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原文

后妃下

张皇后 章敬吴太后 贞懿独孤皇后 睿真沈太后 昭德王皇后 韦贤妃庄宪 王皇后 懿安郭太后 孝明郑太后 恭僖王太后 贞献萧太后 宣懿韦太后尚宫宋 若昭 郭贵妃 王贤妃 元昭晁太后 惠安王太后 郭淑妃 恭宪王太后何皇后

肃宗废后庶人张氏,邓州向城人,家徙新丰。祖母窦,昭成皇后女弟也。玄宗 幼失昭成,母视姨,鞠爱笃备。帝即位,封邓国夫人,亲宠无比。五息子,曰去惑、 去疑、去奢、去逸、去盈,皆显官。去盈尚常芬公主。去逸生后。

肃宗为忠王时,纳韦元珪女为孺人。既建太子,以孺人为妃,后为良娣。妃兄 坚为李林甫构死,太子惧,请与妃绝,毁服幽禁中。安禄山反,陷於贼,至德中薨。

始,妃既绝,良娣得专侍太子,慧中而辩,能迎意傅合。玄宗西幸,娣与太子 从,度渭,民鄣道乞留复长安,太子不听。中人李辅国密启,娣又赞其谋,遂定计 北趣灵武。时军卫单寡,夕次,娣必寝前,太子曰:“暮夜可虞,且捍贼非妇人事, 宜少戒。”对曰:“方多事,若仓卒,妾自当之,殿下可徐为计。”驻灵武,产子 三日,起缝战士衣,太子敕止,对曰:“今岂自养时邪?”乾元初,册拜淑妃,赠 其父尚书左仆射,姊妹皆封号,弟清、潜尚大宁、延和二郡主。遂立为皇后,诏内 外命妇悉朝光顺门。

后能牢宠,稍稍豫政事,与李辅国相助,多以私谒桡权。亲蚕苑中,群命妇相 礼,仪物甚盛。二年,群臣上帝尊号,后亦讽群臣尊己号“翊圣”,帝问李揆,揆 争不可。会月蚀,帝以咎在后宫,乃止。又与辅国谋徙上皇西内。端午日,帝召见 山人李唐,帝方拥幼女,顾唐曰:“我念之,无怪也。”唐曰:“太上皇今日亦当 念陛下。”帝泫然涕下,而内制於后,卒不敢谒西宫。帝不豫,后自箴血写佛书以 示诚。

初,建宁王倓数短后於帝,上皇在蜀,以七宝鞍赐后,而李泌请分以赏战士, 倓助泌请,故后怨,卒被谮死。繇是太子深畏,事后谨甚。后犹欲危之,然以子〓 早世而侗幼,故太子得无患。宝应元年,帝大渐,后与内官硃辉光等谋立越王系, 而李辅国、程元振以兵卫太子,幽后别殿。代宗已立,群臣白帝请废为庶人,杀之。 清、潜与舅窦履信皆流放,支党伏诛。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濮州濮阳人。父令珪,以郫丞坐事死,故后幼入掖廷。

肃宗在东宫,宰相李林甫阴构不测,太子内忧,鬓发班秃。后入谒,玄宗见不 悦,因幸其宫,顾廷宇不汛扫,乐器尘蠹,左右无嫔侍,帝愀然谓高力士曰:“儿 居处乃尔,将军叵使我知乎?”诏选京兆良家子五人虞侍太子,力士曰;“京兆料 择,人得以藉口,不如取掖廷衣冠子,可乎?”诏可。得三人,而后在中,因蒙幸。 忽寝厌不寤,太子问之,辞曰:“梦神降我,介而剑,决我胁以入,殆不能堪。” 烛至,其文尚隐然。生代宗,为嫡皇孙。生之三日,帝临澡之。孙体挛弱,负姆嫌 陋,更取他宫儿以进,帝视之不乐,姆叩头言非是。帝曰:“非尔所知,趣取儿来!” 於是见嫡孙,帝大喜,向日视之,曰:“福过其父。”帝还,尽留内乐宴具,顾力 士曰:“可与太子饮,一日见三天子,乐哉!”

后性谦柔,太子礼之甚渥,年十八薨。代宗即位,群臣请以后祔肃宗庙,乃追 尊为皇后,上谥,合葬建陵。启故窆,貌泽若生,衣皆赭色,见者叹异,谓有圣子 之符云。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失其何所人。父颖,左威卫录事参军。

天宝中,帝为广平王,时贵妃杨氏外家贵冠戚里,秘书少监崔峋妻韩国夫人以 其女女皇孙为妃。妃生子偲,所谓召王者。妃倚母家,颇骑媢。诸杨诛,礼浸薄, 及薨,后以姝艳进,居常专夜。王即位,册贵妃,生韩王回、华阳公主。

大历十年薨,追号为皇后,上谥。帝悼思不已,故殡内殿,累年不外葬。后三 年,始诏於都左治陵,欲朝夕望见之。补阙姚南仲谏而止,乃葬庄陵。诏宰相常衮 为哀册,帝於后厚,故送终华广,务称其情,衮极道凄婉,以中帝意。又诏群臣为 挽辞,帝择其尤悲者令歌之。

初,后爱遇第一,官其宗叔卓少府监,兄良佐太子中允。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开元末,以良家子入东宫,太子以赐广平王,实 生德宗。

天宝乱,贼囚后东都掖廷。王入洛,复留宫中。时方北讨,未及归长安,而河 南为史思明所没,遂失后所在。代宗立,以德宗为皇太子,诏访后在亡,不能得。

德宗即位,乃先下诏赠后曾祖士衡太保,祖介福太傅,父易直太师,弟易良司 空,易直子震太尉。一日封拜百二十七人,诏制皆锦翠池饰,以厩马负载赐其家。 易良妻崔入谒,帝易服,召王、韦美人出拜,诏崔勿答。

建中元年,乃具册前上皇太后尊号,帝供张含元殿,具衮冕,出自左序,立东 方,群臣在位,帝再拜奉册,欷歔感咽,左右皆泣。於是中书舍人高参上议:“汉 文帝即位,遣薄昭迎太后於代。今宜用汉故事,令有司择日分遣诸沈行州县物色咨 访,以述宣皇帝孝思意,冀上天降休,灵命允答。须审知皇太后行在,然后遣大臣 备法驾奉迎。”帝乃以睦王述为奉迎使,工部尚书乔琳副之,昇平公主侍起居,使 者分行天下。

故中官高力士女颇能言禁中事,与女官李真一尝从后游。李见高,疑问之,含糊不坚,而年状差似后。又后尝削脯哺帝,伤左指,高亦尝剖瓜伤指。是时宫中无识后者。於是迎还上阳宫,驰以闻。帝喜,群臣皆贺。力士子知非是,具言其情,诏贷之。帝谓左右:“吾宁受百罔,冀一得真。”於是自谓太后者数矣,及索验左,皆辞穷,终帝世无闻焉。贞元七年,诏赠外高祖琳为司徒,封徐国公,为立五庙,以琳为始祖,诏族子房为金吾将军,奉其祀。

宪宗即位,有司建言:“皇太后沈氏厌代二十有七年,大行皇帝至孝,哀思罔极,建中时,发明诏,遣使者奉迎,凡舟车所至罔不逮,岁推月迁,参访理绝。请因大行皇帝启殡,诏群臣为皇太后发哀肃章内殿,中人奉廞衣置幄坐,宫中朝夕上食,告天地宗庙,上太皇太后谥册,作神主祔代宗庙,备法驾,奉袆衣,纳於元陵祠至。”诏曰“可”。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本仕家,失其谱系。帝为鲁王时纳为嫔,生顺宗,尤见宠礼。既即位,册号淑妃,赠其父遇扬州大都督,子姓姻出悉得官。

贞元三年,妃久疾,帝念之,遂立为皇后。册礼方讫而后崩,群臣大临三日,帝七日释服。将葬,后母郕国郑夫人请设奠,有诏祭物无用寓,欲祭听之。於是宗室王、大臣李晟浑瑊等皆祭,自发涂日日奠,终发引乃止。葬靖陵,置令丞如它陵台。立庙,奏《坤元之舞》。敕宰相张延赏、柳浑等制乐曲,帝嫌文不工;李纾上谥册曰“大行皇后”,帝又谓不典。并诏翰林学士吴通玄改撰,册曰“咨后王氏”。然议者谓岑文本所上文德皇后册言“皇后长孙氏”为得礼。永贞元年,改祔崇陵。

德宗贤妃韦氏,戚里旧族也。祖濯,尚定安公主。初为良娣,德宗贞元四年,册拜贤妃。宫壶事无不听,而性敏淑,言动皆有绳矩,帝宠重之,后宫莫不师其行。帝崩,自表留奉崇陵园。元和四年薨。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琅邪人。祖难得,有功名於世。代宗时,后以良家选入宫,为才人。顺宗在籓,帝以才人幼,故赐之,为王孺人,是生宪宗。王在东宫,册为良娣。后性仁顺,宫中化其德,莫不柔雍。顺宗即位,疾已绵顿,后侍医药不少怠。将立后,会病棘而止。宪宗内禅,尊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乃上尊号曰皇太后。

后谨畏,深抑外家,无豪丝假贷,训厉内职,有古后妃风。十一年崩,年五十四。遗令曰:“皇太后敬问具位。万物之理,必归於有极,未亡人婴霜露疾,日以衰顿,幸终天年,得奉陵寝,志愿获矣,其何所哀。易月之典,古今所共。皇帝宜三日听政,服二十七日释。天下吏民,令到临三日止。宫中非朝暮临,无辄哭。无禁昏嫁、祠祀、饮食酒肉。已释服,听举乐。侍医无加罪。陪祔如旧制。”有司上谥,葬丰陵。

宪宗懿女皇后郭氏,汾阳王子仪之孙。父暧,尚昇平公主,实生后。宪宗为广陵王,娉以为妃。顺宗以其家有大功烈,而母素贵,故礼之异诸妇,是生穆宗。元和元年,进册贵妃。八年,群臣三请立为后,帝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

穆宗嗣位,上尊号皇太后,赠暧太尉,母齐国大长公主,擢兄钊刑部尚书,鏦〗金吾大将军。后移御兴庆宫,凡朔望三朝,帝率百官诣宫门为寿。或岁时庆问燕飨,后宫戚里内外妇,车骑骈壅,环佩之声满宫。帝亦豪矜,朝夕供御,务华衍侈大称后意。后尝幸骊山,登览裴回,诏景王督禁甲从,帝自到昭应奉迎,留帐饮数日还。帝崩,中人有为后谋称制者,后怒曰:“吾效武氏邪?今太子虽幼,尚可选重德为辅,吾何与外事哉?”

敬宗立,号太皇太后。宝历仓卒,后召江王嗣皇帝位,是为文宗。文宗性谨孝,事后有礼,凡羞果鲜珍及四方奇奉,必先献宗庙、三宫,而后御之。

武宗喜畋游,角武抃,择五坊小儿得出入禁中。它日问后起居,从容请曰:“如何可为盛天子?”后曰:“谏巨章疏宜审览,度可用用之,有不可,以询宰相。毋拒直言,勿纳偏言,以忠良为腹心,此盛天子也。”帝再拜,还索谏章阅之,往往道游猎事,自是畋幸稀,小儿武抃等不复横赐矣。

宣宗立,於后,诸子也,而母郑,故侍儿,有曩怨。帝奉养礼稍薄,后郁郁不聊,与一二侍人登勤政楼,将自陨,左右共持之。帝闻不喜,是夕后暴崩。有司上尊谥,葬景陵外园。太常官王暤请后合葬景陵,以主祔宪宗室,帝不悦,令宰相白敏中让之。暤曰:“后乃宪宗东宫元妃,事顺宗为妇,历五朝母天下,不容有异论。”敏中亦怒,周墀又责谓,暤终不桡,墀曰:“皋信孤直。”俄贬暤句容令。懿宗咸通中,暤还为礼官,申抗前论,乃诏后主祔於庙。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丹杨人,或言本尔硃氏。元和初,李锜反,有相者言后当生天子。锜闻,纳为侍人。锜诛,没入掖廷,侍懿安后。宪宗幸之,生宣宗。宣宗为光王,后为王太妃。及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不肯别处,故帝奉养大明宫,朝夕躬省候焉。懿宗立,尊后为太皇太后。咸通三年,帝奉后宴三殿,命翰林学士侍立结绮楼下。六年崩,移仗西内,上谥册,葬景陵旁园。

穆宗恭僖

皇后王氏,越州人,本仕家子。幼得侍帝东宫,生敬宗。长庆时,册 为妃。敬宗立,上尊号为皇太后,赠后父绍卿司空,母张追封赵国夫人。文宗时, 称宝历太后。大和五年,宰相建白以太皇太后与宝历太后称号未辨,前代诏令不敢 斥言,皆以宫为称,今宝历太后居义安殿,宜曰义安太后。诏可。会昌五年崩,有 司上谥,葬光陵东园。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闽人也。穆宗为建安王,后得侍,生文宗。文宗立,上尊 号曰皇太后。

初,后去家入长安,不复知家存亡,惟记有弟,帝为访之。俄有男子萧洪因后 姊婿吕璋白见之,太后谓得真弟,悲不自胜。帝拜洪金吾将军,出为河阳三城节度 使,稍徙坊。始,节度自神策出者,举军为辨装,因三倍取偿。洪所代未及偿而死, 军中并责偿於洪,洪不许,左军中尉仇士良憾之。会闽有男子萧本又称太后弟,士 良以闻,自坊召洪下狱按治,洪乃代人,诏流驩州,不半道,赐死。擢本赞善大夫, 宠赠三世,帝以为真,不淹旬,赐累钜万。然太后真弟庸软莫能自达,本绐得其家 系,士良主之,遂听不疑。历卫尉卿、金吾将军。会福建观察使唐扶上言,泉州男 子萧弘自言太后弟,御史台参治非是,昭义刘从谏又为言,请与本辨,有诏三司高 元裕、孙简、崔郇杂问,乃皆妄。本流爱州,弘儋州,而太后终不获弟。

初,大和中,懿安太后居兴庆宫,宝历太后居义安殿,后居大内,号“三宫太 后”。帝每五日问安及岁时庆谒,率繇复道至南内,群臣及命妇诣宫门候起居。有 司献四时新物送三宫,亦称赐,帝曰:“上三宫,何可言赐?”遽索笔灭“赐”为 “奉”。开成中,正月望夜,帝御咸泰殿,大然镫作乐,迎三宫太后,奉觞进寿, 礼如家人,诸王、公主皆得侍。

武宗时,徙积庆殿,又号积庆太后。大中元年崩,上今谥。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失其先世。穆宗为太子,后得侍,生武宗。长庆时,册为 妃。

武宗立,妃已亡,追册为皇太后,上尊谥,又封后二女弟为夫人。有司奏: “太后陵宜别制号。”帝乃名所葬园曰福陵。既又问宰相:“葬从光陵与但祔庙孰 安?”奏言:“神道安於静,光陵因山为固,且二十年,不可更穿。福陵崇筑已有 所,当遂就。臣等请奉主祔穆宗庙便。”帝乃下诏:“朕因诞日展礼於太皇太后, 谓朕曰:‘天子之孝,莫大於承续。’今穆宗皇帝虚合享之位,而宣懿太后实生嗣 君,当以祔庙。”繇是奉后合食穆宗室。

尚宫宋若昭,贝州清阳人,世以儒闻。父廷芬,能辞章,生五女,皆警慧,善 属文。长若莘,次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莘、昭文尤高。皆性素洁,鄙薰泽靓 妆,不愿归人,欲以学名家,家亦不欲与寒乡凡裔为姻对,听其学。若莘诲诸妹如 严师,著《女论语》十篇,大抵准《论语》,以韦宣文君代孔子,曹大家等为颜、 冉,推明妇道所宜。若昭又为传申释之。

贞元中,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其才,德宗召入禁中,试文章,并问经史大谊, 帝咨美,悉留宫中。帝能诗,每与侍臣赓和,五人者皆预,凡进御,未尝不蒙赏。 又高其风操,不以妾侍命之,呼学士。擢其父饶州司马、习艺馆内教,赐第一区, 加谷帛。

元和末,若莘卒,赠河内郡君。自贞元七年,秘禁图籍,诏若莘总领,穆宗以 若昭尤通练,拜尚宫,嗣若莘所职。历宪、穆、敬三朝,皆呼先生,后妃与诸王、 主率以师礼见。宝历初卒,赠梁国夫人,以卤簿葬。

若宪代司秘书,文宗尚学,以若宪善属辞,粹论议,尤礼之。大和中,李训、 郑注用事,恶宰相李宗闵,谮言因驩马都尉沈〓厚赂若宪求执政。帝怒,幽若宪外 第,赐死,家属徙岭南。训、注败,帝悟其谗,追恨之。

若伦、若荀早卒。廷芬男独愚不可教,为民终身。

敬宗贵妃郭氏,右威卫将军义之子,失义何所人。长庆时,后以容选入太子宫。 太子即位,为才人,生晋王普。帝以早得子,又淑丽冠后廷,故宠异之。逾年,为 贵妃,赠义礼部尚书,兄环少府少监,赐大第。文宗立,爱晋王若己子,待妃礼不 衰。亡其薨年。

武宗贤妃王氏,邯郸人,失其世。年十三,善歌舞,得入宫中。穆宗以赐颍王。 性机悟。开成末,王嗣帝位,妃阴为助画,故进号才人,遂有宠。状纤颀,颇类帝。 每畋苑中,才人必从,袍而骑,校服光侈,略同至尊,相与驰出入,观者莫知孰为 帝也。帝欲立为后,宰相李德裕曰:“才人无子,且家不素显,恐诒天下议。”乃 止。

帝稍惑方士说,欲饵药长年,后寝不豫。才人每谓亲近曰:“陛下日燎丹,言 我取不死。肤泽消槁,吾独忧之。”俄而疾侵,才人侍左右,帝熟视曰:“吾气奄 奄,情虑耗尽,顾与汝辞。”答曰:“陛下大福未艾,安语不祥?”帝曰:“脱如 我言,奈何?”对曰:“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帝不复言。及大渐,才人悉取 所常贮散遗宫中,审帝已崩,即自经幄下。当时嫔媛虽常妒才人专上者,返皆义才 人,为之感动。宣宗即位,嘉其节,赠贤妃,葬端陵之柏城。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不详其世。少入邸,最见宠答。及即位,以为美人。大中 中薨,赠昭容,诏翰林学士萧寘铭其窆,具载生郓王

万寿公主。后夔、昭等五王 居内院,而郓独出阁。及即位,是为懿宗。外颇疑帝非长。寘出铭辞以示外廷,乃 解。帝追册昭容为皇太后,上尊谥,诏后二等以上亲悉官之,配主宣宗庙,自建陵 曰庆陵,置宫寝。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亦失所来。咸通中,册号贵妃,生普王。七年薨。十四年, 王即位,是为僖宗。追尊皇太后,册上谥号,祔主懿宗庙,即其园为寿陵。后属缌 以上,帝悉官之。

懿宗淑妃郭氏,幼入郓王邸。宣宗在位,春秋高,恶人言立太子事。王以嫡长 居外宫,心常忧惴。妃护侍左右,慰安起居,终得无恙。生女未能言,忽曰:“得 活。”王惊异之。及即位,以妃为美人,进拜淑妃。

女为同昌公主,下嫁韦保衡。保衡处内宅,妃以主故,出入娱饮不禁,是时哗 言与保衡乱,莫得其端。僖宗立,保衡缘它罪为人所发,且污旧谤,卒贬死。妃犹 处禁中。黄巢之难,天子出蜀仓卒,妃不及从,遂流落闾里,不知所终。

懿宗恭宪皇后王氏,其出至微。咸通中,列后廷,得幸,生寿王而卒。王立, 是为昭宗,追号皇太后,上谥,祔主懿宗室,即故葬号安陵,召后弟〓官之。

景福初,〓位任浸重,帝亦以外家倚之,为中尉杨复恭所媢,表为黔南节度使。 〓之镇,道吉柏江,复恭密喻杨守亮覆其家。

昭宗皇后何氏,梓州人,系族不显。帝为寿王,后得侍,婉丽多智,恩答厚甚。 既即位,号淑妃。从狩华州,诏册为皇后。

光化三年,帝猎夜归,后遣德王还邸,遇刘季述,留王紫廷院。明日,季述等 挟王陈兵召百官,胁帝内禅。后恐贼臣加害天子,即取玺授季述,与帝同幽东宫。 贼平,反正。

天复中,从帝驻凤翔,李茂贞请帝劳军,不得已,后从御南楼。会硃全忠逼帝 东迁,后谓帝曰:“此后大家夫妇委身贼手矣!”涕数行下。帝奔播既屡,威柄尽 丧,左右皆悍逆庸奴,后侍膳服,无须臾去侧。至洛,帝忧,忽忽与后相视无死所。 已而遇弑。

哀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宫中不敢哭,徙居积善宫,号积善太后。帝将禅天下, 后亦遇害。初,蒋玄晖为全忠邀九锡,入喻,后度不免,见玄晖垂泣祈哀,以母子 托命。宣徽使赵殷衡谮於全忠曰:“玄晖等铭石像瘗积善宫,将复唐。”全忠怒, 遂遣缢后,以丑名加之,废为庶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译文

后妃下

张皇后、章敬吴太后、贞懿独孤皇后、睿真沈太后、昭德王皇后、韦贤妃庄宪、王皇后、懿安郭太后、孝明郑太后、恭僖王太后、贞献萧太后、宣懿韦太后、尚宫宋若昭、郭贵妃、王贤妃、元昭晁太后、惠安王太后、郭淑妃、恭宪王太后、何皇后。

肃宗废后庶人张氏,是邓州向城人,家迁至新丰。她的祖母窦氏,是昭成皇后的妹妹。玄宗年幼时失去了昭成皇后,母亲视姨母为母,抚养爱护非常周到。玄宗即位后,封她为邓国夫人,宠爱无比。她有五个儿子,分别叫去惑、去疑、去奢、去逸、去盈,都担任显赫的官职。去盈娶了常芬公主。去逸生了张皇后。

肃宗还是忠王时,娶了韦元珪的女儿为孺人。后来成为太子,便以孺人为妃,张氏为良娣。妃的兄长韦坚被李林甫陷害致死,太子害怕,请求与妃断绝关系,妃被毁去服饰幽禁在宫中。安禄山反叛时,妃陷于贼手,至德年间去世。

起初,妃被断绝关系后,良娣得以专侍太子,她聪明善辩,能迎合太子的心意。玄宗西逃时,良娣与太子随行,渡过渭水,百姓拦路请求太子留下收复长安,太子不听。宦官李辅国密报,良娣又赞同他的计谋,于是决定北赴灵武。当时军卫稀少,每到晚上,良娣必定睡在太子前面,太子说:“夜晚可能有危险,而且抵御贼寇不是妇人的事,你应该小心。”良娣回答说:“现在事情多,如果仓促之间发生变故,我自己会承担,殿下可以慢慢考虑。”驻扎在灵武时,良娣生下孩子三天后,就起来为战士缝制衣服,太子下令停止,她说:“现在难道是自我休养的时候吗?”乾元初年,册封为淑妃,追赠她的父亲为尚书左仆射,姐妹都受封号,弟弟清、潜娶了大宁、延和二郡主。后来被立为皇后,诏令内外命妇都到光顺门朝见。

皇后能够牢牢掌握宠爱,逐渐参与政事,与李辅国相互帮助,多次通过私人请托干预权力。她在苑中亲自养蚕,群命妇相互行礼,仪式非常盛大。二年,群臣上皇帝尊号,皇后也暗示群臣尊自己为“翊圣”,皇帝问李揆,李揆争辩不可。恰逢月蚀,皇帝认为这是后宫的过错,于是停止。皇后又与李辅国谋划将太上皇迁到西内。端午节,皇帝召见山人李唐,皇帝正抱着幼女,对李唐说:“我思念她,不要奇怪。”李唐说:“太上皇今天也应当思念陛下。”皇帝流泪,但被皇后控制,最终不敢去西宫拜见太上皇。皇帝生病时,皇后自己刺血写佛书以示诚心。

起初,建宁王李倓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皇后的坏话,太上皇在蜀地时,赐给皇后七宝鞍,李泌请求将其分赏给战士,李倓帮助李泌请求,因此皇后怨恨,最终被谗言害死。从此太子非常害怕,侍奉皇后非常谨慎。皇后还想危害太子,但因为儿子早逝,侗年幼,所以太子得以无患。宝应元年,皇帝病重,皇后与内官硃辉光等谋划立越王李系为帝,但李辅国、程元振带兵保护太子,将皇后幽禁在别殿。代宗即位后,群臣请求皇帝废皇后为庶人,并杀了她。清、潜与舅舅窦履信都被流放,党羽被诛杀。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是濮州濮阳人。父亲吴令珪,因郫丞坐事而死,所以皇后年幼时进入掖廷。

肃宗在东宫时,宰相李林甫暗中构陷,太子内心忧虑,鬓发斑秃。皇后入宫拜见,玄宗见到后不高兴,于是临幸她的宫室,看到庭院没有打扫,乐器上积满灰尘,左右没有嫔妃侍候,皇帝悲伤地对高力士说:“儿子的居处竟然如此,将军难道不让我知道吗?”下诏选京兆良家子五人侍候太子,高力士说:“京兆挑选,人们可以借此借口,不如从掖廷选衣冠子弟,可以吗?”皇帝同意。选了三人,皇后在其中,因此得到宠幸。皇后忽然昏睡不醒,太子问她,她说:“梦见神降临,带着剑,刺入我的胁下,我几乎不能忍受。”烛光照耀下,她的身体上还有隐约的痕迹。生下代宗,是嫡皇孙。生下三天后,皇帝亲自为他洗澡。孙子身体瘦弱,保姆嫌弃他丑陋,换了其他宫的孩子来,皇帝看了不高兴,保姆叩头说不是这个孩子。皇帝说:“你不懂,快去把孩子带来!”于是见到嫡孙,皇帝非常高兴,对着太阳看他说:“福气超过他的父亲。”皇帝回去后,留下所有内乐宴具,对高力士说:“可以和太子一起喝酒,一天见到三位天子,真是快乐!”

皇后性格谦和柔顺,太子对她非常礼遇,十八岁时去世。代宗即位后,群臣请求将皇后祔葬在肃宗庙,于是追尊为皇后,上谥号,合葬在建陵。打开旧墓时,她的容貌如生,衣服都是赭色,见到的人都感叹奇异,认为这是有圣子的征兆。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不知道是哪里人。父亲独孤颖,是左威卫录事参军。

天宝年间,皇帝还是广平王时,贵妃杨氏的外家贵冠戚里,秘书少监崔峋的妻子韩国夫人将她的女儿嫁给皇孙为妃。妃生下儿子偲,就是所谓的召王。妃倚仗母家,颇为骄横。诸杨被诛杀后,礼遇逐渐淡薄,妃去世后,皇后以美貌进幸,经常独占夜晚。广平王即位后,册封为贵妃,生下韩王回和华阳公主。

大历十年去世,追号为皇后,上谥号。皇帝悼念不已,所以将她的灵柩停放在内殿,多年没有外葬。三年后,才下诏在都城左侧修建陵墓,希望每天早晚都能看到。补阙姚南仲劝谏后停止,于是葬在庄陵。诏令宰相常衮撰写哀册,皇帝对皇后感情深厚,所以送终的仪式非常盛大,常衮极力表达凄婉之情,以符合皇帝的心意。又诏令群臣撰写挽辞,皇帝选择其中最悲伤的让人歌唱。

起初,皇后受到极度的宠爱,她的宗叔独孤卓被任命为少府监,兄长独孤良佐为太子中允。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是吴兴人。开元末年,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入东宫,太子将她赐给广平王,实际上生了德宗。

天宝之乱时,贼人将她囚禁在东都掖廷。广平王进入洛阳后,又将她留在宫中。当时正在北讨,未能回到长安,而河南被史思明占领,于是失去了她的下落。代宗即位后,以德宗为皇太子,下诏寻找她的下落,但未能找到。

德宗即位后,先下诏追赠她的曾祖沈士衡为太保,祖父沈介福为太傅,父亲沈易直为太师,弟弟沈易良为司空,沈易直的儿子沈震为太尉。一天之内封拜了一百二十七人,诏书都用锦翠装饰,用厩马负载赐给她的家人。沈易良的妻子崔氏入宫拜见,皇帝换了衣服,召王、韦美人出来拜见,诏令崔氏不要答礼。

建中元年,才正式册封前上皇太后尊号,皇帝在含元殿布置供张,穿戴衮冕,从左侧出来,站在东方,群臣在位,皇帝再拜奉上册书,欷歔感咽,左右的人都流泪。于是中书舍人高参上奏:“汉文帝即位时,派遣薄昭到代地迎接太后。现在应该按照汉朝的故事,命令有关部门选择日子,分派诸沈到州县寻找,以表达宣皇帝的孝思之意,希望上天降下吉祥,灵命允答。必须确切知道皇太后的下落,然后派遣大臣备法驾奉迎。”皇帝于是任命睦王李述为奉迎使,工部尚书乔琳为副使,昇平公主侍候起居,使者分赴天下各地寻找。

因此,宦官高力士的女儿非常了解宫廷中的事情,她曾与女官李真一一起跟随皇后游玩。李真一见到高力士的女儿,怀疑她是否是皇后,但高力士的女儿回答含糊,态度不坚定,而且她的年龄和相貌与皇后有些相似。此外,皇后曾削肉喂皇帝,不小心伤了左手手指,高力士的女儿也曾剖瓜时伤了手指。当时宫中没有人认识皇后。于是,高力士的女儿被迎回上阳宫,并迅速报告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群臣也都来祝贺。高力士的儿子知道她不是皇后,便详细说明了情况,皇帝下诏赦免了她。皇帝对左右的人说:“我宁愿受一百次欺骗,只希望能找到真正的皇后。”于是,自称是皇后的人出现了好几次,但当要求她们验证左手的伤时,她们都无言以对,最终在皇帝在位期间再也没有听到关于皇后的消息。贞元七年,皇帝下诏追赠外高祖琳为司徒,封为徐国公,并为他建立了五庙,以琳为始祖,下诏让族子房担任金吾将军,负责祭祀。

宪宗即位后,有关部门建议:“皇太后沈氏已经去世二十七年,大行皇帝非常孝顺,哀思无尽,建中年间,曾发布诏书,派遣使者去迎接皇太后,凡是舟车所到之处都尽力寻找,但岁月流逝,寻找的希望已经断绝。请在大行皇帝出殡时,下诏让群臣在内殿为皇太后举行哀悼仪式,由宦官奉上廞衣放置在幄座上,宫中每天早晚供奉食物,向天地宗庙报告,上太皇太后的谥册,制作神主牌位,附在代宗庙中,准备法驾,奉上袆衣,安放在元陵的祠堂中。”皇帝下诏说:“可以。”

德宗的昭德皇后王氏,原本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家族谱系已经失传。德宗还是鲁王时,纳她为嫔妃,生下了顺宗,特别受到宠爱和礼遇。德宗即位后,册封她为淑妃,追赠她的父亲为扬州大都督,她的子孙和姻亲都得到了官职。

贞元三年,淑妃长期患病,德宗非常挂念她,于是立她为皇后。册封仪式刚结束,皇后就去世了,群臣为她举行了三天的大丧,德宗则服丧七天。准备下葬时,皇后的母亲郕国郑夫人请求设奠,皇帝下诏说祭物不必用寓,想祭祀的可以自行祭祀。于是,宗室王、大臣李晟、浑瑊等人都来祭祀,从发丧那天起每天设奠,直到出殡才停止。皇后被安葬在靖陵,设置了令丞,像其他陵墓一样。为她建立了庙宇,演奏《坤元之舞》。皇帝命令宰相张延赏、柳浑等人制作乐曲,但皇帝觉得文辞不够精美;李纾上谥册称她为“大行皇后”,皇帝又觉得不够典雅。于是下诏让翰林学士吴通玄重新撰写,谥册上写“咨后王氏”。然而,有人认为岑文本所写的文德皇后谥册中称“皇后长孙氏”更为得体。永贞元年,皇后的神主牌位被改附在崇陵。

德宗的贤妃韦氏,出身于戚里的旧族。她的祖父韦濯,娶了定安公主。韦氏最初是良娣,德宗贞元四年,被册封为贤妃。宫中事务无不听从她的意见,她性格聪慧贤淑,言行举止都有规矩,德宗非常宠爱和重视她,后宫的人都以她为榜样。德宗去世后,韦氏上表请求留在崇陵园奉祀。元和四年,韦氏去世。

顺宗的庄宪皇后王氏,是琅邪人。她的祖父王难得,在世间有很高的功名。代宗时,王氏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宫中,成为才人。顺宗在藩邸时,皇帝因为王氏年纪小,所以将她赐给顺宗,成为王孺人,生下了宪宗。顺宗在东宫时,册封她为良娣。王氏性格仁顺,宫中的人都受到她的德行的感化,无不温柔和谐。顺宗即位后,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王氏侍奉医药从不懈怠。准备立她为皇后时,因为病情危急而停止。宪宗内禅后,尊她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正式上尊号为皇太后。

皇太后非常谨慎,对外戚家族严加抑制,从不借给他们一丝一毫,对内职官员也严格训诫,有古代后妃的风范。元和十一年,皇太后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她的遗令说:“皇太后敬问各位。万物的道理,最终都会归于有极,我这个未亡人因霜露之疾,日渐衰弱,幸得终其天年,能够奉祀陵寝,志愿已经达成,还有什么可哀伤的呢?易月之典,古今所共。皇帝应该在三天后听政,服丧二十七天后释服。天下的官吏和百姓,令到后临丧三日即可。宫中除了朝暮临丧,不要随意哭泣。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饮食酒肉。已经释服后,可以举行音乐活动。侍医不要加罪。陪葬按照旧制。”有关部门上谥号,将她安葬在丰陵。

宪宗的懿女皇后郭氏,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她的父亲郭暧,娶了昇平公主,生下了郭氏。宪宗还是广陵王时,聘她为妃。顺宗因为郭氏家族有大功勋,而且她的母亲身份高贵,所以对她特别礼遇,生下了穆宗。元和元年,郭氏被册封为贵妃。元和八年,群臣三次请求立她为皇后,但皇帝因为岁子午的忌讳,再加上当时后宫中有很多宠妃,担心郭氏一旦成为皇后会限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没有同意。

穆宗继位后,尊郭氏为皇太后,追赠郭暧为太尉,母亲齐国大长公主,提拔她的兄长郭钊为刑部尚书,郭鏦为金吾大将军。皇太后移居兴庆宫,每逢朔望三朝,皇帝率领百官到宫门为她祝寿。有时在节庆时举行宴会,后宫、戚里、内外的妇女们,车马拥挤,环佩之声充满宫中。皇帝也非常豪奢,早晚供奉,务求华丽奢侈以符合皇太后的心意。皇太后曾到骊山游玩,登高远眺,下诏让景王率领禁军随从,皇帝亲自到昭应迎接,留她在帐中饮酒数日才回宫。皇帝去世后,有宦官为皇太后谋划称制,皇太后愤怒地说:“我要效仿武则天吗?现在太子虽然年幼,但还可以选择有德之人辅佐,我为什么要参与外事呢?”

敬宗即位后,尊郭氏为太皇太后。宝历年间,敬宗突然去世,太皇太后召江王继位,即文宗。文宗性格谨慎孝顺,侍奉太皇太后非常有礼,凡是珍馐美味和四方进贡的奇珍,必定先献给宗庙、三宫,然后自己才享用。

武宗喜欢打猎和角斗,挑选五坊小儿出入禁中。有一天,武宗向太皇太后请安,从容地问道:“怎样才能成为盛天子?”太皇太后回答:“应该仔细审阅大臣的谏章,觉得可用的就采纳,不可用的就询问宰相。不要拒绝直言,也不要听信偏言,以忠良之臣为心腹,这才是盛天子。”武宗再拜,回去后翻阅谏章,发现大多是关于游猎的事情,从此打猎的次数减少,五坊小儿等人也不再随意赏赐。

宣宗即位后,太皇太后是他的祖母,而宣宗的母亲郑氏曾是太皇太后的侍女,两人之间有旧怨。宣宗对太皇太后的奉养礼节逐渐淡薄,太皇太后郁郁寡欢,与一两个侍女登上勤政楼,准备自尽,被左右的人拦住。宣宗听说后很不高兴,当晚太皇太后突然去世。有关部门上尊谥,将她安葬在景陵外园。太常官王暤请求将太皇太后与宪宗合葬在景陵,并将她的神主牌位附在宪宗庙中,宣宗不高兴,命令宰相白敏中责备王暤。王暤说:“太皇太后是宪宗东宫的元妃,侍奉顺宗为妇,历经五朝,母仪天下,不容有异议。”白敏中也生气了,周墀又责备王暤,但王暤始终不屈,周墀说:“王暤确实孤直。”不久,王暤被贬为句容县令。懿宗咸通年间,王暤重新担任礼官,再次提出之前的建议,最终下诏将太皇太后的神主牌位附在庙中。

宪宗的孝明皇后郑氏,是丹杨人,有人说她原本姓尔硃。元和初年,李锜造反,有相士说郑氏会生下天子。李锜听说后,纳她为侍女。李锜被杀后,郑氏被没入掖廷,侍奉懿安皇后。宪宗宠幸她,生下了宣宗。宣宗为光王时,郑氏为王太妃。宣宗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皇太后不愿意住在别处,所以宣宗奉养她在大明宫,早晚亲自问候。懿宗即位后,尊她为太皇太后。咸通三年,懿宗在三大殿为太皇太后设宴,命令翰林学士侍立在结绮楼下。咸通六年,太皇太后去世,移灵到西内,上谥册,安葬在景陵旁园。

穆宗恭僖

皇后王氏,是越州人,原本是官宦之家的女儿。她年幼时就在东宫侍奉皇帝,生下了敬宗。长庆年间,她被册封为妃子。敬宗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并追赠她的父亲绍卿为司空,母亲张氏为赵国夫人。文宗时期,她被称为宝历太后。大和五年,宰相建议说太皇太后和宝历太后的称号尚未明确区分,前代的诏令不敢直接称呼,都以宫名来称呼,现在宝历太后居住在义安殿,应该称为义安太后。皇帝下诏同意。会昌五年,她去世,有关部门上奏谥号,葬在光陵的东园。

穆宗的贞献皇后萧氏,是闽地人。穆宗还是建安王时,她得以侍奉,生下了文宗。文宗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

起初,萧皇后离开家乡来到长安,不再知道家人的存亡,只记得有个弟弟,皇帝为她寻找。不久,有个叫萧洪的男子通过萧皇后的姐夫吕璋引荐,太后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弟弟,悲喜交加。皇帝任命萧洪为金吾将军,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后来调任坊州。起初,从神策军出身的节度使,全军都要为他准备行装,因此他要三倍偿还。萧洪的前任还没来得及偿还就去世了,军中要求萧洪偿还,萧洪不同意,左军中尉仇士良对此怀恨在心。后来,闽地有个叫萧本的男子也自称是太后的弟弟,仇士良报告了皇帝,将萧洪从坊州召回下狱审问,萧洪其实是替人顶罪,皇帝下诏将他流放到驩州,还没走到半路,就被赐死。萧本被提拔为赞善大夫,受到皇帝的宠爱,赐予他三代封赠,皇帝以为他是真的,不到十天,赐予他巨额财富。然而,太后的真正弟弟因为平庸软弱无法自达,萧本伪造了他的家世,仇士良支持他,皇帝便信以为真。萧本历任卫尉卿、金吾将军。后来,福建观察使唐扶上奏说,泉州有个叫萧弘的男子自称是太后的弟弟,御史台调查后发现不是真的,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也为萧弘说话,请求与萧本对质,皇帝下诏让三司高元裕、孙简、崔郇共同审理,结果发现两人都是假冒的。萧本被流放到爱州,萧弘被流放到儋州,而太后最终没有找到真正的弟弟。

起初,大和年间,懿安太后居住在兴庆宫,宝历太后居住在义安殿,萧皇后居住在大内,被称为“三宫太后”。皇帝每五天去请安,逢年过节也会去朝见,通常通过复道前往南内,群臣和命妇们则在宫门外等候起居。有关部门献上四季的新鲜物品送给三宫,也称为“赐”,皇帝说:“送给三宫,怎么能说是‘赐’呢?”立即拿笔将“赐”字改为“奉”。开成年间,正月十五的夜晚,皇帝在咸泰殿举行盛大的灯会,迎接三宫太后,举杯祝寿,礼仪如同家人,诸王和公主都得以侍奉。

武宗时期,萧皇后迁居积庆殿,又被称为积庆太后。大中元年,她去世,皇帝为她上谥号。

穆宗的宣懿皇后韦氏,她的家世不详。穆宗还是太子时,她得以侍奉,生下了武宗。长庆年间,她被册封为妃子。

武宗即位后,韦妃已经去世,追封她为皇太后,上尊谥号,并封她的两个妹妹为夫人。有关部门上奏说:“太后的陵墓应该另立名号。”皇帝于是将她所葬的陵园命名为福陵。后来,皇帝又问宰相:“将太后葬在光陵还是祔庙更合适?”宰相回答说:“神道以安静为安,光陵依山而建,已经二十年了,不宜再开凿。福陵的修建已经完成,应当就此安葬。我们建议将太后的神主祔入穆宗庙。”皇帝于是下诏说:“我在太皇太后的诞辰日举行祭祀,太皇太后对我说:‘天子的孝道,莫过于继承先业。’现在穆宗皇帝的神位空缺,而宣懿太后确实生下了嗣君,应当将她祔入穆宗庙。”于是将韦太后祔入穆宗庙。

尚宫宋若昭,是贝州清阳人,家族世代以儒学闻名。她的父亲宋廷芬,擅长辞章,生了五个女儿,个个聪明伶俐,善于写文章。长女若莘,次女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若莘和若昭的文才尤其出众。她们都性情素洁,不喜欢浓妆艳抹,不愿嫁人,想以学问成名,家族也不愿与寒门庶族结亲,便让她们专心学习。若莘教导妹妹们如同严师,著有《女论语》十篇,大致以《论语》为范本,以韦宣文君代替孔子,曹大家等人代替颜回、冉有,阐明了妇道应有的规范。若昭又为《女论语》作传解释。

贞元年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上表推荐她们的才华,德宗将她们召入宫中,测试她们的文章,并询问经史大义,皇帝对她们赞赏有加,将她们全部留在宫中。皇帝擅长作诗,经常与侍臣们唱和,她们五人都参与其中,每次进献诗文,无不受到赏赐。皇帝还推崇她们的风操,不以妾侍的身份对待她们,称她们为学士。皇帝提拔她们的父亲宋廷芬为饶州司马、习艺馆内教,赐予他们一座宅第,并加赐谷物和布帛。

元和末年,若莘去世,追赠为河内郡君。自贞元七年起,宫中的秘禁图籍由若莘总领,穆宗因为若昭尤其精通练达,任命她为尚宫,接替若莘的职务。她历经宪宗、穆宗、敬宗三朝,都被称为先生,后妃和诸王、公主都以师礼对待她。宝历初年,她去世,追赠为梁国夫人,以卤簿的礼仪安葬。

若宪接替若昭掌管秘书,文宗崇尚学问,因为若宪善于写文章,议论精辟,对她尤为礼遇。大和年间,李训、郑注掌权,厌恶宰相李宗闵,诬陷他通过驩马都尉沈〓贿赂若宪以求执政。皇帝大怒,将若宪幽禁在外宅,赐死,家属被流放到岭南。李训、郑注倒台后,皇帝醒悟到他们的谗言,追悔莫及。

若伦、若荀早逝。宋廷芬的儿子愚钝不可教,终身为民。

敬宗的贵妃郭氏,是右威卫将军郭义的女儿,郭义的籍贯不详。长庆年间,郭氏因容貌出众被选入太子宫。太子即位后,她被封为才人,生下了晋王普。皇帝因为早得子嗣,又因为她美丽贤淑,冠绝后宫,所以对她特别宠爱。一年后,她被封为贵妃,追赠郭义为礼部尚书,她的兄长郭环为少府少监,赐予他们一座大宅。文宗即位后,对晋王如同己出,对待郭贵妃的礼遇不减。她去世的年份不详。

武宗的贤妃王氏,是邯郸人,家世不详。她十三岁时,因擅长歌舞被选入宫中。穆宗将她赐给颍王。她性情机敏聪慧。开成末年,颍王继承帝位,王氏暗中为他出谋划策,因此被封为才人,逐渐得宠。她身材纤细高挑,颇像皇帝。每次皇帝在苑中打猎,才人必定跟随,穿着袍服骑马,服饰华丽,几乎与皇帝无异,两人一起驰骋出入,旁观者分不清谁是皇帝。皇帝想立她为皇后,宰相李德裕说:“才人没有子嗣,且家世不显赫,恐怕会引起天下非议。”皇帝于是作罢。

皇帝逐渐被方士的言论迷惑,想服用丹药以求长生,后来身体逐渐不适。才人常对亲近的人说:“陛下每天炼丹,说能长生不老。但他的皮肤日渐枯槁,我独自为此担忧。”不久,皇帝的病情加重,才人侍奉在左右,皇帝凝视着她说:“我气息奄奄,心力耗尽,恐怕要与你告别了。”才人回答说:“陛下福寿未尽,何必说不吉利的话?”皇帝说:“如果真如我所说,你怎么办?”才人回答说:“陛下万岁之后,我愿意殉葬。”皇帝不再说话。等到皇帝病危,才人将她平时珍藏的物品分发给宫中的人,确认皇帝驾崩后,便在帷幔下自缢身亡。当时那些嫉妒她得宠的嫔妃们,反而都敬佩她的节义,为之感动。宣宗即位后,嘉奖她的节操,追赠她为贤妃,葬在端陵的柏城。

宣宗的元昭皇后晁氏,家世不详。她年少时进入王府,最受宠爱。宣宗即位后,她被封为美人。大中年间去世,追赠为昭容,皇帝下诏让翰林学士萧寘为她撰写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她生下郓王的事迹。

万寿公主。后来,夔、昭等五位王子住在内院,而郓王独自住在外面。等到他即位,就是懿宗。外界很怀疑皇帝不是长子。寘拿出铭文给外廷看,这才解除了疑虑。皇帝追封昭容为皇太后,上尊号,下令皇后的二等以上亲属都授予官职,配享宣宗庙,自建陵墓称为庆陵,设置宫寝。

懿宗的惠安皇后王氏,也不知道她来自哪里。咸通年间,被封为贵妃,生了普王。七年后去世。十四年,普王即位,就是僖宗。追尊她为皇太后,册封上谥号,配享懿宗庙,就在她的园陵称为寿陵。皇后属缌麻以上的亲属,皇帝都授予官职。

懿宗的淑妃郭氏,小时候进入郓王的府邸。宣宗在位时,年纪大了,讨厌别人提立太子的事。郓王因为是嫡长子住在外面,心里常常担忧。淑妃在身边照顾,安慰他的起居,最终得以平安。她生的女儿还不会说话,忽然说:“得活。”郓王感到非常惊奇。等到他即位,封淑妃为美人,后来又晋升为淑妃。

她的女儿是同昌公主,嫁给了韦保衡。韦保衡住在内宅,淑妃因为公主的缘故,出入娱乐饮酒都不受限制,当时有传言说她与韦保衡有染,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僖宗即位后,韦保衡因为其他罪名被人揭发,并且旧有的诽谤也被翻出来,最终被贬死。淑妃仍然住在宫中。黄巢之乱时,天子仓促逃往蜀地,淑妃来不及跟随,于是流落在民间,不知所终。

懿宗的恭宪皇后王氏,出身非常低微。咸通年间,进入后宫,得到宠幸,生了寿王后去世。寿王即位,就是昭宗,追封她为皇太后,上谥号,配享懿宗庙,就在原来的陵墓称为安陵,召皇后的弟弟〓授予官职。

景福初年,〓的职位逐渐重要,皇帝也因为是外戚而倚重他,被中尉杨复恭所嫉妒,上表任命他为黔南节度使。〓去镇守,路过吉柏江,杨复恭暗中指示杨守亮灭了他的全家。

昭宗的皇后何氏,是梓州人,家族并不显赫。皇帝还是寿王时,她得以侍奉,她温柔美丽且聪明,得到皇帝的厚爱。即位后,封为淑妃。跟随皇帝到华州狩猎,下诏册封为皇后。

光化三年,皇帝打猎夜归,皇后派德王回府邸,遇到刘季述,把德王留在紫廷院。第二天,刘季述等人挟持德王,陈兵召见百官,逼迫皇帝内禅。皇后担心贼臣加害天子,立即取出玉玺交给刘季述,与皇帝一起被幽禁在东宫。叛乱平定后,恢复帝位。

天复年间,跟随皇帝驻扎在凤翔,李茂贞请皇帝慰劳军队,不得已,皇后跟随皇帝登上南楼。正好硃全忠逼迫皇帝东迁,皇后对皇帝说:“从此我们夫妇就要落入贼手了!”泪流满面。皇帝屡次逃亡,权力尽失,身边的人都是凶悍叛逆的奴才,皇后侍奉皇帝饮食起居,片刻不离。到了洛阳,皇帝忧心忡忡,忽然与皇后相视,觉得无处可逃。不久后遇害。

哀帝即位,尊她为皇太后,宫中不敢哭,迁居到积善宫,称为积善太后。皇帝将要禅让天下,皇后也遇害。起初,蒋玄晖为硃全忠请求九锡,入宫劝说,皇后估计难免一死,见到蒋玄晖流泪祈求怜悯,把母子托付给他。宣徽使赵殷衡向硃全忠进谗言说:“蒋玄晖等人刻石像埋在积善宫,想要复兴唐朝。”硃全忠大怒,于是派人勒死皇后,给她加上丑名,废为庶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注解

肃宗:唐朝皇帝,名李亨,唐玄宗之子,安史之乱后即位。

李辅国:唐朝宦官,肃宗时期的权臣,对肃宗有重要影响。

安禄山:唐朝叛将,发动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玄宗:唐朝皇帝,名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期因安史之乱而衰落。

代宗:唐朝皇帝,名李豫,肃宗之子,继续平定安史之乱后的局势。

德宗:唐德宗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公元779年至805年在位。

建宁王倓:唐朝宗室,肃宗之子,因与李辅国、张皇后有矛盾而被谗言所害。

李泌:唐朝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智谋著称。

杨贵妃: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被迫自缢,成为历史悲剧人物。

广平王:唐朝宗室,代宗即位前的封号。

史思明:安史之乱中的叛将,曾一度占据洛阳。

薄昭:汉文帝时期的官员,曾奉命迎回文帝的母亲薄太后。

高力士:唐代著名宦官,深受唐玄宗信任,权势显赫。

上阳宫:唐代皇宫之一,位于洛阳,是唐玄宗晚年的居所。

贞元:唐德宗的年号,公元785年至805年。

宪宗:唐宪宗李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公元805年至820年在位。

顺宗:唐顺宗李诵,唐朝第十位皇帝,公元805年在位。

穆宗:唐穆宗李恒,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公元820年至824年在位。

敬宗:唐敬宗李湛,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公元824年至826年在位。

文宗:唐文宗李昂,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公元826年至840年在位。

武宗:唐武宗李炎,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公元840年至846年在位。

宣宗:唐宣宗李忱,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公元846年至859年在位。

懿宗: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名李漼,公元859年至873年在位。

咸通:唐懿宗的年号,公元860年至874年。

皇后王氏:越州人,出身仕宦家庭,幼年时便侍奉皇帝于东宫,生下敬宗。长庆年间被封为妃,敬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闽人,穆宗为建安王时得侍,生文宗。文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出身不详,穆宗为太子时得侍,生武宗。长庆年间被封为妃,武宗即位后追封为皇太后。

尚宫宋若昭:贝州清阳人,出身儒学世家,五姐妹皆聪慧善文。宋若昭因才学被德宗召入宫中,历任宪、穆、敬三朝,被称为先生。

敬宗贵妃郭氏:右威卫将军郭义之女,长庆年间以容貌入选太子宫,后为才人,生晋王普。文宗即位后仍受礼遇。

武宗贤妃王氏:邯郸人,十三岁因善歌舞入宫,穆宗赐予颍王。开成末年为才人,受宠。武宗欲立为后未果,后殉葬。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出身不详,少时入邸,受宠。宣宗即位后为美人,大中年间去世,赠昭容。

万寿公主:唐代皇室成员,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某位皇帝的女儿。

僖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名李儇,公元873年至888年在位。

昭宗: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名李晔,公元888年至904年在位。

黄巢之难:指黄巢起义,唐朝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对唐朝统治造成了严重打击。

同昌公主:懿宗的女儿,下嫁韦保衡。

韦保衡:唐朝官员,因与同昌公主的婚姻而显赫,后因罪被贬死。

刘季述:唐朝末年宦官,曾挟持皇帝进行内禅。

硃全忠:即朱温,唐朝末年军阀,后建立后梁,结束唐朝。

蒋玄晖:唐朝末年官员,曾为朱温服务,后因政治斗争被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评注

本文主要记载了唐朝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后妃事迹,尤其是肃宗时期的张皇后和代宗时期的贞懿独孤皇后、睿真沈皇后等。这些后妃在唐朝的政治、宫廷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女性在政治中的影响力。

张皇后是肃宗的废后,出身于邓州向城,其家族因与昭成皇后有亲缘关系而显赫。张皇后在肃宗为太子时便得宠,后因与李辅国勾结,逐渐干预朝政,甚至试图废立太子,最终被代宗废为庶人并处死。她的故事揭示了唐朝宫廷中宦官与后妃勾结、干预朝政的现象,也反映了肃宗时期政治的动荡与不安。

贞懿独孤皇后是代宗的皇后,出身不详,但因其美貌和得宠,成为代宗最宠爱的妃子。她去世后代宗极为悲痛,甚至将其灵柩停放在内殿多年,不愿下葬。这种深情的表现,反映了代宗对独孤皇后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揭示了唐朝皇帝对后妃的情感依赖。

睿真沈皇后是德宗的生母,因安史之乱而失踪,德宗即位后多次派人寻找未果。德宗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通过追封其家族成员、派遣使者四处寻访等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孝道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德宗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唐朝皇室对孝道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这些后妃的记载,展现了唐朝中后期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女性在其中的作用。后妃们不仅通过婚姻关系进入权力中心,还通过与宦官、朝臣的勾结,干预朝政,甚至影响皇位继承。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与动荡,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此外,本文还通过代宗对独孤皇后、德宗对沈皇后的深情描写,展现了唐朝皇帝对后妃的情感依赖。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生前的宠爱,也体现在死后的追思与纪念。这种情感的流露,反映了唐朝皇室中人性化的一面,也为后世研究唐朝宫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几位皇后和妃子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激烈。文中提到的皇后和妃子,如德宗昭德皇后王氏、顺宗庄宪皇后王氏、宪宗懿女皇后郭氏等,她们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示了她们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反映了唐代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家族关系。

文中提到的皇后和妃子,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如宪宗懿女皇后郭氏是汾阳王子仪之孙,父暧尚昇平公主,显示了唐代皇室婚姻的政治性和家族背景的重要性。这些皇后和妃子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往往与她们的家族背景和皇帝的宠爱密切相关。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皇后和妃子在皇帝去世后的生活,如德宗贤妃韦氏在帝崩后自表留奉崇陵园,显示了她们对皇帝的忠诚和对皇室的责任感。这些皇后和妃子在皇帝去世后,往往继续在宫廷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影响新皇帝的决策。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皇后和妃子在宫廷中的生活细节,如宪宗懿女皇后郭氏移御兴庆宫,凡朔望三朝,帝率百官诣宫门为寿,显示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奢华和礼仪的繁复。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也反映了唐代皇室对礼仪和传统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记载唐代几位皇后和妃子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激烈,反映了唐代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家族关系,以及唐代皇室对礼仪和传统的重视。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宫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代几位皇后和妃嫔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通过对这些女性角色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在宫廷中的地位、命运以及她们与皇帝、朝臣之间的关系。

首先,皇后王氏和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的故事展示了她们如何从普通的仕宦家庭或地方出身,通过侍奉皇帝而逐渐晋升为皇太后的过程。这不仅反映了唐代宫廷中女性的晋升途径,也揭示了她们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萧氏的故事中,涉及到寻找失散多年的弟弟的情节,展现了宫廷中的人情冷暖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其次,穆宗宣懿皇后韦氏和尚宫宋若昭的故事则更多地体现了女性在宫廷中的文化影响力。韦氏虽然出身不详,但她的女儿被封为夫人,显示了她在宫廷中的地位。而宋若昭则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儒学修养,成为宫廷中的重要人物,甚至被皇帝称为“先生”,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荣誉。

敬宗贵妃郭氏和武宗贤妃王氏的故事则更多地反映了宫廷中的宠爱与政治斗争。郭氏因容貌出众而受宠,生下了晋王普,文宗即位后仍受礼遇。而王氏则因善歌舞入宫,成为武宗的宠妃,甚至在武宗病重时表示愿意殉葬,最终在武宗去世后自尽,展现了她的忠诚与悲剧命运。

最后,宣宗元昭皇后晁氏的故事虽然简短,但也反映了她在宣宗即位前后的受宠情况,以及她在宫廷中的地位。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对几位皇后和妃嫔的生平描述,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女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是皇帝的后妃,还在政治斗争、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唐代宫廷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唐朝晚期几位皇帝及其后妃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宫廷政治的复杂和动荡。懿宗、僖宗、昭宗三位皇帝的在位期间,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落的阶段,内外交困,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文中提到的万寿公主、同昌公主等皇室成员,她们的命运与唐朝的政治局势紧密相连。同昌公主的婚姻和韦保衡的兴衰,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婚姻政治的复杂性。

黄巢之难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起义不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提到的妃子在黄巢之难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乱时期皇室成员的悲惨命运。

刘季述挟持皇帝进行内禅的事件,揭示了唐朝末年宦官专权的严重问题。宦官势力的膨胀,不仅削弱了皇权,也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硃全忠(朱温)的崛起和最终建立后梁,标志着唐朝的正式结束。文中描述的昭宗皇后何氏在朱温逼迫下的无奈和悲愤,反映了唐朝皇室在末日的无助和绝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几位皇帝及其后妃的生平,展现了唐朝晚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4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