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三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三-原文

刘裴娄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

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

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搒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咸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显庆五年,伐辽,义府欲斥以罪,使督漕,而船果覆没。坐免官,白衣随军。

初,苏定方既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守其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纳残党。文度死,百济故将福信及浮屠道琛迎故王子扶余丰立之,引兵围仁愿。

诏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统文度之众,并发新罗兵为援,仁轨将兵严整,转斗陷阵,所向无前。信等释仁愿围,退保任存城。

既而福信杀道琛,并其众,招还叛亡,势张甚。仁轨与仁愿合,则解甲休士。

时定方伐高丽,围平壤不克。高宗诏仁轨拔军就新罗与金法敏议去留计。将士咸欲还,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出强,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者,得专之。今天子欲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不百全。战胜之日,开张形势,腾檄济师,声援接,虏亡矣。今平壤不胜,熊津又拔,则百济之烬复炎,高丽之灭无期。吾等虽入新罗,正似坐客,有不如志,悔可得邪?扶余丰猜贰,表合内携,热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不可轻动。”众从其议,乃请益兵。

时贼守真岘城,仁轨夜督新罗兵薄城扳堞,比明,入之,遂通新罗饟道。

而丰果袭杀福信,遣使至高丽、倭丐援。

会诏遣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浮海而至,士气振。

于是,诸将议所向,或曰:“加林城水陆之冲,盍先击之?”仁轨曰:“兵法避实击虚。加林险而固,攻则伤士,守则旷日。周留城,贼巢穴,群凶聚焉。若克之,诸城自下。”

于是仁师、仁愿及法敏帅陆军以进,仁轨与杜爽、扶余隆繇熊津白江会之。

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

扶余丰脱身走,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其众与倭人降,独酋帅迟受信据任存城未下。

始,定方破百济,酋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啸亡散,据险以应福信,至是皆降。

仁轨以赤心示之,畀取任存自效,即给铠仗粮Я。

仁师曰:“夷狄野心难信,若受甲济粟,资寇便也。”

仁轨曰:“吾观相如、常之忠而谋,因机立功,尚何疑?”

二人讫拔其城。

迟受信委妻子奔高丽,百济余党悉平。

仁师等振旅还,诏留仁轨统兵镇守。

百济再被乱,僵尸如莽,仁轨始命瘗埋吊祭焉。

葺复户版,署官吏,开道路,营聚落,复防堰,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遂营屯田,以经略高丽。

仁愿至京师,帝劳曰:“若本武将,军中奏请,皆有文理,何道而然?”

对曰:“仁轨之辞,非臣所能。”

帝叹赏之,超进仁轨六阶,真拜带方州刺史,赐第一区,厚赉妻子,玺书褒勉。

先是,贞观、永徽中,士战殁者皆诏使吊祭,或以赠官推授子弟。

显庆后,讨伐恩赏殆绝;及破百济、平壤,有功者皆不甄叙。

州县购募,不愿行,身壮家富者,以财参逐,率得避免。

所募皆伫劣寒惫,无斗志。

仁轨具论其弊,请加慰赉,以鼓士心。

又表用扶余隆,使绥定余众。

帝乃以隆为熊津都督。

时刘仁愿为卑列道总管,诏率兵度海,使代旧屯,与仁轨俱还。

仁轨曰:“上巡狩方岳,又经略高丽。方农时,而吏与兵悉被代,新至者未习,万一蛮夷生变,谁与捍之?不如留旧兵毕获,等级遣还。仁轨当留,未可去。”

仁愿不可,曰:“吾但知准诏耳。”

仁轨曰:“不然。苟利国家,知无不为,臣之节也。”

因陈便宜,愿留屯。

诏可。

由是以仁愿为不忠。

始,仁轨任带方州,谓人曰:“天将富贵此翁邪!”

乃请所颁历及宗庙讳,或问其故,答曰:“当削平辽海,颁示本朝正朔。”

卒皆如言。

及封泰山,仁轨乃率新罗、百济、儋罗、倭四国酋长赴会。

天子大悦,擢为大司宪。

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

累功封乐城县男。

总章元年,为熊津道安抚大使,兼浿江道总管,副李勣讨高丽,平之。

以疾辞位,进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

俄召为陇州刺史,拜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脩国史。

咸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

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俄拜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仍知政事。

吐蕃入寇,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

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

帝幸东都,太子监国,诏仁轨与裴炎、薛元

超留辅。及太子赴东都,又 诏太孙重照留守,仁轨副之。

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太孙废,仁轨专知留守事。

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改文昌左相、 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

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 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

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肋 使引决。

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

仁轨持觞曰:“所不 与公者,有如此觞。”

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

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 得吏下欢心。

及镇洮河,奏请机急,多为中书令李敬玄抑却,仁轨乃表敬玄为帅以 代己,果覆其众。

裴炎下狱,仁轨方留守京师,郎将姜嗣宗以使来,因语炎事,且 曰:“炎异于常久矣。”

仁轨曰:“使人知邪?”曰:“知。”

及还,表嗣宗知炎 反状不告。武后怒,拉杀之。

子浚,官太子舍人。垂拱中,为酷吏所杀。

中宗即位,以仁轨有东宫旧,再赠 司空。

浚子晃,开元中,为给事中,表请立碑,追谥曰文献。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

父仁基,隋光禄大夫,自王世充所谋归国,被 害。

赠原州都督,谥曰忠。

行俭幼引廕补弘文生。

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 参军。

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 术。

迁长安令。

高宗将立武昭仪,行俭以为国家忧从此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秘 议,大理袁公瑜擿语昭仪母,左除西州都督府长史。

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 域诸国多慕义归附。

召为司文少卿。

迁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典选,有能名, 时号“裴马”。

行俭始设长名榜、铨注等法,又定州县升降、资拟高下为故事。

上元三年,吐蕃叛,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改秦州右军,并受周王节度。

仪 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

行俭议曰:“吐蕃叛皛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 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

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

径莫贺延碛,风砾昼冥,导者迷,将士 饥乏。

行俭止营致祭,令曰:“水泉非远。”众少安。

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 水草丰美,后来者莫识其处。

众皆惊,以方汉贰师将军。

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 召豪亻桀千余人自随。

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

都支觇知之,不设 备。

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谓曰:“吾念此乐未始忘,孰能从吾猎者?”于 是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

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遣其所亲 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

又使入趣召都支。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 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

是日,传契箭,召 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

简精骑,约赍,袭遮匐。

道获遮匐使者,释之, 俾前往谕其主,并言都支已擒状,遮匐乃降,悉俘至京师。

将吏为刻石碎叶城以纪 功。

帝亲劳宴,曰:“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 备矣,其兼授二职。”

即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诏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

都护萧嗣 业讨贼不克,死败系踵。

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

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 州都督周道务部兵十八万,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三十余万,旗帜亘千 里,行俭咸节制之。

先是,嗣业馈粮,数为虏钞,军馁死。

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

因诈为粮 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齑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

虏果 掠车,羸兵走险。

贼驱就水草,解鞍牧马。

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 获几尽。

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

吏白:“士安堵, 不可拢。”

不听,促徙之。

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 问何以知之,行俭曰:“自今第如我节制,毋问我所以知也。”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

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 持首来降;又擒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狼山。

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 复与温傅合。

明年,行俭还总诸军,屯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 贰。

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

行俭秘不布,密以闻。

后数日,烟尘涨天而 南,斥候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

乃敕严 备,遣单使往劳。

既而果然。

于是,突厥余党悉平。

帝悦,遣户部尚书崔知悌劳军。

初,行俭许伏念以不死,侍中裴炎害其功,建言:“伏念为程务挺、张虔勖胁逐,又碛北回纥逼之,计穷而降。”

卒斩伏念及温傅于都市。

行俭之功不录。

封闻 喜县公。

行俭叹曰:“浑、浚之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则后无复来矣!”

遂称疾 不出。

永淳元年,十姓突厥车薄叛,复为金牙道大总管,未行卒,年六十四,赠幽 州都督,

谥曰献。诏皇太子遣官护视家事,子孙能自立乃停。中宗即位,再赠扬州 大都督。

行俭工草隶,名家。帝尝以绢素诏写《文选》,览之,秘爱其法,赉物良厚。 行俭每曰:“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 所譔《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又为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 诀,武后诏武承嗣就第取去,不复传。

行俭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善知人,在吏部时,见苏味道、王抃, 谓曰:“二君后皆掌铨衡。”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 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衒露,岂 享爵禄者哉?炯颇沉嘿,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所引偏裨,若程务挺、张虔 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毘、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类为世名将, 傔奏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

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初, 平都支、遮匐,获瑰宝不赀,蕃酋将士愿观焉,行俭因宴,遍出示坐者。有玛瑙盘 广二尺,文彩粲然,军吏趋跌盘,碎,惶怖,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也, 何至是?”色不少吝。帝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 洎麾下,数日辄尽。

子光庭。光庭字连城,早孤。母厍狄氏,有妇德,武后召入宫,为御正,甚见 亲宠,光庭由是累迁太常丞。以武三思婿,坐贬郢州司马。开元中,擢兵部郎中、 鸿胪少卿。性静默,寡交游,虽骤历台省,人未之许,既而以职业称,议者更推之。

玄宗有事岱宗,中书令张说以天子东巡,京师空虚,恐夷狄乘间窃发,议欲加 兵守边,召光庭与谋,对曰:“封禅者,所以告成功也。夫成功者,德无不被,人 无不安,万国无不怀。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 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此三者,名实乖矣。且诸蕃,突厥为大, 贽币往来,愿修和好有年矣,若遣一使,召其大臣使赴行在,必欣然应命。突厥受 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我偃旗息鼓,不复事矣。”说曰:“善,吾所不及。” 因奏用其策,突厥果遣使来朝。

东封还,迁兵部侍郎。久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 迁黄门侍郎,拜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撰《摇山往则》、《维城前轨》 二篇献之。手制褒美,诏皇太子、诸王于光顺门见光庭,谢所以规讽意。光庭又引 寿安丞李融、拾遗张琪、著作佐郎司马利宾直弘文馆,撰《续春秋经传》,自战国 讫隋,表请天子修经,光庭等作传。书久不就。时有建言唐应为金德者,中书令萧 嵩请百官普议。光庭以唐符命表著天下久矣,不可改,亟奏罢之。二十年,封正平 县男。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禳之。光庭曰:“使祸可禳而去,则 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年五十八,赠太师。

初,吏部求人不以资考为限,所奖拔惟其才,往往得俊乂任之,士亦自奋。其 后士人猥众,专务趋竞,铨品枉桡。光庭惩之,因行俭长名榜,乃为循资格,无贤 不肖,一据资考配拟;又促选限尽正月。任门下省主事阎麟之专主过官,凡麟之裁 定,光庭辄然可,时语曰:“麟之口,光庭手。”素与萧嵩轻重不平,及卒,嵩奏 一切罢之,光庭所引,尽斥外官。博士孙琬以其用循资格,非奖劝之谊,谥曰克平, 时以为希嵩意。帝闻,特赐谥曰忠宪,诏中书令张九龄文其碑。

子稹,以廕仕,累迁起居郎。开元末,寿王瑁以母宠,欲立为太子,稹陈申生、 戾园祸以谏,玄宗改容谢之,诏授给事中。稹曰:“陛下绝招谏之路,为日滋久, 今臣一言而荷殊宠,则言者将众,何以锡之?”帝善其让,止不拜。俄授祠部员外 郎,卒。子倩,字容卿,历信刺史我。劝民垦田二万亩,以治行赐金紫服,代第五 琦为度支郎中。卒,谥曰节。子均。

均字君齐,以明经为诸暨尉。数从使府辟,硁硁以才显。张建封镇濠、寿,表 团练判官。时李希烈以淮、蔡叛,建封扞贼,均参赞之。以劳加上柱国,袭正平县 男。迁累膳部郎中,擢荆南节度行军司马,就拜荆南节度使。刘辟叛,先骚黔、巫, 胁荆、楚,以固首尾,均发精甲三千,逆击之,贼望风奔却。加检校吏部尚书。

初,均与崔太素俱事中人窦文场,太素尝晨省文场,入卧内,自谓待己至厚, 徐观后榻有频伸者,乃均也。德宗以均任方镇,欲遂相之,谏官李约上疏斥均为文 场养子,不可污台辅,乃止。

元和三年,入为尚书右仆射,判度支。旨唱、授桉、送印,皆尚书郎为之,文 武四品五品、郎官、御史拜廷下,御史中丞、左右丞升阶答拜,时以为礼太重。俄 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累封郇国公。以财交权幸, 任将相凡十余年,荒纵无法度。卒,年六十二,赠司空。

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人。第进士,调江都尉。扬州长史卢承业异之,曰: “子,台辅器也,当以子孙相诿,讵论僚吏哉?”

上元初,为监察御史。会吐蕃盗边,刘审礼战没,师德奉使收败亡于洮河,因

使吐蕃。其首领论赞婆等自赤岭操牛酒迎劳,师德喻国威信,开陈利害,虏为畏悦。

后募猛士讨吐蕃,乃自奋,戴红抹额来应诏,高宗假朝散大夫,使从军。有功,迁 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与虏战白水润,八遇八克。

天授初,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衣皮袴,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 以饶给,无转饷和籴之费。武后降书劳之。长寿元年,召授夏官侍郎,判尚书事, 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尝谓师德:“师在边,必待营田,公不可以劬劳惮也。” 乃复以为河源、积石、怀远军及河、兰、鄯、廓州检校营田大使。入迁秋官尚书、 原武县男,改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证圣中,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 罗汗山,败绩,贬原州员外司马。万岁通天二年,入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 事。后与武懿宗、狄仁杰分道抚定河北,进纳言,更封谯县子、陇右诸军大使,复 领营田。

圣历三年,突厥入寇,诏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九月,卒于会州,年 七十。赠幽州都督,谥曰贞,葬给往还仪仗。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脣。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 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 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 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 注选,选者就按阅簿。师德曰:“容我择之可乎?”选者不去,乃洒笔曰:“墨污 尔!”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 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 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 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总边要、为将相者三十 年,恭勤朴忠,心无适莫,方酷吏残鸷,人多不免,独能以功名始终,与郝处俊相 亚,世之言长者,称娄、郝。

赞曰:“仁轨等以兵开定四夷,其勇无前,至奉上则瞿瞿若不及,行俭临下以 恕,师德宽厚,其能以功名始终者,盖近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者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三-译文

刘裴娄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年少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正值乱世,无法安心从事学业,每次行动时,他都会在地上画字或在空中书写,以此寄托所学,最终以博学多闻而闻名。

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奏事,刘仁轨看到他的奏稿,为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感到惊讶,便推荐他补任息州参军。后来转任陈仓尉。

当地有个折冲都尉叫鲁宁,豪放纵容,触犯法律,县里没有人敢得罪他。刘仁轨警告他不要再犯,但鲁宁依然暴横无度,刘仁轨便将他鞭打致死。州里将此事上报,太宗说:“一个县尉竟敢杀我的折冲都尉,这合适吗?”召来刘仁轨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了我,所以我杀了他。”皇帝认为他刚正不阿,便提拔他为咸阳丞。

贞观十四年,皇帝在同州狩猎。当时秋收还未结束,刘仁轨进谏说:“今年雨水充足,庄稼茂盛,但收成只有十分之二。平时的赋税已经有所妨碍,再加上狩猎活动,修缮桥梁和道路,虽然役使的人力有所减少,但仍需数万人。不如推迟十天,让农民完成收割,陛下再慢慢出行,这样公私都能受益。”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诏书表扬他。后来他被任命为新安令,并多次升迁至给事中。但因李义府厌恶他,被贬为青州刺史。

显庆五年,朝廷征讨辽东,李义府想借此机会陷害他,让他负责督运粮草,结果船只果然覆没。刘仁轨因此被免官,以平民身份随军。

当初,苏定方平定百济后,留下郎将刘仁愿守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担任熊津都督,安抚残余势力。王文度死后,百济的旧将福信和僧人道琛迎接故王子扶余丰,立他为王,并率兵包围了刘仁愿。

朝廷下诏任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统领王文度的军队,并调派新罗兵作为援军。刘仁轨率军严整,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福信等人解除了对刘仁愿的包围,退守任存城。

不久,福信杀了道琛,吞并了他的军队,招揽逃亡的叛军,势力大增。刘仁轨与刘仁愿会合后,便解甲休整士兵。

当时苏定方正征讨高丽,围攻平壤未能攻克。高宗下诏让刘仁轨率军前往新罗,与金法敏商议去留之计。将士们都希望回国,刘仁轨说:“《春秋》中有这样的道理,大夫出征在外,如果有机会安定社稷、便利国家,可以自行决断。如今天子想要灭掉高丽,先要平定百济,留下军队镇守,控制其心腹之地。虽然敌人嚣张,但我们的兵力尚未完全恢复,应该厉兵秣马,趁敌人不备,出其不意地进攻,百战百胜。战胜之后,形势大开,我们可以迅速调兵增援,声援相接,敌人必败。如今平壤未能攻克,熊津又被攻占,百济的余烬将再次燃起,高丽的灭亡将遥遥无期。我们即使进入新罗,也像客人一样,如果不如意,后悔也来不及了。扶余丰猜忌多疑,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内部不和,难以持久。我们应该坚守阵地,等待时机,不可轻举妄动。”众人听从了他的建议,便请求增兵。

当时敌人据守真岘城,刘仁轨连夜督率新罗兵逼近城墙,天亮时攻入城内,打通了新罗的粮道。

扶余丰果然袭击并杀死了福信,派使者前往高丽和倭国求援。

这时朝廷下诏派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渡海而来,士气大振。

于是,众将商议下一步行动,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交通要道,不如先攻打它。”刘仁轨说:“兵法讲究避实击虚。加林城险要坚固,攻打会损伤士兵,防守则会拖延时间。周留城是敌人的巢穴,群凶聚集在那里。如果攻克它,其他城池自然会投降。”

于是孙仁师、刘仁愿和金法敏率陆军前进,刘仁轨与杜爽、扶余隆从熊津白江会合。

在白江口遇到倭军,四战皆胜,烧毁敌船四百艘,海水都被染红。

扶余丰逃脱,缴获了他的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人率众与倭人投降,只有酋帅迟受信据守任存城未下。

当初,苏定方攻破百济时,酋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逃散,占据险要之地响应福信,此时也都投降了。

刘仁轨以诚心对待他们,让他们攻取任存城以自效,并立即给予铠甲、武器和粮草。

孙仁师说:“夷狄野心难测,如果给他们铠甲和粮草,岂不是资助敌人?”

刘仁轨说:“我看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忠诚且有谋略,抓住机会立功,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二人最终攻下了任存城。

迟受信抛弃妻子逃奔高丽,百济的余党全部平定。

孙仁师等人凯旋而归,朝廷下诏让刘仁轨留下统兵镇守。

百济再次陷入混乱,尸体遍布荒野,刘仁轨下令掩埋尸体并进行吊祭。

他修复户籍,任命官吏,开辟道路,建立村落,修复堤坝,赈济贫民,鼓励耕种,设立官社,百姓都安居乐业。

他还经营屯田,以图谋经略高丽。

刘仁愿回到京城,皇帝慰劳他说:“你本是武将,但军中的奏请都有文采,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仁愿回答说:“这些都是刘仁轨的言辞,我做不到。”

皇帝赞叹不已,破格提拔刘仁轨六阶,正式任命他为带方州刺史,赐予他一座宅第,厚赏他的妻子儿女,并下诏书表扬他。

在此之前,贞观、永徽年间,战死的将士都会得到朝廷的吊祭,或者追授官职给他们的子弟。

显庆以后,讨伐的恩赏几乎断绝;等到攻破百济、平壤后,有功的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表彰。

州县招募士兵时,身强力壮、家境富裕的人往往用钱财逃避兵役,最终得以免于出征。

所招募的士兵大多是体弱多病、家境贫寒的人,毫无斗志。

刘仁轨详细论述了这些弊端,请求朝廷加以慰劳和赏赐,以鼓舞士气。

他还上表推荐扶余隆,让他安抚剩余的部众。

皇帝于是任命扶余隆为熊津都督。

当时刘仁愿担任卑列道总管,朝廷下诏让他率兵渡海,接替旧屯,与刘仁轨一起回国。

刘仁轨说:“皇上正在巡狩方岳,又经略高丽。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官吏和士兵都被替换,新来的人不熟悉情况,万一蛮夷生变,谁来抵御?不如留下旧兵完成收割,再分批遣返。我应该留下,不能离开。”

刘仁愿不同意,说:“我只知道按照诏令行事。”

刘仁轨说:“不然。只要对国家有利,知道该做的就一定要做,这是臣子的本分。”

于是他陈述了利弊,请求留下驻守。

朝廷下诏同意。

因此,刘仁愿被认为不忠。

当初,刘仁轨担任带方州刺史时,曾对人说:“天将富贵此翁!”

于是他请求朝廷颁布历法和宗庙的忌讳,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要平定辽海,向本朝展示正朔。”

最终一切都如他所言。

等到封禅泰山时,刘仁轨率领新罗、百济、儋罗、倭四国的酋长参加。

天子非常高兴,提拔他为大司宪。

后来升任右相,兼任检校太子左中护。

因功封为乐城县男。

总章元年,他担任熊津道安抚大使,兼任浿江道总管,协助李勣讨伐高丽,最终平定。

后来因病辞去职位,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允许他退休。

不久又被召为陇州刺史,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咸亨五年,他担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

刘仁轨率军渡过瓠芦河,攻破大镇七重城。

因功进爵为公,他的儿子和侄子中有三人被授予上柱国,州里以此为荣,称他们的居所为“乐城乡三柱里”。

不久,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仍参与政事。

吐蕃入侵时,他被任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永隆二年,加封为太子少傅。

他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他辞去左仆射的职务。

皇帝前往东都,太子监国,下诏让刘仁轨与裴炎、薛元

超留辅。当太子前往东都时,又下诏让太孙重照留守,仁轨作为副手。

武后临朝听政后,再次任命仁轨为左仆射。太孙被废后,仁轨独自负责留守事务。

他上书称病辞职,并借机陈述吕后、禄、产祸败的历史事件来规劝武后,武后派遣武承嗣带着玺书来慰勉他。

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去世时八十五岁。

下诏让百官前来哭丧,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仁轨虽然地位显赫,但从不自高自大,对待旧友如同平民时一样。

他曾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对他傲慢无礼,甚至逼迫他自杀。

当他被任命为大司宪时,袁异式还在御史台,感到不安,借酒醉向他解释。

仁轨举杯说:“我不与你计较,就像这杯酒一样。”

后来他执政后,推荐袁异式为司元大夫。

他从州县官员升到宰辅,善于赢得声誉,深得下属的喜爱。

当他镇守洮河时,多次上奏请求紧急事务,但大多被中书令李敬玄压制,仁轨于是上表推荐李敬玄为帅代替自己,结果李敬玄果然失败。

裴炎被下狱时,仁轨正在京师留守,郎将姜嗣宗奉命前来,谈及裴炎的事情,并说:“裴炎与常人不同已经很久了。”

仁轨问:“使者知道吗?”姜嗣宗回答:“知道。”

姜嗣宗回去后,仁轨上表指控姜嗣宗知道裴炎谋反却不报告。武后大怒,将姜嗣宗处死。

仁轨的儿子浚,官至太子舍人。垂拱年间,被酷吏杀害。

中宗即位后,因仁轨曾是东宫旧臣,再次追赠他为司空。

浚的儿子晃,开元年间任给事中,上表请求为仁轨立碑,追谥为文献。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

他的父亲仁基,隋朝时任光禄大夫,曾计划从王世充处归顺唐朝,结果被害。

追赠为原州都督,谥号为忠。

裴行俭年轻时因父荫补为弘文生。

贞观年间,考中明经科,调任左屯卫仓曹参军。

当时苏定方任大将军,对他说:“我用兵多年,无人可教,如今你是个贤才。”于是将兵法全部传授给他。

升任长安令。

高宗准备立武昭仪为皇后,裴行俭认为这将给国家带来忧患,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秘密商议,大理袁公瑜将此事告知武昭仪的母亲,结果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

麟德二年,多次升迁至安西都护,西域各国纷纷归附。

被召为司文少卿。

升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共同负责选官事务,以才能闻名,时人称他们为“裴马”。

裴行俭首创长名榜、铨注等选官制度,并制定了州县官员升降、资历高低的惯例。

上元三年,吐蕃叛乱,裴行俭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后改任秦州右军,并受周王节制。

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煽动蕃落,与吐蕃联合,朝廷准备讨伐他们。

裴行俭建议说:“吐蕃叛乱正盛,李敬玄战败,审礼阵亡,怎能再在西方生事?如今波斯王去世,其子泥涅师在京师为人质,如果派使者立他为王,途经二蕃,若能巧妙行事,可不费一兵一卒而成功。”

皇帝于是下诏让裴行俭册封波斯王,并担任安抚大食使。

途经莫贺延碛,风沙遮天蔽日,向导迷路,将士饥渴难耐。

裴行俭下令停止行军,举行祭祀,并说:“水源不远。”众人稍感安心。

不久,云开风停,前行数百步,果然发现水草丰美,后来的人再也找不到这个地方。

众人都感到惊奇,将他比作汉代的贰师将军。

到达西州后,各蕃国都来迎接,裴行俭召集豪杰千余人随行。

他扬言说:“天气太热,不宜进军,应等到秋天再行动。”

阿史那都支得知后,放松了戒备。

裴行俭慢慢召集四镇酋长,假装约定打猎,对他们说:“我一直怀念这种乐趣,谁愿意跟我一起去打猎?”

于是有上万子弟愿意跟随,裴行俭暗中部署兵力。

几天后,他率军倍道兼行,距离阿史那都支的营地十余里时,先派亲信前去问候,表现得若无其事,不像要发动袭击的样子。

又派人去催促阿史那都支前来。

阿史那都支原本与李遮匐计划在秋天拒绝唐朝使者,突然听说唐军到来,仓促间不知所措,只得率领五百余名子弟前来拜见,结果被擒获。

当天,裴行俭传令召集各部酋长前来听命,并将他们押送到碎叶城。

他挑选精骑,轻装简从,袭击李遮匐。

途中抓获李遮匐的使者,释放他,让他前去告知李遮匐,并说明阿史那都支已被擒获,李遮匐于是投降,被押送到京师。

将领们在碎叶城刻石记功。

皇帝亲自设宴慰劳,说:“裴行俭率领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平定叛乱,可谓文武双全,应兼任二职。”

于是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诏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单于管二十四州响应,叛军多达数十万。

都护萧嗣业讨伐叛军失败,接连战死。

皇帝下诏让裴行俭担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叛军。

他率领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十八万兵马,与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合兵三十余万,旗帜绵延千里,裴行俭统一指挥。

此前,萧嗣业运送粮草,多次被敌军劫掠,导致军中饿死。

裴行俭说:“可以用计谋制敌。”

于是他假装运送三百辆粮车,每辆车中埋伏五名壮士,携带陌刀、劲弩,由弱兵拉车前进,另埋伏精兵在后。

敌军果然来劫粮车,弱兵逃入险地。

敌军将粮车赶到水草丰美处,解鞍放马。

正当他们准备取粮时,车中壮士突然杀出,伏兵也赶到,几乎全歼敌军。

从此,敌军再也不敢靠近粮车。

大军驻扎在单于以北,傍晚时已扎营,壕沟挖好后,裴行俭下令将营地迁至高冈。

部下报告说:“士兵已经安顿好,不宜再动。”

裴行俭不听,催促迁移。

到了夜里,暴风雨袭来,原先的营地水深一丈多,众人无不惊叹,问他如何预知,裴行俭说:“今后只需听从我的指挥,不必问我如何知道。”

叛军据守黑山,多次交战皆败,裴行俭纵兵追击,前后杀敌无数。

伪可汗泥熟匐被部下所杀,首级被送来投降;又擒获大首领奉职,余党逃往狼山。

裴行俭回师后,阿史那伏念自称可汗,再次与阿史德温傅联合。

第二年,裴行俭再次统领诸军,驻扎在代州的陉口,使用反间计,劝说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分裂。

阿史那伏念害怕,秘密投降,并请求绑缚阿史德温傅以表忠心。

裴行俭秘而不宣,暗中上报。

几天后,烟尘滚滚向南而来,斥候惊慌失措,裴行俭说:“这是阿史那伏念押送阿史德温傅来投降,不必惊慌。受降如同迎敌。”

于是下令严加戒备,派使者前去慰劳。

果然如此。

于是,突厥余党全部平定。

皇帝大喜,派户部尚书崔知悌慰劳军队。

当初,裴行俭答应阿史那伏念不杀他,但侍中裴炎嫉妒他的功劳,上奏说:“阿史那伏念是被程务挺、张虔勖逼迫,加上碛北回纥的威胁,走投无路才投降的。”

结果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被斩首于都市。

裴行俭的功劳未被记录。

封为闻喜县公。

裴行俭叹息说:“浑、浚之事,古今引以为耻。只怕杀降之后,再无人来投降了!”

于是称病不出。

永淳元年,十姓突厥车薄叛乱,裴行俭再次被任命为金牙道大总管,未及出征便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幽州都督。

谥号为献。皇帝下诏让皇太子派遣官员照看他的家事,直到子孙能够自立为止。中宗即位后,再次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

行俭擅长草书和隶书,是名家。皇帝曾用绢帛诏令他抄写《文选》,皇帝看后,非常喜爱他的书法,赏赐了他很多财物。行俭常说:“褚遂良没有好的笔墨,从不轻易书写,而不挑剔笔墨却能写得又快又好的,只有我和虞世南。”他撰写了《选谱》、《草字杂体》等数万字的著作。他还编写了关于营阵、部伍、预测胜负、辨别才能等四十六种诀窍,武则天诏令武承嗣到他家中取走这些诀窍,后来这些诀窍便失传了。

行俭精通阴阳、历法,每次作战,都能预先知道胜利的日子。他善于识人,在吏部任职时,见到苏味道和王抃,便对他们说:“你们两位将来都会掌管选拔官员的事务。”李敬玄极力称赞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华,并把他们引荐给行俭,行俭说:“士人要成就大业,首先要看器量和见识,其次才是文才。像王勃等人,虽然有才华,但性格浮躁,喜欢炫耀,怎么可能长久享有爵禄呢?杨炯性格沉稳,可以做到县令或县长,其他人恐怕都不得善终。”他所推荐的将领,如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毘、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等,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将,其中数十人官至刺史或将军。

有一次,皇帝赐给他马匹和珍贵的马鞍,令史私自骑马,马失前蹄,马鞍损坏,令史害怕逃跑。行俭把他召回来,没有加罪于他。当初,行俭平定都支、遮匐时,获得了无数珍宝,蕃酋和将士们都想看看这些珍宝,行俭便在宴会上将这些珍宝展示给在座的人。有一个两尺宽的玛瑙盘,文彩绚丽,军吏不小心跌倒,盘子摔碎了,军吏非常害怕,叩头流血。行俭笑着说:“你又不是故意的,何必如此?”脸色没有丝毫吝惜。皇帝赐给都支的资产、器皿、金银等三千多件,还有骆驼、马、牛等,行俭将这些财物分给亲友和部下,几天内就分完了。

他的儿子叫光庭。光庭字连城,早年丧父。母亲厍狄氏有妇德,武则天召她入宫,担任御正,非常受宠,光庭因此多次升迁,官至太常丞。因为他是武三思的女婿,被贬为郢州司马。开元年间,升任兵部郎中、鸿胪少卿。他性格沉静,很少与人交往,虽然迅速升迁到台省,但人们并不认可他,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议论者才开始推崇他。

玄宗准备封禅泰山,中书令张说认为天子东巡,京师空虚,担心夷狄趁机作乱,提议增兵守边,召光庭商议,光庭回答说:“封禅是为了告成功。成功者,德泽遍及天下,人民安定,万国归心。如今即将告成却害怕夷狄,这不是昭示德行;大兴劳役,防备不测,这不是安定人民;正在谋划与各国会盟,却阻挠他们的心意,这不是怀柔远人。这三件事,名实不符。况且诸蕃中,突厥最为强大,他们多年来一直希望与我们修好,如果派遣一位使者,召其大臣前来行在,他们必定欣然应命。突厥一旦受诏,其他蕃国的君长必定相继而来,我们便可以偃旗息鼓,不再需要防备了。”张说说:“好,我没想到这一点。”于是上奏采用光庭的计策,突厥果然派遣使者来朝。

东封泰山回来后,光庭升任兵部侍郎。后来,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又升任黄门侍郎,拜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他撰写了《摇山往则》、《维城前轨》两篇文章献给皇帝。皇帝亲自下诏褒奖,并诏令皇太子和诸王在光顺门接见光庭,感谢他的规劝之意。光庭又引荐寿安丞李融、拾遗张琪、著作佐郎司马利宾进入弘文馆,撰写《续春秋经传》,从战国到隋朝,上表请求天子修经,光庭等人作传。但这部书迟迟未能完成。当时有人建议唐朝应为金德,中书令萧嵩请百官广泛讨论。光庭认为唐朝的符命早已昭示天下,不可更改,急忙上奏停止讨论。开元二十年,封为正平县男。起初,有占星者说天象有变,对大臣不利,建议禳解。光庭说:“如果祸患可以通过禳解消除,那么福气也可以通过祈祷得到!”议论者认为他懂得天命。光庭去世时五十八岁,追赠太师。

起初,吏部选拔人才不以资历为限,所提拔的只是有才能的人,往往得到杰出的人才任用,士人也因此自我激励。后来士人越来越多,大家争相钻营,选拔标准变得扭曲。光庭对此加以整顿,采用行俭的长名榜制度,改为按资历选拔,无论贤与不肖,一律根据资历安排职位;又缩短选拔期限,限定在正月内完成。他任命门下省主事阎麟之专门负责过官,凡是阎麟之裁定的,光庭都予以批准,当时有句话说:“麟之口,光庭手。”光庭与萧嵩关系不和,光庭去世后,萧嵩上奏罢免了光庭所推荐的所有人,将他们全部贬为外官。博士孙琬认为光庭采用按资历选拔的制度,不符合奖励劝勉的原则,建议谥号为克平,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迎合萧嵩的意思。皇帝得知后,特赐谥号为忠宪,并诏令中书令张九龄撰写碑文。

光庭的儿子叫稹,凭借父荫入仕,多次升迁至起居郎。开元末年,寿王李瑁因为母亲受宠,想要被立为太子,稹引用申生、戾园的祸患来劝谏,玄宗听后脸色大变,向他道歉,并下诏任命他为给事中。稹说:“陛下已经很久没有听取谏言了,如今臣一句话就得到如此殊荣,那么进谏的人将会越来越多,陛下该如何赏赐他们呢?”皇帝赞赏他的谦让,没有任命他。不久,稹被任命为祠部员外郎,后来去世。他的儿子叫倩,字容卿,历任信州刺史。他劝民开垦田地两万亩,因政绩卓著被赐予金紫服,接替第五琦担任度支郎中。去世后,谥号为节。他的儿子叫均。

均字君齐,以明经科考中进士,担任诸暨尉。多次被使府征召,因才能出众而闻名。张建封镇守濠州、寿州时,任命他为团练判官。当时李希烈在淮、蔡叛乱,张建封抵御叛军,均参与谋划。因功勋卓著,加封上柱国,袭封正平县男。后来多次升迁至膳部郎中,升任荆南节度行军司马,随即拜为荆南节度使。刘辟叛乱时,首先骚扰黔、巫地区,威胁荆、楚,企图稳固首尾,均率领三千精兵迎击,叛军望风而逃。加封检校吏部尚书。

起初,均与崔太素一起侍奉宦官窦文场,太素曾早晨去问候文场,进入卧室,自以为受到厚待,后来发现后榻上有人伸懒腰,原来是均。德宗因为均担任方镇要职,想要任命他为宰相,谏官李约上疏指责均是文场的养子,不能玷污台辅之位,于是作罢。

元和三年,均入朝担任尚书右仆射,掌管度支。旨唱、授桉、送印等事务都由尚书郎负责,文武四品、五品官员、郎官、御史在廷下拜见,御史中丞、左右丞上阶答拜,当时人们认为礼仪过于隆重。不久,均担任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多次封为郇国公。他用钱财结交权贵,担任将相十余年,生活荒淫放纵,毫无法度。去世时六十二岁,追赠司空。

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人。考中进士,调任江都尉。扬州长史卢承业对他非常器重,说:“你是台辅之才,应当把子孙托付给你,怎么能只做僚吏呢?”

上元初年,娄师德担任监察御史。当时吐蕃侵犯边境,刘审礼战死,师德奉命到洮河收殓阵亡将士,因此

出使吐蕃。吐蕃的首领论赞婆等人从赤岭带着牛和酒来迎接慰劳,娄师德向他们宣扬国家的威信,陈述利害关系,吐蕃人因此敬畏并心悦诚服。

后来朝廷招募勇士讨伐吐蕃,娄师德便自告奋勇,戴着红抹额前来应诏,高宗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他立下战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军司马,并负责营田事务。在与吐蕃的战争中,他在白水润作战,八次遭遇八次胜利。

天授初年,娄师德被任命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他穿着皮裤,率领士兵屯田,积攒了数百万石粮食,军队因此供给充足,不再需要转运军粮和购买粮食的费用。武则天亲自写信慰劳他。长寿元年,他被召入朝廷,任命为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晋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对他说:“你在边疆,一定要依靠营田,你不能因为辛劳而懈怠。”于是又任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军及河、兰、鄯、廓州的检校营田大使。后来他升任秋官尚书,封为原武县男,改任左肃政御史大夫,并参与政事。证圣年间,他与王孝杰在洮州抵御吐蕃,在素罗汗山作战,结果战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万岁通天二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来他与武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晋升为纳言,改封为谯县子,担任陇右诸军大使,再次负责营田事务。

圣历三年,突厥入侵,朝廷任命娄师德为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九月,他在会州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为“贞”,并赐予他葬礼的仪仗。

娄师德身高八尺,方口厚唇。他性格深沉,有度量,如果有人冒犯他,他总是谦逊地避开,不露声色。有一次他与李昭德同行,娄师德身材肥胖,走不快,李昭德因此不耐烦,生气地说:“被这个乡下人拖累了。”娄师德笑着说:“如果我不是乡下人,那谁是呢?”他的弟弟在代州任职,辞官时,娄师德教导他要忍耐。弟弟说:“如果有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擦干净就是了。”娄师德说:“不对。擦掉它,是违背了对方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在夏官任职时,负责选拔官员的人来查阅名册。娄师德说:“能让我自己选择吗?”那人没有离开,娄师德便洒了墨水说:“墨水弄脏了你的衣服!”

狄仁杰还没有辅政时,娄师德推荐了他。后来两人同朝为官,娄师德多次排挤狄仁杰,让他出使外地。武则天察觉后,问狄仁杰:“娄师德贤能吗?”狄仁杰回答说:“他作为将领很谨慎,但贤能与否我不知道。”武则天又问:“他善于识人吗?”狄仁杰回答说:“我曾与他共事,没听说他善于识人。”武则天说:“我任用你,是娄师德推荐的,他确实善于识人啊。”武则天拿出娄师德的奏章,狄仁杰感到惭愧,随后感叹道:“娄公的德行如此高尚,我却不知道,我远远不及他啊!”娄师德在边疆要地和朝廷担任将相三十年,恭敬勤勉,朴实忠诚,心中没有偏袒。当时酷吏横行,许多人难以幸免,只有娄师德能够始终保全功名,与郝处俊齐名,世人称颂的长者,就是娄师德和郝处俊。

赞曰:“刘仁轨等人以武力平定四方,勇往直前,但在侍奉君主时却小心翼翼,唯恐不及。裴行俭对待下属宽厚,娄师德为人宽厚,他们之所以能够始终保全功名,大概是因为他们既有勇气去面对危险,也有勇气不去冒进,从而保全自己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三-注解

刘仁轨:唐朝著名将领和政治家,字正则,汴州尉氏人。以刚正不阿、文武双全著称,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对唐朝的边疆稳定和国家治理有重大贡献。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年至626年。

贞观:唐太宗的年号。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公元656年至661年。

百济: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韩国西南部。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韩国东南部。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朝鲜和韩国北部。

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唐朝与新罗联军在朝鲜半岛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与日本和百济联军进行的一场重要海战,唐朝取得决定性胜利。

带方州: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立的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北道沙里院市。

熊津: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韩国忠清南道公州市。

总章: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公元668年至670年。

咸亨: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公元670年至674年。

永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公元680年至681年。

太子:皇位继承者,通常为皇帝的长子。

东都:指洛阳,唐朝的东都。

太孙:皇太孙,皇位继承者的儿子。

武后:武则天,唐朝的女皇帝。

左仆射:唐朝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吕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掌握朝政。

禄、产祸败:指吕后家族的权力斗争和最终失败。

武承嗣:武则天的侄子,曾掌握大权。

文昌左相:唐朝的高级官职,负责文教事务。

同凤阁鸾台三品:唐朝的高级官职,参与朝政决策。

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

实封:唐朝的一种封赏,给予实际的封地和户数。

御史:负责监察的官员。

大司宪:唐朝的高级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司元大夫:唐朝的高级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洮河:洮河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条河流,位于今甘肃省。

中书令:唐朝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裴炎:唐朝的宰相,后被武则天处死。

郎将:唐朝的中级军官。

酷吏:指武则天时期以严刑峻法著称的官员。

中宗: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儿子。

司空:司空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通常授予德高望重的大臣。

开元: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标志着唐朝的鼎盛时期。

给事中:给事中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和诏令。

文献:谥号,表示有文才和德行。

裴行俭:唐朝的名将和政治家。

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

隋光禄大夫:隋朝的高级官职。

王世充:隋末的割据势力首领。

原州都督:唐朝的地方官职。

忠:谥号,表示忠诚。

弘文生:唐朝的官学生。

明经: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左屯卫仓曹参军:唐朝的中级官职。

苏定方:唐朝的名将。

长安令:唐朝的地方官职,负责长安的行政事务。

武昭仪:武则天,唐高宗的妃子。

长孙无忌:唐朝的宰相,唐太宗的重要辅臣。

褚遂良:褚遂良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以楷书和行书闻名。

大理:唐朝的司法机构。

西州都督府长史:唐朝的地方官职。

麟德:唐高宗的年号。

安西都护:唐朝的地方官职,负责西域事务。

司文少卿:唐朝的高级官职,负责文教事务。

吏部侍郎:唐朝的高级官职,负责官员选拔。

李敬玄:李敬玄是唐朝时期的官员和文学家。

马载:唐朝的官员。

长名榜:唐朝的官员选拔制度。

铨注:唐朝的官员选拔制度。

上元:唐高宗的年号。

吐蕃:古代藏族政权名,位于青藏高原,与唐朝时有战争和交往。

洮州道左二军总管:唐朝的军事官职。

秦州右军:唐朝的军事官职。

周王:唐朝的皇子。

仪凤:唐高宗的年号。

十姓可汗:突厥的部落首领。

阿史那都支:突厥的部落首领。

李遮匐:突厥的部落首领。

安西:唐朝的西域地区。

波斯王:古代波斯的国王。

泥涅师:波斯王的儿子。

大食:古代阿拉伯帝国。

莫贺延碛:今新疆的沙漠地区。

贰师将军:汉朝的名将李广利。

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四镇:唐朝的西域四镇。

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

礼部尚书:唐朝的高级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检校右卫大将军:唐朝的高级军事官职。

突厥:古代游牧民族,曾与唐朝有战争和交往。

阿史德温傅:突厥的部落首领。

单于:突厥的最高首领。

萧嗣业:唐朝的将领。

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唐朝的军事官职。

李思文:唐朝的将领。

周道务:唐朝的将领。

程务挺:唐朝的将领。

李文暕:唐朝的将领。

黑山:今内蒙古的黑山。

泥熟匐:突厥的部落首领。

奉职:突厥的部落首领。

狼山:今内蒙古的狼山。

阿史那伏念:突厥的部落首领。

代州: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陉口:今山西省的陉口。

崔知悌:唐朝的官员。

浑、浚之事:指汉朝的浑邪王和浚稽山之战。

永淳:唐高宗的年号。

金牙道大总管:唐朝的军事官职。

幽州都督:唐代地方官职,负责幽州的军政事务。

谥曰献:谥号是古代对已故皇帝、贵族、大臣等的一种尊称,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品德。’献’字在这里表示对某人的尊崇和赞美。

皇太子:皇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通常被立为皇位继承人。

扬州大都督:扬州大都督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官职,负责扬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草隶:草隶是一种书法字体,介于草书和隶书之间,具有流畅和简洁的特点。

文选:《文选》是中国南朝梁代萧统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虞世南:虞世南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以楷书和行书著称。

选谱:《选谱》是裴行俭所著的一部关于书法和文学的作品。

草字杂体:《草字杂体》是裴行俭所著的一部关于草书字体的著作。

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这些是裴行俭所著的关于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著作。

阴阳、历术: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历术是指历法和天文历算。

吏部:吏部是古代中国负责官员选拔和任免的中央机构。

苏味道、王抃:苏味道和王抃是唐朝时期的官员和文学家。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是唐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被称为’初唐四杰’。

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毘、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这些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

玛瑙盘:玛瑙盘是一种用玛瑙制成的盘子,常用于盛放贵重物品。

都支、遮匐:都支和遮匐是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

光庭:光庭是裴行俭的儿子,唐朝时期的官员。

兵部郎中、鸿胪少卿:兵部郎中是兵部的官员,鸿胪少卿是鸿胪寺的副职,负责外交事务。

封禅:封禅是古代中国皇帝祭祀天地的一种重大仪式,通常在泰山举行。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副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朝的宰相职位。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门下省的副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和诏令。

侍中: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负责皇帝的文书和诏令。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吏部的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免。

弘文馆学士:弘文馆学士是弘文馆的官员,负责文学和学术事务。

摇山往则、维城前轨:这两部是光庭所著的文学作品。

续春秋经传:《续春秋经传》是光庭等人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续写《春秋》的历史。

金德:金德是五行学说中的一种,代表西方和秋季。

正平县男:正平县男是唐朝的一种爵位,属于男爵。

太师:太师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通常授予德高望重的大臣。

循资格:循资格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根据资历和考核结果来决定官员的升迁。

门下省主事:门下省主事是门下省的中级官员,负责文书和诏令的处理。

萧嵩:萧嵩是唐朝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令。

忠宪:忠宪是光庭的谥号,表示对其忠诚和宪政的赞美。

张九龄:张九龄是唐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起居郎:起居郎是唐朝时期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

寿王瑁:寿王瑁是唐玄宗的儿子,曾一度被立为太子。

申生、戾园:申生和戾园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历史典故,分别指晋国的申生和汉朝的戾太子。

祠部员外郎:祠部员外郎是祠部的副职,负责祭祀和宗教事务。

信刺史:信刺史是唐朝时期信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金紫服:金紫服是唐朝时期高级官员的礼服,象征着尊贵和荣耀。

度支郎中:度支郎中是度支司的官员,负责财政和税收事务。

节:节是光庭的谥号,表示对其节操和品德的赞美。

诸暨尉:诸暨尉是唐朝时期诸暨县的地方官员。

团练判官:团练判官是唐朝时期负责地方军事的官员。

李希烈:李希烈是唐朝时期的叛将,曾发动叛乱。

上柱国:上柱国是唐朝时期的一种高级爵位,属于公爵。

膳部郎中:膳部郎中是膳部的官员,负责宫廷的饮食事务。

荆南节度行军司马:荆南节度行军司马是荆南节度使的副职,负责军事事务。

荆南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是唐朝时期荆南地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刘辟:刘辟是唐朝时期的叛将,曾发动叛乱。

检校吏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是唐朝时期的一种荣誉官职,通常授予有功的将领。

崔太素:崔太素是唐朝时期的官员。

窦文场:窦文场是唐朝时期的宦官,曾任中尉。

德宗:德宗是唐朝的皇帝李适的庙号。

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副职,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判度支:判度支是唐朝时期负责财政和税收的官员。

尚书郎:尚书郎是尚书省的中级官员,负责文书和诏令的处理。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副职,负责监察百官。

左右丞:左右丞是尚书省的副职,负责文书和诏令的处理。

检校左仆射:检校左仆射是唐朝时期的一种荣誉官职,通常授予有功的将领。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朝的宰相职位。

山南东道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是唐朝时期山南东道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郇国公:郇国公是唐朝时期的一种爵位,属于公爵。

娄师德:娄师德是唐朝时期的官员,曾任监察御史。

郑州原武:郑州原武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进士:进士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考中者可以进入仕途。

江都尉:江都尉是唐朝时期江都县的地方官员。

扬州长史:扬州长史是唐朝时期扬州的副职,负责行政事务。

卢承业:卢承业是唐朝时期的官员。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唐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

刘审礼:刘审礼是唐朝时期的将领,曾在与吐蕃的战争中阵亡。

赤岭:地名,位于今青海省境内,是唐朝与吐蕃交界的重要地区。

论赞婆:吐蕃首领之一,曾与唐朝有交往。

高宗: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

朝散大夫:唐代文散官名,属于从五品下。

殿中侍御史:唐代官职,负责监察朝廷事务。

河源军司马:唐代军职,负责河源军的军事事务。

营田事:唐代屯田制度,军队在边疆地区开垦农田以自给自足。

白水润: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唐朝与吐蕃交战的地方。

天授:武则天的年号,公元690年至692年。

左金吾将军:唐代武职,负责京城治安。

丰州都督:唐代地方官职,负责丰州的军政事务。

夏官侍郎:唐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代宰相职位,参与朝廷决策。

河源、积石、怀远军:唐代边疆地区的军事重镇。

秋官尚书:唐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原武县男:唐代爵位,属于男爵。

左肃政御史大夫:唐代官职,负责监察朝廷事务。

洮州: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素罗汗山: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唐朝与吐蕃交战的地方。

原州员外司马:唐代官职,负责原州的军事事务。

万岁通天:武则天的年号,公元696年至697年。

凤阁侍郎:唐代官职,负责朝廷文书事务。

武懿宗:唐朝宗室,武则天时期的官员。

狄仁杰:唐朝著名宰相,以清廉正直著称。

河北:唐代行政区划,包括今河北、山西等地。

纳言:唐代官职,负责朝廷谏议事务。

谯县子:唐代爵位,属于子爵。

陇右诸军大使:唐代军职,负责陇右地区的军事事务。

圣历:武则天的年号,公元698年至700年。

并州长史:唐代地方官职,负责并州的军政事务。

天兵军大总管:唐代军职,负责天兵军的军事事务。

会州: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谥曰贞:古代对死者的尊称,表示其品德高尚。

李昭德:唐朝官员,曾与娄师德共事。

郝处俊:唐朝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

仁轨:即刘仁轨,唐朝名将,曾平定四夷。

行俭:即裴行俭,唐朝名将,以宽厚待人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三-评注

刘仁轨是唐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本文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卓越才能。

首先,刘仁轨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在平定百济、新罗和高丽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白江口之战中,他率领唐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唐朝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他的军事策略灵活多变,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如在面对百济叛军时,他主张坚守待变,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

其次,刘仁轨在政治上也表现出色。他不仅能够妥善处理边疆事务,还能够在朝廷中直言进谏,提出有益于国家的建议。例如,他在贞观十四年劝谏唐太宗推迟狩猎,以免影响秋收,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为民着想的品质。此外,他在担任带方州刺史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当地经济和社会秩序,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刘仁轨的文化修养也值得一提。他自幼好学,即使在战乱中也不忘学习,最终以博学多才闻名。他的文采和辞令在朝廷中也得到了认可,唐高宗曾称赞他的奏章文理清晰,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总的来说,刘仁轨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他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不仅反映了唐朝的强盛,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忠君爱国精神和治国安邦的智慧。通过对刘仁轨生平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和追求。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朝两位重要人物刘仁轨和裴行俭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

刘仁轨是唐朝的重要官员,历经高宗、武则天和中宗三朝,官至左仆射、文昌左相等高位。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镇守洮河期间,成功抵御了吐蕃的进攻。刘仁轨的为官之道也值得称道,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谦逊,对待旧友如初,展现了高尚的品德。

裴行俭则是唐朝的名将和政治家,他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尤其是在平定西域和突厥叛乱中表现出色。裴行俭不仅善于用兵,还精通文教事务,曾担任司文少卿和吏部侍郎等职,对唐朝的官员选拔制度有所改革。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使他成为唐朝的重要支柱。

这段古文通过对刘仁轨和裴行俭生平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唐朝的政治和军事风貌。刘仁轨的谦逊和忠诚,裴行俭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都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同时,这段古文也反映了唐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和军事制度,为我们了解唐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这段古文还涉及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如吐蕃、突厥等,反映了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策略和智慧。裴行俭在平定西域和突厥叛乱中的成功,不仅巩固了唐朝的边疆安全,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刘仁轨和裴行俭生平的记载,展现了唐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风貌,为我们了解唐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刘仁轨和裴行俭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唐朝繁荣昌盛的象征。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裴行俭及其子孙的事迹,展现了裴行俭在书法、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其家族在唐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裴行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曾奉命书写《文选》,并在书法理论上有所建树,著有《选谱》和《草字杂体》。在军事上,他精通阴阳历术,善于预测战争的胜负,并且善于识人,提拔了许多后来成为名将的人才。

裴行俭的政治生涯也颇为辉煌,他曾担任扬州大都督等重要职务,并且在处理政务时表现出宽厚和智慧。例如,他在处理军吏打碎玛瑙盘的事件时,表现出宽容和大度,赢得了部下的尊敬。此外,他在分配战利品时,慷慨地将财物分给亲故和部下,显示出他的慷慨和无私。

裴行俭的儿子光庭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和政治智慧,他在唐玄宗时期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并且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例如,他在讨论是否加强边防时,提出了以德服人、以和为贵的策略,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光庭还著有《摇山往则》和《维城前轨》等作品,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裴行俭的家族在唐朝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子孙也多有成就。例如,光庭的儿子稹在开元末年曾劝谏唐玄宗,表现出他的忠诚和智慧。稹的儿子倩在担任信州刺史时,劝民垦田,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得到了皇帝的赏赐。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裴行俭及其家族的事迹,还展现了唐朝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风貌。裴行俭及其家族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以及社会风貌。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朝名将娄师德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边疆军事、政治、屯田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娄师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还是一位深具政治智慧的官员。他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度,积谷数百万,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减轻了朝廷的负担,得到了武则天的嘉奖。

娄师德的军事才能尤为突出,他在与吐蕃的战斗中屡战屡胜,八遇八克,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然而,他并非一味追求胜利,而是注重以德服人,通过外交手段使吐蕃首领论赞婆等人畏服,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在政治上,娄师德同样表现出色。他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如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参与朝廷决策,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素养。他推荐狄仁杰为官,虽然狄仁杰一度对他有所误解,但最终被他的盛德所折服,感叹自己远不及他。这体现了娄师德宽厚待人、不计前嫌的高尚品格。

娄师德的品德修养也值得称道。他深沉有度量,面对他人的冒犯,总是以谦逊的态度化解矛盾,不露声色。他教导弟弟要忍耐,甚至在被唾面时也不应立刻擦拭,而是等待其自然干涸,以此化解对方的怒气。这种宽厚忍让的态度,正是他能够在酷吏横行的时代中保全自身、功成名就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娄师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长者。他在边疆军事、屯田、政治等方面的贡献,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宽厚、忍让、智慧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4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