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汉本纪第十-原文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也,其后世居于 太原。
知远弱不好弄,严重寡言,面紫色,目多白睛,凛如也。
与晋高祖俱事明宗, 为偏将。
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 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高祖留守北京,以知远为押衙。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 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
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高祖 入室,敢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
废帝入立,高祖复镇河东,已而有隙,高祖将举兵,知远与桑维翰密为高祖谋 画,赞成之。
高祖即位于太原,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节度使。
契丹 耶律德光送高祖至潞州,临决,指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剌,无大故勿弃之。”
天福二年,迁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节度使。
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 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
高祖怒,欲罢其兵职,宰相 赵莹以为不可,高祖乃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就第宣谕,知远乃受命。
五年,徙鄴都留 守。
九月,朝京师,高祖幸其第。
六年,拜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
七年,高祖崩。
知远从高祖起太原,有佐命功,自出帝立,与契丹绝盟,用兵北方,常疑知远 勋位已高,幸晋多故而有异志,每优尊之。
拜中书令,封太原王、幽州道行营招讨 使,又拜北面行营都统。
开运二年四月,封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守太尉,然王未 尝出兵。
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
八月,杀吐浑白承福等族, 取其赀钜万,良马数千。
四年,契丹犯京师,出帝北迁,王遣牙将王峻奉表契丹,耶律德光呼之为兒, 赐以木拐一,木拐,虏法贵之如中国几杖,非优大臣不可得。
峻持拐归,虏人望之 皆避道。
峻还,为王言契丹必不能有中国,乃议建国。
二月戊辰,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等上笺劝进。
辛未,皇帝即位,称天福十二年。
磁州贼首梁晖取相州来归。
武节都指挥使史弘肇取代州,杀其刺史王晖。
晋州将药 可俦杀守将骆从朗及括钱使、谏议大夫赵熙来归。
辛巳,陕州留后赵晖、潞州留后 王守恩来归。
三月丙戌朔,蠲河东杂税。
辛卯,延州军乱,逐其节度使周密。
壬辰, 丹州指挥使高彦询以其州来归。
壬寅,契丹遁,以其将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守汴州。
夏四月己未,右都押衙杨邠为枢密使,蕃汉兵马都孔目官郭威权枢密副使。
契丹陷 相州,杀梁晖。
癸亥,立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
甲子,河东节度判官苏逢吉、观察 推官苏禹珪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乙丑,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 取潞州。
戊辰,奉国指挥使武行德以河阳来归。
史弘肇取泽州。
丙子,契丹耶律德光卒于栾城,契丹入于镇州。
五月甲午,太原尹刘崇为北京留守。
丙申,如东京。
萧翰遁归于契丹,以郇国公李从益知南朝军国事。
戊申,次绛州,刺史李从朗来归。
六月丙辰,次河阳,杀李从益及其母于京师。
甲子,至自太原。
戊辰,改国号汉, 赦罪人、蠲民税。
于阗遣使者来。
是夏,刘昫薨。
秋闰七月乙丑,禁造契丹服器。
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反,天平军节度使高行周为鄴都行营都部署以讨之。
庚辰,追 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高祖湍谥曰明元,庙号文祖,祖妣李氏谥曰明贞;曾祖 昂谥曰恭僖,庙号德祖,祖妣杨氏谥曰恭惠;祖僎谥曰昭宪,庙号翼祖,祖妣李氏 谥曰昭穆;考琠谥曰章圣,庙号显祖,妣安氏谥曰章懿。
以汉高皇帝为高祖,光武 皇帝为世祖,皆不祧。
八月,护圣指挥使白再荣逐契丹,以镇州来归。
丙申,安国 军节度使薛怀让杀契丹之将刘鐸,入于邢州。
九月甲戌,吏部尚书窦贞固守司空兼 门下侍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涛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庚辰,北征。
冬十月甲申,次韦城,赦河北。
十一月壬申,杜重威降。
十二月癸巳,至自鄴都。
乾祐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改元。
己未,更名暠。
丁丑,皇帝崩于万岁殿。
隐皇帝,高祖第二子承祐也。
高祖即位,拜右卫上将军、大内都点检。
魏王承 训长而贤,高祖爱之,方属以为嗣,承训薨,高祖不豫,悲哀疾剧,乃以承祐属诸 将相。
宰相苏逢吉曰:“皇子承祐未封王,请亟封之。”
未及封而高祖崩,秘不发 丧,杀杜重威。
乾祐元年二月辛巳,封承祐周王。
是日,皇帝即位于柩前。
壬辰,右卫大将军、 凤翔巡检使王景崇及蜀人战于大散关,败之。
癸巳,大赦。
三月壬戌,窦贞固为大 行皇帝山陵使,吏部侍郎段希尧为副,太常卿张昭为礼仪使,兵部侍郎卢价为卤簿 使,御史中丞边蔚为仪仗使。
丁丑,李涛罢。
护国军节度使李守贞反,陷潼关。
夏 四月辛巳,陕州兵马都监王玉克潼关。
壬午,永兴军将赵思绾叛附于李守贞,客省 使王峻帅师屯于关西。
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威为枢 密使,镇宁军节度使郭从义为永兴军兵马都部署。
戊子,保义军节度使白文珂为河 中兵马都部署。
河决原武。
五月己未,回鹘遣使者来。
乙亥,魏州内黄民武进妻一 产三男子。
河决滑州鱼池。
旱
蝗。
秋七月戊申朔,彰德军节度使王继弘杀其判官张易。
翙鹆食蝗。
丙辰,禁捕翙鹆。
庚申,郭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癸亥,契丹鄚州刺史王彦徽来奔。
庚午,杀成德军副使张鹏。
乙亥,王景崇叛附于李守贞。
八月壬午,郭威讨李守贞。
九月,西面行营都虞候尚弘迁及赵思绾战,败绩。
冬十月甲申,吐蕃使斯漫笃兰氈药斯来。
十一月甲寅,杀太子太傅李崧,灭其族。
壬申,葬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于睿陵。
十二月己卯,彰武军节度使高允权杀太子太师致仕刘景岩。
二年春正月乙巳朔,赦囚。
二月丙子,蠲民纽配租。
夏五月,李守贞之将周光逊降。
乙丑,赵思绾降。
六月辛卯,回鹘首领杨彦珣来。
西凉府遣使者来。
蝗。
秋七月丁巳,郭威杀华州留后赵思绾于京兆。
甲子,克河中。
八月,郭从义杀前永兴巡检乔守温。
丙戌,郭威使来献俘。
冬十月,契丹寇赵、魏,群臣进添都马。
契丹陷内丘。
己丑,郭威及宣徽南院使王峻伐契丹。
十一月,契丹遁。
三年春正月,西面行营都部署赵晖克凤翔。
丙午,郭威进添都马。
壬子,赵晖献馘俘。
二月甲戌,旌表颍州汝阴民麹温门闾。
三月己酉,寒食,望祭于南御园。
夏四月壬午,郭威以枢密使为天雄军节度使。
六月癸卯,河决原武。
秋八月,达靼来附。
冬十一月丙子,杀杨邠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灭其族。
郭威反。
庚辰,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叛附于威。
壬午,威犯封丘,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军于七里店。
癸未,劳军于北郊。
甲申,劳军于刘子陂。
慕容彦超及郭威战,败绩,开封尹侯益叛降于威。
郭允明反。
乙酉,皇帝崩,苏逢吉自杀。
汉亡。
呜呼!人君即位称元年,常事尔,古不以为重也。
孔子未修《春秋》,其前固已如此,虽暴君昏主,妄庸之史,其记事先后远近,莫不以岁月一二数之,乃理之自然也。
其谓一为元,亦未尝有法,盖古人之语尔。
及后世曲学之士,始谓孔子书“元年”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为重事。
自汉以后,又名年以建元,而正伪纷杂,称号遂多,不胜其纪也。
五代,乱世也,其事无法而不合于理者多矣,皆不足道也。
至其年号乖错以惑后世,则不可以不明。
初,梁太祖以乾化二年遇弑,明年,末帝已诛友珪,黜其凤历之号,复称乾化三年,尚为有说。
至汉高祖建国,黜晋出帝开运四年,复称天福十二年者,何哉?
盖以其爱憎之私尔。
方出帝时,汉高祖居太原,常愤愤下视晋,而晋亦阳优礼之,幸而未见其隙。
及契丹灭晋,汉未尝有赴难之意。
出帝已北迁,方阳以兵声言追之,至土门而还。
及其即位改元,而黜开运之号,则其用心可知矣。
盖其于出帝无复君臣之义,而幸祸以为利者,其素志也,可胜叹哉!
夫所谓有诸中必形于外者,其见于是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汉本纪第十-译文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最初名叫知远,他的祖先是沙陀部人,后来世代居住在太原。
知远小时候不喜欢玩耍,性格严肃,话不多,面色紫红,眼睛多白,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他和晋高祖一起侍奉明宗,担任偏将。
明宗与梁人在德胜作战时,晋高祖的马甲断了,梁兵几乎追上,知远把自己的马给了晋高祖,又取回晋高祖的马殿后返回,晋高祖对此非常感激。
晋高祖留守北京时,任命知远为押衙。
潞王从珂反叛,愍帝出逃,晋高祖从镇州前往京师,在卫州遇到愍帝,停在传舍,知远派勇士石敢带着铁槌侍奉晋高祖,以防不测。
晋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的人想动武,知远护着晋高祖进入室内,石敢与左右的人格斗而死,知远随即率兵杀光了愍帝的左右,留下愍帝在传舍后离开。
废帝即位后,晋高祖再次镇守河东,不久有了矛盾,晋高祖准备起兵,知远与桑维翰秘密为晋高祖谋划,支持他。
晋高祖在太原即位,任命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兼任保义军节度使。
契丹的耶律德光送晋高祖到潞州,临别时指着知远说:“这位都军非常勇猛,没有大事不要放弃他。”
天福二年,知远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忠武军节度使。
后来杜重威代替知远担任忠武军节度使,知远被调任归德,知远耻于与杜重威同制,闭门不出。
晋高祖大怒,想罢免他的兵职,宰相赵莹认为不可,晋高祖于是派端明殿学士和凝到知远的府上宣谕,知远才接受了任命。
五年,知远调任鄴都留守。
九月,知远朝见京师,晋高祖亲自到他的府上。
六年,知远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
七年,晋高祖去世。
知远跟随晋高祖从太原起兵,有辅佐之功,自从出帝即位后,与契丹断绝盟约,用兵北方,常常怀疑知远功勋地位已高,幸而晋朝多事,知远有异心,每次都以优厚的待遇尊崇他。
知远被任命为中书令,封为太原王、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又被任命为北面行营都统。
开运二年四月,知远被封为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封为太尉,但知远从未出兵。
契丹侵犯澶州,另派伟王攻打雁门,知远在秀容击败了他们。
八月,知远杀了吐浑白承福等族,夺取了他们的巨额财富和数千匹良马。
四年,契丹侵犯京师,出帝北迁,知远派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耶律德光称他为“兒”,并赐给他一根木拐,木拐在契丹法中像中国的几杖一样贵重,不是优待大臣是得不到的。
王峻带着木拐回来,契丹人见到他都让路。
王峻回来后,对知远说契丹必定不能占有中国,于是知远决定建国。
二月戊辰,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等人上表劝进。
辛未,知远即位,称天福十二年。
磁州贼首梁晖攻取相州来归顺。
武节都指挥使史弘肇攻取代州,杀了刺史王晖。
晋州将药可俦杀了守将骆从朗及括钱使、谏议大夫赵熙来归顺。
辛巳,陕州留后赵晖、潞州留后王守恩来归顺。
三月丙戌朔,免除河东的杂税。
辛卯,延州军乱,驱逐了节度使周密。
壬辰,丹州指挥使高彦询带着他的州来归顺。
壬寅,契丹撤退,任命其将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守卫汴州。
夏四月己未,右都押衙杨邠被任命为枢密使,蕃汉兵马都孔目官郭威代理枢密副使。
契丹攻陷相州,杀了梁晖。
癸亥,立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
甲子,河东节度判官苏逢吉、观察推官苏禹珪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乙丑,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攻取潞州。
戊辰,奉国指挥使武行德带着河阳来归顺。
史弘肇攻取泽州。
丙子,契丹的耶律德光在栾城去世,契丹进入镇州。
五月甲午,太原尹刘崇被任命为北京留守。
丙申,知远前往东京。
萧翰逃回契丹,任命郇国公李从益为南朝军国事。
戊申,知远到达绛州,刺史李从朗来归顺。
六月丙辰,知远到达河阳,杀了李从益及其母于京师。
甲子,知远从太原返回。
戊辰,改国号为汉,赦免罪人,免除民税。
于阗派使者来。
这年夏天,刘昫去世。
秋闰七月乙丑,禁止制造契丹的服饰和器具。
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反叛,天平军节度使高行周被任命为鄴都行营都部署,讨伐杜重威。
庚辰,追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高祖湍谥号为明元,庙号为文祖,祖妣李氏谥号为明贞;曾祖昂谥号为恭僖,庙号为德祖,祖妣杨氏谥号为恭惠;祖僎谥号为昭宪,庙号为翼祖,祖妣李氏谥号为昭穆;考琠谥号为章圣,庙号为显祖,妣安氏谥号为章懿。
以汉高皇帝为高祖,光武皇帝为世祖,皆不祧。
八月,护圣指挥使白再荣驱逐契丹,带着镇州来归顺。
丙申,安国军节度使薛怀让杀了契丹的将领刘鐸,进入邢州。
九月甲戌,吏部尚书窦贞固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涛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庚辰,知远北征。
冬十月甲申,知远到达韦城,赦免河北。
十一月壬申,杜重威投降。
十二月癸巳,知远从鄴都返回。
乾祐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天下,改元。
己未,知远改名为暠。
丁丑,皇帝在万岁殿去世。
隐皇帝,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承祐。
高祖即位后,任命承祐为右卫上将军、大内都点检。
魏王承训年长且贤能,高祖非常喜爱他,准备立他为继承人,承训去世后,高祖心情不好,病情加重,于是将承祐托付给诸将相。
宰相苏逢吉说:“皇子承祐还未封王,请尽快封他为王。”
还没来得及封王,高祖就去世了,秘不发丧,杀了杜重威。
乾祐元年二月辛巳,封承祐为周王。
当天,皇帝在柩前即位。
壬辰,右卫大将军、凤翔巡检使王景崇与蜀人在大散关交战,击败了他们。
癸巳,大赦天下。
三月壬戌,窦贞固被任命为大行皇帝山陵使,吏部侍郎段希尧为副使,太常卿张昭为礼仪使,兵部侍郎卢价为卤簿使,御史中丞边蔚为仪仗使。
丁丑,李涛被罢免。
护国军节度使李守贞反叛,攻陷潼关。
夏四月辛巳,陕州兵马都监王玉攻克潼关。
壬午,永兴军将赵思绾叛变,依附于李守贞,客省使王峻率军驻扎在关西。
杨邠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威被任命为枢密使,镇宁军节度使郭从义被任命为永兴军兵马都部署。
戊子,保义军节度使白文珂被任命为河中兵马都部署。
黄河在原武决口。
五月己未,回鹘派使者来。
乙亥,魏州内黄民武进的妻子一胎生了三个男孩。
黄河在滑州鱼池决口。
发生旱灾。
发生了蝗灾。
秋七月初一,彰德军节度使王继弘杀了他的判官张易。
翙鹆鸟吃蝗虫。
初五,禁止捕捉翙鹆鸟。
初九,郭威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二日,契丹鄚州刺史王彦徽前来投奔。
十九日,杀了成德军副使张鹏。
二十四日,王景崇叛变投靠李守贞。
八月初二,郭威讨伐李守贞。
九月,西面行营都虞候尚弘迁与赵思绾交战,战败。
冬十月初四,吐蕃使者斯漫笃兰氈药斯前来。
十一月初五,杀了太子太傅李崧,并灭了他的家族。
二十三日,将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安葬在睿陵。
十二月初一,彰武军节度使高允权杀了退休的太子太师刘景岩。
二年春正月初一,赦免囚犯。
二月初二,免除百姓的纽配租税。
夏五月,李守贞的将领周光逊投降。
初六,赵思绾投降。
六月初三,回鹘首领杨彦珣前来。
西凉府派遣使者前来。
发生了蝗灾。
秋七月初十,郭威在京兆杀了华州留后赵思绾。
十七日,攻克河中。
八月,郭从义杀了前永兴巡检乔守温。
初九,郭威派人前来献俘。
冬十月,契丹侵犯赵、魏地区,群臣进献添都马。
契丹攻陷内丘。
十二日,郭威和宣徽南院使王峻讨伐契丹。
十一月,契丹撤退。
三年春正月,西面行营都部署赵晖攻克凤翔。
初六,郭威进献添都马。
十二日,赵晖献上俘虏的首级。
二月初五,表彰颍州汝阴百姓麹温的门闾。
三月初十,寒食节,在南御园举行望祭。
夏四月十三日,郭威以枢密使的身份担任天雄军节度使。
六月初五,黄河在原武决口。
秋八月,达靼前来归附。
冬十一月十一日,杀了杨邠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并灭了他们的家族。
郭威反叛。
十五日,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叛变投靠郭威。
十七日,郭威进犯封丘,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驻扎在七里店。
十八日,在北郊慰劳军队。
十九日,在刘子陂慰劳军队。
慕容彦超与郭威交战,战败,开封尹侯益叛变投降郭威。
郭允明反叛。
二十日,皇帝驾崩,苏逢吉自杀。
汉朝灭亡。
唉!君主即位称元年,本是常事,古人并不以此为重。
孔子没有修订《春秋》之前,本来就已经如此,即使是暴君昏主,或是妄庸的史官,他们记录事情的先后远近,无不按年月日来计数,这是自然的道理。
他们把“一”称为“元”,也并没有固定的法则,只是古人的习惯用语罢了。
到了后世,一些曲解学问的人,才开始认为孔子书写“元年”是《春秋》的大法,于是把改元当作重要的事情。
自汉朝以后,又用建元来命名年份,结果正伪混杂,称号繁多,难以一一记录。
五代是乱世,许多事情没有法度且不合常理,都不值得称道。
至于年号的混乱误导后世,则不能不加以澄清。
起初,梁太祖在乾化二年被弑,第二年,末帝已经诛杀了友珪,废除了他的凤历年号,重新称乾化三年,这还算有道理。
到了汉高祖建国,废除晋出帝的开运四年,重新称天福十二年,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他的个人爱憎罢了。
在晋出帝时期,汉高祖居住在太原,常常愤愤不平地轻视晋朝,而晋朝也表面上对他优待礼遇,幸好没有出现裂痕。
等到契丹灭了晋朝,汉高祖并没有救援的意思。
晋出帝已经北迁,汉高祖才假装派兵声称要追击,到了土门就返回了。
等到他即位改元,废除开运的年号,他的用心就显而易见了。
大概他对晋出帝已经没有了君臣之义,而是幸灾乐祸以谋取私利,这是他的一贯心态,真是令人叹息啊!
所谓内心有所想必定会表现在外,这不正是明证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汉本纪第十-注解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指后汉高祖刘知远,其谥号为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表明其在位时的文治武功和孝道。
沙陀部:沙陀是唐代后期至五代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后融入汉族。
押衙:古代官职,负责押送、护卫等事务。
潞王从珂:指后唐末帝李从珂,其在位期间因政治斗争失败而出奔。
愍帝:指后唐愍帝李从厚,其在位时间短暂,后被迫出奔。
契丹: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建立了辽国。
耶律德光:契丹辽朝的第二位皇帝,其在位期间对中原地区有较大影响。
天福:天福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年号,晋高祖石敬瑭在位时使用。
杜重威:后汉时期的将领,后因叛乱被杀。
赵莹:后晋时期的宰相,以忠诚著称。
和凝:后晋时期的文人,曾任端明殿学士。
鄴都:古代地名,今河北临漳一带,曾为后晋的都城。
河东节度使:唐代至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军事职位,负责河东地区的军事事务。
北京留守:指在都城以外的北方重要城市担任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中书令: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太原王:刘知远的封号,表明其在太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古代军事职位,负责幽州地区的军事征讨。
北面行营都统:古代军事职位,负责北方战区的军事指挥。
开运:开运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年号,晋出帝石重贵在位时使用。
澶州:古代地名,今河南濮阳一带。
雁门:古代地名,今山西代县一带,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秀容:古代地名,今山西忻州一带。
吐浑: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后融入其他民族。
白承福:吐浑族的首领,后被杀。
牙将: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王峻:后汉时期的将领,曾任客省使。
木拐:契丹族的一种象征权力的物品,类似于中原的几杖。
磁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磁县一带。
梁晖:磁州贼首,后归顺后汉。
史弘肇:史弘肇是五代时期后汉的将领,曾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药可俦:晋州将领,后归顺后汉。
赵晖:陕州留后,后归顺后汉。
王守恩:潞州留后,后归顺后汉。
蠲:免除,指免除赋税。
延州:古代地名,今陕西延安一带。
周密:延州节度使,后被逐。
丹州:古代地名,今陕西宜川一带。
高彦询:丹州指挥使,后归顺后汉。
萧翰:契丹将领,曾任宣武军节度使。
汴州:古代地名,今河南开封一带。
杨邠:杨邠是五代时期后汉的重要官员,曾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郭威:郭威是五代时期后汉的重要将领,后来成为后周的建立者。
李氏: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
苏逢吉:苏逢吉是五代时期后汉的官员,曾任开封尹。
苏禹珪:后汉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侍郎。
武行德:奉国指挥使,后归顺后汉。
泽州:古代地名,今山西晋城一带。
栾城:古代地名,今河北栾城一带。
刘崇:太原尹,后为北京留守。
东京:指后汉的都城,今河南开封。
李从益:郇国公,后被杀。
绛州:古代地名,今山西新绛一带。
李从朗:绛州刺史,后归顺后汉。
河阳:古代地名,今河南孟州一带。
改国号汉:指刘知远建立后汉,改国号为汉。
于阗: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和田一带。
刘昫:后汉时期的官员,曾任宰相。
高行周:后汉时期的将领,曾任天平军节度使。
鄴都行营都部署:古代军事职位,负责鄴都地区的军事指挥。
追尊祖考:指追封祖先为皇帝,以示尊崇。
护圣指挥使:古代军事职位,负责护卫皇帝。
白再荣:护圣指挥使,后逐契丹。
薛怀让:安国军节度使,后杀契丹将领。
邢州:古代地名,今河北邢台一带。
窦贞固:后汉时期的官员,曾任大行皇帝山陵使。
李涛:后汉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侍郎。
北征:指后汉军队向北方的契丹发动进攻。
韦城:古代地名,今河南滑县一带。
杜重威降:指杜重威投降后汉。
乾祐: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年号,乾祐元年即948年。
隐皇帝:指后汉隐帝刘承祐,其在位时间短暂。
承祐: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名字。
魏王承训:后汉高祖刘知远的长子,早逝。
王景崇:后汉时期的将领,曾任右卫大将军。
大散关:古代关隘,今陕西宝鸡一带。
段希尧:后汉时期的官员,曾任吏部侍郎。
张昭:后汉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常卿。
卢价:后汉时期的官员,曾任兵部侍郎。
边蔚:后汉时期的官员,曾任御史中丞。
李涛罢:指李涛被罢免宰相职务。
李守贞:李守贞是五代时期后汉的将领,曾参与多次叛乱。
潼关:古代关隘,今陕西潼关一带。
王玉:后汉时期的将领,曾任陕州兵马都监。
赵思绾:赵思绾是五代时期后汉的将领,曾参与叛乱,后被郭威所杀。
郭从义:后汉时期的将领,曾任镇宁军节度使。
白文珂:后汉时期的将领,曾任保义军节度使。
河决:指黄河决口,造成水灾。
原武:古代地名,今河南原阳一带。
回鹘: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后融入其他民族。
魏州:古代地名,今河北大名一带。
内黄:古代地名,今河南内黄一带。
武进:后汉时期的平民,其妻一产三男。
滑州:古代地名,今河南滑县一带。
鱼池:古代地名,今河南滑县一带。
翙鹆:翙鹆是一种鸟类,古代认为它能食蝗虫,因此被视为益鸟。
王章:王章是五代时期后汉的官员,曾任三司使。
乾化:乾化是五代时期后梁的年号,梁太祖朱温在位时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汉本纪第十-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生平事迹,从其在沙陀部的出身,到后来在太原的崛起,再到最终建立后汉王朝的过程。刘知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步从一个偏将成长为一代开国皇帝,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刘知远的性格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弱不好弄,严重寡言’,表现出一种沉稳内敛的性格。这种性格使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在潞王从珂反叛时,刘知远果断派遣勇士石敢保护高祖,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
刘知远与晋高祖的关系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主题。刘知远在晋高祖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马让给晋高祖,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气。这种忠诚不仅赢得了晋高祖的信任,也为刘知远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刘知远在建立后汉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他不仅善于利用契丹的力量,还能够在关键时刻果断决策,如在与杜重威的权力斗争中,刘知远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最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本文还详细记载了刘知远在建立后汉后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行动,如迁都、封赏、追尊祖考等,这些行动不仅巩固了后汉的统治,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刘知远生平的详细记载,展现了一个从草根到帝王的传奇故事。刘知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忠诚品格,成功建立了后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开国皇帝。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汉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社会状况。文中提到的郭威、李守贞、赵思绾等人物,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行动和命运深刻影响了后汉的政局。
文中提到的‘翙鹆食蝗’和‘禁捕翙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翙鹆被视为益鸟,能够帮助消灭蝗虫,因此受到保护。
郭威的崛起和反叛是这段历史的核心内容之一。郭威原本是后汉的重要将领,后来因不满朝廷的腐败和混乱,起兵反叛,最终建立了后周。这一事件标志着后汉的灭亡和后周的开始,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
文中还提到了契丹的入侵和郭威的抵抗,反映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契丹的入侵不仅加剧了中原的动荡,也促使中原政权加强了对北方边疆的防御。
最后,文中对年号的讨论揭示了古代政权更迭时年号变化的政治意义。年号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政权合法性和正统性的象征。五代时期的年号变化频繁,反映了当时政权的动荡和不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五代时期后汉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政治的腐败和民族关系的复杂。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