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事传第二十一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事传第二十一-原文

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

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

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

然其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

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者,可胜数哉!

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焉。

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况死者人之所难乎?

吾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人而已。

其初无卓然之节,而终以死人之事者,得十有五人焉,而战没者不得与也。

然吾取王清、史彦超者,其有旨哉!其有旨哉!作《死事传》。

○张源德

张源德者,不知其世家,或曰本晋人也。

少事晋,无所称。

从李罕之以潞州叛晋降梁,罕之遣源德见梁太祖。

太祖时,源德自金吾卫将军为蔡州刺史。

梁贞明三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卒,末帝分魏、相等六州为两镇,惧魏军不从,乃遣刘鄩将兵万人,屯于魏以虞变。

魏军果叛,迫其节度使贺德伦以魏、博二州降晋。

当是时,源德为鄩守贝州。

晋王入魏,诸将欲先击贝州,晋王曰:“贝城小而坚,攻之难卒下。且源德虽恃刘鄩之兵,然与沧州相首尾,今德州居其中而无备,不如先取之,则沧、贝之势分而易图也。”

乃先袭破德州,然后以兵五千攻源德,源德坚守不下,晋军堑而围之。

已而刘鄩大败于故元城,南走黎阳,晋军攻破洺州,而卫州刺史来昭、邢州节度使阎宝皆以城降晋,磁州刺史靳昭、相州张筠、沧州戴思远皆弃城走。

当此时,晋已先下全燕,而镇、定皆附于晋,自河以北、山以东,四面千里,六镇数十州之地皆归晋,独贝一州,围之逾年不可下。

源德守既坚,而贝人闻晋已尽有河北,城中食且尽,乃劝源德出降,源德不从,遂见杀。

源德已死,贝人谋曰:“晋围吾久,吾穷而后降,惧皆不免也。”

乃告于晋曰:“吾欲被甲执兵而降,得赦而后释之,如何?”

晋军许诺,贝人三千出降,已释甲,晋兵四面围而尽杀之。

○夏鲁奇

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也。

唐庄宗时,赐姓名曰李绍奇,其后庄宗赐姓名者,皆复其故。

鲁奇初事梁为宣武军校,后奔于晋,为卫护指挥使。

从周德威攻刘守光于幽州,守光将单廷珪、元行钦以骁勇自负,鲁奇每与二将斗,辄不能解,两军皆释兵而观之。

晋已下魏博,梁将刘鄩军于洹水,庄宗以百骑觇敌,遇寻阝伏兵,围之数重,几不得脱,鲁奇力战,手杀百馀人,身被二十馀创,与庄宗决围而出。

庄宗益奇之,以为磁州刺史。

从战中都,擒王彦章,庄宗壮之,赐绢千疋,拜郑州防御使。

迁河阳节度使,为政有惠爱。

徙镇忠武,河阳之人遮留不得行,父老诣京师乞留,明宗遣中使往谕之,鲁奇乃得去。

唐师伐荆南,以鲁奇为招讨副使,无功而还。

徙镇武信,东川董璋反,攻遂州,鲁奇闭城拒之,旬月救兵不至,城中食尽,鲁奇自刎死,年四十九。

○姚洪

姚洪,本梁之小校也。

自董璋为梁将,洪尝事璋,后事唐为指挥使。

长兴中,遣洪将千人戍阆州。

董璋反,遣人以书招洪,洪得璋书,辄投厕中。

后璋兵攻破阆州,执洪,璋曰:“尔为健兒,我遇汝厚,奈何负我邪?”

洪骂曰:“老贼!尔昔为李七郎奴,扫马粪,得一脔残炙,感恩不已。今天子用尔为节度使,何苦反邪?吾能为国家死,不能从人奴以生!”

璋怒,然镬于前,令壮士十人刲其肉而食,洪至死大骂。

明宗闻之泣下,录其二子,而厚恤其家。

○王思同

王思同,幽州人也。

其父敬柔,娶刘仁恭女,生思同。

思同事仁恭为银胡录指挥使,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思同奔晋,以为飞胜指挥使。

梁、晋相距于莘,遣思同筑垒杨刘,以功迁神武十军都指挥使,累迁郑州防御使。

思同为人敢勇,善骑射,好学,颇喜为诗,轻财重义,多礼文士,然未尝有战功。

明宗时,以久次为匡国军节度使,徙镇雄武。

是时,吐蕃数为寇,而秦州无亭障,思同列四十馀栅以御之。

居五年,来朝,明宗问以边事,思同指画山川,陈其利害。

思同去,明宗顾左右曰:“人言思同不管事,能若是邪?”

于是始知其材,以为右武卫上将军、京兆尹、西京留守。

石敬瑭讨董璋,思同为先锋指挥使,兵入剑门,而后军不继,思同与璋战,不胜而却。

敬瑭兵罢,思同徙镇山南西道,已而复为京兆尹、西京留守。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籓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因遣伶奴安十十以五弦谒思同,欲因其欢以通意。

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

独思同执十十及从珂所使推官郝诩等送京师。

愍帝嘉其忠,即以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

三月,会诸镇兵围凤翔,破东西关城。

从珂兵弱而守甚坚,外兵伤死者众,从珂登城呼外兵而泣曰:“吾从先帝二十年,大小数百战,甲不解体,金疮满身,士卒固尝从我矣。今先帝新弃天下,而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而见伐乎?”

因恸哭。

士卒闻者,皆悲怜之。

兴元张虔钊攻城西,督战甚急,士卒苦之。

反兵攻虔钊,虔钊走。

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呼曰:“潞王,吾主也!”乃引军自西门入降从珂。

而思同硃知,犹督战。

严卫指挥使尹晖麾其众曰:“城西军入城受赏矣!何用战邪?”士卒解甲弃仗,声闻数里,遂皆入城降。

诸镇之兵皆溃。

思同挺身走,至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闭门不纳,乃走潼关。

从珂引兵东,至昭应,前锋追执思同。

从珂责曰:“罪可逃乎?”

思同曰:“非不知从王而得生,恐终死不能见先帝于地下。”

从珂愧其言,乃杀之。

汉高祖即位,赠侍中。

○张敬达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

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直军使。

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馀人以止之。

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

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

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

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砲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

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馀里。

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日破敌可乎?”

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速也。”

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

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登,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

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

追至汾曲,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馀人。

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

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救之。

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皆百馀里。

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馀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

延寿等皆有二心,无救敬达意。

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削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

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

光远即斩敬达降。

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翟进宗 张万迪附

翟进宗、张万迪者,皆不知其何人也。

初皆事唐,后事晋,进宗为淄州刺史,万迪为登州刺史。

杨光远反,以骑兵数百胁取二刺史至青州,万迪听命,而进宗独不屈,光远遂杀进宗。

出帝赠进宗左武卫上将军。

及光远平,曲赦青州,虽光远子孙皆见慰释,而独不赦万迪,暴其罪而斩之。

诏求进宗尸,加礼归葬,葬事官给,以其子仁钦为东头供奉官。

○沈斌

沈斌,字安时,徐州下邳人也。

少为军卒,事梁为拱辰都指挥使。

后事唐,从魏王继岌破蜀,平康延孝,以功为虢州刺史,历随、赵等八州刺史。

晋开运元年,为祁州刺史。

契丹犯塞至于榆林,过祁州,斌以谓契丹深入晋地而归兵羸乏可击,即以州兵邀之。

契丹以精骑划门,斌兵多死,城中无备,虏将赵延寿留兵急攻之,延寿招斌降,斌从城上骂延寿曰:“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已而城陷,斌自尽,其家属皆没于虏。

○王清

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也。

初事唐为宁卫指挥使。

后事晋为奉国都虞候。

安从进叛襄州,从高行周攻之,逾年不能下,清谓行周曰:“从进闭孤城以自守,其势岂得久邪?”

因请先登,遂攻破之。

开运二年冬,从杜重威战阳城,清以力战功为步军之最,加检校司徒。

是冬,重威军中渡桥南,虏军其北以相拒,而虏以精骑并西山出晋军后,南击栾城,断晋饷道。

清谓重威曰:“晋军危矣!今去镇州五里,而守死于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请以步兵二千为先锋,夺桥开路,公率诸军继进以入镇州,可以守也。”

重威许之,遣与宋彦筠俱前,清与虏战,败之,夺其桥。

是时,重威已有二志,犹豫不肯进,彦筠亦退走,清曰:“吾独死于此矣!”

因力战而死。

年五十三。

汉高祖立,赠清太傅。

○史彦超

史彦超,云州人也。

为人勇悍骁捷。

周太祖起魏时,彦超为汉龙捷都指挥使,以兵从。

太祖入立,迁虎捷都指挥使,戍于晋州。

刘旻攻晋州,州无主帅,知州王万敢不能拒,彦超以戍兵坚守月馀,太祖遣王峻救之,旻兵解去。

以功迁龙捷右厢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

周、汉战高平,彦超为前锋,先登陷阵,以功拜感德军节度使。

周兵围汉太原,契丹救汉,出忻、代。

世宗遣符彦卿拒之,以彦超为先锋,战忻口,彦超勇愤俱发,左右驰击,解而复合者数四,遂殁于阵。

是时,世宗败汉高平,乘胜而进,围城之役,诸将议不一,故久无成功。

世宗欲解去而未决,闻彦超战死,遽班师,仓卒之际,亡失甚众。

世宗既惜彦超而愤无成功,忧忿不食者数日。

赠彦超太师,优恤其家焉。

○孙晟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

,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少为道士,居 庐山简寂宫。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简寂宫道士恶晟,以为妖, 以杖驱出之。乃儒服北之赵、魏,谒唐庄宗于镇州,庄宗以晟为著作佐郎。天成中, 硃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命陈、宋之间。安重 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晟奔于吴。是时,李昪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 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昪尤 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与冯延巳并为昪相。晟轻延巳为人,常曰: “金碗玉杯而盛狗屎可乎?”晟事昪父子二十馀年,官至司空,家益富骄,每食不 设几案,使众妓各执一器,环立而侍,号“肉台盘”,时人多效之。

周世宗征淮,李景惧,始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奉书以求和,世宗不答。 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 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 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 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师甚盛,寿春且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 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 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既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 永德等分攻庐、寿,周兵所得扬、泰诸州,皆不能守,景兵复振。重进与永德两军 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 进,劝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抷土也。”永 陵者,昪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每朝会 入阁,使班东省官后,召见必饮以醇酒。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 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 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 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待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晟 临死,世宗犹遣近臣问之,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 死报国尔!”乃就刑。晟既死,钟谟亦贬耀州司马。其后,世宗怒解,怜晟忠,悔 杀之,召拜钟谟卫尉少卿。景已割江北,遂遣谟还,而景闻晟死,亦赠鲁国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事传第二十一-译文

唉,真是可叹啊!从开平到显德,总共五十三年,天下经历了五代。

士人若不幸生在那个时代,想要保全节操而不变节,实在是很少见的。

在那个时代,若要求士人以死殉节或必须离开,那么天下就没有士人了。

然而当时的习俗,却以苟且偷生、不离开为理所当然。

至于那些以仁义忠信为学的儒者,享受着别人的俸禄,管理着别人的国家,却不顾国家的存亡,都心安理得地以苟且偷生为得计,不仅不知羞愧,反而以此为荣,这样的人难道还少吗?

因此,我对那些为死事而殉节的臣子,有所取法。

君子对待他人,乐于成全其美德而不求全责备,何况死是人所难为的呢?

我在五代时期,只找到了三位保全节操的士人。

那些最初没有卓然节操,但最终为死事而殉节的人,有十五人,而那些战死的人不在此列。

然而我选择王清、史彦超,是有深意的!是有深意的!因此作《死事传》。

○张源德

张源德,不知道他的家世,有人说他本是晋人。

年轻时在晋国做事,没有什么名声。

后来跟随李罕之在潞州叛晋降梁,李罕之派张源德去见梁太祖。

梁太祖时,张源德从金吾卫将军升为蔡州刺史。

梁贞明三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去世,末帝将魏、相等六州分为两镇,担心魏军不服从,于是派刘鄩率领一万士兵,驻扎在魏州以防变故。

魏军果然叛乱,逼迫其节度使贺德伦以魏、博二州投降晋国。

当时,张源德为刘鄩守贝州。

晋王进入魏州,诸将想先攻打贝州,晋王说:“贝城虽小但坚固,攻打它难以迅速攻下。而且张源德虽然依赖刘鄩的兵力,但与沧州相呼应,现在德州位于中间且没有防备,不如先攻取德州,这样沧州和贝州的势力就会分散,容易图谋。”

于是先袭击并攻破德州,然后派五千士兵攻打张源德,张源德坚守不下,晋军挖壕沟围困他。

不久,刘鄩在故元城大败,向南逃到黎阳,晋军攻破洺州,卫州刺史来昭、邢州节度使阎宝都投降晋国,磁州刺史靳昭、相州张筠、沧州戴思远都弃城逃跑。

此时,晋国已经先攻下整个燕地,镇州、定州都依附晋国,自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四面千里,六镇数十州之地都归晋国所有,只有贝州一城,围困了一年多仍未攻下。

张源德坚守得十分坚固,而贝州人听说晋国已经占据了整个河北,城中粮食将尽,于是劝张源德投降,张源德不从,最终被杀。

张源德死后,贝州人商议说:“晋军围困我们已久,我们穷困而后投降,恐怕都难逃一死。”

于是向晋军请求说:“我们想穿着盔甲、手持兵器投降,得到赦免后再放下武器,如何?”

晋军答应了,贝州三千人出城投降,放下武器后,晋军四面围住,将他们全部杀死。

○夏鲁奇

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

唐庄宗时,赐姓名为李绍奇,后来庄宗赐姓名的,都恢复了原来的姓名。

夏鲁奇最初在梁国做宣武军校,后来投奔晋国,担任卫护指挥使。

跟随周德威攻打刘守光于幽州,刘守光的将领单廷珪、元行钦以骁勇自负,夏鲁奇每次与这两人交战,都难解难分,两军都放下兵器观看。

晋国已经攻下魏博,梁将刘鄩驻扎在洹水,庄宗率领百骑侦察敌情,遇到伏兵,被重重包围,几乎无法脱身,夏鲁奇奋力作战,亲手杀死百余人,身受二十多处伤,与庄宗突围而出。

庄宗更加器重他,任命他为磁州刺史。

在攻打中都的战斗中,擒获王彦章,庄宗赞赏他的勇猛,赐给他千匹绢,任命他为郑州防御使。

后来升任河阳节度使,为政有恩惠。

调任忠武节度使,河阳的百姓拦路挽留,父老到京城请求留任,明宗派中使前去劝慰,夏鲁奇才得以离开。

唐军征伐荆南,任命夏鲁奇为招讨副使,无功而返。

调任武信节度使,东川董璋反叛,攻打遂州,夏鲁奇闭城坚守,援兵一个月未到,城中粮食耗尽,夏鲁奇自刎而死,时年四十九岁。

○姚洪

姚洪,本是梁国的小校。

自从董璋成为梁国将领,姚洪曾侍奉董璋,后来在唐国担任指挥使。

长兴年间,派姚洪率领千人戍守阆州。

董璋反叛,派人送信招降姚洪,姚洪得到董璋的信,立即扔进厕所。

后来董璋的军队攻破阆州,抓住姚洪,董璋说:“你是个健儿,我待你不薄,为何背叛我?”

姚洪骂道:“老贼!你过去是李七郎的奴仆,扫马粪,得到一块残肉,感恩不尽。如今天子任命你为节度使,为何还要反叛?我宁可为国家而死,也不愿做奴仆苟且偷生!”

董璋大怒,命人在他面前架起大锅,令十名壮士割下他的肉吃掉,姚洪至死大骂不止。

明宗听说后流泪,录用他的两个儿子,并厚待他的家人。

○王思同

王思同,幽州人。

他的父亲王敬柔,娶了刘仁恭的女儿,生下王思同。

王思同侍奉刘仁恭,担任银胡录指挥使,刘仁恭被其子刘守光囚禁,王思同投奔晋国,担任飞胜指挥使。

梁、晋在莘地对峙,派王思同在杨刘筑垒,因功升任神武十军都指挥使,后升任郑州防御使。

王思同为人勇敢,擅长骑射,好学,喜欢作诗,轻财重义,礼待文士,但未曾有战功。

明宗时,因资历深厚,担任匡国军节度使,调任雄武节度使。

当时,吐蕃多次入侵,秦州没有防御工事,王思同设置了四十多个栅栏来防御。

任职五年后,回朝,明宗询问边事,王思同指画山川,陈述利害。

王思同离开后,明宗对左右说:“人们说王思同不管事,他能做到这样吗?”

于是开始认识到他的才能,任命他为右武卫上将军、京兆尹、西京留守。

石敬瑭讨伐董璋,王思同担任先锋指挥使,军队进入剑门,但后军未能跟上,王思同与董璋交战,未能取胜而撤退。

石敬瑭撤军后,王思同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又担任京兆尹、西京留守。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李从珂在凤翔反叛,向四方发布檄文,声称奸臣趁先帝病重,杀害秦王而立幼主,削弱宗室,动摇藩镇,陈述自己兴兵讨乱的缘由。

于是派伶人安十十带着五弦琴去见王思同,想通过他的欢心传达意图。

当时,各藩镇都心怀二心,虽然将潞王的檄文上报朝廷,但并未断绝与他的使者往来。

只有王思同将安十十及李从珂派来的推官郝诩等人押送京城。

愍帝赞赏他的忠诚,任命他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

三月,各藩镇军队会合围攻凤翔,攻破东西关城。

李从珂兵力薄弱但防守坚固,外军伤亡惨重,李从珂登上城墙对外军哭喊:“我跟随先帝二十年,大小数百战,铠甲从未离身,身上满是伤痕,士兵们曾跟随我征战。如今先帝刚去世,朝廷却信任奸臣,离间骨肉,我究竟犯了什么罪要受到讨伐?”

于是痛哭。

士兵们听到后,都感到悲伤和怜悯。

兴元张虔钊攻打城西,督战十分急迫,士兵们苦不堪言。

反叛的军队攻打虔钊,虔钊逃走。

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大喊道:“潞王是我的主人!”于是率领军队从西门进入,投降了从珂。

而思同和硃知仍然在督战。

严卫指挥使尹晖对他的部下说:“城西的军队已经进城受赏了!我们还打什么仗呢?”士兵们纷纷解下盔甲,丢弃武器,声音传到几里之外,于是大家都进城投降了。

各镇的军队都溃散了。

思同独自逃走,到了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关上门不接纳他,于是他逃往潼关。

从珂率领军队向东进军,到了昭应,前锋追捕到了思同。

从珂责问他说:“你的罪过能逃得掉吗?”

思同回答说:“我不是不知道跟随您可以得到活命,但我怕死后无法在地下见到先帝。”

从珂对他的话感到惭愧,于是杀了他。

汉高祖即位后,追赠他为侍中。

○张敬达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小名叫生铁。

年轻时以骑射的本事侍奉唐庄宗,担任直军使。

明宗时期,担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钦州刺史,后来升任彰国、大同军节度使,调任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废帝任命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驻扎在忻州,士兵们聚在一起喧闹,挡住石敬瑭高呼“万岁”,石敬瑭斩杀了三十多人来制止他们。

废帝怀疑石敬瑭有异心,于是任命张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散他的兵力。

第二年夏天,调任石敬瑭镇守天平,于是任命张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石敬瑭因此反叛。

随即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

六月,军队包围了太原,张敬达修筑了长城般的连栅,用云梯和飞砲攻城,城栅快要建成时,总是有大风雨和洪水突然到来,将其摧毁。

石敬瑭向契丹求救。

九月,契丹的耶律德光从雁门进入,旌旗连绵五十多里。

德光先派人告诉石敬瑭说:“我想今天破敌,可以吗?”

石敬瑭回答说:“大军远道而来,而敌人的势力正盛,关键在于成功,不必急于一时。”

使者还没有回复命令,双方已经交战。

张敬达在西山布阵,契丹派出三千羸弱的骑兵,手持革鞭和木棍,人马都没有披甲,冲向唐军。

唐军争相追击,契丹军队逃走。

追到汾曲时,伏兵出击,将唐军截成两段,北面的唐军全部战死,死者有一万多人。

张敬达收兵退守晋安寨,契丹包围了他。

废帝派遣赵延寿、范延光等人去救援。

延寿驻扎在团柏谷,延光驻扎在辽州,两地相距一百多里。

契丹军队包围张敬达的军队,从晋安寨南面开始,长达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张敬达的军队望去,只见契丹的帐篷连绵如山丘,四面用毛索连接,挂着铃铛作为警报,放狗来回巡逻。

张敬达的军队中有人夜里出来,总是被契丹抓住,因此他们紧闭营门,不敢再出来。

延寿等人都有二心,没有救援张敬达的意思。

张敬达还有五万士兵和一万匹马,时间久了粮食耗尽,他们削木筛粪来喂马,马死了就吃马肉,最后马也吃光了。

副招讨使杨光远劝张敬达投降晋国,张敬达认为自己不忍心背叛唐朝,而且援兵即将到来,杨光远不停地催促他,张敬达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逼迫我!为什么不杀了我然后投降?”

杨光远随即杀了张敬达投降。

契丹的耶律德光听说张敬达死了,哀悼他的忠诚,派人收葬了他。

○翟进宗 张万迪附

翟进宗和张万迪,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

起初他们都侍奉唐朝,后来侍奉晋国,翟进宗担任淄州刺史,张万迪担任登州刺史。

杨光远反叛,用几百骑兵胁迫两位刺史到青州,张万迪听从命令,而翟进宗坚决不屈,杨光远于是杀了翟进宗。

出帝追赠翟进宗为左武卫上将军。

等到杨光远被平定后,朝廷特赦青州,虽然杨光远的子孙都得到了宽恕,但唯独不赦免张万迪,揭露他的罪行并斩首。

朝廷下令寻找翟进宗的尸体,以隆重的礼仪安葬,葬礼由官府负责,并任命他的儿子仁钦为东头供奉官。

○沈斌

沈斌,字安时,徐州下邳人。

年轻时是军卒,侍奉梁朝担任拱辰都指挥使。

后来侍奉唐朝,跟随魏王继岌攻破蜀国,平定康延孝,因功担任虢州刺史,历任随州、赵州等八州刺史。

晋开运元年,担任祁州刺史。

契丹侵犯边境,到了榆林,经过祁州,沈斌认为契丹深入晋国境内,军队疲惫,可以攻击,于是率领州兵拦截他们。

契丹派出精锐骑兵冲击城门,沈斌的士兵大多战死,城中没有防备,敌将赵延寿留下军队急攻,延寿招降沈斌,沈斌在城上骂延寿说:“你们父子误入歧途,陷入腥膻之地,忍心用犬羊之众,残害父母之邦,我沈斌能为国而死,绝不会效仿你们的所作所为!”

不久城被攻破,沈斌自杀,他的家属都被俘虏。

○王清

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

起初侍奉唐朝,担任宁卫指挥使。

后来侍奉晋国,担任奉国都虞候。

安从进在襄州反叛,王清跟随高行周攻打他,一年多都没能攻下,王清对高行周说:“安从进闭守孤城,他的势力怎么能持久呢?”

于是请求率先登城,最终攻破了城池。

开运二年冬天,王清跟随杜重威在阳城作战,因力战有功,成为步军中最出色的,被加封为检校司徒。

那年冬天,杜重威的军队渡过桥南,敌军在北面与之对峙,敌军派出精锐骑兵从西山绕到晋军后方,向南攻打栾城,切断了晋军的粮道。

王清对杜重威说:“晋军危险了!现在离镇州只有五里,却在这里死守,营地孤立,粮食耗尽,该怎么办?请让我率领两千步兵为先锋,夺取桥梁开路,您率领大军跟进,进入镇州,可以守住。”

杜重威同意了他的建议,派他和宋彦筠一起前进,王清与敌军交战,击败了他们,夺取了桥梁。

这时,杜重威已经有了二心,犹豫不决,不肯前进,宋彦筠也退走了,王清说:“我只能死在这里了!”

于是他力战而死。

享年五十三岁。

汉高祖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傅。

○史彦超

史彦超,云州人。

他为人勇猛强悍,行动敏捷。

周太祖在魏地起兵时,史彦超担任汉龙捷都指挥使,率兵跟随。

太祖即位后,升任虎捷都指挥使,驻守晋州。

刘旻攻打晋州,州中没有主帅,知州王万敢无法抵抗,史彦超率领戍兵坚守了一个多月,太祖派遣王峻救援,刘旻的军队撤退。

因功升任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兼任郑州防御使。

周、汉在高平交战,史彦超担任前锋,率先冲锋陷阵,因功被封为感德军节度使。

周军包围汉国的太原,契丹救援汉国,从忻州、代州出兵。

世宗派遣符彦卿抵抗,任命史彦超为先锋,在忻口交战,史彦超勇猛愤怒,左右冲杀,多次突围又合围,最终战死在阵中。

当时,世宗在高平击败汉军,乘胜进军,围城的战役中,将领们意见不一,所以久攻不下。

世宗想撤军但还没有决定,听说史彦超战死,急忙班师,仓促之间,损失惨重。

世宗既惋惜史彦超,又愤恨没有成功,忧愤得几天不吃饭。

追赠史彦超为太师,优厚抚恤他的家人。

○孙晟

孙晟,最初名叫凤,又名忌。

他是密州人。喜欢学习,擅长写作,尤其擅长写诗。年轻时曾做过道士,住在庐山的简寂宫。他经常画唐代诗人贾岛的像挂在墙上,早晚供奉。简寂宫的道士不喜欢他,认为他是妖怪,用棍子把他赶了出去。于是他穿上儒生的衣服,北上到赵、魏地区,在镇州拜见了唐庄宗,庄宗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天成年间,硃守殷镇守汴州,任命他为判官。后来硃守殷造反,被处死,他抛弃了妻子和孩子,逃到陈、宋之间。安重诲讨厌他,认为是他教唆硃守殷造反的,于是画了他的画像悬赏捉拿他,但没有抓到,于是灭了他的家族。

他逃到了吴国。当时,李昪刚刚篡夺了杨氏的政权,广泛招揽四方的人才,得到了他,非常喜欢他的文采,让他起草教令,因此他出了名。他口吃,见到人时不能寒暄,但坐下来后,谈吐犀利,听的人都不会感到疲倦。李昪特别喜欢他,经常和他商议事情,大多意见一致,任命他为右仆射,和冯延巳一起担任李昪的宰相。他看不起冯延巳的为人,常说:“用金碗玉杯装狗屎,合适吗?”他为李昪父子服务了二十多年,官至司空,家里越来越富有和骄傲,每次吃饭都不设桌子,让一群妓女每人拿一个器皿,围着他站着伺候,称为“肉台盘”,当时很多人都效仿他。

周世宗征讨淮南,李景害怕了,先派泗州的牙将王知朗到徐州,送信求和,周世宗没有回应。又派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周世宗也没有回应。于是派礼部尚书王崇质和他一起奉表,钟谟和他都说李景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每年进贡一百万以资助军队。但周世宗已经攻下了滁、扬、濠、泗等州,想要完全占领淮南才停止,因此扣留了使者不让他们回去,加紧攻打寿州。钟谟等人看到周世宗英武,李景不是对手,而且周军兵力强大,寿春快要失守了,于是说:“希望陛下宽限我们五天的时间,让我们回去取李景的表章,把淮北各州全部献上。”周世宗同意了,派供奉官安弘道押送李德明、王崇质南归,而钟谟和他被扣留。李德明等人回去后,李景后悔了,不肯割地。周世宗也因为暑雨退兵,留下李重进、张永德等人分别攻打庐州、寿州,周军攻下的扬、泰等州,都没能守住,李景的军队又振作起来。李重进和张永德两军互相猜疑,有矛盾,张永德上书说李重进要造反,周世宗不听。李景知道两位将领互相猜疑,于是用蜡丸书送给李重进,劝他造反。

当初,他奉命出使时,对王崇质说:“我这次去肯定回不来了,但我绝不会辜负永陵的一抷土。”永陵是李昪的墓地。等到王崇质回去后,他和钟谟一起到了京城,住在都亭驿,周世宗对他们非常优待,每次朝会入阁,让他们站在东省官员后面,召见时一定会给他们喝美酒。后来周军多次战败,失去了所有攻下的州,周世宗很忧虑,召见他询问江南的情况,他没有回答,周世宗很生气,但没有发作。正好李重进把李景的蜡丸书送了上来,书中多次指责周的过错和恶行,周世宗因此发怒说:“他来出使时,说李景害怕我的神武,愿意称臣,保证没有二心,怎么会有这些指责的话呢?”立刻召来侍卫军虞候韩通把他抓进监狱,他的随从二百多人也都被杀了。他临死前,周世宗还派近臣去问他,他始终没有回答,神色平静,整理好衣冠,向南跪拜说:“臣只有以死报国!”然后被处死。他死后,钟谟也被贬为耀州司马。后来,周世宗怒气消了,怜惜他的忠诚,后悔杀了他,召钟谟回来任命为卫尉少卿。李景已经割让了江北,于是把钟谟放了回去,李景听说他死了,也追赠他为鲁国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事传第二十一-注解

开平: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的年号,时间为907年至911年。

显德: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的年号,时间为954年至960年。

五代: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个短命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时间从907年至960年。

全其节:指士人在乱世中保持气节,不屈服于权势或诱惑。

苟生:指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顾气节和道义。

仁义忠信: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道德观念,强调仁爱、正义、忠诚和信义。

死事之臣:指为国家或君主而死的忠臣。

贝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晋王:指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

魏博: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北、河南一带。

节度使:唐代至五代时期的地方军政长官,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

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

磁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董璋: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后反叛后唐。

明宗:指后唐明宗李嗣源,五代时期后唐的第二位皇帝。

石敬瑭:后晋的开国皇帝,原为后唐的将领,后来背叛后唐,建立后晋。

潞王从珂:指后唐末帝李从珂,五代时期后唐的最后一位皇帝。

愍帝:指后唐愍帝李从厚,五代时期后唐的第三位皇帝。

羽林指挥使:唐代禁军中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羽林军,羽林军是皇帝的亲军,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

潞王:指唐朝的潞王李从珂,他是唐明宗的儿子,后来成为后唐的皇帝。

严卫指挥使:唐代禁军中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严卫军,严卫军是皇帝的亲军,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

西京副留守:唐代官职,负责西京(长安)的行政和军事事务,副留守是留守的副手。

潼关: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昭应:唐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侍中:古代官职,唐代时为宰相之一,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代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代县,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直军使:唐代禁军中的军官,负责指挥直军,直军是皇帝的亲军,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

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唐代官职,负责指挥河东地区的马步军,马步军是唐代的重要军事力量。

钦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钦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钦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唐代官职,负责彰国和大同地区的军事事务,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

武信、晋昌:唐代地名,武信位于今四川省武胜县,晋昌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

清泰二年:后唐的年号,清泰二年即公元935年。

契丹: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建立了辽朝。

忻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北面副总管:唐代官职,负责北方地区的军事事务,副总管是总管的副手。

天平:唐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太原四面招讨使:唐代官职,负责太原地区的军事事务,招讨使是唐代的军事长官。

长城连栅: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用长城和栅栏相连,形成防御体系。

云梯飞砲:古代攻城器械,云梯用于攀登城墙,飞砲用于投掷石块或火器。

雁门: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代县,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耶律德光:辽朝的第二位皇帝,契丹族的领袖。

汾曲: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汾阳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晋安: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团柏谷: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晋中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辽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左权县,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的帐篷,用毛毡制成,形状如穹顶。

毛索:古代游牧民族用来固定帐篷的绳索,用动物的毛制成。

淄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淄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淄州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

登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登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登州位于今山东省蓬莱市。

青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青州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左武卫上将军:唐代官职,负责左武卫的军事事务,上将军是高级军官。

曲赦:古代皇帝对特定地区的罪犯进行赦免,以示恩典。

东头供奉官:唐代官职,负责宫廷的供奉事务,供奉官是皇帝的亲信。

徐州下邳: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邳州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拱辰都指挥使:唐代禁军中的军官,负责指挥拱辰军,拱辰军是皇帝的亲军,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

魏王继岌:唐代的皇子,唐明宗的儿子,后来成为后唐的皇帝。

虢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虢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虢州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

随、赵等八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随州和赵州等八个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祁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祁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祁州位于今山西省祁县。

榆林: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洺州曲周: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曲周县,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宁卫指挥使:唐代禁军中的军官,负责指挥宁卫军,宁卫军是皇帝的亲军,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

奉国都虞候:唐代官职,负责奉国军的军事事务,都虞候是高级军官。

安从进:唐代的叛将,曾占据襄州,后被平定。

襄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高行周:唐代的将领,曾参与平定安从进的叛乱。

杜重威:唐代的将领,曾参与平定安从进的叛乱。

阳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阳城县,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检校司徒:唐代官职,负责检校司徒府的行政事务,司徒是唐代的三公之一。

镇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宋彦筠:唐代的将领,曾参与平定安从进的叛乱。

太傅:古代官职,唐代时为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云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周太祖: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原为后汉的将领,后来背叛后汉,建立后周。

汉龙捷都指挥使:唐代禁军中的军官,负责指挥龙捷军,龙捷军是皇帝的亲军,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

虎捷都指挥使:唐代禁军中的军官,负责指挥虎捷军,虎捷军是皇帝的亲军,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

晋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刘旻:唐代的叛将,曾占据晋州,后被平定。

王万敢:唐代的将领,曾参与平定刘旻的叛乱。

王峻:唐代的将领,曾参与平定刘旻的叛乱。

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唐代禁军中的军官,负责指挥龙捷军的右厢,右厢是龙捷军的一部分。

郑州防御使:唐代官职,负责郑州的军事防御事务,防御使是地方军政长官。

高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高平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感德军节度使:唐代官职,负责感德军的军事事务,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

符彦卿:唐代的将领,曾参与平定契丹的叛乱。

忻口: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是唐代的重要军事据点。

太师:古代官职,唐代时为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孙晟:唐代的将领,原名孙凤,又名孙忌,曾参与平定契丹的叛乱。

密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庐山简寂宫: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山岳之一,简寂宫是庐山上的一个道教宫观。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以苦吟著称,有“诗囚”之称。

唐庄宗:后唐的皇帝李存勖,庄宗是他的庙号。

著作佐郎:古代官职,主要负责编撰和校勘书籍。

天成: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

硃守殷:后唐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军事行动。

汴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安重诲: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宰相。

李昪:南唐的开国皇帝,原名徐知诰,后改姓李。

冯延巳:南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右仆射: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周世宗:后周的皇帝柴荣,世宗是他的庙号。

李景:南唐的皇帝,李昪的儿子。

寿、濠、泗、楚、光、海六州:古代中国的六个州,分别位于今天的安徽、江苏等地。

滁、扬、濠、泗诸州:古代中国的几个州,分别位于今天的安徽、江苏等地。

李重进、张永德:后周的将领,曾参与多次军事行动。

永陵: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陵墓。

耀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卫尉少卿: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宫廷的警卫工作。

鲁国公:古代封号,表示对某人的尊崇和封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事传第二十一-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新五代史·死事传》,主要讲述了五代时期几位忠臣的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士人的气节。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士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难以保全气节。作者通过描述几位忠臣的事迹,表达了对忠义之士的敬仰和对乱世中士人命运的感慨。

首先,文中提到五代时期的士人大多难以保全气节,许多人选择苟且偷生,甚至以此为荣。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士人精神的衰落。作者对此深感痛心,认为在这样的乱世中,能够坚守气节、为国捐躯的士人寥寥无几。

接着,作者列举了几位忠臣的事迹,如张源德、夏鲁奇、姚洪和王思同等。这些人物在乱世中坚守忠诚,宁死不屈,展现了士人的气节和忠义精神。张源德在贝州坚守城池,最终宁死不降;夏鲁奇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终自刎殉国;姚洪面对叛将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王思同则忠于朝廷,拒绝与叛军勾结。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忠义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士人的艰难处境。

作者通过对这些忠臣事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忠义之士的敬仰和对乱世中士人命运的感慨。他认为,在乱世中能够坚守气节、为国捐躯的士人极为难得,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五代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士人精神的衰落。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通过对人物事迹的简洁叙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忠义精神和悲壮命运。同时,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慨和评价,使文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几位忠臣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乱世中士人的气节和忠义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士人命运的艰难。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敬仰和感慨,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推崇和对乱世中士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后唐时期的一系列军事事件,涉及多位将领的忠诚与背叛,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军事斗争的残酷性。

首先,文中提到了潞王李从珂的崛起。李从珂是唐明宗的儿子,后来成为后唐的皇帝。他的崛起过程中,得到了羽林指挥使杨思权的支持,杨思权在关键时刻呼喊着‘潞王,吾主也!’,并带领军队投降李从珂。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将领们对皇位争夺的态度,他们往往会根据形势选择支持的对象,以谋求自身的利益。

其次,文中还提到了张敬达的忠诚与牺牲。张敬达是后唐的将领,他在契丹入侵时坚守阵地,最终因粮草耗尽而被迫投降。然而,他始终不忍背叛唐朝,最终被副招讨使杨光远杀害。张敬达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古代将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即使在极端困境下也不愿背叛。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沈斌的英勇事迹。沈斌在契丹入侵时,率领州兵迎击敌军,虽然最终城陷自尽,但他的英勇行为得到了后人的赞誉。沈斌的事迹反映了古代将领在保卫国家时的无畏精神,他们宁愿战死也不愿投降敌人。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王清和史彦超的英勇事迹。王清在平定安从进的叛乱中表现出色,最终力战而死;史彦超在周太祖起兵时,坚守晋州,最终战死沙场。这些将领的英勇事迹,反映了古代将领在战争中的无畏精神和忠诚品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军事事件,展现了古代将领在战争中的忠诚与背叛、英勇与牺牲。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古代将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精神。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军事文化,以及将领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和选择。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南唐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晟的生平事迹。晟原本是道士,后来因为文才出众而被南唐皇帝李昪赏识,成为南唐的重要官员。晟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还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他在南唐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色,最终成为南唐的右仆射,与冯延巳并列为宰相。

晟的忠诚和才华在南唐的政治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在南唐的二十多年里,不仅为南唐的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还在文学上留下了许多佳作。晟的忠诚尤其体现在他对南唐皇帝李昪的忠诚上,即使在面对后周的威胁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以死报国。

这段文字还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晟的最终命运是悲剧性的,他在后周的威胁下被迫投降,最终被后周皇帝周世宗处死。然而,晟的忠诚和才华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周世宗在事后也对他的忠诚表示惋惜。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晟生平的描述,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文字简洁有力,通过对晟的忠诚和才华的描写,突出了他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人物命运。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通过对晟生平的描述,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复杂性和残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死事传第二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