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四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四-原文

○和凝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 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

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 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 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 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 之!”因妻之以女。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 知贡举。是时,进士浮薄,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 绝人出入以为常。凝彻棘开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之秀,称为得人。晋 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为翰林学士承旨。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凝所对 皆称旨。天福五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高祖将幸鄴,而襄州安从进反迹已见。凝曰:“陛下幸鄴,从进必因此时反, 则将奈何?”高祖曰:“卿将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 敕十馀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高祖以为然。是时,郑王为开封尹,留 不从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鄴,从进果反,郑王即以宣敕命骑将李建崇、焦继勋 等讨之。从进谓高祖方幸鄴,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 遂败走。出帝即位,加右仆射,岁馀,罢平章事,迁左仆射。汉高祖时,拜太子太 傅,封鲁国公。显德二年卒,年五十八,赠侍中。

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馀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 然性乐善,好称道后进之士。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 凝举进士及第时第五,后知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 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以为荣焉。

○赵莹

赵莹,字玄辉,华州华阴人也。为人纯厚,美风仪。事梁将康延孝为从事。晋 高祖为保义军节度使,以莹掌书记,自是徙镇常以莹从。高祖将起兵太原,以问诸 将吏,将吏或赞成之,莹独惧形于色,劝高祖毋反。高祖虽不用其言,心甚爱之。 高祖即位,拜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拜中书令。出为晋 昌军节度使、开封尹。是时,出帝童昏,冯玉、李彦韬等用事,与桑维翰争权,乃 共谮去之,以莹柔而易制,故复引以为相。契丹灭晋,莹从出帝北徙虏中,莹事兀 欲为太子太保。周太祖时,与契丹通好,遣尚书左丞田敏使于契丹,遇莹于幽州, 莹见敏悲不自胜。莹子易则、易从。当其徙而北也,与易从俱,而易则留事汉,官 至刑部郎中。后莹病将卒,告于契丹,愿以尸还中国,契丹许之。及卒,遣易从护 其丧南归。太祖怜之,赠莹太傅,葬于华阴。

○冯玉

冯玉,字璟臣,定州人也。少举进士不中。冯赟为河东节度使,辟为推官。入 拜监察御史,累迁礼部郎中,为盐铁判官。晋出帝纳玉姊为后,玉以后戚知制诰, 拜中书舍人。玉不知书,而与殷鹏同为舍人,制诰常遣鹏代作。顷之,玉出为颍州 团练使,拜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迁枢密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 时,出帝童昏,冯皇后用事,军国大务,一决于玉。玉尝有疾在告,自刺史已上, 宰相不敢除授,以俟玉决。玉除中书舍人卢价为工部侍郎,桑维翰以价资望浅为不 可,由是与维翰有隙,维翰由此罢相。玉为相,四方贿,积赀巨万。契丹灭晋,张 彦泽先以兵入京师,兵士争先入玉家,其赀一夕而尽。明日见彦泽,犹谄笑,自言 愿得持晋玉玺献契丹,以冀恩奖。彦泽不纳。出帝之北,玉从入契丹,契丹以为太 子太保。周广顺三年,其子杰自契丹逃归,玉惧,以忧卒。

○卢质

卢质,字子徵,河南人也。父望,唐司勋郎中。质幼聪惠,善属文。事唐为秘 书郎,丁母忧,解职。后去游太原,晋王以为河东节度掌书记。质与张承业等定议 立庄宗为嗣。庄宗将即位,以质为大礼使,拜行台礼部尚书。庄宗即位,欲以质为 相。质性疏逸,不欲任责,因固辞不受。拜太原尹、北京留守,迁户部尚书、翰林 学士。从平梁,权判租庸,迁兵部尚书,后为学士承旨,仍赐“论思匡佐功臣”。 天成元年,拜匡国军节度使。三年,拜兵部尚书,判太常卿事。历镇河阳、横海。

初,梁已篡唐,封哀帝为济阴王,既而CG杀之,瘗于曹州。同光三年,庄宗 将议改葬,而曹太后崩,乃止。因其故垅,稍广其封,以时荐飨而已。质乃建议立 庙追谥,谥曰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景宗。天成四年八月戍申,明宗御文明殿,遣 质奉册立庙于曹州。而议者以谓辉王不幸为贼臣所立,而昭宗、何皇后皆为梁所弑, 遂以亡国,而“昭宣光烈”非所宜称,且立庙称宗而不入太庙,皆非是。共以此非 质,大臣亦知其不可,乃奏去庙号。

秦王从荣坐谋反诛,质以右仆射权知河南府事。废帝反凤翔,愍帝发兵诛之, 竭帑藏以厚赏,而兵至凤翔皆叛降。废帝悉将而东,事成许以重赏,而军士皆过望。 废帝入

立,有司献籍数甚少,废帝暴怒。

自诸镇至刺史,皆进钱帛助国用,犹不足,三司使王玫请率民财以佐用。

乃使质与玫等共议配率,而贫富不均,怨讼并起,囚系满狱。

六七日间,所得不满十万。

废帝患之,乃命质等借民屋课五月,由是民大咨怨。

晋高祖入立,质以疾分司西京,拜太子太保。

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吕琦

吕琦,字辉山,幽州安次人也。

父兗,为横海军节度判官。

节度使刘守文与其弟守光以兵相攻,守文败死,其吏民立其子延祚而事之,以兗为谋主。

已而延祚又为守光所败,兗见杀。

守光怒兗,并族其家。

琦年十五,见执,将就刑,兗故客赵玉绐其监者曰:“此吾弟也。”

监者信之,纵琦去。

玉与琦得俱走,琦足弱不能行,玉负之而行,逾数百里,变姓名,乞食于道,以免。

琦为人美风仪,重节概,少丧其家,游学汾、晋之间。

唐庄宗镇太原,以为代州军事推官。

后为横海赵德钧节度推官,入为殿中侍御史。

明宗时,为驾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河阳主藏吏盗所监物,下军巡狱,狱吏尹训纳赂反其狱,其冤家诉于朝,下御史台按验,得训赃状,奏摄训赴台。

训为安重诲所庇,不与,琦请不已,训惧自杀,狱乃辨,蒙活者甚众。

岁馀,迁礼部郎中、史馆修撰。

长兴中,废帝失守河中,罢居清化坊,与琦同巷,琦数往过之。

后废帝入立,待琦甚厚,拜知制诰、给事中、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

是时,晋高祖镇河东,有二志,废帝患之,琦与李崧俱备顾问,多所裨画。

琦言:“太原之患,必引契丹为助,不如先事制之。”

自明宗时王都反定州,契丹遣秃馁、荝剌等助都,而为赵德钧、王晏球所败,秃馁见杀,荝剌等皆送京师。

其后契丹数遣使者求荝剌等,其辞甚卑恭,明宗辄斩其使者不报。

而东丹王又亡入中国,契丹由此数欲求和。

琦因言:“方今之势,不如与契丹通和,如汉故事,岁给金帛,妻之以女,使强籓大镇顾外无所引援,可弭其乱心。”

崧以琦语语三司使张延朗,延朗欣然曰:“苟能纾国患,岁费县官十数万缗,责吾取足可也!”

因共建其事。

废帝大喜,佗日以琦等语问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文遇大以为非,因诵戎昱“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之诗,以诮琦等。

废帝大怒,急召崧、琦等问和戎计如何。

琦等察帝色怒,亟曰:“臣等为国计,非与契丹求利于中国也。”

帝即发怒曰:“卿等佐朕欲致太平而若是邪?朕一女尚幼,欲弃之夷狄,金帛所以养士而捍国也,又输以资虏,可乎?”

崧等惶恐拜谢,拜无数,琦足力乏不能拜而先止。

帝曰:“吕琦强项,肯以人主视我邪!”

琦曰:“臣素病羸,拜多而乏,容臣少息。”

顷之喘定,奏曰:“陛下以臣等言非,罪之可也,虽拜何益?”

帝意稍解,曰:“勿拜。”

赐酒一卮而遣之,其议遂寝。

因迁琦御史中丞,居数月,复为端明殿学士。

其后晋高祖起太原,果引契丹为助,遂以亡唐。

琦事晋为秘书监,累迁兵部侍郎。

天福八年卒。

赵玉仕至职方员外郎,琦事之如父,玉疾,亲尝药扶侍,及卒,为其家主办丧葬。

玉子文度幼孤,琦教以学,如己子,后举进士及第云。

琦有子馀庆、端。

○薛融

薛融,汾州平遥人也。

少以儒学知名,唐明宗时为右补阙,直弘文馆。

晋高祖镇太原,融为观察判官。

高祖徙郓,欲据太原拒命,延见宾佐,问以可否,而坐中或赞成之,或恐惧不敢言,融独从容对曰:“融本儒生尔,军旅之事,未尝学也,进退存亡之理,岂易言哉!”

高祖不之责也。

高祖入立,拜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

累拜左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

融曰:“文辞非臣所长也。”

遂辞不拜。

时诏修洛阳大内,融上疏切谏,高祖褒纳其言,即诏罢其役。

迁御史中丞,改尚书右丞,分司西京。

卒,年六十。

○何泽

何泽,广州人也。

父鼎,唐末为容管经略使。

泽少好学,长于歌诗。

举进士,为洛阳令。

唐庄宗好畋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兵,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今田将熟,奈何恣畋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贼,吏以何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

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拜仓部郎中。

明宗时,数上书言事。

明宗幸汴州,又欲幸鄴,而人情不便,大臣屡言不听;泽伏閤切谏,明宗嘉之,拜吏部郎中、史馆修撰。

泽外虽直言,而内实邪佞,尝于内殿起居,班退,独留,以笏叩颡,北望而呼曰:“明主,明主!”

闻者皆哂之。

五代之际,民苦于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

户部岁给蠲符,不可胜数,而课州县出纸,号为“蠲纸”。

泽上书言其敝,明宗下诏悉废户部蠲纸。

泽与宰相赵凤有旧,数私于凤,求为给谏。

凤薄其为人,以为太常少卿。

敕未出而泽先知之,即称新官上章自诉。

章下中书,凤等言:“泽未拜命而称新官,轻侮朝廷,请坐以法。”

乃以太仆少卿致仕,居于河阳。

泽时年已七十,尚希仕进,即遣婢宜子诣匦上章言事,请立秦王为皇太子。

秦王素骄,多不轨,遂成其祸,由泽而始。

晋高祖入立

,召为太常少卿,以疾卒于家。

○王权

王权,字秀山,太原人也。唐左仆射起之曾孙。父荛,官至右司郎中。权举进士,为右补阙。唐亡,事梁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累迁御史中丞。唐庄宗灭梁,贬权随州司马。起为右庶子,累迁户部尚书。晋高祖时为兵部尚书。是时,高祖以父事契丹,权当奉使,叹曰:“我虽不才,安能稽颡于穹庐乎?”因辞不行,坐是停任。逾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入,赠左仆射。

○史圭

史圭,常山石邑人也。为人明敏好学。为宁晋、乐寿县令,有善政,县人立碑以颂之。郭崇韬镇成德,辟为从事。明宗时,为尚书郎。安重诲为枢密使,荐圭直学士。故事,直学士职虽清,而承领文书,参掌庶务,与判官无异。重诲素不知书,倚圭以备顾问,始白许圭升殿侍立。枢密直学士升殿自圭始。改尚书右丞,判吏部铨事。重诲败死,圭出为贝州刺史。罢归常山,闭门绝人事,出入闾里乘辎軿车。晋高祖立,召拜刑部侍郎、盐铁副使,迁吏部侍郎,分知铨事,有能名。以疾罢,卒于常山。

○龙敏

龙敏,字欲讷,幽州永清人也。少仕州,摄参军。刘守光乱,敏避之沧州,遂客于梁,久不调。敏素善冯道,道为唐庄宗从事,乃潜往依之。监军张承业谓道曰:“闻子有客,可与俱来。”道以敏见承业,承业辟敏监军巡官,使掌奏记。庄宗即位,召拜司门员外郎。敏父咸式,年七十馀,而其祖父年九十馀,皆在鄴,敏乃求为兴唐尹,事祖、父以孝闻。丁母忧,去职。赵在礼反,逼敏起视事。明宗即位,在礼镇沧州,敏乃复得居丧。服除,累拜兵部侍郎。冯赟留守北京,辟敏副留守。赟入为枢密使,敏拜吏部侍郎。是时,晋高祖起太原,乞兵契丹。唐废帝在怀州,赵德钧父子有异志,张敬达屯于晋安,势甚危急。废帝问计从臣,敏曰:“晋所恃者契丹也。东丹王失国之君,今在京师,若以兵送东丹自幽州而入西楼,契丹且有内顾之忧,何暇助晋?晋失契丹,大事去矣。”又谓李懿曰:“敏,燕人也,能知德钧。德钧为将,守城婴堑,笃励健兒而已。使其当大敌,奋不顾身,非其能也。况有异志乎?今闻驾前之马,犹有五千,愿得壮者千匹,健兵千人,与勇将郎万金,自平遥沿山冒虏中而趋官砦,且战且行,得其半达,则事济矣!”懿为言之废帝,废帝莫能用。然人皆壮其大言。历晋为太常卿,使于吴越。是时,使吴越者,见吴越王皆下拜,敏独揖之。还,迁工部侍郎。乾祐元年,疡发于首卒,赠右仆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四-译文

○和凝

和凝,字成绩,是郓州须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尧是唐朝的监察御史,但后代就不再从事官学和仕途。和凝的父亲和矩,喜欢喝酒,不拘小节,但特别喜欢与文人交往,常常花费大量钱财与他们结交,因此和凝得以与他们交往。

和凝从小就聪明敏锐,外貌和气质都很出众。他考中进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聘请他为从事。贺瑰与唐庄宗在胡柳作战,贺瑰战败,独自逃脱,只有和凝跟随他。贺瑰回头看到和凝,挥手让他离开。和凝说:“大丈夫应当为知己而死,我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死的地方,怎么能离开呢!”不久,一个骑兵追上贺瑰,几乎要追上,和凝大声呵斥他,但他不停下,和凝便拉弓射杀了他,贺瑰因此得以逃脱。贺瑰回来后,告诫他的儿子们说:“和凝是个有志气、讲义气的人,将来一定会富贵,你们要好好侍奉他!”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天成年间,和凝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后来升任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并负责科举考试。当时,进士们轻浮,喜欢喧哗以引起主考官的注意。主考官每次放榜时,都会用荆棘围住,关闭省门,禁止人们出入,这已成为惯例。和凝却撤去荆棘,打开省门,考生们都肃静无声,他所录取的都是当时的优秀人才,被称为得人。晋初,和凝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兼任度支判官,成为翰林学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见他,询问时事,和凝的回答都符合高祖的心意。天福五年,和凝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高祖准备去鄴城,而襄州的安从进已经显露出反叛的迹象。和凝说:“陛下去鄴城,安从进一定会趁机反叛,那该怎么办?”高祖说:“你有什么办法?”和凝说:“先发制人,可以夺取主动权。请准备十多道宣敕,交给郑王,有紧急情况时就命令将领去讨伐他。”高祖认为他说得对。当时,郑王是开封尹,没有随高祖去鄴城,于是高祖把宣敕交给了他。高祖到达鄴城后,安从进果然反叛,郑王立即用宣敕命令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人讨伐他。安从进以为高祖刚去鄴城,没想到晋兵来得这么快,行军到花山时,遇到李建崇等人的军队,以为是神兵,于是败逃。出帝即位后,加封和凝为右仆射,一年多后,免去平章事,升任左仆射。汉高祖时,和凝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封为鲁国公。显德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侍中。

和凝喜欢装饰车马和服饰,写文章以多为富,有文集一百多卷,曾经自己刻板印刷发行,有见识的人大多不赞同他这样做。但他性格乐善好施,喜欢称赞后进的士人。按照唐朝的惯例,负责科举考试的人所录取的进士,以自己当年及第的名次为重。和凝当年考中进士时是第五名,后来他负责科举考试时,选了范质为第五名。后来范质官至宰相,封为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与和凝的官职相同,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荣耀。

○赵莹

赵莹,字玄辉,是华州华阴人。他为人纯朴厚道,风度翩翩。他曾在梁将康延孝手下担任从事。晋高祖担任保义军节度使时,任命赵莹为掌书记,从此以后,晋高祖每次调任,赵莹都跟随他。晋高祖准备在太原起兵时,询问将领和官吏们的意见,将领和官吏们有的赞成,赵莹却面露惧色,劝晋高祖不要反叛。晋高祖虽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心里非常喜欢他。晋高祖即位后,任命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多次升迁,官至中书令。后来出任晋昌军节度使、开封尹。当时,出帝年幼无知,冯玉、李彦韬等人掌权,与桑维翰争权,于是共同诬陷桑维翰,将他排挤出去,因为赵莹性格温和,容易控制,所以又把他引荐为宰相。契丹灭晋后,赵莹跟随出帝北迁到契丹,赵莹在契丹担任太子太保。周太祖时,与契丹通好,派尚书左丞田敏出使契丹,在幽州遇到赵莹,赵莹见到田敏,悲伤得不能自已。赵莹有两个儿子,赵易则和赵易从。当他北迁时,与赵易从一起,而赵易则留在汉朝,官至刑部郎中。后来赵莹病重,临终前向契丹请求,希望将他的尸体送回中国,契丹同意了。他去世后,契丹派赵易从护送他的灵柩南归。周太祖怜悯他,追赠他为太傅,将他安葬在华阴。

○冯玉

冯玉,字璟臣,是定州人。他年轻时考进士没有考中。冯赟担任河东节度使时,聘请他为推官。后来入朝担任监察御史,多次升迁,官至礼部郎中,担任盐铁判官。晋出帝娶了冯玉的姐姐为皇后,冯玉因为是皇后的亲戚,被任命为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冯玉不识字,与殷鹏同为中书舍人,制诰常常由殷鹏代写。不久,冯玉出任颍州团练使,拜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升任枢密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出帝年幼无知,冯皇后掌权,军国大事都由冯玉决定。冯玉曾经因病请假,从刺史以上的官员,宰相都不敢任命,要等冯玉决定。冯玉任命中书舍人卢价为工部侍郎,桑维翰认为卢资历浅,不合适,因此与桑维翰产生矛盾,桑维翰因此被罢相。冯玉担任宰相时,收受四方贿赂,积累了巨额财富。契丹灭晋后,张彦泽先率兵进入京师,士兵们争先恐后地闯入冯玉家,他的财富一夜之间被抢光。第二天见到张彦泽,冯玉还谄媚地笑着,说自己愿意拿着晋朝的玉玺献给契丹,希望得到恩赏。张彦泽没有接受。出帝北迁时,冯玉跟随进入契丹,契丹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周广顺三年,他的儿子冯杰从契丹逃回,冯玉害怕,因忧虑而去世。

○卢质

卢质,字子徵,是河南人。他的父亲卢望是唐朝的司勋郎中。卢质从小就聪明,擅长写文章。他在唐朝担任秘书郎,因母亲去世而辞职。后来他去太原游历,晋王任命他为河东节度掌书记。卢质与张承业等人商议立庄宗为继承人。庄宗即将即位时,任命卢质为大礼使,拜行台礼部尚书。庄宗即位后,想任命卢质为宰相。卢质性格疏懒,不想承担责任,因此坚决推辞。后来他被任命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升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他跟随庄宗平定梁朝,代理租庸使,升任兵部尚书,后来担任学士承旨,还被赐予“论思匡佐功臣”的称号。天成元年,卢质被任命为匡国军节度使。三年后,拜兵部尚书,判太常卿事。历任河阳、横海节度使。

当初,梁朝篡夺唐朝后,封哀帝为济阴王,后来梁朝又杀了他,将他埋葬在曹州。同光三年,庄宗准备改葬哀帝,但曹太后去世,于是作罢。只是在原来的墓地上稍加扩建,按时祭祀而已。卢质建议为哀帝立庙追谥,谥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为景宗。天成四年八月戍申,明宗在文明殿举行仪式,派卢质去曹州立庙。但有人认为辉王不幸被贼臣立为皇帝,而昭宗、何皇后都被梁朝杀害,导致国家灭亡,因此“昭宣光烈”这个谥号不合适,而且立庙称宗却不入太庙,都不合适。大家因此批评卢质,大臣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于是上奏取消了庙号。

秦王从荣因谋反被诛杀,卢质以右仆射的身份代理河南府事。废帝在凤翔反叛,愍帝发兵讨伐他,竭尽国库以厚赏士兵,但军队到达凤翔后都叛降了。废帝率领军队东进,许诺成功后重赏,士兵们都期望过高。废帝进入

立,有司献上的户籍数量很少,废帝非常愤怒。

从各镇到刺史,都进献钱帛来帮助国家财政,但仍然不够,三司使王玫请求征收百姓的财产来补充财政。

于是让质与王玫等人共同商议分配比例,但由于贫富不均,怨言和诉讼纷纷兴起,监狱里关满了囚犯。

六七天的时间里,所得的钱财不到十万。

废帝对此感到忧虑,于是命令质等人向百姓借五个月的房租,因此百姓大为抱怨。

晋高祖即位后,质因病被分派到西京任职,被任命为太子太保。

去世时七十六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吕琦

吕琦,字辉山,是幽州安次人。

他的父亲吕兗,曾任横海军节度判官。

节度使刘守文和他的弟弟刘守光用兵互相攻打,刘守文战败而死,他的部下和百姓拥立他的儿子刘延祚并侍奉他,以吕兗为谋主。

不久刘延祚又被刘守光打败,吕兗被杀。

刘守光对吕兗非常愤怒,还灭了他的家族。

吕琦十五岁时,被抓住,即将被处决,吕兗的旧友赵玉欺骗看守说:“这是我的弟弟。”

看守相信了他,放走了吕琦。

赵玉和吕琦一起逃走,吕琦脚力弱不能行走,赵玉背着他走,走了几百里,改名换姓,在路上乞讨,才得以逃脱。

吕琦为人风度翩翩,重视气节,年少时失去了家庭,游学于汾、晋之间。

唐庄宗镇守太原时,任命他为代州军事推官。

后来担任横海赵德钧节度推官,入朝为殿中侍御史。

明宗时,担任驾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

河阳的主藏吏盗窃所监管的财物,被关进军巡狱,狱吏尹训受贿反其狱,冤家向朝廷申诉,下御史台查证,得到了尹训受贿的证据,上奏要求将尹训押送到御史台。

尹训被安重诲庇护,不肯交出,吕琦不断请求,尹训害怕自杀,案件得以辨明,许多人因此得以活命。

一年多后,升任礼部郎中、史馆修撰。

长兴年间,废帝失守河中,罢官后住在清化坊,与吕琦同巷,吕琦多次去拜访他。

后来废帝即位,对吕琦非常厚待,任命他为知制诰、给事中、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

当时,晋高祖镇守河东,有二心,废帝对此感到忧虑,吕琦与李崧一起担任顾问,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吕琦说:“太原的祸患,必定会引来契丹的帮助,不如先发制人。”

自明宗时王都在定州反叛,契丹派遣秃馁、荝剌等人帮助王都,但被赵德钧、王晏球打败,秃馁被杀,荝剌等人被送到京师。

后来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请求归还荝剌等人,言辞非常谦卑恭敬,明宗却总是斩杀他们的使者而不回复。

东丹王又逃入中国,契丹因此多次想要求和。

吕琦因此说:“当前的形势,不如与契丹通和,像汉朝那样,每年给契丹金帛,嫁女给他们,使强大的藩镇在外没有援手,可以消除他们的叛乱之心。”

李崧将吕琦的话告诉三司使张延朗,张延朗欣然说:“如果能缓解国家的祸患,每年花费朝廷十几万缗,我负责筹集就够了!”

于是共同建议此事。

废帝非常高兴,后来用吕琦等人的话问枢密直学士薛文遇,薛文遇非常反对,并背诵戎昱的“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的诗句,来讥讽吕琦等人。

废帝大怒,急忙召见李崧、吕琦等人,问他们和契丹的计策如何。

吕琦等人察觉到皇帝的脸色愤怒,急忙说:“我们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契丹在中国谋利。”

皇帝立即发怒说:“你们辅佐朕想要达到太平,却这样做吗?朕的女儿还小,想要把她抛弃给夷狄,金帛是用来养士保卫国家的,又输送给敌人,可以吗?”

李崧等人惶恐地拜谢,拜了无数次,吕琦因为脚力不足不能拜而先停下。

皇帝说:“吕琦倔强,肯把朕当作君主吗!”

吕琦说:“臣一向体弱,拜多了就累了,请允许臣稍作休息。”

过了一会儿,喘气平稳了,上奏说:“陛下如果认为臣等的话不对,可以治罪,即使拜谢又有什么用?”

皇帝的情绪稍微缓和,说:“不用拜了。”

赐给他一杯酒,然后让他离开,这个提议就此搁置。

于是升任吕琦为御史中丞,几个月后,又担任端明殿学士。

后来晋高祖从太原起兵,果然引契丹为助,最终灭亡了唐朝。

吕琦在晋朝担任秘书监,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

天福八年去世。

赵玉官至职方员外郎,吕琦侍奉他如父亲,赵玉生病时,吕琦亲自尝药照顾,赵玉去世后,为他家主办丧葬。

赵玉的儿子文度年幼孤苦,吕琦教他学习,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后来文度考中进士。

吕琦有儿子馀庆、端。

○薛融

薛融,是汾州平遥人。

年少时以儒学闻名,唐明宗时担任右补阙,直弘文馆。

晋高祖镇守太原时,薛融担任观察判官。

高祖迁到郓州,想要据守太原抗拒命令,召见宾客和幕僚,问他们是否可行,在座的人有的赞成,有的害怕不敢说话,薛融却从容地说:“我本是儒生,军旅之事,从未学过,进退存亡的道理,岂是容易说的!”

高祖没有责备他。

高祖即位后,任命他为吏部郎中,兼任侍御史知杂事。

多次升迁至左谏议大夫,升任中书舍人。

薛融说:“文辞不是我的长处。”

于是辞去不拜。

当时下诏修建洛阳皇宫,薛融上疏极力劝谏,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下诏停止工程。

升任御史中丞,改任尚书右丞,分派到西京任职。

去世时六十岁。

○何泽

何泽,是广州人。

他的父亲何鼎,唐末担任容管经略使。

何泽年少时好学,擅长诗歌。

考中进士,担任洛阳令。

唐庄宗喜欢打猎,多次践踏民田,何泽于是潜伏在草丛中等待庄宗,在马前劝谏说:“陛下未能统一天下以休兵,却暴敛疲惫的百姓来供给军粮。现在庄稼即将成熟,为何放纵打猎来损害庄稼?百姓如何缴纳租税,官吏如何督促百姓耕种?陛下如果不听臣的话,请赐臣死在马前,让后世知道陛下的过错。”

庄宗大笑,因此停止了打猎。

任命他为仓部郎中。

明宗时,多次上书言事。

明宗到汴州,又想去鄴州,但人情不便,大臣们多次劝谏不听;何泽伏在宫门极力劝谏,明宗嘉奖他,任命他为吏部郎中、史馆修撰。

何泽外表虽然直言,但内心实际上邪佞,曾经在内殿起居,退朝后,独自留下,用笏板敲打额头,向北呼喊:“明主,明主!”

听到的人都嘲笑他。

五代时期,百姓苦于战乱,常常因为亲人患病而割股,或者亲人去世后割乳庐墓,以图免除州县的赋役。

户部每年发放的蠲符,不可胜数,却要求州县出纸,称为“蠲纸”。

何泽上书指出其弊端,明宗下诏废除户部的蠲纸。

何泽与宰相赵凤有旧交,多次私下找赵凤,请求担任给谏。

赵凤看不起他的为人,任命他为太常少卿。

敕令还未下达,何泽已经提前知道,立即以新官的身份上章自诉。

章奏送到中书省,赵凤等人说:“何泽还未正式任命就自称新官,轻侮朝廷,请依法处置。”

于是以太仆少卿的身份退休,住在河阳。

何泽当时已经七十岁,仍然希望继续做官,于是派婢女宜子到匦中上章言事,请求立秦王为皇太子。

秦王一向骄纵,多有不当行为,最终酿成祸患,这一切由何泽开始。

晋高祖即位。

被召为太常少卿,因病在家中去世。

○王权

王权,字秀山,太原人。是唐朝左仆射王起的曾孙。父亲王荛,官至右司郎中。王权考中进士,担任右补阙。唐朝灭亡后,他在梁朝任职,担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后来升任御史中丞。唐庄宗灭梁后,王权被贬为随州司马。后来又被起用为右庶子,逐步升迁至户部尚书。晋高祖时,他担任兵部尚书。当时,晋高祖以父礼侍奉契丹,王权奉命出使契丹,他叹息道:“我虽然不才,怎么能向契丹的帐篷叩头呢?”因此辞去使命,因此被停职。一年后,他以太子少傅的身份退休。去世时七十岁,追赠左仆射。

○史圭

史圭,常山石邑人。他聪明敏捷,好学不倦。曾任宁晋、乐寿县令,政绩卓著,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扬。郭崇韬镇守成德时,征召他为从事。明宗时,他担任尚书郎。安重诲任枢密使时,推荐史圭为直学士。按照惯例,直学士的职位虽然清贵,但负责处理文书,参与管理日常事务,与判官无异。安重诲不识字,依赖史圭作为顾问,史圭因此得以升殿侍立。枢密直学士升殿侍立是从史圭开始的。后来他改任尚书右丞,负责吏部铨选事务。安重诲失势被杀后,史圭被外放为贝州刺史。后来他回到常山,闭门谢客,出入乡里时乘坐辎軿车。晋高祖即位后,召他回朝担任刑部侍郎、盐铁副使,后升任吏部侍郎,负责铨选事务,以能干闻名。后来因病辞职,在常山去世。

○龙敏

龙敏,字欲讷,幽州永清人。年轻时在州里任职,代理参军。刘守光叛乱时,龙敏逃到沧州避难,后来客居梁朝,长期未得升迁。龙敏与冯道关系很好,冯道是唐庄宗的从事,龙敏便暗中投靠他。监军张承业对冯道说:“听说你有个客人,可以带他一起来。”冯道便带龙敏去见张承业,张承业任命龙敏为监军巡官,负责起草奏章。唐庄宗即位后,龙敏被召为司门员外郎。龙敏的父亲咸式已经七十多岁,祖父更是九十多岁,都在鄴城,龙敏请求担任兴唐尹,以便侍奉祖父和父亲,以孝闻名。后来因母亲去世而离职。赵在礼叛乱时,逼迫龙敏复职。明宗即位后,赵在礼镇守沧州,龙敏得以继续守丧。守丧期满后,他逐步升任兵部侍郎。冯赟留守北京时,任命龙敏为副留守。冯赟入朝担任枢密使后,龙敏升任吏部侍郎。当时,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向契丹求援。唐废帝在怀州,赵德钧父子有异心,张敬达驻军在晋安,形势非常危急。废帝向大臣们询问对策,龙敏说:“晋国所依赖的是契丹。东丹王是失去国家的君主,现在在京师,如果派兵护送东丹王从幽州进入西楼,契丹就会有内顾之忧,哪里还有精力帮助晋国?晋国失去契丹的支持,大事就完了。”他又对李懿说:“我是燕人,了解赵德钧。赵德钧作为将领,只会守城挖壕沟,激励士兵而已。让他面对强敌,奋不顾身,这不是他的能力。何况他还有异心呢?现在我听说御前的马匹还有五千匹,希望能挑选一千匹壮马,一千名精兵,与勇将郎万金一起,从平遥沿山路穿过敌境,直奔官砦,边战边行,只要有一半人马到达,事情就能成功!”李懿将这番话告诉废帝,但废帝没有采纳。然而人们都佩服龙敏的豪言壮语。后来他在晋朝担任太常卿,出使吴越。当时,出使吴越的使者见到吴越王都要下拜,只有龙敏只是作揖。回国后,他升任工部侍郎。乾祐元年,他因头部生疮去世,追赠右仆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四-注解

和凝: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家族后来不再从事官学。和凝自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后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殿中侍御史、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等。他在政治上表现出色,深得高祖信任,被封为鲁国公。

赵莹:赵莹,字玄辉,华州华阴人,五代时期政治家。为人纯厚,美风仪,曾任梁将康延孝的从事,后随晋高祖起兵,历任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赵莹在政治上较为谨慎,曾劝高祖不要反叛,虽未被采纳,但深受高祖喜爱。

冯玉:冯玉,字璟臣,定州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少举进士不中,后因冯赟推荐入仕,历任监察御史、礼部郎中、盐铁判官等职。冯玉因姊为晋出帝后,得以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他在政治上专权,四方贿赂,积赀巨万。契丹灭晋后,冯玉随出帝北徙,后因忧卒。

卢质:卢质,字子徵,河南人,五代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幼聪惠,善属文,曾任唐秘书郎,后随晋王起兵,历任河东节度掌书记、大礼使、行台礼部尚书等职。卢质在政治上较为疏逸,不愿任责,曾固辞不受相位。他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建议立庙追谥昭宣光烈孝皇帝。

废帝:指后唐末帝李从珂,他在位期间因政治动荡和财政困难而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

三司使: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财政事务,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

配率:指根据贫富不均的情况,按比例分配税收或负担。

晋高祖:指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他通过借助契丹的力量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

太子太保: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和辅导,是太子的重要辅佐官员。

谥曰文忠:谥号是对死者一生功过的总结评价,’文忠’表示对吕琦忠诚和文治的肯定。

吕琦:后唐时期的官员,以忠诚和智慧著称,曾多次为国家出谋划策。

契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和合作。

薛融:后晋时期的官员,以儒学知名,曾多次直言进谏。

何泽:后唐时期的官员,以直言敢谏著称,但也因行为不当而受到批评。

太常少卿:古代官名,属于太常寺的副职,主要负责宗庙礼仪等事务。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功名,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进士称号。

右补阙:古代官名,属于谏官,主要负责进谏和纠正皇帝的过失。

职方员外郎:古代官名,属于兵部,主要负责地图和军事地理的研究。

知制诰:古代官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翰林学士:古代官名,属于翰林院,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和参与机要事务。

御史中丞:古代官名,属于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百官。

随州司马:古代官名,属于地方官职,主要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右庶子:古代官名,属于东宫官职,主要负责辅导太子。

户部尚书:古代官名,属于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财政和户籍管理。

兵部尚书:古代官名,属于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

太子少傅:古代官名,属于东宫官职,主要负责辅导太子。

左仆射:古代官名,属于宰相级别的官职,主要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宁晋、乐寿县令:古代地方官职,县令是县级行政区的最高长官。

尚书郎:古代官名,属于尚书省,主要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枢密使:古代官名,属于枢密院,主要负责军事机要事务。

直学士:古代官名,属于翰林院,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和参与机要事务。

尚书右丞:古代官名,属于尚书省,主要负责行政事务。

判吏部铨事:古代官名,属于吏部,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贝州刺史:古代地方官职,刺史是州级行政区的最高长官。

刑部侍郎:古代官名,属于刑部,主要负责司法事务。

盐铁副使:古代官名,主要负责盐铁等国家专卖事务。

吏部侍郎:古代官名,属于吏部,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司门员外郎:古代官名,属于兵部,主要负责城门和关隘的管理。

兴唐尹:古代地方官职,尹是县级行政区的最高长官。

兵部侍郎:古代官名,属于兵部,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副留守:古代地方官职,留守是地方行政区的最高长官,副留守为其副职。

太常卿:古代官名,属于太常寺,主要负责宗庙礼仪等事务。

工部侍郎:古代官名,属于工部,主要负责工程和制造事务。

右仆射:古代官名,属于宰相级别的官职,主要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四-评注

和凝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文人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和凝自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后历任多个重要官职,表现出色。他在政治上深得高祖信任,被封为鲁国公,显示出其在政治上的卓越才能和影响力。和凝在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有集百馀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虽然识者多非之,但其文学成就不可忽视。

赵莹是五代时期政治家,为人纯厚,美风仪,曾任梁将康延孝的从事,后随晋高祖起兵,历任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赵莹在政治上较为谨慎,曾劝高祖不要反叛,虽未被采纳,但深受高祖喜爱。赵莹的生平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士大夫的生存状态。

冯玉是五代时期政治家,少举进士不中,后因冯赟推荐入仕,历任监察御史、礼部郎中、盐铁判官等职。冯玉因姊为晋出帝后,得以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他在政治上专权,四方贿赂,积赀巨万。契丹灭晋后,冯玉随出帝北徙,后因忧卒。冯玉的生平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卢质是五代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幼聪惠,善属文,曾任唐秘书郎,后随晋王起兵,历任河东节度掌书记、大礼使、行台礼部尚书等职。卢质在政治上较为疏逸,不愿任责,曾固辞不受相位。他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建议立庙追谥昭宣光烈孝皇帝。卢质的生平反映了五代时期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双重角色。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后唐末帝李从珂在位期间的财政困境和政治动荡,以及吕琦、薛融、何泽等官员在这一时期的作为和命运。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窥见五代时期政治的复杂性和官员的忠诚与智慧。

首先,废帝李从珂的暴怒和财政困境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动荡和不安。他采取的极端措施,如强制征收民财和借民屋课,虽然短期内缓解了财政压力,但却引发了民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这种短视的政策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吕琦在这一时期的作为尤为突出。他不仅在国家财政困难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还在政治危机中展现了智慧和忠诚。他建议与契丹通和,虽然最终未能实施,但这一策略显示了他在外交上的远见。吕琦的忠诚和智慧使他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得以保全,并最终获得了文忠的谥号,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

薛融和何泽的故事则展现了官员在政治动荡中的不同选择。薛融以儒学知名,他在晋高祖欲据太原拒命时,从容应对,显示了他的冷静和智慧。而何泽虽然以直言敢谏著称,但他的行为却显得有些轻佻和不妥,最终因行为不当而受到批评。这两位官员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在政治动荡中,官员的选择和行为对其命运的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描述后唐末帝李从珂的财政困境和政治动荡,以及吕琦、薛融、何泽等官员的作为和命运,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治的复杂性和官员的忠诚与智慧。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本文通过对王权、史圭、龙敏三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们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的选择与命运。王权在唐亡后事梁,但在梁被灭后又被贬,最终因不愿向契丹屈服而辞官,体现了他的气节和忠诚。史圭则以明敏好学著称,历任多职,最终因安重诲的失败而出任地方官,闭门绝人事,显示出他对政治的厌倦和对个人生活的追求。龙敏则在乱世中多次避祸,最终因冯道的推荐而得以仕途顺利,他在关键时刻提出的战略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其胆识和智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这三位人物的生平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背景。他们的选择和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缩影。王权的忠诚与气节、史圭的明敏与淡泊、龙敏的智慧与胆识,都是那个时代士人的典型特征。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叙述,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社会风貌的反映。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人物生平的简要描述,突出了他们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同时,通过对人物在不同历史事件中的选择和反应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这种叙述方式既符合史书的体例,又具有文学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感受到人物的生动形象和时代的历史氛围。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三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叙述,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个人命运和时代背景,也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文化多元、社会变迁的历史特点。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学和文化的意义,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