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六-原文
刘幽求,冀州武强人。圣历中,举制科中第。调阆中尉,刺史不礼,弃官去。
久之,授朝邑尉。桓彦范等诛张易之、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幽求谓彦范曰:“公 等无葬地矣。不早计,后且噬脐。”不从。既,五王皆为三思构死。
临淄王入诛韦庶人,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参 知机务,爵中山县男,实封二百户,授二子五品官,二代俱赠刺史。睿宗立,进尚 书右丞、徐国公,增封户至五百,赐物千段、奴婢二十人、第一区、良田千亩、金 银杂物称是。
景云二年,以户部尚书罢政事。不旬月,迁吏部,拜侍中。玺诏曰:“顷王室 不造,中宗厌代,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幽求处危思奋,翊赞 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国家之复存,系幽求是赖,厥庸茂焉,朕用嘉之。虽 胙以土宇,而赋入未广。昔西汉行封,更择多户;东京定赏,复增大邑。宜加赐实 封二百户,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先天元年,为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幽求自谓有劳于国,在诸臣右,意望未满,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为中书令, 殊不平,见於言面。已而湜等附太平公主,有逆计。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定计, 使说玄宗曰:“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 枕矣。臣请督羽林兵除之。”帝许之。未发也,而漏言於侍御史邓光宾,帝惧, 即列其状。睿宗以幽求等属吏,劾奏以疏间亲,罪应死。帝密申右之,乃流幽求於 封州、於峰州、光宾於绣州。明年,太平公主诛,即日召复旧官,知军国事,还 封户,赐锦衣一袭。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俄以太子少保罢。姚崇素忌之,奏幽求郁 怏散职,有怨言。诏有司鞫治,宰相卢怀慎等奏言:“幽求轻肆不恭,失大臣礼, 乖崖分之节。”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迁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 年六十一。赠礼部尚书,谥曰文献。六年,诏与苏环配享睿宗庙廷。建中中,追赠 司徒。
钟绍京,虔州赣人。初为司农录事,以善书直凤阁。武后时署诸宫殿、明堂及 铭九鼎,皆其笔也。景龙中,为苑总监,会讨韦氏难,绍京帅户奴、丁夫从。事平, 夜拜中书侍郎,参知机务。明日,进中书令、越国公,实封五百户,赉赐与刘幽求 等。既当路,以赏罚自肆,当时恶之。因上疏让官,睿宗用薛稷谋,进户部尚书, 出为彭州刺史。
玄宗即位,复拜户部尚书,增实封,改太子詹事。不为姚祟所喜,与幽求并以 怨望得罪,贬果州刺史,赐封邑百户。后坐它事,贬怀恩尉,悉夺阶封,再迁温州 别驾。十五年入朝,见帝泣曰:“陛下忘畴日事邪,忍使弃死草莽!且同时立功者, 今骨已朽,而独臣在,陛下不垂愍乎?”帝恻然,即日授太子右谕德。久之,迁少 詹事。年逾八十,以官寿卒。绍京嗜书画,如王义之、献之、褚遂良真迹,藏家者 至数十百卷。建中中,追赠太子太傅。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擢进士第,为芮城尉。大足元年,武后幸长安,陕州刺 史宗楚客委以顿峙,馈献丰甘,称过宾使者。楚客叹其能,亟荐之,擢为新丰尉, 迁监宗御史。阴附安乐公主,得稍迁。神龙中,郑普思纳女后宫,日用劾奏,中宗 初不省,廷争切至,普思由是得罪。时诸武若三思、延秀及楚客等权宠交煽,日用 多所结纳,骤拜兵部侍郎。宴内殿,酒酣,起为《回波舞》,求学士,即诏兼脩文 馆学士。
帝崩,韦后专制,畏祸及,更因僧普润、道士王晔私谒临淄王以自托,且密赞 大计。王曰:“谋非计身,直纾亲难尔。”日用曰:“至孝动天,举无不克。然利 先发,不则有后忧。”及韦氏平,夜诏权雍州长史,以功授黄门侍郎,参知机务, 封齐国公,赐实户二百。坐与薛稷相忿竞,罢政事,为婺州长史。历扬、汴、允三 州刺史。
由荆州长史入奏计,因言:“太平公主逆节有萌,陛下往以宫府讨有罪,臣、 子势须谋与力,今据大位,一下制书定矣。”帝曰:“畏惊太上皇,奈何?”日用 曰:“庶人之孝,承顺颜色;天子之孝,惟安国家,定社稷。若令奸宄窃发,以亡 大业,可为孝乎?请先安北军而后捕逆党,於太上皇固无所惊。”帝纳之。及讨逆, 诏权检校雍州长史,以功益封二百户,进吏部尚书。
会帝诞日,日用采《诗》《大》、《小雅》二十篇及司马相如《封禅书》献之, 借以讽谕,且劝告成事。有诏赐衣一副、物五十段,以示无言不酬之义。
久之,坐兄累,出为常州刺史。后以例减封户三百,徙汝州。开元七年,诏曰: “唐元之际,日用实赞大谋,功多不宜减封,复食二百户。”徙并州长史,卒年五 十。并人怀其惠,吏民数百皆缟服送丧。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再赠荆州大都督。
日用才辩绝人,而敏于事,能乘机反祸取富贵。先天后,求复相,然亦不获也。 尝谓人曰“吾平生所事,皆适时制变,不专始谋。然每一反思,若芒刺在背”云。
子宗之,袭封。亦好学,宽博有风检,与李白、杜甫以文相知者。
日用从父兄日知,字子骏,少孤贫,力学,以明经进至兵部员外
郎。与张说同为魏元忠朔方判官,以健吏称。
迁洛州司马,会谯王重福之变,官司逃,日知独率吏卒助屯营击贼,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
迁殿中少监,建言“厩马多,请分牧陇右,省关畿刍调”。
授荆州长史,四迁京兆尹,封安平县侯。
坐赃,为御史李如璧所劾,贬歙县丞。
后历殿中监,进中山郡公。
说执政,荐为御史大夫,帝不许,遂为左羽林大将军,而自用崔隐甫。
隐甫繇是怨说。
日知俄授太常卿。
自以处朝廷久,每入谒,必与尚书齿,时谓“尚书里行”。
终潞州长史,谥曰襄。
王琚,怀州河内人。
少孤,敏悟有才略,明天文象纬。
以从父隐客尝为凤阁侍郎,故数与贵近交。
时年甫冠,见驸马都尉王同皎,同皎器之。
会谋刺武三思,琚义其为,即与周璟、张仲之等共计。
事泄亡命,自佣於扬州富商家,识非庸人,以女嫁之,厚给以赀,琚亦赖以济。
睿宗立,琚自言本末,主人厚赍使还长安。
玄宗为太子,间游猎韦、杜间,怠休树下,琚以儒服见,且请过家,太子许之。
至所庐,乃萧然窭陋。
坐久,杀牛进酒殊丰厚,太子骇异。
自是每到韦、杜,辄止其庐。
初,太子在潞州,襄城张为铜鞮令,性豪殖,喜宾客弋猎事,厚奉太子,数集其家。
山东倡人赵元礼有女,善歌舞,得幸太子,止第,其后生子瑛者也。
太子已平内难,召,拜宫门郎,与姜皎、崔涤、李令问、王守一、薛伯阳等并侍左右。
令问累擢殿中少监,守一太仆少卿。
此数人以东宫皆势重天下。
琚是时方补诸暨县主簿,过谢东宫,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琚怒曰:“在外惟闻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太子本有功於社稷,孝於君亲,安得此声?”
太子遽召见,琚曰:“韦氏躬行弑逆,天下动摇,人思李氏,故殿下取之易也。
今天下已定,太平专思立功,左右大臣多为其用,天子以元妹,能忍其过,臣窃为殿下寒心。”
太子命坐,且泣曰:“计将安便?”
琚曰:“昔汉盖主供养昭帝,其后与上官桀谋杀霍光,不及天子,而帝犹以大义去之。
今太子功定天下,公主乃敢妄图,大臣树党,有废立意。
太子诚召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计之,忧可纾也。”
太子曰:“先生何以自隐而日与寡人游?”
琚曰:“臣善丹沙,且工谐隐,愿比优人。”
太子喜,恨相知晚。
翌日授詹事府司直、内供奉,兼崇文学士。
日以诸王及姜皎等入侍,独琚常豫秘谋。
不逾月,迁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
太子受内禅,擢中书侍郎。
公主谋益甚,幽求、谋先事诛之,侍御史邓光宾漏谋,不克,皆得罪。
久之,琚见事迫,请帝决策。
先天二年七月,乃与岐王、薛王、姜皎、李令问、王毛仲、王守一以铁骑至承天门。
太上皇闻外哗噪,召郭元振升承天楼,闭关以拒,俄而侍御史任知古召募数百人於朝堂,不得入。
少选,琚从帝至楼下,诛萧至忠、岑义、窦怀贞,斩常元楷李慈北阙下、贾膺福李猷於内客省。
事平,琚进户部尚书、封赵国公,皎工部尚书、楚国公,毛仲辅国大将军、霍国公,守一太常卿、晋国公,各食实户五百;令问殿中监、宋国公,实户三百。
琚、皎、令问辞不就,以旧官增户二百。
於是帝召燕内殿,赐金银杂皿皆一床、帛二千、第一区。
帝於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
每见閤中,视日薄乃得出。
遇休日,使者至第召之,而皇后亦使尚宫劳琚母,赐赉接足,群臣不能无望。
或说帝曰:“王琚、麻嗣宗皆谲诡纵横,可与履危,不可与共安。
方天下已定,宜益求纯朴经术士以自辅。”
帝悟,稍疏之。
俄拜御史大夫,持节巡天兵以北诸军。
改紫微侍郎,道未至,拜泽州刺史,削封户百。
历九刺史,复封户。
又改六州、二郡。
琚自以立勋,至天宝时为旧臣,性豪侈,其处方面,去故就新,受馈遗至数百万,侍儿数十,宝帐备具,阖门三百口。
既失志,稍自放,不能遵法度。
在州与官属小史酋豪饮谑、摴博、藏钩为乐。
每徙官,车马数里不绝。
从宾客女伎驰弋,凡四十年。
李邕故与琚善,皆华首外迁,书疏往复,以谴谪留落为慊。
右相李林甫恨琚恃功使气,欲除之,使人劾发琚宿赃,削封阶,贬江华员外司马。
又使罗希奭深按其罪,琚惧,仰药,未及死,希奭缢之。
时人哀其无罪。
始,琚为中书侍郎,母居洛阳,来京师,让琚曰:“尔家上世皆州县职,今汝无攻城野战劳,以诌佞取容,海内切齿,吾恐汝家坟墓无人复扫除也。”
琚卒不免。
宝应元年,赠太子少保。
太平之诛,张召还为大理卿,封邓国公,实封户三百,进京兆尹,入侍宴乐,出主京邑,时人以为宠,然自以干治称。
累迁太子詹事,判尚书左右丞,再为羽林大将军,三至左金吾大将军,以年高加特进。
子履冰、季良,弟晤,仕皆清近。
尝还乡上冢,帝赐诗及锦袍缯彩。
乘驿就道,子弟车马联咽。
使者赐赉,敕州县供拟,居处尊显。
天宝五载卒,年九十,赠开府仪同三司。
履冰,历金吾将军,季良,殿中监,俱列棨戟。
王毛仲,高丽人。
父坐事,没为官奴,生毛仲,故长事临淄王。
王出潞州,有李守德者,为人奴,善骑射,王市得之,并侍左右,而毛仲为明悟。
景龙中,王还
长安,二人常负房{服}以从。王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 毛仲晓旨,亦布诚结纳,王嘉之。
韦后称制,令韦播、高嵩为羽林将军,押万骑,以苛峭树威。果毅葛福顺、陈 玄礼诉於王,王方与刘幽求、薛宗简及利仁府折冲麻嗣宗谋举大计,幽求讽之,皆 愿效死,遂入讨韦氏。守德从帝止苑中,而毛仲匿不出,事定数日,乃还,不之责, 例擢将军。
王为皇太子,以毛仲知东宫马驼鹰狗等坊。不旬岁,至大将军,阶三品。与诛 萧至忠等,以功进辅国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实封户五 百。与诸王及姜皎等侍禁中,至连榻而坐。帝暂不见,惘惘若有失,见则释然。开 元九年,诏持节为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与左领军大总管王晙、天兵军节度使张说、 幽州节度使裴伷先等数计事。
毛仲始见饰擢,颇持法,不避权贵为可喜事。两营万骑及闲厩官吏惮之无敢犯, 虽官田草莱,樵敛不敢欺。于牧事尤力,娩息不訾。初监马二十四万,后乃至四十 三万,牛羊皆数倍。莳茼麦、苜蓿千九百顷以御冬。市死畜,售绢八万。募严道僰 僮千口为牧圉。检勒刍菽无漏隐,岁赢数万石。从帝东封,取牧马数万匹,每色一 队,相间如锦绣,天子才之。还,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开元后,唯王仁皎、姚崇、 宋璟及毛仲得之。
然资小人,志既满,不能无骄,遂求为兵部尚书,帝不悦,毛仲鞅鞅。及与葛 福顺为姻家,而守德及左监门将军卢龙子唐地文、左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数十 人与毛仲相倚杖为奸。毛仲恃旧,最不法。中使至其家称诏,毛仲不甚恭,位卑者, 或踞见,迕意即侮谇,以气凌之,直出其上。高力士、杨思勖等衔之。毛仲有两妻, 其一上所赐,皆有国色。尝生子,帝命力士就赐,仍授子五品官,还,问曰:“毛 仲喜乎?”力士奏:“毛仲熟视臣曰:‘是子亦何辱三品官?’”帝怒曰:“前毛 仲负我,未尝为意,今以婴儿顾云云。”力士等知帝怒,它日,从容曰:“北门奴 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后毛仲移书太原索甲仗,少尹严挺之以闻, 帝恐毛仲遂乱,匿其状。十九年,有诏贬瀼州,福顺壁州,守德严州,卢龙子唐地 文振州,王景耀党州,高广济道州,并为别驾员外置。毛仲四子悉夺官,贬恶地, 缘坐数十人。有诏缢毛仲於零陵。
守德本名宜得,立功乃改今名,位武卫将军。尝遇故主於道,主走避,守德命 左右迎之至第,亲上食奉酒,主流汗不敢当。数日,入奏曰:“臣蒙国恩过分,而 故主无寸禄,请解官授之。”帝嘉其志,擢为郎将。
陈玄礼宿卫宫禁,以淳笃自检。帝尝欲幸虢国夫人第,谏曰:“未宣敕,不可 轻去就。”帝为止。后在华清宫,正月望夜,帝将出游,复谏曰:“宫外旷野无备 豫,陛下必出游,愿归城阙。”帝不能夺。安禄山反,谋诛杨国忠阙下,不克,至 马嵬,卒诛之。从入蜀。还,封祭国公。及李辅国迁帝西内,玄礼以老卒。
赞曰:幽求之谋,绍京之果,日用之智,琚之辩,皆足济危纾难,方多故时, 必资以成功者也。雄迈之才,不用其奇则厌然不满,诚不可与共治平哉!姚崇劝不 用功臣,宜矣。然待幽求等恨太薄云。毛仲小人,志得而骄,不足论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六-译文
刘幽求,是冀州武强人。在圣历年间,通过制科考试中第。被调任为阆中尉,但刺史对他不礼貌,他便弃官离去。
过了很久,他被任命为朝邑尉。桓彦范等人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但没有杀武三思,刘幽求对桓彦范说:“你们将无处安葬了。如果不早做打算,以后会后悔莫及。”桓彦范没有听从。不久,五位王爷都被武三思陷害致死。
临淄王入宫诛杀韦庶人,刘幽求参与了重大决策,当晚的号令和诏书都出自他手。因功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参与机密事务,封为中山县男,实封二百户,授予两个儿子五品官职,两代都被追赠为刺史。睿宗即位后,晋升为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加封户至五百户,赐予千段物品、二十名奴婢、一座宅第、千亩良田以及金银杂物等。
景云二年,刘幽求以户部尚书的身份被罢免政事。不到一个月,调任吏部,拜为侍中。皇帝下诏说:“近来王室不幸,中宗去世,戚孽专权作乱,国家濒临灭亡,朕与王公们都几乎遭遇灾难。刘幽求在危难中奋发图强,辅佐太子,团结义士,消灭了元凶。国家的存续,全靠刘幽求的功劳,他的功勋卓著,朕因此嘉奖他。虽然已经封给他土地,但赋税收入还不够多。过去西汉封赏时,选择多户人家;东汉定赏时,又增加大邑。应该再赐给他实封二百户,子子孙孙世袭不绝,特免十次死罪,铭刻在铁券上,以传扬他的功绩。”先天元年,刘幽求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刘幽求自认为对国家有功,地位在众臣之上,但心中仍不满足,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为中书令,他非常不满,表现在言语和脸色上。不久,崔湜等人依附太平公主,有谋反的计划。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定下计策,让张劝说玄宗说:“崔湜等人都是太平公主的党羽,日夜密谋,如果不早做打算,将会产生大祸,太上皇将不得安宁。臣请求率领羽林军除掉他们。”玄宗同意了。但计划还未实施,张却向侍御史邓光宾泄露了消息,玄宗害怕,立即将情况上报。睿宗将刘幽求等人交给官吏审讯,弹劾他们疏远亲人,罪应处死。玄宗暗中为他们求情,于是将刘幽求流放到封州、张流放到峰州、邓光宾流放到绣州。第二年,太平公主被诛杀,当天召刘幽求恢复旧职,掌管军国事务,恢复封户,赐予一套锦衣。
开元初年,刘幽求晋升为尚书左丞相,兼任黄门监,不久因太子少保的职位被罢免。姚崇一向忌惮他,上奏说刘幽求因职位闲散而郁郁不乐,有怨言。皇帝下诏让有关部门审讯,宰相卢怀慎等人上奏说:“刘幽求轻率放肆,不恭敬,失大臣之礼,违背了应有的节制。”第二天,刘幽求被贬为睦州刺史,削去实封户六百户。后来调任杭州、郴州,因愤恨在途中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文献。开元六年,下诏与苏环一起配享睿宗庙廷。建中年间,追赠为司徒。
钟绍京,是虔州赣人。最初担任司农录事,因擅长书法被任命为凤阁直学士。武则天时期,他题写了宫殿、明堂以及九鼎的铭文,都是他的手笔。景龙年间,担任苑总监,适逢讨伐韦氏之乱,钟绍京率领户奴、丁夫参与。事成后,当晚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参与机密事务。第二天,晋升为中书令、越国公,实封五百户,赏赐与刘幽求等人相同。掌权后,他随意赏罚,当时人们对他非常厌恶。因此他上疏辞官,睿宗采纳了薛稷的建议,晋升他为户部尚书,外调为彭州刺史。
玄宗即位后,钟绍京再次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增加实封,改任太子詹事。但他不被姚崇所喜,与刘幽求一起因怨望而获罪,被贬为果州刺史,赐封邑百户。后来因其他事情被贬为怀恩尉,剥夺所有官阶和封邑,再调任温州别驾。开元十五年入朝,见到皇帝哭泣说:“陛下忘记了往日的事情吗?忍心让我死在草莽之中!况且同时立功的人,如今骨头都已腐朽,只有我还活着,陛下不怜悯我吗?”皇帝感到悲伤,当天任命他为太子右谕德。过了很久,调任少詹事。年过八十,以官职终老。钟绍京酷爱书画,收藏了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的真迹,多达数十百卷。建中年间,追赠为太子太傅。
崔日用,是滑州灵昌人。考中进士,担任芮城尉。大足元年,武则天驾临长安,陕州刺史宗楚客委托他负责接待,他进献的礼物丰盛甘美,超过了其他使者。宗楚客赞叹他的才能,极力推荐他,被提拔为新丰尉,调任监宗御史。他暗中依附安乐公主,得以逐渐升迁。神龙年间,郑普思将女儿送入后宫,崔日用弹劾他,中宗起初不予理会,崔日用在朝廷上激烈争辩,郑普思因此获罪。当时武三思、武延秀及宗楚客等人权宠交加,崔日用与他们多有结交,迅速升任兵部侍郎。在内殿宴会上,酒酣之际,他起身跳《回波舞》,请求担任学士,随即被任命为兼修文馆学士。
皇帝去世后,韦后专权,崔日用害怕祸及自身,便通过僧人普润、道士王晔私下拜见临淄王以自保,并秘密参与大计。临淄王说:“谋划不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解除亲人的危难。”崔日用说:“至孝感动天地,举事无不成功。但利在先行,否则会有后患。”韦氏被平定后,当晚被任命为权雍州长史,因功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事务,封为齐国公,赐实封二百户。因与薛稷争执,被罢免政事,调任婺州长史。历任扬州、汴州、允州刺史。
由荆州长史入朝奏事时,他说:“太平公主有谋反的迹象,陛下过去以宫府讨伐有罪之人,臣子们必须谋划和出力,如今陛下已登大位,只需下一道诏书即可平定。”皇帝说:“怕惊动太上皇,怎么办?”崔日用说:“庶人的孝道,是顺从父母的脸色;天子的孝道,是安定国家,稳定社稷。如果让奸人暗中发动叛乱,导致大业灭亡,这能算是孝吗?请先安定北军,然后再捕杀逆党,这样对太上皇不会有任何惊动。”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讨伐逆党时,他被任命为权检校雍州长史,因功增加实封二百户,晋升为吏部尚书。
适逢皇帝生日,崔日用采录《诗经》中的《大雅》、《小雅》二十篇及司马相如的《封禅书》献给皇帝,借以讽喻,并劝告皇帝成就大事。皇帝下诏赐予他一套衣服、五十段物品,以示无言不酬之义。
过了很久,因兄长连累,被外调为常州刺史。后来按规定减少封户三百户,调任汝州。开元七年,皇帝下诏说:“唐元之际,崔日用确实参与了大计,功劳多,不宜减少封户,恢复实封二百户。”调任并州长史,去世时五十岁。并州人怀念他的恩惠,数百名吏民穿着丧服为他送葬。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为昭。再追赠为荆州大都督。
崔日用才辩过人,做事敏捷,能乘机转祸为福,获取富贵。先天政变后,他请求再次担任宰相,但未能如愿。他曾对人说:“我平生所做的事,都是顺应时势,随机应变,不专靠最初的谋划。但每次反思,都感到如芒刺在背。”
他的儿子崔宗之,继承了封爵。崔宗之也爱好学习,宽厚博学,有风度,与李白、杜甫以文相交。
崔日用的堂兄崔日知,字子骏,年少时孤贫,努力学习,以明经科考至兵部员外郎。
郎。与张说一起担任魏元忠的朔方判官,以能干的官吏著称。
升任洛州司马,遇到谯王重福的叛乱,官员们纷纷逃跑,日知独自率领吏卒帮助屯营击退贼人,因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升任殿中少监,建议“马厩里的马太多,请分一部分到陇右放牧,减少关畿地区的草料调拨”。
被任命为荆州长史,四次升迁后成为京兆尹,封为安平县侯。
因贪污被御史李如璧弹劾,贬为歙县丞。
后来历任殿中监,晋升为中山郡公。
张说执政时,推荐他为御史大夫,皇帝不同意,于是任命他为左羽林大将军,而自己任用崔隐甫。
崔隐甫因此怨恨张说。
日知不久被任命为太常卿。
自认为在朝廷任职已久,每次入宫谒见,必定与尚书并列,当时人称“尚书里行”。
最终担任潞州长史,谥号为襄。
王琚,怀州河内人。
年少时孤苦,聪明有才略,精通天文星象。
因为叔父隐客曾担任凤阁侍郎,所以经常与权贵交往。
当时他刚成年,见到驸马都尉王同皎,王同皎很器重他。
恰逢谋划刺杀武三思,王琚认为这是正义之举,便与周璟、张仲之等人一起策划。
事情败露后逃亡,自己到扬州富商家做佣人,富商看出他不是普通人,把女儿嫁给他,并给予丰厚的财物,王琚也因此得以维持生计。
睿宗即位后,王琚向主人说明了自己的身世,主人厚赠财物让他回到长安。
玄宗还是太子时,偶尔在韦、杜之间游猎,休息在树下,王琚穿着儒服见他,并请求到他家做客,太子同意了。
到了他家,发现非常简陋。
坐了很久,王琚杀牛进酒,招待非常丰厚,太子感到惊讶。
从此每次到韦、杜之间,都会停留在他家。
当初,太子在潞州时,襄城的张担任铜鞮令,性格豪爽,喜欢招待宾客和打猎,对太子非常恭敬,多次邀请太子到他家。
山东倡人赵元礼有个女儿,擅长歌舞,得到太子的宠爱,住在张家,后来生下了太子瑛。
太子平定内乱后,召见张,任命他为宫门郎,与姜皎、崔涤、李令问、王守一、薛伯阳等人一起侍奉左右。
李令问多次升迁为殿中少监,王守一为太仆少卿。
这些人在东宫时权势很大。
王琚当时刚补任诸暨县主簿,去东宫谢恩,到了廷中,慢慢行走,昂首阔步,侍卫呵斥道:“太子在!”
王琚怒道:“在外面只听说太平公主,没听说有太子。太子本对国家有功,对君亲孝顺,怎么会有这种名声?”
太子急忙召见他,王琚说:“韦氏亲自弑君,天下动荡,人们思念李氏,所以殿下才能轻易取得天下。
如今天下已定,太平公主一心想要立功,左右大臣大多为她所用,天子因为是她的妹妹,能容忍她的过错,臣私下为殿下感到担忧。”
太子让他坐下,并哭着说:“该怎么办呢?”
王琚说:“从前汉朝的盖主供养昭帝,后来与上官桀合谋杀害霍光,虽然没有成功,但昭帝还是以大义处置了她。
如今太子已经平定天下,公主却敢妄图不轨,大臣们结党,有废立太子的意图。
太子如果召见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人商议,忧虑可以缓解。”
太子说:“先生为什么自己隐藏身份而每天与我交往?”
王琚说:“臣擅长炼丹,且善于谐隐,愿意像优伶一样。”
太子很高兴,遗憾相识太晚。
第二天任命他为詹事府司直、内供奉,兼崇文学士。
每天与诸王及姜皎等人入宫侍奉,只有王琚经常参与秘密谋划。
不到一个月,升任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
太子接受内禅后,提拔他为中书侍郎。
公主的阴谋越来越严重,刘幽求、张谋划先下手诛杀她,侍御史邓光宾泄露了计划,未能成功,都被治罪。
过了很久,王琚见事情紧迫,请求皇帝做出决策。
先天二年七月,他与岐王、薛王、姜皎、李令问、王毛仲、王守一率领铁骑到承天门。
太上皇听到外面的喧哗,召见郭元振登上承天楼,关闭城门抵抗,不久侍御史任知古在朝堂招募了数百人,无法进入。
不久,王琚跟随皇帝到楼下,诛杀了萧至忠、岑义、窦怀贞,斩杀了常元楷、李慈在北阙下,贾膺福、李猷在内客省。
事情平定后,王琚晋升为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姜皎为工部尚书,封楚国公,王毛仲为辅国大将军,封霍国公,王守一为太常卿,封晋国公,每人食邑五百户;李令问为殿中监,封宋国公,食邑三百户。
王琚、姜皎、李令问辞去封爵,以旧官增加食邑二百户。
于是皇帝在内殿设宴,赐给他们金银器皿各一床、帛二千匹、宅第一座。
皇帝对王琚特别宠爱,参与重大政事,当时人称“内宰相”。
每次入宫,直到太阳落山才能出来。
遇到休息日,使者到他家召见他,皇后也派尚宫慰问王琚的母亲,赏赐丰厚,群臣对此颇有微词。
有人对皇帝说:“王琚、麻嗣宗都是诡计多端的人,可以与他们共患难,但不能与他们共享太平。
如今天下已定,应该多找一些纯朴的经术之士来辅佐。”
皇帝醒悟,逐渐疏远了他。
不久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持节巡视天兵以北的诸军。
改任紫微侍郎,还未到任,又任命他为泽州刺史,削减食邑一百户。
历任九州刺史,恢复食邑。
又改任六州、二郡。
王琚自认为立下大功,到天宝年间已是旧臣,性格豪奢,他在地方任职时,喜欢更换新环境,接受的馈赠多达数百万,有数十名侍儿,宝帐齐备,家中人口多达三百。
失势后,逐渐放纵自己,不再遵守法度。
在州中与官属、小吏、酋豪饮酒作乐、赌博、藏钩为乐。
每次调任,车马连绵数里不绝。
带着宾客和女伎驰骋打猎,长达四十年。
李邕与王琚关系很好,两人都因年老被外调,书信往来频繁,以被贬谪为憾。
右相李林甫恨王琚恃功自傲,想要除掉他,派人弹劾他过去的贪污行为,削去封爵,贬为江华员外司马。
又派罗希奭深入调查他的罪行,王琚害怕,服毒自杀,未死,罗希奭将他勒死。
当时人哀叹他无罪。
当初,王琚担任中书侍郎时,母亲住在洛阳,来到京城,责备他说:“你家上几代都是州县小官,如今你没有攻城野战的功劳,靠谄媚取悦皇帝,天下人都恨你,我担心你家坟墓无人打扫。”
王琚最终未能幸免。
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少保。
太平公主被诛杀后,张被召回担任大理卿,封邓国公,食邑三百户,晋升为京兆尹,入宫侍奉宴乐,出宫主持京邑事务,当时人认为他很受宠,但他自认为以干练著称。
多次升迁为太子詹事,判尚书左右丞,再次担任羽林大将军,三次担任左金吾大将军,因年高加封特进。
儿子履冰、季良,弟弟晤,都担任清要官职。
张曾回乡扫墓,皇帝赐诗及锦袍缯彩。
乘驿车出发,子弟车马连绵不绝。
使者赏赐丰厚,敕令州县供应所需,居处尊贵显赫。
天宝五年去世,享年九十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履冰历任金吾将军,季良为殿中监,都位列棨戟。
王毛仲,高丽人。
父亲因事获罪,被没为官奴,生下毛仲,所以他从小就侍奉临淄王。
临淄王出镇潞州时,有个叫李守德的人,曾是别人的奴仆,擅长骑射,临淄王买下他,与毛仲一起侍奉左右,而毛仲更为聪明。
景龙年间,临淄王回京。
在长安,有两个人经常背着房{服}跟随。王多次邀请万骑的将领和豪杰,赐予他们饮食和金帛,赢得了他们的欢心。毛仲明白王的意图,也真诚地结交他们,王对此表示赞赏。
韦后称制,任命韦播、高嵩为羽林将军,统领万骑,以严厉的手段树立威信。果毅葛福顺、陈玄礼向王诉苦,王正与刘幽求、薛宗简及利仁府的折冲麻嗣宗策划大事,幽求暗示他们,他们都愿意效死,于是入宫讨伐韦氏。守德跟随皇帝留在苑中,而毛仲躲藏不出,事情平定几天后才回来,皇帝没有责备他,反而按例提升他为将军。
王成为皇太子后,任命毛仲管理东宫的马驼鹰狗等坊。不到一年,毛仲升为大将军,官阶三品。他与诛杀萧至忠等人有功,晋升为辅国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担任监牧使,进封霍国公,实封五百户。他与诸王及姜皎等人在宫中侍奉,甚至与皇帝连榻而坐。皇帝暂时不见他时,感到惘惘若有所失,见到他后则释然。开元九年,皇帝下诏任命他为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与左领军大总管王晙、天兵军节度使张说、幽州节度使裴伷先等人多次商议事务。
毛仲初次被提拔时,颇为守法,不避权贵,这是值得称赞的。两营的万骑及闲厩的官吏都畏惧他,不敢犯法,即使是官田的草莱,樵夫也不敢欺骗。他在牧事上尤其努力,繁殖的牲畜不计其数。最初监管的马匹有二十四万,后来增加到四十三万,牛羊的数量也翻了几倍。他种植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备冬用。他购买死畜,售出绢八万匹。他招募严道的僰僮一千口为牧圉。他检查刍菽,没有遗漏,每年赢利数万石。他跟随皇帝东封,取牧马数万匹,每色一队,相间如锦绣,皇帝对此非常赞赏。回来后,他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自开元以后,只有王仁皎、姚崇、宋璟及毛仲得到这一荣誉。
然而,毛仲本质上是小人,志得意满后,难免骄傲,于是请求担任兵部尚书,皇帝不高兴,毛仲感到不满。他与葛福顺结为姻亲,而守德及左监门将军卢龙子唐地文、左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等数十人与毛仲相互勾结,为非作歹。毛仲依仗旧情,最为不法。中使到他家传诏,毛仲不太恭敬,地位低的人,有时甚至踞坐相见,违背他的意思就侮辱谩骂,以气势凌人,直接超越其上。高力士、杨思勖等人对此怀恨在心。毛仲有两个妻子,其中一个是皇帝赐予的,都有国色。他曾生了一个儿子,皇帝命令高力士前去赐予,并授予其子五品官,回来后,皇帝问:“毛仲高兴吗?”高力士奏道:“毛仲仔细看着臣说:‘这个孩子怎么能辱没三品官呢?’”皇帝怒道:“以前毛仲辜负我,我从未在意,现在却因为一个婴儿说这样的话。”高力士等人知道皇帝发怒,有一天,他们从容地说:“北门的奴官都是毛仲提拔的,不除掉他,必定会引发大祸。”后来毛仲写信到太原索取甲仗,少尹严挺之将此事报告皇帝,皇帝担心毛仲会作乱,隐瞒了此事。开元十九年,皇帝下诏贬毛仲到瀼州,福顺到壁州,守德到严州,卢龙子唐地文到振州,王景耀到党州,高广济到道州,并任命为别驾员外置。毛仲的四个儿子都被剥夺官职,贬到恶地,牵连数十人。皇帝下诏在零陵缢死毛仲。
守德本名宜得,立功后才改名为守德,官至武卫将军。他曾在路上遇到故主,故主躲避他,守德命令左右将他迎到府中,亲自奉上食物和酒,故主流汗不敢接受。几天后,守德入宫奏道:“臣蒙受国恩过多,而故主却无寸禄,请解官授予他。”皇帝赞赏他的志向,提升他为郎将。
陈玄礼在宫禁中担任宿卫,以淳朴笃实自持。皇帝曾想去虢国夫人的府邸,陈玄礼劝谏道:“未经宣敕,不可轻率行动。”皇帝因此作罢。后来在华清宫,正月望夜,皇帝准备出游,陈玄礼再次劝谏道:“宫外旷野没有防备,陛下一定要出游,请回到城阙。”皇帝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安禄山反叛时,陈玄礼谋划在宫阙下诛杀杨国忠,未能成功,到了马嵬,终于诛杀了杨国忠。他跟随皇帝入蜀。回来后,被封为祭国公。李辅国将皇帝迁到西内时,陈玄礼因年老去世。
赞曰:幽求的谋略,绍京的果断,日用的智慧,琚的辩才,都足以济危纾难,在动荡时期,必定依靠他们才能成功。雄迈的才能,如果不被重用,就会感到不满,确实不能与他们共同治理太平之世!姚崇劝告不要重用功臣,这是对的。然而对待幽求等人却太薄情了。毛仲是小人,志得意满后骄傲自满,不值得多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六-注解
刘幽求:唐代官员,冀州武强人,曾参与诛杀韦庶人,功勋卓著,历任中书舍人、尚书右丞等职,封中山县男、徐国公。
钟绍京:唐代官员,虔州赣人,以书法闻名,曾参与讨伐韦氏,历任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职,封越国公。
崔日用:唐代官员,滑州灵昌人,进士出身,历任芮城尉、兵部侍郎等职,封齐国公,以才辩和机敏著称。
韦庶人:指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因专权乱政被诛杀。
太平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曾参与多次宫廷政变,最终被唐玄宗诛杀。
实封:唐代封爵制度中的一种,封户有实际收入,区别于虚封。
铁券:古代帝王赐予功臣的特权凭证,通常刻有免死等特权。
配享:古代帝王将功臣的神位配享于宗庙,以示尊崇。
魏元忠:唐朝官员,曾任朔方节度使,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谯王重福:唐朝宗室,唐玄宗的弟弟,因谋反被杀。
银青光禄大夫:唐朝的一种荣誉官职,授予有功的官员。
殿中少监:唐朝官职,负责宫廷内务。
陇右:古代地理区域,大致在今甘肃、青海一带。
关畿: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刍调:古代的一种税收,主要用于养马。
荆州长史:唐朝官职,荆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京兆尹:唐朝官职,京城的行政长官。
安平县侯:唐朝的爵位,封地在安平县。
御史:唐朝的监察官员,负责弹劾官员的不法行为。
歙县丞:唐朝官职,歙县的副行政长官。
殿中监:唐朝官职,负责宫廷内务。
中山郡公:唐朝的爵位,封地在中山郡。
御史大夫:唐朝的高级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全国官员。
左羽林大将军:唐朝的军事官职,负责禁军。
太常卿:唐朝官职,负责宗庙祭祀等事务。
尚书里行:唐朝官职,尚书省的属官。
潞州长史:唐朝官职,潞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谥曰襄:谥号,襄表示有功于国家。
怀州河内:古代地名,今河南沁阳一带。
凤阁侍郎:唐朝官职,负责起草诏书等事务。
驸马都尉:唐朝官职,皇帝的驸马。
武三思:唐朝权臣,武则天的侄子。
睿宗:唐朝皇帝,唐玄宗的父亲。
玄宗: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潞州:古代地名,今山西长治一带。
铜鞮令:唐朝官职,铜鞮县的行政长官。
宫门郎:唐朝官职,负责宫廷门禁。
诸暨县主簿:唐朝官职,诸暨县的文书官员。
詹事府司直:唐朝官职,负责太子府的事务。
崇文学士:唐朝官职,负责文化教育事务。
太子舍人:唐朝官职,太子的属官。
谏议大夫:唐朝官职,负责进谏皇帝。
中书侍郎:唐朝官职,中书省的副长官。
户部尚书:唐朝官职,负责全国的财政事务。
赵国公:唐朝的爵位,封地在赵国。
工部尚书:唐朝官职,负责全国的工程事务。
楚国公:唐朝的爵位,封地在楚国。
辅国大将军:唐代高级军事将领的称号,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霍国公:唐代封爵,霍国为封地,公为爵位。
晋国公:唐朝的爵位,封地在晋国。
宋国公:唐朝的爵位,封地在宋国。
内宰相:唐朝的荣誉称号,表示皇帝特别信任的官员。
泽州刺史:唐朝官职,泽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江华员外司马:唐朝官职,江华县的副行政长官。
太子少保:唐朝的荣誉称号,授予有功的官员。
大理卿:唐朝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邓国公:唐朝的爵位,封地在邓国。
太子詹事:唐朝官职,负责太子府的事务。
尚书左右丞:唐朝官职,尚书省的属官。
羽林大将军:唐朝的军事官职,负责禁军。
左金吾大将军:唐朝的军事官职,负责京城治安。
特进:唐朝的荣誉称号,授予有功的官员。
开府仪同三司:唐代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级别。
金吾将军:唐朝的军事官职,负责京城治安。
棨戟: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
临淄王:唐朝宗室,唐玄宗的弟弟。
景龙:唐中宗的年号。
长安:中国古代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尤以唐朝最为著名。
韦后:唐中宗李显的皇后,曾一度掌握朝政大权。
羽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禁卫军的将领。
万骑:唐代禁军的一种,负责皇帝的安全。
果毅:唐代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东宫:太子的居所,也指太子本人。
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将领的称号。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唐代官职,负责北方边境的防御和军事行动。
兵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官员。
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瀼州:古代地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别驾员外置:古代官职,地方行政官员的副职。
零陵:古代地名,今湖南省永州市。
武卫将军: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禁卫军的将领。
郎将: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指挥的中级将领。
祭国公:唐代封爵,祭国为封地,公为爵位。
李辅国:唐代宦官,曾掌握朝政大权。
西内:唐代皇宫的一部分,位于长安城西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六-评注
本文通过刘幽求、钟绍京、崔日用三位唐代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唐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官员在权力漩涡中的沉浮。刘幽求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多次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建议,虽一度因政治斗争被流放,但最终因其功勋得以复职并获封赏。钟绍京则以书法闻名,参与讨伐韦氏,功成后虽因赏罚自肆而遭人诟病,但其才华和贡献仍得到认可。崔日用则以才辩和机敏著称,善于在政治斗争中自保并获取富贵,但其晚年反思时却感到内心的不安。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唐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官员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挣扎。刘幽求的远见卓识、钟绍京的艺术才华、崔日用的机敏应变,都是唐代官员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生存的典型特征。同时,本文也揭示了唐代封爵制度的特点,如实封、铁券等,反映了唐代对功臣的尊崇与特权。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快,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生动地展现了三位官员的性格与命运。尤其是对崔日用的描写,通过其自述“每一反思,若芒刺在背”,深刻揭示了其在政治斗争中的内心矛盾与不安。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三位官员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为研究唐代政治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同时,通过对三位官员命运的描写,也反映了唐代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沉浮与无奈,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朝中期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
首先,文中提到的魏元忠、谯王重福等人,都是唐朝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魏元忠作为朔方节度使,是唐朝边疆的重要将领,而谯王重福则是宗室成员,因谋反而被杀,反映了唐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其次,文中提到的王琚、张等人,都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官员。王琚以其才智和谋略,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成为“内宰相”,参与国家大政。张则以其干练的治理能力,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历任多个重要职位。这些官员的升迁和贬谪,反映了唐朝官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再次,文中提到的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都是唐朝中期的权臣。太平公主作为唐玄宗的妹妹,曾一度掌握大权,但最终因谋反被杀。武三思则是武则天的侄子,曾权倾朝野,但最终也因谋反而被杀。这些权臣的兴衰,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最后,文中提到的王毛仲、李守德等人,都是唐朝中期的将领。王毛仲作为高丽人,因其才智和忠诚,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成为辅国大将军。李守德则因其骑射技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成为禁军将领。这些将领的忠诚和才能,反映了唐朝中期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讲述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朝中期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展现了唐朝中期政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稳定。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代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尤其是毛仲的崛起与衰落。毛仲最初因忠诚和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迅速升迁至高位,成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然而,随着权力的增加,毛仲逐渐变得骄傲自满,甚至不尊重皇帝的命令,最终导致被贬谪并处死。
文本通过毛仲的故事,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毛仲从一个忠诚的臣子,逐渐变得骄横不法,最终走向灭亡。这一过程反映了古代官场中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人性在权力面前的脆弱。
此外,文本还通过其他人物如守德、陈玄礼等人的事迹,展现了忠诚、正直和智慧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重要性。守德因忠诚和谦逊得到皇帝的赏识,陈玄礼则以正直和谨慎赢得了皇帝的信任。这些人物与毛仲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权力与道德的冲突。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尤其是对毛仲的描写,既有对其早期忠诚和才能的肯定,也有对其后期骄横和不法的批判,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唐代官场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描写,文本揭示了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毛仲等人物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以及忠诚、正直和智慧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重要性。同时,文本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也使其成为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