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九-原文
萧瑀率豪姓进款。擢累殿中监。子怀让,尚万春公主。诏宽用魏太和诏,去“豆” 姓,著“卢”。贞观中,迁礼部尚书、左卫大将军,芮国公。卒,赠特进、并州都 督,陪葬昭陵,谥曰定。复其旧姓。
钦望累官越州都督、司宾卿。长寿二年,拜内史,封芮国公。李昭德被罪,有 司劾奏钦望阿顺昭德不执正,附臣罔君,贬赵州刺史。入为司府卿,迁秋官尚书。 中宗还东宫,拜太子宫尹。进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罢为太子宾客。帝复位, 擢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钦望居宰相积十余年,方易之、三思等怙势宣烝, 窥间王室,戮忠戚,觖冀非常,不能有所裁抑,独谨身谆谆自全。进开府仪同三司, 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卒,年八十,赠司空、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曰元。
武后时,宰相又有史务滋、崔元综、周允元,略可述者附左方。
史务滋,宣州溧阳人。累吏劳,迁司宾卿,进拜纳言。后革命,诏务滋等十人 分行天下。雅州刺史刘行实兄弟为侍御史来子珣诬其反,诏务滋与来俊臣杂治,俊 臣言务滋与囚善,掩其反状,后命俊臣并治,遂自杀。
崔元综,郑州新郑人。祖君肃,武德中为黄门侍郎、鸿胪卿。元综,天授初以 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性恪慎,坐政事堂,束带,终日不休偃,尤护细概。 外若谨厚,而中刻薄。每受制鞫狱,必澡垢索疵,不入死不肯止,人畏鄙之。未几, 坐事流振州,搢绅为庆。会赦还,除监察御史。迁蒲州刺史,致仕。善摄生,年九 十余卒。
周允元字汝良,豫州安城人。自右肃政御史中丞,拜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 台平章事。武后宴宰相,诏陈书传善言,允元曰:“耻其君不如尧、舜。”武三思 劾奏语指斥,后曰:“闻其言足以诫,安得为过?”卒,赠贝州刺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九-译文
萧瑀带领豪族进献财物。多次升迁至殿中监。他的儿子萧怀让,娶了万春公主。皇帝下诏宽大处理,采用魏太和时期的诏令,去掉“豆”姓,改为“卢”姓。贞观年间,升任礼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封为芮国公。去世后,追赠特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为定。恢复他的旧姓。
钦望历任越州都督、司宾卿。长寿二年,被任命为内史,封为芮国公。李昭德因罪被罚,有关部门弹劾钦望阿谀顺从李昭德而不坚持正义,依附臣子欺骗君主,被贬为赵州刺史。后来入朝任司府卿,升任秋官尚书。中宗回到东宫,任命他为太子宫尹。晋升为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后被罢免为太子宾客。皇帝复位后,提升他为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钦望担任宰相十多年,当时张易之、武三思等人依仗权势横行霸道,窥视王室,杀害忠臣,企图非常之事,钦望不能有所制约,只能谨慎自保。晋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去世时八十岁,追赠司空、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号为元。
武则天时期,宰相还有史务滋、崔元综、周允元,简要叙述如下。
史务滋,宣州溧阳人。因多次担任吏职有功,升任司宾卿,后晋升为纳言。武则天革命后,下诏让史务滋等十人分别巡视天下。雅州刺史刘行实兄弟被侍御史来子珣诬告谋反,下诏让史务滋与来俊臣共同审理,来俊臣说史务滋与囚犯关系好,掩盖了他们的谋反事实,武则天命令来俊臣一并审理,史务滋于是自杀。
崔元综,郑州新郑人。祖父崔君肃,武德年间任黄门侍郎、鸿胪卿。崔元综,天授初年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身份任职。性格谨慎,坐在政事堂,整日束带,从不休息,尤其注重细节。外表看似谨慎厚道,内心却刻薄。每次受命审理案件,必定深挖细究,不判死刑不肯罢休,人们都畏惧并鄙视他。不久,因事被流放到振州,士大夫们为此庆贺。遇到赦免后回到朝廷,任监察御史。后升任蒲州刺史,退休。善于养生,九十多岁去世。
周允元字汝良,豫州安城人。从右肃政御史中丞,升任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宴请宰相,下诏让宰相们陈述书传中的善言,周允元说:“以君主不如尧、舜为耻。”武三思弹劾他言语中有指责之意,武则天说:“听到他的话足以警戒,怎么能算过错呢?”去世后,追赠贝州刺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九-注解
崔融:崔融,字安成,唐代文学家,齐州全节人。曾任宫门丞、崇文馆学士等职,以文才著称,尤擅长撰写碑铭和颂文。
启母碣:启母碣是崔融为纪念启母而撰写的碑文,启母是古代传说中的贤母,崔融的铭文受到武则天的赞赏。
朝觐碑:朝觐碑是崔融为纪念皇帝朝觐而撰写的碑文,体现了崔融的文才和朝廷对其的重视。
周官九赋:《周官》是《周礼》的一部分,九赋是其中的一种税收制度,崔融引用此典故来反对当时对关市行人的过度征税。
张易之:张易之是唐代权臣,与其兄弟张昌宗一起在武则天时期掌握大权,崔融曾依附于他们。
洛出宝图颂:《洛出宝图颂》是崔融撰写的一篇颂文,内容可能与洛阳出土的宝图有关,体现了崔融的文采和朝廷对其的重视。
武后哀册:《武后哀册》是崔融为武则天撰写的哀悼文,文辞华丽,被认为是崔融的代表作之一。
杜审言:杜审言是唐代诗人,崔融曾推荐他,杜审言为崔融服丧,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崔从:崔从,字子乂,崔融的曾孙,唐代官员,以廉洁正直著称,曾任陕虢观察使、尚书右丞等职。
党项:党项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崔从在处理与党项的互市问题时,表现出公正和智慧,赢得了党项的尊重。
李宗闵:李宗闵是唐代宰相,崔从因与裴度、李德裕关系密切而受到李宗闵的排挤,最终被迫致仕。
安潜:安潜,字进之,崔融的后代,唐代官员,曾任江西观察使、忠武节度使等职,以精明强干著称。
郑畋:唐朝宰相,字台文,京兆人。唐僖宗时曾任宰相,以直言敢谏著称。
宋威:唐朝将领,曾任陈许节度使,以勇猛善战闻名。
高骈:唐朝名将,曾任西川节度使,以平定南诏叛乱著称。
卢携:唐朝宰相,字子升,范阳人。唐僖宗时曾任宰相,与高骈关系密切。
僖宗:唐朝皇帝,名李儇,公元873年至888年在位。
王鐸:唐朝将领,曾任都统,以平定黄巢起义有功。
孟球:唐朝将领,曾任节度使,以平定南诏叛乱著称。
庞勋:唐朝叛将,原为徐军都将,后因不满待遇而发动叛乱。
徐彦伯:唐朝文学家,字洪,兗州瑕丘人。以文才著称,曾任宗正卿、太常少卿等职。
苏味道:唐朝文学家,赵州栾城人。以文翰显名,曾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职。
豆卢钦望:唐朝官员,雍州万年人。曾任梁泉令,以清廉著称。
萧瑀:唐朝初期的重要官员,曾任殿中监、礼部尚书等职,封芮国公,谥号定。
卢:萧瑀的姓氏,原为“豆”,后改为“卢”。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
特进:古代官职名,为荣誉性质的加官,表示皇帝对臣子的特别恩宠。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
钦望:唐朝官员,曾任越州都督、司宾卿等职,封芮国公,谥号元。
内史: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起草诏令、管理文书等事务。
李昭德:唐朝官员,因罪被贬,钦望因与其关系密切而受到牵连。
司府卿: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秋官尚书: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司法事务。
太子宫尹: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太子宫的事务。
文昌右相:古代官职名,为宰相之一,主要负责文教事务。
同凤阁鸾台三品:古代官职名,为宰相的副职,品级为三品。
尚书左仆射:古代官职名,为宰相之一,主要负责政务。
平章军国重事:古代官职名,为宰相的加衔,表示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为荣誉性质的加官,表示皇帝对臣子的特别恩宠。
安国相王府长史: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王府的事务。
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位于今陕西省乾县。
史务滋:唐朝官员,曾任司宾卿、纳言等职,因与来俊臣共同审理案件而自杀。
崔元综:唐朝官员,曾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职,性格谨慎但刻薄。
周允元:唐朝官员,曾任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职,因直言进谏而受到武后的赏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九-评注
崔融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才在当时无人能及,尤其擅长撰写碑铭和颂文。他的《启母碣》和《朝觐碑》都得到了武则天的赞赏,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崔融的文风华丽婉约,尤其擅长用典,他的《洛出宝图颂》和《武后哀册》都是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崔融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建树。他曾上疏反对对关市行人的过度征税,引用《周官》九赋的典故,主张只对工商征税,而不应对往来行人征税。这一主张体现了崔融对古代制度的尊重和对民生的关注。
崔融的后代崔从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以廉洁正直著称。他在处理与党项的互市问题时,表现出公正和智慧,赢得了党项的尊重。崔从在政治上不畏权贵,敢于弹劾不法官员,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
崔融的家族在唐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崔融本人以文才著称,其后代崔从、安潜等人也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建树。崔从的廉洁正直和安潜的精明强干,都是崔融家族优良传统的体现。
崔融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唐代广为流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风华丽婉约,尤其擅长用典,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崔融的《武后哀册》被认为是唐代哀悼文的代表作之一,其文辞华丽,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崔融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双重身份。他们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建树。崔融的上疏反对过度征税,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古代制度的尊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崔融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崔融本人在武则天时期得到重用,其后代崔从、安潜等人也在唐代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然而,随着唐代政治的动荡,崔融家族也逐渐衰落,这一过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朝末年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地方将领的叛乱。首先,宰相郑畋与将领宋威之间的矛盾,揭示了朝廷内部对兵权的争夺。郑畋担心宋威会因忌惮自勉而杀害他,因此建议将兵权分散,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这一情节反映了唐朝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将领之间的相互猜忌。
其次,高骈被卢携诬陷而罢官,以及僖宗避乱剑南的情节,进一步揭示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混乱。高骈作为一位有功的将领,因与宰相卢携的矛盾而被诬陷,最终被罢官。这一情节反映了唐朝末年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
再次,庞勋的叛乱及其被镇压的过程,反映了当时地方将领的不满和叛乱。庞勋因不满待遇而发动叛乱,最终被徐彦曾镇压。这一情节揭示了唐朝末年地方将领的不满和叛乱,以及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最后,徐彦伯和苏味道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朝廷中的经历,反映了唐朝末年文人在政治斗争中的处境。徐彦伯以文才著称,但在朝廷中并未得到重用;苏味道虽为宰相,但并未有所作为,最终因党附张易之而被贬。这一情节揭示了唐朝末年文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困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揭示了唐朝末年朝廷内部的腐败、权力斗争和地方将领的叛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同时,通过对徐彦伯和苏味道的描写,也揭示了文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困境。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唐朝末年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朝初期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包括萧瑀、钦望、史务滋、崔元综和周允元。这些人物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朝初期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
萧瑀是唐朝初期的重要官员,曾任殿中监、礼部尚书等职,封芮国公,谥号定。他的姓氏由“豆”改为“卢”,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初期对姓氏的重视和调整。萧瑀的生平事迹体现了唐朝初期官员的晋升途径和荣誉体系。
钦望是另一位重要的唐朝官员,曾任越州都督、司宾卿等职,封芮国公,谥号元。他因与李昭德关系密切而受到牵连,被贬为赵州刺史。钦望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朝官场的复杂关系和官员的升降沉浮。
史务滋、崔元综和周允元是唐朝初期的三位宰相,他们的生平事迹各有特点。史务滋因与来俊臣共同审理案件而自杀,反映了唐朝司法制度的严酷和官员的无奈。崔元综性格谨慎但刻薄,他的生平事迹体现了唐朝官员的性格特点和官场文化。周允元因直言进谏而受到武后的赏识,他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朝官员的忠诚和勇气。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唐朝官员生平事迹的记载,展现了唐朝初期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这些官员的生平事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为我们了解唐朝初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