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臣传第十八-原文
赵延寿玉枕,以遗吴人。弘肇捕治,福进弃市,帐下分取其妻子, 而籍其家财。
弘肇不喜宾客,尝言:“文人难耐,呼我为卒。”
弘肇领归德,其副使等月率私钱千缗为献。颍州麹场官麹温与军将何拯争官务, 讼之三司,三司直温。拯诉之弘肇,弘肇以谓颍己属州,而温不先白己,乃追温杀 之,连坐者数十人。
周太祖平李守贞,推功群臣,弘肇拜中书令。隐帝自关西罢兵,渐近小人,与 后赞、李业等嬉游无度,而太后亲族颇行干托,弘肇与杨邠稍裁抑之。太后有故人 子求补军职,弘肇辄斩之。帝始听乐,赐教坊使等玉带、锦袍,往谢弘肇,弘肇怒 曰:“健兒为国征行者未有偏赐,尔曹何功,敢当此乎!”悉取所赐还官。
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行,苏逢吉、杨邠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 会饮窦贞固第,弘肇厉声举爵属太祖曰:“昨日廷论,何为异同?今日与公饮此。” 逢吉与邠亦举大爵曰:“此国家事也,何必介意乎!”遂俱饮爵。弘肇曰:“安 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 ‘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弘肇默然。他日,会饮章 第,酒酣,为手势令,弘肇不能为,客省使阎晋卿坐次弘肇,屡教之。苏逢吉戏曰: “坐有姓阎人,何忧罚爵!”弘肇妻阎氏,酒家倡,以为讥己,大怒,以丑语诟逢 吉,逢吉不校。弘肇欲殴之,逢吉先出。弘肇起索剑欲追之,杨邠泣曰:“苏公, 汉宰相,公若杀之,致天子何地乎?”弘肇驰马去,邠送至第而还。由是将相如水 火。隐帝遣王峻置酒公子亭和解之。
是时,李业、郭允明、后赞、聂文进等用事,不喜执政。而隐帝春秋渐长,为 大臣所制,数有忿言,业等乘间谮之,以谓弘肇威震人主,不除必为乱。隐帝颇欲 除之。夜闻作坊锻甲声,以为兵至,达旦不寐。由是与业等密谋禁中。乾祐三年冬 十月十三日,弘肇与杨邠、王章等入朝,坐广政殿东庑,甲士数十人自内出,擒弘 肇、邠、章斩之,并族其三家。
弘肇已死,帝坐崇元殿召君臣,告以弘肇等谋反,君臣莫能对。又召诸军校见 于万岁殿,帝曰:“弘肇等专权,使汝曹常忧横死,今日吾得为汝主矣!”军校皆 拜。周太祖即位,追封弘肇郑王,以礼归葬。
○杨邠
杨邠,魏州冠氏人也。少为州掌籍吏,租庸使孔谦领度支,补邠勾押官,历孟、 华、郓三州粮料院使。事汉高祖为右都押衙,高祖即位,拜枢密使。邠出于小吏, 不喜文士,与苏逢吉等内相排忌。逢吉讽李涛上疏罢邠与周太祖枢密使,邠泣诉李 太后前,太后怒,罢涛相,加邠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是时,逢吉、禹 珪颇以私贿除吏,多缪。邠为相,事无大小,必先示邠,邠以为可,乃入白,而深 革逢吉所为,凡门廕出身,诸司补吏者,一切罢之。邠虽长于吏事,而不知大体, 以谓为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以故秉大政而务苛细, 凡前资官不得居外,而天下行旅,皆给过所然后得行。旬日之间,人情大扰,邠度 不可行而止。
邠常与王章论事帝前,帝曰:“事行之后,勿使有言也!”邠遽曰:“陛下但 禁声,有臣在。”闻者为之战忄栗。李太后弟业求为宣徽使,帝与太后私以问邠, 邠止以为不可。帝欲立所爱耿夫人为后,邠又以为不可;夫人死,将以后礼葬之, 邠又以为不可。由是隐帝大怒,而左右乘间构之,与史弘肇等同日见杀。
邠为人颇俭静,四方之赂虽不却,然往往以献于帝。居家谢绝宾客,晚节稍通 缙绅,延客门下。知史传有用,乃课吏传写。未几,及于祸。周太祖即位,追封弘 农王。
○王章
王章,魏州南乐人也。为州孔目官,张令昭逐节度使刘延皓,章事令昭。令昭 败,章妇翁白文珂与副招讨李周善,乃以章托周。周匿章褚中,以橐驼负之洛阳, 藏周第。唐灭,章乃出,为河阳粮料使。汉高祖典禁兵,补章孔目官,从之太原。 高祖即位,拜三司使、检校太尉。高祖崩,隐帝即位,加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是时,汉方新造,承契丹之后,京师空乏,而关西三叛作,周太祖用兵西方,章供 馈军旅,未尝乏绝。然征利剥下,民甚苦之。往时民租一石输二升为“雀鼠耗”, 章乃增一石输二斗为“省耗”;缗钱出入,皆以八十为陌,章减其出者陌三;州县 民诉田者,必全州县覆之,以括其隐田。天下由此重困。然尤不喜文士,尝语人曰: “此辈与一把算子,未知颠倒,何益于国邪!”百官俸廪,皆取供军之余不堪者, 命有司高估其价,估定又增,谓之“抬估”,章犹意不能满,往往复增之。民有犯 盐、矾、酒曲者,无多少皆抵死,吏缘为奸,民莫堪命。已而与史弘肇等同日见杀。
○刘铢
刘铢,陕州人也。少为梁邵王牙将,与汉高祖有旧,高祖镇太原,以为左都押 衙。铢为人惨酷好杀戮,高祖以为勇断类己,特信用之。高祖即位,拜永兴军节度 使,徙镇平卢,加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又加侍中。
是时,江淮不通,吴越钱镠使者常泛海以至中国。而滨海诸州皆置博易务,与 民贸易。民负失期者,务吏擅自摄治,置刑狱,不关州县。
而前为吏者,纳其厚赂, 纵之不问。民颇为苦,铢乃一切禁之。然铢用法,亦自为刻深。民有过者,问其年 几何,对曰若干,即随其数杖之,谓之“随年杖”。每杖一人,必两杖俱下,谓之 “合欢杖”。又请增民租,亩出钱三十以为公用,民不堪之。隐帝患铢刚暴,召之, 惧不至。是时,沂州郭淮攻南唐还,以兵驻青州,隐帝乃遣符彦卿往代铢。铢顾禁 兵在,莫敢有异意,乃受代还京师。
铢尝切齿于史弘肇、杨邠等,已而弘肇等死,铢谓李业等曰:“诸君可谓偻儸 兒矣。”权知开封府,周太祖兵犯京师,铢悉诛太祖与王峻等家属。太祖入京师, 铢妻裸露以席自蔽,与铢俱见执。铢谓其妻曰:“我则死矣,汝应与人为婢。”太 祖使人责铢曰:“与公共事先帝,独无故人之情乎?吾家屠灭,虽有君命,加之酷 毒,一何忍也。今公亦有妻子,独念之乎?”铢曰:“为汉诛叛臣尔,岂知其佗。” 是时,太祖方欲归人心,乃与群臣议曰:“刘侍中坠马伤甚,而军士逼辱,迨有微 生,吾欲奏太后,贷其家属,何如?”群臣皆以为善。乃止杀铢,与李业等枭首于 市,赦其妻子。太祖即位,赐陕州庄宅各一区。
○李业
李业,高祖皇后之弟也。后昆弟七人,业最幼,故尤怜之。高祖时,以为武德 使。隐帝即位,业以皇太后故,益用事,无顾惮。时天下旱、蝗,黄河决溢,京师 大风拔木,坏城门,宫中数见怪物投瓦石、撼门扉。隐帝召司天赵延乂问禳除之法, 延乂对曰:“臣职天象日时,察其变动,以考顺逆吉凶而已,禳除之事,非臣所知 也。然臣所闻,殆山魈也。”皇太后乃召尼诵佛书以禳之,一尼如厕,既还,悲泣 不知人者数日,及醒讯之,莫知其然。而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 多为廋语相诮戏,放纸鸢于宫中。太后数以灾异戒帝,不听。时宣徽使阙,业欲得 之,太后亦遣人讽大臣。大臣杨邠、史弘肇等皆以为不可。业由此怨望,谋杀邠等。 邠等已死。又遣供奉官孟业以诏书杀郭威于魏州。威举兵反,隐帝遣左神武统军袁 泬、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阎晋卿等率兵拒威于澶渊。兵未出,威已至滑州,帝大惧, 谓大臣曰:“昨太草草耳。”业请出府库以赉军,宰相苏禹珪以为未可,业拜禹珪 于帝前曰:“相公且为官家勿惜府库。”乃诏赐京师兵及魏兵从威南者钱人十千, 督其子弟作书,以告北兵之来者。及汉兵败于北郊,业取内库金宝,怀之以奔其兄 保义军节度使洪信,洪信拒而不纳。业走至绛州,为人所杀。
○聂文进
聂文进,并州人也。少为军卒,善书算,给事汉高祖帐中。高祖镇太原,以为 押司官。高祖即位,历拜领军屯卫将军、枢密院承旨。周太祖为枢密使,颇亲信之, 文进稍横恣。迁右领军大将军,入谢,召诸将军设食朝堂,仪鸾、翰林、御厨供帐 饮食,文进自如,有司不敢劾。周太祖镇鄴,文进等用事居中,及谋杀杨邠等,文 进夜作诏书,制置中外。邠等已死,文进点阅兵籍,指麾杀戮,以为己任。周太祖 在鄴闻邠等遇害,初以为文进不与,及发诏书,皆文进手迹,乃大诟之。
周兵至京师,隐帝败于北郊,太后惧,使谓文进善卫帝,对曰:“臣在此,百 郭威何害!”慕容彦超败走,帝宿于七里,文进夜与其徒饮酒,歌呼自若。明旦, 隐帝遇弑,文进亦自杀。
○后赞
后赞,兗州瑕丘人。其母,倡也。赞幼善讴,事张延朗。延朗死,赞更事汉高 祖,高祖爱之,以为牙将。高祖即位,拜飞龙使,隐帝尤爱幸之。杨邠等执政,赞 久不得迁,乃共谋杀邠等。邠等死,隐帝悔之,赞与允明等番休侍帝,不欲左右言 已短。隐帝兵败北郊,赞奔兗州,慕容彦超执送京师,枭首于市。
○郭允明
郭允明,少为汉高祖厮养,高祖爱之,以为翰林茶酒使。隐帝尤狎爱之,允明 益骄横无顾避,大臣不能禁。允明使荆南高保融,车服导从如节度使,保融待之甚 厚。允明乃阴使人步测其城池高下,若为攻取之计者以动之。荆人皆恐,保融厚赂 以遗之。迁飞龙使。已而李业与允明谋杀杨邠等,是日无云而昏,雾雨如泣,日中, 载邠等十余尸暴之市中。允明手杀邠等诸子于朝堂西庑,王章婿张贻肃血流逆注。 隐帝败于北郊,还至封丘门,不得入,帝走赵村,允明从后追之,弑帝于民舍,乃 自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臣传第十八-译文
赵延寿的玉枕,被送给吴人。弘肇逮捕并处理了此事,福进被处死,他的妻子和孩子被分给手下,家产也被没收。
弘肇不喜欢接待宾客,曾说:“文人难以忍受,他们叫我为卒。”
弘肇担任归德节度使,他的副使等人每月私自献上千缗钱。颍州的麹场官麹温与军将何拯争夺官务,官司打到三司,三司支持麹温。何拯向弘肇申诉,弘肇认为颍州已属于他的管辖范围,而麹温没有事先向他报告,于是追捕麹温并将其处死,连坐的有数十人。
周太祖平定李守贞后,论功行赏,弘肇被任命为中书令。隐帝从关西撤兵后,逐渐亲近小人,与后赞、李业等人嬉戏无度,太后的亲族也经常干预朝政,弘肇与杨邠稍加抑制。太后有个故人之子请求补任军职,弘肇直接将其处斩。皇帝开始听音乐,赐给教坊使等人玉带、锦袍,他们去感谢弘肇,弘肇怒道:“为国征战的将士们还没有得到特别的赏赐,你们有什么功劳,敢接受这些赏赐!”于是将赏赐全部收回。
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提议带枢密使随行,苏逢吉、杨邠认为不可行,弘肇因此怀恨在心。第二天,他们在窦贞固的府邸聚会饮酒,弘肇厉声举杯对太祖说:“昨天的廷议,为什么意见不一?今天与您共饮此杯。”苏逢吉与杨邠也举起大杯说:“这是国家大事,何必介意!”于是大家一起饮酒。弘肇说:“安定朝廷,平定祸乱,必须依靠长枪大剑,像‘毛锥子’这样的东西有什么用?”三司使王章说:“没有‘毛锥子’,军费从哪里来?”“毛锥子”指的是笔。弘肇默然不语。后来,他们在王章的府邸聚会,酒酣时玩手势令,弘肇不会,客省使阎晋卿坐在弘肇旁边,多次教他。苏逢吉开玩笑说:“座中有姓阎的人,何必担心罚酒!”弘肇的妻子阎氏是酒家女,认为这是在讥讽自己,大怒,用粗话辱骂苏逢吉,苏逢吉不予计较。弘肇想打他,苏逢吉先离开了。弘肇起身找剑想追他,杨邠哭着说:“苏公是汉朝的宰相,您若杀了他,天子将如何自处?”弘肇骑马离去,杨邠送他到府邸后返回。从此将相之间的关系如同水火。隐帝派王峻在公子亭设宴调解。
当时,李业、郭允明、后赞、聂文进等人掌权,不喜欢执政大臣。隐帝年纪渐长,受大臣们制约,多次有怨言,李业等人趁机进谗言,说弘肇威震人主,不除掉他必生祸乱。隐帝也动了除掉他的念头。夜里听到作坊里锻造铠甲的声音,以为是兵变,整夜未眠。于是与李业等人在宫中密谋。乾祐三年冬十月十三日,弘肇与杨邠、王章等人入朝,坐在广政殿东庑,数十名甲士从内殿出来,擒住弘肇、杨邠、王章并将他们斩首,同时灭了三家。
弘肇死后,皇帝坐在崇元殿召见群臣,告诉他们弘肇等人谋反,群臣无人敢回应。又召见诸军校到万岁殿,皇帝说:“弘肇等人专权,让你们常常担心横死,今天我终于可以为你们做主了!”军校们纷纷拜谢。周太祖即位后,追封弘肇为郑王,并以礼安葬。
○杨邠
杨邠,魏州冠氏人。年轻时担任州掌籍吏,租庸使孔谦掌管度支时,补任杨邠为勾押官,历任孟、华、郓三州粮料院使。侍奉汉高祖为右都押衙,高祖即位后,任命他为枢密使。杨邠出身小吏,不喜欢文士,与苏逢吉等人互相排挤。苏逢吉暗示李涛上疏罢免杨邠与周太祖的枢密使职务,杨邠向李太后哭诉,太后大怒,罢免了李涛的相位,加封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当时,苏逢吉、禹珪经常通过私贿任命官员,多有错误。杨邠担任宰相后,事无大小,必先请示杨邠,杨邠认为可行,才上报皇帝,并彻底改革苏逢吉的做法,凡是靠门荫出身的,以及诸司补任的官吏,一律罢免。杨邠虽然擅长吏事,但不懂大局,认为治理国家只需国库充实、军队完备即可,礼乐文物都是虚设。因此他执掌大政时务求苛细,凡是前任官员不得在外任职,天下行旅必须持有通行证才能出行。旬日之间,人心大乱,杨邠意识到不可行,便停止了这些做法。
杨邠常与王章在皇帝面前讨论政事,皇帝说:“事情办完后,不要让人有话说!”杨邠立刻说:“陛下只需保持沉默,有我在。”听到的人都感到战栗。李太后的弟弟李业请求担任宣徽使,皇帝与太后私下询问杨邠,杨邠坚决反对。皇帝想立宠爱的耿夫人为皇后,杨邠又反对;耿夫人去世后,皇帝想以皇后之礼安葬她,杨邠再次反对。隐帝因此大怒,左右的人趁机挑拨,杨邠与史弘肇等人同日被杀。
杨邠为人节俭安静,虽然不拒绝四方贿赂,但往往将财物献给皇帝。他居家时谢绝宾客,晚年稍与士大夫交往,延请宾客到门下。他知道史传有用,便让官吏抄写史书。不久,便遭遇祸事。周太祖即位后,追封他为弘农王。
○王章
王章,魏州南乐人。担任州孔目官时,张令昭驱逐节度使刘延皓,王章侍奉张令昭。张令昭失败后,王章的岳父白文珂与副招讨李周关系很好,便将王章托付给李周。李周将王章藏在褚中,用骆驼将他运到洛阳,藏在李周的府邸。唐朝灭亡后,王章才出来,担任河阳粮料使。汉高祖掌管禁军时,补任王章为孔目官,随他前往太原。高祖即位后,任命他为三司使、检校太尉。高祖去世后,隐帝即位,加封他为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汉朝刚刚建立,承接契丹之后,京师空虚,关西三叛作乱,周太祖在西方用兵,王章供应军需,从未短缺。但他剥削百姓,民不聊生。过去百姓每石租税需额外缴纳二升作为“雀鼠耗”,王章却增加到每石二斗作为“省耗”;缗钱的出入,原本以八十为陌,王章将支出的陌减少三;州县百姓申诉田地问题时,必须由全州县重新核查,以搜刮隐田。天下因此更加困苦。王章尤其不喜欢文士,曾对人说:“这些人连一把算盘都搞不清楚,对国家有什么用处!”百官的俸禄,都取自军需剩余的不堪之物,命令有关部门高估其价值,估定后又增加,称为“抬估”,王章仍不满意,往往再次增加。百姓有犯盐、矾、酒曲罪的,无论多少一律处死,官吏趁机作恶,百姓无法生存。后来他与史弘肇等人同日被杀。
○刘铢
刘铢,陕州人。年轻时担任梁邵王的牙将,与汉高祖有旧交,高祖镇守太原时,任命他为左都押衙。刘铢为人残忍好杀,高祖认为他勇断与自己相似,特别信任他。高祖即位后,任命他为永兴军节度使,后调任平卢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又加封侍中。
当时,江淮不通,吴越钱镠的使者常常通过海路来到中原。滨海各州都设置了博易务,与百姓进行贸易。百姓拖欠或延误的,博易务的官吏擅自处理,设立刑狱,不经过州县。
以前的官吏,接受了大量的贿赂,却放任不管。百姓深受其苦,铢于是全面禁止了这种行为。然而铢的执法方式也非常严苛。百姓有过错时,铢会问他们的年龄,回答多少岁,就按照这个数目打他们,称之为“随年杖”。每次打一个人,必定两杖同时打下,称之为“合欢杖”。他还请求增加百姓的租税,每亩地出三十钱作为公用,百姓无法承受。隐帝担心铢的刚烈和暴虐,召见他,铢害怕不敢来。这时,沂州的郭淮攻打南唐回来,带兵驻扎在青州,隐帝于是派符彦卿去代替铢。铢看到禁军在,不敢有异心,于是接受替代回到京城。
铢曾经对史弘肇、杨邠等人咬牙切齿,后来弘肇等人死了,铢对李业等人说:“你们这些人可以说是小喽啰了。”铢暂时担任开封府尹,周太祖的军队侵犯京城,铢杀光了太祖和王峻等人的家属。太祖进入京城,铢的妻子赤裸着用席子遮住自己,和铢一起被抓住。铢对妻子说:“我就要死了,你应该去做别人的婢女。”太祖派人责备铢说:“我和你一起侍奉先帝,难道没有故人之情吗?我的家人被屠杀,虽然有君命,但如此残酷,怎么能忍心呢?现在你也有妻子儿女,难道不念及他们吗?”铢说:“我只是为了汉朝诛杀叛臣而已,哪里知道其他。”这时,太祖正想收买人心,于是和群臣商议说:“刘侍中坠马受伤很重,而军士们逼迫侮辱他,几乎要了他的命,我想奏请太后,赦免他的家属,怎么样?”群臣都认为很好。于是停止杀铢,和李业等人一起在市场上斩首,赦免了他的妻子儿女。太祖即位后,赐给陕州的庄宅各一处。
○李业
李业,是高祖皇后的弟弟。皇后有七个兄弟,李业最小,所以特别疼爱他。高祖时,任命他为武德使。隐帝即位后,李业因为皇太后的缘故,更加得势,无所顾忌。当时天下旱灾、蝗灾,黄河决堤泛滥,京城大风拔起树木,毁坏城门,宫中多次出现怪物投掷瓦石、摇动门扉。隐帝召见司天赵延乂询问禳除的方法,延乂回答说:“我的职责是观察天象和日时,考察其变动,以判断顺逆吉凶而已,禳除的事情,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但我所听说的,大概是山魈。”皇太后于是召来尼姑诵佛经以禳除灾祸,一个尼姑上厕所,回来后,悲伤哭泣,几天都不认识人,等到醒来询问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隐帝正和李业、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人亲近,经常用隐语互相嘲笑戏弄,在宫中放纸鸢。太后多次用灾异告诫隐帝,隐帝不听。当时宣徽使职位空缺,李业想得到这个职位,太后也派人暗示大臣。大臣杨邠、史弘肇等人都认为不可以。李业因此怨恨,谋划杀害邠等人。邠等人死后,李业又派供奉官孟业带着诏书去魏州杀郭威。威起兵反叛,隐帝派左神武统军袁泬、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阎晋卿等人率兵在澶渊抵抗威。军队还没出发,威已经到了滑州,隐帝非常害怕,对大臣说:“昨天太草率了。”李业请求拿出府库的钱来赏赐军队,宰相苏禹珪认为不可以,李业在隐帝面前拜见禹珪说:“相公暂且为官家不要吝惜府库。”于是下诏赐给京城军队和魏州跟随威南下的军队每人十千钱,督促他们的子弟写信,告诉北方的军队来的人。等到汉军在北方郊外战败,李业取出内库的金银财宝,带着它们投奔他的哥哥保义军节度使洪信,洪信拒绝接纳他。李业逃到绛州,被人杀死。
○聂文进
聂文进,是并州人。年轻时是军卒,擅长书法和算术,在汉高祖的帐下做事。高祖镇守太原时,任命他为押司官。高祖即位后,历任领军屯卫将军、枢密院承旨。周太祖担任枢密使时,非常信任他,文进逐渐变得专横放肆。升任右领军大将军,入朝谢恩,召集诸将军在朝堂设宴,仪鸾、翰林、御厨供应帐幕和饮食,文进自如,有关部门不敢弹劾。周太祖镇守鄴城时,文进等人在朝中掌权,等到谋杀杨邠等人时,文进夜里起草诏书,安排内外事务。邠等人死后,文进点阅兵籍,指挥杀戮,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周太祖在鄴城听说邠等人遇害,起初以为文进没有参与,等到看到诏书,都是文进的笔迹,于是大骂他。
周兵到达京城,隐帝在北方郊外战败,太后害怕,派人告诉文进好好保护隐帝,文进回答说:“我在这里,郭威有什么可怕的!”慕容彦超败逃,隐帝住在七里,文进夜里和他的同伙喝酒,唱歌呼喊自如。第二天早上,隐帝被弑,文进也自杀了。
○后赞
后赞,是兗州瑕丘人。他的母亲是倡优。赞小时候擅长唱歌,侍奉张延朗。延朗死后,赞又侍奉汉高祖,高祖喜欢他,任命他为牙将。高祖即位后,任命他为飞龙使,隐帝特别宠爱他。杨邠等人执政时,赞很久没有得到升迁,于是和他们一起谋划杀害邠等人。邠等人死后,隐帝后悔了,赞和允明等人轮流休息侍奉隐帝,不想让左右的人说自己的短处。隐帝在北方郊外战败,赞逃到兗州,慕容彦超抓住他送到京城,在市场上斩首。
○郭允明
郭允明,年轻时是汉高祖的仆从,高祖喜欢他,任命他为翰林茶酒使。隐帝特别亲近宠爱他,允明更加骄横无所顾忌,大臣们无法制止他。允明出使荆南高保融,车马服饰随从像节度使一样,保融待他非常优厚。允明于是暗中派人步行测量荆南城池的高低,好像要攻取的样子来吓唬他们。荆南人都很害怕,保融用厚礼贿赂他。升任飞龙使。后来李业和允明谋划杀害杨邠等人,那天没有云却昏暗,雾雨像哭泣一样,中午时分,载着邠等十几具尸体在市场上暴晒。允明亲手在朝堂西庑杀死邠等人的儿子,王章的女婿张贻肃血流逆注。隐帝在北方郊外战败,回到封丘门,无法进入,隐帝逃到赵村,允明从后面追赶他,在民舍中弑杀了隐帝,然后自杀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臣传第十八-注解
苏逢吉:五代时期后汉的宰相,与史弘肇有政治上的冲突。
汉高祖:指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他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了后汉政权,以河东为基地,最终定都开封。
节度判官:唐代至五代时期,节度使的属官,负责协助节度使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
中书侍郎:唐代至五代时期的中书省高级官员,负责起草诏令和处理朝廷文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至五代时期的宰相职位,负责参与朝廷重大决策。
静狱:古代的一种迷信行为,认为在皇帝生日时清理监狱可以祈福,但实际上苏逢吉借此机会滥杀囚犯。
李崧:五代时期后晋的宰相,后因政治斗争被苏逢吉陷害,最终被灭族。
史弘肇:五代时期后汉的重要将领,以骁勇善战著称,曾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等职,后因政治斗争被杀。
枢密使:五代至宋代的军事高级官员,负责掌管军事机要事务。
隐帝:指后汉隐帝刘承祐,他在位期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赵延寿玉枕:赵延寿的玉枕,赵延寿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玉枕象征其地位与财富。
弘肇:史弘肇,五代时期后汉的重要将领和政治人物,以严厉和专权著称。
归德:归德节度使,五代时期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
三司:五代时期的财政机构,负责国家的财政事务。
周太祖:指后周太祖郭威,他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
杨邠:五代时期后汉的宰相,与史弘肇一同被隐帝所杀。
王章:五代时期后汉的财政官员,因苛政被民众所痛恨。
刘铢:五代时期后汉的将领,以残酷和好杀戮著称。
随年杖:一种刑罚方式,根据犯人的年龄来决定杖打的次数,年龄越大,杖打的次数越多。
合欢杖:一种杖刑方式,每次杖打时,两杖同时落下,象征‘合欢’,实际上是对犯人的一种残酷惩罚。
李业:后汉隐帝的舅舅,因权力斗争被杀。
聂文进:后汉时期的将领,因参与谋杀杨邠等人而被周太祖所杀。
后赞:后汉时期的将领,因参与谋杀杨邠等人而被杀。
郭允明:后汉时期的官员,因参与谋杀杨邠等人并弑杀隐帝而自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臣传第十八-评注
《苏逢吉传》是五代史中的一篇重要传记,记载了苏逢吉的生平事迹。苏逢吉作为后汉的重要官员,其人生经历充满了权谋与血腥。他凭借文才和机智得到汉高祖的赏识,迅速升迁至高位,但其贪婪、残忍的本性也逐渐暴露。苏逢吉在政治上滥用职权,纳贿鬻官,甚至滥杀无辜,导致民怨沸腾。
从文化内涵来看,苏逢吉的形象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治环境的混乱与残酷。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官员们往往通过权谋和暴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苏逢吉的行为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他的贪婪和残忍不仅是个人品德的缺陷,更是整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缩影。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苏逢吉的形象。例如,苏逢吉在汉高祖生日时滥杀囚犯以‘静狱’,这一细节不仅揭示了他的残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迷信风气。此外,苏逢吉与史弘肇的政治斗争,以及他最终的自杀,都通过细腻的叙述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苏逢吉的个人事迹,还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例如,苏逢吉的贪婪和滥权行为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而史弘肇的严酷执法则反映了五代时期法律的严苛和社会的动荡。这些内容为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苏逢吉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苏逢吉的形象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整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缩影。本文在历史研究和文学艺术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段文字描绘了五代时期后汉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特别是史弘肇、杨邠、王章等人的命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时期,政治斗争尤为激烈。史弘肇作为后汉的重要将领,以其严厉和专权的作风,成为朝中的核心人物。然而,他的专权也引发了与其他大臣的冲突,尤其是与苏逢吉、杨邠等人的矛盾。
文中提到史弘肇不喜宾客,尤其对文人抱有偏见,认为他们难以驾驭,甚至称他们为‘卒’。这种态度反映了五代时期武人专政的特点,文人在政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史弘肇的专权和对文人的排斥,最终导致了他与苏逢吉等人的激烈冲突,甚至在酒宴上拔剑相向。这种将相之间的水火不容,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隐帝作为后汉的末代皇帝,虽然年轻,但逐渐被权臣所控制。李业、郭允明等人利用隐帝的不满,挑拨离间,最终导致了史弘肇、杨邠、王章等人的被杀。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后汉政权的进一步衰落,也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史弘肇等人的死亡,象征着后汉政权的崩溃,也为后周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杨邠和王章作为后汉的宰相和财政官员,虽然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才能,但他们的苛政和对民众的剥削,使得民不聊生。王章在财政上的苛刻政策,如增加‘省耗’、减少缗钱的出陌等,使得民众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这种苛政不仅加剧了民众的不满,也为后汉政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刘铢作为后汉的将领,以其残酷和好杀戮著称,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的残暴和无情。他的行为虽然得到了高祖的信任,但也为后汉政权的内部矛盾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史弘肇、杨邠、王章等人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五代时期后汉政权的内部斗争和权力更迭。它不仅揭示了当时政治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这段历史为我们理解五代时期的政治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描绘了五代时期后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文中通过几位关键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当时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残酷。首先,铢的严苛法律和‘随年杖’、‘合欢杖’等刑罚方式,反映了当时法律的严酷和对民众的压迫。铢的刚暴性格和对史弘肇、杨邠等人的仇恨,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李业作为隐帝的舅舅,因权力斗争而被杀,反映了当时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残酷的政治环境。聂文进、后赞和郭允明等人的命运,也揭示了当时将领和官员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悲惨结局。
文中还通过隐帝的失败和被杀,展现了后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隐帝的失败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整个后汉王朝的悲剧。周太祖的崛起和最终建立后周,标志着五代时期的又一次政权更迭。
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描写,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和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