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梁本纪第二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梁本纪第二-原文

开平元年春正月壬寅,天子使御史大夫薛贻矩来劳军。

宰相张文蔚率百官来劝进。

夏四月壬戌,更名晃。

甲子,皇帝即位。

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

封唐主为济阴王。

升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以唐东都为西都。

废京兆府为雍州。

赐东都酺一日。

契丹阿保机使袍笏梅老来。

五月丁丑朔,以唐相张文蔚杨涉为门下侍郎,御史大夫薛贻矩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戊寅,渤海、契丹遣使者来。

乙酉,封兄全昱为广王,子友文博王,友珪郢王,友璋福王,友贞均王,友徽建王,侄友谅衡王,友能惠王,友诲邵王。

甲午,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太府卿敬翔为使。

是月,潞州行营都指挥使李思安及晋人战,败绩。

六月甲寅,平卢军节度使韩建守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秋七月己亥,追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皇高祖黯谥曰宣元,庙号肃祖,祖妣范氏谥曰宣僖;曾祖茂琳谥曰光献,庙号敬祖,祖妣杨氏谥曰光孝;祖信谥曰昭武,庙号宪祖,祖妣刘氏谥曰昭懿;考诚谥曰文穆,庙号烈祖,妣王氏谥曰文惠。

八月丁卯,同州虸蚄虫生。

隰州黄河清。

九月,括马。

冬十月己未,讲武于繁台。

十一月壬寅,赦亡命背军髡黥刑徒。

二年春正月丁酉,渤海遣使者来。

己亥,卜郊于西都。

弑济阴王。

二月辛未,契丹阿保机遣使者来。

三月壬申朔,如西都。

丙子,如怀州。

丁丑,如泽州。

戊寅,封鸿胪卿李崧介国公,为二王后。

壬午,匡国军节度使刘知俊为潞州行营招讨使。

癸巳,改卜郊。

张文蔚薨。

夏四月癸卯,杨涉罢,吏部侍郎于兢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张策为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壬子,至泽州。

五月己丑,潞州行营都虞候康怀英及晋人战于夹城,败绩。

戊戌,立唐三庙。

契丹遣使者来。

六月壬寅,忠武军节度使刘知俊为西路行营招讨使,以伐岐。

己酉,杀右金吾卫上将军王师范,灭其族。

丙辰,刘知俊及岐人战于漠谷,败之。

秋九月丁丑,如陕州,博王友文留守东都。

冬十月丁未,至自陕州。

十一月癸巳,张策罢,左仆射杨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二月己亥,以介国公为三恪,酅国公、莱国公为二王后。

三年春正月甲戌,如西都。

复然灯以祈福。

庚寅,享于太庙。

辛卯,有事于南郊,大赦。

丙申,群臣上尊号,曰睿文圣武广孝皇帝。

二月壬戌,讲武于西杏园。

甲子,延州高万兴叛于岐,来降。

三月辛未,渤海国王大諲譔遣使者来。

甲戌,如河中。

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为潞州四面行营招讨使。

刘知俊取丹州。

夏四月丙午,知俊克延、鄜、坊三州。

五月己卯,至自河中,杀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

六月庚戌,刘知俊执佑国军节度使刘捍,叛附于岐。

辛亥,如陕州。

乙卯,冀王硃友谦为同州东面行营招讨使。

刘知俊奔于岐。

丹州军乱,逐其刺史宋知诲。

秋七月,商州军乱,逐其刺史李稠,稠奔于岐。

乙丑,克丹州,执其首恶王行思。

乙亥,至自陕州。

甲申,襄州军乱,杀其留后王班。

房州刺史杨虔叛附于蜀。

八月辛亥,降死罪囚。

辛酉,均州刺史张敬方克房州,执杨虔。

闰月癸酉,契丹遣使者来。

己卯,阅稼于西苑。

九月壬寅,行营招讨使左卫上将军陈晖克襄州,执其首恶李洪。

丁未,保义军节度使王檀为潞州东面行营招讨使。

辛亥,韩建、杨涉罢。

太常卿赵光逢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工部侍郎杜晓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酉,李洪、杨虔伏诛。

冬十一月甲午,日南至,告谢于南郊。

己酉,搜访贤良。

镇国军节度使康怀英伐岐。

十二月,怀英克宁、庆、衍三州。

及刘知俊战于升平,败绩。

四年春正月壬辰朔,始用乐。

丁未,讲武于榆林。

二月己丑,阅稼于谷水。

秋八月丙寅,如陕州。

河南尹张宗奭留守西都。

辛未,护国军节度使杨师厚为西路行营招讨使以伐岐。

九月己丑,至自陕州。

辛亥,搜访贤良。

冬十一月己丑,宁国军节度使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以伐赵。

赵王王熔、北平王王处直叛附于晋,晋人救赵。

十二月癸酉,颁律令格式。

乾化元年春正月丁亥,王景仁及晋人战于柏乡,败绩。

庚寅,赦流罪以下囚,求危言正谏。

癸巳,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夏四月壬申,契丹阿保机遣使者来。

五月甲申朔,大赦,改元。

癸巳,幸张宗奭第。

秋八月戊辰,阅稼于榆林。

渤海遣使者来。

戊寅,大阅于兴安鞠场。

九月辛巳朔,御文明殿,入阁。

庚子,如魏州。

张宗奭留守西都。

冬十月丙子,大阅于魏东郊。

十一月,高万兴取盐州。

壬辰,至自魏州。

乙未,回鹘、吐蕃遣使者来。

二年春二月丁巳,光禄卿卢玭使于蜀。

甲子,如魏州,张宗奭留守西都。

次白马,杀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郎中张俊。

戊寅,如贝州。

三月丙戌,屠枣强。

丁未,复如魏州。

夏四月己巳,至自魏州。

戊寅,如西都。

五月丁亥,德音降死罪已下囚。

罢役徒,禁屠及捕生。

渤海遣使者来。

是月,薛贻矩薨。

六月,疾革,郢王友珪反。

戊寅,皇帝崩。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

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

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

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

之,是奖篡 也,非《春秋》之志也。

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

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 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 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

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然 则《春秋》亦奖篡乎?”

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

圣人 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夫欲著其罪于后世, 在乎不没其实。

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

其实篡也,书其篡。

各传其实,而使后 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

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 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

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

桀、纣,不待贬 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

《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 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

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梁本纪第二-译文

开平元年春正月壬寅日,天子派御史大夫薛贻矩来慰问军队。

宰相张文蔚率领百官来劝进。

夏四月壬戌日,改名为晃。

甲子日,皇帝即位。

戊辰日,大赦天下,改年号,国号为梁。

封唐主为济阴王。

升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以唐东都为西都。

废京兆府为雍州。

赐东都酺一日。

契丹阿保机派袍笏梅老来。

五月丁丑朔日,任命唐相张文蔚、杨涉为门下侍郎,御史大夫薛贻矩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戊寅日,渤海、契丹派使者来。

乙酉日,封兄全昱为广王,子友文为博王,友珪为郢王,友璋为福王,友贞为均王,友徽为建王,侄友谅为衡王,友能为惠王,友诲为邵王。

甲午日,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太府卿敬翔为使。

这个月,潞州行营都指挥使李思安与晋人交战,战败。

六月甲寅日,平卢军节度使韩建守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秋七月己亥日,追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皇高祖黯谥号为宣元,庙号为肃祖,祖妣范氏谥号为宣僖;曾祖茂琳谥号为光献,庙号为敬祖,祖妣杨氏谥号为光孝;祖信谥号为昭武,庙号为宪祖,祖妣刘氏谥号为昭懿;考诚谥号为文穆,庙号为烈祖,妣王氏谥号为文惠。

八月丁卯日,同州虸蚄虫生。

隰州黄河水清。

九月,征调马匹。

冬十月己未日,在繁台讲武。

十一月壬寅日,赦免逃亡的士兵和剃发刺面的刑徒。

二年春正月丁酉日,渤海派使者来。

己亥日,在西都占卜郊祭。

弑杀济阴王。

二月辛未日,契丹阿保机派使者来。

三月壬申朔日,前往西都。

丙子日,前往怀州。

丁丑日,前往泽州。

戊寅日,封鸿胪卿李崧为介国公,作为二王后。

壬午日,匡国军节度使刘知俊为潞州行营招讨使。

癸巳日,改卜郊祭。

张文蔚去世。

夏四月癸卯日,杨涉被罢免,吏部侍郎于兢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张策为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壬子日,到达泽州。

五月己丑日,潞州行营都虞候康怀英与晋人在夹城交战,战败。

戊戌日,立唐三庙。

契丹派使者来。

六月壬寅日,忠武军节度使刘知俊为西路行营招讨使,讨伐岐。

己酉日,杀右金吾卫上将军王师范,灭其族。

丙辰日,刘知俊与岐人在漠谷交战,击败他们。

秋九月丁丑日,前往陕州,博王友文留守东都。

冬十月丁未日,从陕州返回。

十一月癸巳日,张策被罢免,左仆射杨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二月己亥日,以介国公为三恪,酅国公、莱国公为二王后。

三年春正月甲戌日,前往西都。

再次点灯祈福。

庚寅日,在太庙祭祀。

辛卯日,在南郊举行祭祀,大赦天下。

丙申日,群臣上尊号,称为睿文圣武广孝皇帝。

二月壬戌日,在西杏园讲武。

甲子日,延州高万兴叛离岐,前来投降。

三月辛未日,渤海国王大諲譔派使者来。

甲戌日,前往河中。

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为潞州四面行营招讨使。

刘知俊攻取丹州。

夏四月丙午日,刘知俊攻克延、鄜、坊三州。

五月己卯日,从河中返回,杀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

六月庚戌日,刘知俊抓住佑国军节度使刘捍,叛附于岐。

辛亥日,前往陕州。

乙卯日,冀王硃友谦为同州东面行营招讨使。

刘知俊逃奔岐。

丹州军乱,驱逐其刺史宋知诲。

秋七月,商州军乱,驱逐其刺史李稠,李稠逃奔岐。

乙丑日,攻克丹州,抓住首恶王行思。

乙亥日,从陕州返回。

甲申日,襄州军乱,杀其留后王班。

房州刺史杨虔叛附于蜀。

八月辛亥日,赦免死罪囚犯。

辛酉日,均州刺史张敬方攻克房州,抓住杨虔。

闰月癸酉日,契丹派使者来。

己卯日,在西苑视察庄稼。

九月壬寅日,行营招讨使左卫上将军陈晖攻克襄州,抓住首恶李洪。

丁未日,保义军节度使王檀为潞州东面行营招讨使。

辛亥日,韩建、杨涉被罢免。

太常卿赵光逢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工部侍郎杜晓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酉日,李洪、杨虔被处死。

冬十一月甲午日,冬至日,在南郊告谢。

己酉日,搜访贤良。

镇国军节度使康怀英讨伐岐。

十二月,康怀英攻克宁、庆、衍三州。

与刘知俊在升平交战,战败。

四年春正月壬辰朔日,开始使用音乐。

丁未日,在榆林讲武。

二月己丑日,在谷水视察庄稼。

秋八月丙寅日,前往陕州。

河南尹张宗奭留守西都。

辛未日,护国军节度使杨师厚为西路行营招讨使,讨伐岐。

九月己丑日,从陕州返回。

辛亥日,搜访贤良。

冬十一月己丑日,宁国军节度使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讨伐赵。

赵王王熔、北平王王处直叛附于晋,晋人救援赵。

十二月癸酉日,颁布律令格式。

乾化元年春正月丁亥日,王景仁与晋人在柏乡交战,战败。

庚寅日,赦免流罪以下的囚犯,征求直言正谏。

癸巳日,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夏四月壬申日,契丹阿保机派使者来。

五月甲申朔日,大赦天下,改年号。

癸巳日,幸临张宗奭的府第。

秋八月戊辰日,在榆林视察庄稼。

渤海派使者来。

戊寅日,在兴安鞠场大阅兵。

九月辛巳朔日,御临文明殿,入阁。

庚子日,前往魏州。

张宗奭留守西都。

冬十月丙子日,在魏东郊大阅兵。

十一月,高万兴攻取盐州。

壬辰日,从魏州返回。

乙未日,回鹘、吐蕃派使者来。

二年春二月丁巳日,光禄卿卢玭出使蜀。

甲子日,前往魏州,张宗奭留守西都。

次白马,杀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郎中张俊。

戊寅日,前往贝州。

三月丙戌日,屠枣强。

丁未日,再次前往魏州。

夏四月己巳日,从魏州返回。

戊寅日,前往西都。

五月丁亥日,德音赦免死罪以下的囚犯。

罢免役徒,禁止屠宰和捕猎。

渤海派使者来。

这个月,薛贻矩去世。

六月,病情加重,郢王友珪反叛。

戊寅日,皇帝驾崩。

唉,天下人对梁的厌恶已经很久了!

自后唐以来,都认为梁是伪政权。

到我论述五代时,唯独不认为梁是伪政权,

而议论者或讥讽我大失《春秋》的宗旨,认为“梁负有大恶,应当诛绝,反而进

这是奖励篡位的行为,不是《春秋》的本意。

我回答说:“这正是《春秋》的本意。

鲁桓公杀了隐公自立为君,宣公杀了子赤自立为君,郑厉公驱逐了世子忽自立为君,卫国的公孙剽驱逐了他的君主衎自立为君,圣人在《春秋》中都没有否定他们为君的地位。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否定梁国的原因,用的是《春秋》的方法。

“那么《春秋》也奖励篡位吗?”

回答说:“只是不否定这四人为君的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春秋》的意图。

圣人对于《春秋》,用意深远,所以能够劝诫深刻,言辞可信,然后善恶分明。

想要让后世人知道他们的罪行,关键在于不掩盖事实。

他们确实曾经为君,就记载他们为君。

他们确实是篡位,就记载他们篡位。

各自传述事实,让后世相信,那么这四位君主的罪行,就无法掩盖了。

让为君者无法掩盖他们的恶行,然后人们知道恶名无法逃避,那么作恶的人或许就会停止了。

这就是用意深远而劝诫深刻,言辞可信而善恶分明。

桀、纣,不需要贬低他们的王位,他们是万世所共恶的人。

《春秋》对于大恶的君主不诛杀他们,并不妨碍其褒善贬恶的宗旨,只是不掩盖事实以彰显他们的罪行,让后世相信,与那些为君而无法掩盖恶行的人,以阻止人们作恶。

能够理解《春秋》的这个意图,然后就能理解我不否定梁国的用意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梁本纪第二-注解

开平元年: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的年号,开平元年即公元907年。

薛贻矩:后梁时期的御史大夫,后任中书侍郎,参与朝政。

张文蔚:后梁宰相,曾任门下侍郎,参与朝政。

更名晃:朱温在称帝后改名为朱晃,以示新朝新气象。

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梁时期升为开封府,建为东都。

契丹阿保机: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后建立辽朝。

袍笏梅老:契丹使者,代表耶律阿保机前来朝贺。

崇政院:后梁时期设立的中央机构,负责军政事务。

敬翔:后梁时期的太府卿,后任崇政院使。

潞州行营都指挥使:后梁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潞州地区的军事指挥。

李思安:后梁将领,曾任潞州行营都指挥使。

韩建:后梁将领,曾任平卢军节度使,后守司徒。

追尊祖考:朱温称帝后追尊其祖先为皇帝,以示尊崇。

酅国公、莱国公:后梁时期封赐的爵位,作为二王后裔的象征。

睿文圣武广孝皇帝:朱温的尊号,彰显其文治武功和孝道。

刘知俊:后梁将领,曾任西路行营招讨使,后叛附于岐。

王重师:后梁将领,曾任佑国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所杀。

杨师厚:后梁将领,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后为西路行营招讨使。

王景仁:后梁将领,曾任宁国军节度使,后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乾化元年:后梁太祖朱温的第二个年号,乾化元年即公元911年。

郢王友珪:朱温的次子朱友珪,后发动政变弑父自立。

《春秋》: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编撰,记载了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其内容以简洁著称,字里行间蕴含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评判。

鲁桓公:鲁国君主,名允,鲁隐公之弟,因弑隐公而自立为君。

宣公:鲁国君主,名倭,鲁桓公之子,因弑子赤而自立为君。

郑厉公:郑国君主,名突,因逐世子忽而自立为君。

卫公孙剽:卫国贵族,名剽,因逐其君衎而自立为君。

桀、纣:桀是夏朝末代君主,纣是商朝末代君主,二人皆以暴虐无道著称,成为后世暴君的典型代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梁本纪第二-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后梁太祖朱温建立后梁政权的过程及其初期的政治、军事活动。朱温原是唐朝末年的军阀,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手段,最终在开平元年(907年)称帝,建立后梁,结束了唐朝的统治,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频繁与动荡。朱温通过改元、封爵、追尊祖先等一系列举措,试图为新政权奠定合法性基础。然而,后梁政权并未能长久维持,朱温的统治充满了内忧外患,最终在其子朱友珪的政变中结束。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朱温称帝后的政治、军事活动,语言简洁明了,叙事条理清晰。通过对朱温改元、封爵、追尊祖先等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复杂性与动荡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朱温作为五代时期的第一位皇帝,其建立后梁的过程及其初期的政治、军事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政权的脆弱性。通过对朱温政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格局。

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五代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契丹、渤海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使者频繁来访,显示了当时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互动与博弈。朱温在处理与契丹、渤海等政权的关系时,采取了封赐爵位、派遣使者等外交手段,试图通过和平方式维持边疆的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朱温建立后梁的过程,还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频繁、社会的动荡以及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这段文字出自《春秋》的讨论,主要围绕《春秋》的编纂原则和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展开。作者通过列举鲁桓公、宣公、郑厉公、卫公孙剽等历史人物的篡位行为,阐述了《春秋》的编纂原则:即不掩盖历史事实,如实记载君主的篡位行为,以达到劝诫后世的目的。

《春秋》作为儒家经典,其编纂原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评判。孔子在《春秋》中通过简洁的文字,隐晦地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褒贬。这种‘微言大义’的写作手法,使得《春秋》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道德教科书。

作者在文中强调,《春秋》不掩盖篡位者的罪行,而是如实记载他们的篡位行为,以此警示后世。这种‘不没其实’的编纂原则,体现了孔子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道德规范的坚持。通过如实记载篡位者的罪行,孔子希望后世君主能够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作者还提到桀、纣等暴君的例子,说明《春秋》对暴君的评判并不需要刻意贬低,因为他们的恶行已经为万世所共恶。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春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春秋》编纂原则的讨论,揭示了孔子对历史真实性和道德规范的重视。通过如实记载历史事件,孔子希望达到劝诫后世的目的,使人们明白恶行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这种思想不仅对后世的历史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梁本纪第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