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四-原文
选举志上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 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 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 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 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 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 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 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 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 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 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 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 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
凡馆二:门下省有弘文馆,生三十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缌麻以 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 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
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 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
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 《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 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 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 《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 《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 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 《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 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 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
旬给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试,读者千言试一帖,帖三言,讲者二千言问大义 一条,总三条通二为第,不及者有罚。岁终,通一年之业,口问大义十条,通八为 上,六为中,五为下。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诸学生通二经、 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 九月有授衣假,二百里外给程。其不帅教及岁中违程满三十日,事故百日,缘亲病 二百日,皆罢归。既罢,条其状下之属所,五品以上子孙送兵部,准廕配色。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之 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 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既至省,皆疏名列到, 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 第。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凡 《开元礼》,通大义百条、策三道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策通二者,及第。散、 试官能通者,依正员。凡三传科,《左氏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谷梁传》 三十条,策皆三道,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为第,白身视五经,有出身及前资官 视学究一经。凡史科,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第。能通 一史者,白身视五经、三传,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三史皆通者,奖擢之。 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 予出身。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 以上为乙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凡书学,先 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凡算学,录大义本条 为问答,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然后为通。试《九章》三条、《海岛》《孙子》 《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记遗》、 《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试《缀术》、《辑古》,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 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通。《缀术》七条、《辑古》 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落经者,虽通六,不第。
凡弘文、崇文生,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或《史记》、《前后汉书》、 《三国志》各一,或时务策五道。经史皆试策十道。经通六,史及时
疑,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 舍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遂不复能易。呜呼,乃知三代乡里德行之举,非至治之隆莫 能行也。
太宗时,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谨有名于当时,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不署以 第。太宗问其故,对曰:“二人者,皆文采浮华,擢之将诱后生而弊风俗。”其后, 二人者卒不能有立。
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言:“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高宗 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 者但记帖括。又投牒自举,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请依古察孝廉,其乡闾孝友、 信义、廉耻而通经者,县荐之州,州试其所通之学,送于省。自县至省,皆勿自投 牒,其到状、保辨、识牒皆停。而所习经,取大义,听通诸家之学。每问经十条, 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 罢归。《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其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
诏给事中李栖筠、李廙、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议。栖筠等议 曰:
“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然则文与忠敬皆统人行。且谥号述行,莫 美于文,文兴则忠敬存焉。故前代以文取士,本文行也,由辞观行,则及辞焉。宣 父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谓之“好学”。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旨义, 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是以 上失其源,下袭其流,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道长,乱臣贼 子由是生焉!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大,是犹以蜗蚓之饵垂海,而望吞舟之鱼, 不亦难乎?所以食垂饵者皆小鱼,就科目者皆小艺。且夏有天下四百载,禹之道丧 而商始兴;商有天下六百祀,汤之法弃而周始兴;周有天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废 而秦始并焉。三代之选士任贤,皆考实行,是以风俗淳一,运祚长远。汉兴,监其 然,尊儒术,尚名节,虽近戚窃位,强臣擅权,弱主外立,母后专政,而亦能终彼 四百,岂非学行之效邪?魏、晋以来,专尚浮侈,德义不修,故子孙速颠,享国不 永也。今绾所请,实为正论。然自晋室之乱,南北分裂,人多侨处,必欲复古乡举 里选,窃恐未尽。请兼广学校,以明训诱。虽京师州县皆有小学,兵革之后,生徒 流离,儒臣、师氏,禄廪无向。请增博士员,厚其禀稍,选通儒硕生,间居其职。 十道大郡,置太学馆,遣博士出外,兼领郡官,以教生徒。保桑梓者,乡里举焉; 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见其利。”
而大臣以为举人循习,难于速变,请自来岁始。帝以问翰林学士,对曰:“举 进士久矣,废之恐失其业。”乃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行。
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权 知贡举,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大和八年,礼部复罢进士 议论,而试诗、赋。文宗从内出题以试进士,谓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昨自出 题,所试差胜。”乃诏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是时,文 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文宗曰:“敦厚浮薄, 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因得不罢。
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初,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 其制,序立西阶下,北上东向;主人席东阶下。西向;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齿, 谢恩,遂升阶,与公卿观者皆坐;酒数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会、题名席。至是, 德裕奏:“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 参谒、曲江题名皆罢。”德裕尝论公卿子弟艰于科举,武宗曰:“向闻杨虞卿兄弟 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昨黜杨知至、郑朴等,抑其太甚耳。有司不识朕意,不放 子弟,即过矣,但取实艺可也。”德裕曰:“郑肃、封敖子弟皆有才,不敢应举。 臣无名第,不当非进士。然臣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岐,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 家不置《文选》,盖恶其不根艺实。然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何者?少习其 业,目熟朝廷事,台阁之仪,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固不能闲习也。则 子弟未易可轻。”德裕之论,偏异盖如此。然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 共患也。
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自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兴, 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 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 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为名目,随其 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 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禅太山 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材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 不为无得也。
其外,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其制,有长垛、 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翘关,长丈七尺, 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
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 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
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四-译文
选举志上
唐代的选拔官员制度,大多沿袭隋朝旧制,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学馆选拔的称为生徒,另一种是通过州县选拔的称为乡贡,这两种方式都由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并决定其升迁或罢黜。选拔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而明经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这些都是每年常规的选拔方式。另外,皇帝亲自下诏选拔的称为制举,用于选拔特殊的人才。
唐代有六种学校,都隶属于国子监:国子学,学生三百人,招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或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以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的子弟;太学,学生五百人,招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职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官员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号的子弟;四门学,学生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招收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号、四品有封号及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另外八百人招收普通百姓中的优秀人才;律学,学生五十人;书学,学生三十人;算学,学生三十人,这些学校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及普通百姓中精通这些学问的人。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国子监的学生由尚书省选拔,祭酒负责管理。州县的学生由州县长官选拔,长史负责管理。
唐代有两类馆:门下省设有弘文馆,学生三十人;东宫设有崇文馆,学生二十人。这些馆招收皇族缌麻以上的亲属,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的亲属,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的子弟。
博士和助教负责分经教授学生,未完成一门经书的学生不得改学其他科目。学生的年龄限制为十四岁以上,十九岁以下;律学的学生年龄限制为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
《礼记》和《春秋左氏传》被称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被称为中经,《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小经。通晓两经的学生,需掌握一大经和一小经,或两中经。通晓三经的学生,需掌握一大经、一中经和一小经。通晓五经的学生,需掌握所有大经,其余经书各掌握一门,同时还需通晓《孝经》和《论语》。学习《孝经》和《论语》的期限为一年,《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年半,《易经》、《诗经》、《周礼》、《仪礼》各两年,《礼记》、《左氏传》各三年。学习书法的学生,每天需写一幅纸,同时学习时务策,阅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书学的学生,需在三年内掌握石经三体,两年内掌握《说文》,一年内掌握《字林》。算学的学生,需在一年内掌握《孙子》和《五曹》,三年内掌握《九章》和《海岛》,一年内掌握《张丘建》和《夏侯阳》,一年内掌握《周髀》和《五经算》,四年内掌握《缀术》,三年内掌握《缉古》,同时还需学习《记遗》和《三等数》。
每十天放假一天。放假前,博士会对学生进行考试,阅读千字的学生需回答三字的帖,讲解两千字的学生需回答一条大义,总共三条,答对两条为及格,不及格者会受到惩罚。年终时,学生需通过一年的学业考核,口答十条大义,答对八条为上等,六条为中等,五条为下等。连续三次下等或在学九年、律学六年后仍不合格的学生将被罢免。通晓两经的学生和通晓三经的俊士如果已经及第并愿意留校,四门学生可以升入太学,太学生可以升入国子学。每年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距离学校二百里外的学生可以额外获得假期。不遵守教导或一年内违反规定满三十天,或因事故请假满一百天,或因亲属生病请假满二百天的学生,都将被罢免。罢免后,相关部门会记录其情况,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将被送往兵部,按照荫补制度安排职位。
每年仲冬时节,州、县、馆、监会将合格的学生送往尚书省;而那些不通过馆、学选拔的学生,称为乡贡,他们会带着自己的文书到州县报名。考试结束后,长吏会举行乡饮酒礼,召集下属官员,设宾主之位,摆放祭器,准备音乐,使用少牢作为祭品,唱《鹿鸣》诗,并与年长者叙谈长幼之序。到达尚书省后,学生需登记姓名,提供担保人和住址,然后由户部进行审查,最后由考功员外郎进行考试。
秀才科的考试内容为五道方略策,根据文理的粗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达到这四等的为及第。明经科的考试先进行帖文考试,然后进行口试,回答十条大义和三道时务策,也分为四等。《开元礼》科的考试,通晓百条大义和三道策的,可以破格授予官职;通晓七十条大义和两道策的,为及第。散官和试官如果能通过考试,可以按照正式官员的待遇。三传科的考试,《左氏传》需回答五十条大义,《公羊传》和《谷梁传》需回答三十条大义,策题均为三道,通晓七条以上大义和两道以上策的为及第,普通百姓视同五经,有出身和前资官视同学究一经。史科的考试,每史需回答百条大义和三道策,通晓七条以上大义和两道以上策的为及第。能通晓一史的,普通百姓视同五经、三传,有出身和前资官视同学究一经;通晓三史的,将受到奖励和提拔。童子科的考试,十岁以下能通晓一经及《孝经》、《论语》,并能背诵十卷文章的,授予官职;通晓七卷的,授予出身。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为五道时务策和一大经的帖文,经、策全通的为甲第;策通四道、帖文通过四道以上的为乙第。明法科的考试内容为七条律和三条令,全通的为甲第,通八条的为乙第。书学的考试先进行口试,通过后再进行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晓十八条的为及第。算学的考试内容为根据大义进行问答,明确数理和术理,然后为及格。考试内容包括《九章》三条、《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道题中答对六道,《记遗》、《三等数》帖读十道题中答对九道的为及第。考试《缀术》、《辑古》时,根据大义进行问答,明确数理和术理,无注的需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的为及格。《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道题中答对六道,《记遗》、《三等数》帖读十道题中答对九道的为及第。落经者,即使答对六道,也不及第。
弘文馆和崇文馆的学生,考试内容为一大经、一小经,或两中经,或《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各一,或五道时务策。经史考试均为十道策题。经科需答对六道,史科及
怀疑,因此认为按照声病来评判,可以作为官员的职责,否则就会漫无边际而无所遵循,于是不再能够改变。唉,这才知道三代时期乡里选拔德行之人的做法,不是至治之世的高峰是无法实行的。
唐太宗时期,冀州的进士张昌龄、王公谨在当时很有名,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没有给他们排名。太宗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这两个人,文采浮华,提拔他们会引诱后生而败坏风俗。”后来,这两个人最终没有成就。
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说:“进士科起源于隋朝大业年间,当时还考策论。高宗时期,刘思立增加了进士的杂文考试,明经考试则填帖,所以进士们只背诵当代的文章,而不通晓经史,明经的人只记帖括。又自己投递文书自荐,这不是古代先哲王侧席待贤的做法。请依照古代考察孝廉的做法,那些乡里孝顺友爱、信义、廉耻并且通晓经书的人,由县推荐到州,州考试他们所通晓的学问,送到省里。从县到省,都不要自己投递文书,到状、保辨、识牒都停止。而所学习的经书,取大义,允许通晓各家学说。每次问经十条,对策三道,都通晓的,为上第,吏部任用;经义通八条,策论通二道的,为中第,给予出身;下第的,罢归。《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明经、进士及道举都停止。”
诏令给事中李栖筠、李廙、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商议。李栖筠等人商议说:
“夏朝的政治以忠为主,商朝的政治以敬为主,周朝的政治以文为主,然而文与忠敬都统摄人的行为。而且谥号叙述行为,没有比文更美的,文兴则忠敬存焉。所以前代以文取士,本于文行,由辞观行,则及辞焉。孔子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称之为‘好学’。现在考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究旨义,怎么能知道迁怒、贰过的道理呢?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怎么能知道移风易俗化天下呢?因此上失其源,下袭其流,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道长,乱臣贼子由是生焉!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大,是犹以蜗蚓之饵垂海,而望吞舟之鱼,不亦难乎?所以食垂饵者皆小鱼,就科目者皆小艺。且夏有天下四百载,禹之道丧而商始兴;商有天下六百祀,汤之法弃而周始兴;周有天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废而秦始并焉。三代之选士任贤,皆考实行,是以风俗淳一,运祚长远。汉兴,监其然,尊儒术,尚名节,虽近戚窃位,强臣擅权,弱主外立,母后专政,而亦能终彼四百,岂非学行之效邪?魏、晋以来,专尚浮侈,德义不修,故子孙速颠,享国不永也。今绾所请,实为正论。然自晋室之乱,南北分裂,人多侨处,必欲复古乡举里选,窃恐未尽。请兼广学校,以明训诱。虽京师州县皆有小学,兵革之后,生徒流离,儒臣、师氏,禄廪无向。请增博士员,厚其禀稍,选通儒硕生,间居其职。十道大郡,置太学馆,遣博士出外,兼领郡官,以教生徒。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见其利。”
而大臣们认为举人循习,难于速变,请从明年开始。皇帝问翰林学士,回答说:“举进士已经很久了,废除它恐怕会失去他们的职业。”于是诏令明经、进士与孝廉兼行。
在此之前,进士考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考试策三道。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于是以箴、论、表、赞代替诗、赋,而都考试策三道。大和八年,礼部又停止进士议论,而考试诗、赋。文宗从内出题以试进士,对侍臣说:“我担心文风浮薄,昨天自己出题,所试的稍好。”于是诏令礼部每年取登第者三十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不必充数。当时,文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次请求废除。文宗说:“敦厚浮薄,各有不同,进士科取人二百年了,不能突然废除。”因此得以不废。
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特别厌恶进士。起初,举人及第后,缀行通名,到主司家谢恩。其制度是,序立西阶下,北上东向;主人席东阶下,西向;诸生拜,主司答拜;然后叙齿,谢恩,遂升阶,与公卿观者皆坐;酒数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会、题名席。至此,德裕上奏:“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从今以后,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都停止。”德裕曾论公卿子弟艰于科举,武宗说:“以前听说杨虞卿兄弟朋比贵势,妨碍平进之路。昨天罢黜杨知至、郑朴等,抑制他们太过分了。有司不识朕意,不放子弟,即过矣,但取实艺可也。”德裕说:“郑肃、封敖子弟皆有才,不敢应举。臣无名第,不当非进士。然臣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岐,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家不置《文选》,盖恶其不根艺实。然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何者?少习其业,目熟朝廷事,台阁之仪,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固不能闲习也。则子弟未易可轻。”德裕之论,偏异盖如此。然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也。
所谓制举,其来已久。自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兴,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禅太山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材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不为无得也。
此外,又有武举,其起源于武后时期。长安二年,开始设置武举。
这种制度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还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的选拔。
翘关,长一丈七尺,直径三寸半,总共举十次后,手持关距,移动不超过一尺;
负重的人,背负五斛米,行走二十步:这些都算是中等成绩,也会以乡饮酒礼的形式送到兵部。
其选拔的方法不值得详细叙述,所以不再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四-注解
生徒:唐代通过学馆选拔的学生,主要来自国子监等官方教育机构。
乡贡:唐代通过州县选拔的学生,主要来自地方,通过地方官员推荐参加科举考试。
秀才: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文学才能。
明经: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
俊士: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文学和经学的综合能力。
进士:进士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才能和政治见解。
明法: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法律知识。
明字: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文字学知识。
明算: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数学知识。
一史: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对一部史书的理解。
三史:《三史》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主要记录汉代以前的历史。
开元礼:《开元礼》是唐代制定的礼仪制度,主要规范朝廷和民间的礼仪行为。
道举: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对道家经典的理解。
童子: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面向十岁以下的儿童,考察其对经典的理解。
制举:由皇帝亲自出题并主持的科举考试,选拔特殊才能的人才。
国子监:国子监是唐代最高学府,负责教育贵族子弟和选拔人才。
弘文馆:弘文馆是唐代设立的学术机构,主要负责教授儒家经典和培养人才。
崇文馆:唐代东宫下设的学馆,主要招收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员的子弟。
博士:唐代学馆中的教师,负责教授学生经典知识。
助教:唐代学馆中的教师,协助博士教授学生。
大经: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经典,包括《礼记》和《春秋左氏传》。
中经: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中等经典,包括《诗》、《周礼》和《仪礼》。
小经: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次要经典,包括《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谷梁传》。
孝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典籍。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鹿鸣:《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宴会场合,表达对宾客的欢迎。
乡饮酒礼: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活动,通常在乡间举行,用于庆祝或送别。文中指用此礼仪送兵部选拔的士兵。
老子:《老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主要阐述阴阳变化和宇宙规律,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崇的经典。
进士科: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科目,主要选拔文学才能出众的人才。起源于隋朝,唐朝时成为科举的主要科目之一。
孝廉: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品德和孝顺行为。
帖括: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经典文句进行填空或解释。
投牒自举:指考生自行投递文书申请参加科举考试,而非通过官方推荐。
乡举里选: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由地方乡里推荐品德和才能出众的人才。
曲江会:唐代进士及第后举行的一种庆祝活动,通常在曲江池畔举行。
武举: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选拔武艺高强的人才。
长垛:古代射箭训练的一种方式,指在较远的距离上射箭,以训练射手的远射能力。
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是古代骑兵的重要训练项目,要求射手在马匹奔跑中准确射中目标。
步射:步行射箭,是古代步兵的基本训练项目,要求射手在站立或行走中准确射箭。
平射:指在水平方向上射箭,通常用于训练射手在平坦地形上的射击技巧。
筒射:一种特殊的射箭方式,可能指使用筒状器具辅助射箭,具体形式已不可考。
马枪:骑在马上使用长枪进行战斗,是古代骑兵的重要技能之一。
翘关:一种力量训练项目,要求士兵举起长丈七尺、直径三寸半的关(一种重物),并保持一定时间。
负重:指士兵背负重物行走,以训练其体力和耐力。文中提到负米五斛,行二十步。
身材之选:指根据士兵的体格和身体素质进行选拔,确保其适合军事训练和战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四-评注
《选举志上》详细记载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唐代在人才选拔和教育管理上的高度系统化和规范化。唐代科举制度不仅继承了隋代的传统,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的设立,旨在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设置非常丰富,涵盖了文学、经学、法律、数学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唐代对各类人才的重视。特别是进士科的设立,成为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科目,进士及第者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官职和社会地位。这种多元化的科目设置,不仅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也为国家选拔了各类专业人才。
唐代的学馆制度也非常完善,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下设多个学馆,分别招收不同背景的学生。这种分层教育的方式,既保证了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也为普通百姓中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弘文馆和崇文馆的设立,进一步体现了唐代对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员子弟的特殊关照。
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对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考试形式多样,既有笔试,也有口试,还有对时务策的考察,体现了唐代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对《孝经》和《论语》的重视,反映了唐代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推崇。
唐代科举制度不仅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考试成为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同时,科举制度也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巩固,成为唐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总的来说,《选举志上》不仅是一份关于唐代科举制度的详细记录,更是唐代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发展的缩影。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文化特征。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对教育和人才选拔的重视。从高祖到玄宗,唐代的科举制度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明经、进士为主的考试体系。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人才的手段,也是统治者巩固政权、推行儒家思想的重要工具。
文中提到的《孝经》、《论语》、《老子》、《周易》等经典著作,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这些经典不仅是考试的内容,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过科举考试,唐代统治者成功地将儒家思想推广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氛围。
唐代科举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灵活性和适应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调整。例如,玄宗时期增加了对《老子》的考试,反映了道家思想在唐代的兴起。而代宗时期恢复乡贡,则体现了对地方人才的重视。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科举制度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保持了其长久的生命力。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科举制度中的一些弊端,如明经考试中的抄袭现象和进士考试中的形式主义。这些弊端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也揭示了唐代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选拔机制的不足。尽管如此,科举制度仍然是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为唐代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通过科举制度,唐代统治者成功地将儒家思想推广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氛围。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人才的手段,也是统治者巩固政权、推行儒家思想的重要工具。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进士科和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文本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揭示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缺点。
首先,文本提到太宗时期,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拒绝为张昌龄和王公谨这两位文采出众的进士署名,认为他们的文风过于浮华,不利于引导后生和改善风俗。这一事件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文学才能,还强调道德品质和社会影响。
其次,文本引用了礼部侍郎杨绾的上疏,批评当时的科举考试过于注重文采和帖括,忽视了经史的学习和理解。杨绾建议恢复古代的乡举里选制度,选拔通经史、品德高尚的人才。这一建议体现了对科举制度改革的呼声,强调选拔人才应注重实际才能和道德修养。
文本还提到唐代科举制度的其他方面,如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变化、制举和武举的设立等。这些内容展示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最后,文本通过李德裕的言论,揭示了科举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如公卿子弟在科举中的优势、寒门子弟的困境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时的不公平现象,以及社会阶层对科举制度的影响。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详细记录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还通过具体事件和人物对话,深入分析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缺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军事训练和选拔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军队对士兵体能和技能的高要求。文中提到的各种射箭方式(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展示了古代射箭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现了古代军队对射手技能的全面培养。
马枪和翘关的训练项目则突出了古代骑兵和步兵的力量训练,尤其是翘关这一项目,要求士兵举起长丈七尺、直径三寸半的关,显示了古代军队对士兵力量的极高要求。这种训练不仅增强了士兵的体能,也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力和耐力。
负重训练则进一步强调了士兵的体力和耐力,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的要求,显示了古代军队对士兵负重能力的重视。这种训练方式在当时的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士兵常常需要携带大量装备和补给进行长途行军。
身材之选的描述表明,古代军队在选拔士兵时,不仅注重其技能和力量,还重视其体格和身体素质。这种选拔方式确保了士兵在战斗中的适应性和战斗力。
最后,文中提到用乡饮酒礼送兵部选拔的士兵,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军事活动的重视和尊重。乡饮酒礼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活动,不仅是对士兵的送别,也是对他们即将投身军旅生活的祝福和鼓励。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军事训练和选拔的具体内容,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军事活动的重视和对士兵的尊重。通过这些训练和选拔,古代军队得以培养出具备强大体能和技能的士兵,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