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八-原文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之孙。其先自北海内徙。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
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已,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
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在律有八。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
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兄皎,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从王征讨,掌书檄。贞观中,官吏部侍郎。先是,选集四时补拟,不为限。皎请以冬初集,尽季春止,后遂为法。终益州长史,赠太常卿。
子之奇,给事中。坐章怀太子属徙边。后除括苍令,与徐敬业起兵,诛。
临孙绍绍,神龙时为太常博士。迁左台侍御史、度支员外郎,常兼博士。韦庶人请妃、公主、命妇以上葬给鼓吹,诏可。绍曰:“鼓吹本军容,黄帝战涿鹿,以为警卫,故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惟功臣诏葬,得兼用之。男子有四方功,所以加宠。虽郊祀天地,不参设,容得接闺阃哉?在令,五品官昏葬,无给鼓吹者,唯京官五品则假四品,盖班秩在夫若子。请置前诏,用旧典。”不省。
中宗始郊,国子祭酒祝钦明等知韦后能制天子,欲迎谄之,即奏以皇后亚献,安乐公主终献,又四时及列帝诞日,遣使者诣陵如事生。绍以为非礼,引正谊固争。帝又诏武氏陵及诸武墓皆置守户,绍谓:“昊、顺二陵守户五百,与昭陵同。在令,先世帝王陵户二十,今虽崇奉外家,宜准附常典。又亲王墓户十,梁、鲁乃追赠,不可逾真王。褒德卫卒,至逾宗庙,不可明甚,请罢之。”又言:“比群臣务厚葬,以俑人象骖眩耀相矜,下逮众庶,流宕成俗。愿按令切敕裁损,凡明器不许列衢路,惟陈墓所。昏家盛设障车,拥道为戏乐,邀货捐赀动万计,甚伤化紊礼,不可示天下。”事虽不从,议者美叹。
睿宗即位,数言政损益,再迁给事中,兼太常少卿。先天二年,玄宗讲武骊山,绍以典仪坐失军容,当斩。帝怒甚,执纛下,左右犹冀少贷,金吾将军李邈遽传诏斩之。时深咎邈,帝亦悔,俄诏罢邈官,摈死于家。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新罗叛,帝将出兵讨之。时文瓘病卧家,自力请见,曰:“吐蕃盗边,兵屯境未解,新罗复叛,议者欲出师,二虏俱事,臣恐人不堪弊,请息兵修德。
以怀异俗。” 诏可。
初,同列以堂馔丰余,欲少损。文瓘曰:“此天子所以重枢务、待贤才也,吾 等若不任职,当自引避,不宜节减,以自取名。”众乃止。卒,年七十三,赠幽州 都督,谥曰懿。以尝事孝敬皇帝,诏陪葬恭陵。
四子:潜,为魏州刺史;沛,同州刺史;洽,卫尉卿;涉,殿中监。父子皆至 三品,时谓“万石张家”。韦温诛,涉为乱兵所杀。
文琮,好自写书,笔不释手。子弟谏止,曰:“吾好此,不为倦。”贞观中, 为治书侍御史,迁亳州刺史。永徽初,献《文皇帝颂》,优制褒美,拜户部侍郎。 坐房遗爱从母弟,出为建州刺史。州尚淫祀,不立社稷,文琮下教曰:“春秋二社 本于农,今此州废不立,尚何观?比岁田亩卒荒,或未之思乎!神在于敬,可以致 福。”于是始建祀场,民悦从之。卒于官。
子锡,久视初,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代其甥李峤为宰相。请还庐 陵王,不为张易之所右。与郑杲俱知选,坐泄禁中语,又赇谢钜万,时苏味道亦坐 事,同被讯,系凤阁,俄徙司刑三品院。锡按辔专道,神气不慑,日膳丰鲜,无损 贬。味道徒步赴逮,席地菜食。武后闻之,释味道,将斩锡,既而流循州。神龙中, 累迁工部尚书,兼修国史,东都留守。韦后临朝,诏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出为 绛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卒。
文琮从父弟文收,终太子率更令。善音律,著《新乐书》十余篇。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 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 参军杖者,必斥之。”讫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 于是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王弘义等揣识后指,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 钩逮,掩搦护送,楚掠凝惨。又污引天下豪亻桀,驰使者即按,一切以反论。吏争 以周内穷诋相高,后辄劝以官赏,于是以急变相告言者无虚日。朝野震恐,莫敢正 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时博州刺史琅邪王冲,责息 钱于贵乡,遣家奴督敛,与尉颜余庆相闻知,奴自市弓矢还。会冲坐逆诛,魏州人 告余庆豫冲谋,后令俊臣鞫治,以反状闻。有司议:“余庆更永昌赦,法当流。” 侍御史魏元忠谓:“余庆为冲督偿、通书,合谋明甚,非曰支党,请殊死,籍其家。” 诏可。有功曰:“永昌赦令:‘与虺贞同恶,魁首已伏诛,支党未发者原之。’ 《书》曰:‘歼厥渠魁’,律以‘造意为首’,寻赦已伏语,则魁首无遗。余庆赦 后被言,是谓支党。今以支为首,是以生入死。赦而复罪,不如勿赦;生而复杀, 不如勿生。窃谓朝廷不当尔。”后怒曰:“何谓魁首?”答曰:“魁者,大帅;首 者,元谋。”后曰:“余庆安得不为魁首?”答曰:“若魁首者,虺贞是已。既已 伏诛,余庆今方论罪,非支党何?”后意解,乃曰:“公更思之。”遂免死。当此 时,左右及卫仗在廷陛者数百人,皆缩项不敢息,而有功气定言详,闉然不桡。
有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 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 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累转秋官郎中。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诬当死,后谓宰相 曰:“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丐知古等,赐以再生,可乎?”俊臣、 张知默固请如法,后不许。俊臣独引行本更验前罪。有功奏曰:“俊臣违陛下再生 之赐,不可以示信。”于是悉免死。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 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 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俄起为左肃政台侍御史,辞曰:“臣闻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厨者,势固自然。陛 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后固授之。天下闻有功复进,洒然相 贺。时有诏:“公坐流、私坐徒以上会赦免,逾百日不首者,复论。”有功奏曰: “陛下宽殊死罪,已发者原之,是通改过之心、自新之路。故律,告赦前事,以其 罪坐之。若无告言,所犯终不自发;如告言赦前事,则与律乖。今赦前之罪,不自 言者,还以法论,即恩虽布天下,而一罪不能贷,臣窃为陛下不取。”后更诏五品 以上议可。
又上疏曰:“天下员有定,比选者日多,选曹诿嘱公行,嚣谤满路。唐季人多 逆节,鞫讯结断,刑惨狱严,革命岁久,其流弗改。事表生情,法外构理,而刻薄 吏驱扇成奸。虽朝堂进表,列匦内牒,叫阍弗听,叩鼓弗闻,使申其冤,正增其枉。 诚令天官铨注有所不平、法司推断舞法深诋、三司理匦受所上章拥塞不白者皆许臣 按验劾发,夺禄贬劳,不越月逾时,可致刑措。”后纳之。
窦孝谌妻庞为其奴怖以妖祟,教为夜解,因告以厌诅。给事中薛季昶鞫之,庞 当死。子希瑊讼冤,有功明其枉。季昶劾有功党恶逆,当弃市。有功方视事,令史 泣以告。有功曰:“岂吾独死,而诸
人长不死邪?”安步去。
后召诘曰:“公比断 狱多失出,何耶?”对曰:“失出,臣小过;好生,陛下大德。”后默然。庞得减 死,有功免为民。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 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 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 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 重之。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然疾之如仇矣。改司仆少卿。卒,年六十八,赠 司刑卿。中宗即位,加赠越州都督,遣使就第吊祭,赐物百段,授一子官。开元初, 窦希瑊等请以己官让有功子惀,以报旧德,由是自大理司直迁恭陵令。会昌中,追 谥忠正。
初,鹿城主簿潘好礼慕有功为人,论之曰:“昔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人, 今有功断狱,亦天下无冤人。然释之当汉文帝时,中外无事,守法而已。有功居革 命之际,周兴、来俊臣等掩义隐贼,崇饰恶言,以诬盛德,有功守死明道,身滨殆 者数矣,此其贤于释之明甚。”或称有功仁恕过汉于、张。起居舍人卢若虚曰: “徐公当雷霆之震,而能全仁恕,虽千载未见其比。”五世孙商。
赞曰:“徐有功不以唐、周贰其心,惟一于法,身蹈死以救人之死,故能处猜 后、酷吏之间,以恕自将,内挫虐焰,不使天下残于燎,可谓仁人也哉!议者谓过 汉于、张,渠不信夫!
商,字义声,或字秋卿,客新郑再世,因为新郑人。幼隐中条山。擢进士第。 大中时,擢累尚书左丞。宣宗诏为巡边使,使有指,拜河中节度使。突厥残种保特 峨山,以千帐度河自归,诏商绥定。商表处山东宽乡,置备征军,凡千人,襞纸为 铠,劲矢不能洞。徙节山南东道,襄多山棚,为票贼,商取材卒为捕盗将,别为屯 营,寇所发,辄迹捕,捕必得,遂为精兵。江西都将反,韦宙乘传抵山南发兵,商 命部将韩季友以捕盗营士往。贼平,宙表留季友所部为纲纪。咸通初,以刑部尚书 为诸道盐铁转运使,封东莞县子。四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荆南节度使。 累进太子太保,卒。
子彦若,事僖宗为中书舍人。昭宗立,再用为御史中丞。张浚师败太原,以彦 若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代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不得入,还为御史 大夫。乾宁初,复当国,进位太保、齐国公。崔胤专政,以彦若位己右,不悦,以 平章事为清海军节度使,卒于镇,而行军司马刘隐因主留务。方时多难,彦若最见 信于帝,有以事自陈者,帝曰:“汝当问彦若。”其所倚任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八-译文
唐临,字本德,是京兆长安人。他是周内史瑾的孙子。他的祖先从北海迁入内地。武德初年,隐太子讨伐王世充时,唐临献策进言,太子将他引荐到典书坊,任命他为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被废后,唐临被外放为万泉丞。当时有一些轻罪的囚犯被长期关押,正值春天,农事繁忙,唐临建议县令暂时释放囚犯,让他们去田间劳作。县令不同意。唐临说:“如果有疑虑,我作为县丞愿意承担罪责。”县令推托有病,唐临便将囚犯全部释放,并与他们约定,囚犯们如期返回。
后来唐临升任侍御史。大夫韦挺责备他站位不严肃,第二天,韦挺越级与江夏王道宗交谈,唐临上前说:“王乱了班次。”道宗说:“与大夫交谈,何必如此!”唐临说:“大夫也乱了班次。”韦挺脸色大变,众人都感到畏惧。不久,唐临奉命持节到交州审理案件,释放了三千名冤屈的囚犯。他多次升迁,最终成为大理卿。高宗曾亲自审问囚犯,唐临的回答无不详尽,皇帝高兴地说:“治国的关键在于用法,过于严苛则百姓受苦,过于宽松则罪犯逍遥,只有折中才能符合我的心意。”后来再次审问时,其他官员审理的案件总是纷争不断,唯独唐临审理的案件无人申诉。皇帝询问原因,唐临回答说:“唐卿审理囚犯不冤枉,所以无人申诉。”皇帝感叹道:“审理案件的人就应该如此。”于是唐临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
永徽元年,唐临被任命为御史大夫。萧龄之曾任广州都督,因受贿罪被判死刑,皇帝下诏让群臣讨论,群臣请求依法处决,皇帝下诏在朝堂上处死萧龄之。唐临进言说:“群臣不明白天子讨论此事的用意。法律中有八议:王族在隐蔽处处决,是议亲;刑不上大夫,是议贵。如今萧龄之贪赃枉法,罪该万死。陛下认为他与其他囚犯不同,所以让有司讨论,又下令处死,这不是尧、舜用刑的方式,不能作为后世的法律。”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于一死。
唐临多次升迁,最终成为吏部尚书。起初,来济被贬到台州,李义府被贬到普州,唐临上奏任命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为剑南巡察使。许祎与来济关系好,而张伦与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得知此事后,认为唐临派遣亲信监督李义府的过错,因此唐临被免官。后来他被起用为潮州刺史,去世时六十岁。
唐临生活俭朴,欲望很少,不喜欢修建宅第。他性格通达,专注于掩盖别人的过错。见到妻子时,必定整理衣冠。
他的兄长唐皎,武德初年担任秦王府记室,跟随秦王征讨,掌管文书。贞观年间,担任吏部侍郎。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没有时间限制。唐皎请求在冬初开始选拔,到季春结束,后来成为制度。他最终担任益州长史,死后追赠太常卿。
唐临的儿子唐之奇,担任给事中。因章怀太子的牵连被流放边疆。后来被任命为括苍县令,与徐敬业起兵,最终被杀。
唐临的孙子唐绍绍,神龙年间担任太常博士。后来升任左台侍御史、度支员外郎,常兼任博士。韦庶人请求为妃子、公主、命妇以上的人葬礼时使用鼓吹,皇帝下诏同意。唐绍说:“鼓吹本是军容,黄帝在涿鹿之战时用来作为警卫,因此乐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等。只有功臣的葬礼才能使用。男子有四方功勋,才能得到这种荣耀。即使是郊祀天地,也不参与,怎么能用于闺阁之中呢?按照法令,五品官的婚礼和葬礼,不能使用鼓吹,只有京官五品可以借用四品的礼仪,因为他们的班秩在夫或子之上。请撤销前诏,沿用旧典。”皇帝没有采纳。
中宗初次郊祀时,国子祭酒祝钦明等人知道韦后能控制天子,想要讨好她,便上奏让皇后亚献,安乐公主终献,又在四季和列帝诞辰时,派遣使者到陵墓如同侍奉生者。唐绍认为这不合礼制,引用正谊坚决反对。皇帝又下诏为武氏陵墓及诸武墓设置守户,唐绍说:“昊、顺二陵的守户有五百,与昭陵相同。按照法令,先世帝王陵墓的守户为二十,如今虽然崇奉外家,也应按照常典。亲王的墓户为十,梁、鲁是追赠的,不能超过真王。褒德卫卒,甚至超过宗庙,显然不合礼制,请撤销。”他还说:“近来群臣追求厚葬,用俑人和车马炫耀,互相攀比,甚至影响到普通百姓,形成不良风气。请按照法令严格禁止,明器不能陈列在道路上,只能在墓所陈列。婚礼上盛设障车,拥道为戏乐,耗费钱财动辄上万,严重败坏风俗,扰乱礼制,不能示天下。”虽然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但议论者都称赞他。
睿宗即位后,唐绍多次进言讨论政事的得失,再次升任给事中,兼任太常少卿。先天二年,玄宗在骊山讲武,唐绍因典仪失职,应当斩首。皇帝非常愤怒,将他押到纛下,左右的人还希望皇帝能宽恕他,但金吾将军李邈立即传诏将他斩首。当时人们深责李邈,皇帝也后悔了,不久下诏罢免李邈的官职,李邈在家中去世。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朝大业末年,迁居魏州的昌乐。他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和兄长以孝友闻名。贞观初年,他考中明经科,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勣担任长史,曾感叹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入朝时,张文瓘与两位属僚都去送行,李勣赠给两人佩刀和玉带,却没有给张文瓘。张文瓘感到疑惑,询问原因,李勣说:“你不必介意。某人犹豫不决,所以我赠他刀,希望他果断;某人放纵不检,所以我赠他带,希望他约束自己。像你这样的人才,无所不能,何必赠送?”于是极力推荐他。张文瓘后来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的兄长张文琮担任户部侍郎,按照制度,兄弟不能同时在台阁任职,因此张文瓘被外放为云阳令。他多次升迁,最终担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与李勣一同担任宰相。不久,他负责左史事务。
当时高宗建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国库逐渐空虚。张文瓘进谏说:“王者养民,安逸则富足安康,劳苦则怨恨反叛。秦、汉时期广泛征讨四夷,建造宫室,结果秦朝二世而亡,汉武帝末年户口减半。治国要在未乱之时,保国要在未危之际。人心无常,只有仁德才能赢得人心。臣希望安抚百姓,不要让他们因劳苦而生怨。隋朝的教训不远,不可不察。”皇帝赞赏他的言论,赐给他缯锦百段,并减少了数千匹厩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不到十天,他审理了四百件疑案,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他曾有小病,囚犯们一起斋戒祈祷,希望他早日康复。当时人们将他与执法平恕的戴胄相提并论。后来他担任侍中,兼任太子宾客。囚犯们听说他升迁,都流泪哭泣,他深得人心。他性格严正,从不徇私,各司的奏议,他都认真纠驳,因此皇帝信任他。有时他因病请假,其他宰相奏事时,皇帝必定问是否与张文瓘商议过。如果没有,皇帝会说:“去和他一起商量。”或者说:“已经商议过了。”然后才批准。
新罗叛乱,皇帝准备出兵讨伐。当时张文瓘病卧在家,他勉强请求见皇帝,说:“吐蕃侵犯边境,军队驻扎在边境尚未撤军,新罗又叛乱,有人建议出兵,两敌同时作战,臣担心百姓不堪重负,请息兵修德。
以怀异俗。” 诏可。
起初,同僚们认为朝廷的饮食过于丰盛,想要稍微减少一些。文瓘说:“这是天子重视朝廷事务、优待贤才的表现,我们如果不称职,应当自行引退,不应该减少饮食,以此来博取名声。”众人于是作罢。文瓘去世时,享年七十三岁,被追赠为幽州都督,谥号为懿。因为他曾经侍奉孝敬皇帝,皇帝下诏让他陪葬在恭陵。
文瓘有四个儿子:潜,担任魏州刺史;沛,担任同州刺史;洽,担任卫尉卿;涉,担任殿中监。父子都官至三品,当时人称“万石张家”。韦温被诛杀后,涉被乱兵所杀。
文琮,喜欢自己抄写书籍,笔不离手。子弟们劝他不要这样,他说:“我喜欢这个,不会感到疲倦。”贞观年间,他担任治书侍御史,后升任亳州刺史。永徽初年,他献上《文皇帝颂》,受到皇帝的褒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后来因为房遗爱的从母弟的事情被牵连,被贬为建州刺史。建州盛行淫祀,不设立社稷,文琮下令说:“春秋二社本是为了农业,如今这个州废弃不立,还有什么可看的?近年来田地荒芜,难道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吗!神在于敬,可以带来福气。”于是开始建立祀场,百姓欣然跟随。文琮在任上去世。
文琮的儿子锡,久视初年,担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代替他的外甥李峤担任宰相。他请求让庐陵王回朝,但不受张易之的青睐。他与郑杲一起负责选拔官员,因泄露宫中机密,又收受巨额贿赂,当时苏味道也因事被牵连,一同被审讯,关押在凤阁,后来被转移到司刑三品院。锡骑马专道而行,神态自若,饮食丰盛,没有受到贬损。苏味道则步行被逮捕,席地而坐,吃粗茶淡饭。武后听说后,释放了苏味道,准备处斩锡,后来改为流放循州。神龙年间,锡多次升迁,最终担任工部尚书,兼任修国史,东都留守。韦后临朝时,下诏让他同中书门下三品,十天后,被贬为绛州刺史。他多次被封为平原郡公,最终去世。
文琮的堂弟文收,最终担任太子率更令。他擅长音律,著有《新乐书》十余篇。
徐有功,名弘敏,因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是国子博士文远的孙子。他通过明经考试,多次补任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他为政仁慈,不忍心杖罚百姓,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互相约定说:“谁要是被徐参军杖罚,一定会被大家排斥。”他在任期间没有侮辱过一个人。后来他多次升迁,担任司刑丞。当时武后篡位,害怕唐朝大臣谋反。于是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王弘义等人揣摩武后的意思,设立总监牧院等监狱,抓捕将相,互相牵连,严刑拷打。他们还诬陷天下豪杰,派使者迅速按察,一律以谋反论处。官吏们争相以罗织罪名、穷追猛打为能事,武后则用官职和赏赐来鼓励他们,于是每天都有紧急告发的人。朝野上下震恐,没有人敢直言,只有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后,争辩是非曲直,武后厉声斥责他,徐有功却更加坚持。当时博州刺史琅邪王冲,向贵乡县征收利息钱,派家奴去催收,与县尉颜余庆相识,家奴从市场上买回弓箭。后来王冲因谋反被诛杀,魏州人告发颜余庆参与王冲的谋反,武后命令来俊臣审讯,以谋反罪上奏。有司商议:“颜余庆在永昌赦令之后,依法应当流放。”侍御史魏元忠说:“颜余庆为王冲催收债务、通信,合谋明显,不是支党,请处死,并没收其家产。”武后下诏同意。徐有功说:“永昌赦令说:‘与虺贞同恶,魁首已伏诛,支党未发者原之。’《尚书》说:‘歼厥渠魁’,法律以‘造意为首’,既然赦令已经发布,那么魁首已经伏诛。颜余庆在赦令之后被举报,是支党。如今以支党为首犯,是以生入死。赦免后又定罪,不如不赦免;生而复杀,不如不生。我认为朝廷不应该这样做。”武后怒道:“什么是魁首?”徐有功回答:“魁者,大帅;首者,元谋。”武后说:“颜余庆怎么不是魁首?”徐有功回答:“如果是魁首,虺贞已经是了。既然已经伏诛,颜余庆现在才论罪,不是支党是什么?”武后怒气消解,说:“你再想想。”于是免除了颜余庆的死罪。当时,左右及卫仗在廷陛者数百人,都缩着脖子不敢呼吸,而徐有功气定神闲,言辞详明,毫不屈服。
有个叫韩纪孝的人,曾经接受徐敬业的伪官,已经去世,推事使顾仲琰没收了他的家产,武后已经批准。徐有功追议说:“法律规定,谋反者斩。人死了就没有斩法,没有斩法就不能牵连。所牵连的人死了,那么所因的罪就减轻了。”武后听从了他的意见,韩纪孝的家人都因赦免而获释,像这样获释的百姓有数十人。
徐有功多次升迁,担任秋官郎中。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诬陷应当处死,武后对宰相说:“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向各位大臣请求,赐予他们再生,可以吗?”来俊臣、张知默坚持依法处理,武后不同意。来俊臣单独引裴行本再次验证前罪。徐有功上奏说:“来俊臣违背陛下再生的恩赐,不能示信于天下。”于是七人都免于死罪。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人诬陷,徐有功争辩未能成功。秋官侍郎周兴弹劾他说:“汉法规定,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代,析言破律者杀。徐有功故意释放反囚,罪当诛,请按律处理。”武后不同意,徐有功还是被免官。
不久,徐有功被起用为左肃政台侍御史,他辞谢说:“我听说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厨,这是自然的趋势。陛下以法官用我,我守正行法,必定因此而死。”武后坚持任命他。天下人听说徐有功复职,纷纷相贺。当时有诏书说:“公坐流、私坐徒以上会赦免,逾百日不首者,复论。”徐有功上奏说:“陛下宽恕死罪,已经自首的赦免,这是通改过之心、自新之路。法律规定,告发赦前事,以其罪坐之。如果没有告发,所犯的罪终究不会自首;如果告发赦前事,则与法律相违背。如今赦前的罪,不自首的,还以法论处,即使恩泽遍布天下,但一罪不能宽恕,我认为陛下不应该这样做。”武后再次下诏,让五品以上官员商议是否可行。
徐有功又上疏说:“天下官员有定数,但选拔的人越来越多,选曹推诿嘱托公行,诽谤满路。唐朝末年人多逆节,审讯结案,刑罚惨烈,狱政严酷,革命多年,这种风气仍未改变。事情表面生出情由,法律之外构织道理,而刻薄的官吏煽动成奸。虽然朝堂上表,列匦内牒,叫阍不听,叩鼓不闻,使申冤者反而增加了冤枉。如果天官铨注有不平、法司推断舞法深诋、三司理匦受所上章拥塞不白者都允许我按验劾发,夺禄贬劳,不越月逾时,可以导致刑罚停止。”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窦孝谌的妻子庞氏被她的奴仆以妖祟恐吓,教她夜间解咒,并告发她诅咒。给事中薛季昶审讯她,庞氏应当处死。她的儿子希瑊为她申冤,徐有功证明她的冤枉。薛季昶弹劾徐有功党恶逆,应当弃市。徐有功正在办公,令史哭着告诉他。徐有功说:“难道只有我死,而诸
人难道能长生不死吗?”说完便从容离去。
后来被召见质问:“你最近断案多有失出(轻判),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失出,是臣的小过错;好生(爱惜生命),是陛下的大德。”皇后默然。庞氏得以减刑免死,徐有功被免职为民。
后来被起用为左司郎中,转任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皇甫文备诬告徐有功纵容逆党。过了很久,皇甫文备因事下狱,徐有功却救了他。有人问:“他曾陷害你于死地,现在你却救他,为什么?”徐有功回答:“你所说的是私怨,我所守的是公法,不能因私害公。”
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理寺,关系到人命,不能阿谀奉承、诡辩言辞,以求苟且免罪。”因此徐有功审理案件,常常持平守正,坚持纠正冤屈,曾三次被判死刑,临死时泰然不忧,被赦免时也不喜,后来因此受到重视。他保全了许多人的生命,酷吏的势力因此有所减弱,但酷吏们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改任司仆少卿。去世时六十八岁,追赠司刑卿。中宗即位后,加赠越州都督,派使者到他家中吊祭,赐物百段,授予他一个儿子官职。开元初年,窦希瑊等人请求将自己的官职让给徐有功的儿子徐惀,以报答旧德,因此徐惀从大理司直升任恭陵令。会昌年间,追谥忠正。
当初,鹿城主簿潘好礼仰慕徐有功的为人,评论他说:“过去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没有冤案,现在徐有功断案,也是天下没有冤案。然而张释之在汉文帝时,国内外无事,只需守法而已。徐有功处于革命之际,周兴、来俊臣等人掩盖正义、隐藏贼人,粉饰恶言,诬陷盛德之人,徐有功坚守正道,多次濒临死亡,这比张释之贤明得多。”有人说徐有功的仁恕超过了汉代的于定国、张释之。起居舍人卢若虚说:“徐公在雷霆之震中,仍能保全仁恕之心,即使千年也未见其比。”徐有功的五世孙是徐商。
赞曰:“徐有功不以唐朝、周朝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始终如一地坚守法律,身陷死地以救人之死,因此能在猜忌的皇后和酷吏之间,以宽恕自持,内挫虐焰,不让天下人遭受残害,可谓仁人啊!议论者说他超过了汉代的于定国、张释之,这难道不可信吗!
徐商,字义声,或字秋卿,客居新郑两代,因此成为新郑人。幼年隐居在中条山。考中进士。大中时期,多次升迁至尚书左丞。宣宗下诏任命他为巡边使,有明确的指示,拜为河中节度使。突厥残部保特峨山,以千帐渡过黄河归附,诏令徐商安抚平定。徐商上表请求将他们安置在山东宽乡,设置备征军,共千人,用纸折叠成铠甲,强箭不能穿透。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襄阳多山棚,成为盗贼,徐商选拔材卒为捕盗将,另设屯营,盗贼一出现,便追踪抓捕,抓捕必得,于是成为精兵。江西都将反叛,韦宙乘驿马到山南发兵,徐商命令部将韩季友率捕盗营士兵前往。贼平后,韦宙上表请求留下韩季友的部队为纲纪。咸通初年,以刑部尚书身份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封东莞县子。四年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荆南节度使。多次升迁至太子太保,去世。
儿子徐彦若,侍奉僖宗为中书舍人。昭宗即位后,再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张浚在太原战败,任命徐彦若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代替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未能到任,回朝任御史大夫。乾宁初年,再次执政,进位太保、齐国公。崔胤专政,因徐彦若地位在自己之上,心中不悦,任命他为平章事、清海军节度使,死于任上,行军司马刘隐因此主持留务。当时多难,徐彦若最受皇帝信任,有人有事自陈,皇帝说:“你应当问徐彦若。”他所受倚重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八-注解
唐临:唐代官员,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曾任侍御史、大理卿等职,以执法公正著称。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年至626年。
侍御史:唐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
大理卿:唐代官职,掌管司法审判,负责审理重大案件。
高宗: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公元649年至683年在位。
永徽: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50年至655年。
御史大夫:唐代官职,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萧龄之:唐代官员,曾任广州都督,因贪赃被判死刑,后因唐临的建议免死。
吏部尚书:唐代官职,掌管官员的选拔、任免等事务。
武后:武则天,唐朝的女皇帝,公元690年至705年在位。
潮州刺史:唐代官职,潮州的行政长官。
张文瓘:唐代官员,字稚圭,曾任并州参军、水部员外郎等职,以孝友闻名。
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
李勣:唐代名将,曾任并州长史,后为宰相。
乾封: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66年至668年。
黄门侍郎:唐代官职,门下省的副长官,负责皇帝的诏令起草和传达。
太子右庶子:唐代官职,太子的属官,负责辅导太子。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与唐朝有频繁的外交和军事往来。
吐蕃:古代西藏地区的政权,与唐朝时有战争。
文瓘:唐代官员,曾任幽州都督,谥号懿。以忠诚和正直著称,反对同僚减少朝廷膳食的建议,认为这是天子重视政务和贤才的表现。
万石张家:指张氏家族,因父子皆至三品官位,时人称之为“万石张家”,象征家族显赫。
文琮:唐代官员,曾任亳州刺史,以勤于书写和正直著称。在任期间,提倡建立社稷祭祀,改善地方风俗。
徐有功:唐代官员,以仁政和正直著称,不畏权贵,多次在朝廷中为冤屈者辩护,深受民众爱戴。
韩纪孝:唐代人物,曾受徐敬业伪官,后因徐有功的辩护得以免罪。
窦孝谌妻庞:唐代人物,因被奴仆诬告妖祟而面临死刑,后因徐有功的辩护得以免罪。
安步去:指从容不迫地离开,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
断狱:指审理案件,判决罪犯。
失出:指判决失误,即判决不当或错误。
好生:指珍惜生命,宽大处理罪犯。
大理:古代官名,掌管司法审判的机构。
持平守正:指公正无私,坚持正义。
大辟:古代的一种死刑。
酷吏:指执法严酷、滥用刑罚的官吏。
司刑卿:古代官名,掌管刑狱的官员。
追谥:指在某人去世后,根据其生前的功绩或品德,追赠谥号。
廷尉:古代官名,掌管司法审判的官员。
仁恕:指仁慈宽厚,宽容待人。
雷霆之震:比喻极大的威势或严厉的惩罚。
巡边使:古代官名,负责巡视边疆的官员。
节度使:古代官名,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官员。
太子太保:古代官名,太子的辅佐官员。
中书舍人:古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令的官员。
御史中丞:古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八-评注
《唐张徐》一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官员唐临和张文瓘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司法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唐临以执法公正、敢于直谏著称,他在担任侍御史和大理卿期间,多次为冤狱平反,深得皇帝信任。尤其是在处理萧龄之案件时,他不仅依法办事,还考虑到礼制和后世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最终使萧龄之免于死刑。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唐临的智慧和胆识,也反映了唐代司法制度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张文瓘则以孝友和执法平恕闻名,他在担任大理卿期间,断案公正,深得囚犯和百姓的敬重。即使在病中,囚犯们也为他祈祷,希望他早日康复。这种得人心的表现,不仅源于他的执法公正,更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和对百姓的关怀。张文瓘在政治上也表现出极高的智慧,他在高宗征讨新罗时,提出了息兵修德的建议,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对民生的关注。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通过唐临和张文瓘的事迹,展现了唐代官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智慧。唐临的执法公正和张文瓘的孝友平恕,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唐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司法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这些官员的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刻画了唐临和张文瓘的形象。尤其是唐临在处理萧龄之案件时的机智和张文瓘在病中仍关心国事的忠诚,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艺术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唐代两位重要官员的事迹,还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司法和社会状况。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政治文化和司法制度,以及官员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通过几位唐代官员的事迹,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政治风貌和官员的道德品质。文瓘的忠诚和正直,体现了唐代官员对皇权的忠诚和对政务的重视。他的反对减少朝廷膳食的建议,不仅是对天子权威的维护,也是对贤才的尊重。
文琮的勤于书写和正直,反映了唐代官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操守。他在亳州刺史任上提倡建立社稷祭祀,不仅改善了地方风俗,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徐有功的仁政和正直,是唐代官员中的典范。他不畏权贵,多次在朝廷中为冤屈者辩护,展现了官员应有的道德勇气和社会责任感。他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受到民众的爱戴,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韩纪孝和窦孝谌妻庞的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法律的严酷。徐有功的辩护,不仅拯救了无辜者的生命,也体现了法律公正和人道主义精神。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几位官员的事迹,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法律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官员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事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徐有功在司法审判中的公正无私和宽厚仁慈,以及他在政治动荡时期的坚守原则和救人之举。徐有功在面对酷吏和猜忌的皇后时,依然坚持公正执法,不以私忿害公法,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操守和法律精神。
徐有功的司法理念是‘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他强调司法审判关系到人的生命,不能因为迎合上级的旨意或使用诡辩之辞来逃避责任。这种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酷吏横行,司法腐败严重,徐有功的坚守无疑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一种反抗。
徐有功的宽厚仁慈也体现在他对皇甫文备的态度上。尽管皇甫文备曾诬陷他纵容逆党,但当皇甫文备因事下狱时,徐有功却选择救他。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他对法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
徐有功的司法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公正无私和宽厚仁慈,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潘好礼将他与汉代的张释之相提并论,认为他在革命之际的坚守比张释之在太平时期的守法更为难得。卢若虚更是称赞他‘当雷霆之震,而能全仁恕’,认为他的仁恕之德在千载之间都难以找到匹敌者。
徐有功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赞颂,也是对司法公正和法律精神的弘扬。他的事迹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下,司法公正和宽厚仁慈都是维护社会正义和稳定的重要基石。徐有功的坚守和救人之举,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