等门,漂溺居人。七月,东都许、汝、徐、泗等州大水,伤稼。九月,孝义山水深三丈,破武牢关金城门汜水桥,六年六月,东都大水,漂坏十二坊,溺死者甚众。七年夏,江淮大水。秋,河南大水,害稼。十四年八月,关东、河南大水。
乾符三年,关东大水。
光化三年九月,浙江溢,坏民居甚众。
乾宁三年四月,河圮于滑州,硃全忠决其堤,因为二河,散漫千余里。
△常寒
显庆四年二月壬子,大雨雪。方春,少阳用事,而寒气胁之,古占以为人君刑法暴滥之象。近常寒也。
咸亨元年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人多冻死。
仪凤三年五月丙寅,高宗在九成宫,霖雨,大寒,兵卫有冻死者。
开耀元年冬,大寒。
久视元年三月,大雪。
神龙元年三月乙酉,睦州暴寒且冰。
开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大雨雪,大木偃折。
大历四年六月伏日,寒。
贞元元年正月戊戌,大风雪,寒;丙午,又大风雪,寒,民饥,多冻死者。十二年十二月,大雪甚寒,竹柏柿树多死。占曰;“有德遭险,厥灾暴寒。”十九年三月,大雪。二十年二月庚戌,始雷,大雨雹,震电,大雨雪。既雷则不当雪,阴胁阳也,如鲁隐公之九年。
元和六年十二月,大寒。八年十月,东都大寒,霜厚数寸,雀鼠多死。十二年九月己丑,雨雪,人有冻死者。十五年八月己卯,同州雨雪,害稼。
长庆元年二月,海州海水冰,南北二百里,东望无际。
大和六年正月,雨雪逾月,寒甚。九年十二月,京师苦寒。
会昌三年春,寒,大雪,江左尤甚,民有冻死者。
咸通五年冬,隰、石、汾等州大雨雪,平地深三尺。
景福二年二月辛巳,曹州大雪,平地二尺。
天复三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余,其气如烟,其味苦。十二月,又大雪,江海冰。
天祐元年九月壬戌朔,大风,寒如仲冬。是冬,浙东、浙西大雪。吴、越地气常燠而积雪,近常寒也。
△鼓妖
武德三年二月丁丑,京师西南有声如崩山。近鼓妖也。说者以为人君不聪,为众所惑,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
天授元年九月,检校内史宗秦客拜日,无云而雷震。近鼓妖也。
贞元十三年六月丙寅,天晦,街鼓不鸣。
中和二年十月,西北方无云而雷。
天复三年十月甲午,有大声出于宣武节度使厅事。近鼓妖也。
△鱼孽
如意中,济源路敬淳家水碾柱将坏,易之为薪,中有鲇鱼长尺余,犹生。近鱼孽也。
开元四年,安南都护府江中有大蛇,首尾横出两岸,经日而腐,寸寸自断。数日,江鱼尽死,蔽江而下,十十五五相附著,江水臭。
神龙中,渭水有虾蟆大如鼎,里人聚观,数日而失。是岁大水。
元和十四年二月,昼,有鱼长尺余,坠于郓州市,良久乃死。鱼失水而坠于市,败灭象也。
开成二年三月壬申,有大鱼长六丈,自海入淮,至濠州招义,民杀之。近鱼孽也。
乾符六年,汜水河鱼逆流而上,至垣曲、平陆界。鱼,民象,逆流而上,民不从君令也。
光启二年,扬州雨鱼。占如元和十四年。
△蝗
武德六年,夏州蝗。蝗之残民,若无功而禄者然,皆贪挠之所生。先儒以为人主失礼烦苛则旱,鱼螺变为虫蝗,故以属鱼孽。
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当蚀我,无害百姓。”将吞之,侍臣惧帝致疾,遽以为谏。帝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三年五月,徐州蝗。秋,德、戴、廓等州蝗。四年秋,观、兗、辽等州蝗。二十一年秋,渠、泉二州蝗。
永徽元年,夔、绛、雍、同等州蝗。
永淳元年三月,京畿蝗,无麦苗。六月,雍、岐、陇等州蝗。
长寿二年,台、建等州蝗。
开元三年七月,河南、河北蝗。四年夏,山东蝗,蚀稼,声如风雨。二十五年,贝州蝗,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
广德二年秋,蝗,关辅尤甚,米斗千钱。
兴元元年秋,螟蝗自山而东际于海,晦天蔽野,草木叶皆尽。
贞元元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殣枕道,民蒸蝗,曝,扬去翅足而食之。
永贞元年秋,陈州蝗。
元和元年夏,镇、冀等州蝗。
长庆三年秋,洪州螟蝗害稼八万顷。
开成元年夏,镇州、河中蝗,害稼。二年六月,魏博、昭义、淄青、沧州、兗海、河南蝗。三年秋,河南、河北镇定等州蝗,草木叶皆尽。五年夏,幽、魏、博、郓、曹、濮、沧、齐、德、淄、青、兗、海、河阳、淮南、虢、陈、许、汝等州螟蝗害稼。占曰:“国多邪人,朝无忠臣,居位食禄,如虫与民争食,故比年虫蝗。”
会昌元年七月,关东、山南邓唐等州蝗。
大中八年七月,剑南东川蝗。
咸通三年六月,淮南、河南蝗。六年八月,东都、同华陕虢等州蝗。七年夏,东都、同、华、陕、虢及京畿蝗。九年,江淮、关内及东都蝗。十年夏,陕、虢等州蝗。
不绌无德,虐取于民之罚。
乾符二年,蝗自东而西蔽天。
光启元年秋,蝗自东方来,群飞蔽天。二年,荆、襄蝗、米斗钱三千,人相食; 淮南蝗,自西来,行而不飞,浮水缘城入扬州府署,竹树幢节,一夕如翦,幡帜画 像,皆啮去其首,扑不能止。旬日,自相食尽。
△豕祸
贞观十七年六月,司农寺豕生子,一首八足,自颈分为二。
贞元四年二月,京师民家有豕生子,两首四足。首多者,上不一也。是岁,宣 州大雨震雷,有物堕地如猪,手足各两指,执赤班蛇食之。顷之,云合不复见。近 豕祸也。
元和八年四月,长安西市有豕生子,三耳八足,自尾分为二。足多者,下不一 也。
咸通七年,徐州萧县民家豕出溷舞,又牡豕多将邻里群豕而行,复自相噬啮。
乾符六年,越州山阴民家有豕入室内,坏器用,衔桉缶置于水次。
广明元年,绛州稷山县民一豕生如人状,无眉目耳发。占为邑有乱。
△雷电
贞观十一年四月甲子,震乾元殿前槐树。震耀,天之威怒,以象杀戮;槐,古 者三公所树也。
证圣元年正月丁酉,雷。雷者阳声,出非其时,臣窃君柄之象。
长安四年五月丁亥,震雷,大风拔木,人有震死者。
延和元年六月,河南偃师县李材村有震电入民家,地震裂,阔丈余,长十五里, 深不可测,所裂处井厕相通,或冲冢墓,柩出平地无损。李,国姓也;震电,威刑 之象;地,阴类也。
永泰元年二月甲子夜,震霆。自是无雷,至六月甲申乃雷。
大历十年四月甲申,雷电,暴风拔木飘瓦,人有震死者,京畿害稼者七县。
建中元年九月己卯。雷。四年四月丙子,东都畿汝节度使哥舒曜攻李希烈,进 军至颍桥,大雨震电,人不能言者十三四,马驴多死。
贞元十四年五月己酉夏至,始雷。
元和十一年冬,雷。
长庆二年六月乙丑,大风震电,落太庙鸱尾,破御史台树。
大和八年三月辛酉,定陵台大雨,震,庑下地裂二十有六步。占曰;“士庶分 离,大臣专恣,不救大败。”
会昌三年五月甲午,始雷。
咸通四年十二月,震雷。
乾符二年十二月,震雷,雨雹。
乾宁四年,李茂贞遣将符道昭攻成都,至广汉,震雷,有石陨于帐前。
△霜
贞观元年秋,霜杀稼。京房《易传》曰:“人君刑罚妄行,则天应之以陨霜。” 三年,北边霜杀稼。
永微二年,绥、延等州霜杀稼。
调露元年八月,邠、泾、宁、庆、原五州霜。
证圣元年六月,睦州陨霜,杀草。吴、越地燠而盛夏陨霜,昔所未有。四年四 月,延州霜,杀草。四月纯阳用事,象人君当布惠于天下,而反陨霜,是无阳也。
开元十二年八月,潞,绥等州霜杀稼。十五年,天下州十七霜杀稼。
元和二年七月,邠、宁等州霜杀稼。九年三月丁卯,陨霜,杀桑。十四年四月, 淄、青陨霜,杀恶草及荆棘,而不害嘉谷。
宝历元年八月,邠州霜杀稼。
大和三年秋,京畿奉先等八县早霜,杀稼。
大中三年春,陨霜,杀桑。
中和元年春,霜。秋,河东早霜,杀稼。
△雹
贞观四年秋,丹、延、北永等州雹。
显庆二年五月,沧州大雨雹,中人有死者。
咸亨元年四月庚午,雍州大雨雹。二年四月戊子,大雨雹,震电,大风折木, 落则天门鸱尾三。先儒以为“雹者,阴胁阳也”。又曰:“人君恶闻其过,抑贤用 邪,则雹与雨俱;信谗杀无罪,则雹下毁瓦、破车、杀牛马。”
永淳元年五月壬寅,定州大雨雹,害麦、禾及桑。
天授二年六月庚戌,许州大雨雹。
证圣元年二月癸卯,滑州大雨雹,杀燕雀。
神功元年,妫、绥二州雹。
圣历元年六月甲午,曹州大雨雹。
久视元年六月丁亥,曹州大雨雹。
长安三年八月,京师大雨雹,人畜有冻死者。
神龙元年四月壬子,雍州同官县大雨雹,杀鸟兽。
景龙元年四月己巳,曹州大雨雹。二年正月己卯,沧州雨雹如鸡卵。
开元八年十二月丁未,滑州大雨雹。二十二年五月戊辰,京畿渭南等六县大风 雹,伤麦。
大历七年五月乙酉,雨雹。
贞元二年六月丙子,大雨雹。十七年二月丁酉,雨雹;己亥,霜;戊申夜,震 霆,雨雹;庚戌,大雨雪而雹。五月戊寅,好畤县风雹,害麦。十八年七月癸酉, 大雨雹。
元和元年,鄜、坊等州雹。十年秋,鄜、坊等州风雹,害稼。十二年夏,河南 雨雹,中人有死者。十五年三月,京畿兴平、醴泉等县雹,伤麦。
长庆四年六月庚寅,京师雨雹如弹丸。
大和四年秋,鄜、坊等州雹。五年夏,京畿奉先、渭南等县雨雹。
开成二年秋,河南雹,害稼。四年七月,郑、滑等州风雹。五年六月,濮州雨 雹如拳,杀人三十六,牛马甚众。
会昌元年秋,登州雨雹,文登尤甚,破瓦害稼。四年夏,雨雹如弹丸。
乾符六年五月丁酉,宣授宰臣豆卢彖、崔沆制,殿庭氛雾四塞,及百官班贺 于政事堂,雨雹如凫卵,大风雷雨拔木。
广明元年四月甲申朔,汝州大雨风,拔街衢树十二三;东都有云起西北,大风 随之,长夏门内表道古槐树自拔者十五六,宫殿鸱尾皆落,雨雹大如杯,鸟兽殪于 川泽。
△黑眚黑祥
大历二
年十二月戊戌,黑气如尘,弥漫于北方。黑气,阴沴也。
贞元四年七月,自陕至河阴,河水黑,流入汴,至汴州城下,一宿而复。近黑 祥也。占曰;“法严刑酷,伤水性也。五行变节,阴阳相干,气色缪乱,皆败乱之 象。”十四年,润州有黑气如堤,自海门山横亘江中,与北固山相峙,又有白气如 虹,自金山出,与黑气交,将旦而没。
大和四年正月壬寅,黑气如带,东西际天。
咸通十四年七月,僖宗即位,是日,黑气如盘,自天属含元殿庭。
△火沴水
武德九年二月,蒲州河清。襄楷以为:“河,诸侯象;清,阳明之效也。”
贞观十四年二月,陕州、泰州河清。十六年正月,怀州河清。十七年十二月, 郑州、滑州河清。二十三年四月,灵州河清。
永徽元年正月,济州河清。二年十二月,卫州河清。五年六月,济州河清十六 里。
调露二年夏,丰州河清。
长安初,醴泉坊太平公主第井水溢流。又并州文水县猷水竭,武氏井溢。
神龙二年三月壬子,洛阳城东七里,地色如水,树木车马,历历见影,渐移至 都,月余乃灭。长安街中,往往见水影。昔苻坚之将死也,长安尝有是。
景龙四年三月庚申,京师井水溢。占曰:“君凶”。又曰:“兵将起。”
开元二十二年八月,清夷军黄帝祠古井涌浪。二十五年五月,淄州、棣州河清。 二十九年,亳州老子祠九井涸复涌。
乾元二年七月,岚州合河、关河三十里清如井水,四日而变。
宝应元年九月甲午,太州至陕州二百余里河清,澄澈见底。
大历末,深州束鹿县中有水影长七八尺,遥望见人马往来,如在水中,及至前, 则不见水。
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滑州、濮州河清。
贞元十四年闰五月乙丑,滑州河清。二十一年夏,越州镜湖竭。是岁,朗州熊、 武五溪水斗。占曰:“山崩川竭,国必亡。”又曰:“方伯力政,厥异水斗。”
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
大中八年正月,陕州河清。
咸通八年七月,泗州下邳雨汤,杀鸟雀。水沸于火,则可以伤物,近火沴水也。 雨者,自上而降;鸟雀,民象。
中和三年秋,汴水入于淮水,斗,坏船数艘。
广明元年夏,汝州岘阳峰龙池涸。近川竭也。
《五行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常阴,厥极弱。时则有 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痾,时则有日月乱行,星 辰逆行。”谓木金火水土沴天也。
△常阴
长安四年,自九月霖雨阴晦,至于神龙元年正月。
贞元二十一年秋,连月阴霪。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辰至于丙申,昼常阴晦,微雨雪,夜则晴霁。占曰:“昼雾 夜晴,臣志得申。”
咸通十四年七月,灵州阴晦。
乾符六年秋,多云雾晦冥,自旦及禺中乃解。
光启元年秋,河东大云雾。明年夏,昼阴积六十日。二年十一月,淮南阴晦雨 雪,至明年二月不解。
景福二年夏,连阴四十余日。
△雾
长寿元年九月戊戌,黄雾四塞。雾者,百邪之气,为阴冒阳,本于地而应于天; 黄为土,土为中宫。
神龙二年三月乙巳,黄雾四塞。
景龙二年八月甲戌,黄雾昏浊不雨。二年正月丁卯,黄雾四塞。十一月甲寅, 日入后,昏雾四塞,经二日乃止。占曰:“雾连日不解,其国昏乱。”
开元五年正月戊辰,昏雾四塞。
天宝十四载冬三月,常雾起昏暗,十步外不见人,是谓昼昏。占曰:“有破国。”
至德二载四月,贼将武令珣围南阳,白雾四塞。
上元元年闰四月,大雾。占曰:“兵起。”
贞元十年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
咸通九年十一月,庞勋围徐州,甲辰,大雾昏塞,至于丙午。
光化四年冬,昭宗在东内,武德门内烟雾四塞,门外日色皎然。
△虹蜺
武德初,隋将尧君素守蒲州,有白虹下城中。
唐隆元年六月戊子,虹蜺亘天。蜺者,斗之精。占曰:“后妃阴胁王者。”又 曰:“五色迭至,照于宫殿,有兵。”
延和元年六月,幽州都督孙佺帅兵袭奚,将入贼境,有白虹垂头于军门。占曰; “其下流血。”
至德二载正月丙子,南阳夜有白虹四,上亘百余丈。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有白虹阔五尺,东西亘天。
会昌四年正月己酉,西方有白虹。
咸通元年七月己酉朔,白虹横亘西方。九年七月戊戌,白虹横亘西方。
光启二年九月,白虹见西方。十月壬辰夜,又如之。
天复三年三月庚申,有曲虹在日东北。
△龙蛇孽
贞观八年七月,陇右大蛇屡见。蛇,女子之祥;大者,有所象也。又汾州青龙 见,吐物在空中,光明如火,堕地地陷,掘之得玄金,广尺,长七寸。
显庆二年五月庚寅,有五龙见于岐州之皇后泉。
先天二年六月,京师朝堂砖下有大蛇出,长丈余,有大虾蟆如盘,而目赤如火, 相与斗,俄而蛇入于大树,虾蟆入于草。蛇、虾蟆,皆阴类;朝堂出,非其所也。
开元四年六月,郴州马岭山下有白蛇与黑蛇斗,白蛇长六七尺,吞黑蛇,至腹, 口眼血流,黑蛇长丈余,头穿白蛇腹出,俱死。
天宝中,洛阳有巨蛇,高丈余,长百尺,出芒山下,胡僧无畏见之曰:“此欲 决水潴洛城。”即以
渐长大如杯。
天祐二年五月,颍州汝阴民彭文妻一产三男。
△疫
贞观十年,关内、河东大疫。
十五年三月,泽州疫。
十六年夏,谷、泾、徐、 戴、虢五州疫。
十七年夏,潭、濠、庐三州疫。
十八年,庐、濠、巴、普、郴五州 疫。
二十二年,卿州大役永徽六年三月,楚州大役。
永淳元年冬,大疫,两京死者相枕于路。占曰:“国将有恤,则邪乱之气先被 于民,故疫。”
景龙元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
宝应元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贞元六年夏,淮南,浙西、福建道疫。
元和元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太半。
大和六年春,自剑南至浙西大疫。
开成五年夏,福、建、台、明四州疫。
咸通十年,宣、歙、两浙疫。
大顺二年春,淮南疫,死者十三四。
△天鸣
天宝十四载五月,天鸣,声若雷。占曰:“人君有忧。”
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天鸣,在西北。
中和三年三月,浙西天鸣,声如转磨。无云而雨。
元和十二年正月乙酉,星见而雨。占曰:“无云而雨,是谓天泣。”
△陨石
永徽四年八月己亥,陨石于同州冯翊十八,光耀,有声如雷。近星陨而化也。 庶民惟星,在上而陨,民去其上之象。一曰:“人君为诈妄所蔽则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六-译文
五行三
《五行传》说:“简化宗庙礼仪,不进行祈祷祭祀,废弃祭祀活动,违背天时,那么水就不会滋润大地。”意思是水失去了它的本性,百川逆流泛滥,毁坏乡村城镇,淹没人民,造成灾害。
又说:“听政不聪慧,这就是不谋。其过失是急躁,其惩罚是常寒,其极端是贫穷。这时就会有鼓妖,这时就会有猪祸,这时就会有耳病,这时就会有雷电、霜、雪、雨、雹、黑眚黑祥,只有火能克制水。”
△水不润下
贞观三年秋天,贝州、谯州、郓州、泗州、沂州、徐州、豪州、苏州、陇州九个州发生水灾。水是太阴之气。如果臣子专权,后宫干政,夷狄强盛,小人得势,严刑峻法,百姓不堪其忧,那么阴气就会占上风,其气应而水灾就会到来;其征兆见于天象,月亮和辰星以及掌管水的列星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七曜运行在中道以北,都是水灾的征兆。
四年秋天,许州、戴州、集州三个州发生水灾。
七年八月,山东、河南四十个州发生大水灾。
八年七月,山东、江淮地区发生大水灾。
十年,关东及淮海附近的二十八个州发生大水灾。
十一年七月癸未,黄气冲天,大雨,谷水泛滥,涌入洛阳宫,水深四尺,毁坏左掖门,毁坏十九座官寺;洛水冲走六百多户人家。
九月丁亥,黄河泛滥,毁坏陕州的河北县及太原仓,毁坏河阳中氵单。
十六年秋天,徐州、戴州两个州发生大水灾。
十八年秋天,谷州、襄州、豫州、荆州、徐州、梓州、忠州、绵州、宋州、亳州十个州发生大水灾。
十九年秋天,泌州、易州两个州发生水灾,损害庄稼。
二十一年八月,河北发生大水灾,泉州海水泛滥,驩州发生水灾。
二十二年夏天,泸州、越州、徐州、交州、渝州等州发生水灾。
永徽元年六月,新丰、渭南下大雨,零口山水暴发,冲走房屋;宣州、歙州、饶州、常州等州下大雨,发生水灾,淹死数百人。
秋天,齐州、定州等十六个州发生水灾。
二年秋天,汴州、定州、濮州、亳州等州发生水灾。
四年,杭州、夔州、果州、忠州等州发生水灾。
五年五月丁丑夜,下大雨,麟游县山水冲入万年宫玄武门,进入寝殿,卫士中有淹死的。
六月,河北发生大水灾,滹沱河泛滥,损害五千多户人家。
六年六月,商州发生大水灾。
秋天,冀州、沂州、密州、兗州、滑州、汴州、郑州、婺州等州发生水灾,损害庄稼;洛州发生大水灾,毁坏天津桥。
十月,齐州黄河泛滥。
显庆元年七月,宣州泾县山水暴发,平地水深四丈,淹死二千多人。
九月,括州暴风雨,海水泛滥,毁坏安固、永嘉两个县。
四年七月,连州山水暴发,冲走七百多户人家。
麟德二年六月,鄜州发生大水灾,毁坏居民房屋。
总章二年六月,括州大风雨,海水泛滥,毁坏永嘉、安固两个县,淹死九千七十人;冀州下大雨,平地水深一丈,毁坏一万户人家的房屋。
咸亨元年五月丙戌,下大雨,山水泛滥,淹死五千多人。
二年八月,徐州山水冲走一百多户人家。
四年七月,婺州下大雨,山水暴涨,淹死五千多人。
上元三年八月,青州大风,海水泛滥,冲走五千多户人家;齐州、淄州等七个州发生大水灾。
永隆元年九月,河南、河北发生大水灾,淹死很多人。
二年八月,河南、河北发生大水灾,毁坏十万多户人家的房屋。
永淳元年五月丙午,东都连日大雨;乙卯,洛水泛滥,毁坏天津桥及中桥,冲走一千多户人家。
六月乙亥,京师下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秋天,山东下大雨,发生水灾,大饥荒。
二年七月己巳,黄河泛滥,毁坏河阳桥。
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发,损害庄稼。
文明元年七月,温州发生大水灾,冲走一千多户人家;括州溪水暴涨,淹死一百多人。
如意元年四月,洛水泛滥,毁坏永昌桥,冲走四百多户人家。
七月,洛水泛滥,冲走五千多户人家。
八月,黄河泛滥,毁坏河阳县。
长寿二年五月,棣州黄河泛滥,毁坏二千多户人家。
这一年,河阳州发生十一次水灾。
万岁通天元年八月,徐州发生大水灾,损害庄稼。
神功元年三月,括州发生水灾,毁坏七百多户人家的房屋。
这一年,河南十九个州发生水灾。
圣历二年七月丙辰,神都下大雨,洛水毁坏天津桥。
秋天,水灾泛滥到怀州,冲走一千多户人家。
三年三月辛亥,鸿州发生水灾,冲走一千多户人家,淹死四百多人。
久视元年十月,洛州发生水灾。
长安三年六月,宁州下大雨,发生水灾,冲走二千多户人家,淹死一千多人。
四年八月,瀛州发生水灾,毁坏数千户人家的房屋。
神龙元年四月,雍州同官县下大雨,发生水灾,冲走五百多户人家。
六月,河北十七个州发生大水灾。
七月甲辰,洛水泛滥,毁坏二千多户人家的房屋。
二年四月辛丑,洛水毁坏天津桥,淹死数百人。
八月,魏州发生水灾。
景龙三年七月,澧水泛滥,损害庄稼。
九月,密州发生水灾,毁坏数百户人家的房屋。
开元三年,河南、河北发生水灾。
四年七月丁酉,洛水泛滥,沉没数百艘船。
五年六月甲申,瀍水泛滥,淹死一千多人;巩县发生大水灾,毁坏城邑,损害数百户人家的房屋;河南发生水灾,损害庄稼。
八年夏天,契丹侵犯营州,朝廷调发关中士兵支援,驻扎在渑池的缺门,营地在谷水上,半夜,山水暴发,一万多人都被淹死。
六月庚寅夜,谷水、洛水泛滥,涌入西上阳宫,宫人死了十分之七八,京畿各县的庄稼房屋都被冲毁,掌闲卫兵淹死一千多人,京师兴道坊一夜之间变成水池,五百多户人家都被淹没不见。
这一年,邓州三鸦口发生大水灾堵塞山谷,有人看见两个小孩用水互相泼洒,不久,有一条十围粗的大蛇,张口朝天,有人砍射它,突然暴雷大雨,冲走数百户人家。
十年五月辛酉,伊水泛滥,毁坏东都城东南角,平地水深六尺;河南许州、仙州、豫州、陈州、汝州、唐州、邓州等州发生大水灾,损害庄稼,冲走民居,淹死很多人。
六月,博州、棣州黄河决口。
十二年六月,豫州发生大水灾。
八月,兗州发生大水灾。
十四年秋天,全国五十个州发生水灾,河南、河北尤其严重,黄河及其支流都泛滥,怀州、卫州、郑州、滑州、汴州、濮州等地的人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在船上居住,死者数以千计;润州大风从东北方向吹来,海涛淹没瓜步。
十五年五月,晋州发生大水灾。
七月,邓州发生大水灾,淹死数千人;洛水泛滥,涌入鄜城,平地水深一丈多,死者不计其数,毁坏同州城市及冯翊县,冲走二千多户人家。
八月,涧水、谷水泛滥,毁坏渑池县。
这年秋天,全国六十三个州发生大水灾,损害庄稼及居民房屋,河北尤其严重。
十七年八月丙寅,越州发生大水灾,毁坏
州县城,十八年六月壬午,东都的瀍水淹没了扬、楚等州的租船,洛水冲毁了天津、永济两座桥及千余户民居。
十九年秋天,河南地区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
二十年秋天,宋、滑、兗、郓等州发生大水灾。
二十二年秋天,关辅和河南的十余个州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
二十七年三月,澧、袁、江等州发生水灾。
二十八年十月,河南郡的十三个地方发生水灾。
二十九年七月,伊、洛及其支流都泛滥,损害了庄稼,冲毁了天津桥及东西漕运、上阳宫的仗舍,淹死千余人。
这年秋天,河南、河北的二十四个郡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
天宝四年九月,河南、淮阳、睢阳、谯四郡发生水灾。
天宝十年,广陵地区大风掀起海潮,沉没了江口的数千艘船只。
天宝十三年九月,东都的瀍、洛泛滥,冲毁了十九个坊。
广德元年九月,大雨导致平地水深数尺,当时吐蕃入侵京畿,因水灾而自行溃退。
广德二年五月,东都大雨,洛水泛滥,冲毁了二十多个坊;河南各州也发生水灾。
大历元年七月,洛水泛滥。
大历二年秋天,湖南及河东、河南、淮南、浙东、浙西、福建等道的五十五个州发生水灾。
大历七年二月,江州的江水泛滥。
大历十年七月,杭州的海水泛滥。
大历十一年七月戊子,夜间大雨,京师平地水深一尺多,沟渠涨溢,冲毁了千余户民居。
大历十二年秋天,京畿及宋、亳、滑三州发生大雨水灾,损害了庄稼,河南尤其严重,平地水深五尺,河水泛滥。
建中元年,幽、镇、魏、博地区大雨,易水、滹沱河横流,从山上冲下,转动石头折断树木,水高达一丈多,庄稼全部被冲毁。
贞元二年六月丁酉,大风雨,京城的大街水深数尺,有人被淹死。东都、河南、荆南、淮南的江河泛滥。
贞元三年三月,东都、河南、江陵、汴扬等州发生大水灾。
贞元四年八月,灞水突然泛滥,淹死百余人。
贞元八年秋天,从江淮到荆、襄、陈、宋再到河朔的四十多个州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淹死二万余人,冲毁了城郭和房屋,幽州平地水深二丈,徐、郑、涿、蓟、檀、平等州,水深都超过一丈。
贞元八年六月,淮水泛滥,平地水深七尺,淹没了泗州城。
贞元十一年十月,朗、蜀二州的江水泛滥。
贞元十二年四月,福、建二州发生大水灾,岚州暴雨,水深二丈。
贞元十三年七月,淮水在亳州泛滥。
贞元十八年春天,申、光、蔡等州发生大水灾。
永贞元年夏天,朗州的熊、武五溪泛滥。
秋天,武陵、龙阳二县的江水泛滥,冲毁了万余户民居。
京畿长安等九县的山洪损害了庄稼。
元和元年夏天,荆南及寿、幽、徐等州发生大水灾。
元和二年六月,蔡州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元和四年十月丁未,渭南地区暴水,冲毁了二百余户民居。
元和六年十月,鄜坊、黔中地区发生水灾。
元和七年正月,振武河泛滥,冲毁了东受降城;五月,饶、抚、虔、吉、信五州发生暴水,虔州尤其严重,平地水深达四丈。
元和八年五月,陈州、许州大雨,大隗山崩塌,水流冲出,淹死千余人。
六月庚寅,大风,掀翻房屋,扬起瓦片,许多人被压死;京师发生大水,城南水深一丈多,水流入明德门,甚至淹没了车轴。
辛卯,渭水涨水,断绝了济水。
当时各地的河流都泛滥,大多不按原来的河道流动。
沧州的水灾淹没了盐山等四个县。
元和九年秋天,淮南及岳、安、宣、江、抚、袁等州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
元和十一年五月,京畿地区大雨水,昭应尤其严重;衢州的山洪损害了庄稼,水深三丈,冲毁了州城,淹死百余人。
六月,密州大风雨,海水泛滥,冲毁了城郭;饶州的浮梁、乐平二县暴雨,水灾冲毁了四千余户民居;润、常、潮、陈、许五州及京畿地区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
八月甲午,渭水泛滥,冲毁了中桥。
元和十二年六月乙酉,京师大雨,水灾导致含元殿的一根柱子倾倒,市中水深三尺,冲毁了二千余户民居;河南、河北发生大水灾,洺、邢尤其严重,平地水深二丈;河中、江陵、幽泽潞晋隰苏台越州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
元和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泛滥。
元和十五年秋天,洪、吉、信、沧等州发生水灾。
长庆二年七月,河南的陈、许、蔡等州发生大水灾;好畤的山洪冲毁了三百余户民居;处州大雨,平地水深八尺,冲毁了城邑和大部分桑田。
长庆四年夏天,苏、湖二州大雨,太湖决堤泛滥;睦州及寿州的霍山山洪暴发;郓、曹、濮三州大雨,水灾冲毁了州城、民居和庄稼;襄、均、复、郢四州的汉水决堤泛滥。
秋天,河南及陈、许二州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
宝历元年秋天,鄜、坊二州发生暴水;兗、海、华三州及京畿奉天等六县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
大和二年夏天,京畿及陈、滑二州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河阳地区水深五尺;黄河决堤,冲毁了棣州城;越州大风,海水泛滥;河南的郓、曹、濮、淄、青、齐、德、兗、海等州都发生大水灾。
大和三年四月,同官县发生暴水,冲毁了二百余户民居;宋、亳、徐等州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
大和四年夏天,江水泛滥,淹没了舒州的太湖、宿松、望江三县的数百户民田;鄜坊地区水灾冲毁了三百余户民居;浙西、浙东、宣歙、江西、鄜坊、山南东道、淮南、京畿、河南、江南、荆襄、鄂岳、湖南发生大水灾,都损害了庄稼。
大和五年六月,玄武江涨水,高达二丈,水流入梓州的罗城;淮西、浙东、浙西、荆襄、岳鄂、东川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
大和六年二月,苏、湖二州发生大水灾。
六月,徐州大雨,冲毁了九百余户民居。
大和七年秋天,浙西及扬、楚、舒、庐、寿、滁、和、宣等州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
大和八年秋天,江西及襄州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蕲州的湖水泛滥;滁州发生大水灾,淹死了万余户。
开成元年夏天,凤翔麟游县暴雨,水灾冲毁了九成宫,冲毁了数百户民居,淹死百余人。
七月,镇州的滹沱河泛滥,损害了庄稼。
开成三年夏天,黄河决堤,淹没了郑、滑的外城;陈、许、鄜、坊、鄂、曹、濮、襄、魏、博等州发生大水灾;江、汉涨水泛滥,冲毁了房、均、荆、襄等州的民居和田产;苏、湖、处等州的水灾流入城中,处州平地水深八尺。
开成四年秋天,西川、沧景、淄青地区大雨,水灾损害了庄稼和民居,德州尤其严重,平地水深八尺。
开成五年七月,镇州及江南地区发生水灾。
会昌元年七月,江南地区发生大水灾,汉水冲毁了襄、均等州的许多民居。
大中十二年八月,魏、博、幽、镇、兗、郓、滑、汴、宋、舒、寿、和、润等州发生水灾,损害了庄稼;徐、
泗州等地的水深达五丈,淹没了几万户人家。十三年夏天,发生了大洪水。
咸通元年,颍州发生了大洪水。四年闰六月,东都(洛阳)突降暴雨,洪水从龙门冲毁了定鼎门、长夏门等城门,淹死了许多居民。七月,东都的许州、汝州、徐州、泗州等地发生了大洪水,庄稼受损。九月,孝义山的水深达三丈,冲毁了武牢关的金城门和汜水桥。六年六月,东都再次发生大洪水,冲毁了十二个街区,淹死了很多人。七年夏天,江淮地区发生了大洪水。秋天,河南地区也发生了大洪水,庄稼受损。十四年八月,关东和河南地区再次发生大洪水。
乾符三年,关东地区发生了大洪水。
光化三年九月,浙江地区洪水泛滥,毁坏了许多民居。
乾宁三年四月,滑州的黄河决堤,硃全忠(朱温)下令决开堤坝,导致河水分为两条,泛滥了千余里。
△常寒
显庆四年二月壬子,下起了大雪。正值春天,阳气本应旺盛,但寒气却压制了阳气,古人认为这是君主刑法过于严苛的象征。这是近期的常寒现象。
咸亨元年十月癸酉,下起了大雪,积雪深达三尺,许多人被冻死。
仪凤三年五月丙寅,高宗在九成宫时,连续下雨,天气异常寒冷,有士兵被冻死。
开耀元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
久视元年三月,下起了大雪。
神龙元年三月乙酉,睦州天气突然变冷,甚至结冰。
开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下起了大雪,许多大树被压断。
大历四年六月伏日,天气异常寒冷。
贞元元年正月戊戌,刮起了大风雪,天气寒冷;丙午日,又刮起了大风雪,天气寒冷,百姓饥寒交迫,许多人被冻死。十二年十二月,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竹子、柏树、柿树等都被冻死。占卜说:“有德行的人遭遇险境,这是暴寒的灾祸。”十九年三月,下起了大雪。二十年二月庚戌,开始打雷,接着下起了大冰雹,雷电交加,随后又下起了大雪。既然已经打雷,就不应该下雪,这是阴气压制了阳气,就像鲁隐公九年那样。
元和六年十二月,天气异常寒冷。八年十月,东都天气异常寒冷,霜厚达数寸,许多麻雀和老鼠被冻死。十二年九月己丑,下起了雪,有人被冻死。十五年八月己卯,同州下起了雪,庄稼受损。
长庆元年二月,海州的海水结冰,南北长达二百里,向东望去无边无际。
大和六年正月,连续下雪超过一个月,天气异常寒冷。九年十二月,京师(长安)天气异常寒冷。
会昌三年春天,天气寒冷,大雪纷飞,江左地区尤为严重,有百姓被冻死。
咸通五年冬天,隰州、石州、汾州等地下起了大雪,积雪深达三尺。
景福二年二月辛巳,曹州下起了大雪,积雪深达二尺。
天复三年三月,浙西地区下起了大雪,积雪深达三尺多,雪气像烟一样,味道苦涩。十二月,又下起了大雪,江海结冰。
天祐元年九月壬戌朔,刮起了大风,天气寒冷得像仲冬一样。这个冬天,浙东、浙西地区下起了大雪。吴、越地区的气候通常温暖,但这次却积雪,这是近期的常寒现象。
△鼓妖
武德三年二月丁丑,京师西南方向传来了像山崩一样的声音。这是鼓妖的征兆。有人认为这是君主不聪明,被众人迷惑的象征,声音无形,不知道从何而来。
天授元年九月,检校内史宗秦客在拜日时,天空无云却响起了雷声。这是鼓妖的征兆。
贞元十三年六月丙寅,天色昏暗,街上的鼓声没有响起。
中和二年十月,西北方向无云却响起了雷声。
天复三年十月甲午,宣武节度使的厅堂中传来了巨大的声响。这是鼓妖的征兆。
△鱼孽
如意年间,济源路敬淳家的水碾柱即将损坏,拆下来当柴烧时,发现里面有一条一尺多长的鲇鱼,还活着。这是鱼孽的征兆。
开元四年,安南都护府的江中出现了一条大蛇,蛇的头尾横跨两岸,经过一天后腐烂,蛇身一寸寸断裂。几天后,江中的鱼全部死亡,漂浮在江面上,十只五只地粘在一起,江水发出恶臭。
神龙年间,渭水中出现了一只像鼎一样大的虾蟆,村民们围观了几天后,虾蟆消失了。这一年发生了大洪水。
元和十四年二月,白天有一条一尺多长的鱼从天上掉在郓州的市场上,过了很久才死。鱼离开水掉在市场上,这是败灭的象征。
开成二年三月壬申,有一条六丈长的大鱼从海中游入淮河,到达濠州招义时,被百姓杀死。这是鱼孽的征兆。
乾符六年,汜水河的鱼逆流而上,游到了垣曲、平陆的边界。鱼象征百姓,逆流而上象征百姓不听从君主的命令。
光启二年,扬州下起了鱼雨。占卜结果与元和十四年相同。
△蝗
武德六年,夏州发生了蝗灾。蝗虫残害百姓,就像无功受禄的人一样,都是贪婪和扰乱的结果。先儒认为君主失礼、政令烦苛会导致旱灾,鱼螺会变成蝗虫,因此将蝗灾归为鱼孽。
贞观二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太宗在御苑中捉住蝗虫,祈祷说:“百姓以谷物为命,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蝗虫应该吃我,不要伤害百姓。”他准备吞下蝗虫,侍臣担心皇帝会因此生病,急忙劝阻。太宗说:“我希望将灾祸转移到我身上,何必担心生病?”于是吞下了蝗虫。这一年,蝗灾没有造成大害。三年五月,徐州发生了蝗灾。秋天,德州、戴州、廓州等地发生了蝗灾。四年秋天,观州、兗州、辽州等地发生了蝗灾。二十一年秋天,渠州、泉州发生了蝗灾。
永徽元年,夔州、绛州、雍州、同州等地发生了蝗灾。
永淳元年三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麦苗被吃光。六月,雍州、岐州、陇州等地发生了蝗灾。
长寿二年,台州、建州等地发生了蝗灾。
开元三年七月,河南、河北地区发生了蝗灾。四年夏天,山东地区发生了蝗灾,蝗虫吃光了庄稼,声音像风雨一样。二十五年,贝州发生了蝗灾,有数千万只白鸟飞来吃掉蝗虫,一夜之间蝗虫被吃光,庄稼没有受损。
广德二年秋天,发生了蝗灾,关辅地区尤为严重,米价涨到一斗千钱。
兴元元年秋天,蝗虫从山中向东蔓延到海边,遮天蔽日,草木的叶子都被吃光。
贞元元年夏天,蝗虫从东海向西蔓延到河陇地区,蝗虫群遮天蔽日,连续十天不停,所到之处草木的叶子和牲畜的毛都被吃光,饿死的人躺在路边,百姓将蝗虫蒸熟、晒干,去掉翅膀和腿后食用。
永贞元年秋天,陈州发生了蝗灾。
元和元年夏天,镇州、冀州等地发生了蝗灾。
长庆三年秋天,洪州的蝗虫吃光了八万顷庄稼。
开成元年夏天,镇州、河中地区发生了蝗灾,庄稼受损。二年六月,魏博、昭义、淄青、沧州、兗海、河南等地发生了蝗灾。三年秋天,河南、河北、镇定等州发生了蝗灾,草木的叶子都被吃光。五年夏天,幽州、魏州、博州、郓州、曹州、濮州、沧州、齐州、德州、淄州、青州、兗州、海州、河阳、淮南、虢州、陈州、许州、汝州等地发生了蝗灾,庄稼受损。占卜说:“国家有很多邪恶之人,朝廷没有忠臣,居位食禄的人像蝗虫一样与百姓争食,因此连年发生蝗灾。”
会昌元年七月,关东、山南邓州、唐州等地发生了蝗灾。
大中八年七月,剑南东川地区发生了蝗灾。
咸通三年六月,淮南、河南地区发生了蝗灾。六年八月,东都、同州、华州、陕州、虢州等地发生了蝗灾。七年夏天,东都、同州、华州、陕州、虢州及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九年,江淮、关内及东都地区发生了蝗灾。十年夏天,陕州、虢州等地发生了蝗灾。
不贬斥无德之人,是对虐待百姓的惩罚。
乾符二年,蝗虫从东向西飞来,遮蔽了天空。
光启元年秋天,蝗虫从东方飞来,成群结队遮蔽了天空。二年,荆、襄地区发生蝗灾,一斗米价值三千钱,人们互相残食;淮南地区蝗虫从西方飞来,行走而不飞,沿着水面进入扬州府署,竹树和旗帜一夜之间被啃食殆尽,画像也被啃去了头部,无法扑灭。十天后,蝗虫自相残食殆尽。
△豕祸
贞观十七年六月,司农寺的猪生下一头猪崽,一个头八只脚,从颈部分为两半。
贞元四年二月,京城民家的猪生下一头猪崽,两个头四只脚。头多,象征上层不统一。这一年,宣州大雨雷电,有东西像猪一样从天上掉下来,手脚各有两指,抓着一条赤斑蛇吃。不久,云层合拢,不再见到。这是豕祸的征兆。
元和八年四月,长安西市有猪生下一头猪崽,三只耳朵八只脚,从尾巴分为两半。脚多,象征下层不统一。
咸通七年,徐州萧县民家的猪从猪圈里跑出来跳舞,又有公猪带领邻居家的猪群行走,还互相咬啮。
乾符六年,越州山阴民家的猪进入室内,破坏器物,衔着案缶放在水边。
广明元年,绛州稷山县民家的猪生下一头猪崽,形状像人,没有眉毛、眼睛、耳朵和头发。占卜认为这是城邑将有动乱的征兆。
△雷电
贞观十一年四月甲子,乾元殿前的槐树被雷击中。雷电闪耀,象征上天的愤怒,预示杀戮;槐树,古代是三公所种的树。
证圣元年正月丁酉,打雷。雷是阳声,出现在不合适的时节,象征臣子窃取君主的权力。
长安四年五月丁亥,雷电大作,大风拔起树木,有人被雷击死。
延和元年六月,河南偃师县李材村有雷电进入民家,地面裂开,宽一丈多,长十五里,深不可测,裂开的地方井和厕所相通,有的冲开坟墓,棺材被冲到平地上却没有损坏。李,是国姓;雷电,象征威刑;地,是阴类。
永泰元年二月甲子夜,雷声大作。从此不再打雷,直到六月甲申才再次打雷。
大历十年四月甲申,雷电大作,暴风拔起树木,掀翻瓦片,有人被雷击死,京畿地区有七个县的庄稼受损。
建中元年九月己卯,打雷。四年四月丙子,东都畿汝节度使哥舒曜攻打李希烈,进军至颍桥,大雨雷电,有十分之三四的人不能说话,马驴大多死亡。
贞元十四年五月己酉夏至,开始打雷。
元和十一年冬天,打雷。
长庆二年六月乙丑,大风雷电,太庙的鸱尾被吹落,御史台的树被劈断。
大和八年三月辛酉,定陵台大雨,雷电大作,庑下地面裂开二十六步。占卜说:“士庶分离,大臣专权,不救则大败。”
会昌三年五月甲午,开始打雷。
咸通四年十二月,打雷。
乾符二年十二月,打雷,下冰雹。
乾宁四年,李茂贞派遣将领符道昭攻打成都,到达广汉时,雷电大作,有石头落在帐前。
△霜
贞观元年秋天,霜冻杀死了庄稼。京房《易传》说:“君主刑罚妄行,天就会以霜冻来回应。”三年,北方边境霜冻杀死了庄稼。
永微二年,绥、延等州霜冻杀死了庄稼。
调露元年八月,邠、泾、宁、庆、原五州霜冻。
证圣元年六月,睦州下霜,杀死了草。吴、越地区炎热,盛夏下霜,是前所未有的事。四年四月,延州下霜,杀死了草。四月是纯阳用事的时候,象征君主应当布施恩惠于天下,反而下霜,是没有阳气。
开元十二年八月,潞、绥等州霜冻杀死了庄稼。十五年,天下有十七个州霜冻杀死了庄稼。
元和二年七月,邠、宁等州霜冻杀死了庄稼。九年三月丁卯,下霜,杀死了桑树。十四年四月,淄、青地区下霜,杀死了恶草和荆棘,但没有伤害好庄稼。
宝历元年八月,邠州霜冻杀死了庄稼。
大和三年秋天,京畿奉先等八县早霜,杀死了庄稼。
大中三年春天,下霜,杀死了桑树。
中和元年春天,下霜。秋天,河东早霜,杀死了庄稼。
△雹
贞观四年秋天,丹、延、北永等州下冰雹。
显庆二年五月,沧州下大雨冰雹,有人被砸死。
咸亨元年四月庚午,雍州下大雨冰雹。二年四月戊子,下大雨冰雹,雷电大作,大风折断树木,吹落了则天门的鸱尾三。先儒认为“冰雹是阴气胁迫阳气”。又说:“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压制贤人任用奸邪,冰雹就会和雨一起下;听信谗言杀害无罪之人,冰雹就会毁坏瓦片、打破车辆、杀死牛马。”
永淳元年五月壬寅,定州下大雨冰雹,损害了麦子、禾苗和桑树。
天授二年六月庚戌,许州下大雨冰雹。
证圣元年二月癸卯,滑州下大雨冰雹,杀死了燕雀。
神功元年,妫、绥二州下冰雹。
圣历元年六月甲午,曹州下大雨冰雹。
久视元年六月丁亥,曹州下大雨冰雹。
长安三年八月,京城下大雨冰雹,有人畜被冻死。
神龙元年四月壬子,雍州同官县下大雨冰雹,杀死了鸟兽。
景龙元年四月己巳,曹州下大雨冰雹。二年正月己卯,沧州下冰雹如鸡蛋大小。
开元八年十二月丁未,滑州下大雨冰雹。二十二年五月戊辰,京畿渭南等六县大风冰雹,损害了麦子。
大历七年五月乙酉,下冰雹。
贞元二年六月丙子,下大雨冰雹。十七年二月丁酉,下冰雹;己亥,下霜;戊申夜,雷电大作,下冰雹;庚戌,下大雪和冰雹。五月戊寅,好畤县风雹,损害了麦子。十八年七月癸酉,下大雨冰雹。
元和元年,鄜、坊等州下冰雹。十年秋天,鄜、坊等州风雹,损害了庄稼。十二年夏天,河南下冰雹,有人被砸死。十五年三月,京畿兴平、醴泉等县下冰雹,损害了麦子。
长庆四年六月庚寅,京城下冰雹如弹丸大小。
大和四年秋天,鄜、坊等州下冰雹。五年夏天,京畿奉先、渭南等县下冰雹。
开成二年秋天,河南下冰雹,损害了庄稼。四年七月,郑、滑等州风雹。五年六月,濮州下冰雹如拳头大小,杀死了三十六人,牛马很多。
会昌元年秋天,登州下冰雹,文登尤其严重,毁坏了瓦片,损害了庄稼。四年夏天,下冰雹如弹丸大小。
乾符六年五月丁酉,宣授宰臣豆卢彖、崔沆制,殿庭中雾气弥漫,百官在政事堂朝贺时,下冰雹如鸭蛋大小,大风雷雨拔起树木。
广明元年四月甲申朔,汝州下大雨风,拔起了街衢上的树木十二三;东都有云从西北升起,大风随之而来,长夏门内表道上的古槐树有十五六棵被拔起,宫殿的鸱尾都被吹落,下冰雹如杯子大小,鸟兽死在川泽中。
△黑眚黑祥
大历二
某年十二月戊戌日,黑气像尘土一样,弥漫在北方。黑气是阴气的表现。
贞元四年七月,从陕州到河阴,河水变黑,流入汴河,到了汴州城下,一夜之后又恢复了。这是近黑的征兆。占卜说:“法律严酷,伤害了水的本性。五行变化,阴阳相互干扰,气色混乱,都是败乱的象征。”十四年,润州有黑气像堤坝一样,从海门山横跨江中,与北固山对峙,又有白气像彩虹一样,从金山出来,与黑气相交,天亮时消失。
大和四年正月壬寅日,黑气像带子一样,东西横贯天际。
咸通十四年七月,僖宗即位的那天,黑气像盘子一样,从天而降,覆盖了含元殿的庭院。
△火沴水
武德九年二月,蒲州的河水变清。襄楷认为:“河是诸侯的象征;清是阳明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二月,陕州、泰州的河水变清。十六年正月,怀州的河水变清。十七年十二月,郑州、滑州的河水变清。二十三年四月,灵州的河水变清。
永徽元年正月,济州的河水变清。二年十二月,卫州的河水变清。五年六月,济州的河水变清了十六里。
调露二年夏天,丰州的河水变清。
长安初年,醴泉坊太平公主的府邸井水溢出。还有并州文水县的猷水干涸,武氏的井水溢出。
神龙二年三月壬子日,洛阳城东七里,地面颜色像水一样,树木车马,清晰可见,逐渐向都城移动,一个多月后才消失。长安街上,常常看到水影。从前苻坚将死时,长安也曾有过这种情况。
景龙四年三月庚申日,京师的井水溢出。占卜说:“君主凶险。”又说:“兵乱将起。”
开元二十二年八月,清夷军黄帝祠的古井涌出波浪。二十五年五月,淄州、棣州的河水变清。二十九年,亳州老子祠的九口井干涸后又涌出。
乾元二年七月,岚州合河、关河三十里清澈如井水,四天后又变了。
宝应元年九月甲午日,太州到陕州二百多里的河水变清,清澈见底。
大历末年,深州束鹿县中有水影长七八尺,远远望去,人马往来,像在水中一样,到了跟前,却看不到水。
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日,滑州、濮州的河水变清。
贞元十四年闰五月乙丑日,滑州的河水变清。二十一年夏天,越州的镜湖干涸。这一年,朗州的熊、武五溪水争斗。占卜说:“山崩川竭,国家必亡。”又说:“方伯专权,水斗是异象。”
开成二年夏天,旱灾,扬州的运河干涸。
大中八年正月,陕州的河水变清。
咸通八年七月,泗州下邳下热水雨,杀死了鸟雀。水被火煮沸,可以伤害生物,这是火沴水的表现。雨是从天而降的;鸟雀是百姓的象征。
中和三年秋天,汴水流入淮水,争斗,毁坏了几艘船。
广明元年夏天,汝州岘阳峰的龙池干涸。这是近川干涸的表现。
《五行传》说:“皇帝不极,就是不建,其过错是昏聩,其惩罚是常阴,其极弱。这时就会有射妖,有龙蛇的孽,有马祸,有下人伐上的病,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这是说木金火水土沴天。
△常阴
长安四年,从九月开始阴雨连绵,直到神龙元年正月。
贞元二十一年秋天,连续几个月阴雨不断。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辰日到丙申日,白天常常阴晦,微雨雪,夜晚则晴朗。占卜说:“白天有雾夜晚晴朗,臣子的志向得以实现。”
咸通十四年七月,灵州阴晦。
乾符六年秋天,多云雾晦冥,从早晨到中午才散去。
光启元年秋天,河东大云雾。第二年夏天,白天阴晦持续了六十天。二年十一月,淮南阴晦雨雪,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停止。
景福二年夏天,连续阴天四十多天。
△雾
长寿元年九月戊戌日,黄雾四塞。雾是百邪之气,是阴气冒犯阳气,本于地而应于天;黄色是土,土是中宫。
神龙二年三月乙巳日,黄雾四塞。
景龙二年八月甲戌日,黄雾昏浊不雨。二年正月丁卯日,黄雾四塞。十一月甲寅日,太阳落山后,昏雾四塞,持续了两天才停止。占卜说:“雾连日不解,国家昏乱。”
开元五年正月戊辰日,昏雾四塞。
天宝十四年冬三月,常常起雾昏暗,十步外看不见人,这叫做昼昏。占卜说:“有破国之兆。”
至德二年四月,贼将武令珣围南阳,白雾四塞。
上元元年闰四月,大雾。占卜说:“兵乱将起。”
贞元十年三月乙亥日,黄雾四塞,太阳无光。
咸通九年十一月,庞勋围徐州,甲辰日,大雾昏塞,直到丙午日。
光化四年冬天,昭宗在东内,武德门内烟雾四塞,门外日色皎然。
△虹蜺
武德初年,隋将尧君素守蒲州,有白虹降入城中。
唐隆元年六月戊子日,虹蜺横贯天际。蜺是斗的精气。占卜说:“后妃阴胁王者。”又说:“五色迭至,照于宫殿,有兵乱。”
延和元年六月,幽州都督孙佺率兵袭击奚,将要进入敌境时,有白虹垂头于军门。占卜说:“其下流血。”
至德二年正月丙子日,南阳夜里有四条白虹,向上横贯百余丈。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日,有白虹宽五尺,东西横贯天际。
会昌四年正月己酉日,西方有白虹。
咸通元年七月己酉朔日,白虹横贯西方。九年七月戊戌日,白虹横贯西方。
光启二年九月,白虹出现在西方。十月壬辰夜,又出现了。
天复三年三月庚申日,有曲虹在太阳的东北方。
△龙蛇孽
贞观八年七月,陇右多次出现大蛇。蛇是女子的祥兆;大蛇,有所象征。还有汾州出现青龙,吐出东西在空中,光明如火,落地后地面陷下,挖出玄金,宽一尺,长七寸。
显庆二年五月庚寅日,有五条龙出现在岐州的皇后泉。
先天二年六月,京师朝堂的砖下出现一条大蛇,长一丈多,还有一只大虾蟆像盘子一样,眼睛红如火,与蛇相斗,不久蛇进入大树,虾蟆进入草丛。蛇和虾蟆都是阴类;出现在朝堂,不是它们该在的地方。
开元四年六月,郴州马岭山下有白蛇与黑蛇相斗,白蛇长六七尺,吞下黑蛇,到腹部时,口眼流血,黑蛇长一丈多,头从白蛇腹部穿出,两者都死了。
天宝年间,洛阳有一条巨蛇,高一丈多,长百尺,出现在芒山下,胡僧无畏见到后说:“这是要决水淹没洛城。”于是
逐渐长大,像杯子一样大。
天祐二年五月,颍州汝阴的百姓彭文的妻子一胎生了三个男孩。
△疫病
贞观十年,关内、河东地区发生了大瘟疫。
十五年三月,泽州发生了瘟疫。
十六年夏天,谷州、泾州、徐州、戴州、虢州五个州发生了瘟疫。
十七年夏天,潭州、濠州、庐州三个州发生了瘟疫。
十八年,庐州、濠州、巴州、普州、郴州五个州发生了瘟疫。
二十二年,卿州发生了大瘟疫。永徽六年三月,楚州发生了大瘟疫。
永淳元年冬天,发生了大瘟疫,两京地区死者的尸体在路上堆积。占卜说:“国家将有忧患,邪乱之气先影响百姓,所以发生瘟疫。”
景龙元年夏天,从京师到山东、河北地区发生了瘟疫,死者数以千计。
宝应元年,江东地区发生了大瘟疫,死者超过一半。
贞元六年夏天,淮南、浙西、福建道发生了瘟疫。
元和元年夏天,浙东地区发生了大瘟疫,死者超过一半。
大和六年春天,从剑南到浙西地区发生了大瘟疫。
开成五年夏天,福州、建州、台州、明州四个州发生了瘟疫。
咸通十年,宣州、歙州、两浙地区发生了瘟疫。
大顺二年春天,淮南地区发生了瘟疫,死者占十分之三四。
△天鸣
天宝十四年五月,天空发出响声,声音像雷声。占卜说:“君主将有忧患。”
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天空在西北方向发出响声。
中和三年三月,浙西地区天空发出响声,声音像磨盘转动。没有云却下雨。
元和十二年正月乙酉,星星出现并下雨。占卜说:“没有云却下雨,这叫天泣。”
△陨石
永徽四年八月己亥,陨石落在同州冯翊十八,光芒闪耀,声音像雷声。这是星星陨落而变化的迹象。百姓就像星星,在上方陨落,象征百姓离开君主。另一种说法是:“君主被欺诈和虚妄所蒙蔽,所以会有这种现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六-注解
五行传: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典籍,主要论述五行(金、木、水、火、土)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的重要文献。
水不润下:指水失去了其滋润下行的本性,导致水灾泛滥,破坏乡村城市,淹没人民,造成灾害。
太阴之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太阴代表阴性的力量,与水相关联,象征着寒冷、湿润和下行。
七曜:古代中国对日、月及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总称,常用于占星学和历法。
洛水: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今天的河南省,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天津桥:天津桥是洛阳城的一座重要桥梁,连接洛河南北两岸,是古代交通要道。
瀍水:瀍水是洛河的支流,流经洛阳城东,古代常因暴雨泛滥成灾。
永济桥:永济桥位于洛阳城,是另一座重要的桥梁,常因洛水泛滥而受损。
上阳宫:上阳宫是唐代洛阳城内的皇家宫殿,位于洛水南岸,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漕:漕指漕运,是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和其他物资的系统,洛阳是漕运的重要枢纽。
吐蕃:吐蕃是唐代对西藏地区的称呼,吐蕃曾多次入侵唐朝边境,威胁京畿安全。
京畿:京畿指首都及其周边地区,唐代的京畿主要指长安和洛阳及其周边地区。
坊:坊是古代城市的行政区划单位,类似于现代的街区,洛阳城内有多个坊。
江淮: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等地。
河朔: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唐代河朔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等地。
渭水:渭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流经长安城,是关中地区的主要水源。
淮水:淮水是淮河,流经河南、安徽等地,是唐代重要的河流之一。
汉水:汉水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流经湖北、陕西等地,是唐代重要的交通和农业水源。
太湖:太湖位于今天的江苏和浙江交界处,是唐代重要的湖泊,常因暴雨泛滥。
滹沱河:滹沱河是黄河的支流,流经河北地区,唐代常因暴雨泛滥成灾。
泗等州:指中国历史上的泗州等地区,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和安徽省一带。
颍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市一带。
东都:指唐朝的东都洛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龙门:洛阳附近的地名,因龙门石窟而著名。
定鼎、长夏等门:洛阳城的城门名称,定鼎门和长夏门是洛阳城的重要城门。
孝义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武牢关:古代关隘,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金城门:洛阳城的城门之一。
汜水桥:洛阳附近的一座桥梁,跨越汜水。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
滑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硃全忠:唐朝末年的军阀,后建立后梁,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开国皇帝。
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显庆四年为公元659年。
咸亨元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咸亨元年为公元670年。
仪凤三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仪凤三年为公元678年。
开耀元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开耀元年为公元681年。
久视元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久视元年为公元700年。
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为公元705年。
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二十九年为公元741年。
大历四年: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大历四年为公元769年。
贞元元年:唐德宗李适的年号,贞元元年为公元785年。
元和六年: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六年为公元811年。
长庆元年:唐穆宗李恒的年号,长庆元年为公元821年。
大和六年:唐文宗李昂的年号,大和六年为公元832年。
会昌三年:唐武宗李炎的年号,会昌三年为公元843年。
咸通五年:唐懿宗李漼的年号,咸通五年为公元864年。
景福二年:唐僖宗李儇的年号,景福二年为公元893年。
天复三年:唐昭宗李晔的年号,天复三年为公元903年。
天祐元年:唐哀帝李柷的年号,天祐元年为公元904年。
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的年号,武德三年为公元620年。
天授元年:武则天的年号,天授元年为公元690年。
贞元十三年:唐德宗李适的年号,贞元十三年为公元797年。
中和二年:唐僖宗李儇的年号,中和二年为公元882年。
如意中:武则天的年号,如意年间为公元692年。
开元四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四年为公元716年。
神龙中: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年间为公元705-707年。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十四年为公元819年。
开成二年:唐文宗李昂的年号,开成二年为公元837年。
乾符六年:唐僖宗李儇的年号,乾符六年为公元879年。
光启二年:唐僖宗李儇的年号,光启二年为公元886年。
武德六年:唐高祖李渊的年号,武德六年为公元623年。
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二年为公元628年。
永徽元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徽元年为公元650年。
永淳元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淳元年为公元682年。
长寿二年:武则天的年号,长寿二年为公元693年。
广德二年: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广德二年为公元764年。
兴元元年: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兴元元年为公元784年。
永贞元年:唐顺宗李诵的年号,永贞元年为公元805年。
长庆三年:唐穆宗李恒的年号,长庆三年为公元823年。
大中八年: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大中八年为公元854年。
咸通三年:唐懿宗李漼的年号,咸通三年为公元862年。
蝗:蝗虫,古代常被视为天灾的象征,蝗灾往往导致农作物严重受损,进而引发饥荒。
豕祸:指与猪相关的异常现象,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预示着社会动荡或政治不稳。
雷电:雷电在古代被视为天威的象征,常与君主的权威或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霜:霜冻在古代被视为天罚的象征,尤其是当霜冻导致农作物受损时,常被认为是君主失德的表现。
雹:冰雹在古代被视为阴气压迫阳气的象征,常与君主的过失或政治腐败相联系。
黑眚黑祥:指黑色的不祥之兆,古代认为这是天灾或人祸的预兆。
黑气:在中国古代,黑气被视为不祥之兆,常与阴气、灾祸相关联。在五行学说中,黑色代表水,而水又与北方、冬季、寒冷等概念相联系。黑气的出现往往被视为阴阳失调、社会动荡或自然灾害的预兆。
河清:河清是指河水变得清澈,这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尤其是黄河的清澈,因为黄河通常泥沙较多,清澈难得。河清常被解释为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象征。
雾:雾在古代被视为百邪之气,是阴气冒犯阳气的表现。雾的出现常被解释为天气异常,可能与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有关。
虹蜺:虹蜺是彩虹的别称,但在古代文献中,虹蜺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尤其是白虹。白虹的出现被认为与战争、流血事件有关,或是后妃干政的象征。
龙蛇孽:龙和蛇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龙通常被视为皇权的象征,而蛇则常与女性、阴险、灾祸等概念相联系。龙蛇的出现被视为异常现象,可能与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有关。
天竺法咒:天竺,古印度之称;法咒,指佛教的咒语。此处指用佛教的咒语来驱除蛇。
龙战于野:出自《易经·坤卦》,象征阴阳二气的激烈冲突。
阴疑于阳必战:出自《易经·文言传》,意为阴气与阳气相争,必然发生冲突。
肉角蛇:蛇头上长有肉质的角,古代视为不祥之兆。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常与帝王、天象相关。
马生角:马头上长角,古代视为兵灾的预兆。
马祸:指与马相关的异常现象,古代视为不祥之兆。
人疴:指人体上的异常现象,古代视为妖异之兆。
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象征干旱。
彗星:古代视为灾异的象征,常与战争、动乱相关。
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象征勇猛,但也象征凶残。
巨人迹:巨大的脚印,古代视为不祥之兆。
狂人:指行为异常的人,古代视为妖异之兆。
两头异颈:指婴儿有两个头,古代视为天下不一的妖异之兆。
君失道:指君主失德,天下将乱。
疫:指瘟疫,古代对传染病的总称。在中国历史上,瘟疫的爆发往往与自然灾害、战争等社会动荡有关,对人口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天鸣: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空中发出的异常声音,常被视为天象异常,预示着国家的重大变故或君主的忧患。
陨石:指从天空坠落的星体碎片,古代常被视为天象异常,预示着国家的重大变故或君主的失德。
占:古代占卜术语,指通过观察天象、自然现象等来预测吉凶祸福。
国将有恤:指国家将发生重大变故或灾难,需要君主或国家进行抚恤和救济。
邪乱之气:古代医学和占卜术语,指导致疾病和社会动荡的邪恶之气。
人君有忧:指君主将面临重大忧患或灾难。
天泣:古代占卜术语,指无云而雨的现象,被视为天象异常,预示着国家的重大变故或君主的失德。
庶民惟星:古代占卜术语,指星象的变化与庶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民去其上之象:指星象的变化预示着民众将离开或反抗其统治者。
人君为诈妄所蔽则然:指君主被欺诈和虚妄所蒙蔽,导致天象异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六-评注
《五行传》中的这段文字,通过对水不润下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水,作为五行之一,其正常流动与滋润是自然界和谐的重要标志。然而,当水失去其本性,不按常规润下时,便会导致灾害,如文中所述的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等。这种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谴,是对人类社会不端行为的惩罚。
文中提到的‘听之不聪,是谓不谋’,进一步阐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看法。认为如果统治者不善于听取民意,不进行明智的谋划,就会导致天灾人祸,如常寒、极贫、鼓妖、豕祸等。这些灾异现象被视为天对人类社会不端行为的直接反应,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如贞观三年秋的九州水灾,以及后续年份中各地频繁发生的水灾,本文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对古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灾害的观察和记录方式。这些记录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描述,更是对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从开元十八年(730年)到会昌元年(841年)间,全国各地频繁发生的水灾情况。这些水灾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导致了大量民居、桥梁、宫殿等建筑物的损毁,甚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唐代自然灾害的频繁性和严重性,尤其是水灾对当时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高度关注。唐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朝廷和地方官员对水灾的记录和应对措施非常重视,这也体现了唐代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列举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灾情,生动地描绘了水灾的严重性。虽然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但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水灾的破坏力。这种叙述方式在历史文献中非常常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唐代的自然灾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水灾记录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唐代气候变化的规律、水灾的分布特点以及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唐代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脆弱性。尽管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但频繁的自然灾害仍然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水灾不仅破坏了农业生产,还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甚至引发了社会动荡。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即使在强盛的朝代,自然灾害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威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唐代水灾的详细记载,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脆弱性,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自然灾害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代不同时期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寒潮、鼓妖、鱼孽和蝗灾等。这些灾害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脆弱性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灾害的观察和记录,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天命的信仰。古代中国人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天对人间行为的警示,尤其是对君主统治的警示。例如,文中提到‘古占以为人君刑法暴滥之象’,表明古人认为寒潮等自然灾害与君主的统治行为有关。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列举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灾害情况,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唐代自然灾害的频发性和严重性。同时,文中还引用了一些占卜和预言,增加了文本的神秘色彩和文学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研究唐代的自然灾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灾害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唐代的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脆弱性。此外,这些记载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灾害应对机制和民间信仰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些灾害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包括蝗灾、豕祸、雷电、霜冻、冰雹等。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象示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敬畏。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如何将自然灾害与政治、道德相联系,认为这些现象是君主失德或政治腐败的结果。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天人感应思想,即认为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思想在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中得到了系统化的阐述,认为天象的变化是上天对人间政治的警示。因此,这些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君主和官员反思自身行为的重要依据。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列举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增强了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文中对异常现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如‘蝗自东而西蔽天’、‘豕生子,一首八足’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使得这些异常现象更加引人注目。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记载为我们研究唐代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的脆弱性和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同时,这些记载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水平和解释方式,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的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色。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记载和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天人感应思想和社会结构。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包括黑气、河清、雾、虹蜺、龙蛇孽等,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常,常与政治、社会的动荡相联系。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记录,古人试图解释自然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首先,黑气的出现被视为阴气过盛的表现,常与灾祸、社会动荡相关联。文中多次提到黑气的出现,如‘黑气如尘,弥漫于北方’、‘黑气如带,东西际天’等,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体现了他们对社会不安定的担忧。黑气的出现往往被视为阴阳失调的象征,预示着社会的不稳定或自然灾害的发生。
其次,河清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尤其是黄河的清澈。文中多次提到河清的现象,如‘蒲州河清’、‘陕州、泰州河清’等,这些现象被解释为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象征。河清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天降祥瑞,预示着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雾在古代被视为百邪之气,是阴气冒犯阳气的表现。文中多次提到雾的出现,如‘黄雾四塞’、‘昏雾四塞’等,这些现象常被解释为天气异常,可能与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有关。雾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天象异常,预示着社会的混乱或君主的失德。
虹蜺的出现,尤其是白虹,常被视为不祥之兆。文中提到‘白虹下城中’、‘白虹横亘西方’等,这些现象被认为与战争、流血事件有关,或是后妃干政的象征。虹蜺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天象异常,预示着社会的动荡或政治的混乱。
最后,龙蛇孽的出现被视为异常现象,可能与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有关。文中提到‘陇右大蛇屡见’、‘五龙见于岐州之皇后泉’等,这些现象被解释为龙蛇的出现预示着社会的动荡或政治的混乱。龙蛇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天象异常,预示着国家的动荡或君主的失德。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自然现象的记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视。这些现象被视为天象异常,常与政治、社会的动荡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事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古人试图预测未来的社会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政治和社会政策。
这段文本记载了从唐代至五代时期的一系列奇异现象,包括蛇、龙、马、人等异常事件。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象示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解读。文本中的‘龙战于野’、‘阴疑于阳必战’等引用《易经》的内容,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阴阳五行理论的重视,认为自然现象与人事密切相关。
文本中的‘马生角’、‘马祸’等记载,反映了古代对马的特殊重视。马作为战争中的重要工具,其异常现象被视为兵灾的预兆。‘人疴’部分记载的人体异常现象,如‘头生肉角’、‘化为虎’等,体现了古代对妖异现象的恐惧与解释。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妖’,常与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相联系。
文本中还记载了彗星、旱魃等天象,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谴或天示,常与君主的德行、国家的兴衰相联系。例如,‘彗星见’被视为灾异的象征,‘旱魃为虐’则象征干旱与饥荒。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敬畏与对天人感应思想的信仰。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历史上的奇异现象,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解读与对天人感应思想的深刻信仰。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信仰以及对自然与人事关系的理解。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瘟疫、天鸣和陨石事件,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象异常和自然灾害的观察与解释。这些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政治观和社会观。
首先,瘟疫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传染病的恐惧和无力感。瘟疫的爆发往往伴随着大量人口的死亡和社会经济的崩溃,如永淳元年的大疫导致两京死者相枕于路,宝应元年的江东大疫死者过半。这些记载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的脆弱性,也反映了当时医学水平的局限。
其次,天鸣和陨石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天人感应思想。古人认为天象异常是上天对人间政治和社会状况的警示,如天鸣被视为‘人君有忧’,陨石被视为‘民去其上之象’。这些记载不仅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对君主德行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观念。
此外,这些记载还反映了古代占卜文化的重要性。占卜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通过占卜来解释天象异常和自然灾害,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民众提供了心理安慰。如‘占曰’部分的内容,展示了古代占卜师如何通过天象来解释社会现象和预测未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宇宙观、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深刻反映。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方式,以及他们在面对灾难和不确定性时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