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六-原文
温大雅,字彦弘,并州祁人。父君攸,北齐文林馆学士,入隋为泗州司马,见 朝政不纲,谢病归。
大雅性至孝,与弟彦博、大有皆知名,薛道衡见之,叹曰: “三人者,皆卿相才也。”
初为东宫学士、长安尉,以父丧解,会天下乱,不复仕。
高祖镇太原,厚礼之。兵兴,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主文檄。
帝受禅,与窦 威、陈叔达讨定仪典,迁黄门侍郎,而彦博亦为中书侍郎,对管华近。
帝尝从容谓 曰:“我起晋阳,为卿一门耳。”
进工部侍郎、陕东道大行台尚书。
隐太子图乱, 秦王表大雅镇洛阳须变,数陈秘画,多所嘉纳。
王即位,转礼部,封黎国公。
改葬 其祖,卜人占其地,曰:“弟则吉,不利于君,若何?”
大雅曰:“如子言,我含 笑入地矣。”
岁余卒,谥曰孝。永徽五年,赠尚书右仆射。
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
开皇末,对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内史省。
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
艺以州降,彦博与有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 公。
召入为中书舍人,迁侍郎。
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曰: “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
帝纳而止。
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王师败绩,被执。
突厥知近臣,数 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
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
授 雍州治中,寻检校吏部侍郎。
彦博欲汰择士类,寡术不能厌众,讼牒满廷,时讥其 烦碎。
复为中书侍郎,迁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
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 国公。
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 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其后突利可汗弟结社谋反,帝始悔云。
彦博善辞令,每问四方风俗,胪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
高祖尝宴近臣,遣秦王谕旨,既而顾左右曰:“何如温彦博?”
十年,迁尚书右仆 射,明年卒,年六十三。
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
卒后,帝叹曰: “彦博以忧国故,耗思殚神,我见其不逮再期矣,恨不许少闲以究其寿。”
家贫无 正寝,殡别室,帝命有司为构寝。
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子振、挺。振历太子舍人,居丧以毁卒。
挺尚千金公主,官延州刺史。
彦博曾 孙曦,尚凉国长公主。
大有,字彦将。隋仁寿中,李纲荐之,授羽林骑尉。
高祖举兵,引为太原令。
从秦王徇西河,将行,高祖曰:“士马单少,要须经略,以君参军事,事之济否, 卜是行也。”
西河下,摄大将军府记室,与兄大雅同掌机近,不自安,请徙它职。
帝曰:“我虚心待卿,何所自疑?”
武德初,累迁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卒,赠 鸿胪卿,谥曰敬。
初,颜氏、温氏在隋最盛,思鲁与大雅俱事东宫,愍楚、彦博同 直内史省,游秦、大有典校秘阁,颜以学业优,而温以职位显于唐云。
大雅四世孙佶,字辅国,以字行。
安禄山乱,往见平原太守颜真卿,助为守计。
李光弼厚遇之。
后居鄴,薛嵩荐之朝,授太常丞,一谢嵩即去,屏处郊野,世推其 高节。
子造。造,字简舆,姿表瑰杰,性嗜书,然盛气,少所降屈。
不喜为吏,隐王 屋山,人号其居曰“处士墅”。
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 “可人也!”往从之。
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
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 慨然有高世心。
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以刘济方 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
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
造 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
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驲入奏。
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臣五世祖大 雅,外五世祖李勣,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
帝奇之。
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
复去,隐东都。
乌重胤奏致幕府。
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 行,恐四方易朝廷。”
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 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
因赐绯衣。
至范阳,总橐鞬郊迎。
造为开示祸福, 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繇是籍所部九州入朝。
还,迁殿中侍御史。
田弘正遇害,以 起居舍人复宣慰镇州行营。
顷之,李景俭以酒得过宰相,造坐与饮,出为朗州刺史。
开后乡渠百里,溉田 二千顷,民获其利,号“右史渠”。
召授侍御史,知弹奏。
请复硃衣豸冠示外庑, 不听。
夏州节度使李祐拜大金吾,违诏进马,造正衙抨劾。
祐曰:’吾夜入蔡州擒 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
迁左司郎中,知御史杂事,进中丞。
大和二年,内昭德寺火,延禁中“野狐落”,野狐落者,宫人所居也,死者数 百人。
是日,宰相、两省官、京兆尹、中尉、枢密皆集日华门,督神策兵救火所及, 独御史府不至。
造自劾曰:“台系贼,恐人缘以构奸,申警备,乃得入。臣请入三 十直,崔蠡、姚合二十直,自赎。”
宰相劾造不待罪于朝,而自许轻比,不可听
有诏皆夺一月俸。
造性刚急,人或忤己,虽贵势,亦以气出其上。道遇左补阙李虞,恚不避,捕从者笞辱。
左拾遗舒元褒等建言:“故事,供奉官惟宰相外无屈避。造弃蔑典礼,无所畏,辱天子侍臣。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闻元和、长庆时,中丞呵止不半坊,今乃至两坊,谓之笼街。造擅自尊大,忽僭拟之嫌,请得论罪。”
帝乃诏台官、供奉官共道路,听先后行,相值则揖。中丞传呼不得过三百步。
造弹击无所回畏,威望隐然,发南曹伪官九十人,主史皆论死。迁尚书右丞,封祁县子。
兴元军乱,杀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
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许之。
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郃阳将刘士和从造。
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
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
既入,前军呵护诸门。
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
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
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
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
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
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
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
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
诏流康州。
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
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
俄节度河阳。
奏复怀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溉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五千顷。
召为御史大夫。
方倚以相,会疾,不能朝,改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兄邈,弟逊。
邈,长庆、大和中,累以拾遗、补阙召,不应。
逊尝为邑宰,解印绶去。
造子璋。
璋以父廕累官大理丞。
阴平吏盗官物,而焚其帑,璋刺得其情,擢侍御史,赐绯衣。
迁婺州刺史,以政有绩,赐金紫。
徙庐、宋二州刺史。
宣州逐郑薰也,崔弦调淮南兵讨之,以璋为宣州刺史。
事平,就拜观察使,擢武宁节度使。
银刀军骄横,累将姑息,而璋政严明,惧之,相率逐璋,诏徙邠宁节度,历京兆尹。
璋素强干,鉏宿弊,豪右慑服,加检校吏部尚书。
同昌公主薨,懿宗诛医无状者,系亲属三百余人。
璋与刘瞻极谏,贬振州司马,叹曰:“生不逢时,死乌足惜!”
仰药死。
彦博裔孙廷筠,少敏悟,工为辞章,与李商隐皆有名,号“温李”。
然薄于行,无检幅。
又多作侧辞艳曲,与贵胄裴諴、令狐滈等蒲饮狎昵。
数举进士不中第。
思神速,多为人作文。
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执政鄙其为,授方山尉。
徐商镇襄阳,署巡官,不得志,去归江东。
令狐綯方镇淮南,廷筠怨居中时不为助力,过府不肯谒。
丐钱扬子院,夜醉,为逻卒击折其齿,诉于綯。
綯为劾吏,吏具道其汙行,綯两置之。
事闻京师,廷筠遍见公卿,言为吏诬染。
俄而徐商执政,颇右之,欲白用。
会商罢,杨收疾之,遂废卒。
本名岐,字飞卿。
弟廷皓,咸通中,署徐州观察使崔彦曾幕府。
庞勋反,以刃胁廷皓,使为表求节度使,廷皓绐曰:“表闻天子,当为公信宿思之。”
勋喜。
归与妻子决,明日复见,勋索表,倨答曰:“我岂以笔砚事汝邪?其速杀我。”
勋熟视笑曰:“儒生有胆邪,吾动众百万,无一人操檄乎!”
囚之,更使周重草表。
彦曾遇害,廷皓亦死,诏赠兵部郎中。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
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从,见杀。
无逸在长安,闻变即号恸,人问故,对曰:“吾父生平重节义,必无苟免者。顷讣至,果然。
时五等废,炀帝嘉诞忠,特封无逸平舆侯,而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
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
帝被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
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
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
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
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
历陕东道行台民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
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公昌驰谕。
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璡罪。
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
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
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拜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徙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所至辄闭閤不通宾客,左右无敢出入。
王必登天位,王且储副。’朕叱而后止,复言于朕兄弟近戚。
语闻太上皇,太上皇奏之中宗,遣嗣虢王邕等鞫问,皎一意保护,罔或贰言。
宗楚客、纪处讷等请投皎炎荒,中宗特诏贬润州长史。
专以忠力戴朕,谓天且有命,故履危蹈艰而无变焉。
朕既即位,又参诛奸臣,将厚以光宠,每所捴逊。
造膝匪躬,举多规益。
而悠悠之谈,丑正恶直,天下之人,其未及识皎之功,何见之异也?
昔汉昭之任霍光,魏祖之明程昱,朕之不德,庶几于此。
且否当其悔,则必灭乃宗;泰至于亨,则所酬未补。
岂流言之听,而厚德之忘哉?苟谋始有之,图终可也。”
寻迁太常卿,监修国史。
弟晦又为吏部侍郎,有权宠,宋璟以为非久安策,请抑损之。
开元五年,下诏放归田里,使自娱。
久之,复为秘书监。
十年,坐泄禁中语,为嗣濮王峤所劾,敕中书门下究状。
峤亦王守一姻家,中书令张嘉贞阴希其意,傅致皎狱。
诏免殊死,杖之,流钦州。
道病死,年五十。
亲厚坐谪死者数人,世以为冤。
时源乾曜方侍中,不能正,为人所讥诋。
帝后思皎旧勋,令递柩还,以礼葬之,存问其家,追赠泽州刺史。
后以子尚主,更赠吏部尚书,仍赐封二百户为祠享费。
子庆初。
庆初生方卒,帝许尚主,后沦谪二十余年。
天宝初,皎甥李林甫为宰相,为帝言之,始命以官,袭楚国公。
十载,尚新平公主。
新平故尝归裴玪,玪卒,乃降庆初。
主慧淑,闲文墨,帝贤之,历肃、代朝,恩礼加重,庆初亦得幸。
旧制,驸马都尉多不拜正官,特拜庆初太常卿。
会脩植建陵,诏为之使,误毁连冈,代宗怒,下吏论不恭,赐死,建陵使史忠烈等皆诛,裴玪子仿,亦削官。
主幽禁中,大历十年薨。
故事,太常职奉陵庙。
开元末,濮阳王彻为宗正卿,有宠,始请宗正奉陵。
天宝中,张垍以主婿任太常,故复旧。
及庆初败,又以陵庙归宗正云。
晦,起家蒲州参军,累为高陵令,治有声,迁长安令,人畏爱之。
开元初,擢御史中丞。
先是,永徽、显庆时,御史不拜宰相,衔命使四方者,廷中揖见,后稍屈下。
至晦,独徇旧体,谓御史曰:“不如故事,且奏谴公等。”由是台仪复振。
转太常少卿。
时国马乏,晦请以诏书市马六胡州,率得马三千,署游击将军,诏可。
闲厩乃稍备。
除黄门侍郎,辞不拜,改兵部。
满岁,为吏部侍郎,主选。
曹史尝请托为奸,前领选者周棘扈籓,检窒内外,犹不禁。
至晦,悉除之,示无防限,然处事精明,私相属诿,罪辄得,皆以为神。
始,晦革旧示简,廷议恐必败,既而赃赇路塞,而流品有叙,众乃伏。
皎被放,晦亦左除宗正卿。
贬春州司马,徙海州刺史,卒。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
祖颙,为魏散骑侍郎。
善为巧于历数,仕隋,调文林郎。
督工徒五百营仁寿宫,总监杨素索簿阅实,善为执板暗唱,无一差谬,素大惊。
自是四方有疑狱,悉令按讯,皆究其情。
仁寿中,迁楼烦司户书佐,高祖为太守,尤礼接。
善为见隋政日紊,密劝高祖图天下。
及兵起,署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清河县公。
擢累尚书左丞,用清察称。
诸曹史恶之,以其短而伛,嘲曰:“曲如钩,例封侯。”欲沮罢所任。
帝闻,勉之曰:“昔齐末奸吏歌斛律明月,而高纬暗不察,至灭其家。
朕虽不德,幸免是。”因下令购谤者,谤乃止。
傅仁均撰《戊寅历》,李淳风诋其疏,帝令善为考二家得失,多所裁正。
贞观初,为陕州刺史。
时议,户猥地狭者徙宽乡,善为奏:“畿内户众,而丁壮悉籍府兵,若听徙,皆在关东,虚近实远,非经通计。”诏可。
历大理、司农二卿,坐与少卿不平,出为秦州刺史。
卒,赠刑部尚书,谥曰忠。
初,天下既定,群臣居丧者皆夺服,善为建言其敝。
武德二年,始许终丧,然犹时以权迫不能免,如房玄龄、褚遂良者众矣。
李嗣真,字承胄,赵州柏人人。
多艺数,举明经,中之,累调许州司功参军。
贺兰敏之修撰东台,表嗣真直弘文馆,与学士刘献臣、徐昭皆少有名,号“三少”。
高宗东封还,诏赠孔子太师,命有司为祝,司文郎中雷少颍文不称旨,更命嗣真,成不淹顷,帝览称善,诏加两阶。
敏之等倚恩自如,嗣真不喜,求补义乌令。
敏之败,学士多连坐,嗣真独免。
调露中,为始平令,风化大行。
时章怀太子作《宝庆曲》,阅于太清观,嗣真谓道人刘概、辅俨曰:“宫不召商,君臣乖也;角与徵戾,父子疑也。
死声多且哀,若国家无事,太子任其咎。”
俄而太子废,概等奏其言,擢太常丞,知五礼仪,封常山县子。
嗣真常曰:“隋乐府有《堂堂曲》,明唐再受命,比日有‘侧堂堂,桡堂堂’之谣,侧,不正也,桡,危也。
皇帝病日侵,事皆决中宫,持权与人,收之不易。
宗室虽众,居中制外,势且不敌。
诸王殆为后所蹂践,吾见难作不久矣。”
太常缺黄钟,铸不能成,嗣真居崇业里,疑土中有之,弗得其所。
道上逢一车,有鐸声甚厉,嗣真曰:“宫声也。”市以归,振于空地,若有应者,掘之得钟,众乐遂和。
尝引工展器于廷,后奇其风度应对,召相王府参军阎玄静图之,吏部郎中杨志诚为赞,秘书郎殷仲容书,时以为宠。
永昌初,以
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请周、汉为二王后,诏可。
命巡抚河东,荐宋温瑾、袁嘉祚、李日知,拔州县职,皆至显官。
来俊臣狱方炽,嗣真上书谏,以为“昔陈平事汉祖,谋疏楚君臣,行反间,项羽遂亡。今殆有如平者谋陛下君臣,恐为社稷祸”。
不纳。出为潞州刺史。
俊臣诬以反,流藤州,久得还。
自筮死日,豫具棺敛,如言卒桂阳。
有诏州县护丧还乡里,赠济州刺史,谥曰昭。
武后尝问嗣真储贰事,对曰:“程婴、杵臼存赵氏孤,古人嘉之。”后悟,中宗乃安。
神龙初,赠御史大夫。所撰述尤多。
时雍州人裴知古亦善乐律,长安中,为太乐令。
神龙元年正月,享太庙,乐作,知古密语万年令元行冲曰:“金石谐婉,将有大庆,在唐室子孙乎!”
是月,中宗复位。
人有乘马者,知古闻其嘶,乃曰:“马鸣哀,主必坠死。”
见新婚者,闻佩声,曰:“终必离。”
访之,皆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六-译文
温大雅,字彦弘,是并州祁县人。他的父亲君攸,是北齐文林馆的学士,后来进入隋朝担任泗州司马,看到朝政混乱,便称病辞职回家。
温大雅非常孝顺,与弟弟彦博、大有都很有名,薛道衡见到他们,感叹说:“这三个人,都是做宰相的料。”
温大雅最初担任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亲去世而辞职,后来天下大乱,便不再出仕。
高祖镇守太原时,对他非常礼遇。起兵后,任命他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负责起草文书。
高祖登基后,温大雅与窦威、陈叔达一起制定礼仪制度,升任黄门侍郎,而彦博也担任中书侍郎,两人都掌管机要。
高祖曾从容地对他说:“我从晋阳起兵,就是为了你们一家。”
后来温大雅升任工部侍郎、陕东道大行台尚书。
隐太子图谋作乱时,秦王上表请求让温大雅镇守洛阳以防变故,温大雅多次提出秘密计划,大多被采纳。
秦王即位后,温大雅转任礼部,封为黎国公。
他改葬祖父时,占卜的人说:“这块地对弟弟吉利,但对你不利,怎么办?”
温大雅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含笑入土也无憾了。”
一年多后,温大雅去世,谥号为孝。永徽五年,追赠尚书右仆射。
温彦博,字大临,擅长文书,聪明善辩。
开皇末年,他在对策中表现出色,被授予文林郎,进入内史省任职。
隋朝大乱时,幽州总管罗艺任命他为司马。
罗艺投降唐朝后,温彦博参与谋划,被任命为总管府长史,封为西河郡公。
后来被召入朝中担任中书舍人,升任侍郎。
高丽进贡时,高祖想让他们称臣,温彦博坚持反对,说:“辽东本是周朝箕子的封地,汉朝的玄菟郡,如果不让他们称臣,四夷还怎么仰望我们?”
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
突厥入侵时,温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的身份在太谷作战,唐军战败,他被俘。
突厥人知道他是近臣,多次询问唐军的兵力和国家的虚实,温彦博拒绝回答,被囚禁在阴山的苦寒之地。
太宗即位后,突厥归顺,温彦博得以返回。
他被任命为雍州治中,不久又担任检校吏部侍郎。
温彦博想选拔士人,但方法不当,引起了很多争议,朝廷上下对他多有批评。
后来他又担任中书侍郎,升任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
贞观四年,升任中书令,封为虞国公。
突厥投降后,朝廷讨论如何安定边疆,温彦博建议像汉朝那样在五原塞安置投降的匈奴人,作为屏障,与魏徵在朝廷上争论,魏徵辩不过他,天子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突利可汗的弟弟结社谋反,皇帝才后悔没有听从魏徵的建议。
温彦博善于言辞,每次询问四方风俗,发布诏令时,都能背诵如流;举止优雅,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高祖曾宴请近臣,派秦王传达旨意,随后对左右说:“温彦博怎么样?”
十年后,温彦博升任尚书右仆射,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温彦博性格谨慎,掌管机要后,谢绝宾客,每次进见皇帝都谈论政事的利弊。
他去世后,皇帝感叹说:“温彦博因为忧国,耗尽了心力,我看他活不过两年了,真希望他能多休息一段时间,延长寿命。”
他家境贫寒,没有正寝,灵柩停放在别室,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建造寝堂。
追赠特进,谥号为恭,陪葬昭陵。
他的儿子温振、温挺。温振历任太子舍人,因守丧过度悲伤而去世。
温挺娶了千金公主,担任延州刺史。
温彦博的曾孙温曦,娶了凉国长公主。
温大有,字彦将。隋朝仁寿年间,李纲推荐他,被授予羽林骑尉。
高祖起兵时,任命他为太原令。
他跟随秦王征讨西河,临行前,高祖说:“兵马不多,需要谋划,你参与军事,成败就看这次行动了。”
西河平定后,他代理大将军府记室,与兄长温大雅一起掌管机要,感到不安,请求调任其他职位。
皇帝说:“我虚心待你,你何必自疑?”
武德初年,他多次升迁,担任中书侍郎,封为清河郡公。
去世后,追赠鸿胪卿,谥号为敬。
当初,颜氏和温氏在隋朝最为显赫,思鲁与温大雅都在东宫任职,愍楚与温彦博都在内史省任职,游秦与温大有都在秘阁任职,颜氏以学业优秀著称,而温氏则以职位显赫于唐朝。
温大雅的四世孙温佶,字辅国,以字行世。
安禄山叛乱时,他去见平原太守颜真卿,帮助他守城。
李光弼对他非常器重。
后来他住在鄴城,薛嵩推荐他入朝,任命他为太常丞,但他谢绝了薛嵩的推荐,隐居在郊野,世人称赞他的高风亮节。
他的儿子温造,字简舆,仪表堂堂,酷爱读书,但性格高傲,很少屈服。
他不喜欢做官,隐居在王屋山,人们称他的居所为“处士墅”。
寿州刺史张建封听说他的名声,写信邀请他,温造欣然前往。
张建封虽然向他请教,但不敢用官职束缚他。
后来张建封担任徐州节度使,温造辞别回到下邳,心怀高远的志向。
张建封怕失去温造,便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他。
当时李希烈叛乱,攻陷了许多城邑,天下兵镇暗中互相争斗,驱逐主帅自立,德宗对此非常忧虑。
因为刘济刚刚向朝廷表示忠诚,德宗密令张建封选择能言善辩的人去劝说刘济,帮助他坚定立场。
张建封强行任命温造为节度参谋,派他去幽州。
温造与刘济谈话未完,刘济便伏地流泪说:“我地处偏僻,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我愿意率先效死节。”
温造回来后,张建封将此事上报,皇帝下诏让他迅速入朝奏报。
皇帝欣赏他的才能,询问他的家世和年龄,温造回答说:“我的五世祖是温大雅,外五世祖是李勣,我今年三十二岁。”
皇帝对此感到惊奇。
皇帝想任命他为谏官,但因消息泄露而作罢。
温造再次离开,隐居在东都。
乌重胤奏请将他招入幕府。
长庆初年,他以京兆司录的身份担任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时,他推辞说:“我只是府县小吏,不宜担任此职,恐怕四方会轻视朝廷。”
穆宗说:“我在东宫时就听说过刘总,近年来他上书请求觐见,我派人询问行期,他却不再回复。你替我去传达我的意思,不要推辞。”
于是赐给他绯衣。
到了范阳,刘总亲自出城迎接。
温造向他说明利害关系,刘总感到恐惧,仿佛刀剑悬在脖子上,于是率领所辖九州归顺朝廷。
回来后,温造升任殿中侍御史。
田弘正遇害后,他以起居舍人的身份再次前往镇州行营宣慰。
不久,李景俭因饮酒得罪了宰相,温造因与他一起饮酒而被贬为朗州刺史。
他在朗州开凿了一条百里长的水渠,灌溉了两千顷田地,百姓受益,称之为“右史渠”。
后来他被召回担任侍御史,负责弹劾事务。
他请求恢复硃衣豸冠的礼仪,但未被采纳。
夏州节度使李祐被任命为大金吾,违反诏令进献马匹,温造在正衙弹劾他。
李祐说:“我夜入蔡州擒拿吴元济时,从未感到害怕,今天却被温御史吓得胆战心惊。”
温造升任左司郎中,负责御史杂事,后来升任中丞。
大和二年,内昭德寺发生火灾,蔓延到禁中的“野狐落”,野狐落是宫人居住的地方,数百人丧生。
当天,宰相、两省官员、京兆尹、中尉、枢密使都聚集在日华门,指挥神策军救火,唯独御史府没有到场。
温造自我弹劾说:“御史台与贼人有关,怕有人借此构陷,所以加强戒备,才得以进入。我请求自罚三十直,崔蠡、姚合各罚二十直,以示赎罪。”
宰相弹劾温造不待朝廷定罪,便自行轻罚,不应采纳。
有诏令,所有官员都被剥夺一个月的俸禄。
造性格刚烈急躁,如果有人冒犯他,即使是权贵,他也会用气势压倒对方。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左补阙李虞,李虞因为不避让而激怒了造,造便逮捕了李虞的随从并加以鞭打羞辱。
左拾遗舒元褒等人上奏说:“按照惯例,供奉官除了宰相之外,其他人都不需要屈尊避让。造无视礼仪,无所畏惧,侮辱了天子的侍臣。凡是小事但关乎礼仪的,都不能忽视;一旦忽视,就会导致混乱。拾遗、补阙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侍臣;中丞虽然地位高,但也是执法官员。侍臣被欺凌,恭敬之心就会减弱;执法官员放纵自己,法律就会败坏。听说在元和、长庆年间,中丞的传呼声不超过半个坊,现在却传到了两个坊,称之为‘笼街’。造擅自自大,忽视了僭越的嫌疑,请陛下治他的罪。”
皇帝于是下诏,台官和供奉官可以共同使用道路,按照先后顺序行走,相遇时互相行礼。中丞的传呼声不得超过三百步。
造弹劾官员毫不畏惧,威望逐渐显现,他揭发了南曹的九十名伪官,主史都被判处死刑。后来他升任尚书右丞,封为祁县子。
兴元军发生叛乱,杀死了李绛,大家都认为造能够平定这场叛乱,文宗也认为他有能力,于是任命他为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并允许他便宜行事。
皇帝担心他耗费过多,造说:“臣计算过,各道戍守蛮族的士兵刚刚返回,希望陛下能赐予密诏,让他们听从我的指挥,这样就足够了。”皇帝同意了。
皇帝命令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郃阳将刘士和跟随造。
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从蜀地返回,造向他们传达了皇帝的旨意,他们都表示:“不敢有二心。”
于是造带领八百人随行,五百人作为前军。
进入兴元后,前军负责守卫各个城门。
造到达后,想要举行盛大的宴会,视察了议事厅后说:“这里太狭窄,不足以招待士兵。”于是将宴会地点改到了牙门。
坐定后,将领和士兵们纷纷行礼,造缓缓说道:“我想听听新军的意见,你们可以上前来,旧军不得进入。”
慰问完毕后,大家就座,酒过三巡,随从的士兵们聚集在一起,有些士兵察觉到不对劲,想要离开,造传令呵斥他们,他们才不敢动。
造随即询问军中杀死李绛的情况,卫志忠和张丕站在台阶两侧,拔剑高呼:“全部杀掉!”
围兵们奋勇争先,斩杀了八百多人。
亲手杀死李绛的人被剁成肉酱;发号施令的人被处死。
造取了一百颗人头祭奠李绛,三十颗人头祭奠死去的官员王景延等人,其余的尸体都被投入汉江。
监军杨叔元抱住造的靴子哀求饶命,造派兵将他护送出去。
皇帝下诏将杨叔元流放到康州。
杨叔元是引发兵乱的始作俑者,人们都因为造没有处死他而感到遗憾。
因为平叛有功,造被加封为检校礼部尚书,并赏赐了一万匹缣给他的士兵。
后来造被召入朝中担任兵部侍郎,因病请求外放,被任命为东都留守。
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河阳节度使。
他上奏请求修复怀州的古秦渠枋口堰,以灌溉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的五千顷田地。
后来他被召回朝中担任御史大夫。
皇帝正准备重用他为宰相,但他因病无法上朝,于是改任礼部尚书。
造去世时七十岁,追赠为尚书右仆射。
造的哥哥叫邈,弟弟叫逊。
邈在长庆、大和年间多次被召为拾遗、补阙,但他都没有应召。
逊曾经担任县令,后来辞官离去。
造的儿子叫璋。
璋凭借父亲的荫庇,历任大理丞。
阴平的官吏盗窃官物,并烧毁了仓库,璋查明了真相,被提拔为侍御史,并赐予绯衣。
后来他升任婺州刺史,因为政绩卓著,被赐予金紫。
之后他调任庐、宋二州刺史。
宣州驱逐郑薰时,崔弦调遣淮南兵讨伐,任命璋为宣州刺史。
叛乱平定后,璋被任命为观察使,后来升任武宁节度使。
银刀军骄横跋扈,历任节度使都对他们姑息纵容,而璋政令严明,银刀军对他心生畏惧,于是联合起来驱逐璋,皇帝下诏将璋调任邠宁节度使,后来又历任京兆尹。
璋一向精明强干,铲除积弊,豪强们都对他敬畏有加,被加封为检校吏部尚书。
同昌公主去世后,懿宗诛杀了无能的医官,并牵连了三百多名亲属。
璋与刘瞻极力劝谏,结果被贬为振州司马,璋叹息道:“生不逢时,死又何惜!”
于是他服毒自尽。
彦博的后代廷筠,年少时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
但他品行不端,行为放纵。
他还写了许多艳情诗词,与贵族裴諴、令狐滈等人饮酒作乐,关系亲密。
他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他思维敏捷,常常替别人写文章。
大中末年,他参加考试时,考官对他特别严格,廷筠感到不满,上书千余言,但私下里他已经替八个人代笔,执政者鄙视他的行为,任命他为方山尉。
徐商镇守襄阳时,任命他为巡官,但他不得志,于是辞官回到江东。
令狐綯镇守淮南时,廷筠怨恨他在朝中时没有帮助自己,经过令狐綯的府邸时不肯拜见。
他在扬子院乞讨钱财,夜里喝醉后,被巡逻的士兵打断牙齿,他向令狐綯诉苦。
令狐綯弹劾了那些士兵,士兵们揭露了廷筠的劣迹,令狐綯两边都不追究。
事情传到京城后,廷筠四处拜见公卿,声称自己被官吏诬陷。
不久后,徐商执政,对他颇为器重,想要重用他。
但徐商被罢免后,杨收对他不满,廷筠最终被废黜,郁郁而终。
他的本名叫岐,字飞卿。
廷筠的弟弟叫廷皓,咸通年间,他在徐州观察使崔彦曾的幕府任职。
庞勋叛乱时,用刀胁迫廷皓,让他写表章请求朝廷任命庞勋为节度使,廷皓欺骗他说:“表章要呈给天子,我需要两天时间考虑。”
庞勋很高兴。
廷皓回家与妻子诀别,第二天再次见到庞勋时,庞勋索要表章,廷皓傲慢地回答:“我岂能用笔砚为你服务?你快点杀了我吧。”
庞勋盯着他笑道:“你这个儒生有胆量啊,我手下有百万大军,难道没有一个人能写檄文吗?”
于是庞勋将他囚禁起来,另派周重起草表章。
崔彦曾遇害后,廷皓也被杀害,朝廷追赠他为兵部郎中。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
他的父亲皇甫诞是隋朝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杨谅叛乱时,逼迫皇甫诞投降,皇甫诞不从,被杀。
无逸在长安听到消息后,立即痛哭失声,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父亲一生重视节义,绝不会苟且偷生。不久后讣告传来,果然如此。
当时五等爵位被废除,炀帝赞赏皇甫诞的忠诚,特封无逸为平舆侯,并追赠皇甫诞为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任淯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为天下第一,后来升任右武卫将军。
皇帝巡幸江都时,下诏让无逸留守洛阳。
皇帝被杀后,无逸与段达、元文都拥立越王杨侗。
后来王世充篡位,无逸抛弃母亲和妻子,斩关逃回长安。
追兵赶上时,无逸回头说:“我宁愿死,也绝不会与你们同流合污。”
他解下金带扔在地上,说:“给你们,不要为难我。”
追兵们争相下马捡取金带,无逸因此得以逃脱。
高祖因为无逸是隋朝的功臣,对他非常尊重,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封为滑国公。
他历任陕东道行台民部尚书,后来升任御史大夫。
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们横行霸道,百姓生活困苦,皇帝下诏让无逸持节巡抚,并允许他自行任命官吏。
无逸到任后,罢免了贪官污吏,任用廉洁贤能之人,法令严明,蜀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皇甫希仁是个小人,他诬告无逸因为母亲的缘故暗中勾结王世充,皇帝判定他的指控是诬告,处死了希仁,并派给事中李公昌前去安抚无逸。
又有人告发无逸与萧铣有勾结,当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和,于是上表自辩,并揭发了窦璡的罪行。
皇帝下诏让刘世龙、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没有发现任何证据,于是处死了告发者,并罢免了窦璡。
无逸回朝后,皇帝慰劳他说:“近来有很多人诽谤你,但正直的人总是被小人憎恨。”
无逸叩头谢恩,皇帝说:“你没有过错,何必谢恩?”
无逸被任命为民部尚书,后来外放为同州刺史,又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他每到一处,总是闭门谢客,左右的人都不敢随意出入。
王必定会登上皇位,王暂且作为储君。’朕呵斥后才停止,又向朕的兄弟和近亲说。
这些话传到太上皇那里,太上皇上奏给中宗,中宗派嗣虢王邕等人审问,皎一心保护,没有二心。
宗楚客、纪处讷等人请求将皎流放到炎荒之地,中宗特别下诏贬他为润州长史。
他专心以忠诚和力量支持朕,认为天命如此,所以即使面临危险和艰难也不改变。
朕即位后,他又参与诛杀奸臣,朕想厚待他,但他总是谦让。
他直言进谏,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然而,那些闲言碎语,诋毁正直的人,天下的人还没有认识到皎的功劳,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呢?
从前汉昭帝任用霍光,魏祖明察程昱,朕虽然德行不够,但也希望能像他们一样。
况且,如果时机不对,就会导致宗族灭亡;如果时机顺利,那么回报还不够。
怎么能听信流言,而忘记他的厚德呢?如果开始有谋划,那么最终也可以实现。”
不久,皎升任太常卿,监修国史。
他的弟弟晦又担任吏部侍郎,有权有宠,宋璟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请求削减他的权力。
开元五年,下诏让他回归田园,自娱自乐。
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秘书监。
开元十年,因泄露宫中言论,被嗣濮王峤弹劾,敕令中书门下调查。
峤也是王守一的姻亲,中书令张嘉贞暗中迎合他的意思,导致皎入狱。
诏令免去死罪,杖责后流放钦州。
在流放途中病死,享年五十岁。
他的亲信中有几人因牵连被贬而死,世人认为这是冤案。
当时源乾曜担任侍中,未能纠正此事,被人讥讽诋毁。
皇帝后来想起皎的旧功,下令将他的灵柩送回,以礼安葬,并慰问他的家人,追赠他为泽州刺史。
后来因为他的儿子娶了公主,又追赠他为吏部尚书,并赐封二百户作为祭祀费用。
他的儿子庆初。
庆初刚出生不久,皇帝答应让他娶公主,后来他被贬谪二十多年。
天宝初年,皎的外甥李林甫担任宰相,向皇帝提起此事,才任命他为官,继承楚国公的爵位。
天宝十年,娶新平公主。
新平公主曾嫁给裴玪,裴玪去世后,才嫁给庆初。
公主聪慧贤淑,精通文墨,皇帝很器重她,历经肃宗、代宗两朝,恩宠有加,庆初也因此得宠。
按照旧制,驸马都尉大多不担任正式官职,但特别任命庆初为太常卿。
当时正在修建建陵,诏令庆初负责,结果误毁了连冈,代宗大怒,下令追究他的不敬之罪,赐死,建陵使史忠烈等人也被诛杀,裴玪的儿子仿也被削去官职。
公主被幽禁在宫中,大历十年去世。
按照旧例,太常负责奉祀陵庙。
开元末年,濮阳王彻担任宗正卿,受到宠信,开始请求宗正负责奉祀陵庙。
天宝年间,张垍因为是驸马担任太常,所以恢复了旧制。
等到庆初失败后,陵庙的职责又归宗正负责。
晦,最初担任蒲州参军,后来多次升迁为高陵县令,治理有方,升任长安县令,人们既敬畏又爱戴他。
开元初年,升任御史中丞。
在此之前,永徽、显庆年间,御史不拜见宰相,奉命出使四方的人,在朝廷中只是拱手相见,后来逐渐变得屈从。
到了晦,他坚持旧制,对御史说:“如果不按旧例,我将上奏弹劾你们。”从此御史台的礼仪重新振作。
后来转任太常少卿。
当时国家马匹匮乏,晦请求用诏书在六胡州购买马匹,共得到三千匹马,任命为游击将军,诏令批准。
马厩因此逐渐充实。
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他辞谢不拜,改任兵部侍郎。
一年后,担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官员。
曹史曾因请托而作奸犯科,前任选拔官员周棘扈籓,虽然严格检查内外,但仍无法禁止。
到了晦,他完全取消了这些限制,表面上没有防备,但处理事务精明,私下里互相推诿,罪行总能被发现,人们都认为他有神助。
起初,晦改革旧制以示简政,朝廷议论担心他必定失败,但后来贿赂之路被堵塞,官员的品级有序,大家才信服。
皎被流放后,晦也被贬为宗正卿。
后来被贬为春州司马,调任海州刺史,最终去世。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
他的祖父颙,曾任魏散骑侍郎。
善为擅长历法计算,在隋朝任职,调任文林郎。
他曾督工五百人修建仁寿宫,总监杨素要求查看账簿,善为拿着账簿暗唱,没有一处差错,杨素大为惊讶。
从此,四方有疑难的案件,都让他审理,他都能查明真相。
仁寿年间,升任楼烦司户书佐,高祖担任太守时,特别礼遇他。
善为看到隋朝政治日益混乱,秘密劝高祖夺取天下。
等到起兵时,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为清河县公。
多次升迁后担任尚书左丞,以清廉明察著称。
各曹史厌恶他,因为他身材矮小且驼背,嘲笑他说:“曲如钩,例封侯。”想让他被罢免。
皇帝听说后,勉励他说:“从前齐朝末年的奸吏歌颂斛律明月,而高纬昏庸不察,最终导致家族灭亡。
朕虽然德行不够,但幸好没有这样。”于是下令追查诽谤者,诽谤才停止。
傅仁均撰写《戊寅历》,李淳风批评其疏漏,皇帝命令善为考证两家的得失,善为多有纠正。
贞观初年,担任陕州刺史。
当时有人提议,将人口稠密、土地狭窄的地方的居民迁到宽乡,善为上奏说:“京畿地区人口众多,壮丁都登记为府兵,如果允许他们迁徙,都会迁到关东,近处空虚,远处充实,这不是长远的计划。”诏令批准。
历任大理、司农二卿,因与少卿不和,被外放为秦州刺史。
去世后,追赠刑部尚书,谥号为忠。
起初,天下刚平定,群臣中有服丧的人都被迫停止服丧,善为建议这种做法有弊端。
武德二年,才允许服丧期满,但仍然有时因权力压迫而无法避免,像房玄龄、褚遂良这样的人很多。
李嗣真,字承胄,赵州柏人人。
他多才多艺,考中明经科,多次调任许州司功参军。
贺兰敏之修撰东台时,上表推荐嗣真为弘文馆直学士,与学士刘献臣、徐昭都年少有名,被称为“三少”。
高宗东封泰山回来后,下诏追赠孔子为太师,命令有关部门撰写祝文,司文郎中雷少颍的祝文不合皇帝心意,改命嗣真撰写,他很快就完成了,皇帝看后称赞,下诏加封两阶。
敏之等人倚仗恩宠为所欲为,嗣真不喜欢,请求补任义乌县令。
敏之败亡后,学士大多受牵连,嗣真却得以幸免。
调露年间,担任始平县令,教化大行。
当时章怀太子作《宝庆曲》,在太清观演奏,嗣真对道人刘概、辅俨说:“宫音不召商音,君臣不和;角音与徵音相违,父子相疑。
曲中死声多且哀伤,如果国家无事,太子将承担罪责。”
不久太子被废,刘概等人上奏他的话,他被提升为太常丞,负责五礼仪,封为常山县子。
嗣真常说:“隋朝乐府有《堂堂曲》,表明唐朝再次受命,近来有‘侧堂堂,桡堂堂’的民谣,侧,表示不正,桡,表示危险。
皇帝病情日益加重,政事都由皇后决定,权力交给别人,收回不易。
宗室虽然众多,但居中制外,势力不足以抗衡。
诸王恐怕会被皇后践踏,我看灾难不久就会发生。”
太常缺少黄钟,铸造不成,嗣真住在崇业里,怀疑地下有钟,但没有找到。
路上遇到一辆车,车上有铎声非常响亮,嗣真说:“这是宫声。”买下后带回,在空地上敲击,仿佛有回应,挖地后得到钟,众乐因此和谐。
他曾带领工匠在朝廷展示乐器,皇后对他的风度和应对感到惊奇,召相王府参军阎玄静为他画像,吏部郎中杨志诚撰写赞文,秘书郎殷仲容书写,当时被认为是荣耀。
永昌初年,以
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请求将周朝和汉朝作为二王的后代,皇帝下诏同意。
奉命巡抚河东地区,推荐了宋温瑾、袁嘉祚、李日知等人,提拔他们担任州县职务,后来都升到了显赫的官职。
来俊臣的监狱正猖獗,嗣真上书劝谏,认为“过去陈平侍奉汉高祖,策划疏远楚国的君臣,施行反间计,项羽因此灭亡。现在可能有像陈平这样的人在谋划陛下和臣子之间的关系,恐怕会成为国家的祸患”。
皇帝没有采纳。嗣真被外派为潞州刺史。
来俊臣诬陷他谋反,被流放到藤州,很久以后才得以返回。
他自己占卜了死亡的日子,预先准备好了棺材和丧事,果然在桂阳去世。
皇帝下诏让州县护送他的灵柩回乡,追赠他为济州刺史,谥号为昭。
武则天曾经问嗣真关于储君的事情,他回答说:“程婴、杵臼保护了赵氏孤儿,古人称赞他们。”武则天领悟后,中宗的地位才得以稳固。
神龙初年,追赠他为御史大夫。他的著作非常多。
当时雍州人裴知古也擅长音乐律法,长安年间,担任太乐令。
神龙元年正月,祭祀太庙时,音乐响起,裴知古悄悄对万年令元行冲说:“金石乐器和谐婉转,将有大喜事,应在唐室子孙身上!”
这个月,中宗复位。
有人骑马经过,裴知古听到马的嘶鸣声,就说:“马鸣声悲哀,主人必定会坠马而死。”
看到新婚的人,听到佩饰的声音,就说:“最终必定会分离。”
后来查访,果然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六-注解
温大雅:温大雅,字彦弘,并州祁人,唐代官员,以孝闻名,曾任东宫学士、长安尉等职,后因父丧解职。高祖镇太原时,被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主文檄。帝受禅后,与窦威、陈叔达讨定仪典,迁黄门侍郎。
彦博:温彦博,字大临,温大雅之弟,唐代官员,以辞令著称,曾任中书舍人、侍郎等职。突厥入寇时,被执囚阴山,太宗立后得还。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
大有:温大有,字彦将,温大雅之弟,隋仁寿中授羽林骑尉,高祖举兵时引为太原令。武德初累迁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黄门侍郎:门下省的副职,负责皇帝的诏令传达。
中书侍郎:古代官名,唐代为中书省的重要官员,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和政策。
黎国公:唐代封爵,温大雅被封为黎国公。
虞国公:唐代封爵,温彦博被封为虞国公。
清河郡公:唐代封爵,温大有被封为清河郡公。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
处士墅:温造的居所名,因其隐居于王屋山,人称其居为“处士墅”。
右史渠:温造在朗州开凿的灌溉渠,因其功绩,民称其为“右史渠”。
诏: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俸:官员的薪水或俸禄。
左补阙:唐代官名,负责进谏和纠正皇帝的过失。
左拾遗:唐代官名,负责进谏和纠正皇帝的过失。
中丞:唐代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元和、长庆:唐代年号,元和(806-820年),长庆(821-824年)。
笼街:形容官员出行时随从众多,占据街道。
检校右散骑常侍:唐代官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护卫。
山南西道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山南西道的军政事务。
神策将:唐代禁军将领,负责皇帝的护卫。
河中将:唐代地方将领,负责河中地区的军事事务。
郃阳将:唐代地方将领,负责郃阳地区的军事事务。
牙门:古代军营的入口或指挥所。
醢: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剁成肉酱。
康州:唐代地名,今广东省德庆县一带。
检校礼部尚书:唐代官名,负责礼仪事务。
万缣:缣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万缣形容赏赐丰厚。
兵部侍郎:兵部的副职,负责军事事务。
东都留守:唐代官名,负责东都洛阳的留守事务。
河阳:唐代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一带。
怀州:唐代地名,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
枋口堰:古代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农田。
御史大夫:唐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
礼部尚书:唐代官名,负责礼仪事务。
尚书右仆射:唐代官名,负责尚书省的事务。
大理丞:唐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侍御史:唐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
婺州刺史:唐代官名,负责婺州的行政事务。
金紫:金紫光禄大夫的简称,唐代高级文官称号。
庐、宋二州刺史:唐代官名,负责庐州和宋州的行政事务。
宣州:唐代地名,今安徽省宣城市一带。
观察使:唐代官名,负责监察地方事务。
武宁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武宁地区的军政事务。
银刀军:唐代的一支禁军,以银刀为标志。
邠宁节度: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邠宁地区的军政事务。
京兆尹:唐代官名,负责京兆府的行政事务。
检校吏部尚书:唐代官名,负责官员的考核和任免。
同昌公主:唐代公主,懿宗的女儿。
振州司马:唐代官名,负责振州的军事事务。
温李:指温庭筠和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
方山尉:唐代官名,负责方山地区的治安事务。
襄阳:唐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淮南:唐代地名,今安徽省淮南市一带。
扬子院:唐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徐州观察使:唐代官名,负责徐州的监察事务。
庞勋:唐代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兵部郎中:唐代官名,负责军事事务。
皇甫无逸:唐代官员,以正直著称。
京兆万年:唐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隋并州总管府司马:隋代官名,负责并州的军事事务。
汉王谅:隋朝宗室,曾发动叛乱。
平舆侯:唐代爵位,封地在平舆。
柱国:唐代高级官员的荣誉称号。
弘义郡公:唐代爵位,封地在弘义。
淯阳太守:唐代官名,负责淯阳的行政事务。
右武卫将军:唐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护卫。
江都:唐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洛阳:唐代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越王侗:隋朝宗室,曾自立为帝。
王世充:隋末割据势力首领,曾自立为帝。
滑国公:唐代爵位,封地在滑州。
陕东道行台民部尚书:唐代官名,负责陕东道的民政事务。
蜀:唐代地名,今四川省一带。
同州刺史:唐代官名,负责同州的行政事务。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代官名,负责益州的行政事务。
王必登天位:指王位继承,天位即皇位。
储副:储君,即皇位继承人。
太上皇:皇帝的父亲,退位后尊称。
中宗:唐中宗李显,唐朝皇帝。
宗楚客:唐朝官员,曾任宰相。
纪处讷:唐朝官员,曾任宰相。
润州长史:润州的地方官员,长史为副职。
太常卿: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
监修国史:负责编纂国史的官员。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宋璟:唐朝著名宰相,以清廉著称。
开元五年:唐玄宗年号,公元717年。
秘书监:掌管图书典籍的官员。
嗣濮王峤:唐朝宗室,濮王的后代。
中书门下: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
钦州:今广西钦州,唐朝时为流放地。
泽州刺史:泽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吏部尚书:吏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宗正卿:掌管皇室宗族事务的官员。
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职,负责监察百官。
春州司马:春州的地方官员,司马为副职。
海州刺史:海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崔善为:唐朝官员,以清廉著称。
李嗣真:唐朝官员,以多才多艺著称。
右御史中丞: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行为。
二王后:指周朝和汉朝的后代,这里指请求将周、汉两朝的后代封为王。
巡抚:古代官职名,负责巡视地方,考察民情,处理政务。
来俊臣:唐朝著名的酷吏,以严刑峻法著称,曾制造多起冤案。
反间:指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挑拨离间,使其自相残杀。
潞州刺史:潞州是古代地名,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政务。
流藤州:流放至藤州,藤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广西藤县。
筮死日:通过占卜预测自己的死亡日期。
豫具棺敛:预先准备好棺材和丧葬用品。
谥曰昭:谥号是古代对死者一生功过的评价,’昭’意为光明、显赫。
储贰:指皇位继承人,即太子。
程婴、杵臼:春秋时期的人物,程婴和杵臼为了保护赵氏孤儿,不惜牺牲自己,成为忠义的象征。
神龙: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公元705年至707年。
太乐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音乐事务。
金石谐婉:指音乐和谐美妙,金石指钟磬等乐器。
万年令:古代官职名,负责万年县的政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六-评注
本文主要记载了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三兄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唐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温大雅以孝闻名,曾任东宫学士、长安尉等职,后因父丧解职。高祖镇太原时,被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主文檄。帝受禅后,与窦威、陈叔达讨定仪典,迁黄门侍郎。温彦博以辞令著称,曾任中书舍人、侍郎等职。突厥入寇时,被执囚阴山,太宗立后得还。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温大有在隋仁寿中授羽林骑尉,高祖举兵时引为太原令。武德初累迁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温氏三兄弟在唐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温大雅以孝闻名,曾任东宫学士、长安尉等职,后因父丧解职。高祖镇太原时,被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主文檄。帝受禅后,与窦威、陈叔达讨定仪典,迁黄门侍郎。温彦博以辞令著称,曾任中书舍人、侍郎等职。突厥入寇时,被执囚阴山,太宗立后得还。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温大有在隋仁寿中授羽林骑尉,高祖举兵时引为太原令。武德初累迁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温氏三兄弟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个人才华和品德,也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温大雅的孝行和温彦博的辞令才能,体现了唐代对孝道和文才的重视。温大有在军事上的贡献,则反映了唐代初期对军事人才的重视和依赖。温氏三兄弟的事迹,为我们了解唐代初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官员李造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性格特点。李造在官场中以严厉著称,对待违法乱纪的官员毫不留情,甚至敢于弹劾高官,显示出他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他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唐代官场中普遍存在着权贵横行、法纪松弛的现象。李造的刚直不阿不仅为他赢得了威望,也使他成为皇帝倚重的重臣。
文中还提到李造在处理兴元军乱时的果断和智慧。他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平息了叛乱,并严惩了叛乱者,显示出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这一事件不仅巩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也为他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李造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他仕途中的重要转折点。
此外,文中还提到李造在水利工程方面的贡献。他奏请修复怀州的古秦渠枋口堰,成功灌溉了数千顷农田,造福了当地百姓。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李造对民生的关注,也展示了他作为地方官员的务实精神。水利工程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增强了地方的经济实力,为李造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李造的儿子李璋也继承了父亲的刚直性格,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时,以严明的政令和公正的执法赢得了百姓的赞誉。然而,李璋的刚直也使他得罪了权贵,最终被贬官。尽管如此,李璋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在面对死亡时也毫不畏惧,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节。李璋的事迹不仅延续了李造家族的刚直传统,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典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李造和李璋父子的事迹,展现了唐代官场中正直与腐败、法治与人治的激烈冲突。李造父子的刚直不阿和为民请命的精神,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难能可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唐代官场生态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后世官员的深刻启示。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经历,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环境。
首先,文中提到的皎是一位忠诚的官员,他在唐中宗时期因保护皇帝而受到贬谪,但在唐玄宗即位后,他又因参与诛杀奸臣而得到重用。这段历史反映了唐朝中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官员的忠诚与牺牲。皎的经历也体现了古代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艰难处境,他们往往需要在忠诚与生存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文中提到的崔善为和李嗣真都是唐朝著名的清廉官员。崔善为在隋朝末年就表现出对政治的敏锐洞察力,他密劝唐高祖图谋天下,并在唐朝建立后担任重要职务,以清廉著称。李嗣真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官员,他在音乐、历法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并且在政治上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两位官员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初期政治清明、官员廉洁的风气。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贬谪和流放,如皎被流放钦州,晦被贬为春州司马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唐朝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清洗。官员们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成为牺牲品,他们的命运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残酷性。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家族背景和婚姻关系,如皎的儿子庆初尚新平公主,崔善为的家族背景等。这些内容反映了唐朝时期官员的家族势力和婚姻政治的重要性。官员们通过婚姻关系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也是古代政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几位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唐朝中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政治清洗以及官员的忠诚与牺牲。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初期政治清明、官员廉洁的风气,以及官员家族势力和婚姻政治的重要性。这些内容为我们了解唐朝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朝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当时政治、文化、社会风貌的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的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请求将周、汉两朝的后代封为王,反映了唐朝对前朝后裔的尊重和安抚政策,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和维护。
其次,文中提到的来俊臣是唐朝著名的酷吏,他的严刑峻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嗣真上书谏言,以陈平反间项羽的历史典故来警示皇帝,表明当时朝廷内部存在严重的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这一情节揭示了唐朝中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嗣真被流放至藤州,最终在桂阳去世,这一情节反映了唐朝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命运多舛。嗣真预知自己的死亡日期,并预先准备好棺材和丧葬用品,显示了他对生死的超然态度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这种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
文中还提到武后询问嗣真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嗣真以程婴、杵臼保护赵氏孤儿的故事来回答,暗示了武后应当保护中宗的皇位。这一情节反映了唐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嗣真对皇位继承问题的深刻见解。
最后,文中提到的裴知古是一位精通乐律的官员,他通过音乐的变化预测了中宗复位的事件,显示了古代音乐与政治之间的微妙联系。裴知古对马鸣和新婚者佩声的预言,也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敏感和洞察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唐朝政治、文化、社会的复杂面貌,揭示了古代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命运和他们对生死、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文中对音乐与政治关系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音乐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