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八-原文
忠义下
程千里袁光廷 庞坚薛愿 张兴 蔡廷玉 符令奇璘 刘乃 孟华 张伾周曾 张名振 石演芬 吴溆 高沐 贾直言 辛谠 黄碣孙揆
程千里,京兆万年人。长七尺,魁岸有力。应募碛西,累官安西副都护。天宝 末,兼北庭都护、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内附,本隶朔方,赐氏李,名 献忠,度属幽州,素与安禄山有怨,内惧,故叛还碛外,数盗边。玄宗患之,诏千 里将兵讨捕。千里谕葛逻禄,阴令掎角。献忠果以穷归葛逻禄,缚之,并妻子帐下 数千人送千里所,乃献俘勤政楼,诏斩以徇。擢千里右金吾卫大将军,留宿卫。
禄山反,诏募兵河东,即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迁上党长史。贼来攻,鏖馘 多,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至德二载,贼将蔡希德围上党,轻骑挑战。千 里恃勇开县门,率百骑欲直禽希德,几得而救至,乃退。会桥坏,马颠,为贼执, 仰首敕诸骑使还,曰:“为我报诸将,可失帅,不可失城。”军中皆为泣下,增备 固守。贼不能下,乃还。囚千里至东都,安庆绪伪署特进,囚客省。庆绪败,为严 庄所害。后赦令数下,追褒死难者,惟千里生见执,不及云。
初,禄山构难,西北戍兵悉入援,故河、陇郡县皆陷吐蕃,惟河西戍将袁光廷 为伊州刺史,固守历年,虽游说百绪,终不降,诸下同心无携畔者。及粮竭,手杀 妻子,自焚死。建中初,赠工部尚书。
庞坚,京兆泾阳人。四世祖玉,事隋为监门直阁。李密据洛口,玉以关中锐兵 属王世充击之,百战不衄。世充归东都,秦王东徇洛,玉率万骑降,高祖以隋旧臣, 礼之。玉魁梧有力,明军法,久宿卫,习知朝廷制度。帝顾诸将多不闲仪检,故授 玉领军、武卫二大将军,使众观以为模{疒齐},出为梁州总管。巴山獠叛,玉枭其 首,余党四奔,属县獠与反者州里亲戚为贼游说,言不可穷蹑。玉不听,下令军中 曰:“谷熟,吾尽收以馈军。非尽贼,吾不反。”闻者惧,相谓曰:“军不止,吾 谷尽,且饿死。”乃共入贼营,与所亲相结,斩渠长以降,众遂溃。徙越州都督。 召为监门大将军。太宗以耆厚,令主东宫兵。虽老不怠,小大之务无不亲。卒,帝 为废朝,赠幽州都督、工部尚书。
坚历颍川太守。安禄山反,南阳节度使鲁炅表坚为长史兼防御副使,以薛愿为 颍川太守,共守颍川。时陈留、荥阳已陷贼,南阳被围,而颍川当往来剧。贼将阿 史那承庆悉锐攻之,传城百里,树木皆刊。城中士单寡,粮少,而愿、坚昼夜战, 诸郡兵无援者,自正月尽十一月。贼设木鹅、冲车、飞梯薄城,矢如雨,士皆雷噪, 夜半逾城入,二人不肯降。贼缚致东京,将砾解之,有说禄山曰:“义士也,彼为 其主,杀之不详。”乃缚于树。比且死,见者哭之。
愿,汾阴人。父縚,太常卿。兄崇一,娶惠宣太子女,其女弟为太子瑛妃。瑛 废,贬愿岭外,久乃得还。
张兴者,束鹿人。长七尺,一饭至斗米,肉十斤。悍趫而辩,为饶阳裨将。禄 山反,攻饶阳。兴开张祸福,譬晓敌人,而婴垮弥年,众心遂固。沧、赵已隐,史 思明引众传城,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 气慑。城破,思明缚之马前,好谓曰:“将军壮士,能屈节,当受高爵。”对曰: “昔严颜一巴郡将,犹不降张飞。我大郡将,安能委身逆虏?今日幸得死,然愿以 一言为诫。”思明曰:“云何?”兴曰:“天子遇禄山如父子,今乃反。大丈夫不 能为国扫除,反为其下,何哉?”思明曰:“将军不观天道邪?吾上起兵二十万, 直趣洛阳,天下大定。以偏师叩函谷,守将面缚,唐亡固矣。”兴曰:“桀、纣、 秦、隋穷人力,举四海与为怨,故商、周、汉、唐因得代之而有神器。皇帝无违德, 禄山非数帝贤,是苟延岁月,终即禽耳。”思明怒,锯解之。且死,骂曰:“吾能 裒强死兵败贼众!”军中凛然为改容。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硃泚同里闲,少相狎近,泚为幽 州节度使,秦署幕府。
廷玉有沈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 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泚曰:“古未有不 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我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赵、 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 玉阴欲耗其力,则讽泚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献牛马系道,储廥为 单。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泚不忍杀,囚岁余 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 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 名。”泚不能屈,待如初。
又有硃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 廷玉遂蕆朝事。泚乃奏涿州为永泰军,蓟州静塞军,瀛州清夷军,莫州唐兴军,置 团练使,以支郡隶属,卢龙军稍削。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 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
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 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
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 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
泚统幽州行营为泾原凤翔节度使,诏廷玉以大理少卿 为司马,体微为要籍。
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
滔已破田悦,浸傲肆自用。
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
滔表言二人 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
泚恚滔夺其军,不从。
会滔以幽州叛,帝 示滔表,而泚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柳州司户参军、体微南浦尉以慰 滔。
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致麾下支解 之。”
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姑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
迁玉至蓝田驿,人 白左巡使郑詹:“商于道险,不可往。”
詹追使趋潼关。
廷玉告子少诚、少良曰: “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 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
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宰相卢杞方疾御史大夫严郢,欲逐之,得廷玉死状,即抵詹死,而斥出郢。
帝 闵廷玉忠,归其柩,厚赙之。
李晟平硃泚,少诚等适终丧,晟表丐追赠廷玉。并官 二子。
而帝方招来滔,寝其奏,遂已。
符令奇,沂州临沂人。初为卢龙军裨将。会幽州乱,挈子璘奔昭义,节度使薛 嵩署为军副。嵩卒,田承嗣盗其地,引令奇为右职。
田悦拒命,马燧败之洹水。
令奇密语璘曰:“吾阅世事多矣。自安、史干纪, 无噍类。吾观田氏覆亡无时,安用苟旦夕,系缧京师,宗族屠地?汝能委质朝廷, 为唐忠臣,吾亦名扬后世矣。”
璘泣曰:“悦,忍人也,近祸可畏。”
答曰:“今 王师四合,吾属俎中醢。儿今行,吾死不朽;不行,吾亦死。尸叠逆地云何?”
璘 俯泣不能对。
初,悦与李纳会濮阳,因乞师,纳分麾下随之。
至是,纳兵归齐,使 璘以三百骑护送。
璘与父啮臂别,乃以众降燧。
璘之出,与三子同降。
悦怒,引令奇切让。
令奇骂曰:“尔忘义背主,旦夕死。吾教子以顺,杀身庸何悔?钧死,愈 尔远矣!”
悦怒,奋而起。
令奇临刑,色不变,年七十九,夷其家。
燧署璘为军副,诏拜特进,封义阳郡王。
既闻父见害,号绝泣血,燧表其冤, 加检校左散骑常侍,赐晋阳第一区、祁田五十顷,赠令奇户部尚书。
璘字元亮。李怀光反,诏燧讨之。璘介五千兵先济河,与西师合。
从燧入朝, 为辅国大将军,赐靖恭里第一区、蓝田田四十顷。
璘之降,母匿里中独免,及悦死, 诏迎于魏,赐宴别殿。
璘居环卫十三年,卒,年六十五,赠越州都督。
刘乃字永夷,河南伊阙人。少敬颖,暗诵《六经》,日数千言。善文词,为时 推目。
天宝中擢进士第。丧父,以孝闻。
服终,中书舍人宋昱知铨事,乃方调,因 进书曰:《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此唐虞以为难。今文部始抡材, 终授位,是知人、官人,两任其责。昔禹、稷、皋陶之圣,犹曰载采有九德,考绩 以九载。今有司独委一二小宰,察言于一幅之判,观行于一揖之内,何其易哉?夫 判者,以狭词短韵为体,是以小冶鼓众金,虽欲为鼎镛,不可得已。故虽有周公、 尼父图书《易象》之训,以判责之,曾不及徐、庾;虽有至德,以喋喋取之,曾不 若啬夫。故干霄蔽日,巨树也,求尺寸之材,必后于琢杙;龙吟虎啸,希声也, 尚颊舌之感,必下于蛙黾。岂不悲乎!执事诚能先政事,次文学,退观其治家,进 察其临节,则庞鸿深沈之事,亦可窥其门阈矣。”
昱嘉之,补剡尉。
刘晏在江西, 奏使巡覆,充留后。
大历中,召拜司门员外郎。
德宗初,进郭子仪为尚父。时册礼废,视诏文者不 适所宜,宰相崔祐甫召乃至閤草之,少选成文,词义典裁。
俄擢给事中,权知兵部 侍郎。
杨炎、卢杞当国,五岁不迁。
建中四年,真拜兵部侍郎。
帝狩奉天,乃卧疾私第,硃泚遣人召之,固称笃。
复遣伪相蒋镇慰诱,乃佯喑 不答,灸无完肤。
镇再至,知不可胁,乃太息曰:“我尝忝曹郎,不能死,宁以自 辱亶腥,复欲污贤哲乎?”
遂止。
乃闻车驾如梁州,自投于床,搏膺呼天,不食 卒,年六十。
帝闻其忠,赠礼部尚书,谥曰贞惠。
子伯刍,别传。
孟华,史失其何所人。初事李宝臣为府官属,论议婞婞不回,同舍疾之。
王武 俊斩李惟岳,遣华至京师陈事,德宗问河朔利害,华对称旨,擢检校兵部郎中兼侍 御史。
硃滔与武俊谋解田悦之围,帝诏华还谕,欲乱其谋。
华至,让武俊曰:“安、 史未覆灭时,大夫观其兵,自谓天下可取,今日何汩汩?且上于大夫恩甚厚,将还 康中丞他州,而归我深、赵。自古忠臣,未有不先大功而后得高官者。大夫何望于 失地邪?夫药苦口者利病,大夫后日思愚言,悔无逮!”
或曰:“华入朝私奏便宜, 欲倾我,故得显职。”
武俊惑之,然以华旧人,未忍夺其职,卒进援悦。
华从至临 清,称病还恒州。
武俊令子察所为,乃阖门谢宾客。
武俊知不足忌,无杀华意。
既 僭称王,授礼部侍郎,不肯起,呕血死。
张伾者,本为泽潞将,守临洺,田悦攻之,乘城固
守累月,士死,粮且尽,救 不至。伾悉召部将立军门,命女出遍拜,因曰:“诸君战良苦,吾无赀为赏,愿以 是女卖直,为众士一日费。”士皆哭曰:“请死战!”会马燧自河东将兵击悦城下, 败之,伾乘胜出战,无不一当百。以功迁泗州刺史。居州十年,擢右金吾卫大将军, 未拜卒,赠尚书右仆射。
军中议立其子重政,母徐及兄号诉不肯从,奔告淮南节度使王锷,乃免。诏嘉 其忠,起为金吾卫大将军,委锷处以剧职,封徐鲁国夫人。
周曾者,本李希烈部将,与王玢、姚詹韦清志相善,号四公子。希烈反,曾密 得其计,一二以告李勉。玢为许州镇遏使。会哥舒曜拔汝州,希烈遣曾往拒。曾欲 引军据蔡,使玢为应,憺、清居中谋取希烈,密求药毒希烈,不死。曾之行,希烈 使假子十人从。次襄城,知其谋,以告。希烈使李克诚率骡军千人劫曾杀之,而收 其兵,并杀玢、憺。始,约事觉毋相引。清惧,阳说希烈曰:“今兵寡,恐不能就 事,请乞师硃滔。”希烈然之。至襄邑,夺刘洽。德宗赠曾太尉,玢司徒,憺工部 尚书,擢清安定郡王,实封户二百。
又有吕贲、康秀琳、梁兴朝、贾乐卿、侯仙钦皆死希烈之难,赠贲、秀琳尚书 左右仆射,兴朝等皆秩尚书,遣萧昕致祭境上。命李勉、哥舒曜访其家子孙,诏虽 三世有罪,常降一等。
曾无后,贞元中,女及曾兄子酆争袭封,有司奏曾首谋归顺,身死贼手,陛下 锡真食,不幸绝嗣,宜令酆以五十户奉祀,女亦封五十户。
张名振,李事李怀光为都将。始,怀光已立功,德宗赐铁券,奉诏倨甚。名振 到军门大言曰:“太尉见贼不击,使到不迎,将反邪?且安、史、仆固等今皆族灭, 公欲何为?是资忠义士立功耳。”怀光召见,谕以贼强,须蓄锐俟时,诱为不反。 及引军入咸阳,又曰:“公不反,来此何邪?不急攻泚收京城,欲以贼谁遗?”怀 光怒曰:“病狂人也。”使左右拉杀之。
石演芬者,本西域胡人,事怀光至都将,尤亲信,畜为假子。怀光军三桥,将 与硃泚连和。演芬使客郜成义到行在,言怀光无破贼意,请罢其总统。成义走告怀 光子琟,怀光召演芬骂曰:“尔为我子,奈何欲破吾家?今日负我,宜即死。”对 曰:“天子以公为股肱,公以我为腹心;公乃负天子,我何不负公?且我胡人,无 异心,惟知事一人,不呼我为贼,死固吾分。”怀光使士脔食之,皆曰:“烈士也, 可令快死。”以刀断其颈。德宗闻,赠演芬兵部尚书,赐其家钱三百万,斩成义于 朔方。
吴溆者,章敬皇后之弟。代宗立,诏赠后祖神泉为司徒,父令珪太尉,擢叔父 令瑶太子家令、濮阳郡公,令瑜太子谕德、济阳郡公,溆太子詹事、濮阳郡公,并 开府仪同三司。令瑶兄弟故为县令、郎将矣,而溆用盛王府参军进,俄迁鸿胪少卿、 金吾将军。建中初,迁大将军。溆循循有礼让,无倨气矜色,见重朝廷,时以为材 当所位,不自戚属者。
硃泚反,卢杞、白志贞皆谓泚有功,不宜首难,得大臣一人持节尉晓,恶且悛。 德宗顾左右,无敢行,溆曰:“陛下不以臣亡能,愿至贼中谕天子至意。”帝大悦。 溆退谓人曰:“吾知死无益而决见贼者,人臣食禄死其难,所也。方危时,安得自 计?且不使陛下恨下无犯难者。”即日赍诏见泚,具道帝待以不疑者。而泚业僭逆, 故留溆客省不遣,卒被害。帝悲梗甚,赠太子太保,谥曰忠,赐其家实户二百,一 子五品正员官。京师平,官庀其葬。子士矩,别传。
高沐者,渤海人。父冯,事宣武李灵耀,假守曹州。灵耀反,冯密遣人奏贼纤 悉,有诏即拜曹州刺史。会李正已盗有曹、濮,冯不能自通朝廷,死官下。
沐,贞元中擢进士第,以家托郓,故李师古辟署判官。师道叛,沐率其僚郭昈、 郭航、李公度引古今成败,前后镌说,不能入。师道所厚吏李文会、林英等乘间诉 曰:“比悉心忧公家事,而为沐等所疾,公奈何举十二州地成沐辈千载名乎?”由 是疏斥沐,令守濮州。沐上书盛夸山东煮海之饶,得其地可以富国。师道谋皆露。 后英奏事京师,胁邸史言沐以诚款结天子。师道怒,诛沐,而囚户濮州,守卫苛 严,凡十年。
吴元济拒命,师道引兵攻彭城,败萧、沛数县而还,以缓王师。昈为缯书藏衣 絮间,使郭航间道走武宁军见李愿,请奇兵三千浮海捣莱、淄,贼倚海不为备,且 居皆罪人,无与守。始,昈畏事泄,署师道所信吏刘谅名以遣,愿白诸朝,议者疑 师道使为之,不得报。航不敢循故道,间关回远还昈所。未几,师道召航,昈疑事 露,欲引决,航曰:“事觉,吾独死,君无患。”航卒自杀,遂绝。及王师讨师道, 诸节度兵四人,而彭城兵下鱼台金乡、李听军取海州若拾遗,颇用昈策。
初,淮西平,师道势蹙,内甚惧。李公度与大将李英昙都献三州。使长子入侍。 师道然可,俄中悔,欲杀英昙,贾直言讽师道嬖奴曰:“高沐冤气在天,祸且至。 英昙复死,是益其崇也。”乃止。逐于莱州,俄杀之。
又有崔承宠、杨偕、陈佑、崔清皆抗节忤贼,李文会指为沐党,沐之死,皆被 囚。刘悟既平师道,捉昈臂歔欷流涕,辟置义成节度府,亦请公度为僚属。元和十
四年,赠沐吏部尚书,委马〓备礼收葬,恤其家。
航,莱州人,以气闻,师道署右职,与昈世居齐。初,昈举进士,权德舆将取 之,闻其家贼中,乃罢,遂为贼聘。二人座能以忠显。
贾直言,河朔旧族也,史失其地。父道冲,以艺待诏。代宗时,坐事赐鸩,将 死,直言绐其父曰:“当谢四方神祇。”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明日, 毒溃足而出,久乃苏。帝怜之,减父死,俱流岭南。直言由是鐍。
后署师道府属。及师道不轨,提刀负棺入谏曰:“愿前死,不见城之破。”又 画缚载槛车状而妻子系累者以献,师道怒,囚之。刘悟既入,释其禁,辟署义成府。 后徙潞,亦随府迁。
监军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慈州刺史张汶谋缚悟送阙下,以汶代节度。事泄, 悟以兵围承偕,杀小使,赴言遽入责曰:“司空纵兵胁天子使者,是欲效李司空芽? 它日复为军中所指笑。”悟闻,感悔,匿承偕于第以免。悟每有过,必争,故悟能 以臣节光明于朝。穆宗召为谏议大夫,群情洒然称允。而悟固留,得听。
始,悟子从谏贵甚,见直言辄衣紫拥笏,以兵自卫。直言谏悟曰:“郎少年, 毋使袭山东熊,朝服可擅著邪?”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 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 “欲反耳。”直言仰天哭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为功臣。然以张汶故,自谓 不洁淋头,卒羞死。郎今日乃欲反邪?”从谏起抱直言项哭曰:“计穷而然。”直 言曰:“君何忧无土地,今胁朝廷,正速死耳。若从武德谋,吾见刘氏为元济矣。” 从谏拜曰:“唯大夫救之。”直言乃自摄留后,使从谏居丧。初,从谏惟郓兵二千 同谋。直言既折之,军中遂安。
大和九年卒,赠工部尚书。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学《诗》、《书》,能击剑,重然诺,走人所急。 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 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
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 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 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 延枢知必来,曰:“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俄而至,慆喜曰:“围急,飞 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乃劝解白衣被甲。
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 夜逾淮,坎岸登,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大将袁公异 等曰:“贼众我寡,不可往。”谠拔剑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 乃逗留不进,欲何为?大丈夫孤国恩,虽生可羞。且失泗,则淮南为寇场,君尚能 独存?吾今断左臂杀君去。”推剑直前,厚本持之,公异等仅免。谠望泗恸哭,帐 下皆流涕。厚本决许付兵五百,谠曰:“足矣!”遍问士曰:“能行乎?”皆曰: “诺。”谠仆面于地,泣以谢。众既叩淮,有人语曰:“贼破城矣!”谠将斩之, 众为请。谠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济,慆亦出兵,表里击,贼 大败。谠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赴援,壁莲塘,慆欲遣人廷劳,诸 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围三月,救兵外败,城益危。谠复请乞兵淮南,与壮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斩贼栅 出,见节度使令狐綯,复诣浙西见审权。时皆传泗州已陷,疑谠为贼计,囚之。谠 引李峄自明。峄时为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乃许救,合淮南兵五千,盐粟 具。方淮路梗,不得进。谠引兵决战,斩贼六百级,乃克入,城上欢叫,忄舀与下 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监察御史。围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
初,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谠子及兄子客广陵, 托慆曰:“使先人不乏祀,公之惠也。”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 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方谠之少,耕于野,有牛斗,众畏奔践,谠直前,两持其角,牛不能动,久而 引触,竟折其角。里人骇异,屠牛以饭谠。然谠癯短,才及中人。后贵,力亦少衰 云。
黄碣,闽人也。初为闽小将,喜学问,轩然有志向。同列有假其笔者,碣怒曰: “是笔它日断大事,不可假。”后战安南有功,高骈表其能,为漳州刺史,徙婺州, 治有绩。刘汉宏遣兵攻之,兵寡不可守,弃州去,客苏州。
董昌为威胜军节度使,表碣自副,久乃应。及昌反,碣谏曰:“大王拔田亩, 席贡输之勤,位将相,非有勋业可纪。今不能尽忠王朝,乃自尊大,一日诛灭无种 矣。桓、文不侮周室,曹操弗敢危汉。今王僻婴一城,乃为大逆,何邪?碣请举族 先死,不能见王之灭。”昌怒曰:“碣不顺我邪?”斥出之。碣移书幕府李滔曰: “‘顺天’建元,以愚策之,针可为槊邪?”或窃其书示昌,昌令使者斩之。使以 首至,昌诟曰:“贼负我,三公不肯为,而求死邪?”抵溷中,夷其家百口,坎镜 湖之南同瘗焉。昌败,有诏赠司徒,求其后不能得。
已杀碣,滔亦遇害,乃召会稽令吴镣问策,镣曰:“王为真诸侯,遗荣子孙 而不为,乃作伪天子,自取灭亡。”昌叱斩之,族其家。
又召山阴令张逊知御史台, 固辞曰:“王自弃,为天下笑。且六州势不助逆,王据孤州以速死,谓何?逊不敢 以身许王也。”昌恶之,曰:“逊不知天意,议邪说拒我。”囚之。
他日谓人曰: “我无碣、镣、逊,何乏事?”即害之。
孙揆,字圣圭,刑部侍郎逖五世从孙也。第进士,辟户部巡官。历中书舍人、 刑部侍郎、京兆尹。
昭宗讨李克用,以揆为兵马招讨制置宣慰副使,既而更授昭义 军节度使,以本道兵会战。
克用伏兵刀黄岭,执揆,厚礼而将用之,曰:“公辈当 从容庙堂,何为自履行阵也?”揆大骂不诎,克用怒,使以锯解之,锯齿不行,揆 谓曰:“死狗奴,解人当束之以板,汝辈安知?”行刑者如其所言,詈声不辍至死。
昭宗怜之,赠左仆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八-译文
忠义下
程千里、袁光廷、庞坚、薛愿、张兴、蔡廷玉、符令奇璘、刘乃、孟华、张伾、周曾、张名振、石演芬、吴溆、高沐、贾直言、辛谠、黄碣、孙揆
程千里,京兆万年人。身高七尺,体格魁梧有力。应征入伍到碛西,历任安西副都护。天宝末年,兼任北庭都护、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归附唐朝,原本隶属于朔方,赐姓李,名献忠,后来划归幽州,因与安禄山有旧怨,内心恐惧,于是叛逃回碛外,多次侵扰边境。唐玄宗对此感到忧虑,下诏令程千里率兵讨伐。程千里劝说葛逻禄部落,暗中让他们夹击。献忠果然因走投无路而归附葛逻禄,葛逻禄人将他绑缚,连同他的妻子和帐下数千人一起送到程千里处,程千里将俘虏献到勤政楼,皇帝下诏将其斩首示众。程千里被提拔为右金吾卫大将军,留在京城担任宿卫。
安禄山反叛后,皇帝下诏在河东招募士兵,程千里被任命为节度副使、云中太守,后升任上党长史。叛军来攻,程千里多次击败敌军,因功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至德二年,叛将蔡希德围攻上党,率轻骑挑战。程千里仗着勇猛打开城门,率领百骑想要直接擒获蔡希德,几乎得手时敌军援兵赶到,只得撤退。恰逢桥梁损坏,马匹跌倒,程千里被叛军俘虏,他抬头命令骑兵们回去,说:“替我告诉诸将,可以失去主帅,但不能失去城池。”军中将士都为之流泪,加强防备坚守城池。叛军无法攻下,只得撤退。程千里被囚禁到东都,安庆绪伪授他特进,囚禁在客省。安庆绪败亡后,程千里被严庄杀害。后来多次颁布赦令,追赠死难者,但程千里因被俘时还活着,未能得到追赠。
当初,安禄山发动叛乱,西北的戍兵全部入京救援,因此河、陇的郡县都被吐蕃攻陷,只有河西戍将袁光廷担任伊州刺史,坚守多年,尽管叛军百般游说,始终不投降,部下也同心协力没有叛离的。等到粮草耗尽,袁光廷亲手杀死妻子儿女,自焚而死。建中初年,追赠工部尚书。
庞坚,京兆泾阳人。他的四世祖庞玉,曾在隋朝担任监门直阁。李密占据洛口时,庞玉率领关中精锐部队归属王世充攻打李密,百战不败。王世充回到东都,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庞玉率领万骑投降,高祖因他是隋朝旧臣,对他以礼相待。庞玉身材魁梧有力,精通军法,长期担任宿卫,熟悉朝廷制度。皇帝见诸将大多不熟悉礼仪,因此任命庞玉为领军、武卫二大将军,让众人以他为榜样,后出任梁州总管。巴山獠人叛乱,庞玉斩杀其首领,余党四散奔逃,属县的獠人与叛乱者是同乡亲戚,为叛军游说,说不可穷追。庞玉不听,下令军中:“谷子熟了,我全部收割来供应军粮。不彻底消灭叛贼,我绝不回师。”听到的人感到恐惧,互相说:“军队不撤,我们的粮食被收光,就要饿死了。”于是共同进入叛军营中,与亲友结盟,斩杀首领投降,叛军于是溃散。庞玉调任越州都督。后被召为监门大将军。太宗因他年老忠厚,命他掌管东宫兵事。虽年老但不懈怠,大小事务无不亲自处理。去世后,皇帝为他罢朝,追赠幽州都督、工部尚书。
庞坚历任颍川太守。安禄山反叛时,南阳节度使鲁炅上表推荐庞坚为长史兼防御副使,任命薛愿为颍川太守,共同守卫颍川。当时陈留、荥阳已陷落,南阳被围困,而颍川地处要冲。叛将阿史那承庆率精锐进攻,攻城百里,树木都被砍光。城中兵少粮缺,薛愿和庞坚昼夜奋战,各郡的援兵迟迟不到,从正月一直坚守到十一月。叛军设置木鹅、冲车、飞梯攻城,箭如雨下,士兵们雷声般呐喊,半夜翻越城墙进入城中,二人不肯投降。叛军将他们绑缚送到东京,准备用砾石砸死他们,有人对安禄山说:“他们是义士,忠于其主,杀了他们不吉利。”于是将他们绑在树上。临死前,见到的人都为他们哭泣。
薛愿,汾阴人。父亲薛縚,曾任太常卿。兄长薛崇一,娶了惠宣太子的女儿,他的妹妹是太子李瑛的妃子。李瑛被废后,薛愿被贬到岭南,很久才得以返回。
张兴,束鹿人。身高七尺,一顿饭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勇猛矫健且善辩,担任饶阳裨将。安禄山反叛,攻打饶阳。张兴向敌人分析祸福,晓以利害,坚守城池一年多,军心因此稳固。沧州、赵州已经陷落,史思明率众攻城,张兴披甲持十五斤重的陌刀登上城墙。叛军攻城时,张兴挥刀一砍,就有数人毙命,叛军都感到畏惧。城破后,史思明将他绑在马前,好言相劝:“将军是壮士,若能屈节投降,必得高官厚禄。”张兴回答:“昔日严颜只是巴郡的将领,尚且不投降张飞。我是大郡的将领,怎能委身于逆贼?今日幸得死节,但希望以一言相劝。”史思明问:“什么话?”张兴说:“天子待安禄山如父子,如今他却反叛。大丈夫不能为国扫除叛贼,反而为其效力,这是为何?”史思明说:“将军难道不看天道吗?我率二十万大军,直取洛阳,天下大势已定。以偏师攻打函谷关,守将束手就擒,唐朝灭亡是必然的。”张兴说:“桀、纣、秦、隋耗尽民力,与天下为敌,所以商、周、汉、唐得以取而代之。皇帝没有失德,安禄山不如历代贤君,不过是苟延残喘,最终必被擒获。”史思明大怒,用锯子将他锯死。临死前,张兴骂道:“我能聚集强兵击败你们这些叛贼!”军中将士无不肃然起敬。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曾为安禄山效力,但未有名声。与硃泚是同乡,年少时关系亲密,硃泚担任幽州节度使时,任命他为幕府官员。
蔡廷玉有深谋远略,善于与人交往,内外都对他亲近依附。硃泚多次向他咨询,并多次派他到京师。当时,幽州兵最强,财力雄厚,士兵骄横强悍,整天想着吞并他人,不知上下礼法。蔡廷玉私下对硃泚说:“自古以来,没有不臣服朝廷却能福及子孙的。您南联赵、魏,北接奚虏,兵强地险,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一旦赵、魏反噬,您就像沸鼎中的鱼一样危险。不如归顺天子,平定多难,功勋可铭刻于鼎彝,如何?”硃泚赞同他的建议。蔡廷玉暗中想削弱硃泚的力量,于是劝他拿出金币礼待士人,又劝他将贡赋上缴朝廷以资助天子经费,献上牛马堵塞道路,储备粮仓为单薄。还劝硃泚入朝,硃泚准备听从,诸将大怒,绑缚蔡廷玉羞辱他,蔡廷玉毫不屈服,硃泚不忍杀他,囚禁一年多后释放,问他:“你后悔了吗?”蔡廷玉回答:“引导您叛逆才该后悔,劝您行义有何可悔?”又囚禁了一年,问他:“能反省过错吗?不然,就要处死。”蔡廷玉回答:“不杀我,您得名。杀我,我得名。”硃泚无法使他屈服,待他如初。
还有硃体微,也是硃泚的心腹。蔡廷玉有建议,硃体微总是支持他,因此硃泚更加信任蔡廷玉,桀骜之气稍有收敛。蔡廷玉于是完成了朝廷的任务。硃泚上奏将涿州设为永泰军,蓟州为静塞军,瀛州为清夷军,莫州为唐兴军,设置团练使,以支郡隶属,卢龙军的势力稍有削弱。硃泚内心畏惧弟弟硃滔逼迫自己,硃滔也劝硃泚入朝,于是将军队交给硃滔。蔡廷玉、硃体微共同对硃泚说:“您入朝将成为功臣之首,后事至关重要
只有诚信的人才可以托付。朱滔虽然是朱泚的弟弟,但性情多变,不可靠,如果给他兵权,就是给他带来灾祸。”朱泚不听。
两人跟随朱泚到朝廷,德宗还是太子时,就知道廷玉的名声,见到他后,对他非常礼遇。
朱泚统领幽州行营,担任泾原凤翔节度使,朝廷任命廷玉为大理少卿,担任司马,体微为要籍。
朱滔向朱泚提出请求,有时不符合规矩,廷玉一定会纠正他,让他遵循旧法。
朱滔已经打败了田悦,逐渐变得傲慢自大。
身边有人讨厌廷玉,诬陷说:“廷玉一向诋毁朱滔,想要分裂燕地,廷玉是主谋,体微附和。”
朱滔上表说这两人离间骨肉,请求将他们交给有司处死。还写信给朱泚说同样的话。
朱泚怨恨朱滔夺走了他的军队,没有听从。
后来朱滔在幽州叛乱,皇帝出示了朱滔的表文,朱泚也拿出了朱滔的信,于是将罪责归咎于廷玉和体微,贬廷玉为柳州司户参军,体微为南浦尉,以安抚朱滔。
朱滔派间谍在朝廷中监视,说:“皇上如果不杀廷玉,廷玉被贬后,一定会东出洛阳,我会把他绑到我的麾下,将他肢解。”
廷玉即将出发时,皇帝安慰他说:“你先去吧,为国家受委屈,一年之内一定会召你回来。”
廷玉到了蓝田驿,有人告诉左巡使郑詹:“商于道路险峻,不能去。”
郑詹派人追上去,让他改道潼关。
廷玉告诉儿子少诚、少良说:“我为天子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幽州十一城,想要分裂他们的土地,让他们无法作乱,却在即将成功时失败,难道是上天帮助叛逆吗?现在官吏让我出东都,这大概是朱滔的计谋,我不能让国家蒙羞。”
到了灵宝,廷玉投河自尽。
宰相卢杞正想排挤御史大夫严郢,得知廷玉的死讯后,立即将郑詹处死,并将严郢贬出朝廷。
皇帝怜悯廷玉的忠诚,将他的灵柩送回,并厚加抚恤。
李晟平定朱泚叛乱后,少诚等人正好服丧期满,李晟上表请求追赠廷玉,并任命他的两个儿子为官。
但皇帝当时正想招降朱滔,搁置了李晟的奏章,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符令奇是沂州临沂人,最初是卢龙军的副将。幽州发生叛乱时,他带着儿子符璘投奔昭义军,节度使薛嵩任命他为军副。薛嵩去世后,田承嗣占据了昭义,任命符令奇为右职。
田悦抗命,马燧在洹水打败了他。
符令奇私下对符璘说:“我经历了很多世事。自从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以来,没有人能幸免。我看田氏的覆灭是迟早的事,何必苟且偷生,最终被绑到京城,家族被屠戮呢?如果你能归顺朝廷,成为唐朝的忠臣,我也能名扬后世了。”
符璘哭着说:“田悦是个残忍的人,眼前的祸患太可怕了。”
符令奇回答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四面围攻,我们就像砧板上的肉。你现在去归顺,我死而无憾;如果你不去,我也会死。尸体堆积在叛逆之地,又有什么意义呢?”
符璘低头哭泣,无法回答。
当初,田悦与李纳在濮阳会面,请求援军,李纳分出一部分兵力跟随他。
这时,李纳的军队返回齐地,派符璘带领三百骑兵护送。
符璘与父亲咬臂告别,随后率领部下投降了马燧。
符璘离开时,与三个儿子一起投降。
田悦大怒,召来符令奇严厉责备。
符令奇骂道:“你忘恩负义,背叛君主,早晚会死。我教导儿子归顺朝廷,即使被杀也无悔!同样是死,我比你高尚多了!”
田悦大怒,愤然起身。
符令奇临刑时,面不改色,终年七十九岁,全家被杀。
马燧任命符璘为军副,朝廷下诏封他为特进,封义阳郡王。
符璘得知父亲被害后,悲痛欲绝,马燧上表为他申冤,朝廷加封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赐予晋阳一处宅邸、祁县五十顷田地,追赠符令奇为户部尚书。
符璘字元亮。李怀光叛乱时,朝廷下诏让马燧讨伐他。符璘带领五千士兵先渡过黄河,与西面的军队会合。
他跟随马燧入朝,被任命为辅国大将军,赐予靖恭里一处宅邸、蓝田四十顷田地。
符璘投降时,他的母亲藏在乡里得以幸免,田悦死后,朝廷下诏将她接到魏地,在别殿设宴款待。
符璘担任环卫官十三年,去世时六十五岁,追赠越州都督。
刘乃字永夷,河南伊阙人。他年少时聪明好学,能背诵《六经》,每天能背诵数千字。他擅长写文章,受到当时人的推崇。
天宝年间,他考中进士。父亲去世后,他以孝闻名。
服丧期满后,中书舍人宋昱主持铨选事务,刘乃正好被调任,于是他上书说:《尚书》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这是唐尧、虞舜都认为困难的事。现在文部选拔人才,最终授予官职,是知人、官人两件事都负责。过去禹、稷、皋陶这样的圣人,尚且说要考察九种品德,考核政绩需要九年。现在有司只委托一两个小官,通过一纸判词来考察言论,通过一次揖让来观察行为,这未免太草率了!判词以简短的词句为体,就像用小炉子炼大钟,即使想铸成大器,也不可能。所以即使有周公、孔子的《易象》之训,用判词来要求,还不如徐陵、庾信;即使有至高的德行,用喋喋不休的言辞来选拔,还不如啬夫。高大的树木,遮蔽天空,但要找尺寸之材,却要等到砍伐之后;龙吟虎啸,是稀有的声音,但要靠舌头的感觉来辨别,却不如蛙鸣。这难道不可悲吗!如果执事能先考察政事,再考察文学,退而观察其治家,进而观察其临事,那么那些深奥的事情,也能窥见其门径了。”
宋昱赞赏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剡县尉。
刘晏在江西时,上奏让他巡视各地,担任留后。
大历年间,他被召为司门员外郎。
德宗初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当时册封礼仪荒废,起草诏书的人不熟悉礼仪,宰相崔祐甫召刘乃到内阁起草诏书,他很快就完成了,文辞典雅。
不久,他被提升为给事中,代理兵部侍郎。
杨炎、卢杞执政时,他五年没有升迁。
建中四年,他正式担任兵部侍郎。
皇帝逃到奉天时,刘乃卧病在家,朱泚派人召他,他坚决称病不去。
朱泚又派伪相蒋镇去劝诱他,刘乃假装哑巴不回答,被折磨得体无完肤。
蒋镇再次到来,知道无法胁迫他,叹息道:“我曾经担任过曹郎,不能死节,难道还要自取其辱,再去玷污贤哲吗?”
于是作罢。
刘乃听说皇帝去了梁州,从床上跳下来,捶胸呼天,绝食而死,终年六十岁。
皇帝得知他的忠诚,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贞惠。
他的儿子刘伯刍,另有传记。
孟华,史书没有记载他是哪里人。他最初在李宝臣手下担任府官,为人刚直不阿,同僚们都很讨厌他。
王武俊杀了李惟岳后,派孟华到京城陈述事情,德宗询问河朔的利害关系,孟华的回答符合皇帝的心意,被提升为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
朱滔与王武俊谋划解除田悦的围困,皇帝下诏让孟华回去劝说,想破坏他们的计划。
孟华到了之后,责备王武俊说:“安禄山、史思明还没有覆灭时,大夫您看他们的军队,自以为可以夺取天下,现在怎么这么糊涂?而且皇上对您恩重如山,准备让康中丞去别的州,而把深州、赵州还给您。自古忠臣,没有不先立大功而后得到高官的。大夫您为什么还指望失去的土地呢?良药苦口利于病,大夫您日后想起我的话,后悔就来不及了!”
有人说:“孟华入朝时私下上奏,想要陷害我,所以才得到显要的职位。”
王武俊被迷惑了,但因为孟华是旧人,不忍心剥夺他的职位,最终还是去援救田悦。
孟华跟随到临清,称病返回恒州。
王武俊让儿子监视他的行为,孟华闭门谢客。
王武俊知道他不足为虑,没有杀他的意思。
王武俊僭越称王后,任命孟华为礼部侍郎,孟华不肯接受,吐血而死。
张伾原本是泽潞的将领,守卫临洺,田悦攻打他,他坚守城池。
守城数月,士兵战死,粮食将尽,援兵未到。伾召集所有部将站在军门前,命令女儿出来一一拜见,并说:“各位将军作战辛苦,我没有财物来赏赐你们,愿意将我的女儿卖掉,所得钱财作为大家一天的军费。”士兵们都哭着说:“请让我们死战!”这时马燧从河东率兵攻打悦城下,击败了敌军,伾乘胜出战,士兵们个个以一当百。因功升任泗州刺史。在州任职十年,升任右金吾卫大将军,未及上任便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
军中商议立他的儿子重政为继承人,母亲徐氏和兄长哭诉不肯接受,跑去告诉淮南节度使王锷,于是作罢。皇帝下诏嘉奖他的忠诚,起用他为金吾卫大将军,委任王锷处理重要职务,封徐氏为鲁国夫人。
周曾原是李希烈的部将,与王玢、姚詹、韦清志关系很好,号称四公子。李希烈反叛,周曾暗中得知他的计划,一一告诉了李勉。王玢担任许州镇遏使。当时哥舒曜攻下汝州,李希烈派周曾前去抵抗。周曾想率军占据蔡州,让王玢接应,韦清志在内部谋划除掉李希烈,暗中求药毒死李希烈,但未成功。周曾出发时,李希烈派了十个养子跟随。到了襄城,得知他们的阴谋,便告诉了李希烈。李希烈派李克诚率骡军千人劫杀周曾,并收编了他的军队,同时杀了王玢和韦清志。起初,他们约定事情败露后不互相牵连。韦清志害怕,假装对李希烈说:“现在兵力不足,恐怕难以成事,请向硃滔求援。”李希烈同意了。到了襄邑,夺取了刘洽的地盘。德宗追赠周曾为太尉,王玢为司徒,韦清志为工部尚书,升任韦清志为安定郡王,实封二百户。
还有吕贲、康秀琳、梁兴朝、贾乐卿、侯仙钦都死于李希烈之难,追赠吕贲、康秀琳为尚书左右仆射,梁兴朝等人皆任尚书,派萧昕到边境致祭。命令李勉、哥舒曜访查他们的子孙,诏令即使三代有罪,也常降一等处理。
周曾没有后代,贞元年间,他的女儿和兄长的儿子酆争相继承封号,有关部门上奏说周曾首谋归顺,却死于贼手,陛下赐予他实封,不幸绝嗣,应让酆以五十户奉祀,女儿也封五十户。
张名振,曾侍奉李怀光为都将。起初,李怀光已立下战功,德宗赐予他铁券,他奉诏时态度傲慢。张名振到军门前大声说:“太尉见到贼人不攻击,使者到来不迎接,是要反叛吗?况且安禄山、史思明、仆固怀恩等人都已被灭族,您想做什么?这是在帮助忠义之士立功啊。”李怀光召见他,解释说贼人强大,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诱使他不要反叛。等到率军进入咸阳,张名振又说:“您不反叛,来这里做什么?不赶紧攻打朱泚收复京城,是想把贼人留给谁?”李怀光怒道:“这是个疯子。”命令左右将他拉出去杀了。
石演芬原是西域胡人,侍奉李怀光至都将,深受信任,被收为养子。李怀光驻军三桥,准备与朱泚联合。石演芬派门客郜成义到行在,报告李怀光没有破贼的意图,请求罢免他的统帅职务。郜成义跑去告诉李怀光的儿子琟,李怀光召见石演芬骂道:“你是我的儿子,为什么要毁掉我的家?今天你背叛我,应该立即处死。”石演芬回答说:“天子把您当作股肱,您把我当作腹心;您背叛天子,我为什么不背叛您?况且我是胡人,没有二心,只知侍奉一人,不叫我为贼,死是我的本分。”李怀光命令士兵将他碎尸万段,士兵们都说:“这是个烈士,应该让他痛快地死。”于是用刀砍断他的脖子。德宗听说后,追赠石演芬为兵部尚书,赐给他家三百万钱,在朔方斩杀了郜成义。
吴溆是章敬皇后的弟弟。代宗即位后,下诏追赠皇后的祖父神泉为司徒,父亲令珪为太尉,升任叔父令瑶为太子家令、濮阳郡公,令瑜为太子谕德、济阳郡公,吴溆为太子詹事、濮阳郡公,并开府仪同三司。令瑶兄弟原本是县令、郎将,而吴溆以盛王府参军的身份晋升,不久升任鸿胪少卿、金吾将军。建中初年,升任大将军。吴溆为人谦逊有礼,没有傲慢之气,深受朝廷器重,当时人们认为他的才能与职位相称,并非因为他是皇亲国戚。
朱泚反叛,卢杞、白志贞都说朱泚有功,不应首先发难,应该派一位大臣持节去晓谕他,或许他会悔改。德宗环顾左右,无人敢去,吴溆说:“陛下不嫌弃臣无能,臣愿到贼营中传达天子的旨意。”皇帝非常高兴。吴溆退下后对人说:“我知道死无益,但决定去见贼人,因为臣子食禄,死于危难是应该的。在危难时刻,怎能只顾自己?而且不能让陛下遗憾没有敢于犯难的人。”当天他带着诏书去见朱泚,详细传达了皇帝对他的信任。然而朱泚已经僭越称帝,因此将吴溆扣留在客省,不放他回去,最终被害。皇帝非常悲痛,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赐给他家实封二百户,一个儿子任五品正员官。京师平定后,官府为他办理了丧事。他的儿子士矩,另有传记。
高沐是渤海人。父亲冯,曾侍奉宣武李灵耀,代理曹州刺史。李灵耀反叛,冯秘密派人向朝廷报告贼人的详细情况,朝廷下诏立即任命他为曹州刺史。当时李正已占据曹、濮二州,冯无法与朝廷联系,最终死在任上。
高沐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因家住在郓州,所以李师古任命他为判官。李师道反叛,高沐率领他的僚属郭昈、郭航、李公度引用古今成败的事例,反复劝说,但未能说服李师道。李师道所信任的官吏李文会、林英等人趁机进谗言说:“我们尽心为公家事操劳,却被高沐等人嫉恨,您为何要拿十二州的地盘成就高沐等人的千古名声呢?”因此李师道疏远并贬斥高沐,命令他驻守濮州。高沐上书极力夸赞山东煮盐的富饶,得到这些地方可以使国家富强。李师道的阴谋因此暴露。后来林英到京师奏事,威胁邸史说高沐以忠诚结交天子。李师道大怒,杀了高沐,并将他的家属囚禁在濮州,守卫非常严密,长达十年。
吴元济抗拒朝廷命令,李师道率兵攻打彭城,攻下萧、沛数县后撤回,以延缓朝廷的军队。郭昈写了一封密信藏在衣絮中,派郭航从小路前往武宁军见李愿,请求派三千奇兵渡海攻打莱、淄二州,贼人倚仗大海没有防备,而且居住的都是罪人,无人防守。起初,郭昈害怕事情泄露,署上李师道信任的官吏刘谅的名字送出,李愿将此事报告朝廷,朝中有人怀疑是李师道指使的,因此没有回复。郭航不敢走原路,绕道返回郭昈处。不久,李师道召见郭航,郭昈怀疑事情败露,想要自杀,郭航说:“事情败露,我一个人死,您不用担心。”郭航最终自杀,事情因此断绝。等到朝廷讨伐李师道,各路节度使的军队共四人,而彭城兵攻下鱼台、金乡,李听军攻取海州如拾草芥,很大程度上采用了郭昈的策略。
起初,淮西平定后,李师道势力衰弱,内心非常恐惧。李公度与大将李英昙都献上三州。李师道派长子入朝侍奉。李师道表面上同意,但很快反悔,想要杀死李英昙,贾直言劝李师道的宠奴说:“高沐的冤气在天,祸患将至。李英昙再死,只会增加灾祸。”于是作罢。将李英昙流放到莱州,不久又杀了他。
还有崔承宠、杨偕、陈佑、崔清都因坚持气节而得罪了贼人,李文会指认他们是高沐的同党,高沐死后,他们都被囚禁。刘悟平定李师道后,握着郭昈的手臂流泪,任命他为义成节度府的僚属,也请李公度为僚属。元和十
四年后,追赠沐吏部尚书,委派马〓准备礼仪收葬,并抚恤他的家人。
航是莱州人,以气节闻名,师道任命他为右职,与昈世代居住在齐地。起初,昈考中进士,权德舆打算录用他,但听说他的家人在贼军中,于是作罢,最终被贼军聘用。两人都能以忠诚显名。
贾直言是河朔的旧族,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具体出生地。他的父亲道冲,以技艺待诏。代宗时,因事被赐毒酒,即将死去,直言骗他父亲说:“应当感谢四方神祇。”使者稍有懈怠,直言便取毒酒代饮,昏迷倒地。第二天,毒液从脚上溃烂流出,很久才苏醒。皇帝怜悯他,减轻了他父亲的死刑,全家流放岭南。直言因此被禁锢。
后来被任命为师道的府属。当师道图谋不轨时,直言提刀背着棺材进谏说:“我宁愿先死,也不愿看到城池被攻破。”还画了被绑在囚车上的自己和妻子儿女被牵连的情景献给师道,师道大怒,将他囚禁。刘悟入城后,释放了他,任命他为义成府的属官。后来刘悟调任潞州,直言也随府迁往。
监军刘承偕与刘悟不和,暗中与慈州刺史张汶谋划将刘悟绑送朝廷,以张汶代替节度使。事情败露,刘悟派兵包围刘承偕,杀了小使,直言急忙入内责备说:“司空纵兵威胁天子使者,是想效仿李司空吗?将来再被军中嘲笑。”刘悟听后,感到后悔,将刘承偕藏在家中以免受害。刘悟每次有过错,直言必定争辩,因此刘悟能以臣子的节操在朝廷中光明磊落。穆宗召直言为谏议大夫,群臣都欣然称允。但刘悟坚持留他,最终得以听从。
起初,刘悟的儿子从谏地位显赫,见到直言总是穿着紫衣手持笏板,以兵自卫。直言劝谏刘悟说:“郎君年少,不要让他继承山东的熊罴之勇,朝服岂能擅自穿着?”刘悟死后,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人假借刘悟的遗言,与邻道使者共同上表请求继承职位,直言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哭,有何颜面见山东的义士?”从谏说:“我想造反。”直言仰天哭道:“你父亲带着十二州土地归顺朝廷成为功臣。但因为张汶的缘故,自认为不洁,最终羞愧而死。郎君今天却想造反吗?”从谏起身抱住直言的脖子哭道:“计穷才如此。”直言说:“你何必担心没有土地,如今胁迫朝廷,正是加速死亡。如果听从刘武德的计谋,我看刘氏将成为元济。”从谏拜谢说:“请大夫救我。”直言于是自任留后,让从谏守丧。起初,从谏只有郓州的两千兵同谋。直言折服了他们,军中于是安定。
大和九年,直言去世,追赠工部尚书。
辛谠是太原尹云京的孙子。他学习《诗经》、《尚书》,擅长击剑,重信守诺,急人所急。起初侍奉李峄,主管钱粮。他性格廉洁刚直,遇事不拘泥于法律条文,都能与之相合。罢官后居住在扬州,五十岁时不肯出仕,但常常有济世的志向。
庞勋造反,攻打杜慆于泗州。辛谠听说后,驾船赶往泗口,穿过贼军的栅栏进入城中。杜慆素闻其名,握手说:“我的同僚李延枢曾向我介绍你的为人,没想到你亲自来教导我,我无忧了!”辛谠也认为杜慆可以共事,于是请求回家与妻子诀别,与杜慆同生共死。当时贼军猖獗,众人都向南逃跑,只有辛谠向北行进。辛谠未到时,杜慆担忧,李延枢知道他一定会来,说:“辛谠来了,可以表他为判官。”杜慆答应了。不久辛谠到达,杜慆高兴地说:“围城紧急,飞鸟都不敢过,你却冒着白刃进入危城,古人所不能。”于是劝他脱下白衣穿上铠甲。
贼将李圆焚烧淮口,辛谠说:“事情紧急,只有出去才能求援。”于是与杨文播、李行实在深夜渡过淮河,爬上岸,疾驰三十里到洪泽,见到戍将郭厚本告急。郭厚本答应出兵,大将袁公异等人说:“贼众我寡,不可前往。”辛谠拔剑怒目呼道:“泗州即将陷落,你们奉诏而来,却逗留不进,想干什么?大丈夫辜负国恩,虽生可羞。况且失去泗州,淮南将成为贼寇的战场,你们还能独存吗?我今天断左臂也要杀你们去。”推剑直冲向前,郭厚本拦住他,袁公异等人仅免于难。辛谠望着泗州痛哭,帐下的人都流泪。郭厚本决定派兵五百,辛谠说:“足够了!”遍问士兵:“能行吗?”众人都说:“能。”辛谠仆倒在地,哭泣致谢。众人渡过淮河后,有人说:“贼军破城了!”辛谠要斩杀他,众人为他求情。辛谠说:“你们登船,我赦免他的死罪。”士兵们急忙登船。渡河后,杜慆也出兵,内外夹击,贼军大败。辛谠入城,人心于是安定。浙西杜审权派将翟行约赴援,驻扎在莲塘,杜慆想派人去犒劳,众吏害怕不敢出,辛谠独自前往犒劳而回。
围城三个月,救兵在外失败,城池更加危险。辛谠再次请求向淮南求援,与壮士徐珍等十人持斧夜斩贼军栅栏出城,见到节度使令狐綯,又到浙西见杜审权。当时都传言泗州已陷落,怀疑辛谠为贼军所用,将他囚禁。辛谠引用李峄自证。李峄当时是大同防御使,称他忠诚可信。杜审权于是答应救援,合淮南兵五千,盐粮齐备。当时淮路被阻,无法前进。辛谠引兵决战,斩杀贼军六百人,才得以入城,城上欢呼,杜慆与部下迎接哭泣,向朝廷表奏他的功劳,授监察御史。围城共十个月才解,最终保全了一州。
起初,辛谠求救时,经过家乡十余次,未曾见妻子,得到粮食累计二十万。辛谠的儿子和侄子客居广陵,托付杜慆说:“使先人不缺祭祀,是您的恩惠。”后来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调任曹、泗二州。乾符末年,终任岭南节度使。
辛谠年轻时,在田野耕作,有牛相斗,众人害怕奔逃践踏,辛谠直冲向前,两手抓住牛角,牛不能动,久而引触,最终折断牛角。乡里人惊异,杀牛款待辛谠。然而辛谠瘦小,才及中等身材。后来显贵,力气也稍减。
黄碣是闽人。起初是闽地的小将,喜欢学问,志向高远。同僚有借用他的笔的,黄碣怒道:“这支笔将来要断大事,不可借用。”后来在安南作战有功,高骈表奏他的才能,任漳州刺史,调任婺州,治理有政绩。刘汉宏派兵攻打他,兵少无法防守,弃州而去,客居苏州。
董昌为威胜军节度使,表奏黄碣为副使,很久才应允。当董昌造反时,黄碣劝谏说:“大王从田亩中崛起,凭借贡输的勤勉,位至将相,并无勋业可纪。如今不能尽忠朝廷,反而自尊自大,一旦被诛灭,将无后代。齐桓公、晋文公不侮周室,曹操不敢危害汉室。如今大王僻居一城,却行大逆,为何?黄碣请求举族先死,不能见大王灭亡。”董昌怒道:“黄碣不顺从我吗?”将他斥退。黄碣写信给幕府李滔说:“‘顺天’建元,以愚策之,针可为槊吗?”有人偷了他的信给董昌,董昌令使者斩杀他。使者将首级送到,董昌骂道:“贼负我,三公不肯做,却求死吗?”将首级扔入粪坑,灭其家百口,埋在镜湖南。董昌败后,有诏追赠司徒,寻找他的后代未果。
已经杀了碣,滔也遇害,于是召见会稽令吴镣询问对策,吴镣说:“王作为真正的诸侯,留给子孙荣耀而不做,却要做伪天子,自取灭亡。”昌怒斥并斩杀了他,灭了他的家族。
又召见山阴令张逊掌管御史台,张逊坚决推辞说:“王自己放弃,被天下人嘲笑。而且六州的势力不支持叛逆,王占据孤州加速死亡,这是为什么呢?张逊不敢以身相许给王。”昌厌恶他,说:“张逊不知道天意,议论邪说拒绝我。”于是囚禁了他。
有一天对别人说:“我没有碣、镣、逊,怎么会缺少事情做?”随即杀害了他们。
孙揆,字圣圭,是刑部侍郎逖的五世从孙。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巡官。历任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京兆尹。
昭宗讨伐李克用,任命孙揆为兵马招讨制置宣慰副使,随后又任命他为昭义军节度使,率领本道军队参战。
李克用在刀黄岭设下伏兵,抓住了孙揆,以厚礼相待并想任用他,说:“你们这些人应该在朝廷从容不迫,为什么要亲自上阵呢?”孙揆大骂不屈,李克用愤怒,命令用锯子将他锯死,锯齿无法行进,孙揆说:“死狗奴,锯人应该用木板固定,你们这些人怎么知道?”行刑的人按照他说的做,孙揆的骂声直到死都没有停止。
昭宗怜悯他,追赠他为左仆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八-注解
程千里:唐代将领,京兆万年人,曾任安西副都护、北庭都护等职,参与平定突厥叛乱,后在安史之乱中被俘,宁死不屈。
袁光廷:唐代河西戍将,伊州刺史,坚守城池多年,最终因粮尽自杀,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
庞坚:唐代将领,京兆泾阳人,四世祖庞玉为隋朝名将,庞坚在安史之乱中与薛愿共守颍川,宁死不降。
薛愿:唐代将领,汾阴人,与庞坚共守颍川,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
张兴:唐代将领,束鹿人,以勇猛著称,在安史之乱中坚守饶阳,宁死不降,最终被史思明杀害。
蔡廷玉:唐代幽州昌平人,曾为安禄山幕僚,后劝朱泚归顺朝廷,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智慧。
符令奇璘:未在文中详细提及,可能为唐代将领或官员。
刘乃:唐代官员,以文才著称,曾任司门员外郎、兵部侍郎等职。
孟华:唐代官员,曾任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后因政治斗争被排挤。
张伾:唐代将领,曾守临洺,抵抗田悦的进攻。
周曾:未在文中详细提及,可能为唐代将领或官员。
张名振:未在文中详细提及,可能为唐代将领或官员。
石演芬:未在文中详细提及,可能为唐代将领或官员。
吴溆:未在文中详细提及,可能为唐代将领或官员。
高沐:未在文中详细提及,可能为唐代将领或官员。
贾直言:未在文中详细提及,可能为唐代将领或官员。
辛谠:未在文中详细提及,可能为唐代将领或官员。
黄碣:未在文中详细提及,可能为唐代将领或官员。
孙揆:字圣圭,刑部侍郎逖五世从孙,曾任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后因昭宗讨伐李克用而被俘,不屈而死。
滔:此处指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董昌的部下或亲信。
泚:指朱泚,唐代将领,朱滔的兄长。朱泚曾为幽州节度使,后因叛乱被平定。
廷玉:指李廷玉,唐代官员,曾任大理少卿、司马等职。因与朱滔的矛盾被贬,后自杀。
体微:指李体微,唐代官员,与李廷玉一同被贬。
德宗: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他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叛乱和战争。
柳州司户参军:唐代官职,负责地方户籍管理。
南浦尉:唐代官职,负责地方治安。
卢杞:唐朝官员,曾任宰相,以奸诈著称。
严郢:唐代御史大夫,因卢杞的陷害被贬。
李晟:唐代名将,曾平定朱泚叛乱。
符令奇:唐代将领,原为卢龙军裨将,后投奔昭义节度使薛嵩。
璘:指符璘,符令奇之子,后投降朝廷,被封为义阳郡王。
田悦:唐代叛将,曾与朝廷对抗。
马燧:唐朝著名将领,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在河东地区有重要军事活动。
伾:指唐朝将领李伾,他在泗州任职期间表现出色,后因功升迁。
泗州刺史:泗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江苏省泗阳县一带。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金吾卫大将军:唐朝的禁军高级将领,负责皇宫和京城的安全。
尚书右仆射:唐朝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李希烈:唐朝末年著名的叛将,曾自立为帝,后被平定。
李勉:唐朝官员,曾任宰相,以清廉著称。
哥舒曜:唐朝将领,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在汝州有重要军事活动。
铁券:古代皇帝赐予功臣的一种特权证明,持有者可以免除一定的罪责。
硃泚:唐朝末年著名的叛将,曾自立为帝,后被平定。
白志贞:唐朝官员,曾任宰相,以清廉著称。
渤海: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国家,后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李师古:唐朝末年著名的叛将,曾自立为帝,后被平定。
李师道:唐朝末年著名的叛将,曾自立为帝,后被平定。
吴元济:唐朝末年著名的叛将,曾自立为帝,后被平定。
李愿:唐朝将领,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在武宁军有重要军事活动。
刘悟:刘悟是唐朝时期的将领,曾任义成节度使。
沐吏部尚书:沐吏部尚书是唐朝时期的一种荣誉称号,授予有功之臣,以示尊崇。
莱州:莱州位于今山东省东部,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
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
权德舆:权德舆是唐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宰相。
河朔: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包括今河北、山西等地。
代宗:代宗是唐朝的皇帝,名李豫,公元762年至779年在位。
岭南: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等地。
师道:师道指唐朝时期的李师道,曾任节度使,后因叛乱被杀。
穆宗:穆宗是唐朝的皇帝,名李恒,公元820年至824年在位。
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向皇帝进谏。
大和九年:大和九年是唐朝的年号,对应公元835年。
工部尚书:工部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工程和制造事务。
太原尹:太原尹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太原地区的行政事务。
庞勋:庞勋是唐朝时期的叛军首领,曾发动叛乱。
泗州:泗州位于今江苏省,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
淮南:淮南指淮河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安徽、江苏等地。
乾符:乾符是唐朝的年号,对应公元874年至879年。
岭南节度使:岭南节度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岭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闽:闽指今福建省,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
安南:安南指今越南北部地区,古代为中国的一部分。
高骈:高骈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漳州:漳州位于今福建省,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
婺州:婺州位于今浙江省,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
刘汉宏:刘汉宏是唐朝时期的叛军首领。
董昌:董昌是唐朝时期的叛军首领,曾自立为帝。
威胜军节度使:威胜军节度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威胜军的军政事务。
桓、文:桓、文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是著名的霸主。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司徒:司徒是古代官职,位列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民政事务。
碣:此处指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董昌的部下或亲信。
吴镣:会稽令,董昌的部下,因直言进谏而被董昌杀害。
张逊:山阴令,董昌的部下,因拒绝董昌的命令而被囚禁。
李克用:唐末五代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曾割据河东,与朱温争霸。
昭宗:唐朝皇帝李晔,公元888年至904年在位。
左仆射:唐朝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八-评注
本文通过记述唐代多位将领在安史之乱中的忠义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忠诚与勇敢。程千里、袁光廷、庞坚、薛愿、张兴、蔡廷玉等人,面对叛军的威胁,宁死不屈,坚守城池,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
程千里在平定突厥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后在安史之乱中被俘,宁死不降,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气节。袁光廷坚守伊州多年,最终因粮尽自杀,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庞坚与薛愿共守颍川,宁死不降,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张兴坚守饶阳,宁死不降,最终被史思明杀害,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蔡廷玉劝朱泚归顺朝廷,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智慧。
这些将领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忠诚与勇敢,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忠义观念。在唐代,忠义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将领们以忠诚与勇敢为荣,宁死不屈,坚守城池,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
本文通过记述这些将领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忠诚与勇敢,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忠义观念。在唐代,忠义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将领们以忠诚与勇敢为荣,宁死不屈,坚守城池,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
此外,本文还通过记述这些将领的事迹,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唐代,社会矛盾尖锐,叛乱频发,将领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然而,他们依然坚守忠诚与勇敢,宁死不屈,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
总之,本文通过记述唐代多位将领在安史之乱中的忠义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忠诚与勇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忠义观念与复杂性。这些将领的事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代中期的政治动荡和将领之间的复杂关系。朱滔和朱泚兄弟的叛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的局面。李廷玉和符令奇等人的命运则揭示了在乱世中,忠诚与背叛、政治斗争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李廷玉的故事尤为突出。他作为朝廷官员,面对朱滔的威胁,选择了自杀以保全名节,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他的死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维护,也是对朝廷权威的捍卫。然而,他的忠诚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被政治斗争所利用,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符令奇和符璘父子的故事则展现了另一种忠诚与背叛的对比。符令奇在乱世中选择了投靠朝廷,教导儿子符璘效忠唐朝,最终符璘投降朝廷,成为忠臣。符令奇的临终遗言‘吾教子以顺,杀身庸何悔?’表达了他对忠诚的坚定信念,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这种忠诚不仅是对朝廷的效忠,也是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刘乃和孟华的故事则反映了文官在乱世中的处境。刘乃以文才著称,但在政治斗争中未能得到重用,最终因病去世。孟华则因政治斗争被排挤,最终呕血而死。他们的命运揭示了在乱世中,文官往往难以施展才华,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唐代中期政治动荡的复杂局面。无论是武将还是文官,忠诚与背叛、政治斗争与个人命运的交织,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卷。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忠诚、权力、政治斗争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朝末年的一系列军事和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复杂性。
首先,文中提到了李伾在泗州的坚守和马燧的救援,展现了唐朝将领在危难时刻的忠诚和勇敢。李伾为了激励士气,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女儿,这种无私的精神令人感动。
其次,文中还提到了李希烈的叛乱和周曾的密谋,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周曾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忠诚和智慧仍然值得称赞。
再次,文中还提到了张名振和石演芬的故事,他们虽然身处叛军之中,但仍然坚持忠诚于朝廷,最终为正义献出了生命。这种忠诚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高尚品格。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吴溆和高沐的故事,他们虽然身处险境,但仍然坚持忠诚于朝廷,最终为正义献出了生命。这种忠诚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高尚品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唐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这些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朝时期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忠诚与智慧。首先,贾直言的故事体现了他的孝道和忠诚。他在父亲被赐死时,机智地代替父亲饮下毒酒,最终感动了皇帝,使父亲免于一死。这种孝道和忠诚的精神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尤为重要,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个人行为的深刻影响。
其次,刘悟的故事展示了他在面对叛乱时的果断和智慧。他不仅成功平定了叛乱,还能够在关键时刻听取谏言,表现出一个合格将领应有的品质。他的行为不仅维护了朝廷的稳定,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和地位。
辛谠的故事则突出了他的勇敢和忠诚。在泗州被围困的危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冒险求援,最终成功解围。他的行为不仅挽救了泗州,也赢得了朝廷的认可和嘉奖。这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黄碣的故事则反映了他的正直和忠诚。他在面对董昌的叛乱时,坚决反对并进谏,最终因忠诚而被杀。他的行为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忠诚和正义的坚守,即使面对死亡也不改初衷。这种精神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尤为可贵。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几位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的精神追求。他们的忠诚、智慧和勇敢,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事件,涉及董昌、孙揆等历史人物。董昌是唐末割据一方的军阀,他试图自立为天子,但最终失败。吴镣和张逊作为他的部下,因直言进谏或拒绝执行命令而被杀害或囚禁,反映了董昌的暴虐和专横。
孙揆是唐朝的忠臣,他在昭宗讨伐李克用时被俘,面对李克用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孙揆的忠贞不屈和董昌的暴虐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儒家忠君思想在唐末乱世中的坚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董昌的自立为天子,反映了当时地方割据势力的野心和中央政权的衰落。孙揆的忠贞不屈则体现了儒家忠君思想在乱世中的坚守,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叙事简洁,人物形象鲜明。董昌的暴虐、吴镣和张逊的直言进谏、孙揆的忠贞不屈,都通过简短的对话和行动描写得以生动展现。尤其是孙揆在临刑前的表现,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的坚贞不屈和机智勇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记录了唐末五代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和道德观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同时,孙揆的忠贞不屈也成为后世忠臣的典范,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