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七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七-原文

地理一

自秦变古,王制亡,始郡县天下。下更汉、晋,分裂为南、北。至隋灭陈,天下始合为一,乃改州为郡,依汉制置太守,以司隶、刺史相统治,为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其地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一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县六。其后,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逾阴山,西抵大漠。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景云二年,分天下郡县,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统之。既而以其权重不便,罢之。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采访使,检察如汉刺史之职。天宝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乾符以后,天下大乱,至于唐亡。然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应受田一千四百四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

考隋、唐地理之广狭、户口盈耗与其州县废置,其盛衰治乱兴亡可以见矣。盖自古为天下者,务广德而不务广地,德不足矣,地虽广莫能守也。呜呼,盛极必衰,虽曰势使之然,而殆忽骄满,常因盛大,可不戒哉!

关内道,盖古雍州之域,汉三辅、北地、安定、上郡及弘农、陇西、五原、西河、云中之境。京兆、华、同、凤翔、邠、陇、泾、原、渭、武、宁、庆、鄜、坊、丹、延、灵、威、雄、会、盐、绥、宥为鹑首分,麟、丰、胜、银、夏、单于、安北为实沈分,商为鹑火分。为府二,都护府二,州二十七,县百三十五。其名山:太白、九嵕、吴、岐、梁、华。其大川:泾、渭、灞、浐。厥赋:绢、绵、布、麻。京兆、同、华、岐调绵,余州布、麻。开元二十五年,以关辅寡蚕,诏纳米粟,其河南、河北非通漕州,皆调绢,以便关中。厥贡:毛、羽、革、角、布、席、弓、刀。

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皇城长千九百一十五步,广千二百步。宫城在北,长千四百四十步,广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龙朔后,皇帝常居大明宫,乃谓之西内,神龙元年曰太极宫。大明宫在禁苑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长千八百步,广千八十步,曰东内,本永安宫,贞观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赀以助役。高宗以风痹,厌西内湫湿,龙朔三年始大兴葺,曰蓬莱宫,咸亨元年曰含元宫,长安元年复曰大明宫。兴庆宫在皇城东南,距京城之东,开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广之,谓之南内,二十年,筑夹城入芙蓉园。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澧水,其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广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万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

京兆府京兆郡,本雍州,开元元年为府。厥贡:水土稻、麦、麰、紫稈粟、隔纱、粲席、鞾氈、蜡、酸枣人、地骨皮、樱桃、藕粉。天宝元年领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口百九十六万一百八十八。领县二十:有府百三十一,曰真化、匡道、水衡、仲山、新城、窦泉、善信、凤神、安业、平香、太清,余皆逸。万年,赤。本大兴,武德元年更名。二年析置芷阳县,七年省。总章元年析置明堂县,长安二年省。天宝七载曰咸宁,至德三载复故名。有南望春宫,临浐水,西岸有北望春宫,宫东有广运潭。福陵在东二十五里,敬陵在东南四十里。长安,赤。总章元年析置乾封县,长安二年省。有大安宫,本弘义,后更名。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宫,武德八年置,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复置,曰翠微宫,笼山为苑,元和中以为翠微寺。有子午关。天宝二年,尹韩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门,置潭于西市,以贮材木。大历元年,尹黎干自南山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漕炭薪。咸阳,畿。武德元年析泾阳、始平置。有望贤宫;有便桥;有兴宁陵,又有顺陵,在咸阳原。兴平,畿。本始平,景龙四年,中宗送金城公主降吐蕃至此,改曰金城,至德二载更名。西十八里有隋仙林宫。云阳,赤。武德元年析置石门县,三年以石门、温秀置泉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温秀,更石门曰云阳,云阳曰池阳。八年省云阳,更池阳曰云阳。天授二年以云阳、泾阳、醴泉、三原置鼎州,大足元年州废。有尧山、甘泉山,凡禁樵采者著于志。有古郑、白渠。崇陵在北十五里嵯峨山,贞陵

在西北四十里。泾阳,畿。三原,次赤。武德四年曰池阳,六年曰华池,析置三原,隶泉州,贞观元年省,复华池曰三原。

永康陵在北十八里,献陵在东十八里,庄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东十里。

渭南,畿。武德元年隶华州,五年还隶雍州。天授二年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以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置鸿州,寻省鸿门,大足元年州废。

西十里有游龙宫,开元二十五年更置。东十五里有隋崇业宫。

昭应,次赤。本新丰,垂拱二年曰庆山,神龙元年复故名。有宫在骊山下,贞观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温泉宫。

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三载,以县去宫远,析新丰、万年置会昌县。

六载,更温泉曰华清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七载省新丰,更会昌县及山曰昭应。

东三十五里有庆山,垂拱二年涌出。有清虚原,本凤凰,有幽栖谷,本鹦鹉,中宗以韦嗣立所居更名。

有旌儒乡,有庙,故坑儒,玄宗更名。齐陵在东十六里。

高陵,畿。武德元年析置鹿苑县,贞观元年省。西四十里有龙跃宫,武德六年,高祖以旧第置,德宗以为脩真观。

有古白渠,宝历元年,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曰刘公,堰曰彭城。

同官,畿。有女迥山。

富平,次赤。有荆山,有盐池泽。定陵在西北十五里龙泉山,元陵在西北二十五里檀山,丰陵在东三十三里甕金山,章陵在西北二十里,简陵在西北四十里。

蓝田,畿。武德二年析置白鹿县,三年更曰宁民,又析蓝田置玉山县,贞观三年皆省。

有覆军山;有蓝田关,故峣关;有库谷,谷有关。武德六年,宁民令颜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永淳元年作万全宫,弘道元年废。

鄠,畿。有渼陂。东南三十里有隋太平宫,西南二十二里有隋甘泉宫。

奉天,次赤。文明元年,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寿置,以奉乾陵,陵在北五里梁山。

靖陵在东北十里。乾宁二年以县置乾州,及覃王出镇,又以畿内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隶之。

好畤,畿。故上宜,武德二年析醴泉置好畤。贞观八年废上宜入岐阳,二十一年省好畤、岐阳,复置上宜,更上宜曰好畤。

有大横关。

武功,畿。武德三年,以武功、好畤、盩厔及郇州之郿、凤泉置稷州,又析始平置扶风县,四年以岐州之围川隶之,七年以郿隶岐州。

贞观元年州废,省扶风,以围川、凤泉隶岐州,盩厔、武功隶雍州。

天授二年,复以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置稷州,大足元年州废。

有太一山,高十八里。有庆善宫,临渭水。武德元年,高祖以旧第置宫,后废为慈德寺。

西原,殇帝所葬。

醴泉,次赤。武德元年析置温秀县,后省醴泉。贞观十年营昭陵,析云阳、咸阳复置。

有芳山,有九嵕山。昭陵在西北六十里九嵕山;建陵在东北十八里武将山,一名冯山。

华原,畿。义宁二年以华原、宜君、同官置宜君郡,并置士门县以隶之。武德元年曰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省宜君、土门,以华原、同官隶雍州。

垂拱二年更华原曰永安。天授二年复以永安、同官、富平、美原置宜州,大足元年州废。

有永安宫,长安二年置。神龙元年复永安曰华原。

有蒲萄园宫。天祐三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耀州。

美原。畿。咸亨二年,析富平、华原及同州之蒲城,以故土门县置。

天祐三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鼎州。

华州华阴郡,上辅。义宁元年析京兆郡之郑、华阴置,垂拱二年避武氏讳曰太州,神龙元年复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太州,宝应元年复故名。

乾宁四年曰兴德府,县次畿、赤。光化三年复为州。

土贡:鹞、乌鹘、伏苓、伏神、细辛。

户三万三千一百八十七,口二十二万三千六百一十三。

县四:有府二十,曰普乐、丰原、义全、清义、万福、脩仁、神水、常兴、义津、定城、延寿、罗文、郑邑、宣义、相原、孝德、温汤、宣化、怀德、怀仁。

有镇国军,肃宗上元元年置。

郑,望。有少华山。东北三里有神台宫,本隋普德宫,咸亨二年更名。

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乔谷水,东南十五里有罗文渠,引小敷谷水,支分溉田,皆开元四年诏陕州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捍水害。

华阴,望。垂拱元年更名仙掌。天授二年析置潼津县,在关口,后隶虢州,圣历二年来属,长安中省。

神龙元年复曰华阴,上元二年曰太阴,华山曰太山,宝应元年复故名。

有岳祠;有潼关,有渭津关;有漕渠,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会灞、浐,经广运潭至县入渭,天宝三载韦坚开;又有永丰仓,有临渭仓;西十八里有琼岳宫,故隋华阴宫,显庆三年更名;东十三里有隋金城宫,武德三年废,显庆三年复置;西二十四里有敷水渠,开元二年,姜师度凿,以泄水害,五年,刺史樊忱复凿之,使通渭漕。

下邽,望。本隶同州,垂拱元年来属。东南二十里有金氏二陂,武德二年引白渠灌之,以置监屯。

栎阳。本畿。故万年,隶雍州。武德元年更名,又析置平陵县,二年更平陵曰粟邑,贞观八年省;有煮盐泽。天祐三年来属。

同州冯翊郡,上辅。武德元年更诸郡为州,其没于贼者,事平乃更。天宝三载以州为郡,乾元元年复以郡为州。凡州、郡、县无所更置者皆承隋旧。

土贡:鞾

郭二物、皱纹吉莫、麝、芑茨、龙莎、凝水石。户六万九百二十八,口四十万八千 七百五。县八:有府二十六,曰济北、唐安、秦城、太州、大亭、河东、兴德、连 邑、伏龙、温阳、安远、业善、南乡、临高、瀵阳、襄城、崇道、淅谷、吉安、长 春、华池、永大、洪泉、善福、司御、效诚。

冯翊,望。武德九年析置临沮县,贞 观九年省。有沙苑。南三十二里有兴德宫,在志武里,高祖将趋长安所次。

朝邑, 望。有长春宫。武德三年析置河滨县,贞观元年省。北四里有通灵陂,开元七年, 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余顷。乾元三年曰河西,隶河中府,大历五年复曰朝 邑,还隶同州。有河渎祠、西海祠。小池有盐。

韩城,上。武德八年徙置西韩州, 贞观八年州废,以韩城、河西、郃阳来属,天祐二年更名韩原。有铁;有梁山;有 龙门山;有关。武德七年,治中云得臣自龙门引河溉田六千余顷。

郃阳,望。有阳 班湫,贞元四年堰氵夸谷水成。

夏阳,本河西,武德三年析郃阳置,又以河西、郃 阳、韩城置西韩州。乾元三年更河西曰夏阳,隶河中,后复来属。

白水,望。

澄城, 望。武德三年析置长宁县,贞观八年省。

奉先。本次赤。故蒲城,开元四年更名, 隶京兆府。桥陵在西北三十里丰山,泰陵在东北二十里金粟山,景陵在西北二十里 金炽山,光陵在北十五里尧山,惠陵在西北十里。有卤池二,大中二年,其一生盐。 天祐三年来属。

商州上洛郡,望。土贡:麝香、弓材。有洛源监钱官。贞元七年,刺史李西华 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余里,回山取涂,人不病涉,谓之偏路,行旅便之。户八 千九百二十六,口五万三千八十。县六:有府二,曰洵水、玉京。有兴平军,初在 郿县东原,至德中徙。

上洛,紧。有熊耳山。

丰阳,上。

洛南,上。有金,有铜, 有铁。

商洛,望。东有武关。

上津,上。义宁二年以上津、丰利、黄土置上津郡, 并置长利县。武德元年曰上州。贞观元年省长利。八年州废,以黄土隶金州,丰利 隶均州,上津来属。

乾元。中下。本安业,万岁通天元年析丰阳置,景龙三年隶雍 州,景云元年来属,乾元元年更名,隶京兆,寻复还属。

凤翔府扶凤郡,赤上辅。本岐州,至德元载更郡曰凤翔,二载复郡故名,号西 京,为府。上元二年罢京,元年曰西都,未几复罢都。士贡:榛实、龙须席、蜡烛。 户五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三十八万四百六十三。县九:有府十三,曰岐山、雍北、 道清、洛邑、留谷、岐阳、文城、支阝邑、三交、凤泉、望苑、邵吉、山泉。

天兴, 次赤。本雍,至德二载曰凤翔,仍析置天兴县,宝应元年省凤翔入天兴。

岐山。次 畿。贞观七年,析扶风、岐山及京兆之上宜置岐阳县,八年省上宜入岐山,永徽五 年复置,元和三年省。有岐山。

扶风,次畿。本湋川,武德三年析岐山置,以湋水 名之,贞观八年更名。

麟游,次畿。义宁元年置,以麟游及京兆之上宜、扶风郡之 普润置凤栖郡。二年以仁寿宫中获白麟,更郡曰麟游,又以安定郡之鹑觚并析置灵 台县隶之。武德元年曰麟州。贞观元年州废,省灵台入麟游,以麟游、普润来属, 上宜还隶雍州,鹑觚还隶泾州。西五里有九成宫,本隋仁寿宫,义宁元年废,贞观 五年复置,更名,永徽二年曰万年宫,乾封二年复曰九成宫,周垣千八百步,并置 禁苑及府库官寺等;又西三十里有永安宫,贞观八年置。

普润,次畿。有陇右军, 贞元十年置,十一年以县隶陇右经略使,元和元年更名保义军。

宝鸡,次畿。本陈 仓,至德二载更名。东有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长安故城,咸亨三年开。西南有大 散关,有宝鸡山。

虢,次畿。贞观八年省入岐山,天授二年复置。东北十里有高泉 渠、如意元年开,引水入县城;又西北有升原渠,引汧水至咸阳,垂拱初运岐、陇 水入京城。

郿,次畿。义宁二年置郿城郡,又析置凤泉县。武德元年曰郇州,以凤 泉来属,三年州废,以郿隶稷州,七年来属,贞观八年省凤泉。大历五年权隶京兆。 有太白山,有凤泉汤。

盩厔。本畿,隶雍州。武德二年析置终南县,贞观八年省, 天宝元年更名宜寿,至德二载复故名,乾宁中隶乾州,天复元年来属。有骆谷关, 武德七年置;有司竹园;东南三十二里有隋宜寿宫,有楼观、老子祠。

邠州新平郡,紧。义宁二年析北地郡之新平、三水置。邠,故作“豳”,开元 十三年以字类“幽”改。土贡:剪刀、火筋、荜豆、澡豆、白蜜、地胆。户二万二 千九百七十七,口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县四:有府十,曰嘉阳、宜禄、公刘、良 社、胡陵、蜯川、万敌、金池、舜城、宜山。

新平,望。有永定垒二,太宗讨薛举 置。

三水,紧。有石门山。北二十里有万寿湫,大历八年因风雷而成。

永寿,上。 武德二年析新平置,神龙元年隶雍州,唐隆元年来属。

宜禄。中。贞观二年析新平 及泾州之保定、灵台置。有浅水原,有长武城。

右京畿采访使,治京城内。

陇州汧阳郡,上。本陇东郡,义宁二年,析扶风郡之汧源、汧阳、南由,安定 郡之华亭置。天宝元年更郡曰汧阳。土贡:榛实、龙须席。户二万四千六百五十二, 口十万一百四十八

县三:有府四,曰大堆、龙盘、开川、临汧。

汧源,上。垂拱二年更华亭曰亭川,神龙元年复故名,元和三年省入汧源。

西有安戎关,在陇山,本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徙筑,更名。

有铁;有五节堰,引陇川水通漕,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后废。

华亭有义宁军,大历八年置。贞元十三年筑永信城于平戎川。

汧阳,上。有临汧城,大和元年筑。

吴山。中。本长蛇,义宁二年置,贞观元年更名,上元二年曰华山,寻复曰吴山。

武德元年以南由县置含州,四年州废,元和三年省入焉。

有西镇吴山祠,有紫塠山。

西有安夷关。

泾州保定郡,上。本安定郡,至德元载更名。

土贡:龙须席。

户三万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九。

县五:有府六,曰泾阳、四门、兴教、纯德、肃清、仁贤。

保定,上。本安定,至德元载更名,广德元年没吐蕃,大历三年复置。

有折墌故城。

灵台,上。本鹑觚,天宝元年更名。

临泾,中。

良原,上。兴元二年没吐蕃,贞元四年复置。

潘原。中。本阴盘,天宝元年更名,后省为彰信堡,贞元十一年复置。

原州平凉郡,中都督府,望。

广德元年没吐蕃,节度使马璘表置行原州于灵台之百里城。

贞元十九年徙治平凉。

元和三年又徙治临泾。

大中三年收复关、陇,归治平高。

广明后复没吐蕃,又侨治临泾。

土贡:氈、覆鞍氈、龙须席。

户七千三百四十九,口三万三千一百四十六。

县二:有府二,曰彭阳、安善。

平高,望。有崆峒山;西南有木峡关。

州境又有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崝等关,并木峡、大盘为七关。

又南有瓦亭故关。

百泉。上。

渭州,元和四年以原州之平凉县置行渭州,广明元年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泾原节度使张钧表置。

凡乾元后所置州,皆无郡名;及其季世,所置州县,又不列上、中、下之第。

县一。平凉。上。广德元年没吐蕃,贞元四年复置。

及为行渭州,其民皆州自领之。

西南陇山有六盘关;有银,有铜,有铁;

西北五里有吐蕃会盟坛,贞元三年筑。

武州,中。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萧关置。

中和四年侨治潘原。

县一:萧关。中。

贞观六年以突厥降户置缘州,治平高之他楼城。

高宗置他楼县,隶原州,神龙元年省,置萧关县。

白草军在蔚茹水之西,至德后没吐蕃。

宁州彭原郡,望。本北地郡,天宝元年更名。

土贡:五色覆鞍氈、龙须席、芫青、亭长、庵袴、假苏。

户三万七千一百二十一,口二十二万四千八百三十七。

县五:有府十一,曰彭池、高望、静难、驎宝、天固、蒲川、东原、三会、大延、和泉、永宁。

定安,望。义宁二年析置归义县,贞观十七年省入定平。

有定安故关。

真宁,紧。本罗川。有要册湫。

天宝元年获玉真人像二十七,因更名。

襄乐,紧。

彭原,紧。武德元年以县置彭州,二年析置丰义县。

贞观元年州废,以彭原、丰义来属。

开元八年以丰义隶泾州,寻复还属,唐末省。

定平。上。武德二年析定安置,后隶邠州。

元和三年复来属,四年隶左神策军。

有高摭城。

唐末以县置衍州。

庆州顺化郡,中都督府。本弘化郡,天宝元年曰安化,至德元载更名。

土贡:“胡女布、牛酥、麝、蜡。

户二万三千九百四十九,口十二万四千二百三十六。

县十:有府八,曰龙息、交水、同川、永清、蟠交、永业、乐蟠、永安。

顺化,中。本弘化,天宝元年曰安化,至德元载更名。

合水,中。本合川,武德元年置,是年,又析置蟠交县。

贞观元年省合川入弘化。

天宝元年更蟠交曰合水。

乐蟠,中。义宁元年析合水置。

马岭,中。

华池,下。武德四年置,以县置林州,贞观元年州废。

同川,中下。本三泉,义宁二年析彭原郡之彭原置,武德三年更名。

洛源,中。贞观三年置,四年隶北永州,五年徙州来治,八年州废,来属。

延庆,中。本白马,武德六年徙故丰州民析合水置,天宝元年更名。

方渠,中下。神龙三年析马岭置。

怀安。下。开元十一年括逃户连党项蕃落置。

鄜州洛交郡,上。本上郡,天宝元年更名。

土贡:龙须席。

户二万三千四百八十四,口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四。

县五:有府十一,曰洛昌、龙交、苇川、五交、大同、安光、洛安、银方、杏林、脩武、安吉。

有肃戎军,大历六年置,在鹿阝城。

洛交,紧。

洛川,上。

三川,中。华池水、黑水、洛水所会。

直罗,中。武德三年析三川、洛交因古直罗城置,罗水过城下,地平直,故名。

甘泉。中。本伏陆,武德元年析洛交置,天宝元年更名。

坊州中部郡,上。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

土贡:龙须席、枲、弦麻。

户二万二千四百五十八,口十二万二百八。

县四:有府五,曰杏城、仁里、思臣、永平、安台。

中部,上。本内部,武德二年更名。

周天和中,元皇帝为敷州刺史,置马坊,高祖因以名州。

有铁。

州郭无水,东北七里有上善泉,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架水入城,以纾远汲。

四年,刺史崔骈复增修之,民获其利。

后思之,为立祠。

宜君,上。本隶宜州。

有仁智宫,武德七年置。

贞观十七年州废,县亦省。

二十年置玉华宫,复置县,隶雍州。

宫在北四里凤凰谷。

永徽二年废宫为玉华寺,县

又省。 龙朔三年析中部、同官复置,来属。有铁。升平,上。天宝十二载析宜君置,宝应 元年省,后复置。鄜城。上。唐末以县置翟州。

丹州咸宁郡,上。本丹阳郡,义宁元年析延安郡之义川、汾川、咸宁县置,天 宝元年更名。土贡:龙须席、麝、蜡烛。户万五千一百五,口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五。 县四:有府五,曰宜城、通天、同化、丹阳、长松。义川,上。云岩,中。武德元 年析义川置。汾川,上。有乌仁关。咸宁。中。

延州延安郡,中都督府。土贡:桦皮、麝、蜡。户万八千九百五十四,口十万 四十。县十:有府七,敦化、延川、宁戎、因城、塞门、延安、金明。又仪凤中, 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内附,置二府于金明西境,曰羌部落,曰閤门。肤施,上。有牢 山镇城。延长,中。本延安,武德二年置,以县置北连州,并置义乡、齐明二县以 隶之。贞观二年州废,省义乡、齐明入延安,来属。广德二年更名。临真,中。武 德元年隶东夏州,贞观二年州废来属。金明,中。武德二年析肤施置,以县置北武 州,并置开远、全义、崇德、永安、定义五县。贞观二年州废,省开远、全义、崇 德、永安、定义入金明,来属。丰林,中。武德四年侨置云州及云中、榆林、龙泉 三县,八年州废,省龙泉入临真,省云中、榆林入丰林。东北有合岭关。延川,中。 武德二年招慰稽胡置基州;又安抚使段德操表置义门县,以义门置南平州。三年析 绥州之城平置魏平县。四年废南平州,省义门、魏平。五年更基州曰北基州。贞观 八年州废,来属。敷政,中下。本因城,武德二年徙治金城镇,更名金城;又东境 置永州,并置洛盘、新昌、土塠三县。贞观四年徙州治洛源。及州废,省洛盘、新 昌、土塠入金城。天宝元年曰敷政。延昌,武德二年置北仁州,贞观三年州废,十 年以其地置罢交县,天宝元年更名。其北芦子关。延水,中下。本安民,武德二年 析延川置,以县置西和州,并置修文、桑原二县。贞观二年州废,省修文、桑原入 安民,隶北基州。州废,来属。二十三年曰弘风,神龙元年更名。门山。上。武德 三年析汾川置,隶丹州,广德二年来属。

灵州灵武郡,大都督府。土贡:红蓝,甘草,花苁蓉,代赭,白胶,青虫,雕, 鹘,白羽,麝,野马、鹿革,野猪黄,吉莫鞾,郭,氈,库利,赤柽,马策,印 盐,黄牛臆。户万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五万三千一百六十三。县四:有府五,曰武 略、河间、静城、鸣沙、万春。有朔方经略军。黄河外有丰安、定远、新昌等军, 丰宁、保宁等城。回乐,望。武德四年析置丰安县。贞观四年于回乐境置回州,以 丰安隶回州。十三年州废,省丰安。有温泉盐池;有特进渠,溉田六百顷,长庆四 年诏开。灵武,上。怀远,紧。武德六年废丰州,省九原、永丰二县入焉,隋九原 郡也。有盐池三:曰红桃、武平、河池。保静。上。本弘静,神龙元年曰安静,至 德元载更名。

威州郡阙。中。本安乐州。初,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又徙 于灵州之境,咸亨三年以灵州之故鸣沙县地置州以居之。至德后没吐蕃。大中三年 收复,更名。光启三年徙治凉州镇为行州。县二:鸣沙,上。武德二年置会州,贞 观六年州废,更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九年州废,还隶灵州。神龙中为默啜所 寇,移治故丰安城。大中三年复得故县。温池。上。本隶灵州,神龙元年置,大中 四年来属。有盐池。

雄州,在灵州西南百八十里。中和元年徙治承天堡为行州。

警州,本定远城,在灵州东北二百里,先天二年,朔方大总管郭元振置。其后 为上县,隶灵州。景福元年,灵威节度使韩遵表为州。羊马城幅员十四里,信安王 祎所筑。

会州会宁郡,上。本西会州,武德二年以平凉郡之会宁镇置。贞观八年以足食 故更名粟州,是年又更名。土贡:驼毛褐、野马革、覆鞍氈、鹿舌、鹿尾。户四千 五百九十四,口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县二:有新泉军,开元五年废为守捉。会宁, 上。本凉川,武德二年更名。开元四年别置凉川县,九年省。有黄河堰,开元七年, 刺史安敬忠筑,以捍河流。有河池,因雨生盐。东南有会宁关。乌兰。上。武德九 年置。西南有乌兰关。

盐州五原郡,下都督府。本盐川郡。唐初没梁师都。武德元年侨治灵州。贞观 元年州省,以县隶灵州,二年,师都平,复置州。天宝元年更郡曰五原。贞元三年 没吐蕃,九年复城之。土贡:盐山、木瓜、牛。户二千九百二十九,口万六千六百 六十五。县二:有府一,曰盐川。有保塞军,贞元十九年置。五原,上。有乌池、 白池、细项池、瓦窑池盐。白池。上。本兴宁,贞观元年与州同省,二年复置。景 龙三年更名。

夏州朔方郡,中都督府。土贡:氈、角弓、酥、拒霜荠。户九千二百一十三, 口五万三千一十四。县三:有府二,曰宁朔、顺化。朔方,上。本录,贞观三年 更名。贞元七年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溉田二百顷。有盐池二。有天柱军, 天宝十四载置,宝应元年废。长庆四年,节度使李祐筑乌延、宥州、临塞、阴河、 陶子等城于芦子关北,以护塞外。有木瓜岭

静德,中下。贞观七年隶北开州,八 年曰化州,十三年州废。

宁朔。中下。武德六年置南夏州。贞观二年州废,县省入 朔方,五年复置,来属。长安二年省。开元四年又置,九年省,其后又置。

绥州上郡,下。本雕阴郡地。唐初没梁师都。武德三年以归民于延州丰林县侨 置,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贞观二年,师都平,归治上县。天宝元年更 郡名。士贡:胡女布、蜡烛。户万八百六十七,口八万九千一百一十二。县五:有 府四,曰伏洛、义合、万古、大斌。

龙泉,中。本上县,天宝元年更名。

延福,中 下。武德六年析置北吉州,并置归义、洛阳二县;又析置罗州,并置石罗、关善、 万福三县;又析置匡州,并置安定、源泉二县。贞观二年州、县皆废。

绥德,中下。 武德二年置。六年析置云州,并置信义、淳义二县;又析置龙州,并置风乡、义良 二县。贞观二年州、县皆废。

绥德,中下。武德三年置魏州,并置安故、安泉二县。 贞观二年州废,省安故、安泉。西南有魏平关。

大斌。中下。武德七年徙治魏平城, 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以名。

银州银川郡,下。贞观二年析绥州之儒林、真乡置。土贡:女稽布。户七千六 百二,口四万五千五百二十七。县四:儒林,中。东北有无定河。真乡,中下。西 北有茹卢水。开光,中。本隶绥州,贞观二年置,八年隶柘州,十三年州废,来属。 抚宁。中下。本隶绥州,贞观八年来属。

宥州宁朔郡,上。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 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 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年平康 待宾,迁其人于河南及江、淮。十八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还所迁胡户置宥 州及延恩等县,其后侨治经略军。至德二载更郡曰怀德。乾元元年复故名。宝应后 废。元和九年于经略军复置,距故州东北三百里。十五年徙治长泽,为吐蕃所破。 长庆四年,节度使李祐复奏置。土贡:氈。户七千八十三,口三万二千六百五十二。 县二:延恩,中。开元二十六年以故匡州地置;又以故塞门县地置怀德县,以故兰 州之长泉县地置归仁县。宝应后皆省。元和九年复置延恩。有经略军,在榆多勒城, 天宝中王忠嗣奏置。长泽。中下。本隶夏州,贞观七年置长州,十三年州废,隶夏 州,元和十五年来属。有胡洛盐池。

麟州新秦郡,下都督府。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十四年废,天宝 元年复置。土贡:青他鹿角。户二千四百二十八,口万九百三。县三:新秦,中。 开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铁麟县,十四年州废,皆省。天宝元年复置新秦。连谷。中 下。贞观八年以隋连谷戍置。银城。中下。贞观二年置,四年隶银州,八年隶胜州。

胜州榆林郡,下都督府。武德中没梁师都。师都平,复置。土贡:胡布、青他 鹿角、芍药、徐长卿。户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万九百五十二。县二:有义勇军。 榆林,中下。有隋故榆林宫。东有榆林关,贞观十三年置。河滨。中下。贞观三年 置,以县置云州,四年曰威州,八年州废,来属。东北有河滨关,贞观七年置。

丰州九原郡,下都督府。贞观四年以降突厥户置,不领县。十一年州废,地入 灵州。二十三年复置。土贡:白麦、印盐、野马胯革、驼毛褐、氈。户二千八百一 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县二:九原,中下。永徽四年置。有陵阳渠,建中三年 浚之以溉田,置屯,寻弃之。有咸应、永清二渠,贞元中,刺史李景略开,溉田数 百顷。永丰。中下。永徽元年置。麟德元年别置丰安县,天宝末省。东受降城,景 云三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宝历元年,振武节度使张惟清以东城滨河, 徙置绥远烽南。中受降城,有拂云推祠。接灵州境有关,元和九年置;又有横塞军, 本可敦城,天宝八载置,十二载废。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川之西有天安 军,皆天宝十二载置。天德军,乾元后徙屯永济栅,故大同城也。元和九年,宰相 李吉甫奏修复旧城。北有安乐戍。西受降城。开元初为河所圮,十年,总管张说于 城东别置新城。北三百里有鹈泉。

单于大都护府,本云中都护府,龙朔三年置,麟德元年更名。土贡:胡女布、 野马胯革。户二千一百五十五,口六千八百七十七。县一:金河。中。天宝四年置。 本后魏道武所都。有云伽关,后废,大和四年复置。

安北大都护府,本燕然都护府,龙朔三年曰瀚海都督府,总章二年更名。开元 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丰、胜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德军。土贡:野马胯革。 户二千六,口七千四百九十八。县二:阴山,上。天宝元年置。通济。上。

镇北大都护府。土贡:筼牛尾。县二。大同,上。长宁。上。

右关内采访使,以京官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七-译文

地理一

自从秦朝改变了古代的制度,王制消亡,开始实行郡县制来管理天下。后来经过汉朝、晋朝,国家分裂为南、北两部分。直到隋朝灭掉陈朝,天下才重新统一,于是将州改为郡,依照汉朝的制度设置太守,以司隶、刺史来相互统治,全国共有一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户,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人。其地域东西宽九千三百里,南北长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都到海边,西到且末,北到五原。

唐朝兴起,高祖将郡改为州、太守改为刺史,又设置都督府来管理。然而天下刚刚平定,临时设置的州郡很多。太宗元年,开始命令合并和裁减,又根据山川的形势,将天下分为十道:一是关内道,二是河南道,三是河东道,四是河北道,五是山南道,六是陇右道,七是淮南道,八是江南道,九是剑南道,十是岭南道。到十三年定下簿册,共有州府三百五十八个,县一千五百五十一个。第二年,平定高昌,又增加了两个州,六个县。之后,北边消灭了突厥颉利,西边平定了高昌,北边越过阴山,西边到达大漠。其地域东到海边,西到焉耆,南到林州的南境,北接薛延陀的边界;东西宽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长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景云二年,将天下的郡县分开,设置二十四个都督府来统治。不久因为其权力过大不便,又废除了。开元二十一年,又根据十道将山南、江南分为东、西两道,增设黔中道及京畿、都畿,设置十五个采访使,检察的职责如同汉朝的刺史。天宝年间盗贼兴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失守,陷于吐蕃,直到大中、咸通年间,才收复陇右。乾符以后,天下大乱,直到唐朝灭亡。然而举唐朝的盛世,开元、天宝之际,东到安东,西到安西,南到日南,北到单于府,南北如同汉朝的盛世,东边不及而西边超过。开元二十八年的户部帐册,共有郡府三百二十八个,县一千五百七十三个,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零九,应受田一千四百四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

考察隋、唐地理的广狭、户口的增减与其州县的废置,其盛衰治乱兴亡可以看得很清楚。自古以来治理天下的人,致力于广施德政而不致力于扩大领土,德政不足,领土虽广也无法守住。唉,盛极必衰,虽然说是形势使然,但骄傲自满,常常因为盛大而疏忽,能不警戒吗!

关内道,是古代雍州的领域,汉朝的三辅、北地、安定、上郡及弘农、陇西、五原、西河、云中的境地。京兆、华、同、凤翔、邠、陇、泾、原、渭、武、宁、庆、鄜、坊、丹、延、灵、威、雄、会、盐、绥、宥为鹑首分,麟、丰、胜、银、夏、单于、安北为实沈分,商为鹑火分。共有两个府,两个都护府,二十七个州,一百三十五个县。其名山有:太白、九嵕、吴、岐、梁、华。其大川有:泾、渭、灞、浐。其赋税有:绢、绵、布、麻。京兆、同、华、岐调绵,其余州调布、麻。开元二十五年,因为关辅地区蚕桑少,诏令交纳米粟,河南、河北不通漕运的州,都调绢,以便关中。其贡品有:毛、羽、革、角、布、席、弓、刀。

上都,最初称为京城,天宝元年称为西京,至德二年称为中京,上元二年又恢复为西京,肃宗元年称为上都。皇城长一千九百一十五步,宽一千二百步。宫城在北边,长一千四百四十步,宽九百六十步,周长四千八百六十步,高度三丈半。龙朔以后,皇帝常居大明宫,于是称为西内,神龙元年称为太极宫。大明宫在禁苑的东南,西接宫城的东北角,长一千八百步,宽一千零八十步,称为东内,原本是永安宫,贞观八年设置,九年称为大明宫,以备太上皇避暑,百官献资以助工役。高宗因为风痹,厌恶西内的潮湿,龙朔三年开始大兴修葺,称为蓬莱宫,咸亨元年称为含元宫,长安元年又恢复为大明宫。兴庆宫在皇城的东南,距离京城的东边,开元初年设置,到十四年又增广,称为南内,二十年,筑夹城进入芙蓉园。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澧水,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宽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长二万四千一百二十步,高度一丈八尺。

京兆府京兆郡,原本是雍州,开元元年改为府。其贡品有:水土稻、麦、麰、紫稈粟、隔纱、粲席、鞾氈、蜡、酸枣人、地骨皮、樱桃、藕粉。天宝元年领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人口一百九十六万一百八十八。领县二十:有府一百三十一个,称为真化、匡道、水衡、仲山、新城、窦泉、善信、凤神、安业、平香、太清,其余皆逸。万年,赤。原本是大兴,武德元年改名。二年分置芷阳县,七年废除。总章元年分置明堂县,长安二年废除。天宝七年称为咸宁,至德三年恢复原名。有南望春宫,临浐水,西岸有北望春宫,宫东有广运潭。福陵在东二十五里,敬陵在东南四十里。长安,赤。总章元年分置乾封县,长安二年废除。有大安宫,原本是弘义,后来改名。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宫,武德八年设置,贞观十年废除,二十一年又设置,称为翠微宫,笼山为苑,元和年间改为翠微寺。有子午关。天宝二年,尹韩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门,在西市设置潭,以贮材木。大历元年,尹黎干从南山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进入苑中以漕运炭薪。咸阳,畿。武德元年分泾阳、始平设置。有望贤宫;有便桥;有兴宁陵,又有顺陵,在咸阳原。兴平,畿。原本是始平,景龙四年,中宗送金城公主降吐蕃至此,改称为金城,至德二年改名。西十八里有隋仙林宫。云阳,赤。武德元年分置石门县,三年以石门、温秀设置泉州。贞观元年州废除,省去温秀,将石门改称为云阳,云阳改称为池阳。八年省去云阳,将池阳改称为云阳。天授二年以云阳、泾阳、醴泉、三原设置鼎州,大足元年州废除。有尧山、甘泉山,凡是禁止樵采的都记录在志中。有古郑、白渠。崇陵在北十五里嵯峨山,贞陵

在西北方向四十里处。泾阳,属于畿县。三原,属于次赤县。武德四年称为池阳,六年称为华池,分设三原县,隶属于泉州,贞观元年撤销,恢复华池称为三原。

永康陵在北面十八里处,献陵在东面十八里处,庄陵在西北五里处,端陵在东面十里处。

渭南,属于畿县。武德元年隶属于华州,五年重新隶属于雍州。天授二年分设渭南、庆山,设立鸿门县,以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设立鸿州,不久撤销鸿门县,大足元年撤销鸿州。

西面十里有游龙宫,开元二十五年重新设立。东面十五里有隋朝的崇业宫。

昭应,属于次赤县。原本是新丰县,垂拱二年称为庆山,神龙元年恢复原名。在骊山下有一座宫殿,贞观十八年设立,咸亨二年开始称为温泉宫。

天宝元年将骊山改名为会昌山。天宝三年,因为县城离宫殿太远,分设新丰、万年,设立会昌县。

天宝六年,将温泉宫改名为华清宫,治理汤井为池,环绕山建造宫殿,又修筑罗城,设立百官和十宅;天宝七年撤销新丰县,将会昌县和山名改为昭应。

东面三十五里有庆山,垂拱二年涌出。有清虚原,原本是凤凰山,有幽栖谷,原本是鹦鹉谷,中宗因为韦嗣立居住而改名。

有旌儒乡,有庙,原本是坑儒的地方,玄宗改名。齐陵在东面十六里处。

高陵,属于畿县。武德元年分设鹿苑县,贞观元年撤销。西面四十里有龙跃宫,武德六年,高祖以旧宅设立,德宗将其改为脩真观。

有古白渠,宝历元年,县令刘仁师请求改水道,渠成后,命名为刘公渠,堰称为彭城堰。

同官,属于畿县。有女迥山。

富平,属于次赤县。有荆山,有盐池泽。定陵在西北十五里的龙泉山,元陵在西北二十五里的檀山,丰陵在东面三十三里的甕金山,章陵在西北二十里处,简陵在西北四十里处。

蓝田,属于畿县。武德二年分设白鹿县,三年改名为宁民县,又分设蓝田设立玉山县,贞观三年都撤销。

有覆军山;有蓝田关,原本是峣关;有库谷,谷中有关。武德六年,宁民县令颜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永淳元年建造万全宫,弘道元年撤销。

鄠,属于畿县。有渼陂。东南三十里有隋朝的太平宫,西南二十二里有隋朝的甘泉宫。

奉天,属于次赤县。文明元年,分设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的永寿设立,以供奉乾陵,乾陵在北面五里的梁山。

靖陵在东北十里处。乾宁二年以奉天县设立乾州,及覃王出镇,又将畿内的好畤、武功、盩厔、醴泉隶属于乾州。

好畤,属于畿县。原本是上宜县,武德二年分设醴泉设立好畤县。贞观八年撤销上宜县并入岐阳县,二十一年撤销好畤、岐阳县,重新设立上宜县,改上宜为好畤。

有大横关。

武功,属于畿县。武德三年,以武功、好畤、盩厔及郇州的郿县、凤泉设立稷州,又分设始平设立扶风县,四年将岐州的围川隶属于稷州,七年将郿县隶属于岐州。

贞观元年撤销稷州,撤销扶风县,将围川、凤泉隶属于岐州,盩厔、武功隶属于雍州。

天授二年,重新以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设立稷州,大足元年撤销稷州。

有太一山,高十八里。有庆善宫,临近渭水。武德元年,高祖以旧宅设立宫殿,后来废为慈德寺。

西原,是殇帝的陵墓。

醴泉,属于次赤县。武德元年分设温秀县,后来撤销醴泉县。贞观十年营建昭陵,分设云阳、咸阳重新设立醴泉县。

有芳山,有九嵕山。昭陵在西北六十里的九嵕山;建陵在东北十八里的武将山,也称为冯山。

华原,属于畿县。义宁二年以华原、宜君、同官设立宜君郡,并设立士门县隶属于宜君郡。武德元年称为宜州,贞观十七年撤销宜州,撤销宜君、士门县,将华原、同官隶属于雍州。

垂拱二年将华原改名为永安。天授二年重新以永安、同官、富平、美原设立宜州,大足元年撤销宜州。

有永安宫,长安二年设立。神龙元年恢复永安为华原。

有蒲萄园宫。天祐三年,李茂贞以墨制将华原县设立耀州。

美原,属于畿县。咸亨二年,分设富平、华原及同州的蒲城,以原土门县设立。

天祐三年,李茂贞以墨制将美原县设立鼎州。

华州华阴郡,属于上辅。义宁元年分设京兆郡的郑县、华阴设立,垂拱二年避武氏讳称为太州,神龙元年恢复原名,上元二年又改名为太州,宝应元年恢复原名。

乾宁四年称为兴德府,县属于次畿、赤县。光化三年恢复为州。

土贡:鹞、乌鹘、伏苓、伏神、细辛。

户三万三千一百八十七,口二十二万三千六百一十三。

县四:有府二十,称为普乐、丰原、义全、清义、万福、脩仁、神水、常兴、义津、定城、延寿、罗文、郑邑、宣义、相原、孝德、温汤、宣化、怀德、怀仁。

有镇国军,肃宗上元元年设立。

郑,属于望县。有少华山。东北三里有神台宫,原本是隋朝的普德宫,咸亨二年改名。

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乔谷水,东南十五里有罗文渠,引小敷谷水,支流灌溉田地,都是开元四年诏令陕州刺史姜师度疏通旧渠,又立堤以防止水害。

华阴,属于望县。垂拱元年改名为仙掌。天授二年分设潼津县,在关口,后来隶属于虢州,圣历二年重新隶属于华州,长安年间撤销。

神龙元年恢复为华阴,上元二年称为太阴,华山称为太山,宝应元年恢复原名。

有岳祠;有潼关,有渭津关;有漕渠,从苑西引渭水,沿古渠汇合灞水、浐水,经广运潭至县入渭水,天宝三年韦坚开凿;又有永丰仓,有临渭仓;西十八里有琼岳宫,原本是隋朝的华阴宫,显庆三年改名;东十三里有隋朝的金城宫,武德三年撤销,显庆三年重新设立;西二十四里有敷水渠,开元二年,姜师度开凿,以泄水害,五年,刺史樊忱重新开凿,使其通渭漕。

下邽,属于望县。原本隶属于同州,垂拱元年隶属于华州。东南二十里有金氏二陂,武德二年引白渠水灌溉,设立监屯。

栎阳。原本属于畿县。原本是万年县,隶属于雍州。武德元年改名,又分设平陵县,二年改平陵为粟邑,贞观八年撤销;有煮盐泽。天祐三年隶属于华州。

同州冯翊郡,属于上辅。武德元年将各郡改为州,那些被贼人占领的,平定后才改名。天宝三年将州改为郡,乾元元年将郡恢复为州。凡是州、郡、县没有改动的都沿袭隋朝旧制。

土贡:鞾

郭二物、皱纹吉莫、麝、芑茨、龙莎、凝水石。有六万零九百二十八户,四十万八千七百五十口人。下辖八个县:有二十六个府,分别是济北、唐安、秦城、太州、大亭、河东、兴德、连邑、伏龙、温阳、安远、业善、南乡、临高、瀵阳、襄城、崇道、淅谷、吉安、长春、华池、永大、洪泉、善福、司御、效诚。

冯翊,属于望县。武德九年分设临沮县,贞观九年撤销。有沙苑。南边三十二里有兴德宫,位于志武里,是唐高祖李渊前往长安时驻扎的地方。

朝邑,属于望县。有长春宫。武德三年分设河滨县,贞观元年撤销。北边四里有通灵陂,开元七年,刺史姜师度引洛水筑堰灌溉农田百余顷。乾元三年改名为河西,隶属河中府,大历五年恢复为朝邑,重新隶属同州。有河渎祠、西海祠。小池有盐。

韩城,属于上县。武德八年迁置西韩州,贞观八年州撤销,韩城、河西、郃阳归属同州,天祐二年改名为韩原。有铁矿;有梁山;有龙门山;有关隘。武德七年,治中云得臣从龙门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六千余顷。

郃阳,属于望县。有阳班湫,贞元四年筑堰引夸谷水而成。

夏阳,原本是河西县,武德三年从郃阳县分设,又以河西、郃阳、韩城设置西韩州。乾元三年改河西为夏阳,隶属河中府,后来重新归属同州。

白水,属于望县。

澄城,属于望县。武德三年分设长宁县,贞观八年撤销。

奉先,属于次赤县。原本是蒲城,开元四年改名,隶属京兆府。桥陵在西北三十里的丰山,泰陵在东北二十里的金粟山,景陵在西北二十里的金炽山,光陵在北边十五里的尧山,惠陵在西北十里。有两个卤池,大中二年,其中一个产盐。天祐三年归属同州。

商州上洛郡,属于望郡。土贡有麝香、弓材。有洛源监钱官。贞元七年,刺史李西华从蓝田到内乡开辟新道七百余里,绕山取道,人们不再为渡河发愁,称为偏路,行旅方便。有八千九百二十六户,五万三千零八十口人。下辖六个县:有两个府,分别是洵水、玉京。有兴平军,最初在郿县东原,至德年间迁走。

上洛,属于紧县。有熊耳山。

丰阳,属于上县。

洛南,属于上县。有金矿、铜矿、铁矿。

商洛,属于望县。东边有武关。

上津,属于上县。义宁二年以上津、丰利、黄土设置上津郡,并设置长利县。武德元年改名为上州。贞观元年撤销长利县。贞观八年州撤销,黄土隶属金州,丰利隶属均州,上津归属商州。

乾元,属于中下县。原本是安业县,万岁通天元年从丰阳县分设,景龙三年隶属雍州,景云元年归属商州,乾元元年改名,隶属京兆府,不久后重新归属商州。

凤翔府扶凤郡,属于赤上辅。原本是岐州,至德元年改郡名为凤翔,至德二年恢复原名,称为西京,设为府。上元二年撤销京号,元年称为西都,不久后再次撤销都号。土贡有榛实、龙须席、蜡烛。有五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户,三十八万零四百六十三口人。下辖九个县:有十三个府,分别是岐山、雍北、道清、洛邑、留谷、岐阳、文城、支阝邑、三交、凤泉、望苑、邵吉、山泉。

天兴,属于次赤县。原本是雍县,至德二年改名为凤翔,同时分设天兴县,宝应元年撤销凤翔县并入天兴县。

岐山,属于次畿县。贞观七年,从扶风、岐山及京兆的上宜县分设岐阳县,贞观八年撤销上宜县并入岐山县,永徽五年重新设置岐阳县,元和三年撤销。有岐山。

扶风,属于次畿县。原本是湋川县,武德三年从岐山县分设,以湋水命名,贞观八年改名。

麟游,属于次畿县。义宁元年设置,以麟游及京兆的上宜县、扶风郡的普润县设置凤栖郡。义宁二年因在仁寿宫中发现白麟,改郡名为麟游,又以安定郡的鹑觚县分设灵台县隶属麟游郡。武德元年改名为麟州。贞观元年州撤销,撤销灵台县并入麟游县,麟游、普润归属凤翔府,上宜县重新隶属雍州,鹑觚县重新隶属泾州。西边五里有九成宫,原本是隋朝的仁寿宫,义宁元年废弃,贞观五年重新设置,改名,永徽二年称为万年宫,乾封二年恢复为九成宫,宫墙周长一千八百步,并设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西边三十里有永安宫,贞观八年设置。

普润,属于次畿县。有陇右军,贞元十年设置,贞元十一年以县隶属陇右经略使,元和元年改名为保义军。

宝鸡,属于次畿县。原本是陈仓县,至德二年改名。东边有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往长安故城,咸亨三年开凿。西南有大散关,有宝鸡山。

虢县,属于次畿县。贞观八年撤销并入岐山县,天授二年重新设置。东北十里有高泉渠,如意元年开凿,引水入县城;西北有升原渠,引汧水至咸阳,垂拱初年运岐、陇水入京城。

郿县,属于次畿县。义宁二年设置郿城郡,又分设凤泉县。武德元年改名为郇州,凤泉县隶属郇州,武德三年州撤销,郿县隶属稷州,武德七年重新归属凤翔府,贞观八年撤销凤泉县。大历五年暂时隶属京兆府。有太白山,有凤泉汤。

盩厔县,原本属于畿县,隶属雍州。武德二年分设终南县,贞观八年撤销,天宝元年改名为宜寿县,至德二年恢复原名,乾宁年间隶属乾州,天复元年重新归属凤翔府。有骆谷关,武德七年设置;有司竹园;东南三十二里有隋朝的宜寿宫,有楼观、老子祠。

邠州新平郡,属于紧郡。义宁二年从北地郡的新平、三水县分设。邠,原本写作“豳”,开元十三年因字形与“幽”相似而改。土贡有剪刀、火筋、荜豆、澡豆、白蜜、地胆。有二万二千九百七十七户,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口人。下辖四个县:有十个府,分别是嘉阳、宜禄、公刘、良社、胡陵、蜯川、万敌、金池、舜城、宜山。

新平,属于望县。有永定垒两座,是唐太宗讨伐薛举时设置的。

三水,属于紧县。有石门山。北边二十里有万寿湫,大历八年因风雷而形成。

永寿,属于上县。武德二年从新平县分设,神龙元年隶属雍州,唐隆元年重新归属邠州。

宜禄,属于中县。贞观二年从新平县及泾州的保定、灵台县分设。有浅水原,有长武城。

右京畿采访使,治所在京城内。

陇州汧阳郡,属于上郡。原本是陇东郡,义宁二年,从扶风郡的汧源、汧阳、南由县,安定郡的华亭县分设。天宝元年改郡名为汧阳。土贡有榛实、龙须席。有二万四千六百五十二户,十万零一百四十八口人。

有三个县:有四个府,分别是大堆、龙盘、开川、临汧。

汧源县,上等县。垂拱二年将华亭县改名为亭川县,神龙元年恢复原名,元和三年并入汧源县。

西边有安戎关,位于陇山,原本是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将其迁移并重建,改名为安戎关。

有铁矿;有五节堰,引陇川水通漕运,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凿,后来废弃。

华亭县有义宁军,大历八年设置。贞元十三年在平戎川修筑永信城。

汧阳县,上等县。有临汧城,大和元年修筑。

吴山县,中等县。原名长蛇县,义宁二年设置,贞观元年改名,上元二年改为华山,不久又恢复为吴山。

武德元年以南由县设置含州,四年后州废,元和三年并入吴山县。

有西镇吴山祠,有紫塠山。

西边有安夷关。

泾州保定郡,上等州。原名安定郡,至德元年改名。

土贡:龙须席。

户数三万一千三百六十五,人口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九。

有五个县:有六个府,分别是泾阳、四门、兴教、纯德、肃清、仁贤。

保定县,上等县。原名安定县,至德元年改名,广德元年被吐蕃占领,大历三年恢复设置。

有折墌故城。

灵台县,上等县。原名鹑觚县,天宝元年改名。

临泾县,中等县。

良原县,上等县。兴元二年被吐蕃占领,贞元四年恢复设置。

潘原县,中等县。原名阴盘县,天宝元年改名,后来降为彰信堡,贞元十一年恢复为县。

原州平凉郡,中都督府,望州。

广德元年被吐蕃占领,节度使马璘上表在灵台的百里城设置行原州。

贞元十九年将治所迁至平凉。

元和三年又将治所迁至临泾。

大中三年收复关、陇地区,治所迁回平高。

广明后又再次被吐蕃占领,治所又迁至临泾。

土贡:氈、覆鞍氈、龙须席。

户数七千三百四十九,人口三万三千一百四十六。

有两个县:有两个府,分别是彭阳、安善。

平高县,望县。有崆峒山;西南有木峡关。

州境内还有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崝等关,加上木峡、大盘关,共七关。

南边还有瓦亭故关。

百泉县,上等县。

渭州,元和四年以原州的平凉县设置行渭州,广明元年被吐蕃攻破,中和四年,泾原节度使张钧上表设置。

凡是乾元以后设置的州,都没有郡名;到了唐朝末期,设置的州县,也不分上、中、下等级。

有一个县。平凉县,上等县。广德元年被吐蕃占领,贞元四年恢复设置。

作为行渭州,其百姓由州自行管理。

西南陇山有六盘关;有银矿、铜矿、铁矿;

西北五里有吐蕃会盟坛,贞元三年修筑。

武州,中等州。大中五年以原州的萧关设置。

中和四年将治所迁至潘原。

有一个县:萧关县,中等县。

贞观六年以突厥降户设置缘州,治所在平高的他楼城。

高宗设置他楼县,隶属原州,神龙元年撤销,设置萧关县。

白草军在蔚茹水的西边,至德后被吐蕃占领。

宁州彭原郡,望州。原名北地郡,天宝元年改名。

土贡:五色覆鞍氈、龙须席、芫青、亭长、庵袴、假苏。

户数三万七千一百二十一,人口二十二万四千八百三十七。

有五个县:有十一个府,分别是彭池、高望、静难、驎宝、天固、蒲川、东原、三会、大延、和泉、永宁。

定安县,望县。义宁二年分设归义县,贞观十七年并入定平县。

有定安故关。

真宁县,紧县。原名罗川县。有要册湫。

天宝元年获得二十七尊玉真人像,因此改名。

襄乐县,紧县。

彭原县,紧县。武德元年以县设置彭州,二年分设丰义县。

贞观元年州废,彭原、丰义归属宁州。

开元八年将丰义县划归泾州,不久又划回宁州,唐末撤销。

定平县,上等县。武德二年从定安县分设,后隶属邠州。

元和三年重新划归宁州,四年隶属左神策军。

有高摭城。

唐末以县设置衍州。

庆州顺化郡,中都督府。原名弘化郡,天宝元年改为安化郡,至德元年改名。

土贡:胡女布、牛酥、麝、蜡。

户数二万三千九百四十九,人口十二万四千二百三十六。

有十个县:有八个府,分别是龙息、交水、同川、永清、蟠交、永业、乐蟠、永安。

顺化县,中等县。原名弘化县,天宝元年改为安化县,至德元年改名。

合水县,中等县。原名合川县,武德元年设置,同年又分设蟠交县。

贞观元年撤销合川县,并入弘化县。

天宝元年将蟠交县改名为合水县。

乐蟠县,中等县。义宁元年从合水县分设。

马岭县,中等县。

华池县,下等县。武德四年设置,以县设置林州,贞观元年州废。

同川县,中下等县。原名三泉县,义宁二年从彭原郡的彭原县分设,武德三年改名。

洛源县,中等县。贞观三年设置,四年隶属北永州,五年将州治迁至此地,八年州废,归属庆州。

延庆县,中等县。原名白马县,武德六年将原丰州的百姓迁至此地,从合水县分设,天宝元年改名。

方渠县,中下等县。神龙三年从马岭县分设。

怀安县,下等县。开元十一年收编逃户和党项蕃落设置。

鄜州洛交郡,上等州。原名上郡,天宝元年改名。

土贡:龙须席。

户数二万三千四百八十四,人口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四。

有五个县:有十一个府,分别是洛昌、龙交、苇川、五交、大同、安光、洛安、银方、杏林、脩武、安吉。

有肃戎军,大历六年设置,位于鹿阝城。

洛交县,紧县。

洛川县,上等县。

三川县,中等县。华池水、黑水、洛水在此交汇。

直罗县,中等县。武德三年从三川县、洛交县分设,因古直罗城得名,罗水流经城下,地势平坦,故名。

甘泉县,中等县。原名伏陆县,武德元年从洛交县分设,天宝元年改名。

坊州中部郡,上等州。武德二年从鄜州的中部县、鄜城县分设。

土贡:龙须席、枲、弦麻。

户数二万二千四百五十八,人口十二万二百八。

有四个县:有五个府,分别是杏城、仁里、思臣、永平、安台。

中部县,上等县。原名内部县,武德二年改名。

周天和年间,元皇帝担任敷州刺史,设置马坊,高祖因此以“坊”命名州。

有铁矿。

州城没有水源,东北七里有上善泉,开成二年,刺史张怡引水入城,解决了远距离取水的问题。

四年后,刺史崔骈又进一步修缮,百姓受益。

后来百姓怀念他,为他立祠。

宜君县,上等县。原隶属宜州。

有仁智宫,武德七年设置。

贞观十七年州废,县也撤销。

二十年设置玉华宫,重新设置县,隶属雍州。

宫在北边四里的凤凰谷。

永徽二年将宫改为玉华寺,县

又省。龙朔三年从中部、同官重新设置,归属。有铁矿。升平,上等。天宝十二年从宜君分出设置,宝应元年撤销,后又重新设置。鄜城。上等。唐末以县设置翟州。

丹州咸宁郡,上等。原为丹阳郡,义宁元年从延安郡的义川、汾川、咸宁县分出设置,天宝元年改名。土贡:龙须席、麝香、蜡烛。户数一万五千一百零五,人口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五。县四:有府五,名为宜城、通天、同化、丹阳、长松。义川,上等。云岩,中等。武德元年从义川分出设置。汾川,上等。有乌仁关。咸宁。中等。

延州延安郡,中都督府。土贡:桦树皮、麝香、蜡。户数一万八千九百五十四,人口十万零四十。县十:有府七,名为敦化、延川、宁戎、因城、塞门、延安、金明。又仪凤年间,吐谷浑部落从凉州归附,在金明西境设置二府,名为羌部落、閤门。肤施,上等。有牢山镇城。延长,中等。原为延安,武德二年设置,以县设置北连州,并设置义乡、齐明二县隶属。贞观二年州撤销,撤销义乡、齐明并入延安,归属。广德二年改名。临真,中等。武德元年隶属东夏州,贞观二年州撤销归属。金明,中等。武德二年从肤施分出设置,以县设置北武州,并设置开远、全义、崇德、永安、定义五县。贞观二年州撤销,撤销开远、全义、崇德、永安、定义并入金明,归属。丰林,中等。武德四年侨置云州及云中、榆林、龙泉三县,八年州撤销,撤销龙泉并入临真,撤销云中、榆林并入丰林。东北有合岭关。延川,中等。武德二年招慰稽胡设置基州;又安抚使段德操表设置义门县,以义门设置南平州。三年从绥州的城平分出设置魏平县。四年撤销南平州,撤销义门、魏平。五年改基州为北基州。贞观八年州撤销,归属。敷政,中下等。原为因城,武德二年迁治金城镇,改名金城;又东境设置永州,并设置洛盘、新昌、土塠三县。贞观四年迁州治洛源。及州撤销,撤销洛盘、新昌、土塠并入金城。天宝元年改名敷政。延昌,武德二年设置北仁州,贞观三年州撤销,十年以其地设置罢交县,天宝元年改名。其北有芦子关。延水,中下等。原为安民,武德二年从延川分出设置,以县设置西和州,并设置修文、桑原二县。贞观二年州撤销,撤销修文、桑原并入安民,隶属北基州。州撤销,归属。二十三年改名弘风,神龙元年改名。门山。上等。武德三年从汾川分出设置,隶属丹州,广德二年归属。

灵州灵武郡,大都督府。土贡:红蓝,甘草,花苁蓉,代赭,白胶,青虫,雕,鹘,白羽,麝,野马、鹿革,野猪黄,吉莫靴,郭,毡,库利,赤柽,马策,印盐,黄牛臆。户数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六,人口五万三千一百六十三。县四:有府五,名为武略、河间、静城、鸣沙、万春。有朔方经略军。黄河外有丰安、定远、新昌等军,丰宁、保宁等城。回乐,望。武德四年分出设置丰安县。贞观四年在回乐境设置回州,以丰安隶属回州。十三年州撤销,撤销丰安。有温泉盐池;有特进渠,灌溉田地六百顷,长庆四年诏令开凿。灵武,上等。怀远,紧。武德六年撤销丰州,撤销九原、永丰二县并入,隋九原郡。有盐池三:名为红桃、武平、河池。保静。上等。原为弘静,神龙元年改名安静,至德元年改名。

威州郡阙。中等。原为安乐州。起初,吐谷浑部落从凉州迁到鄯州,不安其居,又迁到灵州之境,咸亨三年以灵州的故鸣沙县地设置州以安置。至德后没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复,改名。光启三年迁治凉州镇为行州。县二:鸣沙,上等。武德二年设置会州,贞观六年州撤销,改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九年州撤销,还隶属灵州。神龙中被默啜所侵,迁治故丰安城。大中三年复得故县。温池。上等。原隶属灵州,神龙元年设置,大中四年归属。有盐池。

雄州,在灵州西南一百八十里。中和元年迁治承天堡为行州。

警州,原为定远城,在灵州东北二百里,先天二年,朔方大总管郭元振设置。其后为上县,隶属灵州。景福元年,灵威节度使韩遵表为州。羊马城幅员十四里,信安王祎所筑。

会州会宁郡,上等。原为西会州,武德二年以平凉郡的会宁镇设置。贞观八年以足食故改名粟州,是年又改名。土贡:驼毛褐、野马革、覆鞍毡、鹿舌、鹿尾。户数四千五百九十四,人口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县二:有新泉军,开元五年撤销为守捉。会宁,上等。原为凉川,武德二年改名。开元四年另置凉川县,九年撤销。有黄河堰,开元七年,刺史安敬忠筑,以抵御河流。有河池,因雨生盐。东南有会宁关。乌兰。上等。武德九年设置。西南有乌兰关。

盐州五原郡,下都督府。原为盐川郡。唐初没于梁师都。武德元年侨治灵州。贞观元年州撤销,以县隶属灵州,二年,师都平定,重新设置州。天宝元年改名郡为五原。贞元三年没于吐蕃,九年重新筑城。土贡:盐山、木瓜、牛。户数二千九百二十九,人口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县二:有府一,名为盐川。有保塞军,贞元十九年设置。五原,上等。有乌池、白池、细项池、瓦窑池盐。白池。上等。原为兴宁,贞观元年与州同时撤销,二年重新设置。景龙三年改名。

夏州朔方郡,中都督府。土贡:毡、角弓、酥、拒霜荠。户数九千二百一十三,人口五万三千零一十四。县三:有府二,名为宁朔、顺化。朔方,上等。原为录,贞观三年改名。贞元七年开凿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灌溉田地二百顷。有盐池二。有天柱军,天宝十四年设置,宝应元年撤销。长庆四年,节度使李祐在芦子关北筑乌延、宥州、临塞、阴河、陶子等城,以保护塞外。有木瓜岭。

静德,属于中下等级。贞观七年隶属于北开州,八年改名为化州,十三年州被废除。

宁朔,属于中下等级。武德六年设置南夏州。贞观二年州被废除,县并入朔方,五年重新设置,归属于朔方。长安二年被废除。开元四年再次设置,九年被废除,之后又再次设置。

绥州上郡,属于下等级。原本是雕阴郡的地盘。唐朝初年被梁师都占领。武德三年将归顺的百姓安置在延州丰林县,六年将治所迁到延川境内,七年迁到魏平。贞观二年,梁师都被平定,治所迁回上县。天宝元年更改郡名。进贡的物品有胡女布、蜡烛。户口一万零八百六十七户,人口八万九千一百一十二人。下辖五个县:有四个府,分别是伏洛、义合、万古、大斌。

龙泉,属于中等级。原本是上县,天宝元年改名。

延福,属于中下等级。武德六年分设北吉州,并设置归义、洛阳两个县;又分设罗州,并设置石罗、关善、万福三个县;又分设匡州,并设置安定、源泉两个县。贞观二年州、县都被废除。

绥德,属于中下等级。武德二年设置。六年分设云州,并设置信义、淳义两个县;又分设龙州,并设置风乡、义良两个县。贞观二年州、县都被废除。

绥德,属于中下等级。武德三年设置魏州,并设置安故、安泉两个县。贞观二年州被废除,撤销安故、安泉。西南有魏平关。

大斌,属于中下等级。武德七年将治所迁到魏平城,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的意思命名。

银州银川郡,属于下等级。贞观二年从绥州分出儒林、真乡设置。进贡的物品有女稽布。户口七千六百零二户,人口四万五千五百二十七人。下辖四个县:儒林,属于中等级。东北有无定河。真乡,属于中下等级。西北有茹卢水。开光,属于中等级。原本隶属于绥州,贞观二年设置,八年隶属于柘州,十三年州被废除,归属于银州。抚宁,属于中下等级。原本隶属于绥州,贞观八年归属于银州。

宥州宁朔郡,属于上等级。调露元年,在灵州、夏州南境安置投降的突厥人,设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任命唐朝人为刺史,称为六胡州。长安四年合并为匡州、长州两个州。神龙三年设置兰池都督府,将六州划分为县。开元十年重新设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年平定康待宾,将其人迁到河南及江、淮地区。十八年重新设置匡州、长州两个州。二十六年将迁走的胡户迁回,设置宥州及延恩等县,之后将治所迁到经略军。至德二年更改郡名为怀德。乾元元年恢复原名。宝应年间后被废除。元和九年在经略军重新设置,距离旧州东北三百里。十五年将治所迁到长泽,被吐蕃攻破。长庆四年,节度使李祐再次奏请设置。进贡的物品有毡。户口七千零八十三户,人口三万二千六百五十二人。下辖两个县:延恩,属于中等级。开元二十六年以旧匡州的地盘设置;又以旧塞门县的地盘设置怀德县,以旧兰州的长泉县的地盘设置归仁县。宝应年间后都被废除。元和九年重新设置延恩。有经略军,位于榆多勒城,天宝年间王忠嗣奏请设置。长泽,属于中下等级。原本隶属于夏州,贞观七年设置长州,十三年州被废除,归属于夏州,元和十五年归属于宥州。有胡洛盐池。

麟州新秦郡,属于下都督府。开元十二年从胜州分出连谷、银城设置,十四年被废除,天宝元年重新设置。进贡的物品有青他鹿角。户口二千四百二十八户,人口一万零九百零三人。下辖三个县:新秦,属于中等级。开元二年设置,七年又设置铁麟县,十四年州被废除,都被撤销。天宝元年重新设置新秦。连谷,属于中下等级。贞观八年以隋朝的连谷戍设置。银城,属于中下等级。贞观二年设置,四年隶属于银州,八年隶属于胜州。

胜州榆林郡,属于下都督府。武德年间被梁师都占领。梁师都被平定后,重新设置。进贡的物品有胡布、青他鹿角、芍药、徐长卿。户口四千一百八十七户,人口二万零九百五十二人。下辖两个县:有义勇军。榆林,属于中下等级。有隋朝的旧榆林宫。东有榆林关,贞观十三年设置。河滨,属于中下等级。贞观三年设置,以县设置云州,四年改名为威州,八年州被废除,归属于胜州。东北有河滨关,贞观七年设置。

丰州九原郡,属于下都督府。贞观四年安置投降的突厥户设置,不辖县。十一年州被废除,地盘并入灵州。二十三年重新设置。进贡的物品有白麦、印盐、野马胯革、驼毛褐、毡。户口二千八百一十三户,人口九千六百四十一人。下辖两个县:九原,属于中下等级。永徽四年设置。有陵阳渠,建中三年疏浚以灌溉田地,设置屯田,不久废弃。有咸应、永清两条渠,贞元年间,刺史李景略开凿,灌溉田地数百顷。永丰,属于中下等级。永徽元年设置。麟德元年另设丰安县,天宝末年撤销。东受降城,景云三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修筑三座受降城。宝历元年,振武节度使张惟清因东城靠近黄河,将治所迁到绥远烽南。中受降城,有拂云推祠。接灵州境有关,元和九年设置;又有横塞军,原本是可敦城,天宝八年设置,十二年废除。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川西有天安军,都是天宝十二年设置。天德军,乾元年间后迁到永济栅,是旧大同城。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请修复旧城。北有安乐戍。西受降城。开元初年被河水冲毁,十年,总管张说在城东另建新城。北三百里有鹈泉。

单于大都护府,原本是云中都护府,龙朔三年设置,麟德元年改名。进贡的物品有胡女布、野马胯革。户口二千一百五十五户,人口六千八百七十七人。下辖一个县:金河,属于中等级。天宝四年设置。原本是后魏道武帝的都城。有云伽关,后来被废除,大和四年重新设置。

安北大都护府,原本是燕然都护府,龙朔三年改名为瀚海都督府,总章二年改名。开元二年治所设在中受降城,十年迁到丰州、胜州境内,十二年迁到天德军。进贡的物品有野马胯革。户口二千零六户,人口七千四百九十八人。下辖两个县:阴山,属于上等级。天宝元年设置。通济,属于上等级。

镇北大都护府。进贡的物品有筼牛尾。下辖两个县。大同,属于上等级。长宁,属于上等级。

右关内采访使,由京官兼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七-注解

秦变古:指秦朝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郡县天下:秦朝废除封建制,将全国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管理,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制度。

隋灭陈:隋朝在公元589年灭掉南朝陈,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

十道:唐太宗时期,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称为十道,这是唐代行政区划的重要特征。

开元、天宝:唐玄宗时期的两个年号,开元(713-741)和天宝(742-756),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关内道:唐代十道之一,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和北部地区,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京兆府:唐代京兆府是关内道的核心区域,相当于今天的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是唐代的都城所在地。

大明宫:唐代皇宫之一,位于长安城东北,是唐代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政治中心,规模宏大,建筑壮丽。

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户口统计,反映了当时的人口和土地情况,是研究唐代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料。

泾阳: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古代为畿辅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唐代曾为次赤县,历史上多次更名。

永康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泾阳北十八里,为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昞的陵墓。

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位于泾阳东十八里。

庄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泾阳西北五里,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端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泾阳东十里,为唐高宗李治的陵墓。

渭南:今陕西省渭南市,唐代为畿辅之地,曾隶华州、雍州。

鸿门县:唐代县名,天授二年析渭南、庆山置,后省入渭南。

游龙宫:唐代宫殿,位于渭南西十里,开元二十五年更置。

崇业宫:隋代宫殿,位于渭南东十五里。

昭应:唐代县名,本新丰县,垂拱二年改称庆山,神龙元年复名新丰,天宝年间更名昭应。

温泉宫:唐代宫殿,位于骊山下,贞观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更名华清宫。

会昌山:唐代山名,天宝元年更骊山为会昌山。

华清宫:唐代著名宫殿,位于骊山下,天宝六载更名,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避暑胜地。

庆山:唐代山名,垂拱二年涌出,位于昭应东三十五里。

清虚原:唐代地名,本名凤凰原,后因韦嗣立所居更名清虚原。

幽栖谷:唐代地名,本名鹦鹉谷,后因韦嗣立所居更名幽栖谷。

旌儒乡:唐代地名,因玄宗更名旌儒乡,纪念秦始皇坑儒事件。

齐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昭应东十六里。

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唐代为畿辅之地。

龙跃宫:唐代宫殿,位于高陵西四十里,武德六年高祖以旧第置。

白渠:古代水利工程,唐代宝历元年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后名为刘公渠。

同官:今陕西省铜川市,唐代为畿辅之地。

富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唐代为次赤县。

定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富平西北十五里龙泉山,为唐中宗李显的陵墓。

元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富平西北二十五里檀山,为唐代宗李豫的陵墓。

丰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富平东三十三里甕金山,为唐顺宗李诵的陵墓。

章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富平西北二十里,为唐宪宗李纯的陵墓。

简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富平西北四十里,为唐穆宗李恒的陵墓。

蓝田: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唐代为畿辅之地。

蓝田关:古代关隘,位于蓝田县,唐代为重要军事要塞。

鄠: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唐代为畿辅之地。

渼陂:古代湖泊,位于鄠县,唐代为著名风景区。

奉天: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唐代为次赤县,因奉乾陵而得名。

乾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奉天北五里梁山,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墓。

靖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奉天东北十里,为唐僖宗李儇的陵墓。

好畤: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代为畿辅之地。

武功: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唐代为畿辅之地。

太一山:唐代山名,位于武功县,高十八里。

庆善宫:唐代宫殿,位于武功县,临渭水,武德元年高祖以旧第置宫。

醴泉: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代为次赤县。

昭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醴泉西北六十里九嵕山,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建陵:唐代陵墓之一,位于醴泉东北十八里武将山,为唐肃宗李亨的陵墓。

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唐代为畿辅之地。

美原: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美原镇,唐代为畿辅之地。

华州华阴郡:唐代州郡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上辅州。

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唐代为望县。

少华山:唐代山名,位于郑县东北,为华山支脉。

神台宫:唐代宫殿,位于郑县东北三里,本隋普德宫,咸亨二年更名。

华阴: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唐代为望县。

潼关:古代关隘,位于华阴县,唐代为重要军事要塞。

渭津关:古代关隘,位于华阴县,唐代为重要军事要塞。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唐代为望县。

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唐代为畿辅之地。

同州冯翊郡:唐代州郡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上辅州。

郭二物: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唐代某地。

皱纹吉莫: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唐代某地。

麝:麝香,古代贡品之一。

芑茨:古代植物名,具体不详,可能为某种草本植物。

龙莎:古代植物名,具体不详,可能为某种草本植物。

凝水石:古代矿物名,可能为某种具有吸水性的矿石。

户:古代户籍单位,指一户人家。

口:古代人口单位,指一个人。

县: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县。

府:唐代军事机构,负责地方防务。

望:古代行政区划等级,表示该地区的重要性较高。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年至626年。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乾元:唐肃宗李亨的年号,公元758年至760年。

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公元766年至779年。

天祐:唐哀帝李柷的年号,公元904年至907年。

沙苑: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唐代为皇家狩猎场。

兴德宫:唐代宫殿名,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唐高祖李渊曾在此驻跸。

长春宫:唐代宫殿名,位于今陕西省朝邑县,唐高祖李渊曾在此驻跸。

通灵陂:古代水利工程,位于今陕西省朝邑县,唐代刺史姜师度所建。

河渎祠:古代祭祀河神的祠庙,位于今陕西省朝邑县。

西海祠:古代祭祀西海神的祠庙,位于今陕西省朝邑县。

梁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唐代为重要地理标志。

龙门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唐代为重要地理标志。

阳班湫:古代水利工程,位于今陕西省郃阳县,唐代所建。

桥陵:唐睿宗李旦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

泰陵: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

景陵:唐宪宗李纯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

光陵:唐穆宗李恒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

惠陵:唐敬宗李湛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

卤池:古代盐池,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唐代产盐。

商州上洛郡:唐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

麝香:一种珍贵的香料,常用于中药和香料。

弓材:制作弓箭的材料,古代常用于军事。

洛源监钱官:唐代负责铸钱的官职,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

偏路:唐代新开辟的道路,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方便行旅。

熊耳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陕西省洛南县,唐代为重要地理标志。

武关:古代关隘,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唐代为重要军事要塞。

凤翔府扶凤郡:唐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

榛实:榛树的果实,古代常用于食品和药材。

龙须席:用龙须草编织的席子,古代贡品之一。

蜡烛:古代贡品之一。

九成宫:唐代宫殿名,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隋代称仁寿宫。

永安宫:唐代宫殿名,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唐太宗李世民所建。

大散关:古代关隘,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唐代为重要军事要塞。

太白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陕西省眉县,唐代为重要地理标志。

凤泉汤:古代温泉,位于今陕西省眉县,唐代为皇家疗养地。

骆谷关:古代关隘,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唐代为重要军事要塞。

司竹园:古代皇家园林,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唐代为皇家狩猎场。

楼观:古代道教建筑,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唐代为道教圣地。

老子祠:古代祭祀老子的祠庙,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唐代为道教圣地。

邠州新平郡:唐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彬县。

剪刀:古代工具,常用于裁剪和修理。

火筋:古代工具,常用于夹取炭火。

荜豆:古代植物名,具体不详,可能为某种豆类植物。

澡豆:古代植物名,具体不详,可能为某种豆类植物。

白蜜:一种珍贵的蜂蜜,古代常用于食品和药材。

地胆:古代植物名,具体不详,可能为某种草本植物。

永定垒:古代军事设施,位于今陕西省彬县,唐太宗李世民所建。

石门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陕西省三水县,唐代为重要地理标志。

万寿湫:古代水利工程,位于今陕西省三水县,唐代因风雷而成。

浅水原: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长武县,唐代为重要地理标志。

长武城:古代城池,位于今陕西省长武县,唐代为重要军事要塞。

陇州汧阳郡:唐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陇县。

汧源: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因地处汧水源头而得名。

华亭: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华亭县,唐代曾更名为亭川,后复名华亭。

安戎关:唐代关隘,位于陇山,原名大震关,后由防御使薛逵迁建并更名。

五节堰:唐代水利工程,由水部郎中姜行本主持修建,用于引陇川水通漕运。

义宁军:唐代军队名称,大历八年(773年)在华亭设立。

永信城:唐代城名,贞元十三年(797年)在平戎川修筑。

吴山:古地名,原名长蛇,贞观元年(627年)更名为吴山,后曾短暂更名为华山。

含州:唐代州名,武德元年(618年)以南由县设立,四年后废除。

西镇吴山祠:位于吴山的祠庙,供奉吴山神。

紫塠山:山名,位于吴山西侧。

安夷关:唐代关隘,位于吴山西侧。

泾州保定郡:唐代州郡名,原名安定郡,至德元载(756年)更名为保定郡。

折墌故城:古城名,位于保定郡境内。

灵台:古地名,原名鹑觚,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灵台。

临泾:古地名,位于泾州境内。

良原:古地名,兴元二年(784年)被吐蕃占领,贞元四年(788年)收复。

潘原:古地名,原名阴盘,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潘原。

原州平凉郡:唐代州郡名,广德元年(763年)被吐蕃占领,后多次迁徙治所。

氈:毛毡,古代贡品之一。

覆鞍氈:覆盖马鞍的毛毡,古代贡品之一。

崆峒山:山名,位于平高县境内,道教名山之一。

木峡关:唐代关隘,位于平高县西南。

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崝等关:唐代关隘,位于原州境内。

瓦亭故关:唐代关隘,位于原州南侧。

百泉:古地名,位于原州境内。

渭州:唐代州名,元和四年(809年)以原州之平凉县设立。

六盘关:唐代关隘,位于渭州西南陇山。

吐蕃会盟坛:唐代会盟场所,贞元三年(787年)在渭州西北五里处修筑。

武州:唐代州名,大中五年(851年)以原州之萧关设立。

萧关:古地名,贞观六年(632年)以突厥降户设立缘州,后更名为萧关。

白草军:唐代军队名称,位于蔚茹水之西,至德后(756年后)被吐蕃占领。

宁州彭原郡:唐代州郡名,原名北地郡,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彭原郡。

五色覆鞍氈:唐代贡品,用于覆盖马鞍的五色毛毡。

芫青、亭长、庵袴、假苏:唐代贡品,均为植物或药材。

定安:古地名,义宁二年(618年)析置归义县,贞观十七年(643年)省入定平。

真宁:古地名,原名罗川,天宝元年(742年)因获玉真人像更名为真宁。

襄乐:古地名,位于宁州境内。

彭原:古地名,武德元年(618年)以县设立彭州,后并入宁州。

定平:古地名,武德二年(619年)析定安置,后隶邠州。

庆州顺化郡:唐代州郡名,原名弘化郡,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安化郡,至德元载(756年)更名为顺化郡。

胡女布、牛酥、麝、蜡:唐代贡品,分别为布料、牛油、麝香和蜡。

顺化:古地名,原名弘化,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安化,至德元载(756年)更名为顺化。

合水:古地名,原名合川,武德元年(618年)设立,后更名为合水。

乐蟠:古地名,义宁元年(617年)析合水置。

马岭:古地名,位于庆州境内。

华池:古地名,武德四年(621年)设立,以县设立林州,贞观元年(627年)州废。

同川:古地名,原名三泉,义宁二年(618年)析彭原郡之彭原置,武德三年(620年)更名为同川。

洛源:唐代地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延庆:古地名,原名白马,武德六年(623年)徙故丰州民析合水置,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延庆。

方渠:古地名,神龙三年(707年)析马岭置。

怀安:古地名,开元十一年(723年)括逃户连党项蕃落置。

鄜州洛交郡:唐代州郡名,原名上郡,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洛交郡。

洛交:古地名,位于鄜州境内。

洛川:古地名,位于鄜州境内。

三川:古地名,位于鄜州境内,因华池水、黑水、洛水三水交汇而得名。

直罗:古地名,武德三年(620年)析三川、洛交因古直罗城置,因罗水过城下,地平直而得名。

甘泉:古地名,原名伏陆,武德元年(618年)析洛交置,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甘泉。

坊州中部郡:唐代州郡名,武德二年(619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

中部:古地名,原名内部,武德二年(619年)更名为中部。

宜君:古地名,本隶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州废,县亦省,后复置。

仁智宫:唐代宫殿名,武德七年(624年)在宜君县设立。

玉华宫:唐代宫殿名,贞观二十年(646年)在宜君县设立,后废为玉华寺。

龙朔三年:唐高宗龙朔三年,即公元663年。

中部、同官:唐代地名,中部指今陕西中部地区,同官指今陕西铜川市。

升平: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宜君县一带。

天宝十二载: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

宝应元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

鄜城: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富县一带。

丹州咸宁郡:唐代州郡名,丹州在今陕西宜川县一带,咸宁郡为其别称。

义宁元年:隋恭帝义宁元年,即公元617年。

延安郡:唐代郡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土贡:古代地方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

宜城、通天、同化、丹阳、长松:唐代府名,分别位于丹州境内。

义川: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宜川县一带。

云岩: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宜川县一带。

武德元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

汾川: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宜川县一带。

乌仁关:唐代关隘名,位于汾川县境内。

咸宁: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宜川县一带。

延州延安郡:唐代州郡名,延州在今陕西延安市一带,延安郡为其别称。

中都督府:唐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数个州。

桦皮:桦树皮,古代贡品之一。

蜡:蜂蜡,古代贡品之一。

敦化、延川、宁戎、因城、塞门、延安、金明:唐代府名,分别位于延州境内。

仪凤:唐高宗年号,公元676年至679年。

吐谷浑:古代民族,曾建立吐谷浑国。

凉州:唐代州名,位于今甘肃武威市一带。

羌部落、閤门:唐代府名,位于金明县西境。

肤施: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牢山镇城:唐代城名,位于肤施县境内。

延长: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长县一带。

北连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长县一带。

义乡、齐明: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长县一带。

贞观二年:唐太宗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

广德二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

临真: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东夏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金明: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北武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开远、全义、崇德、永安、定义: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丰林: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云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云中、榆林、龙泉: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合岭关:唐代关隘名,位于丰林县东北。

延川: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川县一带。

稽胡: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陕西、山西一带。

基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川县一带。

段德操:唐代官员,曾任安抚使。

义门县: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川县一带。

南平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川县一带。

绥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绥德县一带。

城平: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绥德县一带。

魏平县: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川县一带。

北基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川县一带。

敷政: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因城: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金城镇:唐代城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永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洛盘、新昌、土塠: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延昌: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北仁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罢交县: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芦子关:唐代关隘名,位于朔方县北。

延水: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安民: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西和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修文、桑原: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弘风: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神龙元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

门山: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灵州灵武郡:唐代州郡名,灵州在今宁夏灵武市一带,灵武郡为其别称。

大都督府:唐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数个州。

红蓝:植物名,古代贡品之一。

甘草:中药材,古代贡品之一。

花苁蓉:中药材,古代贡品之一。

代赭:中药材,古代贡品之一。

白胶:中药材,古代贡品之一。

青虫:中药材,古代贡品之一。

雕:猛禽,古代贡品之一。

鹘:猛禽,古代贡品之一。

白羽:白色羽毛,古代贡品之一。

野马、鹿革:野马皮和鹿皮,古代贡品之一。

野猪黄:野猪的胆囊,古代贡品之一。

吉莫鞾:古代贡品之一。

郭:古代贡品之一。

库利:古代贡品之一。

赤柽:植物名,古代贡品之一。

马策:马鞭,古代贡品之一。

印盐:盐的一种,古代贡品之一。

黄牛臆:黄牛的胸肉,古代贡品之一。

武略、河间、静城、鸣沙、万春:唐代府名,分别位于灵州境内。

朔方经略军:唐代军事机构,负责朔方地区的防务。

丰安、定远、新昌:唐代军名,分别位于黄河外。

丰宁、保宁:唐代城名,分别位于黄河外。

回乐:唐代县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丰安县:唐代县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回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温泉盐池:盐池名,位于回乐县境内。

特进渠:唐代水利工程,位于回乐县境内。

长庆四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

灵武:唐代县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怀远:唐代县名,位于今宁夏银川市一带。

丰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带。

九原、永丰:唐代县名,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带。

红桃、武平、河池:盐池名,位于怀远县境内。

保静:唐代县名,位于今宁夏银川市一带。

弘静:唐代县名,位于今宁夏银川市一带。

安静:唐代县名,位于今宁夏银川市一带。

至德元载:唐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

威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安乐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鄯州:唐代州名,位于今青海乐都县一带。

咸亨三年: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

鸣沙县:唐代县名,位于今宁夏中卫市一带。

至德:唐肃宗年号,公元756年至758年。

吐蕃:古代民族,曾建立吐蕃国。

大中三年:唐宣宗大中三年,即公元849年。

光启三年:唐僖宗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

凉州镇:唐代地名,位于今甘肃武威市一带。

行州:唐代临时设立的州级行政机构。

会州:唐代州名,位于今甘肃靖远县一带。

环州:唐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环县一带。

大河:指黄河。

默啜:突厥可汗,曾多次侵扰唐朝边境。

丰安城:唐代城名,位于今宁夏中卫市一带。

温池:唐代县名,位于今宁夏中卫市一带。

雄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中和元年:唐僖宗中和元年,即公元881年。

承天堡:唐代城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警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定远城:唐代城名,位于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先天二年: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

郭元振:唐代官员,曾任朔方大总管。

景福元年:唐昭宗景福元年,即公元892年。

灵威节度使:唐代军事官职,负责灵州、威州等地的防务。

韩遵:唐代官员,曾任灵威节度使。

羊马城:唐代城名,位于警州境内。

信安王祎:唐代宗室,曾任信安王。

会州会宁郡:唐代州郡名,会州在今甘肃靖远县一带,会宁郡为其别称。

西会州:唐代州名,位于今甘肃靖远县一带。

平凉郡:唐代郡名,位于今甘肃平凉市一带。

会宁镇:唐代地名,位于今甘肃靖远县一带。

粟州:唐代州名,位于今甘肃靖远县一带。

驼毛褐:用驼毛织成的粗布,古代贡品之一。

野马革:野马皮,古代贡品之一。

鹿舌、鹿尾:鹿的舌头和尾巴,古代贡品之一。

新泉军:唐代军名,位于会州境内。

守捉:唐代军事机构,负责地方防务。

会宁:唐代县名,位于今甘肃靖远县一带。

凉川:唐代县名,位于今甘肃靖远县一带。

凉川县:唐代县名,位于今甘肃靖远县一带。

黄河堰:唐代水利工程,位于会宁县境内。

安敬忠:唐代官员,曾任会州刺史。

河池:盐池名,位于会宁县境内。

会宁关:唐代关隘名,位于会宁县东南。

乌兰:唐代县名,位于今甘肃靖远县一带。

乌兰关:唐代关隘名,位于乌兰县西南。

盐州五原郡:唐代州郡名,盐州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五原郡为其别称。

盐川郡:唐代郡名,位于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梁师都:隋末唐初割据势力首领。

保塞军:唐代军名,位于盐州境内。

五原: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乌池、白池、细项池、瓦窑池:盐池名,位于五原县境内。

白池: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兴宁: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景龙三年:唐中宗景龙三年,即公元709年。

夏州朔方郡:唐代州郡名,夏州在今陕西靖边县一带,朔方郡为其别称。

角弓:用动物角制成的弓,古代贡品之一。

酥:酥油,古代贡品之一。

拒霜荠:植物名,古代贡品之一。

宁朔、顺化:唐代府名,分别位于夏州境内。

朔方: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靖边县一带。

录:唐代县名,位于今陕西靖边县一带。

延化渠:唐代水利工程,位于朔方县境内。

乌水:河流名,位于朔方县境内。

库狄泽:湖泊名,位于朔方县境内。

天柱军:唐代军名,位于朔方县境内。

李祐:唐代官员,曾任朔方节度使。

乌延、宥州、临塞、阴河、陶子:唐代城名,分别位于芦子关北。

木瓜岭:山名,位于朔方县境内。

静德:唐代州名,贞观七年隶北开州,八年改称化州,十三年州废。

宁朔:唐代县名,武德六年置南夏州,贞观二年州废,县省入朔方,五年复置,来属。

绥州上郡:唐代州名,本雕阴郡地,唐初没梁师都,武德三年以归民于延州丰林县侨置。

银州银川郡:唐代州名,贞观二年析绥州之儒林、真乡置。

宥州宁朔郡:唐代州名,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

麟州新秦郡:唐代州名,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

胜州榆林郡:唐代州名,武德中没梁师都,师都平,复置。

丰州九原郡:唐代州名,贞观四年以降突厥户置。

单于大都护府:唐代都护府名,本云中都护府,龙朔三年置,麟德元年更名。

安北大都护府:唐代都护府名,本燕然都护府,龙朔三年曰瀚海都督府,总章二年更名。

镇北大都护府:唐代都护府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七-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从秦朝到唐朝的行政区划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秦朝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隋朝统一中国后,进一步改革行政区划,奠定了唐代十道制度的基础。唐代的十道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创新,体现了唐代统治者对国土的有效管理和对地方的控制力。

文中提到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口增长迅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唐代的行政区划不仅体现了地理上的划分,还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一与多样性。关内道作为唐代的核心区域,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枢纽。

大明宫作为唐代皇宫的代表,不仅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规模宏大,建筑壮丽,反映了唐代的国力强盛和文化繁荣。大明宫的修建和变迁,也反映了唐代政治的变化和皇帝的权力更迭。

文中提到的“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是唐代社会经济的重要记录,反映了当时的人口、土地和经济状况。这些数据不仅为研究唐代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对国家的有效管理和对民生的关注。

最后,作者通过对隋唐地理、户口和州县废置的考察,提出了“务广德而不务广地”的观点,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依赖于领土的扩张,更依赖于德治和民心的凝聚。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德治理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还通过历史的变迁,揭示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关中地区的地理、行政区划、陵墓、宫殿等重要信息,反映了唐代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

首先,文中详细记载了唐代关中地区的行政区划,如泾阳、三原、渭南、昭应、高陵、同官、富平、蓝田、鄠、奉天、好畤、武功、醴泉、华原、美原等县,以及华州华阴郡、同州冯翊郡等州郡。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唐代关中地区的行政区划,也为我们研究唐代地理、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次,文中提到了许多唐代的陵墓,如永康陵、献陵、庄陵、端陵、定陵、元陵、丰陵、章陵、简陵、乾陵、靖陵、昭陵、建陵等。这些陵墓不仅是唐代皇帝的安葬之地,也是唐代建筑、雕刻、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再次,文中还记载了许多唐代的宫殿,如游龙宫、崇业宫、温泉宫(华清宫)、龙跃宫、庆善宫、神台宫等。这些宫殿不仅是唐代皇帝的居所,也是唐代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代表,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繁荣。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如白渠、利俗渠、罗文渠、敷水渠等。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是唐代农业灌溉的重要设施,也是唐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重要代表,反映了唐代农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关隘,如蓝田关、潼关、渭津关等。这些关隘不仅是唐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也是唐代交通、贸易等方面的重要通道,反映了唐代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唐代关中地区的地理、行政区划、陵墓、宫殿、水利工程、关隘等重要信息,也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京畿地区的行政区划、地理特征、历史事件和物产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地理学意义。

首先,文中提到的‘户’和‘口’数据,反映了唐代京畿地区的人口分布和户籍制度,为我们研究唐代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次,文中提到的‘府’和‘县’等行政区划,展示了唐代京畿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地理分布,为我们了解唐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再次,文中提到的‘沙苑’、‘兴德宫’、‘长春宫’等地名,反映了唐代京畿地区的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为我们研究唐代皇家文化和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文中提到的‘通灵陂’、‘阳班湫’等水利工程,展示了唐代京畿地区的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为我们研究唐代农业经济和水利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最后,文中提到的‘麝香’、‘榛实’、‘龙须席’等物产,反映了唐代京畿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为我们研究唐代经济结构和物产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展示了唐代京畿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代陇右地区的地理、行政设置及其变迁,反映了唐代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文本中提到的地名、关隘、水利工程、贡品等,均为研究唐代陇右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首先,文本详细记录了唐代陇右地区的州县设置及其变迁。例如,汧源县、华亭县、吴山县等地名的更迭,反映了唐代在这一地区的行政调整。特别是华亭县在垂拱二年(686年)更名为亭川,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华亭,元和三年(808年)省入汧源,这一系列的变迁显示了唐代政府对这一地区的重视及其行政管理的灵活性。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关隘和水利工程,如安戎关、五节堰等,反映了唐代在陇右地区的军事防御和水利开发。安戎关原名大震关,大中六年(852年)由防御使薛逵迁建并更名,显示了唐代对边疆防御的重视。五节堰则是唐代重要的水利工程,由水部郎中姜行本主持修建,用于引陇川水通漕运,反映了唐代在陇右地区的水利开发和经济建设。

再次,文本中提到的贡品,如龙须席、五色覆鞍氈、胡女布、牛酥、麝、蜡等,反映了唐代陇右地区的物产及其与中央的经济联系。这些贡品不仅是地方特产,也是唐代中央与地方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广德元年(763年)原州被吐蕃占领,贞元四年(788年)收复,反映了唐代与吐蕃在这一地区的争夺。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唐代的边疆政策,也对陇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唐代陇右地区的地理、行政设置及其变迁,还反映了唐代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通过对这些地名、关隘、水利工程、贡品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陇右地区的历史地理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唐代多个州郡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土贡特产以及军事设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通过对这些州郡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本中提到的‘土贡’内容,如龙须席、麝、蜡烛、桦皮、蜡等,反映了唐代各地物产的丰富性和地方向中央进贡的制度。这些土贡不仅是地方经济的体现,也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纽带。

军事设置方面,文本中提到的‘府’、‘军’、‘关’等,如宜城府、通天府、朔方经略军、会宁关等,展示了唐代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些军事机构的设置,不仅保障了边疆的安全,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历史沿革方面,文本中多次提到州郡的析置、更名、省废等,如丹州本丹阳郡,天宝元年更名咸宁郡;延州延安郡,贞观二年州废等。这些记载反映了唐代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吐谷浑部落的内附、段德操的表置义门县、郭元振置定远城等。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历史内涵,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地方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唐代地方行政、经济、军事的详细记录,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地理、民族关系、地方治理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状况。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代关内道部分州县的设置、变迁及其地理、行政、经济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这些州县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唐代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的频繁性。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州县名称及其变迁反映了唐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例如,绥州、银州、宥州等地在唐代初期曾多次更名、废置,显示出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重视和调整。这种频繁的行政区划变动,既是为了适应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也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土贡内容,如胡女布、蜡烛、氈等,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的经济特色和物产情况。这些土贡不仅是地方向中央进贡的物品,也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土贡,我们可以了解唐代边疆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物产分布。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关隘、军镇的名称和位置,如魏平关、榆林关、河滨关等。这些关隘和军镇的设置,反映了唐代对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和战略布局。通过这些关隘和军镇,唐代中央政府有效地控制了边疆地区,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州县户数和口数,为我们了解唐代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数据。例如,绥州上郡有户万八百六十七,口八万九千一百一十二,显示出该地区在唐代的重要性和繁荣程度。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唐代关内道部分州县的历史信息,还反映了唐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以及边疆地区的经济、军事和人口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6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