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五-原文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以门廕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
狄仁杰曰: “君之才,当自光大,毋恤于初。”厚为礼。
寻擢监察御史,迁累中丞。
长安中,为司刑少卿。
张昌宗引妖人迎占,言计不轨。
宋璟请穷治其奸,武后 以昌宗尝自归,不许。
彦范谏曰:“昌宗谬横恩,苞祸心,亻意测天命,皇神降怒, 自擿其咎。推原厥情,盖防事暴之日得引首以免,未败则候时为逆。此凶诡之臣, 营惑圣心。既自归露,而尚与妖人祈福禳解,则果于必成,初无悔意。今而宥之, 诚恐昌宗自谓应运,天下浩然从之。父在,子称尊为逆子;君在,臣图位为逆臣。 逆而不诛,社稷惧亡。请付三司考治。”不纳。
时内史李峤等屡奏:“往为酷吏破 家者,请皆宥雪。”依违未从。
彦范复上言:“自文明后得罪,惟扬、豫、博三州 不免,它可悉赦。”疏十上,卒见听。
尝曰:“大理,人命所县,不可便辞诡合以 自免。”
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
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属以 禁兵。
时中宗每北门起居,因得谒陈秘计。
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将 军李湛、李多祚、杨元琰、薛思行等千骑五百人讨贼。
令湛、多祚就东宫迎中宗至 玄武门,彦范等斩关入,士皆鼓噪,时武后处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等庑下。
后 闻变而起,见中宗曰:“乃汝耶?竖子诛,可还宫。”
彦范进曰:“太子今不可以 归!往天皇弃群臣,以爱子托陛下。今久居东宫,群臣思天皇之德,不血刃,清内 难,此天意人事归李氏。臣等谨奉天意,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
后 乃卧,不复言。
明日,中宗复位,以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
上书戒帝曰:
《诗》以《关雎》为始,言后妃者人伦之本,治乱之端也。
故舜之兴以皇、英, 而周之兴以任、姒。
桀奔南巢,祸阶末嬉;鲁桓灭国,惑始齐姜。
伏见陛下临朝视 政,皇后必施帷殿上,预闻政事。
臣愚谓古王者谋及妇人,皆破国亡身,倾辀继路。
且以阴乘阳,违天也;以妇凌夫,违人也。
违天不祥,违人不义。
故《书》曰: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预外政也。
伏愿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深居宫掖,修阴教以辅佐天子。
又道路籍籍,皆云胡僧慧范托浮屠法,诡惑后妃,出入禁奥,渎挠朝政。
陛下 尝轻骑微服,数幸其居,上下污慢,君臣亏替。
臣谓兴化致治以康乂国家者,繇进 善而弃恶。
孔子曰:“执左道以乱政者杀,假鬼神以危人者杀。”
今慧范乱政危人 者也,不急诛,且有变。
除恶务本,愿早裁之。
帝孱昏,狃左右,不能有所省纳。
俄墨敕以方士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
彦范执不可,帝曰:“要 已用之,不可止。”
彦范曰:“陛下始复位,制诏:‘军国皆用贞观故事。’贞观 时,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监,以孔颖达为祭酒,如普思等方伎猥下,安足继 踪前烈。
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以天秩加私爱。”
不从。
时武三思以迁太后衔恚,虑不利诸武,而韦后雅为帝宠畏,且三思与蒸乱,由 是朋谗奇中。
未几,罢彦范等政事。
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赐姓韦,同后属 籍,锡金银、锦绣,皆以铁券恕十死,令朝朔望。
寻出为洺州刺史,改濠州。
王同 皎谋诛三思,事泄,三思诬彦范等同逆,阴令许州司功参军郑愔上变。
乃贬彦范泷 州司马,敬晖崖州司马,袁恕己窦州司马,崔玄白州司马,张柬之新州司马,悉 夺勋封。
三思又疏韦后隐秽,榜于道,请废之。
帝震怒,三思猥曰:“此殆彦范辈 为。”
命御史大夫李承嘉鞫状,物色其人。
承嘉即奏:“彦范、晖、柬之、恕己、 玄暴讪摇变,内托废后,而实危君。
人臣无将,当伏诛。”
诏有司议罪。
大理丞 李朝隐执奏:“彦范等未讯即诛,恐为雠家诬衊,请遣御史按实。”
卿裴谈请即诛 斩,家籍没。
帝业尝许以不死,遂流瀼州,禁锢终身,子弟年十六以上谪徙岭外。
擢承嘉金紫光禄大夫、襄武郡公,后又赐彩五百段、锦被一。
进谈刑部尚书,而贬 朝隐。
三思又讽节愍太子请夷彦范等三族,帝不从。
三思虑五人者且复用,乃纳崔 湜计,遣周利贞矫制杀之。
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 年五十四。
睿宗即位,彦范等并追复官爵,赐实封二百户,还其子孙,谥曰忠烈。
开元六 年,诏与晖、玄、柬之、恕己勤劳王家,皆配享中宗庙庭。
建中三年,复赠彦范 为司徒,晖太尉,玄太子太师,柬之司徒,恕己太子太傅。
彦范工属文,然不甚喜观书,所志惟忠孝大略。
居若不能言,及议论帝前,虽 被诘让,而安辞定色,辨色愈切。
诛二张也,柬之勒兵景运门,将遂夷诸武。
洛州长史薛季昶劝曰:“二凶虽诛, 产、禄犹在,请除之。”
会日暮事遽,彦范不欲广杀,因曰:“三思机上肉尔,留 为天子藉手。”
委昶叹曰:“吾无死所矣!”
俄而三思窃入宫,因韦后反盗朝权。
同功者叹曰:“死我者,桓君也。”
彦范亦曰:“主上昔为英王,故吾留武氏使自 诛定。
今大事已去,得非天乎!”
初,将起事,告其母。
母曰:“忠孝不
并立,义 先国家可也。”
御史李福业者,尝与彦范谋,及被杀,福业亦流番禺。后亡匿吉州参军敬元礼 家,吏捕得,元礼俱坐死。福业将刑,谢元礼曰:“子有亲,吾甚愧恨。”元礼曰: “公穷而归我,我得已乎?”见者伤之。
时监察御史卢袭秀亦坐与桓、敬善,为冉祖雍所按,不屈。或报曰:“南使至, 桓、敬已死。”袭秀泫然。祖雍怒曰:“彦范等负国,君乃流涕。且君下狱,诸弟 皆纵酒无忧色,何邪?”对曰:“我何负哉?正坐与彦范善耳。今尽杀诸弟则已, 如独杀袭秀,恐公不得高枕而瞑!”祖雍色动,握其手曰:“当活公。”遂得不坐。
袭秀者,其祖方庆,武德中,为察非掾,秦王器之。尝引与议建成事,方庆辞 曰:“母老矣,丐身归养。”王不逼也。贞观中,为稿城令。”
彦范弟玄范,官至常州刺史;臣范,工部侍郎。
薛季昶者,绛州龙门人。武后时上书,自布衣擢监察御史,以累左迁平遥尉, 复拜御史。屡按狱如旨,擢给事中。夏官郎中侯味虚将兵讨契丹,不利,妄言“贼 行有蛇虎导军”。后恶其诡,拜季昶为河北道按察使。季昶驰至军,斩味虚以闻, 威震北方。稿城尉吴泽射杀驿使,髡民女发为髢,州不能劾,季昶杖杀之。然后布 恩信,甄表善良。或传季昶曩为味虚笞辱,故深文报怨。自给事中数月为御史中丞, 坐事左迁。久乃入为雍州长史,迁文昌左卫,为洛州长史。预诛易之等功,进户部 侍郎。五王失柄,出季昶荆州长史,贬儋州司马。初,季昶与昭州首领周庆立、广 州事马光楚客不叶,惧二怨,不敢往。叹曰:“吾至是邪!”即具棺沐浴,仰药死。 葬昭州。睿宗立,诏赠左御史大夫,同彦范等赐一子官。
季昶刚烈,然喜入先语以为实,后虽有辨理,不能得也。而敦爱故旧,礼有名 士,其长可盖所缺云。
杨元琰者,字温,虢州閺乡人,汉太尉震十八代孙。生数岁未言,相者视曰: “语迟者神定,必为重器。”及长,秀眉美须髯,崇肩博颐。居父丧,七日不食。 服除,补梓州参军,平棘令,课第一,御史府表其政,玺书褒厉。再擢永宁军副使, 忤用事者免。载初中,为安南副都护,三徙为荆府长史,五迁州刺史,咸有风绩。
初,张柬之代为荆州,共乘舻江中,私语外家革命,元琰悲涕慷慨,志在王室。 柬之执政,故引为右羽林将军,谓曰:“江上之言,君叵忘之,今可以勉!”乃与 李多祚等定计斩二张。进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实封户五百,赐铁券恕十死。敬 晖等为武三思所构,元琰知祸未已,乃诡计请祝发事浮屠,悉还官封。中宗不许。 晖闻,尚戏曰:“胡头应祝。”以多鬣似胡云。元琰曰:“功成不退,惧亡。我不 空言。”晖感之,然已不及计。晖等死,独元琰全。
再迁卫尉卿,又上官封,愿追宠其亲,帝哀怜,赠越州都督长史。李多祚死太 子难,元琰坐厚善,系狱,萧至忠救之,免。睿宗立,数上书乞骸骨,不听。四迁 刑部尚书,封魏国公。徙太子宾客,诏设位东宫,太子为拜。俄致仕。开元六年卒, 年七十九,谥曰忠。生平无留蓄,中外食其家常数十人。临终,敕诸子薄葬。
子仲昌,字蔓。以通经为修文生。累调,不甚显。以河阳尉对策,玄宗擢第一, 授蒲州法曹参军,判入异等,迁监察御史。坐累为孝义令。鸾降庭树,太守萧恕表 其政,徙下邽。终吏部郎中。仲昌资长于吏。常分父邑租振宗党。御身以约,善与 人交,士乐从之游云。
敬晖,字仲晔,绛州平阳人。弱冠举明经。圣历初,为卫州刺史。是时,河北 经突厥所骚,方秋而城,晖曰:“金汤非粟不守,岂有弃农亩,事池隍哉?”纵民 归敛,阖部赖安。迁夏官侍郎,出为太州刺史,改洛阳长史。武后幸长安,为副留 守,以治干闻,玺书劳之,多赐物段。
长安二年,授中台右丞。以诛二张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为侍中、平阳郡公, 实封五百户,进封齐国。晖表请诸武王者宜悉降爵,繇是皆为公。三思愤。俄封平 阳郡王,加特进罢政事。
初,易之已诛,薛季昶请收诸武,晖亦苦谏,不从。三思浊乱,晖每椎坐怅恨, 弹指流血。寻及贬,又放琼州,为周利贞所害。睿宗时,追复官爵,又赠秦州都督, 谥曰肃愍。
崔玄,博陵安平人,本名毕,武后时,有所避,改焉。少以学行称,叔父秘 书少监行功器之。举明经,为高陵主簿。居父丧尽礼。庐有燕,更巢共乳。母卢, 有贤操,常戒玄曰:“吾闻姨兄辛玄驭云:‘子姓仕宦,有言其贫窭不自存,此 善也;若赀货盈衍,恶也。’吾尝以为确论。比见亲表仕者务多财以奉亲,而亲不 究所从来。必出于禄禀则善,如其不然,何异盗乎?若今为吏,不能忠清,无以戴 天履地。宜识吾意。”故玄所守以清白名。母亡,哀毁,甘露降庭树。
后以库部员外郎累迁凤阁舍人。长安元年,为天官侍郎,当公介然,不受私谒, 执政忌之,改文昌左丞。不逾月,武后曰:“卿向改职,乃闻令史设斋相庆,此欲 肆其贪耳,卿为朕还旧官。”乃复拜天官侍郎,厚赐彩物。三年,授鸾台侍郎、同 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迁凤阁侍郎。先是,酷吏诬籍数百家,玄 开陈
以兵五百戍姚州,地险瘴,到屯辄死。柬之论其弊曰:
臣按姚州,古哀牢国,域土荒外,山阻水深。汉世未与中国通,唐蒙开夜郎、 滇笮,而哀牢不附。东汉光武末,始请内属,置永昌郡统之。赋其盐布氈罽以利中 土。其国西大秦,南交趾,奇珍之贡不阙。刘备据蜀,甲兵不充,诸葛亮五月度泸, 收其产入以益军,使张伯岐选取劲兵,以增武备。故《蜀志》称亮南征后,国以富 饶。此前世置郡,以其利之也。今盐布之税不供,珍奇之贡不入,戈戟之用不实於 戎行,宝货之资不输於大国。而空竭府库,驱率平人,受役蛮夷,肝脑涂地。臣窃 为陛下惜之。
昔汉历博南山,涉兰仓水,更置博南、哀牢二县。蜀人愁苦,行者作歌曰: “历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他人。”盖讥其贪珍奇之利,而为蛮夷所驱役也。 汉获其利,人且怨歌。今减耗国储,费调日引,使陛下赤子身膏野草,骸骨不归, 老母幼子哀号望祭於千里之外。朝廷无丝发利,而百姓蒙终身之酷,臣窃为国家痛 之。
往诸葛亮破南中,即用渠率统之,不置汉官,不留戍兵。言置官留兵有三不易: 置官必夷汉杂居,猜嫌将起;留兵转粮,为患滋重;后忽反叛,劳费必甚。故粗设 纲纪,自然久定。臣谓亮之策,诚尽羁縻蛮夷之要。今姚州官属,即无固边厌寇之 心,又无亮且纵且擒之伎。唯诡谋狡算,恣情割剥;扇动酋渠,遣成朋常:折支谄 笑,取媚蛮夷,拜跪趋伏,无复为耻;提挈子弟,啸引凶愚,聚会蒲博,一掷累万。 凡逋逃亡命在彼州者,户赢二千,专事剽夺。且姚州本龙朔中武陵主簿石子仁奏置, 其后长史李孝让、辛文协死於群蛮,诏遣郎将赵武贵讨击,兵无噍类,又以将军李 义总继往,而郎将刘惠基战死,其州遂废。臣窃以亮有三不易,其言卒验。
垂拱中,蛮郎将王善宝、昆州刺史爨乾福复请置州,言课税自支,不旁取於蜀。 及置,州掾李棱为蛮所杀。延载中,司马成琛更置泸南七镇,戍以蜀兵,蜀始扰矣。 且姚府总管五十七州间,皆巨猾游客。国家设官,所以正俗防奸,而无耻之吏,败 谬至此。今劫害未止,恐惊扰之祸日滋。宜罢姚州,隶巂府,岁时朝觐同蕃国;废 泸南诸镇,而设关泸北,非命使,不许交通;增巂屯兵,择清良吏以统之。臣愚以 为便。
疏奏不纳。俄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 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 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 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 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后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 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 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
诛二张也,柬之首发其谋。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公,实 封五百户。不半岁,以汉阳郡王加特进,罢政事。柬之既失权,愿还襄州养疾,乃 授襄州刺史。中宗为赋诗祖道,又诏群臣饯定鼎门外。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 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又垦辞王爵,不 许。俄及贬,又流泷州,忧愤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赠中书令,谥曰文贞,授 一子官。柬之刚直不傅会,然邃於学,论次书数十篇。
子愿、漪。愿仕至襄州刺史。漪以著作佐郎侍父襄阳,恃其家立功,简接乡人, 乡人怨之。
初,易之等诛后,中宗犹监国告武氏庙,而天久阴不霁。侍御史崔浑奏“陛下 复国,当正唐家位号,称天下心。奈何尚告武氏庙?请毁之,复唐宗庙。”帝嘉纳。 是日诏书下,雰翳澄驳,咸以为天人之应。
袁恕己,沧州东光人。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马。与诛二张,又从相王统 南衙兵备非常,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 实封五百户。
将作少匠杨务廉者,以工巧进。恕己恐其复启游娱侈丽之渐,言於中宗曰: “务廉位九卿,忠言嘉谟不闻,而专事营构以媚上,不斥之,亡以昭德。”乃授陵 州刺史。
未几,拜中书令、特进、南阳郡王,罢政事。例及贬,又流环州,为周利贞所 逼,恕己素饵黄金。至是饮野葛数升,不死,愤懑,抔土以食,爪甲尽,不能绝, 乃击杀之。谥曰贞烈。孙高。
高字公颐。少慷慨有节尚。擢进士第。代宗时,累迁给事中。建中中,拜京畿 观察使,坐累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德宗将起卢杞为饶州刺史,高当草诏,见 宰相卢翰,刘从一曰:“杞当国。矫诬阴贼,斥忠谊,傲明德,反易天常,使宗祏 失守,天下疣痏,朝廷不寘以法,才示贬黜,今还授大州,天下其谓何?”翰等不 悦,命舍人作诏。诏出,高执不下,奏曰:“陛下用杞为相,出入三年,附下罔上, 使陛下越在草莽,群臣愿食其肉且不厌。汉法,三光不有,雨旱不时,皆宰相请罪, 小者免,大者戮。杞罪万诛,陛下赦不诛,止贬新州,俄又内移,今复拜刺史,诚
失天下望。”
帝曰:“杞不逮,是朕之过。朕已再赦。”
答曰:“杞天资诡险,非 不逮,彼固所余。赦者,止赦其罪,不宜授刺史。愿问外廷,并敕中人听於民。若 亿兆异臣之言,臣请前死。”
谏官亦力争帝前。
帝曰:“与上佐可乎?”
群臣奉诏。
翌日,遣使慰高曰:“朕惟卿言切至,已如奏。”
太子少保韦伦曰:“高言劲挺, 自是陛下一良臣,宜加优礼。”
贞元二年,帝以大盗后关辅百姓贫,田多荒茀,诏诸道上耕牛,委京兆府劝课。
量地给牛,不满五十亩不给。
高以为圣心所忧,乃在穷乏。
今田不及五十亩即是穷 人,请两户共给一牛。
从之。
卒,年六十,中外怅惜。
宪宗时,李吉甫言其忠謇, 特赠礼部尚书。
文宗开成三年,又诏:玄曾孙郢为监察御史,晖曾孙元膺河南丞,柬之四世 孙憬寿安尉,恕己曾孙德文校书郎。
始,帝访御史中丞狄兼暮,以仁杰功,且言五 王遗烈,乃求其后,秩以官。
唯彦范后无闻云。
赞曰:五王提卫兵诛嬖臣,中兴唐室,不淹辰,天下晏然,其谋深矣。
至谓中 宗为英王,不尽诛诸武,使天子藉以为威,何其浅耶?
衅牙一启,为艳后,竖儿所 乘,劫持戮辱,若放豚然,何哉?
无亦神夺其明,厚韦氏毒,以兴先天之业乎?
不然,安李之功,贤於汉平、勃远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五-译文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因家族背景被调任右翊卫,后升任司卫主簿。
狄仁杰说:“你的才能,应当自己发扬光大,不要在意初期的困难。”并给予他厚礼。
不久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后多次升迁至中丞。
长安年间,担任司刑少卿。
张昌宗引入妖人进行占卜,图谋不轨。
宋璟请求彻底调查其奸计,武后因张昌宗曾自首,不允许。
彦范进谏说:“张昌宗错误地得到恩宠,心怀祸心,试图揣测天命,皇神降怒,他自己暴露了罪过。推究其情,大概是防备事情败露时能自首以免罪,未败露则等待时机造反。这是凶恶诡诈的臣子,迷惑圣心。既然已经自首暴露,却还与妖人祈福禳解,说明他决心已定,毫无悔意。如今宽恕他,恐怕张昌宗会自认为应运而生,天下人都会追随他。父亲在世,儿子称尊为逆子;君主在世,臣子图谋篡位为逆臣。逆而不诛,国家恐怕会灭亡。请将他交给三司审理。”未被采纳。
当时内史李峤等人多次上奏:“过去被酷吏破家的人,请都予以平反。”犹豫未决。
彦范再次上言:“自文明年间后获罪的人,只有扬、豫、博三州不免,其他都可赦免。”上疏十次,终于被采纳。
他曾说:“大理寺,人命攸关,不可轻易用诡辩来逃避责任。”
张柬之准备诛杀张易之等人,邀请他参与策划。
于是,任命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掌管禁军。
当时中宗每次在北门起居,因此得以进见并陈述秘密计划。
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敬晖率领羽林兵与将军李湛、李多祚、杨元琰、薛思行等千骑五百人讨伐贼人。
命令李湛、李多祚到东宫迎接中宗至玄武门,彦范等人斩关而入,士兵们鼓噪,当时武后在迎仙宫的集仙殿,斩杀了张易之等人。
武后听到变故后起身,见到中宗说:“是你吗?逆子已诛,可以回宫了。”
彦范进言说:“太子现在不能回宫!过去天皇弃群臣,将爱子托付给陛下。如今久居东宫,群臣思念天皇的恩德,不流血,清除了内难,这是天意人事归于李氏。臣等谨奉天意,希望陛下传位,万世不绝,这是天下之幸。”
武后于是躺下,不再说话。
第二天,中宗复位,任命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
上书劝诫皇帝说:
《诗经》以《关雎》为始,说明后妃是人伦的根本,治乱的源头。
所以舜的兴起因为有皇、英,而周的兴起因为有任、姒。
桀奔南巢,祸起于末嬉;鲁桓灭国,惑始于齐姜。
臣见陛下临朝听政,皇后必在殿上设帷,参与政事。
臣愚以为古代王者与妇人谋事,皆导致国破家亡,倾覆相继。
且以阴乘阳,违背天理;以妇凌夫,违背人伦。
违背天理不祥,违背人伦不义。
所以《书》说:“母鸡司晨,家道必衰。”
《易》说:“无所成就,只在家中。”说明妇人不得参与外政。
臣希望陛下以社稷为重,令皇后不要居于正殿,干预外朝,深居宫中,修习妇德以辅佐天子。
又听说道路传言,胡僧慧范借佛法迷惑后妃,出入禁宫,扰乱朝政。
陛下曾轻骑微服,多次到他的居所,上下污慢,君臣失序。
臣认为兴化致治以安定国家,在于进善而弃恶。
孔子说:“执左道以乱政者杀,假鬼神以危人者杀。”
如今慧范乱政危人,若不急诛,恐有变故。
除恶务本,愿早决断。
皇帝昏庸,被左右蒙蔽,不能采纳。
不久,皇帝下诏任命方士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
彦范坚持不可,皇帝说:“已经用了,不可停止。”
彦范说:“陛下刚复位,下诏:‘军国皆用贞观故事。’贞观时,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监,以孔颖达为祭酒,如普思等方伎猥下,怎能继承前贤。
臣恐舆论认为陛下官不择才,以天秩加私爱。”
未被采纳。
当时武三思因迁太后衔恨,担心对诸武不利,而韦后深得皇帝宠爱,且三思与韦后私通,因此朋党谗言屡中。
不久,罢免彦范等人的政事。
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赐姓韦,与韦后同属籍,赐金银、锦绣,皆以铁券恕十死,令朝朔望。
不久出任洺州刺史,改任濠州。
王同皎谋诛三思,事泄,三思诬告彦范等同谋,暗中命令许州司功参军郑愔上告。
于是贬彦范为泷州司马,敬晖为崖州司马,袁恕己为窦州司马,崔玄为白州司马,张柬之为新州司马,全部剥夺勋封。
三思又上疏揭露韦后的隐秽,张贴于道路,请求废黜她。
皇帝震怒,三思说:“这大概是彦范等人所为。”
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调查,寻找其人。
承嘉即上奏:“彦范、晖、柬之、恕己、玄诽谤动摇国本,内托废后,实则危君。
人臣无将,当伏诛。”
诏令有司议罪。
大理丞李朝隐上奏:“彦范等未经审讯即诛,恐为仇家诬陷,请派御史核实。”
卿裴谈请求立即诛杀,家产没收。
皇帝曾许诺不杀,于是流放瀼州,终身禁锢,子弟年十六以上谪徙岭外。
提拔承嘉为金紫光禄大夫、襄武郡公,后又赐彩五百段、锦被一。
晋升裴谈为刑部尚书,贬李朝隐。
三思又劝节愍太子请求夷灭彦范等三族,皇帝不从。
三思担心五人会再次被任用,于是采纳崔湜的计策,派周利贞假传圣旨杀害他们。
利贞到贵州,遇到彦范,立即将他绑在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
睿宗即位,彦范等人被追复官爵,赐实封二百户,归还其子孙,谥号忠烈。
开元六年,诏令与晖、玄、柬之、恕己勤劳王家,皆配享中宗庙庭。
建中三年,再次追赠彦范为司徒,晖为太尉,玄为太子太师,柬之为司徒,恕己为太子太傅。
彦范擅长写文章,但不甚喜欢读书,所志惟忠孝大略。
平时似乎不善言辞,但在皇帝面前议论时,虽被诘问,却言辞安定,神色自若,辩论愈发激烈。
诛杀二张时,张柬之率兵在景运门,准备彻底铲除诸武。
洛州长史薛季昶劝道:“二凶虽诛,产、禄犹在,请一并除去。”
因天色已晚,事情紧急,彦范不想多杀,于是说:“三思不过是案板上的肉,留给天子处置。”
薛季昶叹道:“我无死所矣!”
不久,三思潜入宫中,因韦后反盗朝权。
同功者叹道:“害死我的是桓君。”
彦范也说:“主上昔为英王,故我留武氏使其自诛。
如今大事已去,岂非天意!”
当初,准备起事时,他告诉母亲。
母亲说:“忠孝不
并立,义 先国家可也。”
御史李福业,曾与彦范共谋,彦范被杀后,李福业也被流放到番禺。后来他逃亡并藏匿在吉州参军敬元礼家中,被官吏捕获,敬元礼也因此被牵连处死。李福业在临刑前向敬元礼道歉说:“你有亲人,我深感愧疚。”敬元礼回答说:“你走投无路来投靠我,我怎能不帮你呢?”旁观者都感到悲伤。
当时监察御史卢袭秀也因与桓、敬关系密切而被冉祖雍弹劾,但他不屈不挠。有人告诉他:“南方的使者到了,桓、敬已经死了。”卢袭秀听后泪流满面。冉祖雍愤怒地说:“彦范等人背叛国家,你竟然为他们流泪。而且你入狱后,你的兄弟们都在纵酒作乐,毫无忧虑之色,这是为什么?”卢袭秀回答说:“我有什么背叛的?只是因为我与彦范关系好罢了。如果你现在杀了我所有的兄弟,那就算了;如果只杀我一人,恐怕你以后也无法高枕无忧!”冉祖雍听后神色有所变化,握住他的手说:“我会让你活下来。”于是卢袭秀得以免罪。
卢袭秀的祖父方庆,在武德年间担任察非掾,秦王非常器重他。秦王曾召他商议建成之事,方庆推辞说:“我母亲年迈,请求让我回家奉养。”秦王没有逼迫他。贞观年间,方庆担任稿城令。
彦范的弟弟玄范,官至常州刺史;臣范,担任工部侍郎。
薛季昶,绛州龙门人。武则天时期上书,从布衣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后因过失被贬为平遥尉,后又重新被任命为御史。他多次按旨意审理案件,被提拔为给事中。夏官郎中侯味虚率军讨伐契丹,战事不利,谎称“敌军有蛇虎引导”。武则天厌恶他的诡诈,任命薛季昶为河北道按察使。薛季昶迅速赶到军中,斩杀了侯味虚并上报朝廷,威震北方。稿城尉吴泽射杀驿使,剃去民女的头发做假发,州府无法弹劾他,薛季昶将他杖杀。然后他广施恩信,表彰善良之人。有人传言薛季昶曾被侯味虚鞭打羞辱,所以他故意严惩以报复。薛季昶从给事中几个月内升为御史中丞,后因事被贬。很久之后才被任命为雍州长史,后升任文昌左卫,担任洛州长史。他参与了诛杀张易之等人的功绩,被提拔为户部侍郎。五王失势后,薛季昶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又贬为儋州司马。起初,薛季昶与昭州首领周庆立、广州事马光楚客不和,害怕二人报复,不敢前往。他叹息道:“我竟然落到这种地步!”于是准备好棺材,沐浴后服毒自尽。他被葬在昭州。睿宗即位后,下诏追赠他为左御史大夫,与彦范等人一同赐予一子官职。
薛季昶性格刚烈,但容易轻信先入为主的话,即使后来有辩解的机会,也无法改变他的看法。然而他非常爱护故旧,礼待名士,他的长处足以弥补他的缺点。
杨元琰,字温,虢州閺乡人,是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八代孙。他几岁时还不会说话,相士看了他说:“说话晚的人心神安定,将来必定成大器。”长大后,他眉清目秀,胡须美丽,肩膀宽阔,下巴丰满。父亲去世后,他七天不吃不喝。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梓州参军,平棘令,政绩考核第一,御史府表彰他的政绩,皇帝下诏书褒奖他。后来他被提拔为永宁军副使,因得罪权贵被免职。载初年间,他担任安南副都护,三次调任为荆府长史,五次升迁为州刺史,政绩卓著。
起初,张柬之代理荆州事务,两人乘船在江中,私下谈论外戚篡权之事,杨元琰悲愤流泪,立志效忠王室。张柬之执政后,便推荐他为右羽林将军,对他说:“江上的谈话,你不要忘记,现在可以努力了!”于是他与李多祚等人定计斩杀张易之兄弟。他被封为云麾将军,弘农郡公,实封五百户,赐铁券恕十死。敬晖等人被武三思陷害,杨元琰知道祸患未止,便假装请求剃发出家,归还所有官职和封赏。中宗不允许。敬晖听说后,还开玩笑说:“胡头应该剃发。”因为杨元琰胡须浓密像胡人。杨元琰说:“功成不退,恐怕会招致灾祸。我不是空口说白话。”敬晖深受感动,但已经来不及采取措施。敬晖等人被杀后,只有杨元琰得以保全。
杨元琰后来升任卫尉卿,又上表请求追封他的亲人,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越州都督长史。李多祚在太子之难中死去,杨元琰因与他关系密切而被捕入狱,萧至忠救了他,得以免罪。睿宗即位后,他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但未被允许。他四次升迁为刑部尚书,封魏国公。后调任太子宾客,皇帝下令在东宫设位,太子向他行礼。不久后他退休。开元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谥号忠。他一生没有积蓄,家中常有数十人靠他供养。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们要薄葬。
他的儿子仲昌,字蔓。因通晓经书被选为修文生。多次调任,但职位不高。以河阳尉身份参加对策考试,玄宗将他列为第一,任命他为蒲州法曹参军,判入异等,后升任监察御史。因事被贬为孝义令。鸾鸟降落在庭院的树上,太守萧恕上表表彰他的政绩,调任下邽。最终担任吏部郎中。仲昌擅长吏治。他常将父亲的封邑租税分给宗族。他生活简朴,善于与人交往,士人都喜欢与他交游。
敬晖,字仲晔,绛州平阳人。二十岁时考中明经科。圣历初年,担任卫州刺史。当时,河北地区被突厥侵扰,正值秋季筑城,敬晖说:“坚固的城池没有粮食也无法守住,怎能放弃农田去修筑城池呢?”他让百姓回家收割,整个地区得以安宁。后升任夏官侍郎,出任太州刺史,改任洛阳长史。武则天到长安时,他担任副留守,因治理有方而闻名,皇帝下诏书慰劳他,赏赐了许多物品。
长安二年,他被任命为中台右丞。因诛杀张易之兄弟的功劳,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担任侍中、平阳郡公,实封五百户,进封齐国。敬晖上表请求将诸武王的爵位全部降级,因此他们都降为公爵。武三思对此非常愤怒。不久后,敬晖被封为平阳郡王,加特进,罢免政事。
起初,张易之被杀后,薛季昶请求逮捕诸武,敬晖也极力劝谏,但未被采纳。武三思扰乱朝政,敬晖常常捶胸顿足,愤恨不已,甚至弹指流血。不久后他被贬,又被流放到琼州,最终被周利贞所害。睿宗时,追复他的官爵,又追赠他为秦州都督,谥号肃愍。
崔玄,博陵安平人,原名毕,武则天时期因避讳改名。他年轻时以学问和品行著称,叔父秘书少监行功非常器重他。他考中明经科,担任高陵主簿。父亲去世后,他尽孝守丧。庐舍中有燕子,轮流筑巢哺育幼鸟。他的母亲卢氏,有贤德,常告诫崔玄说:“我听姨兄辛玄驭说:‘子孙做官,有人说他们贫穷无法自存,这是好事;如果财富满溢,那就是坏事。’我一直认为这是至理名言。最近看到亲戚中做官的人追求多财以奉养父母,而父母却不问财富的来源。如果财富来自俸禄,那是好事;如果不是,那与盗贼有何区别?如果你现在做官,不能忠诚清廉,就无法立于天地之间。你要明白我的意思。”因此崔玄以清廉闻名。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甘露降在庭院的树上。
后来他以库部员外郎的身份多次升迁为凤阁舍人。长安元年,他担任天官侍郎,公正无私,不接受私人请托,执政者忌惮他,改任他为文昌左丞。不到一个月,武则天说:“你之前改任官职,听说令史们设宴庆祝,这是想放纵他们的贪欲,你为朕恢复原职。”于是他又被任命为天官侍郎,并赏赐了许多财物。长安三年,他被任命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任太子左庶子。长安四年,升任凤阁侍郎。在此之前,酷吏诬陷了数百家,崔玄为他们开脱。
派五百士兵驻守姚州,那里地势险恶,瘴气弥漫,士兵一到驻地就死亡。张柬之论述其弊端说:
我考察姚州,古代是哀牢国,地处荒凉之外,山势险峻,水深流急。汉朝时未与中国相通,唐蒙开辟夜郎、滇笮,而哀牢不归附。东汉光武帝末年,才请求归附,设置永昌郡来统治。征收他们的盐、布、毛毡等物以利中原。其国西接大秦,南接交趾,奇珍异宝的贡品不断。刘备占据蜀地,兵力不足,诸葛亮五月渡过泸水,收取其物产以增加军备,派张伯岐挑选精兵,以增强武备。所以《蜀志》称诸葛亮南征后,国家因此富饶。这是前代设置郡县,因其有利可图。如今盐布的税收不再供应,珍奇的贡品不再进献,戈戟的用途不实用于军队,宝货的资财不输送给大国。而空耗国库,驱使平民,受蛮夷驱使,肝脑涂地。我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
从前汉朝经过博南山,渡过兰仓水,改设博南、哀牢二县。蜀人愁苦,行人作歌说:“经过博南,越过兰津,渡过兰仓,为他人。”这是讥讽他们贪图珍奇之利,而被蛮夷驱使。汉朝获得其利,人们尚且怨恨歌唱。如今减少国家储备,费用日益增加,使陛下的子民身膏野草,骸骨不归,老母幼子在千里之外哀号望祭。朝廷无一丝利益,而百姓蒙受终身之酷,我私下为国家感到痛心。
从前诸葛亮攻破南中,就用当地首领统治,不设汉官,不留驻兵。他说设官留兵有三不易:设官必使夷汉杂居,猜忌将起;留兵转运粮食,祸患更重;后来突然反叛,劳费必甚。所以粗略设立纲纪,自然长久安定。我认为诸葛亮的策略,确实是羁縻蛮夷的关键。如今姚州的官员,既无固守边疆、厌恶寇贼之心,又无诸葛亮且纵且擒的技巧。只有诡计狡诈,肆意剥削;煽动酋长,结成朋党:折节谄笑,取媚蛮夷,拜跪趋伏,不再感到羞耻;带领子弟,啸引凶愚,聚众赌博,一掷万金。凡逃亡在彼州的人,户数超过二千,专事抢劫。且姚州本是龙朔年间武陵主簿石子仁奏请设置,后来长史李孝让、辛文协死于群蛮,诏令派遣郎将赵武贵讨伐,兵无噍类,又以将军李义总继往,而郎将刘惠基战死,其州遂废。我私下认为诸葛亮有三不易,其言最终应验。
垂拱年间,蛮郎将王善宝、昆州刺史爨乾福再次请求设置州,说课税自支,不旁取于蜀。及至设置,州掾李棱被蛮人杀害。延载年间,司马成琛又设置泸南七镇,以蜀兵驻守,蜀地开始骚乱。且姚府总管五十七州间,都是巨猾游客。国家设官,本为正俗防奸,而无耻之吏,败坏至此。如今劫害未止,恐怕惊扰之祸日益滋长。应罢姚州,隶属巂府,岁时朝觐同蕃国;废除泸南诸镇,而设关泸北,非命使,不许交通;增加巂屯兵,选择清良吏以统之。我愚以为便。
奏疏未被采纳。不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年间,武后对狄仁杰说:“哪里能找到一位奇士来用?”狄仁杰说:“陛下求文章资历,如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够了。难道文士龌龊,不足以成就天下事务吗?”武后说:“是的。”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是宰相之材。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他日又求人,狄仁杰说:“我曾推荐张柬之,未用。”武后说:“已迁官了。”狄仁杰说:“我推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于是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后来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武后诏令举荐外司可为相者,姚崇说:“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
诛杀二张时,张柬之首先发起其谋。因功升任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公,实封五百户。不到半年,以汉阳郡王加特进,罢政事。张柬之既失权,愿回襄州养病,于是授襄州刺史。中宗为他赋诗送行,又诏令群臣在定鼎门外饯行。到州后,依法治理,虽亲旧无所宽贷,适逢汉水上涨侵蚀城郭,张柬之因垒为堤,以遏制湍流,全境赖之。又恳辞王爵,不许。不久被贬,又流放泷州,忧愤而死,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赠中书令,谥号文贞,授一子官。张柬之刚直不阿,然深于学问,论次书数十篇。
子张愿、张漪。张愿官至襄州刺史。张漪以著作佐郎侍父襄阳,依仗其家立功,简慢乡人,乡人怨恨。
当初,易之等被诛后,中宗仍监国告武氏庙,而天久阴不晴。侍御史崔浑奏道:“陛下复国,当正唐家位号,称天下心。为何还告武氏庙?请毁之,复唐宗庙。”皇帝嘉许采纳。当日诏书下达,云雾消散,众人都认为是天人之应。
袁恕己,沧州东光人。历任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马。参与诛杀二张,又随相王统领南衙兵备非常,因功加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实封五百户。
将作少匠杨务廉,以工巧进用。袁恕己恐其再次开启游娱侈丽之风,对中宗说:“杨务廉位居九卿,忠言嘉谟不闻,而专事营构以媚上,不斥之,无以昭德。”于是授陵州刺史。
不久,拜中书令、特进、南阳郡王,罢政事。按例被贬,又流放环州,被周利贞逼迫,袁恕己素来服用黄金。至此饮野葛数升,不死,愤懑,抓土而食,爪甲尽,不能绝,于是被杀。谥号贞烈。孙袁高。
袁高字公颐。少年时慷慨有节操。考中进士。代宗时,历任给事中。建中年间,拜京畿观察使,因事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德宗将起用卢杞为饶州刺史,袁高当草诏,见宰相卢翰、刘从一说:“卢杞当国。矫诬阴贼,斥忠谊,傲明德,反易天常,使宗庙失守,天下疮痍,朝廷不依法处置,仅示贬黜,今还授大州,天下将如何议论?”卢翰等不悦,命舍人作诏。诏书下达,袁高执不下,奏道:“陛下用卢杞为相,出入三年,附下罔上,使陛下流离草莽,群臣愿食其肉且不厌。汉法,三光不有,雨旱不时,皆宰相请罪,小者免,大者戮。卢杞罪该万诛,陛下赦不诛,仅贬新州,不久又内移,今复拜刺史,诚
失去了天下的期望。”
皇帝说:“杞没有达到,这是我的过错。我已经再次赦免了他。”
回答说:“杞天性狡猾险恶,不是没有达到,他本来就是那样。赦免,只是赦免他的罪过,不应该授予他刺史的职位。希望询问外廷,并命令中官听取民众的意见。如果亿万人有不同的意见,我请求先死。”
谏官也在皇帝面前极力争辩。
皇帝说:“与上佐可以吗?”
群臣奉诏。
第二天,派遣使者安慰高说:“我认为你的话非常恳切,已经按照奏章处理。”
太子少保韦伦说:“高的话坚定有力,自然是陛下的一位良臣,应该加以优待。”
贞元二年,皇帝因为大盗之后关辅百姓贫困,田地大多荒芜,诏令各道提供耕牛,委托京兆府督促耕种。
根据土地面积分配耕牛,不满五十亩的不给。
高认为皇帝的心意所忧虑的,是穷困的人。
现在田地不到五十亩的就是穷人,请求两户共同分配一头牛。
皇帝同意了。
高去世时,享年六十岁,朝廷内外都感到惋惜。
宪宗时,李吉甫说他忠诚正直,特别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文宗开成三年,又下诏:玄的曾孙郢为监察御史,晖的曾孙元膺为河南丞,柬之的四世孙憬为寿安尉,恕己的曾孙德文为校书郎。
起初,皇帝访问御史中丞狄兼暮,因为仁杰的功劳,并且提到五王的遗烈,于是寻找他们的后代,授予官职。
只有彦范的后代没有消息。
赞曰:五王率领卫兵诛杀宠臣,中兴唐室,不到一天,天下就安定下来,他们的谋略很深。
至于说中宗是英王,没有完全诛杀武氏家族,让天子借此树立威信,这是多么浅薄啊?
一旦开启争端,被艳后和竖子所利用,劫持和杀戮,就像放猪一样,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神明夺去了他们的明智,加重了韦氏的毒害,以振兴先天的基业吗?
否则,安李的功劳,比汉朝的平、勃还要贤明得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五-注解
桓彦范:唐代官员,字士则,润州丹阳人。曾任监察御史、中丞等职,参与诛杀张易之等事件,后因政治斗争被贬,最终被杀害。
张昌宗:唐代官员,因不轨行为被宋璟弹劾。
宋璟:唐代著名政治家,以正直著称,曾多次弹劾权贵,维护朝纲。
武后:即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时期政治手段强硬,善于用人。
张柬之:唐代政治家,曾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因功被封为汉阳郡公,是唐朝中期的重臣。
中宗:唐朝的一位皇帝,公元684年和705年至710年在位。
韦后:唐中宗的皇后,因与武三思等人勾结,干预朝政,最终被废黜。
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因与韦后等人勾结,干预朝政,最终被诛杀。
睿宗:唐睿宗李旦,武则天的儿子,曾两次即位为帝。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年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彦范:指张彦范,唐朝官员,因参与政治斗争被杀。
福业:李福业,唐朝御史,因与张彦范有牵连被流放。
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古代为流放之地。
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古代地名。
敬元礼:吉州参军,因庇护李福业而被牵连处死。
卢袭秀:唐朝监察御史,因与桓、敬等人交好而被牵连。
冉祖雍:唐朝官员,负责审理卢袭秀案件。
方庆:卢袭秀的祖父,唐朝官员,曾为察非掾。
薛季昶:唐朝官员,以刚烈著称,曾任监察御史、按察使等职。
杨元琰:唐朝官员,字温,虢州閺乡人,汉太尉杨震的后代。
敬晖:唐朝官员,字仲晔,因参与诛杀二张有功,后因政治斗争被贬。
崔玄:唐朝官员,本名毕,因避讳改名,以清廉著称。
玄:唐代官员,以正直和忠诚著称,曾因弹劾权贵而受到赞誉。
司刑少卿:唐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大辟:古代死刑的一种,指斩首。
中书令:唐代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博陵郡公:唐代封爵,博陵为地名,郡公为爵位。
上阳宫:唐代宫殿,位于洛阳。
博陵郡王:唐代封爵,博陵为地名,郡王为爵位。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代官职,负责益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古州:唐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献:谥号,表示对逝者的褒扬,意为有文采且有德行。
开元二年:唐代年号,公元714年。
朝散大夫:唐代官职,属于文散官,无实际职掌。
礼部侍郎:唐代官职,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
司功参军:唐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门下侍郎:唐代高级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江淮宣谕选补使:唐代官职,负责江淮地区的官员选拔和补缺。
左散骑常侍:唐代官职,属于文散官,无实际职掌。
余杭太守:唐代官职,负责余杭地区的行政事务。
江东采访防御使:唐代官职,负责江东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吏部侍郎:唐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集贤院待制:唐代官职,负责编修典籍和文献。
御史大夫:唐代高级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元载:唐代官员,曾任宰相,后因专权被贬。
道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道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太子太傅:唐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元:谥号,表示对逝者的褒扬,意为有德行。
蓝田令:唐代官职,负责蓝田县的行政事务。
汴西水陆运、两税、盐铁等使:唐代官职,负责汴西地区的运输、税收和盐铁事务。
京兆尹:唐代官职,负责京兆地区的行政事务。
河南尹:唐代官职,负责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太常卿:唐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事务。
常山县公:唐代封爵,常山为地名,县公为爵位。
吏部尚书:唐代高级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忠:谥号,表示对逝者的褒扬,意为忠诚。
右拾遗:唐代官职,负责谏议和监察事务。
邓城令:唐代官职,负责邓城县的行政事务。
商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商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右散骑常侍:唐代官职,属于文散官,无实际职掌。
陕虢观察使:唐代官职,负责陕虢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怀州司马:唐代官职,负责怀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襄州襄阳:唐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太学生:唐代国子监的学生,学习儒家经典。
祭酒:唐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学事务。
王佐:指辅佐君王的贤才。
监察御史: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和政府的事务。
凤阁舍人:唐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书和文书。
突厥默啜:突厥可汗,曾与唐朝和亲。
武延秀:唐代官员,武则天的侄子。
合、蜀二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合州和蜀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姚州:古哀牢国的一部分,位于今云南省西部,历史上因其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而著名。
哀牢国:古代位于今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国家,以山地和深水著称,历史上曾与中原王朝有过复杂的互动。
永昌郡:东汉时期设立的一个郡,位于今云南省西部,用以管理哀牢地区。
诸葛亮五月度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月渡过泸水(今金沙江),进行南征,以巩固蜀汉的南部边疆。
张伯岐:蜀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参与诸葛亮的南征,负责选取精锐士兵以增强军力。
博南山、兰仓水:古代地名,位于今云南省西部,历史上是汉朝与哀牢地区交通的要道。
泸南七镇:唐代在泸水(今金沙江)以南设立的七个军事重镇,用以防御南方的蛮族。
巂府: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四川省西部,历史上是管理西南边疆的重要机构。
狄仁杰:唐代著名政治家、法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多次向武则天推荐贤能之士。
袁恕己:唐代官员,曾任司刑少卿,参与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后因功被封为南阳郡公。
杞:指李杞,唐朝官员,因行为诡诈险恶而被指责。
刺史:古代中国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负责管理一个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贞元二年:唐朝的年号,指公元786年。
关辅:指关中地区,即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地区,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京兆府: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
宪宗:唐朝的一位皇帝,公元805年至820年在位。
李吉甫:唐朝的官员,以忠诚和直言著称。
礼部尚书: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礼仪、教育等事务。
文宗开成三年:唐朝的年号,指公元838年。
五王:指唐朝的五位王子,他们在唐室中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韦氏:指唐朝的韦后,中宗的皇后,以权谋和毒辣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五-评注
《五王》一文详细记载了唐代官员桓彦范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诛杀张易之等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桓彦范以其忠诚和智慧,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维护唐朝的稳定和正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提到的张昌宗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张昌宗因与妖人勾结,被宋璟等人弹劾,但因武则天的庇护而未受惩罚。这一事件揭示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桓彦范在诛杀张易之等事件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他不仅积极参与策划,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中宗的复位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忠诚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最终因政治斗争被贬,甚至被杀害。
文中还提到了韦后和武三思等人的干预朝政,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混乱。韦后因与武三思等人勾结,干预朝政,最终被废黜。这一事件揭示了唐朝后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桓彦范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唐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也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他的事迹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忠诚和正义的象征。
总的来说,《五王》一文通过详细记载桓彦范的生平事迹,揭示了唐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这一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朝几位官员的政治生涯及其命运,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和官员们的忠诚与牺牲。
首先,文中提到的张彦范、李福业、卢袭秀等人,都是因政治斗争而被牵连的官员。他们的命运反映了唐朝中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派系倾轧。张彦范因参与政治斗争被杀,李福业因与其有牵连被流放,卢袭秀则因与桓、敬等人交好而被牵连。这些官员的命运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即使是清廉正直的官员也难以幸免。
其次,薛季昶的形象在文中尤为突出。他以刚烈著称,曾多次按旨审理案件,甚至斩杀谎报军情的侯味虚,威震北方。然而,他也因过于刚烈而得罪了权贵,最终被迫自杀。薛季昶的命运反映了唐朝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剧,即使是功勋卓著的官员也难以逃脱政治斗争的漩涡。
杨元琰的形象则展现了另一种官员的命运。他与张柬之共谋诛杀二张,功成后却选择退隐,避免了政治斗争的牵连。杨元琰的智慧在于他深知“功成不退,惧亡”的道理,因此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了隐退,保全了自己。他的命运揭示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智慧与谨慎的重要性。
敬晖的命运则更为复杂。他因参与诛杀二张有功,被封为平阳郡王,但后来因与武三思的矛盾被贬,最终被周利贞所害。敬晖的命运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斗争的激烈与残酷,即使是功勋卓著的官员也难以逃脱被贬甚至被杀的命运。
最后,崔玄的形象则展现了清廉正直的官员形象。他以清白著称,母亲曾告诫他:“若今为吏,不能忠清,无以戴天履地。”崔玄坚守母亲的教诲,以清廉自守,成为唐朝官员中的典范。他的形象揭示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清廉正直的官员依然能够获得尊重与认可。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几位官员的命运,揭示了唐朝中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展现了官员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忠诚、智慧与无奈。这些官员的命运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代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和最终的命运。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政治的复杂性和官员们的忠诚与正直。
首先,宋璟和玄的故事展示了唐代官员在面对权贵时的正直和勇气。宋璟弹劾张昌宗的不轨行为,玄则在其弟昇的帮助下,坚持对张昌宗处以大辟之刑。这种不畏权贵、坚持正义的精神,正是唐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玄在病重时仍不忘国事,建议皇太子和相王应侍奉医药,不应让异姓之人出入禁宫。这种忠诚和责任感,体现了唐代官员对皇室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再次,玄的家族和睦,三世同堂,家人相处融洽。这种家庭和谐的氛围,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重视。玄虽身居高位,但子弟仕进不使逾常资,这种廉洁自律的精神,也为当时所称道。
此外,玄的儿子璩和孙子涣,也都以文才和德行著称。璩在开元二年被任命为朝散大夫,涣则因博综经术、长于论议而受到重用。这种家族世代相传的德行和才能,显示了唐代士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张柬之的故事则展示了唐代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勇气。他在武后欲令武延秀娶突厥默啜之女时,直言反对,最终被贬为合、蜀二州刺史。这种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精神,正是唐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几位唐代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唐代政治的复杂性和官员们的忠诚与正直。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代姚州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姚州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历史上曾是哀牢国的一部分,汉朝时期并未与中原王朝有直接联系,直到东汉光武帝时期才内附,并设立永昌郡进行管理。文中提到诸葛亮南征时,曾通过姚州获取资源以增强蜀汉的军力,显示了姚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姚州的管理逐渐出现问题。文中提到姚州的官员不仅没有有效管理边疆,反而通过剥削百姓、勾结蛮族来谋取私利,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国家资源被浪费。张柬之在奏疏中详细分析了姚州的现状,并提出了废除姚州、加强巂府管理的建议,但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纳。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唐代边疆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姚州作为一个边疆地区,既有其战略价值,又因其地理位置和环境而难以管理。文中通过对姚州历史的回顾,揭示了边疆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多重挑战。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地理描述,使得文章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地理感。作者通过对姚州历史的详细叙述,展现了唐代边疆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唐代姚州的历史变迁,还反映了唐代边疆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姚州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边疆政策的成败得失,以及边疆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文本反映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特别是皇帝与官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对于国家治理的考量。文本中提到的李杞事件展示了皇帝在面对官员过失时的宽容态度,同时也反映了朝廷内部对于官员任命的严格考量。贞元二年的诏令显示了皇帝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于贫困农民的扶持,这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农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视。
文本中的赞语部分对五王的中兴之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深谋远虑是唐朝得以中兴的关键。同时,对于中宗未能彻底清除武氏势力的批评,反映了历史对于权力斗争和政权稳定的深刻反思。这部分内容不仅展示了唐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读。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皇帝的决策、官员的谏言以及后人的评价,展现了唐朝政治文化的多个层面。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的政治运作、社会结构以及历史人物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