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九十二-原文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白志贞者,本名琇珪,故太原史也。事节度使李光弼,硁硁自力,有智数。光弼善之,使与帐下议。代宗素闻,及光弼卒,擢累司农卿。在官十年,德宗以为敏,遂倚腹心,进授神策军使,赐今名。有所建白,善窥亿帝指,故言无不从。从狩奉天,以为行在都知兵马使。惧李怀光暴其恶,乃与赵赞、卢杞等抑怀光不使朝。怀光反,论斥其奸,贬恩州司马,赞播州司马。稍徙阆州别驾。贞元二年,起为果州刺史,宰相李勉固谏,不许。明年,拜浙西观察使,死于官。
裴延龄,河中河东人。乾元末,为汜水尉,贼陷东都,去客江夏。华州刺史董晋表署判官,稍迁太常博士。卢杞秉政,引为膳部员外郎、集贤院直学士。崔造表知东都度支院。召为祠部郎中,不待命,辄还集贤院,宰相张延赏疾其易,出为昭应令。与尉交诉所赇,京兆尹郑叔则佑尉,而御史中丞窦参善延龄,卒逐尹。德宗用参辅政,即擢延龄司农少卿。
会班宏卒,假领度支。延龄素不善财计,乃广钩距,取宿奸老吏与谋,以固帝幸。因建言:“左藏,天下岁入不赀,耗登不可校。请列别舍,以检盈虚。”于是以天下宿负八百万缗析为负库,抽贯三百万缗为賸库,样物三十万缗为季库,帛以素出、以色入者为月库。帝皆可之。然天下负皆穷人,偿入无期,抽贯与给皆尽;样物与帛固有籍,延龄但多其薄最吏员以诡帝,于财用无所加也。俄以户部侍郎为真。又请以京兆苗钱市草千万,俾民输诸苑。宰相陆贽等以为非是,不从。京右偏故有閟苇地数顷,延龄妄言:“长安、咸阳间,得陂艿数百顷,愿以为内厩牧地,水甘草荐与苑厩等。”帝信之,以问宰相,皆曰:“当无有。”帝遣使按覆,果诈。延龄大惭,帝不责也。
京兆积岁和市不得直,尹李充请之官,延龄诬其妄,反令还输,号曰“底折钱”。尝请敛财以实府,帝曰:“安得而实之?”延龄曰:“开元、天宝间,户口繁息,百司务殷,官且有缺者。比兵兴,户不半在,今一官治数司足矣。请后官阙不即补,收其禀以实帑簿。”
它日,帝谓延龄曰:“朕所居浴堂殿,一栋将压,念易之,未能也。”延龄曰:“宗庙至重,殿栋微矣。且陛下本分钱,用之亡穷,何所难哉?”帝惊曰:“本分钱奈何?”对曰:“此在经谊,愚儒不能知,臣能言之。按礼,天下赋三之:一以充乾豆,一以事宾客,一君之庖厨。陛下奉宗庙,能竭天下赋三之一乎?鸿胪礼宾,劳予四夷,用十一为有赢。陛下所御饔饩简俭,以所余为百官禀料飧钱,未尽也,则所不尽者为本分钱。以治殿数十尚不乏,况一栋哉!”帝颔曰:“人未尝为朕言之。”又造神龙佛祠,须材五十尺者。延龄妄奏:“同州得大谷,木数十章,度皆八十尺,”帝曰:“吾闻开元时,近山无巨木,求之岚、胜间。今何地之近、材之良邪?”延龄曰:“异材瑰产,处处有之,待圣主乃出。今生近辅,岂开元所当得也!”帝悦。
是时,陆贽为宰相,帝素所信重,极论其谲妄不可任,帝以为排媢,愈益厚延龄。贽上疏列其状,具言:“延龄尝奏句获乾隐二千万缗,请舍别库为羡余,供天子私费,故上之兴作广,宣索多矣。延龄欲实其言,乃大搜市廛,夺所入献,逮捕匠徒,迫胁就功,号曰‘敕索’,弗仇其直,名曰‘和雇’,弗与之庸。又度支出纳,与太府交相关制,出物旬计,见物月计,符按覆核,有御史以监董之,则财用不得回隐。延龄乃言掊粪土得银十三万两,它货且百万,已弃而获,皆羡余也,悉移舍以供别敕。太府卿韦少华劾其妄,陛下纵之不为治,此乃侵削兆民,为天子取怨于下。”又引建中横敛多积致播迁者,其言甚深切。帝得奏不悦。会盐铁使张滂、京兆尹李充、司农卿李铦皆指延龄专以险伪罔上,帝怒,乃罢贽宰相,左除滂等官。
时大旱,人情愁惴。延龄言:“贽等失权怨望,显言岁饥民流、度支粮刍乏以激怒众士。”它日,帝畋苑中,而神策军诉度支不赋厩刍者,天子惑延龄言,乃下诏斥逐贽等,朝廷震恐。延龄又捕充所善吏张忠榜掠之,诬充“没官钱五十万缗,以饵结权幸,令妻以犊车载金饷贽。”忠具狱,其母投诉光顺门匦,有诏御史审劾,一夕得状,乃释忠。延龄不得逞,复奏充妄用京兆钱谷,愿下有司比句,以比部郎中崔元翰欲释憾于贽也。赖刑部侍郎奚陟辨治,充等得不冤。
延龄资苛刻,又劫于利,专剥下附上,肆骋谲怪。其进对,皆他人莫敢言,而延龄言之不疑,亦人之所未闻者。帝颇知其诈,但以其不隐,欲闻外事,故断用不疑。延龄恃得君,谓必辅政,少所降下,至嫚骂迩臣,时人侧目。属疾卧第,载度支官物输之家,无敢言。帝念之,使者日三辈往。死,年六十九。人语以相安,唯帝悼不已。册赠太子太傅、上柱国。永贞初,度支建言:“延龄曩列别库,分藏正物,无实益而有吏文之烦。”乃诏复以还左藏。元和中,有司谥曰缪。
崔损,字至无,系本博陵。大历间,中进士、博学宏辞,补校书郎、咸阳尉。避亲,改大理评事。累劳至右谏议大夫。于时,宰相赵憬卒,卢迈属疾,裴延龄素善损,荐之德宗。贞
元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中书虚位十日,议者谓选有德,及用损,中外怅失。而损性龊龊能自将,延英进见,不敢出一言及天下事。逾年,进门下侍郎。尝以疾卧家久,赐绢三百为医药费。
损无卓卓称于人者,而历二省华要至宰相。母殡而不葬,亦不展殡;女兄为尼,没不临丧。建中后,宰相无久任者,损以便柔逊愿中帝意,乃留八年。帝亦知公议病其持禄,然怜遇弥渥。卒,赠太子太傅,谥曰靖。
韦渠牟,京兆万年人,工部侍郎述从子也。少警悟,工为诗,李白异之,授以古乐府。去为道士,不终,更为浮屠,已而复冠。浙西韩滉表试校书郎,进至四门博士。
贞元十二年,德宗诞日,诏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礼部郎中许孟容与渠牟及佛老二师并对麟德殿,质问大趣。渠牟有口辩,虽于三家未究解,然答问锋生,帝听之意动。迁秘书郎,进诗七百言。未浃旬,擢右补阙内供奉。始,同列易之,后数遣中人专召渠牟,由是皆属目。岁中,至谏议大夫。大抵延英对,虽大臣率漏下二三刻止,渠牟每奏事,辄五六刻乃罢,天子欢甚。渠牟为人佻躁,志向浮浅,不根于道德仁义,特用憸巧中帝意,非有嘉谟正辞感悟得君也。
自陆贽免,帝躬揽庶政,不复委权于下。宰相取充位、行文书而已,至守宰、御史,皆自推简。然处深宫,所倚而信者裴延龄、李齐运、王绍、李实、韦执谊与渠牟等,其权侔人主。延龄、实皆奸虐,绍无所建明。渠牟后出,望最轻,张恩势以动天下,召崔芋于茅山,超郑随布衣至补阙,引醴泉令冯伉为给事中、太子侍读。帝既偏于任听,士之浮竞甘进者争出其门,赫然势焰可炙。再擢太常卿。卒,年五十三,赠刑部尚书,谥曰忠。所论著甚多,传于时。
李齐运者,蒋王恽孙。始补宁王府东阁祭酒,擢累监察御史,复辟江淮都统李峘府。由工部郎中为长安令,政颇修办。宗正少卿李瀚从子有所讼,齐运于瀚为卑行,而不礼讼者。瀚怒,辱诸朝,齐运以闻,代宗贬瀚。由是稍擢京兆少尹。出为河中尹、晋绛慈隰观察使。
德宗出狩,李怀光还兵奔难,昼夜驰,及河中,士罢困,乃休三日。齐运悉所赋劳军,牛酒丰甘,人人喜悦。及怀光反,还守河中,齐运弃城走。诏拜京兆尹。时李晟壁渭桥,齐运发民筑城保,督刍粟以饷晟。贼平,颇有助。万年丞源邃不事,齐运怒,捽辱之,死于廷。邃家告冤,御史大夫崔纵请穷治,帝不许。御史联章深劾,齐运诉于帝,言为朋党所挤。天子使宰相谕谏官御史,后毋得群署章以劾,然卒不直邃冤。
久之,大蝗旱,齐运不能政,乃以韩洄代之,改宗正卿、闲厩宫苑使。进至礼部尚书。宰相内殿对已,齐运常次进,帝与参决大事。既无学,暗于大体,第以甘言阿匼而已。尝荐李锜为浙西,受赂数十万,又荐李词为湖州刺史,人告其赃,帝置不问。齐运卧疾,满岁不能谒,每除吏,往往遣使即家咨逮。晚以妾为妻,具冕服行礼,士人蚩之。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
李实,道王元庆四世孙。以廕仕,嗣曹王皋辟署江西府判官,迁蕲州刺史。皋节度山南东道,复从之。皋卒,实知后务,刻薄军费,士怨怒,欲杀之,夜缒亡归京师。
累进司农卿,擢拜京兆尹,封嗣道王。怙宠而愎,不循法度。贞元二十年旱,关辅饥,实方务聚敛以结恩,民诉府上,一不问。德宗访外疾苦,实诡曰:“岁虽旱,不害有秋。”乃峻责租调,人穷无告,至撤舍鬻苗输于官。优人成辅端为俳语讽帝,实怒,奏贱工谤国,帝为杀之。或言:“古者,瞽诵箴谏,虽恢谐托谕,何诛焉?”帝悔,然不罪实。
故事,京兆避台官。实尝与御史王播遇,而驺唱争道。播钩责从者,实怒,奏播为三原令,廷辱之。恶万年令李众,诬逐虔州司马,以所善虞部员外郎房启代之。其怙权作威若此。公卿为谗短迁斥者甚众,专情謷色见颜间。权德舆为礼部,而实私荐士二十人,迫语曰:“应用此第,不尔,君且外迁!”德舆虽拒之,然常惮其诬。吏部每奏科目颇严密,以杜请托,实公诣曹劫请赵宗儒,无所畏。
诏书蠲人逋租,实格诏固敛,畿民大困,官吏皆被榜罚,掊取二十万缗。吏乞贷豪厘,辄死。按之无罪者,猥曰“死亦非枉”,复杀之。专以残忍为政。顺宗在谅暗,不逾月,实杀数十人于府。贬通州长史。市人争怀瓦石邀劫之,实惧,夜遁去,长安中相贺。以赦令内移,死虢州。
皇甫镈,泾州临泾人。贞元初,第进士,又擢制科,为监察御史。居丧游处不度,下除詹事府司直。久之,迁吏部员外郎,典南曹,钤制吏奸,稍知名。进郎中,迁累司农卿,判度支,改户部侍郎。宪宗方伐蔡,急于用度,镈裒会严亟,以办济师,帝悦,进兼御史大夫。蔡平之明年,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犹领度支。
镈以吏道进,既由聚敛句剥为宰相,至虽市道皆嗤之。崔群、裴度以闻,帝怒,不听。度乃表罢政事,极论镈奸邪苛刻,天下怨之,将食其肉。且言:“天下安否系朝廷,朝廷轻重在辅相。今承宗削地,程权赴阙,韩弘舆疾讨贼,非力能制之,顾朝廷处置能服其心也。若相镈,则四方解矣。
夫宰相者,乃天下选,彼暂劳一功,乌足胜任哉?
中兴之不终,有为而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九十二-译文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白志贞,原名琇珪,是太原的史官。他侍奉节度使李光弼,勤奋努力,有智谋。李光弼很欣赏他,让他参与帐下议事。代宗早就听说过他,等到李光弼去世后,他被提拔为司农卿。在任十年,德宗认为他聪明能干,于是将他视为心腹,任命他为神策军使,并赐予现在的名字。他提出的建议,善于揣摩皇帝的意图,因此他的建议总是被采纳。他随皇帝狩猎到奉天,被任命为行在都知兵马使。他害怕李怀光揭露他的恶行,于是与赵赞、卢杞等人一起压制李怀光,不让他上朝。李怀光反叛后,他被指责为奸臣,贬为恩州司马,赵赞被贬为播州司马。后来他被调任阆州别驾。贞元二年,他被起用为果州刺史,宰相李勉坚决反对,但皇帝没有听从。第二年,他被任命为浙西观察使,死在任上。
裴延龄,是河中河东人。乾元末年,他担任汜水尉,贼军攻陷东都后,他逃到江夏。华州刺史董晋推荐他为判官,后来升任太常博士。卢杞执政时,他被任命为膳部员外郎、集贤院直学士。崔造推荐他掌管东都度支院。他被召为祠部郎中,但没有等待命令,就回到了集贤院,宰相张延赏讨厌他的轻率,将他调任昭应令。他与尉官互相控告受贿,京兆尹郑叔则支持尉官,而御史中丞窦参支持裴延龄,最终京兆尹被罢免。德宗任用窦参辅政,立即提拔裴延龄为司农少卿。
班宏去世后,裴延龄代理度支使。他向来不擅长财务,于是广泛使用钩距法,找来一些老奸巨猾的官吏与他合谋,以巩固皇帝的信任。他建议说:“左藏库,天下的收入不计其数,损耗无法计算。请设立别库,以检查盈亏。”于是他将天下积欠的八百万缗分为负库,抽取三百万缗为賸库,样物三十万缗为季库,帛以素出、以色入者为月库。皇帝都同意了。然而天下的欠债人都是穷人,偿还无期,抽取的款项和发放的款项都用尽了;样物和帛本来有记录,裴延龄只是增加了薄册上的吏员数量来欺骗皇帝,实际上并没有增加财政收入。不久,他被正式任命为户部侍郎。他又请求用京兆的苗钱购买千万束草,让百姓送到苑中。宰相陆贽等人认为不妥,没有采纳。京右原本有几顷閟苇地,裴延龄谎称:“长安、咸阳之间,有数百顷陂艿地,愿意作为内厩的牧地,水草丰美与苑厩相当。”皇帝相信了,问宰相,宰相们都说:“应该没有。”皇帝派人去核实,果然是谎言。裴延龄非常惭愧,但皇帝没有责备他。
京兆多年和市得不到应有的价值,尹李充请求官府处理,裴延龄诬告他妄言,反而让他还钱,称为“底折钱”。他曾请求敛财充实国库,皇帝说:“怎么才能充实呢?”裴延龄说:“开元、天宝年间,户口繁盛,百官事务繁忙,官职还有空缺。现在战乱,户口不到一半,一个官员管理几个部门就够了。请以后官职空缺时不立即补缺,收取他们的俸禄来充实国库。”
有一天,皇帝对裴延龄说:“我住的浴堂殿,有一根梁快要塌了,想换掉它,但还没能做到。”裴延龄说:“宗庙是最重要的,殿梁是小事。况且陛下有本分钱,用之不尽,有什么难的呢?”皇帝惊讶地问:“本分钱是什么?”裴延龄回答说:“这在经典中有记载,愚儒不知道,我能解释。按照礼制,天下的赋税分为三份:一份用于祭祀,一份用于招待宾客,一份用于君主的厨房。陛下供奉宗庙,能竭尽天下赋税的三分之一吗?鸿胪礼宾,招待四方来客,用十分之一还有剩余。陛下所享用的饮食简朴,用剩下的作为百官的俸禄和餐费,还没有用完,那么剩下的就是本分钱。用来修建几十座宫殿都不缺,何况一根梁呢!”皇帝点头说:“没有人对我说过这些。”他又建造神龙佛祠,需要五十尺长的木材。裴延龄谎报:“同州有大谷,有几十根木头,长度都达到八十尺。”皇帝说:“我听说开元年间,近山没有巨木,要到岚、胜之间去寻找。现在怎么会有这么近的地方、这么好的木材呢?”裴延龄说:“奇材异产,处处都有,等待圣主出现才会出现。现在生在近辅,岂是开元年间所能得到的!”皇帝很高兴。
当时,陆贽是宰相,皇帝一向信任他,极力批评裴延龄的诡诈不可任用,皇帝认为陆贽在排挤他,更加厚待裴延龄。陆贽上疏列举裴延龄的罪状,详细说明:“裴延龄曾奏报查获乾隐二千万缗,请求设立别库作为羡余,供天子私用,因此皇帝的兴作广泛,索取很多。裴延龄为了证实自己的话,大肆搜刮市场,抢夺进献的物品,逮捕工匠,强迫他们工作,称为‘敕索’,不付工钱,称为‘和雇’,不给报酬。又度支的收支,与太府相互制约,出物按旬计算,见物按月计算,符按复核,有御史监督,财政支出无法隐瞒。裴延龄却说从粪土中挖出十三万两银子,其他货物价值百万,已经丢弃又找回,都是羡余,全部移入别库以供皇帝私用。太府卿韦少华弹劾他的谎言,陛下纵容他不予追究,这是在剥削百姓,为天子招致民怨。”他还引用建中年间横征暴敛导致流亡的例子,言辞非常恳切。皇帝看了奏疏很不高兴。正好盐铁使张滂、京兆尹李充、司农卿李铦都指责裴延龄专以险诈欺骗皇帝,皇帝大怒,罢免了陆贽的宰相职位,将张滂等人降职。
当时大旱,人心惶惶。裴延龄说:“陆贽等人失权怨恨,公开说年成不好,百姓流离失所,度支的粮草匮乏,以激怒众人。”有一天,皇帝在苑中打猎,神策军控诉度支不供给马厩的草料,皇帝被裴延龄的话迷惑,下诏斥逐陆贽等人,朝廷震惊。裴延龄又逮捕李充的亲信张忠,严刑拷打,诬告李充“贪污官钱五十万缗,用来贿赂权贵,让妻子用牛车装载金子送给陆贽。”张忠被定罪,他的母亲到光顺门投书申诉,皇帝下诏御史审问,一夜之间查明真相,释放了张忠。裴延龄没有得逞,又上奏李充滥用京兆的钱粮,请求有关部门核查,以比部郎中崔元翰想报复陆贽。幸亏刑部侍郎奚陟辨明真相,李充等人得以免于冤屈。
裴延龄性格苛刻,又贪图利益,专门剥削下属,讨好上司,肆意施展诡计。他在皇帝面前进言,都是别人不敢说的,而他说得毫不犹豫,内容也是别人从未听过的。皇帝虽然知道他的诡诈,但因为他不隐瞒,想了解外面的事情,所以毫不犹豫地任用他。裴延龄仗着皇帝的信任,认为自己一定会辅政,很少谦逊,甚至辱骂近臣,时人都对他侧目而视。他生病在家,把度支的官物运到自己家里,没有人敢说。皇帝关心他,每天派三批使者去看望他。他去世时六十九岁。人们都说他死得其所,只有皇帝哀悼不已。追赠他为太子太傅、上柱国。永贞初年,度支建议:“裴延龄以前设立别库,分藏正物,没有实际好处,反而增加了吏员的麻烦。”于是下诏将别库的财物归还左藏。元和年间,有关部门给他谥号为缪。
崔损,字至无,祖籍博陵。大历年间,考中进士、博学宏辞科,补校书郎、咸阳尉。因避亲,改任大理评事。多次立功,升任右谏议大夫。当时,宰相赵憬去世,卢迈生病,裴延龄一向与崔损交好,推荐给德宗。贞
元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起初,中书省空缺职位十日,议论的人说要选有德行的人,等到用了损,朝廷内外都感到失望。而损性格拘谨,能够自我约束,延英殿进见时,不敢说一句关于天下大事的话。过了一年,升为门下侍郎。曾经因为生病在家休养很久,皇帝赐给他三百匹绢作为医药费。
损并没有特别出众的才能,却历任两省的要职直至宰相。他的母亲去世后没有下葬,也没有举行殡礼;他的姐姐出家为尼,去世时他也没有参加丧礼。建中以后,宰相没有长久任职的,损因为柔顺谦逊,符合皇帝的意愿,所以留任了八年。皇帝也知道公众议论他贪恋禄位,但仍然对他非常优待。去世后,追赠太子太傅,谥号为靖。
韦渠牟,京兆万年人,是工部侍郎韦述的侄子。他年少时聪明机敏,擅长写诗,李白对他很赏识,教他古乐府。后来他出家为道士,但没有坚持到底,又改信佛教,最后又还俗。浙西节度使韩滉推荐他试任校书郎,后来升为四门博士。
贞元十二年,德宗生日,诏令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礼部郎中许孟容与韦渠牟及佛、道两教的法师一起在麟德殿对答,讨论大道理。韦渠牟口才很好,虽然对佛、道、儒三家的学问没有深入研究,但回答问题时言辞犀利,皇帝听了很满意。升任秘书郎,进献了七百字的诗。不到十天,又升为右补阙内供奉。起初,同僚们都轻视他,后来皇帝多次派宦官专门召见他,因此大家都开始关注他。一年之内,升到谏议大夫。通常在延英殿对答时,大臣们一般只谈两三个时辰就结束,而韦渠牟每次奏事,都要谈五六个时辰才结束,皇帝非常高兴。韦渠牟为人轻浮急躁,志向浅薄,不注重道德仁义,只是靠巧言令色迎合皇帝的心意,并没有真正的治国良策或正直的言辞来感动皇帝。
自从陆贽被免职后,皇帝亲自处理政务,不再把权力下放给大臣。宰相只是充数、处理文书而已,至于地方官员和御史,都是皇帝自己选拔。然而皇帝深居宫中,所倚重和信任的是裴延龄、李齐运、王绍、李实、韦执谊和韦渠牟等人,他们的权力几乎与皇帝相当。裴延龄和李实都是奸诈残暴之人,王绍则没有什么建树。韦渠牟后来才被重用,声望最低,但他利用皇帝的宠信,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召崔芋从茅山入朝,破格提拔郑随从平民到补阙,引荐醴泉县令冯伉为给事中、太子侍读。皇帝偏听偏信,那些急于求进的士人争相投靠韦渠牟,他的权势炙手可热。后来他又升为太常卿。去世时五十三岁,追赠刑部尚书,谥号为忠。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当时。
李齐运,是蒋王李恽的孙子。起初补任宁王府东阁祭酒,后来多次升迁为监察御史,又被江淮都统李峘征召为幕僚。由工部郎中升为长安县令,政绩颇佳。宗正少卿李瀚的侄子有诉讼,李齐运对李瀚是晚辈,但对诉讼者不礼貌。李瀚大怒,在朝廷上羞辱他,李齐运向皇帝报告,代宗贬了李瀚。从此李齐运逐渐升为京兆少尹。后来出任河中尹、晋绛慈隰观察使。
德宗出逃时,李怀光率兵赶来救援,昼夜兼程,到达河中时,士兵疲惫不堪,于是休息了三天。李齐运把所有的赋税都用来犒劳军队,牛酒丰盛,士兵们都很高兴。后来李怀光反叛,回守河中,李齐运弃城逃跑。皇帝下诏任命他为京兆尹。当时李晟驻扎在渭桥,李齐运征发百姓修筑城防,督促粮草供应李晟。平定叛乱后,他也有一定的功劳。万年县丞源邃不做事,李齐运大怒,把他揪出来羞辱,源邃死在朝廷上。源邃的家人告状,御史大夫崔纵请求彻底调查,皇帝不同意。御史们联名上奏弹劾,李齐运向皇帝诉苦,说自己被朋党排挤。皇帝让宰相告诫谏官和御史,以后不得联名上奏弹劾,但最终也没有为源邃伸冤。
过了很久,发生了大蝗灾和旱灾,李齐运无法处理政务,于是皇帝让韩洄代替他,改任宗正卿、闲厩宫苑使。后来升为礼部尚书。宰相在内殿对答时,李齐运常常随后进见,皇帝让他参与决策大事。他没有学问,不懂大道理,只是靠甜言蜜语迎合皇帝。他曾推荐李锜为浙西节度使,收受了数十万的贿赂,又推荐李词为湖州刺史,有人告发他受贿,皇帝置之不理。李齐运生病后,整整一年不能上朝,每次任命官员,皇帝都派人到他家里咨询。晚年他把妾立为正妻,穿着礼服举行婚礼,士人都嘲笑他。去世时七十二岁,追赠尚书左仆射。
李实,是道王李元庆的四世孙。靠祖荫入仕,嗣曹王李皋征召他为江西府判官,后来升为蕲州刺史。李皋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李实又跟随他。李皋去世后,李实负责善后事务,克扣军费,士兵们怨恨愤怒,想要杀他,他夜里用绳子从城墙上逃回京城。
后来他多次升迁为司农卿,又升为京兆尹,封为嗣道王。他依仗皇帝的宠信,刚愎自用,不遵守法度。贞元二十年发生旱灾,关中地区饥荒,李实却忙于聚敛财物以讨好皇帝,百姓到官府告状,他一概不理。德宗询问民间的疾苦,李实谎称:“虽然今年干旱,但不会影响秋收。”于是加紧征收租税,百姓穷困无告,甚至拆掉房子卖掉庄稼来交税。艺人成辅端用俳语讽刺皇帝,李实大怒,上奏说贱工诽谤国家,皇帝下令杀了成辅端。有人说:“古时候,盲人诵诗劝谏,即使是诙谐的比喻,也不该杀。”皇帝后悔了,但没有追究李实的责任。
按照惯例,京兆尹要回避御史台的官员。李实曾经与御史王播相遇,双方的车夫争道。王播责备李实的随从,李实大怒,上奏把王播贬为三原县令,并在朝廷上羞辱他。他讨厌万年县令李众,诬陷他并把他贬为虔州司马,让自己的亲信虞部员外郎房启接任。他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到这种地步。公卿大臣中因他的谗言而被贬斥的很多,他专横跋扈,脸上常带着傲慢的神色。权德舆任礼部侍郎时,李实私下推荐了二十个士人,威胁他说:“你必须用这些人,否则,你就会被外调!”权德舆虽然拒绝了,但一直害怕他诬陷。吏部每次奏报科举考试的名额都很严格,以防止请托,李实公然到吏部威胁赵宗儒,毫不畏惧。
皇帝下诏免除百姓拖欠的租税,李实却拒不执行,继续强行征收,京畿地区的百姓非常困苦,官吏们都被责罚,他从中搜刮了二十万缗钱。官吏们请求宽限一点,他就把他们处死。即使查无实据,他也说“死了也不冤枉”,继续杀人。他以残忍为政。顺宗在服丧期间,不到一个月,李实就在府中杀了数十人。后来他被贬为通州长史。市民们争相拿着瓦石在路上拦截他,李实害怕,夜里逃走,长安城中的人都互相庆贺。后来因为赦令,他被调到内地,死在虢州。
皇甫镈,泾州临泾人。贞元初年,考中进士,又通过制科考试,任监察御史。他在服丧期间行为不检,被贬为詹事府司直。过了很久,升为吏部员外郎,掌管南曹,严格约束官吏的奸诈行为,逐渐有了名声。后来升为郎中,又多次升迁为司农卿,判度支,改任户部侍郎。宪宗正在讨伐蔡州,急需用钱,皇甫镈加紧征收赋税,以供应军队,皇帝很高兴,升他为兼御史大夫。蔡州平定后的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掌管度支。
皇甫镈是靠吏治升官的,但他以聚敛剥削的手段当上宰相,连市井小民都嘲笑他。崔群、裴度向皇帝报告,皇帝大怒,不听。裴度于是上表请求辞去宰相职务,极力弹劾皇甫镈奸邪苛刻,天下人都怨恨他,恨不得吃他的肉。并且说:“天下的安危在于朝廷,朝廷的轻重在于宰相。现在王承宗削地归顺,程权入朝,韩弘带病讨贼,不是因为他们有力量,而是因为朝廷的处置能让他们心服。如果让皇甫镈当宰相,那么四方就会离心了。”
宰相这个职位,是从天下选拔出来的,他们只是暂时辛苦一下,怎么能胜任呢?
国家的中兴没有持续到最后,是有原因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九十二-注解
白志贞:原名琇珪,太原人,曾任司农卿、神策军使等职,因善于揣摩皇帝心意而得到重用。
裴延龄:唐代官员,以奸诈著称。
崔损:字至无,博陵人,大历年间进士,历任校书郎、大理评事等职,因裴延龄推荐而得到德宗重用。
代宗:唐朝皇帝,名李豫,762年至779年在位。
德宗:唐朝皇帝,名李适,779年至805年在位。
神策军:唐朝禁军之一,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和宫廷的保卫。
司农卿:唐代官职,司农寺的最高长官,负责农业和财政事务。
太常博士:古代官名,负责国家的礼仪和祭祀事务。
度支:古代官名,负责国家的财政预算和支出。
左藏:唐朝国库之一,主要负责储存国家财政收入。
负库:裴延龄设立的国库之一,用于储存国家债务。
賸库:裴延龄设立的国库之一,用于储存国家盈余。
季库:裴延龄设立的国库之一,用于储存季节性物资。
月库:裴延龄设立的国库之一,用于储存月度物资。
陆贽: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
李充:唐朝京兆尹,因与裴延龄不和而被诬陷。
奚陟:唐朝刑部侍郎,以公正执法著称。
永贞:唐顺宗年号,805年。
元和:唐宪宗年号,806年至820年。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官名,属于宰相之一,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延英进见:唐代皇帝在延英殿接见大臣,讨论国家大事。
门下侍郎:唐代官职,门下省的高级官员,负责审议政令。
建中:唐德宗年号(780-783年)。
太子太傅:唐代官职,太子的老师,负责教导太子。
谥曰靖:谥号,古代对死者一生行为的评价,’靖’表示安定、平和。
工部侍郎:唐代官职,工部的副长官,负责工程、工匠等事务。
浮屠:佛教的别称,也指佛教徒。
麟德殿:唐代宫殿名,皇帝在此举行重要仪式和接见大臣。
秘书郎:唐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文献。
右补阙内供奉:唐代官职,负责进谏和监察。
谏议大夫:唐代官职,负责进谏和监察,地位较高。
李齐运:唐代官员,曾任京兆尹,以残忍著称。
王绍: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李实:唐代官员,曾任京兆尹,以残忍和聚敛著称。
韦执谊: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太常卿:古代官名,负责国家的礼仪和祭祀事务。
刑部尚书:唐代官职,刑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司法事务。
蒋王恽:唐代宗室,蒋王李恽。
宁王府东阁祭酒:唐代官职,宁王府的高级官员,负责教导王子。
监察御史:唐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江淮都统:唐代官职,负责江淮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工部郎中:唐代官职,工部的中级官员。
长安令:唐代官职,长安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宗正少卿:唐代官职,宗正寺的副长官,负责皇室事务。
京兆少尹:唐代官职,京兆府的副长官。
河中尹:唐代官职,河中府的行政长官。
晋绛慈隰观察使:唐代官职,负责晋、绛、慈、隰四州的监察事务。
李怀光:唐代将领,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李晟:唐代著名将领,曾平定朱泚之乱。
渭桥:唐代长安城外的桥梁,战略要地。
万年丞:唐代官职,万年县的副长官。
御史大夫:唐代官职,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崔纵:唐代官员,曾任御史大夫。
韩洄:唐代官员,曾任京兆尹。
宗正卿:唐代官职,宗正寺的最高长官,负责皇室事务。
闲厩宫苑使:唐代官职,负责皇家马匹和宫苑事务。
礼部尚书:唐代官职,礼部的最高长官,负责礼仪事务。
李锜:唐代官员,曾任浙西节度使。
李词:唐代官员,曾任湖州刺史。
京兆尹:唐代官职,京兆府的行政长官,地位显赫。
嗣道王:唐代宗室,继承道王爵位。
关辅:指关中地区,唐代的政治中心。
优人:古代指艺人,尤指宫廷艺人。
成辅端:唐代宫廷艺人,以讽刺时政著称。
瞽诵箴谏:古代盲人乐师通过歌唱进谏。
御史王播:唐代官员,曾任御史。
三原令:唐代官职,三原县的行政长官。
万年令:唐代官职,万年县的行政长官。
虔州司马:唐代官职,虔州的军事长官。
虞部员外郎:唐代官职,虞部的中级官员,负责山林川泽事务。
房启:唐代官员,曾任虞部员外郎。
权德舆: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礼部尚书。
赵宗儒:唐代官员,曾任吏部尚书。
通州长史:唐代官职,通州的副行政长官。
虢州:唐代州名,今河南灵宝一带。
皇甫镈:唐代官员,曾任宰相,以聚敛著称。
泾州临泾:唐代地名,今甘肃泾川一带。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
制科: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选拔特殊人才。
詹事府司直:唐代官职,太子府的监察官。
吏部员外郎:唐代官职,吏部的中级官员,负责官员选拔。
南曹:唐代吏部的分支机构,负责官员选拔。
判度支:唐代官职,负责国家财政事务。
户部侍郎:唐代官职,户部的副长官,负责财政事务。
宪宗: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
蔡:指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
崔群: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裴度: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
承宗:指李承宗,唐代宗室。
程权: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韩弘: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吏部侍郎:古代官名,属于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考核等事务。
仆射:古代官名,唐代为宰相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兵部:古代官名,负责军事事务的部门。
集贤殿学士:唐代官名,负责编撰书籍、整理文献等文化事务。
陕虢观察使:唐代官名,负责陕州和虢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亳州刺史:唐代官名,负责亳州的行政事务。
尚书左丞:古代官名,属于尚书省,负责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户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税收事务。
灵武、邠、宁:唐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宁夏、陕西和甘肃一带。
营田:古代农业政策,指政府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生产。
河中节度使:唐代官名,负责河中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神策士:唐代禁军之一,负责保卫皇帝和皇宫。
兵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山南东道节度使:唐代官名,负责山南东道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银青光禄大夫:唐代官名,属于文散官,表示荣誉和地位。
皇太子侍读:古代官名,负责教导皇太子读书学习。
礼仪使:唐代官名,负责国家的礼仪事务。
翰林:唐代官署,负责起草诏书、编撰史书等文化事务。
侍讲学士:唐代官名,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
太子少师:古代官名,负责教导太子。
章陵卤簿使:唐代官名,负责皇帝的仪仗和护卫事务。
东都留守:唐代官名,负责东都洛阳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吏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全国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贡举:古代科举制度,负责选拔人才。
尚书左仆射:古代官名,属于尚书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魏郡公:唐代爵位,表示封地和地位。
山南西道节度使:唐代官名,负责山南西道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检校司空:唐代官名,属于荣誉官职,表示地位和功勋。
太尉:古代官名,属于三公之一,负责军事事务。
谥: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封号,表示对其一生功过的评价。
左拾遗:唐代官名,负责谏言和监察事务。
右补阙:唐代官名,负责谏言和监察事务。
屯田员外郎:唐代官名,负责屯田事务。
祠部郎中:唐代官名,负责祭祀事务。
史馆修撰:唐代官名,负责编撰史书。
知制诰:唐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书。
太常少卿:唐代官名,负责国家的礼仪和祭祀事务。
同州刺史:唐代官名,负责同州的行政事务。
浙东观察使:唐代官名,负责浙东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工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
右司员外郎:唐代官名,负责监察事务。
太子正字:唐代官名,负责教导太子读书学习。
殿中侍御史:唐代官名,负责监察事务。
江陵少尹:唐代官名,负责江陵的行政事务。
晋州刺史:唐代官名,负责晋州的行政事务。
安南都护:唐代官名,负责安南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检校工部尚书:唐代官名,属于荣誉官职,表示地位和功勋。
武宁节度使:唐代官名,负责武宁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左金吾大将军:唐代官名,负责皇宫的护卫事务。
宰相:古代中国官名,是朝廷中最高行政官员,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宰相的选拔通常非常严格,要求德才兼备。
天下选:指从全国范围内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这里的‘天下’指的是整个国家或世界,强调选拔的范围广泛和标准严格。
暂劳一功:指短时间内完成一项功绩或任务。‘暂劳’意味着短期的努力,‘一功’则指一项具体的成就或功绩。
乌足胜任:疑问句,意为‘怎么能胜任呢?’。‘乌足’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词,相当于‘怎么’或‘哪里’。
中兴:指国家或朝代的复兴。‘中’指中间或中期,‘兴’指兴起或复兴,合起来指在衰落之后的再次强盛。
不终:指没有持续到最后,即未能长久维持。‘不’表示否定,‘终’指结束或持续到最后。
有为而然:指因为有作为或努力而达到某种状态。‘有为’指有作为或努力,‘然’指这样或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九十二-评注
本文通过对白志贞、裴延龄、崔损等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唐朝中后期官场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白志贞因善于揣摩皇帝心意而得到重用,裴延龄则以诡诈手段理财,崔损则因裴延龄推荐而得到德宗重用。这些人物的事迹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裴延龄的理财手段虽然诡诈,但也反映了当时国家财政的困境。他通过设立各种国库来管理国家财政,虽然手段多诡诈,但也体现了当时国家财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裴延龄的理财手段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但也引起了其他官员的不满和反对,最终导致了他的失势。
陆贽作为宰相,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对裴延龄的批评和反对,反映了当时官场中正直官员的立场和态度。陆贽的上疏揭露了裴延龄的诡诈手段和对国家财政的侵蚀,虽然最终被罢相,但他的直言敢谏精神得到了后人的赞誉。
本文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唐朝中后期官场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也反映了当时国家财政的困境和管理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此外,本文还通过对裴延龄和陆贽的对比,展现了正直官员与诡诈官员之间的斗争。裴延龄虽然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但他的诡诈手段最终导致了他的失势。而陆贽虽然被罢相,但他的直言敢谏精神得到了后人的赞誉。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也反映了正直官员在官场中的艰难处境。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白志贞、裴延龄、崔损等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唐朝中后期官场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也反映了当时国家财政的困境和管理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代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代中后期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和官员的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政治的腐败、官员的奸诈和残忍,以及皇帝对权臣的依赖和纵容。
首先,文中提到的李损、韦渠牟、李齐运、李实和皇甫镈等人,虽然身居高位,但大多以奸诈、残忍或聚敛著称。李损虽然官至宰相,但并无显著政绩,反而以柔顺取悦皇帝,得以长期任职。韦渠牟则以口才和巧言令色获得皇帝的青睐,但其志向浮浅,缺乏道德根基。李齐运和李实则以残忍和聚敛著称,李实甚至在旱灾期间不顾百姓死活,继续苛责租税,导致民不聊生。皇甫镈则以聚敛和苛刻闻名,虽然官至宰相,但遭到朝野的普遍反感。
其次,文中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皇帝对权臣的依赖和纵容。德宗时期,陆贽被免职后,皇帝亲自揽政,不再信任宰相,导致宰相成为虚职,而裴延龄、李齐运、李实、韦渠牟等人则权倾朝野,甚至与皇帝平起平坐。这种局面不仅加剧了政治的腐败,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最后,文中还揭示了唐代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官员的堕落。李实、李齐运等人不仅以残忍和聚敛著称,还通过贿赂和推荐亲信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皇甫镈则以聚敛和苛刻闻名,虽然官至宰相,但遭到朝野的普遍反感。这些官员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几位唐代官员的描述,揭示了唐代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官员的堕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这些官员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加剧了社会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唐代的衰落。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官员裴起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才能和贡献。裴起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等,显示出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裴起在任职期间,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例如,他在灵武、邠、宁等地推行营田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此外,他在蝗旱灾害期间,通过合理的粮食储备和分配政策,稳定了粮价,保障了百姓的生活。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他的治国才能,也反映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裴起在文化方面也有显著的贡献。他担任集贤殿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职,积极参与编撰书籍、整理文献,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他还为皇太子侍读,教导太子读书学习,培养未来的君主。裴起的学识渊博,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被誉为“当世仲尼”,显示出他在文化领域的崇高地位。
裴起在军事方面也表现出色。他历任多个节度使职务,负责地方的军事和行政事务。在任职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维护了地方的稳定和安全。例如,他在山南东道节度使任内,修复了滨汉塘堰,制定了合理的水利政策,确保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避免了灾荒的发生。
裴起的人格魅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性格敦厚,待人宽厚,深得同僚和百姓的敬重。即使在李训事件中,他也没有受到牵连,显示出他在朝廷中的良好声誉和人际关系。此外,他嗜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总的来说,裴起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学者。他在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不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生平事迹,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对宰相职位的讨论,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员选拔和任用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宰相作为朝廷中的最高行政官员,其选拔不仅要求个人能力出众,更要求德行高尚,能够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文中提到的‘天下选’强调了选拔的范围之广和标准之严,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员选拔的重视和严谨态度。
‘暂劳一功,乌足胜任哉?’这句话提出了对宰相职位的高要求,暗示仅仅依靠短期的功绩或成就是不足以胜任这一重要职位的。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员的长期考察和全面评估的重视,强调了官员需要具备持续的能力和德行。
‘中兴之不终,有为而然’则进一步探讨了国家复兴的复杂性和困难。中兴不仅仅依赖于一时的努力或成就,更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政策。这句话揭示了国家复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调了持续努力和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宰相职位的讨论,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员选拔和国家治理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它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提供了重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