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三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三-原文

刘斐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

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

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

倜傥有器略。

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

寂夜见逻堞传烽,吒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

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

寂未谓然。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

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高、光不能定。”

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

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将发,恐唐公不从,文静谋因裴寂开说,于是介寂以交王,遂得进议。

及突厥败高君雅兵,唐公被劾,王遣文静、寂共说曰:“公据嫌疑之地,势不图全。今部将败,方以罪见收,事急矣,尚不为计乎?晋阳兵精马强,宫库饶丰,大事可举也。今关中空虚,代王弱,贤豪并兴,未有适归,愿公引兵西,诛暴除乱。乃受单使囚乎?”

唐公私可,会得释而止。

王教文静伪为诏“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男子年二十至五十悉为兵,期岁尽集涿郡以伐辽。”

繇是人心愁扰,益思乱。

文静谓寂曰:“公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乎?唐公名载图谶,闻天下,尚可怗怗以待祸哉?”

又胁寂曰:“公为监,以宫人侍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

寂惧,乃劝起兵。

秦王即委文静、长孙顺德等募士,声讨刘武周。

文静与寂作符敕,发宫监库物佐军兴。

会王威、高君雅猜贰,文静与刘政会为急变书,诣留守告二人反,候唐公与威、君雅视事,文静进曰:“有密牒言反者。”

公目威等省牒,政会不肯,曰:“所告乃副留守,唯唐公得观。”

公惊曰:“讵有是乎?”

读已,语威曰:“人告公等,信乎?”

君雅诟曰:“反人欲杀我耳。

文静叱左右执之,由是举兵。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

文静劝改旗帜,彰特兴,又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

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

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

公喜曰:“非君何以致之?”

寻拒屈突通于潼关,与其将桑显和苦斗,死者数千。

文静度显和军怠,以奇兵从后掩之,显和败绩。

通兵尚数万,欲引而东,文静命将追执之,徇新安以西,皆下。

转大丞相府司马,进光禄大夫、鲁国公。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

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薛举寇泾州,以元帅府长史与司马殷开山出战,大败,奔还京师,坐除名。

与讨仁杲,平之,复爵邑,授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从秦王镇长春宫。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

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

会家数有怪,文起忧,召巫夜被发衔刀为禳厌。

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

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

李纲、萧瑀明其不反;秦王亦以文静首决非常计,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赐全宥。

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

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文起亦死,籍其家。

文静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贞观三年,追复官爵,以子树义袭鲁国公,诏尚主。

然怨父不得死,谋反,诛。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人。

幼孤,兄鞠之。

年十四,补郡主簿。

及长,伟容貌,涉知书传。

隋开皇中,调左亲卫。

家贫,徙步走京师,过华山祠,祈神自卜,夜梦老人谓曰:“君年逾四十当贵。”

大业中,为齐州司户参军,历侍御史,晋阳宫副监。

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

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同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阳不胜,寂得进多,大喜,日滋昵。

太宗以情告之,许诺。

寂尝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闲饮酣,乃白秦王将举兵状,因言:“今盗遍天下,城阖外即战场,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

郡公、检校西麟州刺史。突厥寇马邑, 高满政请救,诏高迁督兵助守。贼盛,乃夜斩关走,所将皆没,坐除名徙边。后历 资州刺史,卒,赠凉州都督。

姜宝谊,秦州上邽人。父远,仁周为秦州刺史、朝邑县公。宝谊游太学,受书, 业不进,去为左翊卫,以积劳迁鹰扬郎将,领府兵,从高祖督盗太原。及起兵,授 左统军,下西河、霍邑,以多,爵累永安县公,历右武卫大将军。刘武周使黄子英 数盗雀鼠谷,帝遣宝谊击之。贼轻甲挑师,战接而三遁,逐之,伏发,宝谊为贼执, 俄亡归。与裴寂拒宋金刚,战汾州,兵合,寂弃军走,宝谊复为所禽。帝闻为泣下 曰:“彼烈士,必不下贼,死矣!“赐其家物千段,米三百斛。果谋还,被害。且 死,西向大呼曰:“臣无状,负陛下。”贼平,诏迎其柩,赠左卫大将军、幽州总 管,谥曰刚。子协,字寿,善篆籀。历燕然都护、夏州都督,封成纪县侯,谥曰威。

许世绪,并州人。隋鹰扬府司马。知隋将亡,请唐公曰:“天辅德,人与能, 乘机不发,后必蹈悔。隋政不纲,天下摇乱,公姓名已著谣箓,今揽五郡之兵,据 四战之冲,苟无奇计,祸不反踵。若收取英俊,为天下倡,帝王业也。”公奇之, 顾倚亲密。兵起,授右一府司马。累除蔡州刺史、真定郡公,卒。弟洛仁,亦从起 晋阳,录功至冠军大将军。卒,赠代州都督,谥曰勇,陪葬昭陵。

刘师立,宋州虞城人。始事王世充为亲将,洛阳平,当诛,秦王壮其才,释不 死,引为左亲卫。建成之衅,师立参奉密议,后与尉迟敬德、庞卿恽、李孟尝等九 人录功拜左卫率。迁左骁卫将军、襄武郡公,赐绢五千匹。有告师立姓在符谶欲反 者,太宗谓曰:“人言卿将反,果乎?”师立对曰:“臣为隋官,不过六品,材驽 下,不敢希富贵。今遭非常之会,位将军,顾巳极矣,何敢反?”帝笑曰:“朕知 妄耳!”赐束帛,召入卧内慰勉。罗艺反,京师震骇,诏师立检校右武候大将军, 勒兵备非常。艺平,有司劾党与,师立坐与善,除名。寻以籓邸旧,检校岐州都督。 上书请讨吐谷浑,未报,即遣使间谕部落,多降附者,列其地为开、桥二州。又党 项酋拓拔赤辞先附吐谷浑,倚险自守,亦遣说下之,诏赤辞为西戎州都督。师立以 母丧解,岐人表留,遂不得赴哀。时河西党项破丑氏尝苦边,又阻新附,师立讨之。 军未至,破丑惧,遁去,师立穷追之,抵恤于真山而还。又战吐谷浑于小莫门川, 破之。转始州刺史,卒,谥曰肃。

刘义节,并州人。隋大业末,补晋阳乡长,富于财。裴寂荐之唐公,又与王威、 高君雅游,然于唐公为最厚。兵将起,威、君雅疑之,义节刺知其情,得先事禽威 等。从平京师,为鸿胪卿。时倾府库为军赏,帑财大乏。义节曰:“今京师屯兵多, 樵贵帛贱,若伐街苑树为薪,以易布帛,岁数十万可致。”又请轴舒藏内见缯,取 羡尺,补杂费,得十余万段,调度遂给。迁太府,封葛国公。义节本名世龙,或言 世龙子名凤昌,父子非人臣兆,高祖不听,更赐今名。贞观初,转少府监,坐贵入 贾人珠及故出署丞罪,废为民,徙岭南,终钦州别驾。从子思礼,武后时为箕州刺 史。少学相人于张憬藏,憬藏谓思礼历刺史,位至太师。万岁通天二年,授箕州, 益喜,以为太师位尊,非佐命不可得,乃结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谓耀曰; “君体有龙气如大帝。”耀亦曰:“公金刀,当辅我。”阴约君臣。思礼因以术眩 众,见者必曰:“当三品”,使嗜进者充望,然后云:“綦连耀且受命,公等皆因 之。事败,武懿宗按之,阴弛思礼禁,使多逮引。思礼冀自脱,悉引素相忤者,将 刑犹不寤,与众人斩于市。其知名者,如李元素、孙元亨、石抱忠、王抃、抃兄勔、 路敬淳等三十余族,窜逐千余人。

钱九陇,字永业,湖州长城人。父文强,为吴明彻裨将,与明彻俱败彭城。入 隋,以罪没为奴,故九陇事唐公。善骑射,常备左右。兵起,以功授金紫光禄大夫。 从战薛仁杲、刘武周,擢累为右武卫将军。从平洛阳,佐皇太子建成讨刘黑闼魏州, 力战破贼,以功最封郇国公,以本官为苑游将军。贞观初,为眉州刺史,改巢国。 卒,赠左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谥曰勇,陪葬献陵。

樊兴,安州人。以罪为奴。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从秦王积战多,封 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后坐事削爵。贞观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为左骁卫将 军。又从李靖击吐谷浑,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后军期,士多死,亡失器仗,以勋减 死。后为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太宗征辽,以兴忠谨,副房玄龄留守京师,检 校右武候将军。卒,赠左武候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公孙武达,京兆栎阳人。以豪侠称,为隋骁果。兵兴,武达至长春宫上谒。从 秦王讨刘武周,苦战功多,累迁秦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贞观初,为肃州刺 史。突厥骑数千、辎重万余入寇,谋南趋吐谷浑,武达以精兵二千人与战,虏稍却, 复殊死斗,薄之张掖河,潜命上流度兵,虏已半济,乃两岸夹击,斩溺略尽。玺书 劳之,迁左监门将军。盐州突厥叛,诏武达趋灵州,追及贼,贼方度河,乃据南涯

阵,武达击之,斩其帅可逻拔扈,进封东莱郡公。终右武卫大将军,赠荆州都督, 陪葬昭陵,谥曰壮。

庞卿恽,并州人。从讨隐太子有功,拜右骁卫将军、邾国公。卒,追改濮国。 子同善,右金吾大将军。同善子承宗,开元初,仕至太子宾客。

张长逊,京兆栎阳人。精驰射,在隋为里长。以平陈功,擢上开府,累迁五原 郡通守。遭乱,附突厥,突厥号为割利特勒。义兵起,以郡降,即拜五原太守、安 化郡公,徙封范阳。时梁师都、薛举请突厥兵南度河,长逊矫作诏与莫贺咄设,以 伐其谋,会唐使亦至,突厥兵不出。武德元年,诏右武候骠骑将军高世静聘始毕可 汗,至丰州而始毕死,诏留金币不遣。突厥怒,引兵南至河。长逊遣世静出塞劳之, 且若专致赙赐者,虏引还。授总管,改杨国公。及讨薛举,不待命辄引兵会,赐锦 袍金甲。或谮长逊居丰久,恐与突厥为脣齿,乃请入朝,授右武候将军,徙息国公, 加赐宫人、彩千段。属有疾,高祖亲问之。后窦轨率巴、蜀兵击王世充,以长逊检 校益州行台左仆射。历遂、夔二总管,政以惠称。贞观十一年卒。

张平高,绥州人。为隋鹰扬府校尉,戍太原,遂预谋议。从唐公平京城,累授 左领军将军,封萧国公。贞观初,为丹州刺史,坐事,以右光禄大夫还第。卒,追 封罗国,赠潭州都督。

李安远,夏州人。父彻,隋上柱国、云州刺史。世为将家,以财雄。安远少无 检,与博徙游,至破产。晚乃折节向书,从士大夫,苟胜己,必倾心交之。袭爵城 阳公。与王珪最善,珪坐王颇得罪,当流,安远为营护免。后补正平令。兵起,攻 绛州,安远与通守陈叔达婴城拒。唐公素与安远善,及拔绛,抚慰其家,引与同食, 授右翊卫统军、正平县公。后从破屈突通,进上柱国、右武卫大将军。数从秦王征 讨,积功,累封至广德郡公。奉使吐谷浑,安远与约和,吐谷浑乃请为互市,边场 利之。隐太子将乱,阴使诱动,安远介无贰志,秦王益亲重。贞观初,尝命统逻骑 都下,督盗贼。历潞州都督、怀州刺史,皆以干用显,然急刻少恩,由是损名。卒, 赠凉州都督,谥曰安,追封遂安郡公。

马三宝,性敏狯。事柴绍,为家僮。绍尚平阳公主,高祖兵起,绍间道走太原。 三宝奉公主遁司竹园,说贼何潘仁与连和。潘仁入谒,以百兵为主卫。三宝自称总 管,抚接群盗,兵至数万。唐公济河,授三宝左光禄大夫。秦王至竹林宫,三宝以 兵诣军门谒,遂从平京师,拜太子监门率。别击叛胡刘拔真于北山,破之。从平薛 仁杲。与柴绍击吐谷浑于岷州,先锋陷阵,斩名王,俘执数千,以功封新兴县男。 后高祖幸司竹园,顾谓曰:“汝兴兵处邪?卫青大不恶。”贞观初,拜左骁卫大将 军,进爵为公,卒谥曰忠。

李孟尝,赵州人。终右威卫大将军、汉东郡公。

元仲文,洛州人。终右监门将军、河南县公。

秦行师,并州人。终右监门将军、清水郡公。

赞曰: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 观二子非有踔越之姿,当高祖受命,赫然利见于世,故能或翼或从,尸天之功云。 文静数履军陷阵,以才自进,而寂专用串昵显。外者易乘,迩者难疏,故文静先被 躁望诛,寂后坐訞言斥,诚异夫萧何、曹参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三-译文

刘斐

刘文静,字肇仁,自称是彭城刘氏的后裔,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

他的父亲刘韶,在隋朝任职时战死,被追赠为上仪同三司。

刘文静因为是死于国难者的儿子,继承了仪同的职位。

他性格豪爽,有远见卓识。

隋朝大业末年,他担任晋阳县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关系很好。

裴寂在夜晚看到城墙上传递烽火信号,叹息道:“天下正乱,我该去哪里安身?”

刘文静笑着说:“正如你所说,这正是英雄豪杰施展才华的时候。我们两人难道要一直困在卑微的职位上吗?”

唐高祖李渊当时是唐公,镇守太原,刘文静看出他有大志,便主动与他结交。

后来他又见到秦王李世民,对裴寂说:“唐公的儿子,不是普通人,他豁达神武,像汉高祖、魏太祖那样的人物!这大概是天意吧。”

裴寂并不以为然。

不久,刘文静因为与李密的姻亲关系被牵连入狱,秦王李世民觉得没有其他人可以商量大事,便私下里去看望他。

刘文静很高兴,试探性地说道:“天下大乱,只有像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能平定。”

秦王说:“你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呢?今天我来看你,不是像妇孺那样互相担忧。世道即将变革,我想和你一起谋划大事,你试着说说看。”

刘文静说:“皇帝南巡,军队驻扎在黄河、洛水一带,盗贼蜂起,大的占据州县,小的盘踞山泽,数以万计,需要真正的君主来收服他们。如果能抓住时机,振臂高呼,那么天下不难平定。现在汾、晋一带躲避盗贼的人都在,我素来知道其中的豪杰,一旦号召,十万之众唾手可得。再加上公府的数万精兵,只要一声令下,谁不愿意跟随?然后鼓动军队入关,震动天下,王业就能成就了。”

秦王笑着说:“你的话正合我意。”

于是暗中部署宾客。

准备起兵时,担心唐公李渊不同意,刘文静谋划通过裴寂去劝说,于是通过裴寂与秦王结交,最终得以进言。

等到突厥击败高君雅的军队,唐公李渊被弹劾,秦王派刘文静和裴寂一起去劝说:“您处在嫌疑之地,形势不容乐观。现在部将战败,您即将被问罪,事情紧急,难道还不打算采取行动吗?晋阳兵精马壮,宫库物资丰富,大事可成。现在关中空虚,代王年幼,贤豪并起,没有归属,希望您率兵西进,诛暴除乱。难道您愿意束手就擒吗?”

唐公私下里同意了,但正好得到赦免而作罢。

秦王让刘文静伪造诏书,内容是“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地区二十岁到五十岁的男子全部参军,限一年内集结到涿郡,准备讨伐辽东。”

这样一来,人心惶惶,更加思乱。

刘文静对裴寂说:“你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道理吗?唐公的名字已经出现在图谶中,天下皆知,难道还能坐以待毙吗?”

又威胁裴寂说:“你作为宫监,用宫人招待客人,你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但为什么要连累唐公呢?”

裴寂害怕了,于是劝唐公起兵。

秦王随即委派刘文静、长孙顺德等人招募士兵,声讨刘武周。

刘文静与裴寂伪造符敕,发放宫监库的物资支持军队。

正好王威、高君雅猜忌唐公,刘文静与刘政会写了一封紧急变乱的文书,到留守府告发二人谋反,等到唐公与王威、高君雅议事时,刘文静进言说:“有密信告发有人谋反。”

唐公让王威等人看密信,刘政会不肯,说:“所告发的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看。”

唐公惊讶地说:“难道真有这种事?”

读完信后,对王威说:“有人告发你们,是真的吗?”

高君雅骂道:“反贼想杀我们罢了。”

刘文静喝令左右将他们抓起来,于是起兵。

唐公于是开设大将军府,任命刘文静为司马。

刘文静建议更换旗帜,彰显新的气象,又请求与突厥联合,唐公同意了。

派刘文静出使始毕可汗,始毕问:“唐公起兵是为了什么?”

刘文静说:“先帝废黜太子,传位给后主,导致天下大乱。唐公是皇室的近亲,担心王室被毁,起兵废黜不当立的人。希望与突厥一起平定京师,金币、子女都归可汗所有。”

始毕非常高兴,立即派两千骑兵跟随刘文静回来,还献上了一千匹马。

唐公高兴地说:“没有你,怎么能得到这些?”

不久,刘文静在潼关抵御屈突通,与其部将桑显和激战,死伤数千人。

刘文静估计桑显和的军队已经疲惫,便用奇兵从背后袭击,桑显和大败。

屈突通的军队还有数万人,想向东撤退,刘文静命令将领追击并抓住他,招降新安以西的地区,全部平定。

刘文静被任命为大丞相府司马,晋升为光禄大夫、鲁国公。

唐公登基为帝后,提拔刘文静为纳言。

当时皇帝经常与贵臣同坐一席,刘文静劝谏说:“现在天下无不臣服,而陛下接见群臣时,他们仍然自称名字。皇帝应该保持威严,屈尊与臣子同席,这是王导所说的太阳俯视万物。”

皇帝说:“我虽然应天受命,但过去的友情怎能忘记?你不要介意。”

薛举侵犯泾州,刘文静以元帅府长史的身份与司马殷开山出战,大败,逃回京师,被免职。

后来参与讨伐仁杲,平定后,恢复了爵位和封地,被任命为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跟随秦王镇守长春宫。

刘文静自认为才能远胜裴寂,又屡立军功,但裴寂却因为旧恩位居其上,心中不平。

每次讨论政事时,常常意见不合,逐渐产生了矛盾。

有一次与弟弟散骑常侍文起喝酒,喝醉后发牢骚,拔刀砍柱子说:“我要杀了裴寂!”

家里多次出现怪事,文起很担忧,召来巫师在夜里披发衔刀做法事驱邪。

刘文静的小妾失宠,向她的兄长告发刘文静谋反,于是刘文静被下狱。

皇帝派裴寂、萧瑀审讯,刘文静回答说:“以前在大将军府时,司马与长史地位相当。现在裴寂已经是仆射,住在豪华的宅第里,赏赐无数。我的官职和赏赐与众人一样,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心里难免有些不平。”

皇帝说:“刘文静这话,明显是谋反。”

李纲、萧瑀为他辩护,认为他没有谋反;秦王也认为刘文静是最早决定大计的人,事成后才告诉裴寂,现在待遇不公,所以有怨言,并不是真的想谋反,应该宽恕他。

皇帝一向疏远并猜忌刘文静,裴寂又说:“刘文静多有权谋诡计,性格猜忌阴险,愤怒时不考虑后果,他的丑言怪行已经暴露无遗,如今天下未定,恐怕他会成为后患。”

皇帝于是下令处死刘文静,时年五十二岁。

文起也被处死,家产被没收。

刘文静临刑前,拍着胸口说:“高鸟尽,良弓藏,果然不假。”

贞观三年,追复了他的官爵,让他的儿子树义继承鲁国公的爵位,并下诏让他娶公主为妻。

但树义怨恨父亲没有善终,密谋造反,被诛杀。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人。

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

十四岁时,补任郡主簿。

长大后,容貌伟岸,通晓经史。

隋朝开皇年间,调任左亲卫。

家境贫寒,徒步走到京师,经过华山祠时,向神灵祈祷,夜里梦见一位老人对他说:“你年过四十就会富贵。”

大业年间,担任齐州司户参军,历任侍御史,晋阳宫副监。

唐公李渊与他关系很好,等到李渊留守太原时,两人关系更加密切,常常通宵饮酒。

秦王李世民与刘文静正在谋划大事,不敢告诉李渊,因为裴寂与李渊关系最好,便私下里拿出数百万钱贿赂龙山令高斌廉,让他与裴寂赌博,故意输给裴寂,裴寂赢了很多钱,非常高兴,与秦王的关系日益亲密。

太宗将实情告诉裴寂,裴寂答应了。

裴寂曾经用宫人侍奉唐公,担心事情败露被杀,一次喝酒时,便向秦王透露了准备起兵的计划,并说:“如今盗贼遍布天下,城外就是战场,即使遵守小节,也难免一死。如果举起义旗,不仅能免祸,还能成就大功。”

郡公、检校西麟州刺史。突厥入侵马邑,高满政请求救援,皇帝下诏让高迁率兵协助防守。敌军势力强大,高迁在夜间斩关逃走,所率领的部队全部覆没,因此被免职并流放到边疆。后来历任资州刺史,去世后追赠为凉州都督。

姜宝谊,秦州上邽人。父亲姜远,曾在仁周时期担任秦州刺史、朝邑县公。姜宝谊曾在太学读书,但学业没有进展,后来离开太学成为左翊卫,因积功升迁为鹰扬郎将,统领府兵,跟随高祖在太原督捕盗贼。高祖起兵后,姜宝谊被任命为左统军,攻下西河、霍邑,因功勋卓著,爵位累升至永安县公,历任右武卫大将军。刘武周派遣黄子英多次在雀鼠谷劫掠,皇帝派姜宝谊去讨伐。敌军轻装挑战,姜宝谊三次追击,敌军设伏,姜宝谊被俘,不久逃脱归来。后来与裴寂一起抵抗宋金刚,在汾州作战,两军交战,裴寂弃军逃走,姜宝谊再次被俘。皇帝听说后流泪说:“他是忠烈之士,绝不会投降敌人,恐怕已经死了!”于是赐给他家千段财物和三百斛米。后来姜宝谊果然谋划归来,但被害。临死前,他面向西方大喊道:“臣无能,辜负了陛下。”敌军平定后,皇帝下诏迎接他的灵柩,追赠他为左卫大将军、幽州总管,谥号为刚。他的儿子姜协,字寿,擅长篆书和籀文。历任燕然都护、夏州都督,封为成纪县侯,谥号为威。

许世绪,并州人。隋朝时任鹰扬府司马。他知道隋朝即将灭亡,便对唐公说:“天助有德之人,人助有能之士,若不抓住机会,将来必定后悔。隋朝政治混乱,天下动荡,您的名字已经出现在谶语中,如今您掌握五郡的兵力,占据四战之地,若没有奇谋,灾祸很快就会降临。如果您能招揽英才,为天下人做表率,帝王之业指日可待。”唐公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对他非常倚重。唐公起兵后,许世绪被任命为右一府司马。后来历任蔡州刺史、真定郡公,去世后追赠为代州都督,谥号为勇,陪葬昭陵。他的弟弟许洛仁,也随唐公在晋阳起兵,因功勋升至冠军大将军。去世后追赠为代州都督,谥号为勇,陪葬昭陵。

刘师立,宋州虞城人。最初是王世充的亲将,洛阳平定后,按律当诛,秦王欣赏他的才能,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左亲卫。在建成之乱中,刘师立参与了密谋,后来与尉迟敬德、庞卿恽、李孟尝等九人因功被任命为左卫率。升任左骁卫将军、襄武郡公,赐绢五千匹。有人告发刘师立的姓氏出现在谶语中,说他将要谋反,太宗问他:“有人说你要谋反,是真的吗?”刘师立回答说:“臣在隋朝时不过是个六品官,才能平庸,不敢奢望富贵。如今遇到非常之机,位至将军,已经心满意足,怎敢谋反?”太宗笑着说:“朕知道这是谣言!”于是赐给他束帛,并召他入内安慰勉励。罗艺谋反时,京师震动,太宗下诏让刘师立检校右武候大将军,率兵防备非常之事。罗艺被平定后,有关部门弹劾他的党羽,刘师立因与罗艺关系密切而被免职。不久,因他是秦王府旧部,被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他上书请求讨伐吐谷浑,未等批复,便派遣使者暗中劝降吐谷浑部落,许多部落归附,朝廷将他们的土地设为开、桥二州。党项酋长拓拔赤辞原本依附吐谷浑,凭借险要地形自守,刘师立也派人劝降了他,朝廷任命拓拔赤辞为西戎州都督。刘师立因母亲去世而解职,岐州百姓上表请求他留任,因此他未能回家奔丧。当时河西党项破丑氏经常侵扰边境,又阻挠新归附的部落,刘师立率兵讨伐。军队还未到达,破丑氏便因恐惧而逃走,刘师立穷追不舍,追至真山后返回。后来在小莫门川与吐谷浑作战,大败敌军。转任始州刺史,去世后谥号为肃。

刘义节,并州人。隋朝大业末年,补任晋阳乡长,家境富裕。裴寂将他推荐给唐公,他也与王威、高君雅交好,但与唐公关系最为密切。唐公起兵前,王威、高君雅对唐公起疑,刘义节刺探到他们的意图,抢先擒获了王威等人。唐公平定京师后,刘义节被任命为鸿胪卿。当时朝廷倾尽府库犒赏军队,国库空虚。刘义节说:“如今京师屯兵众多,柴火价格昂贵,布帛价格低廉,如果砍伐街苑的树木作为柴火,用来换取布帛,每年可得数十万。”他还建议将府库中的缯帛重新整理,取多余的布料补充杂费,得到十余万段,解决了财政困难。后来升任太府,封为葛国公。刘义节原名刘世龙,有人说刘世龙的儿子名叫刘凤昌,父子名字有非人臣之兆,高祖不听,赐他改名为刘义节。贞观初年,转任少府监,因受贿和故意释放署丞的罪名被废为平民,流放岭南,最终在钦州别驾任上去世。他的侄子刘思礼,武则天时任箕州刺史。刘思礼年轻时跟随张憬藏学习相术,张憬藏预言他将历任刺史,官至太师。万岁通天二年,刘思礼被任命为箕州刺史,他非常高兴,认为太师之位尊贵,非佐命之臣不可得,于是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密谋造反,对綦连耀说:“您身上有龙气,像大帝一样。”綦连耀也说:“您有金刀之命,应当辅佐我。”两人暗中约定君臣关系。刘思礼用相术迷惑众人,见到的人都说:“您将来必至三品。”他让那些渴望升官的人充满希望,然后说:“綦连耀即将受命,你们都将因此得势。”事情败露后,武懿宗审理此案,暗中放松对刘思礼的监禁,让他多牵连他人。刘思礼希望自保,便牵连了许多与他有矛盾的人,临刑前仍不醒悟,与众人一起被斩于市。此案中知名的人物,如李元素、孙元亨、石抱忠、王抃、王抃的兄长王勔、路敬淳等三十余族,被流放的有千余人。

钱九陇,字永业,湖州长城人。父亲钱文强,是吴明彻的副将,与吴明彻一起在彭城战败。隋朝时,钱九陇因罪被没为奴,因此投靠唐公。他擅长骑射,常随侍在唐公左右。唐公起兵后,钱九陇因功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他随军讨伐薛仁杲、刘武周,因功升任右武卫将军。随军平定洛阳后,辅佐皇太子李建成讨伐刘黑闼于魏州,力战破敌,因功勋卓著被封为郇国公,以本官兼任苑游将军。贞观初年,任眉州刺史,后改封巢国公。去世后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谥号为勇,陪葬献陵。

樊兴,安州人。因罪被没为奴。随唐公平定长安后,被任命为左监门将军。随秦王多次征战,因功被封为营国公,多次被赐予黄金和杂物。后来因事被削去爵位。贞观六年,陵州獠人造反,朝廷命樊兴讨伐,任命他为左骁卫将军。后来随李靖讨伐吐谷浑,任赤水道行军总管。因延误军期,士兵大量死亡,丢失了许多兵器,但因功勋得以免死。后来任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太宗征讨辽东时,因樊兴忠诚谨慎,任命他为房玄龄的副手留守京师,检校右武候将军。去世后追赠为左武候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公孙武达,京兆栎阳人。以豪侠著称,是隋朝的骁果。唐公起兵后,公孙武达到长春宫拜见唐公。随秦王讨伐刘武周,因苦战功勋卓著,累迁至秦府右三军骠骑,封为清水县公。贞观初年,任肃州刺史。突厥数千骑兵、万余辎重入侵,企图南下进攻吐谷浑,公孙武达率精兵二千人与突厥交战,敌军稍退,公孙武达率军殊死搏斗,逼近张掖河,暗中命令上游渡河,敌军渡河过半时,两岸夹击,几乎全歼敌军。皇帝下诏慰劳他,升任左监门将军。盐州突厥叛乱,朝廷命公孙武达率军前往灵州,追击敌军,敌军正在渡河,公孙武达占据南岸

在战场上,武达攻击敌军,斩杀了敌军的统帅可逻拔扈,因此被封为东莱郡公。最终他担任右武卫大将军,死后被追赠为荆州都督,陪葬在昭陵,谥号为壮。

庞卿恽是并州人。他因参与讨伐隐太子有功,被任命为右骁卫将军,封为邾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濮国公。他的儿子庞同善担任右金吾大将军。庞同善的儿子庞承宗在开元初年官至太子宾客。

张长逊是京兆栎阳人。他擅长骑马射箭,在隋朝时担任里长。因平定陈国有功,被提升为上开府,后来历任五原郡通守。遭遇乱世后,他依附突厥,突厥人称他为割利特勒。义军起兵后,他率郡投降,被任命为五原太守,封为安化郡公,后来改封为范阳郡公。当时梁师都和薛举请求突厥军队南渡黄河,张长逊伪造诏书给莫贺咄设,以破坏他们的计划,正好唐朝的使者也到了,突厥军队没有出兵。武德元年,朝廷命令右武候骠骑将军高世静出使始毕可汗,到达丰州时始毕可汗去世,朝廷命令留下金币不送。突厥人愤怒,率军南进到黄河。张长逊派高世静出塞慰劳他们,假装是专门来送丧礼的,突厥军队于是撤退。张长逊被任命为总管,改封为杨国公。后来讨伐薛举时,他不等命令就率军会合,被赐予锦袍和金甲。有人诬告张长逊长期驻守丰州,可能与突厥勾结,于是他请求入朝,被任命为右武候将军,改封为息国公,并赐予宫人和彩帛千段。后来他生病,高祖亲自探望。窦轨率领巴、蜀军队攻打王世充时,任命张长逊为检校益州行台左仆射。他历任遂州、夔州总管,以仁政著称。贞观十一年去世。

张平高是绥州人。他在隋朝时担任鹰扬府校尉,驻守太原,参与了唐公的谋议。跟随唐公平定京城后,历任左领军将军,封为萧国公。贞观初年,他担任丹州刺史,因事被免职,以右光禄大夫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被追封为罗国公,追赠为潭州都督。

李安远是夏州人。他的父亲李彻是隋朝的上柱国、云州刺史。家族世代为将,以财富著称。李安远年轻时行为不检,与赌徒交往,导致破产。后来他改过自新,专心读书,结交士大夫,只要有人比他强,他必定倾心结交。他继承了城阳公的爵位。与王珪关系最好,王珪因王颇的罪行被牵连,应当流放,李安远设法营救使他免于流放。后来李安远补任正平县令。义军起兵攻打绛州时,李安远与通守陈叔达坚守城池。唐公一向与李安远关系好,攻下绛州后,安抚他的家人,与他一起吃饭,任命他为右翊卫统军,封为正平县公。后来他跟随唐公击败屈突通,晋升为上柱国、右武卫大将军。他多次跟随秦王征讨,积累战功,最终被封为广德郡公。他出使吐谷浑,与吐谷浑达成和约,吐谷浑请求互市,边境因此受益。隐太子准备叛乱时,暗中派人引诱他,但李安远坚定不二,秦王更加亲近和器重他。贞观初年,他曾奉命统领逻骑在都城巡逻,督捕盗贼。历任潞州都督、怀州刺史,都以干练著称,但性格急躁刻薄,因此名声受损。去世后,被追赠为凉州都督,谥号为安,追封为遂安郡公。

马三宝性格机敏狡黠。他侍奉柴绍,是柴绍的家僮。柴绍娶了平阳公主,高祖起兵时,柴绍从小路逃往太原。马三宝护送平阳公主逃到司竹园,说服贼寇何潘仁与公主联合。何潘仁前来拜见,派一百名士兵作为护卫。马三宝自称总管,安抚接纳群盗,兵力达到数万人。唐公渡过黄河后,任命马三宝为左光禄大夫。秦王到达竹林宫时,马三宝率军到军门拜见,随后跟随秦王平定京城,被任命为太子监门率。他率军在北山击败叛乱的胡人刘拔真。跟随秦王平定薛仁杲。与柴绍在岷州攻打吐谷浑,作为先锋冲锋陷阵,斩杀名王,俘虏数千人,因功被封为新兴县男。后来高祖到司竹园,对他说:“这是你起兵的地方吗?卫青也不过如此。”贞观初年,他被任命为左骁卫大将军,进爵为公,去世后谥号为忠。

李孟尝是赵州人。最终担任右威卫大将军,封为汉东郡公。

元仲文是洛州人。最终担任右监门将军,封为河南县公。

秦行师是并州人。最终担任右监门将军,封为清水郡公。

赞曰:应龙飞翔时,云雾自然跟随,狂风怒吼时,万物不约而同地呼应,这是自然现象。看这两个人并没有特别出众的才能,但在高祖受命时,他们显赫于世,因此能够或辅佐或跟随,成就了天大的功业。文静多次冲锋陷阵,凭借才能晋升,而寂则靠亲近显贵。外人容易被利用,亲近的人难以疏远,所以文静先因急躁被杀,寂后来因谗言被贬,这确实与萧何、曹参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三-注解

刘文静:刘文静,字肇仁,唐朝初期重要政治人物,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义,后因与裴寂的矛盾被处死。

裴寂:唐朝初年的重要大臣,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唐公:指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秦王: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突厥:古代中亚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曾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符敕:古代的一种官方文书,用于发布命令或公告。

光禄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属于文官系统。

鲁国公:古代中国的一种封爵,属于国公级别。

纳言: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谏言和监察。

民部尚书: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国家财政和民政事务。

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长春宫:古代宫殿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薛举:隋末唐初的一个割据势力首领,曾与唐朝对抗。

仁杲:薛举的儿子,继承父业继续与唐朝对抗。

李纲: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任宰相。

萧瑀: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任宰相。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

寂:指裴寂,唐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曾担任尚书右仆射等职。

隋帝:指隋炀帝杨广,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年至626年。

刘武周: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与唐朝对抗。

宋金刚: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与唐朝对抗。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长孙无忌:唐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唐太宗的重要辅佐。

浮屠法雅:指佛教僧人法雅,因涉及妖言案而被牵连。

静州:唐朝时期的州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相州:唐朝时期的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

工部尚书:唐朝的官职,负责工程和制造事务。

河东郡公:唐朝的爵位,裴寂曾被封为此爵。

赵王元景:指李元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被封为赵王。

司空:唐朝的三公之一,地位极高。

尚书员外郎:唐朝的官职,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金辂:古代皇帝乘坐的豪华车驾。

太原:唐朝的重要城市,今山西省太原市。

霍邑: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霍州市。

长安:唐朝的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

蒲关:唐朝的关隘,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

河东:唐朝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山西省南部。

介州:唐朝的州名,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

平阳:唐朝的县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

晋州:唐朝的州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

汾阴:唐朝的县名,位于今山西省万荣县。

麟州:唐朝的州名,位于今陕西省神木县。

韦云起:唐朝的官员,曾任麟州刺史。

刘季: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萧曹:指萧何和曹参,汉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陇西:唐朝的郡名,位于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赵文恪:唐朝的官员,曾任都水监等职。

李思行:唐朝的官员,曾任嘉州刺史等职。

李高迁:唐朝的官员,曾任左武卫大将军等职。

郡公: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二等,仅次于公爵。

检校:古代官职名,意为代理或兼任某职。

西麟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马邑: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

高满政: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抵抗突厥的入侵。

高迁: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抵抗突厥的入侵。

资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资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凉州都督:古代官职名,凉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姜宝谊: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秦州上邽: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

太学:古代最高学府,相当于现代的大学。

左翊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

鹰扬郎将:古代军职名,属于中级军官。

西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永安县公: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五等。

右武卫大将军:古代军职名,属于高级军官。

黄子英:刘武周的部将,曾参与对抗唐朝的战争。

雀鼠谷: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汾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烈士: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左卫大将军:古代军职名,属于高级军官。

幽州总管:古代官职名,幽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境内。

谥曰刚:古代对死者的尊称,刚表示其性格刚强。

篆籀:古代书法的一种,属于篆书和籀书的结合体。

燕然都护:古代官职名,燕然为古代地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夏州都督:古代官职名,夏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成纪县侯: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五等。

谥曰威:古代对死者的尊称,威表示其威严。

许世绪: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鹰扬府司马:古代军职名,属于中级军官。

蔡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蔡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真定郡公: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五等。

代州都督:古代官职名,代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谥曰勇:古代对死者的尊称,勇表示其勇敢。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陵墓之一。

刘师立: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宋州虞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

王世充: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与唐朝对抗。

左亲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

建成:指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建成,曾与李世民争夺皇位。

尉迟敬德:唐朝初年的重要将领,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庞卿恽:唐朝初年的将领,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李孟尝:唐朝初年的将领,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左卫率:古代军职名,属于中级军官。

左骁卫将军:古代军职名,属于中级军官。

襄武郡公: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五等。

符谶:古代迷信的一种,认为某些符号或预言可以预示未来。

束帛:古代的一种礼物,通常用于赏赐或馈赠。

罗艺: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与唐朝对抗。

右武候大将军:古代军职名,属于高级军官。

岐州都督:古代官职名,岐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吐谷浑:古代位于今青海一带的一个游牧民族政权。

开、桥二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青海省境内。

党项:古代游牧民族,曾在中亚和东亚地区建立强大的汗国。

拓拔赤辞:党项族的首领,曾与唐朝对抗。

西戎州都督:古代官职名,西戎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青海省境内。

破丑氏:党项族的一个部落,曾与唐朝对抗。

小莫门川:古代地名,位于今青海省境内。

始州刺史:古代官职名,始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谥曰肃:古代对死者的尊称,肃表示其严肃。

刘义节: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晋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王威: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高君雅: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鸿胪卿:古代官职名,负责外交事务。

太府:古代官职名,负责财政事务。

葛国公: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五等。

少府监: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钦州别驾:古代官职名,钦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箕州刺史:古代官职名,箕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张憬藏:隋末唐初的相士,以相术闻名。

綦连耀: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武懿宗:唐朝初年的重要大臣,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李元素:唐朝初年的重要大臣,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孙元亨:唐朝初年的重要大臣,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石抱忠:唐朝初年的重要大臣,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王抃:唐朝初年的重要大臣,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路敬淳:唐朝初年的重要大臣,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钱九陇: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湖州长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

吴明彻: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彭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文官。

薛仁杲: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与唐朝对抗。

刘黑闼: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与唐朝对抗。

魏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郇国公: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五等。

苑游将军:古代军职名,属于中级军官。

眉州刺史:古代官职名,眉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巢国: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左武卫大将军:古代军职名,属于高级军官。

潭州都督:古代官职名,潭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

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樊兴: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安陆市。

左监门将军:古代军职名,属于中级军官。

营国公: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五等。

陵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李靖:唐朝初年的重要将领,曾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

赤水道行军总管:古代军职名,属于中级军官。

左监门大将军:古代军职名,属于高级军官。

襄城郡公: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五等。

洪州都督:古代官职名,洪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

公孙武达:隋末唐初的将领,曾参与唐高祖李渊的起兵。

京兆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骁果:古代对勇猛士兵的称呼。

秦府右三军骠骑:古代军职名,属于中级军官。

清水县公:古代爵位名,属于五等爵中的第五等。

肃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肃州为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

张掖河: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

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灵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谥曰壮: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总结评价,’壮’字在这里表示勇猛、强壮的意思。

隐太子:指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因与李世民争夺皇位失败而被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割利特勒:突厥语中的一种称号,意为’勇敢的战士’。

逻骑:古代的一种骑兵部队,主要负责巡逻和侦察任务。

谥曰安:谥号中的’安’字表示平和、安宁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三-评注

刘文静和裴寂是唐朝初期两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们在唐高祖李渊的起义和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刘文静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与裴寂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

文本通过刘文静和裴寂的互动,展现了唐朝初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刘文静的自负和对裴寂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个人情感和权力欲望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历史的深远影响。

刘文静的悲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些特点,如对功臣的猜忌和对权力的严格控制。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对刘文静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功臣的复杂心理,既依赖又防范。

文本还通过刘文静和裴寂的对比,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风格和人格特质。刘文静以其才华和野心,代表了积极进取的政治家形象;而裴寂则以其谨慎和权谋,代表了稳健保守的政治家形象。这两种风格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唐朝初期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刘文静和裴寂的个人命运,也反映了唐朝初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素材。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朝初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别是裴寂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裴寂作为唐高祖李渊的重要辅佐,不仅在军事上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劝李渊接受隋帝的禅让,推动了唐朝的正式建立。裴寂的忠诚和才干得到了李渊的高度信任和重用,被封为魏国公,担任尚书右仆射等要职。

文中还提到了裴寂在军事上的失误,如在讨伐刘武周时的失败,但这并未影响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李渊对裴寂的信任和宽容,体现了唐朝初年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裴寂虽然在晚年因涉及妖言案而被免官,但李渊仍然对他保持了相当的尊重和关怀。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唐朝初年的其他重要人物,如长孙无忌、刘文静等,他们在唐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人物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以及李渊和李世民在用人上的智慧和胸怀。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唐朝初年的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唐朝的建立不仅依靠武力,更依靠政治智慧和君臣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裴寂等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家的忠诚和才干,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叙事简洁明了,语言朴实无华,但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唐朝初年的历史场景。特别是通过裴寂与李渊、李世民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历史感。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唐朝初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裴寂等人物的记载,可以深入了解唐朝初年的政治格局和权力结构,以及李渊、李世民在建立和巩固唐朝过程中的策略和手段。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隋末唐初几位重要将领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政治局势。这些将领大多出身低微,但在乱世中凭借军功和忠诚,逐渐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和爵位。他们的经历不仅展示了个人奋斗的历程,也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将领如高迁、姜宝谊、许世绪、刘师立、刘义节、钱九陇、樊兴、公孙武达等人,大多出身于隋朝的底层,有的甚至曾是奴隶或罪犯。然而,在隋末的动荡局势中,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勇气,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唐朝开国的重要功臣。这种从底层到高位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流动性和机会的多样性。

其次,这些将领的经历也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例如,刘师立曾因与罗艺的关系而被除名,但后来又因功复职;刘义节则因卷入政治斗争而被废为民,最终流放岭南。这些事件表明,唐朝初年的政治环境并不稳定,功臣们虽然功勋卓著,但也随时可能因政治斗争而失去一切。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将领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如姜宝谊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被俘,公孙武达在与突厥的战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些记载不仅展示了唐朝初年对外战争的频繁和激烈,也反映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和对外的扩张态势。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将领的文化修养,如姜宝谊的儿子姜协擅长篆籀书法,刘义节则因相术而闻名。这些记载表明,唐朝初年的将领不仅以武功著称,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反映了当时文武并重的社会风气。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将领生平的记载,展示了隋末唐初动荡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政治局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流动性和机会的多样性,以及唐朝初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对外战争的频繁性。这些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朝初年的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朝初年几位重要将领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初军事政治的复杂局面。首先,文中提到的武达、庞卿恽、张长逊等人,都是唐初重要的军事将领,他们在平定内乱、抵御外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记载不仅展现了唐初军事力量的强大,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

其次,文中提到的突厥、吐谷浑等外族势力,反映了唐初面临的外部威胁。特别是关于张长逊与突厥的交往,以及李安远与吐谷浑的谈判,展现了唐初在外交上的灵活策略。这些记载对于研究唐初的民族关系和外交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再者,文中提到的’玄武门之变’相关人物,如隐太子李建成,反映了唐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些记载对于理解唐初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一些地方行政官员的事迹,如张平高、李安远等人在地方任职时的表现,反映了唐初地方治理的情况。这些记载对于研究唐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和社会状况具有参考价值。

最后,文末的赞语部分,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作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作者将唐初功臣与汉初的萧何、曹参相比较,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对历史发展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唐初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唐初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使得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还具有思想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5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