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七-原文
愍皇帝,明宗第五子从厚也。
为人形质丰厚,寡言好礼,明宗以其貌类己,特爱之。
天成二年,以检校司徒拜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加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从厚妃,孔循女也,安重诲怒循以女妻从厚,三年,罢循枢密使,出从厚为宣武军节度使。
明年,徙镇河东。
长兴元年,封从厚宋王,徙镇成德。
二年,徙镇天雄,累加兼中书令。
四年十一月,秦王从荣伏诛。
明宗病甚,遣宦者孟汉琼召王于鄴,而明宗崩,秘其丧六日。
十二月癸卯朔,发丧于西宫,皇帝即位于柩前,群臣见于东阶,复于丧位。
丙午,成服于西宫。
庚戌,登光政门楼,存问军民。
辛亥,杀司衣王氏。
癸丑,始听政。
乙卯,杀司仪康氏。
丁巳,冯道为大行皇帝山陵使,户部尚书韩彦恽为副,中书舍人王延为判官,礼部尚书王权为礼仪使,兵部尚书李鏻为卤簿使,御史中丞龙敏为仪仗使,左仆射权判河南府卢质为桥道顿递使。
丁卯,礻覃。
应顺元年春正月壬申朔,视朝于广寿殿。
乙亥,契丹使都督没辣于来。
戊寅,大赦,改元,用乐。
回鹘可汗王仁美遣使者来。
沙州、瓜州遣使者来。
乙未,硃弘昭、冯赟献钱助作山陵。
闰月丙午,册皇太后。
甲寅,册太妃王氏。
北京留守石敬瑭献银绢助作山陵。
二月庚寅,视作山陵。
凤翔节度使潞王从珂反。
辛卯,西京留守王思同为西面行营都部署,静难军节度使药彦稠为副。
三月丙辰,思同兵溃,严卫指挥使尹晖、羽林指挥使杨思权以其军叛降于从珂。
辛酉,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硃弘实。
癸亥,河阳三城节度使康义诚为凤翔行营都招讨使,王思同为副。
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叛降于从珂,思同奔归于京师,不克,死之。
丁卯,京城巡检使安从进叛,杀冯赟,硃弘昭自杀,从进传其二首于从珂。
戊辰,如卫州。
废帝,镇州平山人也。
本姓王氏,其世微贱,母魏氏,少寡,明宗为骑将,过平山,掠得之。
魏氏有子阿三,已十余岁,明宗养以为子,名曰从珂。
及长,状貌雄伟,谨信寡言,而骁勇善战,明宗甚爱之。
自晋兵战梁于河上,从珂常立战功,庄宗呼其小字曰:“阿三不徒与我同年,其敢战亦类我。”
同光二年,为卫州刺史突骑指挥使,戍于石门。
明宗讨赵在礼,自魏反兵而南,从珂率戍兵自曲阳、孟县驰出常山以追明宗。
明宗之南也,兵少,得从珂兵在后,而军声大振。
明宗入立,拜从珂河中节度使,封潞王。
是时,明宗春秋已高,王于诸子次最长,枢密使安重诲患之,乃矫诏河中裨将杨彦温使图之。
王阅马于黄龙庄,彦温即闭门拒之,王止于虞乡以闻。
明宗召王还京师,居之清化里第。
重诲数请行军法,明宗不听,后重诲见杀,乃起王为左卫大将军、西京留守。
长兴三年,为凤翔节度使。
王子重吉自明宗时典禁兵,为控鹤指挥使,愍帝即位,硃弘昭、冯赟用事,乃罢重吉兵职,出为亳州团练使。
又徙王为北京留守,不降制书而宣授,又以李从璋为代。
初,安重诲得罪罢河中,以从璋为代,而重诲见杀,故王益自疑,遂据城反。
愍帝遣王思同会诸镇兵讨之,思同战败走,诸镇兵皆溃。
清泰元年三月丁巳,王以兵东。
庚申,次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叛于唐,来降。
甲子,次华州,执药彦稠。
丙寅,次灵宝,河中安彦威、陕州康思立叛于唐,来降。
己巳,次陕州。
康义诚叛于唐,来降。
杀宣徽使孟汉琼。
愍帝出居于卫州。
夏四月壬申,入京师,冯道率百官迎王于蒋桥,王辞不见。
入哭于西宫,遂见群臣,道拜,王答拜。
入居于至德宫。
癸酉,以太后令降天子为鄂王,命王监国。
乙亥,皇帝即位。
丙子,率河南民财以赏军。
丁丑,借民房课五月以赏军。
戊寅,弑鄂王,慈州刺史宋令询死之。
乙酉,大赦,改元。
戊子,杀康义诚及药彦稠。
五月丙午,端明殿学士、左谏议大夫韩昭胤为枢密使,庄宅使刘延朗为枢密副使。
庚戌,冯道罢。
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为枢密使。
甲寅,赐劝进选人、宗子官。
六月庚辰,幸范延光及索自通第。
秋七月辛亥,太常卿卢文纪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丁巳,立沛国夫人刘氏为皇后。
八月辛未,尚书左丞姚顗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许御署官选。
九月,契丹寇边。
冬十月戊寅,李愚、刘昫罢。
十二月己亥,雄武军节度使张延郎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契丹寇云州。
庚寅,幸龙门。
旱。
二年春二月甲戌,范延光罢。
己丑,追尊鲁国太夫人魏氏为皇太后。
三月辛丑,忠武军节度使赵延寿为枢密使。
夏五月辛卯,宣徽南院使刘延皓为枢密使。
契丹寇边。
六月癸未,群臣献添都马。
秋七月丁酉,回鹘可汗王仁美使其都督陈福海来。
刘延皓罢。
九月己酉,刑部尚书房暠为枢密使。
乙卯,渤海遣使者来。
三年春正月乙未,百济遣使者来。
丁未,封子重美为雍王。
三月丙午,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胤孙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
夏五月乙卯,建雄军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义武军节度使杨光远为副。
戊申,先锋指挥使安审信叛降于石敬瑭。
己酉,振武戍将安重荣叛降于石敬瑭。
壬子,天雄军屯驻捧圣都虞候张令昭逐其节度使刘延皓。
六月癸亥,以令昭为右千牛卫将军,权知天雄军事。
甲戌,宣武军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四面招讨使。
秋七月戊申,克魏州。
壬子,张令昭伏诛。
癸丑,彰圣指挥使张万迪叛降于石敬瑭。
八月戊午,契丹使梅里来。
九月甲辰,张敬达及契丹战于太原,败绩,契丹围敬达于晋安。
戊申,如河阳。
冬十月壬戌,括马,籍民为兵。
十一月戊子,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为行营都统。
丁酉,契丹立晋。
闰月甲子,杨光远杀张敬达,以其军叛降于契丹。
甲戌,契丹及晋人至于潞州。
丁丑,至自河阳。
辛巳,皇帝崩。
呜呼,君臣之际,可谓难哉!
盖明者虑于未萌而前知,暗者告以将及而不惧,
故先事而言,则虽忠而不信,事至而悔,其可及乎?
重诲区区独见潞王之祸,而谋之不臧,至于殒身赤族,其隙自兹。
及愍帝之亡也,穴于徽陵,其土一垅,路人见者,皆为之悲。
使明宗为有知,其有愧于重诲矣,哀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七-译文
愍皇帝是明宗的第五个儿子,名叫从厚。
他体态丰满,性格沉默寡言,喜欢礼仪,明宗因为他的相貌与自己相似,特别宠爱他。
天成二年,他被任命为检校司徒,担任河南尹,并负责六军诸卫的事务,后来又加封为检校太保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从厚的妃子是孔循的女儿,安重诲因为孔循将女儿嫁给从厚而愤怒,三年后,孔循被免去枢密使的职务,从厚被调任为宣武军节度使。
第二年,他又被调任到河东。
长兴元年,从厚被封为宋王,调任到成德。
二年后,他又被调任到天雄,并多次加封,最终兼任中书令。
四年十一月,秦王从荣被处死。
明宗病重,派遣宦官孟汉琼到鄴城召见从厚,但明宗去世,丧事被隐瞒了六天。
十二月癸卯朔,丧事在西宫举行,皇帝在灵柩前即位,群臣在东阶拜见,随后回到丧位。
丙午,皇帝在西宫穿上丧服。
庚戌,皇帝登上光政门楼,慰问军民。
辛亥,司衣王氏被杀。
癸丑,皇帝开始听政。
乙卯,司仪康氏被杀。
丁巳,冯道被任命为大行皇帝山陵使,户部尚书韩彦恽为副使,中书舍人王延为判官,礼部尚书王权为礼仪使,兵部尚书李鏻为卤簿使,御史中丞龙敏为仪仗使,左仆射权判河南府卢质为桥道顿递使。
丁卯,举行礻覃仪式。
应顺元年春正月壬申朔,皇帝在广寿殿上朝。
乙亥,契丹的使者都督没辣于来访。
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并开始使用音乐。
回鹘可汗王仁美派遣使者来访。
沙州和瓜州也派遣使者来访。
乙未,硃弘昭和冯赟献上钱财用于修建山陵。
闰月丙午,册封皇太后。
甲寅,册封太妃王氏。
北京留守石敬瑭献上银绢用于修建山陵。
二月庚寅,皇帝视察山陵的修建。
凤翔节度使潞王从珂反叛。
辛卯,西京留守王思同被任命为西面行营都部署,静难军节度使药彦稠为副使。
三月丙辰,王思同的军队溃败,严卫指挥使尹晖和羽林指挥使杨思权率领军队叛变,投降了从珂。
辛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硃弘实被杀。
癸亥,河阳三城节度使康义诚被任命为凤翔行营都招讨使,王思同为副使。
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叛变,投降了从珂,王思同逃回京师,未能成功,最终战死。
丁卯,京城巡检使安从进叛变,杀了冯赟,硃弘昭自杀,安从进将两人的首级传给了从珂。
戊辰,皇帝前往卫州。
废帝是镇州平山人。
他本姓王,家族地位低微,母亲魏氏年轻守寡,明宗作为骑将经过平山时,将她掳走。
魏氏有一个儿子阿三,已经十多岁,明宗将他收养为子,取名为从珂。
从珂长大后,相貌雄伟,性格谨慎寡言,但骁勇善战,明宗非常喜爱他。
自从晋兵在河上与梁军作战以来,从珂经常立下战功,庄宗称呼他的小名说:“阿三不仅与我同年,他的勇敢作战也像我。”
同光二年,从珂被任命为卫州刺史突骑指挥使,驻守在石门。
明宗讨伐赵在礼时,从魏地反兵南下,从珂率领戍兵从曲阳、孟县驰出常山,追击明宗。
明宗南下时,兵力不足,但从珂的军队在后面,使得军威大振。
明宗即位后,任命从珂为河中节度使,封为潞王。
当时,明宗年事已高,从珂在诸子中排行最长,枢密使安重诲对此感到担忧,于是伪造诏书,命令河中裨将杨彦温谋害从珂。
从珂在黄龙庄检阅马匹时,杨彦温关闭城门拒绝他进入,从珂只好停在虞乡,并将此事报告给明宗。
明宗召从珂回京师,让他住在清化里第。
安重诲多次请求对从珂执行军法,明宗没有同意,后来安重诲被杀,从珂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西京留守。
长兴三年,从珂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
从珂的儿子重吉在明宗时期掌管禁军,担任控鹤指挥使,愍帝即位后,硃弘昭和冯赟掌权,罢免了重吉的兵职,将他调任为亳州团练使。
随后,从珂被调任为北京留守,但没有正式下达诏书,而是口头宣布,同时任命李从璋为代任。
起初,安重诲因罪被罢免河中节度使的职务,李从璋被任命为代任,后来安重诲被杀,从珂因此更加怀疑,最终据城反叛。
愍帝派遣王思同联合各镇军队讨伐从珂,王思同战败逃走,各镇军队都溃散了。
清泰元年三月丁巳,从珂率兵东进。
庚申,到达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叛变,投降了从珂。
甲子,到达华州,抓获了药彦稠。
丙寅,到达灵宝,河中的安彦威和陕州的康思立叛变,投降了从珂。
己巳,到达陕州。
康义诚叛变,投降了从珂。
宣徽使孟汉琼被杀。
愍帝出居卫州。
夏四月壬申,从珂进入京师,冯道率领百官在蒋桥迎接,从珂辞谢不见。
从珂进入西宫哭丧,随后会见群臣,冯道拜见,从珂回拜。
从珂入住至德宫。
癸酉,太后下令将天子降为鄂王,命从珂监国。
乙亥,从珂即位为皇帝。
丙子,从珂下令征收河南百姓的财物以赏赐军队。
丁丑,从珂借用了百姓五个月的房屋租金以赏赐军队。
戊寅,从珂弑杀了鄂王,慈州刺史宋令询也因此而死。
乙酉,大赦天下,改元。
戊子,康义诚和药彦稠被杀。
五月丙午,端明殿学士、左谏议大夫韩昭胤被任命为枢密使,庄宅使刘延朗为枢密副使。
庚戌,冯道被罢免。
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被任命为枢密使。
甲寅,赐予劝进选人和宗子官职。
六月庚辰,皇帝前往范延光和索自通的府邸。
秋七月辛亥,太常卿卢文纪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丁巳,立沛国夫人刘氏为皇后。
八月辛未,尚书左丞姚顗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允许御署官员选拔。
九月,契丹侵犯边境。
冬十月戊寅,李愚和刘昫被罢免。
十二月己亥,雄武军节度使张延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契丹侵犯云州。
庚寅,皇帝前往龙门。
发生旱灾。
二年春二月甲戌,范延光被罢免。
己丑,追尊鲁国太夫人魏氏为皇太后。
三月辛丑,忠武军节度使赵延寿被任命为枢密使。
夏五月辛卯,宣徽南院使刘延皓被任命为枢密使。
契丹侵犯边境。
六月癸未,群臣献上添都马。
秋七月丁酉,回鹘可汗王仁美派遣都督陈福海来访。
刘延皓被罢免。
九月己酉,刑部尚书房暠被任命为枢密使。
乙卯,渤海派遣使者来访。
三年春正月乙未,百济派遣使者来访。
丁未,封儿子重美为雍王。
三月丙午,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胤孙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叛。
夏五月乙卯,建雄军节度使张敬达被任命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义武军节度使杨光远为副使。
戊申,先锋指挥使安审信叛变,投降了石敬瑭。
己酉,振武戍将安重荣叛变,投降了石敬瑭。
壬子,天雄军屯驻捧圣都虞候张令昭驱逐了节度使刘延皓。
六月癸亥日,任命令昭为右千牛卫将军,暂时掌管天雄军的军务。
甲戌日,宣武军节度使范延光被任命为天雄军四面招讨使。
秋季七月戊申日,攻克了魏州。
壬子日,张令昭被处死。
癸丑日,彰圣指挥使张万迪叛变投降了石敬瑭。
八月戊午日,契丹的使者梅里来到。
九月甲辰日,张敬达与契丹在太原交战,战败,契丹将张敬达围困在晋安。
戊申日,前往河阳。
冬季十月壬戌日,征用马匹,登记百姓为士兵。
十一月戊子日,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被任命为行营都统。
丁酉日,契丹立晋。
闰月甲子日,杨光远杀了张敬达,率领他的军队叛变投降了契丹。
甲戌日,契丹和晋人到达潞州。
丁丑日,从河阳返回。
辛巳日,皇帝去世。
唉,君臣之间的关系,真是难啊!
明智的人在事情未发生前就能预见,而愚昧的人即使被告知即将发生的事情也不会害怕,
所以如果在事情发生前就提出警告,即使忠诚也不会被信任,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后悔,还来得及吗?
重诲虽然看到了潞王的祸患,但他的谋划不当,最终导致自己和家族灭亡,这种裂痕从此开始。
等到愍帝去世,被埋葬在徽陵,只有一抔黄土,路人看到都为他感到悲伤。
如果明宗有知,他一定会对重诲感到愧疚,真是悲哀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七-注解
愍皇帝:即后唐愍帝李从厚,明宗李嗣源的第五子,因其外貌与明宗相似而受到特别宠爱。
明宗: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的第二位皇帝,以仁政著称。
天成二年:后唐明宗的年号,公元927年。
河南尹: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判六军诸卫事: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六军和诸卫的军事事务。
检校太保:古代官职名,太保的加衔,表示荣誉职位。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宰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孔循: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枢密使,后因与安重诲的矛盾被罢免。
安重诲:后唐时期的权臣,曾任枢密使,掌握大权,后因与孔循的矛盾被罢免。
宣武军节度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宣武军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河东: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一带。
长兴元年:后唐明宗的年号,公元930年。
宋王:李从厚的封号,表示其王爵身份。
成德:古代地名,今河北省一带。
天雄:古代地名,今河北省一带。
中书令: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秦王从荣:李从荣,后唐明宗的儿子,封为秦王,后因谋反被诛杀。
孟汉琼:后唐时期的宦官,曾任宣徽使,后因谋反被杀。
西宫:古代皇宫的一部分,通常为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
光政门:古代皇宫的城门名,皇帝常在此举行仪式。
司衣王氏:后唐时期的宫女,因某种原因被愍帝处死。
司仪康氏:后唐时期的宫女,因某种原因被愍帝处死。
冯道:后唐时期的著名宰相,历任多朝,以忠诚和智慧著称。
山陵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陵墓的修建和管理。
户部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和户籍事务。
礼部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国家的礼仪和祭祀事务。
兵部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事务。
御史中丞: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行为。
左仆射: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副宰相,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礻覃:古代祭祀仪式的一种,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应顺元年:后唐愍帝的年号,公元934年。
广寿殿:古代皇宫的殿名,皇帝常在此举行朝会。
契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五代时期建立辽国,与中原政权多次发生战争。
回鹘: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曾建立回鹘汗国,与中原王朝有交往。
沙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敦煌市一带。
瓜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瓜州县一带。
硃弘昭: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后因与冯赟的矛盾被处死。
冯赟: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宣徽使,后因与硃弘昭的矛盾被处死。
北京: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石敬瑭: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原为后唐将领,后叛唐自立,建立后晋。
凤翔节度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凤翔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潞王从珂:李从珂,后唐明宗的养子,封为潞王,后因谋反被废黜。
西京: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王思同: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西京留守,后因战败被杀。
药彦稠: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静难军节度使,后因战败被杀。
严卫指挥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皇宫的警卫事务。
羽林指挥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皇宫的禁卫军。
康义诚: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后因战败被杀。
刘遂雍: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西京副留守,后因战败投降。
安从进: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京城巡检使,后因谋反被杀。
卫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卫辉市一带。
废帝:即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唐明宗的养子,后因谋反被废黜。
镇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
平山: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
魏氏:李从珂的母亲,后唐明宗的妃子。
阿三:李从珂的小名,因其排行第三而得名。
晋兵:指后唐的军队,后唐建立前曾为晋国。
梁:指后梁,五代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后为后唐所灭。
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的开国皇帝。
同光二年:后唐庄宗的年号,公元924年。
卫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卫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突骑指挥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突骑军的军事事务。
石门:古代地名,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
赵在礼: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魏博节度使,后因谋反被杀。
曲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曲阳县一带。
孟县: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一带。
常山: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
河中节度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河中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杨彦温: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河中裨将,后因谋反被杀。
黄龙庄: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一带。
虞乡:古代地名,今山西省虞乡县一带。
清化里: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左卫大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皇宫的禁卫军。
西京留守: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西京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长兴三年:后唐明宗的年号,公元932年。
重吉:李从珂的儿子,曾任控鹤指挥使,后因与硃弘昭的矛盾被罢免。
控鹤指挥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控鹤军的军事事务。
亳州团练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亳州地区的军事事务。
北京留守: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北京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李从璋: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北京留守,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清泰元年:后唐废帝的年号,公元934年。
长安: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华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华县一带。
灵宝:古代地名,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
陕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陕县一带。
蒋桥: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至德宫:古代皇宫的一部分,皇帝常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
鄂王:李从厚的封号,表示其王爵身份。
监国:古代官职名,皇帝不在时,由监国代理朝政。
慈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慈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宋令询: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慈州刺史,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杀。
端明殿学士:古代官职名,负责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
左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和建议。
韩昭胤: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枢密使,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庄宅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皇帝的庄园和宅邸。
刘延朗: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枢密副使,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范延光: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宣武军节度使,后被任命为天雄军四面招讨使。
索自通: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侍郎,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卢文纪: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常卿,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沛国夫人刘氏:李从珂的皇后,封为沛国夫人。
姚顗: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左丞,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李愚: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侍郎,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刘昫: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侍郎,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张延郎: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雄武军节度使,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云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大同市一带。
龙门: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鲁国太夫人魏氏:李从珂的母亲,封为鲁国太夫人。
赵延寿: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忠武军节度使,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刘延皓: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宣徽南院使,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房暠: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刑部尚书,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渤海:古代东北地区的国家,与中原王朝有交往。
百济: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原王朝有交往。
重美:李从珂的儿子,封为雍王。
马胤孙: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翰林学士,后因与李从珂的矛盾被罢免。
张敬达: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彰圣指挥使,后在与契丹的战斗中战败被杀。
杨光远: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义武军节度使,后因与石敬瑭的矛盾被罢免。
安审信: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先锋指挥使,后因与石敬瑭的矛盾被罢免。
安重荣: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振武戍将,后因与石敬瑭的矛盾被罢免。
张令昭: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天雄军屯驻捧圣都虞候,后因与刘延皓的矛盾被罢免。
令昭:指张令昭,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右千牛卫将军,后因叛乱被诛杀。
天雄军:五代时期后唐的一支重要军队,负责守卫天雄地区(今河北大名一带)。
魏州:古代地名,今河北大名一带,五代时期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潞州:古代地名,今山西长治一带,五代时期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重诲:指李重诲,五代时期后唐的重要将领,因谋反被诛杀。
愍帝:指后唐愍帝李从厚,后唐末代皇帝,后唐灭亡后被契丹俘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七-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后唐愍帝李从厚和废帝李从珂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宫廷斗争激烈的历史背景。李从厚作为明宗的第五子,因其外貌与明宗相似而受到特别宠爱,先后担任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等重要职务,最终在明宗病逝后即位为帝。然而,他的统治并不稳固,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军事压力使得他的政权岌岌可危。
李从珂作为明宗的养子,因其骁勇善战而受到明宗的喜爱,历任河中节度使、凤翔节度使等重要职务。然而,他与权臣安重诲的矛盾以及自身的野心,最终导致他起兵反叛,废黜了李从厚,自立为帝。李从珂的崛起和覆灭,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专权、政权更迭频繁的特点。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李从厚和李从珂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五代时期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武将专权以及外部的军事压力。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现了五代时期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后唐末年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局面。文中提到的张令昭、范延光、石敬瑭、张敬达等人物,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命运与后唐的兴衰紧密相连。
文中特别提到了李重诲的悲剧命运,他虽有先见之明,预见到了潞王之祸,但因谋划不当,最终导致自身和家族的覆灭。这一事件反映了五代时期君臣关系的脆弱性,即便是忠臣,若不能得到君主的信任,也难以避免悲剧的结局。
文中还提到了后唐愍帝的悲惨结局,他被契丹俘虏后,埋葬于徽陵,仅有一垅土,路人见之无不悲叹。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后唐灭亡后的凄凉景象,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政权更迭的无奈与悲愤。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有力,叙事清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李重诲的悲剧命运的反思,使得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后唐末年政治动荡的描写,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频繁与残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忠臣悲剧命运的同情与反思。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