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原文

文艺下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曾祖太冲,名冠宗族间,乡人语曰:“太冲无兄。” 太宗时,擢祠部郎中。

华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尚然许,每慕汲黯为人。累中进士、宏辞科。 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桡,州县肃 然。为权幸见疾,徙右补阙。安禄山反,上诛守之策,皆留不服。

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鄴,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 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 遂屏居江南。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乌有隳节危亲, 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 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 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历初,卒。

初,华作《含元殿赋》成,以示萧颖士,颖士曰:“《景福》之上,《灵光》 之下。”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 因著《吊古战场文》,极思研扌隺,已成,污为故书,杂置梵书之庋。它日,与颖 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颖士曰:“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 而服。

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 甫冉、谢良弼、硃巨川,后至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及为元德秀、权皋铭、《四 皓赞》,称道深婉,读者怜其志。

宗子翰,从子观,皆有名。

翰擢进士第,调卫尉。天宝末,房琯、韦陟俱荐为史官,宰相不肯拟。翰所善 张巡死节睢阳,人媢其功,以为降贼,肃宗未及知。翰传巡功状,表上之,曰:

臣闻圣主褒死难之士,养死事之孤,或亲推轜车,或追建邑封,厚死以慰生, 抚存以答亡,君不遗于臣,臣亦不背其君也。自逆胡构乱,据雒阳,引幽、朔以吞 河南,故御史中丞、赠扬州大都督张巡,忠谊奋发,率乌合,守雍丘,溃贼心腹。 及鲁炅弃甲宛、叶,哥舒翰败绩潼关,贼送盗神器,鸱峙二京,南临汉、江,西逼 岐、雍,群帅列城,望风出奔,巡守孤城不为却。贼欲绕出巡后以扰江淮,巡退军 睢阳,扼东南咽领。自春讫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弱制强,出奇无穷,杀馘 凶丑凡十余万,贼不敢越睢阳取江淮,江淮以完,巡之力也。城孤粮尽,外救不至, 犹奋羸起病,摧锋陷坚,三军啖肤而食,知死不叛。城陷见执,卒无桡词,慢叱凶 徒,精贯白日,虽古忠烈无以加焉。

议者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臣窃痛之。夫忠者,臣之教;恕者,法之情。 巡握节而死,非亏教也;析骸以爨,非本情也。《春秋》以功覆过,《书》赦过宥 刑,在《易》遏恶扬善,为国者录用弃瑕。今者乃欲议巡之罪,是废教绌节,不以 功掩过,不以刑恕情,善可遏,恶可扬,瑕录而用弃,非所以奖人伦,明劝戒也。 且禄山背德,大臣将相比肩从贼,巡官不朝,宴不坐,无一伍之士,一节之权,徒 奋身死节,以动义旅,不谓忠乎?以数千卒横挫贼锋,若无巡则无睢阳,无睢阳则 无江淮。有如贼因江淮之资,兵广而财积,根结盘据,西向以拒,虽终歼灭,其旷 日持久必矣。今陕、鄢一战,犬羊骇北,王师震其西,巡扼其东,此天使巡举江淮 以待陛下,师至而巡死,不谓功乎?古者列国侵伐,犹分灾救患,诸将同受国恩, 奉辞伐罪,巡固守亦待外援,援不至而食尽,食尽而及人,则巡之情可求矣。假巡 守城之初,已计食人,损数百众以全天下,臣尚谓功过相掩,况非素志乎?夫子制 《春秋》,明褒贬,齐桓公将封禅,略不书;晋文公召王河阳,书而讳之。巡苍黄 之罪,轻于僭禅;兴复之功,重于纠合。

今巡子亚夫虽得官,不免饥寒,江淮既巡所保,户口充完,宜割百户俾食其子。 且强死为厉,有所归则不为灾。巡身首分裂,将士骸骼不掩,宜于睢阳相择高原, 起大冢,招魂而葬,旌善之义也。臣少与巡游,哀巡死难,不睹休明,唯令名其荣 禄也。若不时纪录,日月浸悠,或掩而不传,或传而不实,巡生死不遇,诚可悲悼。 谨撰传一篇,昧死上,傥得列于史官,死骨不朽。

帝繇是感悟,而巡大节白于世,义士多之。

翰累迁左补阙、翰林学士。大历中,病免,客阳翟,卒。

翰为文精密而思迟,常从令皇甫曾求音乐,思涸则奏之,神逸乃属文。族弟纾, 自有传。

观,字元宾。贞元中,举进士、宏辞,连中,授太子校书郎。卒,年二十九。 观属文,不袭沿前人,时谓与韩愈相上下。及观少夭,而愈后文益工,议者以观文 未极,愈老不休,故卒擅名。陆希声以为“观尚辞,故辞胜理;愈尚质,故理胜辞。 虽愈穷老,终不能加观之辞;观后愈死,亦不能逮愈之质”云。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 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 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 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

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 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 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 “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张九龄为荆州,辟置 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庳坏,符载以笺叩泽曰:“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 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 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 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其墓。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諴谓贤者 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开元、天宝间,同知名者王昌龄、崔颢,皆位不显。

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辞,迁汜水尉。不护细行, 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 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

崔颢者,亦擢进士第,有文无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 凡四五娶。终司勋员外郎。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 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

刘太真,宣州人。善属文,师兰陵萧颖士。举高第进士。淮南陈少游表为掌书 记,尝以少游拟桓、文,为义士所訾。兴元初,为河东宣慰赈给使,累迁刑部侍郎。 德宗以天下平,贞元四年九月,诏群臣宴曲江,自为诗,敕宰相择文人赓和。李泌 等请群臣皆和,帝自第之,以太真、李纾等为上,鲍防、于邵等次之,张濛等为下。 与择者四十一人,惟泌、李晟、马燧三宰相无所差次。迁礼部,掌贡士,多取大臣 贵近子弟,坐贬信州刺史,卒。

邵说,相州安阳人。已擢进士第,未调,陷史思明。逮朝义败,归郭子仪,子 仪爱其才,留幕府。迁累长安令、秘书少监。大历末,上言:“天道三十年一小变, 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 宜建徽号,承天意。而方谒郊庙、大赦各一,诚恐云雨之施未普,郁结之气未除。 愿因此时修享献、款郊庙、褒有德、录贤人,与天下更始,振灾益寿之术也。”不 听。

德宗立,擢吏部侍郎。说因自陈:“家本儒,先祖长白山人贞一,以武后革命, 终身不肯仕。先臣殿中侍御史琼之,逮事玄宗。臣十六即孤,长育母手,天宝中始 仕。会丧,客河北,禄山乱,丧纪当终,臣不褫衰绖又再期,惧终不免,阴走洺、 魏。庆绪遁保西城,搜胁儒者为己用,以兵迫臣,遂陷丑逆。俄而史思明顺附,欲 间道归北阙下,肃宗拜臣左金吾卫骑曹参军,许留思明所。会乌承恩事,路绝,不 得归。朝义之败,欲固守河阳,臣知回纥利野战,阴劝其行,以破贼计。朝义已走, 臣西归献状,先帝诏翰林索臣所上言,与王伷偕召。先帝谓诚节白著,故擢伷侍御 史,臣为殿中侍御史,使者宣旨制诏尽言其状,则畴昔本末,先帝知之。今又擢以 不次,虽自天断,尚恐受谤舆人,伤陛下之明。今吏员未乏而调者多,益以功优, 准平格以判留,人去者十七,彼且鼓谗说以投疑于上,此臣所大惧也。”因荐户部 郎中萧定、司农卿庾准自代,不许。

说在职以才显,或言且执政,金吾将军裴儆谓柳载曰:“说事贼为剧官,掌其 兵,大小百战,掠名家子为奴婢不可计,得宥死而无厚颜,乃崇第产,附贵幸。欲 以相邦,其能久乎!”建中三年逐严郢,说与郢善,微讽硃泚讼其冤,为草奏,贬 归州刺史,卒。

于邵字相门,其先自代来,为京兆万年人。天宝末,第进士,以书判超绝,补 崇文校书郎。 以下崔元翰、于公┆、李益、卢纶、欧阳詹、李贺、吴武陵、李 商隐、薛逢、李频、吴融等资料约四千多字漏,等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译文

文艺下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他的曾祖父太冲,在宗族中名声显赫,乡里人都说:“太冲没有兄长。” 太宗时期,被提拔为祠部郎中。

李华年少时性格豁达,外表看似坦荡,内心却谨慎稳重,崇尚信义,常常仰慕汲黯的为人。多次考中进士、宏辞科。 天宝十一年,升任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的亲属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李华出使时,弹劾他们毫不畏惧,州县因此肃然。因为得罪权贵,被调任右补阙。安禄山叛乱时,他上书提出守城的策略,但都没有被采纳。

玄宗逃往蜀地,百官四散逃亡,李华的母亲在鄴城,他想要偷偷带着母亲逃走,却被盗贼抓住,被迫担任伪职凤阁舍人。 叛乱平定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李华自感在危乱中未能保全节操,又未能照顾好母亲,想要尽孝却母亲已去世,于是隐居江南。上元年间,朝廷召他担任左补阙、司封员外郎。李华叹息道:“我怎能毁掉节操,危害亲人,还去接受天子的恩宠呢?”于是称病不去就职。李岘在江南选拔官员时,推荐他进入幕府,提拔他为检校吏部员外郎。后来因患风痹病,辞去官职,隐居山阳,教导子弟务农,安于贫困。晚年信奉佛教,很少著书,只有天下士大夫的家传、墓志铭及州县碑颂,时常有人带着金银布帛来请他撰写,他才勉强答应。大历初年,去世。

当初,李华写完《含元殿赋》,拿给萧颖士看,萧颖士说:“在《景福》之上,《灵光》之下。”李华的文章辞藻华丽,但缺乏宏大的气势,萧颖士的文章则刚健爽朗,当时人们认为李华不如萧颖士,但李华自己却怀疑自己胜过萧颖士。于是他写了《吊古战场文》,极尽思考与推敲,完成后,故意弄脏它,混杂在梵文书籍中。有一天,他与萧颖士一起读这篇文章,萧颖士称赞写得好,李华问:“现在谁能比得上?”萧颖士说:“你只要多加精思,就能达到这个水平。”李华听后感到惊讶并佩服。

李华喜欢奖励士人,名声因此更加显赫,像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甫冉、谢良弼、硃巨川等人,后来都成为显赫的官员。李华因触犯祸事而心怀悔恨,后来为元德秀、权皋撰写铭文、《四皓赞》,言辞深刻婉转,读者都同情他的志向。

他的儿子李翰,侄子李观,都有名望。

李翰考中进士,调任卫尉。天宝末年,房琯、韦陟都推荐他担任史官,但宰相不同意。李翰的好友张巡在睢阳为国捐躯,有人嫉妒他的功劳,诬陷他投降叛贼,肃宗还不知道真相。李翰撰写张巡的功绩,上表给皇帝,说: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会褒奖为国捐躯的将士,抚养为国牺牲的遗孤,有的亲自推车送葬,有的追封爵位,厚待死者以慰藉生者,抚慰生者以报答死者,君主不遗弃臣子,臣子也不背叛君主。自从逆贼安禄山叛乱,占据洛阳,引幽州、朔州的军队吞并河南,前御史中丞、赠扬州大都督张巡,忠诚奋发,率领乌合之众,坚守雍丘,击溃了叛贼的心腹。等到鲁炅在宛、叶弃甲而逃,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叛贼趁机夺取神器,占据两京,南临汉江,西逼岐雍,各路将领纷纷弃城逃跑,只有张巡坚守孤城不退。叛贼想绕到张巡后方扰乱江淮,张巡退守睢阳,扼住东南咽喉。从春到冬,大战数十次,小战数百次,以弱胜强,出奇制胜,斩杀叛贼十余万,叛贼不敢越过睢阳夺取江淮,江淮得以保全,这都是张巡的功劳。城中孤立无援,粮草耗尽,外援不至,张巡仍然奋起病弱之躯,冲锋陷阵,三军将士吃人肉充饥,明知必死也不背叛。城破被俘,至死没有屈服,怒斥叛贼,精忠贯日,即使是古代的忠烈之士也无法超越。

有人指责张巡吃人肉,认为他愚蠢地坚守至死,我私下里感到痛心。忠诚是臣子的本分,宽恕是法律的精神。张巡握节而死,并没有违背本分;吃人肉充饥,也并非他的本意。《春秋》以功绩掩盖过错,《尚书》赦免过错宽恕刑罚,《易经》遏恶扬善,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录用有才能的人,不计较小过。现在却有人想要追究张巡的罪过,这是废弃教化,贬低节操,不以功绩掩盖过错,不以刑罚宽恕情理,善行被遏制,恶行被宣扬,小过被记录而才能被弃用,这不是奖励人伦,明示劝诫的做法。况且安禄山背信弃义,大臣将相纷纷投靠叛贼,张巡既不朝见叛贼,也不参加宴会,没有一兵一卒,没有一官半职,只是奋不顾身,为国捐躯,激励义军,这难道不是忠诚吗?以数千士兵横挫叛贼的锋芒,如果没有张巡,就没有睢阳;没有睢阳,就没有江淮。如果叛贼凭借江淮的资源,兵多粮足,根基稳固,向西抵抗朝廷,虽然最终会被歼灭,但必然会旷日持久。如今陕、鄢一战,叛贼如犬羊般溃败,朝廷军队在西面震慑,张巡在东面扼守,这是上天让张巡保全江淮以等待陛下,朝廷军队一到,张巡却已牺牲,这难道不是他的功劳吗?古代列国互相侵伐,尚且分担灾祸,救援患难,诸将同受国恩,奉命讨伐叛贼,张巡坚守城池也是等待外援,外援不至而粮尽,粮尽而吃人,这是张巡的无奈之举。假如张巡在守城之初就计划吃人,牺牲数百人以保全天下,我尚且认为功过相抵,何况这并非他的本意呢?孔子作《春秋》,明示褒贬,齐桓公将要封禅,略而不书;晋文公召周王到河阳,书而讳之。张巡的仓促之罪,轻于僭越封禅;他的兴复之功,重于纠合诸侯。

如今张巡的儿子亚夫虽然得到官职,但仍不免饥寒,江淮既然是张巡所保全的,户口充实完整,应该割取百户人家供养他的儿子。况且壮烈牺牲的人会变成厉鬼,有所归依就不会成为灾祸。张巡身首异处,将士的骸骨无人掩埋,应该在睢阳选择高地,建造大墓,招魂安葬,这是表彰善行的义举。我年轻时与张巡交游,哀悼他死于国难,未能见到太平盛世,只能让他的名声和荣禄流传后世。如果不及时记录,时间久了,可能会被埋没而不传,或者传而不实,张巡生死不遇明主,实在令人悲悼。我谨撰写传记一篇,冒死上奏,希望能被列入史官,使张巡的忠骨不朽。

皇帝因此感悟,张巡的大节得以昭示于世,义士们都称赞他。

李翰多次升迁,担任左补阙、翰林学士。大历年间,因病免职,客居阳翟,去世。

李翰写文章精密但思维迟缓,常常向皇甫曾请教音乐,思维枯竭时就奏乐,精神焕发时才写文章。他的族弟李纾,另有传记。

李观,字元宾。贞元年间,考中进士、宏辞科,连续中第,被授予太子校书郎。去世时年仅二十九岁。 李观写文章,不沿袭前人,当时人们认为他与韩愈不相上下。李观早逝,而韩愈后来的文章更加精妙,评论者认为李观的文章尚未达到极致,韩愈则老而不休,因此最终独享盛名。陆希声认为“李观崇尚辞藻,所以辞藻胜过道理;韩愈崇尚质朴,所以道理胜过辞藻。即使韩愈穷尽一生,也无法超越李观的辞藻;李观即使比韩愈晚死,也无法赶上韩愈的质朴。”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年少时崇尚节义,喜欢帮助他人渡过患难,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历京师。曾在太学赋诗,满座惊叹,无人敢与他抗衡。张九龄、王维非常推崇他。王维私下邀请他进入内署,不久玄宗到来,孟浩然躲到床下,王维如实禀告,皇帝高兴地说:“我听说过这个人但没见过,为什么要躲藏呢?”于是下诏让孟浩然出来。皇帝问他诗作,

孟浩然再次拜见皇帝,自己诵读自己的作品,读到“不才明主弃”这句时,皇帝说:“你不求官职,而我从未抛弃你,为何要诬陷我?”于是放他回去。

采访使韩朝宗邀请孟浩然一同前往京城,想推荐他入朝。恰逢老朋友来访,他们畅饮甚欢,有人提醒:“你和韩公有约。”孟浩然斥责道:“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其他事!”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愤怒地离开,孟浩然并不后悔。

张九龄在荆州任职时,将孟浩然招入府中,后来府中事务结束。开元末年,孟浩然因背疽病去世。

后来樊泽担任节度使,当时孟浩然的坟墓已经破败,符载写信给樊泽说:“已故的处士孟浩然,文采杰出,去世已久,后代衰落,坟墓荒废,人们怀念他,路人感慨。之前您想重修大墓,全州的士绅都为之震动。但现在外有军务,内有宾客,时间紧迫,可能无暇顾及。如果让好事者趁机占有,就辜负了您的初衷。”樊泽于是在凤林山南重新刻碑,修缮并尊崇他的坟墓。

起初,王维经过郢州,在刺史亭画了孟浩然的像,因此称为浩然亭。咸通年间,刺史郑諴认为贤者的名字不应被直呼,改名为孟亭。

开元、天宝年间,与孟浩然齐名的王昌龄、崔颢,地位都不显赫。

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考中进士,补任秘书郎。又通过宏辞科考试,升任汜水尉。因不注重小节,被贬为龙标尉。因世乱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杀害。张镐在河南整顿军队,大军集结,闾丘晓最后到达,张镐要杀他,闾丘晓求饶说:“我有亲人,请饶我一命。”张镐说:“王昌龄的亲人,谁来抚养?”闾丘晓无言以对。

王昌龄擅长写诗,思路缜密,情感清新,当时人称他为王江宁。

崔颢,也考中进士,有文采但品行不佳。喜欢赌博,嗜酒。娶妻只选美貌的,不久又抛弃,前后娶了四五次。最终官至司勋员外郎。起初,李邕听说他的名声,特意邀请他,崔颢献上诗作,第一句是“十五嫁王昌”。李邕斥责道:“小子无礼!”不再理他。

刘太真,宣州人。擅长写文章,师从兰陵萧颖士。考中进士高第。淮南陈少游推荐他为掌书记,曾将陈少游比作齐桓公、晋文公,被义士批评。兴元初年,担任河东宣慰赈给使,多次升迁至刑部侍郎。德宗认为天下太平,贞元四年九月,诏令群臣在曲江宴饮,自己作诗,命宰相挑选文人唱和。李泌等人请求群臣都参与,皇帝亲自评定,认为刘太真、李纾等人为上等,鲍防、于邵等人次之,张濛等人为下等。参与评定的有四十一位,只有李泌、李晟、马燧三位宰相没有排名。刘太真升任礼部,掌管贡士,多录取大臣贵族的子弟,因此被贬为信州刺史,去世。

邵说,相州安阳人。已考中进士,未任职,被史思明俘虏。等到史朝义失败,归顺郭子仪,郭子仪欣赏他的才能,留他在幕府。多次升迁至长安令、秘书少监。大历末年,上书说:“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持续了二十四年,多难逐渐平息,过去的乱世,现在将转向治世。应建立徽号,顺应天意。而目前只举行了一次郊庙祭祀和大赦,恐怕恩泽未遍及天下,郁结之气未消除。希望此时修享献、款郊庙、褒奖有德之人、录用贤才,与天下重新开始,这是振兴灾祸、益寿延年的方法。”未被采纳。

德宗即位后,提拔邵说为吏部侍郎。邵说自述:“我家本是儒生,先祖长白山人贞一,因武后篡位,终身不肯做官。先父殿中侍御史琼之,曾侍奉玄宗。我十六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天宝年间才开始做官。遇到丧事,客居河北,安禄山叛乱,丧期未满,我未脱丧服又守丧两年,担心最终无法幸免,暗中逃到洺州、魏州。安庆绪逃到西城,强迫儒生为他效力,用武力逼迫我,我被迫陷入叛逆。不久史思明归顺,我想从小路回到朝廷,肃宗任命我为左金吾卫骑曹参军,允许我留在史思明处。后来乌承恩事件发生,道路断绝,无法返回。史朝义失败后,想固守河阳,我知道回纥擅长野战,暗中劝他行动,以破贼计。史朝义逃走,我西归献上情况,先帝诏令翰林院索取我上奏的内容,与王伷一同被召见。先帝认为我的忠诚显而易见,因此提拔王伷为侍御史,我为殿中侍御史,使者宣读圣旨,详细说明情况,先帝了解我的过去。现在又破格提拔我,虽然是天意,但我仍担心被人诽谤,损害陛下的英明。现在吏员不缺,但调动频繁,加上功绩优异,按平格评定留任,离开的人有十分之七,他们可能会散布谣言,引起陛下的怀疑,这是我最大的担忧。”于是推荐户部郎中萧定、司农卿庾准代替自己,未被允许。

邵说在职期间以才能著称,有人说他将执政,金吾将军裴儆对柳载说:“邵说曾为叛贼效力,担任要职,掌管军队,大小百战,掳掠名门子弟为奴无数,得以赦免死罪却无羞愧之心,反而大肆置办产业,依附权贵。想让他担任宰相,能长久吗?”建中三年,严郢被贬,邵说与严郢关系好,暗中暗示朱泚为他申冤,起草奏章,结果被贬为归州刺史,去世。

于邵,字相门,祖上从代州迁来,是京兆万年人。天宝末年,考中进士,因书判超群,补任崇文校书郎。以下崔元翰、于公┆、李益、卢纶、欧阳詹、李贺、吴武陵、李商隐、薛逢、李频、吴融等资料约四千多字缺失,待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注解

李华:唐代文学家,字遐叔,赵州赞皇人。曾任监察御史、右补阙等职,后因安禄山之乱,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江南,信奉佛教。

汲黯:西汉时期的名臣,以直言敢谏著称,李华仰慕其为人。

杨国忠: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权倾朝野,李华曾因弹劾其亲属而得罪权贵。

安禄山:唐代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李华曾献策抵御其叛乱。

萧颖士:唐代文学家,与李华交好,曾评价李华的《含元殿赋》。

张巡:唐代将领,以死守睢阳城闻名,李翰为其撰写功状,为其正名。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与王维并称“王孟”。

浩然: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与王维并称“王孟”。

不才明主弃:孟浩然自谦之词,意指自己无才,被明主(皇帝)所弃。

韩朝宗:唐代官员,曾任采访使,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张九龄: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诗文著称。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713-741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樊泽:唐代官员,曾任节度使,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符载:唐代文人,以诗文著称。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郢州:古代地名,今湖北江陵一带。

咸通:唐懿宗的年号(860-874年)。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与李白、高适并称“边塞三杰”。

崔颢:唐代诗人,以《黄鹤楼》一诗闻名。

刘太真:唐代文人,以诗文著称。

邵说:唐代官员,曾任吏部侍郎,以才学著称。

德宗:唐德宗李适,唐朝第十位皇帝(779-805年在位)。

史思明: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之一,后自立为帝。

郭子仪:唐代著名将领,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

大历:唐代宗的年号(766-779年)。

建中:唐德宗的年号(780-783年)。

严郢: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硃泚:唐代叛将,曾自立为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评注

李华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生平事迹反映了唐代中期的政治动荡与文人的命运。李华早年以旷达著称,但内心谨慎,崇尚汲黯的直言敢谏精神。他在天宝年间担任监察御史时,敢于弹劾权贵杨国忠的亲属,展现了不畏强权的风骨。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李华陷入困境,他虽献策抵御叛军,但未能得到采纳。乱世中,李华的母亲被俘,他本人也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贬官杭州,最终选择隐居江南,晚年皈依佛教。

李华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碑颂文方面。其《含元殿赋》虽被萧颖士评为“《景福》之上,《灵光》之下”,但仍显示出其文辞绵丽的特点。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则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虽自认为超越萧颖士,但最终仍虚心接受评价,体现了文人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谦逊态度。

李华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他对士人的奖掖与提携。他培养了许多后来成为显宦的文人,如独孤及、韩云卿等,显示了他在文坛的影响力。此外,李华还为元德秀、权皋等人撰写铭文,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与同情,其文风深婉动人,读者无不为其志节所感动。

李华之子李翰也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曾为张巡撰写功状,为其正名。李翰的文章精密而思迟,常借助音乐激发灵感,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独特创作方式。李翰的族弟李纾、李观等人也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尤其是李观,其文风与韩愈相上下,虽早逝,但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

孟浩然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其生平与李华形成鲜明对比。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游京师,虽一度受到玄宗的赏识,但最终选择回归田园生活。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与李华的赋颂文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总体而言,李华的生平与文学创作反映了唐代文人在政治动荡中的挣扎与坚守。他虽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文学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通过奖掖后进、撰写碑颂文等方式,为唐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王昌龄、崔颢等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与当时政治、文化名人的交往。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政治环境以及他们的文学成就。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文中提到他因自谦而被唐玄宗误解,最终未能入仕,这反映了唐代文人虽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的命运却往往不由自己掌控。孟浩然的生平也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隐逸情怀,他不愿为仕途所困,宁愿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文中提到他因不护细行而被贬,最终在乱世中被杀,这反映了唐代文人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的艰难处境。王昌龄的诗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边塞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崔颢则以《黄鹤楼》一诗闻名,他的诗作情感丰富,语言优美。文中提到他虽有文才但品行不佳,这反映了唐代文人在追求文学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与行为的考验。崔颢的生平也揭示了唐代文人在社会中的复杂地位,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社会风气的反映者。

刘太真和邵说则是唐代文官的代表,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代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的起伏。刘太真因文才被举荐,但因取士不公而被贬,这揭示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邵说则在乱世中历经磨难,最终因才学被重用,但他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波折。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唐代文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挣扎。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唐代几位著名文人的生平,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处境。他们的文学成就与人生经历,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2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