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原文
孝友
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闾巷刺草之民,皆得书于史官。
万年王世贵,长安严待封,泾阳田伯明,华原韩难陀,华州王瞿昙,郑县辛法 汪、郭士举、张长、郭士度、郑迪、柳仁忠、能君德、刘崇、甘元爽、韩子尚、韩 思约,下邽张万彻,朝邑申屠思恭、吕昂,鹑觚张元亮,灵台孙智和,新平冯猛将, 宜川司马芬,洛交周崇俊,洛川何善宜,博陵崔定仁,冀州燕遗倩,贝州马衡,沧 州郑士才,清池孙楚信、刘贤,渤海边凤举,瀛州硃宝积,乐陵苏伏念,邯郸章征, 鸡泽冯仁海、郭守素,文安董相,武邑王达多、张丘感、张艺朗暨孙师才、张义节, 沙河赵君惠,南乐谷感德,魏县毛仁,武城茹智达,历亭王师威、李肆仁,临河李 文绸,汤阴后斥奴,鼓城彭思义、陈屺、田堤岳,太原卢遗仁、王知道,蒲州贾孝 才,解县卫玄表,南岳张利见,安邑曹文行、孙怀应、相里志降、杨王操、邵玄同、 张衡、曹存勋、李文褒、董文海、李文秀、张仙儿、张公宪,虞乡董敬直,河东张 金城、吕神通、吕云、吕志挺、吕元光、赵举、张祐、姚炽、张师德、冯巨源、杜 山藏,河西郭文政,伊阙任仲济、源荣璧,汴州张士岩,陈留家师谅、董允恭,尉 氏杨思贞,中牟潘良瑗暨子季通,阳武时惠珣,封丘杨嵩珪,许田李颐道,胙城蔡 洪、石善雄暨孙彦威,朗山胡君才,徐州皇甫恒,彭城尹务荣,荆州刘宝,长寿史 抟,益州焦怀肃、郭景华,郪县曹少微,涪城赵烟,资阳赵光寓、黄昪,梓潼马冬 王、秦举、王兴嗣,依政樊漪,巴西韦士宗、文博荧暨子诠,南郑李贞古,巢县张 进昭,万载廖洪,南陵苏仲方,鄱阳张讠赞,乐平谢惟勤、沈普、姜崌,上饶鲍嘉 福、虞熔真,句容张常洧,弋阳张球、李营暨子凝孙楚,贵溪黄舟,建昌熊士赡, 临江袁鸣,赣县谢俊,余杭何公弁、章成缅、方宗,建德何起门,桐庐祝希进,诸 暨张万和,萧山李渭、许伯会、戴恭、俞仅,信安徐知新、徐惠諲,东阳应先、唐 君祐,睦州许利川,建阳刘常,邵武黄亘、张巨篯、吴海,泉山黄嘉猷,永泰王奭, 皆事亲居丧著至行者。
万年宋兴贵,奉先张郛,澧阳张仁兴,栎阳董思宠,湖城阎 旻,高平雍仙高,湖城阎酆,正平周思艺、张子英,曲沃张君密、秦德方、马玄操、 李君则,太平赵德俨,陇西陈嗣,北海吕元简,经城宋洸之,单父刘九江,无棣徐 文亮,乐陵吴正表,河间刘宣、董永,安邑任君义、卫开,龙门梁神义、贺见涉、 张奇异,郑县王元绪、寇元童,舒城徐行周,睦州方良琨,桐庐戴元益,高安宋练, 泾县万晏,弋阳李植,繁昌王丕,皆数世同居者。
天子皆旌表门闾,赐粟帛,州县 存问,复赋税,有授以官者。
唐时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谓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间以父母疾,多刲股肉而 进。又有京兆张阿九、赵言,奉天赵正言、滑清泌,羽林飞骑啖荣禄,郑县吴孝友, 华阴尹义华,潞州张光玼,解县南锻,河东李忠孝、韩放,鄢陵任客奴,绛县张子 英,平原杨仙朝,乐工段日升,河东将陈涉,襄阳冯子,城固雍孙八,虞乡张抱玉、 骨英秀,榆次冯秀诚,封丘杨嵩珪、刘浩,清池硃庭玉、弟庭金,繁昌硃忄存,歙 县黄芮,左千牛薛锋及河阳刘士约,或给帛,或旌表门闾,皆名在国史。
善乎!韩 愈之论也,曰:“父母疾,亨药饵,以是为孝,未闻毁支体者也。苟不伤义,则圣 贤先众而为之。是不幸因而且死,则毁伤灭绝之罪有归矣,安可旌其门以表异之?”
虽然,委巷之陋,非有学术礼义之资,能忘身以及其亲,出于诚心,亦足称者。故 列十七八焉。
广明后,方镇凌法,夸地千里,事不上闻,孝悌笃行之士,旌命所不 及。载小说者,名字不参见他书,不可录。
若李知本、张志宽之属,承上顺下,有 礼让君子之风,故辑而序之。
张士岩父病,药须鲤鱼,冬月冰合,有獭衔鱼至前, 得以供父,父遂愈。母病痈,士岩吮血。父亡,庐墓,有虎狼依之。
焦怀肃母病, 每尝其唾,若味异,辄悲号几绝。母终,水浆不入口五日,负土成坟,庐守,日一 食,杖然后起。继母没,亦如之。
张进昭,母患狐刺,左手堕而终。及殡,进昭截 左腕庐于墓。
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 高宗有事太山,临幸其居,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为流涕,赐缣帛而去。
四人名颇著,详见于篇。
李知本,赵州元氏人,元魏洛州刺史灵六世孙。父孝端,仕隋为获嘉丞。与族 弟太冲俱有世阀,而太冲官婚最高,乡人语曰:“太冲无兄,孝端无弟。”
知本涉经术,事亲笃至,与弟知隐雍顺,子孙百余,至赀用僮仆无间也。大业 末,盗贼过闾不入,相戒曰:“无犯义门。”往依者五百余室,皆以免。贞观初, 知隐为伊阙丞,知夏津令。开元中,孙瑱为给事中、扬州长史。知隐孙颙,有文辞, 至太常少卿。从祖兄弟位给事中,凡四人。
张志宽,蒲州安邑人。居父丧而毁,州里称之。王君廓兵略地,不暴其闾,倚 全者百许姓。后为里正,忽诣县称母疾求急,令问状,对曰:“母有疾,志宽辄病, 是以知之。”令谓其妄,系于狱,驰验如言,乃慰遣之。
母终,负土成坟,手莳松柏。
高祖遣使者就吊,拜员外散骑常侍,赐物四十段,表其闾。
刘君良,瀛州饶阳人。四世同居,族兄弟犹同产也,门内斗粟尺帛无所私。
隋大业末,荒馑,妻劝其异居,因易置庭树鸟雏,令斗且鸣,家人怪之,妻曰:“天下乱,禽鸟不相容,况人邪!”
君良即与兄弟别处。月余,密知其计,因斥去妻,曰:“尔破吾家!”
召兄弟流涕以告,更复同居。
天下乱,乡人共依之,众筑为堡,因号义成堡。
武德中,深州别驾杨弘业至其居,凡六院共一庖,子弟皆有礼节,叹挹而去。
贞观六年,表异门闾。
王少玄,博州聊城人。父隋末死乱兵,遗腹生少玄。
甫十岁,问父所在,母以告,即哀泣求尸。
时野中白骨覆压,或曰:“以子血渍而渗者,父胔也。”
少玄镵肤,阅旬而获,遂以葬。
创甚,弥年乃兴。
贞观中,州言状,拜徐王府参军。
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
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
乃刻志从学。
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
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
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
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
敬臣更进饘粥。
服除,迁秘书郎。
休沐,阖门诵书。
监虞世南器其人,岁终,书上考,固辞。
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
当代,王再表留,进朝请郎。
举制科,擢许王文学。
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
支叔才,定州人。隋末荒馑,夜丐食野中,还进母,为贼执,欲杀之,告以情,贼闵其孝,为解缚。
母病痈,叔才吮疮注药。
及亡,庐墓,有白鹊止庐傍。
高宗时,表异其家。
至德间,有常州人王遇、弟遐俱为贼执,将释一人,兄弟相让死,贼感其意,尽纵之。
程袁师,宋州人。母病,十旬不褫带,药不尝不进。
代弟戍洛州。
母终,闻讣,日走二百里,因负土筑坟,号癯,人不复识。
改葬曾门以来,阅二十年乃毕。
常有白狼、黄蛇驯墓左,每哭,群鸟鸣翔。
永徽中,刺史状诸朝,诏吏敦驾。
既至,不愿仕,授儒林郎,还之。
武弘度,士畐兄之子,补相州司兵参军。
永徽中,父卒,自徐州被发徒跣趋丧所,负土筑茔,晨夕号,日一溢米。
素芝产庐前,狸扰其旁。
高宗下诏褒美,旌其门。
宋思礼,字过庭,事继母徐为闻孝。
补萧县主簿。
会大旱,井池涸,母羸疾,非泉水不适口,思礼忧惧且祷,忽有泉出诸庭,味甘寒,日不乏汲。
县人异之,尉柳晃为刻石颂其孝感。
郑潜曜者,父万钧,驸马都尉、荥阳郡公。
母,代国长公主。
开元中,主寝疾,潜曜侍左右,造次不去,累三月不靧面。
主疾侵,刺血为书请诸神,丐以身代。
火书,而“神许”二字独不化。
翌日主愈,戒左右无敢言。
后尚临晋长公主,历太仆光禄卿。
元让,雍州武功人。
擢明经,以母病不肯调,侍膳不出闾数十年。
母终,庐墓次,废栉沐,饭菜饮水。
咸亨中,太子监国,下令表阙于门。
永淳初,巡察使表让孝悌卓越,擢太子右内率府长史。
岁满,还乡里,人有所讼,皆诣让判。
中宗在东宫,召拜司议郎,入谒,武后望谓曰:“卿孝于家,必能忠于国,宜以治道辅吾子。”
寻卒。
裴敬彝,绛州闻喜人。
曾祖子通,隋开皇中以太中大夫居母丧,哭丧明,有白乌巢冢樾。
兄弟八人皆为名孝,诏表门阙,世谓“义门裴氏”。
敬彝七岁能文章,性谨敏,宗族重之,号“甘露顶”。
父智周,补临黄令,为下所讼。
敬彝年十四,诣巡察使唐临直枉,临奇之,试命作赋,赋工。
父罪已释,表敬彝于朝,补陈王府典签。
一日,忽泣涕谓左右曰:“大人病痛,吾辄然,今心悸而痛,事叵测。”
乃请急,倍道归,而父已卒,羸毁逾礼。
乾封初,迁累监察御史。
母病,医许仁则者鐍不能乘,敬彝自为舆往迎。
既居丧,诏赠缣帛,官为作灵舆。
终服,以著作郎兼修国史。
历中书舍人、太子左庶子。
武后时,为酷吏所陷,死岭南。
梁文贞,虢州閺乡人。
少从军守边,逮还,亲已亡。
自伤不得养,即穿圹为门,晨夕汛扫,庐墓左,喑默三十年,家人有所问,画文以对。
会官改新道,出文贞庐前,行旅见之,皆为流涕。
有甘露降茔木,白兔驯扰,县令刊石纪之。
开元中,刺史许景先表文贞孝绝伦类,诏付史官。
沈季诠,字子平,洪州豫章人。
少孤,事母孝,未尝与人争,皆以为怯。
季诠曰:“吾怯乎?为人子者,可遗忧于亲乎哉!”
贞观中,侍母度江,遇暴风,母溺死,季诠号呼投江中,少选,持母臂浮出水上。
都督谢叔方具礼祭而葬之。
许伯会,越州萧山人。
或曰玄度十二世孙。
举孝廉。
上元中,为衡阳博士。
母丧,负土成坟,不御絮帛、尝滋味。
野火将逮茔树,悲号于天,俄而雨,火灭。
岁旱,泉涌庐前,灵芝生。
陈集原,泷州开阳人。
世为酋长。
父龙树,为钦州刺史,有疾,即集原辄不食。
及亡,呕血数升,即茔作庐,尽以田赀让兄弟,里人高之。
武后时,历右豹韬卫大将军。
陆南金,苏州吴人。
祖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
《左氏春秋》、《司马史》、 《班氏汉书》。仕隋为越王侗记室兼侍读。侗称制,擢著作郎。时王世充将篡逆, 侗谓士季曰:“隋有天下三十年,朝果无忠臣乎?”士季对曰:“见危授命,臣宿 志也。请因启事为陛下杀之。”谋泄,停侍读,乃不克。贞观初,终太学博士兼弘 文馆学士。
南金仕为太常奉礼郎。开元初,少卿庐崇道抵罪徙岭南,逃还东都。南金居母 丧,崇道伪称吊客,入而道其情,南金匿之。俄为仇人迹告,诏侍御史王旭捕按, 南金当重法,弟赵璧诣旭自言:“匿崇道者我也,请死。”南金固言弟自诬不情, 旭怪之,赵璧曰:“母未葬,妹未归,兄能办之,我生无益,不如死。”旭惊,上 状。玄宗皆宥之。
南金知书史,履操谨完。张说、陆象先以贤谓之,由库部员外以痼疾改太子洗 马,卒。
张琇,河中解人。父审素,为巂州都督,有陈纂仁者,诬其冒战级、私庸兵。 玄宗疑之,诏监察御史杨汪即按。纂仁复告审素与总管董堂礼谋反。于是汪收审素 系雅州狱,驰至巂州按反状。堂礼不胜忿,杀纂仁,以兵七百围汪,胁使露章雪审 素罪。既而吏共斩堂礼,汪得出,遂当审素实反,斩之,没其家。琇与兄瑝尚幼, 徙岭南。久之,逃还。汪更名万顷。瑝时年十三,琇少二岁。夜狙万顷于魏王池, 瑝斫其马,万顷惊,不及斗,为琇所杀。条所以杀万顷状系于斧,奔江南,将杀构 父罪者,然后诣有司。道汜水,吏捕以闻。中书令张九龄等皆称其孝烈,宜贷死, 侍中裴耀卿等陈不可,帝亦谓然,谓九龄曰:“孝子者,义不顾命。杀之可成其志, 赦之则亏律。凡为子,孰不愿孝?转相仇杀,遂无已时。”卒用耀卿议,议者以为 冤。帝下诏申谕,乃杀之。临刑赐食,瑝不能进,琇色自如,曰:“下见先人,复 何恨!”人莫不闵之,为诔揭于道,敛钱为葬北邙,尚恐仇人发之,作疑冢,使不 知其处。
太宗时,有即墨人王君操,父隋末为乡人李君则所杀,亡命去,时君操尚幼。 至贞观时,朝世更易,而君操窭孤,仇家无所惮,诣州自言。君操密挟刃杀之,剔 其心肝啖立尽,趋告刺史曰:“父死凶手,历二十年不克报,乃今刷愤,愿归死有 司。”州上状,帝为贷死。
高宗时,绛州人赵师举父为人杀,师举幼,母改嫁,仇家不疑。师举长,为人 庸,夜读书。久之,手杀仇人,诣官自陈,帝原之。
永徽初,同官人同蹄智寿父为族人所害,智寿与弟智爽候诸涂,击杀之,相率 归有司争为首,有司不能决者三年。或言弟始谋,乃论死,临刑曰:“仇已报,死 不恨。”智寿自投地委顿,身无完肤,舐智爽血尽乃已,见者伤之。
武后时,下邽人徐元庆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元庆变姓名为驿家保。久之, 师韫以御史舍亭下,元庆手杀之,自囚诣官。后欲赦死,左拾遗陈子昂议曰:
先王立礼以进人,明罚以齐政。枕干仇敌,人子义也;诛罪禁乱,王政纲也。 然无义不可训人,乱纲不可明法。圣人修礼治内,饬法防外,使守法者不以礼废刑, 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销,廉耻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元庆报父仇,束身归罪,虽古烈士何以加?然杀人者死,画一之制也,法不可 二,元庆宜伏辜。《传》曰:“父仇不同天。”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宜赦。
臣闻刑所以生,遏乱也;仁所以利,崇德也。今报父之仇,非乱也;行子之道, 仁也。仁而无利,与同乱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然则邪由正生,治必乱作,故 礼防不胜,先王以制刑也。今义元庆之节,则废刑也。迹元庆所以能义动天下,以 其忘生而趋其德也。若释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 忘生之节。臣谓宜正国之典,寘之以刑,然后旌闾墓可也。
时韪其言。后礼部员外郎柳宗元驳曰:
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 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不得并 也。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若师韫独以私怨,奋吏气,虐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号 不闻。而元庆能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 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 又何旌焉?
礼之所谓仇者,冤抑沈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 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春秋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 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 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 其不可以为典明矣。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宪宗时,衢州人余常安父、叔皆为里人谢全所杀。常安八岁,已能谋复仇。十
有七年,卒杀全。刺史元锡奏轻比,刑部尚书李鄘执不可,卒抵死。
又富平人梁悦父为秦果所杀,悦杀仇,诣县请罪。诏曰:“在《礼》父仇不同天,而法杀人必死。礼、法,王教大端也,二说异焉。下尚书省议。”职方员外郎韩愈曰:
子复父仇,见于《春秋》、于《礼记》、《周官》,若子史,不胜数,未有非而罪者。最宜详于律,而律无条,非阙文也。盖以为不许复仇,则伤孝子之心;许复仇,则人将倚法颛杀,无以禁止。夫律虽本于圣人,然执而行之者,有司也。经之所明者,制有司者也。丁宁其义于经而深没其文于律者,将使法吏一断于法,而经术之士得引经以议也。
《周官》曰:“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义者,宜也。明杀人而不得其宜者,子得复仇也。此百姓之相仇者也。公羊子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不受诛者,罪不当诛也。诛者,上施下之辞,非百姓相杀也。《周官》曰:“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言将复仇,必先言于官,则无罪也。
复仇之名虽同,而其事各异。或百姓相仇,如《周官》所称,可议于今者;或为官吏所诛,如《公羊》所称,不可行于今者。《周官》所称:将复仇先告于士,若孤稚羸弱,抱微志而伺敌人之便,恐不能自言,未可以为断于今也。然则杀之与赦不可一,宜定其制曰:“有复父仇者,事发,具其事下尚书省,集议以闻,酌处之。”则经无失指矣。
有诏以悦申冤,请罪诣公门,流循州。
穆宗世,京兆人康买得,年十四,父宪责钱于云阳张莅,莅醉,拉宪危死。买得以莅趫悍,度救不足解,则举锸击其首,三日莅死。刑部侍郎孙革建言:“买得救父难不为暴,度不解而击不为凶。先王制刑,必先父子之亲。《春秋》原心定罪,《周书》诸罚有权。买得孝性天至,宜赐矜宥。”有诏减死。
侯知道、程俱罗者,灵州灵武人。居亲丧,穿圹作冢,皆身执其劳,乡人助者,即哭而却之。庐坟次,哭泣无节,知道七年、俱罗三年不止。知道垢尘积首,率夜半傅坟,踊而哭,鸟兽为悲号。李华作《二孝赞》表其行,曰:“厥初生人,有君有亲。孝亲为子,忠君为臣。兆自天命,降及人伦。背死不义,忘生不仁。过及智就,为之礼文。至哉侯氏,创巨病殷。手足胼胝,以成高坟。夜黑飙动,如临鬼神。哭无常声,迥彻苍旻。苴斩三年,尔独终身。嗟嗟程生,其哀也均。顾后绝配,瞻前无邻。”
又有何澄粹者,池州人。亲病日锢,俗尚鬼,病者不进药。澄粹剔股肉进,亲疾为瘳。后亲没,伏于墓,哭踊无数,以毁卒,当时号“青阳孝子”,士为作诔甚众。
寿州安丰李兴亦有至行,柳宗元为作《孝门铭》,曰:“寿州刺史臣承思言:‘九月丁亥,安丰令上所部编户氓兴,父被恶疾,岁月就亟,兴自刃股肉,假托馈献,父老病已不能啖,宿而死。兴号呼抚臆,口鼻垂血,捧土就坟,沾渍涕洟。坟左作小庐,蒙以苫茨,伏匿其中,扶服顿踊,昼夜哭诉。孝诚幽达,神为见异,庐上产紫芝、白芝,庐中醴泉涌。此皆陛下孝治神化,阴中其心,而克致斯事。谨按兴匹庶贱陋,循习浅下,性非文字所导,生与耨耒为业,而能钟彼醇孝,超出古烈,天意神道,犹锡瑞物以表殊异。伏惟陛下有唐尧如神之德,宜加旌褒,合于上下。请表其里闾,刻石明白,宣延风美,观示后祀,永无极。臣昧死请。’制曰可。铭曰:‘懿厥孝思,兹惟淑灵。禀承粹和,笃守天经。泣侍羸疾,默祷隐冥。引刃自向,残肌败形。羞膳奉进,忧劳孝诚。惟时高高,曾不视听。创巨痛仍,号于穹旻。捧土濡涕,顿首成坟。搯膺腐眦,寒暑在庐。草木悴死,鸟兽踟蹰。殊类异族,亦相其哀。肇有二位,孝道爰兴。克脩厥猷,载籍是登。在帝有虞,以孝烝烝。仲尼述经,以教于曾。惟昔鲁侯,见命夷宫。亦有考叔,寤庄称纯。显显李氏,实与之伦。哀嗟道路,涕慕里邻。神锡秘祉,三秀灵泉。帝命荐加,亦表其门。统一上下,交赞天人。建此碑号,亿龄扬芬。’”
许法慎,沧州清池人。甫三岁,已有知。时母病,不饮乳,惨惨有忧色。或以珍饵诡悦之,辄不食,还以进母。后亲丧,常庐于茔,有甘露、嘉禾、灵芝、木连理、白兔之祥。天宝中,表异其闾。
林攒,泉州莆田人。贞元初,仕为福唐尉。母羸老,未及迎而病。攒闻,弃官还。及母亡,水浆不入口五日。自埏甓作冢,庐其右,有白乌来,甘露降。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属验实,会露晞,里人失色,攒哭曰:“天所降露,祸我邪?”俄而露复集,乌亦回翔。诏作二阙于母墓前,又表其闾,蠲徭役,时号“阙下林家”。
陈饶奴,饶州人。年十二,亲并亡,窭弱居丧,又岁饥,或教其分弟妹,可全性命。饶奴流涕,身丐诉相全养。刺史李复异之,给资储,署其门曰“孝友童子”。
王博武,许州人。会昌中,侍母至广州,及沙涌口,暴风,母溺死,博武自投于水。岭南节度使卢贞俾吏沈罟,获二尸焉,乃葬之,表其墓曰“孝子墓”。诏为刻石。
万敬儒,庐州人。三世同居,丧亲,庐墓,刺血写浮屠书,断手二指,辄复生。州改所居
曰成孝乡广孝聚。大中时,表其家。
章全益,梓州涪城人。少孤,为兄全启所鞠。母病,全启刲股膳母而愈。及全启亡,全益服斩衰,断手一指以报。不畜妻,僮仆处一室,卖药自业,世传能作黄金。居成都四十年,号章孝子,卒,年九十八。
赞曰: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悌而已”。父父也,子子也,兄兄也,弟弟也,推而之国,国而之天下,建一善而百行从,其失则以法绳之。故曰:“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至匹夫单人,行孝一概,而凶盗不敢凌,天子喟而旌之者,以其教孝而求忠也。故裒而著于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译文
孝友
唐朝立国二百八十八年,以孝悌闻名于朝廷的人,大多是乡间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名字都被史官记录下来。
万年县的王世贵,长安的严待封,泾阳的田伯明,华原的韩难陀,华州的王瞿昙,郑县的辛法汪、郭士举、张长、郭士度、郑迪、柳仁忠、能君德、刘崇、甘元爽、韩子尚、韩思约,下邽的张万彻,朝邑的申屠思恭、吕昂,鹑觚的张元亮,灵台的孙智和,新平的冯猛将,宜川的司马芬,洛交的周崇俊,洛川的何善宜,博陵的崔定仁,冀州的燕遗倩,贝州的马衡,沧州的郑士才,清池的孙楚信、刘贤,渤海的边凤举,瀛州的硃宝积,乐陵的苏伏念,邯郸的章征,鸡泽的冯仁海、郭守素,文安的董相,武邑的王达多、张丘感、张艺朗以及孙师才、张义节,沙河的赵君惠,南乐的谷感德,魏县的毛仁,武城的茹智达,历亭的王师威、李肆仁,临河的李文绸,汤阴的后斥奴,鼓城的彭思义、陈屺、田堤岳,太原的卢遗仁、王知道,蒲州的贾孝才,解县的卫玄表,南岳的张利见,安邑的曹文行、孙怀应、相里志降、杨王操、邵玄同、张衡、曹存勋、李文褒、董文海、李文秀、张仙儿、张公宪,虞乡的董敬直,河东的张金城、吕神通、吕云、吕志挺、吕元光、赵举、张祐、姚炽、张师德、冯巨源、杜山藏,河西的郭文政,伊阙的任仲济、源荣璧,汴州的张士岩,陈留的家师谅、董允恭,尉氏的杨思贞,中牟的潘良瑗及其子季通,阳武的时惠珣,封丘的杨嵩珪,许田的李颐道,胙城的蔡洪、石善雄及其孙彦威,朗山的胡君才,徐州的皇甫恒,彭城的尹务荣,荆州的刘宝,长寿的史抟,益州的焦怀肃、郭景华,郪县的曹少微,涪城的赵烟,资阳的赵光寓、黄昪,梓潼的马冬王、秦举、王兴嗣,依政的樊漪,巴西的韦士宗、文博荧及其子诠,南郑的李贞古,巢县的张进昭,万载的廖洪,南陵的苏仲方,鄱阳的张讠赞,乐平的谢惟勤、沈普、姜崌,上饶的鲍嘉福、虞熔真,句容的张常洧,弋阳的张球、李营及其子凝孙楚,贵溪的黄舟,建昌的熊士赡,临江的袁鸣,赣县的谢俊,余杭的何公弁、章成缅、方宗,建德的何起门,桐庐的祝希进,诸暨的张万和,萧山的李渭、许伯会、戴恭、俞仅,信安的徐知新、徐惠諲,东阳的应先、唐君祐,睦州的许利川,建阳的刘常,邵武的黄亘、张巨篯、吴海,泉山的黄嘉猷,永泰的王奭,都是侍奉父母、居丧期间表现出极高孝行的人。
万年的宋兴贵,奉先的张郛,澧阳的张仁兴,栎阳的董思宠,湖城的阎旻,高平的雍仙高,湖城的阎酆,正平的周思艺、张子英,曲沃的张君密、秦德方、马玄操、李君则,太平的赵德俨,陇西的陈嗣,北海的吕元简,经城的宋洸之,单父的刘九江,无棣的徐文亮,乐陵的吴正表,河间的刘宣、董永,安邑的任君义、卫开,龙门的梁神义、贺见涉、张奇异,郑县的王元绪、寇元童,舒城的徐行周,睦州的方良琨,桐庐的戴元益,高安的宋练,泾县的万晏,弋阳的李植,繁昌的王丕,都是数代同居的家族。
天子都表彰他们的门第,赐予粮食和布帛,州县官员也去慰问,免除他们的赋税,有的还被授予官职。
唐朝时,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说人肉可以治疗虚弱之病,从此民间有人因为父母生病,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父母吃。还有京兆的张阿九、赵言,奉天的赵正言、滑清泌,羽林飞骑啖荣禄,郑县的吴孝友,华阴的尹义华,潞州的张光玼,解县的南锻,河东的李忠孝、韩放,鄢陵的任客奴,绛县的张子英,平原的杨仙朝,乐工的段日升,河东的将领陈涉,襄阳的冯子,城固的雍孙八,虞乡的张抱玉、骨英秀,榆次的冯秀诚,封丘的杨嵩珪、刘浩,清池的硃庭玉、弟庭金,繁昌的硃忄存,歙县的黄芮,左千牛的薛锋及河阳的刘士约,有的被赐予布帛,有的被表彰门第,他们的名字都记载在国史中。
韩愈的论述说得好:“父母生病,煎药喂药,这是孝道,没听说过要毁伤自己身体的。如果不违背道义,圣贤会先于众人去做。如果不幸因此而死,那么毁伤身体的罪过就归咎于自己了,怎么能表彰他们的门第以示特别呢?”
尽管如此,乡间的陋习,虽然没有学术和礼义的根基,但能忘身侍奉父母,出于诚心,也值得称赞。所以列举了十七八个人。
广明年后,地方藩镇凌驾于法律之上,夸耀自己的地盘千里,事情不上报朝廷,孝悌笃行的人,表彰的命令也传不到他们那里。记载在小说中的人,名字不见于其他书籍,无法记录。
像李知本、张志宽这样的人,承上顺下,有礼让君子的风范,所以辑录并加以叙述。
张士岩的父亲生病,药需要鲤鱼,冬天河水结冰,有獭衔鱼到他面前,得以供父亲服用,父亲因此痊愈。母亲患痈疽,张士岩吮吸脓血。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守孝,有虎狼陪伴。
焦怀肃的母亲生病,他每次尝母亲的唾液,如果味道异常,就悲号几乎昏厥。母亲去世后,他五天不喝水,负土成坟,结庐守孝,每天只吃一顿饭,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继母去世后,他也如此。
张进昭的母亲患狐刺病,左手脱落而死。下葬时,张进昭截断自己的左腕,结庐守墓。
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的东安王永乐、隋朝的大使梁子恭亲自慰问,表彰他的门第。高宗到泰山祭祀时,亲临他的家,询问家族的历史,张公艺写了一个“忍”字回答,天子感动流泪,赐予缣帛后离去。
这四个人的名字非常著名,详细记载在篇章中。
李知本,赵州元氏人,北魏洛州刺史李灵的六世孙。父亲李孝端,隋朝时任获嘉县丞。他与族弟李太冲都有显赫的家世,而李太冲的官职和婚姻最为显赫,乡里人说:“太冲没有兄长,孝端没有弟弟。”
李知本精通经学,侍奉父母极为孝顺,与弟弟李知隐和睦相处,子孙百余口,财产和仆人都不分彼此。大业末年,盗贼经过他的乡里却不侵犯,互相告诫说:“不要侵犯义门。”依附他的人有五百多户,都得以保全。贞观初年,李知隐任伊阙县丞,李知本任夏津县令。开元年间,李知本的孙子李瑱任给事中、扬州长史。李知隐的孙子李颙,有文才,官至太常少卿。从祖兄弟中有四人任给事中。
张志宽,蒲州安邑人。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乡里人都称赞他。王君廓的军队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侵犯他的家族,依附他保全的有百余户。后来他任里正,突然到县衙称母亲生病,请求紧急回家,县令问他情况,他回答说:“母亲有病,志宽就会生病,所以知道。”县令认为他胡说,把他关进监狱,派人去查验,果然如他所说,于是安慰并放了他。
母亲去世后,他亲自背土堆成坟墓,亲手种植松柏。
高祖派遣使者前来吊唁,任命他为员外散骑常侍,赐予四十段物品,表彰他的家族。
刘君良,瀛州饶阳人。四代人同住在一起,族兄弟如同亲兄弟一样,家中粮食和布帛都不私藏。
隋朝大业末年,饥荒严重,妻子劝他分家,于是他换了庭院里的鸟巢,让鸟儿争斗鸣叫,家人感到奇怪,妻子说:“天下大乱,连鸟儿都不能相容,何况人呢!”
刘君良于是与兄弟分开居住。一个多月后,他发现了妻子的计谋,于是斥责并赶走了妻子,说:“你破坏了我的家庭!”
他召集兄弟,流着泪告诉他们真相,重新住在一起。
天下大乱时,乡里的人都来依靠他,大家共同建造了一个堡垒,因此称为义成堡。
武德年间,深州别驾杨弘业来到他家,看到六个院子共用一个厨房,子弟们都很有礼节,感叹不已后离去。
贞观六年,朝廷表彰他的家族。
王少玄,博州聊城人。父亲在隋末战乱中去世,他是遗腹子。
十岁时,他问母亲父亲在哪里,母亲告诉了他,他于是痛哭流涕,要求寻找父亲的尸体。
当时野外白骨堆积如山,有人说:“用你的血浸湿并渗透的,就是你父亲的尸体。”
王少玄割破自己的皮肤,十天后找到了父亲的尸体,于是将其安葬。
他因此受了重伤,一年后才康复。
贞观年间,州里上报了他的事迹,他被任命为徐王府参军。
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五岁时母亲去世,他悲痛欲绝。
七岁时,他问父亲任英:“我怎样才能报答母亲?”任英说:“扬名显亲就可以了。”
于是他立志学习。
汝南的任处权看到他的文章,惊讶地说:“孔子称赞颜回的贤能,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我虽然不是古人,但看到这个孩子,确实觉得他不可及。”
十六岁时,刺史崔枢想推荐他为秀才,但他认为自己学识还不够广博,于是逃走了。
三年后他完成了学业,被举荐为孝廉,任命为著作局正字。
父亲去世后,他多次昏厥,继母说:“你如果不能承受丧事,怎么能算是孝顺呢?”
任敬臣于是开始进食稀粥。
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秘书郎。
休假时,他闭门读书。
监虞世南非常器重他,年终时,他上书请求考核,但坚决辞让。
他被召为弘文馆学士,不久又被任命为越王府西阁祭酒。
当时,王再次上表请求留任,他被晋升为朝请郎。
他参加了制科考试,被提拔为许王文学。
再次担任弘文馆学士,最终成为太子舍人。
支叔才,定州人。隋末饥荒时,他晚上在野外乞讨食物,回来给母亲吃,被贼人抓住,贼人想杀他,他说明了情况,贼人怜悯他的孝心,于是放了他。
母亲生病长疮,支叔才用嘴吸吮疮口并敷药。
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搭建茅屋,有白鹊停在茅屋旁。
高宗时,朝廷表彰他的家族。
至德年间,常州人王遇和弟弟王遐都被贼人抓住,贼人打算释放其中一人,兄弟俩互相推让,贼人被他们的情意感动,最终都放了他们。
程袁师,宋州人。母亲生病时,他连续百日不脱衣带,药不尝就不进食。
他代替弟弟去洛州戍守。
母亲去世后,他听到讣告,每天奔走二百里,亲自背土筑坟,因此变得瘦弱,人们都认不出他。
他改葬了曾祖以来的坟墓,花了二十年才完成。
常有白狼和黄蛇在墓旁驯服,每当他哭泣时,群鸟都会鸣叫飞翔。
永徽年间,刺史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下诏派官吏敦促他前来。
他到了之后,不愿做官,被授予儒林郎后返回家乡。
武弘度,是士畐兄长的儿子,被任命为相州司兵参军。
永徽年间,父亲去世,他从徐州披发赤脚赶到丧所,亲自背土筑坟,早晚哭泣,每天只吃一溢米。
茅屋前长出了灵芝,狐狸在旁骚扰。
高宗下诏褒奖他,表彰他的家族。
宋思礼,字过庭,以孝顺继母徐氏而闻名。
他被任命为萧县主簿。
遇到大旱,井水干涸,母亲体弱多病,只有泉水才能入口,宋思礼忧心忡忡并祈祷,忽然庭院中涌出泉水,味道甘甜清凉,每天都能取用。
县里的人感到惊奇,县尉柳晃刻石颂扬他的孝感。
郑潜曜,父亲是万钧,驸马都尉、荥阳郡公。
母亲是代国长公主。
开元年间,公主生病,郑潜曜侍奉左右,片刻不离,连续三个月不洗脸。
公主病情加重,他刺血写书请求诸神,愿意以身代母。
火烧书信时,只有“神许”二字没有烧化。
第二天公主痊愈,他告诫左右不要声张。
后来他娶了临晋长公主,历任太仆光禄卿。
元让,雍州武功人。
他考中明经科,因母亲生病不肯调任,侍奉母亲几十年不出门。
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搭建茅屋,不再梳洗,只吃粗茶淡饭。
咸亨年间,太子监国,下令表彰他的家族。
永淳初年,巡察使上表称赞他的孝悌卓越,他被提拔为太子右内率府长史。
任期结束后,他回到家乡,人们有纠纷都来找他裁决。
中宗在东宫时,召他担任司议郎,入宫谒见,武后看着他说:“你在家孝顺,必定能在国尽忠,应该用治道辅佐我的儿子。”
不久后他去世。
裴敬彝,绛州闻喜人。
曾祖裴子通,隋朝开皇年间以太中大夫的身份为母亲守丧,哭瞎了眼睛,有白乌在墓旁的树上筑巢。
兄弟八人都以孝顺闻名,朝廷表彰他们的家族,世人称他们为“义门裴氏”。
裴敬彝七岁就能写文章,性格谨慎机敏,宗族都很看重他,称他为“甘露顶”。
父亲裴智周,被任命为临黄县令,被下属控告。
裴敬彝十四岁时,到巡察使唐临那里申冤,唐临对他感到惊奇,让他作赋,他写得很好。
父亲的罪名被洗清后,唐临上表推荐裴敬彝,他被任命为陈王府典签。
一天,他突然哭着对左右说:“父亲生病时,我总是感到不安,现在心悸疼痛,事情不妙。”
于是他请假,日夜兼程赶回家,父亲已经去世,他悲痛得超过了礼制。
乾封初年,他多次升迁,成为监察御史。
母亲生病时,医生许仁则无法乘车,裴敬彝亲自用轿子去接他。
母亲去世后,朝廷赐予缣帛,官府为他制作灵车。
服丧期满后,他以著作郎的身份兼任修国史。
历任中书舍人、太子左庶子。
武后时,他被酷吏陷害,死在岭南。
梁文贞,虢州閺乡人。
年轻时从军守边,回来后,父母已经去世。
他自责未能尽孝,于是在墓旁挖洞为门,早晚打扫,在墓旁搭建茅屋,默默守墓三十年,家人有事情问他,他就用画来回答。
官府改道时,新路经过他的茅屋前,行人看到后都流泪。
墓旁的树上降下甘露,白兔驯服,县令刻石记载此事。
开元年间,刺史许景先上表称赞他的孝行超越常人,朝廷下令将他的事迹载入史册。
沈季诠,字子平,洪州豫章人。
年少时父亲去世,他孝顺母亲,从不与人争执,人们都以为他胆小。
沈季诠说:“我胆小吗?作为儿子,怎么能让母亲担忧呢!”
贞观年间,他侍奉母亲渡江,遇到暴风,母亲溺水身亡,沈季诠呼喊着跳入江中,不久后,他抱着母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都督谢叔方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许伯会,越州萧山人。
有人说他是玄度的十二世孙。
他被举荐为孝廉。
上元年间,他担任衡阳博士。
母亲去世后,他亲自背土筑坟,不穿棉衣,不吃美味。
野火快要烧到墓旁的树木时,他悲号向天,不久后下雨,火被扑灭。
干旱时,泉水从茅屋前涌出,灵芝生长。
陈集原,泷州开阳人。
世代为酋长。
父亲龙树,担任钦州刺史,生病时,陈集原就不吃饭。
父亲去世后,他呕血数升,在墓旁搭建茅屋,将田产全部让给兄弟,乡里人都很敬重他。
武后时,他历任右豹韬卫大将军。
陆南金,苏州吴人。
祖父陆士季,跟随同郡的顾野王学习。
《左氏春秋》、《司马史》、《班氏汉书》。在隋朝任职为越王侗的记室兼侍读。侗称帝后,提拔为著作郎。当时王世充将要篡位,侗对士季说:“隋朝拥有天下三十年,朝廷真的没有忠臣吗?”士季回答说:“在危难时刻献出生命,是我一直以来的志向。请让我借此机会为陛下除掉他。”计划泄露,被停止侍读职务,未能成功。贞观初年,最终担任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
南金任职为太常奉礼郎。开元初年,少卿庐崇道因罪被流放到岭南,逃回东都。南金正在为母亲服丧,崇道假装是吊唁的客人,进入后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南金将他藏匿起来。不久被仇人告发,皇帝下诏让侍御史王旭逮捕审问,南金应当受到重罚,弟弟赵璧到王旭面前说:“藏匿崇道的是我,请处死我。”南金坚持说弟弟是自诬不实,王旭感到奇怪,赵璧说:“母亲还未下葬,妹妹还未出嫁,兄长能处理这些事,我活着没有意义,不如死。”王旭震惊,上奏皇帝。玄宗都宽恕了他们。
南金通晓书史,品行端正。张说、陆象先认为他贤能,由库部员外因疾病改任太子洗马,去世。
张琇,河中解人。父亲审素,是巂州都督,有个叫陈纂仁的人,诬告他虚报战功、私自雇佣士兵。玄宗怀疑他,下诏让监察御史杨汪审问。纂仁又告发审素与总管董堂礼谋反。于是杨汪将审素关押在雅州监狱,迅速到巂州查证谋反的情况。堂礼非常愤怒,杀了纂仁,带领七百士兵包围杨汪,逼迫他上奏为审素洗清罪名。不久官吏们一起杀了堂礼,杨汪得以脱身,于是判定审素确实谋反,处死他,没收家产。张琇和哥哥张瑝还年幼,被流放到岭南。很久以后,逃回。杨汪改名为万顷。张瑝当时十三岁,张琇比他小两岁。夜里在魏王池埋伏万顷,张瑝砍了他的马,万顷惊慌,来不及战斗,被张琇杀死。将杀死万顷的原因写在斧头上,逃往江南,打算杀死构陷父亲的人,然后向官府自首。经过汜水时,被官吏逮捕上报。中书令张九龄等人都称赞他孝顺刚烈,应该免死,侍中裴耀卿等人认为不可,皇帝也同意,对张九龄说:“孝子,义无反顾。杀他可以成全他的志向,赦免他则违背法律。凡是做儿子的,谁不希望孝顺?互相仇杀,就没有停止的时候。”最终采纳裴耀卿的意见,议论的人认为冤枉。皇帝下诏解释,于是处死他。临刑前赐予食物,张瑝吃不下,张琇神色自若,说:“下去见先人,还有什么遗憾!”人们无不怜悯他,为他写诔文张贴在路上,凑钱将他葬在北邙,还担心仇人挖坟,做了假坟,让人不知道真正的位置。
太宗时,有个即墨人王君操,父亲在隋末被同乡李君则杀害,逃亡在外,当时君操还年幼。到了贞观年间,朝代更替,君操孤苦无依,仇家无所顾忌,到州府自首。君操暗中带着刀杀了他,挖出他的心肝吃完,跑去告诉刺史说:“父亲被凶手杀害,历经二十年未能报仇,如今才发泄愤恨,愿意向官府自首。”州府上奏,皇帝免他一死。
高宗时,绛州人赵师举的父亲被人杀害,师举年幼,母亲改嫁,仇家没有怀疑。师举长大后,做佣工,夜里读书。很久以后,亲手杀死仇人,到官府自首,皇帝宽恕了他。
永徽初年,同官人同蹄智寿的父亲被族人杀害,智寿和弟弟智爽在路上埋伏,杀了他,一起到官府争着承认是主谋,官府三年无法决断。有人说弟弟是主谋,于是判处死刑,临刑时说:“仇已报,死而无憾。”智寿自己倒地不起,全身没有完好的皮肤,舔尽智爽的血才停止,看到的人都感到悲伤。
武后时,下邽人徐元庆的父亲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元庆改姓名为驿站的仆人。很久以后,师韫以御史身份住在驿站,元庆亲手杀了他,自己囚禁到官府。武后想赦免他死罪,左拾遗陈子昂建议说:
先王制定礼仪来引导人,明确刑罚来治理政事。枕着武器对付仇敌,是儿子的义务;诛杀罪犯禁止混乱,是王政的纲领。然而没有道义不能教导人,混乱的纲领不能明确法律。圣人修治礼仪来治理内部,整顿法律来防范外部,使守法的人不因礼仪而废弃刑罚,守礼的人不因法律而伤害道义,然后暴乱消失,廉耻兴起,天下因此正道而行。
元庆为父报仇,自首归罪,即使是古代的烈士也不过如此。然而杀人者死,是统一的法律,法律不可有二,元庆应当伏法。《传》说:‘父仇不共戴天。’是劝人的教诲。教诲不马虎,元庆应当赦免。
我听说刑罚是用来制止混乱的;仁爱是用来推崇德行的。如今为父报仇,不是混乱;行孝子之道,是仁爱。仁爱而无利,与混乱诛杀相同,这叫做能刑罚,但不能教导。然而邪恶由正义产生,治世必有乱世,所以礼仪防范不住,先王因此制定刑罚。如今认为元庆的节义,就是废弃刑罚。考察元庆之所以能感动天下,是因为他忘生而追求德行。如果赦免他的罪以保全他的生命,就是剥夺他的德行,损害他的道义,不是所谓的杀身成仁、全死忘生的节操。我认为应当正国法,处以刑罚,然后表彰他的坟墓是可以的。
当时人们赞同他的意见。后来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反驳说:
礼仪的根本,是用来防止混乱的。如果说:不要做贼虐,凡是做儿子的杀人不可赦免。刑罚的根本,也是用来防止混乱的。如果说:不要做贼虐,凡是治理的人杀人不可赦免。它们的根本相同,用途不同。表彰与诛杀,不能同时进行。诛杀可以表彰的人,这叫滥刑,亵渎刑罚太严重了;表彰可以诛杀的人,这叫僭越,破坏礼仪太严重了。
如果师韫只是出于私怨,凭借官吏的气势,虐待无辜,州牧不知道他的罪过,刑官不追究他的责任,上下蒙蔽,号令不闻。而元庆能够处心积虑地刺杀仇人,坚定地克制自己,即使死也无憾,这是守礼而行义。执事者应当感到惭愧,来不及谢罪,又为什么要诛杀他呢?
如果父亲不免于罪,师韫的诛杀,不违背法律,这不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法律可以仇视吗?仇视天子的法律,而杀害奉法的官吏,这是悖逆而凌上。抓住并诛杀他,是为了正国法,又为什么要表彰他呢?
礼仪所说的仇,是指冤屈沉痛而无法申诉,不是指触犯法律,陷入大罪,而说对方杀了我我就杀他,不论是非,只是欺负弱小而已。《春秋传》说:‘父亲没有受诛,儿子可以复仇;父亲受诛,儿子复仇,这是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如今如果以此来判断双方互相杀害,就符合礼仪了。
而且不忘仇,是孝;不爱死,是义。元庆能不违背礼仪,守孝而死义,这一定是通达事理而明白道义的人。通达事理明白道义的人,怎么会以王法为敌呢!议论的人反而认为应当诛杀,亵渎刑罚破坏礼仪,这显然不能作为典范。请将我的建议附在法令中,有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以前议为准。
宪宗时,衢州人余常安的父亲和叔叔都被同乡谢全杀害。常安八岁,已经能谋划复仇。十
过了七年,终于杀了全。刺史元锡上奏请求轻判,刑部尚书李鄘坚持不同意,最终判处死刑。
又有富平人梁悦的父亲被秦果杀害,梁悦杀了仇人,到县里自首请罪。皇帝下诏说:“按照《礼》,父仇不共戴天,但法律上杀人必须偿命。礼与法,是王教的两大根本,这两种说法不同。交给尚书省讨论。”职方员外郎韩愈说:
儿子为父亲报仇,见于《春秋》、《礼记》、《周官》,以及子史等书,数不胜数,没有因此被非难和治罪的。最应该在法律中详细规定,但法律中没有条文,这并不是遗漏。大概是因为如果不允许复仇,会伤害孝子的心;如果允许复仇,人们就会倚仗法律肆意杀人,无法禁止。法律虽然源于圣人,但执行法律的是官员。经典中明确的是,用来约束官员的。在经典中反复强调其意义而在法律中隐去其条文,是为了让法官依法断案,而经学之士可以引用经典来讨论。
《周官》说:“凡是杀人而合乎义的,命令不要报仇,报仇则处死。”义,就是适宜。说明杀人而不适宜的,儿子可以复仇。这是百姓之间的仇杀。公羊子说:“父亲不该被杀,儿子可以复仇。”不该被杀,是指罪不当诛。诛,是上级对下级的惩罚,不是百姓之间的杀戮。《周官》说:“凡是报仇的,先向官员报告,杀了人无罪。”意思是说,要复仇,必须先向官府报告,这样才无罪。
复仇的名称虽然相同,但事情却不同。有的是百姓之间的仇杀,如《周官》所说,可以在今天讨论;有的是被官吏所杀,如《公羊》所说,在今天不可行。《周官》所说的:复仇前先向官员报告,如果是孤儿、弱小的人,怀着微小的志向等待敌人的机会,恐怕不能自己报告,不能作为今天的判断标准。那么杀与赦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制定制度说:“有复仇的人,事发后,详细报告尚书省,集议后上报,酌情处理。”这样经典的意义就不会失传了。
皇帝下诏,梁悦申冤,自首请罪,流放到循州。
穆宗时期,京兆人康买得,十四岁,父亲康宪向云阳张莅讨债,张莅喝醉后,差点把康宪打死。康买得认为张莅凶悍,估计救不了父亲,就举起铁锹打他的头,三天后张莅死了。刑部侍郎孙革建议说:“康买得救父难不算暴行,估计救不了才打人不算凶恶。先王制定刑法,必先考虑父子亲情。《春秋》根据动机定罪,《周书》说刑罚有权变。康买得孝性天成,应该宽恕。”皇帝下诏减刑免死。
侯知道、程俱罗,是灵州灵武人。在父母丧期,亲自挖墓穴建坟,乡里人帮忙,他们就哭着拒绝。在坟旁搭草棚,哭泣无节制,侯知道哭了七年,程俱罗哭了三年。侯知道头上积满灰尘,常常半夜到坟前,跳着哭,鸟兽都为之悲鸣。李华写了《二孝赞》表彰他们的行为,说:“人生之初,有君有亲。孝亲为子,忠君为臣。天命所归,人伦所系。背死不义,忘生不仁。智慧成熟,礼文随之。侯氏伟大,创痛深重。手足磨出老茧,建成高坟。夜晚狂风大作,如同鬼神降临。哭声无常,响彻天际。守丧三年,你独终身。程生啊,你的哀伤同样深重。回顾后无配偶,展望前无邻居。”
还有何澄粹,是池州人。父母病重,当地风俗迷信鬼神,病人不吃药。何澄粹割下大腿肉给父母吃,父母的病好了。后来父母去世,他伏在墓前,哭跳无数次,最终因悲伤过度而死,当时被称为“青阳孝子”,士人为他写了很多悼文。
寿州安丰的李兴也有至孝行为,柳宗元为他写了《孝门铭》,说:“寿州刺史臣承思上奏:‘九月丁亥,安丰县令上报所辖编户李兴,父亲得了重病,时日无多,李兴割下大腿肉,假装是馈赠的食物,父亲年老病重已不能吃,不久去世。李兴号哭抚胸,口鼻流血,捧土建坟,泪水沾湿了泥土。在坟左边建了小茅屋,用茅草覆盖,躲在里面,伏地痛哭,昼夜不停。孝心感动了神明,茅屋上长出了紫芝、白芝,茅屋中涌出了甘泉。这都是陛下孝治天下的神化,暗中感动了他的心,才导致了这些事。谨按李兴是普通百姓,出身低微,性情不是文字所能引导,生来以耕作为业,却能如此纯孝,超越古人,天意神道,还赐予祥瑞之物以表彰他的特殊。伏惟陛下有如唐尧般的神德,应该加以表彰,合于上下。请在他的乡里立碑,刻石明示,宣扬他的美德,让后人瞻仰,永垂不朽。臣冒死请求。’皇帝下诏同意。铭文说:‘伟大的孝心,这是美好的灵魂。秉承纯和,坚守天经。哭泣侍奉病弱的父亲,默默祈祷于幽冥。引刀自残,毁伤身体。羞于进食,忧劳孝诚。高高在上,却视而不见。创痛深重,号哭于天。捧土沾泪,顿首成坟。捶胸哭瞎,寒暑在庐。草木枯死,鸟兽徘徊。不同族类,也为之哀伤。自古有孝道,孝道兴起。能修此道,载入史册。在帝有虞,以孝烝烝。仲尼述经,以教于曾。昔有鲁侯,受命于夷宫。也有考叔,寤庄称纯。显赫的李氏,实与之伦。哀叹道路,涕慕乡邻。神赐秘祉,三秀灵泉。帝命荐加,亦表其门。统一上下,交赞天人。建此碑号,亿龄扬芬。’”
许法慎,是沧州清池人。刚三岁,就已经懂事。当时母亲生病,他不吃奶,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有人用美食哄他,他也不吃,反而拿去给母亲。后来父母去世,他常常守在坟前,有甘露、嘉禾、灵芝、木连理、白兔等祥瑞出现。天宝年间,朝廷表彰他的乡里。
林攒,是泉州莆田人。贞元初年,担任福唐尉。母亲年老体弱,还没来得及接来就病倒了。林攒听说后,弃官回家。母亲去世后,他五天不吃不喝。自己用砖石建坟,在坟旁搭草棚,有白鸟飞来,甘露降下。观察使李若初派官员查验,正好甘露干了,乡里人失色,林攒哭着说:“天降甘露,是祸害我吗?”不久甘露又降下,白鸟也盘旋不去。皇帝下令在母亲墓前建两座阙,又表彰他的乡里,免除徭役,当时称为“阙下林家”。
陈饶奴,是饶州人。十二岁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又遇饥荒,有人劝他分家养活弟妹,可以保全性命。陈饶奴流泪,自己乞讨养活弟妹。刺史李复觉得他不同寻常,资助他,在他门上题字“孝友童子”。
王博武,是许州人。会昌年间,陪母亲到广州,到了沙涌口,遇到暴风,母亲溺水而死,王博武也跳入水中。岭南节度使卢贞派官吏打捞,找到两具尸体,于是安葬了他们,立碑“孝子墓”。皇帝下令刻石纪念。
万敬儒,是庐州人。三代同堂,父母去世后,他守在墓旁,刺血写佛经,断了两根手指,后来又长了出来。州里改了他的住所。
成孝乡广泛聚集孝行之人。在大中时期,朝廷表彰了他们的家庭。
章全益,是梓州涪城人。年少时成为孤儿,由兄长章全启抚养。母亲生病时,章全启割下自己的肉来喂养母亲,母亲因此痊愈。等到章全启去世,章全益穿着丧服,断掉自己的一根手指以示报答。他没有娶妻,与僮仆共处一室,以卖药为生,世人传说他能制作黄金。他在成都居住了四十年,被称为章孝子,去世时享年九十八岁。
赞曰:圣人治理天下有其道理,说“关键在于孝悌而已”。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兄长要像兄长,弟弟要像弟弟,推广到国家,国家推广到天下,建立一种善行而百种行为都会跟随,如果有过失就用法律来约束。所以说:“孝是天下的大根本,法律是其次。”至于普通百姓,只要行孝一致,凶恶的盗贼也不敢欺凌,天子感叹并表彰他们,是因为他们教导孝道而追求忠诚。所以将这些事迹收集并记录在篇章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注解
孝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闾巷刺草之民: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闾巷是古代城市中的小街小巷,刺草则是指生活在这些地方的贫苦人民。
旌表门闾:旌表是古代朝廷对孝子、节妇等道德典范的表彰方式,通常通过赐予匾额、粟帛等方式进行。门闾则是指家族的门户,旌表门闾意味着整个家族因某人的德行而受到表彰。
刲股肉:刲股肉是古代一种极端的孝行,指子女为了治疗父母的疾病,割下自己的肉作为药引。这种行为虽然体现了极端的孝心,但在韩愈等儒家学者看来,并不符合真正的孝道。
九世同居:指一个家族九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分家。这种家族模式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家族和睦、孝悌传家的典范。
忍字:忍字是张公艺在面对唐高宗询问家族和睦的秘诀时,书写的“忍”字。这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让”和“和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家族关系中。
负土成坟:指孝子在父母去世后,亲自背土筑坟,表达对父母的深切哀悼和孝道。
手莳松柏:亲手种植松柏,松柏象征长寿和不朽,常用于墓地,表达对逝者的永久怀念。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属于散官,主要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工作。
四世同居:指家族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体现了家族的团结和和谐。
斗粟尺帛:比喻极小的财物,这里指家族内部不分你我,共享一切。
义成堡:因刘君良家族的义行而得名的村庄,体现了其家族的高尚品德。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品德和孝行。
著作局正字: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献的校对和整理工作。
弘文馆学士:唐代官职,负责编纂和整理文献。
太子舍人: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和教育。
庐墓:在父母墓旁搭建小屋居住,表达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和孝道。
白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鹊象征吉祥和孝道。
旌其门:古代对孝子或忠臣的表彰方式,在其家门上悬挂旌旗以示嘉奖。
甘露顶:比喻裴敬彝的才华出众,如同甘露滋润万物。
酷吏:指严酷无情的官吏,常用来形容那些滥用职权、残害百姓的官员。
甘露降茔木:甘露象征吉祥和孝道,降在墓地树木上,被视为孝行的祥瑞。
白兔驯扰:白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纯洁和孝道,驯扰表示其温顺和亲近。
灵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灵芝象征长寿和吉祥,常用于表达对孝行的赞美。
左氏春秋: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司马史: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氏汉书:即《汉书》,由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越王侗:隋朝末年的一位王族,曾试图抵抗王世充的篡位。
王世充:隋末唐初的军阀,曾篡夺隋朝政权,自立为帝。
太学博士:唐代官职,负责太学的教学和管理。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太常奉礼郎:唐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张说: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宰相。
陆象先:唐代文学家,曾任太子洗马。
太子洗马:唐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和礼仪事务。
巂州都督:唐代官职,负责巂州的军政事务。
监察御史:唐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雅州:唐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雅安市。
魏王池:唐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中书令:唐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张九龄: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
裴耀卿:唐代政治家,曾任侍中。
北邙:唐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北,是唐代著名的墓地。
即墨:唐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
高宗: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
永徽:唐高宗的年号。
武后:即武则天,唐朝的女皇帝。
左拾遗:唐代官职,负责谏言和监察。
陈子昂: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宪宗:唐宪宗李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
衢州:唐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衢州市。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和思想文化有深远影响。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宗教的重要文献。
《周官》:又称《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周代的官制、礼仪制度等内容,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
《公羊》:即《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儒家经典,主要从政治、道德角度对《春秋》进行解读,强调“大义”和“微言大义”。
尚书省: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之一,主要负责处理国家政务、起草诏令等事务,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
职方员外郎:古代官职名,属于尚书省的下属官员,主要负责地理、地图、边防等事务。
流循州:古代的一种刑罚,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循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穆宗:唐朝的皇帝,公元820年至824年在位,是唐宪宗的长子。
刑部侍郎:古代官职名,属于刑部的副职,主要负责司法、刑狱等事务。
《二孝赞》:唐代文学家李华所作的一篇赞文,主要赞颂了侯知道和程俱罗的孝行。
《孝门铭》: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铭文,主要赞颂了李兴的孝行。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42年至756年。
贞元:唐德宗的年号,公元785年至805年。
会昌:唐武宗的年号,公元841年至846年。
成孝乡:指以孝行著称的乡村,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孝道的重视。
广孝聚:广泛聚集孝行之人,体现了社会对孝道的推崇和鼓励。
大中时:指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
表其家:表彰其家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孝行家庭的官方认可和奖励。
梓州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反映了章全益的籍贯和历史地理背景。
刲股膳母:割下自己的肉来喂养母亲,是古代孝行的极端表现,反映了孝道的极端实践。
斩衰: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于父母去世时穿着,反映了古代的丧葬礼仪。
断手一指:断指以表达极度的悲痛和孝心,是古代孝行的极端表现。
黄 金:指炼金术,反映了古代对长生不老和财富的追求。
章孝子:对章全益的尊称,反映了社会对其孝行的认可和尊敬。
父父也,子子也,兄兄也,弟 弟也:强调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反映了儒家对家庭秩序和伦理的重视。
建一善而百行从:建立一个善行,其他行为都会跟随,反映了儒家对善行的推崇和影响。
法其末也:法律是治理社会的最后手段,反映了儒家对道德教化的重视。
匹夫单人:普通百姓,反映了儒家对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视。
凶盗不敢凌:凶恶的盗贼也不敢侵犯,反映了孝行的社会影响力和威慑力。
天子喟而旌之:皇帝感叹并表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行的官方认可和奖励。
教孝而求忠:通过教育孝道来培养忠诚,反映了儒家对孝道与忠诚关系的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代社会中以孝悌著称的众多人物及其事迹,反映了孝悌文化在唐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孝悌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不仅在家庭中起到了维系亲情的作用,也在社会中成为了道德典范。
文中提到的众多孝子,如张士岩、焦怀肃、张进昭等,他们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却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极端推崇。尤其是张士岩为了治疗父亲的病,不惜割下自己的肉作为药引,这种行为虽然在现代看来不可取,但在当时却被视为至孝的表现。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家族模式,这种家族模式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家族和睦、孝悌传家的典范。张公艺在面对唐高宗的询问时,书写“忍”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让”和“和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家族关系中。
韩愈在文中的评论也值得注意,他认为孝道不应以毁伤身体为代价,真正的孝道应该是通过合理的药饵治疗父母的疾病。这种观点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理性思考,反对极端的孝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社会中众多孝子的感人事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悌文化的高度重视。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看到孝悌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孝子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贯穿于家庭、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中提到的孝子们,如刘君良、王少玄、任敬臣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孝心。
刘君良的故事特别引人注目,他在隋末荒馑时期,面对妻子的劝告,依然坚持与兄弟共同生活,体现了家族团结和孝道的重要性。他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家族的尊敬,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最终被表异门闾,成为孝道的典范。
王少玄的故事则展现了孝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他在父亲去世后,不惜割肤寻尸,最终找到了父亲的遗骨并妥善安葬。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父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任敬臣的故事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母亲去世后,立志通过学习和扬名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努力不仅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最终成为弘文馆学士,实现了自己的孝道理想。
支叔才的故事则通过他在荒馑时期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母亲生病时,不惜吮疮注药,最终感动了贼人,保全了母亲的性命。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母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程袁师的故事则通过他在母亲去世后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母亲去世后,不惜负土筑坟,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白狼、黄蛇和群鸟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母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武弘度的故事则通过他在父亲去世后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父亲去世后,不惜自徐州被发徒跣趋丧所,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素芝和狸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父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宋思礼的故事则通过他在继母生病时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继母生病时,不惜祷求泉水,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泉水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继母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郑潜曜的故事则通过他在母亲生病时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母亲生病时,不惜刺血为书请诸神,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神许’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母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元让的故事则通过他在母亲生病时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母亲生病时,不惜侍膳不出闾数十年,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甘露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母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裴敬彝的故事则通过他在父亲生病时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父亲生病时,不惜心悸而痛,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甘露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父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梁文贞的故事则通过他在父母去世后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父母去世后,不惜穿圹为门,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甘露和白兔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父母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沈季诠的故事则通过他在母亲去世后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母亲去世后,不惜号呼投江中,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母臂浮出水上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母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许伯会的故事则通过他在母亲去世后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母亲去世后,不惜负土成坟,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雨灭火和泉涌灵芝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母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陈集原的故事则通过他在父亲去世后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父亲去世后,不惜呕血数升,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田赀让兄弟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父亲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陆南金的故事则通过他在祖父母去世后的孝行,展现了孝道的力量。他在祖父母去世后,不惜从同郡顾野王学,最终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甘露的祥瑞。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祖父母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代几位孝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文本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唐代社会对孝道的推崇。无论是南金、张琇、王君操、赵师举还是同蹄智寿,他们都因为为父报仇而受到社会的同情甚至法律的宽宥。这种对孝道的推崇,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高度重视。
其次,文本揭示了唐代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在这些案例中,孝子们的行为虽然符合道德,但却触犯了法律。唐代的法律制度虽然严格,但在面对孝子报仇的案件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张琇兄弟为父报仇后,虽然最终被处死,但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张九龄等大臣的同情,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应该被赦免。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仇文化。复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孝子为父报仇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行为。然而,随着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复仇行为逐渐受到法律的限制。唐代的这些案例,正是这种文化冲突的体现。
最后,文本通过陈子昂和柳宗元的争论,进一步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陈子昂主张严格执行法律,认为孝子报仇虽然符合道德,但不能因此破坏法律的权威。而柳宗元则从礼的角度出发,认为孝子的行为符合礼的精神,不应受到法律的惩罚。这种争论反映了唐代社会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唐代几位孝子的故事,还通过这些故事揭示了唐代社会的伦理观念、法律制度以及文化冲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几个孝子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儒家思想尤其强调孝的重要性,认为孝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文中提到的梁悦、康买得、侯知道、程俱罗、何澄粹、李兴、许法慎、林攒、陈饶奴、王博武、万敬儒等人,都是通过极端的孝行来体现他们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和对孝道的坚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记录,更是对孝道思想的宣扬和弘扬。孝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道德地位,甚至超越了法律。文中提到的梁悦为父报仇、康买得为救父而杀人等情节,虽然涉及法律问题,但最终都因孝行而得到了宽恕或减刑。这表明在古代中国,孝道不仅是个人道德的表现,也是社会伦理和法律的重要依据。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些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孝子们的情感世界和行为动机。例如,侯知道和程俱罗在丧亲后,不仅亲自挖坟筑墓,还日夜哭泣,甚至鸟兽为之悲号,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也突出了孝子们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再如,何澄粹为救母而剔股肉,李兴为父自刃股肉,这些极端的行为虽然令人震惊,但也体现了孝子们对父母的至诚至孝。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孝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实践。文中提到的尚书省集议、刑部侍郎建言等情节,反映了唐代政府在处理孝道与法律冲突时的审慎态度。同时,这些故事也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文化、法律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孝子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和推崇。孝道不仅是个人道德的表现,也是社会伦理和法律的重要依据。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通过讲述章全益的孝行故事,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极端重视和推崇。章全益的孝行不仅体现在对母亲的极端照顾上,如‘刲股膳母’,还体现在对兄长的深切哀悼上,如‘服斩衰,断手一指以报’。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孝道的极端实践,也是对社会伦理的极端维护。
文章通过章全益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儒家伦理中的‘孝悌’观念,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父父也,子子也,兄兄也,弟 弟也’这一表述,不仅是对家庭秩序的强调,也是对个人在社会中角色的定位。这种伦理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基础。
此外,文章还通过章全益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行的官方认可和奖励。‘天子喟而旌之’不仅是对章全益个人的表彰,也是对整个社会孝道教育的推动。这种官方认可和奖励,进一步强化了孝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文章通过对章全益孝行的赞颂,提出了‘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的观点,强调了孝道在治理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观点不仅是对儒家伦理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对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刻反思。通过孝道的教育和实践,可以达到‘建一善而百行从’的效果,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章全益孝行故事的讲述,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极端重视和推崇,以及孝道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文章也通过对儒家伦理的阐释,进一步强调了孝道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