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十六-原文
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子也。九岁,封新安王。国除,以女兄为隋晋王妃, 故入长安。
瑀爱经术,善属文。性鲠急,鄙远浮华。尝以刘孝标《辩命论》诡悖不 经,乃著论非之,以为:“人禀天地而生而谓之命,至吉凶祸福则系诸人。今一于 命,非先王所以教人者。”
通儒柳顾言、诸葛颍叹曰:“是足针孝标膏肓矣!”
晋王为太子,授右千牛。即帝位,妃为后,而瑀浸亲宠,频迁尚衣奉御、检校 左翊卫鹰扬郎将。
感末疾,不呼医,曰:“天若假吾余年,因得为遁阶矣!”后闻, 责谓曰:“尔亡国后不安小官,而高为怪语,罪不测。”瑀复治疾,良已。
拜内史 侍郎,数言事忤旨,稍见忌。
帝至雁门,为突厥所围,瑀谋曰:“夷俗,可贺敦与兵马事,况义成公主以帝 女为之。若走一介使镌喻,宜不战而解。又众商陛下已平突厥,方复事辽东,故怠 不肯战。愿下诏赦高丽,专讨突厥,则人自奋矣。”帝从之。
既而主诡辞谓突厥, 果解围去。然帝素意伐辽,又衔瑀以谋擫其机,谓群臣曰:“突厥何能为,瑀乘未 解时乃绐恐我!”遂出瑀为河池郡守。
部有钞贼万人,吏不制,瑀募勇敢士击降之, 悉捐赀畜赐有功。又击走薛举众数万。
高祖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秦王领 右元帅,攻洛阳,署瑀府司马。
武德元年迁内史令,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 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
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上便宜,每见纳用。手诏 曰:“得公言,社稷所赖,朕既宝之,故赐黄金一函,公其勿辞。”
是岁,州置七职,秦王为雍州牧,以瑀为州都督。诏尝下中书,未即行,帝让 其稽,瑀曰:“隋季内史诏敕多违舛,百司不知所承。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系 号令。比承一诏,必覆审,使先后不谬,始得下,此所以稽留也。”帝曰:“若尔, 朕何忧乎?”
初,瑀关内田宅悉赐勋家,至是,还给之。瑀尽以分宗族,独留庙室 奉祠。
王世充平,进尚书右仆射。七年,以荧惑犯右执法,避位,不许。久之,迁 左仆射。
贞观初,房玄龄、杜如晦新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无少望,乘罅切诋,辞旨 疏躁。太宗怒,废于家。
俄拜特进、太子少师,复为左仆射,实封六百户。帝问瑀: “朕欲长保社稷,奈何?”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籓 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绝。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此 封建之有明效也。”帝纳之,始议封建。
坐与陈叔达忿争御前不恭,免。岁余,起 为晋州都督。入拜太常卿,迁御史大夫,参预朝政。
瑀谕议明辩,然不能容人短, 意或偏驳不通,而向法深,房玄龄、魏征、温彦博颇裁正之,其言多黜,瑀亦不平。
会玄龄等小过失,瑀即痛劾,不报,由是自失,罢为太子少傅,加特进,复为太常 卿。拜河南道巡省大使。九年,复参预政事。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 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因赐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 曰:“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瑀顿首谢曰:“既蒙 教,又许以忠亮,虽死日,犹生年也。”
魏征曰:“臣有逆众持法,主恕之以公; 孤特守节,主恕之以介。昔闻其言,乃今见之。使瑀不遇陛下,庸能自保邪?”
晋 王为皇太子,拜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帝曰:“三师,以德导太子者也,礼 不尊,则无所取法。”乃诏:“师入谒,太子出门迎拜,师答拜;每门,让乃入; 师坐,然后坐;书前后著名,称惶恐。”
瑀素贵,但中狭。每燕见,辄言:“玄龄 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帝曰:“知臣莫若君。朕虽不明,宁顿懵臧否?” 因为瑀晓解,瑀以帝有所偏信,帝积久亦不平。
瑀好浮屠法,间请舍家为桑门,帝 许之矣,复奏自度不能为,又足疾不入谒,帝曰:“瑀岂不得其所邪?”乃诏夺爵, 下除商州刺史。未几,复其封,加特进。卒,年七十四。遗命敛以单衣,无卜日。 诏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常谥曰肃,帝以其性忌,改谥贞褊。
子锐,尚襄城公主,为太常少卿。
钧,瑀从子,有才誉。永徽中,累迁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左武候属卢文操 跳堞盗库财,高宗以其职主干,当自盗罪死。钧曰:“囚罪诚死,然恐天下闻,谓 陛下重贷轻法,任喜怒杀人。”帝曰:“真谏议也。”诏原死。
太常工为宫人通讯 遗,诏杀之,且附律。钧言:“禁当有渐,虽附律,工不应死。”帝曰:“如姬窃 符,朕以为戒,今不滥工死,然喜得忠言。”即宥工,徙远裔。终太子率更令。
子瓘,为渝州长史,居母丧,以毁卒。
钧兄子嗣业,少从炀帝后入突厥,贞观九年归,以其知虏曲折,诏领突厥众。 擢累鸿胪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调露中,突厥叛,嗣业与战,败绩。高宗责曰: “我不杀薛仁贵、郭待封,故使尔至此。然尔门与我家有雅旧,故贷死。”乃流桂 州。
嵩,瓘子,貌伟秀,美须髯。始,娶会稽贺晦女,僚婿陆象先,宰相子,时为 洛阳尉,已有名,士争往交,而嵩汩汩未仕,人不之异。夏荣
者善相,谓象先曰: “君后十年,贵冠人臣,然不若萧郎位高年艾,举门蕃炽。”时人不许。
神龙元年,始调洺州参军事。桓彦范为刺史,待以异礼。河北黜陟使姜师度表 为判官。开元初,擢中书舍人。时崔琳、正丘、齐澣皆有名,以嵩少术学,不以辈 行许也,独姚崇称其远到。历宋州刺史,迁尚书左丞。
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既赴军,有诏供帐饯定鼎门外,玄宗赋诗 劳行。会吐蕃大将悉诸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陷瓜州,执刺史田元献;回纥又杀凉州 守将王君■,河、陇大震。帝择堪任边者,徙嵩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封兰陵县 子。嵩表裴宽、郭虚己、牛仙客置幕府,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完树陴坞, 怀保边人。于时悉诸逻恭禄威詹诸部,吐蕃倚其健噬边,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 普果诛之。使悉末明攻瓜州,守珪拒甚力,虏引却。会鄯州都督张志亮破贼青海西, 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强弩四千与吐蕃战祁连城下,自晨斗迄晡,乃大溃,斩一将, 虏哭震山谷。露布至,帝大悦,授嵩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官一子,恩顾第一。
十七年,进兼中书令。自张说罢宰相,令缺四年,嵩得之,然常遥领河西节度。 在公慎密,人莫见其际。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仪物贵甚。 俄封徐国公。
初,裴光庭与嵩数不协,光庭卒,帝委嵩择相,嵩推韩休。及休同位,峭正不 相假,至校曲直帝前。嵩惭,乞骸骨。帝慰之曰:“朕未厌卿,何庸去乎?”嵩伏 曰:“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 又安得自遂?”因流涕。帝为改容曰:“卿言切矣,朕未能决。弟归,夕当有诏。” 俄遣高力士诏嵩曰:“朕将尔留,而君臣谊当有始有卒者。”乃授尚书右丞相,与 休皆罢。是日,荆州进黄甘,帝以紫帉包赐之。擢子华给事中。
久之,进太子太师。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坐赂中人牛仙童得罪,李林甫素忌嵩, 因言嵩尝以城南墅遗仙童,贬青州刺史。寻复拜太子太师。固请老,见许。嵩退, 脩莳园区,优游自怡。家饶财,而华为工部侍郎,衡以尚主位三品,就养,年逾八 十,士艳其荣。天宝八载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华,谨重方雅,有家法,嗣爵。天宝末,为兵部侍郎。禄山乱,陷贼,逼守魏 州。郭子仪攻安庆绪于相州,华间道奉表,欲举魏以应,为贼所执。会崔光远得魏 州,破械出之。魏人德华庇免,争来诣光远乞留,有诏即授刺史。思明反,子仪惧 复失华,乃表崔光远代之,而召置军中。相州兵溃,华还朝,犹以污贼降试秘书少 监。稍迁尚书右丞,擢河中晋、绛节度使。上元初,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辅国用事,求宰相,华拒之,辅国怨。会肃宗大渐,矫诏罢华为礼部尚书,引元 载以代。方代宗谅暗,载助辅国,贬华为峡州司马,卒。二子:恒、悟。
复,字履初,衡子。生戚里,姻从豪汰,以服御舆马相夸,复常衣垢弊,居一 室,学自力,非名士夙儒不与游,以清操显。华每叹曰:“此子当兴吾宗!”推主 廕为宫门郎。广德中,岁大饥,家百口,不自振,议鬻昭应墅。宰相王缙欲得之, 使弟纮说曰:“以君才宜在左右,胡不以墅奉丞相取右职?”复曰:“鬻先人墅以 济孀单,吾何用美官,使门内馁且寒乎?”缙憾之,由是废。数岁,乃历歙、池二 州刺史,治状应条。迁湖南观察使。改同州刺史,岁歉,州有京畿观察使储粟,复 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胡责之辞!” 久乃拜兵部侍郎。
普王为襄汉元帅,进复户部尚书、统军长史。旧制谓“行军长史”,德宗以复 父讳更之。未行,扈狩奉天。帝恶庳隘,欲西如凤翔依张镒。复曰:“凤翔乃泚旧 兵,今泚悖乱,当有同恶者。虽镒,臣畏不免。”帝曰:“朕业行,留一日以验尔 言!”俄而镒为李楚琳所害,于是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复尝言:“艰难以来,始用宦者监军,权望太重,是曹正可委宫掖事,兵要政 机,叵使参领。”帝不听。又言:“陛下厥初清明,自杨炎、卢杞妨命秽盛德,播 越及兹。今阽于危,当惩乂前败。”因述君臣大端,即自言:“若使臣依阿偷免, 不敢当宰相。”杞对上或谄谀阿匼,复厉言:“杞词不正!”帝色眙,谓左右曰: “复慢我。”因诏复充山南、江淮、湖南、岭南等道宣抚、安慰使。
兴元初,进门下侍郎。初,淮南陈少游左附李希烈,而张镒判官韦皋杀邠、陇 叛卒,不应楚琳。复还执政,建言:“陛下反正,功臣已贵矣,唯甄善汰恶为未明。 少游位将相,首臣贼,皋名浅官下,独挺挺抗忠。如以皋代少游,则天下嘹然知逆 顺之理。”帝许之。复出,中官马钦绪揖宰相刘从一,附耳语,既而从一密谂复曰: “有诏与公议向所奏,不欲李勉、卢翰闻知。”复曰:“尧、舜有‘佥曰’之言, 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 今与公行此或可,第恐浸以生常,政由是敝。”从一以闻,帝不悦。复辞疾上政事, 许之。
弟升,尚郜国大长公主,肃宗女也。升早卒,主以奸蛊事再得
罪废,诸子悉逐 丑地,女为皇太子妃,太子请离婚,帝衔曩忮,故复坐是检校太子左庶子,废居饶 州。贞元四年卒,年五十七。
复望阀高华,厉名节,不通狎流俗。及为相,临事严方,数咈帝意,故居位亟 解。然性孝友,既贬晏然,口未尝言所累。
复子湛。湛子置,咸通中位宰相,无显功,史逸其传。
俯,字思谦,恒子。贞元中,及进士第,又以贤良方正对策异等,拜右拾遗。 元和六年,召为翰林学士,凡三年,进知制诰。会张仲方以李吉甫数调发疲天下, 訾其谥,宪宗怒,逐仲方,而俯坐与善,夺学士,下除太仆少卿。皇甫镈荐为御史 中丞。镈与令狐楚皆善俯,两人同辅政,数称其善,故帝待俯厚。袭徐国公。穆宗 立,逐镈,议所以代者,楚荐之,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
吐蕃寇泾州,调兵护边,帝因问:“兵法有必胜乎?”俯曰:“兵凶器,圣人 不得已用之,故武不可玩,玩则无震。夫以仁讨不仁,以义讨不义,先招怀,后掩 袭,故有不杀厉,不禽二毛,不犯田稼,其救人如免水火,此必胜术也。若乃以小 不忍轻任干戈,师曲而敌怨,非徒不胜,又将自危,是以圣王慎于兵。”帝重其言。 尝诏俯撰王承宗先铭,俯奏:“承宗比不臣,迷而后复,臣不忍称道其先。又辞成 当有饷谢,拒之,则非朝廷抚纳意;受之,臣谊不当取。”帝善而止。
令狐楚罢执政,西川节度使王播赂权幸求宰相,俯劾播纤佞不可污台宰,帝不 许。自请罢,冀有感寤,帝亦不省。俄罢为尚书左仆射,用播为盐铁使,后卒相, 俯自谓辅政浅,固辞仆射,换吏部尚书。又避选事,徙兵部,移病求分司,不许。 授太子少保,为同州刺史。复以少保分司东都。
性简洁,以声利为污,疾邪太甚,孤特一概,故轻去位无所藉。文宗即位,召 授少师,称疾力不拜,乃还左仆射,许致仕。庄恪太子时,议选旧德,保辅东宫, 复以少师召,辄上还制书,坚辞。即迁太子太傅,优诏褒尚。开成初,弟俶为楚州 刺史,召见。帝曰:“俯先帝贤宰相,筋力未衰,可一来,尔善道朕意。”乃以诏 书并绢三百因俶致之。俯终不起,以寿卒。
母韦,贤明,治家严,俯虽宰相,侍左右如褐衣时。居丧哀毁。既老,家于洛, 岁时宾客请谢,以为烦,乃舍济源墅,自放山野,优游穷年。然其居位颇介谨持法, 重名器,狭于用人,每除吏,常忧不称,鲜有简拔。
穆宗初,两河底定,俯与段文昌当国,谓四方无虞,遂议大平事,以为武不可 黩,劝帝偃革尚文,乃密诏天下镇兵,十之,岁限一为逃、死,不补,谓之销兵。 既而籍卒逋亡,无生业,曹聚山林间为盗贼。会硃克融、王廷凑乱燕、赵,一日悉 收用之。朝廷调兵不克,乃召募市人乌合,战辄北,遂复失河朔矣。
赞曰:俯议销兵,宁不野哉!当此时,河朔虽挈地还天子,而悍卒顽夫开口仰 食者故在,彼皆不能自返于本业者也。又硃克融等客长安,饿且死,不得一官,而 俯未有以措置,便欲去兵,使群臣失职,一日叫呼,其从如市,幽、魏相挺,复为 贼渊,可谓见豪末而不察舆薪矣。宰相非其人,祸可既乎!
仿,字思道,悟子。大和中,擢进士第。除累给事中。宣宗力治,喜直言,尝 以李璲为岭南节度使,使者已赐节,而仿封还诏书。帝方作乐,不暇命使,遣优工 趋出追之,未及璲所而还。后以封敕脱误,法当罚,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 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
令狐綯用李琢经略安南,琢以暴沓免,俄起为寿州团练使,仿劾奏琢无所回, 时推其直。自集贤学士拜岭南节度使。南方珍贿丛夥,不以入门。家人病,取槁梅 于厨以和剂,仿知,趣市还之。
咸通初,为左散骑常侍。懿宗怠政事,喜佛道,引桑门入禁中为祷祠事,数幸 佛庐,广施予。仿谏,以为:“天竺法割爱取灭,非帝王所尚慕。今笔梵言,口佛 音,不若惩谬赏滥罚,振殃祈福。况佛者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帝虽昏纵,犹 嘉叹其言。后官数迁,拜义成军节度使。滑州濒河,累岁水坏西北防,仿徙其流远 去,树堤自固,人得以安。以兵部尚书再判度支,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再迁司空、兰陵县侯。时天下盗起,宦人持兵柄,仿以鲠正为权近所忌。卒,年八 十。
子廪,字富侯。第进士,迁尚书郎。仿领南海,解官往侍。为人退约少合。南 海多谷纸,仿敕诸子缮补残书。廪谏曰:“州距京师且万里,书成不可露赍,必贮 以囊笥,贪者伺望,得无薏苡嫌乎?”仿曰:“善,吾思不及此。”乃止。广明初, 以谏议大夫知制诰,请厉止夜行以备贼谍,出太仓粟贱估以济贫民。俄迁京兆尹。 田令孜养子有罪亡,击捕吏,系狱,请救踵门,廪不纳,杖杀之,内外畏詟。令孜 拒黄巢,以廪为粮料使,辞疾,贬贺州司户参军事。会襄王窃据,挈族逃河朔,镇 冀节度使王镕厚礼之。光化中,以给事中召,不至,卒。
遘,字得圣,置子。咸通中,擢进士第,辟节度府。入朝,拜右拾遗。与韦保 衡联第,而遘姿宇秀伟,气孤峻,尝慕李德裕为人。保衡才下,诸儒靳薄之,不甚 齿,独呼遘太尉,保衡憾
焉。于是保衡已为相,摭遘罪,繇起居舍人斥播州司马。
道三峡,方迫畏不瞑,若有人谓曰:“公无恐,予为公呵御。”遘悦悟。
俄谒白帝祠,见帝貌类向所睹,异之。
未几,保衡死,召为礼部员外郎。乾符中,累擢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
僖宗入蜀,以兵部判度支,次绵州,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始,王鐸主贡举而得遘,及是,与鐸并位。
鐸年老,尝入对踣殿中,遘掖起之。
帝喜曰:“遘善事长,大臣和,予之幸也!”遘曰:“不止以长,乃鐸门生。”
帝笑曰:“鐸选士,朕选宰相,卿无负我!”遘顿首谢。
从还京师,累拜司空,封楚国公。
遘负大节,以王佐自任。既当国,风采峭整,天子器之。
时籓镇多兴于盗贼,横放莫能制,权纲漼弛。
支详在徐州,引散骑常侍李损子凝吉为佐,会牙将时溥逐详而取节度,溥为饔干所毒,不死,或谗凝吉为详报仇者,溥怒杀之。
损时在朝,溥即上言损连谋,请并诛。
田令孜受溥金,劾损,付御史狱,中丞卢渥傅成其罪。
御史王华嫉恶甚,表损不知状。
令孜请移神策狱,华不奉诏,奏言:“损近臣,法当死即死,独不宜取辱于宦人手。”
遘即时叩延英争曰:“凝吉以冤就屠,已不可言。损与子音问不接且数期,安得谓同谋哉?溥恃功坏天子法,请案近臣,卑侮王 室,有无将之萌。今损可无罪诛,祸且及臣辈。”帝寤,止免官。
当此时,令孜持禁军,权宠可炙,公卿无不附顺,唯遘未尝少下。
后令孜取安邑池盐给卫军,王重荣固争,乃徙重荣它镇,不受诏。
令孜以兵讨之,重荣引沙陀拒王师。
王师败,逐而西,帝惊,幸凤翔。
诸节度共劾令孜生事,离间大臣。
遘素恶之,与裴澈计,共召硃玫于邠。
玫起邠兵五千奉迎,与沙陀等连和。
令孜迫帝幸陈仓,夜出,百官不及从。
玫怒令孜,并望帝不谅其心,谓遘曰:“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与贼肝髓流野,得复宗庙,遗老残民闻舆马音,流涕相 欢。上曾不念,以诸侯勤王功为敕使之宠。今奸臣为国产怨,我奉命而来,返以为 胁君。群臣报国极矣,战力殚矣,尚能垂头塌翅求生于黄门哉!丧君有君,公其图 之。”
遘曰:“上无负天下,顾为令孜掣制,每言必涕数行下。陈仓之行,又劫于 兵。公诚有忧王室意,宜还籓奉表,请天子复国,策无宜此。”
玫曰:“诸王才可任天下者不乏。”遘曰:“人非伊、霍,欲为祸首,未或利也。”
玫退曰:“我择一王为帝,违者斩,尚何事?”
乃立嗣襄王煴,而召遘作册,遘苦辞,玫更委郑昌图,滋恨遘。
及还长安,使昌图相煴,罢遘为太子太保。
移疾不出。方其弟蘧为永乐令,往从之。
帝还宫,宰相孔纬与遘雅隙,乃劾尝为伪臣,即赐死其所,实光启三年。
遘见柄任凡五期,行完而材,逢世多故,召愎臣以济乱,身污伪署,不得其死, 人为哀之。
定,字梅臣,瑀曾孙。以廕起家陕州参军事、金城丞。莅事清挺。
选补黜陟使裴遵庆表为判官,还调万年主簿。
历左右司郎中。为元载所恶,外迁袁、润等六州刺史。
大历中,有司差天下刺史治最,定与常州萧复、豪州张镒为第一,而劭桑稼, 均赋税,业徠游口,在镒、复右。
迁户部侍郎、太常卿。硃泚泚反,诡姓名为张诞,匿里中,与蒋沇不浼于贼。
事平,擢太子少师。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太师。
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 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十六-译文
萧瑀,字时文,是后梁明帝的儿子。九岁时被封为新安王。国家灭亡后,因为他的姐姐是隋朝晋王的妃子,所以进入长安。
萧瑀喜欢经学,擅长写文章。性格刚直急躁,鄙视远离浮华。曾经认为刘孝标的《辩命论》荒谬不经,于是写文章反驳,认为:“人禀承天地而生而称之为命,至于吉凶祸福则取决于人。现在完全归于命,不是先王用来教导人的。”
通儒柳顾言、诸葛颍感叹道:“这足以针砭刘孝标的病根了!”
晋王成为太子后,任命萧瑀为右千牛。晋王即位后,妃子成为皇后,萧瑀逐渐受到宠信,频繁升迁为尚衣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
萧瑀感到自己得了重病,不叫医生,说:“如果上天给我余年,我就能成为隐士了!”皇后听说后,责备他说:“你亡国后不安于小官,反而说些奇怪的话,罪不可测。”萧瑀再次治病,病好了。
被任命为内史侍郎,多次进言触怒皇帝,逐渐被忌惮。
皇帝到雁门,被突厥包围,萧瑀建议说:“夷人的风俗,可贺敦可以参与军事,何况义成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如果派一个使者去劝说,应该可以不战而解围。另外,大家认为陛下已经平定了突厥,现在又要对付辽东,所以懈怠不肯作战。希望下诏赦免高丽,专心讨伐突厥,那么人们自然会奋起。”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后来义成公主用诡计说服突厥,果然解围而去。但皇帝一直想讨伐辽东,又因为萧瑀的建议打乱了他的计划,对群臣说:“突厥能做什么,萧瑀趁未解围时欺骗我!”于是将萧瑀调任河池郡守。
郡中有盗贼万人,官吏无法控制,萧瑀招募勇士击败并降服了他们,将财物全部赏赐给有功之人。又击退了薛举的数万军队。
高祖进入京师,招降萧瑀,萧瑀带着郡县归顺,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为民部尚书。秦王担任右元帅,攻打洛阳,任命萧瑀为府司马。
武德元年,萧瑀升任内史令,皇帝委以重任,内外事务都由他决定。有时被召到御榻前,皇帝称他为萧郎。
萧瑀自己努力不懈,纠正过错无所畏惧。提出的建议常常被采纳。皇帝手诏说:“得到你的建议,是国家所依赖的,我珍视它,所以赐你黄金一函,你不要推辞。”
这一年,州里设置了七个职位,秦王为雍州牧,任命萧瑀为州都督。诏书下到中书省,没有立即执行,皇帝责备他拖延,萧瑀说:“隋朝末年,内史诏令多有错误,百官不知如何执行。现在朝廷初建,安危取决于号令。每次接到诏书,必须反复审查,确保前后无误,才能下发,这是拖延的原因。”皇帝说:“如果是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起初,萧瑀在关内的田宅都赐给了功臣,现在又还给了他。萧瑀将田宅全部分给宗族,只留下庙室供奉祖先。
王世充被平定后,萧瑀升任尚书右仆射。七年,因为荧惑星侵犯右执法星,请求避位,皇帝不允许。后来,升任左仆射。
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新得皇帝信任,权力逐渐分散,萧瑀心中不满,趁机攻击他们,言辞激烈。太宗大怒,将他废黜在家。
不久,萧瑀被任命为特进、太子少师,再次担任左仆射,实封六百户。皇帝问萧瑀:“我想长久保住国家,该怎么办?”萧瑀说:“三代之所以能长久统治天下,是因为分封诸侯作为屏障。秦朝设置郡县,二世而亡。汉朝分封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除分封,很快就灭亡了。这是分封的明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讨论分封。
因为与陈叔达在皇帝面前争吵不恭,被免职。一年多后,被起用为晋州都督。入朝拜为太常卿,升任御史大夫,参与朝政。
萧瑀的议论明辨,但不能容忍别人的短处,有时偏激不通,而坚持法律,房玄龄、魏征、温彦博常常纠正他,他的建议多被否定,萧瑀也不满。
当房玄龄等人有小过失时,萧瑀就严厉弹劾,皇帝不理会,萧瑀因此失去信任,被罢为太子少傅,加特进,再次担任太常卿。被任命为河南道巡省大使。九年,再次参与政事。
皇帝曾说:“武德末年,太上皇有废立的议论,我因为有不可赏赐的功劳,兄弟们不容我,萧瑀那时不能用利益诱惑,不能用死亡威胁,是国家的忠臣。”于是赐诗说:“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说:“你守道耿介,古人无法超越,但善恶太分明,有时会失误。”萧瑀叩头谢道:“既蒙教诲,又许以忠亮,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魏征说:“臣有逆众持法,君主以公心宽恕;孤特守节,君主以耿介宽恕。以前听说过这些话,现在见到了。如果萧瑀不遇到陛下,怎么能自保呢?”
晋王成为皇太子,萧瑀被任命为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皇帝说:“三师,是用德行教导太子的人,礼仪不尊,就无法取法。”于是下诏:“师入谒,太子出门迎拜,师答拜;每门,让乃入;师坐,然后坐;书前后著名,称惶恐。”
萧瑀一向尊贵,但心胸狭窄。每次私下见面,总是说:“房玄龄等人结党盗权,像胶一样牢固,只是没有反叛而已。”皇帝说:“了解臣子的莫过于君主。我虽然不聪明,难道会糊涂到分不清好坏吗?”于是为萧瑀解释,萧瑀认为皇帝有所偏信,皇帝也逐渐不满。
萧瑀喜欢佛教,请求出家为僧,皇帝同意了,后来他又上奏说自己做不到,又因为脚病不入朝,皇帝说:“萧瑀难道不得其所吗?”于是下诏剥夺他的爵位,贬为商州刺史。不久,恢复他的封爵,加特进。去世时七十四岁。遗命用单衣入殓,不择吉日。皇帝下诏追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常谥号为肃,皇帝因为他性格忌刻,改谥为贞褊。
儿子萧锐,娶襄城公主,担任太常少卿。
萧钧,是萧瑀的侄子,有才名。永徽年间,多次升迁为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左武候属卢文操跳墙盗窃库财,高宗认为他作为主管,应当以自盗罪处死。萧钧说:“囚犯确实该死,但恐怕天下人听说后,认为陛下重贷轻法,任喜怒杀人。”皇帝说:“真是谏议啊。”下诏免死。
太常工为宫人传递消息,皇帝下诏处死,并附在律法中。萧钧说:“禁令应当有渐进,虽然附在律法中,工不应死。”皇帝说:“如姬窃符,我以此为戒,现在不滥杀工,但高兴得到忠言。”于是赦免工,流放远方。最终担任太子率更令。
儿子萧瓘,担任渝州长史,因母亲去世,悲痛过度而去世。
萧钧的侄子萧嗣业,年轻时跟随炀帝进入突厥,贞观九年归来,因为了解突厥的情况,被任命为突厥首领。多次升迁为鸿胪卿,兼任单于都护府长史。调露年间,突厥叛乱,萧嗣业与之交战,战败。高宗责备他说:“我不杀薛仁贵、郭待封,所以让你到了这个地步。但你家与我家有旧交,所以免你一死。”于是流放桂州。
萧嵩,是萧瓘的儿子,相貌伟岸,美须髯。起初,娶会稽贺晦的女儿,同僚陆象先,是宰相的儿子,当时担任洛阳尉,已经有名,士人争相结交,而萧嵩默默无闻,人们不以为异。
有人善于相面,对象先说:“你十年后,会成为人臣中的显贵,但不如萧郎地位高且长寿,家族兴旺。”当时的人并不认同。
神龙元年,开始调任洺州参军事。桓彦范担任刺史,对他以特殊的礼遇相待。河北黜陟使姜师度推荐他为判官。开元初年,升任中书舍人。当时崔琳、正丘、齐澣都有名望,但因为嵩年少时学术不深,不以辈分相许,只有姚崇称赞他前途远大。历任宋州刺史,升任尚书左丞。
十四年,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兼任朔方节度使。赴任时,有诏令在定鼎门外设宴饯行,玄宗赋诗慰劳。恰逢吐蕃大将悉诸逻恭禄和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俘虏刺史田元献;回纥又杀了凉州守将王君■,河、陇地区大为震动。皇帝选择能胜任边疆事务的人,调任嵩为河西节度使,兼任凉州事务,封为兰陵县子。嵩推荐裴宽、郭虚己、牛仙客进入幕府,任命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修缮城墙和堡垒,安抚边疆百姓。当时悉诸逻恭禄威震各部,吐蕃依靠他的勇猛侵略边疆,嵩于是施展反间计,制造疑点,赞普果然杀了他。派悉末明攻打瓜州,张守珪奋力抵抗,敌军撤退。恰逢鄯州都督张志亮在青海西击败敌军,嵩又派副将杜宾客率领四千强弩手在祁连城下与吐蕃交战,从早晨打到傍晚,敌军大败,斩杀一名将领,敌军的哭声震动山谷。捷报传到朝廷,皇帝非常高兴,授予嵩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又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官,恩宠第一。
十七年,升任中书令。自从张说罢相后,中书令一职空缺了四年,嵩得到了这个职位,但仍然兼任河西节度使。他在公务上谨慎周密,人们看不出他的底细。他的儿子衡,娶了新昌公主。嵩的妻子入宫谒见,皇帝称她为亲家,礼仪和物品都非常贵重。不久被封为徐国公。
起初,裴光庭与嵩多次不和,裴光庭去世后,皇帝委托嵩选择宰相,嵩推荐了韩休。韩休与嵩同列相位,性格刚正不阿,两人互不相让,甚至在皇帝面前争论是非。嵩感到惭愧,请求退休。皇帝安慰他说:“我还没有厌倦你,为什么要离开呢?”嵩跪下说:“我担任宰相,爵位已经达到顶峰,幸好陛下没有厌倦,才能请求退休。如果陛下厌倦了我,我的性命都难保,又怎么能如愿以偿呢?”于是流泪。皇帝动容说:“你的话很恳切,我还没有决定。你先回去,晚上会有诏书。”不久,派高力士传诏给嵩说:“我想留你,但君臣之间的情谊应该有始有终。”于是任命嵩为尚书右丞相,与韩休一同罢相。当天,荆州进贡黄甘,皇帝用紫帉包裹赐给嵩。提拔他的儿子华为给事中。
过了很久,升任太子太师。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因贿赂宦官牛仙童而获罪,李林甫一向忌惮嵩,趁机说嵩曾将城南的别墅送给牛仙童,贬为青州刺史。不久又恢复太子太师的职位。坚决请求退休,得到批准。嵩退休后,修整园林,悠闲自得。家中富有,而华为工部侍郎,衡因娶公主而位居三品,供养他,年过八十,士人们羡慕他的荣耀。天宝八年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华,为人谨慎稳重,有家法,继承了爵位。天宝末年,担任兵部侍郎。安禄山叛乱,华被叛军俘虏,被迫守卫魏州。郭子仪在相州攻打安庆绪,华秘密上表,想举魏州响应,被叛军抓住。恰逢崔光远收复魏州,打开枷锁救出他。魏州人感激华的庇护,争相请求崔光远留下他,有诏令任命他为刺史。史思明叛乱,郭子仪担心再次失去华,于是上表让崔光远代替他,并将华召入军中。相州兵败,华回到朝廷,仍因曾受叛军污辱而被降为试秘书少监。逐渐升任尚书右丞,提拔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上元初年,以中书侍郎的身份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掌权,想当宰相,华拒绝了他,李辅国怀恨在心。恰逢肃宗病重,李辅国假传圣旨罢免华为礼部尚书,推荐元载代替他。代宗即位时,元载帮助李辅国,贬华为峡州司马,去世。有两个儿子:恒和悟。
复,字履初,是衡的儿子。出生在皇亲国戚之家,亲戚们奢侈浪费,以服饰车马相夸耀,复却常穿破旧衣服,住在一间屋子里,自学成才,不与名士和儒生交往,以清廉著称。华常感叹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们的家族!”推荐他凭借祖荫担任宫门郎。广德年间,年景大饥荒,家中有一百口人,无法维持生计,商议卖掉昭应别墅。宰相王缙想得到它,派弟弟纮劝说:“以你的才能应该在朝廷任职,为什么不把别墅献给丞相换取高官?”复说:“卖掉祖先的别墅来救济孤儿寡母,我怎么能用美官来让家人挨饿受冻呢?”王缙因此怀恨在心,复被废黜。几年后,历任歙州、池州刺史,政绩显著。升任湖南观察使。改任同州刺史,年景歉收,州中有京畿观察使储备的粮食,复擅自发放借贷给百姓,有关部门弹劾他,诏令降级,停职刺史。有人安慰他,复说:“如果对百姓有利,何必在乎责罚!”很久以后才升任兵部侍郎。
普王担任襄汉元帅,升任复为户部尚书、统军长史。旧制称为“行军长史”,德宗因避讳复的父亲而改名。未上任,随皇帝到奉天。皇帝厌恶地方狭小,想西去凤翔依附张镒。复说:“凤翔是朱泚的旧部,现在朱泚叛乱,可能会有同党。即使是张镒,我也担心他难免。”皇帝说:“我已经决定出发,留一天来验证你的话!”不久张镒被李楚琳杀害,于是任命复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复曾说:“自从艰难时期以来,开始用宦官监军,权力太大,这些人只能负责宫廷事务,军事和政治大事,不能让他们参与。”皇帝不听。又说:“陛下起初清明,自从杨炎、卢杞败坏朝政,导致国家衰败。现在处于危险之中,应当吸取以前的教训。”于是陈述君臣关系的要点,并说:“如果让我阿谀奉承以求自保,我不敢担任宰相。”卢杞在皇帝面前谄媚,复严厉地说:“卢杞的话不正!”皇帝脸色大变,对左右说:“复对我无礼。”于是下诏任命复为山南、江淮、湖南、岭南等道宣抚、安慰使。
兴元初年,升任门下侍郎。起初,淮南陈少游依附李希烈,而张镒的判官韦皋杀了邠、陇的叛军,不响应楚琳。复回到执政岗位,建议说:“陛下复位,功臣已经显贵,但甄别善恶还不明确。陈少游位居将相,却首先臣服于叛贼,韦皋官职低微,却独自坚持忠诚。如果让韦皋代替陈少游,天下人就会明白逆顺的道理。”皇帝同意了。复出朝时,宦官马钦绪向宰相刘从一拱手,附耳低语,随后刘从一秘密告诉复说:“有诏令与您商议刚才的奏章,不想让李勉、卢翰知道。”复说:“尧、舜有‘众人都说’的话,朝廷大事应当与公卿商议。如果李勉等人不合适,应当罢免。既然称为宰相,怎么能独自避讳商议呢?现在与您这样做或许可以,但恐怕会逐渐成为惯例,政事因此败坏。”刘从一报告给皇帝,皇帝不高兴。复以生病为由辞去政事,得到批准。
弟弟升,娶了郜国大长公主,是肃宗的女儿。升早逝,公主因奸蛊之事再次得宠。
因罪被废黜,他的儿子们都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女儿是皇太子的妃子,太子请求离婚,皇帝因为过去的怨恨,所以又让他担任检校太子左庶子,被废黜后居住在饶州。贞元四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他出身名门,注重名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担任宰相时,处理事务严格,多次违背皇帝的意愿,因此很快被解职。然而他性格孝顺友爱,被贬后依然平静,从未提及自己的遭遇。
他的儿子湛。湛的儿子置,在咸通年间担任宰相,但没有显著的功绩,史书上没有他的传记。
俯,字思谦,是恒的儿子。贞元年间考中进士,又以贤良方正对策成绩优异,被任命为右拾遗。元和六年,被召为翰林学士,三年后晋升为知制诰。当时张仲方因为李吉甫多次征调劳役使天下疲惫,批评他的谥号,宪宗大怒,驱逐了张仲方,而俯因为与张仲方关系好,被剥夺了学士职位,降为太仆少卿。皇甫镈推荐他为御史中丞。皇甫镈和令狐楚都与俯关系好,两人共同辅政,多次称赞他,因此皇帝对俯很器重。继承徐国公的爵位。穆宗即位后,驱逐了皇甫镈,讨论谁来接替,令狐楚推荐了俯,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升为门下侍郎。
吐蕃侵犯泾州,朝廷调兵保护边境,皇帝问:“兵法中有必胜的方法吗?”俯回答说:“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已才使用,所以武力不可滥用,滥用就没有威慑力。用仁德讨伐不仁,用正义讨伐不义,先招抚,后突袭,所以有不杀害老人,不俘虏年轻人,不破坏农田,救人如救水火,这是必胜的方法。如果因为小事不忍心而轻易发动战争,军队不正义而敌人怨恨,不仅不能取胜,还会自取灭亡,所以圣王对用兵非常谨慎。”皇帝很重视他的话。曾经下诏让俯为王承宗撰写墓志铭,俯上奏说:“王承宗曾经不臣服,后来迷途知返,我不忍心称赞他的祖先。而且墓志铭完成后会有酬谢,拒绝的话,不符合朝廷的抚慰之意;接受的话,我不应该拿。”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就停止了。
令狐楚被罢免执政,西川节度使王播贿赂权贵求取宰相职位,俯弹劾王播奸佞不可玷污宰相之位,皇帝不同意。俯自己请求罢免,希望皇帝能醒悟,皇帝也没有理会。不久被罢免为尚书左仆射,任命王播为盐铁使,后来王播果然当了宰相,俯自认为辅政时间短,坚决辞去仆射职位,改任吏部尚书。又因为回避选官事务,调任兵部,因病请求分司,皇帝不同意。任命他为太子少保,担任同州刺史。后来又以少保身份分司东都。
他性格简洁,认为名利是污秽的,痛恨邪恶太过,孤高自持,所以轻易离开职位无所留恋。文宗即位后,召他担任少师,他称病坚决不接受,于是恢复他为左仆射,允许他退休。庄恪太子时,讨论选拔有德之人辅佐东宫,再次召他为少师,他立即归还了诏书,坚决推辞。后来改任太子太傅,皇帝下诏褒奖他。开成初年,他的弟弟俶担任楚州刺史,皇帝召见他。皇帝说:“俯是先帝的贤相,体力未衰,可以来一次,你好好传达我的意思。”于是用诏书和三百匹绢通过俶送给他。俯最终没有来,后来寿终正寝。
他的母亲韦氏,贤明,治家严格,俯虽然是宰相,侍奉母亲时如同平民一样。居丧期间哀痛过度。年老后,住在洛阳,每年宾客来访,他觉得烦扰,于是搬到济源的别墅,自放于山野,悠闲度日。然而他在位时非常谨慎守法,重视名器,用人狭窄,每次任命官员,常常担心不称职,很少提拔人才。
穆宗初年,两河地区平定,俯与段文昌执政,认为四方无事,于是讨论太平之事,认为武力不可滥用,劝皇帝停止战争崇尚文治,于是秘密下诏削减天下镇兵,十之,每年限制逃兵和死亡士兵不补充,称为销兵。后来逃兵没有生计,聚集在山林间成为盗贼。当时硃克融、王廷凑在燕、赵作乱,一天之内全部收编了他们。朝廷调兵不成功,于是招募市井之人,战斗屡屡失败,最终又失去了河朔地区。
评论说:俯提议削减兵力,难道不是太草率了吗!当时河朔地区虽然归还了天子,但那些强悍的士兵和顽固的百姓依然存在,他们都不能回到本业。而且硃克融等人在长安,饿得快死了,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而俯没有采取措施,就想削减兵力,使群臣失职,一天之内叫喊起来,跟随的人如市,幽、魏两地互相支持,再次成为贼窝,可以说是看到了细枝末节而没有看到大局。宰相不称职,祸患可以避免吗!
仿,字思道,是悟的儿子。大和年间考中进士。多次担任给事中。宣宗励精图治,喜欢直言,曾经任命李璲为岭南节度使,使者已经赐予节杖,但仿封还了诏书。皇帝正在作乐,没有时间命令使者,派优伶追出去,没有追上李璲就回来了。后来因为封敕有误,依法应当处罚,侍讲学士孔温裕说:“给事中驳奏,是为朝廷讨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同,不应处罚。”皇帝同意了。
令狐綯任命李琢经略安南,李琢因为暴虐被免职,不久又起用为寿州团练使,仿弹劾李琢毫不留情,当时人们推崇他的正直。从集贤学士升任岭南节度使。南方珍宝贿赂很多,但他从不接受。家人病了,从厨房取槁梅来配药,仿知道后,赶紧去市场买回来。
咸通初年,担任左散骑常侍。懿宗怠于政事,喜欢佛道,引僧人入宫祈祷,多次去佛寺,广施财物。仿进谏说:“天竺的佛法割舍爱欲追求寂灭,不是帝王应该崇尚的。现在写梵文,念佛经,不如纠正错误的赏罚,消除灾祸祈求福报。况且佛法是可以通过领悟得到的,不能通过形式追求。”皇帝虽然昏庸放纵,但还是赞赏他的话。后来多次升迁,担任义成军节度使。滑州靠近黄河,多年水灾破坏了西北的堤防,仿将河流改道远离,修筑堤坝自保,人民得以安居。以兵部尚书再次判度支,晋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次升迁为司空、兰陵县侯。当时天下盗贼四起,宦官掌握兵权,仿因为刚正被权贵忌恨。去世时八十岁。
他的儿子廪,字富侯。考中进士,升任尚书郎。仿担任南海节度使,廪辞官去侍奉他。为人谦逊少与人交往。南海有很多谷纸,仿命令儿子们修补残书。廪进谏说:“州离京师有万里之遥,书修好后不能露在外面,必须用箱子装起来,贪心的人会觊觎,难道不会有薏苡之嫌吗?”仿说:“你说得对,我没想到这一点。”于是停止了。广明初年,以谏议大夫知制诰,请求严格禁止夜行以防备贼人,拿出太仓的粮食低价出售以救济贫民。不久升任京兆尹。田令孜的养子有罪逃亡,打伤捕吏,被关进监狱,请求救援的人接连上门,廪不接受,杖杀了他,内外都畏惧他。田令孜抵抗黄巢,任命廪为粮料使,廪称病推辞,被贬为贺州司户参军事。后来襄王窃据皇位,廪带着家族逃到河朔,镇冀节度使王镕厚待他。光化年间,以给事中召他,他没有去,后来去世。
遘,字得圣,是置的儿子。咸通年间考中进士,被节度使府征召。入朝后,担任右拾遗。与韦保衡同榜,而遘容貌俊美,气质孤高,曾经仰慕李德裕的为人。韦保衡才能低下,儒生们嘲笑他,不太尊重他,唯独称呼遘为太尉,韦保衡怀恨在心。
于是保衡已经担任宰相,他搜集了遘的罪状,遘因此从起居舍人被贬为播州司马。
在前往三峡的路上,遘正感到恐惧无法入睡,忽然有人对他说:“您不要害怕,我来为您驱赶邪祟。”遘听后感到宽慰。
不久,遘去拜谒白帝祠,看到白帝的容貌与之前所见的人相似,感到非常惊讶。
没过多久,保衡去世,遘被召回朝廷,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乾符年间,遘多次升迁,最终成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
僖宗逃入蜀地时,遘以兵部判度支的身份随行,到达绵州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当初,王鐸主持科举考试时录取了遘,现在两人同朝为官。
王鐸年老,有一次在殿中摔倒,遘扶他起来。
皇帝高兴地说:“遘善于侍奉长者,大臣们和睦相处,这是我的幸运!”遘回答说:“不只是因为他是长者,他还是我的老师。”
皇帝笑着说:“王鐸选士,我选宰相,你没有辜负我!”遘叩头谢恩。
随皇帝回到京师后,遘多次升迁,最终被封为司空,封楚国公。
遘以辅佐君王为己任,担任宰相后,他的风采和威严使皇帝非常器重他。
当时藩镇多由盗贼起家,横行霸道,朝廷无法控制,权力逐渐衰落。
支详在徐州任职时,任命散骑常侍李损的儿子凝吉为助手。后来牙将时溥驱逐支详,夺取了节度使的位置。时溥被厨师下毒,但没有死,有人诬陷凝吉是为支详报仇,时溥一怒之下杀了凝吉。
李损当时在朝廷任职,时溥立即上书指控李损参与阴谋,请求一并处死。
田令孜接受了时溥的贿赂,弹劾李损,将他交给御史台审讯,中丞卢渥捏造罪名。
御史王华非常痛恨这种行为,上表说明李损并不知情。
田令孜请求将李损移交神策军审讯,王华不奉诏,上奏说:“李损是近臣,按法律该处死就处死,但不应该让宦官羞辱他。”
遘立即在延英殿上争辩说:“凝吉已经冤死,不能再说什么。李损与儿子已经很久没有联系,怎么能说是同谋呢?时溥仗着功劳破坏朝廷法律,请求审讯近臣,侮辱王室,有谋反的迹象。现在如果李损无罪被杀,祸患将波及我们这些人。”皇帝醒悟,只免去了李损的官职。
当时,田令孜掌握禁军,权势极大,公卿大臣无不依附他,只有遘从未屈服。
后来田令孜将安邑的池盐供给卫军,王重荣坚决反对,田令孜于是将王重荣调任其他藩镇,王重荣不接受诏令。
田令孜派兵讨伐王重荣,王重荣联合沙陀族抵抗朝廷军队。
朝廷军队战败,被迫向西撤退,皇帝惊慌,逃到凤翔。
各地节度使纷纷弹劾田令孜制造事端,离间大臣。
遘一向厌恶田令孜,与裴澈商议,共同召硃玫从邠州前来。
硃玫率领邠州五千士兵前来迎接,与沙陀族联合。
田令孜逼迫皇帝逃往陈仓,连夜出逃,百官来不及跟随。
硃玫对田令孜非常愤怒,同时也对皇帝不理解他的心意感到失望,对遘说:“皇帝流亡六年,中原百姓与叛军厮杀,终于恢复了宗庙,老人们听到皇帝的车马声,流着泪互相庆贺。皇帝却不念及这些,反而宠信那些宦官。现在奸臣给国家带来怨恨,我奉命前来,却被认为是胁迫皇帝。群臣已经竭尽全力报国,战斗力已经耗尽,难道还要低头屈服于宦官以求生存吗?失去一个皇帝,还有另一个皇帝,您应该考虑一下。”
遘回答说:“皇帝没有辜负天下,只是被田令孜控制,每次提到这些都会流泪。陈仓之行,也是被军队胁迫。如果您真的关心王室,应该回到藩镇,上表请求皇帝复位,这是最好的策略。”
硃玫说:“能胜任天下的诸王并不少。”遘说:“如果不是伊尹、霍光那样的人,想要成为祸首,不会有好结果。”
硃玫退下后说:“我选一个王为帝,违抗者斩,还有什么可说的?”
于是硃玫立嗣襄王煴为帝,召遘起草册文,遘坚决推辞,硃玫改任郑昌图,因此更加怨恨遘。
回到长安后,硃玫让郑昌图担任煴的宰相,罢免了遘的职务,任命他为太子太保。
遘称病不出。当时他的弟弟蘧担任永乐县令,遘前去投靠他。
皇帝回到宫中,宰相孔纬与遘有旧怨,弹劾遘曾经担任伪朝的臣子,皇帝下令赐死遘,时值光启三年。
遘担任宰相共五年,品行端正,才华出众,但遭遇乱世,召来奸臣导致国家混乱,自己也被迫担任伪职,最终不得善终,人们为他感到悲哀。
定,字梅臣,是瑀的曾孙。凭借祖荫起家,担任陕州参军事、金城丞。他处理事务清廉正直。
选补黜陟使裴遵庆上表推荐他为判官,后来调任万年主簿。
历任左右司郎中。因元载厌恶他,被外调为袁州、润州等六州刺史。
大历年间,有关部门评定天下刺史的政绩,定与常州的萧复、豪州的张镒并列第一,而他在鼓励农耕、均平赋税、招抚流民方面,比张镒和萧复做得更好。
升任户部侍郎、太常卿。硃泚叛乱时,定化名为张诞,藏匿在乡里,与蒋沇一起不与叛贼同流合污。
叛乱平定后,定被提拔为太子少师。去世时七十七岁,追赠太子太师。
赞曰:梁朝的萧氏在江南兴起,确实对百姓有功,最终没有大的恶行,因逐渐衰落而灭亡,所以他们的福泽延续到了后代。从萧瑀到萧遘,共八代担任宰相,名望和德行相称,与唐朝的盛衰息息相关。世家的兴盛,自古以来未有如此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十六-注解
萧瑀: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之子,九岁封新安王。后因国除,随女兄入长安。他热爱经术,善于作文,性格刚直,厌恶浮华。
刘孝标《辩命论》:刘孝标所著的《辩命论》,萧瑀认为其内容诡悖不经,遂著论反驳,强调人的吉凶祸福由人自身决定,而非天命。
柳顾言、诸葛颍:通儒柳顾言和诸葛颍对萧瑀的反驳表示赞赏,认为其论足以针砭刘孝标的错误。
右千牛:唐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侍卫工作。
尚衣奉御:唐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服饰管理。
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唐代官职,负责宫廷的警卫工作。
内史侍郎:唐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令和处理政务。
河池郡守:唐代地方官职,负责河池郡的行政事务。
光禄大夫:唐代官职,属于高级文官,负责礼仪和祭祀事务。
宋国公:唐代封爵,萧瑀被封为宋国公。
民部尚书:唐代官职,负责全国的民政事务。
内史令:唐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令和处理政务。
雍州牧:唐代地方官职,负责雍州的行政事务。
州都督:唐代地方官职,负责一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尚书右仆射:唐代官职,属于宰相级别,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子少师:唐代官名,太子的师傅之一,负责教导太子。
左仆射:唐代官职,属于宰相级别,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常卿:唐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事务。
御史大夫:唐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太子太保:唐代官名,太子的师傅之一,负责教导太子。
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高级官员的职位,相当于宰相。
商州刺史:唐代地方官职,负责商州的行政事务。
司空:唐代官名,三公之一,地位崇高,多为荣誉性职位。
荆州都督:唐代地方官职,负责荆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肃:谥号,表示萧瑀的性格严肃。
贞褊:谥号,表示萧瑀的性格刚直但偏执。
襄城公主:唐代公主,萧瑀之子萧锐的妻子。
太常少卿:唐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事务。
谏议大夫:唐代官职,负责谏诤。
弘文馆学士:唐代官职,负责文学和学术事务。
太子率更令:唐代官职,负责太子的礼仪和事务。
渝州长史:唐代地方官职,负责渝州的行政事务。
鸿胪卿:唐代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单于都护府长史:唐代地方官职,负责单于都护府的行政事务。
桂州:唐代地名,今广西桂林。
会稽贺晦:唐代人物,萧瑀的岳父。
陆象先:唐代人物,宰相之子,洛阳尉。
神龙元年:唐朝武则天年号,公元705年。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朔方节度使:唐朝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主要负责北方边疆的防御。
吐蕃:古代藏族政权,曾多次与唐朝发生战争。
回纥:古代突厥族的一支,与唐朝有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关系。
河西节度使:唐朝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主要负责河西走廊的防御。
赞普:吐蕃君主的称号。
露布:古代战争中胜利后向朝廷报告战况的文书。
尚书右丞相:唐朝高级官员的职位,负责国家政务。
太子太师:唐代官名,太子的师傅之一,地位崇高。
青州刺史:唐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青州的政务。
开府仪同三司:唐朝高级官员的荣誉称号,相当于三公。
兵部侍郎:唐朝高级官员的职位,负责军事事务。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高级官员的职位,相当于宰相。
礼部尚书:唐朝高级官员的职位,负责礼仪事务。
峡州司马:唐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峡州的政务。
户部尚书:唐朝高级官员的职位,负责财政事务。
吏部尚书:唐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免。
门下侍郎:唐代官职,门下省的副职,负责审核诏令。
宣抚、安慰使:唐朝临时设立的官职,负责安抚地方。
皇太子妃:皇太子的正妻,地位尊贵,通常来自显赫的家族。
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一带。
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公元785年至805年。
阀高华:指家族门第高贵显赫。
狎流俗:与世俗之人过于亲近,失去高洁的品格。
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咸通:唐懿宗李漼的年号,公元860年至874年。
贤良方正: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选拔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
右拾遗:唐代官职,负责谏诤和举荐人才。
翰林学士:唐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机要事务。
知制诰:唐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书。
太仆少卿:唐代官职,太仆寺的副职,负责马政。
御史中丞:唐代官职,御史台的副职,负责监察百官。
中书侍郎:唐代官职,中书省的副职,参与决策机要事务。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官名,相当于宰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泾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泾川县一带。
王承宗:唐代藩镇将领,曾反叛朝廷。
令狐楚:唐代宰相,文学家。
王播: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盐铁使:唐代官职,负责盐铁专卖事务。
尚书左仆射:唐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兵部:唐代官署,负责军事事务。
太子少保:唐代官职,太子的辅佐官。
同州刺史:唐代官职,同州的行政长官。
少师:唐代官职,太子的老师之一。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庄恪太子:唐文宗李昂的太子李永,谥号庄恪。
太子太傅:唐代官职,太子的老师之一。
楚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
济源墅:济源,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墅,指别墅。
两河:指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地区。
段文昌:唐代宰相。
硃克融:唐代藩镇将领,曾反叛朝廷。
王廷凑:唐代藩镇将领,曾反叛朝廷。
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幽、魏:幽州和魏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一带。
大和:唐文宗李昂的年号,公元827年至835年。
给事中:唐代官职,负责审核诏令和奏章。
宣宗: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至859年在位。
李璲:唐代官员,曾任岭南节度使。
岭南节度使:唐代官职,负责岭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孔温裕:唐代官员,曾任侍讲学士。
令狐綯:唐代宰相,文学家。
李琢:唐代官员,曾任安南经略使。
安南:古代地名,指今越南北部地区。
寿州团练使:唐代官职,负责寿州的军事事务。
集贤学士:唐代官职,负责编修典籍。
左散骑常侍:唐代官职,负责谏诤和举荐人才。
懿宗: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至873年在位。
桑门:指佛教僧人。
义成军节度使:唐代官职,负责义成军的军政事务。
滑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一带。
兵部尚书:唐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度支:唐代官署,负责财政事务。
兰陵县侯:唐代爵位,兰陵县的侯爵。
南海:古代地名,指今广东省一带。
广明:唐僖宗李儇的年号,公元880年至881年。
京兆尹:唐代官职,京兆府的行政长官。
田令孜:唐朝宦官,唐僖宗时期的权臣,掌握禁军大权。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贺州司户参军事:唐代官职,贺州的司户参军,负责户籍事务。
襄王:指唐僖宗李儇的弟弟李煴,曾自立为帝。
镇冀节度使:唐代官职,负责镇冀地区的军政事务。
王镕:唐代藩镇将领,曾任镇冀节度使。
光化:唐昭宗李晔的年号,公元898年至901年。
韦保衡: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李德裕:唐代宰相,政治家、文学家。
保衡:保衡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宰相,因罪被贬为播州司马。
起居舍人:唐代官名,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生活和言行。
播州司马:唐代官职,播州为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司马为州郡的副职。
白帝祠:祭祀白帝的祠庙,白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天帝之一,主西方。
礼部员外郎:唐代官名,礼部的属官,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户部侍郎:唐代官名,户部的副长官,负责财政、户籍等事务。
翰林学士承旨:唐代官名,翰林院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机要事务。
僖宗:唐僖宗李儇,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公元873年至888年在位。
兵部判度支:唐代官名,兵部的属官,负责军事财政。
王鐸:唐朝宰相,曾任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楚国公:唐代封爵,楚为国号,公为爵位。
神策狱:唐代监狱名,由神策军管理,专门关押政治犯。
硃玫:唐朝将领,曾任邠宁节度使,后参与拥立襄王煴为帝。
嗣襄王煴:唐朝宗室,唐僖宗时期被硃玫拥立为帝,后失败被杀。
孔纬:唐朝宰相,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唐僖宗的年号。
定:即萧定,唐朝官员,曾任户部侍郎、太常卿等职。
硃泚:唐朝叛将,曾自立为帝,后被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十六-评注
萧瑀是唐代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萧瑀出身皇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热爱经术,善于作文,这使他在政治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性格刚直,厌恶浮华,这种性格使他在政治上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
萧瑀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起伏。他曾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皇帝的忌惮,被贬为地方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治理,平定叛乱,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最终被召回朝廷,担任重要职务。
萧瑀的政治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封建制度,认为封建诸侯可以巩固国家的统治。这一主张在唐代初期得到了皇帝的采纳,成为当时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萧瑀的政治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决策,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瑀的文化修养和政治才能使他成为唐代初期的重要文化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言论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政治理想。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
萧瑀的政治生涯虽然充满了波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他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修养使他成为唐代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和文化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朝官员嵩的仕途经历及其在政治、军事上的贡献。嵩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中书舍人、尚书左丞等,展现了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
嵩在军事上的成就尤为显著。他在担任朔方节度使期间,成功抵御了吐蕃和回纥的入侵,保卫了唐朝的边疆安全。特别是在吐蕃大将悉诸逻恭禄和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后,嵩通过反间计使赞普诛杀了悉诸逻恭禄,成功瓦解了吐蕃的攻势。此外,他还派遣副将杜宾客率军在祁连城下大败吐蕃,斩获敌将,赢得了朝廷的高度赞誉。
在政治上,嵩也表现出色。他推荐韩休为相,尽管两人关系紧张,但嵩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展现了其高尚的政治品格。嵩在担任宰相期间,谨慎行事,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即使在晚年,嵩依然关心国事,多次向皇帝进言,提出改革建议,体现了其忠诚和责任感。
嵩的家族也颇为显赫。其子衡尚新昌公主,家族地位显赫。嵩的妻子入宫谒见皇帝时,被称为“亲家”,显示了其家族与皇室的亲密关系。嵩的子孙也多有成就,如其子华在兵部侍郎任上表现出色,尽管在安史之乱中一度陷入困境,但最终仍得以重返朝廷,继续为国家效力。
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在政治上也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他的事迹不仅反映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也展现了当时官员的忠诚与责任感。嵩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典范,也是唐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宰相俯及其家族的事迹,展现了唐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历史背景。俯作为唐代重要的政治人物,其生平经历和执政理念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状况。
俯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起伏,他曾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但也因其才能和品德受到皇帝的器重。俯在军事上的见解尤为突出,他主张以仁义为本,反对轻率用兵,强调兵法的运用应当慎重,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俯的家族背景显赫,其子湛、置等人也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尤其是置在咸通年间位至宰相,显示了俯家族在唐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置虽位高权重,却无显赫功绩,史书对其记载较少,这也反映了唐代后期政治腐败、官员平庸的现象。
俯的弟弟仿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在宣宗时期因直言进谏而受到重用,曾任岭南节度使等职。仿为官清廉,不贪财货,甚至在家人病重时也不愿取用官厨中的药材,这种廉洁自律的品格在当时实属难得。
俯的家族成员中,遘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进士及第后,历任右拾遗等职,因其才华和品德受到同僚的尊敬。遘对李德裕的仰慕,反映了他对正直、刚毅的政治家的推崇,也体现了唐代士人对理想政治人物的追求。
本文通过对俯及其家族成员的记载,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俯及其家族成员在政治上的起伏,反映了唐代中后期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同时,他们的廉洁自律、直言进谏等品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从文学角度来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人物生平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政治生涯和家族兴衰。文中对俯的军事思想和政治理念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展现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理想,为研究唐代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朝末年宰相萧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萧遘在唐僖宗时期担任宰相,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局面,他坚持正义,敢于与权臣田令孜对抗,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忠诚。
文中提到萧遘在保衡被贬后,因梦见白帝而得到启示,最终被召回朝廷,这一情节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人对天命和神明的信仰。萧遘在朝廷中与王鐸并位,表现出对长者的尊重和对同僚的友善,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和和谐共处的理念。
萧遘在田令孜专权时,敢于为李损辩护,反对宦官干预朝政,表现出不畏强权的精神。他的言行不仅维护了朝廷的尊严,也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然而,萧遘最终因政治斗争被赐死,这一结局反映了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文中还提到萧遘的家族背景,萧氏家族自梁朝以来世代为官,名德相望,与唐朝的盛衰密切相关。这一描述不仅展示了萧氏家族的显赫地位,也反映了世家大族在唐朝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萧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唐朝末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君爱国、尊老爱幼等价值观。萧遘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忠诚的宰相,更是一个坚守正义、不畏强权的士大夫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