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节传第二十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节传第二十-原文

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吾得全节之士三人 焉,作《死节传》。

○王彦章 裴约 刘仁赡附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少为军卒,事梁太祖,为开封府押衙、左亲 从指挥使、行营先锋马军使。末帝即位,迁濮州刺史,又徙澶州刺史。彦章为人骁 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 军中号王铁枪。

梁、晋争天下为劲敌,独彦章心常轻晋王,谓人曰:“亚次斗鸡小兒耳,何足 惧哉!”梁分魏、相六州为两镇,惧魏军不从,遣彦章将五百骑入魏,屯金波亭以 虞变。魏军果乱,夜攻彦章。彦章南走,魏人降晋。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 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人畏 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自梁失魏、博,与晋夹河而军,彦章常为先锋。迁汝郑二州防御使、匡国军节 度使、北面行营副招讨使,又徙宣义军节度使。是时,晋已尽有河北,以铁锁断德 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号“夹寨”。而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 大臣宿将多被谗间,彦章虽为招讨副使,而谋不见用。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 人大恐,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 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乃引绳 将自经。末帝使人止之,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 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末帝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

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 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 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 南城遂破,盖三日矣。是时庄宗在魏,以硃守殷守夹寨,闻彦章为招讨使,惊曰: “彦章骁勇,吾尝避其锋,非守殷敌也。然彦章兵少,利于速战,必急攻我南城。” 即驰骑救之,行二十里,而得夹寨报者曰:“彦章兵已至。”比至,而南城破矣。 庄宗彻北城为筏,下杨刘,与彦章俱浮于河,各行一岸,每舟抃相及辄战,一日数 十接。彦章至杨刘,攻之几下。晋人筑垒博州东岸,彦章引兵攻之,不克,还击杨 刘,战败。

是时,段凝已有异志,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素刚,愤梁日削,而嫉岩等 所为,尝谓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叶力倾之。 其破南城也,彦章与凝各为捷书以闻,凝遣人告岩等匿彦章书而上己书,末帝初疑 其事,已而使者至军,独赐劳凝而不及彦章,军士皆失色。及杨刘之败也,凝乃上 书言:“彦章使酒轻敌而至于败。”赵岩等从中日夜毁之,乃罢彦章,以凝为招讨 使。彦章驰至京师入见,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岩等讽有司劾彦章不恭,勒还 第。

唐兵攻兗州,末帝召彦章使守捉东路。是时,梁之胜兵皆属段凝,京师只有保 銮五百骑,皆新捉募之兵,不可用,乃以属彦章,而以张汉杰监之。彦章至递坊, 以兵少战败,退保中都;又败,与其牙兵百馀骑死战。唐将夏鲁奇素与彦章善,识 其语音,曰:“王铁枪也!”举槊刺之,彦章伤重,马踣,被擒。庄宗见之,曰: “尔常以孺子待我,今日服乎?”又曰:“尔善战者,何不守兗州而守中都?中都 无壁垒,何以自固?”彦章对曰:“大事已去,非人力可为!”庄宗恻然,赐药以 封其创。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于忠义, 盖天性也。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使人慰谕彦章,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 十馀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 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庄宗又遣明宗往谕之,彦章病创,卧不能起,仰顾明宗, 呼其小字曰:“汝非邈佶烈乎?我岂苟活者?”遂见杀,年六十一。晋高祖时,追 赠彦章太师。

与彦章同时有裴约者,潞州之牙将也。庄宗以李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约以裨 将守泽州。嗣昭卒,其子继韬以泽、潞叛降于梁,约召其州人泣而谕曰:“吾事故 使二十馀年,见其分财飨士,欲报梁仇,不幸早世。今郎君父丧未葬,违背君亲, 吾能死于此,不能从以归梁也!”众皆感泣。

梁遣董璋率兵围之,约与州人拒守,求救于庄宗。是时,庄宗方与梁人战河上, 而已建大号,闻继韬叛降梁,颇有忧色,及闻约独不叛,喜曰:“吾于继韬何薄? 于约何厚?而约能分逆顺邪!”顾符存审曰:“吾不惜泽州与梁,一州易得,约难 得也。尔识机便,为我取约来。”存审以五千骑驰至辽州,而梁兵已破泽州,约见 杀。

至周世宗时,又有刘仁赡者焉。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 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知名。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 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李景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 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穀攻自寿春,景遣将刘彦

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 使,镇寿州。

李穀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

仁赡以为不 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

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砲,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 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淝河。

攻之百端,自正 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砲舟 竹龙皆飘南岸,为景兵所焚,周兵多死。

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 使。

景亦遣其元帅齐王景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

而重进与张永德两 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景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景兵大败,诸将往往见 擒,而景之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舒州周祚、泰州方讷、泗州范再遇等,或 走或降,皆不能守,虽景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 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

世宗使景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 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 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

世宗命舁仁赡 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制曰:“刘仁赡尽 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予之南伐,得尔为多。”

乃拜仁赡检校 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

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

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赐庄宅各 一区。

李景闻仁赡卒,亦赠太师。

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 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 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

仁赡既杀其子以自明矣,岂有垂死而变节 者乎?

今《周世宗实录》载仁赡降书,盖其副使孙羽等所为也。

当世宗时,王环为 蜀守秦州,攻之久不下,其力屈而降,世宗颇嗟其忠,然止于为大将军。

视世宗待 二人之薄厚而考其制书,乃知仁赡非降者也。

自古忠臣义士之难得也!五代之乱, 三人者,或出于军卒,或出于伪国之臣,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节传第二十-译文

俗话说:“乱世才能识别忠臣。”确实如此!五代时期,不能说没有人才,我找到了三位坚守节操的士人,因此写下《死节传》。

○王彦章 裴约 刘仁赡附

王彦章,字子明,是郓州寿张人。年轻时从军,侍奉梁太祖,担任开封府押衙、左亲从指挥使、行营先锋马军使。梁末帝即位后,升任濮州刺史,后又调任澶州刺史。王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光脚在荆棘上行走百步。他手持一杆铁枪,骑马冲锋,速度快如飞,其他人无法举起他的铁枪,军中称他为“王铁枪”。

梁、晋争夺天下,互为劲敌,唯独王彦章心中常轻视晋王,对人说:“晋王不过是个斗鸡小儿罢了,有什么好怕的!”梁国将魏、相等六州分为两镇,担心魏军不服,派王彦章率领五百骑兵进入魏地,驻扎在金波亭以防变故。魏军果然叛乱,夜里袭击王彦章。王彦章南逃,魏人投降晋国。晋军攻破澶州,俘虏了王彦章的妻儿,将他们带到太原,赐予宅第,供给丰厚,并多次派使者招降王彦章,王彦章斩杀使者以示决绝。然而晋人畏惧王彦章在梁国的势力,一心想招降他,对待他的妻儿更加优厚。

自从梁国失去魏、博二州,与晋国隔河对峙,王彦章常担任先锋。升任汝郑二州防御使、匡国军节度使、北面行营副招讨使,后又调任宣义军节度使。此时,晋国已完全占据河北,用铁锁封锁德胜口,在河南、河北各筑一城,称为“夹寨”。而梁末帝昏庸无能,小人赵岩、张汉杰等人掌权,大臣和老将多被谗言离间,王彦章虽为招讨副使,但他的谋略不被采纳。龙德三年夏天,晋国攻占郓州,梁国人大为恐慌,宰相敬翔见事态紧急,将绳子藏在靴中,入宫见末帝,哭着说:“先帝夺取天下时,不认为我不才,所提的建议无不采纳。如今强敌未灭,陛下却忽视我的建议,我若不被重用,不如一死!”于是拿出绳子准备自缢。末帝派人阻止他,问他有什么话要说。敬翔说:“事态紧急,非王彦章不可!”末帝于是召王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使。末帝问王彦章破敌的期限,王彦章回答说:“三天。”左右的人都笑了。

王彦章受命出征,两天内赶到滑州,设宴大会,暗中派人准备船只于杨村,命令六百名甲士手持巨斧,带上铁匠和炭火,顺流而下。王彦章在宴会上饮酒,酒至半酣,假装起身更衣,率领数千精兵沿河直奔德胜。船上的士兵烧断铁锁,用巨斧砍断浮桥,王彦章率兵急攻南城。浮桥被毁,南城随即被攻破,正好是三天。当时庄宗在魏地,派硃守殷守卫夹寨,听说王彦章担任招讨使,惊讶地说:“王彦章骁勇,我曾避其锋芒,硃守殷不是他的对手。但王彦章兵少,利于速战,必定急攻我南城。”于是立即骑马救援,行至二十里处,得到夹寨的报告说:“王彦章的兵已经到了。”等他赶到时,南城已被攻破。庄宗拆毁北城做成木筏,顺流而下至杨刘,与王彦章在河上对峙,各自沿河岸行进,每当船只相遇便交战,一天内交战数十次。王彦章到达杨刘,几乎攻下该城。晋军在博州东岸筑垒,王彦章率兵攻打,未能攻克,回师攻打杨刘,结果战败。

此时,段凝已有异心,与赵岩、张汉杰勾结,王彦章性格刚直,愤恨梁国日渐衰弱,痛恨赵岩等人的所作所为,曾对人说:“等我破敌归来,必诛杀奸臣以谢天下。”赵岩等人听说后感到恐惧,与段凝合力排挤他。王彦章攻破南城时,与段凝各自上奏捷报,段凝派人告诉赵岩等人隐瞒王彦章的捷报,只上报自己的,末帝起初怀疑此事,后来使者到军中,只赏赐段凝而不提王彦章,军士们都感到失望。等到杨刘之战失败,段凝上书说:“王彦章因饮酒轻敌而导致失败。”赵岩等人日夜诋毁王彦章,最终罢免了王彦章,任命段凝为招讨使。王彦章骑马赶到京城入见皇帝,用笏板在地上画图,陈述胜败的经过,赵岩等人指使官员弹劾王彦章不敬,勒令他回家。

唐军攻打兗州,末帝召王彦章守卫东路。此时,梁国的精锐部队都归段凝指挥,京城只有五百名保銮骑兵,都是新招募的士兵,无法作战,于是将这些兵交给王彦章,并派张汉杰监督他。王彦章到达递坊,因兵少战败,退守中都;再次战败,与百余牙兵死战。唐将夏鲁奇与王彦章素有交情,听出他的声音,喊道:“是王铁枪!”举槊刺向他,王彦章重伤落马,被擒。庄宗见到他,说:“你常把我当小孩看待,今天服了吗?”又说:“你善战,为何不守兗州而守中都?中都无城防,如何自保?”王彦章回答说:“大势已去,非人力可为!”庄宗心生怜悯,赐药为他疗伤。王彦章是武人,不读书,常说俚语:“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对忠义的态度,似乎是天性。庄宗爱惜他的骁勇,想保全他的性命,派人劝慰王彦章,王彦章谢绝说:“我与陛下血战十余年,如今兵败力竭,不死还等什么?况且我受梁国恩惠,非死不能报答,岂能早上侍奉梁国,晚上侍奉晋国,活着有何面目见天下人!”庄宗又派明宗去劝他,王彦章因伤卧床不起,抬头看着明宗,叫他的小名说:“你不是邈佶烈吗?我岂是苟且偷生之人?”于是被杀,享年六十一岁。晋高祖时,追赠王彦章为太师。

与王彦章同时代的还有裴约,是潞州的牙将。庄宗任命李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裴约以裨将身份守卫泽州。李嗣昭去世后,其子李继韬以泽、潞二州叛降梁国,裴约召集州人哭着说:“我侍奉故主二十余年,见他分财犒赏将士,欲报梁国之仇,不幸早逝。如今少主父丧未葬,却背叛君亲,我宁死于此,也不能随他归降梁国!”众人都感动流泪。

梁国派董璋率兵围攻泽州,裴约与州人坚守,向庄宗求救。当时,庄宗正与梁军在河上作战,已称帝,听说李继韬叛降梁国,颇为忧虑,得知裴约独不叛降,高兴地说:“我对李继韬有何薄待?对裴约有何厚待?而裴约能分清逆顺!”他对符存审说:“我不惜将泽州给梁国,一州易得,裴约难得。你见机行事,替我把裴约带来。”符存审率五千骑兵赶到辽州,但梁军已攻破泽州,裴约被杀。

到周世宗时,又有刘仁赡。刘仁赡字守惠,是彭城人。其父刘金,侍奉杨行密,担任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闻名。刘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明,略通兵书。侍奉南唐,担任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到之处皆称治。李景让他掌管亲军,任命他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军征讨淮地,先派李穀从寿春进攻,李景派将刘彦

贞拒绝周兵,任命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守寿州。

李穀退守正阳浮桥,彦贞看到周兵撤退,以为他们胆怯,急忙追击。

仁赡认为不可行,彦贞不听,仁赡独自按兵不动,坚守城池。

彦贞果然在正阳战败。

世宗攻打寿州,围城数重,用方舟载炮,从淝河中流攻击城池;又捆绑巨竹数十万竿,上面搭建版屋,称为“竹龙”,载着甲士进攻,又决开其水寨,引入淝河。

百般攻打,从正月到四月未能攻下,而天气酷热,连续多日大雨,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河、淝河暴涨,炮舟和竹龙都飘到南岸,被景兵烧毁,周兵多有死亡。

世宗东进濠梁,任命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

景也派遣其元帅齐王景达等在紫金山下列寨,修建夹道连接城中。

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互相猜疑不合作,仁赡多次请求出战,景达不允许,因此愤恨成疾。

第二年正月,世宗再次到淮上,彻底攻破紫金山寨,破坏其夹道,景兵大败,诸将多被擒获,而景的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舒州周祚、泰州方讷、泗州范再遇等,或逃跑或投降,皆不能坚守,即使景君臣也都被震慑,上表称臣,愿意割让土地、缴纳贡赋,以表示诚意,而仁赡独自坚守,无法攻下。

世宗让景所派遣的使者孙晟等到城下展示,仁赡的儿子崇谏趁其父病重,谋划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即下令斩杀,监军使周廷构在中门哭泣求情,未能成功,于是士兵都感动哭泣,愿意死守。

三月,仁赡病重,已经不省人事,其副使孙羽伪造仁赡的书信,献城投降。

世宗命令抬仁赡到帐前,叹息良久,赐予玉带、御马,又让他入城养病,当天去世。

制书说:“刘仁赡尽忠职守,坚守节操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我南征,得你为多。”

于是任命仁赡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

仁赡未能接受任命而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世宗派遣使者吊祭,丧事由官府负责,追封为彭城郡王,任命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赐予庄宅各一处。

李景听说仁赡去世,也赠予太师。

寿州原治所寿春,世宗因其难以攻克,于是迁城至下蔡,并将其军队命名为忠正军,说:“我以此表彰仁赡的节操。”

唉,天下厌恶梁朝已久!然而士人不幸生在那个时代,不为他们效力也是可以的,那些食人俸禄的人,必须为人之事而死,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

仁赡既然杀其子以自明,岂有垂死而变节的道理?

现在《周世宗实录》记载仁赡的降书,其实是其副使孙羽等人所为。

在世宗时,王环为蜀守秦州,攻打很久未能攻下,力竭投降,世宗颇为感叹其忠诚,但仅任命为大将军。

比较世宗对待二人的厚薄,考察其制书,可知仁赡并非投降者。

自古忠臣义士难得!五代之乱,三人者,或出于军卒,或出于伪国之臣,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节传第二十-注解

世乱识忠臣: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才能真正识别出忠诚的臣子。这句话强调了在困难时期,忠诚和坚定的品质尤为珍贵。

五代: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这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时期。

全节之士:指在乱世中保持气节、忠诚不渝的士人。

王彦章:五代时期后梁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尤以使用铁枪闻名,被称为“王铁枪”。

梁太祖:即朱温,五代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

晋王:指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他在称帝前被封为晋王。

夹寨:指在黄河两岸修筑的防御工事,用于抵御敌军的进攻。

庄宗:即李存勖,后唐的开国皇帝,庙号庄宗。

段凝:后梁的将领,曾与王彦章共事,后因权力斗争而背叛王彦章。

裴约: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以忠诚著称,坚守泽州不降梁。

刘仁赡:五代时期南唐的将领,以治军严明、忠诚著称。

贞拒周兵:指刘仁赡坚守寿州,拒绝向周军投降。贞,坚定;拒,拒绝。

仁赡:刘仁赡,五代时期南唐将领,以忠诚和坚守著称。

清淮军节度使:五代时期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清淮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李穀:五代时期后周将领。

正阳浮桥:位于今安徽省正阳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渡口。

彦贞:南唐将领,刘仁赡的同僚。

世宗:后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的第二位皇帝。

方舟:古代用于装载火炮的战船。

砲:古代的火炮或投石机。

淝河:今安徽省境内的河流,古代重要的军事防线。

竹龙:古代攻城器械,用巨竹制成,上设版屋,载甲士攻城。

水砦:水上的防御工事。

濠梁:今安徽省凤阳县,古代重要的军事据点。

李重进:后周将领,曾参与攻打寿州。

景达:南唐将领,齐王李景达。

紫金山:今安徽省寿县附近的山脉,古代重要的军事据点。

冯延鲁:南唐将领,广陵守将。

张绍:南唐将领,光州守将。

周祚:南唐将领,舒州守将。

方讷:南唐将领,泰州守将。

范再遇:南唐将领,泗州守将。

孙晟:南唐使者,曾奉命劝降刘仁赡。

崇谏:刘仁赡之子,曾试图出降。

周廷构:南唐监军使,曾试图救刘仁赡之子。

孙羽:刘仁赡的副使,曾伪造刘仁赡的降书。

检校太尉:古代高级武官衔,负责军事事务。

中书令:古代高级文官衔,负责朝廷政务。

天平军节度使:五代时期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天平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彭城郡王:古代封号,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怀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怀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忠正军:后周世宗为表彰刘仁赡的忠诚而命名的军队。

王环:五代时期后蜀将领,曾坚守秦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节传第二十-评注

《死节传》是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为三位在五代乱世中坚守气节的忠臣所作的传记。这三位忠臣分别是王彦章、裴约和刘仁赡。通过这三位人物的生平事迹,欧阳修不仅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忠诚与勇敢,也反映了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

王彦章是后梁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尤以使用铁枪闻名,被称为“王铁枪”。他在梁晋争霸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但因梁末帝昏庸无能,小人当道,最终被排挤陷害。王彦章的忠诚与勇敢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他面对晋军的招降时,毅然斩杀使者,表明了自己绝不投降的决心。他的忠诚不仅体现在对梁朝的效忠上,也体现在他对家人的保护上。尽管晋军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并给予优厚待遇,王彦章依然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气节。

裴约是后梁的将领,他在泽州坚守不降,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裴约的忠诚不仅是对梁朝的效忠,更是对已故上司李嗣昭的忠诚。他在面对梁军的围攻时,毅然选择与州人共同抵抗,最终壮烈牺牲。裴约的事迹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们在乱世中的艰难抉择,以及他们对忠诚与气节的坚守。

刘仁赡是南唐的将领,以治军严明、忠诚著称。他在周师征淮的战争中,坚守城池,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刘仁赡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也反映了他对南唐的忠诚与责任感。

通过对这三位忠臣的描写,欧阳修不仅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忠诚与勇敢,也揭示了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这三位忠臣的事迹,成为了后世忠诚与气节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记载了五代时期南唐将领刘仁赡在寿州坚守抗周的事迹。刘仁赡以其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五代乱世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首先,从文化内涵来看,刘仁赡的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不事二主’的价值观。他在面对强大的周军围攻时,始终坚守城池,拒绝投降,甚至在儿子试图出降时,毅然下令将其斩杀。这种极端的忠诚行为,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显得过于残酷,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刘仁赡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后周世宗的尊重,也成为了后世忠臣义士的典范。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作者通过对刘仁赡坚守城池、斩杀儿子、最终病逝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仁赡在病重时,副使孙羽伪造降书的情节,既表现了刘仁赡的忠诚,也揭示了战争中的无奈与背叛。这种复杂的叙事手法,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再次,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五代时期南唐与后周之间的战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于忠诚与背叛的思考。刘仁赡的坚守和最终病逝,象征着南唐的覆灭和五代乱世的终结。后周世宗对刘仁赡的追封和表彰,不仅是对其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忠诚精神的弘扬。这段历史故事,为我们理解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最后,从情感角度来看,刘仁赡的故事充满了悲壮和感人的色彩。他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内部的背叛时,依然选择了坚守和牺牲,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尤其是他在病重时,依然坚持不降,最终在病榻上离世,这种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刘仁赡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刘仁赡坚守寿州的事迹的描写,展现了五代时期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形象。刘仁赡的忠诚和坚韧,不仅成为了后世忠臣义士的典范,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节传第二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