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七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七-原文

○门下省

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钞,以支度国用、授六品以下官、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用之;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自露布以上乃审,其余覆奏,画制可而授尚书省。行幸,则负宝以从,版奏中严、外办;还宫,则请降辂、解严。皇帝斋,则请就斋室;将奠,则奉玉、币;盥,则奉匜、取盘,酌罍水,赞洗;酌泛齐,受虚爵,进福酒,皆左右其仪。飨宗庙,进瓚而赞酌郁酒;既祼,赞酌醴齐。籍田,则奉耒。四夷朝见,则承诏劳问。临轩命使册皇后、皇太子,则承诏降宣命。慰问、聘召,则涖封题。发驿遣使,则给鱼符。凡官爵废置、刑政损益,授之史官;既书,复涖其记注。职事官六品以下进拟,则审其称否而进退之。武德元年改侍内曰纳言,三年曰侍中。龙朔二年改门下省曰东台,侍中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曰纳言,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开元元年曰黄门省,侍中曰监,天宝元年曰左相。

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大祭祀则从;盥则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赞献。元日、冬至,奏天下祥瑞。侍中阙,则涖封符券、给传驿。龙朔二年改黄门侍郎曰东台侍郎,武后垂拱元年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曰门下侍郎,乾元元年曰黄门侍郎,太历二年复旧。

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隋废散骑常侍。贞观元年复置,十七年为职事官。显庆二年,分左右,隶门下、中书省,皆金蝉、珥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龙朔二年曰侍极。

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武后垂拱二年,有鱼保宗者,上书请置匦以受四方之书,乃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其后同为一匦。天宝九载,玄宗以“匦”声近“鬼”,改理匦使为献纳使,至德元年复旧。宝应元年,命中书门下择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为知匦使;投匦者,使先验副本。开成三年,知匦使李中敏以为非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也,乃奏罢验副封。武德元年置谏议大夫,龙朔二年曰正谏大夫,贞元四年分左右。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季终,奏驳正之目。凡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三司详决失中,则裁其轻重。发驿遣使,则与侍郎审其事宜。六品以下奏拟,则校功状殿最、行艺,非其人,则白侍中而更焉。与御史、中书舍人听天下冤滞而申理之。

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脩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三年,改给事郎曰给事中。

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武后垂拱元年,置补阙、拾遗,左右各二员。

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掌录天子起居法度。天子御正殿,则郎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陛以听,退而书之,季终以授史官。贞观初,以给事中、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或知起居事。每仗下,议政事,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于前,史官随之。其后,复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閤,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高宗临朝不决事,有司所奏,唯辞见而已。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长寿中,宰相姚建议:仗下后,宰相一人,录军国政要,为时政纪,月送史馆。然率推美让善,事非其实,未几亦罢。而起居郎犹因制敕,稍稍笔削,以广国史之阙。起居舍人本记言之职,唯编诏书,不及它事。开元初,复诏脩史官非供奉者,皆随仗而入,位于起居郎、舍人之次。及李林甫专权,又废。大和九年,诏入阁日,起居郎、舍人具纸笔立螭头下,复贞观故事。有令史三人,赞者六人。贞观三年置起居郎,废舍人。龙朔二年曰左史,天授元年亦如之。

典仪二人,从九品下。掌赞唱及殿中版位之次,侍中版奏中严、外办,亦赞焉。隋谒者台有典仪,武德五年复置,隶门下省。

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官殿诸门开阖之节,奉管钥而出纳之。开则先外后内,阖则先内后外;启闭有时,不以时则诣閤覆奏。有令史二人,书令史二人。武德五年,置门仆八百人,番上送管钥。

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有事则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行幸,则奉以从焉。大事出符,则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

兼以敕书;小事则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

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颛赏,节以颛杀。

有令史二人,书令史三人,主宝二人,主符四人,主节四人。

武后延载元年,改符玺郎曰符宝郎;开元元年,亦曰符宝郎。

○弘文馆

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皆参议焉。

武德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改曰弘文馆。

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已上子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

其后又置讲经博士。

仪凤中,置详正学士,校理图籍。

武德后,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已下曰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皆它官领之。

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

神龙元年,改弘文馆曰昭文馆,以避孝敬皇帝之名;二年曰脩文馆。

景龙二年,置大学士四人,以象四时;学士八人,以象八节;直学士十二人,以象十二时。

景云中,减其员数,复为昭文馆。

开元七年曰弘文馆,置校书郎,又有校理、雠校错误等官。

长庆三年,与详正学士、讲经博士皆罢,颛以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以下曰直学士,未登朝为直馆。

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

凡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之制。

有学生三十八人,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供进笔二人,典书二人,拓书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八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中书省

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二曰制书,大赏罚、赦宥虑囚、大除授则用之;三曰慰劳制书,褒勉赞劳则用之;四曰发敕,废置州县、增减官吏、发兵、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则用之;五曰敕旨,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于旧则用之。

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大祭祀,则相礼;亲征纂严,则戒饬百官;临轩册命,则读册;若命于朝,则宣授而已。

册太子,则授玺绶。

凡制诏文章献纳,以授记事之官。

武德三年,改内书省曰中书省,内书令曰中书令。

龙朔元年,改中书省曰西台,中书令曰右相。

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中书令曰内史。

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

天宝元年曰右相,至大历五年,紫微侍郎乃复为中书侍郎。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

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

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行。

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

制敕既行,有误则奏改之。

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大捷、祥瑞,百寮表贺亦如之。

册命大臣,则使持节读册命;将帅有功及大宾客,则劳问。

与给事中及御史三司鞫冤滞。

百司奏议考课,皆预裁焉。

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判本省杂事;又一人知制诰,颛进画,给食于政事堂;其余分署制敕。

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

姚崇为紫微令,奏:大事,舍人为商量状,与本状皆下紫微令,判二状之是否,然后乃奏。

开元初,以它官掌诏敕策命,谓之“兼知制诰”。

肃宗即位,又以它官知中书舍人事。

兵兴,急于权便,政去台阁,决遣颛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复押六曹之奏。

会昌末,宰相李德裕建议:台阁常务、州县奏请,复以舍人平处可否。

先是,知制诰率用前行正郎,宣宗时,选尚书郎为之。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脩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

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

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

蛮夷纳贡,皆受而进之。

军出,则受命劳遣;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视其疾苦;凯还,则郊迓。

有令史十人,典谒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

武德四年,废谒者台,改通事谒者曰通事舍人。

○集贤殿书院

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脩撰官,掌刊缉经籍。

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

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

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有刊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宣奏,领中官监守院门;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书。

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脩书院,置使及检校官,改脩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

八年,加文学直,又加脩撰、校理、刊正、校勘官。

十一年,置丽正院脩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

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

十三年,改丽正脩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判

司历、司辰,皆加五官之名。有漏刻生四十人,典钟、典鼓三百五十人。初,有刻漏视品、刻漏典事,掌知刻漏、检校刻漏,后皆省。

○殿中省

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二人,从五品上。监掌天子服御之事。其属有六局,曰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少监为之贰。凡听朝,率属执繖扇列于左右;大朝会、祭祀,则进爵;行幸,则侍奉仗内、骖乘,百司皆纳印而藏之,大事听焉,有行从百司之印。左右仗厩:左曰奔星,右曰内驹。两仗内又有六厩:一曰左飞,二曰右飞,三曰左万,四曰右万,五曰东南内,六曰西南内。园苑有官马坊,每岁河陇群牧进其良者以供御。六闲马,以殿中监及尚乘主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置仗内六闲:一曰飞龙,二曰祥麟,三曰凤苑,四曰鹓鸾,五曰吉良,六曰六群,亦号六厩。以殿中丞检校仗内闲厩,以中官为内飞龙使。圣历中,置闲厩使,以殿中监承恩遇者为之,分领殿中、太仆之事,而专掌舆辇牛马。自是,宴游供奉,殿中监皆不豫。开元初,闲厩马至万余匹,骆驼、巨象皆养焉。以驼、马隶闲厩,而尚乘局名存而已。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侍御尚医二人,正六品上;主事二人,从九品上。武德元年,改殿内省曰殿中省。龙朔二年,曰中御府,监曰大监,丞曰大夫。有令史四人,书令史十二人,左右仗、千牛各十人,掌固、亭长各八人。旧有天藏府,开元二十三年省。

进马五人,正七品上。掌大陈设,戎服执鞭,居立仗马之左,视马进退。天宝八载,罢南衙立仗马,因省进马;十二载复置,乾元后又省,大历十四年复。

△尚食局

奉御二人,正五品下;直长五人,正七品上。诸奉御、直长,品皆如之。食医八人,正九品下。奉御掌储供,直长为之贰。进御必辨时禁,先尝之;飨百官宾客,则与光禄视品秩而供;凡诸陵月享,视膳乃献。龙朔二年,改尚食局曰奉膳局,诸局奉御皆曰大夫。有书令史二人,书吏五人,主食十六人,主膳八百四十人,掌固八人。

△尚药局

奉御二人,直长二人。掌和御药、诊视。凡药供御,中书、门下长官及诸卫上将军各一人,与监、奉御涖之。药成,医佐以上先尝,疏本方,具岁月日,涖者署奏;饵日,奉御先尝,殿中监次之,皇太子又次之,然后进御。太常每季阅送上药,而还其朽腐者。左右羽林军,给药;飞骑、万骑病者,颁焉。龙朔二年,改尚药局曰奉医局。有按摩师四人,咒禁师四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直官十人,主药十二人,药童三十人,合口脂匠二人,掌固四人。

侍御医四人,从六品上。掌供奉诊候。

司医五人,正八品下;医佐十人,正九品下。掌分疗众疾。皆贞观中置。

△尚衣局

奉御二人,直长四人,掌供冕服、几案。祭祀,则奉镇圭于监,而进于天子;大朝会,设案。龙朔二年,改尚衣局曰奉冕局。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四人,主衣十六人,掌固四人。

△尚舍局

奉御二人,直长六人,掌殿庭祭祀张设、汤沐、灯烛、汛扫。行幸,则设三部帐幕,有古帐、大帐、次帐、小次帐、小帐凡五等,各三部;其外,则蔽以排城。大朝会,设黼扆,施蹑席,薰炉。朔望,设幄而已。龙朔二年,改尚舍局曰奉扆局。有书令史三人,书吏七人,掌固十人,幕士八十人。旧有给使百二十人,掌供御汤沐、灯烛、杂使,贞观中省。

△尚乘局

奉御二人,直长十人,掌内外闲厩之马。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凡外牧岁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之字。飞龙厩日以八马列宫门之外,号南衙立仗马,仗下,乃退。大陈设,则居乐县之北,与象相次。龙朔二年,改尚乘局曰奉驾局。有书令史六人,书吏十四人,直官二十人,习驭五百人,掌闲五千人,典事五人,兽医七十人,掌固四人。习驭,掌调六闲之马;掌闲,掌饲六闲之马,治其乘具鞍辔;典事,掌六闲刍粟。太宗置司廪,司库;高宗置习驭、兽医。

司廪、司库各一人,正九品下。掌六闲藁秸出纳。奉乘十八人,正九品下。掌饲习御马。

△尚辇局

奉御二人;直长三人;尚辇二人,正九品下。掌舆辇、繖扇,大朝会则陈于庭,大祭祀则陈于庙,皆繖二、翰一、扇一百五十有六,既事而藏之。常朝则去扇,左右留者三。龙朔二年,改尚辇局曰奉舆局。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七辇主辇各六人,掌扇六十人,掌翰三十人,掌辇四十二人,奉舆十五人,掌固六人。掌扇、掌翰,掌执繖扇、纸笔砚杂供奉之事;掌辇,掌率主辇以供其事。高宗置掌翰。

○内侍省

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内侍四人,皆从四品上。监掌内侍奉,宣制令。其属六局,曰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少监、内侍为之贰。皇后亲蚕,则升坛执仪;大驾出入,为夹引。武德四年,改长秋监曰内侍监,内承奉曰内常侍,内承直曰内给事。龙朔二年,改监为省。武后垂拱元年,曰司宫台。天宝十三载,置内侍监,改内侍曰少监;寻更置内侍。有高品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品官白身二千九百三十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内常侍六人,正五品下,通判省事。

内给事十人,从五

品下。掌承旨劳问,分判省事。凡元日、冬至,百官贺皇后,则出入宣传;宫人衣服费用,则具品秩,计其多少,春秋宣送于中书。主事二人,从九品下。

内谒者监十人,正六品下。掌仪法、宣奏、承敕令及外命妇名帐。凡诸亲命妇朝会者,籍其数上内侍省;命妇下车,则导至朝堂奏闻。唐废内谒者局,置内典引十八人,掌诸亲命妇朝参,出入导引。有内亭长六人,掌固八人。

内谒者十二人,从八品下。掌诸亲命妇朝集班位,分涖诸门。

内寺伯六人,正七品下。掌纠察宫内不法,岁傩则涖出入。

寺人六人,从七品下。掌皇后出入执御刀冗从。

△掖庭局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三人,从八品下。掌宫人簿帐、女工。凡宫人名籍,司其除附;公桑养蚕,会其课业;供奉物皆取焉。妇人以罪配没,工缝巧者隶之,无技能者隶司农。诸司营作须女功者,取于户婢。有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计史掌料功程。

宫教博士二人,从九品下。掌教习宫人书、算、众艺。初,内文学馆隶中书省,以儒学者一人为学士,掌教宫人。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习艺馆,又改曰万林内教坊,寻复旧。有内教博士十八人,经学五人,史、子、集缀文三人,楷书二人,《庄老》、太一、篆书、律令、吟咏、飞白书、算、棋各一人。开元末,馆废,以内教博士以下隶内侍省,中官为之。

监作四人,从九品下。掌监涖杂作,典工役。

△宫闱局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掌侍宫闱,出入管钥。凡享太庙,皇后神主出入,则帅其属舆之。总小给使学生之籍,给以粮禀。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内阍史二十人,内掌扇十六人,内给使无常员,小给使学生五十人,掌固四人。凡无官品者,号曰内给使,掌诸门进物之历;内阍史,掌承传诸门,出纳管钥;内掌扇,掌中宫繖扇。

△奚官局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奚隶、工役、宫官之品。宫人病,则供医药;死,给衣服,各视其品。陪陵而葬者,将作给匠户,卫士营冢,三品葬给百人,四品八十人,五品六十人,六品、七品十人,八品、九品七人;无品者,敛以松棺五钉,葬以犊车,给三人。皆监门校尉、直长涖之。内命妇五品以上无亲戚者,以近冢同姓中男一人主祭于墓;无同姓者,春、秋祠以少牢。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药童、掌固各四人。

△内仆局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宫车乘。皇后出,则令居左、丞居右,夹引。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驾士掌习御车舆、杂畜。

○内府局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藏宝货给纳之数,及供灯烛、汤沐、张设。凡朝会,五品已上及有功将士、蕃酋辞还,皆赐于庭。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典史,掌固各四人,典事六人。

△太子内坊局

令二人,从五品下;丞二人,从七品下。掌东宫閤内及宫人粮禀。坊事五人,从八品下。初,内坊隶东宫。开元二十七年,隶内侍省,为局,改典内曰令,置丞。坊事及导客舍人六人,掌序导宾客;閤帅六人,掌帅阍人、内给使以供其事;内阍人八人,掌承诸门出入管钥,内繖扇、灯烛;内厩尉二人,掌车乘。有录事一人,令史三人,书令史五人,典事二人,驾士三十人,亭长、掌固各一人。

典直四人,正九品下。掌宫内仪式导引,通传劳问,纠劾非违,察出纳。

○内官

贵妃、惠妃、丽妃、华妃各一人,正一品。掌佐皇后论妇礼于内,无所不统。唐因隋制,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脩仪、脩容、脩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四人,正四品;才人五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六尚,亦曰诸尚书,正三品;二十四司,亦曰诸司事,正四品;二十四典,亦曰诸典事,正六品;二十四掌,亦曰诸掌事。龙朔二年,置赞德二人,正一品;宣仪四人,正二品;承闰五人,正四品;承旨五人,正五品;卫仙六人,正六品;供奉八人,正七品;侍栉二十人,正八品;侍巾三十人,正九品。咸亨复旧。开元中,玄宗以后妃四星,一为后,有后而复置四妃,非典法,乃置惠妃、丽妃、华妃,以代三夫人;又置六仪、美人、才人,增尚宫、尚仪、尚服三局。诸司诸典,自六品至九品而止。其后复置贵妃。

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各一人,正二品。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后礼。

美人四人,正三品,掌率女官脩祭祀、宾客之事。才人七人,正四品,掌叙燕寝,理丝枲,以献岁功。

○宫官

△尚宫局

尚宫二人,正五品。六尚皆如之。掌导引中宫,总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凡六尚事物出纳文籍,皆涖其印署。有女史六人,掌执文书。

司记二人,正六品;二十四司皆如之。掌宫内文簿入出,录为抄目,审付行焉。牒状无违,然后加印。典记佐之。典记二人,正七品;二十四典皆如之。掌记二人,正八品;二十四掌皆如之。

司言、典言各二人,掌承敕宣付,别钞以授司阍传外。掌言二人,掌宣传,外司附奏受事者,奏闻;承敕处分,则录所

奏为案记。有女史四人。

司簿、典簿、掌簿各二人,掌女史以上名簿。禀赐,则品别条录为等。有女史六人。

司闱六人,掌诸閤管钥。典闱、掌闱各六人,掌分涖启闭。有女史四人。

△尚仪局

尚仪二人,掌礼仪起居。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

司籍、典籍、掌籍各二人,掌供御经籍。分四部,部别为目,以时暴凉。教学则簿记课业,供奉几案、纸笔,皆预偫焉。有女史十人。

司乐、典乐、掌乐各四人,掌宫县及诸乐陈布之仪,涖其阅习。有女史二人。

司宾、典宾、掌宾各二人,掌宾客朝见,受名以闻。宴会,则具品数以授尚食;有赐物,与尚功涖给。有女史二人。

司赞、典赞、掌赞各二人,掌宾客朝见、宴食,赞相导引。会日,引客立于殿庭,司言宣敕坐,然后引即席。酒至,起再拜;食至,亦起。皆相其仪。

彤史二人,正六品。有女史二人。

△尚服局

尚服二人,掌供服用采章之数,总司宝、司衣、司饰、司仗。

司宝二人,掌神宝、受命宝、六宝及符契,皆识其行用,记以文簿。典宝、掌宝各二人,凡出付皆旬别案记,还则硃书注入。有女史四人。

司衣、典衣、掌衣各二人,掌宫内御服、首饰整比,以时进奉。有女史四人。

司饰、典饰、掌饰各二人,掌汤沐、巾栉。凡供进,识其寒温之节。有女史二人。

司仗、典仗、掌仗各二人,掌仗卫之器。凡立仪卫,尚服率司仗等供其事。有女史二人。

△尚食局

尚食二人,掌供膳羞品齐。总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凡进食,先尝。

司膳二人,掌烹煎及膳羞、米面、薪炭。凡供奉口味,皆种别封印。典膳、掌膳各四人,掌调和御食,温、凉、寒、热,以时供进则尝之。有女史四人。

司酝、典酝、掌酝各二人,掌酒醴酏饮,以时进御。有女史二人。

司药、典药、掌药各二人,掌医方。凡药外进者,簿案种别。有女史四人。

司饎、典饎、掌饎各二人,掌给宫人饩食、薪炭,皆有等级,受付则旬别案记。有女史四人。

△尚寝局

尚寝二人,掌燕见进御之次叙,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

司设、典设、掌设各二人,掌床帷茵席铺设,久故者以状闻。凡汛扫之事,典设以下分视。有女史四人。

司舆、典舆、掌舆各二人,掌舆辇、繖扇、文物、羽旄,以时暴凉。典舆以下分察。有女史二人。

司苑、典苑、掌苑各二人,掌园苑莳植蔬果。典苑以下分察之。果熟,进御。有女史二人。

司灯、典灯、掌灯各二人,掌门閤灯烛。昼漏尽一刻,典灯以下分察。有女史二人。

△尚功局

尚功二人,掌女功之程,总司制、司珍、司彩、司计。

司制、典制、掌制各二人,掌供御衣服裁缝。有女史二人。

司珍、典珍、掌珍各二人,掌珠珍、钱货。有女史六人。

司彩、典彩、掌彩各二人,掌绵彩、缣帛、丝枲。有赐用,则旬别案记。有女史二人。

司计、典计、掌计各二人,给衣服、饮食、薪炭。有女史二人。

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宫正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宫人不供职者,司正以牒取裁,小事决罚,大事秦闻。有女史四人。阿监、副监,视七品。

○太子内官

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四品;承徽十人,正五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司闺二人,从六品;三司皆如之。掌导引妃及宫人名簿,总掌正、掌书、掌筵。

掌正三人,从八品,九掌皆如之。掌文书出入、管钥、纠察推罚。有女史三人。

掌书三人,掌符契、经籍、宣传、启奏、教学、禀赐、纸笔。有女史三人。

掌筵三人,掌幄帟、床褥、几案、舆繖、汛扫、铺设。

司则二人,掌礼仪参见,总掌严、掌缝、掌藏。

掌严三人,掌首饰、衣服、巾栉、膏沐、服玩、仗卫。有女史三人。

掌缝三人,掌裁纫、织绩。有女史三人。

掌藏三人,掌财货、珠宝、缣彩。

司馔二人,掌进食先尝,总掌食、掌医、掌园。有女史四人。

掌食三人,掌膳羞、酒醴、灯烛、薪炭、器皿。有女史四人。

掌医三人,掌方药、优乐。有女史二人。

掌园三人,掌种植蔬果。有女史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七-译文

门下省

侍中二人,正二品。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协助礼仪事务。凡是国家的政务,与中书令共同参与,并专门负责门下省的事务。下级向上级传达的文书有六种:一是奏钞,用于国家财政支出、任命六品以下官员、判决流放以下罪行及免除官职;二是奏弹;三是露布;四是议;五是表;六是状。露布以上的文书需要审核,其余的则需复核,批准后交给尚书省。皇帝出行时,侍中负责携带皇帝的宝印,宣布内外警戒;回宫时,则请求解除警戒。皇帝斋戒时,侍中请求进入斋室;祭祀时,侍中负责奉上玉器和币帛;洗手时,侍中负责奉上水盆,取盘子,倒水,协助洗手;倒酒时,侍中负责奉上酒杯,接受空杯,进献福酒,全程协助礼仪。祭祀宗庙时,侍中负责奉上瓚并协助倒酒;祭祀结束后,协助倒醴酒。皇帝耕田时,侍中负责奉上耒耜。四夷朝见时,侍中负责传达皇帝的慰问。皇帝在殿前任命使者册封皇后、皇太子时,侍中负责传达皇帝的诏命。慰问、聘召时,侍中负责封题文书。派遣使者时,侍中负责发放鱼符。凡是官职的废除与设立、刑法的增减,都要交给史官记录;记录完毕后,侍中再次审核记录。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侍中负责审核其是否称职并决定是否任用。武德元年,侍中改名为纳言,三年后又改回侍中。龙朔二年,门下省改名为东台,侍中改名为左相,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为纳言,垂拱元年门下省改名为鸾台。开元元年,门下省改名为黄门省,侍中改名为监,天宝元年又改名为左相。

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负责协助侍中的工作。大祭祀时,门下侍郎随从;洗手时,门下侍郎负责奉上毛巾,洗手后,将毛巾放好;奉上匏爵协助献酒。元旦、冬至时,门下侍郎负责奏报天下的祥瑞。侍中空缺时,门下侍郎负责封符券、发放传驿。龙朔二年,黄门侍郎改名为东台侍郎,武后垂拱元年改名为鸾台侍郎,天宝元年改名为门下侍郎,乾元元年改名为黄门侍郎,太历二年恢复旧名。

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负责规劝皇帝的过失,随从顾问。隋朝废除了散骑常侍。贞观元年恢复设置,十七年成为职事官。显庆二年,分为左右,分别隶属于门下省和中书省,都佩戴金蝉和貂尾,左散骑常侍与侍中佩戴左貂,右散骑常侍与中书令佩戴右貂,称为八貂。龙朔二年改名为侍极。

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负责规劝皇帝的过失,随从协助。武后垂拱二年,有个叫鱼保宗的人,上书请求设置匦以接受四方的上书,于是铸造了四个铜匦,涂上不同的颜色,放在朝堂上:青匦叫“延恩”放在东边,用于投递关于养民劝农的事情;丹匦叫“招谏”放在南边,用于投递关于时政得失的议论;白匦叫“申冤”放在西边,用于投递关于冤屈的陈述;黑匦叫“通玄”放在北边,用于投递关于天文、秘谋的告发。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中的一人担任知匦使,负责管理匦的事务;御史中丞、侍御史中的一人担任理匦使。后来合并为一个匦。天宝九年,玄宗因为“匦”字音近“鬼”,将理匦使改名为献纳使,至德元年恢复旧名。宝应元年,命令中书门下选择正直清白的官员一人担任知匦使,由给事中、中书舍人担任理匦使。建中二年,由御史中丞担任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担任知匦使;投递匦的人,需要先验副本。开成三年,知匦使李中敏认为这不是广开言路、考虑冤屈的办法,于是上奏废除验副本的制度。武德元年设置谏议大夫,龙朔二年改名为正谏大夫,贞元四年分为左右。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负责随从皇帝左右,分管门下省的事务,监督弘文馆的缮写和校对工作。凡是各部门的奏抄,侍中审核后,给事中负责纠正错误。诏敕有不妥之处,给事中可以涂改后上奏,称为“涂归”。每季度结束时,给事中上奏纠正的条目。凡是大事,需要复核;小事,签署后颁布。三司判决不当,给事中负责裁定轻重。派遣使者时,给事中与侍郎共同审核事宜。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给事中负责审核其功绩和品行,如果不合适,则报告侍中并更换。给事中与御史、中书舍人共同审理天下的冤案。

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脩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三年,给事郎改名为给事中。

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负责供奉讽谏,大事在朝廷上讨论,小事则上封事。武后垂拱元年,设置补阙、拾遗,左右各二员。

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法度。皇帝在正殿时,起居郎在左边,舍人在右边。有命令时,起居郎俯身听命,退下后记录下来,每季度结束时交给史官。贞观初年,由给事中、谏议大夫兼任起居注,或负责起居事务。每次朝会结束后,讨论政事时,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在前,史官跟随其后。后来,又设置了起居舍人,分别随从左右,执笔随宰相入殿;如果朝会在紫宸内閤举行,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都在坳处,时称螭头。高宗临朝时不决断事务,有关部门上奏的只是辞见而已。许敬宗、李义府为相时,上奏的内容多怕人知道,命令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朝会结束后,与百官一起退出,不再参与机要事务。长寿年间,宰相姚建议:朝会结束后,宰相一人记录军国政要,作为时政纪,每月送交史馆。然而大多推美让善,事情并不真实,不久也废止了。起居郎仍然根据制敕,稍加修改,以补充国史的缺漏。起居舍人本是记言的职务,只编撰诏书,不涉及其他事务。开元初年,再次下诏修史官非供奉者,都随仗而入,位于起居郎、舍人之次。李林甫专权时,又废止了。大和九年,下诏入阁时,起居郎、舍人准备纸笔立在螭头下,恢复贞观时的旧制。有令史三人,赞者六人。贞观三年设置起居郎,废止舍人。龙朔二年改名为左史,天授元年也是如此。

典仪二人,从九品下。负责赞唱及殿中版位的次序,侍中宣布内外警戒时,典仪也负责赞唱。隋朝谒者台有典仪,武德五年恢复设置,隶属于门下省。

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负责京城、皇城、宫殿各门的开关时间,奉管钥而出纳。开门时先外后内,关门时先内后外;开关有固定的时间,不按时则需请示。有令史二人,书令史二人。武德五年,设置门仆八百人,轮流值班送管钥。

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负责保管皇帝的八宝及国家的符节。有事时则请示皇帝,事情结束后则奉还并收藏。大朝会时,符宝郎负责奉宝进献给皇帝;皇帝出行时,符宝郎负责奉宝随行。大事出符时,符宝郎负责保管左符并发放右符,以合中外之契。

同时使用敕书;小事则用符函封,使其合而执行。

凡是任命将领、派遣使者,都要请求旌、节,旌用于专门赏赐,节用于专门杀戮。

有令史二人,书令史三人,主宝二人,主符四人,主节四人。

武后延载元年,改符玺郎为符宝郎;开元元年,也称为符宝郎。

○弘文馆

学士,负责详细校正图书,教授学生;朝廷制度的沿革、礼仪的轻重,都参与讨论。

武德四年,在门下省设置修文馆;九年,改名为弘文馆。

贞观元年,诏令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喜欢读书的子弟二十四人,隶属弘文馆学习书法,从宫中取出书法作品教授他们。

后来又设置了讲经博士。

仪凤年间,设置了详正学士,负责校理图书。

武德以后,五品以上称为学士,六品以下称为直学士,还有文学直馆,都由其他官员兼任。

武后垂拱以后,由宰相兼任馆务,称为馆主;给事中一人负责馆务。

神龙元年,改弘文馆为昭文馆,以避孝敬皇帝的名讳;二年称为修文馆。

景龙二年,设置大学士四人,象征四时;学士八人,象征八节;直学士十二人,象征十二时。

景云年间,减少员额,恢复为昭文馆。

开元七年称为弘文馆,设置校书郎,还有校理、雠校错误等官职。

长庆三年,与详正学士、讲经博士都被废除,专门以五品以上称为学士,六品以下称为直学士,未登朝为直馆。

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负责校理典籍、刊正错误。

凡是学生的教授、考试,都按照国子监的制度。

有学生三十八人,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供进笔二人,典书二人,拓书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八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中书省

中书令二人,正二品。负责辅佐天子执掌大政,并总管省事。

凡是王言的制度有七种:一是册书,用于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时使用;二是制书,用于大赏罚、赦免囚犯、大除授时使用;三是慰劳制书,用于褒奖勉励时使用;四是发敕,用于废置州县、增减官吏、发兵、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时使用;五是敕旨,用于百官奏请施行时使用;六是论事敕书,用于戒约臣下时使用;七是敕牒,用于随事承制,不改变旧制时使用。

都要宣署申覆,然后执行。

大祭祀时,负责相礼;亲征纂严时,负责戒饬百官;临轩册命时,负责读册;若在朝中任命,则只是宣授。

册封太子时,负责授玺绶。

凡是制诏文章献纳,都交给记事的官员。

武德三年,改内书省为中书省,内书令为中书令。

龙朔元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为右相。

光宅元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为内史。

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

天宝元年称为右相,至大历五年,紫微侍郎才恢复为中书侍郎。

侍郎二人,正三品。负责辅佐中书令的职务,参与朝廷大政的讨论。

临轩册命时,作为使者,负责持册书授命。

四夷来朝时,负责接受他们的表疏并上奏;献贽币时,负责接受并交给有关部门。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负责侍进奏,参与表章的讨论。

凡是诏旨制敕、玺书册命,都起草进画;下达后,则署行。

其禁令有四种:一是漏泄,二是稽缓,三是违失,四是忘误。

制敕执行后,有错误则上奏改正。

大朝会时,诸方起居,负责接受他们的表状;大捷、祥瑞时,百官表贺也是如此。

册命大臣时,负责持节读册命;将帅有功及大宾客时,负责劳问。

与给事中及御史三司一起审理冤滞。

百司奏议考课,都参与裁决。

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负责本省杂事;又一人知制诰,专门进画,在政事堂供食;其余分署制敕。

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辅佐宰相判案,同署才上奏,只有枢密迁授不参与。

姚崇为紫微令时,上奏:大事,舍人起草商量状,与本状一起下给紫微令,判断二状的是非,然后才上奏。

开元初年,以其他官员掌诏敕策命,称为“兼知制诰”。

肃宗即位后,又以其他官员知中书舍人事。

兵兴时,急于权便,政去台阁,决遣专门由宰相出,从此舍人不再押六曹的奏章。

会昌末年,宰相李德裕建议:台阁常务、州县奏请,再次由舍人平处可否。

之前,知制诰通常由前行正郎担任,宣宗时,选尚书郎担任。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职责与门下省相同。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负责记录言行的历史,录制诰德音,按照记事的制度,季末交给国史。

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负责朝见引纳、殿庭通奏。

凡是近臣入侍、文武就列,负责引导他们的进退,并赞礼他们的拜起、出入的礼节。

蛮夷纳贡时,负责接受并进献。

军队出征时,负责受命劳遣;出征后,则每月存问将士的家庭,查看他们的疾苦;凯旋时,负责郊迎。

有令史十人,典谒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

武德四年,废除谒者台,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

○集贤殿书院

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脩撰官,负责刊缉经籍。

凡是图书遗逸、贤才隐滞,都承旨以求之。

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察其学术以闻。

凡是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设置乾元院使,有刊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负责出入宣奏,领中官监守院门;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书。

六年,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设置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

八年,加文学直,又加脩撰、校理、刊正、校勘官。

十一年,设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也设置书院。

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也设置丽正书院。

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判

司历、司辰,都加上五官的名称。有漏刻生四十人,典钟、典鼓三百五十人。最初,有刻漏视品、刻漏典事,负责管理刻漏、检查刻漏,后来都撤销了。

○殿中省

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二人,从五品上。监负责管理天子的服饰和车马。其下属有六局,分别是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少监是监的副手。凡是听朝时,率领下属执伞扇列于左右;大朝会、祭祀时,则进爵;皇帝出行时,则侍奉在仗内、骖乘,百官都交印收藏,大事则由他们处理,有行从百司的印。左右仗厩:左叫奔星,右叫内驹。两仗内又有六厩:一叫左飞,二叫右飞,三叫左万,四叫右万,五叫东南内,六叫西南内。园苑有官马坊,每年河陇群牧进献良马以供御用。六闲马,由殿中监及尚乘负责管理。武后万岁通天元年,设置仗内六闲:一叫飞龙,二叫祥麟,三叫凤苑,四叫鹓鸾,五叫吉良,六叫六群,也叫六厩。由殿中丞检校仗内闲厩,由中官担任内飞龙使。圣历年间,设置闲厩使,由殿中监中受宠的人担任,分领殿中、太仆的事务,专门负责舆辇牛马。从此,宴游供奉,殿中监都不参与。开元初年,闲厩马达到万余匹,骆驼、巨象都养在其中。将驼、马隶属于闲厩,而尚乘局名存实亡。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叫雕坊,二叫鹘坊,三叫鹞坊,四叫鹰坊,五叫狗坊。侍御尚医二人,正六品上;主事二人,从九品上。武德元年,改殿内省为殿中省。龙朔二年,改为中御府,监叫大监,丞叫大夫。有令史四人,书令史十二人,左右仗、千牛各十人,掌固、亭长各八人。旧有天藏府,开元二十三年撤销。

进马五人,正七品上。负责大陈设,穿着戎装执鞭,站在立仗马的左边,观察马的进退。天宝八年,撤销南衙立仗马,因此撤销进马;十二年又恢复,乾元后又撤销,大历十四年再次恢复。

△尚食局

奉御二人,正五品下;直长五人,正七品上。诸奉御、直长,品级都如此。食医八人,正九品下。奉御负责储备供应,直长是其副手。进御时必须辨别时令禁忌,先尝过;宴请百官宾客时,则与光禄根据品级供应;凡是诸陵每月祭祀,视膳后才献上。龙朔二年,改尚食局为奉膳局,诸局奉御都叫大夫。有书令史二人,书吏五人,主食十六人,主膳八百四十人,掌固八人。

△尚药局

奉御二人,直长二人。负责调和御药、诊视。凡是药供御时,中书、门下长官及诸卫上将军各一人,与监、奉御一起监督。药成后,医佐以上先尝,写明本方,注明年月日,监督者签署奏上;服药时,奉御先尝,殿中监次之,皇太子又次之,然后进御。太常每季检查送上药,将朽腐的退回。左右羽林军,给药;飞骑、万骑病者,分发给他们。龙朔二年,改尚药局为奉医局。有按摩师四人,咒禁师四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直官十人,主药十二人,药童三十人,合口脂匠二人,掌固四人。

侍御医四人,从六品上。负责供奉诊候。

司医五人,正八品下;医佐十人,正九品下。负责分疗众疾。都是贞观年间设置的。

△尚衣局

奉御二人,直长四人,负责供应冕服、几案。祭祀时,则奉镇圭于监,进献给天子;大朝会时,设案。龙朔二年,改尚衣局为奉冕局。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四人,主衣十六人,掌固四人。

△尚舍局

奉御二人,直长六人,负责殿庭祭祀的张设、汤沐、灯烛、清扫。皇帝出行时,则设三部帐幕,有古帐、大帐、次帐、小次帐、小帐共五等,各三部;其外,则用排城遮蔽。大朝会时,设黼扆,施蹑席,薰炉。朔望时,只设幄。龙朔二年,改尚舍局为奉扆局。有书令史三人,书吏七人,掌固十人,幕士八十人。旧有给使一百二十人,负责供御汤沐、灯烛、杂使,贞观年间撤销。

△尚乘局

奉御二人,直长十人,负责内外闲厩的马。左右六闲:一叫飞黄,二叫吉良,三叫龙媒,四叫騊駼,五叫駃騠,六叫天苑。凡是外牧每年进献良马,印上三花、“飞”“凤”的字样。飞龙厩每天以八马列于宫门之外,称为南衙立仗马,仗下后,才退下。大陈设时,则位于乐县的北面,与象相次。龙朔二年,改尚乘局为奉驾局。有书令史六人,书吏十四人,直官二十人,习驭五百人,掌闲五千人,典事五人,兽医七十人,掌固四人。习驭,负责调教六闲的马;掌闲,负责饲养六闲的马,管理其乘具鞍辔;典事,负责六闲的草料。太宗设置司廪,司库;高宗设置习驭、兽医。

司廪、司库各一人,正九品下。负责六闲的草料出纳。奉乘十八人,正九品下。负责饲养和训练御马。

△尚辇局

奉御二人;直长三人;尚辇二人,正九品下。负责舆辇、伞扇,大朝会时则陈设于庭,大祭祀时则陈设于庙,都是伞二、翰一、扇一百五十六,事毕后收藏。常朝时则去掉扇,左右各留三把。龙朔二年,改尚辇局为奉舆局。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七辇主辇各六人,掌扇六十人,掌翰三十人,掌辇四十二人,奉舆十五人,掌固六人。掌扇、掌翰,负责执伞扇、纸笔砚等杂供奉之事;掌辇,负责率领主辇以供其事。高宗设置掌翰。

○内侍省

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内侍四人,皆从四品上。监负责内侍奉,宣制令。其下属有六局,分别是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少监、内侍是其副手。皇后亲蚕时,则升坛执仪;大驾出入时,为夹引。武德四年,改长秋监为内侍监,内承奉为内常侍,内承直为内给事。龙朔二年,改监为省。武后垂拱元年,称为司宫台。天宝十三年,设置内侍监,改内侍为少监;不久又设置内侍。有高品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品官白身二千九百三十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内常侍六人,正五品下,通判省事。

内给事十人,从五

品级为下。负责承接旨意、慰问,分管省事。每逢元旦、冬至,百官向皇后祝贺时,负责出入宣传;宫人的衣服费用,则根据品级,计算其数量,春秋两季上报中书省。主事二人,品级为从九品下。

内谒者监十人,品级为正六品下。负责礼仪、宣奏、承接敕令及外命妇的名册。凡是有亲属命妇朝会的,登记其人数上报内侍省;命妇下车时,则引导至朝堂奏闻。唐朝废除内谒者局,设置内典引十八人,负责诸亲命妇的朝参,出入导引。有内亭长六人,掌固八人。

内谒者十二人,品级为从八品下。负责诸亲命妇朝集时的班位,分管各门。

内寺伯六人,品级为正七品下。负责纠察宫内不法之事,每年傩祭时则负责出入。

寺人六人,品级为从七品下。负责皇后出入时执御刀随从。

△掖庭局

令二人,品级为从七品下;丞三人,品级为从八品下。负责宫人的簿册、女工。凡是宫人的名籍,负责其除名和附籍;公桑养蚕,负责其课业;供奉物品皆由其负责。妇人因罪被配没的,有缝纫技能的隶属于此,无技能的隶属司农。各司营作需要女工的,从户婢中选取。有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计史负责计算功程。

宫教博士二人,品级为从九品下。负责教授宫人书法、算术、各种技艺。起初,内文学馆隶属中书省,以儒学者一人为学士,负责教授宫人。武后如意元年,改名为习艺馆,又改名为万林内教坊,不久恢复旧名。有内教博士十八人,经学五人,史、子、集缀文三人,楷书二人,《庄老》、太一、篆书、律令、吟咏、飞白书、算术、棋各一人。开元末年,馆废,以内教博士以下隶属内侍省,中官负责。

监作四人,品级为从九品下。负责监督杂作,管理工役。

△宫闱局

令二人,品级为从七品下;丞二人,品级为从八品下。负责侍奉宫闱,出入管钥。凡是祭祀太庙,皇后神主出入时,则率领其属下舆之。总小给使学生的名册,供给粮禀。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内阍史二十人,内掌扇十六人,内给使无常员,小给使学生五十人,掌固四人。凡是无官品者,称为内给使,负责各门进物的记录;内阍史,负责承传各门,出纳管钥;内掌扇,负责中宫的伞扇。

△奚官局

令二人,品级为正八品下;丞二人,品级为正九品下。负责奚隶、工役、宫官的品级。宫人生病,则供给医药;死亡,则供给衣服,各视其品级。陪陵而葬者,将作负责给匠户,卫士营冢,三品葬给百人,四品八十人,五品六十人,六品、七品十人,八品、九品七人;无品者,敛以松棺五钉,葬以犊车,给三人。皆由监门校尉、直长负责。内命妇五品以上无亲戚者,以近冢同姓中男一人主祭于墓;无同姓者,春、秋祭祀以少牢。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药童、掌固各四人。

△内仆局

令二人,品级为正八品下;丞二人,品级为正九品下。负责中宫的车乘。皇后出行时,则令居左、丞居右,夹引。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驾士负责习御车舆、杂畜。

○内府局

令二人,品级为正八品下;丞二人,品级为正九品下。负责中藏宝货的给纳数目,及供应灯烛、汤沐、张设。凡是朝会,五品以上及有功将士、蕃酋辞还,皆赐于庭。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典史,掌固各四人,典事六人。

△太子内坊局

令二人,品级为从五品下;丞二人,品级为从七品下。负责东宫閤内及宫人的粮禀。坊事五人,品级为从八品下。起初,内坊隶属东宫。开元二十七年,隶属内侍省,为局,改典内为令,置丞。坊事及导客舍人六人,负责序导宾客;閤帅六人,负责帅阍人、内给使以供其事;内阍人八人,负责承诸门出入管钥,内繖扇、灯烛;内厩尉二人,负责车乘。有录事一人,令史三人,书令史五人,典事二人,驾士三十人,亭长、掌固各一人。

典直四人,品级为正九品下。负责宫内仪式导引,通传劳问,纠劾非违,察出纳。

○内官

贵妃、惠妃、丽妃、华妃各一人,品级为正一品。负责辅佐皇后论妇礼于内,无所不统。唐朝沿袭隋朝制度,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品级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脩仪、脩容、脩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品级为正二品;婕妤九人,品级为正三品;美人四人,品级为正四品;才人五人,品级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品级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品级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品级为正八品。六尚,亦称诸尚书,品级为正三品;二十四司,亦称诸司事,品级为正四品;二十四典,亦称诸典事,品级为正六品;二十四掌,亦称诸掌事。龙朔二年,设置赞德二人,品级为正一品;宣仪四人,品级为正二品;承闰五人,品级为正四品;承旨五人,品级为正五品;卫仙六人,品级为正六品;供奉八人,品级为正七品;侍栉二十人,品级为正八品;侍巾三十人,品级为正九品。咸亨年间恢复旧制。开元年间,玄宗以后妃四星,一为后,有后而复置四妃,非典法,乃置惠妃、丽妃、华妃,以代三夫人;又置六仪、美人、才人,增尚宫、尚仪、尚服三局。诸司诸典,自六品至九品而止。其后复置贵妃。

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各一人,品级为正二品。负责教授九御四德,率领其属下以辅佐皇后礼仪。

美人四人,品级为正三品,负责率领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才人七人,品级为正四品,负责叙燕寝,理丝枲,以献岁功。

○宫官

△尚宫局

尚宫二人,品级为正五品。六尚皆如此。负责导引中宫,总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凡六尚事物的出纳文籍,皆由其印署。有女史六人,负责执掌文书。

司记二人,品级为正六品;二十四司皆如此。负责宫内文簿的出入,录为抄目,审付行焉。牒状无违,然后加印。典记辅佐之。典记二人,品级为正七品;二十四典皆如此。掌记二人,品级为正八品;二十四掌皆如此。

司言、典言各二人,负责承接敕令宣付,别钞以授司阍传外。掌言二人,负责宣传,外司附奏受事者,奏闻;承敕处分,则录所

这是关于记录的奏章。有四名女史。

司簿、典簿、掌簿各两人,负责管理女史以上的名册。赏赐时,按品级分别记录。有六名女史。

司闱六人,负责各阁的钥匙管理。典闱、掌闱各六人,负责分掌开关门。有四名女史。

△尚仪局

尚仪两人,负责礼仪和起居。总管司籍、司乐、司宾、司赞。

司籍、典籍、掌籍各两人,负责供应御用书籍。分为四部,每部分别有目录,按时晾晒。教学时记录课业,供应几案、纸笔,都预先准备。有十名女史。

司乐、典乐、掌乐各四人,负责宫廷音乐及各种乐器的陈设仪式,监督练习。有两名女史。

司宾、典宾、掌宾各两人,负责宾客朝见,记录名字上报。宴会时,准备品数交给尚食;有赏赐物品时,与尚功一起发放。有两名女史。

司赞、典赞、掌赞各两人,负责宾客朝见、宴食时的引导。宴会当天,引导客人站在殿庭,司言宣布敕令坐下,然后引导入席。酒到时,起立再拜;食物到时,也起立。都监督礼仪。

彤史两人,正六品。有两名女史。

△尚服局

尚服两人,负责供应服饰和采章的数量,总管司宝、司衣、司饰、司仗。

司宝两人,负责神宝、受命宝、六宝及符契,都记录其使用情况,用文簿记载。典宝、掌宝各两人,凡出借都按旬记录,归还时用红笔注明。有四名女史。

司衣、典衣、掌衣各两人,负责宫内御用服饰、首饰的整理,按时进奉。有四名女史。

司饰、典饰、掌饰各两人,负责沐浴、梳洗。凡供应物品,记录其寒温情况。有两名女史。

司仗、典仗、掌仗各两人,负责仪仗器具。凡设立仪卫,尚服率领司仗等人负责其事。有两名女史。

△尚食局

尚食两人,负责供应膳食和食品。总管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凡进餐,先尝。

司膳两人,负责烹饪及膳食、米面、薪炭。凡供奉的食品,都按种类封印。典膳、掌膳各四人,负责调和御用食物,温、凉、寒、热,按时供应并品尝。有四名女史。

司酝、典酝、掌酝各两人,负责酒醴酏饮,按时进奉。有两名女史。

司药、典药、掌药各两人,负责医方。凡外进药物,按种类记录。有四名女史。

司饎、典饎、掌饎各两人,负责供应宫人食物、薪炭,都有等级,接收和发放时按旬记录。有四名女史。

△尚寝局

尚寝两人,负责燕见和进御的次序,总管司设、司舆、司苑、司灯。

司设、典设、掌设各两人,负责床帷、茵席的铺设,老旧者上报。凡清扫之事,典设以下分视。有四名女史。

司舆、典舆、掌舆各两人,负责舆辇、繖扇、文物、羽旄,按时晾晒。典舆以下分察。有两名女史。

司苑、典苑、掌苑各两人,负责园苑种植蔬果。典苑以下分察。果实成熟时进奉。有两名女史。

司灯、典灯、掌灯各两人,负责门阁灯烛。昼漏尽一刻,典灯以下分察。有两名女史。

△尚功局

尚功两人,负责女工的进度,总管司制、司珍、司彩、司计。

司制、典制、掌制各两人,负责供应御用衣服的裁缝。有两名女史。

司珍、典珍、掌珍各两人,负责珠宝、钱货。有六名女史。

司彩、典彩、掌彩各两人,负责绵彩、缣帛、丝枲。有赏赐时,按旬记录。有两名女史。

司计、典计、掌计各两人,负责供应衣服、饮食、薪炭。有两名女史。

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两人,正六品;典正两人,正七品。宫正负责戒令、纠禁、谪罚之事。宫人不履行职责者,司正用牒文请示处理,小事决罚,大事上报。有四名女史。阿监、副监,视七品。

○太子内官

良娣两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四品;承徽十人,正五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司闺两人,从六品;三司皆如此。负责引导妃子及宫人名册,总管掌正、掌书、掌筵。

掌正三人,从八品,九掌皆如此。负责文书出入、管钥、纠察推罚。有三名女史。

掌书三人,负责符契、经籍、宣传、启奏、教学、禀赐、纸笔。有三名女史。

掌筵三人,负责幄帟、床褥、几案、舆繖、清扫、铺设。

司则两人,负责礼仪参见,总管掌严、掌缝、掌藏。

掌严三人,负责首饰、衣服、巾栉、膏沐、服玩、仗卫。有三名女史。

掌缝三人,负责裁缝、织绩。有三名女史。

掌藏三人,负责财货、珠宝、缣彩。

司馔两人,负责进餐时先尝,总管掌食、掌医、掌园。有四名女史。

掌食三人,负责膳食、酒醴、灯烛、薪炭、器皿。有四名女史。

掌医三人,负责方药、优乐。有两名女史。

掌园三人,负责种植蔬果。有两名女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七-注解

门下省:中国古代中央官署之一,主要负责皇帝的诏令起草、审核以及礼仪事务。门下省在唐代是重要的政治机构,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称为‘三省’。

侍中:门下省的最高长官,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主持门下省的日常事务。侍中在唐代是正二品官员,地位显赫。

奏钞:一种上奏文书的形式,主要用于汇报国家财政支出、任命六品以下官员、处理流放以下的罪行以及官员的免职等事务。

露布:一种公开的文书形式,通常用于宣布重大事件或政策,内容公开透明,供所有人知晓。

议:指朝廷中的讨论和商议,通常涉及国家大事或政策的制定。

表:一种上奏文书的形式,通常用于向皇帝汇报事务或提出建议。

状:一种上奏文书的形式,通常用于汇报具体事务或提出请求。

鱼符:古代用于传递命令或调兵的符节,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合符后才能生效。

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进谏的官员,主要职责是规劝皇帝的过失,提出政策建议。

给事中:门下省的重要官员,负责审核百司的奏章,纠正其中的错误,并参与诏令的起草和修改。

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言行和朝廷大事的官员,其记录的内容将成为历史的重要资料。

符宝郎:负责保管皇帝的玉玺和国家的符节,确保这些重要物品的安全和使用。

敕书: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文书,用于重大事务的决策和传达。

符函:古代用于封存重要文书的函件,通常用于小事的传达。

旌、节:旌是古代用于表彰的旗帜,节是用于执行刑罚的符节。

符玺郎:古代掌管皇帝印玺的官职,后改称符宝郎。

弘文馆:唐代设立的学术机构,负责图书整理、教学和礼仪制度的参议。

学士:古代高级文官,负责学术研究和教学。

直学士:次于学士的文官,协助学士处理事务。

校书郎:负责校勘书籍、纠正错误的官员。

中书省:古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起草和发布皇帝的诏令。

中书令: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侍郎:中书省的副长官,协助中书令处理政务。

舍人:中书省的中级官员,负责起草诏令和参议表章。

主书:中书省的低级官员,负责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

右散骑常侍:古代高级文官,负责谏议和监察。

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

通事舍人:负责朝见礼仪和外交事务的官员。

集贤殿书院:唐代设立的学术机构,负责图书整理和学术研究。

学士知院事:集贤殿书院的最高长官,负责书院的管理和学术事务。

集贤院:唐代设立的学术机构,主要负责整理和研究古籍,选拔和培养学者。

侍讲学士:唐代官职,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解答疑难。

侍读直学士:唐代官职,负责为皇帝读书,解答疑难。

脩撰官:唐代官职,负责撰写和修订史书。

校理官:唐代官职,负责校对和整理书籍。

待制官:唐代官职,负责在皇帝身边待命,以备咨询。

留院官:唐代官职,负责在集贤院中留守,处理日常事务。

知检讨官:唐代官职,负责审查和检讨书籍。

文学直:唐代官职,负责文学创作和研究。

书直:唐代官职,负责书写和抄录书籍。

画直:唐代官职,负责绘画和艺术创作。

直院:唐代官职,负责在集贤院中直接管理事务。

大学士:唐代官职,负责管理和指导学术机构。

编录官:唐代官职,负责编纂和记录书籍。

校书:唐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正字:唐代官职,负责纠正文字错误。

史馆:唐代设立的史书编纂机构,负责撰写和修订国史。

修撰:唐代官职,负责撰写和修订史书。

直馆:唐代官职,负责在史馆中直接管理事务。

秘书省:唐代设立的机构,负责管理经籍图书。

著作局:唐代设立的机构,负责撰写碑志、祝文、祭文等。

司天台:唐代设立的机构,负责观测天文和制定历法。

五官正:唐代官职,负责观测和记录天文现象。

五官保章正:唐代官职,负责历法和天文观测。

五官监候:唐代官职,负责观测天文现象。

五官司历:唐代官职,负责历法和天文观测。

五官灵台郎:唐代官职,负责观测天文现象。

五官挈壶正:唐代官职,负责管理漏刻仪器。

五官司辰:唐代官职,负责管理漏刻仪器。

漏刻博士:唐代官职,负责管理漏刻仪器。

司历、司辰:古代官职名,负责天文历法、时辰的观测和记录。

五官:古代指五种官职,具体指司历、司辰、司天、司地、司人。

漏刻生:负责管理漏刻(古代计时器)的人员。

典钟、典鼓:负责管理钟鼓的人员,钟鼓在古代用于报时和仪式。

刻漏视品、刻漏典事: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刻漏的官员。

殿中省:唐代官署,负责管理皇帝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事务。

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殿中省下属的六个局,分别负责皇帝的饮食、医药、服饰、车马、住所和仪仗。

仗内六闲:唐代皇帝仪仗中的六种马厩,分别命名为飞龙、祥麟、凤苑、鹓鸾、吉良、六群。

闲厩使:唐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帝的仪仗马匹。

五坊:唐代皇帝狩猎时使用的五种动物饲养坊,包括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

尚食局:殿中省下属的局,负责皇帝的饮食。

尚药局:殿中省下属的局,负责皇帝的医药。

尚衣局:殿中省下属的局,负责皇帝的服饰。

尚舍局:殿中省下属的局,负责皇帝的住所和祭祀场所的布置。

尚乘局:殿中省下属的局,负责皇帝的车马。

尚辇局:殿中省下属的局,负责皇帝的仪仗和车辇。

内侍省:唐代官署名,主要负责宫廷内部事务,管理宦官和宫女。

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内侍省下属的六个局,分别负责宫廷内部的不同事务。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书:古代官署名,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处理奏章等事务。

内谒者监:唐代官名,负责宫廷礼仪、宣奏、承敕令等事务。

掖庭局:唐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宫女的簿籍、女工等事务。

宫教博士:唐代官名,负责教授宫女书法、算术等技艺。

宫闱局:唐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包括宫门的开关、宫女的籍贯等。

奚官局:唐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宫中的奴隶、工役等事务。

内仆局:唐代官署名,负责管理皇后的车乘。

内府局:唐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宫廷的财宝、灯烛、汤沐等事务。

太子内坊局:唐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太子的宫内事务。

内官:指宫廷中的女官,包括贵妃、惠妃、丽妃、华妃等。

尚宫局:唐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宫廷中的女官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七-评注

《百官二》是《新唐书》中关于唐代官制的重要篇章,详细记载了门下省的职能及其官员的设置与职责。门下省作为唐代中央政权的核心机构之一,承担着传达皇帝命令、审核奏章、主持礼仪等重要职责。侍中作为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其地位和权力在唐代政治中举足轻重。

文本中提到的‘奏钞’、‘露布’、‘议’、‘表’、‘状’等文书形式,反映了唐代政治运作的复杂性和规范性。这些文书不仅是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露布’这种公开的文书形式,体现了唐代政治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门下省的官员设置极为细致,从侍中到给事中、起居郎、符宝郎等,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这种精细的官制设计,确保了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例如,给事中负责审核奏章,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符宝郎负责保管玉玺和符节,这些职位的设置体现了唐代政治的高度制度化和专业化。

文本中还提到了‘鱼符’这一重要的符节制度。鱼符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唐代军事调度的严密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符节制度的重视。符节作为权力的象征,其使用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谏议大夫’一职,反映了唐代政治中的谏议制度。谏议大夫的职责是规劝皇帝的过失,提出政策建议,这一制度体现了唐代政治中的监督和制衡机制。谏议制度的存在,使得皇帝在决策时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避免独断专行。

总的来说,《百官二》不仅详细记录了唐代门下省的官制设置,还通过具体的职责描述,展现了唐代政治运作的复杂性和规范性。这些内容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代中央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反映了唐代政治制度的严密性和文化教育的繁荣。

首先,文中提到的中书省是唐代最重要的行政机构之一,负责起草和发布皇帝的诏令。中书令和侍郎作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和副长官,承担着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重任。舍人和主书等官员则负责具体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体现了唐代行政分工的细致和高效。

其次,弘文馆和集贤殿书院作为唐代重要的学术机构,承担着图书整理、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任务。学士、直学士和校书郎等官员的设置,反映了唐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弘文馆的设立,不仅为朝廷提供了学术支持,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唐代的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符玺郎、右散骑常侍、起居舍人和通事舍人等官职,这些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唐代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符玺郎负责掌管皇帝的印玺,右散骑常侍负责谏议和监察,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通事舍人负责朝见礼仪和外交事务。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保障了朝廷的正常运转,还维护了皇帝的权威和国家的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唐代中央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唐代政治制度的严密性和文化教育的繁荣。这些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分工,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唐代集贤院、史馆、秘书省、著作局和司天台等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反映了唐代在文化、学术和科技方面的重视和发展。

集贤院作为唐代重要的学术机构,不仅负责整理和研究古籍,还通过设置侍讲学士、侍读直学士等职位,为皇帝提供学术支持,体现了唐代皇帝对学术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求。

史馆的设置和职能变化,反映了唐代对历史编纂的重视。从贞观三年初设史馆,到开元年间李林甫建议将史馆迁至中书省,再到元和年间裴垍的改革,史馆的职能和地位不断调整,体现了唐代对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的追求。

秘书省作为管理经籍图书的机构,其设置和职能的变化,反映了唐代对文化传承和知识管理的重视。从武德四年改少令为少监,到龙朔二年改秘书省为兰台,再到武后垂拱元年改为麟台,秘书省的名称和职能不断变化,体现了唐代对文化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著作局的设置和职能,反映了唐代对文学创作的重视。著作郎和著作佐郎负责撰写碑志、祝文、祭文等,体现了唐代对文学创作的支持和鼓励。

司天台作为观测天文和制定历法的机构,其设置和职能的变化,反映了唐代对天文历法的重视。从武德四年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到龙朔二年改为秘书阁局,再到武后光宅元年改为浑天监,司天台的名称和职能不断变化,体现了唐代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详细记载了唐代各个文化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还反映了唐代在文化、学术和科技方面的繁荣和发展,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学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代宫廷内部的官职设置和职责分工,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严密的管理体系。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宫廷的日常生活和仪式活动的细节,以及皇帝在宫廷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首先,文中提到的司历、司辰等官职,显示了唐代对天文历法的重视。这些官职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确保时间的准确记录,更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和神圣性。通过精确的计时和天文观测,皇帝可以更好地掌控国家的运行和仪式的进行。

其次,殿中省及其下属的六个局(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的设立,体现了唐代宫廷对皇帝日常生活的高度重视。每个局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确保皇帝的饮食、医药、服饰、车马、住所和仪仗都得到精心的管理和维护。这种严密的组织体系不仅保障了皇帝的舒适和安全,也彰显了皇帝的尊贵地位。

此外,文中提到的仗内六闲和五坊的设置,反映了唐代宫廷对狩猎活动的重视。狩猎不仅是皇帝的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展示皇帝权威和武力的方式。通过饲养和训练各种动物,皇帝可以在狩猎中展示自己的勇武和统治力。

最后,内侍省及其下属的六个局(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的设立,显示了唐代宫廷内部事务的复杂性和严密的管理体系。这些局负责宫廷内部的各种事务,确保宫廷的正常运转和皇帝的安全。通过这种严密的组织体系,唐代宫廷得以维持其高度的秩序和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唐代宫廷的官职设置和职责分工,还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严密的管理体系。通过这些官职的设置和职责的分工,唐代宫廷得以维持其高度的秩序和稳定,确保皇帝的权威和神圣性得以彰显。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代宫廷内部的管理机构和官职设置,反映了唐代宫廷制度的严密和复杂。通过对这些官职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礼仪、教育、财务管理、宫女管理等。

首先,文中提到的‘元日’和‘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宫廷在这些节日中会有隆重的庆祝活动,百官朝贺皇后,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宫廷礼仪的庄重。

其次,‘内谒者监’和‘内侍省’等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唐代宫廷内部事务的精细化管理。内谒者监负责宫廷礼仪和宣奏事务,内侍省则管理宦官和宫女,这些官职的设置确保了宫廷内部的有序运作。

再次,‘掖庭局’和‘宫教博士’等官职的设置,反映了唐代宫廷对宫女教育和技艺培养的重视。掖庭局负责管理宫女的簿籍和女工,宫教博士则教授宫女书法、算术等技艺,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宫女的文化素养,也为宫廷的日常运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此外,‘宫闱局’和‘奚官局’等官职的设置,展示了唐代宫廷对内部事务的全面管理。宫闱局负责宫门的开关和宫女的籍贯管理,奚官局则管理宫中的奴隶和工役,这些官职的设置确保了宫廷内部的安全和秩序。

最后,‘内仆局’和‘内府局’等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唐代宫廷对皇后和宫廷财物的重视。内仆局负责管理皇后的车乘,内府局则管理宫廷的财宝和灯烛等事务,这些官职的设置确保了皇后和宫廷财物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唐代宫廷官职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唐代宫廷制度的严密和复杂,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确保了宫廷内部的有序运作,也体现了唐代宫廷对礼仪、教育、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重视。通过对这些官职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宫廷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6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