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六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六-原文

崔光远,系出博陵,后徙灵昌。

祖敬嗣,嗜酒摴博。

中宗在房州,吏多肆慢不为礼,敬嗣为刺史,独尽诚推奉,储给丰衍,帝德之。

及反正,有与敬嗣同姓名者,每拟官,帝辄超拜,后召见,悟非是。

访真敬嗣,已死,即授其子汪五品官。

汪生光远,勇决任气,长六尺,瞳子白黑分明。

开元末,为唐安令,与杨国忠善,累迁京兆少尹,为吐蕃吊祭使,还,会玄宗西狩,诏留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采访使。

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大盈库,争辇财珍,至乘驴入宫殿者。

光远乃募官摄府、县,谁何宫阙,斩十数人,乃定。

因伪使其子东见禄山,而禄山先署张休为京兆尹,由是追休,授光远故官。

俄而同罗背贼,以厩马二千出奔,贼将孙孝哲、安神威招之不得,神威忧死,官吏惊走,狱囚皆逸。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

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使人奔呼曰:“尹巡门!”门兵具器仗迎谒,至,皆斩之,募得百馀人,遂趋灵武。

肃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复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侨民。

会贼党剽泾阳,休祠房,椎牛呼饮。

光远刺知之,率兵夜趋其所,使百骑彀满狙其前,命骁士合噪。

贼醉,不能师,斩其徒二千,得马千噭,俘一酋长以献。

自是,贼常避其锋。

扈帝还,改礼部尚书、鄴国公,封实户三百。

乾元元年,繇汴州刺史代萧华为魏州节度使。

初,郭子仪与贼战汲郡,光远裁率汴师千人援之,不甚力。

及守魏,使将军李处崟拒贼,子仪不救,战不胜,奔还,贼因傅城下诡呼曰:“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光远信之,斩处崟。

处崟善战,众倚以为重,及死,人益危。

魏城经袁知泰、能元皓等完筑,牢甚,光远不能守,夜溃围出,奔京师。

帝赦其罪,拜太子少保。

会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反,陷荆、襄诸州,因拜持节荆、襄招讨,充山南东道兵马都使。

又徙凤翔尹。

先是,岐、陇贼郭愔等掠州县,峙五堡,光远至,遣官喻降之。

既而沉饮不亲事,愔等阴约党项及奴剌、突厥,败韦伦于秦、陇,杀监军使。

帝怒光远无状,召还。

复使节度剑南。

会段子璋反东川,李奂败走成都,光远进讨平之。

然不能禁士卒剽掠士女,至断腕取金者,夷杀数千人。

帝诏监军按其罪,以忧卒。

邓景山,曹州人。

本以文吏进,累至监察御史。

至德初,擢拜青齐节度使,徙淮南。

为政简肃。

有鼍集城门,邓班语景山曰:“介物也。失所次,金不从革之象。其有兵乎?”

未几,宋州刺史刘殿反。

初,展有异志,淮西节度使王仲昇表其状,诏迁扬州长史兼江淮都统,密诏景山执送京师。

展知之,拥兵二万度淮。

景山逆击不胜,奔寿州,因引平卢节度副使田神功讨展。

神功兵至扬州,大掠居人,发冢墓,大食、波斯贾胡死者数千人。

展叛凡三月平,追景山入朝,拜尚书左丞,以崔圆代之。

王思礼在太原,储廥赢衍,请输半以实京师。

会卒,管崇嗣代之,政弛不治,数月,为下盗费略尽。

帝闻,即以景山为太原尹,封南阳郡公。

至则振核纪纲,检覆干隐,众大惧。

而景山清约,子弟馔不过草具,用器止乌漆,待上宾惟豚、鱼而已,取仓粟红腐者食之,兼给麾下,麾下怨讪。

左右白景山,景山曰:“此不食,留将安用邪?”

因慢骂,士皆羞忿。

有裨校抵死,诸将请赎,不许;其弟请代,不许;请纳一马赎,景山乃许减死。

众怒曰:“吾属命才一马直乎?”

景山护失,叱遣之。

少将黄抱节因众怒作乱,景山遇害,时宝应元年也。

肃宗以其统驭失方,不复究验,遣使喻抚其军,军中请辛云京为节度,诏可。

景山与刘晏善,其后家寒窭,晏屡经纪之,嫁其孤女。

谥曰敬。

崔瓘,博陵人,以士行修谨闻。

累官至澧州刺史,不为烦苛,人便安之,流亡还归,居二年,增户数万。

诏特进五阶,以宠异政。

大历中,迁湖南观察使,时将吏习宽弛,不奉法,瓘稍以礼法绳裁之,下多怨。

别将臧玠、判官达奚觏忿争,觏曰:“今幸无事。”

玠曰:“欲有事邪?”

拂衣去,是夜以兵杀觏。

瓘闻难,惶惧走,遇害,帝悼惜之。

魏少游,字少游,邢州钜鹿人,以吏干称。

天宝末,累迁朔方水陆转运副使。

肃宗幸灵武,杜鸿渐等奉迎,而留少游缮治宫室。

少游大为殿宇幄帟,皆象宫阙,诸王、公主悉有次舍,供拟穷水陆。

又有千馀骑,铠帜光鲜,振旅以入。

帝见宫殿,不悦曰:“我至此欲就大事,安用是为?”

稍命去之。

除左司郎中。

两京平,封钜鹿县侯,迁陕州刺史。

王师溃于鄴,河、洛震骇,少游镇守自若。

擢京兆尹。

李辅国以其不附己,改卫尉卿。

会率群臣马助军,少游与汉中王瑀持异,帝怒,贬渠州长史。

复为京兆尹,始请:“中书门下省五品、尚书省四品、诸司正员三品、诸王、驸马期以上亲及婿若甥,不得任京兆官。”

诏可。

大历二年,为江西观察使,进刑部尚书,改封赵国公。

六年卒,赠太子太师。

少游四为京兆,虽无赫赫名,然善任人,缘饰规检,有足称者。

卫伯玉,史失其何所人。

少习武技,为有力。

天宝中,从安西府,积劳至员外诸卫将军。

肃宗即位,慨然愿立功,乃归长安。

领神策兵马使,出镇陕州行营。

乾元二年,贼将李归仁以骑五千入寇,伯玉与战强子坂,破之,获马六百匹。

迁羽林大将军,徙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俄为神策军节度。

史思明遣子朝义夜袭陕,将动京师,伯玉迎击,破之于永宁。

加特进,封河东郡公。

广德元年,代宗幸陕,以伯玉有干略,可方面大事,乃拜荆南节度使,进封城阳郡王。

大历初,以母忧当代,讽将吏留己,复诏节度荆南,议者丑其留。

十一年,归京师。卒。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公宽之远胄。

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峘府为偏将。

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

德宗嘉之,署帛诏内蜜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

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

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营为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以告,希烈不能诘。

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

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

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

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

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

先此,河阳李芃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

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

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

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

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

二年卒,年五十四,赠司空。

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

澄之丧,克宁閟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墨绖,加卒婴城,将为乱。

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

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韩全义,家素寒,史失其先世。

兴卒伍,以巧佞事宦者窦文场,擢累长武城使,进拜夏绥银宥节度使,诏以长武兵赴之。

全义素懦贪,无纪律,为下靳狎。

诏未下,军中遍知之,谋曰:“夏州沙碛,无树藿生业,不可往。”

是夜,噪而乱,全义缒以逸,杀其亲将王栖岩、赵虔曜等,军虞候高崇文诛乱首,众乃定,全义得赴屯。

吴少诚以蔡拒命,诏合十七镇兵讨之。

时军无帅统,惟以奄竖监之,遂败于小溵。

德宗以文场素为全义地,因用为淮西行营招讨使,以陈许节度使上官氵兑副之,诸镇兵皆属。

全义无它方略,号令悉禀监军,每议攻战,宦竖十数纷争帐中,小人好自异,互诋訾不能决。

贼知之,数请战。

遇贼广利城,方暑,地沮洳,士皆病疠,全义未尝存之。

既战,师皆溃,退保五楼,贼移屯逼之,乃与监军贾英秀等保溵水,不能固,又入屯陈州。

是时,唯陈许将孟元阳、神策将苏光荣守溵水,全义诱潞、滑州数大将杀之,然卒不振。

宦人共掩其败,帝不知。

少诚度无能为,即谩书谢监军,求洗前咎。

帝下其议,宰相贾耽以为五楼之败,贼不追者,以冀恩耳,请纳其诚。

帝然之。

全义班师,过阙下,托疾不入谒。

司马崔放见帝,谢无功。

帝曰;“全义诱少诚归国,功大矣!何必杀敌乃为功邪?”

还屯夏州,中人即第宴赉,然卒不见天子去。

时恨帝失政,使奸人得肆云。

宪宗在籓,疾之,既嗣位,全义大惧,愿入觐,不复用,以太子少保致仕卒。

其子献女乐八人,帝不纳,曰:“我方以俭治天下,恶用是为?”

卢从史,其先在元魏时为盛族,后徙籍不常。

父虔,好学,由进士第历御史、秘书监。

从史少好骑射,游泽、潞间,节度使李长荣署为督将。

贞元后,蕃臣缺,德宗必取本军所喜戴者授之。

从史在潞,奸狯得士心,又善附迎中人,会长荣卒,即擢拜昭义节度副大使。

既得志,浸恣不道,至夺部将妻,而能辩给粉泽其非。

府属孔戡等屡以直语争刺,初唯唯,后益不从,皆引去。

元和中,丁父丧未官,从史即献计诛王承宗,阴向帝旨,繇是夺服,复领泽、潞。

因诏讨贼,而勒兵逗留,阴与承宗交,得其密号授军中,又高刍粟直以售度支。

既上书求兼宰相,且诬诸军与贼通,兵未可进。

宪宗患之。

初,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与对垒,从史时过其营饮博,承璀多出宝带、奇玩夸之。

从史资沓猥,所玩悦必遗焉。

从史喜,益狎不疑。

帝用裴垍谋,敕承璀图之。

承璀伏壮士幕下,伺其来与语,士突起捽持出帐后,缚内车中。

从者惊乱,斩数十人,谕以密诏,而大将乌重胤素忠果,部勒其众,乃定。

会夜,疾驱,未明出境,道路无知者。

于是五年夏四月,有诏慰其军,疏从史罪恶,贬驩州司马,赐死。

子继宗等并徙岭南。

高霞寓,幽州范阳人。

其先五代不异居,孝闻里闾。

德宗初,采访使洪经纶言之,诏表阙于门。

霞寓能读《春秋》及兵法,颇以感概自尚,狡谲多变。

往见长武城使高崇文,崇文异其才,檄任军职。

从击刘辟,战辄克,下鹿

头城,降李文悦、 仇良辅等,追战七盘城有功,禽辟于羊灌。擢拜彭州刺史。俄代崇文为长武城使, 封感义郡王。

元和中,以左威卫将军随吐突承璀讨王承宗,诸将多覆军,独霞寓有功,诏藏 所获铠仗于神策库以旌之。承璀已执卢从史,其军相惊,乃遣霞寓谕之,麾而大呼 曰:“元恶缚矣,公等宜自安!”即脱铠揖而前,众遂定,欲留为帅,霞寓间道去。 拜丰州刺史、三城都团练防御使。

讨吴元济也,析山南东道为两镇,以霞寓宿将,拜唐邓隋节度使,遏贼南冲。 霞寓虽悍,而寡谋,统制尤非所善,始引兵趋萧陂,战小胜,进至文城栅,贼伪北, 逐之,为伏所掩,遂大败,才以身免。诒贬归州刺史。乃厚赂权宦,召为右卫大将 军,拜振武节度使。会吐蕃攻盐、丰二州,霞寓以兵五千屯拂云堆,虏引去。浚金 河,溉卤地数千顷。改左武卫大将军,又节度邠宁,位检校司徒。宝历中,疽发首, 不能事,以右金吾卫大将军召,卒于道,赠太保。

霞寓位既高,言多不逊,帝欲罢其兵,益自忧,乃上私第为佛祠,请署曰“怀 恩”,以塞帝疑。俄又詺侮僚属,作慢语斥讪大臣,其反覆自任类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六-译文

崔光远,祖籍博陵,后来迁居到灵昌。

他的祖父崔敬嗣,喜欢喝酒和赌博。

中宗在房州时,当地的官吏大多傲慢无礼,而崔敬嗣担任刺史时,却尽心尽力地侍奉中宗,储备物资丰富,中宗对他非常感激。

等到中宗复位后,有一个与崔敬嗣同名的人,每次拟任官职时,中宗都会破格提拔,后来召见时才发现不是同一个人。

中宗派人寻找真正的崔敬嗣,发现他已经去世,于是授予他的儿子崔汪五品官职。

崔汪生了崔光远,崔光远勇敢果断,性格豪爽,身高六尺,眼睛黑白分明。

开元末年,崔光远担任唐安县令,与杨国忠关系很好,后来多次升迁,成为京兆少尹,担任吐蕃吊祭使,回朝后,恰逢玄宗西巡,下诏让崔光远担任京兆尹、西京留守、采访使。

玄宗的车驾已经离开,京城的人开始骚乱,放火烧了左藏大盈库,争抢财物,甚至有人骑着驴子进入宫殿。

崔光远于是招募官员代理府、县事务,守卫宫阙,斩杀了十几个人,才平息了骚乱。

他假装派自己的儿子去见安禄山,而安禄山已经任命张休为京兆尹,因此崔光远追回张休,恢复了原来的官职。

不久,同罗背叛了叛军,带着两千匹厩马逃走,叛军将领孙孝哲、安神威无法招降他们,安神威忧愤而死,官吏们惊慌逃跑,监狱里的囚犯也都逃走了。

崔光远认为叛军即将逃走,派人守住安神威、孙孝哲等人的府邸,斩杀了两个曳落河。

孙孝哲急忙报告安禄山,崔光远害怕,与长安县令苏震一起逃出开远门,派人高喊:“京兆尹巡门!”守门的士兵拿着武器迎接,结果都被斩杀,崔光远招募了一百多人,逃往灵武。

肃宗赞赏他的行为,提拔他为御史大夫,再次担任京兆尹,派他到渭北招募侨民。

当时叛军正在泾阳抢劫,崔光远得知后,率兵连夜赶到那里,派一百名骑兵埋伏在前方,命令勇士们一起呐喊。

叛军喝醉了,无法组织抵抗,崔光远斩杀了二千名叛军,缴获了一千匹马,俘虏了一名酋长献给了朝廷。

从此,叛军常常避开他的锋芒。

崔光远随肃宗回京后,改任礼部尚书,封为鄴国公,封邑三百户。

乾元元年,崔光远由汴州刺史接替萧华担任魏州节度使。

当初,郭子仪在汲郡与叛军作战时,崔光远只率领一千汴州军队去支援,没有尽全力。

等到他守卫魏州时,派将军李处崟抵抗叛军,郭子仪没有救援,李处崟战败逃回,叛军在城下诡异地喊道:“李处崟叫我们出来,为什么不出来?”崔光远相信了,斩杀了李处崟。

李处崟善于作战,大家都依赖他,他死后,人们更加感到危险。

魏州城经过袁知泰、能元皓等人的加固,非常坚固,崔光远无法守住,夜里突围逃出,逃回京城。

肃宗赦免了他的罪过,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当时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反叛,攻陷了荆州、襄州等地,肃宗任命崔光远为持节荆、襄招讨使,兼任山南东道兵马都使。

后来又调任凤翔尹。

在此之前,岐州、陇州的叛贼郭愔等人抢劫州县,建立了五座堡垒,崔光远到任后,派官员劝降了他们。

后来崔光远沉溺于饮酒,不理政事,郭愔等人暗中勾结党项、奴剌、突厥,在秦州、陇州打败了韦伦,杀死了监军使。

肃宗对崔光远的表现非常愤怒,召他回京。

后来又让他担任剑南节度使。

当时段子璋在东川反叛,李奂逃到成都,崔光远率兵讨伐并平定了叛乱。

但他无法禁止士兵抢劫百姓,甚至有人砍断百姓的手腕夺取金饰,杀害了数千人。

肃宗下诏让监军调查他的罪行,崔光远因忧虑而去世。

邓景山,曹州人。

他原本以文官身份晋升,后来担任监察御史。

至德初年,被提拔为青齐节度使,后来调任淮南。

他为政简朴严肃。

有一次,一只鼍聚集在城门上,邓班对邓景山说:“这是介物,失去了它的位置,是金不从革的象征,恐怕会有兵灾。”

不久,宋州刺史刘展反叛。

当初,刘展有异心,淮西节度使王仲昇上表报告了他的情况,肃宗下诏任命刘展为扬州长史兼江淮都统,并密令邓景山将他押送京城。

刘展得知后,率领二万军队渡过淮河。

邓景山迎战失败,逃到寿州,于是请平卢节度副使田神功讨伐刘展。

田神功的军队到达扬州后,大肆抢劫百姓,挖掘坟墓,大食、波斯的商人死了数千人。

刘展的叛乱持续了三个月才被平定,肃宗召邓景山回朝,任命他为尚书左丞,由崔圆接替他的职位。

王思礼在太原时,储备的物资非常丰富,他请求将一半运到京城充实国库。

他去世后,管崇嗣接替了他的职位,政事松弛,几个月后,储备的物资几乎被下属盗用殆尽。

肃宗听说后,立即任命邓景山为太原尹,封为南阳郡公。

邓景山到任后,整顿纲纪,清查隐漏,大家都非常害怕。

而邓景山生活简朴,子弟的饮食不过是粗茶淡饭,使用的器具也只是乌漆木器,招待贵宾时只有猪肉和鱼,他还取仓库中发红的陈米来吃,并分给部下,部下们对他非常不满。

左右的人告诉邓景山,邓景山说:“这些东西不吃,留着有什么用?”

他还辱骂部下,士兵们都感到羞愤。

有一个副将犯了死罪,将领们请求用钱赎罪,邓景山不答应;他的弟弟请求代替他受罚,邓景山也不答应;最后请求用一匹马赎罪,邓景山才同意减刑。

大家愤怒地说:“我们的命就值一匹马吗?”

邓景山护短,斥责并赶走了他们。

少将黄抱节趁机煽动士兵作乱,邓景山被杀,时值宝应元年。

肃宗认为他统驭无方,不再追究,派使者安抚他的军队,军中请求辛云京担任节度使,肃宗同意了。

邓景山与刘晏关系很好,后来邓景山的家境贫寒,刘晏多次接济他,并帮他嫁出了孤女。

邓景山谥号为敬。

崔瓘,博陵人,以品行端正著称。

他多次升迁,担任澧州刺史,为政不烦苛,百姓安居乐业,流亡的人纷纷返回,两年内,户口增加了数万。

肃宗下诏特进五阶,以表彰他的政绩。

大历年间,崔瓘调任湖南观察使,当时将吏们习惯了宽松的政令,不遵守法律,崔瓘逐渐用礼法来约束他们,下属们多有怨言。

别将臧玠与判官达奚觏发生争执,达奚觏说:“现在幸好没事。”

臧玠说:“你想有事吗?”

说完拂袖而去,当天夜里臧玠带兵杀了达奚觏。

崔瓘听说后,惊慌逃跑,结果被杀,肃宗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魏少游,字少游,邢州钜鹿人,以吏治才能著称。

天宝末年,他多次升迁,担任朔方水陆转运副使。

肃宗到灵武时,杜鸿渐等人迎接,而留下魏少游修缮宫室。

魏少游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布置得像皇宫一样,诸王、公主都有住所,供应非常丰富。

还有一千多名骑兵,铠甲旗帜鲜明,整队进入。

肃宗看到宫殿后,不高兴地说:“我来这里是为了成就大事,为什么要这样?”

于是下令拆除部分宫殿。

魏少游被任命为左司郎中。

两京平定后,他被封为钜鹿县侯,调任陕州刺史。

王师在鄴城溃败,河、洛地区震动,魏少游镇定自若地镇守。

他被提拔为京兆尹。

李辅国因为他不依附自己,将他改任卫尉卿。

当时肃宗命令群臣献马助军,魏少游与汉中王李瑀意见不合,肃宗大怒,将他贬为渠州长史。

后来他又担任京兆尹,他请求:“中书门下省五品、尚书省四品、诸司正员三品、诸王、驸马的期亲以上亲属及女婿、外甥,不得担任京兆官员。”

肃宗同意了。

大历二年,魏少游担任江西观察使,晋升为刑部尚书,改封赵国公。

大历六年,魏少游去世,追赠太子太师。

魏少游四次担任京兆尹,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他善于用人,注重规范,值得称道。

卫伯玉,史书没有记载他的籍贯。

他年轻时学习武艺,力气很大。

天宝年间,他在安西府任职,因功升任员外诸卫将军。

肃宗即位后,他立志立功,于是回到长安。

担任神策兵马使,出镇陕州行营。

乾元二年,贼将李归仁率领五千骑兵入侵,伯玉在强子坂与之交战,击败了他们,缴获了六百匹马。

升任羽林大将军,调任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不久又担任神策军节度使。

史思明派他的儿子朝义夜袭陕州,企图动摇京师,伯玉迎击,在永宁击败了他们。

加封特进,封为河东郡公。

广德元年,代宗驾临陕州,认为伯玉有才干和谋略,可以担当大事,于是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进封为城阳郡王。

大历初年,因母亲去世而请求代职,暗示将吏挽留自己,再次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议论者对他的留任表示不满。

十一年,回到京师。去世。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朝蒲山公李宽的远代后裔。

因勇猛剽悍而隶属江淮都统李峘府,担任偏将。

又跟随永平节度使李勉的军队,李勉统帅汴州,上表推荐李澄为滑州刺史。

李希烈攻陷汴州,李勉逃走,李澄以城投降贼军,李希烈任命他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兴元元年,李澄派卢融从小路奉表到皇帝行在。

德宗嘉奖他,用帛书写诏书藏在蜜丸中,授予李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的职位,李澄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开始整顿训练兵马。

李希烈怀疑他,派养子六百人驻守。

贼军急攻宁陵,邀请李澄到石柱,李澄秘密命令焚烧营寨假装惊慌逃跑,养子们果然趁机抢劫,李澄将他们全部斩杀,并报告了李希烈,李希烈无法责问。

贼军派将领翟崇晖率领精兵进攻陈州,还未返回,汴州军队兵力不足,李澄估计无法控制自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到来,封李澄为武威郡王,赐予实封,李澄于是焚烧贼军的旗帜和节杖,自行归顺。

李希烈失去李澄后,翟崇晖又战败,于是逃往汝南。

李澄率兵准备夺取汴州,驻扎在北门不敢前进,等到刘洽的军队驻扎在东门,贼将田怀珍接纳了他们。

等到李澄进入,刘洽已经保住了子城。

李澄于是放弃浚仪,两军士兵每天争吵,无法安定。

恰逢郑州贼将孙液向李澄投降,李澄派儿子李清驰赴郑州。

在此之前,河阳李芃派偏将雍希颢进攻郑州,多次抢劫,孙液抵抗。

等到接纳了李清,雍希颢大怒,急攻郑州。

李清协助防守,杀死了数千河阳兵,雍希颢焚烧阳武后离去,李澄于是进入郑州。

诏令授予李清检校太子宾客的职位,改名为克宁。

贞元初年,调任李澄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

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赠司空。

李澄最初被封为陇西公,后来晋升为王爵,每次上奏章,必定叠署两封,士大夫嘲笑他粗野。

李澄去世后,克宁隐瞒不发丧,过了十天,想要自己处理事务,行军司马马铉不允许,克宁杀了他,穿着丧服,加派士兵守城,准备作乱。

刘洽率兵驻扎在边境上,派使者劝止,于是自行收敛,但道路封闭了半个月。

诏令以贾耽代替镇守,克宁于是护送灵柩回京,搜刮府中财物连夜出城,军士们抢劫一空,李澄的灵柩到达京师后,仍然赐给克宁一座庄园、一千缗钱、数千石粟麦。

韩全义,家境贫寒,史书没有记载他的祖先。

从士兵起家,以巧言谄媚侍奉宦官窦文场,多次升迁至长武城使,进拜夏绥银宥节度使,诏令以长武兵前往。

韩全义一向懦弱贪婪,没有纪律,被部下轻视。

诏令还未下达,军中已经普遍知道,谋划说:“夏州是沙漠,没有树木和庄稼,不能去。”

当夜,士兵们喧哗作乱,韩全义用绳索逃逸,杀死了他的亲将王栖岩、赵虔曜等人,军虞候高崇文诛杀了乱首,众人才安定下来,韩全义得以前往驻地。

吴少诚在蔡州抗拒朝廷命令,诏令集合十七镇兵讨伐他。

当时军队没有统帅,只有宦官监军,于是在小溵战败。

德宗因为窦文场一向支持韩全义,于是任命他为淮西行营招讨使,以陈许节度使上官氵兑为副使,诸镇兵都归他指挥。

韩全义没有其他方略,号令都听从监军,每次商议攻战,宦官十几人在帐中争吵,小人喜欢标新立异,互相诋毁无法决断。

贼军知道后,多次请求出战。

在广利城遇到贼军,正值暑天,地势低洼潮湿,士兵们都生病了,韩全义从未关心过他们。

交战之后,军队全部溃败,退守五楼,贼军移营逼近,韩全义与监军贾英秀等人退守溵水,无法固守,又退入陈州。

当时,只有陈许将孟元阳、神策将苏光荣坚守溵水,韩全义诱杀了潞州、滑州的几位大将,但最终未能振作。

宦官们一起掩盖他的失败,皇帝不知道。

吴少诚估计无法取胜,便写信欺骗监军,请求洗刷以前的过错。

皇帝将此事交给大臣们讨论,宰相贾耽认为五楼之败,贼军没有追击,是因为希望得到恩赦,请求接受他们的诚意。

皇帝同意了。

韩全义班师回朝,经过宫门,托病不入朝拜见。

司马崔放见到皇帝,谢罪无功。

皇帝说:“韩全义诱使吴少诚归顺国家,功劳很大!何必杀敌才算功劳呢?”

回到夏州驻地,宦官们在他家中设宴赏赐,但最终没有见到皇帝离去。

当时人们痛恨皇帝失政,使奸人得以肆意妄为。

宪宗在藩镇时,痛恨他,即位后,韩全义非常害怕,愿意入朝觐见,不再被任用,以太子少保的身份退休后去世。

他的儿子献上八名女乐,皇帝不接受,说:“我正以节俭治理天下,厌恶这些东西。”

卢从史,他的祖先在元魏时是显赫的家族,后来迁徙不定。

父亲卢虔,好学,通过进士考试历任御史、秘书监。

卢从史年轻时喜欢骑射,游历泽州、潞州之间,节度使李长荣任命他为督将。

贞元以后,藩臣空缺,德宗必定从本军所喜爱拥戴的人中选拔。

卢从史在潞州,狡猾而得士兵之心,又善于逢迎宦官,恰逢李长荣去世,立即被提拔为昭义节度副大使。

得志后,逐渐放纵不守正道,甚至抢夺部将的妻子,但能言善辩,粉饰自己的过错。

府中属官孔戡等人多次直言劝谏,起初他唯唯诺诺,后来更加不听,大家都离开了。

元和年间,因父亲去世未任官职,卢从史立即献计诛杀王承宗,暗中迎合皇帝的旨意,因此被夺服,再次统领泽州、潞州。

因诏令讨伐贼军,却勒兵逗留,暗中与王承宗勾结,得到他的密号授给军中,又抬高粮草价格卖给度支。

上书请求兼任宰相,并诬告诸军与贼军勾结,军队不能前进。

宪宗对此感到忧虑。

起初,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与他对垒,卢从史时常到他的营中饮酒赌博,吐突承璀多次拿出宝带、奇玩炫耀。

卢从史贪婪猥琐,所喜欢的必定要得到。

卢从史高兴,更加亲近不疑。

皇帝采纳裴垍的计谋,命令吐突承璀设计捉拿他。

吐突承璀埋伏壮士在幕下,等他来与他交谈,壮士突然冲出将他抓住拖出帐后,绑在车中。

随从们惊慌混乱,斩杀了数十人,宣读密诏,大将乌重胤一向忠诚果敢,整顿他的部下,才安定下来。

连夜疾驰,未到天明就出境,道路上无人知晓。

于是在五年夏四月,有诏令慰劳他的军队,列举卢从史的罪恶,贬为驩州司马,赐死。

儿子卢继宗等人一并流放岭南。

高霞寓,幽州范阳人。

他的祖先五代不分家,孝顺闻名乡里。

德宗初年,采访使洪经纶推荐他,诏令在门前立碑表彰。

高霞寓能读《春秋》和兵法,颇以感慨自许,狡猾多变。

前往拜见长武城使高崇文,高崇文赏识他的才能,任命他为军职。

跟随讨伐刘辟,每次战斗都获胜,攻下鹿

在头城,降服了李文悦、仇良辅等人,随后在七盘城追击战斗有功,擒获了辟于羊灌。被提拔为彭州刺史。不久代替崇文担任长武城使,被封为感义郡王。

元和年间,以左威卫将军的身份跟随吐突承璀讨伐王承宗,许多将领都失败了,只有霞寓有功,皇帝下令将他获得的铠甲和武器收藏在神策库中以示表彰。承璀已经抓住了卢从史,他的军队感到惊慌,于是派遣霞寓去安抚他们,霞寓挥手大声喊道:“元凶已经被绑,大家应该安心!”随即脱下铠甲,行礼前进,众人于是安定下来,想要留他做统帅,霞寓却从小路离开。被任命为丰州刺史、三城都团练防御使。

讨伐吴元济时,将山南东道分为两个镇,因为霞寓是经验丰富的将领,被任命为唐邓隋节度使,阻止敌人南进。霞寓虽然勇猛,但缺乏谋略,尤其不擅长统率军队,起初带兵前往萧陂,取得小胜,前进到文城栅,敌人假装败退,追击时被埋伏,结果大败,仅以身免。被贬为归州刺史。后来用重金贿赂权贵宦官,被召回任命为右卫大将军,担任振武节度使。恰逢吐蕃进攻盐、丰二州,霞寓带领五千士兵驻扎在拂云堆,敌人撤退。他疏浚金河,灌溉了数千顷盐碱地。改任左武卫大将军,又担任邠宁节度使,官至检校司徒。宝历年间,头部生疮,不能处理事务,被召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在途中去世,追赠太保。

霞寓地位高了以后,言语多有不敬,皇帝想解除他的兵权,他更加忧虑,于是将自己的私宅改为佛寺,请求命名为“怀恩”,以消除皇帝的疑虑。不久又侮辱下属,用傲慢的言语斥责大臣,他的反复无常和自以为是就是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六-注解

崔光远:崔光远,唐朝官员,曾任京兆尹、西京留守等职,以勇决任气著称。

博陵:古地名,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崔氏家族的发源地。

灵昌:古地名,今河南省滑县一带,崔光远家族迁徙至此。

中宗:唐朝皇帝李显,曾两次即位,第一次被废,第二次复位。

房州:古地名,今湖北省房县一带,中宗被废后曾流放至此。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杨国忠: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堂兄,权倾朝野,后因安史之乱被杀。

吐蕃:古代藏族政权,曾多次与唐朝发生战争。

安禄山:唐朝叛将,发动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肃宗:唐朝皇帝李亨,安史之乱后即位,致力于平定叛乱。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位高权重。

乾元:唐肃宗的年号,公元758年至760年。

汴州:古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魏州:古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

郭子仪:唐朝名将,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之一。

太子少保:古代官职,负责辅导太子,地位尊崇。

凤翔:古地名,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

剑南:古地名,今四川省一带。

段子璋:唐朝叛将,曾反叛于东川。

邓景山:唐朝官员,曾任青齐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

曹州:古地名,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

监察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青齐:古地名,今山东省一带。

淮南:古地名,今安徽省一带。

宋州:古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扬州:古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寿州:古地名,今安徽省寿县一带。

平卢:古地名,今山东省一带。

田神功:唐朝将领,曾参与平定叛乱。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崔圆:唐朝官员,曾任尚书左丞等职。

王思礼:唐朝官员,曾任太原尹等职。

太原:古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南阳:古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宝应:唐代宗的年号,公元762年至763年。

辛云京:唐朝将领,曾任节度使等职。

刘晏:唐朝官员,曾任宰相,以理财著称。

崔瓘:唐朝官员,曾任澧州刺史、湖南观察使等职。

澧州:古地名,今湖南省澧县一带。

湖南:古地名,今湖南省一带。

臧玠:唐朝将领,曾任别将。

达奚觏:唐朝官员,曾任判官。

魏少游:唐朝官员,曾任京兆尹、江西观察使等职。

邢州:古地名,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

钜鹿:古地名,今河北省巨鹿县一带。

朔方:古地名,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

灵武:古地名,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一带。

杜鸿渐:唐朝官员,曾任宰相。

左司郎中:古代官职,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陕州:古地名,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

李辅国:唐朝宦官,权倾朝野,后被杀。

卫尉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渠州:古地名,今四川省渠县一带。

江西:古地名,今江西省一带。

刑部尚书:唐代中央政府中负责司法事务的高级官员。

赵国公:古代爵位,封地在赵国一带。

卫伯玉:唐朝将领,曾任员外诸卫将军。

安西:古地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带。

神策兵马使:唐代禁军神策军中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兵马。

陕州行营:唐代在陕州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和作战。

乾元二年:唐肃宗年号,公元759年。

李归仁:唐代叛军将领,曾参与安史之乱。

强子坂: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羽林大将军:唐代禁军羽林军中的高级将领,负责宫廷保卫。

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唐代在西北边疆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四镇和北庭地区的军事防御。

史思明:唐代叛军首领,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之一。

永宁: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境内。

特进:唐代高级文官荣誉衔,通常授予有功勋的官员。

河东郡公:唐代封爵,河东郡为今山西省南部地区。

广德元年:唐代宗年号,公元763年。

荆南节度使:唐代在荆南地区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和行政事务。

城阳郡王:唐代封爵,城阳郡为今山东省境内。

大历初:唐代宗年号,公元766年左右。

母忧:古代官员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孝的制度。

滑州刺史:唐代滑州的行政长官,滑州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李希烈:唐代叛军首领,曾自立为帝。

尚书令:唐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兴元元年:唐德宗年号,公元784年。

汴滑节度使:唐代在汴州和滑州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

宁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宁陵县。

石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翟崇晖:唐代叛军将领。

陈州: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

薛盈珍:唐代宦官,曾任监军。

武威郡王:唐代封爵,武威郡为今甘肃省武威市。

汝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汝南县。

浚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境内。

郑州: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

孙液:唐代叛军将领。

河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

雍希颢:唐代将领。

阳武: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原阳县。

检校太子宾客:唐代东宫官员,负责太子的礼仪和接待事务。

贞元初:唐德宗年号,公元785年左右。

检校尚书左仆射:唐代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养成军节度使:唐代在养成地区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

陇西公:唐代封爵,陇西郡为今甘肃省陇西县。

行军司马:唐代军队中的高级参谋官员,负责军事策划和指挥。

贾耽: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夏绥银宥节度使:唐代在夏州、绥州、银州、宥州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

长武城使:唐代官职,负责长武城的军事防御。

吴少诚:唐代叛军首领。

蔡州: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汝南县。

小溵: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淮西行营招讨使:唐代在淮西地区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讨伐叛军。

陈许节度使:唐代在陈州和许州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

上官氵兑:唐代将领。

广利城: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五楼: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溵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孟元阳:唐代将领。

苏光荣:唐代将领。

潞州: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

滑州: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贾英秀:唐代宦官,曾任监军。

裴垍: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吐突承璀:唐代宦官,曾担任重要军事职务。

乌重胤:唐代将领。

驩州:地名,位于今越南境内。

高霞寓:唐代将领。

幽州:地名,位于今北京市境内。

范阳: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

洪经纶:唐代官员,曾任采访使。

高崇文:唐代将领。

刘辟:唐代叛军首领。

鹿: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头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唐代边境的重要军事据点。

李文悦、仇良辅:唐代将领,具体生平不详,可能为地方割据势力的首领。

七盘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唐代边境的重要军事据点。

彭州刺史:唐代官职,彭州为今四川省彭州市,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感义郡王:唐代封号,郡王为皇室宗亲或功臣的封号。

左威卫将军:唐代官职,负责宫廷禁卫。

王承宗:唐代藩镇割据势力的首领。

神策库:唐代宫廷禁军的军械库。

卢从史:唐代将领,具体生平不详。

丰州刺史:唐代官职,丰州为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三城都团练防御使:唐代官职,负责三城的军事防御。

唐邓隋节度使:唐代官职,负责唐、邓、隋三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萧陂: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唐代边境的重要军事据点。

文城栅: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唐代边境的重要军事据点。

归州刺史:唐代官职,归州为今湖北省秭归县,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右卫大将军:唐代官职,负责宫廷禁卫。

振武节度使:唐代官职,负责振武军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盐、丰二州:唐代地名,盐州为今陕西省定边县,丰州为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拂云堆: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唐代边境的重要军事据点。

金河:古代河流,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唐代边境的重要河流。

左武卫大将军:唐代官职,负责宫廷禁卫。

邠宁:唐代地名,邠州为今陕西省彬县,宁州为今甘肃省宁县。

检校司徒:唐代官职,司徒为三公之一,检校为荣誉性加衔。

宝历:唐敬宗年号,公元825年至827年。

右金吾卫大将军:唐代官职,负责宫廷禁卫。

太保:唐代官职,三公之一,为荣誉性加衔。

怀恩:唐代佛寺名,具体位置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六-评注

本文通过叙述崔光远、邓景山、崔瓘、魏少游、卫伯玉等人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唐朝中后期政治、军事、社会的复杂局面。崔光远作为唐朝官员,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他在京兆尹任上表现出果断的决策能力,成功稳定了京城的局势,展现了其勇决任气的性格。然而,他在魏州节度使任上未能守住城池,最终溃围而出,反映了当时唐朝军队在面对叛乱时的脆弱性。

邓景山则以文吏出身,逐步升至节度使,展现了其从政的简肃风格。他在面对叛乱时,虽然未能取得胜利,但通过引援平卢节度副使田神功,最终平定了叛乱,显示了其灵活应对的能力。然而,他在太原尹任上因清约过度,导致部下不满,最终引发叛乱,反映了当时官员在治理地方时面临的复杂局面。

崔瓘作为澧州刺史,以士行修谨闻名,他在任上不为烦苛,使得流亡的百姓回归,增加了户口数万,展现了其良好的治理能力。然而,他在湖南观察使任上因过于严苛,导致部下怨愤,最终遇害,反映了当时官员在治理地方时面临的矛盾与挑战。

魏少游则以吏干著称,他在肃宗幸灵武时,负责修缮宫室,展现了其出色的组织能力。然而,他在京兆尹任上因不附李辅国,被贬为渠州长史,反映了当时宦官专权对官员仕途的影响。

卫伯玉作为武将,少习武技,积劳至员外诸卫将军,展现了其从军的经历。他在肃宗即位后,慨然愿立功,反映了当时武将的报国情怀。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叙述这些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唐朝中后期政治、军事、社会的复杂局面,反映了当时官员在治理地方、应对叛乱、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既是个人性格与能力的体现,也是时代背景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几位将领的军事生涯和政治活动,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军事斗争。文中提到的李伯玉、李澄、韩全义、卢从史、高霞寓等人,都是在安史之乱后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经历不仅展示了唐代军事将领的复杂命运,也揭示了当时朝廷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李伯玉作为神策军的将领,多次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尤其是在对抗叛军史思明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最终被封为城阳郡王。他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军事才能,还得益于朝廷的信任和支持。然而,李澄的经历则更为复杂。他最初投降叛军李希烈,但后来通过密谋和策略,成功摆脱了叛军的控制,并最终归顺朝廷,被封为武威郡王。李澄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将领在政治动荡中的生存策略,也揭示了朝廷对叛将的宽容和利用。

韩全义的故事则更多地暴露了唐代军队内部的腐败和无能。他作为夏绥银宥节度使,因懦弱和贪婪而失去了士兵的信任,最终导致军队哗变。尽管他后来被任命为淮西行营招讨使,但由于缺乏军事才能和领导力,最终在战场上屡屡失败。韩全义的失败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不足,也反映了唐代后期军队管理的混乱和宦官干政的弊端。

卢从史的经历则展示了唐代将领如何在政治斗争中谋求个人利益。他通过讨好宦官和利用朝廷的信任,迅速升迁为昭义节度副大使。然而,他的野心和腐败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卢从史的故事揭示了唐代后期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的严重性,也反映了朝廷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高霞寓的故事则更多地展示了个人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他作为幽州范阳人,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高霞寓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能力,也得益于朝廷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他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后期仍然有一些将领能够保持忠诚和军事才能,为朝廷效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几位将领的经历,展示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军事斗争。这些将领的命运不仅反映了个人能力的差异,也揭示了朝廷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后期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以及这些局势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文主要记述了唐代将领高霞寓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起伏经历。高霞寓作为唐代中期的将领,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也暴露出其性格上的缺陷。

首先,高霞寓在军事上表现出一定的才能。他在讨伐王承宗的战役中立下战功,获得了朝廷的嘉奖。在吐蕃进攻盐、丰二州时,他率军屯驻拂云堆,成功迫使敌军撤退。此外,他还主持了金河的疏浚工程,灌溉了数千顷盐碱地,显示了他在地方治理上的能力。

然而,高霞寓的性格缺陷也显而易见。他在文城栅战役中因轻敌冒进而惨败,几乎丧命。此后,他通过贿赂权宦得以重新起用,显示出其在政治上的投机性。随着地位的提升,他变得傲慢自大,言语不逊,甚至侮辱同僚和大臣,最终引起皇帝的猜忌。

高霞寓为消除皇帝的疑虑,将自己的私宅改为佛寺,并命名为’怀恩’,试图以此表明自己的忠诚。这一举动反映了唐代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我们了解唐代中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高霞寓的经历反映了唐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朝廷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困境。同时,文中提到的吐蕃入侵、边境防御等问题,也揭示了唐代面临的边疆压力。

从文学角度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了,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地刻画了高霞寓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形象。作者既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也客观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和政治投机行为,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记录了高霞寓个人的生平事迹,更折射出唐代中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5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