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十-原文
高窦
高俭,字士廉,以字显,齐清河王岳之孙,父励乐安王,入隋为洮州刺史。
士廉敏惠有度量,状貌若画,观书一见辄诵,敏于占对。
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皆宿臣显重,与为忘年友,繇是有名。
自以齐宗室,不欲广交,屏居终南山下。
吏部侍郎高孝基劝之仕,仁寿中,举文才甲科,补治礼郎。
斛斯政奔高丽,坐与善,贬为硃鸢主簿,以母老不可居瘴疠地,乃留妻鲜于奉养而行。
会世大乱,京师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司法书佐。
时钦州俚帅宁长真以兵侵交趾,和惧,欲出迎,士廉曰:“长真兵虽多,县军远客,势不得久,城中胜兵尚可战,奈何受制于人?”
和因命为行军司马,逆击破之。
高祖遣使徇岭南,武德五年与和来降,于是秦王领雍州牧,荐士廉为治中,亲重之。
隐太子与王隙已炽,乃与长孙无忌密计计定,是日率吏卒释囚授甲,趋芳林门助战。
王为皇太子,授右庶子。
进侍中,封义兴郡公。
坐匿王珪奏不时上,左授安州都督。
进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蜀人畏鬼而恶疾,虽父母病皆委去,望舍投饵哺之,昆弟不相假财。
士廉为设条教,辩告督励,风俗翕然为变。
又引诸生讲授经艺,学校复兴。
秦时李冰导汶江水灌田,濒水者顷千金,民相侵冒。
士廉附故渠厮引旁出,以广溉道,人以富饶。
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
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州,人地无不当者。
高祖崩,摄司空,营山陵;加特进,迁尚书右仆射。
士廉三世居此官,世荣其贵。
太宗幸洛阳,太子监国,命摄少师。
手诏曰:“端拱三川,不忧关中者,以属卿也。”
久之,请致仕,听解仆射,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政事。
帝伐高丽,皇太子监国驻定州,又摄太傅,同掌机务。
太子令曰:“寡人资公训道,而比听政,据桉对公,情所未安,所司宜别设桉奉太傅。”
士廉固辞。
还至并州,有疾,帝即所舍问之。
贞观二十一年疾甚,帝幸其第,为流涕,卒年七十一。
又欲临吊,房玄龄以帝饵金石,谏不宜近丧。
帝曰:“朕有旧故姻戚之重,君臣之分,卿置勿言。”
即从数百骑出。
长孙无忌伏马前,陈士廉遗言,乞不临丧,帝犹不许,无忌至流涕,乃还入东苑,南向哭。
诏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文献,陪葬昭陵。
方寒食,敕尚宫以食四举往祭,帝自为文。
丧出横桥,又登城西北楼望哭以过丧。
高宗即位,加赠太尉,配享太宗庙廷。
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
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
士廉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
及遗令墓不得它藏,惟置衣一袭与平生所好书示先王典训可用终始者。
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赀,故人谓之卖昏。
由是诏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干仍居第一。
帝曰:“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赀,不肖子偃然自高,贩鬻松槚,不解人间何为贵之?齐据河北,梁、陈在江南,虽有人物,偏方下国,无可贵者,故以崔、卢、王、谢为重。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向声背实,买昏为荣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此谓之门户。今皆反是,岂不惑邪?朕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
遂以崔干为第三姓,班其书天下。
高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又李义府耻其家无名,更以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广类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叙所以然。
以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改为《姓氏录》。
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搢绅耻焉,目为“勋格”。
义府奏悉索《氏族志》烧之。
又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
先是,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宝等为冠。
其后矜尚门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
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后房玄龄、魏徵、李勣复与昏,故望不减,然每姓第其房望,虽一姓中,高下县隔。
李义府为子求昏不得,始奏禁焉。
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昏家”,益自贵,凡男女皆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世以为敝云。
士廉六子,履行、审行、真行有名。
履行居母丧毁甚,太宗谕使强食。
尚东阳公主,袭爵。
繇户部尚书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政有名。
坐长孙无忌,左授洪州都督,改永州刺史。
真行至左卫将军。
其子岐连章怀太子事,诏令自诫切,真行以佩刀刺杀之,断首弃道上,高宗
同三司。侍父疾,束带五旬不弛;居丧,哀癯过常。袭爵,累转梁州刺史。
将之官,文帝幸其第,酣宴如家人礼。母卒,数号绝。诏宫人节哭。岁余,为岐州刺史,转幽州总管,所至以宽惠闻。
汉王谅反,炀帝疑抗为应,遣李子雄驰往代之。子雄因诬抗得谅书不奏,按鞫无状,然坐是遂废。
抗与高祖少相狎,及杨玄感反,抗谓高祖曰:“玄感为我先耳,李氏名在图录,天所启也。”高祖曰:“为祸始不祥,公无妄言。”
炀帝遣抗出灵武,逴护长城,闻高祖已定京师,喜曰:“此吾家婿,豁达有大度,真拨乱主也。”因归长安。
高祖见之喜,握手曰:“李氏果王,何如?”因置酒为乐,授将作大匠兼纳言,寻罢为左武候大将军。
帝听朝,或引升御坐,既退,入卧内,从容谈笑,极平生欢,以兄呼之,宫中称为舅,或留宿禁省,侍燕豫,然未尝干朝廷事。
后从秦王平薛举,功第一;又从征王世充。东都平,册勋于庙者九人,抗与从弟轨与焉。赐女乐一部,珍币不赀。
卒,赠司徒,谥曰密。子衍、静、诞,衍袭爵。
静字元休,在隋佐亲卫,以父得罪炀帝,久不之进。高祖入京师,擢并州大总管府长史。
时突厥数为边患,粮道不属,静表请屯田太原,以省馈运。议者以流亡未复,不宜重困,于是召入与裴寂、萧瑀、封伦廷议,寂等不能屈,帝从之,岁收粟十万斛。
诏检校并州大总管。又请断石岭以为鄣塞,制突厥之入。太宗即位,授司农卿,封信都县男。
赵元楷为少卿,静鄙其聚敛,因会官属大言曰:“如炀帝奢侈,竭四海自奉,司农须公矣。今天子躬节俭,屈一人安兆庶,恶用公哉?”元楷大惭。
改夏州都督。突厥携贰,诸将出征者过静,静为陈虏中虚实,诸将由是大克获。又间其部落,郁射所部郁孤尼等九俟斤皆内附。
帝嘉之,赐马百匹、羊千口。及禽颉利,诏处其众河南。静上书曰:“夷狄穷则搏噬,饱则群聚,不可以刑法绳、仁义教也。衣食仰给,不恃耕桑。今损有为之民,资无知之虏,得之无益于治,失之不害于化。况首丘未忘,则一旦变生,犯我王略矣。不如因其破亡,假以贤王一号,妻之宗女,披其土地部落,使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则世为籓臣矣。”
帝虽不从,然嘉其忠,优诏答曰:“北方之务,悉以相委,以卿为宁朔大使,朕无北顾忧矣。”再迁民部尚书。卒,谥曰肃。子逵,尚遂安公主,袭爵。
诞,隋末起家朝请郎。义宁初,辟丞相府祭酒,封安丰郡公,尚襄阳公主。从秦王征薛举,为元帅府司马。累迁太常卿。
高祖诸子幼,未出宫者十余王,国司家事,皆诞主之。出为梁州都督。贞观初,召授右领军大将军,进莘国公,为宗正卿。
太宗与语,昏谬失对。乃下诏曰:“诞比衰耗,不能事,朕知而任之,是谓不明。且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其以光禄大夫罢就第。”卒,赠工部尚书、荆州刺史,谥曰安。
抗弟璡,字之推,性沈厚。隋大业末,为扶风太守。唐兵起,以郡归,历民部尚书。从秦王平薛仁杲,赐锦袍。寻镇益州,时蜀盗贼多,皆讨平之。
与皇甫无逸不协,数相诉毁,因请入朝,至半道,诏还之。璡内忧恐。会使者至,璡引宴卧内,厚饷遗。无逸以闻,坐免官。
未几,授秘书监,封邓国公。贞观初,迁将作大匠,诏脩洛阳宫,凿池起山,务极侈浮,费不胜算。太宗怒,诏毁之,免其官。
以酆王纳璡女为妃,复位。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安。璡有巧思,工书。武德中,与太常少卿祖孝孙受诏定雅乐,是正钟律云。
威从孙德玄,隋大业中,起家国学生。祖照,尚周文帝义阳公主,封钜鹿郡公。父彦,袭爵,终隋西平太守。
兄德明,师事陈留王孝逸,通知文史。汉王谅反,遣将綦良攻黎州。德明年十八,募士五千,号令严整,倍道击贼,破之。以功擢累齐王府属。坐事免。
高祖兵叩长安,而宗室孝基、神符、道宗及窦诞、赵慈景等并系狱,隋将卫文升、阴世师欲杀之,德明谏曰:“罪不在此,杀之无伤于彼,祗取怨焉,不如纵之。”乃止。
长安平,谒高祖,终不自言,时称长者。拜考功郎中。从秦王击王世充。封显武男,历常、爱二州刺史,卒。
德玄始为高祖丞相府千牛,历太宗时不甚显,高宗以旧臣,自殿中少监为御史大夫,岁中迁司元太常伯。
时帝又以源直心为奉常正卿,刘祥道为司刑太常伯,上官仪为西台侍极,郝处俊为太子左中护,凡十余人,皆帝自择,以示宰相李勣等,皆顿首谢。
麟德初,进检校左相,勤职约己,天子尝临朝,咨其清素,加以赐赉。居位数年,赞图封禅事,与李勣皆为使。
帝次濮阳,问古谓帝丘,德玄不能对,许敬宗具道其然,帝称善。敬宗自矜于人,德玄知,不为忤,众服其量。
礼成,进爵二级。以弟德远未及爵,愿分封,诏可,故德玄封钜鹿男,德远乐安男。
德玄迎时取合,未尝有过,然无它补益。卒,年六十九,赠光禄大夫,幽州都督,谥曰恭。
赞曰:高、窦虽缘外戚姻家,然自以才猷结天子,厕迹名臣,垂荣无穷,时有遇合,故见诸事业。古来贤豪,不遭与运,埋光铲采,与草木俱腐者,可胜咤哉!
窦宗自魏讫唐,支胄扶疏数百年,所冯厚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十-译文
高窦
高俭,字士廉,以字显名,是齐清河王岳的孙子,父亲励是乐安王,进入隋朝后担任洮州刺史。
士廉聪明有度量,相貌如画,读书过目不忘,善于应对。
隋朝的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显赫的重臣,与他成为忘年之交,因此有名。
他自认为是齐国的宗室,不愿广泛结交,隐居在终南山下。
吏部侍郎高孝基劝他出仕,仁寿年间,他考中甲科文才,补任治礼郎。
斛斯政逃奔高丽,因与他交好,被贬为硃鸢主簿,因母亲年老不能住在瘴疠之地,便留下妻子鲜于奉养母亲,自己前往任职。
当时天下大乱,京师道路断绝,交趾太守丘和任命他为司法书佐。
当时钦州俚帅宁长真率兵侵犯交趾,丘和害怕,想出去迎接,士廉说:“长真的兵虽多,但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客军,势不能久留,城中还有足够的兵力可以一战,为什么要受制于人?”
丘和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反击并击败了宁长真。
高祖派遣使者巡视岭南,武德五年,士廉与丘和一起投降,秦王担任雍州牧,推荐士廉为治中,非常器重他。
隐太子与秦王的矛盾已经激化,士廉与长孙无忌密谋,当天率领吏卒释放囚犯,授予他们兵器,赶往芳林门助战。
秦王成为皇太子后,任命士廉为右庶子。
晋升为侍中,封为义兴郡公。
因隐匿王珪的奏章没有及时上报,被贬为安州都督。
晋升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蜀地人害怕鬼怪,厌恶疾病,即使父母生病也会抛弃他们,只在远处投喂食物,兄弟之间也不互相借贷。
士廉制定教令,劝导督促,风俗逐渐改变。
他还召集学生讲授经艺,学校得以复兴。
秦朝时李冰引导汶江水灌溉农田,靠近水边的土地价值千金,百姓互相侵占。
士廉沿着旧渠引水,扩大灌溉范围,百姓因此富裕。
入朝担任吏部尚书,进封为许国公。
他擅长鉴别人才,又熟悉氏族谱系,所任命的州官,人地皆宜。
高祖去世后,他代理司空,负责营建山陵;加封特进,升任尚书右仆射。
士廉三代担任此官,世人以他的显贵为荣。
太宗到洛阳,太子监国,任命士廉代理少师。
太宗手诏说:“你坐镇三川,我不必担心关中,因为有你。”
过了很久,士廉请求退休,太宗同意他辞去仆射职务,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参与政事。
太宗征讨高丽,皇太子监国驻守定州,士廉代理太傅,共同掌管机要事务。
太子下令说:“我依赖您的教导,但每次听政时,坐在案前面对您,心里不安,有关部门应另设案桌供奉太傅。”
士廉坚决推辞。
回到并州后,士廉生病,太宗亲自到他住处探望。
贞观二十一年,士廉病情加重,太宗到他家中探望,流泪不止,士廉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太宗还想亲自吊唁,房玄龄因太宗服用金石药物,劝他不要接近丧事。
太宗说:“我与士廉有旧交姻亲之重,君臣之分,你不要再说了。”
随即率领数百骑出宫。
长孙无忌跪在马前,陈述士廉的遗言,请求太宗不要亲自吊唁,太宗仍不答应,长孙无忌流泪不止,太宗才返回东苑,向南哭泣。
下诏追赠士廉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文献,陪葬昭陵。
正值寒食节,太宗命令尚宫四次前往祭祀,并亲自撰写祭文。
出殡时经过横桥,太宗又登上城西北楼,望着灵柩哭泣。
高宗即位后,加赠士廉为太尉,配享太宗庙廷。
士廉举止端庄,每次进献建议,朝臣都注目以视。
他的奏议从不留稿,家人也从未见过。
士廉年轻时就知道太宗非同常人,将女儿嫁给他,即后来的文德皇后。
他临终前嘱咐墓中不得藏其他物品,只放一套衣服和生平所读的书籍,以示先王典训可以终身奉行。
起初,太宗认为山东士族崇尚门第,虽然家族衰落,子孙仍以世望自居,嫁娶时索取大量财物,因此人们称之为“卖婚”。
于是下诏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负责整理天下谱牒,参考史传,辨别真伪,进用忠贤,贬退悖恶,优先宗室,其次外戚,贬退新兴家族,进用旧望,右列膏粱,左列寒门,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为九等,称为《氏族志》,崔干仍居第一。
太宗说:“我对崔、卢、李、郑没有偏见,只是他们的家族已经衰落,不再显赫,却仍依赖旧地索取财物,不肖子孙自高自大,贩卖松槚,不明白人间为何看重他们?齐国占据河北,梁、陈在江南,虽然有人物,但都是偏方小国,没有值得推崇的,所以以崔、卢、王、谢为重。如今跟随我平定天下的谋士功臣,为何要容纳那些靠旧门第索取财物,追求虚名,以买婚为荣的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位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这才是门户。如今却反其道而行之,岂不令人困惑?我以今日的冠冕为等级高下。”
于是将崔干列为第三姓,颁布《氏族志》于天下。
高宗时,许敬宗因未将武后家族列入谱系,李义府也因家族无名感到羞耻,便与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十二人重新修订,扩大类别,共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高宗亲自说明修订原因。
将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列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按品位高低排列,共九等,只取本人及兄弟子孙,其余亲属不列入,改名为《姓氏录》。
当时因军功升入五品者,皆被列入谱系,士族以此为耻,称之为“勋格”。
李义府奏请将《氏族志》全部烧毁。
又下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共七姓十家,不得自行婚配;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超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匹,六品七品一百匹,全部作为嫁妆,夫家禁止接受陪门财。
此前,后魏太和年间,定四海望族,以李宝等人为首。
后来人们崇尚门第,因此《氏族志》将他们的地位全部降低。
王妃、主婿都从当世勋贵名臣家族中选取,不再崇尚山东旧族。
后来房玄龄、魏徵、李勣再次与山东旧族联姻,因此他们的声望不减,但每姓的房望仍有高低之分。
李义府为儿子求婚不成,便上奏禁止山东旧族自行婚配。
此后天下衰落的宗族被排除在谱系之外,昭穆所不齿的家族,都称为“禁婚家”,他们更加自贵,男女暗中聘娶,天子也无法禁止,世人认为这是弊端。
士廉有六个儿子,履行、审行、真行有名。
履行在母亲去世时悲痛欲绝,太宗劝他勉强进食。
他娶东阳公主为妻,继承爵位。
从户部尚书升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政绩显著。
因长孙无忌事件,被贬为洪州都督,后改任永州刺史。
真行官至左卫将军。
他的儿子岐因涉及章怀太子事件,高宗下诏令其自省,真行用佩刀刺杀了他,砍下头颅丢弃在路上,高宗
他担任同三司的职位。在父亲生病期间,他束紧腰带五十天不放松;在父亲去世后,他哀痛过度,超过了常人的表现。他继承了爵位,后来转任梁州刺史。
在赴任之前,文帝亲自到他的家中,像家人一样欢宴。母亲去世后,他多次痛哭至昏厥。皇帝下令让宫人节制哭泣。一年多后,他被任命为岐州刺史,后又转任幽州总管,所到之处都以宽厚仁慈著称。
汉王谅造反,炀帝怀疑抗是内应,派李子雄去接替他。李子雄诬告抗收到谅的书信却没有上报,经过审讯没有发现证据,但抗因此被废黜。
抗与高祖年少时关系亲密,当杨玄感造反时,抗对高祖说:“玄感是为我们打头阵的,李氏的名字已经在天命图录中,这是天意。”高祖说:“作为祸乱的开始是不吉利的,您不要乱说。”
炀帝派抗去灵武,巡视长城,听说高祖已经平定京师,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女婿,豁达大度,真是拨乱反正的君主。”于是他回到长安。
高祖见到他非常高兴,握着他的手说:“李氏果然称王了,怎么样?”于是设宴庆祝,任命他为将作大匠兼纳言,不久又罢免他为左武候大将军。
皇帝上朝时,有时会让他坐在御座上,退朝后,进入内室,轻松谈笑,尽情享受平生的欢乐,称呼他为兄长,宫中称他为舅舅,有时还留他在宫中过夜,参加宴会,但他从不干预朝廷事务。
后来他跟随秦王平定薛举,功绩第一;又随军征讨王世充。东都平定后,有九人在宗庙中册封功勋,抗和他的堂弟轨都在其中。皇帝赐给他一部女乐和无数珍宝。
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司徒,谥号为密。他的儿子衍、静、诞,衍继承了爵位。
静字元休,在隋朝担任亲卫,因为父亲得罪了炀帝,长期没有得到晋升。高祖进入京师后,提拔他为并州大总管府长史。
当时突厥多次侵扰边境,粮道不通,静上表请求在太原屯田,以减少运输负担。有人建议因为流亡者尚未恢复,不宜加重负担,于是皇帝召他与裴寂、萧瑀、封伦等人廷议,裴寂等人无法反驳,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每年收获十万斛粮食。
皇帝下诏让他检校并州大总管。他又请求在石岭设防,以阻止突厥入侵。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司农卿,封他为信都县男。
赵元楷担任少卿,静鄙视他聚敛财富,于是在官属面前大声说:“像炀帝那样奢侈,耗尽天下财富来满足自己,司农需要您这样的人。现在天子亲自节俭,委屈自己来安抚百姓,哪里需要您这样的人呢?”元楷非常惭愧。
静改任夏州都督。突厥内部不和,出征的将领经过静时,静向他们详细说明敌人的虚实,将领们因此取得了重大胜利。他还离间突厥部落,郁射所部的郁孤尼等九位俟斤都归附了唐朝。
皇帝嘉奖他,赐给他一百匹马和一千只羊。当颉利被擒后,皇帝下令将他的部众安置在河南。静上书说:“夷狄在穷困时会互相残杀,吃饱后会聚集在一起,不能用刑法约束,也不能用仁义教化。他们依赖衣食供给,不依靠耕织。现在损害有能力的百姓,资助无知的敌人,得到他们对治理没有好处,失去他们对教化没有害处。况且他们不忘故土,一旦发生变故,就会侵犯我们的疆土。不如趁他们破败时,给他们一个贤王的称号,娶宗室女子为妻,分割他们的土地和部落,削弱他们的势力,使他们容易控制,这样他们就会世代成为藩臣。”
皇帝虽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赞赏他的忠诚,下诏答复说:“北方的事务,全部委托给你,任命你为宁朔大使,朕不再为北方担忧了。”后来他又升任民部尚书。他去世后,谥号为肃。他的儿子逵,娶了遂安公主,继承了爵位。
诞在隋末起家为朝请郎。义宁初年,被任命为丞相府祭酒,封为安丰郡公,娶了襄阳公主。他跟随秦王征讨薛举,担任元帅府司马。后来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卿。
高祖的许多儿子年幼,尚未出宫的十余位王子,国家的家务事都由诞主持。他后来出任梁州都督。贞观初年,被召入朝担任右领军大将军,晋升为莘国公,担任宗正卿。
太宗与他交谈时,他昏聩失言。于是皇帝下诏说:“诞近来衰老衰弱,不能胜任职务,朕明知如此还任用他,这是不明智的。而且为官职选择合适的人是治理之道,为个人选择官职是混乱之源。让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退休回家。”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荆州刺史,谥号为安。
抗的弟弟璡,字之推,性格沉稳厚道。隋朝大业末年,担任扶风太守。唐朝起兵后,他率郡归顺,历任民部尚书。他跟随秦王平定薛仁杲,被赐予锦袍。后来镇守益州,当时蜀地盗贼众多,都被他讨平。
他与皇甫无逸不和,多次互相诋毁,于是请求入朝,走到半路,皇帝下诏让他回去。璡内心忧虑恐惧。正好使者到来,璡在卧室内设宴款待,厚礼相赠。无逸将此事报告皇帝,璡因此被免官。
不久,他被任命为秘书监,封为邓国公。贞观初年,升任将作大匠,奉命修建洛阳宫,凿池堆山,极尽奢华,花费不计其数。太宗大怒,下诏毁掉宫殿,免去他的官职。
因为酆王娶了璡的女儿为妃,他恢复了职位。他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安。璡有巧思,擅长书法。武德年间,他与太常少卿祖孝孙奉命制定雅乐,校正钟律。
威的从孙德玄,隋朝大业年间,起家为国学生。他的祖父照,娶了周文帝的义阳公主,封为钜鹿郡公。他的父亲彦,继承了爵位,最终担任隋朝西平太守。
他的哥哥德明,师从陈留王孝逸,精通文史。汉王谅造反时,派将綦良攻打黎州。德明当时十八岁,招募了五千士兵,号令严整,倍道兼程击败了敌人。因功多次升迁,担任齐王府属。后来因事被免职。
高祖的军队攻打长安时,宗室孝基、神符、道宗及窦诞、赵慈景等人被关押,隋将卫文升、阴世师想杀掉他们,德明劝谏说:“罪不在他们,杀了他们对敌人没有伤害,只会招来怨恨,不如放了他们。”于是他们被释放。
长安平定后,德明拜见高祖,始终没有提及自己的功劳,当时人称他为长者。他被任命为考功郎中。他跟随秦王攻打王世充。被封为显武男,历任常、爱二州刺史,最终去世。
德玄最初担任高祖丞相府的千牛,在太宗时期并不显赫,高宗因为他是旧臣,从殿中少监升任御史大夫,一年内又升任司元太常伯。
当时皇帝又任命源直心为奉常正卿,刘祥道为司刑太常伯,上官仪为西台侍极,郝处俊为太子左中护,共十余人,都是皇帝亲自挑选的,向宰相李勣等人展示,他们都叩头谢恩。
麟德初年,德玄升任检校左相,勤勉尽责,约束自己,皇帝曾在上朝时称赞他的清廉,并加以赏赐。他在位几年,参与了封禅的筹备工作,与李勣一起担任使者。
皇帝在濮阳停留时,问古代称帝丘的原因,德玄无法回答,许敬宗详细解释了原因,皇帝称赞他。敬宗自夸于人,德玄知道后,没有生气,众人佩服他的度量。
封禅礼成后,德玄晋升两级爵位。因为他的弟弟德远还没有爵位,他愿意分封,皇帝同意,于是德玄被封为钜鹿男,德远被封为乐安男。
德玄善于迎合时势,从未有过失,但没有其他特别的贡献。他去世时六十九岁,被追赠为光禄大夫,幽州都督,谥号为恭。
赞曰:高、窦虽然因为外戚姻亲的关系,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天子结交,跻身名臣之列,荣耀无穷,时运相合,所以成就了一番事业。自古以来,贤能豪杰,如果不遇到好的时机,埋没才华,与草木一同腐朽的,何其多啊!
窦氏家族从魏朝到唐朝,支脉繁盛数百年,根基深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十-注解
高窦:指高俭,字士廉,隋唐时期的重要官员,因其字而显名。
齐清河王岳:北齐的宗室成员,高俭的祖父。
洮州刺史:隋朝时期的官职,洮州位于今甘肃省。
治礼郎:隋唐时期的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硃鸢主簿:隋朝时期的官职,硃鸢位于今越南境内。
交趾太守:交趾,今越南北部,太守为地方行政长官。
行军司马: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参谋职位。
雍州牧:唐朝时期的官职,雍州位于今陕西省。
右庶子:唐朝东宫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吏部尚书:唐朝中央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许国公:唐朝的封爵,国公为最高爵位之一。
司空:唐朝的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礼仪和工程。
尚书右仆射:唐朝中央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开府仪同三司:唐朝的高级官职,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
太傅:古代官职名,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
司徒:古代官职,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高俭的女儿。
氏族志:唐朝时期编纂的家族谱系书籍,用于规范社会等级。
姓氏录:唐朝时期修订的家族谱系书籍,进一步规范社会等级。
勋格:唐朝时期对军功入五品者的称呼,带有贬义。
禁昏家:唐朝时期对某些家族的称呼,禁止他们与其他家族通婚。
贬睦州刺史:指官员因某种原因被降职到睦州担任刺史。睦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明经中第:指通过明经科考试并获得及第。明经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察儒家经典。
司门郎中:唐代官职名,属于尚书省,负责管理城门、关隘等事务。
国子祭酒:唐代官职名,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国家最高学府。
九经:指儒家经典中的九部重要著作,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论语》、《孟子》、《孝经》和《尔雅》。
鄂岳观察使:唐代官职名,负责鄂州和岳州的监察事务。
太子宾客:唐代官职名,东宫属官,负责辅佐太子。
分司东都:指官员在东都洛阳担任职务。东都即洛阳,唐代的陪都之一。
太子少保:唐代官职名,东宫属官,负责辅佐太子,地位较高。
受姓受氏:古代中国的一种制度,通过赐姓或赐氏来表彰有功之人。
谱系:指家族的世系记录,用于追溯祖先和家族的传承。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中的一种排列方式,用于区分家族成员的辈分和地位。
阀阀显者:指那些通过婚姻关系来提升社会地位的显赫家族。
陇西:古代地名,今甘肃省境内,李氏家族的发源地之一。
彭城: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刘氏家族的发源地之一。
冠冕皁隶:冠冕指贵族,皁隶指平民,此处指社会阶层的混乱。
上柱国: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武官,地位显赫。
太穆皇后: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窦威的从兄弟女。
内史令:隋唐时期的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和管理文书。
秘书郎:唐代官职名,属于秘书省,负责管理图书和文书。
蜀王秀:隋朝宗室,蜀王杨秀,因谋反被废。
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唐代官职名,大丞相府的属官,负责文书和记录事务。
叔孙通: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曾为汉高祖制定礼仪制度。
同州刺史:唐代官职名,同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延安郡公:唐代爵位名,延安郡的封爵。
靖:谥号,表示窦威的品德高尚、行为端正。
资阳郡东曹掾:隋代官职名,资阳郡的属官,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赞皇县公:唐代爵位名,赞皇县的封爵。
大丞相谘议参军:唐代官职名,大丞相府的属官,负责提供建议和咨询。
太子詹事:唐代官职名,东宫属官,负责管理太子的事务。
秦州总管:唐代官职名,秦州的最高军事长官。
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唐代官职名,益州道的行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
洛州都督:唐代官职名,洛州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右卫大将军:唐代官职名,禁军的高级将领。
并州都督:唐代官职名,并州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左卫将军:唐代官职名,禁军的高级将领。
秦州都督:唐代官职名,秦州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金紫光禄大夫:唐代官职名,属于文散官,地位较高。
扶风郡公:唐代爵位名,扶风郡的封爵。
左领军大将军:唐代官职名,禁军的高级将领。
右屯卫大将军:唐代官职名,禁军的高级将领。
谯国公:唐代爵位名,谯国的封爵。
左卫大将军:唐代官职名,禁军的高级将领。
特进:唐代官职名,属于文散官,地位较高。
同三司:古代官名,指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级的官职,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大臣。
束带五旬不弛:指在父亲生病期间,连续五十天不放松腰带,形容孝子对父亲的极度关心和照顾。
哀癯过常:形容在丧事期间,因过度悲伤而身体消瘦,超过常人。
袭爵:继承父亲的爵位。
梁州刺史:古代官职,梁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梁州位于今陕西汉中一带。
文帝:指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
岐州刺史:古代官职,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岐州位于今陕西宝鸡一带。
幽州总管:古代官职,幽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幽州位于今河北北部及北京一带。
汉王谅:隋朝宗室,杨谅,隋文帝的第五子,曾发动叛乱。
炀帝:指隋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李子雄:隋朝将领,曾参与平定汉王谅的叛乱。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杨玄感:隋朝将领,曾发动叛乱反对隋炀帝。
灵武:今宁夏灵武一带,隋唐时期为边防重镇。
京师:指隋唐时期的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将作大匠: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建筑和工程的官员。
纳言: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的官员。
左武候大将军:古代官职,负责京城卫戍的高级将领。
秦王: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未即位前封为秦王。
薛举: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自立为西秦霸王。
王世充: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自立为郑王。
东都:指隋唐时期的东都洛阳。
谥曰密:古代对死者的追封称号,’密’意为谨慎、周密。
并州大总管府长史:古代官职,并州大总管府的副职,并州位于今山西太原一带。
突厥: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隋唐时期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屯田:古代的一种农业政策,军队在边境地区开垦土地,自给自足。
裴寂:唐朝开国功臣,曾任宰相。
萧瑀:唐朝开国功臣,曾任宰相。
封伦:唐朝开国功臣,曾任宰相。
司农卿:古代官职,负责国家农业和粮食事务的官员。
信都县男:古代爵位,信都县位于今河北邢台一带,’男’为五等爵位中的最低一级。
赵元楷:唐朝官员,曾任司农少卿。
夏州都督:古代官职,夏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夏州位于今陕西靖边一带。
颉利:突厥可汗,曾多次侵扰唐朝边境。
民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国家财政和户籍事务的官员。
谥曰肃:古代对死者的追封称号,’肃’意为严肃、庄重。
遂安公主:唐朝公主,唐太宗的女儿。
朝请郎:古代官职,负责朝廷礼仪的官员。
义宁:隋炀帝的年号,公元617年至618年。
丞相府祭酒:古代官职,丞相府的高级属官,负责礼仪和教育事务。
安丰郡公:古代爵位,安丰郡位于今安徽六安一带,’公’为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级。
襄阳公主:唐朝公主,唐高祖的女儿。
太常卿: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祭祀和礼仪事务的官员。
宗正卿:古代官职,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的官员。
光禄大夫:古代官职,负责朝廷礼仪和宴会的官员。
工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国家工程和制造事务的官员。
荆州刺史:古代官职,荆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荆州位于今湖北一带。
谥曰安:古代对死者的追封称号,’安’意为安宁、平和。
扶风太守:古代官职,扶风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扶风郡位于今陕西宝鸡一带。
益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四川成都一带。
皇甫无逸:唐朝官员,曾任益州都督。
秘书监:古代官职,负责国家图书和文献事务的官员。
邓国公:古代爵位,邓国位于今河南邓州一带,’公’为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级。
洛阳宫:隋唐时期洛阳的皇宫。
酆王:唐朝宗室,唐高祖的儿子李元亨。
礼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礼仪和教育事务的官员。
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公元618年至626年。
祖孝孙:唐朝官员,曾任太常少卿。
雅乐:古代宫廷音乐,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
国学生:古代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钜鹿郡公:古代爵位,钜鹿郡位于今河北邢台一带,’公’为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级。
西平太守:古代官职,西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西平郡位于今青海西宁一带。
陈留王孝逸:唐朝宗室,唐高祖的儿子李孝逸。
黎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四川汉源一带。
齐王府属:古代官职,齐王府的属官,负责王府事务。
考功郎中:古代官职,负责官员考核和功绩评定的官员。
显武男:古代爵位,’男’为五等爵位中的最低一级。
常、爱二州刺史:古代官职,常州和爱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常州位于今江苏常州一带,爱州位于今越南清化一带。
殿中少监: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的官员。
司元太常伯: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祭祀和礼仪事务的官员。
奉常正卿: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祭祀和礼仪事务的官员。
司刑太常伯:古代官职,负责国家司法事务的官员。
西台侍极:古代官职,负责朝廷礼仪和宴会的官员。
太子左中护:古代官职,负责太子府事务的官员。
检校左相:古代官职,负责朝廷事务的高级官员。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大典礼。
濮阳:今河南濮阳一带,古代为重要城市。
钜鹿男:古代爵位,钜鹿郡位于今河北邢台一带,’男’为五等爵位中的最低一级。
乐安男:古代爵位,乐安郡位于今山东广饶一带,’男’为五等爵位中的最低一级。
幽州都督:古代官职,幽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幽州位于今河北北部及北京一带。
谥曰恭:古代对死者的追封称号,’恭’意为恭敬、谦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十-评注
高俭,字士廉,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官员,他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风俗。高俭出身于北齐宗室,家族背景显赫,但他本人却以才华和品德著称。他在隋朝时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洮州刺史、治礼郎等,显示出他在政治和礼仪方面的才能。
高俭在唐朝时期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在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雍州牧、右庶子、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等,显示出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面才能。特别是在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他通过设立条教、讲授经艺、复兴学校等措施,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高俭在唐朝的政治斗争中也有重要表现。他在隐太子与秦王的斗争中,与长孙无忌密谋,率吏卒释囚授甲,趋芳林门助战,最终帮助秦王取得胜利。这一事件不仅显示了高俭的政治智慧和胆略,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
高俭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参与了《氏族志》的编纂工作,这一工作旨在规范社会等级,消除门阀制度的弊端。高俭通过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等措施,编纂出了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家族谱系书籍。这一工作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
高俭的个人品德也值得称道。他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这一行为不仅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他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高俭在临终前遗令墓不得它藏,惟置衣一袭与平生所好书示先王典训可用终始者,这一行为显示了他对文化和传统的尊重。
总的来说,高俭是隋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风俗,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代一些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首先,文本中提到的官员如窦威、窦轨等人,他们的生平经历展示了唐代官员的晋升途径和仕途变迁。窦威因其学识渊博和品德高尚,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最终担任了内史令等重要职务。窦轨则因其军事才能和严酷的治军风格,在平定叛乱和治理地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九经’、‘明经’等词汇,反映了唐代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唐代的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明经科是其中重要的一科。通过明经科考试并获得及第的士人,往往能够进入仕途,担任重要职务。这种制度不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也为唐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唐代的谱系制度和宗法制度。谱系是家族世系的记录,用于追溯祖先和家族的传承。宗法制度中的‘昭穆’排列方式,则用于区分家族成员的辈分和地位。这些制度在唐代社会中起到了维护家族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谱系制度逐渐废弛,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混乱,这种现象在文本中得到了反映。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冠冕皁隶,混为一区’,揭示了唐代社会阶层的混乱现象。冠冕指贵族,皁隶指平民,两者的混为一区,反映了唐代社会中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现象可能与唐代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有关,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记载唐代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它不仅为我们了解唐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隋唐之际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首先,文中提到的’同三司’、’梁州刺史’、’幽州总管’等官职,展示了隋唐时期复杂的官僚体系。这些官职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反映了当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袭爵’、’封爵’等词汇,体现了隋唐时期的世袭制度。爵位的继承不仅是家族荣誉的延续,也是政治地位的保障。例如,’抗’袭爵后,历任梁州刺史、岐州刺史等职,显示了爵位与官职之间的紧密联系。
再次,文中提到的’汉王谅反’、’杨玄感反’等事件,反映了隋末唐初的政治动荡。这些叛乱不仅是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挑战,也揭示了隋炀帝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抗’在汉王谅叛乱中的表现,以及他对高祖的预言,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敏锐洞察力。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屯田’、’断石岭以为鄣塞’等军事策略,反映了隋唐时期对边疆防御的重视。’静’提出的屯田建议,不仅解决了粮草供应问题,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显示了他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才能。
最后,文中提到的’雅乐’、’洛阳宫’等文化元素,反映了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璡’与祖孝孙定雅乐的事迹,显示了当时对礼乐文化的重视。而’洛阳宫’的修建与毁坏,则反映了唐太宗对奢侈之风的抵制。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几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隋唐之际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画卷。这些人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他们的故事为我们理解隋唐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