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二-原文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祖岩,开皇初叛隋降陈,陈亡,文帝诛之。铣少贫, 佣书,事母孝。炀帝以外戚擢为罗川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瓚、徐德基、 郭华,沔人张绣等谋反隋,且推景珍为主,景珍曰:“吾素微,虽假名号,众不厌。 罗川令,故梁裔也,宽仁大度,有武皇遗风。且吾闻帝王之兴,必有符命。隋冠带 悉号‘起梁’,萧氏中兴象也。今推之,以应天顺人,不亦可乎?”乃遣人告铣。 铣即报景珍书曰:“我先君昔事隋,职贡无废,乃贪我土宇,灭我宗祊,我是以痛 心疾首,恫心疾首,思刷厥耻。杰今天诱乃衷,公等降心,将大复梁绪,徼福于先 帝,吾敢不纠厉士众以从公哉!”即募兵数千,扬言迹盗,将以应景珍。
会颍川贼沈柳生寇县,铣出战不利,谓其下曰:“岳阳豪杰将推我为主,今天 下叛隋,吾能守节独完哉?且吾先人国于此,若徇其请复梁祚,因以半纸檄召群盗, 谁敢不从?”众悦。乃以十月称梁公,旗帜服色悉用其旧。柳生以众归铣,用为车 骑大将军。不五日,远近争附,众数万,乃趋巴陵。景珍遣徐德基、郭华率强姓百 迎谒,而先见柳生。柳生与其下谋曰:“梁公起,我最先附,勋第一。今岳阳兵众 而位多,谁肯为我下?不如杀德基,质其人,独挟梁主以进,则吾谁先?”因杀德 基,诣中军白铣。铣惊曰:“今欲拨乱,遽自相屠,我不能为若主矣!”步出军门。 柳生惧,伏地请罪。铣责宥之,陈兵而进。景珍曰:“德其倡义竭诚,柳生擅杀之, 不诛,无以为政。且凶贼与共处,必为乱。”铣因斩柳生。于是筑坛城南,柴上帝, 自称梁王。有异鸟至,建元为凤鸣。
义宁二年,僭称皇帝,署百官,一用梁故事。追谥从父琮为孝靖帝,祖岩河间 忠烈王,父璿文宪王。封景珍晋王,雷世猛秦王,郑文秀楚王,许玄彻燕王,万瓚 鲁王,张绣齐王,杨道生宋王。隋将张镇州、王仁寿击铣,不能克,及隋亡,乃与 宁长真等率岭南州县降于铣。时林士弘据江南,铣遣将苏胡儿拔豫章,使杨道生取 南郡,张绣略定岭表。西至三峡,南交趾,北距汉水,皆附属,胜兵四十万。
武德元年,徙都江陵,复园庙。引岑文本为中书侍郎,掌机密。遣道生攻峡州, 刺史许绍击破之,士死过半。
三年,高祖诏夔州总管赵郡王孝恭讨之,拔通、开二州,斩伪东平王阇提。诸 将擅兵横恣,铣恐浸不制,乃阳议休兵营农,以黜其权。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将军, 怨之,谋作乱,事泄,被诛。景珍方镇长沙,铣下书赦之,召还江陵。景珍惧,遣 使诣孝恭,举地降。铣遣张绣攻景珍,景珍曰:“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独不 见乎!奈何相攻?”绣不答,围之。景珍溃而走,麾下杀之。铣进绣为尚书令。绣 恃功,亦骄蹇,铣又诛之。铣性外宽内忌,疾胜己者,于是大臣旧将皆疑间,多叛 去,铣不能禁,由此愈弱。
四年,诏孝恭与李靖率巴蜀兵顺流下,庐江王瑗繇襄阳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 辰州道,会兵图铣。伪将周法明以四州降,即诏为黄州总管,趋夏口道,攻安州, 克之。伪将雷长颍以鲁山降。铣乃遣将文士弘拒孝恭,战清江口,孝恭大破之,获 斗舰千艘,拔宜昌、当阳、枝江、松滋,伪江州将盖彦举以城降。孝恭、靖直逼其 都。
初,铣放兵,止留宿卫数千人,及仓卒追集,江、岭回远,未及赴。孝恭布长 围守之,数日,破其水城,取楼船数千。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 诣靖降。铣度救不至,谓其下曰:“天不祚梁乎?待穷而下,必害百姓。今城未拔, 先出降,可免乱。诸人何患无君?”乃麾而令,守陴者皆恸。以太牢告于庙,率官 属缌衰布帻诣军门,谢曰:“当死者铣尔,百姓非罪也,请无杀掠!”孝恭受之, 护送京师。后数日,救兵至,且十余万。知铣降,乃送款。铣至,高祖让之,对曰: “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为陛下禽,犹田横南面,岂负汉哉?”帝怒 其不屈,诏斩都市,年三十九。自僭国至灭凡五年。
赞曰:铣,故梁子孙,起文吏,掩东南而有之,荆、楚好乱,气俗然也。观铣 武虽不足,文有余矣,大抵盗仁义,诡世乱俗者,圣人所必诛。若铣力困计殚,以 好言自释于下,系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高祖圣矣哉!
辅公祏,齐州临济人。隋季与乡人杜伏威为盗,转掠淮南。伏威兵浸盛,自号 总管,以公祏为长史。贼李子通据江都,伏威使公祏以精卒数千度江击之。子通拒 战,众十倍,锐甚。公祏选甲士千人,操长刀居前,别以千人随之,令曰:“却者 斩!”公祏以众殿。俄而子通方阵而进,长刀千人皆决死斗,公祏纵左右翼搏之, 子通大溃,降其众数千。伏威既遣使归国,武德二年,诏授公祏淮南道行台尚书左 仆射,封舒国公。
初,伏威与公祏少相爱,又兄事之,故军中呼辅伯,尊礼略等。伏威稍忌之, 乃署养子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推公祏为仆射,阴解其柄。公祏内怏怏 不平,乃与故人左游仙伪学辟谷以自晦。
六年,伏威入朝,留公祏居守,复令雄诞握兵副之,阴诫曰:“吾至京不失职,
无容公祏为变。”
后左游仙说公祏反,会雄诞以疾卧家,公祏夺其兵,绐言伏威移 书令举事。
八月,遂僭位,国称宋,即陈故宫都之;杀王雄诞,署百官,以左游仙 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增修器械,转廪食,遣将徐绍宗侵海州,陈 正通寇寿阳。
诏越郡王孝恭趋九江,岭南大使李靖下宣城,怀州总管黄君汉出谯, 齐州总管李世勣繇淮、泗讨之。
孝恭取芜湖,下梁山三镇。
河南安抚大使任瑰拔扬 子城,降伪将龙龛,遂据扬州。
公祏复遣将冯惠亮、陈当世屯博望山,陈正通、徐 绍宗屯青州山以拒战,孝恭率诸将破之,惠亮、正通走,李靖蹑追百余里,众悉溃, 正通等以五百骑奔丹阳。
公祏惧,弃城奔左游仙于会稽,兵尚数万。
夜至毘陵,能 从者裁五百。
伪将吴骚、孙安谋执之,公 祏弃妻子斩关遁,与腹心士数十抵武康,野人执送丹阳,孝恭斩之,传首京师 击李子通,始公祏佐伏威起据江东,距公祏死,凡十三年。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
父恪,陈广州刺史。
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阳贼 楼世干略其郡,炀帝诏与太仆丞元祐讨之。
义宁二年,江都乱,法兴自以世南土,属姓数千家,远近向服,乃与祐将孙士 汉、陈果仁执祐,名诛宇文化及,三月发东阳,行收兵,趋江都,下余杭,比至乌 程,众六万。
毘陵通守路道德拒之,法兴约连和,因袭杀之,据其城,遂定江表十 余州,自署江南道总管。
闻越王侗立,乃上书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制 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司空,蒋元超尚书左仆射,殷芊左丞,徐令言右 丞,刘子翼选部侍郎,李百药为掾。
后闻侗被废,高祖武德二年,称梁王,建元为 延康,易隋官仪,颇用陈氏故事。
法兴自意南方诸城可跂而平,专事威戮,下有细过即诛之,繇是将士携解。
俄 遣子纶救陈棱,击李子通,反为所败。
子通乘锋度江,破京口。
使将蒋元超战庱亭, 大败,死之。
法兴惧,弃城与左右数百投吴郡贼闻人遂安,遂安遣将叶孝辩迎之。
法兴中悔,将杀孝辩,趋会稽,为所觉,惧,自沈于江。
起义宁至武德,凡三年灭。
李子通,沂州承人。
少贫,以渔猎为生。
居其乡,见班白负戴,必代之,家有 余,则以赒人,而喜报仇。
隋大业末,长白山贼左才相自号博山公,子通依之,以武力雄其间。
乡人有陷 贼者,子通专经护之。
方是时,群盗暴忍,独子通仁爱,归者遂多,不半岁,有徒 万人。
才相畏忌,子通乃引众度淮,与杜伏威合。
为隋将来整所破,奔海陵,得众 二万,自称将军。
大业十一年僭号楚王。
宇文化及杀炀帝,以右御卫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已而棱降,高祖授以总管, 即守其郡。
子通攻棱,棱穷,乞师于沈法兴、杜伏威。
伏威自将屯清流,法兴遣子 纶屯扬子,间数十里。
子通纳言毛文深请募吴人诈为法兴兵夜袭伏威,二人遂交恶, 无敢先战者。
子通得悉力取江都,遂据之,棱奔而免。
子通僭即皇帝位,国号吴, 建元明政。
齐贼乐伯通先为化及守丹阳,即以众万余降之,子通用为尚书左仆射。
又败法兴兵,遂取晋陵,以法兴所署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典文檄,尚书左丞殷芊 为太常卿,司礼乐,繇是江南士人多归之。
会伏威命辅公祏拔丹阳,进屯溧水,子 通战败,粮且尽,弃江都,保京口,伏威尽得其地。
俄东走太湖,裒散兵二万人, 复张,袭法兴吴郡,破之。
据余杭。
东举会稽,南距岭,西抵宣城,北太湖,悉有 之。
武德四年,伏威遣将王雄诞讨子通。
战苏州,败绩,退保余杭,雄诞进傅城。
子通穷。
乃降,伏威受之,并乐伯通送京师。
高祖薄其罪,赐宅一区、田五顷,赉 予颇厚。
及伏威来朝,子通语伯通曰:“东南未靖,而伏威来。
我故兵多在江外, 若收之,可建大功。”
遂皆亡。
及蓝田,为关吏所获,并伏诛。
方子通等僭盛时, 复有硃粲、林士弘、张善安亦窃名号于淮、楚间。
硃粲,亳州城父人。
初为县史。
大业中从军,伐贼长白山,亡命去为盗,号 “可达寒贼”,自称迦楼罗王,众十万。
度淮屠景陵、沔阳,转剽山南,所至残戮 无遗噍。
僭号楚帝,建元为昌达。
攻拔南阳。
义宁末,与山南抚慰使马元规战冠军,大败,收余众,复振,至二十万。
粲所 克州县皆发藏粟以食,迁徙无常,去辄燔廥聚,毁城郭,不务稼穑,专以劫为资。
于是人大馁,死者系路,其军亦匮,乃掠小儿烝食之。
戒其徒曰:“味之珍宁有加 人者?弟使佗国有人,我恤无储哉!”
勒所部略妇人孺儿分烹之,又税诸城细弱以 益粮。
隋著作佐郎陆从典、通事舍人颜愍楚谪南阳,粲初引为宾客,后尽食两家。
俄而诸城惧,皆逃散。
显州首领杨士林、田瓚起兵攻粲,旁郡响赴,战淮源,粲大败,挈残士奔菊潭, 遣使乞降。
高祖以前御史大夫段确假散骑常侍劳之。
确醉,戏粲曰:“君脍人多矣, 若为味?”
粲曰:“啖嗜酒人,正似糟豚。”
确悸,骂曰:“狂贼,归朝乃一奴耳, 复得噬人乎?”
粲惧,收确于坐,并从者数十悉饔之,以飨左右。
遂屠菊潭,奔王 世充,署龙骧大将军。
东都平,斩洛水上。
士庶竞掷瓦砾击其尸,须臾若冢。
林士弘,饶州鄱阳人。
隋季与乡人操师乞起为盗
师乞自号元兴王,建元天成, 大业十二年据豫章,以士弘为大将军。
隋遣治书侍御史刘子翊讨贼,射杀师乞,而 士弘收其众,复战彭蠡,子翊败,死之。
遂大振,众十余万,据虔州,自号南越王。
俄僭号楚:称皇帝,建元为太平。
侍御史郑大节以九江郡下之。
士弘任其党王戎为 司空。
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豪杰皆杀隋守令以附,北尽九江,南番禺,悉有之。
后萧铣以舟师破豫章,士弘独有南昌、虔、循、潮之地。
铣败,其亡卒稍归之,复 振。
赵郡王孝恭招慰,降循、潮二州。
武德五年,士弘弟鄱阳王药师以兵二万围循州,总管杨世略破斩之,士弘请降。
王戎亦献南昌地,诏戎为南昌州总管。
士弘复遁保安城山,诱溃亡,谋复乱,袁人 相聚应之,为张善安所察,以兵赴讨。
会士弘死,其党乃解。
张善安,兗州方与人。
年十七,亡命为盗,转掠淮南。
会孟让败,得其散卒八 百,袭破庐江郡。
依林士弘,不见信,憾之,反袭士弘,焚其郛,去保南康。
萧铣 取豫章,遣将苏胡儿守之,善安夺其地,据以归国,授洪州总管。
武德六年反,辅公祏以为西南道大行台。
善安掠孙州,执总管王戎,袭杀黄州 总管周法明。
会李大亮兵至,为开晓祸福,答曰:“善安初不反,为部下诖误。降, 今易耳,恐不免,奈何?”
大亮曰:“总管定降,吾固不疑。”
因独入其阵,与善 安握手语,乃大喜,将数十骑诣大亮营。
大亮引入,命壮士执之。
骑皆惊,引去, 悉兵来战。
大亮谕以善安自归,无庸斗。
其党骂曰:“总管卖我!”遂溃。
送善安 京师,称不与公祏谋,高祖赦之。
公祏破,得其书,遂伏诛。
梁师都,夏州朔方人。
为郡豪姓。
仕隋鹰扬府郎将。
大业末罢归,结徒起为盗, 杀郡丞唐世宗,据郡称大丞相,联兵突厥。
与隋将张世隆战,败之,因略定雕阴、 弘化、延安。
自为梁国,僭皇帝位,祭天于城南,坎地瘗玉得印,以为瑞,建元永 隆。
始毕可汗遗以狼头纛,号大度毘伽可汗、解事天子,遂导突厥兵居河南地,拔 盐川郡。
武德二年,寇灵州,长史杨则击走之。
又与突厥千骑营野猪岭,延州总管段德 操勒兵不战,师都气懈,遣兵进击,战酣,德操自以轻骑出其旁乘之,师都大溃, 逐北二百里,俘馘甚众。
未几,以步骑五千入寇,德操又尽屠其军,降堡将张举、 刘旻。
师都惧,遣尚书陆季览说处罗可汗曰:“隋亡,中国裂为四五,势均力弱, 皆争附突厥。今唐灭刘武周,国益大,兵方四出。师都将朝夕亡,然次亦及突厥, 愿可汗如魏孝文,兵引而南,师都请为乡道。”
处罗纳之,令莫贺咄设入五原,泥 步设与师都趋延州,处罗自攻太原,突利可汗与奚、霫、契丹、靺羯繇幽州道合, 窦建德自滏口会晋、绛。
已而处罗死,兵不出,又为德操所破。
六年,其将贺遂、索周以所部十二州降。
德操悉兵攻之,拔东城,师都保西城 不敢出,求救于突厥颉利,颉利以劲兵万骑赴之。
先是,稽胡大帅刘屳成以众附师 都,因谗见杀,其下疑惧,乃多叛。
师都日益蹙,遂往朝颉利,教使南略,故突厥 盗边无宁岁,遂窥渭桥。
后突厥政乱,太宗以师都浸危,乃谕以书使归,不从。
诏夏州长史剑旻、司马 剑兰经略之。
获生口,纵以为间,君臣离挠。
出轻骑蹂其稼,城中饥虚。
又天狗堕 其城。
辛獠儿、李正宝、冯端皆其健将,谋执师都降,不果,正宝挺身归。
贞观二年,旻、兰表可取状,诏柴绍、薛万均并力,令旻以劲卒直据朔方东城。
颉利来援,会大雪,羊马死,绍逆战,破之,进屯城下。
其从父弟洛仁斩师都降, 擢洛仁为右骁卫将军、朔方郡公。
自起至灭十二年。
以其地为夏州。
始师都据郡时, 刘季真、郭子和者亦俱起,子和自有传。
刘季真,离石胡人。
父龙儿,大业十年举兵自称王,以季真为太子,弟六儿为 永安王。
锋甚锐,将军潘长文连年击,不能下。
后虎贲郎将梁德破杀龙儿,众乃散。
唐兵起,六儿复聚为盗,附刘武周,季真从之,自号太子王,六儿为拓定王,迭为 边害。
西河公张纶、真乡公李仲文合兵讨之,季真降,诏以为石州总管,赐姓李, 封彭山郡王。
宋金刚战浍州,势未决,遂复连武周。
及败,秦王执六儿斩之,季真 奔高满政,俄被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二-译文
萧铣是后梁宣帝的曾孙。他的祖父萧岩在开皇初年背叛隋朝投降陈朝,陈朝灭亡后,隋文帝诛杀了他。萧铣年轻时家境贫寒,靠抄书为生,侍奉母亲非常孝顺。隋炀帝因为他是外戚,提拔他为罗川县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瓚、徐德基、郭华,以及沔阳人张绣等人密谋反隋,并推举董景珍为首领。董景珍说:“我出身卑微,即使假借名号,众人也不会信服。罗川县令萧铣是梁朝的后裔,宽厚仁爱,有梁武帝的遗风。而且我听说帝王的兴起,必定有天命。隋朝的冠带都号称‘起梁’,这是萧氏中兴的征兆。现在推举他,顺应天意和民心,不也是很好的选择吗?”于是派人去告知萧铣。萧铣回信给董景珍说:“我的先君曾经侍奉隋朝,按时进贡,从未懈怠,但隋朝却贪图我们的土地,灭掉了我们的宗庙,我因此痛心疾首,日夜想着洗刷这个耻辱。如今上天眷顾,你们愿意归顺,准备复兴梁朝的基业,为先帝祈福,我怎敢不激励士众,跟随你们呢!”于是招募了数千士兵,扬言要追捕盗贼,准备响应董景珍。
这时颍川的贼寇沈柳生侵犯县城,萧铣出战不利,对手下说:“岳阳的豪杰们准备推举我为首领,如今天下都在反隋,我怎能独自守节呢?而且我的先人曾在此建国,如果顺应他们的请求复兴梁朝,只需半纸檄文就能召集群盗,谁敢不从?”众人听后都很高兴。于是萧铣在十月自称梁公,旗帜和服饰都沿用梁朝的旧制。沈柳生率众归附萧铣,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不到五天,远近的人都争相归附,萧铣的军队达到数万人,于是进军巴陵。董景珍派徐德基、郭华率领百名强姓族人迎接萧铣,但先见了沈柳生。沈柳生与手下商议说:“梁公起兵,我最先归附,功劳最大。如今岳阳的兵多将广,谁会愿意屈居我之下?不如杀了徐德基,扣押他的人质,独自挟持梁公进军,这样谁能比我更先得势?”于是杀了徐德基,到中军向萧铣报告。萧铣惊讶地说:“如今正要拨乱反正,却自相残杀,我不能做你们的主公了!”说完便走出军门。沈柳生害怕了,伏地请罪。萧铣责备他后宽恕了他,整顿军队继续前进。董景珍说:“徐德基是首倡义举、竭诚效忠的人,沈柳生擅自杀了他,如果不诛杀他,就无法治理军队。而且与凶贼共处,必定会生乱。”萧铣于是斩杀了沈柳生。随后在城南筑坛,祭祀上天,自称梁王。有异鸟飞来,萧铣便以“凤鸣”为年号。
义宁二年,萧铣僭称皇帝,设置百官,完全沿用梁朝的制度。追谥他的叔父萧琮为孝靖帝,祖父萧岩为河间忠烈王,父亲萧璿为文宪王。封董景珍为晋王,雷世猛为秦王,郑文秀为楚王,许玄彻为燕王,万瓚为鲁王,张绣为齐王,杨道生为宋王。隋将张镇州、王仁寿攻打萧铣,未能取胜,等到隋朝灭亡后,他们与宁长真等人率领岭南的州县投降了萧铣。当时林士弘占据江南,萧铣派将领苏胡儿攻下豫章,派杨道生夺取南郡,张绣平定岭表。西至三峡,南至交趾,北至汉水,都归附萧铣,军队达到四十万人。
武德元年,萧铣迁都江陵,修复了宗庙。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掌管机密事务。派杨道生攻打峡州,被刺史许绍击败,士兵死伤过半。
武德三年,唐高祖下诏命夔州总管赵郡王李孝恭讨伐萧铣,攻下通州和开州,斩杀伪东平王阇提。萧铣的将领们擅自用兵,横行无忌,萧铣担心无法控制,便假意商议休兵务农,以削弱他们的权力。大司马董景珍的弟弟是将军,因不满萧铣,密谋作乱,事情败露后被诛杀。董景珍当时镇守长沙,萧铣下书赦免他,召他回江陵。董景珍害怕,派使者向李孝恭投降。萧铣派张绣攻打董景珍,董景珍说:“前年彭越被剁成肉酱,往年韩信被杀,难道你没看到吗?为什么还要攻打我?”张绣不回答,包围了他。董景珍溃败逃跑,被部下杀死。萧铣提升张绣为尚书令。张绣仗着功劳,骄横跋扈,萧铣又诛杀了他。萧铣外表宽厚,内心忌妒,嫉恨比自己强的人,于是大臣和旧将都心生疑虑,纷纷叛逃,萧铣无法制止,势力因此越来越弱。
武德四年,唐高祖下诏命李孝恭与李靖率领巴蜀的军队顺流而下,庐江王李瑗从襄阳道进军,黔州刺史田世康从辰州道进军,三路军队会合攻打萧铣。伪将周法明率四州投降,唐高祖立即任命他为黄州总管,率军从夏口道进攻安州,攻克了它。伪将雷长颍率鲁山投降。萧铣派将领文士弘抵抗李孝恭,双方在清江口交战,李孝恭大败文士弘,缴获战船千艘,攻下宜昌、当阳、枝江、松滋,伪江州将领盖彦举献城投降。李孝恭和李靖直逼萧铣的都城。
起初,萧铣解散了军队,只留下数千名宿卫士兵,等到仓促召集时,由于江、岭地区路途遥远,军队未能及时赶到。李孝恭布下长围困住萧铣,几天后攻破水城,缴获数千艘楼船。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向李靖投降。萧铣估计援军不会到来,对手下说:“上天不保佑梁朝吗?等到穷途末路再投降,必定会害了百姓。如今城池尚未攻破,我先出城投降,可以避免混乱。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于是下令投降,守城的士兵都痛哭流涕。萧铣用太牢祭祀宗庙,率领官员穿着丧服到军门谢罪,说:“该死的是我萧铣,百姓无罪,请不要杀戮掠夺!”李孝恭接受了他的投降,将他护送到京师。几天后,援军赶到,有十余万人。得知萧铣已投降,便也投降了。萧铣到长安后,唐高祖责备他,他回答说:“隋朝失去了天下,英雄们竞相争夺。我没有天命,所以被陛下擒获,就像田横南面称王,难道辜负了汉朝吗?”唐高祖对他的不屈感到愤怒,下诏将他斩首于都市,时年三十九岁。从僭称皇帝到灭亡,共五年。
赞曰:萧铣是梁朝的后裔,从文吏起家,占据了东南地区,荆、楚地区的人喜欢作乱,这是当地的风气使然。萧铣的军事才能虽然不足,但文治有余,大抵是假借仁义之名,扰乱世俗的人,圣人是必定要诛杀的。像萧铣这样在力竭计穷时,用好言好语为自己开脱,被俘后在朝廷上抗辩不屈,伪辩终究会被揭穿,最终被处死,唐高祖真是圣明啊!
辅公祏是齐州临济人。隋朝末年与同乡杜伏威一起为盗,在淮南一带劫掠。杜伏威的势力逐渐壮大,自号总管,任命辅公祏为长史。贼寇李子通占据江都,杜伏威派辅公祏率领数千精兵渡江攻打他。李子通抵抗,兵力十倍于辅公祏,士气旺盛。辅公祏挑选了一千名甲士,手持长刀在前,另派一千人跟随,下令说:“后退者斩!”辅公祏亲自率众殿后。不久,李子通摆开方阵进攻,长刀队拼死战斗,辅公祏指挥左右翼夹击,李子通大败,数千人投降。杜伏威派使者归顺唐朝后,武德二年,唐高祖下诏任命辅公祏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
起初,杜伏威与辅公祏年少时关系很好,杜伏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辅公祏,因此军中称辅公祏为“辅伯”,对他非常尊敬。杜伏威渐渐对他产生忌惮,便任命养子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推举辅公祏为仆射,暗中削弱他的权力。辅公祏内心不满,便与老朋友左游仙假装学习辟谷之术,以隐藏自己的不满。
武德六年,杜伏威入朝,留下辅公祏镇守,又让王雄诞掌握兵权辅佐他,暗中告诫王雄诞说:“我到京城后如果不出事,
不容许公祏发动叛乱。
后来左游仙劝说公祏反叛,当时王雄诞因病在家休养,公祏趁机夺取了他的兵权,并假称杜伏威有书信命令他起事。
八月,公祏便僭越称帝,国号为宋,定都于陈朝的故宫;他杀了王雄诞,任命百官,任命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他增修兵器,转运粮草,派遣将领徐绍宗进攻海州,陈正通进攻寿阳。
朝廷下诏命令越郡王李孝恭进军九江,岭南大使李靖进军宣城,怀州总管黄君汉从谯郡出兵,齐州总管李世勣从淮、泗出兵讨伐公祏。
李孝恭攻取了芜湖,攻下了梁山三镇。
河南安抚大使任瑰攻下了扬子城,降服了伪将龙龛,于是占据了扬州。
公祏又派遣将领冯惠亮、陈当世驻扎在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驻扎在青州山以抵抗朝廷军队,李孝恭率领诸将击败了他们,冯惠亮、陈正通逃走,李靖追击了一百多里,敌军全部溃散,陈正通等人带着五百骑兵逃往丹阳。
公祏害怕了,弃城逃往会稽投奔左游仙,手下还有数万士兵。
夜里到达毘陵,跟随他的只有五百人。
伪将吴骚、孙安密谋抓住他,公祏抛弃妻子儿女,斩关逃走,与几十名心腹逃到武康,被当地人抓住送到丹阳,李孝恭将他斩首,并将首级传送到京师。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
他的父亲沈恪,曾任陈朝的广州刺史。
沈法兴在隋朝大业末年担任吴兴郡守,东阳贼寇楼世干攻掠他的郡县,隋炀帝下诏让他与太仆丞元祐一起讨伐贼寇。
义宁二年,江都发生动乱,沈法兴自认为世代居住南方,家族有数千户,远近都归附他,于是与元祐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抓住元祐,名义上是诛杀宇文化及,三月从东阳出发,沿途招兵,进军江都,攻下余杭,到达乌程时,已有六万士兵。
毘陵通守路道德抵抗他,沈法兴假意与他联合,趁机袭击并杀了他,占据了他的城池,于是平定了江表十余州,自封为江南道总管。
他听说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并按照朝廷制度设置百官,任命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左丞,徐令言为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掾。
后来他听说杨侗被废,高祖武德二年,他自称梁王,建年号为延康,改变了隋朝的官制,大多采用陈朝的制度。
沈法兴自以为南方的城池可以轻易平定,便专行威刑杀戮,部下稍有错误就诛杀,因此将士们离心离德。
不久他派遣儿子沈纶救援陈棱,攻打李子通,反而被李子通击败。
李子通乘胜渡过长江,攻破京口。
沈法兴派遣将领蒋元超在庱亭作战,大败,蒋元超战死。
沈法兴害怕了,弃城与数百名随从投奔吴郡贼寇闻人遂安,闻人遂安派遣将领叶孝辩迎接他。
沈法兴中途后悔,打算杀死叶孝辩,逃往会稽,被叶孝辩发觉,沈法兴害怕,投江自尽。
从义宁到武德,沈法兴的势力共存在了三年便灭亡了。
李子通,沂州承县人。
他年少时家境贫寒,以捕鱼打猎为生。
他在家乡时,见到老人背着东西,必定会帮忙,家里有多余的东西,就会分给别人,但他喜欢报仇。
隋朝大业末年,长白山贼寇左才相自称博山公,李子通依附他,凭借武力在贼寇中称雄。
乡里有人陷入贼寇之手,李子通总是尽力保护他们。
当时,群盗残暴凶狠,只有李子通仁爱,因此归附他的人很多,不到半年,他就有了上万名部下。
左才相对他感到忌惮,李子通便带领部下渡过淮河,与杜伏威联合。
后来他被隋将来整击败,逃到海陵,又聚集了两万人,自称将军。
大业十一年,他僭号称楚王。
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任命右御卫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不久陈棱投降,高祖任命他为总管,继续镇守江都。
李子通攻打陈棱,陈棱陷入困境,向沈法兴、杜伏威求援。
杜伏威亲自率军驻扎在清流,沈法兴派遣儿子沈纶驻扎在扬子,两军相距数十里。
李子通的谋士毛文深建议招募吴人假扮沈法兴的军队夜袭杜伏威,二人因此结怨,都不敢先出战。
李子通得以全力攻打江都,最终占据江都,陈棱逃走幸免于难。
李子通僭号称帝,国号为吴,建年号为明政。
齐贼乐伯通原本为宇文化及镇守丹阳,率领一万多人投降李子通,李子通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
他又击败了沈法兴的军队,攻取了晋陵,任命沈法兴的掾吏李百药为内史侍郎,负责起草文书,任命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掌管礼乐,因此江南的士人大多归附他。
后来杜伏威命令辅公祏攻取丹阳,进军驻扎在溧水,李子通战败,粮草将尽,便放弃江都,退守京口,杜伏威占领了江都。
不久李子通向东逃往太湖,聚集了两万散兵,重新振作,袭击沈法兴的吴郡,攻破了它。
他占据了余杭。
向东攻取会稽,南至岭南,西至宣城,北至太湖,全部被他占领。
武德四年,杜伏威派遣将领王雄诞讨伐李子通。
在苏州交战,李子通战败,退守余杭,王雄诞进军包围了余杭城。
李子通陷入困境。
于是投降,杜伏威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将他和乐伯通一起送到京师。
高祖减轻了他的罪责,赐给他一座宅院、五顷田地,赏赐丰厚。
后来杜伏威来朝见,李子通对乐伯通说:“东南尚未平定,而杜伏威却来了。
我的旧部大多在江外,如果能召集他们,可以建立大功。”
于是他们一起逃亡。
到了蓝田,被关吏抓获,都被处死。
在李子通等人势力强盛时,还有硃粲、林士弘、张善安也在淮、楚一带僭越称帝。
硃粲,亳州城父人。
他最初是县史。
大业年间从军,讨伐长白山贼寇,后来逃亡成为盗贼,号称“可达寒贼”,自称迦楼罗王,有十万部众。
他渡过淮河,屠杀景陵、沔阳,转战山南,所到之处杀戮无遗。
他僭号称楚帝,建年号为昌达。
他攻下了南阳。
义宁末年,他与山南抚慰使马元规在冠军交战,大败,收集残兵,重新振作,兵力达到二十万。
硃粲攻克的州县都打开粮仓供士兵食用,他迁徙无常,离开时总是焚烧粮仓,毁坏城郭,不从事农业生产,专靠抢劫为生。
于是百姓饥饿,死者遍布道路,他的军队也缺乏粮食,便开始掠食小儿。
他告诫部下说:“世上最美味的东西莫过于人肉,只要其他国家还有人,我们就不用担心没有粮食!”
他命令部下掠取妇女和小孩,分而烹食,又向各城征收瘦弱的人以补充军粮。
隋朝著作佐郎陆从典、通事舍人颜愍楚被贬到南阳,硃粲起初将他们当作宾客,后来将两家人都吃掉了。
不久各城恐惧,纷纷逃散。
显州首领杨士林、田瓚起兵攻打硃粲,附近郡县响应,在淮源交战,硃粲大败,带着残兵逃往菊潭,派遣使者请求投降。
高祖派前御史大夫段确假借散骑常侍的身份去慰劳他。
段确喝醉了,戏弄硃粲说:“你吃了这么多人,味道如何?”
硃粲说:“吃醉酒的人,味道就像糟猪肉。”
段确惊恐,骂道:“你这个狂贼,归顺朝廷不过是个奴才,还敢吃人吗?”
硃粲害怕了,将段确抓起来,连同随从数十人一起烹食,用来犒赏部下。
于是他屠杀了菊潭,投奔王世充,被任命为龙骧大将军。
东都平定后,他被斩于洛水之上。
百姓争相用瓦砾砸他的尸体,片刻之间他的尸体就堆成了坟冢。
林士弘,饶州鄱阳人。
隋朝末年与同乡操师乞一起起兵为盗。
师乞自称为元兴王,建立年号天成,大业十二年占据豫章,任命士弘为大将军。
隋朝派遣治书侍御史刘子翊讨伐贼寇,射杀了师乞,而士弘收编了他的部众,再次在彭蠡湖作战,刘子翊战败而死。
于是士弘声势大振,拥有十余万部众,占据虔州,自称为南越王。
不久后僭号称楚,自称皇帝,建立年号为太平。
侍御史郑大节以九江郡归附于他。
士弘任命他的党羽王戎为司空。
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的豪杰都杀死了隋朝的守令来归附,北至九江,南至番禺,全部被他占据。
后来萧铣率领水军攻破豫章,士弘只剩下南昌、虔、循、潮等地。
萧铣战败后,他的逃亡士兵逐渐归附士弘,士弘的势力再次振兴。
赵郡王孝恭招抚慰劳,降服了循、潮二州。
武德五年,士弘的弟弟鄱阳王药师率领二万军队围攻循州,总管杨世略击败并斩杀了他,士弘请求投降。
王戎也献出了南昌的土地,朝廷下诏任命王戎为南昌州总管。
士弘再次逃到保安城山,引诱逃亡的士兵,图谋再次作乱,袁州人聚集响应他,被张善安察觉,率兵前去讨伐。
恰逢士弘去世,他的党羽才解散。
张善安是兗州方与县人。
十七岁时,逃亡成为盗贼,辗转掠夺淮南。
恰逢孟让战败,得到了他散落的八百士兵,袭击并攻破了庐江郡。
依附林士弘,不被信任,心怀怨恨,反过来袭击士弘,焚烧了他的城郭,离开后据守南康。
萧铣攻取豫章,派遣将领苏胡儿守卫,善安夺取了这块地盘,占据后归顺朝廷,被任命为洪州总管。
武德六年反叛,辅公祏任命他为西南道大行台。
善安掠夺孙州,抓住了总管王戎,袭击并杀死了黄州总管周法明。
恰逢李大亮的军队到达,为他开导祸福,他回答说:“善安最初并不想反叛,是被部下误导。现在投降容易,但恐怕难免一死,怎么办?”
李大亮说:“总管既然决定投降,我自然不会怀疑。”
于是独自进入他的阵营,与善安握手交谈,善安非常高兴,带领数十名骑兵前往李大亮的军营。
李大亮将他引入,命令壮士抓住他。
骑兵们都惊慌失措,撤退后,率领全部军队前来作战。
李大亮告诉他们善安已经自愿归顺,无需战斗。
他的党羽骂道:“总管出卖了我们!”于是溃散。
将善安送到京城,声称他没有与辅公祏合谋,高祖赦免了他。
辅公祏被击败后,得到了他的书信,于是被处死。
梁师都是夏州朔方人。
是郡中的豪族。
曾任隋朝鹰扬府郎将。
大业末年罢官回乡,结伙成为盗贼,杀死了郡丞唐世宗,占据郡城自称大丞相,联合突厥。
与隋朝将领张世隆作战,击败了他,趁机攻占了雕阴、弘化、延安。
自立为梁国,僭称皇帝位,在城南祭天,挖地埋玉得到印章,认为是祥瑞,建立年号永隆。
始毕可汗赠送他狼头大旗,封他为大度毘伽可汗、解事天子,于是引导突厥军队占据河南地区,攻占了盐川郡。
武德二年,侵犯灵州,长史杨则击退了他。
又与突厥千名骑兵在野猪岭扎营,延州总管段德操按兵不动,师都士气松懈,派遣军队进攻,战斗激烈时,德操亲自率领轻骑兵从侧面突袭,师都大败,向北追击二百里,俘虏和斩首众多。
不久后,率领五千步兵和骑兵入侵,德操又全歼了他的军队,降服了堡将张举、刘旻。
师都害怕,派遣尚书陆季览游说处罗可汗说:“隋朝灭亡,中国分裂为四五个国家,势力均等且弱小,都争相依附突厥。如今唐朝灭掉了刘武周,国家更加强大,军队四处出击。师都早晚会灭亡,但接下来也会波及突厥,希望可汗像魏孝文帝那样,率兵南下,师都愿意作为向导。”
处罗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莫贺咄设进入五原,泥步设与师都一起进攻延州,处罗亲自攻打太原,突利可汗与奚、霫、契丹、靺羯从幽州道会合,窦建德从滏口会合晋、绛。
不久后处罗去世,军队没有出动,又被德操击败。
武德六年,他的将领贺遂、索周率领所辖十二州投降。
德操率领全部军队进攻,攻占了东城,师都据守西城不敢出战,向突厥颉利求救,颉利派遣一万精锐骑兵前来支援。
在此之前,稽胡大帅刘屳成率领部众归附师都,因谗言被杀,他的部下怀疑恐惧,于是纷纷叛逃。
师都的势力日益衰弱,于是前往朝见颉利,教导他向南扩张,因此突厥频繁侵犯边境,没有安宁的年份,甚至窥视渭桥。
后来突厥政局混乱,太宗认为师都处境危险,于是写信劝他归顺,师都不听从。
朝廷下诏夏州长史剑旻、司马剑兰筹划对付他。
抓获俘虏后,释放他们作为间谍,君臣之间离心离德。
派出轻骑兵践踏他们的庄稼,城中饥荒严重。
又有天狗坠落在他的城中。
辛獠儿、李正宝、冯端都是他的得力将领,图谋抓住师都投降,未能成功,正宝独自逃回。
贞观二年,剑旻、剑兰上表说明可以攻取的形势,朝廷下诏柴绍、薛万均合力进攻,命令剑旻率领精锐士兵直接占据朔方东城。
颉利前来支援,恰逢大雪,羊马冻死,柴绍迎战,击败了他,进军到城下。
他的堂弟洛仁斩杀师都投降,朝廷提拔洛仁为右骁卫将军、朔方郡公。
从起兵到灭亡共十二年。
将他的地盘设为夏州。
当初师都占据郡城时,刘季真、郭子和也一同起兵,郭子和有专门的传记。
刘季真是离石胡人。
他的父亲龙儿在大业十年起兵自称王,任命季真为太子,弟弟六儿为永安王。
他们的军队非常精锐,将军潘长文连年进攻,未能攻下。
后来虎贲郎将梁德击败并杀死了龙儿,部众才散去。
唐朝起兵后,六儿再次聚集成为盗贼,依附刘武周,季真跟随他,自称为太子王,六儿为拓定王,交替成为边境的祸患。
西河公张纶、真乡公李仲文联合军队讨伐他,季真投降,朝廷下诏任命他为石州总管,赐姓李,封为彭山郡王。
宋金刚在浍州作战,形势未定,于是再次联合刘武周。
等到战败后,秦王抓住六儿并斩杀了他,季真逃奔高满政,不久被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二-注解
萧铣:隋末割据势力之一,曾攻破豫章,后与士弘争夺地盘。
罗川令:隋朝时期的官职,萧铣曾任此职。
符命:古代认为帝王即位或重大事件发生前,会有天象或祥瑞作为预兆,称为符命。
梁公:萧铣自称的称号,表示其继承梁朝的正统。
车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职位,萧铣封沈柳生为此职。
梁王:萧铣在称帝前的自称,表示其继承梁朝的正统。
凤鸣:萧铣建立的年号,象征祥瑞。
孝靖帝:萧铣追谥其从父萧琮的帝号。
河间忠烈王:萧铣追谥其祖父萧岩的王号。
文宪王:萧铣追谥其父萧璿的王号。
晋王:萧铣封董景珍的王号。
秦王:萧铣封雷世猛的王号。
楚王:萧铣封郑文秀的王号。
燕王:萧铣封许玄彻的王号。
鲁王:萧铣封万瓚的王号。
齐王:萧铣封张绣的王号。
宋王:萧铣封杨道生的王号。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萧铣任命岑文本为此职,掌管机密。
尚书令:古代高级官职,萧铣封张绣为此职。
辅公祏: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与杜伏威一起为盗,后归顺唐朝。
杜伏威: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与辅公祏一起为盗,后归顺唐朝。
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唐朝官职,辅公祏曾任此职。
舒国公:唐朝封号,辅公祏被封为此爵。
左将军:古代武官职位,杜伏威任命阚棱为此职。
右将军:古代武官职位,杜伏威任命王雄诞为此职。
辟谷:古代道家修炼方法,通过不食五谷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公祏:指辅公祏,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之一,曾与杜伏威共同起兵,后因内部矛盾被杀。
左游仙:辅公祏的部下,曾劝说辅公祏反叛,后担任兵部尚书等职。
王雄诞:杜伏威的部将,因辅公祏夺其兵权而被杀。
沈法兴: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自称梁王,后被李子通击败,投江自尽。
李子通: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自称吴王,后被杜伏威击败,投降唐朝。
硃粲:隋末的割据势力首领,自称楚帝,以残暴著称,最终被唐朝击败并处死。
林士弘:隋末的割据势力首领,与操师乞共同起兵,后自称皇帝,最终被唐朝击败。
师乞: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自号元兴王,建元天成,后被隋朝将领刘子翊射杀。
士弘:师乞的部下,师乞死后收其众,自称南越王,后僭号楚,称皇帝,建元太平。
刘子翊:隋朝治书侍御史,奉命讨伐师乞,成功射杀师乞,但后来在与士弘的战斗中战败身亡。
彭蠡:古代地名,今江西省鄱阳湖一带,是士弘与刘子翊交战的地点。
虔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赣州市一带,士弘在此自称南越王。
楚:士弘僭号的国号,自称皇帝,建元太平。
郑大节:隋朝侍御史,投降士弘,成为其部下。
王戎:士弘的党羽,被任命为司空,后投降唐朝。
赵郡王孝恭:唐朝宗室,曾招降士弘的部下。
药师:士弘的弟弟,被封为鄱阳王,后在与唐朝的战斗中被杀。
杨世略:唐朝将领,击败药师并斩杀之。
张善安:隋末起义军首领之一,曾依附士弘,后反叛并投降唐朝。
梁师都:隋末割据势力之一,自称梁国皇帝,建元永隆,后与突厥联合对抗唐朝。
颉利:突厥可汗,曾支持梁师都对抗唐朝。
刘季真:隋末起义军首领之一,曾自称太子王,后投降唐朝。
郭子和:隋末起义军首领之一,曾与刘季真一同起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二-评注
萧铣作为后梁宣帝的曾孙,其生平事迹反映了隋末唐初的政治动荡和割据势力的兴衰。萧铣的崛起与隋朝的衰落密切相关,他在隋末乱世中凭借其梁朝后裔的身份,得到了部分地方豪强的支持,建立了后梁政权。萧铣的政治手段既有宽仁大度的一面,也有猜忌多疑的一面,这在其对待部下和将领的态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萧铣的政权虽然短暂,但其在荆楚地区的统治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他试图恢复梁朝的正统,并通过符命和祥瑞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然而,萧铣的政权最终未能抵挡住唐朝的军事压力,其失败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萧铣的失败反映了隋末唐初割据势力的普遍命运,即在强大的中央政权面前,地方割据势力难以长久维持。
辅公祏的生平则展示了隋末唐初的另一类割据势力首领的命运。辅公祏与杜伏威的关系复杂,既有兄弟般的亲密,也有权力斗争的矛盾。辅公祏最终选择归顺唐朝,反映了当时割据势力在面对强大中央政权时的无奈选择。辅公祏的归顺也体现了唐朝在统一过程中的灵活策略,即通过招抚和封赏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从文化角度来看,萧铣和辅公祏的生平反映了隋末唐初的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也是文化符号,象征着乱世中的英雄与悲剧。萧铣的失败和辅公祏的归顺,揭示了历史进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隋末唐初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记载了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辅公祏、沈法兴、李子通、硃粲、林士弘等人都是隋末的割据势力首领,他们在隋朝灭亡后,各自占据一方,试图建立自己的政权。然而,由于内部矛盾、外部压力以及唐朝的崛起,这些割据势力最终都被唐朝所灭。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隋末唐初的社会动荡和权力更迭。隋朝的灭亡导致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崛起,这些势力之间的斗争不仅加剧了社会的混乱,也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文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往往伴随着屠杀和掠夺,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局面。作者通过对各个割据势力的描写,突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使得这段历史显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隋末唐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过对这些割据势力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也能够看到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隋末唐初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隋末唐初的动荡时期,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的兴衰。师乞、士弘、梁师都、刘季真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政权的更迭。
师乞作为起义领袖,虽然一度声势浩大,但最终被隋朝将领刘子翊击败并射杀。士弘继承师乞的势力,自称南越王,后僭号楚,称皇帝,显示出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隋朝统治的反抗。然而,士弘的势力也未能持久,最终在与唐朝的对抗中逐渐衰落。
梁师都的崛起则与突厥的支持密切相关。他自称梁国皇帝,建元永隆,并与突厥联合对抗唐朝。然而,随着突厥内部的动荡和唐朝的强大,梁师都的势力也逐渐瓦解。他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失败,也反映了突厥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刘季真和郭子和的起义则更多地体现了地方豪强的反抗精神。他们曾一度割据一方,但最终在唐朝的强大压力下选择投降。刘季真投降后被唐朝封为石州总管,显示出唐朝对地方势力的安抚政策。
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隋末唐初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更迭。通过对这些起义领袖和割据势力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隋末唐初的历史场景。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使得这些历史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隋末唐初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