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六-原文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鷟,字文成,早惠绝伦。为儿时,梦紫文大鸟, 五色成文,止其廷。大父曰:“吾闻五色赤文,凤也;紫文,鸑鷟也。若壮,殆以 文章瑞朝廷乎?”遂命以名。调露初,登进士第。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见所对,称天 下无双。授岐王府参军。八以制举皆甲科,再调长安尉,迁鸿胪丞。四参选,判策 为铨府最。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 钱学士”。证圣中,天官侍郎刘奇以鷟及司马锽为御史。性躁卞,傥荡无检,罕为 正人所遇,姚崇尤恶之。开元初,御史李全交劾鷟多口语讪短时政,贬岭南;刑部 尚书李日知讼斥太重,得内徙。鷟属文下笔辄成,浮艳少理致,其论著率诋诮芜猥, 然大行一时,晚进莫不传记。武后时,中人马仙童陷默啜,问:“文成在否?”答 曰:“近自御史贬官。”曰:“国有此人不用,无能为也。”新罗、日本使至,必 出金宝购其文。终司门员外郎。
荐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初,为颜真卿叹赏。大历中, 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诏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以母老辞不就。丧除, 礼部侍郎于邵以闻,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真卿为李希烈所拘,遣兄子岘及家 仆奏事,五辈皆留内客省,不得出。荐上疏曰:
去正月中,真卿奉使淮西,期不先戒,行无素备。受命之后,不宿于家,亲党 不遑告别,介副不及陈请,孱僮单骑,即日载驰。冒奸锋于临汝,折元恶于许下, 捐躯杖义,威诟群凶,遂令胁制者回虑,忠勇者肆情。周曾奋发于外,韦清伺应于 内,希烈苍黄窘迫,奔固旧穴,盖真卿义风所激也。真卿逮事四朝,为国元老,忠 直孝友,羽仪王室。行年八十,被羸老之疾,拘囚环堵之间,顾眄钩戟之下,呼嗟 愤恚,失寝忘食,不知悲翁何以堪此!
伏闻希烈之母,钟念幼子,目不绝泣,求责希烈;又希烈妻祖母郭及妻妹封并 逮捕京师。此三人留之无益,请寘境上以赎真卿,先降诏书,分明谕告。且希烈知 真卿人望,不敢加害,既无嫌隙,但因循未遣耳。若归其亲爱,贼亦何吝还一使哉?
臣又闻真卿所遣兄子岘及家僮从官奉表来者五辈,皆留中,其子頵等拳拳实希 一见,望许休澣,告以安否。
疏奏,卢杞持之,不报。
硃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京师平,擢左拾遗。诏复用杞 为刺史,荐与陈京、赵需等论杞奸恶倾覆不当用,入对挺确,德宗纳之。
贞元元年,帝亲郊。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 旧章。刑部尚书关播持节送咸安公主于回纥,以荐为判官。还,迁工部员外郎。久 之,擢谏议大夫,复为史馆修撰。
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 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延龄 必欲以罪斥废之。会遣使册回鹘毘伽怀信可汗,使荐至回鹘。还为监。吐蕃赞普死, 擢荐工部侍郎,为吊祭使。荐占对详辩,三使绝域,始兼侍御史、中丞,后大夫。 次赤岭,被病卒,年六十一,吐蕃传其柩以归。顺宗立,问至,赠礼部尚书,谥曰 宪。
荐自拾遗至侍郎,凡二十年,常兼史馆修撰。初,贞元时,京师旱,帝避正殿, 减膳,荐白限日以应古制。及定昭德皇后庙乐,迁献、懿二祖,定太仪位号、大臣 祔庙鼓吹法,莫不参裁,诸儒谓博而详。所著书百余篇。子又新,别有传。
孙读,字圣用,幼颖解。大中时第进士,郑薰辟署宣州幕府。累迁礼部侍郎。 中和初为吏部,选牒精允。调官丐留二年,诏可,榜其事曹门。后兼弘文馆学士, 判院事,卒。
赵涓,冀州人。幼有文,天宝时第进士,补郾城尉,稍历台省。河南王缙引署 副元帅府判官。德宗初,为衢州刺史。始,永泰时,禁中火,近东宫,代宗疑之。 涓以监察御史为巡使,验治明谛,迹火所来,乃宦人直舍。帝在东宫颇德之。及治 衢,不为观察使韩滉所容,奏免官。帝见其名,问宰相曰:“是岂永泰时御史乎?” 对曰:“然。”诏拜尚书左丞。既至,劳之曰:“卿正直,朕所自知,乃以罪闻, 不信也。”命典吏部选。从狩梁。兴元元年卒,赠户部尚书。
子博宣,亦擢进士第。藻翰豪迈,沈于酒,傲忽少检。陈许曲环辟署于府,久 不能堪,乃诬“受吴少诚金为反间,数言休咎惑众”。有诏杖四十,流康州,时人 冤之。
李纾,字仲舒。始仕为校书郎,大历初,李季卿荐为左补阙,迁累中书舍人。 德宗居奉天,繇礼部侍郎选为同州刺史。帝次梁,纾委城趋行在,擢兵部侍郎、高 邑伯。建言享武成王庙不宜与文宣王等,制从之。纾性乐易,喜接后进。其自奉养 颇华裕,不为龊龊崖检。官虽贵,而游纵自如。奉诏为《兴元纪功述》及它郊庙乐 章,论撰甚多。进吏部侍郎。年六十二卒,赠礼部尚书。
郑云达,系本荥阳。父昈,为郾城尉,州刺史移职,民之暴謷者遮道留,昈诛 杀六七人。采访使奇之,言状,擢北海尉。安禄山反,县民孙俊驱市人以应,昈率 众击杀之。改登州司马。李光弼表为武宁府判官,迁沂州刺史,
谕降贼李浩五千人。 终滁州刺史。
云达为人诞谲敢言,已登进士第,去客燕朔,硃泚善之,表为掌书记,妻以滔 女。泚将朝,使云达先入奏,同府蔡廷玉谮于泚,奏贬为平州参军。滔代泚将,复 辟云达为判官。廷玉与要藉官硃体微它日与泚从容言:“滔非长者,不可付以兵。” 云达数漏其语以怒滔,故滔论廷玉等,皆得罪死。滔助田悦,云达谏,不从,遂弃 室自归。德宗悦,擢谏议大夫。帝在梁,云达依李晟,晟表以礼部侍郎为军司马, 时时咨逮戎略。元和初,为京兆尹,卒。
弟方达,悖悍,结徒剽劫,父欲杀之,不克。云达自劾“不能教,恐赤臣家”。 诏锢死黔州。
徐岱,字处仁,苏州嘉兴人,世农家子。于学无所不通,辩论明锐,座人常屈。 大历中,刘晏表为校书郎。观察使李栖筠钦其贤,署所居为“复礼乡”。名达于朝, 擢偃师尉。礼仪使蒋镇荐为太常博士,专掌礼事。从德宗出奉天,以膳部员外郎兼 博士。
贞元初,为太子、诸王侍读,迁给事中、史馆修撰。帝以诞日岁岁诏佛老者大 论麟德殿,并召岱及赵需、许孟容、韦渠牟讲说。始三家若矛楯然,卒而同归于善。 帝大悦,赉予有差。两宫恩遇无比。性笃慎,至宫殿中语未尝近之,不谈人短,宗 族孤孺者皆为婚嫁。然吝啬,自持家管钥,世所讥云。卒,赠礼部尚书。
王仲舒,字弘中,并州祁人。少客江南,与梁肃、杨凭游,有文称。贞元中, 贤良方正高第,拜左拾遗。德宗欲相裴延龄,与阳城交章言不可。后入阁,帝顾宰 相指曰:“是岂王仲舒邪?”俄改右补阙,迁礼部考功员外郎。奏议详雅,省中伏 其能。坐累为连州司户参军,再徙荆南节度参谋。
元和初,召为吏部员外郎,未几,知制诰。杨凭得罪斥去,无敢过其家,仲舒 屡存之。将直凭冤,贬峡州刺史,母丧解。服除,为婺州刺史。州疫旱,人徙死几 空;居五年,里闾增完,就加金紫服。徙苏州。堤松江为路,变屋瓦,绝火灾,赋 调尝与民为期,不扰自办。
穆宗立,每言仲舒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召为中书舍人。既至,视同 列率新进少年,居不乐,曰:“岂可复治笔研于其间哉!吾久弃外,周知俗病利, 得治之,不自愧。”宰相闻之,除江西观察使。初,江西榷酒利多佗州十八,民私 酿,岁抵死不绝,谷数斛易斗酒。仲舒罢酤钱九十万。吏坐失官息钱五十万,悉产 不能偿,仲舒焚簿书,脱械不问。水旱,民赋不入,叹曰:“我当减燕乐他用可乎!” 为出钱二千万代之。有为佛老法、兴浮屠祠屋者,皆驱出境。卒于官,年六十二, 赠左散骑常侍,谥曰成。
仲舒尚义概,所居急民废置,自为科条,初若烦密,久皆称其便。
冯伉,魏州元城人,徙贯京兆。第五经、宏辞,调长安尉。三迁膳部员外郎, 为睦王等侍读。李抱真卒,伉持节临吊,归之帛,不受,又致京师,伉上表固拒。 于是醴泉令缺,宰相高选,德宗曰:“前使泽潞不受币者,其人清,可用也。”遂 以授伉。县多嚚猾,数犯法,伉为著《谕蒙书》十四篇,大抵劝之务农、进学而教 以忠孝。乡乡授之,使转相教督。居七年,韦渠牟荐为给事中、皇太子诸王侍读。 对殿中,赐金紫服。进兵部侍郎,出为同州刺史。以散骑常侍召,领国子祭酒者再。 卒,年六十六,赠礼部尚书。
庾敬休,字顺之,邓州新野人。祖光烈,与弟光先不受安禄山伪官,遁去。光 烈终大理少卿,光先吏部侍郎。父何,当硃泚反,又与弟倬逃山谷,不臣贼。官兵 部郎中。
敬休擢进士第,又中宏辞,辟宣州幕府。入拜右补阙、起居舍人,建言:“天 子视朝,宰相群臣以次对,言可传后者,承旨宰相示左右起居,则载录,季送史官, 如故事。”诏可。既而执政以几密有不可露,罢之。召为翰林学士。文宗将立鲁王 为太子,慎选师傅,敬休以户部侍郎兼鲁王傅。
初,剑南西川、山南道岁征茶,户部自遣巡院主之,募贾人入钱京师。太和初, 崔元略奏责本道主当岁以四万缗上度支。久之,逗留多不至。敬休始请置院秭归, 收度支钱,乃无逋没。又言:“蜀道米价腾踊,百姓流亡,请以本道阙官职田赈贫 民。”诏可。再为尚书左丞。卒,赠吏部尚书。
敬休夷澹,多容可,不饮酒食肉,不迩声色。弟简休,亦至工部侍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六-译文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张荐,字孝举,是深州陆泽人。他的祖父张鷟,字文成,从小就聪明过人。小时候,他梦见一只紫色的大鸟,五彩斑斓,停在他家的院子里。他的祖父说:“我听说五彩红色的是凤凰,紫色的是鸑鷟。如果你长大后,大概会以文章为朝廷带来祥瑞吧?”于是给他取了这个名字。调露初年,他考中进士。考功员外郎骞味道看了他的答卷,称赞他是天下无双。他被任命为岐王府参军。八次参加制举考试都名列前茅,后来调任长安尉,升任鸿胪丞。四次参加选拔,判策成绩在铨府中最好。员外郎员半千多次向公卿称赞“张鷟的文章就像青铜钱,万选万中”,当时人称张鷟为“青钱学士”。证圣年间,天官侍郎刘奇任命张鷟和司马锽为御史。张鷟性格急躁,行为放荡不检点,很少被正人君子所接受,姚崇尤其讨厌他。开元初年,御史李全交弹劾张鷟经常用言语讥讽时政,被贬到岭南;刑部尚书李日知认为处罚过重,得以内迁。张鷟写文章下笔即成,文辞华丽但缺乏深意,他的论著大多诋毁讥讽,内容杂乱,但当时非常流行,后辈无不传抄。武则天时期,宦官马仙童被默啜俘虏,默啜问:“文成还在吗?”马仙童回答:“最近从御史贬官了。”默啜说:“国家有这样的人却不用,真是无能为力啊。”新罗、日本的使者来中国,一定会用金银财宝购买他的文章。他最终官至司门员外郎。
张荐聪明敏锐,擅长文辞,能够撰写《周官》、《左氏春秋》。起初,他受到颜真卿的赞赏。大历年间,浙西观察使李涵上表推荐他担任史官,朝廷下诏任命他为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但他因母亲年老辞谢不就。丧期满后,礼部侍郎于邵向朝廷报告,召他充任史馆修撰,兼任阳翟尉。颜真卿被李希烈拘禁,派侄子颜岘和家仆上奏,五批人都被留在内客省,无法外出。张荐上疏说:
去年正月,颜真卿奉命出使淮西,事先没有准备,行动仓促。受命之后,他没有回家,亲友来不及告别,副使也来不及请示,他带着一个瘦弱的仆人,单骑出发。他在临汝冒着敌人的锋芒,在许下击败了元凶,舍生取义,威震群凶,使得那些被胁迫的人回心转意,忠勇的人得以尽情发挥。周曾在外奋发,韦清在内策应,李希烈仓皇失措,逃回老巢,这都是颜真卿的义风所激发的。颜真卿侍奉四朝,是国家的元老,忠直孝友,是王室的楷模。他已经八十岁了,身患老病,被囚禁在狭小的房间里,面对刀戟,呼号愤恨,寝食不安,不知这位悲痛的老人如何承受这一切!
我听说李希烈的母亲非常挂念幼子,日夜哭泣,要求李希烈承担责任;李希烈的妻子祖母郭氏和妻妹封氏也被逮捕到京城。这三个人留在京城没有好处,请把他们安置在边境上,用来赎回颜真卿,先下达诏书,明确告知。而且李希烈知道颜真卿的声望,不敢加害于他,既然没有嫌隙,只是拖延未遣而已。如果归还他的亲人,贼人又怎么会吝惜放回一个使者呢?
我又听说颜真卿派侄子颜岘和家仆上奏的五批人,都被留在宫中,他的儿子颜頵等人非常希望能见一面,希望允许他们在休息日见面,告知平安与否。
奏疏上呈后,卢杞扣留了它,没有上报。
硃泚叛乱时,张荐改名换姓躲藏在城中,写了《史遁先生传》。京城平定后,他被提拔为左拾遗。朝廷下诏重新任用卢杞为刺史,张荐与陈京、赵需等人上奏卢杞奸恶倾覆,不应任用,入朝对答时言辞坚定,德宗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贞元元年,皇帝亲自到郊外祭祀。当时正值兵乱,祭祀的礼物残缺不全,朝廷任命张荐为太常博士,参与制定礼仪,大致按照旧章。刑部尚书关播持节送咸安公主到回纥,任命张荐为判官。回来后,升任工部员外郎。很久以后,升任谏议大夫,再次担任史馆修撰。
当时裴延龄掌权,陷害贤良,提出的建议无不迎合皇帝的心意。张荐准备上疏揭露他的恶行,裴延龄知道了,就对皇帝说:“谏官议论朝政得失,史官记录君主的善恶,这两者不能兼得。”张荐被改任秘书少监。裴延龄一定要以罪名罢免他。正好朝廷派使者册封回鹘毘伽怀信可汗,派张荐出使回鹘。回来后担任监。吐蕃赞普去世,朝廷提拔张荐为工部侍郎,担任吊祭使。张荐应对详细,三次出使绝域,开始兼任侍御史、中丞,后来升任大夫。在赤岭时,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吐蕃将他的灵柩送回。顺宗即位后,消息传到,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宪。
张荐从拾遗到侍郎,共二十年,一直兼任史馆修撰。起初,贞元年间,京城干旱,皇帝避居正殿,减少膳食,张荐建议限日以符合古制。后来制定昭德皇后庙乐,迁献、懿二祖,制定太仪位号、大臣祔庙鼓吹法,无不参与裁定,儒者们认为他博学而详实。他著有百余篇著作。他的儿子张又新,另有传记。
孙子张读,字圣用,从小就聪明。大中年间考中进士,郑薰征召他为宣州幕府。多次升迁至礼部侍郎。中和初年担任吏部,选拔官员精当。调任官职时请求留任两年,朝廷批准,并在曹门张贴公告。后来兼任弘文馆学士,判院事,去世。
赵涓,冀州人。从小就有文才,天宝年间考中进士,补任郾城尉,逐渐升迁至台省。河南王缙征召他为副元帅府判官。德宗初年,担任衢州刺史。起初,永泰年间,宫中发生火灾,靠近东宫,代宗怀疑有人纵火。赵涓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担任巡使,查明真相,发现火源来自宦官的住所。皇帝在东宫时对他很有好感。后来治理衢州时,不被观察使韩滉所容,上奏免去他的官职。皇帝看到他的名字,问宰相:“这不是永泰年间的御史吗?”宰相回答:“是的。”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到任后,皇帝慰劳他说:“你正直,朕是知道的,却以罪名上报,朕不信。”命令他掌管吏部选拔。跟随皇帝到梁州狩猎。兴元元年去世,追赠户部尚书。
他的儿子赵博宣,也考中进士。文采豪迈,沉溺于酒,行为放荡不检点。陈许曲环征召他为府中幕僚,时间久了无法忍受,就诬告他“接受吴少诚的金钱做间谍,多次预言吉凶迷惑众人”。朝廷下诏杖责四十,流放康州,当时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李纾,字仲舒。起初担任校书郎,大历初年,李季卿推荐他为左补阙,多次升迁至中书舍人。德宗在奉天时,由礼部侍郎选为同州刺史。皇帝到梁州时,李纾放弃城池赶往行在,被提拔为兵部侍郎、高邑伯。他建议祭祀武成王庙不应与文宣王庙同等,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李纾性格随和,喜欢结交后辈。他生活奢华,不拘小节。虽然官位显贵,但生活自由自在。奉诏撰写《兴元纪功述》及其他郊庙乐章,论著很多。升任吏部侍郎。六十二岁去世,追赠礼部尚书。
郑云达,祖籍荥阳。父亲郑昈,担任郾城尉,州刺史调职时,暴民拦路挽留,郑昈杀了六七人。采访使认为他奇特,上奏他的事迹,提拔为北海尉。安禄山叛乱时,县民孙俊带领市民响应,郑昈率众击杀了他。改任登州司马。李光弼上表推荐他为武宁府判官,升任沂州刺史,
皇帝下令招降贼寇李浩及其五千人。最终李浩成为滁州刺史。
云达为人荒诞不羁,敢于直言,已经考中进士,离开京城到燕朔地区,硃泚欣赏他,任命他为掌书记,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硃泚准备上朝时,让云达先入朝奏事,同府的蔡廷玉在硃泚面前诬陷他,导致他被贬为平州参军。后来滔代替硃泚为将,再次任命云达为判官。蔡廷玉和要藉官硃体微某天与硃泚闲谈时说:“滔不是个有德行的人,不能把兵权交给他。”云达多次泄露这些话激怒了滔,因此滔弹劾蔡廷玉等人,导致他们都被定罪处死。滔帮助田悦,云达劝谏,滔不听,云达于是弃官回家。德宗很高兴,提拔他为谏议大夫。皇帝在梁时,云达依附李晟,李晟推荐他为礼部侍郎兼军司马,经常咨询他关于军事策略的意见。元和初年,云达担任京兆尹,后去世。
云达的弟弟方达,性格乖戾凶悍,结伙抢劫,父亲想杀他,但未能成功。云达自我弹劾说:“我不能教导弟弟,恐怕会连累家族。”皇帝下令将方达囚禁在黔州至死。
徐岱,字处仁,苏州嘉兴人,出身农家。他学识渊博,辩论犀利,常常让在座的人折服。大历年间,刘晏推荐他为校书郎。观察使李栖筠钦佩他的才能,将他居住的地方命名为“复礼乡”。他的名声传到朝廷,被提拔为偃师尉。礼仪使蒋镇推荐他为太常博士,专门负责礼仪事务。他跟随德宗出奔奉天,以膳部员外郎兼任博士。
贞元初年,徐岱担任太子和诸王的侍读,后升任给事中、史馆修撰。皇帝每年生日时都会召集佛道两教的人在麟德殿进行大辩论,并召徐岱、赵需、许孟容、韦渠牟等人讲学。起初三家的观点像矛和盾一样对立,但最终都归于善道。皇帝非常高兴,给予他们不同的赏赐。他在两宫受到的恩宠无人能比。他性格谨慎,在宫殿中说话从不涉及敏感话题,也不谈论别人的短处,宗族中的孤儿和寡妇都得到了他的帮助。但他吝啬,自己掌管家中钥匙,世人对此有所讥讽。他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王仲舒,字弘中,并州祁县人。年轻时客居江南,与梁肃、杨凭交游,以文才著称。贞元年间,他以贤良方正科高中,被任命为左拾遗。德宗想任命裴延龄为宰相,王仲舒与阳城一起上奏反对。后来他入阁,皇帝指着他对宰相说:“这不就是王仲舒吗?”不久他被改任右补阙,后升任礼部考功员外郎。他的奏议详细雅致,省中官员都佩服他的才能。后来他因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司户参军,再调任荆南节度参谋。
元和初年,王仲舒被召为吏部员外郎,不久后担任知制诰。杨凭因罪被贬,没有人敢去他家,只有王仲舒多次去看望他。他准备为杨凭伸冤,结果被贬为峡州刺史,后因母亲去世而解职。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婺州刺史。婺州发生瘟疫和旱灾,人口几乎流失殆尽;他在任五年,使当地恢复了繁荣,被加封金紫服。后调任苏州。他在松江修筑堤坝,改造房屋瓦片,杜绝了火灾,赋税征收也与百姓约定时间,不扰民而自办。
穆宗即位后,常常称赞王仲舒的文章有思想,最适合起草诏书,有古风。他被召为中书舍人。到任后,看到同僚大多是年轻的新进官员,他感到不悦,说:“我怎么能再在这里写文章呢!我长期在外任职,深知民间的疾苦和利益,能够治理好,不会感到惭愧。”宰相听说后,任命他为江西观察使。起初,江西的酒税比其他州高出十八倍,百姓私自酿酒,每年因此被判死刑的人不断,几斛谷子才能换一斗酒。王仲舒废除了九十万的酤钱。官吏因失职损失了五十万官息钱,全部家产都无法偿还,王仲舒烧掉了账簿,释放了他们,不再追究。遇到水旱灾害,百姓无法缴纳赋税,他叹息道:“我应当减少宴乐和其他开支!”于是他拿出二千万钱代替百姓缴纳赋税。有人推行佛老之法、兴建佛寺的,都被他驱逐出境。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被追赠为左散骑常侍,谥号为成。
王仲舒崇尚义气,他在任上急民之所急,废除了不合理的制度,自己制定了科条,起初看似繁琐,但后来大家都称赞其便利。
冯伉,魏州元城人,后迁居京兆。他精通五经和宏辞科,被任命为长安尉。三次升迁后成为膳部员外郎,担任睦王等人的侍读。李抱真去世后,冯伉持节前去吊唁,李抱真的家人送他帛,他拒绝接受,又将帛送到京城,冯伉上表坚决拒绝。后来醴泉县令职位空缺,宰相高选,德宗说:“之前出使泽潞不接受贿赂的人,清廉可用。”于是任命冯伉为醴泉县令。县里有许多狡猾的人,屡次犯法,冯伉写了《谕蒙书》十四篇,主要是劝人务农、进学并教导忠孝之道。他在每个乡都传授这些内容,让人们互相教导和监督。他在任七年,韦渠牟推荐他为给事中、皇太子诸王侍读。在殿中应对时,被赐予金紫服。后升任兵部侍郎,出任同州刺史。以散骑常侍的身份被召入朝,两次担任国子祭酒。他去世时六十六岁,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庾敬休,字顺之,邓州新野人。他的祖父庾光烈和弟弟庾光先不接受安禄山的伪官,逃走了。庾光烈最终担任大理少卿,庾光先担任吏部侍郎。他的父亲庾何,在硃泚叛乱时,与弟弟庾倬逃入山谷,不向叛贼称臣。庾何后来担任兵部郎中。
庾敬休考中进士,又通过宏辞科,被任命为宣州幕府。后入朝担任右补阙、起居舍人,他建议说:“皇帝上朝时,宰相和群臣依次对答,有值得记录的话,承旨宰相应指示左右起居记录下来,每季度送交史官,按照旧例。”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后来执政者认为有些机密不宜公开,便取消了这一做法。他被召为翰林学士。文宗准备立鲁王为太子,慎重选择师傅,庾敬休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兼任鲁王傅。
起初,剑南西川、山南道每年征收茶叶,户部自行派遣巡院负责,招募商人将钱送到京城。太和初年,崔元略上奏要求本道每年向度支上缴四万缗。但后来拖延了很久,钱款迟迟不到。庾敬休建议在秭归设立巡院,收取度支的钱款,才没有拖欠。他又说:“蜀道米价飞涨,百姓流亡,请求用本道空缺官职的职田来赈济贫民。”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他再次担任尚书左丞。去世后,被追赠为吏部尚书。
庾敬休性格平和宽容,不饮酒吃肉,不近声色。他的弟弟庾简休,也官至工部侍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六-注解
张荐:唐代文学家,字孝举,深州陆泽人。以文辞著称,曾任史馆修撰等职。
鷟:张荐的祖父,字文成,以文才闻名,被誉为“青钱学士”。
青钱学士:唐代对张鷟的赞誉,比喻其文辞如青铜钱般珍贵,万选万中。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以忠直著称。
李希烈:唐代叛将,曾拘禁颜真卿。
卢杞:唐代宰相,以奸恶著称。
裴延龄: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赵涓:唐代官员,曾任衢州刺史,以正直著称。
李纾:唐代官员,字仲舒,曾任兵部侍郎,以乐易性格闻名。
郑云达:唐代官员,系本荥阳,曾任沂州刺史。
谕降贼李浩五千人:谕降,指通过劝说使敌人投降。李浩,人名,此处指被劝降的贼首。五千人,指被劝降的贼众数量。
滁州刺史:滁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滁州市一带。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现代的市长或省长。
诞谲敢言:诞谲,指言辞夸张、不切实际。敢言,指敢于直言不讳。
进士第: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通过殿试的考生称为进士。第,指科举考试的名次。
燕朔:燕,指古代燕国,今河北北部一带。朔,指北方。燕朔,泛指北方地区。
硃泚:人名,唐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安史之乱。
掌书记: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工作,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书记官。
平州参军:平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参谋工作。
判官:古代官职名,负责审理案件和处理政务。
要藉官:古代官职名,负责重要事务的官员。
硃体微: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田悦:人名,唐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安史之乱。
德宗: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公元779年至805年在位。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和建议。
李晟:人名,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平定安史之乱。
礼部侍郎:古代官职名,礼部的副长官,负责礼仪、教育等事务。
军司马:古代官职名,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公元806年至820年。
京兆尹:古代官职名,京兆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代的北京市市长。
锢死:古代刑罚,指将犯人囚禁至死。
黔州:古代地名,今贵州省一带。
徐岱: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苏州嘉兴:苏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苏州市。嘉兴,古代地名,今浙江省嘉兴市。
校书郎:古代官职名,负责校勘书籍和文献。
观察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地方行政事务。
李栖筠: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复礼乡:地名,因徐岱的贤能而得名。
偃师尉:偃师,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偃师市。尉,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治安。
太常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膳部员外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膳食事务的副职。
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公元785年至805年。
太子、诸王侍读:古代官职名,负责为太子和诸王讲解经史。
给事中:古代官职名,负责审核诏令和奏章。
史馆修撰:古代官职名,负责编修史书。
麟德殿:唐朝宫殿名,位于长安城内。
赵需: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许孟容: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韦渠牟: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礼部尚书:古代官职名,礼部的最高长官,负责礼仪、教育等事务。
王仲舒: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并州祁:并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祁,古代地名,今山西省祁县。
梁肃: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杨凭: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左拾遗:古代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和建议。
阳城: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右补阙:古代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和建议。
礼部考功员外郎:古代官职名,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
连州司户参军:连州,古代地名,今广东省连州市。司户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户籍和税收事务。
荆南节度参谋:荆南,古代地名,今湖北省南部一带。节度参谋,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参谋工作。
吏部员外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知制诰: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
峡州刺史:峡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带。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婺州刺史:婺州,古代地名,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金紫服:古代官员的服饰,金紫服为高级官员的服饰。
松江:古代地名,今上海市松江区一带。
穆宗:唐朝皇帝李恒的庙号,公元820年至824年在位。
中书舍人: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和奏章。
江西观察使:江西,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一带。观察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地方行政事务。
榷酒:古代政府对酒类实行专卖的制度。
酤钱:古代政府对酒类征收的税款。
左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和建议。
谥曰成:谥号,古代对死者生前的评价,成表示功成名就。
冯伉: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魏州元城:魏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元城,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
第五经:古代科举考试的五种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宏辞: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察文学才能。
长安尉:长安,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尉,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治安。
睦王:唐朝皇族成员,封号为睦王。
李抱真: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醴泉令:醴泉,古代地名,今陕西省礼泉县。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泽潞:泽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晋城市一带。潞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谕蒙书:书名,冯伉所著,内容为劝农、劝学、忠孝等。
皇太子诸王侍读:古代官职名,负责为皇太子和诸王讲解经史。
兵部侍郎:古代官职名,兵部的副长官,负责军事事务。
同州刺史:同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和建议。
国子祭酒:古代官职名,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负责教育事务。
庾敬休: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邓州新野:邓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邓州市。新野,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新野县。
安禄山:人名,唐朝时期的叛将,曾发动安史之乱。
大理少卿:古代官职名,大理寺的副长官,负责司法事务。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名,吏部的副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兵部郎中:古代官职名,兵部的中级官员,负责军事事务。
宣州幕府:宣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宣城市一带。幕府,古代官员的办公机构。
起居舍人:古代官职名,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和奏章。
文宗:唐朝皇帝李昂的庙号,公元826年至840年在位。
鲁王:唐朝皇族成员,封号为鲁王。
户部侍郎:古代官职名,户部的副长官,负责财政事务。
剑南西川:剑南,古代地名,今四川省一带。西川,古代地名,今四川省西部一带。
山南道:古代行政区划名,今湖北省、湖南省一带。
崔元略:人名,唐朝时期的官员。
度支:古代官职名,负责财政收支的管理。
秭归:古代地名,今湖北省秭归县。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名,尚书省的副长官,负责政务。
吏部尚书:古代官职名,吏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夷澹:夷,指平和。澹,指淡泊。夷澹,形容人性格平和淡泊。
工部侍郎:古代官职名,工部的副长官,负责工程和制造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六-评注
本文通过对张荐及其家族成员的描述,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采和政治环境。张荐以其文辞敏锐著称,能够精通《周官》和《左氏春秋》,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他的祖父张鷟更是以文才闻名,被誉为“青钱学士”,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其文辞的珍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高度评价。
文中还提到张荐与颜真卿的关系,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以忠直著称。张荐在颜真卿被李希烈拘禁时,上疏为其辩护,显示出他对忠臣的敬重和对正义的坚持。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张荐的忠诚,也反映了唐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张荐在裴延龄用事时的表现,裴延龄以中伤俊良闻名,张荐曾准备上疏揭露其恶行,但因裴延龄的阻挠而未能成功。这一情节揭示了唐代官场的险恶,也展现了张荐不畏权贵、坚持正义的品质。
赵涓和李纾的故事则进一步丰富了本文的内容。赵涓以正直著称,曾在永泰时因查明宫中火灾真相而受到代宗的赏识。李纾则以乐易性格闻名,虽身居高位,但游纵自如,显示出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张荐及其家族成员的描述,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采和政治环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文通过对唐朝几位官员的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首先,文中提到的李浩、硃泚、田悦等人,都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李浩被谕降,硃泚的善变,田悦的叛乱,都是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缩影。
其次,文中提到的徐岱、王仲舒、冯伉、庾敬休等人,都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官员,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朝中期的政治生态和文化氛围。徐岱的博学多才、王仲舒的直言敢谏、冯伉的清正廉洁、庾敬休的淡泊名利,都是唐朝官员的典型形象。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体现了唐朝中期官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文中提到的科举制度、官职设置、礼仪制度等,都是唐朝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是唐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官职设置反映了唐朝的行政体系,礼仪制度则是唐朝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些制度和文化的存在,使得唐朝成为一个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时代。
最后,文中提到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在唐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唐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宗教活动不仅丰富了唐朝的文化生活,也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唐朝几位官员的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和思想,不仅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