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六-原文
文艺上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 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彖,索理致,崇雅 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是时,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正 元间,美才辈出,擩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 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 其极也。若侍从酬奉则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制册则常衮、杨炎、陆贽、 权德舆、王仲舒、李德裕,言诗则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谲怪则李 贺、杜牧、李商隐,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其可尚已。
然尝言之,夫子之门以文学为下科,何哉?盖天之付与,于君子小人无常分, 惟能者得之,故号一艺。自中智以还,恃以取败者有之,朋奸饰伪者有之,怨望讪 国者有之。若君子则不然,自能以功业行实光明于时,亦不一于立言而垂不腐,有 如不得试,固且阐绎优游,异不及排,怨不及诽,而不忘纳君于善,故可贵也。今 但取以文自名者为《文艺篇》,若韦应物、沈亚之、阎防、祖咏、薛能、郑谷等, 其类尚多,皆班班有文在人间,史家逸其行事,故弗得而述云。
袁朗,其先雍州长安人。父枢,仕陈为尚书左仆射。朗在陈为秘书郎,江总尤 器之。后主闻其才,诏为《月赋》一篇,洒然无留思,后主曰:“谢庄不得独美于 前矣。”复诏为《芝草》、《嘉莲》二颂,叹赏尤厚。累迁太子洗马、德教殿学士。 陈亡入隋,历尚书仪曹郎。
武德初,隐太子与秦王、齐王相倾,争致名臣以自助。太子有詹事李纲、窦轨、 庶子裴矩、郑善果、友贺德仁、洗马魏征、中舍人王珪、舍人徐师谟、率更令欧阳 询、典膳监任璨、直典书坊唐临、陇西公府祭酒韦挺、记室参军事庾抱、左领大都 督府长史唐宪;秦王有友于志宁、记室参军事房玄龄、虞世南、颜思鲁、谘议参军 事窦纶、萧景、兵曹杜如晦、铠曹褚遂良、士曹戴胄、阎立德、参军事薛元敬、蔡 允恭、主簿薛收、李道玄、典签苏干、文学姚思廉、褚亮、敦煌公府文学颜师古、 右元帅府司马萧瑀、行军元帅府长史屈突通、司马窦诞、天策府长史唐俭、司马封 伦、军谘祭酒苏世长、兵曹参军事杜淹、仓曹李守素、参军事颜相时;齐王有记室 参军事荣九思、户曹武士逸、典签裴宣俨,朗为文学。从父弟承序亦有名,王召为 文学馆学士。朗累封汝南县男,再转给事中。卒,太宗为废朝一日,谓高士廉曰: “朗任浅而性谨厚,使人悼惜。”诏给丧费,存问其家。
朗远祖滂,为汉司徒。自滂至朗凡十二世,其间位司徒、司空者四世,淑、顗、 察皆死宋难,昂著节齐、梁。时朗自以中外人物为海内冠,虽琅邪王氏踵为公卿, 特以累朝佐命有功,鄙不为伍。
朗孙谊,神功中为苏州刺史。司马张沛者,侍中文瓘子,尝白谊曰:“州得一 长史,陇西李亶,天下甲门也。”谊曰:“夫门户者,历世名节为天下所高,老夫 是也。山东人尚婚媾,求禄利耳,至见危受命,则无人焉,何足尚邪?”沛大惭。
承序为齐王元吉府学士,府废,补建昌令。治尚慈简,吏民怀德。高宗之为晋 王也,太宗崇选僚属,问梁、陈名臣子弟谁可者。岑文本曰:“昔陈亡,百司奔散, 有袁宪者,朝服立后主傍,白刃不避也。王世充篡隋,群臣表劝进,而宪子给事中 承家称疾不肯署。今其少子承序,风操清亮,无愧先烈。”帝乃召拜晋王友、兼侍 读,加弘文馆学士,卒。
朗从祖弟利贞,陈中书令敬孙,高宗时为太常博士、周王侍读。及王立为太子, 百官上礼,帝欲大会群臣、命妇合宴宣政殿,设九部伎、散乐。利贞上疏谏,以为: “前殿路门,非命妇宴会、倡优进御之所,请徙命妇别殿,九部伎从左右门入,罢 散乐不进。”帝纳之。既会,帝传诏利贞曰:“卿奕叶忠鲠,能抗疏规朕之失,不 厚赐无以劝能者。”乃赐物百段。擢祠部员外郎,卒。中宗立,以旧恩追赠秘书少 监。
贺德仁,越州山阴人。父朗,终陈散骑常侍。德仁与从兄德基师事周弘正,以 文辞称,人为语曰:“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兄弟八人,时比汉荀 氏,太守鄱阳王伯山改所居甘滂里为高阳云。
始,德仁在陈,为吴兴王友。入隋,杨素荐其材,授豫章王记室,王遇之厚; 徙封齐,复为府属。王废,官吏抵罪,而德仁以忠谨获贳,补河东司法参军。素与 隐太子善,高祖起兵,太子封陇西公,以德仁为友,庾抱为记室。俄并迁中舍人。 以年耆不更吏职,徙洗马,与萧德言、陈子良皆为东宫学士。贞观初,迁赵王友, 卒。
从子纪、敱亦博学。高宗时,纪为太子洗马,豫修五礼,敱率更令、兼太子侍 读,皆为崇贤馆学士。
抱者,陈御史中丞众孙。开皇中,为延州参军。入调吏部,尚书牛弘给笔札, 令自序,援笔而成。为元德太子学士,会嫡皇孙生,大宴,坐中献颂,太子嗟赏。 及在陇西府,文檄皆出其手。
蔡允恭,荆州江陵人,后梁左民尚书大业子。美姿容,工为诗。仕隋,历起居 舍人。炀帝有所赋,必令讽诵。遣教宫人
允恭耻之,数称疾。授内史舍人,俾入宫,因辞,繇是疏斥。帝遇弑,经事宇文化及、窦建德,归国为秦王府参军、文学馆学士。贞观初,除太子洗马,卒,著《后梁春秋》。
谢偃,卫州卫人,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改姓谢。偃在隋为散从正员郎。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历高陵主簿。太宗幸东都,方谷、洛坏洛阳宫,诏求直言,偃上书陈得失,帝称善,引为弘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尝为《尘》、《影赋》二篇,帝美其文,召见,欲偃作赋。先为序一篇,颇言天下乂安、功德茂盛意,授偃使赋。偃缘帝指,名篇曰《述圣》,帝悦,赐帛数十。
初,帝即位,直中书省张蕴古上《大宝箴》,讽帝以民畏而未怀,其辞挺切,擢大理丞。偃又献《惟皇诚德赋》,其序大略言:“治忘乱,安忘危,逸忘劳,得忘失,四者人主莫不然。桀以瑶台为丽,而不悟南巢之祸;殷辛以象箸为华,而不知牧野之败。是以圣人处宫室则思前王所以亡,朝万国则思己所以尊,巡府库则思今所以得,视功臣则思其辅佐之始,见名将则思用力之初,如此则人无易心,天下何患乎不化哉?旦行之尧、舜,暮失之桀、纣,岂异人哉?”其赋盖规帝成功而自处至难云。又撰《玉谍真纪》以劝封禅。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时人称“李诗谢赋”。府废,终湘潭令。
蕴古,洹水人。敏书传,晓世务,文擅当时。后坐事诛。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高祖光伯,仕后魏为七兵尚书。信明之生,五月五日日方中,有异雀鸣集庭树,太史令史良为占曰:“五月为火,火主《离》,《离》为文,日中,文之盛也,雀五色而鸣,此儿将以文显。然雀类微,位殆不高邪。”及长,强记,美文章。乡人高孝基尝语人曰:“崔生才富,为一时冠,但恨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而信明族弟敬素者,为贼鸿胪卿,自谓得意,语信明曰:“夏王英武,有举天下心,士女襁负而至不可数。兄不以此时立功立事,岂所谓见几不俟终日乎?”答曰:“昔申胥海隅钓师,能固其节。尔欲吾屈身贼中求斗筲邪?”遂逾城去,隐太行山。贞观六年,有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卒。
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尝矜其文,谓过李百药,议者不许。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者,亦骜倨,数恌轻忤物,遇信明江中,谓曰:“闻公有‘枫落吴江冷’,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众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水,引舟去。
世翼,郑州荥阳人,周仪同大将军敬德孙。贞观时,坐怨谤流死巂州。撰《交游传》,行于世。
信明子冬日,武后时位黄门侍郎,为酷吏诬死。
刘延祐,徐州彭城人。伯父胤之,少志学,与孙万寿、李百药相友善。武德中,杜淹荐为信都令,有惠政。永徽初,以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与令狐德棻、阳仁卿等撰次国史并实录,以劳封阳城县男。终楚州刺史。
延祐擢进士,补渭南尉,有吏能,治第一。李勣戒之曰:“子春秋少而有美名,宜稍自抑,无为出人上。”延祐钦纳。后检校司宾少卿,封薛县男。
徐敬业败,诏延祐持节到军。时吏议敬业所署五品官殊死,六品流,延祐谓诬胁可察以情,乃论授五品官当流,六品以下除名,全宥甚众。拜箕州刺史,转安南都护。旧俚户岁半租,延祐责全入,众始怨,谋乱。延祐诛其渠李嗣仙,而余党丁建等遂叛,合众围安南府。城中兵少不支,婴垒待援。广州大族冯子猷幸立功,按兵不出,延祐遇害。桂州司马曹玄静进兵讨建,斩之。
延祐从弟藏器,高宗时为侍御史。卫尉卿尉迟宝琳胁人为妾,藏器劾还之,宝琳私请帝止其还,凡再劾再止。藏器曰:“法为天下县衡,万民所共,陛下用舍繇情,法何所施?今宝琳私请,陛下从之;臣公劾,陛下亦从之。今日从,明日改,下何所遵?彼匹夫匹妇犹惮失信,况天子乎!”帝乃诏可,然内衔之,不悦也。稍迁比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魏元忠称其贤,帝欲擢任为吏部侍郎,魏玄同沮曰:“彼守道不笃者,安用之?”遂出为宋州司马,卒。
子知柔,性简静,美风仪。居亲丧,庐墓侧,诏筑阙表之。历国子司业,累迁工部尚书。开元六年,河南大水,诏知柔驰驿察民疾苦及吏善恶,所表陈州刺史韦嗣立、汝州刺史崔日用、兗州刺史韦元珪、符离令綦毋顼等,止二十七人有治状。久之,迁太子宾客,封彭城县侯。致仕,给全禄终身。遗令薄葬,祖载服用皆自处其费。赠太子少保,谥曰文。弟知几,别有传。
张昌龄,冀州南宫人。与兄昌宗皆以文自名,州欲举秀才,昌龄以科废久,固让。更举进士,与王公治齐名,皆为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所绌。太宗问其故,答曰:“昌龄等华而少实,其文浮靡,非令器也。取之则后生劝慕,乱陛下风雅。”帝然之。
贞观末,翠微宫成,献颂阙下,召见,试《息兵诏》,少选成文。帝大悦,戒之曰:“昔祢衡、潘岳矜己慠物,不得死。卿才不减二人,宜鉴于前,副朕所求。”乃敕于通事舍人里供奉。俄为昆山道记室,《平龟兹露布》为士所称。贺兰敏之奏豫北门修撰,卒。
昌宗官至太子舍人、修文馆
学士。撰《古文纪年新传》数十篇。
崔行功,恒州井陉人。祖谦之,仕北齐,终钜鹿太守,徙占鹿泉。少好学,唐 俭爱其才,妻以女,因倩作文奏。高宗时,累转吏部郎中,以善占奏,常兼通事舍 人内供奉。坐事贬游安令,又召为司文郎中,与兰台侍郎李怀俨并主朝廷大典册。
初,太宗命秘书监魏征写四部群书,将藏内府,置雠正三十员、书工百员。征 徙职,又诏虞世南、颜师古踵领,功不就。显庆中,罢雠正员,听书工写于家,送 官取直,使散官随番刊正。至是诏东台侍郎赵仁本、舍人张文瓘及行功、怀俨相次 充使检校,置详正学士代散官。以劳迁兰台侍郎,卒。
孙铣,尚定安公主,为太府卿。初,主降王同皎,后降铣,主卒,皎子繇请与 父合葬。给事中夏侯铦驳奏“主与王氏绝,丧当还崔”,诏可。铦犹出为泸州都督。
行功兄子玄、别有传。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 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 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 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
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 将杀之。季重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坐,左右杀并。季重将死, 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颋伤并孝烈, 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
后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 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入为国 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 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少与李峤、崔融、 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
从祖兄易简,九岁能属文,长博学,为岑文本所器。擢进士,补渭南尉。咸亨 初,历殿中侍御史。尝道遇吏部尚书李敬玄,不避,敬玄恨,召为考功员外郎屈之。 而侍郎裴行俭与敬玄不平,故易简上书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阳儿轻薄乃尔。” 因奏易简险躁,高宗怒,贬开州司马。
审言生子闲,闲生甫。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 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 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 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 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 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 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 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 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 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 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 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 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 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 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 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 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 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 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 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 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 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
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 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
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
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 子美者。”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 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 《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 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 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 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 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 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
勃往省, 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 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 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 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 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 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谓人 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尝读《易》,夜梦若有 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 病止。
又谓:“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数尽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数九百年; 乘水王,世二十,数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数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数七 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黄帝至汉,五运适周,土复归唐,唐应继周、汉,不可承周、 隋短祚。”乃斥魏、晋以降非真主正统,皆五行沴气。遂作《唐家千岁历》。
武后时,李嗣真请以周、汉为二王后,而废周、隋,中宗复用周、隋。
天宝中, 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诡异进,有崔昌者采勃旧说,上《五行应运历》,请承周、汉, 废周、隋为闰,右相李林甫亦赞佑之。
集公卿议可否,集贤学士卫包、起居舍人阎 伯玙上表曰:“都堂集议之夕,四星聚于尾,天意昭然矣。”
于是玄宗下诏以唐承 汉,黜隋以前帝王,废介、酅公,尊周、汉为二王后,以商为三恪,京城起周武王、 汉高祖庙。
授崔昌太子赞善大夫,卫包司虞员外郎。
杨国忠为右相,自称隋宗,建 议复用魏为三恪,周、隋为二王后,酅、介二公复旧封,贬崔昌乌雷尉,卫包夜郎 尉,阎伯玙涪川尉。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 乃寤其阙,宰相失色。
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
寻加弘文 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
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 才。”至是语验。
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 勔及助皆坐诛。
神龙初,诏复官。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
居父忧,毁骨立。
服除,为监察御史 里行。
初,勔、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
劼 早卒。
福畤少子劝亦有文。
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 癖,王家癖何多耶?”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炯,华阴人。
举神童,授校书郎。
永隆二年,皇太子已释奠,表豪俊充崇文馆 学士,中书侍郎薛元超荐炯及郑祖玄、邓玄挺、崔融等,诏可。
迁詹事司直。
俄坐 从父弟神让与徐敬业乱,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迁盈川令,张说以箴赠行,戒其苛。
至官,果以严酷称,吏稍忤意,搒杀之,不为人所多。
卒官下,中宗时赠著作郎。
照邻,字升之,范阳人。
十岁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
调邓王府典 签,王爱重,谓人曰:“此吾之相如。”
调新都尉,病去官,居太白山,得方士玄 明膏饵之,会父丧,号呕,丹辄出,由是疾益甚。
客东龙门山,布衣藜羹,裴瑾之、 韦方质、范履冰等时时供衣药。
疾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 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
照邻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 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
著《五悲文》以自明。
病既久,与 亲属诀,自沈颍水。
宾王,义乌人。
七岁能赋诗。
初为道王府属,尝使自言所能,宾王不答。
历武 功主簿。
裴行俭为洮州总管,表掌书奏,不应,调长安主簿。
武后时,数上疏言事。
下除临海丞,鞅鞅不得
志,弃官去。
徐敬业乱,署宾王为府属,为敬业传檄天下, 斥武后罪。
后读,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 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中宗昌,诏求其文,得数百篇。
它日,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说曰:“不然。盈川文如县河,酌之不竭,优于卢而不减王。耻居后,信然;愧在 前,谦也。”
开元中,说与徐坚论近世文章,说曰:“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如良 金美玉,无施不可。
富嘉谟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 也;若施于廊庙,骇矣。
阎朝隐如丽服靓妆,燕歌赵舞,观者忘疲,若类之《风》、 《雅》,则罪人矣。”
坚问:“今世奈何?”
说曰:“韩休之文如大羹玄酒,有典 则,薄滋味。
许景先如丰肌腻理,虽穠华可爱,而乏风骨。
张九龄如轻缣素练,实 济时用,而窘边幅。
王翰如琼杯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玷缺。”
坚谓笃论云。
元万顷,后魏京兆王子推裔。
祖白泽,武德中,仕至梁、利十一州都督,封新 安公。
万顷起家为通事舍人。
从李勣征高丽,管书记。
勣命别将郭待封以舟师赴平壤,冯师本载粮继之,不 及期。
欲报勣,而恐为谍所得,万顷为作离合诗遗勣。
勣怒曰:“军机切遽,何用 诗为?”
欲斩待封,万顷言状,乃免。
又使万顷草檄让高丽,而讥其不知守鸭渌之 险,莫离支报曰:“谨闻命。”
徙兵固守,军不得入。
高宗闻之,投万顷岭外。
会赦还,为著作郎。
武后讽帝召诸儒论撰禁中,万顷与周王府户曹参军范履冰、 苗神客、太子舍人周思茂、右史胡楚宾与选,凡撰《列女传》、《臣轨》、《百僚 新戒》、《乐书》等九千余篇。
至朝廷疑议表疏皆密使参处,以分宰相权,故时谓 “北门学士”。
思茂、履冰、神客供奉左右,或二十余年。
万顷敏文辞,然放达不治细检,无儒者风。
武后时,累迁凤阁侍郎,坐诛。
履冰者,河内人。
垂拱中,历鸾台天官二侍郎、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兼修国史。
载初初,坐举逆人被杀。
神客,东光人,终著作郎。
思茂,漳南人,与弟思钧早知名。
累迁麟台少监、崇文馆学士。
垂拱中,下狱 死。
楚宾,秋浦人。
属文敏甚,必酒中,然后下笔。
高宗命作文,常以金银杯畾酒 饮之,文成辄赐焉。
家居率沈饮,无留贿,费尽复入,得赐而出,类为常。
性重慎, 未尝语禁中事,人及其醉问之,亦熟视不答。
寻兼崇贤直学士,卒。
万顷孙正,修名节,擢明经高第,授监门卫兵曹参军。
舅孙逖与谭物理,叹己 不逮。
肃宗初,吏部尚书崔寓典选,正以书判第一召诣京师,以父询倩老,辞疾免。
河南节度使崔光远表置其府。
史思明陷河、洛,辇父匿山中,贼以名购,正度事急, 谓弟曰:“贼禄不可养亲,彼利吾名,难免矣,然不污身而死,吾犹生也。”
贼既 得,诱以高位,瞋目固拒,兄弟皆遇害,父闻,仰药死,路人为哭。
事平,诏录伏 节十一姓,而正为冠。
赠秘书少监,以其子义方为华州参军。
义方,历京兆府司录,韦夏卿、李实继为尹,事必咨之。
历虢商二州刺史、福 建观察使。
中官吐突承璀,闽人也,义方用其亲属为右职。
李吉甫再当国,阴欲承 璀奥助,即召义方为京兆尹。
李绛恶其党,出为鄜坊观察使,一切辨治,然苛刻, 人多怨之。
卒,赠左散骑常侍。
弟季方,举明经,调楚丘尉,历殿中侍御史。
兵部尚书王绍表为度支员外郎, 迁金、膳二部郎中,号能职。
王叔文用事,惮季方不为用,以兵部郎中使新罗。
新 罗闻中国丧,不时遣,供馈乏,季方正色责之,闭户绝食待死,夷人悔谢,结欢乃 还。
卒,年五十一,赠同州刺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六-译文
文艺方面
唐朝统治天下三百年,文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次变化。高祖、太宗时期,国家刚刚从大难中恢复,沿袭了南朝江左的余风,文章讲究辞藻华丽,追求形式上的雕琢,因此王勃、杨炯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玄宗喜好经术,群臣逐渐厌倦了过于雕琢的文风,转而追求理致,崇尚雅正,摒弃浮华,文章的气势更加雄浑,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此时,唐朝已经建立了一百年,儒者们争相以文章自成一家。大历、贞元年间,才华横溢的文人辈出,他们深入探讨道义的真谛,涵泳于圣贤的思想之中,韩愈率先倡导古文运动,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人响应,排斥百家,文章法度森严,超越了晋、魏,直追汉、周,唐朝的文章至此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至于侍从酬奉的文章,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等人最为出色;制册文章则以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王仲舒、李德裕等人为代表;诗歌方面,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最为杰出;而李贺、杜牧、李商隐则以奇诡怪诞的风格独树一帜,他们都以各自的才华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值得推崇。
然而,孔子曾说,文学在他的门下只是下等的学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赋的才能,君子和小人并没有固定的分别,只有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能掌握,所以文学被称为一种技艺。自中等才智以下的人,有些人因为文学而失败,有些人用文学来掩饰奸诈,有些人甚至用文学来诽谤国家。而君子则不同,他们能够通过功业和实际行动在时代中发光发热,而不只是通过立言来传世不朽。即使他们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能够从容不迫地阐述道理,既不排斥异己,也不怨恨诽谤他人,始终不忘引导君主向善,这才是真正可贵的。现在我们只选取那些以文学闻名的人编入《文艺篇》,如韦应物、沈亚之、阎防、祖咏、薛能、郑谷等人,他们的文章在世间流传,但史家没有详细记载他们的事迹,所以无法一一叙述。
袁朗,祖籍雍州长安。他的父亲袁枢,曾在陈朝担任尚书左仆射。袁朗在陈朝时担任秘书郎,江总非常器重他。陈后主听说他的才华,下诏让他写一篇《月赋》,袁朗一挥而就,毫无滞碍,后主称赞道:“谢庄也不能独享美名了。”后来又下诏让他写《芝草》、《嘉莲》两篇颂文,对他的赞赏更加深厚。袁朗历任太子洗马、德教殿学士。陈朝灭亡后,他进入隋朝,担任尚书仪曹郎。
武德初年,隐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互相倾轧,争相招揽名臣以增强自己的势力。隐太子有詹事李纲、窦轨、庶子裴矩、郑善果、友贺德仁、洗马魏征、中舍人王珪、舍人徐师谟、率更令欧阳询、典膳监任璨、直典书坊唐临、陇西公府祭酒韦挺、记室参军事庾抱、左领大都督府长史唐宪等人;秦王有友于志宁、记室参军事房玄龄、虞世南、颜思鲁、谘议参军事窦纶、萧景、兵曹杜如晦、铠曹褚遂良、士曹戴胄、阎立德、参军事薛元敬、蔡允恭、主簿薛收、李道玄、典签苏干、文学姚思廉、褚亮、敦煌公府文学颜师古、右元帅府司马萧瑀、行军元帅府长史屈突通、司马窦诞、天策府长史唐俭、司马封伦、军谘祭酒苏世长、兵曹参军事杜淹、仓曹李守素、参军事颜相时等人;齐王有记室参军事荣九思、户曹武士逸、典签裴宣俨,袁朗则担任文学。袁朗的堂弟袁承序也很有名,齐王召他为文学馆学士。袁朗多次被封为汝南县男,后来又转任给事中。他去世后,太宗为他废朝一日,对高士廉说:“袁朗虽然职位不高,但性格谨慎厚道,令人惋惜。”下诏赐予丧葬费用,并慰问他的家人。
袁朗的远祖袁滂,曾是汉朝的司徒。从袁滂到袁朗,共经历了十二代,其中有四代人担任过司徒、司空。袁淑、袁顗、袁察都在宋朝的灾难中去世,袁昂则在齐、梁时期以节操著称。当时袁朗自认为家族中的人物是海内最优秀的,虽然琅邪王氏世代为公卿,但他认为他们只是凭借累朝的功勋,不屑与他们为伍。
袁朗的孙子袁谊,在神功年间担任苏州刺史。司马张沛是侍中文瓘的儿子,曾对袁谊说:“州里有一位长史,陇西的李亶,是天下第一等的门第。”袁谊回答说:“所谓门户,是指历代名节为天下所推崇,老夫就是这样的人。山东人只注重婚姻和利益,到了危难时刻,却没有人愿意挺身而出,这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张沛听后非常惭愧。
袁承序是齐王李元吉府中的学士,齐王府被废后,他被补为建昌县令。他治理地方崇尚仁慈简朴,官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高宗还是晋王时,太宗为他精心挑选僚属,询问梁、陈名臣的子弟中谁可以胜任。岑文本说:“当年陈朝灭亡时,百官纷纷逃散,只有袁宪穿着朝服站在陈后主身旁,面对刀剑毫不畏惧。王世充篡夺隋朝时,群臣上表劝进,而袁宪的儿子给事中袁承家却称病不肯署名。如今他的小儿子袁承序,风操清亮,无愧于先烈的风范。”于是高宗召袁承序为晋王友,兼任侍读,加封弘文馆学士,后来去世。
袁朗的堂弟袁利贞,是陈朝中书令袁敬的孙子,高宗时担任太常博士、周王侍读。周王被立为太子后,百官上礼,高宗想在宣政殿大宴群臣和命妇,并安排九部伎和散乐表演。袁利贞上疏劝谏,认为:“前殿路门不是命妇宴会和倡优表演的地方,请将命妇安排到别殿,九部伎从左右门进入,取消散乐表演。”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宴会结束后,高宗传诏给袁利贞说:“你家世代忠直,能够直言规劝我的过失,不厚加赏赐不足以鼓励贤能之人。”于是赐给他百段财物,并提拔他为祠部员外郎,后来去世。中宗即位后,因旧恩追赠他为秘书少监。
贺德仁,越州山阴人。他的父亲贺朗,曾任陈朝散骑常侍。贺德仁与堂兄贺德基一起师从周弘正,以文辞著称,当时人们称赞说:“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他们兄弟八人,被比作汉朝的荀氏家族,太守鄱阳王伯山将他们居住的甘滂里改名为高阳。
起初,贺德仁在陈朝担任吴兴王友。进入隋朝后,杨素推荐他的才能,任命他为豫章王记室,豫章王对他非常器重;后来豫章王改封齐王,贺德仁继续担任府属。齐王被废后,官吏们都被治罪,而贺德仁因为忠诚谨慎得以赦免,补为河东司法参军。他与隐太子关系很好,高祖起兵时,隐太子被封为陇西公,任命贺德仁为友,庾抱为记室。不久,两人都升为中舍人。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担任吏职,改任洗马,与萧德言、陈子良一起成为东宫学士。贞观初年,贺德仁升任赵王友,后来去世。
贺德仁的侄子贺纪、贺敱也博学多才。高宗时,贺纪担任太子洗马,参与修订五礼,贺敱担任率更令,兼任太子侍读,两人都是崇贤馆学士。
庾抱,是陈朝御史中丞庾众的孙子。开皇年间,他担任延州参军。后来调入吏部,尚书牛弘给他笔札,让他自述经历,他提笔即成。他担任元德太子学士时,正逢嫡皇孙出生,太子大宴宾客,庾抱在席间献上颂文,太子赞叹不已。后来他在陇西府时,所有的文檄都出自他手。
蔡允恭,荆州江陵人,是后梁左民尚书蔡大业的儿子。他容貌俊美,擅长写诗。在隋朝任职时,历任起居舍人。炀帝每次作诗,必定让他朗诵。他还被派去教导宫人。
允恭对此感到羞耻,多次称病。被任命为内史舍人,让他入宫,他因此辞官,从此被疏远排斥。皇帝被弑后,他经历了宇文化及、窦建德,归国后成为秦王府的参军、文学馆学士。贞观初年,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去世后,著有《后梁春秋》。
谢偃,卫州卫人,本姓直勒氏,祖父孝政,在北齐担任散骑常侍,改姓谢。谢偃在隋朝担任散从正员郎。贞观初年,应诏对策获得高分,历任高陵主簿。太宗到东都时,谷、洛水冲坏了洛阳宫,下诏求直言,谢偃上书陈述得失,皇帝称赞他,任命他为弘文馆直学士,后升任魏王府功曹。他曾写过《尘》、《影赋》两篇赋,皇帝欣赏他的文采,召见他,希望他再作赋。他先写了一篇序,主要表达了天下安定、功德茂盛的意思,皇帝让他继续作赋。谢偃根据皇帝的旨意,将赋命名为《述圣》,皇帝很高兴,赏赐他数十匹帛。
当初,皇帝即位时,直中书省张蕴古上《大宝箴》,劝诫皇帝百姓畏惧但未归心,言辞恳切,被提拔为大理丞。谢偃又献上《惟皇诚德赋》,其序大致说:“治理时忘记混乱,安定时忘记危险,安逸时忘记劳苦,得到时忘记失去,这四种情况君主无不如此。桀以瑶台为华丽,却不明白南巢之祸;殷辛以象牙筷子为奢华,却不知牧野之败。因此圣人住在宫室时则思考前王为何灭亡,朝见万国时则思考自己为何尊贵,巡视府库时则思考今日为何得到,看到功臣时则思考他们辅佐的开始,见到名将时则思考他们用力的初衷,这样人们就不会轻易改变心意,天下何愁不化呢?早上行尧舜之道,晚上失于桀纣,难道是因为不同的人吗?”这篇赋大概是劝诫皇帝成功时要自处至难。他还撰写了《玉谍真纪》来劝皇帝封禅。当时李百药擅长写诗,谢偃擅长作赋,时人称“李诗谢赋”。后来府邸被废,他最终担任湘潭令。
张蕴古,洹水人。精通书籍,通晓世务,文采在当时很出众。后来因事被诛杀。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高祖光伯,在后魏担任七兵尚书。崔信明出生时,五月五日正午,有异雀在庭院的树上鸣叫,太史令史良占卜说:“五月属火,火主《离》,《离》为文,正午是文采最盛的时候,雀五色而鸣,这孩子将以文采显名。但雀类微小,地位恐怕不会太高。”长大后,他记忆力强,文章优美。同乡高孝基曾对人说:“崔生才华横溢,为一时之冠,只可惜地位不高。”隋大业年间,他担任尧城令。窦建德僭号称帝时,崔信明的族弟敬素担任贼军的鸿胪卿,自以为得意,对崔信明说:“夏王英武,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士女纷纷前来投靠不可胜数。兄长为何不趁此时立功立事,难道不是所谓的见机不待终日吗?”崔信明回答说:“昔日申胥在海边做钓师,能坚守节操。你想让我屈身于贼中求取微小的利益吗?”于是他翻墙逃走,隐居在太行山。贞观六年,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兴势丞。后升任秦川令,去世。
崔信明性格刚直,以门第自负,常自夸其文采,认为超过李百药,但议论者不认可。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也傲慢自大,多次轻慢他人,在江中遇到崔信明,对他说:“听说您有‘枫落吴江冷’的诗句,愿见其余。”崔信明欣然拿出许多诗篇,郑世翼还未看完,就说:“所见不如所闻!”将诗篇投入水中,驾船离去。
郑世翼,郑州荥阳人,是周仪同大将军敬德的孙子。贞观年间,因怨谤被流放至巂州而死。著有《交游传》,流传于世。
崔信明的儿子冬日,武则天时担任黄门侍郎,被酷吏诬陷而死。
刘延祐,徐州彭城人。伯父胤之,年少时立志学习,与孙万寿、李百药交好。武德年间,杜淹推荐他担任信都令,有惠政。永徽初年,以著作郎、弘文馆学士的身份与令狐德棻、阳仁卿等人编撰国史和实录,因功劳被封为阳城县男。最终担任楚州刺史。
刘延祐考中进士,补任渭南尉,有吏治才能,政绩第一。李勣告诫他说:“你年纪轻轻就有美名,应该稍微自我抑制,不要过于出众。”刘延祐恭敬接受。后来担任检校司宾少卿,封薛县男。
徐敬业失败后,皇帝下诏让刘延祐持节到军中。当时官吏议论徐敬业所任命的五品官应处死,六品官应流放,刘延祐认为诬陷胁迫可以察情处理,于是建议五品官应流放,六品以下除名,保全了许多人。他被任命为箕州刺史,后转任安南都护。旧时俚户每年只交一半租税,刘延祐要求全交,众人开始怨恨,谋划叛乱。刘延祐诛杀了叛军首领李嗣仙,但余党丁建等人叛乱,合众围攻安南府。城中兵少无法支撑,坚守待援。广州大族冯子猷希望立功,按兵不动,刘延祐遇害。桂州司马曹玄静进兵讨伐丁建,将其斩杀。
刘延祐的堂弟藏器,高宗时担任侍御史。卫尉卿尉迟宝琳胁迫他人为妾,藏器弹劾并要求归还,尉迟宝琳私下请求皇帝阻止归还,藏器多次弹劾,皇帝多次阻止。藏器说:“法律是天下公平的准则,万民共同遵守,陛下因私情而取舍,法律如何施行?如今尉迟宝琳私下请求,陛下听从;臣公弹劾,陛下也听从。今日听从,明日改变,下面的人如何遵循?匹夫匹妇尚且害怕失信,何况天子呢!”皇帝于是下诏同意,但内心不满,不高兴。后来藏器升任比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魏元忠称赞他贤能,皇帝想提拔他为吏部侍郎,魏玄同阻止说:“他守道不坚定,怎能任用?”于是外放为宋州司马,去世。
藏器的儿子知柔,性格简静,风度翩翩。为父母守丧时,住在墓旁,皇帝下诏为他建阙表彰。历任国子司业,最终升任工部尚书。开元六年,河南大水,皇帝下诏让知柔快马加鞭去视察民情和官吏的善恶,他上表推荐陈州刺史韦嗣立、汝州刺史崔日用、兗州刺史韦元珪、符离令綦毋顼等,只有二十七人有政绩。后来升任太子宾客,封彭城县侯。退休后,终身享受全禄。临终前嘱咐薄葬,丧葬费用自理。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他的弟弟知几,另有传记。
张昌龄,冀州南宫人。与兄长昌宗都以文采闻名,州里想举荐他为秀才,张昌龄因科举久废,坚决推辞。后来考中进士,与王公治齐名,但都被考功员外郎王师旦贬低。太宗问其原因,王师旦回答说:“张昌龄等人华而不实,文风浮靡,不是可用之才。若录用他们,后生会效仿,扰乱陛下的风雅。”皇帝同意。
贞观末年,翠微宫建成,张昌龄献颂于朝廷,被召见,试写《息兵诏》,很快完成。皇帝非常高兴,告诫他说:“昔日祢衡、潘岳自傲轻物,不得善终。你的才华不亚于他们,应以他们为戒,满足我的期望。”于是任命他为通事舍人里供奉。不久担任昆山道记室,《平龟兹露布》为士人所称赞。贺兰敏之上奏让他参与北门修撰,去世。
张昌宗官至太子舍人、修文馆。
学士。撰写了《古文纪年新传》数十篇。
崔行功,恒州井陉人。祖父崔谦之,曾在北齐做官,最终官至钜鹿太守,后来迁居到鹿泉。崔行功年少时好学,唐俭欣赏他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他,并请他代写奏章。高宗时期,他多次升迁至吏部郎中,因擅长占卜和奏章,常兼任通事舍人内供奉。因事被贬为游安令,后又召为司文郎中,与兰台侍郎李怀俨一同主持朝廷的重要典册。
起初,太宗命令秘书监魏征编写四部群书,准备收藏在内府,设置了三十名雠正员和一百名书工。魏征调职后,又诏令虞世南、颜师古继续主持,但未能完成。显庆年间,取消了雠正员,允许书工在家抄写,完成后送官领取报酬,并让散官轮流进行校勘。此时,诏令东台侍郎赵仁本、舍人张文瓘及崔行功、李怀俨相继担任检校使,设置详正学士代替散官。崔行功因功升迁为兰台侍郎,后去世。
崔行功的孙子崔铣,娶了定安公主,官至太府卿。起初,公主嫁给了王同皎,后来又嫁给了崔铣,公主去世后,王同皎的儿子王繇请求将公主与父亲合葬。给事中夏侯铦上奏反对,称“公主与王氏已经断绝关系,丧事应当归崔氏”,皇帝下诏同意。夏侯铦因此被外放为泸州都督。
崔行功的侄子崔玄、崔另有传记。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晋朝征南将军杜预的后裔。考中进士后,担任隰城尉。他自恃才华高,因傲慢而被人嫉恨。苏味道担任天官侍郎时,杜审言在集判后对人说:“苏味道必死。”人们惊讶地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他看了我的判词,会羞愧而死。”他还曾对人说:“我的文章应该让屈原、宋玉做我的衙官,我的书法应该让王羲之向我北面称臣。”他的自负和狂妄由此可见。
杜审言多次升迁至洛阳丞,因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诬陷他有罪,将他关入狱中,准备处死。周季重等人酒醉时,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年仅十三岁,袖中藏刀刺杀了周季重,随后被左右杀死。周季重临死前说:“杜审言有孝子,我不知道,郭若讷故意误导我。”杜审言因此免官,回到东都。苏颋为杜并的孝烈行为感到悲痛,为他撰写墓志,刘允济也为他写了祭文。
后来,武则天召见杜审言,准备重用他,问他:“你高兴吗?”杜审言跳舞谢恩,武则天命他作《欢喜诗》,对他的文采大为赞赏,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后升迁为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年,因与张易之交往,被流放到峰州。后来回到京城,担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后去世。大学士李峤等人上奏请求追赠,皇帝下诏追赠他为著作郎。
起初,杜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等人去探望他,问他感觉如何,他回答说:“我被命运捉弄得很苦,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我在世时,一直压制你们,现在我要死了,你们应该感到欣慰,只是遗憾没有找到接替我的人。”他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世人称他们为“崔、李、苏、杜”。崔融去世时,杜审言为他服丧。
杜审言的从祖兄杜易简,九岁就能写文章,长大后博学多才,深受岑文本器重。考中进士后,补任渭南尉。咸亨初年,历任殿中侍御史。他曾在路上遇到吏部尚书李敬玄,没有避让,李敬玄怀恨在心,召他为考功员外郎以羞辱他。而侍郎裴行俭与李敬玄不和,因此杜易简上书弹劾李敬玄的罪行,李敬玄说:“襄阳儿竟如此轻薄。”于是上奏杜易简险躁,高宗大怒,将他贬为开州司马。
杜审言生了儿子杜闲,杜闲生了杜甫。
杜甫,字子美,年少时家境贫寒,无法自立,曾在吴越、齐赵一带游历。李邕欣赏他的才华,主动去见他。杜甫考进士未中,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玄宗在太清宫举行朝献仪式,祭祀宗庙和郊祀,杜甫献上了三篇赋。皇帝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命他在集贤院待制,并让宰相测试他的文章,提拔他为河西尉,但他没有接受,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他多次上奏赋颂,并自夸道:“自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世代承袭儒学,担任官职已有十一代,到了杜审言,以文章显赫于中宗时期。我继承了家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至今已有四十年,然而我衣不蔽体,常常寄食于人,恐怕会死在沟壑之中,恳请天子怜悯我。如果让我继承先臣的事业,摆脱长久的屈辱,那么我的作品虽然不足以与《六经》相提并论,但在沈郁顿挫、随时应变方面,扬雄、枚皋也难以企及。有这样的臣子,陛下难道忍心抛弃他吗?”
安禄山叛乱时,皇帝逃往蜀地,杜甫避乱逃到三川。肃宗即位后,杜甫从鄜州穿着破旧衣服准备投奔皇帝,却被叛军抓获。至德二年,他逃到凤翔,拜见皇帝,被任命为右拾遗。他与房琯是布衣之交,房琯在陈涛斜战败后,因收留董廷兰而被罢免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房琯的罪过很小,不应罢免大臣。”皇帝大怒,下令三司亲自审问。宰相张镐说:“如果杜甫因此获罪,将会断绝言路。”皇帝这才作罢。杜甫谢恩,并说:“房琯是宰相之子,年少时便以醇儒自居,有大臣的风范,时人都认为他有公辅之才,陛下果然委以重任。他深念君主的忧虑,义形于色,但性格过于简慢。他酷爱鼓琴,董廷兰依附于他门下,因贫病昏老,依仗他做了一些坏事,房琯因爱惜人情,导致自己受到玷污。我感叹他的功名未就,志气受挫,希望陛下能弃小录大,因此冒死陈述,言辞激烈,冒犯了圣心。陛下赦免我百死之罪,再次赐我骸骨,这是天下之幸,并非我一人独享。”然而皇帝从此对他不再重视。
当时各地盗贼横行,杜甫家住在鄜州,生活极为艰难,幼子甚至饿死,皇帝因此允许杜甫回家探望。他随皇帝回到京城后,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关中饥荒时,他弃官而去,客居秦州,靠砍柴采橡栗为生。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郊结庐而居。朝廷召他补任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接受。严武担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时,杜甫前去投靠。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与杜甫有旧交,对他非常友好,亲自到他家中拜访。杜甫见到他时,有时不戴头巾,性格偏激傲慢,曾醉酒后登上严武的床,瞪着眼睛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性格暴烈,表面上不以为意,心中却怀恨在心。有一天,严武准备杀死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召集官吏在门前。严武正要出门时,帽子被帘子钩住了三次,左右告诉他母亲,母亲急忙赶来阻止,最终只杀了章彝。严武去世后,崔旰等人作乱,杜甫在梓州和夔州之间往来。
大历年间,杜甫出瞿塘峡,下江陵,逆流而上到沅江、湘江,登上衡山,后来客居耒阳。他游览岳祠时,突然遇到大水,十天没有食物,县令派船接他,才得以返回。县令曾送他牛肉和白酒,他大醉后,一夜之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欢谈论天下大事,但往往高谈阔论而不切实际。他年轻时与李白齐名,时人称他们为“李杜”。他曾与李白、高适一起经过汴州,酒酣时登上吹台,慷慨怀古,人们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他多次经历战乱,但始终坚守节操,不为污秽所染,他的诗歌感时伤世,情感深厚,始终不忘君主,人们都怜惜他的忠诚。
赞曰:唐朝兴起时,诗人继承了陈、隋的浮靡风气,相互夸耀。到了宋之问、沈佺期等人,他们研究音律,浮切不差,被称为“律诗”,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逐渐有所裁减。
雅正,然而依赖华丽的人反而失去了本质,喜欢美丽的人违背了壮丽,人们各有所长,都自认为自己的长处。
到了杜甫,他的诗作博大精深,千变万化,兼有古今之长,其他人不足,杜甫却有余,他的诗作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元稹说:“自古以来,没有像杜甫这样的诗人。”
杜甫还善于陈述时事,诗律精深,即使写千言也不显疲乏,世人称他为“诗史”。
韩愈在文章上非常谨慎,但在诗歌上,他特别推崇说:“李白、杜甫的文章,光芒万丈。”这确实是可信的。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
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读了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并写了《指瑕》来指出其中的错误。
麟德初年,刘祥道巡视关内,王勃上书自荐,刘祥道将他推荐给朝廷,他在对策中名列前茅。
还未成年,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向朝廷献上颂文。
沛王听说他的名声,召他担任府修撰,编撰《平台秘略》。
书完成后,沛王非常器重他。
当时,诸王斗鸡,王勃戏写了一篇檄文讨伐英王的鸡,高宗大怒,说:“这是在挑拨离间。”将他逐出王府。
王勃被废后,客居剑南。
他曾登上葛愦山远望,感慨诸葛亮的功绩,写诗表达情感。
听说虢州有很多药草,请求补任参军。
他倚仗才华,欺凌同僚,遭到同僚的嫉妒。
官奴曹达犯罪,躲藏在王勃那里,王勃害怕事情败露,便杀了他。
事情败露后,王勃被判死刑,后遇赦免,被除名。
他的父亲王福畤,因王勃的事被贬为交址令。
王勃去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病发而死,年仅二十九岁。
当初,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序文来夸耀宾客,于是拿出纸笔请宾客写序,没有人敢应承,到了王勃,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都督大怒,起身去更衣,派官吏暗中观察王勃的文章并随时报告。
一再报告,文章越来越精彩,都督惊讶地说:“真是天才!”请他完成文章,宴会结束后大家非常高兴。
王勃写文章,起初并不深思熟虑,先磨几升墨,然后畅饮,盖上被子睡觉,醒来后提笔成文,一字不改,当时人称他为“腹稿”。
他特别喜欢著书。
当初,他的祖父王通,隋末在白牛溪教书,门徒众多。
他曾从汉、魏到晋代写了120篇文章,续写古《尚书》,后来序文丢失,有目录但没有书的十篇,王勃补全了缺失的部分,定稿为25篇。
他曾说,作为人子不可不懂医术,当时长安的曹元有秘术,王勃跟随他学习,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他曾读《易经》,夜里梦见有人告诉他:“《易经》有太极,你要努力思考。”醒来后写了《易发挥》几篇,写到《晋卦》时,因病停止。
他还说:“王者乘土运,世50年,数尽千年;乘金运,世49年,数900年;乘水运,世20年,数600年;乘木运,世30年,数800年;乘火运,世20年,数700年。这是天地的常理。从黄帝到汉朝,五运循环,土运又回到唐朝,唐朝应继承周、汉,不能继承周、隋的短命。”于是他斥责魏、晋以后不是真正的正统,都是五行中的邪气。于是他写了《唐家千岁历》。
武则天时期,李嗣真请求以周、汉为二王后,废除周、隋,中宗又恢复了周、隋。
天宝年间,天下太平已久,上奏的人多以奇异之事进言,有个叫崔昌的人采纳了王勃的旧说,上奏《五行应运历》,请求继承周、汉,废除周、隋为闰位,右相李林甫也支持他。
召集公卿讨论是否可行,集贤学士卫包、起居舍人阎伯玙上表说:“都堂集议的那天晚上,四颗星聚集在尾宿,天意已经很明显了。”
于是玄宗下诏以唐朝继承汉朝,废除隋朝以前的帝王,废除介公、酅公,尊周、汉为二王后,以商为三恪,京城建周武王、汉高祖庙。
授予崔昌太子赞善大夫,卫包司虞员外郎。
杨国忠担任右相,自称是隋朝宗室,建议恢复魏为三恪,周、隋为二王后,酅公、介公恢复旧封,贬崔昌为乌雷尉,卫包为夜郎尉,阎伯玙为涪川尉。
王勃的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考中了进士。
王剧,长寿年间担任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时,有关部门准备仪式,忘了写册文,群臣已经到场,才发现遗漏,宰相大惊失色。
王剧召来五个官吏执笔,分别写册文,很快就完成了,大家都赞叹不已。
不久他被加封为弘文馆学士,兼任天官侍郎。
当初,裴行俭主持选举,见到王剧和苏味道,说:“这两个人都是选拔人才的好手。”后来这话应验了。
王剧与刘思礼关系很好,任命他为箕州刺史,刘思礼与綦连耀谋反,王剧与哥哥泾州刺史王勔及王助都被牵连处死。
神龙初年,朝廷下诏恢复他们的官职。
王助,字子功,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哀号痛哭,邻居们都为之流泪。
他为父亲守丧时,悲痛得骨瘦如柴。
服丧期满后,担任监察御史里行。
当初,王勔、王剧、王勃都以才华闻名,所以杜易简称他们为“三珠树”,后来王助、王劼也以文才显名。
王劼早逝。
王福畤的小儿子王劝也有文才。
王福畤曾向韩思彦夸耀,韩思彦开玩笑说:“武子有马癖,你有夸儿子的癖好,王家的癖好怎么这么多?”让王助拿出他的文章,韩思彦说:“有这样的儿子,确实值得夸耀。”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章齐名,天下人称他们为“王、杨、卢、骆”四杰。
杨炯曾说:“我愧在卢照邻之前,耻在王勃之后。”大家都认为他说得对。
杨炯,是华阴人。
他考中神童科,被授予校书郎。
永隆二年,皇太子已经举行释奠礼,上表推荐豪杰担任崇文馆学士,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及郑祖玄、邓玄挺、崔融等人,朝廷批准。
他升任詹事司直。
后来因堂弟杨神让与徐敬业叛乱,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调任盈川令,张说送他箴言,告诫他不要过于苛刻。
到任后,他果然以严酷著称,官吏稍有违逆,就被他鞭打致死,因此不受人欢迎。
他在任上去世,中宗时追赠他为著作郎。
卢照邻,字升之,是范阳人。
十岁时跟随曹宪、王义方学习《苍》、《雅》。
调任邓王府典签,邓王非常器重他,对人说:“这是我的司马相如。”
调任新都尉,因病辞官,隐居太白山,服用方士的玄明膏,恰逢父亲去世,他悲痛得呕血,病情加重。
他客居东龙门山,穿着布衣,吃着野菜,裴瑾之、韦方质、范履冰等人时常给他送衣服和药物。
病情加重后,他的脚痉挛,一只手也废了,于是搬到具茨山下,买了数十亩地,疏浚颍水环绕房屋,还预先为自己建了坟墓,躺在其中。
卢照邻自认为在高宗时尚吏,自己独尊儒学;武则天尚法,自己独尊黄老;后来武则天封禅嵩山,多次征召贤士,自己却已经废了。
他写了《五悲文》来自我表白。
病了很久后,他与亲属诀别,投颍水自尽。
骆宾王,是义乌人。
七岁就能写诗。
起初担任道王府属官,曾让他自述才能,骆宾王没有回答。
历任武功主簿。
裴行俭担任洮州总管时,上表推荐他掌管书奏,他没有应召,调任长安主簿。
武则天时期,他多次上疏言事。
被贬为临海丞,心中郁郁不得志。
志,弃官而去。
徐敬业叛乱,任命宾王为府属,为敬业传檄天下,斥责武后的罪行。
武后读到檄文,只是嘻笑,直到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突然惊觉,问道:“这是谁写的?”有人回答是宾王,武后说:“宰相怎么会失去这样的人!”
徐敬业失败后,宾王逃亡,不知所踪。
中宗即位后,下诏寻找宾王的文章,得到数百篇。
有一天,崔融与张说评论勃等人说:“勃的文章宏大奔放,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炯、照邻可以与之相比。”
张说说:“不然。盈川的文章像县河,取之不尽,优于卢而不减于王。耻居后,确实如此;愧在前,是谦虚。”
开元年间,张说与徐坚讨论近世文章,张说说:“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文章像良金美玉,无所不可。
富嘉谟的文章像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确实令人敬畏;但如果用在朝廷上,就令人惊骇了。
阎朝隐的文章像华丽的服饰和妆容,燕歌赵舞,观者忘疲,但如果与《风》、《雅》相比,就是罪人了。”
徐坚问:“当今的文章如何?”
张说说:“韩休的文章像大羹玄酒,有典则,但味道淡薄。
许景先的文章像丰肌腻理,虽然华丽可爱,但缺乏风骨。
张九龄的文章像轻缣素练,实用济时,但边幅窘迫。
王翰的文章像琼杯玉斝,虽然灿烂可珍,但多有瑕疵。”
徐坚认为这是中肯的评论。
元万顷,是后魏京兆王子推的后裔。
祖父白泽,武德年间,官至梁、利十一州都督,封新安公。
万顷初任通事舍人。
跟随李勣征讨高丽,担任书记。
李勣命令别将郭待封率水军前往平壤,冯师本运粮随后,未能按期到达。
想报告李勣,又怕被间谍截获,万顷写了一首离合诗送给李勣。
李勣怒道:“军机紧急,写诗有什么用?”
想斩郭待封,万顷说明情况,才免于死罪。
又让万顷起草檄文责备高丽,讥讽他们不知守鸭绿江之险,莫离支回复说:“谨遵命令。”
高丽调兵固守,唐军无法进入。
高宗听说后,将万顷流放到岭外。
后来赦免回朝,任著作郎。
武后暗示皇帝召集儒生在宫中论撰,万顷与周王府户曹参军范履冰、苗神客、太子舍人周思茂、右史胡楚宾被选中,共撰写了《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九千余篇。
朝廷的疑议表疏都秘密让他们参与处理,以分宰相的权力,因此当时称为“北门学士”。
思茂、履冰、神客供奉左右,有的长达二十余年。
万顷文辞敏捷,但放达不拘小节,没有儒者的风范。
武后时,多次升迁至凤阁侍郎,后被诛杀。
履冰,河内人。
垂拱年间,历任鸾台天官二侍郎、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
载初初年,因举荐逆臣被杀。
神客,东光人,最终任著作郎。
思茂,漳南人,与弟弟思钧早年知名。
多次升迁至麟台少监、崇文馆学士。
垂拱年间,下狱而死。
楚宾,秋浦人。
文思敏捷,必在酒后下笔。
高宗命他作文,常以金银杯盛酒给他喝,文章写成后即赐予他。
家居时常沉湎于饮酒,不留财物,花光后再入宫,得到赏赐后出来,习以为常。
性格稳重谨慎,从未谈及宫中之事,有人趁他醉酒时询问,他也只是熟视不答。
不久兼任崇贤直学士,去世。
万顷的孙子正,修名节,考中明经高第,授监门卫兵曹参军。
舅舅孙逖与他谈论物理,感叹自己不如他。
肃宗初年,吏部尚书崔寓主持选举,正以书判第一被召到京师,因父亲年老,称病辞免。
河南节度使崔光远上表将他安置在府中。
史思明攻陷河、洛,正带着父亲躲在山中,贼人以重金悬赏,正估计事情紧急,对弟弟说:“贼人的俸禄不能养亲,他们贪图我的名声,难免一死,但如果不污身而死,我虽死犹生。”
贼人抓到他们后,以高官引诱,正怒目拒绝,兄弟都被害,父亲听说后,服毒而死,路人为之哭泣。
事情平息后,朝廷下诏表彰伏节十一姓,正为首。
追赠秘书少监,以其子义方为华州参军。
义方,历任京兆府司录,韦夏卿、李实相继为尹,凡事必咨询他。
历任虢商二州刺史、福建观察使。
中官吐突承璀,是闽人,义方任用他的亲属为右职。
李吉甫再次执政,暗中希望得到承璀的支持,即召义方为京兆尹。
李绛厌恶他的党羽,将他调任鄜坊观察使,一切事务都处理得当,但过于苛刻,人们多有怨言。
去世后,追赠左散骑常侍。
弟弟季方,考中明经,调任楚丘尉,历任殿中侍御史。
兵部尚书王绍上表推荐他为度支员外郎,升任金、膳二部郎中,号称能职。
王叔文当权,忌惮季方不为所用,以兵部郎中出使新罗。
新罗听说中国有丧事,不及时派遣使者,供应匮乏,季方正色责备他们,闭门绝食待死,夷人悔过谢罪,结欢后才返回。
去世时五十一岁,追赠同州刺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六-注解
高祖、太宗:指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开国皇帝和第二位皇帝。
江左余风:指南朝的文化风格,江左即江南地区,南朝的文化对唐朝初期文学有较大影响。
王、杨:指王勃和杨炯,唐朝初期的文学家。
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的第七位皇帝,以开元盛世著称。
燕、许:指燕国公张说和许国公苏颋,唐朝中期的文学家。
大历、正元:唐朝的年号,大历(766-779年),正元(785-805年)。
韩愈:唐朝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柳宗元、李翱、皇甫湜:唐朝文学家,与韩愈一同推动古文运动。
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唐朝的文学家,以诗歌著称。
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王仲舒、李德裕:唐朝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制册文著称。
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唐朝的著名诗人。
李贺、杜牧、李商隐:唐朝的诗人,以谲怪风格著称。
袁朗:唐朝文学家,曾任秘书郎、太子洗马等职。
江总:南朝陈的文学家,曾任尚书令。
隐太子:指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
秦王:指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封为秦王。
齐王:指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李元吉。
李纲、窦轨、裴矩、郑善果、贺德仁、魏征、王珪、徐师谟、欧阳询、任璨、唐临、韦挺、庾抱、唐宪:唐朝初期的名臣。
于志宁、房玄龄、虞世南、颜思鲁、窦纶、萧景、杜如晦、褚遂良、戴胄、阎立德、薛元敬、蔡允恭、薛收、李道玄、苏干、姚思廉、褚亮、颜师古、萧瑀、屈突通、窦诞、唐俭、封伦、苏世长、杜淹、李守素、颜相时:唐朝初期的名臣。
荣九思、武士逸、裴宣俨:唐朝初期的名臣。
袁宪:南朝陈的名臣,曾任给事中。
岑文本:唐朝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中书令。
贺德仁:唐朝的文学家,曾任太子洗马。
庾抱:唐朝的文学家,曾任记室。
蔡允恭:唐朝的文学家,曾任起居舍人。
内史舍人:隋唐时期的官职,主要负责起草诏令、文书等,属于中书省的属官。
秦王府参军:唐朝时期,秦王府的属官,负责军事参谋事务。
文学馆学士:唐朝设立的文学馆中的学士,主要负责文学创作和研究。
太子洗马:唐朝东宫属官,负责太子的教育和礼仪事务。
散骑常侍:北齐时期的官职,属于皇帝的近臣,负责谏议和顾问。
散从正员郎:隋朝的官职,属于散官,负责随从皇帝出行和处理日常事务。
弘文馆直学士:唐朝弘文馆的属官,负责文学创作和研究。
魏王府功曹:唐朝魏王府的属官,负责王府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大理丞:唐朝大理寺的属官,负责司法事务。
湘潭令:唐朝湘潭县的县令,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洹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七兵尚书:后魏时期的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尧城令:隋朝尧城的县令,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鸿胪卿:唐朝的官职,负责外交和礼仪事务。
兴势丞:唐朝兴势县的县丞,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秦川令:唐朝秦川县的县令,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黄门侍郎:唐朝的官职,属于门下省的属官,负责皇帝的文书和礼仪事务。
著作郎:唐朝的官职,负责编撰国史和文献。
弘文馆学士:唐朝弘文馆的属官,负责文学创作和研究。
楚州刺史:唐朝楚州的刺史,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司宾少卿:唐朝的官职,负责外交和礼仪事务。
箕州刺史:唐朝箕州的刺史,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安南都护:唐朝安南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
侍御史:唐朝的官职,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比部员外郎:唐朝比部的属官,负责财政和审计事务。
监察御史:唐朝的官职,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宋州司马:唐朝宋州的司马,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国子司业:唐朝国子监的属官,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
工部尚书:唐朝工部的尚书,负责工程和制造事务。
太子宾客:唐朝东宫的属官,负责太子的教育和礼仪事务。
彭城县侯:唐朝的爵位,属于侯爵,封地在彭城。
太子少保:唐朝东宫的属官,负责太子的教育和礼仪事务。
考功员外郎:唐朝考功司的属官,负责官员的考核和奖惩事务。
通事舍人:唐朝的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诏令和文书。
昆山道记室:唐朝昆山道的属官,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太子舍人:唐朝东宫的属官,负责太子的文书和礼仪事务。
修文馆:唐朝设立的文学机构,负责文学创作和研究。
雅正:指文风端正、典雅,符合传统规范。
浑涵汪茫:形容杜甫的诗作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广泛。
诗史:指杜甫的诗歌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腹稿:指王勃在写作前先在心中构思好全文,下笔时一气呵成。
五行沴气:指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社会动荡。
三珠树:指王勃、王剧、王助三兄弟,因其才华出众,被比作三颗明珠。
徐敬业:唐朝初年的一位将领,因反对武则天而发动叛乱。
宾王:即骆宾王,唐朝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檄: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的文书。
武后:即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的名句,意指武则天的统治尚未稳固,李唐宗室的孤儿仍在。
中宗:唐中宗李显,唐朝第五位皇帝。
崔融:唐朝文学家,与张说等人齐名。
张说: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宰相。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标志着唐朝的鼎盛时期。
李峤:唐朝文学家,与崔融、薛稷、宋之问并称为“文章四友”。
富嘉谟:唐朝文学家,以文章雄浑著称。
阎朝隐:唐朝文学家,以文风华丽著称。
韩休:唐朝文学家,以文章典雅著称。
许景先:唐朝文学家,以文风华丽但缺乏风骨著称。
张九龄: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宰相。
王翰:唐朝文学家,以文章华丽但多有瑕疵著称。
元万顷:唐朝文学家,曾任凤阁侍郎。
李勣:唐朝著名将领,曾参与征讨高丽。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离合诗:一种通过拆解字形来表达意思的诗体。
高宗: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
北门学士:武则天时期,一些文人被秘密召入宫中参与政事,称为“北门学士”。
范履冰:唐朝文学家,曾任春官尚书。
苗神客:唐朝文学家,曾任著作郎。
周思茂:唐朝文学家,曾任麟台少监。
胡楚宾:唐朝文学家,以文思敏捷著称。
肃宗:唐肃宗李亨,唐朝第七位皇帝。
史思明:安史之乱中的叛军首领之一。
韦夏卿:唐朝官员,曾任京兆尹。
李实:唐朝官员,曾任京兆尹。
李吉甫:唐朝著名政治家,曾任宰相。
李绛:唐朝政治家,曾任宰相。
王叔文:唐朝政治家,曾参与“永贞革新”。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六-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唐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人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繁荣的时期,文学风格经历了多次变化。从高祖、太宗时期的沿袭南朝风格,到玄宗时期的崇雅黜浮,再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唐朝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文中提到的王勃、杨炯、张说、苏颋、韩愈、柳宗元、杜甫、李白等人,都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和实用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唐朝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如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等人,他们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唐朝的文学不仅体现在诗歌上,还体现在制册文、散文等多种文体上,展现了唐朝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文中还特别提到了袁朗、贺德仁、庾抱、蔡允恭等人,他们在唐朝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袁朗以其才华受到陈后主的赏识,贺德仁则以文辞著称,庾抱和蔡允恭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所建树。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反映了唐朝文学的繁荣,也展现了唐朝社会的多元文化和人才辈出的局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唐朝文学发展历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唐朝文学的繁荣和多样性。唐朝文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文学家和作品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几位唐朝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朝初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的允恭、谢偃、张蕴古、崔信明、刘延祐等人,都是唐朝初期的知名官员,他们在政治、文学、军事等领域都有所建树。通过这些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初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以及他们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其次,文中提到的《后梁春秋》、《尘》、《影赋》、《大宝箴》、《惟皇诚德赋》、《玉谍真纪》等作品,反映了唐朝初期的文学成就。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政治上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大宝箴》和《惟皇诚德赋》都是对皇帝的劝诫之作,体现了唐朝初期文人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责任感。
再次,文中提到的崔信明、刘延祐等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初期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崔信明拒绝屈身于窦建德,体现了他的气节和忠诚;刘延祐在处理徐敬业叛乱时的宽大处理,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事迹不仅展示了唐朝初期官员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最后,文中提到的张昌龄、张昌宗等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初期科举制度的影响。张昌龄因科举废久而固让秀才,体现了科举制度对文人仕途的重要性;张昌宗因文才被太宗召见,体现了文学在唐朝初期政治中的地位。这些事迹不仅展示了唐朝初期文人的仕途选择,也反映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生活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唐朝官员生平事迹的记载,展示了唐朝初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通过这些人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初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文学成就、社会道德观念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朝初期的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唐代两位著名文学家杜甫和王勃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杜甫被誉为“诗史”,因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他的诗作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严谨,律切精深,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元稹和韩愈对杜甫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诗人中的佼佼者,其文章光焰万丈,影响深远。
王勃则是初唐四杰之一,以其才华横溢和早逝而闻名。他六岁便能文,九岁即能指出《汉书》注解中的错误,显示出非凡的学识和批判精神。王勃的文学创作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上乘,其《滕王阁序》更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他的文学风格豪放不羁,构思奇特,常常一气呵成,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天赋。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王勃的家族背景及其兄弟的文学成就,显示了王氏家族在文学上的卓越贡献。王勃的早逝令人惋惜,但其文学成就却永载史册,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杜甫和王勃生平的描述,展现了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多样性。两位文学巨匠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上,更在于他们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朝初年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尤其是与武则天时期相关的政治斗争和文学活动。首先,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讨武曌檄》是唐朝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文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一句,不仅展现了骆宾王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武则天统治的不满和对李唐宗室的忠诚。武则天虽然对这篇檄文一笑置之,但也不得不承认骆宾王的才华,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
其次,文中提到的崔融、张说等人,都是唐朝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张说对当时文学家的评价,反映了唐朝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例如,他将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文章比作“良金美玉”,富嘉谟的文章则如“孤峰绝岸”,阎朝隐的文章则如“丽服靓妆”,这些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不同文学家的风格特点。张说对韩休、许景先、张九龄、王翰等人的评价,也体现了唐朝文学批评的细致和深刻。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物的生平事迹。元万顷在征讨高丽时,通过离合诗传递军情,展现了其机智和文学才能。胡楚宾则以文思敏捷著称,常在酒后下笔,高宗常以金银杯赐酒,文成辄赐,可见其文学才华深受皇帝赏识。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元万顷的孙子元正,他在史思明叛乱时,宁死不屈,最终与兄弟一同遇害,展现了忠孝节义的精神。元正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唐朝忠臣的典范。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唐朝初年的政治斗争和文学活动,还通过具体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唐朝文人的风骨和气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