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七十五

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七十五-原文

起上章涒滩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元丰三年(辽太康六年)

春,正月,乙丑朔,以太皇太后在殡,不视朝。

癸酉,升许州为颍昌府。

辽主如鸳鸯泺。

癸未,审官东院言:“大理寺丞申天规昨乞长告,访求其父。今已迎归侍养,乞许天规不候岁满朝见。”从之。天规少失其父,至是访得之,年百岁矣。

己丑,高丽国遣使来贡。

白虹贯日。

辛卯,于阗来贡。

辽耶律伊逊以改封王爵,赴阙入谢。辽主即日遣还,改知兴中府事。

二月,丙午,以翰林学士章惇参知政事。

丙辰,始御崇政殿视朝。

丁巳,命辅臣祷雨。

三月,乙丑,工部侍郎、平章事吴充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

癸酉,葬慈圣光献皇后于永昭陵。

甲戌,命王珪提举修两朝国史。

丙子,南丹州人入贡。

庚辰,复置晋州赵城县。初,熙宁中,废入洪洞县为镇,至是知州王说言百姓输纳词诉回远,岁输税课不便,兼考赵城乃是国家得姓始封之地,不与他县邑比,故复之。

乙酉,祔慈圣光献皇后神主于太庙。

己丑,以慈圣光献皇后弟昭德军节度使曹佾为司徒兼中书侍郎、护国军节度使,馀亲属加恩有差。

庚寅,辽主出皇侄淳于外,立皇孙延禧为梁王,加守太尉兼中书令,时年六岁。以忠顺军节度使耶律颇德为南院大王,以广德军节度使耶律仲禧为南院枢密使,以户部使陈毅参知政事。

夏,四月,乙未,观文殿大学士吴充卒,年六十。赠司空兼侍中,谥正宪。充为相,务安静。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弗能勇退云。

丁酉,封宗晖为濮阳郡王,濮安懿王子孙皆进官一等。

乙巳,以泸州夷乞弟侵扰,诏边将讨之。戊申,乞弟寇戎州,兵官王宣等战殁。

御史台言:“奉诏复置六察,察在京官司。今请以吏部及审官东、西院、三班院等隶吏察;户部、三司及司农寺等隶户察;刑部、大理寺、审刑院等隶刑察;兵部、武学等隶兵察;礼、祠部、太常寺等隶礼察;少府、将作等隶工察。”从之。

甲寅,罢群牧行司,复置提举买马监牧司。

乙卯,辽主猎于炭山。

五月,甲子,翰林学士兼详定礼文张璪言:“伏见天地合祭,议者不一。臣窃谓阳生于十一月,阴生于五月。先王顺阴阳之义,以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圆丘,夏至日祭地于泽中之方丘,以至牲币、器服、诗歌、乐舞、形色、度数,莫不仿其象类,故天地神祇可得而礼。由此观之,夏日至祭地于方丘,而天子亲莅之,此万世不可易之理也。议者以为当今万乘仪卫加倍于古,方盛夏之时,不可以躬行,乃欲改用它月;不惟无所据依,又失所以事地顺阴之义。必不得已,宜即郊祀之岁,于夏至之日,盛礼容,具乐舞,遣冢宰摄事;虽未能皆当于礼,庶几先王之遗意犹存焉。”诏礼院速详定以闻。礼官请如璪议,设宫县乐、文武二舞,改制乐章,用竹册、匏爵,增配帝犊及捧俎分献官,广坛遗、斋官,修定仪注上之。

而判太常寺王存、知礼院曾肇言:“古之祭祀,或天子亲行,或有司摄事,不过此二者而已;今于摄事之中又分隆杀,盖古所未有也。且遣官虽重,终非亲祀,恐于天地父母之义有所未顺。璪本以合祭非礼,欲革去之;然其所陈,于礼亦未见其可。今夏至日逼,即乞且依旧制。其亲祀之礼,仍乞诏详定郊庙礼文所精加讲求,裁定其当,以正后世之失,庶合先王之意。”判太常寺李清臣亦言:“天地之祀,万国观法,未易轻言。今夏至已近,而乐舞未修,乐章未制,八变之音未及习,斋祭之服未及成,斋宫未及立,坛遗未及广,牲犊未尝在涤,窃虑有司速于应办,或致灭裂,有失严恭。伏乞更加详酌。”御批:“张璪之议,在今固无以易。可如清臣言,逡巡以尽众说。”遂诏礼院更加讲求。

陆佃言:“窃观张璪所请,陛下亲郊,夏日至祀地,自如璪议。其冬至祀天之明日,准古方望之事,因令祀地北郊,而以海岳、四渎、山林、川泽之神,凡在圆丘遗陛旧从祭者,皆得与享;亦遣冢宰摄事,并如夏至祀仪。是则亲行大礼,合祭虽革,而天地之神自得用类以礼从祀,以昭陛下尊天亲地之义。然而郊后必有方望之事,经证明白,固当考复。至于祀地虽未有显据,而以伦类求之,方望且祀,则地祇助天布功,又其大者,安得而遗也!谨案《舜典》,类有上帝而无日月星辰,禋有六宗而无太祖,望有山川而无大祇,《周官》大宗伯祀有上帝而无五帝,有司中、司命而无司禄,祭有社稷、五祀而无大祇,有岳而无四渎,有山林川泽而无丘陵坟衍,享有先王而无先公,则祀所秩上下,比义皆从可知故也。”详定所以佃所称未有显据,难以施行。

乙丑,閤门言:“每岁盛暑御后殿,便于决事。乞自五月一日至七月终,当御前殿日,閤门取旨。如得旨御后殿,即放朝参。”诏:“今三伏内,五日一御前殿。”

荆湖南路安抚司言知邵州关杞,议于溪峒徽、诚等州镇立城寨屯兵及守御招纳之策,乞下转运使相度。诏谢景温、硃初平、赵杨相度利害,及处置后经久不致生事,保明以闻。其后建置如杞议。

壬申,辽以平州民初复业,免其租税一

年。

己卯,蜀国长公主薨。主下嫁王讠先,事讠先母至孝,中外称贤。主疾甚,太后、皇后临问,帝继至,见主羸瘠,伏席而泣,亲持粥食之,主为帝强食。翼日,不起。帝未朝食,即驾往,望第门而哭。赐主家钱五百万,轰朝五日,追封越国,谥贤惠。讠先以侍主疾与婢奸,落驸马都尉,责授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

甲申,复命韩存宝经制泸夷。

诏改都大堤举导洛通汴司为都提举汴河堤岸司。

庚寅,详定朝会仪注所言:“今定大庆殿之后门内,东西设幄为閤,又于殿扆左右设帟于东西房,以为乘舆出入所由之地。”又言:“朝会所陈平辇逍遥,旧设于西朵殿,今宗室坐西朵殿赐酒,欲移平辇等陈于东西龙墀上。”并从之。

辽主以旱祷雨,令左右以水相沃,俄而雨降。

六月,戊戌,礼院言:“越国长公主薨在慈圣光献丧制之内。按礼,重丧未终遭轻丧,自当易服以示恩意,卒事则复常。真宗谅阴,为乳母秦国夫人服缌,禫未除,亦为许国长公主成服。今为慈圣光献太后服,已在易月之外,宜为越国长公主举哀成服。”从之。

是日,辽主驻纳葛泺。

庚子,同判太常寺王存言:“近诏秘书监刘几赴详定郊庙礼文所议乐。伏见礼部侍郎致仕范镇,尝论雅乐,乞召镇与几参考得失。”从之。初,镇致仕,居都城外之东园,每遇同天节,即乞随散官班上寿。寻有诏:“镇班见任翰林学士上,仍自今致仕官遇诞节及大礼,许缀旧班。”后镇迁居颍州,于是入对,閤门奏镇失仪,有诏放罪。仍诏:“自今致仕官造朝失仪勿劾,著为令。”

详定礼文所言:“请自今皇帝亲祠郊庙,搢大圭,执镇圭。每奉祀之时,既接神,再拜,则奠镇圭为挚,执大圭为笏。当时搢笏,君尊则不搢,别于臣下也。所有仪注皇帝搢镇圭,皆沿袭之误,乞从改正。”诏:“候制到大圭日施行。”又言:“自今亲祠郊庙,群臣冕服助祭执笏,或当事则搢笏,陪位官亦合冕服助祭。”从之。

丙午,诏中书详定官制,罢兵部句当公事官。

诏:“河北、河东、陕西路各选文武一员,提举义勇保甲。”

戊申,辽以度支使王绩参知政事。

庚戌,女真贡于辽。

壬子,诏罢中书门下省主判官,归其事于中书。

乙卯,参知政事章惇上《导洛通汴记》,以《元丰导洛记》为句,刻石于洛口庙。

己未,详定礼文所言:“皇地祇、神州地祇、大社、大稷,其祝版与牲币、馔物,瘗于塪坎。”又言:“郊庙明堂告神册,使中书侍郎读之,非是,请改命太祝。”又言:“亲祠郊庙,执事之官,皆一切临时取充位而已;宗室及陪祠官则无预于执事,不应古义。请亲祠南郊,荐彻笾豆、簠簋、俎馔,以朝臣充;太庙,以宗室遥郡刺史以上充。”又言:“今禘祫以功臣配享,而冬烝不及,与经不合。请每遇冬烝,以功臣配享,其禘祫飨皆罢。”诏:“读册以史官摄太祝;郊庙执事官选无过人,冬享禘祫及亲祠并以功臣配享。”馀皆从之。

秋,七月,戊辰,辽主观市。

庚午,河决澶州,澶州孙村、陈埽及大吴、小吴埽决,诏外监丞司速修闭。初,河决澶州也,监丞陈祐甫谓:“商胡决三十馀年,所以河道,填淤渐高,堤防岁增,未免泛滥。今当修者有三:商胡一也,横垅二也,禹旧迹三也。然商胡、横垅故道,地势高平,土性疏恶,皆不可复,复亦不能持久。惟禹故渎尚存,在大伾、太行之间,地卑而势固。秘阁校理李垂与今知深州孙民先皆有修复之议,望召民先同河北漕臣一员自卫州王供埽按视,讫于海口。”从之。

丁丑,详定礼文所言:“明堂仪注,设御位于中阶下之东南,西向。谨案古者人君临祭,立于阼。其临祭就位于阼阶下,大夫士礼也。自曹魏以来,有司失之。伏请设皇帝版位于阼阶之上,西向;太庙、景灵宫亦如之。”从之。

癸未,辽主为皇孙梁王延禧设旗鼓伊喇六人卫护之。

甲申,辽主猎于沙岭。

丙戌,以彗星见,避殿,减膳,诏求直言。

丁亥,诏中书曰:“朕惟先王制行以赴礼,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配天一也,而属有尊亲之殊,礼有隆杀之别。故远而尊者祖,则祀于郊之圆丘而配天;迩而亲者祢,则祀于国之明堂而配上帝。天足以及上帝,而上帝未足以尽天,故圆丘祀天则对越诸神,明堂则上帝而已。故其所配如此,然后足以适尊亲远迩之义。而历代以来,合宫所配,既紊于经,乃至杂以先儒六天之说,皆因陋昧古,以失情文之宜,朕甚不取。其将来祀英宗皇帝于明堂,惟以配上帝,馀从祀群神悉罢。”

戊子,太白昼见。

户部侍郎致仕范镇言:“乞下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转运司,量立赏格,求访真黍,以审音乐。”

己丑,详定礼文所言:“请自今乘辂不执圭,及乘大辇亦不执。”又言:“古者宗庙室中为石以藏主,谓之宗祐。请迁庙主藏于太祖太室北壁中,帝后之主各共一石室。《礼记》曰:‘天子之席五重。’今太庙几筵皆不应礼,请改用筦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黻纯左右玉几。祭祀皆缫、次各加一重,并筦筵为五重。”并从之。

庚寅,熙河路经略司言西界首领禹臧结逋药、蕃部巴鞫等以译书来告夏国集兵,将筑撤逋达宗城于河州界黄河之南、洮河

之西。帝曰:“若如所报,乃属河州之境,岂可听其修筑!深虑经略司不详上件所指地分,都无为备,驱逐约阑次第,可速下本司多备兵马禁止之。”

八月,辛卯朔,详定礼文所言:“明堂昊天上帝礼神之玉,当用苍璧。今用四圭有邸,请改用苍璧礼天。其有司摄事五帝,亦乞依大宗伯礼神之制,陈玉各仿其方之色。”从之。

戊戌,诏:“两制、台谏至总管、监司,各举堪应武举进士一人,以名闻。”

庚子,检正中书户房公事毕仲衍上所修《备对》,言:“周家冢宰,岁终令百官府正其治,受其会;小宰以叙受群吏之要。所谓会要者,正今中书之所宜有也。自汉至唐,旷千百年,莫知议此,故有决狱、钱谷之问而不克对者。创自睿意,俾加纂集。臣捃遮故实,仅就卷秩,凡为一百二十五门,附五十八件,为六卷,事多者分上中下,共为十卷。”诏中书、门下各录一本纳执政,仍分令诸房揭帖。初,书成,仲衍欲求上览以冀功赏,帝以为此书乃臣备君问之书,不当奏御,故有是诏。

乙巳,诏中书:“朕嘉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禄,万事条理,监于二代,为备且隆。国家受命百年,四海承德,岂兹官政,尚愧前闻!今将推本制作董正之原,若稽祖述宪章之意,参酌损益,趋时之宜,使台省寺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凡阙恩数,悉如旧章。其应合行事件,中书条具以闻。”

秘书丞、同知礼院杨杰言:“十二者,律之本声也;四者,律之应声也。本声重大,应声轻清;本声为君父,应声为臣子,故其四声或曰清声。自景祐中李照议乐以来,钟磬箫始不用四声,是有本而无应,有倡而无和,八音何从而谐也?今巢笙、和笙,其管皆十有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聿中之应声,用之已久,而声至和协。伏请参考古制,依巢笙、和笙例,用编钟、编磬、箫,以谐八音。”又言:“今大乐之作,琴、瑟、埙、篪、笛、委、箫、、笙、阮筝、筑奏一声,则镈钟、特磬、编钟、编磬连击三声,于众乐中声最烦数。请镈钟、特磬、编钟、编磬并依众器节奏,不可连击,所贵八音无相夺伦。”又言:“本朝郊庙之乐,先奏文舞,次奏武舞,武舞容节六变:一变象淮扬底定,所向宜东南;四变象荆湖来归,所向宜南;五变象邛蜀纳款,所向宜西;六变象兵还振旅,所管宜北而南。今舞者非止发扬蹈厉、进退俯仰不称成功盛德,兼失所向。又,文舞容节,殊无法度。乞定二舞容节及改所向,以称成功盛德。又乞依《周礼》奏律歌吕,合阴阳之声。”又言:“今雅乐古器非不存,太常律吕非不备,而学士大夫置而不讲,考击奏作,委之贱工,如之何不使雅、郑之杂也!伏请审调太常钟,依典礼用十二律还宫均法,令上下晓知十二律音,则郑声无由乱雅矣。”诏送议乐所。刘几等言杰所请皆可施行,诏从之。

戊申,秘书监致仕刘几等言:“太常大乐钟磬凡三等:王朴乐一也,李照乐二也,胡瑗、阮逸乐三也。王朴之乐,其声太高,此太祖皇帝所尝言,不俟论而后明。仁宗景祐中,命李照定乐,乃下律法以取黄钟之声;是时人习旧听,疑其太重,李照之乐由是不用。至皇祐中,胡瑗、阮逸再定大乐,比王朴乐微下,而声律相近;及铸大钟,或讥其声弇郁,因亦不用,于是郊庙依旧用王朴乐。乐工等自陈,若用王朴乐,钟磬即清声难依,如改制下律,钟磬清声乃可用。益验王朴钟磬太高,难尽用矣。今以三等钟磬参校其声,则王朴、阮逸乐之黄钟,正与李照乐之太簇相当。王朴、阮逸之乐,编钟、编磬各十六,虽有四清声,而实差黄钟、大吕之正声也。李照之乐,编钟、编磬各十二,虽有黄钟、大吕而全阙四清声,非古制也。圣人作乐以纪中和之声,所以导中和之气。清不可太高,重不可太下,使八音协谐,歌者从容而能永其言,乃中和之谓也。臣等因精择李照编钟、编磬十二参于律者,增以王朴无射、应钟及黄钟、大品清声,以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之四清声,俾众乐随之,歌工兼清声以咏之,其音清不太高,重不太下,中和之声,可以考矣。欲请下王朴乐二律以定中和之声,就太常钟磬择其可用者,其不可修者别制。”从之。

丙辰,太常寺言:“近乞留王朴钟磬,今修大乐所已集工匠,备炉炭,恐即销变磨鑢。况大乐法度之器,其度量声律,秒忽精微,已修之后,或陛下躬临案听,万一如有未协,即更无旧器考验。本寺每遇大礼,见用王朴乐外,自有李照、胡瑗所作乐器及石磬材不少,自可别制新乐,以验议者之术。”诏许借王朴乐钟为清声,毋得销毁磨鑢。”

初,刘几、杨杰欲销王朴旧钟,意新乐成,虽不善,更无旧声可校。后执政至太常寺案试,前一夕,杰乃陈朴钟已敝者一县。乐工皆不平,夜易之。而杰弗知。明日,执政至,杰厉声云:“朴钟甚不谐美。”使乐工叩之,音韵更佳。杰大惭沮。

王安石上改定《诗》、《书》、《周礼义》误字,诏录送国子监修正。

戊午,彗不见。

九月,壬戌,增宣祖定州东安坟地二十顷及守园户。

丙寅,御殿,复膳。

庚午,知谏院舒亶言:“中书检正官张商英与臣手简,并以其婿王沩之所业示臣。臣职在言路,事涉干请,不敢隐默。”诏

商英落馆阁校勘,监江陵府江陵县税。

初,亶为县尉,坐手杀人,停废累年。

商英为御史,言其才可用,乃得改官。

至是反陷商英,士论恶之。

太常博士、集贤校理、新权知湖州陈侗言:“陛下崇奉郊庙百神之祀,考求典礼,尤为严备。

惟五岳四渎之兆未设,欲乞依《周礼》建四望坛于四郊,以祭五岳、四镇、四渎,庶合于经,而且以称陛下奉祀之意。”

诏送详定礼文所。

详定所“请以国朝《祠令》所载岳、镇、海、渎兆四望于四郊。

岱山、沂山、东海、大淮于东郊,衡山、会稽山、南海、大江、嵩山、霍山于南郊,华山、吴山、西海、大河于西郊,常山、医巫闾山、北海、大济于北郊。

每方岳镇则共为一坛,海渎则共为一次,以五时迎气日祭之,皆用血祭瘗埋,有事则请祷之。

又以四方山川各附于当方岳镇海渎之下,别为一坛一次。

山共一坛,川共一坎,水旱则祷之。

其北郊从祀及诸县就祭如故。”

诏:“四方岳镇共为一坛望祭,馀依奏。”

乙亥,正官名。

详定官制所上以阶易官寄禄新格:“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为开府仪同三司,左、右仆射为特进,吏部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五曹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左、右丞为光禄大夫,六曹侍郎为正议大夫,给事中为通议大夫,左、右谏议为太中大夫,秘书监为中大夫,光禄卿至少府监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农少卿为朝议大夫;六曹郎中为朝请、朝散、朝奉大夫,凡三等;员外郎为朝请、朝散、朝奉郎,凡三等;起居舍人为朝散郎,司谏为朝奉郎,正言、太常、国子博士为承议郎,太常、秘书、殿中丞为奉议郎,太子中允、赞善大夫、中舍、洗马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为宣德郎,光禄、卫尉、将作监丞为富议郎,大理评事为承事郎,太常寺太祝、奉礼郎为承奉郎,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为承务郎。

又自开府仪同三司至通议大夫以上无磨勘法,大中大夫至承务郎应磨勘。

待制以上,六年迁两官,至大中大夫止;承务郎以上,四年迁一官,至朝议大夫止,候朝议大夫有阙次补;其朝议大夫以七十员为额,选人磨勘,并依尚书吏部法;迁京朝官者,依今新定官。

其禄令并以职事官俸赐禄料旧数与今新定官请给对拟定。”

并从之。

故事,两制不转卿监官,前行郎中即超转谏议大夫;前行郎中于阶官为朝请大夫,谏议大夫于阶官为太中大夫。

帝以为磨勘者,古考绩之法,所与百职事共之,而禁近独超转,非法也。

于是下诏:“待制以下并三年一迁,仍转朝议大夫、中散大夫、中大夫三官。”

丙子,诏:“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不系大敕衔。

见任宰相、使相,食邑实封通及万户,前任宰相,食邑及万户,并封国公,宗室如旧例。”

又,中书奏:“官制所申,朝旨除三公、三司外,馀检校官并阶散并罢。

所有宗室及武臣正任至内常侍以上,内臣供奉官以下,选人、伎术官、将校、中书枢密院主事以下,及诸司吏人所授敕留官衙校等,各有见带文散阶、检校官及宪衔,欲并除去。

其僧官并谿峒蛮人知州镇及化外蕃官所带散官等,合自朝廷指挥。”

从之。

其后遂诏:“文式散阶,除化外人依旧除授外,馀并罢。”

辛巳,大享明堂,以英宗配。

癸未,薛向、孙固并为枢密副使。

乙酉,诏即景灵宫作十一殿,以时王礼祀祖宗。

以王安石为特进,改封荆国公,王拱辰落开府仪同三司,并以官制行正名故也。

诏拱辰判大名府,拱辰辞曰:“臣老矣,不足以任事。”

帝曰:“北门重地,卿旧治也,勉为朕行!”

丙戌,进封岐王颢为雍王,嘉王頵为曹王,并为司空。

文彦博为太尉。

封曹佾为济阳郡王,宗旦为华阴郡王。

冯京为枢密使。

薛向罢知颍州。

会诏民畜马,向既奉令,旋知民不便,议欲改为。

于是舒亶论向反覆,无大臣体,斥知颍州,又改随州。

丁亥,以吕公著为枢密副使。

公著与冯京、薛向、孙固同在西府,三人者屡于上前争论,公著独不言。

及帝问之,乃徐为开析可否,言简而当,帝常纳之,三人者亦不能违也。

帝数与辅臣论天下事,一日,谓公著曰:“民间不知有役矣。”

公著对曰:“上户昔以役多破家,今则饱食安居,诚幸矣。

下户昔无役,今率钱,则苦矣。”

帝曰:“然则法亦当更也。”

戊子,熙河路经略司言,乞先团结蕃弓箭手;从之。

是年诏:“凡弓箭手、兵骑各以五十人为队,置引战旗头、左右傔旗,及以本属蕃首、将校为拥队,并如正军法。

蕃捉生、蕃敢勇、山河户亦如之。

凡募弓箭手、蕃捉生、强人、山河户,不以等样,第募有保任年十七以上、弓射七斗、任负带者。

鄜路新旧蕃生、环庆路强人、诸路汉弓箭手、鄜路归明界保毅蕃户、弓箭手,皆涅于背。”

闰月,辛卯,御史范镗言:“曹佾以外戚封郡王,祖宗以来,未有佾比。

陛下所以富贵宠禄之厚矣,所以致孝爱于慈圣之情至矣。

佾虽不王,乃以保安曹氏;命行而改,抑为为子孙万世之成宪也。”

不从。

壬寅,辽主祠木叶山。

己酉,辽主驻藕丝淀。

乙卯,加文彦博河东、永兴军节度使,以富弼为司徒。

冬,十月,辛酉,详定官制所检讨文字、光禄寺丞李德刍上《元丰郡县志》三十卷,《图》三卷。

辽耶律仁杰久在相位,贪贷无厌,时与亲戚会饮,尝曰

“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

耶律伊逊既外出,辽主渐悟仁杰奸,丁卯,出为武定军节度使。

庚午,辽参知政事刘讠先致仕。

癸酉,辽以陈毅为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绩同知枢密院事。

癸未,诏翰林学士并听佩鱼。

十一月,己丑朔,日有食之。

癸卯,辽主召群臣议政。辽主曰:“北枢密院军国重任,久阙其人,耶律阿苏、萧额特勒二人孰愈?”群臣各誉所长,契丹行宫都部署萧托辉独默然。辽主曰:“卿何不言?”托辉曰:“额特勒懦而败事;阿苏有才而贪,将为祸基。不得已而用,败事犹胜祸基。”辽主曰:“托辉,虽魏征不能过也,但恨朕不能及唐太宗尔。”

壬子,直龙图阁、句当三班院曾巩上言曰:“宋兴,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财用有馀。且以景德、皇祐、治平校之,景德户七百三十万,垦田一百七十万顷;皇祐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治平户一千二百七十万,垦田四百三十万顷。天下岁入,皇祐、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景德官一万馀员,皇祐二万馀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馀员,总二万四千员。景德郊费六百万,皇祐一千二百万,治平一千三百万。以二者校之,官之众一倍于景德,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官之数不同如此,则皇祐、治平入官之门多于景德也;郊之费不同如此,则皇祐、治平用财之端多于景德也。诚诏有司按寻载籍而讲求其故。使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然后各议其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天下之人如皇祐、治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数,郊之费,皆同于景德,二者所省盖半矣。”

已而再上议曰:“陛下谓臣所言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也,令付之中书。臣待罪三班,按国初承旧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立都知、行首领之,又有殿前承旨,班院别立行首领之。端拱以后,分东、西供奉,又置左、右侍禁及承旨,供职皆领于三班,三班之称亦不改。初,三班吏员止于三百,或不及之,至天禧之间,乃总四千二百有馀,至于今,乃总一万一千六百九十,宗室又八百七十。盖景德员数已十倍于初,而以今考之,殆三倍于景德。略以三年出入之籍较之,熙宁八年,入籍者四百八十有七,九年,五百四十有四,十年,六百九十;而死亡退免出籍者,岁或过二百人,或不及之。则是岁岁有增,未见其止也。臣又略考其入官之繇,条于别记以闻,议其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惟陛下之所择。臣之所知者三班也,吏部东、西审官与天下它费,尚必有近于此者,惟陛下试加考察,以类求之。使天下岁入亿万,而所省者什三,计三十年之通,当有十五年之蓄。夫财用,天下之本也,使国家富盛如此,则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以陛下之圣资而加之精勤,以变因循苟且之弊,方大修法度之政,以幸天下,诏万世,故臣敢因官以讲求其损益之数,而终前日之说以献,惟陛下裁择。”帝颇嘉纳之。

十二月,甲子,辽以耶律德勒岱为孟父房敞衮。乙丑,以萧托卜嘉为北府宰相,耶律世迁知北院枢密使事,耶律慎思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庚午,辽免西京流民租赋一年。

甲戌,减民赋。

丁亥,辽豫行正旦礼。

戊子,辽主如混同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七十五-译文

从上章涒滩年正月开始,到十二月结束,共一年。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元丰三年(辽太康六年)

春天,正月,乙丑朔日,因为太皇太后在殡,皇帝不上朝。

癸酉日,将许州升为颍昌府。

辽主前往鸳鸯泺。

癸未日,审官东院上奏:“大理寺丞申天规之前请求长假,寻找他的父亲。现在已经迎回并侍养,请求允许申天规不等到岁满就朝见。”皇帝同意了。申天规年少时失去了父亲,现在找到了他,父亲已经一百岁了。

己丑日,高丽国派遣使者来进贡。

白虹贯穿太阳。

辛卯日,于阗来进贡。

辽国的耶律伊逊因为改封王爵,前往朝廷谢恩。辽主当天就让他回去,改任兴中府知事。

二月,丙午日,任命翰林学士章惇为参知政事。

丙辰日,皇帝开始在崇政殿上朝。

丁巳日,命令辅臣祈祷降雨。

三月,乙丑日,工部侍郎、平章事吴充被罢免,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

癸酉日,将慈圣光献皇后安葬在永昭陵。

甲戌日,任命王珪为提举,负责修撰两朝国史。

丙子日,南丹州人前来进贡。

庚辰日,重新设立晋州赵城县。起初,在熙宁年间,赵城县被废除并入洪洞县为镇,现在知州王说上奏百姓纳税和诉讼不便,加上赵城是国家得姓始封之地,与其他县邑不同,因此恢复。

乙酉日,将慈圣光献皇后的神主安放在太庙。

己丑日,任命慈圣光献皇后的弟弟昭德军节度使曹佾为司徒兼中书侍郎、护国军节度使,其他亲属也各有封赏。

庚寅日,辽主将皇侄淳外放,立皇孙延禧为梁王,加封守太尉兼中书令,当时年仅六岁。任命忠顺军节度使耶律颇德为南院大王,广德军节度使耶律仲禧为南院枢密使,户部使陈毅为参知政事。

夏天,四月,乙未日,观文殿大学士吴充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正宪。吴充为相时,力求安静。临终前,告诫妻子不要以私事干涉朝廷。世人认为吴充心正但力不足,讥讽他不能勇敢退隐。

丁酉日,封宗晖为濮阳郡王,濮安懿王的子孙都晋升一级官职。

乙巳日,因为泸州夷人乞弟侵扰,诏令边将讨伐。戊申日,乞弟侵犯戎州,兵官王宣等战死。

御史台上奏:“奉诏重新设立六察,监察在京的官司。现在请求将吏部及审官东、西院、三班院等隶属吏察;户部、三司及司农寺等隶属户察;刑部、大理寺、审刑院等隶属刑察;兵部、武学等隶属兵察;礼、祠部、太常寺等隶属礼察;少府、将作等隶属工察。”皇帝同意了。

甲寅日,撤销群牧行司,重新设立提举买马监牧司。

乙卯日,辽主在炭山狩猎。

五月,甲子日,翰林学士兼详定礼文张璪上奏:“我看到天地合祭的讨论不一。我认为阳生于十一月,阴生于五月。先王顺应阴阳之义,在冬至日于地上的圆丘祭祀天,夏至日于泽中的方丘祭祀地,以至于牲币、器服、诗歌、乐舞、形色、度数,无不仿效其象类,因此天地神祇可以得到礼敬。由此看来,夏至日在方丘祭祀地,天子亲自参加,这是万世不可改变的道理。有人认为当今的仪卫比古代加倍,盛夏时节,天子不能亲自参加,于是想改用其他月份;这不仅没有依据,也失去了事地顺阴的意义。如果不得已,应该在郊祀的年份,在夏至日举行盛大的礼仪,准备乐舞,派遣冢宰代理;虽然不能完全符合礼仪,但至少保留了先王的遗意。”诏令礼院迅速详定并上报。礼官请求按照张璪的建议,设立宫县乐、文武二舞,改制乐章,使用竹册、匏爵,增加配帝犊及捧俎分献官,扩大坛遗、斋官,修定仪注并上报。

而判太常寺王存、知礼院曾肇上奏:“古代的祭祀,要么天子亲自参加,要么由有司代理,不过这两种方式而已;现在在代理中又分隆杀,这是古代没有的。而且派遣的官员虽然重要,终究不是亲自祭祀,恐怕对天地父母的意义有所不顺。张璪本来认为合祭不合礼仪,想要革除;但他所陈述的,在礼仪上也不见得可行。现在夏至日临近,请求暂且按照旧制。至于亲祀的礼仪,仍请求诏令详定郊庙礼文所精加讲求,裁定其当,以纠正后世的失误,尽量符合先王的意思。”判太常寺李清臣也上奏:“天地的祭祀,万国观法,不可轻易改变。现在夏至日已近,而乐舞未修,乐章未制,八变之音未及习,斋祭之服未及成,斋宫未及立,坛遗未及广,牲犊未尝在涤,我担心有司急于应付,可能导致草率,有失严恭。请求更加详细斟酌。”御批:“张璪的建议,在现在确实无法改变。可以按照李清臣的建议,慢慢听取众人的意见。”于是诏令礼院进一步讲求。

陆佃上奏:“我观察张璪的请求,陛下亲自郊祀,夏至日祭祀地,按照张璪的建议。冬至日祭祀天的第二天,按照古代的方望之事,命令在北郊祭祀地,而以海岳、四渎、山林、川泽之神,凡是在圆丘遗陛旧从祭者,都可以参与祭祀;也派遣冢宰代理,与夏至日的祭祀仪式相同。这样,亲行大礼,合祭虽然革除,但天地之神自得用类以礼从祀,以昭示陛下尊天亲地之义。然而郊后必有方望之事,经证明白,应当考复。至于祭祀地虽然没有显据,但以伦类求之,方望且祀,则地祇助天布功,又是大事,怎能遗漏!谨案《舜典》,类有上帝而无日月星辰,禋有六宗而无太祖,望有山川而无大祇,《周官》大宗伯祀有上帝而无五帝,有司中、司命而无司禄,祭有社稷、五祀而无大祇,有岳而无四渎,有山林川泽而无丘陵坟衍,享有先王而无先公,则祭祀的上下次序,比义皆从可知。”详定所认为陆佃所称没有显据,难以施行。

乙丑日,閤门上奏:“每年盛暑时皇帝在后殿处理事务,便于决事。请求从五月一日到七月末,当御前殿的日子,閤门取旨。如果得到旨意在后殿处理事务,就放朝参。”诏令:“现在三伏天内,每五天一次御前殿。”

荆湖南路安抚司上奏知邵州关杞,建议在溪峒徽、诚等州镇设立城寨屯兵及守御招纳的策略,请求下转运使相度。诏令谢景温、硃初平、赵杨相度利害,及处置后经久不致生事,保明上报。后来建置按照关杞的建议。

壬申日,辽国因为平州民初复业,免除他们的租税一

这一年。

己卯日,蜀国长公主去世。公主下嫁给王讠先,侍奉王讠先的母亲非常孝顺,朝廷内外都称赞她的贤德。公主病重时,太后、皇后亲自前来探望,皇帝随后也到了,看到公主瘦弱不堪,皇帝伏在席上哭泣,亲自端着粥喂她,公主为了皇帝勉强吃了一些。第二天,公主去世。皇帝还未吃早饭,就驾车前往公主府,望着府门哭泣。皇帝赐给公主家五百万钱,宣布朝会暂停五天,追封公主为越国长公主,谥号贤惠。王讠先因在侍奉公主病重期间与婢女私通,被剥夺驸马都尉的职位,贬为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安置在均州。

甲申日,再次任命韩存宝负责泸夷地区的治理。

皇帝下诏,将都大堤举导洛通汴司改名为都提举汴河堤岸司。

庚寅日,详定朝会仪注所上奏:“现在决定在大庆殿的后门内,东西两侧设置帷幄作为閤,并在殿扆左右的东西房设置帟,作为皇帝出入的通道。”又上奏:“朝会时陈设的平辇逍遥,原本设在西朵殿,现在宗室成员坐在西朵殿赐酒,建议将平辇等移到东西龙墀上。”皇帝都同意了。

辽国君主因旱灾祈祷降雨,命令左右的人用水互相泼洒,不久后果然下雨。

六月,戊戌日,礼院上奏:“越国长公主去世时,正值慈圣光献太后的丧期之内。按照礼制,重丧未结束又遭遇轻丧,应当换服以示恩意,丧事结束后再恢复常服。真宗在谅阴期间,为乳母秦国夫人服缌麻,禫祭未结束时,也为许国长公主服丧。现在为慈圣光献太后服丧,已经过了易月之期,应当为越国长公主举哀服丧。”皇帝同意了。

这一天,辽国君主驻扎在纳葛泺。

庚子日,同判太常寺王存上奏:“最近皇帝下诏让秘书监刘几前往详定郊庙礼文所讨论音乐。臣见到礼部侍郎致仕范镇,曾经讨论过雅乐,请求召范镇与刘几一起参考得失。”皇帝同意了。当初,范镇致仕后,居住在都城外的东园,每逢同天节,就请求随散官班上寿。不久后皇帝下诏:“范镇的班次在现任翰林学士之上,今后致仕官遇到诞节及大礼,允许随旧班。”后来范镇迁居颍州,于是入朝对答,閤门上奏范镇失仪,皇帝下诏免罪。并下诏:“今后致仕官入朝失仪不再弹劾,定为法令。”

详定礼文所上奏:“请求今后皇帝亲自祭祀郊庙时,搢大圭,执镇圭。每次奉祀时,接神后再拜,然后将镇圭作为挚,执大圭作为笏。当时搢笏,君尊则不搢,以示与臣下的区别。所有仪注中皇帝搢镇圭,都是沿袭的错误,请求改正。”皇帝下诏:“等到制好大圭后再施行。”又上奏:“今后皇帝亲自祭祀郊庙时,群臣穿冕服助祭执笏,或有事时则搢笏,陪位官也应穿冕服助祭。”皇帝同意了。

丙午日,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详定官制,罢免兵部句当公事官。

皇帝下诏:“河北、河东、陕西路各选文武官员一名,提举义勇保甲。”

戊申日,辽国任命度支使王绩为参知政事。

庚戌日,女真向辽国进贡。

壬子日,皇帝下诏罢免中书门下省主判官,将其事务归中书省管理。

乙卯日,参知政事章惇上呈《导洛通汴记》,以《元丰导洛记》为句,刻石于洛口庙。

己未日,详定礼文所上奏:“皇地祇、神州地祇、大社、大稷的祝版与牲币、馔物,应当埋于塪坎。”又上奏:“郊庙明堂告神册,由中书侍郎宣读,这是不对的,请求改由太祝宣读。”又上奏:“皇帝亲自祭祀郊庙时,执事官都是临时充任;宗室及陪祠官则不参与执事,这不符合古义。请求皇帝亲自祭祀南郊时,荐彻笾豆、簠簋、俎馔,由朝臣充任;太庙祭祀时,由宗室遥郡刺史以上充任。”又上奏:“现在禘祫祭祀时以功臣配享,而冬烝祭祀时没有,这与经典不符。请求每逢冬烝祭祀时,以功臣配享,禘祫祭祀时则罢免。”皇帝下诏:“宣读册文由史官代理太祝;郊庙执事官选无过人,冬享禘祫及亲祠时都以功臣配享。”其余的都同意了。

秋季,七月,戊辰日,辽国君主视察市场。

庚午日,黄河在澶州决口,澶州孙村、陈埽及大吴、小吴埽决口,皇帝下诏让外监丞司迅速修复。当初,黄河在澶州决口时,监丞陈祐甫说:“商胡决口已经三十多年,河道因此逐渐淤积增高,堤防每年都在加高,但仍然难免泛滥。现在应当修复的有三处:商胡是第一处,横垅是第二处,禹旧迹是第三处。然而商胡、横垅的故道,地势高平,土质疏松,都不适合修复,即使修复也无法持久。只有禹的故渎尚存,位于大伾、太行之间,地势低洼且稳固。秘阁校理李垂与现任深州知州孙民先都有修复的建议,希望召孙民先与河北漕臣一员从卫州王供埽开始勘察,直到海口。”皇帝同意了。

丁丑日,详定礼文所上奏:“明堂仪注中,皇帝的御位设在中阶下的东南方向,面向西。谨按古代君主临祭时,立于阼阶。临祭时位于阼阶下,是大夫士的礼仪。自曹魏以来,有司失传。请求将皇帝的版位设在阼阶之上,面向西;太庙、景灵宫也如此。”皇帝同意了。

癸未日,辽国君主为皇孙梁王延禧设置旗鼓伊喇六人护卫。

甲申日,辽国君主在沙岭打猎。

丙戌日,因彗星出现,皇帝避殿,减膳,下诏征求直言。

丁亥日,皇帝下诏给中书省:“朕认为先王制定礼仪是为了表达孝道,孝道中最重要的是尊敬父亲,尊敬父亲最重要的是配天。配天是统一的,但根据尊亲的不同,礼仪有隆重的区别。所以远而尊的是祖,则在郊外的圆丘祭祀并配天;近而亲的是祢,则在国中的明堂祭祀并配上帝。天足以包括上帝,但上帝不足以包括天,所以圆丘祭祀天时对越诸神,明堂则只祭祀上帝。所以配天如此,才能符合尊亲远近的意义。而历代以来,合宫所配,已经紊乱了经典,甚至混杂了先儒的六天之说,都是因为陋昧古礼,失去了情文的适宜,朕非常不赞同。将来祭祀英宗皇帝于明堂时,只以配上帝,其余从祀群神全部罢免。”

戊子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户部侍郎致仕范镇上奏:“请求下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转运司,设立赏格,寻找真正的黍,以审定音乐。”

己丑日,详定礼文所上奏:“请求今后皇帝乘辂时不执圭,乘大辇时也不执圭。”又上奏:“古代宗庙室中有石室用来藏主,称为宗祐。请求将庙主迁到太祖太室北壁中,帝后之主各共一石室。《礼记》说:‘天子的席有五重。’现在太庙的几筵都不符合礼制,请求改用筦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黻纯左右玉几。祭祀时缫、次各加一重,并筦筵为五重。”皇帝都同意了。

庚寅日,熙河路经略司上奏,西界首领禹臧结逋药、蕃部巴鞫等通过译书来报告夏国正在集结兵力,准备在河州界黄河之南、洮河

皇帝说:“如果情况如所报告的那样,那地方属于河州境内,怎么能允许他们修筑!我担心经略司没有详细了解所指的地段,没有做好防备,驱逐和约束的步骤,应该迅速下令本司多准备兵马去禁止。”

八月初一,详定礼文所上奏:“明堂祭祀昊天上帝时用的礼神之玉,应该用苍璧。现在用的是四圭有邸,请求改用苍璧来礼天。有关官员在祭祀五帝时,也请求依照大宗伯礼神的制度,陈列的玉器各按其方位颜色。”皇帝同意了。

初八,皇帝下诏:“两制、台谏至总管、监司,各自推荐一名能够参加武举的进士,将名字上报。”

初十,检正中书户房公事毕仲衍上奏所修的《备对》,说:“周朝的冢宰,每年年底命令百官整理他们的治理情况,接受他们的总结;小宰按顺序接受群吏的要务。所谓会要,正是现在中书应该有的。从汉朝到唐朝,经过千百年,没有人知道讨论这件事,所以有决狱、钱谷的问题而无法回答。这是由皇帝的睿智创意的,命令加以编纂。我搜集旧事,仅就卷秩,共分为一百二十五门,附五十八件,共六卷,内容多的分为上中下,共十卷。”皇帝下诏中书、门下各录一本交给执政,并分令各房揭帖。起初,书完成后,仲衍想请求皇帝阅览以期望功赏,皇帝认为这是臣子准备给君主回答问题的书,不应该上奏,所以有了这个诏书。

十五日,皇帝下诏中书:“我赞赏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禄,万事有条理,借鉴于二代,准备得充分且隆重。国家受命百年,四海承德,难道现在的官政,还愧对前人的听闻!现在将推究制作董正的根源,考察祖述宪章的意思,参酌损益,顺应时宜,使台省寺监的官员实际掌管职事,领空名的,一律罢去而改用阶,以此制禄,凡缺恩数,都按旧章。应该执行的事件,中书条列上报。”

秘书丞、同知礼院杨杰上奏:“十二律是律的本声;四声是律的应声。本声重大,应声轻清;本声为君父,应声为臣子,所以四声也叫清声。自从景祐年间李照议乐以来,钟磬箫开始不用四声,是有本声而无应声,有倡而无和,八音怎么能和谐呢?现在巢笙、和笙,它们的管都有十九个,以十二管发律吕的本声,以七管为聿中的应声,用了很久,声音非常和谐。请求参考古制,依照巢笙、和笙的例子,用编钟、编磬、箫,以和谐八音。”又说:“现在大乐演奏时,琴、瑟、埙、篪、笛、委、箫、笙、阮筝、筑奏一声,则镈钟、特磬、编钟、编磬连击三声,在众乐中声音最烦数。请求镈钟、特磬、编钟、编磬都依照众器的节奏,不可连击,以保持八音不相夺伦。”又说:“本朝郊庙的乐舞,先奏文舞,次奏武舞,武舞的容节有六变:一变象征淮扬平定,所向宜东南;四变象征荆湖归顺,所向宜南;五变象征邛蜀纳款,所向宜西;六变象征兵还振旅,所管宜北而南。现在舞者不仅发扬蹈厉、进退俯仰不称成功盛德,还失去了方向。还有,文舞的容节,完全没有法度。请求定下二舞的容节及改变方向,以称成功盛德。还请求依照《周礼》奏律歌吕,合阴阳之声。”又说:“现在雅乐古器并非不存在,太常律吕并非不备,但学士大夫置而不讲,考击奏作,委之贱工,怎么能不让雅、郑混杂呢!请求审调太常钟,依照典礼用十二律还宫均法,让上下都明白十二律音,那么郑声就无法乱雅了。”皇帝下诏送议乐所。刘几等人说杨杰的请求都可以施行,皇帝同意了。

十八日,秘书监致仕刘几等人上奏:“太常大乐钟磬共有三等:王朴乐是第一等,李照乐是第二等,胡瑗、阮逸乐是第三等。王朴的乐,声音太高,这是太祖皇帝曾经说过的,不需要讨论就能明白。仁宗景祐年间,命令李照定乐,于是下律法以取黄钟之声;当时人们习惯了旧的声音,怀疑它太重,李照的乐因此不被使用。到了皇祐年间,胡瑗、阮逸再次定大乐,比王朴的乐稍微低一些,但声律相近;等到铸大钟时,有人讥讽它的声音沉闷,因此也不被使用,于是郊庙依旧用王朴的乐。乐工们自己陈述,如果用王朴的乐,钟磬的清声难以依从,如果改制下律,钟磬的清声才可用。这更加证明王朴的钟磬太高,难以完全使用。现在用三等的钟磬参校其声,王朴、阮逸的乐的黄钟,正好与李照的乐的太簇相当。王朴、阮逸的乐,编钟、编磬各十六,虽然有四清声,但实际上差了黄钟、大吕的正声。李照的乐,编钟、编磬各十二,虽然有黄钟、大吕但完全缺少四清声,不符合古制。圣人作乐以纪中和之声,所以导中和之气。清声不可太高,重声不可太低,使八音协谐,歌者从容而能永其言,这才是中和的意思。我们因此精选李照的编钟、编磬十二参于律者,增加王朴的无射、应钟及黄钟、大品清声,作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的四清声,让众乐随之,歌工兼清声以咏之,其音清不太高,重不太下,中和之声,可以考究了。请求下王朴的乐二律以定中和之声,就太常钟磬选择可用的,不可修的另制。”皇帝同意了。

二十六日,太常寺上奏:“最近请求保留王朴的钟磬,现在修大乐所已经召集工匠,准备了炉炭,恐怕会立即销毁磨鑢。况且大乐法度之器,其度量声律,秒忽精微,已经修好之后,如果陛下亲自临案听,万一有不协,就没有旧器可以考验了。本寺每次遇到大礼,除了用王朴的乐外,还有李照、胡瑗所作的乐器及石磬材不少,可以另制新乐,以验证议者的技术。”皇帝下诏允许借用王朴的乐钟为清声,不得销毁磨鑢。

起初,刘几、杨杰想销毁王朴的旧钟,意思是新乐完成后,即使不好,也没有旧声可以校对。后来执政到太常寺案试,前一天晚上,杨杰陈列了王朴的钟已经损坏的一县。乐工们都不满,晚上换了。而杨杰不知道。第二天,执政到了,杨杰厉声说:“王朴的钟很不和谐。”让乐工敲击,音韵更好。杨杰非常惭愧沮丧。

王安石上奏改定《诗》、《书》、《周礼义》的误字,皇帝下诏录送国子监修正。

二十八日,彗星不见了。

九月初二,增加宣祖定州东安坟地二十顷及守园户。

初六,皇帝御殿,恢复膳食。

初十,知谏院舒亶上奏:“中书检正官张商英给我手简,并以其女婿王沩的所业给我看。我职责在言路,事情涉及干请,不敢隐瞒。”皇帝下诏

商英被贬为馆阁校勘,负责监督江陵府江陵县的税收。

起初,亶担任县尉,因亲手杀人而被停职多年。

商英担任御史时,认为亶的才能可用,于是亶得以改任官职。

然而现在亶却反过来陷害商英,士人舆论对此表示厌恶。

太常博士、集贤校理、新任湖州知州陈侗上奏说:“陛下崇奉郊庙百神的祭祀,考求典礼,尤其严谨完备。

只是五岳四渎的祭祀场所尚未设立,请求依照《周礼》在四郊建立四望坛,以祭祀五岳、四镇、四渎,这样既符合经典,又能体现陛下奉祀的诚意。”

皇帝下诏将此事送交详定礼文所审议。

详定所建议:“请按照国朝《祠令》所记载的岳、镇、海、渎,在四郊设立四望坛。

东郊祭祀岱山、沂山、东海、大淮,南郊祭祀衡山、会稽山、南海、大江、嵩山、霍山,西郊祭祀华山、吴山、西海、大河,北郊祭祀常山、医巫闾山、北海、大济。

每方的岳镇共设一坛,海渎共设一次,在五时迎气日进行祭祀,皆用血祭瘗埋,有事则请祷。

另外,四方山川各附于当方的岳镇海渎之下,另设一坛一次。

山共设一坛,川共设一坎,水旱时则进行祈祷。

北郊的从祀及各县的祭祀照旧。”

皇帝下诏:“四方岳镇共设一坛进行望祭,其余依奏。”

乙亥日,正式确定官名。

详定官制所上奏以阶易官寄禄的新规定:“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为开府仪同三司,左、右仆射为特进,吏部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五曹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左、右丞为光禄大夫,六曹侍郎为正议大夫,给事中为通议大夫,左、右谏议为太中大夫,秘书监为中大夫,光禄卿至少府监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农少卿为朝议大夫;六曹郎中为朝请、朝散、朝奉大夫,共三等;员外郎为朝请、朝散、朝奉郎,共三等;起居舍人为朝散郎,司谏为朝奉郎,正言、太常、国子博士为承议郎,太常、秘书、殿中丞为奉议郎,太子中允、赞善大夫、中舍、洗马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为宣德郎,光禄、卫尉、将作监丞为富议郎,大理评事为承事郎,太常寺太祝、奉礼郎为承奉郎,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为承务郎。

另外,自开府仪同三司至通议大夫以上无磨勘法,大中大夫至承务郎应进行磨勘。

待制以上,六年迁两官,至大中大夫止;承务郎以上,四年迁一官,至朝议大夫止,候朝议大夫有缺时依次补缺;朝议大夫以七十员为额,选人磨勘,并依尚书吏部法;迁京朝官者,依今新定官。

其禄令并以职事官俸赐禄料旧数与今新定官请给对拟定。”

皇帝全部采纳。

按照旧例,两制不转卿监官,前行郎中即超转谏议大夫;前行郎中于阶官为朝请大夫,谏议大夫于阶官为太中大夫。

皇帝认为磨勘是古代考绩之法,应与百官共同执行,而禁近独超转,不符合法度。

于是下诏:“待制以下并三年一迁,仍转朝议大夫、中散大夫、中大夫三官。”

丙子日,皇帝下诏:“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不系大敕衔。

现任宰相、使相,食邑实封通及万户,前任宰相,食邑及万户,并封国公,宗室如旧例。”

中书又上奏:“官制所申,朝旨除三公、三司外,其余检校官并阶散并罢。

所有宗室及武臣正任至内常侍以上,内臣供奉官以下,选人、伎术官、将校、中书枢密院主事以下,及诸司吏人所授敕留官衙校等,各有见带文散阶、检校官及宪衔,欲并除去。

其僧官并谿峒蛮人知州镇及化外蕃官所带散官等,合自朝廷指挥。”

皇帝采纳。

其后遂下诏:“文式散阶,除化外人依旧除授外,其余并罢。”

辛巳日,举行大享明堂祭祀,以英宗配享。

癸未日,薛向、孙固并任枢密副使。

乙酉日,皇帝下诏在景灵宫建造十一殿,以时王礼祭祀祖宗。

以王安石为特进,改封荆国公,王拱辰被免去开府仪同三司,皆因官制行正名之故。

皇帝下诏让王拱辰判大名府,王拱辰推辞说:“臣老了,不足以胜任。”

皇帝说:“北门是重地,卿旧治也,勉为朕行!”

丙戌日,进封岐王颢为雍王,嘉王頵为曹王,并任司空。

文彦博为太尉。

封曹佾为济阳郡王,宗旦为华阴郡王。

冯京为枢密使。

薛向被罢免,改任颍州知州。

当时皇帝下诏让百姓养马,薛向奉令后,很快发现百姓不便,提议修改。

于是舒亶弹劾薛向反复无常,无大臣体,被贬为颍州知州,后又改任随州。

丁亥日,以吕公著为枢密副使。

吕公著与冯京、薛向、孙固同在西府,三人屡次在皇帝面前争论,吕公著独不言。

等到皇帝问他时,他才慢慢分析可否,言简意赅,皇帝常采纳,三人也不能违背。

皇帝多次与辅臣讨论天下事,一天,对吕公著说:“民间不知有役矣。”

吕公著回答说:“上户过去因役多破家,现在则饱食安居,确实幸运。

下户过去无役,现在却要出钱,则苦了。”

皇帝说:“那么法也应当更改。”

戊子日,熙河路经略司上奏,请求先团结蕃弓箭手;皇帝采纳。

当年下诏:“凡弓箭手、兵骑各以五十人为队,置引战旗头、左右傔旗,及以本属蕃首、将校为拥队,并如正军法。

蕃捉生、蕃敢勇、山河户亦如之。

凡募弓箭手、蕃捉生、强人、山河户,不以等样,第募有保任年十七以上、弓射七斗、任负带者。

鄜路新旧蕃生、环庆路强人、诸路汉弓箭手、鄜路归明界保毅蕃户、弓箭手,皆涅于背。”

闰月,辛卯日,御史范镗上奏:“曹佾以外戚封郡王,祖宗以来,未有佾比。

陛下所以富贵宠禄之厚矣,所以致孝爱于慈圣之情至矣。

佾虽不王,乃以保安曹氏;命行而改,抑为为子孙万世之成宪也。”

皇帝不从。

壬寅日,辽主在木叶山祭祀。

己酉日,辽主驻跸藕丝淀。

乙卯日,加文彦博为河东、永兴军节度使,以富弼为司徒。

冬,十月,辛酉日,详定官制所检讨文字、光禄寺丞李德刍上《元丰郡县志》三十卷,《图》三卷。

辽耶律仁杰久在相位,贪贷无厌,时与亲戚会饮,尝曰

“没有百万两黄金,不足以成为宰相之家。”

耶律伊逊外出后,辽主逐渐认识到仁杰的奸诈,丁卯日,任命他为武定军节度使。

庚午日,辽国的参知政事刘讠先退休。

癸酉日,辽国任命陈毅为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绩为同知枢密院事。

癸未日,皇帝下诏让翰林学士可以佩戴鱼符。

十一月,己丑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癸卯日,辽主召集群臣商议政事。辽主说:“北枢密院承担着军国重任,长期空缺合适的人选,耶律阿苏和萧额特勒两人谁更合适?”群臣各自称赞他们的长处,只有契丹行宫都部署萧托辉沉默不语。辽主问:“你为什么不说话?”托辉回答:“额特勒懦弱且容易坏事;阿苏有才能但贪婪,将成为祸患的根源。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坏事总比祸患好。”辽主说:“托辉,即使是魏征也不能超过你,只是遗憾我不能像唐太宗那样。”

壬子日,直龙图阁、句当三班院曾巩上书说:“宋朝兴起以来,六位圣君相继在位,与民休息,因此人口众多,财富充裕。以景德、皇祐、治平三个时期为例,景德时期有七百三十万户,垦田一百七十万顷;皇祐时期有一千九十万户,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治平时期有一千二百七十万户,垦田四百三十万顷。天下的年收入,皇祐、治平时期都超过一亿万,年支出也超过一亿万。景德时期官员一万多人,皇祐时期两万多人,治平时期包括幕职、州县官共三千三百多人,总计两万四千人。景德时期的郊祀费用六百万,皇祐时期一千二百万,治平时期一千三百万。以这两个时期相比,官员数量是景德时期的两倍,郊祀费用也是景德时期的两倍。官员数量如此不同,说明皇祐、治平时期进入官场的途径比景德时期多;郊祀费用如此不同,说明皇祐、治平时期用钱的途径比景德时期多。请皇帝下令有关部门查阅典籍,研究其中的原因。使官员的数量和进入官场的途径可以考证清楚,郊祀费用和用钱的途径也可以考证清楚,然后讨论哪些可以废除的废除,哪些可以减少的减少,使天下的人口像皇祐、治平时期那样繁荣,而天下的用度、官员数量、郊祀费用都与景德时期相同,这样节省的费用大约可以减半。”

随后曾巩再次上书说:“陛下认为我所说的以节约用度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人没有提到这一点,命令将我的建议交给中书省。我在三班院任职,按照国初的旧制,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设立都知、行首领管理,还有殿前承旨,班院另设行首领管理。端拱以后,分为东、西供奉,又设置了左、右侍禁及承旨,供职都由三班管理,三班的名称也没有改变。起初,三班的吏员只有三百人,有时还不到,到了天禧年间,总数达到四千二百多人,到现在,总数达到一万一千六百九十人,宗室还有八百七十人。景德时期的官员数量已经是初期的十倍,而现在看来,几乎是景德时期的三倍。粗略以三年的出入记录比较,熙宁八年,入籍的有四百八十七人,九年有五百四十四人,十年有六百九十人;而死亡、退休、免职出籍的,每年有时超过二百人,有时不到。这说明每年都在增加,没有停止的迹象。我又粗略考察了进入官场的途径,列在另外的记录中上报,讨论哪些可以废除的废除,哪些可以减少的减少,请陛下选择。我所知道的是三班的情况,吏部东、西审官和天下的其他费用,肯定也有类似的情况,请陛下加以考察,按类寻找。使天下每年的收入达到亿万,而节省的部分达到十分之三,计算三十年的总和,应当有十五年的积蓄。财富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国家如此富盛,那么还有什么得不到,还有什么做不成!以陛下的圣明资质加上精勤努力,改变因循苟且的弊端,大力修治法度,造福天下,诏令万世,所以我敢通过官员来研究增减的数量,最终完成前日的建议献上,请陛下裁断选择。”皇帝非常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十二月,甲子日,辽国任命耶律德勒岱为孟父房敞衮。乙丑日,任命萧托卜嘉为北府宰相,耶律世迁为知北院枢密使事,耶律慎思为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庚午日,辽国免除西京流民一年的租赋。

甲戌日,减免百姓的赋税。

丁亥日,辽国提前举行正旦礼。

戊子日,辽主前往混同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七十五-注解

上章涒滩: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岁星(木星)运行到特定的星宿位置。上章是岁星运行的一个周期,涒滩是岁星所在的星宿名。

太皇太后在殡:指太皇太后去世后尚未下葬,处于丧期。

颍昌府: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鸳鸯泺:辽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辽主游猎的地方。

大理寺丞:古代官职,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机构,丞是副职。

长告:古代官员因特殊原因请求长期休假。

高丽国: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朝贡关系。

白虹贯日:古代天象,指白色的虹穿过太阳,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

于阗: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新疆和田一带。

耶律伊逊:辽朝时期的官员,曾担任宰相,后因奸诈被贬。

崇政殿:宋代皇宫中的一座殿宇,皇帝在此处理朝政。

慈圣光献皇后:宋神宗的皇后,死后谥号为慈圣光献。

永昭陵:宋神宗和慈圣光献皇后的陵墓。

晋州赵城县: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

祔:古代祭祀仪式,将神主牌位安放在太庙中。

司徒:古代官职名,负责民政事务。

梁王:辽代皇族封号,通常授予皇帝的子孙。

六察:宋代御史台的六个监察部门,分别监察不同的政府机构。

群牧行司:宋代管理马政的机构。

炭山:辽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辽主游猎的地方。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朝政。

详定礼文:古代官职,负责制定和修订礼仪制度。

方丘:古代祭祀地祇的祭坛,形状为方形。

冢宰: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宫县乐:古代宫廷音乐,用于祭祀和庆典。

文武二舞:古代祭祀时表演的舞蹈,分为文舞和武舞。

竹册、匏爵: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礼器,竹册用于书写祭文,匏爵用于盛酒。

配帝犊: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牺牲,通常为小牛。

坛遗: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祭坛和祭品。

斋官:古代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

八变之音:古代祭祀时演奏的音乐,分为八个乐章。

斋祭之服:古代祭祀时穿着的礼服。

牲犊: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牺牲,通常为小牛。

涤:古代祭祀前清洗牺牲的仪式。

方望:古代祭祀仪式,指向四方山川神灵祈祷。

海岳、四渎、山林、川泽:古代祭祀的对象,分别指海神、山神、河神、林神等。

圆丘:古代祭祀天神的祭坛,形状为圆形。

司中、司命、司禄:古代祭祀的神灵,分别掌管命运、寿命和禄位。

社稷、五祀:古代祭祀的对象,社稷指土地神和谷神,五祀指五种神灵。

先王、先公:古代祭祀的对象,指已故的君主和贵族。

三伏:古代指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荆湖南路:宋代行政区划,今湖南省一带。

溪峒:古代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平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

蜀国长公主:北宋时期的皇室成员,因其贤惠和孝顺而受到赞誉。

王讠先:蜀国长公主的丈夫,因与婢女有染而被贬职。

越国:蜀国长公主的追封国号,象征其地位和荣誉。

谥贤惠:对蜀国长公主的谥号,表彰其贤良和慈惠。

韩存宝:北宋时期的官员,负责经制泸夷的事务。

都提举汴河堤岸司:北宋时期负责汴河堤岸管理的官方机构。

辽主:辽国的君主,此处指辽道宗耶律洪基。

纳葛泺:辽国的一个地名,辽主在此地驻跸。

范镇:北宋时期的礼部侍郎,对雅乐有深入研究。

导洛通汴:北宋时期的一项水利工程,旨在改善洛河和汴河的水运条件。

明堂: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

英宗皇帝:北宋的皇帝,此处指宋英宗赵曙。

太白昼见:古代天文学中的现象,指金星在白天可见,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河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边疆地区。

昊天上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被认为是宇宙的主宰,常与天等同。

苍璧:古代祭祀用的玉器,颜色为青色,象征天。

四圭有邸:古代祭祀用的玉器,四圭指四块玉圭,邸指底座。

大宗伯:古代官名,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务。

武举:古代选拔武官的考试制度,始于唐代。

备对:书名,宋代毕仲衍所著,内容为应对皇帝提问的参考资料。

成周:指西周时期,因其制度完备、文化繁荣而被后世称颂。

十二律: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十二个基本音律,用于调音和作曲。

四声:古代音乐中的四个音阶,分别为宫、商、角、徵、羽。

巢笙、和笙:古代乐器,笙的一种,用于宫廷音乐。

编钟、编磬:古代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文舞、武舞:古代宫廷舞蹈,文舞象征文治,武舞象征武功。

王朴乐:宋代音乐家王朴所定的乐律,因其音高而被争议。

李照乐:宋代音乐家李照所定的乐律,音律较低。

胡瑗、阮逸乐:宋代音乐家胡瑗和阮逸所定的乐律,音律介于王朴和李照之间。

太常寺:古代官署,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推行变法。

彗:彗星,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

宣祖: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追尊为宣祖。

商英:指张商英,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御史,后因政治斗争被陷害。

亶:指李亶,北宋时期的县尉,因杀人罪被停职多年。

太常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

集贤校理:古代官职名,负责图书校勘和管理。

湖州:古代地名,今浙江省湖州市。

陈侗: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等职。

五岳四渎: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四望坛:古代祭祀五岳四渎的祭坛,建于四郊。

血祭瘗埋:古代祭祀仪式,用牲畜的血进行祭祀,并将祭品埋入地下。

详定礼文所:古代负责制定和修订礼仪制度的机构。

国朝《祠令》:指北宋时期的祭祀法令。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职,地位相当于三公。

特进:古代高级官职,地位仅次于三公。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高级文官衔,地位较高。

银青光禄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次于金紫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正议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通议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太中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中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中散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朝议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朝请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朝散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朝奉大夫: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承议郎: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奉议郎: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通直郎: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宣德郎: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富议郎: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承事郎: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承奉郎: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承务郎:古代文官衔,地位较高。

磨勘法:古代官员考核晋升的制度。

待制: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等事务。

两制: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古代中央政府的两个重要机构。

卿监官: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事务。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谏言和监察事务。

使相:古代官职名,指担任宰相职务的官员。

大敕衔:古代官职名,指高级官员的衔位。

食邑:古代官员的封地,享有该地的税收。

实封:古代官员的封地,享有该地的税收。

国公:古代爵位名,地位较高。

宗室:指皇帝的亲属。

三公:古代最高官职,指太师、太傅、太保。

三司:古代官职名,指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

检校官: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事务。

阶散:古代官职名,指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员。

僧官:古代管理佛教事务的官员。

谿峒蛮人: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化外蕃官:古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官员的称呼。

英宗:指宋英宗赵曙,北宋第五位皇帝。

枢密副使: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景灵宫:古代宫殿名,用于祭祀祖先。

荆国公:古代爵位名,地位较高。

王拱辰: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开府仪同三司。

大名府: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

岐王:古代爵位名,地位较高。

雍王:古代爵位名,地位较高。

嘉王:古代爵位名,地位较高。

曹王:古代爵位名,地位较高。

司空:古代官职名,负责工程事务。

文彦博: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曾任宰相。

太尉: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济阳郡王:古代爵位名,地位较高。

华阴郡王:古代爵位名,地位较高。

冯京: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枢密使。

薛向: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枢密副使。

颍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阜阳市。

舒亶: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御史。

随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随州市。

吕公著: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枢密副使。

熙河路:古代行政区划名,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

经略司:古代官职名,负责边疆军事事务。

蕃弓箭手:古代边疆少数民族的弓箭手。

引战旗头:古代军队中的旗手,负责引导战斗。

傔旗:古代军队中的旗手,负责辅助引导战斗。

拥队:古代军队中的指挥官,负责指挥队伍。

正军法:古代军队中的正规军法。

蕃捉生:古代边疆少数民族的捕猎者。

蕃敢勇:古代边疆少数民族的勇士。

山河户:古代边疆少数民族的居民。

涅于背:古代在背部刺字的刑罚。

范镗: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御史。

曹佾: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郡王。

外戚:指皇帝的亲属。

木叶山:古代地名,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

藕丝淀:古代地名,今河北省保定市一带。

河东: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一带。

永兴军: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富弼: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曾任宰相。

李德刍: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光禄寺丞。

元丰郡县志:北宋时期的地方志书。

耶律仁杰:辽国时期的官员,曾任宰相。

武定军节度使:辽朝时期的军事职位,负责武定军的军政事务。

刘讠先:辽朝参知政事,后致仕。

陈毅:辽朝官员,被任命为汉人行宫都部署。

王绩:辽朝官员,同知枢密院事。

佩鱼:古代官员佩戴的鱼形符信,象征身份和权力。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耶律阿苏:辽朝官员,有才但贪,被辽主考虑任命。

萧额特勒:辽朝官员,懦弱且败事,被辽主考虑任命。

萧托辉:辽朝契丹行宫都部署,直言不讳,被辽主称赞。

魏征:唐朝著名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开明和善于纳谏闻名。

曾巩:宋朝官员,直龙图阁、句当三班院,提出节用理财的建议。

三班院:宋朝官署,负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指1068年至1077年。

耶律德勒岱:辽朝官员,被任命为孟父房敞衮。

萧托卜嘉:辽朝官员,被任命为北府宰相。

耶律世迁:辽朝官员,知北院枢密使事。

耶律慎思:辽朝官员,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混同江:辽朝时期的地名,辽主曾前往此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七十五-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宋神宗元丰三年(辽太康六年)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祭祀和外交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首先,文中提到太皇太后在殡,皇帝不视朝,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丧礼的重视,尤其是皇室成员的丧礼,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作。其次,文中提到大理寺丞申天规寻父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孝道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核心,也是社会伦理的基础。

文中还提到高丽国和于阗国来贡,反映了宋代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重要方式,通过朝贡,周边国家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而中国则通过赏赐和册封来维持这种关系。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强大,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在祭祀方面,文中详细记载了关于天地合祭的讨论。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天地是皇帝的重要职责,体现了皇帝作为天子的神圣地位。张璪提出的夏至日祭地的建议,反映了古代对阴阳五行的重视,祭祀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此外,文中还提到辽国的政治变动,如辽主立皇孙延禧为梁王,反映了辽国皇位继承的复杂性。辽国的政治制度与中原有所不同,但其对皇权的重视与中原王朝并无二致。

最后,文中提到荆湖南路安抚司的建议,反映了宋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宋代在边疆地区设立城寨、屯兵,既是为了防御外敌,也是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但也可能引发民族矛盾。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和外交关系。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本文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礼仪和自然灾害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蜀国长公主的去世及其追封,到辽主的祈雨仪式,再到北宋朝廷对礼仪制度的详细规定,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当时皇室的日常生活和礼仪制度,也揭示了北宋与辽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文中提到的蜀国长公主的贤惠和孝顺,以及其丈夫王讠先的不端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德的高度重视和对男性道德行为的严格要求。同时,辽主的祈雨仪式和北宋朝廷对礼仪制度的重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自然和宗教的敬畏,以及对礼仪制度的严格遵守。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北宋时期的水利工程和自然灾害,如导洛通汴工程和河决澶州事件,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也反映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巨大影响。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详细记载,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北宋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详细记载,展示了北宋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宋代朝廷在礼乐、官制、音乐等方面的讨论与决策,反映了宋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和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首先,文中提到明堂祭祀昊天上帝时使用苍璧的讨论,体现了宋代对古代礼制的重视。苍璧作为祭祀天神的礼器,象征着天与皇权的结合,反映了宋代皇帝对天命与正统的追求。

其次,文中关于武举进士的选拔,展示了宋代对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武举制度的推行,不仅是为了选拔军事人才,也是为了平衡文官与武官的力量,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这一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为后世选拔武官的重要参考。

在音乐方面,文中详细讨论了宋代宫廷音乐的改革与争议。宋代音乐家如王朴、李照、胡瑗、阮逸等人对乐律的调整,反映了宋代对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尤其是对十二律与四声的讨论,体现了宋代音乐家对古代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同时,文中提到的编钟、编磬等乐器的使用,展示了宋代宫廷音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义》等经典的修订,反映了宋代学者对经典的重视与研究。王安石作为宋代变法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对宋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经典的修订,王安石不仅推动了宋代学术的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宋代朝廷在礼乐、官制、音乐等方面的决策与讨论,也反映了宋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通过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宋代在政治、文化、音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宋时期的政治、礼仪、官职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文中提到了张商英和李亶的故事,展现了北宋官场的复杂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张商英作为御史,曾为李亶辩护,使其得以改官,但最终却被李亶陷害,士论恶之。这一情节揭示了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北宋时期的祭祀礼仪制度,特别是对五岳四渎的祭祀。陈侗建议依《周礼》建四望坛于四郊,以祭五岳、四镇、四渎,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这一部分内容反映了北宋时期对传统礼仪的重视和对天地神灵的崇拜,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观念和文化传统。

此外,文中还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官职制度和官员的晋升规则。详定官制所上以阶易官寄禄新格,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衔位和晋升规则。这一部分内容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官僚体系和官员的晋升机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王安石、文彦博、富弼等著名政治家的官职变动和政治活动。王安石被任命为特进,改封荆国公,文彦博被任命为太尉,富弼被任命为司徒。这些内容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态和权力结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北宋时期的政治、礼仪、官职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观念、文化传统、官僚体系和权力结构。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辽朝和宋朝的政治事件和官员任命,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的运作和官员的选拔标准。文中提到的耶律伊逊、刘讠先、陈毅、王绩等人物的任命和调动,展示了辽朝政治中的权力斗争和官员的升降。特别是耶律伊逊因奸诈被贬,体现了辽朝对官员品德的重视。

文中辽主与群臣的对话,尤其是萧托辉的直言不讳,展现了辽朝政治中的谏言文化。萧托辉对耶律阿苏和萧额特勒的评价,反映了辽朝在选拔官员时对才能和品德的权衡。辽主将萧托辉比作魏征,表达了对直言敢谏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唐太宗开明政治的向往。

曾巩的上言则反映了宋朝的财政状况和官员数量的膨胀。他通过对比景德、皇祐、治平三个时期的户数、垦田数、岁入和官员数量,指出了宋朝财政支出的增加和官员数量的膨胀问题。他提出的节用理财建议,体现了宋朝官员对财政管理的关注和对国家财政健康的担忧。

曾巩的建议不仅是对当时财政状况的分析,也是对宋朝政治体制的反思。他提出的“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的观点,强调了透明和问责的重要性。他的建议如果被采纳,可能会对宋朝的财政管理和官员选拔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辽朝和宋朝的政治事件,还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中的谏言、财政管理和官员选拔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辽朝和宋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七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3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