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考-司天考第二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考-司天考第二-原文

流而殒。

戊子,太白昼见。

丁未,雷。

十一月甲申朔,日有食之。

丙戌,太白犯键。

三年四月庚辰,荧惑犯积尸。

九月庚寅,太白犯哭星。

十月壬申,太白昼见。

十一月己亥,太白犯壁垒。

四年五月癸卯,太白昼见。

六月庚午,众星交流。

七月乙亥朔,众星交流。

九月辛巳,太白犯右执法。

乙未,雷。

应顺元年二月丁酉,众星流于西北。

四月戊寅,白虹贯日。

是月改元。

清泰元年五月己未,太白昼见。

六月甲戌,太白犯右执法。

九月辛丑,众星交流。

壬寅,雨雹于京师。

冬十一月丁未,彗出虚、危,扫天垒及哭星。

天福元年三月壬子,荧惑犯积尸。

二年正月乙卯,日有食之。

七月丙寅,月有食之。

十二月己卯朔,日有白虹二。

三年三月壬子,日有白虹二。

五月壬子,月犯上将。

四年四月辛巳,太白犯东井北辕;甲午,太白犯五诸侯;五月丁未,太白犯舆鬼中星。

七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九月癸未,月掩毕。

五年十一月丁丑,月有食之。

六年八月辛卯,太白犯轩辕。

九月己卯,荧惑犯上将。

壬子,彗出于西,扫天市垣。

八年四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八月丙子,荧惑犯右掖。

十月庚戌,彗出东方。

丙辰,荧惑犯进贤。

十一月庚子,月犯房。

开运元年二月辛亥,日有白虹二。

壬戌,太白犯昴。

己巳,荧惑犯天钥。

三月戊子,月有食之。

四月丁巳,太白犯五诸侯。

七月庚辰,月犯荧惑;壬午,月入南斗。

甲申,太白犯东井。

八月甲辰,荧惑入南斗。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丙子,月入南斗;乙酉,月食昴。

丙戌,月有食之。

庚寅,月犯五诸侯;十月癸卯,月入南斗;十一月辛巳,月犯昴。

十二月癸丑,太白犯辰。

二年七月乙未朔,月犯角;壬寅,月犯心前大星。

庚戌,岁犯井钺。

八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甲戌,岁犯东井。

九月己酉,月犯昴。

甲寅,太白犯南斗魁。

十一月甲午朔,太白犯哭星。

癸丑,月掩角距星;戊午,月犯心后星。

三年二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天福十二年四月丙子,太白昼见。

十月己丑,太白犯亢距星。

十一月壬子,雨木冰。

辛酉,雨木冰。

壬戌,月犯昴。

癸酉,雨木冰。

乙亥,月掩心大星;乙卯,月犯南斗。

十二月乙未,月有食之。

乾祐元年四月甲午,月犯南斗。

六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乙未,月入南斗。

七月甲寅,月掩心庶子星。

八月乙酉,镇犯太微西垣。

戊戌,岁犯右执法。

九月丁卯,月掩鬼。

十月丁丑,岁犯左执法。

二年四月壬午,太白昼见。

六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壬午,月犯心;丙戌,月犯天关;八月乙亥,月犯房次将。

九月壬寅,太白犯右执法。

庚戌,太白犯镇。

辛酉,镇犯右执法。

丁卯,太白犯岁。

镇自元年八月己丑入太微垣,犯上将、执法、内屏、谒者,勾己往来,至是岁十一月辛亥而出。

甲寅,月犯昴。

三年二月甲戌,月犯昴。

六月乙卯,镇犯左掖。

七月甲申,荧惑犯司怪。

八月癸卯,太白犯房;庚戌,太白犯心大星。

十月辛酉,月犯心大星,太白犯木。

十一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广顺元年二月丁巳,岁犯咸池。

己未,荧惑犯五诸侯。

三月甲子,岁守心。

己卯,荧惑犯鬼;壬午,荧惑犯天尸。

四月甲午,岁犯钩钤。

二年二月庚寅,太白经天。

四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七月乙丑,荧惑犯井钺;八月乙未,荧惑犯天鐏。

九月辛酉,荧惑犯鬼。

庚辰,太白掩右执法。

十月壬辰,太白犯进贤。

三年四月乙丑,荧惑犯灵台;五月辛巳,荧惑犯上将;丙申,荧惑犯右执法。

七月乙酉,月犯房。

十二月戊申,雨木冰。

显德元年正月庚寅,有大星坠,有声如雷,牛马皆逸,京城以为晓鼓,皆伐鼓以应之。

三年正月壬戌,有星孛于参。

十二月庚午,白虹贯日。

癸酉,月有食之。

五代乱世,文字不完,而史官所记亦有详略,其日、月、五星之变,大者如此。

至于气祲之象,出没销散不常,尤难占据。

而五代之际,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其繁不可以胜书,而背气尤多。

天福八年正月丙戌,黄雾四塞。

九年正月乙未,大雾中二白虹相偶。

四月庚戌,大雾中有苍白二虹。

广顺元年十一月甲子,白虹竟天。

此其尤异者也。

至于吴火出杨林江水中、闽天雨豆之类,皆非中国耳目所及者,不可得而悉书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考-司天考第二-译文

流星坠落。

戊子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

丁未日,打雷。

十一月初一甲申日,发生日食。

丙戌日,太白星侵犯键星。

三年四月庚辰日,荧惑星侵犯积尸星。

九月庚寅日,太白星侵犯哭星。

十月壬申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

十一月己亥日,太白星侵犯壁垒星。

四年五月癸卯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

六月庚午日,众星交流。

七月初一乙亥日,众星交流。

九月辛巳日,太白星侵犯右执法星。

乙未日,打雷。

应顺元年二月丁酉日,众星流向西北。

四月戊寅日,白虹贯穿太阳。

这个月改元。

清泰元年五月己未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

六月甲戌日,太白星侵犯右执法星。

九月辛丑日,众星交流。

壬寅日,京师下冰雹。

冬十一月丁未日,彗星出现在虚、危星座,扫过天垒星和哭星。

天福元年三月壬子日,荧惑星侵犯积尸星。

二年正月乙卯日,发生日食。

七月丙寅日,发生月食。

十二月初一己卯日,太阳出现两道白虹。

三年三月壬子日,太阳出现两道白虹。

五月壬子日,月亮侵犯上将星。

四年四月辛巳日,太白星侵犯东井北辕星;甲午日,太白星侵犯五诸侯星;五月丁未日,太白星侵犯舆鬼中星。

七月初一庚子日,发生日食。

九月癸未日,月亮遮掩毕星。

五年十一月丁丑日,发生月食。

六年八月辛卯日,太白星侵犯轩辕星。

九月己卯日,荧惑星侵犯上将星。

壬子日,彗星出现在西方,扫过天市垣。

八年四月初一戊申日,发生日食。

八月丙子日,荧惑星侵犯右掖星。

十月庚戌日,彗星出现在东方。

丙辰日,荧惑星侵犯进贤星。

十一月庚子日,月亮侵犯房星。

开运元年二月辛亥日,太阳出现两道白虹。

壬戌日,太白星侵犯昴星。

己巳日,荧惑星侵犯天钥星。

三月戊子日,发生月食。

四月丁巳日,太白星侵犯五诸侯星。

七月庚辰日,月亮侵犯荧惑星;壬午日,月亮进入南斗星。

甲申日,太白星侵犯东井星。

八月甲辰日,荧惑星进入南斗星。

九月初一庚午日,发生日食。

丙子日,月亮进入南斗星;乙酉日,月亮遮掩昴星。

丙戌日,发生月食。

庚寅日,月亮侵犯五诸侯星;十月癸卯日,月亮进入南斗星;十一月辛巳日,月亮侵犯昴星。

十二月癸丑日,太白星侵犯辰星。

二年七月初一乙未日,月亮侵犯角星;壬寅日,月亮侵犯心前大星。

庚戌日,岁星侵犯井钺星。

八月初一甲子日,发生日食。

甲戌日,岁星侵犯东井星。

九月己酉日,月亮侵犯昴星。

甲寅日,太白星侵犯南斗魁星。

十一月初一甲午日,太白星侵犯哭星。

癸丑日,月亮遮掩角距星;戊午日,月亮侵犯心后星。

三年二月初一壬戌日,发生日食。

天福十二年四月丙子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

十月己丑日,太白星侵犯亢距星。

十一月壬子日,下雨结冰。

辛酉日,下雨结冰。

壬戌日,月亮侵犯昴星。

癸酉日,下雨结冰。

乙亥日,月亮遮掩心大星;乙卯日,月亮侵犯南斗星。

十二月乙未日,发生月食。

乾祐元年四月甲午日,月亮侵犯南斗星。

六月初一戊寅日,发生日食。

乙未日,月亮进入南斗星。

七月甲寅日,月亮遮掩心庶子星。

八月乙酉日,镇星侵犯太微西垣星。

戊戌日,岁星侵犯右执法星。

九月丁卯日,月亮遮掩鬼星。

十月丁丑日,岁星侵犯左执法星。

二年四月壬午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

六月初一癸酉日,发生日食。

壬午日,月亮侵犯心星;丙戌日,月亮侵犯天关星;八月乙亥日,月亮侵犯房次将星。

九月壬寅日,太白星侵犯右执法星。

庚戌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辛酉日,镇星侵犯右执法星。

丁卯日,太白星侵犯岁星。

镇星从元年八月己丑日进入太微垣,侵犯上将、执法、内屏、谒者星,勾己往来,直到这年十一月辛亥日才离开。

甲寅日,月亮侵犯昴星。

三年二月甲戌日,月亮侵犯昴星。

六月乙卯日,镇星侵犯左掖星。

七月甲申日,荧惑星侵犯司怪星。

八月癸卯日,太白星侵犯房星;庚戌日,太白星侵犯心大星。

十月辛酉日,月亮侵犯心大星,太白星侵犯木星。

十一月初一甲子日,发生日食。

广顺元年二月丁巳日,岁星侵犯咸池星。

己未日,荧惑星侵犯五诸侯星。

三月甲子日,岁星守在心星。

己卯日,荧惑星侵犯鬼星;壬午日,荧惑星侵犯天尸星。

四月甲午日,岁星侵犯钩钤星。

二年二月庚寅日,太白星经过天空。

四月初一丙戌日,发生日食。

七月乙丑日,荧惑星侵犯井钺星;八月乙未日,荧惑星侵犯天鐏星。

九月辛酉日,荧惑星侵犯鬼星。

庚辰日,太白星遮掩右执法星。

十月壬辰日,太白星侵犯进贤星。

三年四月乙丑日,荧惑星侵犯灵台星;五月辛巳日,荧惑星侵犯上将星;丙申日,荧惑星侵犯右执法星。

七月乙酉日,月亮侵犯房星。

十二月戊申日,下雨结冰。

显德元年正月庚寅日,有大星坠落,声音如雷,牛马都受惊逃跑,京城以为是晓鼓,都敲鼓回应。

三年正月壬戌日,有彗星出现在参星。

十二月庚午日,白虹贯穿太阳。

癸酉日,发生月食。

五代乱世,文字不完整,而史官所记也有详略,日、月、五星的变化,大致如此。

至于气祲的现象,出没消散不定,尤其难以占据。

而五代之际,太阳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天之中常有七八天,其繁复无法尽书,而背气尤其多。

天福八年正月丙戌日,黄雾四塞。

九年正月乙未日,大雾中有两道白虹相偶。

四月庚戌日,大雾中有苍白两道虹。

广顺元年十一月甲子日,白虹横贯天空。

这是特别奇异的现象。

至于吴火从杨林江水中出现、闽天雨豆之类,都不是中国耳目所能及的现象,无法详细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考-司天考第二-注解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作,记载了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天人备:指《春秋》中既记载了人事,也涉及了天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本纪:指史书中记载帝王事迹的部分,通常按时间顺序编排。

尧、舜、三代:尧、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代表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

天道:指自然规律或宇宙的运行法则,常与人事相对。

人事:指人类社会的活动和事务。

三辰五星:三辰指日、月、星,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灾异:指自然灾害或异常天象,古人常将其与人事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

天文五行:天文指天象,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古人认为它们与天象和人事有密切关系。

荧惑:古代对火星的称呼,因其运行轨迹复杂,古人认为其与灾祸有关。

地震:指地壳的震动,古人常将其视为天意的警示。

日食:指月亮遮挡太阳的现象,古人认为其与人事的吉凶有关。

彗星:古人认为彗星的出现预示着灾祸或重大事件。

太白:古代对金星的称呼,因其明亮而得名。

岁星:古代对木星的称呼,因其运行周期约为12年而得名。

天狗: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其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天库: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天棓: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积尸: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南斗: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心大星: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五诸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轩辕: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镇星:古代对土星的称呼,因其运行缓慢而得名。

牛宿: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哭星: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天江: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端门: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太白昼见:太白即金星,昼见指金星在白天可见,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荧惑犯积尸:荧惑即火星,积尸是古代星官名,火星犯积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星象。

彗出虚、危:彗星出现在虚宿和危宿之间,古代认为彗星出现是灾祸的预兆。

白虹贯日:白虹指白色的虹,贯日指穿过太阳,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雨木冰:指雨水中夹杂着冰粒,古代认为这是异常天象。

镇犯太微西垣:镇星即土星,太微是古代星官名,土星犯太微西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星象。

岁犯井钺:岁星即木星,井钺是古代星官名,木星犯井钺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星象。

月掩心大星:月亮遮掩心宿大星,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白虹竟天:白虹横贯整个天空,古代认为这是极其不祥的征兆。

黄雾四塞:黄色的雾气弥漫四方,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考-司天考第二-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讨论了天人关系,尤其是天象与人事之间的联系。作者通过对《春秋》的解读,提出了‘天人不绝’的观点,认为天道与人事是相互关联的,但不应过分强调天象对人事的影响。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文本中引用了《易》中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进一步阐述了天道、地道、鬼神与人道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虽然天象和鬼神的存在是不可知的,但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可以推测出它们的运行规律。这种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格物致知’观念,即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理解宇宙的规律。

在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天象记录,如日食、地震、彗星等,这些记录不仅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古人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思考。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观念。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语言简练,逻辑清晰,体现了古代史书的严谨风格。作者通过对天象和人事的分析,展现了对天人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思想的尊重和继承。这种写作风格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哲学和文学上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展现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天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的重要资料。

这段文字记载了五代时期的天象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象的重视和解读。古代中国天文学与占星术密不可分,天象的变化往往被视为上天对人间事务的预示。文中提到的太白昼见、荧惑犯积尸、彗星出现等,都被认为是灾祸的预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敬畏和对天人感应观念的深刻认同。天象的变化不仅被视为自然现象,更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例如,白虹贯日、黄雾四塞等异常天象,往往被认为是朝廷失德或国家将乱的征兆,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与天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列举一系列天象变化,勾勒出五代时期的动荡局面。虽然文字简练,但通过天象的变化,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紧张氛围和人们对未来的忧虑。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五代时期的天文学和占星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天象变化,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象的解读和应对方式,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思想和占星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敬畏和对天人感应观念的认同。通过天象的变化,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未来的忧虑,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思想和占星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考-司天考第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