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家人传第六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家人传第六-原文

○高祖皇后李氏

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其父为农。高祖少为军卒,牧马晋阳,夜入其家劫取之。高祖已贵,封魏国夫人,生隐帝。开运四年,高祖起兵太原,赏军士,帑藏不足充,欲敛于民。后谏曰:“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高祖为改容谢之。高祖即位,立为皇后。高祖崩,隐帝册尊为皇太后。

帝年少,数与小人郭允明、后赞、李业等游戏宫中,后数切责之。帝曰:“国家之事,外有朝廷,非太后所宜言也。”太常卿张昭闻之,上疏谏帝,请:“亲近师傅,延问正人,以开聪明。”帝益不省。其后,帝卒与允明等谋议,遂至于亡。

初,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入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谋于闺门!”邠等死,周太祖起兵向京师,慕容彦超败于刘子陂,帝欲出自临兵,太后止之曰:“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帝不从以出,遂及于难。

周太祖入京师,举事皆称太后诰。已而议立湘阴公赟为天子,赟未至,太祖乃请太后临朝。已而太祖出征契丹,军士拥之以还。太祖请事太后为母,太后诰曰:“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剪除祸乱,安定邦家,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老身未终残年,属此多难,唯以衰朽,托于始终。载省来笺,如母见待,感认深意,涕泗横流。”于是迂后于太平宫,上尊号曰昭圣皇太后。显德元年春崩。

○高祖弟子侄

高祖二弟三子:弟曰崇、曰信,子曰承训、承祐、承勋。崇子曰赟,高祖爱之,以为己子。乾祐元年,拜赟徐州节度使。承训早卒,追封魏王。承祐次立,是谓隐帝。承勋为开封尹。

周太祖已败汉兵于北郊,隐帝遇弑。太祖入京师,以谓汉大臣必相推戴,及见宰相冯道等,道殊无意,太祖不得已,见道犹下拜,道受太祖拜如平时,徐劳之曰:“公行良苦!”太祖意色皆沮,以谓汉大臣未有推立己意,又难于自立,因白汉太后择立汉嗣。而宗室河东节度使崇等在者四人,乃为太后诰曰:“河东节度使崇,许州节度使信,皆高祖之弟,徐州节度使赟,开封尹承勋,皆高祖之子,文武百辟,其择嗣君以承天统。”于是周太祖与王峻入见太后,言:“开封尹承勋,高祖皇帝之子,宜立。”太后以承勋久病,不任为嗣。太祖与群臣请见承勋视起居,太后命以卧榻舁承勋出见群臣,群臣视之信然,乃共奏曰:“徐州节度使赟,高祖爱之,以为子,宜立为嗣。”乃遣太师冯道率群臣迎赟。道揣周太祖意不在赟,谓太祖曰:“公此举由衷乎?”太祖指天为誓。道既行,谓人曰:“吾平生不为谬语人,今谬语矣!”道见赟,传太后意召之。

赟行至宋州,太祖自澶州为兵士拥还京师,王峻虑赟左右生变,遣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以兵七百骑卫赟。崇至宋州,赟登楼问崇所以来之意,崇曰:“澶州军变,惧未察之,遣崇护卫,非恶意也。”赟召崇,崇不敢进,冯道出与崇语,崇乃登楼见赟,已而夺赟部下兵。

太祖以书召道先归,留其副赵上交、王度奉赟入朝太后。道乃先还,赟谓道曰:“寡人此来,所恃者以公三十年旧相,是以不疑。”道默然。赟客将贾正等数目道,欲图之。赟曰:“勿草草,事岂出于公邪!”道已去,郭崇幽赟于外馆,杀贾正及判官董裔、牙内都虞候刘福、孔目官夏昭度等。

太祖已监国,太后乃下诰曰:“此者枢密使郭威,志安宗社,议立长君,以徐州节度使赟高祖近亲,立为汉嗣,乃自籓镇召赴京师。虽诰命已行,而军情不附,天道在北,人心靡东。适当改卜之初,俾膺分土之命,赟可降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封湘阴公。”赟以幽死。

初,赟自徐州入也,以都押衙巩庭美、教练使杨温守徐州。庭美等闻赟不得立,乃闭城拒命。太祖拜王彦超徐州节度使,下诏谕庭美等许以刺史,并诏赟赦庭美等。广顺元年三月,彦超克徐州,庭美等皆见杀。

承勋,广顺元年以病卒,追封陈王。

呜呼!予既悲湘阴公赟之事,又嘉庭美、杨温之所为。赟于汉非嫡长,特以周氏移国,畏天下而难之,故假赟以伺间尔。当是之时,天下皆知赟之必不立也,然庭美、温之区区为赟守孤城以死,其始终之迹,何愧于死节之士哉!然予考于实录,二人之死状不明。夫二人之事,固知其无所成,其所重者死尔,然史氏不著,不知其何以死也。当王彦超之攻徐州也,周尝遣人招庭美等,予得其诏书四,皆言庭美等尝已送款于周,后惧罪而复叛,然庭美等款状亦不见,是皆不可知也。夫史之阙文,要不慎哉。其疑以传疑,则信者信矣。予固嘉二人之忠而悲其志,然不得列于死节之士者,惜哉!

○高祖从弟信

蔡王信,高祖之从弟也。高祖镇太原,以信为兴捷军都指挥使领义成军节度使,徙领许州。高祖寝疾,隐帝当立为嗣,杨邠等受

顾命,不欲信在京师,乃遣信就镇, 信涕泣而去。

信所至黩货,好行杀戮。

军士有犯法者,信召其妻子,对之刲剔支解, 使自食其肉,血流盈前,信命乐饮酒自如也。

杨邠等死,信大喜,谓其寮佐曰: “吾尝为天无眼,而使我郁郁于此者三年矣!主上孤立,几落贼手。诸公可以劝我 一杯矣。”

已而闻难作,信忧不能食。

周太祖军变于澶州,王峻遣前申州刺史马鐸 以兵巡检许州,信乃自杀。

周太祖即位,追封蔡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家人传第六-译文

○高祖皇后李氏

高祖的皇后李氏,是晋阳人,她的父亲是农民。高祖年轻时是军卒,在晋阳放马,夜里闯入她家把她抢走。高祖显贵后,封她为魏国夫人,生了隐帝。开运四年,高祖在太原起兵,赏赐军士,国库不足,想向百姓征税。皇后劝谏说:“现在起事,号称义兵,百姓还没得到恩惠就先夺取他们的财物,恐怕不是新天子救民的本意。请把后宫所有的财物都拿出来,虽然不够,将士们也不会抱怨。”高祖因此改变态度,感谢她。高祖即位后,立她为皇后。高祖去世后,隐帝尊她为皇太后。

隐帝年少,经常和小人郭允明、后赞、李业等在宫中游戏,太后多次严厉责备他。隐帝说:“国家大事,外面有朝廷,不是太后应该过问的。”太常卿张昭听说后,上疏劝谏隐帝,请求他:“亲近师傅,延请正直的人,以开启智慧。”隐帝更加不听。后来,隐帝终于和郭允明等人谋划,最终导致灭亡。

起初,隐帝和郭允明等人谋划诛杀杨邠、史弘肇等人,计划已定,进宫告诉太后。太后说:“这是大事,应该和宰相商议。”李业在旁边说:“先皇帝生前说过,朝廷大事,不要问书生。”太后深以为不可,隐帝拂袖而去,说:“何必在闺门里谋划!”杨邠等人死后,周太祖起兵向京师进发,慕容彦超在刘子陂战败,隐帝想亲自带兵出战,太后阻止他说:“郭威本是我们家的人,如果不是有危险和疑虑,怎么会到这一步!现在如果按兵不动,用诏书晓谕郭威,他一定有话说,那么君臣之间的关系,或许还能保全。”隐帝不听,执意出战,最终遭遇灾难。

周太祖进入京师,所有事情都以太后的名义发布。后来商议立湘阴公刘赟为天子,刘赟还没到,周太祖就请太后临朝听政。后来周太祖出征契丹,军士们拥戴他回京。周太祖请求以太后为母,太后发布诰书说:“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剪除祸乱,安定国家,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老身未终残年,属此多难,唯以衰朽,托于始终。载省来笺,如母见待,感认深意,涕泗横流。”于是将太后迁到太平宫,尊号为昭圣皇太后。显德元年春天,太后去世。

○高祖的弟弟和子侄

高祖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儿子:弟弟叫刘崇、刘信,儿子叫刘承训、刘承祐、刘承勋。刘崇的儿子叫刘赟,高祖很喜欢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乾祐元年,任命刘赟为徐州节度使。刘承训早逝,追封为魏王。刘承祐继位,就是隐帝。刘承勋为开封尹。

周太祖在北郊打败汉兵后,隐帝被弑。周太祖进入京师,以为汉大臣一定会推戴他,等到见到宰相冯道等人,冯道却毫无此意,周太祖不得已,见到冯道时仍然下拜,冯道像平时一样接受周太祖的拜礼,慢慢安慰他说:“公辛苦了!”周太祖神色沮丧,认为汉大臣没有推立自己的意思,又难以自立,于是禀告汉太后,请她选择汉室继承人。当时宗室中还有河东节度使刘崇等四人,太后发布诰书说:“河东节度使刘崇,许州节度使刘信,都是高祖的弟弟,徐州节度使刘赟,开封尹刘承勋,都是高祖的儿子,文武百官,请选择嗣君以继承天统。”于是周太祖和王峻进宫见太后,说:“开封尹刘承勋,是高祖皇帝的儿子,应该立为嗣君。”太后认为刘承勋久病,不能胜任。周太祖和群臣请求见刘承勋,查看他的起居情况,太后命人用卧榻把刘承勋抬出来见群臣,群臣看到他的确病重,于是共同上奏说:“徐州节度使刘赟,高祖很喜欢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应该立为嗣君。”于是派太师冯道率领群臣去迎接刘赟。冯道揣测周太祖的意思不在刘赟,对周太祖说:“公此举是出于真心吗?”周太祖指天发誓。冯道出发后,对人说:“我平生不说谎话,今天说谎了!”冯道见到刘赟,传达太后的意思召他进京。

刘赟走到宋州,周太祖从澶州被兵士拥戴回京,王峻担心刘赟的左右生变,派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带七百骑兵护卫刘赟。郭崇到宋州,刘赟登楼问郭崇来的用意,郭崇说:“澶州发生兵变,担心您不知道,派我来护卫,没有恶意。”刘赟召郭崇,郭崇不敢进去,冯道出来和郭崇说话,郭崇才登楼见刘赟,随后夺取了刘赟的部下兵权。

周太祖写信召冯道先回京,留下他的副手赵上交、王度陪刘赟进京见太后。冯道先回去,刘赟对冯道说:“我这次来,所依靠的是您三十年的老宰相,所以没有怀疑。”冯道默然不语。刘赟的客将贾正等人多次看冯道,想对他不利。刘赟说:“不要轻举妄动,事情难道是他做的吗!”冯道离开后,郭崇把刘赟幽禁在外馆,杀了贾正及判官董裔、牙内都虞候刘福、孔目官夏昭度等人。

周太祖已经监国,太后于是发布诰书说:“枢密使郭威,志在安定国家,商议立长君,以徐州节度使刘赟为高祖的近亲,立为汉室继承人,于是从藩镇召他进京。虽然诰命已经发布,但军情不附,天道在北,人心不向东。现在正是改卜之初,让他接受分土之命,刘赟可降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封湘阴公。”刘赟最终被幽禁而死。

起初,刘赟从徐州进京时,留下都押衙巩庭美、教练使杨温守徐州。巩庭美等人听说刘赟不能继位,于是闭城拒命。周太祖任命王彦超为徐州节度使,下诏晓谕巩庭美等人,答应让他们做刺史,并让刘赟赦免他们。广顺元年三月,王彦超攻克徐州,巩庭美等人都被杀。

刘承勋在广顺元年因病去世,追封为陈王。

唉!我既为湘阴公刘赟的事感到悲哀,又赞赏巩庭美、杨温的行为。刘赟在汉室并非嫡长子,只是因为周氏篡国,畏惧天下人反对,所以假借刘赟来等待时机。当时,天下人都知道刘赟必定不能继位,但巩庭美、杨温却为刘赟坚守孤城而死,他们的始终事迹,无愧于死节之士!然而我查阅实录,发现他们的死状不明。他们的事迹,固然知道他们不会成功,他们所重视的是死节,但史书没有记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当王彦超攻打徐州时,周朝曾派人招降巩庭美等人,我得到了四份诏书,都说巩庭美等人曾经向周朝投降,后来因害怕罪责又反叛,但巩庭美等人的投降状也不见记载,这些都是不可知的。史书的缺漏,不能不慎重。对于疑点,只能以疑传疑,那么可信的也就可信了。我固然赞赏他们的忠诚,悲叹他们的志向,但他们不能列于死节之士的行列,真是可惜!

○高祖的从弟刘信

蔡王刘信,是高祖的从弟。高祖镇守太原时,任命刘信为兴捷军都指挥使兼义成军节度使,后来调任许州。高祖病重时,隐帝应当继位为嗣君,杨邠等人受

顾命大臣不希望信留在京城,于是派遣信去镇守地方,信哭泣着离开了。

信所到之处,贪图财物,喜欢进行杀戮。

如果有士兵犯法,信会召集他们的妻子,当着她们的面进行肢解,让她们自己吃掉亲人的肉,血流满地,而信却命令乐队演奏,自己饮酒自如。

杨邠等人死后,信非常高兴,对他的僚属说:“我曾经认为天无眼,让我在这里郁郁寡欢三年了!现在主上孤立无援,几乎落入贼手。各位可以为我庆祝一杯了。”

不久之后,听说有难事发生,信忧心忡忡,无法进食。

周太祖在澶州发动军变,王峻派遣前申州刺史马鐸带兵巡查许州,信于是自杀。

周太祖即位后,追封信为蔡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家人传第六-注解

高祖皇后李氏: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晋阳人,出身农家。刘知远年轻时曾在晋阳牧马,后因功封魏国夫人,生隐帝。刘知远起兵太原时,她曾劝谏刘知远不要向百姓敛财,以维护民心。刘知远即位后,立她为皇后。刘知远去世后,隐帝尊她为皇太后。

隐帝:后汉隐帝刘承祐,刘知远之子,继位后因年幼,常与小人郭允明等游戏宫中,不听太后劝谏,最终因谋诛杨邠、史弘肇等人失败,导致后汉灭亡。

周太祖:指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他在澶州发动兵变,推翻后汉,建立后周。

湘阴公赟:刘赟,刘知远之侄,曾被立为后汉嗣君,但因周太祖郭威的反对,最终未能即位,被幽禁而死。

杨邠、史弘肇:后汉重臣,隐帝曾与郭允明等人密谋诛杀他们,最终导致后汉灭亡。

冯道: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多朝,曾任后汉宰相。周太祖入京后,冯道曾奉命迎立刘赟,但因周太祖的反对,刘赟未能即位。

巩庭美、杨温:刘赟的部下,曾坚守徐州,拒绝周太祖的命令,最终被王彦超攻破徐州后被杀。

顾命:指皇帝临终前的遗命或遗诏。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这里指当时的都城。

黩货:指贪污受贿,贪图财物。

刲剔支解:古代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指割肉剔骨,肢解身体。

杨邠:五代时期后汉的权臣,曾掌握朝政大权。

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军事重镇。

王峻:后周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周太祖的兵变。

蔡王:指后汉末年的权臣刘信,他在后周建立后被追封为蔡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家人传第六-评注

《高祖皇后李氏》一文,记载了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李氏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她在后汉建立与灭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李氏出身农家,虽为皇后,但始终保持朴素的本色。在刘知远起兵太原时,她劝谏刘知远不要向百姓敛财,体现了她深明大义、关心民生的品格。刘知远即位后,她成为皇后,隐帝继位后,她又被尊为皇太后。然而,隐帝年幼,不听劝谏,最终导致后汉灭亡。李氏在隐帝与郭允明等人密谋诛杀杨邠、史弘肇时,曾劝隐帝与宰相商议,但隐帝不听,最终导致后汉灭亡。李氏在后汉灭亡后,虽被周太祖尊为太后,但她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高祖弟子侄》一节,详细记载了刘知远的弟弟和子侄们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刘赟的命运。刘赟本为刘知远之侄,因刘知远喜爱,被视如己子。隐帝被杀后,周太祖郭威曾试图立刘赟为嗣君,但因刘赟久病,最终未能即位。刘赟的部下巩庭美、杨温曾坚守徐州,拒绝周太祖的命令,最终被王彦超攻破徐州后被杀。作者对刘赟的命运表示悲叹,同时对巩庭美、杨温的忠诚表示赞赏,认为他们的行为无愧于死节之士。

《高祖从弟信》一节,记载了刘知远的从弟蔡王信的生平事迹。蔡王信曾担任兴捷军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等职,刘知远去世后,隐帝继位,蔡王信在隐帝与杨邠等人的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史料记载不详,蔡王信的最终结局并不明确。作者对此表示遗憾,认为史书的记载应当更加谨慎,以免遗漏重要史实。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后汉高祖皇后李氏、刘赟、蔡王信等人物的记载,展现了后汉建立与灭亡的历史过程。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对刘赟、巩庭美、杨温等人的忠诚与悲剧命运表示同情与赞赏。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作者对忠义精神的推崇与对历史记载的严谨态度。

这段文字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汉末年权臣刘信的暴虐行径及其最终的命运。刘信作为后汉的重要将领,手握重权,但其行为却极为残暴,不仅贪图财物,还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待犯法的军士及其家属,甚至让他们自食其肉,血流成河。这种暴行不仅反映了刘信个人的残忍性格,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法制崩坏的现实。

刘信的行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时期,各路军阀割据,权力斗争激烈。刘信的暴虐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军阀割据、法制缺失的社会现实。他的残忍手段不仅是为了震慑军士,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然而,这种极端的手段也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文中提到刘信对杨邠等人的死亡感到大喜,并感叹‘天无眼’,认为自己被压抑了三年。这句话反映了刘信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他认为自己本应掌握更大的权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种心态在当时的权臣中并不罕见,许多军阀和权臣都希望通过暴力手段获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

然而,刘信的命运最终以悲剧收场。当周太祖郭威在澶州发动兵变时,刘信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最终选择自杀。这一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政治局势的缩影。五代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许多权臣和军阀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刘信的自杀反映了当时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揭示了暴力统治的不可持续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五代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刘信的暴虐行径和最终的自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法制的缺失,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这段历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五代时期政治、社会的深刻认识,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权力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刘信的性格和命运。作者通过对刘信暴虐行径的描写,突出了他的残忍和冷酷,同时也通过刘信的自杀,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汉家人传第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