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八-原文
籓镇淄青横海
李正己,高丽人。为营州副将,从侯希逸入青州,希逸母即其姑,故荐为折冲都尉。
宝应中,以军候从讨史朝义。时回纥恃功横,诸军莫敢抗。正己欲以气折之,与大酋角逐,众土皆墙立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批其颊,回纥矢液流离,众军哄然笑。酋大惭,自是沮惮不敢暴。
希逸以为兵马使,沈毅得众心,然阴忌之,因事解其职。军中皆言不当废,寻逐希逸出之,有诏代为节度使。
本名怀玉,至是赐今名,遂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十州,与田承嗣、薛嵩、李宝臣、梁崇义辅牙相倚。
嵩死,李灵耀反,诸道攻之,共披其地。正己复取曹、濮、徐、兗、郓,凡十有五州。
市渤海名马,岁不绝,赋繇均约,号最强大。政令严酷,在所不敢偶语,威震邻境。
历检校司空,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司徒兼太子太保,封饶阳郡王。请附属籍,许之。因徙治郓,以子纳及腹心将守诸州。
建中初,闻城汴州,乃约田悦、梁崇义、李惟岳偕叛。自屯济阴,陈兵按习,益师徐州以扼江、淮。天子于是改运道,檄天下兵为守备,河南骚然。会发疽死,年四十九。兴元初,纳顺命,诏赠太尉。
纳,少时为奉礼郎,将兵防秋。代宗召见,擢殿中丞,赐金紫。入朝,擢兼侍御史。正己署为淄、青二州刺史,又为行军司马,濮、徐、兗、沂、海留后,进御史大夫。
正己死,秘丧不发,以兵会田悦于濮阳。马燧方击悦,纳使大将卫俊救之,为燧所破略尽,收洹水。德宗诏诸军合讨,其从父洧以徐州归,大将李士真以德州、李长卿以棣州送款,纳恚洧背己,且徐险集,悉兵攻洧。帝命宣武、刘玄佐督诸军进援,大破其兵。纳还濮阳,玄佐进围之,残其郛。纳登陴见玄佐,泣且悔,遣判官房说与子弟质京师,因玄佐谢罪。时中人宋凤朝以纳穷,欲立功,建不可赦,帝乃械说等禁中。纳于是还郓,与悦、李希烈、硃滔、王武俊连和,自称齐王,置百官。
兴元初,帝下诏罪己,纳复归命,授检校工部尚书,复平卢帅节,赐铁券,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陇西郡王。希烈围陈州,纳会诸军破之城下,加检校司空,实封五百户,进检校司徒。死年三十四,赠太傅。子师古、师道。
师古,以廕累署青州刺史。纳死,军中请嗣帅,诏起为右金吾卫大将军、本军节度使。初,棣州有蛤朵盐池,岁产盐数十万斛。李长卿以州入硃滔,独蛤朵为纳所据以专利。后德、棣入王武俊,纳乃筑垒德州南,跨河以守蛤朵,谓之三汊,通魏博以交田绪,盗掠德州,武俊患之。师古殆袭,武俊易其弱,且纳时将无在,乃率兵取蛤朵、三汊。师古使赵镐拒战,武俊子士清兵先济滴河,会营中火起,士大噪不敢前。德宗遣使者谕武俊罢兵。师古亦隳三汊听命。
尝怒其僚独孤造,使奏事京师,遣大将王济缢杀之。贞元末,与杜佑、李栾皆得封妾媵以国为夫人,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德宗崩,哀使未至,义成节度使李元素腾遗诏示之。师古幸国丧,欲攻掠州县,即集将士告:“元素伪作遗诏,岂欲反邪?不可不讨!”执使者,名讨元素,勒兵出次,闻顺宗立,乃罢。累加检校司徒、兼侍中。元和初卒,赠太傅。
师道,异母弟也。师古尝曰:“是不更民间疾苦,要令知衣食所从。”乃署知密州。师古病,召亲近高沐、李公度等曰:“即我不讳,欲以谁嗣?”二人未对。师古曰:“岂以人情属师道邪?彼不服戎,以技自尚,虑覆吾宗,公等审计之。”及死,沐、公度与家奴卒立之,而请于朝。于是制书久不下,师道谋裒兵守境,沐争止,更上书奉两税,守盐法,请吏朝廷。宰相杜黄裳欲桡削其权,而宪宗方诛刘辟,未皇东讨,故命建王审领节度大使,而以师道知留后。岁中,加检校工部尚书,为副大使。自正己以来,虽外奉王命,而啸引亡叛,有得罪于朝者厚纳之。以严法持下,凡所付遣,必质其妻子;有谋顺者,类夷其家。以故能胁污士众,传三世云。
帝讨蔡,诏兴诸道兵而不及郓,师道选卒二千抵寿春,阳言为王师助,实欲援蔡也。亡命少年为师道计曰:“河阴者,江、淮委输,河南,帝都,请烧河阴敖库,募洛壮士劫宫阙,即朝廷救腹心疾,此解蔡一奇也。”师道乃遣客烧河阴漕院钱三十万缗,米数万斛,仓百馀区。又有说师道曰:“上虽志讨蔡,谋皆出宰相,而武元衡得君,愿为袁盎事,后宰相必惧,请罢兵,是不用师,蔡围解矣。”乃使人杀元衡,伤裴度。
初,师道置邸东都,多买田伊阙、陆浑间,以舍山棚,遣将訾嘉珍、门察部分之,嵩山浮屠圆静为之谋。元和十年,大飨士邸中,椎牛酾酒,既衷甲矣,其徒白官发之。留守吕元膺以兵掩邸,贼突出,转略畿部,入山中数月,夺山棚所市,山棚怒,道官军袭击,尽杀之。圆静者,年八十馀,尝为史思明将,骁悍绝伦。既执,力士椎其胫,不能折,骂曰:“竖子,折人脚且不能,乃曰健儿!”因自置其足折之。且死,叹曰:“败吾事,不得见洛城流血!”于时,留守、防御将、都亭驿史数十人,皆阴受师道署职,使为讠冋察,故无知者。及穷治,嘉珍、察乃害。
武元衡 者。盐铁使王播又得嘉珍所藏弓材五千,并断建陵戟四十七。
始,师道欲知元济虚实,使刘晏平间道走淮西。元济日与宴,厚结欢。晏平归, 以为元济暴师数万,而晏然居内,与妻妾戏博,必败之道也。师道本倚蔡为重,闻 之怒,乃以它事杀晏平。及闻李光颜拔凌云栅,始大惧,遣使归顺,帝重分兵支两 寇,故命给事中柳公绰慰抚之,加检校司空。
蔡平,又遣比部员外郎张宿讽令割地质子。宿谓曰:“公今归国为宗姓,以尊 卑论之,上叔父矣,不屈一也;以十二州事三百馀州天子,北面称籓,不屈二也; 以五十年传爵,臣二百年天子,不屈三也。今反状己暴,上犹许内省,宜遣子入宿 卫,割地以赎罪。”师道乃纳三州,遣子弘方入侍。宿既还,师道中悔,召诸将议, 皆曰:“蔡数州,战三四年乃克,公今十二州,何所虞?”大将崔承度独进曰: “公初不示诸将腹心,而今委以兵,此皆嗜利者,朝廷以一浆十饼诱之去矣。”师 道恚,遣承度诣京师,戒候吏时其还斩之。承度待命客省,不敢还。帝以其负约, 用左散骑常侍李逊喻旨。既至,师道严兵以见,逊让曰:“前已约,而今背之,何 也?愿得要言奏天子。”师道许之,然懦暗不自决。私奴婢媪争言:“先司徒土地, 奈何一旦割之?今不献三州,不过战耳,即不胜,割地未晚。”师道乃上书,以军 不协为解。帝怒,下诏削其官,诏诸军进讨。武宁节度使李愿使将王智兴破其众, 斩二千级,获马牛四千,略地至平阴。横海节度使郑权战福城,斩五百级。武宁将 李祐战鱼台,败之。宣武节度使韩弘拔考城。淮南节度使李夷简命李听趋海州,下 沭汤、朐山,进戍东海。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身将兵自阳刘济河,拒郓四十里而营, 再接战,破三万众,禽三千人。陈许节度使李光颜攻濮阳,收斗门、杜庄二屯。弘 正又战东阿,残其众五万。师道每闻败,辄悸成疾,及李祐取金乡,左右莫敢白。
初,遣大将刘悟屯阳谷,当魏博军,疑其逗留,悟惧不免,引兵反攻城。师道 晨起闻之,白其嫂裴曰:“悟兵反,将求为民,守坟墓。”即与弘方匿溷间,兵就 禽之。师道请见悟,不许,复请送京师,悟使谓曰:“司空今为囚,何面目见天子!” 犹俯仰祈哀,弘方曰:“不若速死!”乃并斩之,传首京师。弃其尸,无敢收视者, 有士英秀为殡城左。马皛至,以士礼更葬。
初,师古见刘悟,曰:“后必贵,然败吾家者此人也。”田弘正之度河也,禽 其将夏侯澄等四十七人,有诏悉赦之,给缯絮,还隶魏博、义成军,父母在欲还者 优遣,贼皆感慰相告,由是悟得行其谋。师道首传弘正营,召澄验之,澄舐目中尘, 号绝良久。悟素与师道妻魏乱,妄言郑公征之裔,不死,没入掖廷,它宗属悉远徙。 悟独表师古子明安为朗州司户参军。亲将王承庆,承宗弟也,师道以兄女妻之,潜 约左右,欲因肄兵执师道,会悟入,出奔徐州,归朝。
程日华,定州安喜人,始名华,德宗以其有功,益曰日华。父元皓为安禄山帐 下,伪署定州刺史,故日华籍本军,为张孝忠牙将。沧,故成德部州也,孝忠绝李 惟岳,德宗以沧畀义武。前刺史李固烈与惟岳姻属,即牢守。孝忠令日华往喻之, 固烈请还恒州。既治装,悉帑以行,军中怒曰:“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豪发血 阝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遂共杀固烈,屠其家。日华惊匿床下,将士迎 出之曰:“暴吾军者已死,何畏而亡?”共逼领州。孝忠亦以日华宽厚,遂假以刺 史。
硃滔叛,兵屯河间,以故沧、定道阻不相闻。滔及王武俊皆招日华,不纳,即 攻之。日华乘城自固。参军事李宇谋曰:“城久围,府兵不为援。今州十县濒海, 有鱼盐利自给,此军本号横海,将军能绝易定归天子,自为一州,蜺甲训兵,利则 出,无利则守,可亢盗喉襟。君能用仆计,请至京师为天子言之。”日华谓然,乃 遣宇西,帝果大喜,拜御史中丞、沧州刺史,复置横海军,即以为使,时建中三年 也。拜检校工部尚书。诏沧岁馈义武钱十二万缗,粮数万斛,以宇为判官。
武俊欲得沧,遣人说日华归己,日华绐曰:“敝邑为贼攻,力屈则下之。愿假 骑二百以抗贼,贼退,请以地授公。”武俊喜,归之马,日华留马谢其使。武俊大 怒,与滔方睦,惧有怨,乃止。久之,武俊归命,日华乃还马,以珍币厚谢,复结 好,武俊亦释然。贞元二年卒,赠兵部尚书。
子怀直擅知留事,帝以日华故,即拜权知沧州刺史。宇入朝,愿析东光、景城 二县置景州,且请刺史。河朔刺史不廷授几三十年,帝嘉其忠,以徐申为景州刺史。 升横海军为节度,擢怀直为留后。明年,为节度使。九年来朝,宠遇加等,进检校 尚书右仆射,赐大第、宫女。
怀直荒田猎,出辄数日不返,帐下程怀信乘众怒,闭门不纳。怀信,其从昆也。 于是怀直入朝,帝不之罪,更以虔王为节度使,擢怀信留后,以怀直兼右龙武军统 军。明年,怀信为节度矣。十六年,怀直卒,赠扬州大都督。后五年,怀信死,子 权袭领军务,诏授留后。元和元年,拜节度使,累进检校兵部尚书,封邢国公。六 年入朝,宪宗宠礼遣还镇,加检校尚书
右仆射。权始名执恭,尝梦沧诸门悉署“权” 字,乃改名以应之。
及淮西平,惕不安,丐入朝。
至京师,固辞军政,乃诏华州刺史郑权代之。
后以检校司空为邠宁节度使。卒,赠司徒,宗族奉朝请宿卫者三十馀人。
李全略,李王氏,名日简,事王武俊为偏裨。
承宗时,虐用其军,故入朝,授代州刺史。
田弘正遇害,穆宗以全略故镇州将,召问所欲言,全略多陈利害,冀合帝意,且请尽死力以报,遂授德州刺史。
是时,杜叔良兵败博野,故以全略为横海军节度、沧德棣州观察使,赐今姓名。
未几,贡钱千万,使子同捷入朝。
既还,即奏同捷为沧州长史,押中军兵马。
帝不得已,可其请。
全略阴规传久计,选材武,以所私结士心。
棣州刺史王稷善抚众,而家富于财,全略内忌,以计杀之,族其家。
未几死,同捷领留后事,重赂邻籓,求领父节,敬宗持久诏不下。
俄而文宗立,同捷以帝新嗣位,必大开贷示四方,乃遣弟同志、同巽入朝,而使其属崔长奉表请命,有诏拜兗海节度使,以乌重胤代之。
同捷计穷,矫言军中留己。
于是,王智兴请以全军出讨,魏博史宪诚令大将传手诏入于军,同捷不受,德、棣民多奔入郓。
乃下诏削官爵,命重胤率郓、齐兵进讨。
宪诚、智兴及汴滑李听、平卢康志睦、易定张璠、幽州李载义以兵傅境。
同捷自以与成德有旧,乃倾玉帛子女市河北三镇驩。
载义不许,绝其交,执使者并所遣奴婢四十七献诸朝。
王廷氵奏本窥横海,欲乘其隙取之,引军来援。
智兴攻棣州,火谯门,引水灌城,凡七月,其将张叔连降。
始,刺史栾濛以同捷叛,密上变,事泄,为所害,赠工部尚书。
智兴进围沧州。
是时,帝绝王廷氵奏朝贡,且讨之,兵须伙繁,调发不时,始置供军粮料使,以济两河,诸将又多张俘首以冒赏。
自重胤卒后,李寰、传良弼不终事,更以左金吾卫大将军李祐代,而智兴将李君谋以轻兵绝河,夜残无棣,降饶安壁五千兵。
明年,祐拔无棣、平原。
有诏行营坚壁务农,非被袭,勿决战。
而祐兵已薄德州,帝遣谏议大夫柏耆宣慰。
祐攻拔德州,馀卒奔廷氵奏。
同捷益急,乞降,祐疑其诈。
耆引兵直入城,取同捷及家属驰西。
祐入沧州,耆至将陵,斩同捷,使其下传首京师。
诏贷四州一年租赋,赦同捷母并妻息,徙湖南。
流崔长商州。
同巽等以异母贷死,得随母流所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八-译文
藩镇淄青横海
李正己,高丽人。担任营州副将,跟随侯希逸进入青州,侯希逸的母亲是他的姑姑,因此推荐他担任折冲都尉。
宝应年间,以军候的身份跟随讨伐史朝义。当时回纥依仗功劳横行霸道,诸军都不敢抵抗。李正己想用气势折服他们,与回纥大酋长比赛,众人像墙一样站立观看,约定说:“落后的人要被批脸。”李正己追赶并领先,批了回纥酋长的脸,回纥人吓得流尿,众军哄然大笑。酋长非常惭愧,从此畏惧不敢再横行。
侯希逸任命他为兵马使,他沉着坚毅,深得军心,但侯希逸暗中忌惮他,借故解除了他的职务。军中都说他不该被废黜,不久驱逐了侯希逸,朝廷下诏让他代理节度使。
他本名怀玉,此时赐名为正己,于是拥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十州,与田承嗣、薛嵩、李宝臣、梁崇义互相倚靠。
薛嵩死后,李灵耀反叛,诸道联合攻打他,瓜分了他的地盘。李正己又夺取了曹、濮、徐、兗、郓五州,总共拥有十五州。
他购买渤海的名马,每年不断,赋税均平,号称最强大。政令严酷,境内无人敢私下议论,威震邻境。
历任检校司空,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司徒兼太子太保,封饶阳郡王。请求附属于朝廷户籍,得到批准。于是迁治所到郓州,让儿子李纳和心腹将领镇守各州。
建中初年,听说朝廷在汴州筑城,便约田悦、梁崇义、李惟岳一起反叛。自己驻扎在济阴,陈兵操练,增兵徐州以扼制江、淮。天子于是改变运粮路线,征调天下兵马防守,河南一片骚动。李正己因发疽而死,享年四十九岁。兴元初年,李纳归顺朝廷,诏赠太尉。
李纳,年轻时担任奉礼郎,带兵防御秋防。代宗召见他,提拔为殿中丞,赐金紫。入朝后,升为兼侍御史。李正己任命他为淄、青二州刺史,又担任行军司马,濮、徐、兗、沂、海留后,晋升为御史大夫。
李正己死后,秘不发丧,带兵与田悦在濮阳会合。马燧正在攻打田悦,李纳派大将卫俊救援,被马燧几乎全歼,收复了洹水。德宗诏令诸军联合讨伐,他的叔父李洧以徐州归顺朝廷,大将李士真以德州、李长卿以棣州投降,李纳怨恨李洧背叛自己,且徐州地势险要,便全力攻打李洧。皇帝命令宣武军、刘玄佐督率诸军增援,大败李纳的军队。李纳退回濮阳,刘玄佐包围了他,摧毁了他的外城。李纳登上城墙见到刘玄佐,哭泣并悔过,派判官房说和子弟到京师做人质,通过刘玄佐向朝廷谢罪。当时宦官宋凤朝认为李纳穷途末路,想立功,建议不可赦免,皇帝于是将房说等人关押在宫中。李纳于是回到郓州,与田悦、李希烈、硃滔、王武俊联合,自称齐王,设置百官。
兴元初年,皇帝下诏罪己,李纳再次归顺朝廷,授检校工部尚书,恢复平卢节度使的职位,赐铁券,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陇西郡王。李希烈包围陈州,李纳联合诸军在城下击败他,加检校司空,实封五百户,晋升为检校司徒。死时三十四岁,赠太傅。儿子李师古、李师道。
李师古,因父荫累任青州刺史。李纳死后,军中请求他继任节度使,朝廷下诏任命他为右金吾卫大将军、本军节度使。起初,棣州有蛤朵盐池,每年产盐数十万斛。李长卿将棣州献给硃滔,唯独蛤朵被李纳占据以谋取私利。后来德、棣二州归王武俊,李纳便在德州南筑垒,跨河防守蛤朵,称为三汊,与魏博的田绪勾结,劫掠德州,王武俊对此感到忧虑。李师古继位后,王武俊认为他软弱,且李纳的将领已不在,便率兵夺取蛤朵、三汊。李师古派赵镐抵抗,王武俊的儿子王士清率兵先渡过滴河,恰逢营中起火,士兵大乱不敢前进。德宗派使者劝王武俊罢兵。李师古也拆毁三汊,听从朝廷命令。
李师古曾因恼怒僚属独孤造,派他到京师奏事,暗中派大将王济将他缢杀。贞元末年,与杜佑、李栾都得以封妾媵为国夫人,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德宗去世,哀使未到,义成节度使李元素将遗诏展示给李师古。李师古趁国丧之机,想攻掠州县,便召集将士说:“李元素伪造遗诏,难道想造反吗?不可不讨伐!”逮捕使者,名义上讨伐李元素,率兵出城驻扎,听说顺宗即位,才罢兵。累加检校司徒、兼侍中。元和初年去世,赠太傅。
李师道,是李师古的异母弟。李师古曾说:“他不了解民间疾苦,要让他知道衣食的来源。”于是任命他为密州刺史。李师古病重时,召亲近的高沐、李公度等人说:“如果我不幸去世,你们想立谁为继承人?”二人没有回答。李师古说:“难道你们想立李师道吗?他不熟悉军事,只崇尚技艺,恐怕会毁掉我们的家族,你们要慎重考虑。”李师古死后,高沐、李公度与家奴一起立李师道为继承人,并向朝廷请示。朝廷的任命迟迟不下,李师道谋划聚集兵力防守边境,高沐劝阻,并上书表示愿意缴纳两税,遵守盐法,请求朝廷派官吏。宰相杜黄裳想削弱他的权力,而宪宗正忙于讨伐刘辟,无暇东顾,因此任命建王李审为节度大使,让李师道担任留后。年中,加检校工部尚书,为副大使。自李正己以来,虽然表面上奉朝廷命令,但暗中招纳亡命之徒,收留得罪朝廷的人。以严法控制部下,凡派遣任务,必以其妻子为人质;有谋反者,往往灭其全家。因此能够胁迫士众,传了三代。
皇帝讨伐蔡州,诏令调动诸道兵马,但没有调动郓州的军队。李师道挑选两千士兵到寿春,表面上说是协助朝廷军队,实际上想支援蔡州。亡命少年为李师道出谋划策说:“河阴是江、淮的粮草转运地,河南是帝都,请烧毁河阴的粮仓,招募洛阳的壮士劫掠宫阙,朝廷就会忙于救急,这是解蔡州之围的奇计。”李师道于是派人烧毁河阴漕院的三十万缗钱,数万斛米,百余座粮仓。又有人对李师道说:“皇上虽然决心讨伐蔡州,但谋略都出自宰相,而武元衡深得皇上信任,愿效仿袁盎之事,刺杀武元衡,宰相们必定恐惧,请求罢兵,这样不用出兵,蔡州之围自然可解。”于是派人刺杀武元衡,刺伤裴度。
起初,李师道在东都设置府邸,大量购买伊阙、陆浑之间的田地,用来安置山棚,派将领訾嘉珍、门察分头管理,嵩山僧人圆静为他出谋划策。元和十年,李师道在府邸中大宴士兵,杀牛饮酒,士兵们已经穿上铠甲,他的部下向官府告发。留守吕元膺派兵包围府邸,贼人突围,转掠京畿地区,进入山中数月,抢夺山棚的财物,山棚愤怒,引导官军袭击,将他们全部杀死。圆静,年过八十,曾是史思明的将领,骁勇无比。被俘后,力士用锤子砸他的腿,无法折断,他骂道:“小子,连人的腿都折不断,还敢称健儿!”于是自己将腿折断。临死前,叹息道:“坏了我的大事,看不到洛阳流血了!”当时,留守、防御将、都亭驿史等数十人,都暗中接受李师道的任命,充当间谍,因此无人知晓。等到彻底追查,訾嘉珍、门察才被处死。
武元衡,盐铁使王播又得到了嘉珍所藏的五千弓材,并截断了建陵的四十七支戟。
起初,师道想要了解元济的虚实,派刘晏平从小路前往淮西。元济每天与刘晏平宴饮,极力结交。刘晏平回来后,认为元济虽然拥有数万军队,却安然居于内室,与妻妾游戏赌博,这是必败之道。师道原本倚重蔡州,听到这些话后大怒,便以其他借口杀了刘晏平。等到听说李光颜攻下了凌云栅,师道才开始大为恐惧,派遣使者归顺朝廷。皇帝因为要分兵对付两股敌人,所以命令给事中柳公绰前去安抚,并加封他为检校司空。
蔡州平定后,朝廷又派遣比部员外郎张宿去劝说师道割地并送质子入朝。张宿对师道说:“您现在归顺朝廷,成为宗室的一员,按照尊卑关系,您已经是皇帝的叔父了,这是第一点不屈服;您以十二州的力量面对三百多州的皇帝,北面称臣,这是第二点不屈服;您以五十年的传爵,面对二百年的天子,这是第三点不屈服。如今您的反叛行为已经暴露,皇帝仍然允许您自省,您应该派遣儿子入朝宿卫,割地以赎罪。”师道于是献出三州,并派遣儿子弘方入朝侍奉。张宿回来后,师道中途反悔,召集将领商议,大家都说:“蔡州数州,打了三四年才攻克,您现在有十二州,有什么可担心的?”大将崔承度独自进言说:“您最初没有向将领们展示真心,现在却把兵权交给他们,这些人都是贪图利益的人,朝廷用一点小恩小惠就能引诱他们离开。”师道愤怒,派遣崔承度前往京师,并命令候吏在他回来时斩杀他。崔承度在客省待命,不敢回去。皇帝因为他违背约定,派左散骑常侍李逊去传达旨意。李逊到达后,师道严阵以待,李逊责备他说:“之前已经约定,现在却背弃,这是为什么?希望能得到您的明确答复,我好向皇帝汇报。”师道答应了,但他懦弱昏庸,无法做出决定。他的奴婢们争相说:“先司徒的土地,怎么能一下子割让出去?现在不献出三州,不过就是打仗罢了,即使打不赢,再割地也不晚。”师道于是上书,以军队不协调为借口。皇帝大怒,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命令各军进讨。武宁节度使李愿派将领王智兴击败了他的军队,斩首二千级,缴获马牛四千,攻占了平阴。横海节度使郑权在福城作战,斩首五百级。武宁将领李祐在鱼台作战,击败了敌军。宣武节度使韩弘攻下了考城。淮南节度使李夷简命令李听进军海州,攻下了沭汤、朐山,并进驻东海。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亲自率兵从阳刘渡过黄河,在距离郓城四十里的地方扎营,接连作战,击败了三万敌军,俘虏了三千人。陈许节度使李光颜进攻濮阳,收复了斗门、杜庄两个屯。田弘正又在东阿作战,歼灭了五万敌军。师道每次听到战败的消息,都会因恐惧而生病,等到李祐攻下金乡时,左右的人都不敢告诉他。
起初,师道派遣大将刘悟驻扎在阳谷,面对魏博军,怀疑他逗留不前,刘悟害怕无法幸免,便率兵反攻城池。师道早晨起来听到这个消息,对他的嫂子裴氏说:“刘悟的军队反叛了,他想要成为平民,守护坟墓。”于是与弘方躲藏在厕所里,士兵们抓住了他们。师道请求见刘悟,刘悟不允许,又请求送他到京师,刘悟派人告诉他说:“司空现在已经是囚犯,还有什么脸面见天子!”师道仍然低头祈求怜悯,弘方说:“不如快点死!”于是两人都被斩首,首级被送到京师。他们的尸体被抛弃,没有人敢收殓,只有士英秀在城左为他们安葬。马皛到来后,按照士礼重新安葬了他们。
起初,师古见到刘悟时说:“你将来一定会显贵,但败坏我家的人就是你。”田弘正渡过黄河时,俘虏了师道的将领夏侯澄等四十七人,皇帝下诏全部赦免他们,并赐给他们缯絮,让他们回到魏博、义成军,父母还在的可以优先遣返,贼兵们都感激涕零,互相转告,因此刘悟得以实施他的计划。师道的首级被送到田弘正的军营,田弘正召来夏侯澄验看,夏侯澄舔了舔眼中的灰尘,号啕大哭良久。刘悟一向与师道的妻子魏氏有染,谎称自己是郑公征的后裔,没有被处死,而是被没入掖廷,其他宗属都被远徙。刘悟唯独上表推荐师古的儿子明安为朗州司户参军。亲将王承庆是承宗的弟弟,师道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他,暗中约定左右,想要借机抓住师道,正好刘悟进入,王承庆逃奔徐州,归顺朝廷。
程日华,定州安喜人,原名华,德宗因为他有功,赐名为日华。他的父亲元皓是安禄山的部下,伪署为定州刺史,所以日华籍本军,成为张孝忠的牙将。沧州原本是成德部的州,张孝忠与李惟岳断绝关系后,德宗将沧州划归义武。前任刺史李固烈与李惟岳有姻亲关系,便坚守城池。张孝忠命令日华前去劝说,李固烈请求返回恒州。他整理行装,带着全部家财离开,军中愤怒地说:“马瘦了,士兵饿死了,刺史不放弃一丝一毫的血汗来救我们,现在却刮地而去,我们还有什么希望?”于是大家共同杀死了李固烈,屠杀了他的家人。日华惊恐地躲在床下,将士们迎出来说:“暴虐我们军队的人已经死了,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大家逼迫他担任刺史。张孝忠也因为日华宽厚,便让他代理刺史。
硃滔叛乱,军队驻扎在河间,导致沧州、定州的道路被阻隔,无法互通消息。硃滔和王武俊都招降日华,日华不接受,他们便进攻他。日华坚守城池。参军事李宇献计说:“城池被围困已久,府兵不来支援。现在州内有十个县濒临大海,有鱼盐之利可以自给,这支军队原本号称横海军,将军如果能断绝与易定的关系,归顺天子,自成一州,训练士兵,有利则出战,无利则坚守,可以扼住盗贼的咽喉。您如果能用我的计策,请让我到京师为天子进言。”日华认为有理,便派遣李宇西行,皇帝果然大喜,任命他为御史中丞、沧州刺史,重新设立横海军,任命他为使,时在建中三年。又任命他为检校工部尚书。皇帝下诏,沧州每年向义武输送十二万缗钱,数万斛粮食,任命李宇为判官。
王武俊想要得到沧州,派人劝说日华归顺自己,日华欺骗他说:“我们这个小城被贼兵攻打,力量耗尽就会投降。希望借给我二百骑兵来抵抗贼兵,贼兵退去后,我愿意把土地交给您。”王武俊很高兴,送给他马匹,日华留下马匹,感谢他的使者。王武俊大怒,但因为与硃滔关系和睦,害怕引起怨恨,便停止了行动。过了很久,王武俊归顺朝廷,日华便归还了马匹,并用珍币厚谢,重新结好,王武俊也释然了。贞元二年,日华去世,追赠为兵部尚书。
日华的儿子怀直擅自掌管留后事务,皇帝因为日华的缘故,便任命他为权知沧州刺史。李宇入朝,请求将东光、景城二县划出设立景州,并请求任命刺史。河朔地区的刺史已经有近三十年没有由朝廷任命了,皇帝赞赏他的忠诚,任命徐申为景州刺史。将横海军升为节度使,提拔怀直为留后。第二年,怀直成为节度使。九年后入朝,受到皇帝的特别优待,晋升为检校尚书右仆射,赐予大宅和宫女。
怀直沉迷于田猎,外出常常数日不归,帐下的程怀信乘众人愤怒,关闭城门不让他进入。怀信是他的堂兄弟。于是怀直入朝,皇帝没有怪罪他,改任虔王为节度使,提拔怀信为留后,任命怀直兼任右龙武军统军。第二年,怀信成为节度使。十六年,怀直去世,追赠为扬州大都督。五年后,怀信去世,他的儿子权继承领军事务,皇帝下诏任命他为留后。元和元年,权被任命为节度使,多次晋升为检校兵部尚书,封为邢国公。六年后入朝,宪宗对他礼遇有加,派遣他回镇,加封为检校尚书。
右仆射。权最初名叫执恭,曾经梦见沧州各城门上都写着“权”字,于是改名为权以应验这个梦。
等到淮西平定后,他感到不安,请求入朝。
到了京城,坚决辞去军政职务,于是皇帝下诏让华州刺史郑权接替他。
后来他以检校司空的职位担任邠宁节度使。去世后,被追赠为司徒,宗族中有三十多人被任命为朝请宿卫。
李全略,原名李王氏,名叫日简,曾在王武俊手下担任偏裨。
在承宗时期,他虐待自己的军队,因此入朝,被任命为代州刺史。
田弘正遇害后,穆宗因为李全略曾是镇州将领,召见他询问意见,李全略陈述了许多利害关系,希望符合皇帝的心意,并且表示愿意竭尽全力报答,于是被任命为德州刺史。
当时,杜叔良在博野战败,因此任命李全略为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并赐给他现在的姓名。
不久,他进贡了一千万钱,派儿子同捷入朝。
回来后,立即上奏任命同捷为沧州长史,掌管中军兵马。
皇帝不得已,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全略暗中谋划长久之计,选拔有才能的武将,以私交结纳士兵的心。
棣州刺史王稷善于安抚民众,家中富有,李全略内心忌惮,设计杀了他,并灭了他的家族。
不久李全略去世,同捷接任留后事务,重金贿赂邻近的藩镇,请求继承父亲的节度使职位,敬宗迟迟不下诏书。
不久文宗即位,同捷认为新皇帝刚即位,必定会大赦天下以示恩德,于是派弟弟同志、同巽入朝,并让属下崔长奉表请求任命,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兗海节度使,由乌重胤接替他。
同捷计穷,假称军中需要他留下。
于是,王智兴请求全军出征讨伐,魏博史宪诚命令大将传手诏进入军中,同捷不接受,德、棣的百姓大多逃入郓州。
于是皇帝下诏削去他的官爵,命令乌重胤率领郓、齐的军队进讨。
史宪诚、王智兴以及汴滑的李听、平卢的康志睦、易定的张璠、幽州的李载义都派兵逼近边境。
同捷自认为与成德有旧交,于是倾尽财物和子女来讨好河北三镇。
李载义不同意,断绝了与他的交往,逮捕了他的使者并将所派遣的奴婢四十七人献给朝廷。
王廷氵奏本窥视横海,想乘机夺取,率军来援。
王智兴攻打棣州,火烧谯门,引水灌城,经过七个月,他的将领张叔连投降。
起初,刺史栾濛因为同捷叛乱,秘密上奏告变,事情泄露,被害,被追赠为工部尚书。
王智兴进军包围沧州。
当时,皇帝断绝了王廷氵奏的朝贡,并且讨伐他,军队需要大量粮草,调发不及时,开始设立供军粮料使,以供应两河地区,诸将又多报俘虏首级以冒领赏赐。
自从乌重胤去世后,李寰、传良弼未能完成任务,改由左金吾卫大将军李祐接替,而王智兴的将领李君谋以轻兵渡过黄河,夜袭无棣,降服了饶安壁的五千士兵。
第二年,李祐攻下无棣、平原。
皇帝下诏命令行营坚守壁垒,务农生产,除非被袭击,否则不要决战。
但李祐的军队已经逼近德州,皇帝派谏议大夫柏耆宣慰。
李祐攻下德州,剩余的士兵逃往王廷氵奏。
同捷更加急迫,请求投降,李祐怀疑他有诈。
柏耆率兵直入城中,抓住同捷及其家属向西撤退。
李祐进入沧州,柏耆到达将陵,斩杀同捷,让他的部下将首级传送到京城。
皇帝下诏免除四州一年的租赋,赦免同捷的母亲和妻儿,将他们流放到湖南。
将崔长流放到商州。
同巽等人因为是异母兄弟,得以免死,随母亲流放到湖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八-注解
籓镇:唐代中期以后,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形成了一些半独立的军事政权,称为籓镇。这些籓镇往往拥有自己的军队和财政,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较弱。
淄青:淄青是唐代的一个籓镇,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主要包括淄州和青州。
横海:横海是唐代的一个籓镇,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主要包括横州和海州。
李正己:李正己是唐代淄青籓镇的节度使,原为高丽人,后成为唐朝的重要将领,掌握淄青地区的军政大权。
回纥:回纥是唐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多次与唐朝发生冲突,但也曾协助唐朝平定内乱。
折冲都尉:唐代的一种武官职衔,主要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兵马使:唐代的一种武官职衔,主要负责统领军队。
节度使:唐代的一种高级武官职衔,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相当于地方的最高长官。
田承嗣:唐代的籓镇将领,曾掌握魏博地区的军政大权。
薛嵩:唐代的籓镇将领,曾掌握昭义地区的军政大权。
李宝臣:唐代的籓镇将领,曾掌握成德地区的军政大权。
梁崇义:唐代的籓镇将领,曾掌握山南东道地区的军政大权。
李灵耀:唐代的籓镇将领,曾发动叛乱,后被平定。
李纳:李正己的儿子,继承其父的职位,成为淄青籓镇的节度使。
李师古:李纳的儿子,继承其父的职位,成为淄青籓镇的节度使。
李师道:李师古的异母弟,后成为淄青籓镇的节度使。
铁券:唐代皇帝赐予功臣的一种特权凭证,持有者可以免除某些刑罚或享有特殊待遇。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的一种高级文官职衔,相当于宰相。
太子太保:唐代的一种高级文官职衔,主要负责辅导太子。
饶阳郡王:唐代的一种爵位,封地在饶阳(今河北省饶阳县)。
陇西郡王:唐代的一种爵位,封地在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
太尉:唐代的一种高级武官职衔,相当于三公之一。
太傅:唐代的一种高级文官职衔,相当于三公之一。
检校司空:唐代官职,检校为临时任命,司空为三公之一,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检校司徒:唐代的一种高级文官职衔,主要负责监察和审计。
检校工部尚书:唐代的一种高级文官职衔,主要负责监察和审计工部事务。
奉礼郎:唐代的一种低级文官职衔,主要负责礼仪事务。
殿中丞:唐代的一种中级文官职衔,主要负责宫廷事务。
侍御史:唐代的一种中级文官职衔,主要负责监察和弹劾。
行军司马:唐代的一种武官职衔,主要负责军队的行军和后勤事务。
御史大夫:唐代的一种高级文官职衔,主要负责监察和弹劾。
濮阳: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
洹水: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
徐州: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
德州: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德州市。
棣州: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滨州市。
郓州: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
陈州: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
蔡州: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
河阴: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
伊阙: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陆浑: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嵩山: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
东都:唐代的东都洛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山棚:唐代的一种民间武装组织,主要由山民组成,常与官府对抗。
圆静:唐代的一个僧人,曾为史思明的将领,后成为李师道的谋士。
吕元膺:唐代的一个官员,曾任东都留守。
武元衡:唐代官员,曾任盐铁使,负责国家的盐铁专卖事务。
裴度:唐代的一个宰相,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杜黄裳:唐代的一个宰相,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刘辟:唐代的一个籓镇将领,曾发动叛乱,后被平定。
李元素:唐代的一个籓镇将领,曾任义成节度使。
杜佑:唐代的一个官员,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栾:唐代的一个官员,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顺宗:唐代的一个皇帝,名李诵,公元805年至806年在位。
宪宗:唐代的一个皇帝,名李纯,公元806年至820年在位。
元和:唐代宪宗李纯的年号,公元806年至820年。
贞元:唐代德宗李适的年号,公元785年至805年。
兴元:唐代德宗李适的年号,公元784年。
建中:唐代德宗李适的年号,公元780年至783年。
宝应:唐代代宗李豫的年号,公元762年至763年。
王播:唐代官员,曾任盐铁使,与武元衡同朝为官。
嘉珍:可能是一位收藏家或商人,拥有大量弓材。
建陵戟:建陵是唐玄宗的陵墓,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此处可能指建陵的守卫武器。
师道:指李师道,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军阀,曾割据山东一带。
元济:指李元济,李师道的部下,曾参与割据。
刘晏平:李师道的使者,被派去淮西刺探李元济的虚实。
李光颜:唐代将领,曾任陈许节度使,参与平定李师道。
柳公绰:唐代官员,曾任给事中,负责朝廷的文书工作。
张宿:唐代官员,曾任比部员外郎,负责财政事务。
弘方:李师道的儿子,被派去京师作为人质。
崔承度:李师道的大将,曾建议李师道不要轻易割地。
李逊:唐代官员,曾任左散骑常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李愿:唐代将领,曾任武宁节度使,参与平定李师道。
王智兴:唐代将领,曾参与讨伐李同捷的战役。
郑权:唐代将领,曾任横海节度使,参与平定李师道。
李祐:唐代将领,曾任武宁节度使,参与平定李师道。
韩弘:唐代将领,曾任宣武节度使,参与平定李师道。
李夷简:唐代将领,曾任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定李师道。
田弘正:唐代将领,曾为成德节度使,后被杀害。
刘悟:唐代将领,曾任大将,参与平定李师道。
程日华:唐代将领,曾任沧州刺史,参与平定藩镇割据。
张孝忠:唐代将领,曾任义武节度使,参与平定藩镇割据。
李惟岳: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军阀,曾割据河北一带。
硃滔: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军阀,曾割据河北一带。
王武俊:唐代藩镇将领,曾割据河北一带。
李宇:程日华的参军事,曾建议程日华归顺朝廷。
怀直:程日华的儿子,曾任沧州刺史。
程怀信:怀直的从昆,曾任沧州刺史。
右仆射:古代官名,唐代为宰相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权:此处指人名,权始名执恭,后因梦改名。
淮西:唐代地名,今安徽一带,曾为藩镇割据之地。
华州刺史:唐代官职,华州为今陕西华县一带,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邠宁节度使:唐代官职,邠宁为今陕西彬县一带,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司徒:古代官名,三公之一,负责礼仪、教育等事务。
李全略:唐代将领,原名李日简,后改名李全略。
代州刺史:唐代官职,代州为今山西代县一带,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穆宗:唐代皇帝,名李恒,公元820年至824年在位。
德州刺史:唐代官职,德州为今山东德州一带,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横海军节度使:唐代官职,横海军为今河北沧州一带,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沧德棣州观察使:唐代官职,负责监察沧州、德州、棣州等地的行政事务。
同捷:李全略之子,后继承父职,成为横海军节度使。
乌重胤:唐代将领,曾任横海军节度使。
魏博史宪诚:唐代藩镇将领,魏博为今河北大名一带,史宪诚为魏博节度使。
汴滑李听:唐代将领,汴滑为今河南开封一带,李听为汴滑节度使。
平卢康志睦:唐代将领,平卢为今山东青州一带,康志睦为平卢节度使。
易定张璠:唐代将领,易定为今河北易县一带,张璠为易定节度使。
幽州李载义:唐代将领,幽州为今北京一带,李载义为幽州节度使。
王廷氵奏:唐代藩镇将领,曾割据河北一带。
供军粮料使:唐代官职,负责军队粮草供应。
左金吾卫大将军:唐代官职,负责京城治安和皇帝安全。
谏议大夫柏耆:唐代官职,谏议大夫为谏官,负责向皇帝进谏,柏耆为人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八-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代中期淄青籓镇的兴衰史,特别是李正己、李纳、李师古、李师道四代节度使的统治过程。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中期籓镇割据的严重性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的情况。
首先,李正己作为高丽人,能够在唐朝的军事体系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淄青籓镇的节度使,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李正己通过与回纥的对抗,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胆识,这也为他赢得了军队的支持和信任。然而,李正己的统治也充满了暴力和严酷,他的政令严酷,威震邻境,使得淄青籓镇成为当时最强大的籓镇之一。
李正己死后,其子李纳继承了节度使的职位,继续扩张势力范围。李纳通过与田悦、梁崇义等籓镇将领的联合,试图对抗中央政府,但最终在德宗的讨伐下被迫归顺。李纳的统治虽然短暂,但他通过市渤海名马、赋繇均约等手段,进一步巩固了淄青籓镇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李纳死后,其子李师古继位。李师古在统治初期,通过与王武俊的冲突,展示了淄青籓镇的军事实力。然而,李师古的统治也充满了暴力和阴谋,他通过严法持下,胁污士众,使得淄青籓镇的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李师古死后,其异母弟李师道继位,继续维持淄青籓镇的割据状态。
李师道在统治期间,通过与蔡州的联合,试图对抗中央政府。他通过烧河阴敖库、刺杀宰相武元衡等手段,试图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然而,李师道的阴谋最终被揭穿,淄青籓镇在中央政府的讨伐下逐渐衰落。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淄青籓镇四代节度使的统治过程的描述,展示了唐代中期籓镇割据的严重性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的情况。同时,这段古文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开放包容的一面,也有暴力和阴谋的一面。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中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李师道的割据和最终被平定的过程。文中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当时朝廷与藩镇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斗争。
首先,文中提到李师道派遣刘晏平去淮西刺探李元济的虚实,结果刘晏平回来后认为李元济必败,这反映了李师道对局势的判断失误。随后,李师道因为刘晏平的报告而愤怒,最终杀了他,这显示了李师道的暴戾和短视。
接着,文中描述了李师道在朝廷的压力下,被迫割地并派遣儿子弘方入侍京师,但后来又反悔,这反映了李师道的反复无常和对朝廷的不信任。最终,李师道在朝廷的军事压力下,被迫投降,并被斩首,这标志着他的割据势力的彻底覆灭。
文中还提到了程日华的故事,他原本是张孝忠的牙将,后来因为李固烈的暴政而被推举为沧州刺史。程日华在硃滔和王武俊的威胁下,坚守城池,最终归顺朝廷,被封为沧州刺史。这反映了当时一些将领在藩镇割据的混乱中,仍然忠于朝廷,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重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复杂局势和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斗争。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以及朝廷与藩镇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特别是围绕李全略及其子李同捷的权谋与军事行动展开。李全略原名李日简,曾为王武俊的部将,后因不满王承宗的暴政而入朝,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穆宗时期,李全略因陈述利害关系,得到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德州刺史,后升任横海军节度使,成为一方诸侯。
李全略的权谋手段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进贡钱财、派遣儿子入朝等手段,巩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同时,他在地方上积极培养私兵,选拔材武之士,试图为自己的家族谋取长久的利益。然而,他的野心也引发了内部的矛盾,尤其是与棣州刺史王稷的冲突,最终导致王稷被杀害,家族被灭。这一事件反映了唐代藩镇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残酷的政治环境。
李全略死后,其子李同捷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并试图通过贿赂邻藩和朝廷官员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他的野心最终引发了朝廷的讨伐。文宗即位后,李同捷试图通过进贡和派遣使者来缓和与朝廷的关系,但朝廷已经决定彻底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最终,李同捷在多方势力的围攻下失败,被斩首示众,家族也被流放。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李全略父子的事迹,还反映了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复杂局面。藩镇将领们通过军事手段和地方势力,试图在朝廷与地方之间谋求平衡,甚至不惜发动叛乱。朝廷则通过任命节度使、派遣军队等手段,试图控制这些割据势力。然而,由于藩镇势力的强大和朝廷内部的腐败,这种平衡往往难以维持,最终导致了唐代的衰落。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唐代中后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藩镇割据不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政治权谋的较量。李全略父子的兴衰,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缩影。同时,文中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以及朝廷在应对藩镇问题时的无奈与挣扎。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通过对李全略父子权谋手段的描写,展现了唐代藩镇将领的野心与谋略。同时,文中对朝廷与藩镇之间的互动也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得整个历史事件显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