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一-原文
地理五
淮南道,盖古扬州之域,汉九江、庐江、江夏等郡,广陵、六安国及南阳、汝 南、临淮之境。扬、楚、滁、和、庐、寿、舒为星纪分,安、黄、申、光、蕲为鹑 尾分。为州十二,县五十三。其名山:灊、天柱、罗、涂、八公。其大川:滁、肥、 巢湖。厥赋:絁、绢、绵、布。厥贡:丝、布、纻、葛。
扬州广陵郡,大都督府。本南兗州江都郡,武德七年曰邗州,以邗沟为名,九 年更置扬州,天宝元年更郡名。土贡:金、银、铜器、青铜镜、绵、蕃客袍锦、被 锦、半臂锦、独窠绫、殿额莞席、水兕甲、黄[QXDV]米、乌节米、鱼脐、鱼鱼夸、 糖蟹、蜜姜、藕、铁精、空青、白芒、兔丝、蛇粟、括姜粉。有丹杨监、广陵监钱 官二。户七万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七。县七:有府四,曰江平、 新林、方山,邗江。江都,望。东十一里有雷塘,贞观十八年,长史李袭誉引渠, 又筑勾城塘,以溉田八百顷;有爱敬陂水门,贞元四年,节度使杜亚自江都西循蜀 冈之右,引陂趋城隅以通漕,溉夹陂田;宝历二年,漕渠浅,输不及期,盐铁使王 播自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漕运;有铜。江阳,望。贞观十八年析江都置。有 康令祠,咸通中大旱,令以身祷雨赴水死,天即大雨,民为立祠。六合,紧。武德 七年析置石梁县,以石梁、六合二县置方州。贞观元年州废,省石梁,以六合来属。 有铜,有铁。海陵,望。武德三年更名吴陵,以县置吴州。七年州废,复故名,来 属。景龙二年析置海安县,开元十年省。有盐官。高邮。上。有堤塘,溉田数千顷, 元和中,节度使李吉甫筑。扬子,望。永淳元年析江都置。天长。望。本千秋,天 宝元年析江都、六合、高邮置,七载更名。有铜。
楚州淮阴郡,紧。本江都郡之山阳、安宜县地,臧君相据之,号东楚州。武德 四年,君相降,因之,八年更名。土贡:赀布、纻布。户二万六千六十二,口十五 万三千。县四:山阳,上。有常丰堰,大历中,黜陟使李承置以溉田。盐城,上。 本故汉盐渎县地。隋末,盗韦彻据其地,置射州及射阳、安乐、新安三县。武德四 年来归,因之。七年州废,省射阳、安乐、新安,置盐城县。有盐亭百二十三,有 监。宝应,望。本安宜。武德四年以县置仓州,七年州废,来属。上元三年以获定 国宝更名。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羡塘,证圣中开,置屯田;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泾、 青州泾,西南五十里有大府泾,长庆中兴白水塘屯田,发青、徐、扬州之民以凿之, 大府即扬州;北四里有竹子泾,亦长庆中开。淮阴。中。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 山阳复置。南九十五里有棠梨泾,长庆二年开。
滁州永阳郡,上。武德三年析扬州置。土贡:赀布、丝布、纻、綀、麻。有铜 坑二。户二万六千四百八十六,口十五万二千三百七十四。县三:清流,上。全椒, 紧。永阳。上。景龙三年析清流置。
和州历阳郡,上。土贡:纻布。户二万四千七百九十四,口十二万二千一十三。 县三:有府一,曰新川。历阳,上。有祷应山,本白石山,有栖隐山,本梅山,皆 天宝六载更名。乌江,上。东南二里有韦游沟,引江至郭十五里,溉田五百顷,开 元中,丞韦尹开,贞元十六年,令游重彦又治之,民享其利,以姓名沟。含山。上。 武德六年析历阳之故龙亢县地置,八年省,长安四年复置,更名武寿,神龙元年复 故名。
寿州寿春郡,中都督府。本淮南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丝布、施、茶、生 石斛。户三万五千五百八十一,口十八万七千五百八十七。县五:寿春,上。有八 公山。安丰,紧。武德七年省小黄、肥陵二县入焉。东北十里有永乐渠,溉高原田, 广德二年宰相元载置,大历十三年废。盛唐,上。本霍山。武德四年以霍山、应城、 灊城三县置霍州。贞观元年州废,省应城、灊城,以霍山来属。神功元年曰武昌, 神龙元年复故名,开元二十七年更名。有开化县,武德四年置;有潜县,五年置: 贞观中皆省。霍丘,紧。武德四年以松滋、霍丘二县置蓼州,七年州废,省松滋, 以霍丘来属。神功元年曰武昌。景云元年复故名。霍山。上。天宝初析盛唐别置。 有大别山、霍山。
庐州庐江郡,上。土贡:花纱、交梭丝布、茶、蜡、酥、鹿脯、生石斛。户四 万三千三百二十三,口二十万五千三百九十六。县五:合肥,紧。慎,紧。巢,上。 本襄安。武德三年置巢州,并析置开成、扶阳二县。七年州废,省开成、扶阳,以 巢来属。东南四十里有故东关。庐江,紧。有擩山、白茅山,有铜。舒城。上。开 元二十三年析合肥、庐江置。
舒州同安郡,上。至德二载更名盛唐郡,后复故名。土贡:纻布、酒器、铁器、 石斛、蜡。户三万五千三百五十三,口十八万六千三百九十八。县五:怀宁,上。 武德五年析置皖城、安乐、梅城、皖阳四县,是年省安乐,七年省皖城、梅城、皖 阳。有皖山。宿松,上。武德四年以县置严州,七年以望江隶之,八年州废,县皆 来属。有严恭山。望江,中。武德四年以县置高州,寻更名智州。七年州废,以望 江隶严州。太湖,上。武德四年析置青城、荆阳二县,七
年省青城入荆阳,八年省 荆阳入太湖。桐城。紧。本同安,至德二载更名。自开元中徙治山城,地多猛虎、 毒虺,元和八年,令韩震焚薙草木,其害遂除。
光州弋阳郡,上。本治光山,太极元年徙治定城。土贡:葛布、石斛。户三万 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万八千五百八十。县五:定城,上。武德三年置弦州,贞 观元年州废,来属。光山,上。南有木陵故关。西南八里有雨施陂,永徽四年,刺 史裴大觉积水以溉田百余顷。仙居,上。本乐安。武德三年析置宋安县,以宋安置 谷州。贞观元年州废,省宋安。天宝元年更名。殷城,中。武德元年置义州,贞观 元年州废,来属。西有定城故关。固始。上。
蕲州蕲春郡,上。土贡:白纻,簟,鹿毛笔,茶,白花蛇、乌蛇脯。户二万六 千八百九,口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九。县四:蕲春,上。武德四年省蕲水县入焉。 有鼓吹山。黄梅,上。武德四年置,以县置南晋州,析置义丰、长吉、塘阳、新蔡 四县。八年州废,省义丰、长吉、塘阳、新蔡,以黄梅来属。广济,中。本永宁, 武德四年析蕲春置,天宝元年更名。有铁。蕲水。上。本浠水。武德四年更名兰溪, 省罗田县入焉。天宝元年又更名。有铁。
安州安陆郡,中都督府。土贡:青纻布、糟笋瓜。户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口 十七万一千二百二。县六:有府一,曰义安。安陆,上。云梦,中。有神山。孝昌, 中。武德四年以县置澴州,并置澴阳县。八年州废,省澴阳,以孝昌来属。宝应二 年隶沔州,后复来属。元和三年省入云梦。咸通中复置。应城,中。本应阳,武德 四年更名。元和三年省入云梦,大和二年复置。天祐二年复曰应阳。吉阳,中。元 和三年省入应山,后复置。有白兆山。应山。中。武德四年以县置应州,并析置礼 山县。八年州废,省礼山,以应山来属。有故黄岘、武阳、百雁、平靖四关。
黄州齐安郡,下。本永安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白纻布、赀布、连翘、松 萝、虻虫。户万五千五百一十二,口九万六千三百六十八。县三:黄冈,上。武德 三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七年省。有木兰山。黄陂,中。武德三年以县 置南司州,七年州废,来属。北有大后关,有白沙关。麻城。中。武德三年以县置 亭州,又析置阳城县。八年州废,省阳城,以麻城来属。元和三年省入黄冈,建中 三年复置。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上;东北有阴山关。
申州义阳郡,中。土贡:绯葛、纻布、赀布、茶、虻虫。户二万五千八百六十 四,口十四万七千七百五十六。县三:义阳,上。南有故平靖关。钟山,上。罗山。 上。武德四年以县置南罗州,八年州废,来属。
右淮南采访使,治扬州。
江南道,盖古扬州南境,汉丹杨、会稽、豫章、庐江、零陵、桂阳等郡,长沙 国及牂柯、江夏、南郡地。润、升、常、苏、湖、杭、睦、越、明、衢、处、婺、 温、台、宣、歙、池、洪、江、饶、虔、吉、袁、信、抚、福、建、泉、汀、漳为 星纪分,岳、鄂、潭、衡、永、道、郴、邵、黔、辰、锦、施、叙、奖、夷、播、 思、费、南、溪、溱为鹑尾分。为州五十一,县二百四十七。其名山:衡、庐、茅、 蒋、天目、天台、会稽、四明、括苍、缙云、金华、大庾、武夷。其大川:湘、赣、 沅、澧、浙江、洞庭、彭蠡、太湖。厥赋:麻、纻。厥贡:金、银、纱、绫、蕉、 葛、绵、綀、鲛革、藤纸、丹沙。
润州丹杨郡,望。武德三年以江都郡之延陵县地置,取润浦为州名。土贡:衫 罗,水纹、方纹、鱼口、绣叶、花纹等绫,火麻布,竹根,黄粟,伏牛山铜器,鲟, 鲊。户十万二千二十三,口六十六万二千七百六。县四:有丹杨军,乾元二年置, 元和二年废。丹徒,望。本延陵县地,武德三年置。开元二十二年,刺史齐浣以州 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远六十里,多风涛,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 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埭,岁利百亿,舟不漂溺。有勾骊山。丹杨,望。本曲 阿。武德二年以县置云州。五年曰简州,以县南有简渎取名。八年州废,来属。天 宝元年更名。有练塘,周八十里,永泰中,刺史韦损因废塘复置,以溉丹杨、金坛、 延陵之田,民刻石颂之。金坛,紧。本曲阿县地。隋末,土人保聚,因为金山县。 隋亡,沈法兴又置琅王耶县,李子通以琅琊置茅州,以金山隶之。贼平,因之,后 隶蒋州。武德八年省入延陵。垂拱四年复置,来属,更名。东南三十里有南、北谢 塘,武德二年,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以溉田。延陵。紧。故治丹徒,武德三年别 置,隶茅州,后隶蒋州,九年来属。有茅山。
升州江宁郡,至德二载以润州之江宁县置,上元二年废,光启三年复以上元、 句容、溧水、溧阳四县置。土贡:笔、甘棠。县四:有江宁军,乾元二年置;有石 头镇兵;有下蜀、淮山二戍。上元,望。本江宁,隶润州。武德三年以江宁、溧水 二县置扬州,析置丹杨、溧阳、安业三县,更江宁曰归化。七年平辅公祏,更名蒋 州。八年,复为扬州,又以延陵、句容隶之,省安业入归化,更归化曰金陵。九年 州废,都督徙治江都,更名金陵曰白下,
以白下、延陵、句容隶润州,丹杨、溧水、 溧阳隶宣州。
贞观九年更白下曰江宁,肃宗上元二年又更名。
有铜,有铁;有蒋山。
句容,望。
武德三年以句容、延陵二县置茅州,七年州废,隶蒋州,九年隶润州。
乾元元年来属。
西南三十里有绛岩湖,麟德中,令杨延嘉因梁故堤置,后废,大历 十二年,令王昕复置,周百里为塘,立二斗门以节旱,开田万顷。
绛岩,故赤山, 天宝中更名。
有铜,有矾。
溧水,上。
乾元元年隶升州,州废,还隶宣州。
有铜。
溧阳。紧。
上元元年隶升州,州废,还隶宣州。
有湖山。
有铜,有铁。
常州晋陵郡,望。
本昆陵郡,天宝元年更名。
土贡:、绢布、纻、红紫绵巾、 紧纱、兔褐、皁布、大小香秔、龙凤席、紫笋茶、署预。
户十万二千六百三十三, 口六十九万六百七十三。
县五:晋陵,望。
武进,望。
武德三年以故兰陵县地置, 贞观八年省入晋陵,垂拱二年复置。
西四十里有孟渎,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 顷,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因故渠开。
江阴,望。
武德三年以县置暨州,并析置暨阳、 利城二县。
九年州废,省暨阳、利城,以江阴来属。
义兴,紧。
武德七年以县置南 兴州,并析置临津、阳羡二县。
八年州废,省阳羡、临津,以义兴来属。
有张公山。
无锡。望。
南五里有泰伯渎,东连蠡湖,亦元和八年孟简所开。
苏州吴郡,雄。
土贡: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白角簟,草席、奚, 大小香秔、柑、橘、藕、鲻皮、魬、昔、鸭胞、肚鱼、鱼子、白石脂、蛇粟。
户 七万六千四百二十一,口六十三万二千六百五十。
县七:有长洲军,乾元二年置, 大历十二年废。
吴,望。
有包山,有铜。
长洲,望。
万岁通天元年析吴置。
嘉兴, 望。
武德七年置,八年省入吴,贞观八年复置。
有盐官。
昆山,望。
常熟,紧。
海 盐,紧。
贞观元年省,景云二年复置。
有古泾三百,长庆中令李谔开,以御水旱; 又西北六十里有汉塘,大和七年开;有故县山。
华亭。上。
天宝十载析嘉兴置。
湖州吴兴郡,上。
武德四年,以吴郡之乌程县置。
土贡:御服、乌眼绫、折皁 布、绵、布、纻、糯米、黄、紫笋茶、木瓜、杭子、乳柑、蜜、金沙泉。
户七 万三千三百六,口四十七万七千六百九十八。
县五:乌程,望。
东百二十三里有官 池,元和中刺史范传正开。
东南二十五里有陵波塘,宝历中刺史崔玄亮开。
北二里 有蒲帆塘,刺史杨汉公开,开而得蒲帆,因名。
有卞山;有太湖,占湖、宣、常、 苏四州境。
武康,上。
李子通置安州,又曰武州。
武德四年平子通,因之,七年州 废,县隶湖州。
有封山,有铜。
长城,望。
大业末沈法兴置长州。
武德四年更置绥 州,因古绥安县名之,又更名雉州,并置原乡县。
七年州废,省原乡,以长城来属。
有西湖,溉田三千顷,其后堙废,贞元十三年,刺史于頔复之,人赖其利。
顾山有 茶,以供贡;有铜。
安吉,紧。
义宁二年沈法兴置。
武德四年贼平,因之,以县隶 桃州。
七年,省入长城。
麟德元年复置。
北三十里有邸阁池,北十七里有石鼓堰, 引天目山水溉田百顷,皆圣历初令钳耳知命置;有铜,有锡。
德清。上。
本武源, 天授二年析武康置,景云二年曰临溪,天宝元年更名。
杭州余杭郡,上。
土贡:白编绫、绯绫、藤纸、木瓜、橘、蜜姜、干姜、芑、 牛膝。
有临平监、新亭监盐官二。
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口六十八万五千九百六 十三。
县八:有余杭军,乾元二年置;有镇海军,建中二年置于润州,元和六年废, 大和九年复置,景福二年徙屯;又有乌山戍。
钱塘,望。
南五里有沙河塘,咸通二 年刺史崔彦曾开;有皋亭山。
盐官,紧。
武德四年隶东武州,七年省入钱塘,贞观 四年复置。
有盐官。
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
余杭,望。
南五 里有上湖,西二里有下湖,宝历中,令归珧因汉令陈浑故迹置;北三里有北湖,亦 珧所开,溉田千余顷。
珧又筑甬道,通西北大路,高广径直百余里,行旅无山水之 患。
有铜。
富阳,紧。
北十四里有阳陂湖,贞观十二年令郝某开;南六十步有堤, 登封元年令李浚时筑,东自海,西至于苋浦,以捍水患,贞元七年,令郑早又增脩 之;王洲有橘,以供贡。
于潜,紧。
武德七年以县置潜州,并置临水县。
八年州废, 省临水,以于潜来属。
南三十里有紫溪水溉田,贞元十八年令杜泳开,又凿渠三十里, 以通舟楫;有天目山。
临安,紧。
垂拱四年析余杭、于潜地以故临水城置。
有 石镜山。
新城,上。
武德七年省入富阳,永淳元年复置。
北五里有官塘,堰水溉田; 有九澳,永淳元年开。
唐山。中。
垂拱二年析于潜置紫溪县。
万岁通天元年曰武隆, 其年复为紫溪,又析紫溪别置武隆县。
圣历三年省武隆入紫溪,长安四年复置。
神 龙元年更武隆为唐山。
大历二年皆省。
长庆初复置唐山。
睦州新定郡,上。
本遂安郡,治雉山。
武德七年曰东睦州,八年复旧名。
万岁 通天二年徙治建德。
天宝元年更郡名。
土贡:文绫、簟、白石英、银花、细茶。
有 铜坑二。
户五万四千九百六十一,口三十八万二千五百六十三。
县六:有三河戍。
建德,上。
武德四年置,七年
省入桐庐、雉山。永淳二年复置。有铜。
清溪,上。 本雉山,文明元年曰新安,开元二十年曰还淳,永贞元年更名。
寿昌,上。永昌元年析雉山置,载初元年省,神龙元年复置。
桐庐,紧。武德四年以桐庐、分水、建德置严州。七年州废,以桐庐来属。
分水,上。武德七年省入桐庐,如意元年复置,更名武盛,神龙元年复故名。宝应二年析置昭德县,大历六年省。
遂安。上。石英山有白石英,以供贡;有铜。
越州会稽郡,中都督府。土贡:宝花、花纹等罗,白编、交梭、十样花纹等绫,轻容、生谷、花纱,吴绢,丹沙,石蜜,橘,葛粉,瓷器,纸,笔。有兰亭监盐官。
户九万二百七十九,口五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县七:有府一,曰浦阳。有义胜军、静海军,宝应元年置。大历二年废静海军,元和六年废义胜军。中和二年复置义胜军,乾宁三年曰镇东。
会稽,望。有南镇会稽山,有祠。东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畜水溉田,开元十年令李俊之增脩,大历十年观察使皇甫温、大和六年令李左次又增脩之;有锡。
山阴,紧。武德七年析会稽置,八年省,垂拱二年复置,大历二年省,七年复置,元和七年省,十年复置。北三十里有越王山堰,贞元元年,观察使皇甫政凿山以畜泄水利,又东北二十里作硃储斗门;北五里有新河,西北十里有运道塘,皆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开;西北四十六里有新迳斗门,大和七年观察使陆亘置;有铁。
诸暨,望。有银冶。东二里有湖塘,天宝中令郭密之筑,溉田二十余顷。
余姚,紧。武德四年析故句章县置,以县置姚州,七年州废,来属。有风山、四明山。
剡,望。武德四年以县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八年州废,省剡城,以剡来属。
萧山,紧。本永兴,仪凤二年置,天宝元年更名。
上虞。上。贞元中析会稽置。西北二十七里有任屿湖,宝历二年令金尧恭置,溉田二百顷;北二十里有黎湖,亦尧恭所置。
明州余姚郡,上。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浣奏以越州之鄮县置,以境有四明山为名。土贡:吴绫、交梭绫、海味、署预、附子。户四万二千二百七,口二十万七千三十二。县四:有上亭戍。
鄮,上。武德四年析故句章县置鄞州,八年州废,更置鄮县,隶越州。开元二十六年析置翁山县,大历六年省。有盐。南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顷,开元中令王元纬置,民立祠祀之;东二十五里有西湖,溉田五百顷,天宝二年令陆南金开广之;西十二里有广德湖,溉田四百顷,贞元九年,刺史任侗因故迹增脩;西南四十里有仲夏堰,溉田数千顷,大和六年刺史于季友筑。
奉化,上。开元二十六年析鄮置。有铜。
慈溪,上。开元二十六年析鄮置。
象山。中。本隶台州,神龙元年析宁海及贸阝置,广德二年来属。
衢州信安郡,上。武德四年析婺州之信安县置,六年没辅公祐,因废州,垂拱二年析婺州之信安、龙丘、常山复置。土贡:绵纸、竹扇。户六万八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四万四百一十一。县四:
西安,望。本信安,武德四年析置定阳县,六年省,咸通中更信安曰西安。东五十五里有神塘,开元五年,因风雷摧山,偃涧成塘,溉田二百顷。有银。
龙丘,紧。本太末,武德四年置,以县置谷州,并置白石县,八年州废,省太末、白石入信安。贞观八年析信安、金华复置,更名龙丘,隶婺州。如意元年析置盈川县。证圣二年置武安县,后省武安。元和七年省盈川入信安。有岑山。
须江,上。武德四年析信安置,八年省,永昌元年复置。
常山。上。咸亨五年析信安置,隶婺州,垂拱二年来属,乾元元年隶信州,后复故。
处州缙云郡,上。本括州永嘉郡,天宝元年更郡名,大历十四年更州名。土贡:绵、蜡、黄连。户四万二千九百三十六,口二十五万八千二百四十八。县六:
丽水,上。本括苍,武德八年省丽水县入焉,大历十四年更名。有铜,出豫章、孝义二山;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有括苍山。
松阳,上。武德中以县置松州,八年州废,来属。有银,出马鞍山。
缙云,上。圣历元年析括苍及婺州之永康置。有缙云山。
青田,中。景云二年析括苍置。
遂昌,上。武德八年省入松阳,景云二年复置。
龙泉。中。乾元二年析遂昌、松阳置。
婺州东阳郡,上。土贡:绵、葛、纻布、藤纸、漆、赤松涧米、香粳、葛粉、黄连。户十四万四千八十六,口七十万七千一百五十二。县七:
金华,望。武德八年省长山县入焉。垂拱四年曰金山,神龙元年复故名。有百沙山、金华山;有铜。
义乌,紧。本乌伤,武德四年以县置绸州,因绸岩为名,并析置华川县。七年州废,省华川入乌伤,更名,来属。
永康,望。本缙云,武德四年置丽州,八年州废,更名,来属。
东阳,望。垂拱二年析义乌置。有歌山。
兰溪,紧。咸亨五年析金华置。有望云山、大家山。
武成,上。本武义,天授二年析永康置,更名,天祐中复曰武义。
浦阳。上。天宝十三载析义乌、兰溪及杭州之富阳置。
温州永嘉郡,上。高宗上元元年析括州之永嘉、安固置。土贡:布、柑、橘、蔗、
湘阴置。
饶州鄱阳郡,上。土贡:麸金、银、簟、茶。有永平监钱官。有铜坑三。户四 万八百九十九,口二十四万四千三百五十。县四:鄱阳,上。武德五年析置广晋县, 隶浩州,八年州废,省县入焉。县东有邵父堤,东北三里有李公堤,建中元年刺史 李复筑,以捍江水。东北四里有马塘,北六里有土湖,皆刺史马植筑。余干,上。 武德四年置玉亭、长城二县,七年省玉亭入长城,八年省长城入余干。有神山。乐 平,上。武德四年置,九年省,后复置。有金,有银,有铜,有铁。浮梁。上。本 新平,武德四年析鄱阳置,八年省,开元四年复置,曰新昌,天宝元年更名。
虔州南康郡,上。土贡:丝布、纻布、竹綀、石蜜、梅、桂子、斑竹。户三万 七千六百四十七,口二十七万五千四百一十。县七:有犹口镇兵,有百丈戍。赣, 上。虔化,上。有梅岭山。南康,上。有锡。有大庾山。雩都,上。有金,天祐元 年置瑞金监;有君山,有般固山。信丰,上。本南安,永淳元年析南康置,天宝元 年更名。大庾,中。神龙元年析南康置。有铅、锡。有横浦关。安远。中。贞元四 年析雩都置。有铁,有锡。
吉州庐陵郡,上。土贡:丝葛、纻布、陟厘、斑竹。户三万七千七百五十二, 口三十三万七千三十二。县五:庐陵,紧。太和,上。武德五年置南平州,并置永 新、广兴、东昌三县。八年州废,省永新、广兴、东昌入太和,来属。有王山。安 福,上。武德五年以县置颖州,七年州废,来属。新淦,上。永新。上。显庆二年 析太和置。
袁州宜春郡,上。土贡:白纻。有铜坑一。户二万七千九十三,口十四万四千 九十六。县三:宜春,上。有宜春泉,酝酒入贡;西南十里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 刺史李将顺凿;有铁。苹乡,上。新喻。上。本作“渝”,天宝后相承作“喻”。
信州,上。乾元元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及建、抚之地置。土贡: 葛粉。有玉山监钱官。有铜坑一,铅坑一。县四:上饶,紧。武德四年置,隶饶州, 七年省入弋阳,乾元元年复置,并置永丰县,元和七年省永丰入焉。有金,有铜, 有铁,有铅。弋阳,上。有银。贵溪,中。永泰元年析弋阳置。玉山。上。证圣二 年析常山、须江及弋阳置。有银。
抚州临川郡,上。土贡:金丝布、葛、竹箭、硃橘。户三万六百五,口十七万 六千三百九十四。县四:临川,上。有金,有银。南城,上。武德五年析置永城、 东兴二县,七年省。崇仁,上。武德五年析置宜黄县,八年省。南丰。上。景云二 年析南城置,先天二年省,开元八年复置。
潭州长沙郡,中都督府。土贡:丝葛、丝布、木瓜。户三万二千二百七十二, 口十九万二千六百五十七。县六:有府一,曰长沙。有渌口、花石二戍,有桥口镇 兵。长沙,望。有金。湘潭,紧。本隶衡州,元和后来属。有衡山。湘乡,紧。武 德四年析衡山置。益阳,上。武德四年析置新康县,七年省。永泰元年,都督翟灌 自望浮驿开新道,经浮丘至湘乡。醴陵,中。武德四年析长沙置。有王乔山。浏阳。 中。景龙二年析长沙置。
衡州衡阳郡,上。本衡山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麸金、绵纸。户三万三千 六百八十八,口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八。县六:有戎分、洞口、平阳三戍。衡阳, 紧。本临烝,武德四年置,七年省重安、新城二县入焉。开元二十年更名。有西母 山。衡山,上。本隶潭州,神龙三年来属。有南岳衡山祠。常宁,中下。本新宁, 天宝元年更名。攸,中。武德四年置南云州,又析置茶陵、安乐、阴山、新兴、建 宁五县。贞观元年州废,省茶陵、安乐、阴山、新兴、建宁,以攸来属。茶陵,中。 圣历元年析攸因故县复置。耒阳。上。本耒阴,武德四年更名。
永州零陵郡,中。土贡:葛、笴、零陵香、石蜜、石燕。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 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八。县四:有麻田镇兵,有雷石、卢洪二戍。零陵,上。 祁阳,上。武德四年析零陵置,贞观元年省,四年复置。有铁。湘源,上。有金, 有铁。灌阳。中。萧铣析湘源置,武德七年省,上元二年复置。
道州江华郡,中。本营州,武德四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五年曰南 营州,贞观八年更名,十七年,州废入永州,上元二年复置。土贡:白纻、零陵香、 犀角。户二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口十三万九千六十三。县五:弘道,上。本营道, 天宝元年更名。延唐,上。本梁兴,萧铣析营道置,铣平,更名唐兴,长寿二年曰 武盛,神龙元年复曰唐兴,天宝元年又更名。有铁。江华,中。武德四年析贺州之 冯乘县置,文明元年曰云溪,神龙元年更名。有锡。永明,中。本永阳,贞观八年 省入营道,天授二年复置,天宝元年更名。有银,有铁。大历。中。大历二年析延 唐置。
郴州桂阳郡,上。土贡:赤钱、纟宁布、丝布。有桂阳监钱官。户三万三千一 百七十五。县八:郴,上。有马岭山。义章,中下。萧铣析郴置,武德七年省,八 年复置。有银,有铜,有铅。平阳,上。资兴,上。本晋兴,贞观八年省,咸亨三 年复置,更名。高亭,中下。本安陵,开元十三
年析郴置,天宝元年更名。义昌, 中下。临武,中下。如意元年曰隆武,神龙元年复故名。蓝山。上。本南平,咸亨 二年置,天宝元年更名。
邵州邵阳郡,下。本南梁州,武德四年析潭州之邵阳置,并置邵陵、建兴二县, 贞观十年更名。土贡:银、犀角。户万七千七十三,口七万一千六百四十四。县二: 邵阳,上。武德七年省邵陵县入焉。有文斤山。武冈,中。本武攸,武德四年更名, 七年省建兴县入焉。
右西道采访使,治洪州。
黔州黔中郡,下都督府。本黔安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犀角、光明丹沙、 蜡。户四千二百七十,口二万四千二百四。县六:彭水,上。武德元年析置都上、 石城二县,二年又析置盈隆、洪杜、相永、万资四县。贞观四年以相永、万资置费 州,都上置夷州,十年以夷州之高富来属,十一年以高富隶夷州。有盐。黔江,中 下。本石城,天宝元年更名。洪杜,中下。洋水,中下。本盈隆,先天元年曰盈川, 天宝元年更名。信宁,中下。本信安,武德二年更名,隶义州,贞观十一年州废, 来属。都濡。中下。贞观二十年析盈隆置。
辰州卢溪郡,中都督府。本沅陵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光明丹沙、犀角、 黄连、黄牙。户四千二百四十一,口二万八千五百五十四。县五:沅陵,上。卢溪, 中下。武德三年析沅陵置。有武山。溆浦,上。武德五年析辰溪置。麻阳,中下。 武德三年析沅陵、辰溪置。垂拱四年析置龙门县,寻省。有丹穴。辰溪。中。
锦州卢阳郡,下。垂拱二年以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土贡:光明丹砂、犀 角。户二千八百七十二,口万四千三百七十四。县五:卢阳,中下。招谕,中下。 渭阳,中下。常丰,中下。本万安,天宝元年更名。洛浦。中下。本隶溪州,天授 二年析辰州之大乡置,长安四年来属。
施州清化郡,下。本清江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麸金、犀角、黄连、蜡、 药实。户三千七百二,口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县二:清江,中下。义宁元年置开夷 县,武德元年省入焉。建始。中下。义宁二年置叶州,贞观八年州废,来属。
叙州潭阳郡,下。本巫州,贞观八年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天授二年曰沅州,开 元十三年以“沅”“原”声相近,复为巫州,大历五年更名。土贡:麸金、犀角。 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二万二千七百三十八。县三:龙标,上。武德七年置,贞观 八年析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九年省思微。朗溪,中下。潭阳。中下。先天二 年析龙标置。
奖州龙溪郡,下。本舞州,长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开元十三年 以“舞”“武”声相近,更名鹤州,二十年曰业州,大历五年又更名。土贡:麸金、 犀角、蜡。户千六百七十二,口七千二百八十四。县三:峨山,中下。本夜郎,天 宝元年更名。渭溪,中下。天授二年析夜郎置。梓姜。中下。本隶充州,天宝三载 废为羁縻州,以县来属。
夷州义泉郡,下。本隋明阳郡地,武德四年以思州之宁夷县置,贞观元年州废, 四年复以黔州之都上县开南蛮置,十一年徙治绥阳。土贡:犀角、蜡烛。户千二百 八十四,口七千一十三。县五:绥阳,中下。有绥阳山。都上,中下。义泉,中下。 本隶明阳郡。武德二年以信安、义泉、绥阳三县置义州,并置都牢、洋川二县,五 年曰智州。贞观四年省都牢。五年,以废亏阝州之乐安、宜林、芙蓉、瑘川四县隶 之,后又领废夷州之绥养。十一年曰牢州,徙治义泉。十六年州废,省绥养、乐安、 宜林,以绥阳、义泉、洋川来属,芙容、瑘川隶播州。洋川,中下。宁夷。中下。 武德四年,析置夜郎、神泉、丰乐、绥养、鸡翁、伏远、明阳、高富、思义、丹川、 宣慈、慈岳十二县。六年省鸡翁。及州废,省夜郎、神泉、丰乐,以宁夷、伏远、 明阳、高富、思义、丹川隶务州,宣慈、慈岳隶涪州,绥养隶智州。贞观六年复置 鸡翁县,来属。十一年又以高富来属。永徽后省鸡翁、高富。开元二十五年复以宁 夷来属。
播州播川郡,下。本郎州,贞观九年以隋牂柯郡之牂柯县置,十一年废,十三 年复置,更名。土贡:斑竹。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六十八。县三:遵义,中下。 本恭水,贞观元年以牂柯地置,并置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五县。及郎州 废,县亦省。十三年复置州,亦复置县。十四年,更恭水曰罗蒙,高山曰舍月,贡 山曰湖江,柯盈曰带水,邪施曰罗为,释燕曰胡刀。十六年更罗蒙曰遵义。显庆五 年省舍月、湖江、罗为。芙蓉,中下。贞观五年置,隶亏阝州,十一年并瑘川,隶 牢州。开元二十六年省瑘川、胡刀入焉。带水。中下。
思州宁夷郡,下。本务州,武德四年以隋巴东郡之务川、扶阳置,贞观四年更 名。土贡:蜡。户千五百九十九,口万二千二十一。县三:务川,中下。武德元年 置。贞观元年,以废夷州之宁夷、伏远、思义、明阳、高富、丹川及废思州之丹阳、 城乐、感化、思王、多田隶务州,寻省思义、明阳、丹川,二年省丹阳,八年省感 化,十年以高富隶黔州,十一年省伏远。思王,中下。武德三年置。思邛。中下。 开元四年开生獠置。
费州涪
川郡,下。贞观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阳,开南蛮置。土贡:蜡。户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县四:涪川,中下。武德四年析务川置。贞观四年以黔州之相永、万资隶费州,十一年省。扶阳,中下。多田,中下。武德四年置,隶思州,贞观元年隶务州,八年来属。城乐。中下。武德四年招慰生獠置,隶思州,贞观元年隶务州,八年来属。
南州南川郡,下。武德二年开南蛮置,三年更名僰州,四年复故名。土贡:斑布。户四百四十三,口二千四十三。县二:南川,中下。本隆阳,武德二年置,并置扶化、隆巫、丹溪、灵水四县。贞观十一年省扶化、隆巫、灵水。先天元年更隆阳曰南川。三溪。中下。贞观五年置,七年又置当山、岚山、归德、汶溪四县,八年皆省。
溪州灵溪郡,下。天授二年析辰州置。土贡:丹沙、犀角、茶牙。户二千一百八十四,口万五千二百八十二。县二:大乡,上。三亭。中下。贞观九年析大乡置。有大酉山。
溱州溱溪郡,下。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土贡:文龟、斑布、丹沙。户八百七十九,口五千四十五。县五:荣懿,中下。贞观十六年置,并置扶欢、乐来二县。咸亨元年省乐来。扶欢,中下。夜郎,中下。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珍州,并置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后为夜郎郡。元和三年州废,县皆来属。丽皋,中下。乐源。中下。
右黔中采访使,治黔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一-译文
地理五
淮南道,大致是古代扬州的区域,汉代的九江、庐江、江夏等郡,广陵、六安国以及南阳、汝南、临淮的边界。扬、楚、滁、和、庐、寿、舒属于星纪分,安、黄、申、光、蕲属于鹑尾分。共有十二个州,五十三个县。著名的山有:灊山、天柱山、罗山、涂山、八公山。主要河流有:滁河、肥河、巢湖。赋税包括:絁、绢、绵、布。贡品有:丝、布、纻、葛。
扬州广陵郡,是大都督府。原本是南兗州的江都郡,武德七年改名为邗州,以邗沟为名,九年重新设立扬州,天宝元年改郡名。土贡包括:金、银、铜器、青铜镜、绵、蕃客袍锦、被锦、半臂锦、独窠绫、殿额莞席、水兕甲、黄[QXDV]米、乌节米、鱼脐、鱼鱼夸、糖蟹、蜜姜、藕、铁精、空青、白芒、兔丝、蛇粟、括姜粉。有丹杨监、广陵监钱官两个。户数七万七千一百五,人口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七。县有七个:有四个府,分别是江平、新林、方山,邗江。江都,望县。东边十一里有雷塘,贞观十八年,长史李袭誉引渠,又修筑勾城塘,灌溉田地八百顷;有爱敬陂水门,贞元四年,节度使杜亚从江都西边沿着蜀冈的右侧,引陂水到城角以通漕运,灌溉夹陂的田地;宝历二年,漕渠水浅,运输不及时,盐铁使王播从七里港引渠向东注入官河,以便漕运;有铜。江阳,望县。贞观十八年从江都分出设立。有康令祠,咸通年间大旱,县令以身祷雨投水而死,天随即下大雨,百姓为他立祠。六合,紧县。武德七年分出设立石梁县,以石梁、六合两县设立方州。贞观元年州废,撤销石梁县,六合县归属扬州。有铜,有铁。海陵,望县。武德三年改名为吴陵,以县设立吴州。七年州废,恢复原名,归属扬州。景龙二年分出设立海安县,开元十年撤销。有盐官。高邮。上县。有堤塘,灌溉田地数千顷,元和年间,节度使李吉甫修筑。扬子,望县。永淳元年从江都分出设立。天长。望县。原本是千秋县,天宝元年从江都、六合、高邮分出设立,七年后改名。有铜。
楚州淮阴郡,紧州。原本是江都郡的山阳、安宜县地,臧君相占据此地,号称东楚州。武德四年,臧君相投降,因此设立,八年改名。土贡包括:赀布、纻布。户数二万六千六十二,人口十五万三千。县有四个:山阳,上县。有常丰堰,大历年间,黜陟使李承设立以灌溉田地。盐城,上县。原本是汉代的盐渎县地。隋末,盗贼韦彻占据此地,设立射州及射阳、安乐、新安三县。武德四年来归,因此设立。七年州废,撤销射阳、安乐、新安,设立盐城县。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有监。宝应,望县。原本是安宜县。武德四年以县设立仓州,七年州废,归属楚州。上元三年因获得定国宝而改名。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羡塘,证圣年间开凿,设立屯田;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泾、青州泾,西南五十里有大府泾,长庆年间兴修白水塘屯田,征发青、徐、扬州的百姓开凿,大府即扬州;北边四里有竹子泾,也是长庆年间开凿。淮阴。中县。武德七年撤销,乾封二年从山阳分出重新设立。南边九十五里有棠梨泾,长庆二年开凿。
滁州永阳郡,上州。武德三年从扬州分出设立。土贡包括:赀布、丝布、纻、綀、麻。有铜坑两个。户数二万六千四百八十六,人口十五万二千三百七十四。县有三个:清流,上县。全椒,紧县。永阳。上县。景龙三年从清流分出设立。
和州历阳郡,上州。土贡包括:纻布。户数二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人口十二万二千一十三。县有三个:有一个府,名为新川。历阳,上县。有祷应山,原本是白石山,有栖隐山,原本是梅山,都是天宝六年改名。乌江,上县。东南二里有韦游沟,引江水到城郭十五里,灌溉田地五百顷,开元年间,丞韦尹开凿,贞元十六年,令游重彦又治理,百姓受益,以姓名沟。含山。上县。武德六年从历阳的故龙亢县地分出设立,八年撤销,长安四年重新设立,改名为武寿,神龙元年恢复原名。
寿州寿春郡,中都督府。原本是淮南郡,天宝元年改名。土贡包括:丝布、施、茶、生石斛。户数三万五千五百八十一,人口十八万七千五百八十七。县有五个:寿春,上县。有八公山。安丰,紧县。武德七年撤销小黄、肥陵两县并入。东北十里有永乐渠,灌溉高原田地,广德二年宰相元载设立,大历十三年废弃。盛唐,上县。原本是霍山县。武德四年以霍山、应城、灊城三县设立霍州。贞观元年州废,撤销应城、灊城,霍山县归属寿州。神功元年改名为武昌,神龙元年恢复原名,开元二十七年改名。有开化县,武德四年设立;有潜县,五年设立:贞观年间都撤销。霍丘,紧县。武德四年以松滋、霍丘两县设立蓼州,七年州废,撤销松滋县,霍丘县归属寿州。神功元年改名为武昌。景云元年恢复原名。霍山。上县。天宝初年从盛唐县分出设立。有大别山、霍山。
庐州庐江郡,上州。土贡包括:花纱、交梭丝布、茶、蜡、酥、鹿脯、生石斛。户数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三,人口二十万五千三百九十六。县有五个:合肥,紧县。慎,紧县。巢,上县。原本是襄安县。武德三年设立巢州,并分出设立开成、扶阳两县。七年州废,撤销开成、扶阳,巢县归属庐州。东南四十里有故东关。庐江,紧县。有擩山、白茅山,有铜。舒城。上县。开元二十三年从合肥、庐江分出设立。
舒州同安郡,上州。至德二年改名为盛唐郡,后来恢复原名。土贡包括:纻布、酒器、铁器、石斛、蜡。户数三万五千三百五十三,人口十八万六千三百九十八。县有五个:怀宁,上县。武德五年分出设立皖城、安乐、梅城、皖阳四县,同年撤销安乐县,七年撤销皖城、梅城、皖阳县。有皖山。宿松,上县。武德四年以县设立严州,七年以望江县隶属,八年州废,县都归属舒州。有严恭山。望江,中县。武德四年以县设立高州,不久改名为智州。七年州废,望江县隶属严州。太湖,上县。武德四年分出设立青城、荆阳两县,七
某年撤销青城并入荆阳,八年后撤销荆阳并入太湖。桐城,紧县。原本是同安县,至德二年改名。自开元年间迁治所到山城,当地多猛虎、毒蛇,元和八年,县令韩震焚烧草木,这些危害才得以消除。
光州弋阳郡,上等。原本治所在光山,太极元年迁治所到定城。土贡:葛布、石斛。户数三万一千四百七十三,人口十九万八千五百八十。辖五县:定城,上等。武德三年设置弦州,贞观元年撤销弦州,归属光州。光山,上等。南有木陵故关。西南八里有雨施陂,永徽四年,刺史裴大觉积水灌溉田地百余顷。仙居,上等。原本是乐安县。武德三年分设宋安县,以宋安设置谷州。贞观元年撤销谷州,撤销宋安县。天宝元年改名。殷城,中等。武德元年设置义州,贞观元年撤销义州,归属光州。西有定城故关。固始,上等。
蕲州蕲春郡,上等。土贡:白纻、竹席、鹿毛笔、茶、白花蛇、乌蛇脯。户数二万六千八百零九,人口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九。辖四县:蕲春,上等。武德四年撤销蕲水县并入蕲春。有鼓吹山。黄梅,上等。武德四年设置,以黄梅设置南晋州,分设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八年撤销南晋州,撤销义丰、长吉、塘阳、新蔡,黄梅归属蕲州。广济,中等。原本是永宁县,武德四年分蕲春设置,天宝元年改名。有铁矿。蕲水,上等。原本是浠水县。武德四年改名兰溪,撤销罗田县并入蕲水。天宝元年又改名。有铁矿。
安州安陆郡,中都督府。土贡:青纻布、糟笋瓜。户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人口十七万一千二百零二。辖六县:有府一,名为义安。安陆,上等。云梦,中等。有神山。孝昌,中等。武德四年以孝昌设置澴州,并设置澴阳县。八年撤销澴州,撤销澴阳县,孝昌归属安州。宝应二年隶属沔州,后又归属安州。元和三年撤销并入云梦县。咸通年间复置。应城,中等。原本是应阳县,武德四年改名。元和三年撤销并入云梦县,大和二年复置。天祐二年又改名为应阳。吉阳,中等。元和三年撤销并入应山县,后复置。有白兆山。应山,中等。武德四年以应山设置应州,并分设礼山县。八年撤销应州,撤销礼山县,应山归属安州。有故黄岘、武阳、百雁、平靖四关。
黄州齐安郡,下等。原本是永安郡,天宝元年改名。土贡:白纻布、赀布、连翘、松萝、虻虫。户数一万五千五百一十二,人口九万六千三百六十八。辖三县:黄冈,上等。武德三年撤销木兰县并入黄冈;又分设堡城县,七年撤销。有木兰山。黄陂,中等。武德三年以黄陂设置南司州,七年撤销南司州,黄陂归属黄州。北有大后关,有白沙关。麻城,中等。武德三年以麻城设置亭州,又分设阳城县。八年撤销亭州,撤销阳城县,麻城归属黄州。元和三年撤销并入黄冈县,建中三年复置。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上;东北有阴山关。
申州义阳郡,中等。土贡:绯葛、纻布、赀布、茶、虻虫。户数二万五千八百六十四,人口十四万七千七百五十六。辖三县:义阳,上等。南有故平靖关。钟山,上等。罗山,上等。武德四年以罗山设置南罗州,八年撤销南罗州,罗山归属申州。
右淮南采访使,治所在扬州。
江南道,大致是古代扬州的南部地区,汉代的丹杨、会稽、豫章、庐江、零陵、桂阳等郡,长沙国及牂柯、江夏、南郡的地域。润、升、常、苏、湖、杭、睦、越、明、衢、处、婺、温、台、宣、歙、池、洪、江、饶、虔、吉、袁、信、抚、福、建、泉、汀、漳属于星纪分,岳、鄂、潭、衡、永、道、郴、邵、黔、辰、锦、施、叙、奖、夷、播、思、费、南、溪、溱属于鹑尾分。共有五十一州,二百四十七县。名山有:衡山、庐山、茅山、蒋山、天目山、天台山、会稽山、四明山、括苍山、缙云山、金华、大庾岭、武夷山。大川有:湘江、赣江、沅江、澧水、浙江、洞庭湖、彭蠡湖、太湖。赋税:麻、纻。贡品:金、银、纱、绫、蕉、葛、绵、綀、鲛革、藤纸、丹沙。
润州丹杨郡,望州。武德三年以江都郡的延陵县地设置,取润浦为州名。土贡:衫罗,水纹、方纹、鱼口、绣叶、花纹等绫,火麻布,竹根,黄粟,伏牛山铜器,鲟鱼,鲊。户数十万二千零二十三,人口六十六万二千七百零六。辖四县:有丹杨军,乾元二年设置,元和二年撤销。丹徒,望县。原本是延陵县地,武德三年设置。开元二十二年,刺史齐浣因州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远六十里,多风涛,于是在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埭,每年获利百亿,舟船不再漂溺。有勾骊山。丹杨,望县。原本是曲阿县。武德二年以曲阿设置云州。五年改名为简州,因县南有简渎而得名。八年撤销简州,归属润州。天宝元年改名。有练塘,周长八十里,永泰年间,刺史韦损因废塘复置,用以灌溉丹杨、金坛、延陵的田地,百姓刻石颂扬。金坛,紧县。原本是曲阿县地。隋末,当地人保聚,因此设置金山县。隋亡后,沈法兴又设置琅琊县,李子通以琅琊设置茅州,以金山隶属茅州。贼平后,沿袭旧制,后隶属蒋州。武德八年撤销并入延陵县。垂拱四年复置,归属润州,改名。东南三十里有南、北谢塘,武德二年,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以灌溉田地。延陵,紧县。原本治所在丹徒,武德三年另置,隶属茅州,后隶属蒋州,九年归属润州。有茅山。
升州江宁郡,至德二年以润州的江宁县设置,上元二年撤销,光启三年又以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四县设置。土贡:笔、甘棠。辖四县:有江宁军,乾元二年设置;有石头镇兵;有下蜀、淮山二戍。上元,望县。原本是江宁,隶属润州。武德三年以江宁、溧水二县设置扬州,分设丹杨、溧阳、安业三县,改江宁为归化。七年平定辅公祏,改名为蒋州。八年,又恢复为扬州,又以延陵、句容隶属扬州,撤销安业并入归化,改归化为金陵。九年撤销扬州,都督迁治所到江都,改金陵为白下,
将白下、延陵、句容划归润州管辖,丹杨、溧水、溧阳划归宣州管辖。
贞观九年,将白下改名为江宁,肃宗上元二年再次改名。
该地区有铜矿和铁矿;还有蒋山。
句容,属于望县。
武德三年,以句容、延陵两县设立茅州,七年茅州废除,划归蒋州,九年划归润州。
乾元元年归属润州。
西南三十里有绛岩湖,麟德年间,县令杨延嘉依据梁朝旧堤修建,后来废弃,大历十二年,县令王昕重新修建,周长百里,设立两个斗门以调节旱涝,开垦田地万顷。
绛岩,原名赤山,天宝年间改名。
该地区有铜矿和矾矿。
溧水,属于上县。
乾元元年划归升州,升州废除后,重新划归宣州。
该地区有铜矿。
溧阳,属于紧县。
上元元年划归升州,升州废除后,重新划归宣州。
该地区有湖山。
该地区有铜矿和铁矿。
常州晋陵郡,属于望郡。
原名昆陵郡,天宝元年改名。
土特产有:、绢布、纻、红紫绵巾、紧纱、兔褐、皁布、大小香秔、龙凤席、紫笋茶、署预。
户数十万二千六百三十三,人口六十九万六百七十三。
辖五县:晋陵,属于望县。
武进,属于望县。
武德三年,以原兰陵县地设立,贞观八年并入晋陵,垂拱二年重新设立。
西四十里有孟渎,引江水南流以通漕运,灌溉田地四千顷,元和八年,刺史孟简依据旧渠开凿。
江阴,属于望县。
武德三年,以该县设立暨州,并分设暨阳、利城两县。
九年暨州废除,撤销暨阳、利城,江阴划归常州。
义兴,属于紧县。
武德七年,以该县设立南兴州,并分设临津、阳羡两县。
八年南兴州废除,撤销阳羡、临津,义兴划归常州。
该地区有张公山。
无锡,属于望县。
南五里有泰伯渎,东连蠡湖,也是元和八年孟简开凿的。
苏州吴郡,属于雄郡。
土特产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白角簟,草席、奚,大小香秔、柑、橘、藕、鲻皮、魬、昔、鸭胞、肚鱼、鱼子、白石脂、蛇粟。
户数七万六千四百二十一,人口六十三万二千六百五十。
辖七县:有长洲军,乾元二年设立,大历十二年废除。
吴县,属于望县。
该地区有包山,有铜矿。
长洲,属于望县。
万岁通天元年从吴县分出设立。
嘉兴,属于望县。
武德七年设立,八年并入吴县,贞观八年重新设立。
该地区有盐官。
昆山,属于望县。
常熟,属于紧县。
海盐,属于紧县。
贞观元年撤销,景云二年重新设立。
该地区有古泾三百条,长庆年间县令李谔开凿,以抵御水旱灾害;西北六十里有汉塘,大和七年开凿;有故县山。
华亭,属于上县。
天宝十年从嘉兴分出设立。
湖州吴兴郡,属于上郡。
武德四年,以吴郡的乌程县设立。
土特产有:御服、乌眼绫、折皁布、绵、布、纻、糯米、黄、紫笋茶、木瓜、杭子、乳柑、蜜、金沙泉。
户数七万三千三百六,人口四十七万七千六百九十八。
辖五县:乌程,属于望县。
东一百二十三里有官池,元和年间刺史范传正开凿。
东南二十五里有陵波塘,宝历年间刺史崔玄亮开凿。
北二里有蒲帆塘,刺史杨汉公开凿,开凿时得到蒲帆,因此得名。
该地区有卞山;有太湖,占据湖、宣、常、苏四州的地界。
武康,属于上县。
李子通设立安州,又称武州。
武德四年平定李子通,沿用其制,七年州废除,县划归湖州。
该地区有封山,有铜矿。
长城,属于望县。
大业末年沈法兴设立长州。
武德四年重新设立绥州,沿用古绥安县名,又改名为雉州,并设立原乡县。
七年州废除,撤销原乡县,长城划归湖州。
该地区有西湖,灌溉田地三千顷,后来淤塞废弃,贞元十三年,刺史于頔重新开凿,百姓受益。
顾山有茶,用于进贡;有铜矿。
安吉,属于紧县。
义宁二年沈法兴设立。
武德四年平定叛乱,沿用其制,县划归桃州。
七年,撤销并入长城县。
麟德元年重新设立。
北三十里有邸阁池,北十七里有石鼓堰,引天目山水灌溉田地百顷,都是圣历初年县令钳耳知命修建的;有铜矿,有锡矿。
德清,属于上县。
原名武源,天授二年从武康分出设立,景云二年改名为临溪,天宝元年改名。
杭州余杭郡,属于上郡。
土特产有:白编绫、绯绫、藤纸、木瓜、橘、蜜姜、干姜、芑、牛膝。
有临平监、新亭监两个盐官。
户数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人口六十八万五千九百六十三。
辖八县:有余杭军,乾元二年设立;有镇海军,建中二年设立于润州,元和六年废除,大和九年重新设立,景福二年迁移屯驻;还有乌山戍。
钱塘,属于望县。
南五里有沙河塘,咸通二年刺史崔彦曾开凿;有皋亭山。
盐官,属于紧县。
武德四年划归东武州,七年撤销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重新设立。
该地区有盐官。
有捍海塘堤,长一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修。
余杭,属于望县。
南五里有上湖,西二里有下湖,宝历年间,县令归珧依据汉代县令陈浑的旧迹修建;北三里有北湖,也是归珧开凿的,灌溉田地千余顷。
归珧还修建了甬道,通往西北的大路,高广径直百余里,行旅不再受山水困扰。
该地区有铜矿。
富阳,属于紧县。
北十四里有阳陂湖,贞观十二年县令郝某开凿;南六十步有堤,登封元年县令李浚时修建,东自海,西至苋浦,以抵御水患,贞元七年,县令郑早又增修;王洲有橘,用于进贡。
于潜,属于紧县。
武德七年以该县设立潜州,并设立临水县。
八年州废除,撤销临水县,于潜划归杭州。
南三十里有紫溪水灌溉田地,贞元十八年县令杜泳开凿,又凿渠三十里,以通舟楫;有天目山。
临安,属于紧县。
垂拱四年从余杭、于潜地分出,以原临水城设立。
该地区有石镜山。
新城,属于上县。
武德七年撤销并入富阳县,永淳元年重新设立。
北五里有官塘,堰水灌溉田地;有九澳,永淳元年开凿。
唐山,属于中县。
垂拱二年从于潜分出设立紫溪县。
万岁通天元年改名为武隆,同年又改回紫溪,并从紫溪分出设立武隆县。
圣历三年撤销武隆县并入紫溪县,长安四年重新设立。
神龙元年将武隆县改名为唐山。
大历二年全部撤销。
长庆初年重新设立唐山。
睦州新定郡,属于上郡。
原名遂安郡,治所在雉山。
武德七年改名为东睦州,八年恢复旧名。
万岁通天二年迁治建德。
天宝元年改郡名。
土特产有:文绫、簟、白石英、银花、细茶。
有铜坑两处。
户数五万四千九百六十一,人口三十八万二千五百六十三。
辖六县:有三河戍。
建德,属于上县。
武德四年设立,七年
省入桐庐、雉山。永淳二年复置。有铜。
清溪,上等县。原本是雉山,文明元年改名为新安,开元二十年改为还淳,永贞元年再次更名。
寿昌,上等县。永昌元年从雉山分出设置,载初元年撤销,神龙元年重新设置。
桐庐,紧县。武德四年以桐庐、分水、建德设置严州。七年州撤销,桐庐归属。
分水,上等县。武德七年撤销并入桐庐,如意元年重新设置,改名为武盛,神龙元年恢复原名。宝应二年分出设置昭德县,大历六年撤销。
遂安。上等县。石英山有白石英,用于进贡;有铜。
越州会稽郡,中都督府。进贡物品:宝花、花纹等罗,白编、交梭、十样花纹等绫,轻容、生谷、花纱,吴绢,丹沙,石蜜,橘,葛粉,瓷器,纸,笔。有兰亭监盐官。
户九万二百七十九,人口五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县七:有府一,名为浦阳。有义胜军、静海军,宝应元年设置。大历二年撤销静海军,元和六年撤销义胜军。中和二年重新设置义胜军,乾宁三年改名为镇东。
会稽,望县。有南镇会稽山,有祠庙。东北四十里有防海塘,从上虞江到山阴百余里,用于蓄水灌溉田地,开元十年县令李俊之增修,大历十年观察使皇甫温、大和六年县令李左次再次增修;有锡。
山阴,紧县。武德七年从会稽分出设置,八年撤销,垂拱二年重新设置,大历二年撤销,七年重新设置,元和七年撤销,十年重新设置。北三十里有越王山堰,贞元元年,观察使皇甫政凿山以蓄泄水利,又东北二十里作硃储斗门;北五里有新河,西北十里有运道塘,都是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开凿;西北四十六里有新迳斗门,大和七年观察使陆亘设置;有铁。
诸暨,望县。有银矿。东二里有湖塘,天宝年间县令郭密之修筑,灌溉田地二十余顷。
余姚,紧县。武德四年从故句章县分出设置,以县设置姚州,七年州撤销,归属。有风山、四明山。
剡,望县。武德四年以县设置嵊州,并分出设置剡城县,八年州撤销,撤销剡城,剡县归属。
萧山,紧县。原本是永兴,仪凤二年设置,天宝元年更名。
上虞。上等县。贞元年间从会稽分出设置。西北二十七里有任屿湖,宝历二年县令金尧恭设置,灌溉田地二百顷;北二十里有黎湖,也是尧恭所设置。
明州余姚郡,上等州。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浣奏请以越州的鄮县设置,以境内有四明山为名。进贡物品:吴绫、交梭绫、海味、署预、附子。户四万二千二百七,人口二十万七千三十二。县四:有上亭戍。
鄮,上等县。武德四年从故句章县分出设置鄞州,八年州撤销,重新设置鄮县,隶属越州。开元二十六年分出设置翁山县,大历六年撤销。有盐。南二里有小江湖,灌溉田地八百顷,开元年间县令王元纬设置,民众立祠祭祀;东二十五里有西湖,灌溉田地五百顷,天宝二年县令陆南金开凿扩大;西十二里有广德湖,灌溉田地四百顷,贞元九年,刺史任侗因故迹增修;西南四十里有仲夏堰,灌溉田地数千顷,大和六年刺史于季友修筑。
奉化,上等县。开元二十六年从鄮县分出设置。有铜。
慈溪,上等县。开元二十六年从鄮县分出设置。
象山。中等县。原本隶属台州,神龙元年从宁海及贸阝分出设置,广德二年归属。
衢州信安郡,上等州。武德四年从婺州的信安县分出设置,六年被辅公祐占领,因此撤销州,垂拱二年从婺州的信安、龙丘、常山重新设置。进贡物品:绵纸、竹扇。户六万八千四百七十二,人口四十四万四百一十一。县四:
西安,望县。原本是信安,武德四年分出设置定阳县,六年撤销,咸通年间改信安为西安。东五十五里有神塘,开元五年,因风雷摧山,偃涧成塘,灌溉田地二百顷。有银。
龙丘,紧县。原本是太末,武德四年设置,以县设置谷州,并设置白石县,八年州撤销,撤销太末、白石并入信安。贞观八年从信安、金华重新设置,改名为龙丘,隶属婺州。如意元年分出设置盈川县。证圣二年设置武安县,后撤销武安。元和七年撤销盈川并入信安。有岑山。
须江,上等县。武德四年从信安县分出设置,八年撤销,永昌元年重新设置。
常山。上等县。咸亨五年从信安县分出设置,隶属婺州,垂拱二年归属,乾元元年隶属信州,后恢复原状。
处州缙云郡,上等州。原本是括州永嘉郡,天宝元年更名郡名,大历十四年更名州名。进贡物品:绵、蜡、黄连。户四万二千九百三十六,人口二十五万八千二百四十八。县六:
丽水,上等县。原本是括苍,武德八年撤销丽水县并入,大历十四年更名。有铜,产自豫章、孝义二山;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众称之为好溪;有括苍山。
松阳,上等县。武德年间以县设置松州,八年州撤销,归属。有银,产自马鞍山。
缙云,上等县。圣历元年从括苍及婺州的永康分出设置。有缙云山。
青田,中等县。景云二年从括苍分出设置。
遂昌,上等县。武德八年撤销并入松阳,景云二年重新设置。
龙泉。中等县。乾元二年从遂昌、松阳分出设置。
婺州东阳郡,上等州。进贡物品:绵、葛、纻布、藤纸、漆、赤松涧米、香粳、葛粉、黄连。户十四万四千八十六,人口七十万七千一百五十二。县七:
金华,望县。武德八年撤销长山县并入。垂拱四年改名为金山,神龙元年恢复原名。有百沙山、金华山;有铜。
义乌,紧县。原本是乌伤,武德四年以县设置绸州,因绸岩为名,并分出设置华川县。七年州撤销,撤销华川并入乌伤,更名,归属。
永康,望县。原本是缙云,武德四年设置丽州,八年州撤销,更名,归属。
东阳,望县。垂拱二年从义乌分出设置。有歌山。
兰溪,紧县。咸亨五年从金华分出设置。有望云山、大家山。
武成,上等县。原本是武义,天授二年从永康分出设置,更名,天祐年间恢复为武义。
浦阳。上等县。天宝十三载从义乌、兰溪及杭州的富阳分出设置。
温州永嘉郡,上等州。高宗上元元年从括州的永嘉、安固分出设置。进贡物品:布、柑、橘、蔗、
湘阴设置。
饶州鄱阳郡,等级为上。土特产有:麸金、银、竹席、茶。设有永平监钱官。有三处铜矿。户口四万零八百九十九户,人口二十四万四千三百五十人。下辖四个县:鄱阳,等级为上。武德五年(622年)分设广晋县,隶属浩州,八年(625年)浩州撤销,广晋县并入鄱阳县。县东有邵父堤,东北三里有李公堤,建中元年(780年)刺史李复修筑,用以抵御江水。东北四里有马塘,北六里有土湖,都是刺史马植修筑。余干,等级为上。武德四年(621年)设置玉亭、长城二县,七年(624年)撤销玉亭县并入长城县,八年(625年)撤销长城县并入余干县。有神山。乐平,等级为上。武德四年(621年)设置,九年(626年)撤销,后恢复设置。有金、银、铜、铁矿产。浮梁,等级为上。原名新平,武德四年(621年)从鄱阳县分设,八年(625年)撤销,开元四年(716年)恢复设置,名为新昌,天宝元年(742年)改名。
虔州南康郡,等级为上。土特产有:丝布、纻布、竹綀、石蜜、梅、桂子、斑竹。户口三万七千六百四十七户,人口二十七万五千四百一十人。下辖七个县:设有犹口镇兵,有百丈戍。赣县,等级为上。虔化,等级为上。有梅岭山。南康,等级为上。有锡矿。有大庾山。雩都,等级为上。有金矿,天祐元年(904年)设置瑞金监;有君山,有般固山。信丰,等级为上。原名南安,永淳元年(682年)从南康县分设,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大庾,等级为中。神龙元年(705年)从南康县分设。有铅、锡矿。有横浦关。安远,等级为中。贞元四年(788年)从雩都县分设。有铁、锡矿。
吉州庐陵郡,等级为上。土特产有:丝葛、纻布、陟厘、斑竹。户口三万七千七百五十二户,人口三十三万七千零三十二人。下辖五个县:庐陵,等级为紧。太和,等级为上。武德五年(622年)设置南平州,并设置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八年(625年)南平州撤销,撤销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并入太和县,隶属吉州。有王山。安福,等级为上。武德五年(622年)以县设置颖州,七年(624年)颖州撤销,隶属吉州。新淦,等级为上。永新,等级为上。显庆二年(657年)从太和县分设。
袁州宜春郡,等级为上。土特产有:白纻。有一处铜矿。户口二万七千零九十三户,人口十四万四千零九十六人。下辖三个县:宜春,等级为上。有宜春泉,酿酒进贡;西南十里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刺史李将顺开凿;有铁矿。苹乡,等级为上。新喻,等级为上。原名“渝”,天宝后相承作“喻”。
信州,等级为上。乾元元年(758年)从饶州的弋阳县,衢州的常山、玉山及建、抚之地分设。土特产有:葛粉。设有玉山监钱官。有一处铜矿,一处铅矿。下辖四个县:上饶,等级为紧。武德四年(621年)设置,隶属饶州,七年(624年)撤销并入弋阳县,乾元元年(758年)恢复设置,并设置永丰县,元和七年(812年)撤销永丰县并入上饶县。有金、铜、铁、铅矿。弋阳,等级为上。有银矿。贵溪,等级为中。永泰元年(765年)从弋阳县分设。玉山,等级为上。证圣二年(696年)从常山、须江及弋阳县分设。有银矿。
抚州临川郡,等级为上。土特产有:金丝布、葛、竹箭、硃橘。户口三万零六百零五户,人口十七万六千三百九十四人。下辖四个县:临川,等级为上。有金、银矿。南城,等级为上。武德五年(622年)分设永城、东兴二县,七年(624年)撤销。崇仁,等级为上。武德五年(622年)分设宜黄县,八年(625年)撤销。南丰,等级为上。景云二年(711年)从南城县分设,先天二年(713年)撤销,开元八年(720年)恢复设置。
潭州长沙郡,等级为中都督府。土特产有:丝葛、丝布、木瓜。户口三万二千二百七十二户,人口十九万二千六百五十七人。下辖六个县:设有一府,名为长沙。有渌口、花石二戍,有桥口镇兵。长沙,等级为望。有金矿。湘潭,等级为紧。原隶属衡州,元和后改属潭州。有衡山。湘乡,等级为紧。武德四年(621年)从衡山县分设。益阳,等级为上。武德四年(621年)分设新康县,七年(624年)撤销。永泰元年(765年),都督翟灌从望浮驿开辟新道,经浮丘至湘乡。醴陵,等级为中。武德四年(621年)从长沙县分设。有王乔山。浏阳,等级为中。景龙二年(708年)从长沙县分设。
衡州衡阳郡,等级为上。原名衡山郡,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土特产有:麸金、绵纸。户口三万三千六百八十八户,人口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八人。下辖六个县:设有戎分、洞口、平阳三戍。衡阳,等级为紧。原名临烝,武德四年(621年)设置,七年(624年)撤销重安、新城二县并入衡阳县。开元二十年(732年)改名。有西母山。衡山,等级为上。原隶属潭州,神龙三年(707年)改属衡州。有南岳衡山祠。常宁,等级为中下。原名新宁,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攸县,等级为中。武德四年(621年)设置南云州,又分设茶陵、安乐、阴山、新兴、建宁五县。贞观元年(627年)南云州撤销,撤销茶陵、安乐、阴山、新兴、建宁五县,攸县改属衡州。茶陵,等级为中。圣历元年(698年)从攸县分设,恢复旧县。耒阳,等级为上。原名耒阴,武德四年(621年)改名。
永州零陵郡,等级为中。土特产有:葛、笴、零陵香、石蜜、石燕。户口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户,人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八人。下辖四个县:设有麻田镇兵,有雷石、卢洪二戍。零陵,等级为上。祁阳,等级为上。武德四年(621年)从零陵县分设,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四年(630年)恢复设置。有铁矿。湘源,等级为上。有金、铁矿。灌阳,等级为中。萧铣从湘源县分设,武德七年(624年)撤销,上元二年(675年)恢复设置。
道州江华郡,等级为中。原名营州,武德四年(621年)以零陵郡的营道、永阳二县设置,五年(622年)改名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年)改名,十七年(643年)撤销,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恢复设置。土特产有:白纻、零陵香、犀角。户口二万二千五百五十一户,人口十三万九千零六十三人。下辖五个县:弘道,等级为上。原名营道,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延唐,等级为上。原名梁兴,萧铣从营道县分设,萧铣平定后,改名为唐兴,长寿二年(693年)改名为武盛,神龙元年(705年)恢复为唐兴,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名。有铁矿。江华,等级为中。武德四年(621年)从贺州的冯乘县分设,文明元年(684年)改名为云溪,神龙元年(705年)改名。有锡矿。永明,等级为中。原名永阳,贞观八年(634年)撤销并入营道县,天授二年(691年)恢复设置,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有银、铁矿。大历,等级为中。大历二年(767年)从延唐县分设。
郴州桂阳郡,等级为上。土特产有:赤钱、纟宁布、丝布。设有桂阳监钱官。户口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五户。下辖八个县:郴县,等级为上。有马岭山。义章,等级为中下。萧铣从郴县分设,武德七年(624年)撤销,八年(625年)恢复设置。有银、铜、铅矿。平阳,等级为上。资兴,等级为上。原名晋兴,贞观八年(634年)撤销,咸亨三年(672年)恢复设置,改名。高亭,等级为中下。原名安陵,开元十三
年析郴置,天宝元年更名。义昌,中下。临武,中下。如意元年称为隆武,神龙元年恢复原名。蓝山,上。原本是南平,咸亨二年设置,天宝元年更名。
邵州邵阳郡,下。原本是南梁州,武德四年从潭州的邵阳分出设置,并设置了邵陵、建兴二县,贞观十年更名。土贡:银、犀角。户数一万七千七十三,人口七万一千六百四十四。县二:邵阳,上。武德七年撤销邵陵县并入。有文斤山。武冈,中。原本是武攸,武德四年更名,七年撤销建兴县并入。
右西道采访使,治所在洪州。
黔州黔中郡,下都督府。原本是黔安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犀角、光明丹沙、蜡。户数四千二百七十,人口二万四千二百四。县六:彭水,上。武德元年分设都上、石城二县,二年又分设盈隆、洪杜、相永、万资四县。贞观四年将相永、万资设为费州,都上设为夷州,十年将夷州的高富划归,十一年将高富划归夷州。有盐。黔江,中下。原本是石城,天宝元年更名。洪杜,中下。洋水,中下。原本是盈隆,先天元年称为盈川,天宝元年更名。信宁,中下。原本是信安,武德二年更名,隶属义州,贞观十一年州撤销,划归。都濡。中下。贞观二十年从盈隆分出设置。
辰州卢溪郡,中都督府。原本是沅陵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光明丹沙、犀角、黄连、黄牙。户数四千二百四十一,人口二万八千五百五十四。县五:沅陵,上。卢溪,中下。武德三年从沅陵分出设置。有武山。溆浦,上。武德五年从辰溪分出设置。麻阳,中下。武德三年从沅陵、辰溪分出设置。垂拱四年分设龙门县,不久撤销。有丹穴。辰溪。中。
锦州卢阳郡,下。垂拱二年以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设置。土贡:光明丹砂、犀角。户数二千八百七十二,人口一万四千三百七十四。县五:卢阳,中下。招谕,中下。渭阳,中下。常丰,中下。原本是万安,天宝元年更名。洛浦。中下。原本隶属溪州,天授二年从辰州的大乡分出设置,长安四年划归。
施州清化郡,下。原本是清江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麸金、犀角、黄连、蜡、药实。户数三千七百二,人口一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县二:清江,中下。义宁元年设置开夷县,武德元年撤销并入。建始。中下。义宁二年设置叶州,贞观八年州撤销,划归。
叙州潭阳郡,下。原本是巫州,贞观八年以辰州的龙标县设置,天授二年称为沅州,开元十三年因为“沅”“原”发音相近,恢复为巫州,大历五年更名。土贡:麸金、犀角。户数五千三百六十八,人口二万二千七百三十八。县三:龙标,上。武德七年设置,贞观八年分设夜郎、朗溪、思微三县,九年撤销思微。朗溪,中下。潭阳。中下。先天二年从龙标分出设置。
奖州龙溪郡,下。原本是舞州,长安四年以沅州的夜郎、渭溪二县设置,开元十三年因为“舞”“武”发音相近,更名鹤州,二十年称为业州,大历五年又更名。土贡:麸金、犀角、蜡。户数一千六百七十二,人口七千二百八十四。县三:峨山,中下。原本是夜郎,天宝元年更名。渭溪,中下。天授二年从夜郎分出设置。梓姜。中下。原本隶属充州,天宝三载撤销为羁縻州,将县划归。
夷州义泉郡,下。原本是隋明阳郡地,武德四年以思州的宁夷县设置,贞观元年州撤销,四年又以黔州的都上县开南蛮设置,十一年迁治绥阳。土贡:犀角、蜡烛。户数一千二百八十四,人口七千一十三。县五:绥阳,中下。有绥阳山。都上,中下。义泉,中下。原本隶属明阳郡。武德二年以信安、义泉、绥阳三县设置义州,并设置都牢、洋川二县,五年称为智州。贞观四年撤销都牢。五年,将撤销的亏阝州的乐安、宜林、芙蓉、瑘川四县划归,后又领撤销的夷州的绥养。十一年称为牢州,迁治义泉。十六年州撤销,撤销绥养、乐安、宜林,将绥阳、义泉、洋川划归,芙容、瑘川划归播州。洋川,中下。宁夷。中下。武德四年,分设夜郎、神泉、丰乐、绥养、鸡翁、伏远、明阳、高富、思义、丹川、宣慈、慈岳十二县。六年撤销鸡翁。及州撤销,撤销夜郎、神泉、丰乐,将宁夷、伏远、明阳、高富、思义、丹川划归务州,宣慈、慈岳划归涪州,绥养划归智州。贞观六年重新设置鸡翁县,划归。十一年又将高富划归。永徽后撤销鸡翁、高富。开元二十五年重新将宁夷划归。
播州播川郡,下。原本是郎州,贞观九年以隋牂柯郡的牂柯县设置,十一年撤销,十三年重新设置,更名。土贡:斑竹。户数四百九十,人口二千一百六十八。县三:遵义,中下。原本是恭水,贞观元年以牂柯地设置,并设置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五县。及郎州撤销,县也撤销。十三年重新设置州,也重新设置县。十四年,将恭水改为罗蒙,高山改为舍月,贡山改为湖江,柯盈改为带水,邪施改为罗为,释燕改为胡刀。十六年将罗蒙改为遵义。显庆五年撤销舍月、湖江、罗为。芙蓉,中下。贞观五年设置,隶属亏阝州,十一年合并瑘川,隶属牢州。开元二十六年撤销瑘川、胡刀并入。带水。中下。
思州宁夷郡,下。原本是务州,武德四年以隋巴东郡的务川、扶阳设置,贞观四年更名。土贡:蜡。户数一千五百九十九,人口一万二千二十一。县三:务川,中下。武德元年设置。贞观元年,将撤销的夷州的宁夷、伏远、思义、明阳、高富、丹川及撤销的思州的丹阳、城乐、感化、思王、多田划归务州,不久撤销思义、明阳、丹川,二年撤销丹阳,八年撤销感化,十年将高富划归黔州,十一年撤销伏远。思王,中下。武德三年设置。思邛。中下。开元四年开生獠设置。
费州涪
川郡,属于下等郡。在贞观四年从思州分出涪川、扶阳两县,开辟南蛮地区设立。当地进贡的物品有蜡。有四百二十九户人家,二千六百零九口人。下辖四个县:涪川,属于中下等县。武德四年从务川县分出设立。贞观四年将黔州的相永、万资两县划归费州,十一年撤销。扶阳,属于中下等县。多田,属于中下等县。武德四年设立,隶属于思州,贞观元年划归务州,八年后归属川郡。城乐,属于中下等县。武德四年为招抚生獠设立,隶属于思州,贞观元年划归务州,八年后归属川郡。
南州南川郡,属于下等郡。武德二年开辟南蛮地区设立,三年改名为僰州,四年恢复原名。当地进贡的物品有斑布。有四百四十三户人家,二千零四十三口人。下辖两个县:南川,属于中下等县。原名隆阳,武德二年设立,同时设立扶化、隆巫、丹溪、灵水四县。贞观十一年撤销扶化、隆巫、灵水三县。先天元年将隆阳改名为南川。三溪,属于中下等县。贞观五年设立,七年又设立当山、岚山、归德、汶溪四县,八年全部撤销。
溪州灵溪郡,属于下等郡。天授二年从辰州分出设立。当地进贡的物品有丹沙、犀角、茶牙。有二千一百八十四户人家,一万五千二百八十二口人。下辖两个县:大乡,属于上等县。三亭,属于中下等县。贞观九年从大乡县分出设立。境内有大酉山。
溱州溱溪郡,属于下等郡。贞观十六年开辟山洞地区设立。当地进贡的物品有文龟、斑布、丹沙。有八百七十九户人家,五千零四十五口人。下辖五个县:荣懿,属于中下等县。贞观十六年设立,同时设立扶欢、乐来两县。咸亨元年撤销乐来县。扶欢,属于中下等县。夜郎,属于中下等县。贞观十六年开辟山洞地区设立珍州,同时设立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后来成为夜郎郡。元和三年撤销州,各县都归属溱州。丽皋,属于中下等县。乐源,属于中下等县。
右黔中采访使,治所在黔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一-注解
淮南道: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扬州: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是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楚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一带。
滁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一带。
和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一带。
寿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一带。
庐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一带。
舒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一带。
土贡:地方向中央政府进贡的特产,通常包括珍贵的物品如金银、犀角等。
星纪分: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分野,用于地理划分。
鹑尾分: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分野,用于地理划分。
厥赋:古代地方向中央政府缴纳的赋税,反映了地方的经济状况。
厥贡:古代地方向中央政府进贡的物品,反映了地方的特产和资源。
大都督府: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和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一定区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年至626年,是唐朝的建立初期。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42年至756年。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长庆:唐穆宗的年号,公元821年至824年。
咸通:唐懿宗的年号,公元860年至874年。
宝历:唐敬宗的年号,公元825年至827年。
景龙:唐中宗的年号,公元707年至710年。
神龙:唐中宗的年号,公元705年至707年。
证圣:武则天的年号,公元695年。
大历:大历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广德:唐代宣州的一个县,原名绥安,武德三年(620年)设立桃州,至德二载(757年)更名为广德。
神功:武则天的年号,公元697年。
景云:唐睿宗的年号,公元710年至711年。
至德:唐代池州的一个县,至德二载(757年)分设。
永淳: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82年至683年。
乾封: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66年至668年。
上元: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74年至676年。
元和中:唐宪宗的年号,公元806年至820年。
大府:古代对扬州的别称。
铜坑:铜坑是指开采铜矿的矿坑,古代中国铜矿资源丰富,铜坑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盐亭:古代制盐的场所。
盐官:古地名,今浙江省海宁市,历史上为紧县。
府: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代的市或县。
望: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种等级,表示重要程度较高。
紧: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种等级,表示重要程度较高。
上: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种等级,表示重要程度较高。
中: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种等级,表示重要程度中等。
下: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种等级,表示重要程度较低。
青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要塞。
荆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太湖:古湖泊名,今江苏省、浙江省交界处,历史上曾占湖、宣、常、苏四州境。
桐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为文化名城,以文学和学术著称。
光州弋阳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中心。
蕲州蕲春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以农业和手工业发达著称。
安州安陆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黄州齐安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以农业和手工业发达著称。
申州义阳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中心。
润州丹杨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升州江宁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中心。
白下:古地名,今南京市的一部分,历史上曾多次更名。
延陵:古地名,今江苏省常州市的一部分,历史上曾隶属于不同的州。
句容:古地名,今江苏省句容市,历史上曾隶属于茅州、蒋州、润州等。
润州:古州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历史上曾管辖多个县。
丹杨:古地名,今江苏省丹阳市,历史上曾隶属于宣州。
溧水:古地名,今江苏省溧水区,历史上曾隶属于升州、宣州。
溧阳:古地名,今江苏省溧阳市,历史上曾隶属于升州、宣州。
蒋山:即今南京市紫金山,历史上因蒋子文而得名。
绛岩湖:古湖泊名,位于句容县西南,历史上曾多次修建。
茅州:古州名,唐代设立,后废。
蒋州:古州名,唐代设立,后废。
乾元:唐肃宗年号,758年至760年。
麟德:唐高宗年号,664年至665年。
赤山:古山名,今江苏省句容市的一部分,天宝年间更名绛岩。
升州:古州名,唐代设立,后废。
晋陵郡:古郡名,今江苏省常州市一带,天宝元年更名常州晋陵郡。
武进:古地名,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历史上曾多次置废。
孟渎:古运河名,位于武进县西,唐代刺史孟简开凿。
暨州:古州名,唐代设立,后废。
义兴:古地名,今江苏省宜兴市,历史上曾隶属于南兴州。
张公山:古山名,今江苏省宜兴市的一部分。
泰伯渎:古运河名,位于无锡县南,唐代刺史孟简开凿。
苏州吴郡:古郡名,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唐代为雄州。
长洲军:古军事机构名,唐代设立,后废。
包山:古山名,今江苏省苏州市的一部分。
昆山:古地名,今江苏省昆山市,历史上为望县。
海盐:古地名,今浙江省海盐县,历史上曾多次置废。
华亭:古地名,今上海市松江区,天宝十载析嘉兴置。
湖州吴兴郡:古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唐代为上州。
乌程:古地名,今浙江省湖州市的一部分,历史上为望县。
官池:古池塘名,位于乌程县东,唐代刺史范传正开凿。
陵波塘:古池塘名,位于乌程县东南,唐代刺史崔玄亮开凿。
蒲帆塘:古池塘名,位于乌程县北,唐代刺史杨汉公开凿。
卞山:古山名,今浙江省湖州市的一部分。
武康:古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的一部分,历史上为上县。
封山:古山名,今浙江省德清县的一部分。
长城:古地名,今浙江省长兴县,历史上为望县。
西湖:古湖泊名,今浙江省长兴县的一部分,历史上曾溉田三千顷。
顾山:古山名,今浙江省长兴县的一部分,产茶以供贡。
安吉:古地名,今浙江省安吉县,历史上为紧县。
邸阁池:古池塘名,位于安吉县北,唐代令钳耳知命开凿。
石鼓堰:古水利工程名,位于安吉县北,唐代令钳耳知命开凿。
德清:古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历史上为上县。
杭州余杭郡:古郡名,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唐代为上州。
临平监:古盐监名,位于杭州余杭郡。
新亭监:古盐监名,位于杭州余杭郡。
余杭军:古军事机构名,唐代设立。
镇海军:古军事机构名,唐代设立,后废。
乌山戍:古军事据点名,位于杭州余杭郡。
钱塘:古地名,今浙江省杭州市的一部分,历史上为望县。
沙河塘:古池塘名,位于钱塘县南,唐代刺史崔彦曾开凿。
皋亭山:古山名,今浙江省杭州市的一部分。
捍海塘堤:古海堤名,位于盐官县,唐代开元元年重筑。
余杭:古地名,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历史上为望县。
上湖:古湖泊名,位于余杭县南,唐代令归珧开凿。
下湖:古湖泊名,位于余杭县西,唐代令归珧开凿。
北湖:古湖泊名,位于余杭县北,唐代令归珧开凿。
富阳:古地名,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历史上为紧县。
阳陂湖:古湖泊名,位于富阳县北,唐代令郝某开凿。
于潜:古地名,今浙江省临安市的一部分,历史上为紧县。
紫溪水:古河流名,位于于潜县南,唐代令杜泳开凿。
天目山:古山名,今浙江省临安市的一部分。
临安:古地名,今浙江省临安市,历史上为紧县。
石镜山:古山名,今浙江省临安市的一部分。
新城:新城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
官塘:古池塘名,位于新城县北,唐代堰水溉田。
九澳:古水利工程名,位于新城县,唐代永淳元年开凿。
唐山:古地名,今浙江省临安市的一部分,历史上为中县。
紫溪县:古县名,唐代设立,后废。
武隆县:古县名,唐代设立,后废。
睦州新定郡:古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市一带,唐代为上州。
遂安郡:古郡名,唐代设立,后废。
雉山: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历史上曾为雉山县,后改名新安、还淳等。
东睦州:古州名,唐代设立,后废。
建德:古地名,今浙江省建德市,历史上为上县。
三河戍:古军事据点名,位于睦州新定郡。
桐庐: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历史上曾为严州治所,以桐庐江得名。
永淳二年:唐高宗年号,公元683年。
开元二十年:唐玄宗年号,公元732年。
永贞元年:唐顺宗年号,公元805年。
寿昌: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历史上曾为寿昌县。
神龙元年:唐中宗年号,公元705年。
武德四年:唐高祖年号,公元621年。
如意元年:唐武则天年号,公元692年。
宝应二年:唐代宗年号,公元763年。
大历六年:唐代宗年号,公元771年。
越州会稽郡: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历史上为越州治所,以会稽山得名。
兰亭监盐官:唐代在兰亭设立的盐务管理机构,负责盐的生产和税收。
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古代为越国的圣山,有南镇会稽山的祭祀。
防海塘:古代用于防海潮和灌溉的水利工程,唐代多次增修。
诸暨: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历史上为诸暨县,以银冶闻名。
余姚: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历史上为余姚县,以风山、四明山得名。
剡: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历史上为剡县,以剡溪得名。
萧山: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历史上为萧山县,以萧山得名。
上虞: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历史上为上虞县,以任屿湖、黎湖得名。
明州余姚郡: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历史上为明州治所,以四明山得名。
衢州信安郡: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衢州市,历史上为衢州治所,以信安县得名。
处州缙云郡: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丽水市,历史上为处州治所,以缙云山得名。
婺州东阳郡: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金华市,历史上为婺州治所,以东阳得名。
温州永嘉郡: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温州市,历史上为温州治所,以永嘉得名。
蛟革:蛟龙的皮革,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其皮革被视为珍贵物品,常用于制作高级服饰或贡品。
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一带,历史上曾为东嘉州的治所,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东嘉州:唐代设立的州,治所在永嘉县,后因行政区划调整而废除。
括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浙江省丽水市一带,是当时的重要行政区域。
台州临海郡:唐代州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区,以临海县为中心,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地区。
福州长乐郡:唐代州郡名,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是福建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建州建安郡:唐代州郡名,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市,是福建北部的重要行政区域。
泉州清源郡:唐代州郡名,治所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汀州临汀郡:唐代州郡名,治所在今福建省长汀县,是福建西部的重要行政区域。
漳州漳浦郡:唐代州郡名,治所在今福建省漳州市,以漳浦县为中心,是福建南部的重要地区。
宣州宣城郡:唐代州郡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市,是江南地区的重要行政和文化中心。
石军:唐代设置的军事单位,乾元二年(759年)设立,元和六年(811年)废除。
宣城:唐代宣州的一个县,武德三年(620年)分设怀安县,武德六年(623年)废除。
德政陂:位于宣城东十六里的水利工程,大历二年(767年)由观察使陈少游建造,用于灌溉农田。
敬亭山:位于宣城的著名山峰,因李白《独坐敬亭山》诗而闻名。
当涂:唐代宣州的一个县,武德三年(620年)设立南豫州,贞观元年(627年)废除丹杨县并入当涂。
神武山:位于当涂的山峰,可能与军事防御有关。
采石戍:当涂的军事要塞,采石矶是长江的重要渡口。
泾:唐代宣州的一个县,武德三年(620年)设立南徐州,后更名为猷州,武德八年(625年)废除。
横山:位于广德的山峰,可能与地理分界有关。
南陵:唐代宣州的一个县,武德四年(621年)隶属池州,后废除池州,南陵重新隶属宣州。
大农陂:位于南陵的水利工程,元和四年(809年)由宁国令范某建造,用于灌溉农田。
永丰陂:位于青弋江中的水利工程,咸通五年(864年)建造。
鹊头镇兵:南陵的军事驻防点,可能与长江防御有关。
梅根、宛陵二监钱官:南陵的钱币铸造机构,负责铸币事务。
太平:唐代宣州的一个县,天宝十一载(752年)分设,大历年间废除,永泰年间重新设立。
宁国:唐代宣州的一个县,武德三年(620年)分设,天宝三载(744年)重新设立。
旌德:唐代宣州的一个县,宝应二年(763年)分设。
歙州新安郡:唐代歙州的郡名,土贡包括白纻、簟、纸、黄连等特产。
吕公滩:位于歙县东南十二里的险滩,因刺史吕季重开凿而成为安全航道。
休宁:唐代歙州的一个县,永泰元年(765年)因方清叛乱而设立归德县,大历四年(769年)废除。
黟:唐代歙州的一个县,以产银和铅著称。
绩溪:唐代歙州的一个县,原名北野,永徽五年(654年)分设,后更名为绩溪。
婺源:唐代歙州的一个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分设。
祈门:唐代歙州的一个县,永泰二年(766年)因平定方清叛乱而设立。
武陵岭:位于祈门西四十里的山峰,元和中由令路旻开凿盘道。
阊门滩:位于祈门西南十三里的险滩,因路旻开凿斗门而成为安全航道。
池州:唐代的一个州,武德四年(621年)设立,贞观元年(627年)废除,永泰元年(765年)重新设立。
秋浦:唐代池州的一个县,以产银和铜著称。
青阳:唐代池州的一个县,天宝元年(742年)分设。
石埭:唐代池州的一个县,永泰二年(766年)分设。
洪州豫章郡:唐代洪州的郡名,土贡包括葛、丝布、梅煎、乳柑等特产。
南昌军:唐代洪州的军事单位,乾元二年(759年)设立,元和六年(811年)废除。
南昌:唐代洪州的一个县,原名豫章,宝应元年(762年)更名为钟陵。
东湖:位于南昌南的水域,元和三年(808年)由刺史韦丹开凿斗门以调节江水。
丰城:唐代洪州的一个县,天祐年间更名为吴皋。
高安:唐代洪州的一个县,原名建城,武德五年(622年)更名为高安。
建昌:唐代洪州的一个县,武德五年(622年)设立南昌州,后废除。
捍水堤:位于建昌南一里的堤坝,会昌六年(846年)由摄令何易于建造。
新吴:唐代洪州的一个县,永淳二年(683年)分设。
武宁:唐代洪州的一个县,长安四年(704年)分设,景云元年(710年)更名为豫宁。
分宁:唐代洪州的一个县,贞元十五年(799年)分设。
江州浔阳郡:唐代江州的郡名,原名九江郡,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浔阳郡。
湖口、湓城二戍:江州的军事驻防点,可能与长江防御有关。
浔阳:唐代江州的一个县,原名湓城,武德四年(621年)更名为浔阳。
甘棠湖:位于浔阳南的水域,长庆二年(822年)由刺史李渤建造斗门以调节水势。
秋水堤:位于浔阳东的堤坝,大和三年(829年)由刺史韦珩建造。
断洪堤:位于浔阳西的堤坝,会昌二年(842年)由刺史张又新建造。
庐山:位于浔阳的著名山峰,以风景秀丽著称。
彭蠡湖:位于浔阳的湖泊,又名宫亭湖。
彭泽:唐代江州的一个县,武德五年(622年)设立浩州,后废除。
都昌:唐代江州的一个县,南一里有陈令塘,咸通元年(860年)由令陈可夫建造。
鄂州江夏郡:唐代鄂州的郡名,土贡包括银、碌、赀布等特产。
武昌军:唐代鄂州的军事单位,元和元年(806年)设立。
江夏:唐代鄂州的一个县,以产铁著称。
永兴:唐代鄂州的一个县,以产铜和铁著称。
长乐堰:位于永兴北的堤坝,贞元十三年(797年)建造。
武昌:唐代鄂州的一个县,以产银、铜、铁著称。
浦圻:唐代鄂州的一个县。
唐年:唐代鄂州的一个县,天宝二年(743年)设立。
汉阳:唐代鄂州的一个县,原名沔州汉阳郡,武德四年(621年)设立。
汊川:唐代鄂州的一个县,武德四年(621年)分设。
岳州巴陵郡:唐代岳州的郡名,原名巴州,武德六年(623年)更名为巴陵郡。
巴陵:唐代岳州的一个县,以产铁著称。
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的山峰。
华容:唐代岳州的一个县,垂拱二年(686年)更名为容城,神龙元年(705年)恢复原名。
桥江:唐代岳州的一个县,原名沅江,乾宁年间更名为桥江。
湘阴:湘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
昌江:唐代岳州的一个县,神龙三年(707年)分设。
饶州鄱阳郡:饶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鄱阳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江西省鄱阳县。
永平监钱官:永平监是古代负责铸造钱币的机构,钱官则是负责管理钱币铸造的官员。
邵父堤:邵父堤是古代鄱阳县东的一座堤坝,用于防洪和保护农田。
李公堤:李公堤是古代鄱阳县东北的一座堤坝,由刺史李复于建中元年修筑,用于抵御江水泛滥。
马塘:马塘是古代鄱阳县东北的一个池塘,由刺史马植修筑。
土湖:土湖是古代鄱阳县北的一个湖泊,由刺史马植修筑。
余干:余干是古代鄱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余干县。
神山:神山是余干县的一座山,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
乐平:乐平是古代鄱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乐平市。
浮梁:浮梁是古代鄱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浮梁县。
虔州南康郡:虔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南康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
丝布:丝布是指用丝织成的布料,古代中国的丝织业发达,丝布是重要的贡品。
纻布:纻布是指用纻麻织成的布料,纻麻是一种植物纤维,古代常用于制作衣物。
竹綀:竹綀是指用竹子制成的绳索或编织物,古代常用于建筑或日常生活。
石蜜:石蜜是指蜂蜜,古代常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
梅:梅是指梅子,古代常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
桂子:桂子是指桂树的果实,古代常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
斑竹:斑竹是指带有斑点的竹子,古代常用于制作工艺品或贡品。
犹口镇兵:犹口镇是古代南康郡的一个军事重镇,镇兵是指驻扎在该镇的士兵。
百丈戍:百丈戍是古代南康郡的一个军事要塞,戍是指驻守的士兵。
赣:赣是古代南康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
虔化:虔化是古代南康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虔化区。
梅岭山:梅岭山是虔化县的一座山,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
南康:南康是古代南康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
大庾山:大庾山是南康县的一座山,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
雩都:雩都是古代南康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于都县。
瑞金监:瑞金监是古代雩都县的一个钱币铸造机构,负责铸造钱币。
君山:君山是雩都县的一座山,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
般固山:般固山是雩都县的一座山,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
信丰:信丰是古代南康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信丰县。
大庾:大庾是古代南康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大余县。
横浦关:横浦关是古代大庾县的一个关隘,具有军事防御作用。
安远:安远是古代南康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安远县。
吉州庐陵郡:吉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庐陵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
丝葛:丝葛是指用丝和葛麻混合织成的布料,古代常用于制作衣物。
陟厘:陟厘是指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制作药物或贡品。
庐陵:庐陵是古代庐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
太和:太和是古代庐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泰和县。
南平州:南平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泰和县。
永新:永新是古代庐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永新县。
广兴:广兴是古代庐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广昌县。
东昌:东昌是古代庐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东乡县。
王山:王山是太和县的一座山,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
安福:安福是古代庐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安福县。
颖州:颖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安福县。
新淦:新淦是古代庐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新干县。
袁州宜春郡:袁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宜春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
白纻:白纻是指用白纻麻织成的布料,古代常用于制作衣物。
宜春:宜春是古代宜春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
宜春泉:宜春泉是宜春县的一处泉水,古代常用于酿酒或贡品。
李渠:李渠是宜春县的一条水渠,由刺史李将顺开凿,用于引水灌溉。
苹乡:苹乡是古代宜春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萍乡市。
新喻:新喻是古代宜春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新余市。
信州:信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
葛粉:葛粉是指用葛根制成的粉末,古代常用于制作药物或贡品。
玉山监钱官:玉山监是古代信州的一个钱币铸造机构,钱官则是负责管理钱币铸造的官员。
上饶:上饶是古代信州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
弋阳:弋阳是古代信州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弋阳县。
贵溪:贵溪是古代信州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贵溪市。
玉山:玉山是古代信州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玉山县。
抚州临川郡:抚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临川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市。
金丝布:金丝布是指用金丝织成的布料,古代常用于制作贡品或贵重衣物。
葛:葛是指葛麻,古代常用于制作衣物或贡品。
竹箭:竹箭是指用竹子制成的箭矢,古代常用于狩猎或战争。
硃橘:硃橘是指一种红色的橘子,古代常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
临川:临川是古代临川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南城:南城是古代临川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南城县。
永城:永城是古代临川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永修县。
东兴:东兴是古代临川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东乡县。
崇仁:崇仁是古代临川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崇仁县。
宜黄:宜黄是古代临川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宜黄县。
南丰:南丰是古代临川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南丰县。
潭州长沙郡:潭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长沙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
木瓜:木瓜是指一种水果,古代常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
长沙:长沙是古代长沙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
渌口:渌口是古代长沙郡的一个军事要塞,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
花石:花石是古代长沙郡的一个军事要塞,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花石镇。
桥口镇兵:桥口镇是古代长沙郡的一个军事重镇,镇兵是指驻扎在该镇的士兵。
湘潭:湘潭是古代长沙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湘潭市。
衡山:衡山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山县。
湘乡:湘乡是古代长沙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湘乡市。
益阳:益阳是古代长沙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益阳市。
新康:新康是古代长沙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新化县。
醴陵:醴陵是古代长沙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醴陵市。
王乔山:王乔山是醴陵县的一座山,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
浏阳:浏阳是古代长沙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浏阳市。
衡州衡阳郡:衡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衡阳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
绵纸:绵纸是指用绵纤维制成的纸张,古代常用于书写或贡品。
衡阳:衡阳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
临烝:临烝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
重安:重安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
西母山:西母山是衡阳县的一座山,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
南岳衡山祠:南岳衡山祠是衡山县的一座祠庙,供奉南岳衡山神,具有宗教意义。
常宁:常宁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宁市。
新宁:新宁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新宁县。
攸:攸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攸县。
南云州:南云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攸县。
茶陵:茶陵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茶陵县。
安乐:安乐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安仁县。
阴山:阴山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阴山县。
新兴:新兴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新化县。
建宁:建宁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建宁县。
耒阳:耒阳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耒阳市。
耒阴:耒阴是古代衡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耒阳市。
永州零陵郡:永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零陵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
笴:笴是指一种竹子,古代常用于制作箭矢或贡品。
零陵香:零陵香是指一种香料,古代常用于制作药物或贡品。
石燕:石燕是指一种化石,古代常用于制作药物或贡品。
零陵:零陵是古代零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祁阳:祁阳是古代零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祁阳县。
湘源:湘源是古代零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湘源县。
灌阳:灌阳是古代零陵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灌阳县。
道州江华郡:道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江华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犀角:犀角是指犀牛的角,古代常用于制作药物或贡品。
弘道:弘道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营道:营道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延唐:延唐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梁兴:梁兴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唐兴:唐兴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武盛:武盛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江华:江华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云溪:云溪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永明:永明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永阳:永阳是古代江华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江华县。
郴州桂阳郡:郴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桂阳郡是其下属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郴州市。
赤钱:赤钱是指一种红色的钱币,古代常用于祭祀或贡品。
纟宁布:纟宁布是指用纟宁麻织成的布料,古代常用于制作衣物。
桂阳监钱官:桂阳监是古代郴州的一个钱币铸造机构,钱官则是负责管理钱币铸造的官员。
郴:郴是古代桂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郴州市。
马岭山:马岭山是郴县的一座山,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
义章:义章是古代桂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宜章县。
平阳:平阳是古代桂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平江县。
资兴:资兴是古代桂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资兴市。
晋兴:晋兴是古代桂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资兴市。
高亭:高亭是古代桂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高亭县。
安陵:安陵是古代桂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安陵县。
天宝元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是唐朝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都督府:唐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通常设在重要的战略要地。
羁縻州: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区划,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以维持边疆的稳定。
川郡:唐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贵州省境内,贞观四年(630年)由思州析置,辖涪川、扶阳等地。
涪川:川郡下辖县,中下等级,武德四年(621年)由务川析置,贞观四年(630年)划归川郡。
扶阳:川郡下辖县,中下等级,贞观元年(627年)隶务州,贞观八年(634年)划归川郡。
多田:川郡下辖县,中下等级,武德四年(621年)置,初隶思州,贞观元年(627年)隶务州,贞观八年(634年)划归川郡。
城乐:川郡下辖县,中下等级,武德四年(621年)招慰生獠置,初隶思州,贞观元年(627年)隶务州,贞观八年(634年)划归川郡。
南州南川郡:唐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重庆市境内,武德二年(619年)开南蛮置,贞观三年(629年)更名僰州,贞观四年(630年)复名南州。
南川:南州南川郡下辖县,中下等级,本名隆阳,武德二年(619年)置,先天元年(712年)更名南川。
三溪:南州南川郡下辖县,中下等级,贞观五年(631年)置。
溪州灵溪郡:唐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南省境内,天授二年(691年)由辰州析置。
大乡:溪州灵溪郡下辖县,上等级,贞观九年(635年)析大乡置三亭县。
三亭:溪州灵溪郡下辖县,中下等级,贞观九年(635年)由大乡析置。
溱州溱溪郡:唐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贵州省境内,贞观十六年(642年)开山洞置。
荣懿:溱州溱溪郡下辖县,中下等级,贞观十六年(642年)置。
扶欢:溱州溱溪郡下辖县,中下等级,贞观十六年(642年)置。
夜郎:溱州溱溪郡下辖县,中下等级,贞观十六年(642年)开山洞置珍州,后为夜郎郡。
丽皋:溱州溱溪郡下辖县,中下等级,贞观十六年(642年)置。
乐源:溱州溱溪郡下辖县,中下等级,贞观十六年(642年)置。
黔中采访使:唐代官职名,负责黔中地区的监察事务,治所在黔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一-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淮南道的地理、行政区划、资源和经济状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淮南道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涵盖了今天的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文中提到的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寿州、庐州、舒州等地,都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和经济中心。这些地方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如金、银、铜器、青铜镜、绵、锦、布、纻、葛等,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
文中还详细记载了各地的水利工程,如雷塘、勾城塘、爱敬陂水门、常丰堰等,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各地的名山大川,如灊山、天柱山、罗山、涂山、八公山等,这些名山大川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些山川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当地的自然景观,也为古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详细的地理志,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地理、行政区划、资源和经济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感受到古代中国社会的繁荣和昌盛。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淮南道和江南道的行政区划、地理特征、物产和人口情况。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细致性。文中提到的州县名称、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物产贡品等,反映了唐代政府对地方资源的重视和管理。
文中提到的‘土贡’是唐代地方向中央政府进贡的特产,如葛布、石斛、白纻、簟、鹿毛笔、茶等,这些物品不仅展示了各地的物产特色,也反映了唐代的经济结构和地方与中央的经济联系。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元和八年,令韩震焚薙草木,其害遂除’,这反映了唐代地方政府在治理自然环境方面的努力和成就。通过焚烧草木,消除了猛虎和毒蛇的威胁,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地理特征,如‘南有木陵故关’、‘西南八里有雨施陂’等,这些地理标志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的地理环境,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详细的地方志,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唐代江南地区的地理、行政区划、物产及水利工程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
首先,文中详细记载了唐代江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变迁,如白下、延陵、句容等地的隶属关系多次变化,反映了唐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这些地名的变迁不仅记录了历史的演变,也为后世研究唐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文中提到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绛岩湖、孟渎、泰伯渎、官池、陵波塘等,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农业的高度发展。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粮仓,唐代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为国家的经济稳定提供了保障。
此外,文中还详细记载了各地的物产,如常州晋陵郡的、绢布、纻、红紫绵巾等纺织品,苏州吴郡的丝葛、丝绵、八蚕丝等丝织品,湖州吴兴郡的御服、乌眼绫等高档织物,杭州余杭郡的白编绫、绯绫等精美织物。这些物产的记载不仅展示了唐代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各地的矿产资源,如铜、铁、矾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唐代的冶金、铸造等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唐代江南地区地理、行政区划、物产及水利工程的详细记载,为我们展现了唐代江南地区的繁荣景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代浙江地区的地理、行政区划、物产及水利工程等内容,反映了唐代浙江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状况。
首先,文本详细记载了浙江地区的行政区划变迁,如桐庐、雉山、寿昌等地的设置、废除和更名,反映了唐代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这种变动不仅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反映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变化。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物产,如铜、锡、铁、银等矿产,以及吴绫、交梭绫、瓷器、纸、笔等手工业产品,展示了唐代浙江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手工业。特别是越州会稽郡的土贡,如宝花、花纹等罗,白编、交梭、十样花纹等绫,轻容、生谷、花纱等,显示了越州在纺织业方面的领先地位。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多处水利工程,如防海塘、越王山堰、硃储斗门、新河、运道塘等,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反映了唐代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特别是防海塘的多次增修,显示了唐代在抵御海潮、保护农田方面的不懈努力。
最后,文本中还提到了多处山岳和湖泊,如会稽山、四明山、小江湖、西湖、广德湖等,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当地的地理标志,也是文化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会稽山,作为越国的圣山,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唐代浙江地区的地理和行政区划信息,还展示了当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浙江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东南沿海及福建地区的行政区划、人口、特产及历史沿革,反映了唐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细致与严密。文中提到的‘蛟革’、‘金漆’、‘乳柑’等土贡物品,不仅展示了这些地区的物产丰富,也体现了唐代朝廷对地方特产的重视。通过这些贡品,朝廷不仅能获取珍贵的物资,还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文中提到的‘永嘉’、‘台州’、‘福州’等地,均为唐代东南沿海的重要行政区域。这些地区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特别是‘福州长乐郡’和‘泉州清源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见证了唐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此外,文中还详细记载了各县的历史沿革,如‘永嘉’曾为东嘉州治所,后因行政区划调整而废除;‘台州临海郡’曾为海州,后改为临海郡。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唐代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也揭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文中提到的‘天台山’、‘武夷山’等地名,不仅是地理标志,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天台山是佛教名山,武夷山则是道教圣地,这些山岳文化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播。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详实的历史地理记录,更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发展的缩影。通过对这些地区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在唐代经济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唐代多个州县的设置、变迁及其地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文本反映了唐代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如石军、宣城、当涂等地的设置与废除,体现了唐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与调整。这种频繁的变动可能与唐代的政治、军事形势密切相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更为频繁。
其次,文本中多次提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如德政陂、大农陂、永丰陂等,这些水利设施不仅反映了唐代农业的发展,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例如,大农陂的建造使得灌溉面积达到千顷,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力。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军事要塞和驻防点,如采石戍、鹊头镇兵等,这些军事设施的存在反映了唐代对边疆和重要交通要道的防御需求。尤其是长江沿岸的军事驻防点,如采石戍,显示了唐代对长江这一重要水道的战略重视。
从文化角度来看,文本中提到的敬亭山、庐山等名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例如,敬亭山因李白的诗作而闻名,庐山则以其秀丽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这些名山的记载,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赞美。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矿产资源和土贡特产,如铜、铁、银、白纻、纸等,反映了唐代地方经济的多样性和手工业的发达。尤其是歙州的纸、洪州的葛、江州的碌等特产,不仅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唐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唐代地方行政、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详细信息,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通过对这些记载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地方社会的运作机制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南方多个州郡的地理、物产、行政设置及历史沿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地理研究意义。
首先,文中提到的多个州郡,如饶州、虔州、吉州、袁州、信州、抚州、潭州、衡州、永州、道州、郴州等,涵盖了今天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反映了唐代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和经济状况。
其次,文中详细记载了各州郡的土贡,如麸金、银、簟、茶、丝布、纻布、竹綀、石蜜、梅、桂子、斑竹等,这些贡品不仅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的物产丰富,也体现了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
再次,文中提到的多个县、镇、戍、关等地理名称,如鄱阳、余干、乐平、浮梁、赣、虔化、南康、雩都、信丰、大庾、安远、庐陵、太和、安福、新淦、永新、宜春、苹乡、新喻、上饶、弋阳、贵溪、玉山、临川、南城、崇仁、南丰、长沙、湘潭、湘乡、益阳、醴陵、浏阳、衡阳、衡山、常宁、攸、茶陵、耒阳、零陵、祁阳、湘源、灌阳、弘道、延唐、江华、永明、大历、郴、义章、平阳、资兴、高亭、安陵等,不仅为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今天的行政区划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李复修筑李公堤、马植修筑马塘和土湖、李将顺开凿李渠等,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地方官员的政绩,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
最后,文中提到的多个山、湖、泉、关等自然地理名称,如邵父堤、李公堤、马塘、土湖、神山、梅岭山、大庾山、君山、般固山、横浦关、宜春泉、西母山、南岳衡山祠、马岭山等,不仅为研究古代自然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今天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历史依据。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朝时期中国南方多个州郡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土贡特产以及人口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梳理,我们可以窥见唐朝对南方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以及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
首先,文中提到的多个州郡如邵州、黔州、辰州等,都是唐朝在南方的重要行政区划。这些州郡的设置和更名,反映了唐朝对南方地区的逐步开发和治理。例如,邵州邵阳郡的设立,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文中提到的土贡特产如银、犀角、光明丹沙等,都是当时南方地区的珍贵资源。这些特产的进贡,不仅体现了南方地区的富饶,也反映了唐朝对地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例如,黔州黔中郡的犀角和光明丹沙,都是当时极为珍贵的物品,其进贡无疑增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再次,文中提到的人口数据,为我们了解唐朝南方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邵州邵阳郡的户数和口数,显示了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力。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唐朝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也揭示了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
最后,文中提到的羁縻州制度,是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通过设立羁縻州,唐朝不仅维持了边疆的稳定,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夷州义泉郡的设置,就是唐朝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典型例证。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唐朝南方地区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也揭示了唐朝对南方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这段古文出自《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了唐代黔中地区的行政区划及其沿革。黔中地区位于今贵州、重庆、湖南交界处,是唐代西南边疆的重要区域。文中提到的川郡、南州南川郡、溪州灵溪郡、溱州溱溪郡等地,反映了唐代对西南边疆的治理和开发。
从文化背景来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辽阔、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黔中地区作为西南边疆的一部分,其行政区划的设置和调整,体现了唐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例如,川郡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思州地区的控制,而南州南川郡的设立则是为了开化南蛮地区。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些行政区划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巩固唐代的边疆安全,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例如,文中提到的土贡(地方特产进贡)如蜡、斑布、丹沙等,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特色和物产资源。这些土贡不仅是地方经济的体现,也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纽带。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体现了唐代史书的编纂风格。每一郡县的设置时间、隶属关系、等级划分等都详细记载,反映了唐代史官对地理志编纂的严谨态度。同时,文中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记载,如“招慰生獠置”“开山洞置”等,也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和治理方式。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唐代西南边疆的行政区划、民族政策、经济发展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郡县的设置和沿革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以及当时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